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中国融入世界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遇和挑战

本题难度:0.60&&题型:选择题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走向世界的中学生,要为未来的中国发展积蓄力量,就应该(  )①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培养全球意识&&&&&&②强化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服务祖国&&&&&③善于合作,主动迎接挑战&&&&&&④主动敞开胸怀,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来源:2016o合肥一模 | 【考点】增强国家观念.
(2015o门头沟区二模)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甲】丝绸之路& 二千多年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所开通的贸易古道“丝绸之路”世界闻名,它作为中国和欧、亚、非国家之间的桥梁,为东西方的物质往来和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由于大量的中国蚕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当时的“丝绸之路”南道可西行到现在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最远可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一条路经过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到达波斯湾头;如果从喀布尔南行,可以到达现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道路系统,东西方频繁地往来.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罗卜等,大多来自西方.到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唐朝,“丝绸之路”最为繁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西亚和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源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物产和技术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各地,像丝绸、农桑、造纸术、印刷术、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物质贸易的同时,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也曾十分活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前206-220)末年就传入中国.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中,现存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反映了早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轨迹.据推测,佛教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克孜尔,再到甘肃敦煌,然后传入中国内地.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大多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如今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9世纪之后,随着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在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条传统的陆路古道逐渐走向衰落.到10世纪中国宋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很少被作为贸易的途径了.“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漫长而久远,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乙】一带一路& 2015年3月初,“一带一路”成为两会期间热门话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一带一路大事记:--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启用.--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开始运行.--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双臂欢迎五大洲的朋友共襄盛举.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截至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国.(1)【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2)【乙】文为我们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请概括中国政府为建设“一带一路”所采取几个具体行动.(3)请从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①有人结合【甲】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上联:以点连线,显古丝绸之路风采下联:由面到片,&&&&.②有人结合【乙】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还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上联:互通互联促文化包容政治互信下联:&&&&.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战略”列为中国“三个支撑带”之一,以期通过实施相关战略组合,拓展发展新空间.关于“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B、是中国对外开放新的深化和拓展C、意味着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013秋o张家港市期末)某同学在写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小论文中,摘录了许多观点,你认为可以用到他论文中的有哪些?①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一些国家的是硕果,而带给其他国家的则是痛苦.④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自古以来,无数专家、学者皓首穷经,专其所攻,精其所长,推动了史学研究的传承发展.熟悉基本的探究方法,有助于洞悉历史内涵,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下进行适当例举,据此回答相关问题:(1)章学诚: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提出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理念,提倡客观理性地叙事论理和评价人物.汉唐时期在处理民族关系、清初康熙帝在对待外来侵略问题上,各有怎样的策略和手段?(2)梁启超: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认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史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3)钱&&穆: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力求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托马斯o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何重大意义?当今经济“全球化”有何显著影响?(4)约翰o托兰德: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其代表作之一《大国格局》,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历史周期律”带给人类的深刻教训是什么?伴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消亡,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了什么趋势?(5)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说到“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为此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习题“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走向世界的中学生,要为未来的中国发展积蓄力量,就应该(  )①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培养全球意识②强化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服务祖国③善于合作,主动迎接挑战④主动敞开胸怀,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①②③①②④②③④①②③④”的学库宝(/)教师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本题属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青少年怎样做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面对机遇要能够准确把握迎接挑战要能够知难而进.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够做的可从思想和行动两个角度思考.如思想上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培养全球意识主动敞开胸怀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行动上如强化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服务祖国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同时积极宣传我国优秀文化善于合作主动迎接挑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所以四个选项都正确.故选D.
【考点】增强国家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面”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知识点试题推荐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本页位置: →
中国融入世界的特点
日 1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9日电 香港《文汇报》4月29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全球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拓展的现实条件下深入和扩大的,中国既有文明与外部世界文明融合仍需遵循“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改造”的原则,全球化不等于“西化”。中国融入世界同时也是世界融入中国。中国需要以宽广襟怀拥抱世界,其它国家同样需要以宽广襟怀拥抱中国。
  文章摘录如下:
   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数千名华人举行以“支持北京奥运 反对媒体不公”为主题的集会。这是欧洲和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华人集会。中国留法学生李洹以流畅的法文发表情理并茂的长篇演讲。他批评西方国家某些媒体对中国怀有很深偏见。他指出:“中国有另一种文化,另一种历史,另一个体积。社会学不是一种像数学精确的科学。在这方面,要成为一种“普遍的典范”有太多的变数。”他向西方国家人民呼唤:“来中国吧!来看看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中国,一个很多西方媒体不会展现给你们的中国”。
   从网络上读着李洹同学火一样炽热的言辞,我不由得想起不久前顺道造访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中国江苏省华西村的情景。
   华西,在30年前是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的一个寻常村落。1979年,她以之前“偷偷摸摸”经营的华西五村厂正式挂牌为起点,紧接着创办华西钢板网厂等一系列乡镇企业;30年来,由单纯务农发展成为跨省、跨行业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近7年来,陆续合并其周边的16个村;如今,形成一个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均年收入逾10,000美元的“天下第一村”。
   那是日,距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在伦敦和巴黎遇阻碍不足一周,在中国江南,正是一年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最好时节。
   一踏入华西,既看到成排成排整整齐齐的农民别墅和一个个直指蓝天的工厂烟囱,也看到10座高高的塔形建筑平地拔起于别墅群间。华西宾馆的造型也是一座塔,名曰“华西金塔宾馆”,其内部装修则具现代特色。在华西农民公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24孝图”和中国民间脍炙人口的“桃园三结义”的陈列;在华西的世界公园,则可以看到各国名胜的缩影。主干道两旁是密集排列的石狮雕塑,广场中央尊崇的则是伟人雕像。街道上奔驰着各种现代车辆,远处山脊上则是缩小了尺寸的天安门城楼和同样缩小了尺寸的“万里长城”。
   华西村改革开放的带头人、年届81岁的吴仁宝先生说,华西人民的目标是创建“不土不洋、不城不乡、具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惟有亲临华西,目睹上述一切,才能体会何谓“不土不洋、不城不乡”。
   撇开“不城不乡”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特点不论,“不中不洋”可谓高度概括了整个神州大地30年来改革开放以及继续改革开放的特征。
   “不中”即改革开放是将中国与世界接轨并最终融入世界;“不洋”即中国与世界接轨并最终融入世界不意味着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将消失而被完全“西化”。如果有人以为中国融入世界便是全盘“西化”,那么,他(她)必定无法理解以华西以及中国其它改革开放典范为代表,30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地融入中西文明于一炉的探索。
   自20世纪最后20年开始并延续至21世纪初的中国改革开放有两项基本条件。首先是历史条件。30年前,中国人民是从自己既有的历史基点上开始改革开放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经几度承受外来文明的严重“侵蚀”,都是以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改造的方式来最终实现中国既有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然而,历史上的几度中外文明融合是在全球非一体化背景之下,因而,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和“同化”他种文化的超卓能力,最终形成的中外文明融合体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与世界上同一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其它文明划出截然分明的界限。
   然而,当中国人民跨出改革开放步伐之际,人类开始迈向全球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纪元。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全球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拓展的现实条件下深入和扩大的,意味着中国既有文明与外部世界文明融合仍然需要遵循“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改造”的原则,但最终结果将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不再继续保留截然分明的界限。否则,无所谓全球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
   然而,全球化不等于“西化”。中国融入世界同时也是世界融入中国。中国需要以宽广襟怀拥抱世界,其它国家同样需要以宽广襟怀拥抱中国。(周八骏)
【编辑:刘雨生】
相 关 报 道
[个唱][情感][电影][国际][娱乐][星光][八卦][科教]
每日关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②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符合中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④机遇与挑战并存
A.①②③④
试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ootandthe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D.①②③④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知识点梳理
,是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决策扭转了中国自1949年后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全球化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全球化对我们不完全...”,相似的试题还有:
目前,已有97个世贸组织成员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而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均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以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来压制中国,这一情况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的经济不稳定
C.经济全球化造成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
D.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有位著名的漫画家曾告诉年轻一代:这世界多么广大,你们要呼吸的空气和表演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你们的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对这段话说明的道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中国要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我们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
C.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D.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下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②全球化使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为紧密③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④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