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养方案

2012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方向简介
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能够独立设计、制作时装并组织时装发布会,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服装经营管理和实践的能力,具有时尚预测、
分析及营销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注重平台课程的基础理论教育,注重服装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服装结构与工艺方面的技能训练,并具有从事服装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辅助设计;
2.系统掌握设计平台课程的基本知识及设计理论应用原理;
3.具备扎实的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全方位了解服装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4.理解服装制作工艺流程,掌握服装艺术造型、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5.具备使本专业创新设计、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基本素质,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关注多元化市场流行信息,对国际时尚现象有鉴别、解析和判断能力,具备相对的市场预测潜力;
7.熟悉文献检索和获得科技信息的方法,有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再学习能力;
8.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9.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个人修养,具有团队精神。
三、学制及修业年限
1.学制:四年
2.修业年限:3~6年
四、学位及学位课程
1.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2.学位课程:大学外语1.2.3.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外国服饰史、中国服饰史、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女装结构与工艺、
男装结构与工艺、时装画1.2、服装设计学1.2.3、服装立体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设计管理、服装材料学、服饰配件。
五、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主干学科:艺术类、轻工纺织类
2.相近专业:艺术设计、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六、培养方案总体规划
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学分、学时
其中实验(上机)教学
学时:532 占总学时百分比:20.1
25周(另加5学分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
总学分合计
所占总学分比例
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等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大学生创新教育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社会实
践与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3.学校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累计取得5个&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分方可毕业。
4.各类活动可取得学分及要求见附表。
八、毕业要求
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教学149.5学分,含必修课程136学分、专业任选7.5学分、公共选修6学分;实践教学29学分,含5个&综合素质和
创新能力&学分,共计178.5学分。同时完成9个&综合教育&学分。
九、毕业生去向
具备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服装产品开发、商品企划、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工作,成为高级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职业方向为:时装设计总监、品牌设计师、时装买手、陈列设计师、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经理、产品总监、产品企划师、流行预测观察员、流行顾问、服装搭配造型师、
时尚媒体编辑、自由设计师、服装教育工作者、服装理论研究员、时尚贸易从业者等。
十、指导性教学计划
课 程 名 称
按学期分配学分数(教学周)
考 试 学 期
公共基础课
大学外语1.2.3.4
体育1.2.3.4
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大学语文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文学作品鉴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公 共 任 选 要 求
2~7学期完成
详见全校公共任选课一览表 
专业基础课
素描与速写
计算机设计基础1
计算机设计基础2
服装材料学
外国服饰史
中国服装史
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
课 程 名 称
按学期分配学分数(教学周)
考 试 学 期
新型纺织面料研究
民族服饰鉴赏
建筑与环境雕塑赏析
民族民间艺术
男装结构设计
专 业 任 选 要 求
服装工艺基础实习
服装设备认识与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要求
详见全校&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形势与政策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与创业指导1.2
25周和5学分的第二课堂实践
总学分、总学时
各学期理论课教学周
各学期理论课总学时
课 程 名 称
按学期分配学分数(教学周)
考 试 学 期
服装设计学1
服装立体裁剪与工艺
女装结构与工艺
服装设计学2
服装设计学3
男装结构与工艺
服装市场营销
针织服装设计学
流行趋势分析
服装立体设计
服装设计管理
服装生产管理
服饰文化理论
服装表演编导策划
平台课程36
服饰文化理论
服饰心理学
世界美术史
世界现代设计史
流行趋势分析
服装表演编导策划
时装设计学
服装设计管理
舞台展示设计
电话:(86)411-
copyright@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猜你感兴趣
&热门工作范文关于制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
17-01-10 16:41:43&&浏览:
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6]16号,附件1),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组织2017版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第一部分& 培养方案制订整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广泛调研,充分论证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加强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认真学习《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该书于2013年已发给各学院)和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了解山东省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思路,了解教育部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授予学位等的要求,充分理解和把握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体要求。
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同行业、同类别高校的建设状况,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验;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全面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需求;要认真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多种形式,邀请教师和学生代表及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对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切实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二、正确把握方案制定的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各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二)坚持德育为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形成学校自身德育特色。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三)坚持个性发展。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要求,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明确课程计划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必修与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合理,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要对应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五)强化实践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有机统一贯穿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学分与学时要求
&1. 总学分、总学时要求。总学分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学分与实践教学学分,根据山东省物价局批复的学分制收费标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类专业为160学分,理学、工学、艺术学类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170学分。总学时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类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300左右,理学、工学、艺术学类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500左右。
2. 理论课教学学分、学时规定和要求。理论课17学时为1学分。
3. 实践课教学学分、学时规定和要求。独立开设的实验课17学时为1学分,其他实践课现阶段可以34学时为1学分或17学时为1学分,并逐步过渡到17学时为1学分。集中在少数几周内进行、没有明确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每2周为1学分;在一学期内分散进行、没有明确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折合成周数后计算学分。
4.选修课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即总学分为160学分的专业,其选修课应不低于48学分;总学分为170学分的专业,其选修课应不低于 51学分。
5.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含课内实验和独立设置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20%(“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包含的各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艺术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逐步达到30%。
6.课程模块和各部分学分分配见表1。课程模块和各部分学分分配表
通识教育课
学科基础课
38学分左右
&其中公共专业实践课8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毕业实习3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学分或170学分
四、按模板填写,文字通顺,数据核算准确
2017培养方案的填制模板见附件2,请务必在新模板上填写。2015培养方案见附件3,供参考,但请不要在2015版方案的电子版上直接修改,可将2015计划上的相同内容相应粘贴到新模板中。务必通读全文,锤炼文字;务必核准单门课程及合计的学时、学分数,文字与表格中的数据前后对应。
第二部分 各部分课程制订要求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课(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实践必修课和实践选修课)四级课程模块。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选修课。
一、通识教育课的确定
1.通识教育课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原则上各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体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发展需求,推动分级分类教学改革。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由教务处会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制订该类课程的开课方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环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
3.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会同公共外语教学部统筹制订该类课程的开课方案。外国语学院日、德、法等语种第二外语的开设由外国语学院视需要决定课程开设的学院;艺体类专业可降低难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创新班可调整课程内容。
4.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会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统筹制订该类课程的开课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开课。文法艺体类专业可降低难度,创新班可调整课程内容。
5.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会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统筹制订该课程的开课方案。
6.体育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会同体育学院统筹制订该类课程的开课方案。
7.通识必修课的名称、学分、开课学期等已在模板中列出,各学院勿随意改动。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类等课程,在与其相关的文科专业、外语类专业、体育类专业、工科管科类专业中,可以调整课程名称或不在通识必修课中设置该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的确定
1. 学科基础课指某一学科门类中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学科基础课的确定原则上按学科门类划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同一学科门类中的各专业,应尽可能统一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科交叉,可设置一定比例跨学科的课程,以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育人目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会同经管类专业所在学院共同制订课程的开课方案。
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学科基础课,各学院在学校确定的学科基础课程的范围内(见模板),兼顾专业类以及各专业的性质特点,认真讨论研究后自行填写。
三、专业课的确定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是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现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专业课程设置由各学院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在设置时要充分论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前瞻性,统筹考虑各专业的师资条件,但应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一)专业必修课
1. 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在更深入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
2. 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色与优势。各学院要组织教师反复研究,选择最能代表专业培养特色的课程,避免专业面过窄和课程内容重复,以有限的课时容纳高知识量、高信息量,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统一。专业必修课原则上设置6-8门,安排在第3-7学期开设,具体由各学院组织设置。
(二)专业选修课
1. 专业选修课是各专业设置的拓展性专业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课程开设力争体现本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课程特色。
2.各专业可以根据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2-3个专业方向和对应的选修课程,可以按课程的知识类别属性设置方向,也可按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设置方向(如为考研学生设置理论性强的前沿课程、为就业导向的学生设置实务操作性强的课程等),以体现分类培养、个性培养的育人思路。专业方向名称必须清晰明确,名称称谓要准确反映模块内课程及其组合的培养目标倾向,不要使用方向一、方向二等模糊性的表述方式;如对方向需做简要说明的,可在专选课表格的下方添加。不同方向的课程之间避免重复,以保持每一方向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来自由选择修读,可任意选修各方向的课程,每个方向内课程的学分不做限定。
3.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内的各课程学分不应过高,应为每门课程2-3学分。稳步扩大选修课程数量,既要体现选课自由度,又要考虑便于学生选课的适当集中,因此课程设置既不要门数太少,也不能门数太多。根据各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数按下列数量比设置专选课课程门数:
50人以下:& 1.4-1.6& 即14-16门课中选10门;
50人-100人:&&& 1.6-1.8& 即16-18门课中选10门;
100人150人:&&& 1.8-2.0& 即18-20门课中选10门;
150人以上:& 2.0-2.2& 即20-22门课中选10门。
四、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确定
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不含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类,其中“基础实践”为必修,“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各专业除 “专业实践”部分学分有差异外,其它各环节统一(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已在模板中列出,学院勿改动)。设置实践教学模块旨在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支撑,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一)基础实践(4分)
基础实践包括军训训练、劳动实践、读书活动、大学计算机等,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职业道德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实践由教务处会同各学院及有关部门组织制订。
1.军政训练:新生入学后,集中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军政训练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学会军事操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军队生活,培养其良好的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军政训练完成经考核鉴定合格,计1学分,不计入学生成绩绩点。
2.劳动实践:学生第二学年期间须参加1次由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生产或公益劳动,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为期1周,活动完成由学生所在实践单位就学生的劳动态度、出勤情况给出综合评定,经鉴定合格,计1学分,不计入学生成绩绩点。
3.读书活动:学生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须完成“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心得。学生可在推荐的100余部经典著作书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12月底和第二学期的5月底,分别将当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以班级为单位,由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成绩评阅。每学年计0.5学分,共计1学分,不计入学生成绩绩点。
4.大学计算机:1学分,34学时。
(二)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开设专业实践课程的目的旨在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设定。
1.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可设必修和选修两类,是指各专业单独设立的专业实验课,包括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跨学科综合实验等。本环节开设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要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应占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要认真论证这部分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是否具备实验场地、实验教学设备、实验软件及师资力量等开课条件。要仔细核实该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实验课按照1学分对应17学时来计算。要合理设置开课学期,如果开设三门以上实验课程,应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认知规律分配学期,尽量避免集中在某一个学期的扎堆现象。要慎重考虑实验课程的开课方式,应简便易行,尽量开设分散在一学期各周内进行的实验课,原则上不开设须集中在几周内进行而需要停开其他课程的实验课,以免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正常进行。
2.学年论文。第六学期由学院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安排学年论文写作,以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计1学分。学年论文(设计)根据各专业特点可给出具体名称。
3.毕业实习。结合专业要求,在第八学期进行不少于6周的毕业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本专业要求和实习内容填写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过程完成并经鉴定合格,计3学分。
4.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0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专题研究,培养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答辩,计4学分。
(三) 综合实践(14分)
综合实践包括第二课堂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实践列出多项活动供学生选修,学生可通过参加科技文化大赛、科研活动、发明创造、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社会服务、“三下乡”、“三千计划”、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获得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包括经学校认定的各类创新和创业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由教务处会同团委、就业处等相关部门组织制订。
五、鼓励开设国际化双语课程
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学术交流和竞争能力,鼓励各专业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同类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优质国际课程资源,开设国际化双语课程(但除外教授课外,不开设全英文课程)。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实施国际合作办学。
第三部分& 文字叙述部分注意事项
一、总体要求
1.按照模板撰写。如确需调整,可根据专业具体要求适当微调,但不要进行大幅删减或改动。
2. 简洁通顺,避免错别字和逻辑不通之处。
专业名称、学科门类、专业代码、英文名称应与国家《专业目录》(年)一致。
三、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特色
各学院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深入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突出优势,凝练特色。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应参照国家《专业目录》(年),不低于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要体现学生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凸显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色。叙述不要流于空泛,培养的人才能在哪些行业、企业、部门或领域开展什么样性质的工作,学生能够掌握或达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等等,描述应清楚具体。培养要求要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明确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凝练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特色”控制在300字以内,注意是专业建设及育人特色,而非学科发展特色或其他。
四、主干课程
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各专业主干课程,原则上应全部在必修课中开设,也可视学科专业领域发展及课程知识内容体系的更新情况做适当调整。
按模板表述,勿更改。
六、毕业学分要求
其中的各部分学分应与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统一。
七、学位授予。
按照国家《专业目录(2012)》写明。可授予多种学位的注意选择。
第四部分& 表格部分注意事项
一、学分学时统计表
1. 课程体系框架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中,各部分课程的学分学时应与后面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各部分的学分学时小计数一致;各合计行应准确。
2.合理分配各学期课程的学分学时,适当前紧后松。原则上要求前四学期各学期的周学时在22-28学时之间。
&二、教学计划进程表
1.第一至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要根据认知规律和人才成长要求,理顺课程之间的先行后续关系,形成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课程体系。
2.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均应按照课程数据库(见附件4)填写。所有课程(含实验课程)均须在中文课程下方写明英文名称,课程数据库中有英文名称的,按课程库填写,课程数据库中无英文名称的,要在方案中列明英文名称。
(1)中文名称、学分、课程性质共同界定一个课程代码(如无完全对应的,说明课程库中无相应的课程代码,课程代码处填开课学院即可)。尤其要注意:同一课程名称的课程,当课程性质、学分不同时,有不同的课程代码,注意准确选择课程代码;双语课必须选择课程名称中有“(双语)”字样的,双语课程的课程考核和课时津贴系数参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英文名称另起一行,单词的首字母大写。
(2)如课程为课程数据库中没有的新课程,应规范课程名称,并在课程代码栏写明开课学院(如开课学院是其他学院,应与其他学院沟通确定课程名称和学分)。教务处后期在系统课程库数据中增加。
.如课程须由其他学院开设,应与课程开设学院沟通,确定课程的规范名称、学时学分、先修课程、开课学期、课程内容等。注意课程的学院归属,应归属其他学院的课程,学院不应随意在课程代码处写为本学院。
4. 学院应将本学院的几个专业统筹查看,看有无同一门课但使用了不同课程名称的情况,注意整合统一。
5. 每门课程的学分、学时对应关系要准确。学分、周学时、总学时比例1:1:17(第一学期1:1:14;通识课程的课程实验1:2:34);课程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理论学时=理论周学时*周数,实践学时=实践周学时*周数。
6. 各模块“小计”中的学分学时计算要准确。
(1)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各模块均需进行学分学时小计,以给学生修课指导,且便于总学时学分的统计。
(2)选修课总学分小计:为该模块最低要求修读学分。
(3)选修课总学时小计:按照各部分课程要求选修的最低学分所对应的学时填写。如:最低选修20学分,对应340学时。注意:专业选修课中若干课程含实践课时的学时小计,含实践学时的课程数量较少的专业,专业选修课小计中可不体现实践学时,即按照的数字填写;含实践学时数的课程数量较多的专业,小计中的实践学时数可按比例酌情填写,应大于且小于所有课程中的实践学时总数。
()专业选修课的各学期周学时小计:某学期周学时小计,应小于等于本学期计划开课学时数;各学期周学时小计之和应等于总学分小计。
7. 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时计算:
除单独实验课外,其他的实践教学环节都已在模板中列明,不可更改。各专业仅需根据实际开设情况设置填写“单独开设实验课”部分。
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注意规范实践课程的名称、学时、学分;写明起止周或周数,周学时明确的写明周学时(不明确的写“√”)。
8. 如果课程是“***课程I/II/III等”分几个学期进行时,应分条逐行列明,以明确其学时学分,便于系统录入。
9. 第七、八学期课程设置:第七学期设置6-8学分课程(必修、选修皆可)。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再安排课堂教学。
第五部分& 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日程
一、第一阶段.:2017年1月
教务处组织召开协调会,会同各学院及学生处、团委、就业处等解决相关问题,确定通识必修课、经管学科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等。
二、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4月5日
教务处拟定并下达制订培养方案的通知(含模板、课程一览表等)。
学院组织各专业广泛学习、认真论证,组织校内外专家召开方案论证会,制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初稿。初稿完成后,教学副院长统一把关,组织人员进行审核,通读全文,锤炼文字,核准课程学时、学分及各类数据合计,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教务处。
三、第三阶段:4月6日-4月20日
教务处审核各学院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制订总体要求,形成修改意见。
各学院根据教务处修改意见,完善培养方案。
四、第四阶段:4月21日-4月30日
教务处审核汇总学院培养方案,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
五、第五阶段:5月1日-5月5日
各学院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教务处对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最后审核校订,校长签字后印发执行。
第六部分& 培养方案初稿报送要求
经学院认真研讨后形成的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由各学院教学院长最后审核把关、签字确认后,于日前,将方案纸质材料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燕山校区办公楼530室),同时提交方案制订总结材料,并附上两个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同专业的最新培养方案。联系电话:。,文件名:学院培养方案初稿。
&&&&&&&&&&&&&&&&&&&&&&&&&&&&&&&&&&&&&&&&&&&&&&&&&& 教务处
&&&&&&&&&&&&&&&&&&&&&&&&&&&&&&&&&&&&&&&&&&&&& 2017年1月10日
1.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2. 2017版专业培养方案模板
3. 2015版专业培养方案(供参考)
4. 课程数据库
附件【】已下载次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4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欢迎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空人才培养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