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建档立卡户我在吉首市人民医院太平夯古村开发黄金茶500亩可以贷款吗

青山绿水间的“逆袭”——吉首市庄稼村生态脱贫样本解析
  4月17日,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农民在政府帮扶建设的蔬菜大棚中劳作。傅聪 摄
4月17日,庄稼村一景。 傅聪 摄
  时爱兵在家中作画。他自学成才,靠卖画每月可增收约1000元。傅聪 摄
  4月17日,恒辉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喂养人工养殖的中华鲟。 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奉永成 实习生 陈玲丽
  4月的峒河如一幅山水画:河水清澈透底,两岸绿树环抱、鲜花怒放。
  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就坐落在峒河一侧。
  昔日庄稼村愁坏庄稼汉。这里除了绿水青山,再无其他资源可用,贫穷似乎成了一块啃不下的硬骨头。
  2014年庄稼村被列入省级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61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吉首市根据庄稼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脱贫方案,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转岗、生态造林、生态休闲旅游三大工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庄稼村已经大变样:村民办起了合作社,贫困户当起了小老板;生态经济林进入挂果期,生态旅游异常火爆。2016年全村整体脱贫。
  1 转岗,“打猎能手”成了护林员
  庄稼村群山环抱,5个村民小组和4个自然寨散乱地分布在7830亩山林之间。靠山吃山。打猎曾是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时远祖是村里有名的“打猎能手”,只要他进山,总会有收获,大到野猪,小到野兔,从不放空。他尤其擅长挖竹鼠,村党支部书记时爱富说,时远祖闻着气味就能找到竹鼠的窝。
  这话一点不假。以前,有人要吃竹鼠,只要提前一天告诉他,第二天他准能将竹鼠送上门。
  尽管成了远近闻名的“打猎能手”,但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时远祖的生活越过越差。2014年,他跟母亲两个人的年纯收入不到4000元,被识别为贫困户。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民宣传保护生态的好处,明令禁止上山打猎。
  不能打猎,时远祖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断了。就在他生活捉襟见肘时,2016年6月份村里贴出了一则通知:在全村贫困户中选拔生态护林员。
  庄稼村的7830亩山林,有6765亩为生态公益林。吉首市根据生态扶贫的总体要求和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原则,决定在庄稼村选聘6名护林员,由市财政每人每年拨付1万元护林补助金。经过申请、初审、考察、评定、公示等程序,时远祖和其他5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转岗成了护林员。
  进山护林,跟鸟儿说话,与野兔为伴,时远祖驾轻就熟;每年1万元的护林补助金也让时远祖和母亲脱贫。
  精准扶贫要搞长效工程,扶贫工作队觉得时远祖还有“潜力”可挖。
  “他熟知竹鼠的生活习性,养殖竹鼠肯定能行。”吉首市林业局纪检组长徐亮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帮他申请小额贷款,建起竹鼠养殖场。现在时远祖的竹鼠养殖场里有200多只竹鼠,市场上成年竹鼠每只可卖到300元左右。
  不仅脱贫摘帽,还将自己的“绝活”发展成了养殖产业,提起未来的生活,时远祖笑逐颜开。
  2016年,庄稼村6名贫困人口转岗成为护林员,带动6户24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2 造林,荒山种上了“摇钱树”
  土地贫瘠、居住分散,曾让庄稼村的村民们吃尽了苦头。
  “但庄稼村阳光充足,如果将旱地和荒山加以规整,就可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吉首市副市长谷纲要告诉记者,确定生态脱贫的指导思想后,吉首市提出利用退耕还林和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的契机,对庄稼村的旱地和荒山进行整体规划,种植生态经济林,得到了林业专家的肯定。
  62岁的时根田家里两口人,老伴患有重病,不能下地劳动,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的2亩旱地被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种上了金秋梨。
  “种金秋梨划算。”时根田跟记者算细账,以前2亩旱地只能种红薯和生姜,卖不了几个钱,现在种金秋梨,树苗不要钱,每亩还有1000多元的造林补贴, 梨树挂果后,就成了“摇钱树”。
  去年金秋梨挂果,亩产500多公斤,市场收购价每公斤8元钱,除去自己吃、送人和装运过程中的损耗,时根田家的2亩金秋梨,净赚7000元,加上造林补贴和种植生姜的4000元收入,时根田两口子顺利脱贫。
  目前,庄稼村已利用荒山和旱地建成金秋梨示范园100亩,56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黄金茶园100亩,39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共带动20户90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3 旅游,贫困户当起了小老板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住新房、当老板,去年庄稼村5组村民时玉周的生活变了模样。
  时玉周一家5口人,自己患有听力障碍,妻子瘫痪在床,全家因病致贫。
  时玉周的家紧临峒河。
  “以前我们只知道峒河里的鱼好吃,现在才知道峒河里还可‘捞金’。”时玉周笑着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吉首市将峒河沿岸确定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将原来沿河而修的步行绿道扩建升级,重点打造成峒河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位于景区核心区域的庄稼村率先受益。
  4月17日,记者缓步踏上步行绿道,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绿道上健步的、慢走的、拍照的市民和游客往来不断。村党支部书记时爱富告诉记者,双休日、节假日游人更多。
  有了人气,吉首市乘势而为。
  去年,市公用事业局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庄稼村干溪潭地段建成245亩的“吉祥花谷”生态观光园,通过花海观光、农事体验和灯光音乐节等方式,带动了整个庄稼村的生态旅游。
  “最多的一天,上万人入园观光。”时爱富说,入园门票分两种,外地游客20元每人,本地百姓10元每人,人最多的一天光门票收入就超过15万元。
  大量游客涌入,让时玉周乐开了怀。他在观光园一侧摆了一个小摊点,主售饮料和零食,兼售小玩具。
  “8月份人气最旺,最多的一天收入超过3000元,最差也有500元钱。”时玉周说,去年自己不光脱贫了,还盈利颇丰。
  去年下半年,时玉周利用“吉祥花谷”生态观光园的征地补偿款和自己摆摊所赚的钱,建起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
  “一楼和院子做餐饮,二楼自己住,三楼准备开客栈。”时玉周告诉记者,今年他的餐馆开业不到两个月已收入8000元,很多游客都叫他时老板。
  去年,庄稼村生态旅游收入达96.78万元,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但庄稼村人口分散,生态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其他无法享受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怎么办?湘西蓝飞(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简称合作社)应运而生。
  吉首市引导庄稼村因病、缺劳力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金融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民俗民族特色文化园、农活体验园、原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去年合作社年收入达200万元,15名入股的贫困村民每人分红4000元。
  “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了‘金山银山’,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村党支部书记时爱富说,现在全村不光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庄稼村档案】
  庄稼村位于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办事处,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这些自然寨极为分散且全是苗族;全村共有278户1143人,其中劳动力685人;有耕地面积960亩,其中稻田610亩,旱地350亩;林地7830亩,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6765亩。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220米,阳光充足。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61人;其中2014年脱贫6户、27人;2015年脱贫12户、48人;2016年底全村整体脱贫。
  【记者手记】
  他为何拆了猪栏
  奉永成
  去年,庄稼村贫困户时爱平拆掉了家里的两个猪栏。
  养猪曾是时爱平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年出栏两头猪,换点粮食,只要人不生病,全家勉强能吃饱。
  时爱平习惯了养猪换粮食的生活,他也仿佛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儿子的宿命,早早地帮儿子搭建了一个猪栏,想着等儿子长大,父子俩一起养猪,日子也许会宽松点。
  可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儿子还没能养猪,妻子却先病倒了,全家因病致贫,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家里来了结对帮扶人。工作队一来,就劝时爱平不要再养猪了,将帮他找其他路子,过好日子。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步行绿道加宽了,生态观光园建成了,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也不再谈论谁家的母猪下了崽,而是聊起了某位游客一次消费了多少钱。
  去年6月份,位于庄稼村的“吉祥花谷”生态观光园开园,村里一下子涌来了大批游客。
  时爱平也坐不住了,卖掉了猪栏里的猪,到绿道旁边摆起了小摊点;后来生态观光园的老板也主动找到他,请他到观光园里来上班,一个月工资2000元钱。
  一个月的工资就抵得上养一头猪的收入,时爱平心里乐开了花。“以前没办法,只能养猪换粮食,现在只要人不懒,就能赚到钱。”时爱平说,养猪赚钱不多,又有污染,有了新工作后,他决定把猪栏拆了。
  养猪曾是这个村子里许多人家的主业,却并没有带来贫困面貌的改变。当庄稼村走上生态发展之路,主业变了,生态旅游做起来了,村里人的日子才真正好起来,时爱平拆掉猪栏,也就顺理成章了。
  【脱贫者实话实说】
  奉永成 整理
  口述:时爱兵,全家2口人,因病致贫,2016年脱贫。
  因为母亲生病,成了贫困户,现在我们都参保了新农合,就医看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是壮劳力,去年去浙江打了一段时间工,收入约5000元;家里种了2亩生姜,卖了4000元;利用金融小额贷款入股湘西蓝飞(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年底分红4000元,全家总收入超过13000元。
  今年,村里的生态旅游越来越火,我的分红也会更多;如果我再出去做点工,收入肯定会比去年高。
  口述:时根田,全家2口人,缺劳力致贫,2016年脱贫。
  我今年62岁了,身体虽没有大病,但也不硬朗,只能种点地、养点鸡,重活干不了;老伴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不能下地劳动,家里缺劳力。
  去年,我家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的2亩金秋梨挂果,亩产500多公斤,收购价每公斤8元钱,除去自己吃、送人和装运过程中的损耗,金秋梨净赚7000元,造林补贴约300元,养鸡卖了几百元,种植2亩生姜收入4000元,全家收入近12000元,人均接近6000元。
  今年,金秋梨已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可以接近1000公斤,收入肯定会比去年多。
  口述:时爱平,全家5口人,因病致贫,2016年脱贫。
  当初致贫,因妻子生病,现在我们都参保了新农合,解决了大难题。
  去年,我在“吉祥花谷”生态园做事,月薪2000元,做了5个月,收入10000元;晚上在步行绿道上摆摊做生意,纯赚2万元。儿子在浙江打工,月薪3600元;儿媳妇的收入还不算,去年全家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万元。
  今年,家里的房子修整好了,准备开农家乐。
[责任编辑:邓梦菲]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朋友圈:1、打开手机软件“微信”--“发现”--“扫一扫”。2、对准左边二维码进行扫描3、识别成功后,弹出是否浏览该页面,点击确定。4、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2017 文章网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湘西州扶贫办-县市信息报送
国务院扶贫办、人社部调研吉首市金融产业和劳务协作扶贫工作
&6月16日,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副巡视员贾丽、就业司处长杨颖琳带领调研组,深入湘西自治州吉首市调研金融产业和劳务协作扶贫工作。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省人社厅副巡视员姚祖清、省扶贫办燕军、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王鲁普等参加调研。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邝邹飞,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何益群和州、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湘西州鹤盛原烟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湘西州扶贫龙头企业,是湖南中烟公司一类加工企业之一。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633万元,直接为湘西州提供了1200多个就业岗位,在鹤盛原烟公司务工的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88人。鹤盛公司间接带动了全州19500户农户靠种植烟叶致富,使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户近万人脱贫。
调研组入厂房进车间,看生产流程、管理、问情况,边走边听鹤盛公司负责人汇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交流,细算账,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生产辅助工的年收入达2万元、做选烟工的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马颈坳镇隘口村,详细了解金融产业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隘口村的隘口是明代湘西黄金茶唯一交易遗址的地方。全村385户15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92人,现种有湘西黄金茶8000亩,茶叶加工厂2000平方米,年加工茶叶100万斤。截止6月,销售额已达800多万元。
隘口村通过“合作社+贫困农户+基地”的方式,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80人开垦培育了金融扶贫标准茶园563亩(人均2亩,产权归贫困户所有)。2016年贫困户获得金融贷款199万元与茶园一同入股加入合作社。茶园未受益期间,合作社给予贫困户年终分红,贫困户人均年收益达4000元;2018年茶园开始收益后,按贫困户和合作社签定的协议,实行金融扶贫标准茶园采摘的茶叶鲜叶和年纯利润折算分红,预计贫困户人均年收益达元。贫困户每年还可在茶园按季节务工,人平增加收入12000元,隘口茶叶加工厂还长期吸纳3名贫困户务工,人均年工资达2.5万元。
湘西州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就吉首市的金融产业扶贫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调研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调研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建议吉首市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方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还与人社部来调研的领导就劳动力转移就业交换了意见。吉首市:“湘西黄金茶”助推精准脱贫
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中)与茶企负责人交流。春风吹暖茶飘香,苗家阿妹采茶忙。茶师手工精心炒清明茶。 吉首市茶叶办 马颈坳镇政府 吉首市是湖南省精准扶贫主战场,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走精准帮扶路径,该市坚持突出特色,坚持市场导向,通过“产业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多主体、多途径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在选准“精准”产业中,创新产业扶贫“新路径”,确立了一批“短中长”产业扶贫项目,短期以黑木耳种植、稻田养鱼、畜牧养殖和旅游业服务为主;中、长期以茶叶、金秋梨、猕猴桃、中药材种植和产业示范园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为主,拓宽了贫困群众收入增长的渠道。其中,茶叶产业首当其冲,“湘西黄金茶”已为山区群众拓开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发展历史 湘西黄金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700多年前明朝时期,司马河流域黄金茶谷茶树环绕、古茶树茂密促成隘门关茶叶交易市场的形成。隘口村交易遗址、茶马古道至今犹存。 第二阶段,解放后茶谷茶树种植面积稳定,茶树自然生长。“文革”期间修建水库水坝,古茶树毁于一旦,保留不多。 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后,吉首市明确将茶叶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产业,对传统制茶工艺进行了挖掘,促进了湘西黄金茶的飞跃式发展。 茶叶品质 湘西黄金茶树种品质优异,氨基酸含量高达7.8%,是同类茶品的两倍之上;而茶多酚含量20%左右,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50%,突出了“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水浸出物”的高贵品质,从而具备了天然的“谷韵”之香,沁人心脾,由此,湘西黄金茶被专家誉为“中国最好的绿茶”。 产业现状 近年来,吉首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茶业强省,打造千亿湘茶”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项目兴市、改革兴市、实干兴市”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交通突围、城市提质、产业攻坚、民生升温”四大工程,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叶产业。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5.7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3.89万亩,茶叶开发共涉及10个乡镇、街道,89个行政村;共有余人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占入社总人口的49.5%。 2016年,该市52家合作社、企业全年加工茶叶85吨,实现销售额3813.2万元。茶农通过分红、务工或卖售鲜叶等形式直接带动386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春茶干茶产量13.6吨,销售量10.7吨,销售额1094.3万元。 吉首市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在广东国际茶叶产业博览会上,湘西黄金茶获得“2016年名优精品展唯一指定用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的“2016年度全国茶旅游路线”推选活动中,吉首市苗疆黄金茶谷被评为“首批十条2016年度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省委书记杜家毫、省政协主席李薇薇、省委副书记乌兰先后前往该市进行茶叶产业调研,对吉首市发展茶叶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 隘口茶园▲文学评论家,《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题写:禅心茶道。 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题写:吃黄金茶,得神仙寿。 发展措施 强规划。2012年特请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与吉首市共同编制完成《吉首市湘西黄金茶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吉首市2020年将实现“打造十条万亩茶谷、引进十家龙头企业、实现十亿综合产值、致富十万吉首茶农”的产业发展目标。 引人才。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下发了文件,特批5个周转编用于引进高学历人才。 出政策。市委、市政府多次出台优惠政策,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2014年以后每年计划整合2150万元,用于兑付茶苗、肥料、茶叶加工厂提质改造、品牌打造等相关奖补资金。 树品牌。2013年,吉首市确立了以“湘西黄金茶”为茶叶产业公共品牌,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始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同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品牌打造和宣传,举办“湘西黄金茶”品茶节和推介会、参加茶博会、参与名茶评比活动等。 育企业。2011年以来,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52家;引进广东省澄海商会,打造“隘口茶旅融合项目”;扶持培育湖南盛世湘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吉首市新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湘吉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茶叶企业;扶持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打造“国家级为民办实事示范性合作社”。 靠科技。向省农科院申请每年选派一名茶学专家挂任副市长,对茶叶产业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和统筹性的科学指导。 重培训。根据茶事季节和各村、各大户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调整授课内容,做到“一村一课”、“一季一课”、“一需一课”;采取“学校培训”与“田间授课”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近三年来,累计共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参训人员10000人次以上。 严考核。为实现茶叶产业早受益、高效益、长效期发展,要求各乡镇、街道、挂村市直单位以严要求、高标准来督促、指导茶农、合作社开展定植、培管工作,并将各乡镇、街道、挂村市直单位茶叶产业工作纳入“五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和“双百分”考核内容。 茶旅融合。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特色,在乾州古城、游客接待中心片区开设湘西黄金茶旗舰店;在矮寨大桥、德夯景区、高速公路、公交站台等设立“湘西黄金茶”大型广告牌;对茶馆、宾馆、旅行社等涉旅企业开展导游培训,推介湘西黄金茶。
黄金茶,湘西的绿色金矿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曙光 专家访谈 黄金茶公共品牌是湘西的地方优质茶叶名片,是湘西优质茶叶的象征,是湘西优质茶树种质资源造就的全湘西公共的绿色金矿,是湘西人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 湘西黄金茶产业的发展,有优质的黄金茶种质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湘西山区优美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有产业发展必需的政治生态和人文条件,我非常看好湘西黄金茶产业的发展。 就当前及长远而言,打造“湘西黄金茶”公共品牌十分必要。其主要意义,一是充分利用黄金茶种质资源,将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湘西黄金茶产业是一个扶贫产业,可以带动湘西人民脱贫致富;三是全湘西共同做大做强黄金茶产业,使之造福湘西乃至湖南人民,造福全人类,使之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 吉首市打造、推广“湘西黄金茶”公共品牌,我的建议是,做到上下统一思想。“政府+企业+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湘西黄金茶”公共品牌是大家的绿色金矿;把质量视为产业的生命。产品质量要从源头(茶园)的绿色防控抓起,再到有机肥源建设和使用,再到茶叶加工的精益求精等若干环节;积极培养产销人才队伍。当今茶产业是朝阳的、绿色的、健康的优质产业,湘西黄金茶更是如此,只有一流的人才团队方可成就辉煌的事业。 吉首市选择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是智慧之举,并且近几年将该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其中有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推广推介。就全国茶产业发展而言,确实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某些产品相对过剩,存在需要去产能的问题。但是,众所周知,好的东西是不过剩的,湘西黄金茶就是如此。 要做大产业规模、做响产业品牌、做强产业市场,必须做好质量控制,保持湘西黄金茶永远是消费者心目中最好的产品。 脱贫故事 “我家种有12亩黄金茶,一年下来收入可达到13万元左右。女儿在厦门一所大学读美术设计专业,一年要3万元的学费。要不是种了黄金茶,孩子读书都读不起。”4月20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张才红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 曾经的隘口村既是贫困村,又是典型的“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不仅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也被弱化。该村种植茶叶虽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面积小、规模不大,全村95%以上村民处于贫困线。2012年以来,全村脱贫攻坚和茶叶产业建设深度融合,通过连片发展优质茶叶种植,让村民在“产村一体”化中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目前,全村种植茶园面积从原来的200亩扩至13000亩。合作社于2015年建成110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茶叶1万多公斤,产值达1200万元。2014年以来,该村确定以“合作社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方式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发挥“红色股份”正能量,截至2016年,村集体经济共得红利收入22.697万元。 在隘口村,像张才红这样因为种植茶叶脱贫致富的达700多户3100多人。村民向天来也是因为种植了茶叶,在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去年搬家入住。他说:“现在我家的生活比以前强了百倍。光是种植茶叶一项,一年收入就有好几万元呢!” 说起种植茶叶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几比村无疑是吉首市茶叶产业建设整村推进过程中涌现的一匹“黑马”。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977元。2012年,该村大力种植茶叶产业,全村145户,其中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除去5户“五保户”外,其余140户家家种植黄金茶。目前,全村种植茶叶面积1200亩,2016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年收入上万的共有50余户。 张树清,几比村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10亩茶园,当年仅销售茶叶鲜叶一项收入达万元,一举摘掉了贫苦户的帽子,同年和他一起脱贫的还有11户。茶叶不仅让村民发家致富,还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村仅有15人外出务工,其余的都在家服侍茶园,农闲时节才去吉首城区打零工。 张晓梅是河溪镇河溪社区的茶叶产业带头人,种黄金茶1100多亩。她还与社区56户茶农,共同组建了丰裕隆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包括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贫困户每户享有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张晓梅与他们签合同,190万元扶贫贷款交由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每户每年分红不少于3000元。38户贫困户每年分红收入,总计达11.4万元以上。 如今,茶叶产业已成为吉首市产业脱贫的样板,湘西黄金茶已成为吉首市“精准脱贫”的当家产业。(通讯员 陈生真 余海云 杨震)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qianqianzho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首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