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

如何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新增长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 王志忠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我国今年GDP增幅预期目标调至7%左右,各兄弟省市纷纷调低预期经济增速,我省确定为8%左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就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新常态下江苏要在大总量、高水平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率先打造发展新动能。
  新常态的特征是增速放缓、动力转换、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新常态下实现新增长,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既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和收入持续增加,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又要调整结构,夯实稳增长的基础,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关键是要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常态的系列重要阐述,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发展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是投资要寻求新来源,开辟新领域。从投资来源看,外资、国资、民资比例发生变化,201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95.6亿美元,境外投资1029亿美元。按照发展趋势,对外投资增速将继续快于吸引外资,总量也将超过吸引外资,我国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我省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逐步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为外资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为此要更加注重激发内部投资动力。内资方面,今后政府为出资主体直接投资越来越少,主要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必须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使投资主体逐步从政府向企业转变。从投资方向看,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全省硬件基础设施总体上相对比较完备,大规模投资不再需要和可能,今后投资重点主要是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即转向公共产品、信息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
  二是消费要挖掘新潜力,采取新方式。从消费结构看,要适应百姓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努力提供优良的消费体验,精心打造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消费热点看,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养老家政健康医疗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方兴未艾,但要形成相当规模尚需时日。要在继续引导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积极培育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扩大居民对热点领域的即期消费,大力发展定制类消费,特别要抓住推进城镇化的契机,让进城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从消费方式看,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倒逼商业模式、消费方式快速创新,在加快发展公共支付平台建设、不断满足公众消费支付需求的同时,要大力鼓励制造、服务及商贸流通企业积极拓展网络有效渠道,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运作规范的网购平台,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
[责任编辑:李贝] 1
  文艺工作者不要一味地只是停留在总觉得“别人家的好”的层面,而是要立足本土,充分开发那些具有潜力的文化IP,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希望随着全民阅读的推进,能够看到更多人在书房、茶馆、公园等各种场合,安静地、幸福地阅读,空气中弥漫着纸质书微香的味道。
  今年适逢中哈建交25周年。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中哈关系经受住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从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到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到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习主席此次出访为推动上合组织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推动国际秩序向国家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发挥作用,将推动上合组织发展进入新时期。
光明网版权所有题号:4450765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引用次数:135更新时间:16/09/21
如何促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材料一:回顾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历史,对于市场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党的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材料二: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投资和外需的拉动,而新常态下,有效投资不足和外需疲弱、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优化供给体系、促进供给侧改革就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规律理论,论证市场经济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学角度,探究我国应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示: 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 3次/天)
【知识点】
相关试题推荐
36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材料一:安徽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缩影。因为小岗村农民的红手印,安徽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历史变革,被载入史册。而近10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安徽人更以其洋溢着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个个“独特”现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安徽36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6分)材料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绝非一种威胁,而是世界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泰国推介中国高铁,还是促进中越海上合作……各国不但能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而且在政治交往中,也完全可以秉持最大耐心和信任寻求双赢的局面。“把蛋糕做得更大,分享给各国人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中国的战略选择。(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把蛋糕做得更大,分享给各国人民”这一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12分)材料三:投资与消费是一国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但消费增速明显低于投资GDP增速,近些年来消费率由62%下降到48%,投资率由35%上升到49%,投资率超过消费率1个百分点,208个经济体的比较,平均的投资率是22%。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格局不断向国家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分配政策总体上有利于高收入群体、不利于低收入群体;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农村人口消费潜力释放不够;消费环境和消费权益保障不足等等。(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8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增长,1978年居民人均收入为316元,201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25元,这极大地促进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汽车。近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7亿辆。庞大的汽车市场,吸引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汽车行业,2013年汽车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中,不同所有制企业占比分别是;外资企业占47.19%、国有企业占13.21%、 集体企业占0.39%、私营企业占16.25%、其他企业占22.96% 。近年来汽车价格稳中下行,呈现量升价跌的走势特征。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汽车生产出现过剩。大众、本田、通用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加之国内企业的大规模追加投资,开始形成白热化的汽车投资竞争。二是汽车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汽车工业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规模增加而下降。同时,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积累起来的有益经验,从而导致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的逐步降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产销数据显示,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2014年8月份国产乘用车和轿车市场占有率分别降至37.1%和19.5%。这其中,既有国产汽车企业“技”不如人的问题,也有外资品牌价格下探的原因,还有不少地方限购带来的“副作用”,但最根本的一点,则在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缺乏“顶层设计”,一些大型国有车企过度合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钝化了自主品牌发展动力,国家需要在建立自主品牌汽车方面加强引导和投入。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经济学道理。(6分)(2)结合《经济生活》的理论,分析近年来汽车价格稳中下行的原因。(4分)(3)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怎样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严重的大气污染、难以治愈的城市拥堵,以及汽车技术的发展,将新能源汽车推到普通消费者面前。新能源汽车是当前行业的一大热点。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8,522辆和38,163辆,同比分别增长290%和280%。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车这些名词,消费者已经不再陌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置一辆新能源汽车也不再遥不可及。当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进程,离不开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不懈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强力推动。尤其是今年以来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更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今年9月中旬,上海市嘉定区国家税务局安亭税务所开出了第一批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 PLUG-IN(纯电状态下可行驶58公里,百公里综合油耗仅2.3升,一箱油的行驶里程超过500公里,既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购置税凭证。这些荣威车主也成为上海第一批获得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单”的车主,仅购置税一项就节省了约1.6万元。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原因。(12分)
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北京时间日凌晨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成员。人民币“入篮”,有利于我国①企业减少汇兑的风险,助力“走出去”②人民币持续贬值,扩大出口③百姓出国旅游、购物、海外置产④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热门知识点浅谈“新常态”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来源: 市统计局
丁学斌 &&& 点击:
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习总书记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必须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八个注重”,是在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实质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要求,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一、清醒认识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客观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从宏观层面看,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主要是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缺失、潜在风险显性化。具体说,一是宏观经济的平衡难度加大。随着增长速度、动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物价和经济增长、收入和财政支出、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平衡难度会日益加大。二是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缺乏创新动力,这造成了企业利润下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和意愿不足。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4.9%;三是受多重因素影响而缺乏稳定性。受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中国的外贸经济和引进域外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纷纷受挫。今年三月份,全国出口下降了14.6%,进口下降了12.3%,一季度进出口总额下降了6.0%。另外,由于国际需求不振,国内需求不足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停产或倒闭,目前被国务院列入产能过剩的六大行业是煤化工、多晶硅、风电制造、平面玻璃、钢铁、水泥,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四是财政金融风险逐步显露。由于实体经济的下滑而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比如原先可以盈利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因为成本上升或需求不足而出现全行业亏损,长期积累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因为需求收缩而破灭,地方的土地财政模式可能难以为继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财政金融部门暴露,一旦企业停产或倒闭,财政金融部门的风险就会更大,如果倒闭或停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有民间集资,可能还会引发社会问题,这就是第五个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上述风险如果发生可能会导致后发优势未能充分释放,进入增长性衰退状态,加大宏观经济平衡难度,影响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增加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影响到经济增长。&(二)积极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新常态中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是蕴藏的新机遇。经济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特别是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石油),为我们以较低价格获取能源资源提供了机会;世界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我国可以发挥国内市场空间大和产业转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能力优势,迎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国内形势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是7.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6%,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最高的;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比变化不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了51.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高于二产业8.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催生,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1.3%,高出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32.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出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有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1%,高于同期GDP增长1.1个百分点;化解产能过剩有序展开,能耗水平持续降低,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新生动力加快孕育,积极因素不断累积,这些有力机遇为我国经济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供了有力的契机。&二、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思路&(一)统一思想认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为当前经济建设不如过去重要,在发展经济方面可以放松,甚至可以任由经济下滑而无所作为,这种理解和认知是错误的。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告诉大家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全党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意识到,要有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新优势,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等为支撑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变得既大又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李克强总理三月份到吉林调研时也指出:“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但是一些地方对此的理解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不唯GDP论英雄”变成了“不要GDP搞发展”,实际是这是缘木求鱼,没有GDP的基数和增速,民生、就业、收入都不可能有提高。&(二)运用好各项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全国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和林地不仅可以流转还可以贷款。这是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免一补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所释放的巨大改革红利不仅会惠及农民,也会惠及全国的经济。通过土地合理流转推动规模经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土地经营者的收益;农民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出去务工,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城市用工压力,减轻企业劳动力成本。同时还能改善城乡人口的二元结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进而推动小康社会早日建成。&二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继续实施,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季度这四大板块中,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就是东北。李克强来吉林调研时说,“反过来看,中国经济潜力最大、爆发力最强的地区也是东北。因为东北有几十年的工业基础,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有丰厚的资源。”目前,国家对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台了一些积极的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东北经济一旦走出低谷,对全国经济稳增长会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国家要重点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9省(区市)和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东部5省,合作的国家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还延伸到了欧洲和非洲的友好国家,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参与建设。这项战略使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等六大领域首先受益。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作用不可估量。长江经济带战略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的50多个地市,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四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政策,其目的是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主要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以及保障民生为目的,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积极财政的资金一部分来自财政收入,另一部分则依靠发行国债。2000年全国发行的国债是1000亿,到2012年,财政当年赤字规模超过了1万亿,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14万亿,其中中央收入6.45万亿,财政赤字13500亿,其中中央赤字9500亿。中央财政国债余额规模达到了95665亿,2015年预算,中央财政赤字11200亿,增幅是17.9%,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是111908亿,增幅是17%,就是说2015年中央财政还要发行国债1.6万亿。无论是财政赤字还是发行国债的增幅都远远高出了经济的增幅。如此高的预算,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货币政策。当前我国虽然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适度宽松的信号非常明显。从存款准备金率看,200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股市进入大牛市的时候,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9%,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增速和股市过热,央行开始逐渐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08年10月份调整了14次,达到17.5%。下半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到了中国,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下滑迹象,股市、楼市开始快速下跌,央行又开始下调准备金率,到2010年初下调到15.5%。随着经济回暖,从当年的五月到2011年的6月份,经过多次上调,达到21.5%,&2011年年底,经济出现了下滑迹象,全国经济增速连续出现四个季度下滑,从一季度的9.7%下滑道四季度的8.9%,央行又开始下调准备金率,到2014年6月份,调到20%,今年2月份再次下调了0.5%,4月20日,由于一季度经济增幅下滑到了7%,又突破性的下调1个百分点,到了18.5%,回到了2010年12月份的水平。从“再贴现率”看,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曾经到过4%,今年3月份到了2.25%。再从“公开市场业务看”,从2014年开始,央行开始向一级交易商逆回购超过5000亿的债券,2013年,单周逆回购创下4500亿元的新高,2014年继续加大了逆回购的数额,2015年仅前两个月逆回购就超过了3500亿。这三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就足以说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向积极地货币政策调整。这对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会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为了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略,核心内容是政府和市场谁决定资源配置。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1978年之后,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仍起决定作用。由于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与西方的政体、国情、现状及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许多经济指标都排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大而不强”、“快而不忧”,并且导致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度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践踏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同时也滋生了严重的腐败。十八大之后,中央对这方面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对经济体制改革又赋予了新的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涵,那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颠覆性的变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体制和机制。&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资源的配置方式。习总书记在十八届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对体制改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命题,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习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把改革资源配置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历史高度和战略高度。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有他的缺陷,但是市场万能论也是靠不住的,习总书记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互相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要打造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不是政府就对经济放任自流,而是转变职能,把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从而把各自的弊端降到最小,使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明确以后,围绕体制改革目标实施的具体措施就是机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我们都可以称其为机制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把应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功能的逐步交给市场,政府逐渐淡出微观经济生活,纠正原来的越位、错位现象。政府主要做好四件事: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活动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监督和管理;修订市场机制不足,弥补市场机制的缺失。目前已经实施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国企经营,可以进入金融领域,成立村镇银行、鼓励小额担保公司,打破行业垄断,就是制定市场规则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组建“亚投行”,都是搞好顶层设计的具体措施。价格改革,由过去电厂-电网、用户的经营模式,改为电厂直接对用户,打破电价国家垄断,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能源消费改革,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8%,但是能耗却占18%、消耗的钢铁占世界的44%、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53%,典型的能源消耗大国。要改变这种靠拼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目标。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还利于地方。1993年以前,财政收入中地方占70%以上,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占比不到50%,导致地方财政是土地财政、是吃饭财政、借债财政,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一级,负债累累,没有财力投入,也没有能力支持地方建设,只能靠招商引资、举债,改革之后将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渐解决地方的债务问题,让地方政府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社会事业。以上的这些改革措施既属于顶层设计,又属于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弥补市场缺失的事一直都在做,比如灾难救助,以后会更加规范,对外政策改革方面,最大的举措就从守规则到定规则,“亚投行”的组建和“丝路”经济只是个开端,未来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优势会越来越强。改革永远是进行时,大的方针确定以后,中央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陆续出台改革调整的措施。&总之,我们要坚定信念,相信党中央对经济新常态的论断,更要坚信,党中央一定会把中国经济安全带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
吉林省辽源市人民政府主办
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化管理科运营维护
吉ICP备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5.0版本以上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