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收购吃穇子的功效,我有4吨

老秧田农产品“糁籽粑”,五谷杂粮之精品
赤子新闻网讯日:湖南新化属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因为它不与外界沟通,新化地区的饮食文化很少受到外界的浸朽、干预和影响,还是保存了先秦古老的饮食习惯和沿用那些古老的食材去制作菜肴和烹饪菜品。就是宋代建新化县之后,外来文明对新化的饮食文化影响也不是很大。
穇子作为禾本科穇属一年粗壮簇生草本植物穇子的种仁,是新化人民最常见的旱地粮食之一。穇子别名龙爪粟、鸭爪稗、龙爪稷、鸡爪粟、云南稗、雁爪稗、鸭距粟、野粟,却很少有人知晓他古代的名字,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写不准确,读音不完整。
战国末年编撰的《吕氏春秋·孝行纪·本味》载:“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郑玄认为“穄”就是“糜、穈”,“黄黍也。”邱庞同把“穄”与“稷”相通,注释为“黍类当中不粘者”。其实,穄子就是稷子,稷子就是穇子,所以说《吕氏春秋》是穇子这个物种最早的记载文献。
晋代郭义恭撰的《广志》载:“穄,有赤、白、黑、青、黄燕鸽,凡五种。”南北朝贾思勰撰的《齐民要术·黍穄》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地必欲熟。再转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种后,再劳为良。一亩,用子四升。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夏种黍穄,与植谷同时;非夏者,大率以椹赤为候。刈穄欲早,刈黍欲晚。皆即湿践。穄,践讫即蒸而浥之。黍,宜晒之令燥。”才有对穇子种植方式方法有准确的记载。
穇子分布在东半球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陕西、西藏、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分布。《湖南省志·农林水利志·农业·旱粮》载:“米产(穇)子在湖南栽培甚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衡阳、邵阳、郴州、黔阳(怀化)四地区的少数山区有零星种植。据统计,常年栽培面积八万亩左右,总产五六百万斤。六十年代以后逐年减少,现已几乎无人栽培。”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粮食的生产与种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双季稻、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普及后,稻谷已经可以填饱我们的肚子。这种曾经用于救饥荒的食物不在受到大众的欢迎,农民也不再大量种植,只有在很少的山区农民还在坚持种植和食用。
梅山腹地的新化,那是雪峰山的尾椎部分,那奉家山系和大熊山系雄踞东西两翼。丰家山系所在的丰家山镇、水车镇、天门乡、金凤乡都是崇山峻岭,为人熟知的紫鹊界就是四个乡镇的山领。大熊山系所在的荣华乡、白溪镇、圳上镇及安化县洞市乡、田庄乡都依附于大熊山,九龙池主峰是它们的山领。紫鹊界、大熊山是新化的穇子种植基地,每年有数百吨的穇子从这些地里长出来,成为当地人民的财富和粮食,转变成为食物和少的粮食!
新化存世的古代文学不多,明代嘉靖《新化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谷类有“米产粟”的记载,清代乾隆《新化县志》卷十三谷类有“穇粟”的记载,同治《新化县志》卷九食货志物产有“穇子”的记载。一九九六年版《新化县志》载:“?(穇)子古称稷,有粘、糯两种,以籽粒磨粉做粑食,清代以来,只少数山区垦荒轮种。一九五七年较多。总面积七四四九亩,总产三百九十六吨。分布在水车、燎原等区。目前,只有少数农户小量种植。”其他文献还有待寻找。圳上镇唯一的文史书籍《梅山秀镇圳上》载:“圳上因地处边远山区,是一个农业镇,生产的粮食以水稻、红薯为主,也盛产玉米、荞麦、糁(穇)子。”这些文献对新化穇子的种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具体的记载,从明代到现在一直没有断,也说明穇子是新化一种最为常见的粮食和食物,为新化人民所共识。
新化的穇子品种都是地方农家品种,大概有十六个品种,栽培面积较广的有它它穇子、鸡脚穇子、糯籼穇等。穇子的种仁近似球形,颗粒饱满,质地较硬,直径约一点五毫米。种皮呈灰褐色,表面看上去有不明显的皱纹。种仁剥掉外壳后成黄白色,气味比较微淡,不是很明显,口感润滑,味道独特。穇子的秆可用作编织和造纸或家畜饲料,种仁可以食用或酿造。
穇子的种植一般是一年一季,春季随早稻种入水田田垄的土里或者台地。我们小的时候,农村很多人家都在种穇子。穇子对土壤的种类和厚薄要求不高,它耐旱耐贫瘠能力强,别的农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地上种穇子它的长势很茂盛。在晚稻快开花的时候,也就是气候入秋之后,穇子的果实开始成熟时,农民就用镰刀割下穇子穗,放在晒毯上晒干,量少的直接用手把种仁搓下来,量多的可以用棍子、物杆(连枷)抽打或者用扮桶、打谷机敲打把穇子打下来,再把打下来的穇子用晒毯晒干,以备无粮时做为口粮用。
元代王祯撰的《东鲁王氏农书·百谷谱》载:“穄,禾从祭,谓可以供祭也。其苗、茎、穗、叶,与黍难别,故言黍必及于穄者,其米用有异也。种治之法,与黍俱同。凡穄,味美者,亦收薄,难舂。割穄欲早,盖晚多零落。收讫,宜蒸而浥之。曝干,舂而为米,其米疏爽,可炊煮作饭。时诸谷未熟,可以接饥。其色鲜黄,其味香美。然所种特少,为农家之稀馔也。”
穇子性甘味温,补中益气,主治胃疾病,易于消化安眠,具备很高的营养价值。适量煮粥食或磨作面蒸食。穇子与米两者蛋白质的含量并无显巨差异,有促生长作用。明代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载:“?(穇)乃不粘之称也。又不实之貌也。龙爪、鸭爪,像其穗歧之形。?子生水田中及下湿地。叶似稻,但差短。梢头结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捣米,煮粥、饮饭、磨面皆宜。穇子,山东、河南亦五月种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茎。开细花,簇族结穗如粟穗,而分数歧,如鹰爪之状。内有细子如黍粒而细,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涩。甘,涩,无毒。补中益气,厚肠胃,济饥。”明代徐光启撰的《救荒本草·草部》载:“穇子,生水田中及下湿地内。苗叶似稻,但差短,稍头结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味甘。采子捣米煮粥,或磨作面,蒸食亦可。”
曾经的穇子多用石臼去壳和磨成粉,可以做糝子粑食用,吃起来很香。纯穇子粉做的粑粑口感很粗糙,一般在喉咙上卡着难以下咽。在梅山大地上,有一句俗话:“没到过高山不知平地,没吃过穇子粑不知粗细。”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能够吃苦耐劳,要有对比才有新的认识和进一步认知。从这句俗话也可以知晓穇子粑的口感比一般的杂粮粑还会粗一些。
现在,食用工业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穇子磨成粉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用石臼和石磨来作为加工工具了,还是采用高科技高速运转的电磨来磨成分粉,也不再要去壳再磨粉,还是直接把坚硬的穇子磨成极其细小的超微粉,手感和口感都已经非常的细腻了。农民在制作穇子粑的时候也进行了技术改良,一般会掺入一定量的糯米粉增加它的柔韧性和滑腻性,甚至糯米粉比穇子粉还要多。还有,烹调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厨师对穇子的性能有了新的理解。现在在烹饪的时候,先对穇子粑进行炸制,让其定型,再加以蒸制。在蒸的时候,加油脂性多的食材与它一起烹饪,让穇子粑充分吸收油脂,大大改善穇子粑的口感,添加它的润滑和滋润度,从而穇子粑在通过喉咙的时候迅速滑入喉咙,让肠胃吸收。
新化人吃穇子粑,有几种经典的搭配吃法:穇子粑蒸鸡、穇子粑蒸猪肚子、穇子粑蒸精肉等。穇子粑蒸鸡是新化三大碗之一,与三合汤、农夫河鱼旗鼓相当,备受食客欢迎,在长沙的餐饮里也非常有名。做好的穇子粑蒸鸡香气袭人、垂涎欲滴,鸡块金黄细滑、肉质细嫩,穇子粑像闪亮的黑珍珠,清香软糯,让人胃口大开。穇子粑蒸鸡不但营养好,有滋阴养胃,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患糖尿病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多吃穇子粑等粗粮,现在能够吃到穇子粑的人还太少,为稀罕食物。
在圳上镇松山片区,他们还家家户户在种植穇子,只是每家每户种植的数量不多而已,他们一年的收成也就是几斗到一两担不等,多为自家人食用或提供给亲戚朋友享用。
方福初是松山人和村人,年轻时就当兵离开家乡圳上镇,转业之后在冷水江市工作、定居。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他与夫人段金莲的肠胃就慢慢留下了一些毛病,他夫人的胃病还要严重一些。四处求医之后,医生建议他俩每天早晨吃三个蒸熟的穇子粑。方福初每年请他的侄儿、侄媳给他种植四五分地的穇子。方福初他们俩坚持吃了几年,肠胃病渐渐的好了。
方福初的侄孙方泽文大学毕业后去深圳打工,主要从事食品的营销工作,负责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推广和销售。他为了做成一笔业务或者洽谈一家单位,常耽误了饭点,慢慢有了肠胃方面的毛病。方泽文的婶婶方辉珍即为方福初种植穇子的侄媳知道自己的侄儿的情况,在二0一四年趁方泽文回家过春节之际,给他准备了十多斤穇子粉,并嘱咐他穇子粉里已经加入了少量糯米粉,做成粑粑放饭上蒸着吃即可。
方泽文把糁籽粉带到深圳,按婶婶的方法每天做几个穇子粑放在电饭锅里蒸着吃,越吃越好吃、越吃越觉得香,想起了家乡的一道名菜糁籽粑蒸鸡。方泽文想:如果糁籽粑蒸鸡即好吃又能够治胃病,那在深圳这个城市一定有很多人可以接受。方泽文带着糁籽粉到一家熟悉的养生菜餐馆,找到餐馆老板,介绍了糁籽粉的功能,要老板按着新化老家的方法先做成穇子粑,再做成穇子粑蒸鸡这道菜,并喊来一些朋友一起品尝,大家都说好吃,听了方泽文对穇子的介绍和穇子粑蒸鸡的口述,大家都接受了这道美味,并想订购穇子粑。从那一刻起,方泽文有了要做糁籽粑的念头,并想一定要做好它,哪怕用一生的精力去做都愿意!
方泽文打电话给父母,用自己家里先年收获的几十斤糁籽种发给村里的村民去种植,再签订一份合同统一回收。村民半信半疑,只有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愿意去种植,他们认为即使方泽文不回收,自己也可以吃。村民种了两年穇子,方泽文按合同价提高到五元每斤回收,收到了万多斤穇子。村民知道方泽文收购了村民的所有穇子,村民才相信方泽文是真的要做穇子的加工,村民都来方泽文家领取穇子种,准备二0一八年来种。方泽文按着村里的地理位置和山势走向,划成几片海拔在五百米以上的高山糁籽种植基地,让村民们整片整片的种植,扩大穇子的种植规模和种植面积。
方泽文觉得现在穇子的原料已经比较充足,就开始做穇子粑的生产,注册了新化县圳上镇老秧田农产品加工坊,脚踏实地,做实实在在的产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方泽文在父母、叔叔婶婶的指导下开始了穇子粑的生产加工,生产出来的穇子粑先不急着去销售,还是邀请村里的老人们来厂里品尝他做的穇子粑,村里那些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都到他院子里,大家吃了方泽文做的糁籽粑一起回味起他们曾经吃糁籽粑的味道,还有一些爷爷奶奶把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穇子粑的制作方法贡献出来。方泽文收集这些古老的糁籽粑制作方法,加以整理,直接应用到穇子粑的制作和生产中。方泽文的奶奶谢元香告诉他,糁籽粑蒸熟拿出来的时候要用扇子用力扇几下,让水蒸气的水珠洒落在穇子粑上,穇子粑的外表就会格外的油亮,吃起来也会更加的鲜美。
村里有个老奶奶叫蒋寄香,孩子们都在广东打工赚钱,只有她一个人在家。蒋奶奶有个毛病,一个晚上要起三四次夜。知道方泽文在做穇子粑,就主动找到他厂里,想尝尝他做的穇子粑。方泽文见老人家很尊重,马上送了她几个穇子粑,老人一天吃了三四个,当晚就没有起夜。老奶奶每天吃三四个,连续几天都没有起夜。几天之后,方泽文接到蒋奶奶的儿子从广东打来的电话,非常感谢他,并要方泽文每周给蒋奶奶送三十个穇子粑去,费用由他儿子用微信支付。
方泽文又想:穇子粑是为了让人们胃妥当,就把穇子粑的品牌取名味儿妥,让它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目的是让它稳妥胃。为了让胃妥,必须追寻纯天然、健康绿色的杂粮,才能达到健康养胃的目的。方泽文也坚持农家自制的特点,来传承传统的农村美味。方泽文在有了家人和村民的支持后,对做穇子粑的加工更加充满信心。(通讯员 刘铁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哪里有收购穇子的,我有4吨_百度知道
哪里有收购穇子的,我有4吨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发照片看看
你看中意不
高中政治教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穇子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