玛米亚rb67s镜头的M42头50-2,怎么不能在单反上无限远?

&主题:话说 Mamiya ZM:马米亚 35mm 单反相机终点
&[ 主题管理员: fruitbear ]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话说 Mamiya ZM:含恨的 35mm 单反相机终点
今天中国时间 8/24/06。一大早就起来上网看 Canon 的新产品发布会。新出的 400D 还是那个 1.6 倍,很失望。看样子我还是继续玩胶片相机好一些。
现在数码的脚步真的叫快,当然传统胶片相机衰落的也叫同样快。今天要说的是当年 Mamiya 三十五毫米片幅的终结,当然那个终结的原因与数码无关。
Mamiya ZM 诞生于 1982 年。是 ZE-X 的简化版本。也是 Z 系列的最后一台机身。它前面同系列的有 1980 年的 ZE,ZE-2 和 1981 年的 ZE-X。ZM 的出现在当时并没有什莫希奇,但历史戏剧性的把它推到了一个值得纪念的地位。
这一年机身一体化的自动对焦单反的设计已经在各大厂家的研发中心紧锣密鼓的进行中。Mamiya 推出了这个 ZM 后也在它的基础上研制自动对焦相机,并命名为 ZF。它和 Canon EF 系统一样使用镜头内置对焦驱动马达,由机身供电的设计。并且和样机配套有两只 50mm f1.7AF 和 135mm f2.8AF 镜头。
正在 Mamiya 借 ZM 推出的东风,踌躇满志想推出 AF 系统的时候,不成想在 1984 年日本经济大萧条使得他的经销商 Osawa 宣布破产。 Mamiya 的财政立刻出现极大的危机。公司管理层权衡了利弊,果然决定放弃市场占有率不高的 35mm 但反相机市场。从而专心致力于自己擅长的中大篇幅市场。
所以 ZM 就非常无奈的成了 Mamiya 小篇幅单反相机的终点。并且含恨夺走了就要诞生了的自动对焦系统 ZF 的生命。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我们想想,如果 Mamiya 在 1984 年就出了这个 ZF,那 Minolta 在 1985 年的 A7000 就不再有划时代的意义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末 Mamiya 到今天应该还在 35mm 单反相机领域里弄潮,我们也会有多一个的选择。
1984 年在欧洲有 Voitglander Bessamatic 版本的 ZM 准备上市,结果也被流产。市面上有可能流有大概 20 台。这些故事和相机成了收藏家和 Mamiya 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并且苦苦追寻的对象。
我拥有 ZM 不长时间。本来印象一般。比 NC1000 系列机身大了不少。全电子快门的光圈优先曝光,塑料的上下盖拿在手里的感觉不如前面几个系列的扎实。但后来拍了几卷胶片后对它慢慢的产生了不少的好感。
其中原因之一是它的 AEL 曝光模式。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曝光锁定。和大多数相机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按钮,而是速度盘上的一个档位。这个设计是和 Fujica 的 AX-3 和 AX-5 一模一样。打到这个档位,半按快门钮曝光值即被锁定。松开快门钮即消除。旁边还有一个 A 档。用这个档位的时候曝光值无法锁定,会随取景的移动而改变。我真的不知道为什莫有了 AEL 档还要保留这个 A 档?
还有另外一个喜欢的原因是它右手边的凹槽,是个手柄的设计,持握起来比前面的相机都稳当。取景器内的红色 LED 速度和状态指示也是一个优点。
一个比较特别的设计是它的电池夹。两粒电池是并排象子弹一样压在夹内,然后把这个弹夹插入机身内。ZE 和 ZE-2 的 4 粒电池的更长,就像自动步枪的弹夹一样,很 cool。但是这种设计的一个缺点是机身里面的触点不太好清洁,太深。所以还是 ZE-X 和 ZM 的两粒电池的好一些,比较浅,如果脏了做清洁相对容易。
不太喜欢的地方是它的镜头选择余地太小。厂家虽然有一个专用的接环可以使用所有的 M42 罗口镜头,但却不能用在这台和 ZE-X 上。我试了试 NC 系列的接环,可以装上,但机身里面的光圈拨杆不能动作。所以接环的光圈挡圈就不能动作,这样没有 M 档的罗口镜头就只能用最大光圈。查了一下资料,Z 系列的专用接环只能用在 ZE 和 ZE-2 上 才有自动光圈功能。我差点晕倒。
看了一下说明书。原厂能配合 ZM 机身的镜头不多。除 E 系列的外,还有几只可以配合 ZE-X 的做速度优先曝光的 EF 镜头:
1)35mm f2.8;2) 50mm f1.4;3) 50mm f1.7;4) 135mm f2.8
还有 Osawa 和 Bell-Howell 的几只镜头有 Z 口的可以用,还有几个非常少的杂牌有 Z 口的镜头。此外最方便的替代选择就是了。其次是通过转接环是用 M42 罗口镜头,但一定要可以手动光圈的那种才好。
今天有一个新发现。ZM 可以使用 PK 口的镜头。当然要实际光圈测光。Mamiya 在卡口之前也是 M42 罗口家族的。所以它的卡口也和罗口一个相面距,和 PK 口一样。所以 PK 口镜头只要可以装上就可以使用。ZE,ZE-2 和 ZE-X 也应该可以。同样道理 Fujica 也是一样,但 Fujica X 卡口镜头无法卡住,就无法使用了。
使用 PK 口镜头安装示范:
这是插入机身镜头座的位置。镜头的安装白点大概和镜头锁释放钮成下方 10 度左右。这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正常使用镜头的角度。其他角度也可以安装,但不能正常使用。
然后顺时针方向拧动镜头大概 50 度左右直到拧不动为止。在最后 10 度左右会被夹紧,不会旷动。但不能锁定。
这时调节镜头的光圈环,可以看到光圈随之便大变小。这就是所谓的手动光圈。如果调节光圈环而光圈不随之而变,那就不对了。
用 B 门打开快门帘,看到镜头的光圈拨杆刚好在左下角处,没有任何东西碰到它。
装好后镜头的中心线是大概在相机的下方。看上去比较怪,但不影响使用。实际上 PK 口镜头安装在 EOS 像机上也可以这样做,就不必拿掉光圈拨杆了。
这是我写的另外几篇关于 Mamiya 35mm 单反相机的文章:
我经历过 ZM 相机的一个小毛病是它的过片手柄打滑,没有和下面的齿轮挂上。拆下顶盖再拆下过片杆组件,拨一下下面的两个此轮让他们同步就行了。
8/24/06 NJ
感谢易欧士贴出来的 ZE-X 和 ZM 简要规格和 E 系列镜头表,还有非原厂的 M42 转接环图:
关于 Mamiya 镜头改口,坛子里一直认为不能,因为普遍认为它的光圈是电子控制的。但易欧士兄勇敢的拆了他的镜头,发现光圈是机械控制的,并把它改成了 EOS 口。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他对大家的贡献。详情请看 825 - 828 楼。
下面是本贴中马帮器材的好片子。
appleethan 的:
zhyue 的:
lzc588 的:
玛祖卡的 70-160/3.8 加 Nikon D200,人肉接环。第一个数码片子。
[fruitbear 编辑于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68722&&回帖:2317 &&
泡网分: 2.556
帖子: 2395
注册: 2011年12月
罗罗细 发表于
实拍过吗?我机器太多,拍不过来,玛小队还没怎么用过。比很多50 1.4都要“柔和”同时锐度还能保证,二线不多。拍过几卷胶卷,过去家里人用它拍照片很多放大也不错。
可惜我那只年代久远,比较脏,逆光全是雾气
泡网分: 49.404
帖子: 8167
注册: 2003年12月
Leica味 发表于
我有这只 50 1.4感觉非常好实拍过吗?我机器太多,拍不过来,玛小队还没怎么用过。
泡网分: 2.556
帖子: 2395
注册: 2011年12月
罗罗细 发表于
玛小队顶起
我有这只 50 1.4感觉非常好
泡网分: 0.051
注册: 2016年06月
山水渔人 发表于
谢L兄,我很乐意为大家服务.
坛子里的弟兄:谁的mamiya zm有问题了,象电池匣丢了,换个电容啥的,尽管寄给我.
我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但运费除外.在家找了到30年前的zm&&但是尘封太久了& &貌似电池没电了,不不知道怎么打开电池盖& &然后两个标镜都貌似有霉& &不知道还能不能挽救&&求大神帮忙指导下&&新手完全不会用胶片&&一直用的都是数码。。。
泡网分: 49.404
帖子: 8167
注册: 2003年12月
Raymond1 发表于
好羡慕,竟然拥有28/2.8,35/28和50/1.4这三支当年的ZM顶级头。机身上那只50/3.5微更少见
泡网分: 0.041
注册: 2014年12月
罗罗细 发表于
玛小队顶起
好羡慕,竟然拥有28/2.8,35/28和50/1.4这三支当年的ZM顶级头。
泡网分: 49.404
帖子: 8167
注册: 2003年12月
玛小队顶起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九大行星 发表于
mamiyaZM相机50mmF2.0标头的简易改口.....
第四步, 且慢高兴,当镜头顺利安装到450D相机上后,发现无穷远不能合焦!但是差距不太远,在极限位置可对距离7、8米处物体合焦。于是祭起“挪移大法”,把后组镜片旋松,每旋松半圈就安上相机测试无限远一次,最后发现旋松约一圈半时,可以刚好在无限远合焦,其他距离也与刻度标示基本一致。用一滴蜡把这个位置固定下来。
Mamiya E 口镜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和罗口一样的相面距吧?如果是,最简单的办法是弄个 M42 镜头后口或者 PK 镜头后口换上去。过几天我也想弄一下。
泡网分: 28.47
帖子: 2301
注册: 2004年05月
知识贴,不过从未想过要玩mamiya的135
泡网分: 3.894
帖子: 3481
注册: 2010年12月
泡网分: 49.404
帖子: 8167
注册: 2003年12月
请问ZE-2的那档机械快门是1/60秒吗?
泡网分: 16.544
精华: 1帖子: 8737
注册: 2002年03月
ranewang 发表于
这机器现在哪里能修?快门和过卷拨杆不工作了。。。。能修单反的地方都可以吧,不用非找mamiya专修。
泡网分: 49.404
帖子: 8167
注册: 2003年12月
又入70-150头
泡网分: 58.097
帖子: 12746
注册: 2006年09月
俺改的一支玛米亚口的百老汇75/200试镜片,电子触点接环,光圈可调,无限远合焦
还有一只50/1.7标头,原机带的舍不得改了,呵呵,与原机一起收藏了,这是俺的第一台单反,还是保全全身吧!
本帖最后由 zhyue 于
21:48 编辑
泡网分: 0.052
注册: 2014年01月
这机器现在哪里能修?快门和过卷拨杆不工作了。。。。
泡网分: 29.574
注册: 2004年03月
局部100%比较:
小痰盂上,玛镜下;左边角,右中心。
本帖最后由 九大行星 于
21:47 编辑
泡网分: 29.574
注册: 2004年03月
改口玛镜所拍,1/640
泡网分: 29.574
注册: 2004年03月
小痰盂所拍,f2.8,1/640
泡网分: 29.574
注册: 2004年03月
改好的玛镜
泡网分: 29.574
注册: 2004年03月
mamiyaZM相机50mmF2.0标头的简易改口
我的mamiyaZM胶片单反相机是1986年购进的,配有一个50mmF2.0的sekerE标头。后来又给它配了一个80-200mmF4.5的变焦头。它们伴随我度过了18年的生涯。21世纪的到来,催生了数码相机的迅速发展,单位都用上了数码。终于有一天,耐不住胶卷的逐步寂寞,在2004年购买了我的第一部数码相机——Nikon coolpix5700,有500万像素。当时这也算是尼康的经典之作。
2005年当我用完最后一卷胶卷后,玛米亚zm的一机两头就被束之高阁。三年后,我又1/4的价出掉尼康5700,进了canon450D单反套机。后来又进了55-250变焦和50F1.8小痰盂、18-200天涯镜等。就这样折腾,想来不少人走过的路也都相似吧?
现在,450D用了5、6年,在这数码时代也算元老级别了。但换机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全幅的太重,即使6D机身也有755克,加套头24-105就接近三斤重,出外旅游就是不轻的负担。如仍旧换APS-C机又有所不甘。所以最好是等CANON出全幅的无反相机再说。
扯远了点,书归正传;其实早就有把玛米亚ZM的镜头(以下简称玛镜)用于450D机身的想法,可是找遍市场和淘宝,都没有玛镜转EOS口的转接环卖,也曾咨询过在大名鼎鼎的改口大师王学山。回答是玛镜光圈常闭最小位,无法通过接环调控。似乎没戏。不过,看到本帖易欧士的方法,似乎门还没有关死。
最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用50F2.0玛镜标头做试验,终于能够把它用在佳能450D上了。
第一步是镜头拆解和清洗,由于多年放置,镜头内部靠光圈的镜片已经长出霉点。必须清洗后才能用,我是首次拆解镜头。以往看过一个资料,说是这个镜头必须拿掉前端的标字环。再钻三个孔,才能把前组镜头下掉。其实不要那么复杂,只要从尾端着手,下掉尾部环的四颗螺钉,拿掉光圈环,就可以捏住镜组,旋转外调焦镜筒,其实该镜头在调焦时是整体进退的。则外镜筒就与镜组间的多头螺纹分离,镜组(连同光栏)下开后就可以逐个镜片拆下清洗。当然,前组靠光栏的那个镜片没有拆。内表面是打开光栏用棉签清洗的。
清洗后,重新组装时倒费了很大周折,原来前组与调焦镜筒是六头螺纹,有六个位置都可以拧上。但只有一个位置是正确的。其他角度不是法兰方位不对,就是调焦范围覆盖不全。我把每个位置的情况用笔记录下来,才把正确位置确定下来。
注意光圈环不要装,它实际上与光圈没有联系,只是为电触点做记号用的。改口后,它的电触点也就失去了作用, 光圈环也就没啥用了。去掉后改口更方便。
其实后法兰上的电触点片也可去掉,只是对改口无大碍,保留它还有助于外观完善。
第二步就是改口了;
我的改口方法与易欧士类似;但不是用塑料板。在市面上买几十元一套的EOS铝制近摄接圈,用其有EOS阳口的法兰,请车工将其内径由48mm车成49mm。这样就可以将玛镜的尾部全部套住,然后找到法兰环侧边有一处直径1mm的小螺孔,用一颗眼镜腿螺钉把一个0.2mm厚的紫铜片固定在环内侧。向内弯折铜片,使它能钩住光圈拨杆。顺时针旋转可使光圈打开。
第三步,用AB胶把法兰环与镜尾套住粘合起来,注意粘合时要看着光圈的大小。我把光圈大约固定在2.8的位置,然后粘牢等候24小时,就可以试用了。
这样,一般情况下,光圈是固定在f2.8的。如果实在要改变光圈大小,可以微调铜片的弯曲方向,或是在铜片与拨杆间卡纸片以加大光圈,或是干脆把铜片扳直,可放开拨杆以缩小光圈。这样虽然麻烦,但毕竟还是可以调整的,谁让它是“手动”头嘛!
第四步, 且慢高兴,当镜头顺利安装到450D相机上后,发现无穷远不能合焦!但是差距不太远,在极限位置可对距离7、8米处物体合焦。于是祭起“挪移大法”,把后组镜片旋松,每旋松半圈就安上相机测试无限远一次,最后发现旋松约一圈半时,可以刚好在无限远合焦,其他距离也与刻度标示基本一致。用一滴蜡把这个位置固定下来。
至此改口宣告成功,该镜的特点是;固定光圈、无穷远能合焦。
(易欧士改口的玛镜恰好相反:光圈能调、无穷远不能合焦。)
为了测试改口后镜头的效果。我用canon的小痰盂(EF50 F1.8II)作对照比较。把相机安在脚架上,用同一部450D,拍摄同一个目标。ISO都为800,都用手动挡在实时取景屏上放大到10x手动调焦,然后退出实时模式,用快门线各拍了几张。
一开始发现用P模式时玛镜总是过曝,比小痰盂要过曝一档半,原来玛镜光圈值显示F0.0不正确,后改全手动模式,把小痰盂光圈调为2.8快门1/640。与玛镜快门1/640的曝光度接近。
图片对比如下 :
小痰盂F2.8-1/640秒
玛镜1/640秒
再各取左上角(左)与中心局部(右)比较。上边是小痰盂的,下边是玛镜的。
对比结果,中心部位两镜头接近,但角部的解像度小痰盂就明显不如玛镜。说明玛镜的血统丝毫不弱于佳能。
另外,测量两镜的成像大小有微小的差别,大约玛镜焦距要长1%左右。这也许是挪移大法的影响。
泡网分: 7.911
注册: 2009年12月
看到这个帖子得顶一下,我还有一套在出售中。图3
泡网分: 7.911
注册: 2009年12月
看到这个帖子得顶一下,我还有一套在出售中。图2
泡网分: 7.911
注册: 2009年12月
看到这个帖子得顶一下,我还有一套在出售中。图1可惜一下就是镜头都放到发霉了。 本帖最后由 一辉66 于
21:04 编辑
泡网分: 29.574
注册: 2004年03月
这个主题一年多没见有回帖了,该顶一顶了!
本人的ZM一机两头已经睡了八年,近来翻出来又吊唁了一番,想学易欧士的办法改成EOS口,可是那几颗螺钉却结实的很,拧不动啊,又不敢用蛮力。
泡网分: 0.016
注册: 2012年04月
想问一下各位DX,刚收了一个镜头没有后盖,既然PK口镜头能旋进去,那镜头后盖能用PK口的镜头后盖代替吗?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原文由 luo2425 在 17:11发表
偶的玛米亚135镜头群又添新人. 好镜头,改了口可堪大用。
泡网分: 2.841
注册: 2011年04月
偶的玛米亚135镜头群又添新人.
泡网分: 58.097
帖子: 12746
注册: 2006年09月
20D机身 28/2.8 镜头...
泡网分: 58.097
帖子: 12746
注册: 2006年09月
好久没有玩M家机器了,练手,保养镜头,试片...
泡网分: 19.898
帖子: 1061
注册: 2008年07月
买翻拍架带个28mm/F2.8
&版权所有:&&&&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改口玛米亚135 F3.5
349浏览 / 13回复
玛米亚主要是做中画幅相机,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做过135全画幅相机,并留下了一些135相机用的镜头。这个公司最终坚持到了数码时代,但却终于因为激烈竞争退出了相机行业。玛米亚的镜头据称拍人像极佳,有水一般的皮肤质感,它的135MM &F2.8镜头就有着这样的成像特点。玛米亚早期的135相机镜头采用M42接口,后来改用自己专门的接口,对于想尝试玛米亚镜头的朋友来说,买只M42接口的玛米亚镜头,去某宝淘只转接环,就可以卡在不管是C家N家或SONY的机身上一睹风采了。只是M42接口的镜头因为改口容易,相对价格比较贵,我就淘了只相对便宜的后期玛米亚接口的。据商家说,此头根本无人问津,看来我是第一个冤大头了。果然,镜头到手一看根本不是135 F2.8,而是135 &F3.5!我滴个亲娘夜遇到了奸商不成,马上上旺旺质问商家,商家也是一头雾水,赶紧自查自纠,原来发错货了。问清原委,又仔细打量了下这只镜头,整体新净,后镜片边上有些霉斑,据我经验,影响不是太大,于是干脆就收了,另一只F2.8的照常发货,最终以商家小二降了些价给了我,并先说明白了光圈是坏的。既然东西已经是我的了立即开工改口,呵呵,查了下玛米亚的法兰距是45.5MMA接口的法兰距是44.6.还是比较好改。拆开镜头后口发现,这只镜头光圈完全由机身驱动,就是光圈环并不驱动光圈,而是上有个小突起,突起部带动机身上相应机构,机身再驱动光圈。好么,看来光圈是麻烦了,不过后来一咬牙,干脆不要光圈了,就吧光圈固定在F3.5最大光圈,上车床车掉后口,找只M42转SONY A口的转接环打孔装上就大功告成了,不过心中忐忑,不知道那只F2.8的是什么样的光圈驱动结构,好了废话了这么半天,上图吧。到手的135 &F3.5镜头器材:SLT-A77&&镜头:DT 18-135mm F3.5-5.6 SAM时间: 10:14:10&&快门:1/60&&光圈:F/6.7&&焦距:105毫米&&感光度:400&&大卸八块器材:SLT-A77&&镜头:DT 18-135mm F3.5-5.6 SAM时间: 15:41:25&&快门:1/125&&光圈:F/6.7&&焦距:35毫米&&感光度:400&&车掉M42的螺纹器材:SLT-A77&&镜头:Sony DT 18-135mm F3.5-5.6 SAM (SAL18135)时间: 16:05:02&&快门:1/125&&光圈:F/6.7&&焦距:85毫米&&感光度:400&&后口切削(还没完成)器材:SLT-A77&&镜头:DT 18-135mm F3.5-5.6 SAM时间: 16:05:18&&快门:1/90&&光圈:F/6.7&&焦距:135毫米&&感光度:400&&呵呵,装上新的“后口”器材:SLT-A77&&镜头:DT 18-135mm F3.5-5.6 SAM时间: 16:10:05&&快门:1/45&&光圈:F/6.7&&焦距:90毫米&&感光度:400&&试镜,原图直出器材:SLT-A77&&镜头:----时间: 16:20:22&&快门:1/350&&感光度:400&&闪光灯:Off. Did not fire&&白平衡:Auto&&f3.5就虚化的很好了器材:SLT-A77&&镜头:----时间: 17:00:24&&快门:1/125&&感光度:50&&闪光灯:Off. Did not fire&&白平衡:Auto&&
还可以啊,不错的
画面清晰,色彩纯正。问好!
706tca6104 发表于
画面清晰,色彩纯正。问好!
感谢欣赏支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rx1nca554e 发表于
还可以啊,不错的
感谢欣赏支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支持好友的探索精神,改口后效不错。
f9193 发表于
支持好友的探索精神,改口后效不错。
感谢欣赏支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已增加光圈调节。
& & & & & & 本事大大的, & & & & & & &&
利害!楼主太有才了!
能工巧匠啊!佩服!
zhangxp2012a 发表于
本事大大的,
谢谢支持欣赏,雕虫小技,见笑了。
李宾lwb189800 发表于
利害!楼主太有才了!
谢谢支持欣赏,雕虫小技,见笑了。
青木香 发表于
能工巧匠啊!佩服!
谢谢支持欣赏,雕虫小技,见笑了。
可能感兴趣的板块: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日 11:41 信息编号:891bf7d11b30c43c
买卖 数码产品
老镜头,不要问我买了几年。。识货的都知道这个镜头的威力。镜片微尘只有在强光下看到。无任何刮痕和掉膜。淡黄色的镀膜。镧系玻璃透着少少的蓝光。对焦环比较紧,因为长期不用里面齿轮油蒸发掉了,到手拧一圈就马上顺了,不过过一会又紧了。解决方法是拧开前盖,加点润滑油进去对焦环下面的齿轮就好。光圈换很顺,档位清晰,光圈叶片收缩很正常,叶片没有任何油。光圈换已经磨了屁股,这个镜头的特殊设计,要上转接环只能磨掉一点光圈环(如图),或者磨掉转接环外圈。镜头成色看图。除了图上看到的,没有别的地方有划痕。配件带遮光罩,前盖。没有m42后盖。爽快的送电子转接环。转佳能口。完美使用,合焦完美,无限远合焦。邮费为顺丰到付。不刀不包邮了。另外爽快的加50保证金,送原厂真皮皮筒一个,带背带的,复古feel十足。保证金在收到货物24小时内确认收货马上返还。&如镜头有任何不符合描述的地方,退货双程运费我承担。
收录查询:
&&分享更易传播&主题:大话宾得 Pentax 的早期单反相机 - M37, M42 系统
&[ 主题管理员: fruitbear ]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以前说过不少的 M42 螺口大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历史,却一直没写领头羊 Pentax。因为它不但是日本单反相机的缔造者,而且是对世界单反相机发展贡献最多公司。所以要说宾得,就要把它放在更高一级的全球单反市场中来说,只限于螺口本家恐有不当。
坛子里有不少很好的关于宾得的帖子。但大都是 70 年代中期开始的 K 型卡口以后的。我这里要说的是不太被大家熟悉的,然而是最值得荣耀的那段螺口历史。如果你是 Pentax Fans 粉丝的话,那你非要知道不可!
说起 35mm 片幅相机最早当然是二十年代的 Leica 旁轴,Contax 则紧随其后。直到 1936 年,德国 Ihagee 的 Kine-Exakta单反相机的诞生,世人才第一次有了另外一个选择。1939 年,德国 KW 公司(后来的 Praktica)推出了世上第二台单反 Praktiflex 。这是 40mm 直径的螺丝接口系统,世界上从此开始了螺口单反的纪元。1949 年 Contax S 和 Praktica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42mm 直径的罗丝接口系统,从此 M42 螺口时代开始。
对于 Pentax 公司的身世,现存资料上记载的有多个不同版本。我个人比较倾向下面的说法,也是公司官方网站上说的。Asahi Kogaku Goshi Kaisha 公司成立于 1919 年,为了好记,就说二十年代吧。开始为别家生产非常简单的电影放映机。1930 年代初期开始为 Chiyoda Kogaku Seiko K.K( Minolta 前身)和 Konishiroku Shashin Kogyo K.K. (Konica 前身)的早期中片幅直视式取景相机生产光学镜头。1935 年公司总裁松本三郎 Saburo Matsumoto 从德国买回了一台 Reflex-Korelle 6x6 的中篇幅单反相机来做研究。他当时认为单镜反射式相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发展 35mm 的单反相机和 Leica 和 Contax 的旁轴竞争。他的想法被后来的 Kine-Exakta 单反相机的推出所验证。但他自己想进入单反领域的计划由于战争而不得不搁置一旁。
战争时期公司和军方所有的三菱旗下的 Nipon Kogaku (Nikon 的前身)一起为日本军方生产光学产品。战后公司被勒令解散。1948 年成立新的 Asahi Optical Company,即后来在单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旭光光学公司,松本三郎依然担认总裁。
战后世界的 35mm 相机市场还是被德国的旁轴所垄断。日本还有 Canon, Nikon 和 Yashica 模仿 Leica 和 Contax 的旁轴系统也开始火了起来。中片幅相机也由 Mamiya 带领很快发展壮大。但松本三郎依然认为 35mm 单反相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当时他的公司的业务才只恢复到生产民用望远镜和继续给他人生产光学镜头。此间旭光公司在镜片镀膜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为后来的 SMC 镀膜奠定了基础。
1949 年,松本三郎决定开始实现要做出日本第一台 35mm 单反相机的夙愿。他终于请到了机身设计师吉田信行 Nobuyuki Yoshida 和镜头设计师铃木良平 Ryohe Suzuki (Takumar 镜头的设计者)一同投入单反相机的设计和开发。项目小组以 Reflex-Korelle 为结构基础,Praktiflex 为整体参考蓝本进行设计。
1950 年,Asahiflex I 诞生。
它使用了 37mm 螺丝接口的设计。快门 1/25s – 1/500s。X 闪光灯同步。采用了腰平单镜反射式取景器,但旁边还加上了一个旁轴式辅助取景窗。那个时候的单反还没有五棱镜校正眼平取景式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样。它的反光镜不是回落式的,用起来不摄影师不知道是不是拍下了正确的瞬间。
标配 Kogaku Takumar 50mm f3.5 全手动光圈,又叫预设光圈镜头。这个时候相机和镜头之间没有任何的联动。拍摄的时候要用手把光圈收缩到实际用的光圈。明显的标志是镜头前端的两个光圈环。配套的镜头中最被现在人抢手的要数 58mm f2.4 和 83mm f1.9。
Takumar 命名取自日本著名的摄影大师 Takumar Kajiwara。
最值得称道的是相机想当小巧精致,比 Praktiflex 小很多,真的是和 Leica 的旁轴大小差不多。原来一开始 Pentax 就贯彻体积小巧的原则的原因是要和旁轴竞争。产品的特点实际上是市场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世界上单反相机才刚开始不久,有的几台也都是又大又笨。要想和旁轴争市场,那就必须做到很多方面要优越才行。所以相机体积是一大要害。
请大家注意俯视取景器旁边还有一个眼平取景器。由于 35mm 篇幅比 120 小不少,所以用反射俯视取景器的时候就没有象中篇幅那样可以离眼睛远一些,大概不能低于在胸前。所以宾德有加上了个眼平取景器作辅助。当然,它只提供相当于 50mm 视角的一个取经范围而已。聚焦和精确取景还是要有俯视取景器完成。可见这种反射式取景并不太适用于小篇幅相机。
但反射式取景器比起旁轴用的直视式的优点是它的取景是透过镜头完成的,不论如何更换镜头,取景永远都是镜头真正的成像范围。这也就是为什莫宾德一直坚持要发展单反相机的理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 35mm 相机的发展还停留在取景方式等等的比较基础的层面上。但也正是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层面上,相机开始分门别派。当然这里面也伴随技术的发展成为后盾。
同年的瑞士 Alpa Reflex 和后来的几台单反也采用同样的内置辅助式眼平取景器设计。
晚些时候 IA 型问世。
在 I 型上改进了快门。最明显的是增加了 F 同步插孔。所以看上去镜头座右面共有两个孔。
这两台单反相机问世后直到 1952 年才被 Seiko 精工精密机械公司经销,并开始量售。所以很多资料记载都是这个大量上市的年份。精工精密机械是一个产品线十分多的公司,其中手表是一大业务支柱。还有相机的快门在 Copal 之后也被各个厂家所采用。
有资料上说第一台机子是没有任何相机作参考从零开始设计制造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客观。当时世界上已经有单反相机存在,关键是 Asahiflex 除了小巧以外比起当时的德国机子没什莫革命性的不同。
同年朝鲜战争爆发,Nikon 和 Canon 旁轴由于被战地记者认同的广告效应而销量大增。这个时候旁轴依然是世界的主宰。
1954 年, Asahiflex II b 诞生。
世上第一台可靠瞬间复位式反光镜单反相机。增加了 B 门。设计师因此荣获科学技术协会大奖。其他规格和上个型号相同。
这是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日本其他的相机公司迅速意识到单反的前景,开始采用这个设计并开始开发单反相机。而当时的德国厂家却傲慢的对此进步不屑一顾。从这时候开始注定德国的单反相机从开始还没来得及繁荣即走向被日本取代的没落之路。
此机开始销量大增。
稍后 Asahiflex II a 诞生。
我相信此机问世在 b 型之前,但公司没有推出,因为 b 型的瞬间复位式反光镜是公司更想要得。于是就先见到了 b 型。然后再把 a 型改进了以后在 b 型之后推出。明显的区别是慢速快门选择钮拿到了机身前脸。慢速度到了 1/2s。慢快门钮 1/2s - 1/25s,快速快门钮 1/50 – 1/500s,还增加了 T 门。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了 Takumar 58mm f2.4。
Miranda 的第一台单反 T 诞生。日本第一台可换五棱镜取景器设计,后来被 Nikon 等公司应用在自己的单反相机设计中。
1957 年,Pentax 诞生。
旭光公司第一次使用 Pentax 作为商标,公司网站上的解释是 Pentaprism (五棱镜)和 Reflex (反射)两个词的结合。网上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没有被官方承认,倒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
这台机子名 AP,即 Asahi Pentax 的缩写。它采用了全新的机身和设计。这又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相机。这些新设计奠定了后来整个世界的单反相机发展的标准,其中主要包括:
在日本第一次使用固定五棱镜眼平式取景器。取景器采用了最新的光学加工工艺,是当时最明亮和放大倍率最高的。单镜反光相机 SLR 开始是没有五棱镜的俯视取景式的。由于反光镜的作用,眼睛从取景器中看到的是左右颠倒的影响。为了校正到和人眼睛看到相同的影像,在 1949 年 Zeiss Ikon 的 Contax S 第一个开始使用五棱镜设计。但大多数厂家把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当做俯视取景的附件的使用,所以开始的五棱镜都是可以更换的。宾得第一个在日本把五棱镜做成了固定式的,因为它的机子小,拿起来眼平取景相当方便。所以这个设计就成了后来的单反相机行业中各家的效法,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一次采用 Praktica 的 M42 螺口设计。最重要的考量是当时德国的 42mm 罗口镜头在单反市场中占有率已经相当高。其实当时世界上也就不出两三个单反品牌而已。另外一个原因是前面的 M37 螺口设计太小,要想将来让镜头和机身有联动就必须增大口径。
第一次使用快速过片手柄。前面两台过片都像老莱卡一样要用手拧上几圈才行。费力费时间。
机身体积稍微比前面的型号高了一点,但依然小巧。这个机身是个常青树,一直用到 70 年代的 K 系列截止。机身前脸上依然使用慢速快门控制旋钮。快门速度 1 -1/500 秒。其他规格同前一台。要特别记住这个机身还是没有使用自动光圈镜头的设计。所以他的反光镜箱下部还是什莫都没有。
标配镜头增加了 Takumar 55mm f2.2 和 58mm f2。由于这台相机还是没有任何与镜头的联动光圈机构,和这台相机配套的 M42 口 Takumar 镜头是预设光圈镜头。所以 M42 口的 Takumar 有预设光圈的镜头。之前的 M37 口 Takumar 都只有预设光圈镜头。
它最聪明的地方莫过于采用了 M42 螺口。自己的机身已经明显领先了德国,那世人就算买 Pentax 的机身加上德国镜头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事实证明了它的优越性,此机第一年销量即达 19500 台。并且大部分都是在欧美销售。
此机开始了旭光公司的新纪元。为了纪念,后来公司更名为我们今天知道的 Pentax 公司。
同年晚些时候 Pentax S 诞生。
改进了快门机构更加稳定可靠,外观上也几乎没有区别。其他同前一台。
镜头增加了 Takumar 55mm f1.8。
1958 年,Pentax K 诞生。
开始采用半自动光圈镜头,机身和镜头之间有了联动。镜头尾部多出来了收缩光圈用的顶针。在此之前的 Takumar 镜头都是全手动光圈。第一次快门最高速度到 1/1000 秒。此机只生产了一年,共 21500 台。机身有黑白两种。
此机又是一个里程碑。当然它不是史上第一台镜头光圈和机身联动的单反,但它是第一台和快门联动的单反。也就是当快门开启时,光圈会自动收缩到设定大小。使用起来快捷多了。
镜头名字变成 Auto-Takumar。最明显的不同是尾部多了一个半圆形的光圈锁疙瘩。俗称疙瘩头。还有镜头前端的光圈环只剩下一个了。
原配 Auto-Takumar 55mm f1.8,对焦环采用了黑白相间得外观设计。俗称斑马头。
当时美国市场刚上市套机销售价格 250 美元。而Leica M3 和 Nikon S2 旁轴都要 350 美元。一年以后降到 150 美元,可见旭光公司的市场价格策略还相当激进。大众化的价格加上精悍的做工和单反的先天优势,大量旁轴用户很快投靠过来,同时广大百姓也开始买得起 Pentax。旁轴更加快速走向衰落。
为了纪念此机,1975 年的 Pentax 新型插刀接口就用 K 来命名,并且把新系列的相机也用 K 来命名。K 口的第一台相机 K2 也寓意为继 Pentax K 之后的第二台。这种跨系列的命名方式后来也很多见,如 1978 年 Canon FD 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 A-1,到了 1992 年 EOS 系列就把 EOS 5 命名为 A2(北美市场),即寓意它是当年 A-1 在新系列中的延续。
1959 年,Asahi Pentax S2/H2。
Pentax 第一次大规模生产的机型。松本三郎的后代 Tohru Masumoto 从美国 MIT 麻省理工毕业回来开发了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加工工艺,使此机销量达到 130,000 台。
在此之前的宾德相机都是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所以产量不大,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也不多。但却是收藏家们的抢手货。
和上一台不同的是取消了前脸的慢速快门钮。都集中到机顶的一个钮上了。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了 Auto-Takumar 55mm f2.2。
就此,35mm 单反终于打败了旁轴。更确切的说,以年轻的 Pentax 为主的单反同盟军打败了以老牌 Leica,Contax 为主,Canon,Nikon 和 Yashica 为辅的旁轴轴心国。多亏了 Canon,Nikon 和 Yashica 已经有所准备并马上转为生产单反,否则也早就呜呼哀哉了。
Nikon 推出了第一台单反大 F。无数的附件奠定了其专业领域的地位。
Canon&&的第一台单反 Canonflex 诞生。
Minolta SR-2 问世,也是 Minolta 的第一台上市单反。
自此日本四大单反巨头全部出现。然而只有 Pentax 是以单反起家并且在研发技术上一直遥遥领先的公司。这也就是为什莫到今天 P 的单反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他家好的原因之一。所以说没有用过 Pentax 单反的,就不算玩过真正的单反。
以市场发展周期的角度来看,在 50 年代初到60 年代末是单反的成长初期。这个时期技术设计是市场的主导。所以 Pentax 的领先是不容置疑。这个时期因为市场供不应求,品牌和产品也不多。
70 年代开始到 80 年代是单反的快速成长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的新品牌开始进入市场,大家开始打价格战。各家的利润开始受到影响。技术领先仍然有一定的优势。Pentax 这个时期进入 K 口,在单反市场中还算非常不错。但 Pentax 的销量依然比 Nikon 和 Canon 的总和还多。
80 年代单反市场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大家已经没有什莫自身的技术特点,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由于价格战的原因驱使厂家开始把产品线细分,开始竞争服务,成本上加大力度降低。这个时候市场策略比较有竞争力的公司如 Canon 才脱颖而出。
1960 年,Asahi Pentax S3/H3。
第一次应用自动光圈联动设计。镜头名称改成 Super-Takumar。光圈环改到了镜头尾部,那个疙瘩变成了小的自动和手动切换开关。整个镜头改成全黑色。镜头镀膜也进步到多层,但还没被称为 7 层的 SMC。
原配镜头 Super-Takumar 55mm f1.8。
1961 年,Asahi Pentax S1a:
一些小的改进,如打开后背胶片计数器自动归零等等。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 Super Takumar 55mm f2。
1962 年,Asahi Pentax SV
增加了自拍器,在胶片退片钮下面。
简称 SP。这又是一个单反历史上的里程碑。它装备了最成功的 TTL 透过镜头内置式测光系统。从此用户不再为如何设定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得到正确曝光而发愁。当时的广告词:Just Hold a Pentax!&&你只要拿起宾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手里拿着宾得相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可见当时宾得多牛!
Pentax SP 旋风般的席卷全球,成了物美价平好用的代名词。销量每个月竞高达 40000 台,创历史纪录。Pentax 真正变成了 M42 螺口的代名词,也成了单反的代名字。宾得一鼓作气和其他几家日本公司一起,到 60 年代末已经全面取代德国成了世界单反主流。此机意义既然如此重大,不知道宾得后来为什莫不也用它命个名什莫的作为纪念?
前一年带有 TTL 测光的 Topcon RE Super 曾在美国销售,但由于它的 TTL 测光系统设计存在弊病,所以很快就停产。实际上宾得最早开始使用 TTL 测光的机型是 1960 年的 Spot-Matic,但当时有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一直没有推出。在欧洲 1963 年还有 Alpa 9D 出来过,也是 TTL 测光,但是手动收缩光圈测光,而且也因为存在设计缺陷而早早停产。所以真正成功的 TTL 系统就是宾得的 Spotimatic,并且一直到今天仍然被大家所采用。
接下来的又有几个改进和变化型,和全开光圈测光的 ES,ESII,SPF 统称 SP 系列。这些相机资料就比较多了,我就不再多说。下面只列出几个比较有意义的机型和技术:
1971 年,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镜头诞生.&&简称 S-M-C 镀膜。这就是著名的 7 层镀膜,当时最先进的镀膜工艺之一。镜头的透射率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这也是当年以镀膜技术作为卖点的第一次。可见宾得公司的市场技术当年也很厉害。后来的著名的富士 Fuji EBC 镀膜和 Contax *T 镀膜也不逊色或者更好,但消费者就没有像对 SMC 那样印象深刻了。先入为主永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特点。
1972 年,Asahi Pentax ES
世界上第一台光圈优先式全开光圈测光自动曝光相机。ES 意为 Electrical Spotmatic,即电子 SP。镜头改为 SMC Takumar,对焦环第一次使用橡胶外皮。由于是全开光圈测光,镜头的尾部多了一个光圈传递联动杆。
1974 年,Asahi Pentax SPF。
最后一台 M42 螺口相机,也是全开光圈测光的唯一一台全机械快门机身。接下来 1975 年宾得开始进入 K 型卡口系统。
整个 SP 系列单反相机销量已经超过一百万台。加上之前的一百万台,宾得公司从 1950 年第一台到 1975 年最后一台罗口单反,共销售了两百万多台单反相机,世界上没有哪家能够相提并论。所以那是一个 Pentax 的单反时代。一个宾得最值得骄傲的时代。
宾得的这段螺口历史,实际上就是世界单反发展的主流历史。虽然 35mm 单反德国比日本更早,但发展极其缓慢。从 1936 年到 1951 年 Pentax 的第一台单反诞生,德国不过只有几台单反相机而已,而且在很多方面根本无法和强大的旁轴竞争。所以直到宾德的进入,才使单反真正的快速发展而击败了旁轴。单反相机发展的 10 个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光宾德就独揽 5 项。可见不知道宾德的历史,就不能说了解单反的历史;没有用过宾得的单反相机,就不能说对单反相机有多少了解。
好了,大话到现在也要收尾了。在结束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是我们要记住的要点:
1)Pentax 是日本单反相机缔造者。其他几大家都比 Pentax 要晚上近 10 年才开始进入单反领域。
2)Pentax 历史,就是 35mm 单反主流发展史。不了解宾得的历史,就是不了解单反历史。
3)众多的相机厂家中,只有 Pentax 是以单反起家的。所以没用过宾得的单反,就不算用过单反。
4)Pentax 一开始就以小和精工细作闻名。所以小巧精悍从 1950 年就开始了。
5)Asahiflex II b 的可靠瞬间回落式反光镜,SP 的 TTL 测光,ES 的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等都在世界单反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
6)Asahi Pentax 用的固定五棱镜眼平取景器成了后来单反相机的标准设计。
7)Pentax 代表单反打败了德国旁轴,稍后也打败了德国单反!
8)Pentax 一直到 1975 年的销量都是世界之最,并且还延续到 80 年代初期。
9)Pentax 从 1950 年到 1975 年的二十五年螺口系统是单反世界中最辉煌的时代。那时的世界的单反市场是 Pentax 时代。
10)日本相机四大家族中只有 Nikon 是国营单位。
11)M37 的 Takumar 镜头都是预设光圈镜头。M42 的有预设,半自动和全自动光圈镜头,其中 S-M-C 和 SMC Takumar 是可以配合全开光圈测光的镜头。
以下是本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和图片来源:
9/20/2006 NJ
我的博客里有更多的东西:
这是我的 Pentax 罗口家族的文章:
[fruitbear 编辑于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50958&&回帖:279 &&
泡网分: 20.781
帖子: 1575
注册: 2007年01月
墙角找到的
泡网分: 0.347
注册: 2015年09月
我手里还有一个m42口的
泡网分: 19.707
帖子: 2514
注册: 2006年05月
期待果熊大师回归宾得,做宾得粉太难,太苦,不过还活着,还不是最差的,如果是奥巴粉,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泡网分: 6.57
帖子: 4544
注册: 2014年10月
fruitbear 发表于
机身不值钱,看镜头。镜头的成像如何
泡网分: 0.799
注册: 2013年02月
那个时候的M42。。 真宾得 大“Pentax”
泡网分: 5.975
帖子: 5668
注册: 2013年07月
fruitbear 发表于
机身不值钱,看镜头。拜读了你很多帖子,收益很多,谢谢。
PK卡口的胶片机,满足2000分之一机械快门+多重曝光,我入了理光KR-5III,还不错,价廉物美。
请问,还有满足这2个条件的PK卡口手动对焦胶片机么?
还有就是,发现宾得A35 镜头不能用在理光KR-5III上,镜头后组会碰到相机反光板,发现这个机器的反光板比宾得机身的要多出一点,请问需要磨掉一点反光板么?
还有就是这台机器的对焦屏很多灰,有可能不拆机能清理对焦屏么?
本帖最后由 宾纷色彩 于
09:57 编辑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JINSLOVE 发表于
现在这三台各多少钱机身不值钱,看镜头。
泡网分: 6.57
帖子: 4544
注册: 2014年10月
zgylqhbdbyl 发表于
上一张我的收藏,都是可以正常拍照的,相当难得。Asahiflex IIb,世界首台反光板即时回弹单反相机,1952年发布,是亚洲最早期的单反...
现在这三台各多少钱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zgylqhbdbyl 发表于
上一张我的收藏,都是可以正常拍照的,相当难得。Asahiflex IIb,世界首台反光板即时回弹单反相机,1952年发布,是亚洲最早期的单反相机;Asahi Pentax,世界首台采用固定眼平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1957年发布,是首台机身带有Pentax字样的相机,其结构是后续单反相机设计的蓝本;Pentax SV,世界首台带有自拍机构的单反相机,带机顶测光表。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plaszm 发表于
@fruitbear :Wake up!别冬眠了,出大事儿啦!哈哈K-1 来了。
泡网分: 47.003
帖子: 3841
注册: 2002年09月
@fruitbear :Wake up!别冬眠了,出大事儿啦!哈哈
泡网分: 0.778
注册: 2014年09月
上一张我的收藏,都是可以正常拍照的,相当难得。Asahiflex IIb,世界首台反光板即时回弹单反相机,1952年发布,是亚洲最早期的单反相机;Asahi Pentax,世界首台采用固定眼平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1957年发布,是首台机身带有Pentax字样的相机,其结构是后续单反相机设计的蓝本;Pentax SV,世界首台带有自拍机构的单反相机,带机顶测光表。
泡网分: 23.346
帖子: 2703
注册: 2005年06月
涨学问了,进了几台老机器做手把件
泡网分: 0.31
注册: 2008年08月
Pentax 作为商标,有一种说法是旭光从东德蔡司手里买的。东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单反CONTAX&&S,但后来因为和西德蔡司的商标纠纷,被法院裁定不得在资本主义国家使用contax商标,于是东蔡推出了PENTACON和PENTAX两个商标,意思是Pentaprism+contax(带五棱镜的contax),后来东蔡把pentax卖给了旭光,自己保留了pentacon的牌子。。。。。。。。。。。
这是维基百科上的一种说法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kimho 发表于
不知楼主现在用什么机型?现在用的当然是数码。
泡网分: 4.116
注册: 2013年01月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xllmoon 发表于
我淘了台宾得SP,曾经的辉煌,但现在连原配电池都卖不到了,测光也坏了,每次拍的胶卷,还要寄到外地冲,现在摆设功能多过使用功能了,主要是回忆大学时代用胶卷机的时光了。不过,貌似我现在的单反,特别是十来个手动镜头,也在防潮箱里睡大觉了。。。。。现在转接数码上可火了。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蜥尾 发表于
“众多的相机厂家中,只有 Pentax 是以单反起家的。所以没用过宾得的单反,就不算用过单反。”
虽然我对宾得情有独钟,但这话也说的有点太过矫情了吧,这个 所以 有因果关系吗?。。。。。。。。。。。。。
泡网分: 0.849
注册: 2010年09月
“众多的相机厂家中,只有 Pentax 是以单反起家的。所以没用过宾得的单反,就不算用过单反。”
虽然我对宾得情有独钟,但这话也说的有点太过矫情了吧,这个 所以 有因果关系吗?
泡网分: 0.226
注册: 2011年02月
MARK一下下班后再看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xllmoon 发表于
我淘了台宾得SP,曾经的辉煌,但现在连原配电池都卖不到了,测光也坏了,每次拍的胶卷,还要寄到外地冲,现在摆设功能多过使用功能了,主要是回忆大学时代用胶卷机的时光了。不过,貌似我现在的单反,特别是十来个手动镜头,也在防潮箱里睡大觉了。。。。。手动镜头拿出来转接到数码机身上,照样玩得好!
泡网分: 0.067
注册: 2014年07月
fruitbear 发表于
以前说过不少的 M42 螺口大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历史,却一直没写领头羊 Pentax。因为它不但是日本单反相机的缔造者,而且是对世界单反相机发展贡献最多公司。所以要说宾得,就要把它放在更高一级的全球单反市场中来说,只限于螺口本家恐有不当。
坛子里有不少很好的关于宾得的帖子。但大都是 70 年代中期开始的 K 型卡口以后的。我这里要说的是不太被大家熟悉的,然而是最值得荣耀的那段螺口历史。如果你是 Pentax Fans 粉丝的话,那你非要知道不可!
............我淘了台宾得SP,曾经的辉煌,但现在连原配电池都卖不到了,测光也坏了,每次拍的胶卷,还要寄到外地冲,现在摆设功能多过使用功能了,主要是回忆大学时代用胶卷机的时光了。不过,貌似我现在的单反,特别是十来个手动镜头,也在防潮箱里睡大觉了。。。。。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kimho 发表于
不知楼主现在用什么机型?我现在把所有的相机都锁起来了。偶尔就拿几只老镜头出来拧在数码机器上按两下快门......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gb0777 发表于
好久的帖子,都沉得很深了,顶一吧。。。。想念当年和水果熊在上海的会面。。。gb兄现在安好?是呀,这一晃多年过去,甚是怀念当年。有机会我回上海咱们再见面如何?
泡网分: 6.563
帖子: 5390
注册: 2012年08月
不知楼主现在用什么机型?
泡网分: 22.143
注册: 2001年09月
好久的帖子,都沉得很深了,顶一吧。。。。想念当年和水果熊在上海的会面。。。
泡网分: 7.562
帖子: 1638
注册: 2010年06月
新的一年,希望宾大能够拿出当年的进取精神,重新崛起
泡网分: 7.169
注册: 2010年06月
知识贴,顶
泡网分: 6.133
注册: 2009年12月
原文由 lynn 在 14:00发表
昨天有败了一台ASAHI PENTAX S2,那可是1959年的产品(从先知的此贴中得知),居然快门准确。先前进的大帽测光表也给她戴上了,这个测光表也是测光准确。更正下:这样的S2属于后期产品,于1961年生产,能外接测光表,计数器也和1959年版本不同,后期的S2很类似S1a。
泡网分: 116.544
精华: 31帖子: 20348
注册: 2001年10月
原文由 忘山 在 23:46发表
复制链接吧,也方便其他需要的朋友,呵呵
在这里面。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玛米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