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蛋白c,蛋白s,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计数通常需要使用什么仪器

32蛋白 C、蛋白 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2蛋白 C、蛋白 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940??;论著?;蛋白C、蛋白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聂晓辉洪流李艳宁学玲蒋思斯;【摘要】目的探讨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Ⅻ、凝血;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静脉血栓;和FⅧ的活性,采用利用t检验和χ检验分析相关数据;【关键词】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Ⅻ;凝血因子Ⅷ;【Abstract】ObjectiveWewer;【Keyw
蛋白C、蛋白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聂晓辉 洪流 李艳 宁学玲 蒋思斯
【摘要】 目的 探讨蛋白C、蛋白S、凝血因子Ⅻ、凝血因子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方法 以
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为实验组(66例),以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为对照组(66例),运用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蛋白C、蛋白S、FⅫ
和FⅧ的活性,采用利用t检验和χ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FⅫ和FⅧ的活性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中FⅧ出现活性异常的比率为59.09%(39例),实验组中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活性出现异常的比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关系密切,是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S; 凝血因子Ⅻ; 凝血因子Ⅷ; 静脉血栓栓塞StudyontherelationshipamongtheproteinC,proteinS,coagulationfactorⅫ,clottingfactorⅧandvenousthromboembolism NIEXiao-hui. 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CentralPeople'sHospitalofZhanjiang,Zhanjiang,Guangdong,524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Wewer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amongtheproteinC,proteinS,coagulationfactorⅫ,clottingfactorⅧandvenousthromboembolism.Methods Agroupof66venousthromboembolismpatientswhoreceivedtreatmentinourhospitalduringAugust2012andSeptember2014werechosenasexperimentalgroupandanother66healthadultswhocamefrommedicalexaminationcenterduringthesameperiodwereenrolledasthecontrolgroup.Automatedcoagulationinstrument(France,STA-R)wasusedtodetectedtheactivityofproteinC,proteinS,coagulationfactorⅫ(FⅫ)andclottingfactorⅧ(FⅧ),usingt-testandchi-squaretestmethodtoanalyzethedatas.Results 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activityofproteinCandproteinSofexperimentalgroupwereapparentlydecreased,buttheactivityofFⅫandFⅧwereapparentlyincreased(P<0.05).TherateofactivityabnormalofFⅧwas59.09%(39examples)intheexperimentalgroup,TherateofactivityabnormalofproteinC,proteinSFⅫandFⅧ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sein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s TheproteinC,proteinS,FⅫ,FⅧwerecloselyrelatedtothevenousthromboembolism,theyarehighriskfactorforvenousthromboembolism.
【Keywords】 ProteinC; ProteinS; CoagulationfactorⅫ; ClottingfactorⅧ; Venousthromboembolism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
生确诊,诊断时参考的标准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版)。排除标准包括:患者已经开始治疗(例如已经使用了纤维蛋白溶解剂、华法林等);停用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小于2周;严重肝脏疾病患者;活动性癌症患者或既往癌症史患者;红斑狼疮患者或既往红斑狼疮史患者。以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66例为对照组(B组),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在35~90岁之间,平均(61.88±13.1)岁。B组既往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血栓形成病史、服用抗凝药物史等。两组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协议。
2.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所有患者采血前均未接受治疗,采取血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空腹静脉血3.6ml,采用3.2%的柠檬酸钠抗凝,3500r/ra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后在2个小时内进行测定。如不能在2小时内进行测定,就将血浆置-80℃冻存待检,检测前置于37℃水浴解冻。
3.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的活性的检测方法: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成人血浆中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的活性。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为STA-R全自动凝血仪(法国,Stago)和Stago原装配套试剂。随批质控。
。蛋白C、蛋白S、
FⅫ、FⅧ因为存在基因多态性等原因,在各个地区报道蛋白
C、蛋白S、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factorⅫ,FⅫ)、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factorFⅧ,FⅧ)对VTE的影响不一致
[2-5]
了了解本地区蛋白C、蛋白S、FⅫ、FⅧ与VTE的关系,减少
VTE出现严重后果的可能性,本研究对本地区66例VTE患者的蛋白C、蛋白S、FⅫ、FⅧ进行统计分析,为治疗VTE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与材料
1.一般资料:排除有明显诱因的患者,以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66例为实验组(A组),其中深静脉血栓40例和肺栓塞26例。病例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在35~90岁之间,平均(62.89±10.1)岁。患者均经彩色B超、CT或血管造影结合临床表现并由专科医
  基金项目: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o.2013B01009)  作者单位:524037广东,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检验科
4.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的统计
学方法为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绝对值表示)则为χ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5.0处理。
1.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的活性结果:蛋白C、蛋白S、FⅫ、FⅧ的活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C、蛋白S、FⅫ、FⅧ在两组的活性结果见表1。
密切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区的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的活性除了平均值与其他地区的不相同外,还在实验组与对照组
[4,6,8]
中的差异程度也不相同,这可能除了基因多态性影响外,还可能与各个地区研究的病例中的VTE的危险因素不同
有关,提示临床工作者在处理VTE患者时,除了考虑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等指标外,还要考虑VTE的危险因素。
表2显示,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的活性在A组出现异常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再次提示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与VTE关系密切,但除了FⅧ,其他出现异常的比率均不到总患者数的50%,提示VTE的发病机制复杂,蛋表1 蛋白C、蛋白S、FⅫ、FⅧ在两组的
活性比较(x±s)
指标实验组(n=66)对照组(n=66)P值蛋白C活性85.56±25.12111.23±20.24<0.05蛋白S活性81.33±30.99
99.84±37.11<0.05FⅫ活性 93.11±18.1171.32±19.56
<0.05  2.活性异常的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在两组中的情
况:在实验组中,有15例(22.73%)蛋白C活性和蛋白S活性同时低于正常值,有17例(25.76%)FⅫ活性和FⅧ活性同时高于正常值,有6例(9.09%)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的活性均异常,有20例(30.30%)蛋白C活性和(或)蛋白S活性异常而FⅫ活性和FⅧ活性均正常,有10例(15.15%)FⅫ活性和(或)FⅧ活性异常而蛋白C活性和蛋白S活性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活性异常的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在实验组中的例数明显增多FⅧ两组的构成比情况见表(P2。
<0.05),蛋白C、蛋白S、FⅫ和表2 活性异常的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
在两组中的情况n(%)
活性异常指标实验组(n=66)对照组(n=66)
P值蛋白C30(45.45)1(1.52)<0.05蛋白FS20(30.Ⅻ31(46.30)97)
1(1.0(0)52)<0.05<0.05
蛋白C和蛋白S在A组的活性均明显低于在B组的活
性(P<0.05),提示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与VTE关系密切,这可能因为活化的蛋白C具有灭活凝血因子Ⅷ等,降低凝血活酶的形成速度,产生抗凝及参与促纤溶等作用,而蛋白S则具有可增加活化蛋白C与血小板或磷脂表面的亲和力,加速
活化蛋白C灭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a的作用有关[2-3]
以锋等报道的类似[6]
。活化的FⅫ除了可以启动内源凝血途径,还参与纤溶途径等的激活,如果FⅫ的活性增高,可为血
栓的形成提供条件[4]
,而FⅧ是级联放大的凝血激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活化的FⅧ在活化血小板提供磷脂的参与下对凝血过程具有明显放大效应,从而可以加速血栓形成[7]
,这和表1中的FⅫ、FⅧ在A组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在B组的结果相对应(P<0.05)。提示FⅫ、FⅧ也是和VTE关系
白C、蛋白S、FⅫ和FⅧ对VTE形成只是众多因素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其中,例如遗传、环境及行为等参与其中[10]
。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在每个患者的活性各异,其中以蛋白C活性和(或)蛋白S活性异常而FⅫ活性和FⅧ活
性均正常比较常见(30.30%),这和上海报道的类似[6]
我国遗传性蛋白C缺乏的发病率在5%~16%之间[11]
而遗传性蛋白S缺乏在亚洲人种中的发病率约为1.12%[12]
。在对照组中,蛋白C、蛋白S分别有1例活性异常,是否是遗传性蛋白C、蛋白S缺乏值得下一步探讨研究。
综上所述,蛋白C、蛋白S、FⅫ和FⅧ与VTE关系密切,但VTE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我们处理VTE时,除了要考虑抗凝系统(例如蛋白C、蛋白S)和凝血系统(例如FⅫ和FⅧ)的指标外,还应考虑其他的危险因素。
参 考 文 献
[1] MolvarthromboembolismC.Inferiorvenacavafiltrationin2012,29(3):204-:filtering217.thedata[J].theSeminmanagementInterventofRadiolvenous
,[2] 陆松松,吴迪,贾玫.蛋白C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J].实验
与检验医学,2013,31(4):297-299.[3] 谷春玲,杨晓红.蛋白S基因突变及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现
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0):1980-1982.[4] 谢耀盛,王明山,谢海啸,等.FⅫ基因多态性对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抗凝功能的影响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74-1876.
[5] 贺颖,封青川,杨冬之,等.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
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1):59-63.
[6] 潘以锋,孙敏莉,张皓,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Ⅷ及蛋
白C、蛋白S的相关性[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5):575-576.
[7] 陈环,张鹏,刘军锋.蛋白C、抗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
与肺癌合并肺栓塞后治疗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4,29(10):995-999.
[8] 王梅芳,杨林花,杨晓玲,等.炎症标志物及凝血因子与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3):752-756.[9] 孙晋洁,翁卫群.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110-112.
[10] 李小鹰.内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防治方法
[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2):901-902.
[11] 张大伟,侯玉芬,闫宗廷,等.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遗传
性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6(6):654-656.
[12] 叶絮,刘晓力,冯莹,等.蛋白S基因突变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7):1228-1231.
(收稿日期:2014-12-24)
蛋白 C、蛋白 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聂晓辉, 洪流, 李艳, 宁学玲, 蒋思斯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检验科, 广东,524037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of Medicine2015(7)
引用本文格式:聂晓辉.洪流.李艳.宁学玲.蒋思斯 蛋白 C、蛋白 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7)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32蛋白 C、蛋白 S、FⅫ、F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等内容。 
 VTE=PTE+DVT 内容: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1. ...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例,1996 年前诊断 PTE(3 ~ 8)...纯合子蛋白 C 或蛋白 S 缺乏可导致极严重的血栓...  当患者有血栓事件或血栓形成时要进行蛋白 C 和蛋白 S 检测, 特别是当患者为青壮年和 (或) 没有其他会引起血栓形成的明显原因时。然而,蛋白 C 和蛋白 S 检测...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五、原发性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 Ⅴ因子突变、蛋白 C 缺乏、蛋白 S 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临床上常以反复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同型半胱 氨酸(Hcy) 、活化...使凝血因子Ⅶ、Ⅸ、Ⅹ、Ⅻ、 XⅢ增加从而引起血栓...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临 床相关性 [9-...  (pulmonary embolism , PE) ,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蛋白 c 缺乏 V 因子 Leiden 突变(活化蛋白 c ...(红细胞增多症, 蛋白 s 缺乏 Ⅻ因子缺乏 血小板...  f院患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表+(1)_临床...2. 饮食指导:给予患者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水果等含维生素 C 多的食物,维持血 管壁的完整性...  静脉血栓栓塞考试题B卷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征和 Oppenheim 征 C、Homans 征和 Neuhofs 征 B...T36.8 P90 次/分 R20 次/分 BP160/90mmHg,无...  蛋白 c 缺乏 V 因子 Leiden 突变(活化蛋白 c ...蛋白 s 缺乏 Ⅻ因子缺乏 血液高凝 (红细胞增多症...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 肿瘤、...  妇科手术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与普通...凝血因子 V 的 Leiden 突变是发生激活的蛋白 C ...抗凝血酶 III(AT-III)、蛋白 C 和蛋白 S 是...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凝血影响——D-二聚体、GMP-140、蛋白C、蛋白S检测意义.pdf 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的影响
——D_二聚体、GMP_140、蛋白C、蛋白S检测意义
王苏加教授
目的:射频消融(RFCA)术后出现的血栓并发症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
关血栓栓塞并发症形成的机理,至今尚未阐明,射频损伤是否具有血栓源性,多
年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讫今为止,很少有人对此做系统研究,更少见长期
前最具特异性的反映凝血酶激活及血小板活化,标志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
的分子标志物,因此,对砌℃A的患者在术中术后2月检测血液中DD及GMP一140
浓度定量检测和分析,可帮助我们观察RFCA术中术后血凝状态的改变,本文
旨在通过对RFcA术中术后DD浓度及GMP.140系列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同
时对蛋白C、蛋白S进行检测,来研究RFCA对血凝状态的影响。
速性心律失常病人进入实验组(男13例,女18例…避开月经期,平均年龄42士16
岁,从17~7l岁,平均放电次数5.3士3.4次),其中房室旁路12例(右侧旁路4
例,左侧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5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右侧室
性心动过速各l例。所有患者均无血栓栓塞及出血性疾病病史,其肝、肾功能、
血小板计数、凝血相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前无服用影响凝血药物史,术后均予
阿司匹林O.1qd至三个月。术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左心导
管者术前经血管鞘注射肝素钠2000u,右心导管者一般不注射肝素钠。采用自身
对照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7d、1月、2月7个时段抽取静脉血。鞘管内采血时先抽取4ml弃之不用,再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109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管,均按9:l比例混合: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
凝抗钠酸橼枸l,lomm901用S白蛋,液溶糖脂琼的鲋Ol制配液冲缓)CP(C白蛋
DD检测。结果:
、041.PMG、s白蛋、c白蛋做,存保℃68.,浆血层上取钟分5心离转0003,管
)57士073(值线基由,后测标理生电在:平水)鲫u(度浓DD浆血均平.1
上升至(803士138,户&0.001),放电后其值明显增高至基线值的3倍以上(987士125
DD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7d较穿刺前水平稍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血小板输注指南
来源: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
尽管此指南中的建议和相关信息在印刷出版时被认为是真实准确的,但是不论作者或发行机构都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遗漏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1. 方法经使用合适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现有的专家组出版的指南(BCSH1992;Schfffer等,2001)包括由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在MedLiny(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和其(BCSH)之前出版的血小板输注指南和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血小板输注标准会议,1998)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后,在基于以上文献检索、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和作者多年的血小板输注经验,起草了本指南。血小板输注指征部分系作者与BCSH的临床血液学特别委员会合作起草。本指南作者来自血小板输注治疗有关的各个专业,包括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儿科、外科、麻醉和危重监护以及护理。2. 证据的分级和建议的力度在本标准中使用的证据类型的定义和推荐的分等源于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署。3. 背景在过去的40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例如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Schfffer,2001)和英国(BCSH,1992;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付出了许多努力以期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各方面,包括临床指征达成一致。尽管目前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在本领域已经产生了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缺少客观资料,基于客观证据的举荐受到了限制。血小板的输注持续增长,和去年相比,英国2001-02年度医院对浓缩血小板的需求(共215,050成人剂量)增长了2.3%。浓缩血小板十分昂贵,其采集、制备、贮存和使用的发展仍以提高临床效果和减少副作用为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对医院中负责处方、使用和提供血小板输注的医疗、护理和技术人员给予血小板输注方面的指导。献血员的选择和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在英国输血服务机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中已描述,不在本文中详细说明。4.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4.1 方法在英国,浓缩血小板根据批准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采用提取白膜法从全血中制备或用血小板单采术制备。必须符合献血员筛选的标准和强制性的微生物检测的要求。白膜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来自于四个供者的全血。采血后8小时内重离心全血,使血小板位于红细胞和血浆交界面的白膜层上。白膜层用系统分离,使其重新悬浮在血浆或血小板悬浮介质(PSM)中。然后进行第二步轻离心,使血小板仍悬浮在液体中,其下层为红细胞和白细胞浓集。接下来的混合步骤在采血后的24小时内完成,去白细胞是通过符合标准的方法过滤完成。单个献血员机采浓缩血小板可采用不同的机采系统用不同的方案收集。血小板得率可能不同,每一个制备过程或方案必须经过充分验证,用文件记载并设置相应的规范。每一个单采过程可能得到1到3个治疗剂量,并可根据血小板计数分成2-3袋。可能需要使用一些附加的过滤系统滤除白细胞。推荐(A等,Ⅰ级证据):从全血中制得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和由机采制得的血小板的含量大致相同,经过比较研究表明在输注后血小板增加和止血效果方面二者的疗效相似,并且它们发生输注相关副作用的几率也相似(Patel等,1978;Turner等,1994;Heaton等,1997;Schiffer等,2001)。必须注意的是由4个单位全血的白膜层制得的浓缩血小板导致的献血员暴露高于单个献血员机采的血小板。4.2 质量监控一些红细胞血清学试验和微生物学筛查试验(包括NAT测试HCV)必须进行,试验结果直接决定最终分离的成分是否可以发放。每一袋成分在制备的每一个步骤和发放前必须进行目视检查。如果血袋有渗漏、破损或缺陷,袋内空气过多,疑有细菌污染或其他的不良征象,例如血小板凝块、浑浊或颜色有不正常的变化,则此成分必须删除。白细胞计数的样本必须在白细胞去除步骤后的48小时内留取。英国去白细胞成分规范规定99%的去白细胞成分采用统计学程序监控(SPM)计划取样,其白细胞含量在95%的可信限内必须&5x106/l。除了白细胞去除试验外,还有其他的质量控制试验,这些试验频率的下限按以下方法确定:每年抽取各种成分的1%,或每月抽取各种成分10份,选择抽取数量较多的一种。至少75%的抽检成分必须符合以下规定值:体积:通常单采浓缩血小板为150~300ml,全血制得的为150~450ml。血小板计数:&2.4x1011/成人剂量。pH:贮存期内6.4~7.4之间。4.3 标签以下细节必须在标签中注明:以下两者之一:血小板、混合制备、转移白膜法、去除白细胞或:血小板、单采、去除白细胞。体积。血液成分制备者姓名。唯一的混合后号码。或:混合血小板所有组份的献血号码。或:献血号码,如有亚批号则同时标明亚批号。ABO血型。标明RhD血型:标明阴性或阳性。失效期。血袋批号。所有上述项目必须有肉眼可读形式和UKBTS(国家输血所)允许的条码形式。此外,还应列出以下说明:贮存于22°C+/-2°C持续轻柔振荡。必须进行病人/成分相容性鉴定。检查是否有变质或破漏的现象。有不良反应/感染的危险。4.4 保存和保存期保存期取决于血袋的性质和制备采用的是开放的还是密闭系统在密闭系统,目前的包装允许在22C+/-2C持续轻柔振荡下保存5天。混悬于PMS或经洗涤(即开放系统),贮存期减少为24小时,但是成分应尽快使用。4.5 新生儿用血小板除前面的要求外还应外加:成分应当不含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血型抗体,包括高滴度的抗A和抗B。成分必须为CMV阴性。成分由一袋单采血小板用密闭系统分装而成(通常分成4份)。成分血小板含量&40x109/l。在标签上额外注明“新生儿使用血小板”。4.6 宫内输注(IUT)血小板为超浓缩血小板成分(&2x1012/l),由单采血小板制备,其目的是减少输注给胎儿的容量。白细胞含量&2.5x106/l。成分必须在单采完成后24小时内使用。血小板必须经γ辐照(BCSH,1996)。60ml血浆内含血小板&120x109/l。在标签上额外注明“IUT血小板”。4.7 γ辐照血小板以下推荐摘自“辐照血液成分指南”(BCSH,1996):浓缩血小板可在5天的保存期内的任何时间进行辐照。照射的最小剂量为25Gy,任何部位的照射剂量不能超过50Gy。包装上应使用对γ射线敏感的标签。所有γ辐照血液的记录必须永久保存。所有γ辐照的成分应当使用经批准的标有辐照日期的覆盖式标签加以区别。5. 血小板输注的指征输注血小板适用于防止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缺损病人的出血。但不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都适用,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禁用。因此当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前应查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并应权衡利弊再做决定。血小板输注的相关风险包括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输血感染、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可能的益处包括减少微小出血的发病率和大量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自从最近一版BCSH的血小板输注指南颁布后(BCSH,1992)进行的许多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信息帮助分析利弊。5.1 骨髓功能衰竭(由于疾病、有细胞毒性的治疗和照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出现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的明确指征,尽管单纯血小板减少一般不会在血小板计数&10x109/l时引起严重的自发性出血(Slichter,1980)。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在这些临床情况下成为标准的做法,尽管目前没有随机性的研究对预防性和单纯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病人的存活率和出血几率进行比较。在近期进行类似的研究的可能性也不大。早期的研究表明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在骨髓功能衰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能降低发病率,尽管不能降低死亡率(Roy等1973,Higby等1974)。当时建议输注血小板的临界值为20x109/l,但那时的情况是:血细胞计数仪对于低血小板水平的计数一般不够准确,对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不如现在有效,而阿司匹林是常用的退烧药。从目前研究来看,现在有相当的证据表明降低临界值也很安全。5.1.1 急性白血病(不包括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许多研究(Gmur等,1991;Heckman等,1997;Rebulla等1997;Wandt等1998)证明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能从20x109/l降低到10x109/l,Gmur等认为在体温低于38℃或没有新鲜的微小出血时临界值还能降至5x109/l。5.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目前还没有对此情况下血小板输注临界值的专门研究。Gmur等(1991)认为出现凝血障碍时需要较高的临界值,而Rebulla等研究(1997)中明确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排除在外。无论血小板的计数为多少,凝血障碍的存在将有可能使出血的危险增加。出血病人的血小板计数至少保持在20x109/l。5.1.3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骨髓移植中粘膜损伤的危险通常比急性白血病化疗高。但是,少量的研究指出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降至10x109/l也安全(Gil-Femandez等,1996;Bemstein等,1998;Nevo等1998)。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比骨髓移植短,因而有理由认为其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可与骨髓移植以及急性白血病的临界值相同。5.1.4 慢性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对于因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或骨髓功能不全引起慢性血小板生成衰竭的病人,最好避免长期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因为有产生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许多病人在血小板水平持续低于10x109/l或甚至低于5x109/l时仍未出血。治疗性血小板输注适用于有明显出血的病人和此类病人在感染相关的不稳定期,偶尔要求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以预防反复出血。5.2 推荐根据以上的研究,本指南有以下建议;这些建议与目前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Schiffer等2001)的规定一致:在没有其他的危险因子的情况下,病人需要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为10x10109/l这一临界值与更高的临界值一样安全。危险因子包括败血症、同时使用抗生素或其他不规则出血(A等,Ⅰb级)。对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病人,如果担心同种免疫产生血小板抗体,其临界值可为5x109/l(B等,Ⅱa级)。但是,试图降低血小板临界值将会面临一个困难,即低浓度的血小板很难准确计数。对有慢性持续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设明确的临界值可能并不合适,最好根据出血程度设置一个个人基线(C等,Ⅳ级)。5.3 手术的预防性输注因缺乏证据,无法指导手术过程中的血小板输注,且因为可变因素太多,无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中综述了此方面的一些工作(Schiffer等,2001),下述的指南即以这部分信息和专家的意见为基础。6. 推荐对患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如给予充分的表面压迫,可在没有血小板支持的情况下进行骨髓抽取和活组织检查。(C等,V级)。对腰部穿刺、硬膜外麻醉、胃镜检查和活检、留置管插入、支气管活检、肝脏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过程,血小板计数应至少达到50x109/l(B等,Ⅲ级)。对关键部位手术的病人,例如脑部或眼部,血小板计数应提高至100x109/l(C等,V级)。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输了血小板,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就会升高,必须在手术前检查血小板计数以确认达到了上述的临界值。6.1 血小板功能失调血小板功能失调的病人一般无须输注血小板。甚至有严重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失调的患者,例如格兰茨曼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只有偶发性出血,并且可能多年无出血史(George和Shastil,1991),尽管她们可能在首次月经时发生严重的出血。而患有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失调的患者,因为血小板功能损伤比格兰茨曼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要轻微得多,可以预料他们的出血情况轻微或者不多。但是,造成血小板功能失调的获得性原因会使止血功能已减弱的病人出血情况恶化(George和Shattil,1991)。7. 推荐以下的推荐(C等,V级)针对已知或怀疑血小板功能失调的病人出血的处理或介入处置前的预防停用已知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如可能,纠正任何潜在的,已知能和血小板功能失调有关的状况。* 对肾衰的病人,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注红细胞纠正红细胞比积至&0.30。对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失调的病人,如血小板颗粒缺乏症(storagepooldisease)患者,考虑使用DDAVP(去氨加压素)。对尿毒症的病人考虑使用DDAVP或冷沉淀。当上述方法不适用或无效时输注血小板。对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失调的病人,过去经常推荐输注HLA配合的血小板以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但是,血液成分在保存前去白细胞再输给病人,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很低(见下),对无同种免疫反应的病人,可能无需再输注HLA配合的血小板。在格兰茨曼血小板无力症患者急救时尽管可能需要血小板治疗,也应考虑到出现较高的同种免疫反应和随后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可考虑使用重组Ⅶa,因其在出血治疗和格兰茨曼血小板无力症病人术前预防有效(Poon等,1999)。7.1大量输血当输入大约相当于2倍循环血量的浓缩红细胞时,血小板的计数应在50x109/l左右(Hiippalaetal,1995)。推荐(C等,V级)对急性出血病人,一致认为血小板计数应不低于50x109/l(BCSH,1988;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Steinsby等,2000)。对于复合外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人建议其计数水平应提高到100x109/l(美国病理学协会特别发展委员会,1994;Horsey,1997)。7.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是治疗急性DIC的措施之一,针对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其他治疗措施包括治疗潜在疾病与凝血因子替代(BCSH,1992)治疗。推荐(C等,Ⅳ级)经常评估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因子检测。对于理想血小板计数没有一致标准,但在大容量失血中保持血小板计数&50x109/L是一项合理的措施。慢性DIC或无出血时,不能仅为了纠正血小板计数低而进行血小板输注。7.3 心肺旁路手术自上届BCSH的血小板输注指南后还未有新发表的证据改变现有的心肺旁路(CPB)后血小板输注原则(BCSH,1992)。阿司匹林及其他环氧化酶抑制剂(即非固醇类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在CPB后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新药clopidogrel通过拮抗ADP的促聚集作用而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效应,对择期手术血管重建患者可不用这两类药。不过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急性冠心症状而需要手术,这些药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此类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当考虑使用抑肽酶。CPB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不是必需的。一项28例随机调查表明CPB后使用血小板输注并未减少失血或输血需求(Simon等,1983)。微血管出血如持续的手术创口、静脉穿刺处渗血是血小板相关出血的标志。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于50x109/L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CPB诱发短暂可逆的血小板功能紊乱,其病理生理机制还未完全明了。尽管出血时间可反映体内血小板功能,术前检查并不能精确预测患者术后的过多出血。同样,CPB后血小板数并不反映功能,还缺少合适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一些医院使用血栓弹力描计器(throm-boelastograph,TEG)辅助决定合理的血小板输注。推荐开展心血管手术的医院,血小板应容易获取。相同建议亦应用于处理腹主动脉瘤破裂等情况(国家术中死亡机密调查,2001)(C等,Ⅳ级)。血小板应当保留,供那些术后过量失血且排除手术原因的病人用(A等,Ⅰb级)。术前监测心血管手术患者时应包括全面检查是否有干扰血小板功能的治疗措施。若有此类情况,需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术间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抑肽酶)或是否需要血小板输注。CPB后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判断基于微血管出血证据及过量术后失血(Slichter,1980)(均为C等,Ⅳ级)。7.4 肝移植手术肝衰患者由于合并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及血小板减少症导致止血功能降低。这种情况在肝移植中由于大量输血及供者肝在重灌注时的纤溶亢进而放大。当前的实践是使用TEG指导血小板及其他成分输血(MalleStt&Cox,1992;Hunt,1998),这将使成分输血更为经济与有效(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7.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5.1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推荐(C等,Ⅳ级)应该为有威胁生命的出血的患者预先准备血小板输注,如胃肠道、生殖道出血,出血至中枢神经系统或与严重血小板减少有关的其余部位(BCSH,儿童、成人、怀孕妇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观察与处理指南)。* 由于输后的血小板生存期缩短,为保证止血需大量的浓缩血小板。另外治疗措施如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免疫球蛋白应当同时应用,以尽可能减少出血风险,提高血小板数量。7.5.2 新生儿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推荐(C等,Ⅲ级)出生后临床疑似NAIT病例的适合处理是尽快输注相容血小板。延搁有效治疗将导致严重的出血风险(Letsky&Greaves,1996)。不必等待实验室结果证实诊断。输注HPA-1a阴性、HPA-5b阴性浓缩血小板治疗使治疗耽搁最少,在95%NAIT病例中有效。若输注HPA-1a阴性、HPA-5b阴性浓缩血小板治疗无效,或已知HPA不相容是由HPA-1a、HPA-5b外的HPA类型引起,考虑 使用母亲浓缩血小板。这些浓缩血小板须经γ射线辐照(BCSH,1996)。出生后NAIT的另外治疗方案不是最适宜的。随机“盲目”输血小板不大可能有效(Murphy&Allen,;1997)。只有1项研究使用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NAIT,治疗反应率75%,血小板数在24-48h后增加,而在此前婴儿面临ICH的风险(Mudler-Eckhardt等,1989)。必须获取围产期医疗部门的信息及建议:是否母亲在前次妊娠时有NAIT史并正在考虑妊娠。出生前对NAIT更细致的考虑已超出此指南范围。在上期BCSH指南中已作出推荐(Letsky&Greaves,1996)。7.5.3 输血后紫癜(PTP)还未进行过PTP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在个体中很难区分处理后反应是由于治疗或是自发缓解,因此比较各种不同治疗措施是复杂的。推荐(C等,Ⅲ级)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2g/kg持续2~5 d)是现有的治疗选择,反应率85%,血小板数目常迅速回升(Becker等,1985)。血小板输注通常不能提升血小板数目。但在急性期可通过大剂量以抑制出血尤其近期接受手术患者在对高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以前。在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期无证据表明HPA-1a阴性浓缩血小板较随机供者浓缩血小板更为有效,血小板剂量可能较供者血小板类型更重要。无证据显示急性期输血会延长或加重血小板减少症。8. 血小板输注禁忌症8.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BCSH正在准备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血小板输注短暂地与TTP加重有关,因此除非有威胁生命的出血,否则是禁忌使用的(Gordon等,1987;Harkness等,1981)。8.2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HIT是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引起严重血栓(Warkentin等,1998)。由于会导致急性动脉血栓所以不应输注血小板(Babcock等,1976;Cimo等,1979)。9. 节约使用血小板输注的方法降低血小板输注阈值从20X109/L至10X109/L。预防性输注可进一步降低至5X109/L,但需具备精确计数血小板的常规方法。遵照血小板使用规程(上述)。局部审核血小板输注的使用。急性白血病强化治疗中氨甲环酸可减少血小板使用,但在此研究中血小板输注是基于治疗性的而不是预防性(Shpilberg,1995)。氨甲环酸对于局部出血如口腔出血仍有效,但不能使用于血尿情况下,因为可能形成输尿管阻塞。化疗或干细胞移植后的血小板减少症,使用细胞生长因子在未来是可能的。将单采血小板分装以减轻儿童患者(或成人)对于供者的暴露。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时纠正伴发的凝血障碍。尽可能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CPB患者中避免程式化或预防性使用血小板输注。术中监测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并根据工作步骤纠正异常。术中使用抑肽酶及氨甲环酸。外科出血尽早处置。10. 血库文档与规范下述建议参照BCSH全血与成分血使用及输血患者处理指南(BCSH,1999)。10.1 需求申请血小板应由患者的主治医生或其指定助手申请。申请单样式、血型测试样本应包含患者全部身份细节:姓名、生日、性别、患者号码(根据情况可为住院号或急诊号)。更好的患者识别标记是使用唯一号码如NHS号。应提供申请的理由。若申请不符合当地的血小板预约指南,在接受申请前应通知负责血库的血液学顾问或其助手。医院需具有申请特殊血液成份的政策,如γ辐照,CMV血清阴性血(BCSH,1999)。总体上,每次申请前在申请单上应注明特殊需求。特殊需求应保存在医院血库的电脑里。接受申请时,医院血库工作人员应检查是否有特殊需求。10.2 标记与归档产品标签(上述)患者识别标签包括姓名生日住院号病人ABO血型病人RhD血型唯一供者号血小板需求日期若需要,辐照标签要标明辐照日期若需要,有HLA相容标签若需要,标签标明血小板保存在PSM中或经洗涤,并标出新的过期时间日期。10.3 血小板选择下述建议是在上一期关于ABO和RhD不相容血小板输注指南(BCSH,1992;国家血液署输血医学临床政策组,2000)及最近的临床实践(Menitove,2002)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10.3.1 ABO配合选择与患者ABO血型相同供者浓缩血小板,且只要可能即使用ABO相同血小板(B等,Ⅲ级)。在一些研究中,ABO不相容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减少,但对于血小板输注的止血有效性而言临床意义不甚明显。使用ABO不同血小板在输血实践中是可接受的(C等,Ⅳ级)尤其浓缩血小板供应短缺,或当需要HLA相容时,HLA相配最好而ABO不相合。政策规范中在一些情况下允许使用ABO不相同浓缩血小板较单一使用ABO相同血小板能避免浪费,而且医院血库据此能更有效管理浓缩血小板库存。若O型血小板经检测标签阴性--无高滴度抗A、抗(B等,Ⅲ级)则可用于A、B和AB型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无公认的检测高滴度抗A、抗B的实验方法,亦无明确的实验室操作指南。医院血库及临床使用者必须意识到由于O型浓缩血小板输注给其他血型患者可能引起的溶血。使用ABO不同浓缩血小板输血可能会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B等,Ⅲ级)。10.3.2 RhD不相容RhD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注RhD阴性浓缩血小板,尤其对未达到更年期的妇女(B等,Ⅲ级) !若RhD阳性血小板输注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妇女,推荐使用抗D抗体(B等,Ⅲ级)。250IU抗D剂量可在6周内封闭5个成人RhD阳性血小板治疗剂量,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要皮下注射。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RhD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RhD阳性浓缩血小板,不必使用抗D抗体。10.3.3 γ辐照输血的重大危险调查计划(SHOT)草案前5例报告数据表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输血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根据成分血辐照指南,有TA-GVHD危险的患者应接受辐照血小板(BCSH,1996)。 医院有必要以相关规程保证此类患者接受辐照成分血。对于过去接受多人负责治疗的患者,或患者因临床事件而可能接受辐照血的不确定性,使得实际操作很难。国家输血所输血医学临床规范组因此已准备经BCSH批准的信息手册及卡片,可通过 国家输血所医院部获取。推荐(均为C等,Ⅳ级)上期BCSH指南(BCSH,1996)中目录下患者接受成分血须经辐照。患者接受辐照血需给予信息手册与卡片,对辐照血的申请需保存在血库记录中。10.3.4 CMV血清学阴性血小板输血传播CMV感染在免疫受损CMV血清学阴性患者中可引起明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用CMV血清学阴性供者成分血是预防输血中CMV传播一种标准方法。近期协会大多数意见认为CMV血清学阴性妊娠妇女,宫内输血,CMV血清学阴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应使用CMV血清学阴性(及白细胞去除)血。CMV血清学阴性血亦适用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CMV血清学阴性患者但可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HIV感染者(Lapaucis等,2001;Sayer等,1992)。使用CMV血清学阴性成分血可减少危险组CMV感染发生率约1~3%,但不能完全预防输血传播CMV(Hillyer等,1994;Goldman&Delage,1995)。这可能是有时不能检测出低水平抗体,早先感染供者抗体清除,或成分血从最近感染供者中制备。对使用白细胞去除成分血阻止CMV经输血传播一直存在关注与争议(BCSH,1998;Pamipmon等,2000)。多项研究表明,血液成份去除白细胞可在新生儿和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中成功阻止输血传播CMV感染(Hillyer等,1994;Goldman和Delage,1995;PamipMon等,1999)。此外,一项前瞻性调查认为,骨髓移植患者床边滤器去除白细胞与使用CMV血清学阴性成分血同样有效(Bowden等,1995),但研究结果的解释存在争议,并未广泛接受。近期观察发现,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接受保存前白细胞去除及CMV血清学阴性浓缩血小板,在预防输血传播CMV上无差别(Ronghe等,2002)。推荐(均为C等,Ⅳ级)所有宫内及新生儿输血均需CMV血清学阴性与白细胞去除(BCSH,1997)。有原发感染CMV或CMV复发感染危险的患者应根据患者临床主治医生的建议使用白细胞去除或CMV血清学阴性血。10.3.5 红细胞T抗原激活的处理由于红细胞膜上唾液酸残基减少,激活红细胞T抗原。这种现象在献血者中检测的概率可达到1/180,在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和患有其他细菌感染的儿童中更为常见。虽然一些病例报道提示T抗原激活和溶血存在某种联系,但二者之间没有建立明确因果关系(Cookston等,2000;Eder&Manno,2001;Ramasethu等,2001)。对于是否需要使用洗涤血液成份和低滴度抗-T新鲜冰冻血浆治疗T抗原激活的病人,目前还有争议(Crcokston等,2000;Eder&Manno,2001;Ramasethu等,2001)。洗涤血小板以除去血浆中的抗-T其有利之处应当和其不利之处如:洗涤所需时间造成的输血延迟、洗涤过程中的血小板损失和对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影响做比较权衡。即将出版的BCSH关于新生儿和儿童的输血指南将就这一问题提供更多详细建议。11. 输注给成人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时,推荐使用1个单位的成人治疗剂量。如果不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这将使体内血小板水平增加20x109/l。当血小板用于治疗活动性出血,可能需要更大剂量;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和频率取决于个体情况,无法提供通用建议。以下推荐均为C等,Ⅳ级:11.1 对血小板的检查医院血库工作人员在发血前必须对浓缩血小板做检查,检查时要特别注意:血袋是否完好,检查端口和接缝是否有泄漏。是否有明显的颜色异常和浑浊(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建议操作血小板输注的工作人员在输注前做同样检查,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把血退回血库(BCSH,1999)。11.2 输血持续时间建议血小板输注的时间应当在30分钟以上(BCSH,1992;BCSH,1999)。在儿科输血中,相当于输血速度为20-30ml/kg/hr。11.3 剂量的计算大多数成年患者,通常都给予1个单位的浓缩血小板。年龄较小的儿童(&20kg),给予10-15ml/kg直至1个成人剂量的浓缩血小板;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使用1个成人剂量的浓缩血小板。如果需要,可以更详细的计算血小板剂量(X109)。即:需要的血小板计数增加量(PI),病人的血液容量(BV,单位为升,估计方法为:病人体表面积X2.5,或成人按70ml/kg计算),校正因子(F)0.67(约33%的血小板进入脾),计算公式为:剂量=PIXBVxF-1例如,一位病人血液容量为5升,血小板计数需要增加40x10/l,则需要输注300x109即3x1011剂量的血小板。临床医生和医院血库工作人员应当可以知道诸如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平均数量及范围之类的信息。11.4 输注装置/过滤器输注浓缩血小板时,应当使用标准的血液或血小板输注装置。已经用于输血的装置不能再用来输注浓缩血小板(BCSH,1999)。通过注射器为新生儿或胎儿输血时,应当使用网式过滤器。11.5 输血时的监护应当告知病人输血可能的并发症和报告任何不良反应的重要性。输血时评估病人情况的最好方法往往是对病人进行观察(BCSH,1999)。建议在输浓缩血小板之前,先对病人做基本检查(脉搏、体温、血压)。每次输注开始后15分钟,测量病人脉搏和体温(BCSH,1999)。输血结束时,应当再测量病人的脉搏、体温和血压。11.6 不良反应的处理在BCSH关于输血和输血病人的管理指南中,给出了输血反应及其处理的一些实例(BCSH,1999)。即将出版的BCSH关于输血反应调查和处理的指南中,将给出更详细的建议。推荐(均为C等,Ⅳ级):医院应当制定有关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处理及报告制度,包括向SHOT(输血的重大危险调查计划)报告。如果怀疑病人发生输血反应,应当立即停止输血。立即联系有关医务人员,并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和血压(BCSH,1999)。根据输血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做进一步处理。输血小板前,病人术前常规用药中不应当包括氢化可的松及氯苯那敏(BCSH,1992)。12. 输注血小板的效果效果的监控:应当对病人接受血小板的效果进行监控,这可以作为进一步血小板支持性治疗的指导,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对输血小板的效果进行监控及采取相关行动减少了出血发生的可能(Schiffer等,2001)。如果因为病人在出血而输血小板,衡量输血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临床效果。应当通过测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来评估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效果。根据病人的大小和血小板输注的多少,有多个公式可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包括:血小板回收血小板回收百分率(R)可以通过血小板增加值X109/L(PI),血容量(BV,单位:升)和血小板剂量X109(PD)计算:R(%)=PIxBVxPD-1x100校正的血小板计数增加值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值x109/l(CCI)可以通过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值(PI),病人体表面积(BSA,单位平方米)和血小板剂量X1011(PD)计算:CCI=PIxBSAxPD-1一次成功的血小板输注在病情稳定的病人身上血小板回收率约67%,但是判断输注血小板是否成功的血小板回收率标准为:输注1小时后&30%,输注20-24小时后&20%,CCI标准为:输注1小时后&7,5x109/l,输注20-24小时后&4,5x109/l。虽然使用这些公式计算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对保持血小板输注研究的一致性是必需的,但是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应用是不可行的,因为每袋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并不知道。在医疗实践中,如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无法使血小板计数值达到预定值,则可以认为此次输血小板效果不佳(Schfffer等,2001)。此外,对没有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输注1小时后血小板计数是很不方便的。评估输注血小板效果的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在输血小板后的第二天上午做计数。评估门诊病人的输注血小板效果,可以在输注血小板后10分钟计数,所得结果和输注血小板后1小时计数是一样的(O'Connell等,1988)。13. 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特征是多次输血小板均未取得满意效果。有些病人可能有一次输血小板效果不好,而以后几次效果不错。只有在2次及2次以上输血小板效果都不好,才能诊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14.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可以分为免疫和非免疫两类。主要的免疫原因是HLA同种免疫反应,这在有妊娠史的女性中常见。其他免疫原因包括HPA(人类血小板抗原)同种免疫反应,ABO血型不合,血小板自身抗体和药物相关的血小板抗体(Novotny,1999)。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由HLA抗体引起,不过,因为血液成份去除白细胞以及采用更积极的疗法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其他癌症,其发生率已经下降(Brand,2001)。目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非免疫性的临床因素引起血小板寿命缩短,例如,感染及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治疗DIC和脾肿大(Bishop等,1988;Doughty等,1994)。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因下列情况而异:输注血液成份的类型,病人的基本情况、妊娠史和输血史。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就比急性白血病患者高(Holohan等,1981)。减少血小板输注同种免疫反应的实验(1997)发现:给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输注未去白细胞的血液成份,无妊娠史的病人HLA同种免疫反应发生率为33%,有妊娠史的病人为62%;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液成份的病人中,其发生率分别为9%和32%。15.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调查如果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应当对临床因素做评估,这些因素可能与非免疫性血小板损耗有关。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临床原因,就要怀疑可能是免疫机制起作用,并做HLA抗体分析。具有广泛反应性而且作用强烈的HLA抗体几乎总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它们可以被淋巴细胞毒性试验(LCT)检测。但是LCT不是敏感试验,而且LCT不能检测非细胞毒性的HLA抗体,这些抗体也可能引起输注无效。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抗原的单克隆固相法(MAIPA)优于LCT(Kurz等,2001;Kiefel等,2001),但是MAIPA用于依赖血小板的病人难度很大。较为合适的是做非细胞毒性的HLA抗体筛选试验(Brand,2001)。对那些怀疑是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可以做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HLA抗体初筛试验,合适的组合是LCT加淋巴细胞或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或ELISA试验。HLA抗体不存在时,HPA抗体较罕见(0-2%),并且不是总能引起输注无效。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进行初始阶段血清学调查时,不必做HPA抗体检测。15.1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处理如果在初始血清学筛选时检测到HLA抗体,应当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如果来不及做血清学检测或筛选只做了LCT,特别当输注无效和出血有关时,也应当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Brand,2001)。如果全面血清学检查没有发现HLA抗体,则不需输HLA相合的血小板。这时应当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非免疫性临床因素,如果不存在,则应当进行HPA抗体检测。应当密切注意输注HLA相合血小板后的效果,最好做输血后1小时和20-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如果效果改善,应当继续输注HLA相合血小板。如果效果不佳,要寻找原因,包括HLA不合(很可能发生在有罕见HLA血型的病人身上,很难找到相合程度高的献血者),非免疫性血小板损耗,HPA不合以及ABO血型不合。包括HPA抗体检测在内的血清学试验此时也许能够区分这些可能性。根据这些检测的结果,如果能鉴别出HPA抗体的特异性,合适的处理方法有使用ABO血型相同或HPA相合的浓缩血小板。对某些有非特异性HPA抗体的病人,做血小板交叉配型可能有用。有些病人发生HLA/HPA同种免疫反应,又找不到合适供血者,对他们的处理是很困难的。没有证据表明输注不相合的血小板给发生同种免疫反应的病人有好处,这种输注不会增加血小板计数,而且应当停止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如果发生出血,输注随机献血者或最匹配献血者的血小板(尽管不完全相合)可能会缓解出血严重程度,虽然这时需要更大剂量的血小板。用于处理严重同种免疫输注无效的其他措施方法,如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手术及血浆置换,效果并不好(Schiffer等,2001)。处理发生非免疫性血小板损耗的病人同样有很多问题。通常的办法是继续每日输血小板作为预防性支持,但还不知这个办法是否有效,或者应当停止输血小板,亦或增加血小板剂量。推荐应当密切观察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可以通过评估它止血的效果(如果有出血)和测量所有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来进行(C等,IV级)。只有在2次及2次以上输血小板效果都不好,才能诊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它可能由免疫或非免疫血小板破坏引起。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重要的是鉴别是否HLA抗体引起,因为提供HLA匹配的血小板可能会改善效果(B等,III级)。故HPA配型后,查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其他原因也很重要,增加输注剂量或停止输注可能是改善效果的合适策略(C等,Ⅳ级)。通过检索文献和目前公认做法,形成了鉴别、处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工作步骤。16. 审核上述指南可以作为审核血小板输注的依据。审核项目包括:血小板输注的合理使用,包括使用特殊种类的血小板,如γ射线辐照的血小板和CMV血清学阴性的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处理;以及临床血小板输注的记录。原文作者: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输血特别委员会(主席:P.Kelsey)工作组成员:M.F.Murphy(会议召集人),M.Brown,P.Carryington,G.Hell,R.R.Jeffrey,S.Machin,C.TTaylor和D.TThomas。特别委员会委员:FBkuelton,M.Bruce,H.Cohen,J.Duguid,S.M.Knowles,M.F.Murphy,G.Poole和L.M.WilliamDii文章源自《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3年 第26卷 第5期P459-466文章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 朱立苇 杨劲 郑小凡节译 孟忠华 严力行校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文章
血型不合相关文章
血液病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小板反应蛋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