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中刚入库的存货在计提存货减值准备分录时就以百分之八十比例计提了怎么回事

为什么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计提的减值以后期间不...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博客访问: 1505950
博文数量: 1301
注册时间:
分类: ERP 19:22:37
172 个搜索结果 执行时间:3.345 毫秒/images/blogs/files/5251/生产版本应用浅析.doc 生产版本应用浅析 生产版本通常用来定义产品的不同生产方式,某些企业的同样产品可能有多个生产BOM或生产工艺,如某电子产品有2个生产BOM,一个是全新投料生产,另一个BOM则包括回收旧产品的拆料;或者某模具的生产原材料相同,但有多个不同的生产工艺,这时都可启用生产版本,生产版本无非是BOM和routing的一个组合。 1.生产版本的建立 可以直接在建立物料(Tcode:MM01/MM02)或使用Tcode:C223建立生产版本。 2.生产版本对各生产环节和成本核算的影响 当同一产品存在多个生产版本时,在MRP、采购、生产和成本核算时如何选择生产版本呢? MRP:根据物料主数据和相关后台配置默认选择一个生产版本,关于如何自动选择默认生产版本的相关逻辑,此处不做探讨。如果需要使用混合生产版本,则可使用配额(Tcode:MEQ1),也就是设置一个比例关系。 计划和采购:可以手工修改生产版本。 成本核算:可自动默认选择一生产版本,也可在成本视图中指定一生产版本,见下图-[2]的ZSTO,指定后如成本估算等就固定使用该生产版本了,该固定的生产版本不再能被删除。更多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使用多生产版本的混合成本计算,此时使用配额。 生产工单: a. 如果想在创建生产工单自动带上生产版本,请在物料主数据MRP4视图中的BOM展开/相关需求中的”选择方法”设置为3,见下图。 b. 如果为其它,则需要在创建生产工单上手工选择生产版本,走菜单:功能->读取PP主数据,如果出现错误,则走菜单:日志>读取PP主数据,见下图。 关于生产工单的生产版本自动带出相关配置: 相关Tcode:OPL8/OPJG 生产版本的自动带出说白了就是如何搜寻到第1个BOM和Routing的问题,此处不再讨论,件上图,图-[2]为工艺路线的相关配置,图-[3]为搜索BOM的策略。 4.生产版本的删除 生产版本只是BOM和routing的一个组合而已,通常没有必要去删除一个生产版本,除非被指定成本核算的固定生产版本,生产版本随时可以被删除。 5.生产版本的其他应用 如某炼化企业根据装置成本报表的明细需求,对于向不同装置投入或产出的物料,需要按照装置分别列示成本,因此建立不同生产版本对应到不同生产装置,并且在物料帐中要求成本控制级别到生产版本
II.如为生产领用,可不同时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期末一并调整。 存货跌价准备调整了存货的价值后,其任务即结束,存货的实际价值在报表上反映为 “存货”-“存货跌价准备”,同价格调整(SAP Tcode:MR21)不同的是,计提跌价准备存货的单价未变, 销售或生产领用时,还是只考虑存货的账面价值。 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SAP期末如何调整生产成本? 存货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 1.单项比较法(记帐时直接带物料号)。 2.分类比较法。适用于数量较多、单价较低的存货 存货跌价准备结转方法 1.单项比较法前提下,直接对应结转。 2.分类比较法前提下,加权计算后结转。具体计算如下: 当期应结转的跌价准备=(期初总的跌价准备额÷期初总的存货账面余额)×当 当期转出存货的账面余额. 实例: 2008年,原油和钢材的价格下跌,一句话形容:比TMD坐飞机还快!某炼化厂年底采用分类法巨额计提原油跌价准备,SAP中如何结转跌价准备? 计提原材料存货跌价准备时:借:资产减值损失-原材料 (分类计提,不带料号) 贷:存货跌价准备-原材料 调整生产成本分录为(很多企业光计期末并未调整到生产成本): Dr: 存货跌价准备 Cr:XX生产成本科目(科目使用问题) 生产成本调整问题 I.生产成本科目使用 注意生产成本需要区分材料费和加工费用 ! a.使用生产成本-原材料科目 ?总部达标规定该科目只能通过后勤移动类型过帐?(有没有一种移动类型只记金额,不消耗数量,目前没有!), 为什么一定要限制这科目呢? 特殊情况下放开 b. 那就用传说中的”其他费用”科目? 到加工费了,原油的吨加工费报表就惨不忍睹了,当年的吨加工费急速下降! c.新增生产成本-存货跌价结转科目? II.成本对象使用 生产成本调整是直接计入生产工单上(要是工单多的企业就不大好办了,幸好多数炼化工厂月底才开一次工单),是否需要带原材料号(要是分类法原料一多就不好办了,幸好原油品种也不会太多), III.事务码使用 F-02,直接点 现在两个问题: (1). SAP能否自动结转存货跌价准备? 歪想: 延用一下ML+ MR22的思路,就是整个类似MR22的Tcode比如叫TMD22,不雅, MD22吧
/images/blogs/files/5251/生产和工程性付款分割.doc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为什么杀猪生涯这么累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下面分3点介绍下SAP如何处理付款业务的明细区分: (1).预付大型设备款和预付工程款 旧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预付大型设备款、预付厂房款和预付工程款不应当在预付帐款科 目中核算,而应当根据性质在工程物资或在建工程做明细科目核算(预付大型设备款全称为在建工程-预付大型设备款),即预付大型设备款、预付厂房款和预付工程款直接挂在建工程报表项目下“。 新准则实施后,未结转的预付大型设备款和预付工程款挂在预付帐款之下,预付大型设 备款和预付工程款重新描述继续使用,报表上应该是挂在预付帐款(也有企业报表上依旧继续挂在在建工程项目下),SAP操作如下: I.设置特殊总帐标志,SAP付款有3类特殊总帐标志,配置Tcode分别为: OBMY:汇票类,会出现一些针对汇票的专门字段,通常对应的科目为应付票据等。 OBYR:定金类。 OBXT:其他类。 *如需手工输入内部订单或WBS元素到统驭科目,只能使用"定金/定金请求"类的特殊总帐标志。 II.F-48做预付大型设备款或预付工程款的预付。 (2).生产性和工程性应付暂估(GR/IR)区分 GR/IR科目在SAP中被作为总帐科目而非供应商管理,SAP GR/IR科目包含“材料采购”、 “在途物资”和”应付暂估”等多层核算意义,因此,原则上要求期末使用F.19将该科目借贷方余额分别调整达到”在途物资”(票到货未到)和”应付暂估”(货到票未到)科目上去,分别体现在存货和应付报表项。 从管理和风险控制角度,多数企业使用基于收货的发票校验,不大允许货物还未检验入 仓就进行发票校验确定应付,如果预计货物将滞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到厂且供应商又需企业付款,可走预付流程,因此GR/IR认为基本就等同于应付暂估,GR/IR很少体现在”在途物资”,此时,可以不做F.19重分类,认为GR/IR就是应付暂估。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GR/IR重分类时如何根据供应商明细区分,企业的应付帐款明细分类汇总表是需要区分关联和非关联单位(见下报表
/images/blogs/files/5251/ERP的资产减值损失处理.doc.生产领用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跌价准备如何处理? 【相关解答】在原制度下,生产领用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不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在期末统一调整即可;如果是对外销售、用于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结转成本的同时要结转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中有这样的说明:发出存货结转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生产成本”等科目。可见,在新准则下,生产领用的存货也需要结转其存货跌价准备。 关于资产减值的转回。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合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减值准备的转回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因正常的会计估计变化造成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账面金额的,应按差额在当期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即采用“当期调整法”;第二,因企业滥用会计估计而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的当期则应遵循原渠道冲回的原则,不得作为增加当期利润处理,也即采用“追溯调整法”。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既然企业经营活动存在不确定因素,是否滥用会计估计很难说得清楚. 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计提该准备的存货项目或类别应当存在直接对应关系,但转回的金额以将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实例: (ZT)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 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
很少去问在线帮助, 问了几次,寒心, 最近碰到一个极其BT的问题, 生产成本无法结平,FI/CO价格不一造成,生产费用结到联产品, 不但生产费用需结平,而且每个联产品的也必须满足生产成本投入= 生产成本产出+ 生产结算差异, FI平衡则CO不平,CO结平则FI不平, 问Oss, 说"The circumstances you have described relate to a consultingissue爎atherthan giving evidence of a possible error and/or bug withstandard delivered SAP products and/or documentation.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Consulting issues falls outside of thescope of SAP Active Global Support under the SAP maintenance agreement. ", 总之,说是非标准程序产生的(结算权数是自增强, 超出维修协议), 如果要寻求帮助,大概是要额外收前, TNND, 虽然俺是个"相当有修养有涵养的文化人士",很少爆粗口, 忍不住还是要骂娘, 俺好不容易问个问题居然这样? 集团一年N个一千万的维护费用干啥去了, 难道是喂狗了!
Sap资产负债表不平问题处理 1.业务背景: 2008/09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原因是该月做了一笔冲销业务,将一定数量的某物料从生产工厂的成本中心消耗转回后退回供应商,这部分数量的物料在前期已作为消耗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实物尚在生产现场,后勤人员在冲销过程中既输入生产订单号又输入了生产性成本中心,库存正确,确实冲回了需退回物料的实际数量,但CO人员错误认为,冲销同时输入生产订单好和生产成本中心,造成成本和数量上的重负,在月结后又做了手工处理,实际上,SAP中的任何一笔成本费用如果使用了多个成本对象,只有一个实际的成本对象,其它的成本对象都是统计性的,通常成本对象的优先级别为:获利分析段>各种实际订单>成本中心>统计内部订单(实际上统计内部订单非成本对象),一笔费用同时使用多个成本对象多是管理明细分析的需求,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费用会重复进入两个成本对象。不存在企业所反应的”系统没有对此类双向操作的业务进行警告或提示,在MM模块检查此物料库存时,也没有显示错误。” 如果必要,可通过Tcode:OMJJ修改移动类型的字段状态组,隐藏相关字段。 2.资产负债表不平原因分析 通常来讲,以SAP的严谨逻辑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检查很简单,FS10N输入全部科目比如-,看到每个已结算的期间全部借贷发生数必定平衡,即公式:全部科目余额=0;或输入资产负债科目范围-的余额必定等于全部损益类科目-的余额,即公式:某期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 -1*损益类科目科目余额,表结法中,由于没有象帐结法使用本年利润科目,不专门设置本年利润科目, 所有损益益类科目科目当期余额就是当期的净利润/净亏损,SAP表结法中,满足公式: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从系统中看,这几个公式没有问题。 科目无非是分资产负债科目和损益科目, 按照SAP的逻辑,并非所有的损益科目都出现在损益表上,生产费用类科目就不在,制造费用、辅助生产和基本生产3大生产费用不过如何结转,哪怕是转晕最后也必须被结平,这点和国内习惯不同, 允许基本生产成本有借方余额,在编制报表的时候归属存货项目下的在制品,我十分认同Sap做法,毕竟将生产费用类的损益科目放置在资产负债表上似乎并不合适
财务会计都出了新准则,但是感觉成本似乎没跟大上,如果按国内成本会计的这些概念去设计系统,估计系统会不好使用, 在处理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和基本生产成本的结转上,SAP有些做法和国内成本会计采用了不同的思路.一直想整理一下SAP成本模块设计的一些比较好的东西,比如使用初级要素和次级要素,国内软件财务和成本数据不分离,成本流转时比如动力厂的供电车间所有的费用SAP可以以次级要素科目电或作业类型-电分配到其它车间,其他车间看到的只是电一个次级科目,这样非常明了,报表取数非常清晰, ERP的成本模块如果象合并系统一样,被传统理论上的先汇集个体报表再做合并工作底稿产生合并分录这样的旧思路束缚,当然满足会计准则是必需的,就会比较难于满足大集团的合并需求.很久以前的Very old的一些东西.1、生产费用: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2、产品成本: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3、理论成本: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已经耗费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相当于工资的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4、期间费用: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5、专项成本: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而在产品成本和各种生产经营成本之外运用的一些特殊的成本。6、成本会计的对象: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的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成本会计实际上就是成本、费用会计。7、成本预测:是根据与成本有关的各种数据、可能发生的发展变化和将要采取的各种措施,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的科学的测算。8、成本决策:是根据成本预测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在若干个与生产经营和成本有关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确定目标成本9、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所应支出的成本、费用,并提出为达到规定的成本、费用水平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 10、成本控制:一般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计划对各项这实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将其限制在计划成本之内,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执行11、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的成本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等进行比较
Pls reference to : http://community.kingdee.com/pages/sapguru/blog/archive//347636.aspxAUF 是GBB下的"一般修改" AUF,表示工单结算差异, GBB下还有一个AUA表示工单产出 ,本来就是GBB-〉AUF ,什么意思?工单作为一个生产成本对象(生产费用规集器,功能范围通常为基本生产),投入原料和各种作业类型,假设合计110万,产出产品100万, 时间参考分录为(注意OBYC): Dr:库存商品或半成品(OBYC-〉BSX) 100万 CR:生产成本产出 (OBYC-〉GBB/AUA)100万结算时会计分录(假设无在制品),参考分录:I: 如果是移动价:DR:库存商品或半成品(OBYC-〉BSX) 10万(还要看期库存够, 如果不足够,还抛出差异,移动价的差异就不说了) CR:生产成本结算差异(OBYC-〉GBB/AUF)10万移动价的一大缺点,假设有100个这样的生产工单,每个工单10个, 产出了100个产品,结算时已经销售出995个,最后 100个工单的差异是根据每工单的10个去分,一看期末还有5个,则100工单的差异一半到差异,一半留5个库存,并不能还原到995个销售成本(严重缺点), 国内的ERP好象起用批次是能还原追踪的,否则也无办法!*移动价格无法根据本期消耗和期末库存分摊差异,最大的缺点之一!II: 如果是标准价格:DR:产品成本差异(OBYC-〉BSX) 10万 (OBYC-PRD) CR:生产成本结算差异(OBYC-〉GBB/AUF)10万* A。如果没有GBB-AUF,则自动使用GBB-AUA,使用AUF可以使用生产费规属非常清晰。即:生产投入=生产产出(AUA)+生产结差(AUF),由于Sap科目扁平, 即功能范围基本生产0004必须为0。*B。再来说一下两个科目,生产成本结算差异为生产费用科目,平衡了全部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差异可以是损益科目或资产负债表科目,人们愿意将他看成资产负债表科目,但是在销售工厂,有人又将它各种差异直接设置为“销售成本差异”科目, 接下来就是将生产工厂的产品成本差异如何在本期消耗和期末库存之后间给分摊出去! (2)规范309/310/301/302业务,坚决避免造成多层差异闭环. 其实不用用户去规范
基本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工业企业在结转完制造费用和辅助后,接下来所需要做的是基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满足下面基本公式: 月初在产品成本 + 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 月末在产品成本 几个名词: 在产品:又称在制品,ERP中有个洋文叫WIP,广义的在产品包括生产车间/生产工艺中正在加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 狭义的在产品只指前者,俗称未完工产品。 基本生产费用和产品生产成本:基本生产费用一般指当期发生的,而产品的生产成本则可包括以前期间的在产品包含的基本生产费用。 在产品核算:在产品的核算包括在产品的数量核算(包括在产品的数量台帐和盘店清查)和在产品的生产费用分配。 基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按照国内的习惯,在产品的分配方法有以下7种: (1).在产品成本不计成本法。适用于期末无在产品或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比如某电子厂在期末尽量做到无在产品,月结前将所有工单做完关闭,显然对于生产周期长不可能做到无在产品。 (2).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同样是适用于期末在产品数量少或在产品虽大但各期比价稳定的企业,基于简化成本核算目的采用的方法。 (3). 在产品按其所耗用原材料费用计价法。也就是说在产品不计算加工费用,适合于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比例较大企业。 (4). 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 将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计算、分配生产费用,适用于月末在产品已接近完工,或产品已经加工完毕但尚未验收或包装入库的产品。 (5). 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按计划定额成本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即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产品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其余额作为完工产品成本。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产品。 (6).在产品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指月末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 约当产量比例法:即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只要在正确统计月末在产品结存数量和正确估计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的前提下,就可以比较客观简便地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成本。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
前些天有意思,有个"屎屁屙"CPA审计给SAP CO给绕的基本上昏过去了,威胁说SAP成本大大的不行, 和他老人家手工耗费巨时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不大相符合,竟然说要废了企业的SAP, 俺于是慈祥地对他说:小侄,大叔俺不瞒您说, World Top 500 80%以上都在使用SAP,传说SAPAG准备未来几年迅速在国内培养10000个研究生,数万个拿PA证书的顾问,现在"中国500强" 也都大把大把掏钱玩SAP, 就你赤手空拳一个人能推翻SAP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简单回顾 在制品生产成本分配完毕后,接下来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人们习惯性将制造企业分类流程型和离散型两大类,典型的离散型企业有机械加工、电子、汽车、服装、家具、五金、医疗设备;而食品、饮料、化工、制药、造酒、生物制品则是典型的流程型制造企业。两类制造企业在生产产计划,生产工艺控制和生产成本核算有一定差异,关于两类企业的差异本处不讨论,只讨论生产成本核算。 制造企业按生产数量大小和生产组织特点可分成大量生产/大批生产、小批生产/单件生产;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又可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种类型。国内传统产品提供了多种成本计算方法适应不同的生产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括起来包括“三基两辅”。 一.基本方法 1、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不分批、不分步)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2、分批法:以产品批别或生产工单(故有称为定单法)(分批但不分步)为成本计算对象的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3、分步法:以产品生产步骤(分步但不分批)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按国内习惯,产品成本的基本计算是产品成本计算不可缺少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还可采用以下两种辅助成本计算方法。 分步法稍微复杂,分步法可分逐步结转分步法(又称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顺序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类。平行结转分步法不必逐步结转中间半成本生产成本,因此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可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两种。 综合结转法:就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以专设的“半成品”或“自制半成品”项目,综合记入该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分项结转法:是指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各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帐的各个成本项目中
下面几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分割成本核算: (1).自制生产和来料加工的区分 企业除了生产自己的产品外,还承担来料加工业务,来料加工的原料和产品都要和自制生产所用原料和产品的核算需要区分。 常见解决方法分析: a. 由于SAP的成本核算是基于工厂的(Tcode:OX14),可为来料加工物料建立专门的虚拟工厂。建立工厂相对麻烦,也不利于运行MRP。 b. 启用分割评估(Valuation Category/Valuation Type),用不同的Valuation Type区分自有物料和来料加工物料,分割评估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批次评估, 这种业务常用和推荐该方法。 c. 为来料加工物料建立一套区别开自有物料的编码,违反一物一码的基本原则,除非涉及来料加工物料极少,通常不应该使用。 来料加工的原料由于所有权不属于企业,通常作零价值管理,通常由“免费”采购订单购入,但是要注意企业承担的一些象运输费报关费等采购附加费用,它会进入来料加工原料价值,对采购附加费用,有两种认为,一是使用条件类型进入来料加工原料,移动价的直接进入原料库存,0标准价管理的则进入差异,实际也是库存,如果当期原料全部消耗的话,就到来料加工产品成本上去了,如果有期末库存,期末的来料加工原料就不再是0价值;二是对于来料加工采购单的采购费用直接手工计入其它业务支出(或来料加工销售成本,有的企业来料加工收入也作为主营业务),但是无法出具采购费用明细表。 同样,对于来料加工产品生产工单由于吸收了采购附加费用和各种加工费用,也是存在一定价值的,当然要远比自制生产的成本低。通常来料加工的解决方案有: I.简便型,原料和产品都零价值管理,原料涉及采购附加费用和加工费用投入来料加工生产工单,产出0价值的来料加工产品, 来料加工生产工单结算到其他业务支出,同来料加工产品销售时赚取的其他业务收入-来料加工匹配。如果当月产品未全出,下月不生产,下月的收入就没成本匹配,因此,考虑方法II. II.来料加工产品有库存价值,产品承载的就是相关加工费用,实际上就是根据产品销售数量结转加工费用到其他业务支出,保证收入支出匹配。 III.离散企业如电子行业,来料加工原料和产品显然是可以彻底分开存放的,炼油企业液态的来料加工原油和成品油尽管从核算上可以区分,但实物是混存一起的,帐面区分,实物难分,其来料加工业务的解决方法可能不象I和II那样简单
"应尽量避免在13-16期的折旧行为",在去年新准则ERP调整时就强调过,实际上, 有的企业并不使用13-16期间, 假设某家企业将折旧折在13期, 非常可惜的是,sap的折旧费用科目一般只一个, 通过对应资产主数据的成本中心主数据的功能范围来区分折旧费用为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还是基本生产费用等生产费用还是管理/销售费用, 如果为生产费用,实际上需要做分配分摊最后规集到产品成本, 如果这些费用折到了第13期, 则分配分摊也在13期, Ok,工单结算时最多只能到12期(事实上想想物料期间只有12期),这样第13期的折旧费用-生产费用无法结算到工单(即产品成本). 如果不小心有此类业务发生,sap破系统又是禁止反冲折旧凭证的,分析人士认为:SAP认为折旧每期都必须进行,既然折了就不能吃后悔药,这也是一种严谨的业务处理态度,解释合理吗?。我曾跟踪过FB08冲销折旧凭证程序,如果FB08冲销资产折旧凭证,系统会提示错误消息号F5673 :财务中不能冲销的凭证,个人认为,有一个更合理的不允许冲销售折旧凭证的理由是,折旧凭证冲销不仅仅是冲销会计凭证还需要冲销所有附加凭证比如资产凭证预算凭证成本凭证等,更主要的是,如果冲销售原因选错了,假设你认为上期30号的折旧错了,下月初2号冲在当期,那当月就俩折旧凭证。当月折旧费用就没了,资产报表也乱套了,所以禁止你冲,实际上,你可以通过函数‘FI_REVERSE_POSTING_ALLOWED’ 查看系统的允许冲销财务凭证的逻辑代码。13-16期通常调整什么?13-16期,说到底不是正常的生产经营期,最后需要结转到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还是基本生产等生产费用显然发生在13-16期本身就不合理,如果你调整这些费用,则调整在12期,其它调整才可在13-16调整。从下面的集成图可以看出,工单是不能结算被折旧到13-16期间的折旧费用的。如果不幸将生产折旧计提在13-16期,则只有使用手工折旧(特殊折旧或计划外折旧)冲平13期的折旧再将折旧调整补到第12期, 如此的两个步骤如果涉及大量资产则只有使用批处理功能了. 想走捷径? 直接FI凭证将13期的生产费用类折旧冲平再补到12期, 那累计折旧如何处理? 相关资产报表是否有影响?还是老实走上面的两步,切记:如果折旧涉及生产费用,千万不要在13期做调整!
(1).只涉及损益表项目的调整 如果不涉及后勤,FI手工过帐可以过帐到13-16特殊调整期间,涉及后勤模块,由于后勤期间只有12期,自动集成的业务标准功能是不能过帐到13期,除非根据一定需求增强做期间替代(除非确实必要!),显然,SAP认为13-16期只是财务意义上的特殊调整期。 *调整到13期可能影响一些存在BUG的报表,比如ECC版本的应收应付调整到13期后,一些默认报表查看本年累计数明细将不包括13期。 (2).可追溯的生产性资产折旧调整(以前年度调整) 通常发生在年初第1期,尚有机会打开物料帐重新结12期的物料帐,此时,"应尽量避免在13-16期的折旧行为",在新准则ERP调整时就强调过,实际上, 有的企业并不使用13-16期间, 假设某家企业将折旧折在13期,如果是管理费用还则罢了,如果折旧费用体现为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或者基本生产等生产费用,后续处理就比较麻烦,因为工单结算时最多只能到12期(事实上想想物料期间只有12期), 13期的折旧费用-生产费用将无法结算到工单(即结算到产品成本)。 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生产折旧误计提在13-16期,则只有使用手工折旧冲平13期的折旧再将折旧调整补到第12期,假设涉及大量资产,可考虑使用批处理功能。或者,使用资产专用TCODE:ABF1(可直接使用PK码75过帐累计折旧科目),将13期的折旧费用冲回,缺点是可能造成ABST2 FI/AM对帐数据不统一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可能造成资产报表的各资产的明细累计折旧累加额和FI的累计折旧科目余额不一,两者勾稽关系断裂。 (3).以前年度的生产性资产折旧调整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法再打开物料帐,此时可以将折旧折到13期,再在13期做其它相关调整。 假设2009/03月审计发现需要补提2008年的折旧,而且涉及资产和生产相关(资产主数据对应到生产性成本中心,如生产装置资产折旧的调整),由于9/02物料帐已经运行了好几个月,且物料成本结转非常复杂,追溯调整肯难于实现,SAP系统是高度集成的,故不能仅仅从独立财务软件角度思考类似调整问题。 那么,确实需要调整以前年度生产性资产折旧呢?解决思路如下: 2008年/12补提2千万折旧,根据生产成本结转流程,这些费用最终应体现在2008/12销售成本和产品库存,实施物料帐的企业由于前期物料期间已经关闭再调整前期的库存是不可能的
More detailed, Pls check attahced file /images/blogs/files/5251/销售运作计划.doc 销售运作计划(SOP)和利润计划 SAP R/3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集成了企业所有业务流程,能帮助企业克服分散的业务,优化整合贯穿企业从工程设计、销售、生产、分配和成本核算流程,其业务模型中灵活的组织实体可以同任何现有企业组织结构对应起来,从而成为一个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极好工具。 PP系统是一个联机处理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同其它完全集成,完全支持APICS的MRP II模型,同传统的MRP II系统不同,它高度集成了财务和后勤的计划和执行功能,也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所有功能。 在R/3 ERP中,生产计划模块中有各种计划类型,从销售预测(Sales Forecast)和销售运作计划(Sales & Operations Planning)开始到主生产计划(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ing)、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分销资源计划(DRP-> 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长期计划、粗能力计划(RCCP-> Rough Cut Capacity Planning)和详细能力计划(CRP-> 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等。 用户还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明显地缩短编制新产品计划的时间, R/3 CAPP和CAD集成的。 (1) 主生产计划(MPS) 是主生产计划员负责维护的预先建立的一份计划,主生产计划驱动MRP,能反映出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多少。 R/3主计划模块包括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生产计划管理(Production Planning)及主生产计划(MPS)。其中需求管理与销售与运作计划(SOP)及销售分销的计划功能高度集成。 (2) 分销资源计划(DRP) R/3的分销资源计划把MRP II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分销和制造网络来管理商品的来源和流动。 (3) 能力需求计划(CRP) 能力需求计划以MRP的输出为输入,由MRP所计算出的物料需求及生产设备
ERP差异来源和差异处理只要成本模块采用标准成本,必定产生差异,差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管理漏洞,做到事中控制,可将ERP的差异来源分成以下几类: 1.物料移动发生的价差: (a).MIGO PO收货时,采购价格和标准价格不同产生差异 (b).MIRO后勤发票检验时由于价格变更会产生差异 (c).物料转移过帐 311/309由于两边价格不一产生差异 (d).初始化库存差异,其它移动类型产生的差异 (e).来料加工等库存到自由库存产生差异 (f).退货时差异 2.发票价格差异和汇率差异: 发票校验由于价格变更会产生价格差异;跨期产生暂估和实际之差异;外币采购因为汇率变化引起的差异(SAP将收货到发票校验这段时间的汇率差异和材料差异同样处理,实际上,你也可将默认识的汇率差异直接也设置成材料采购差异, 而,发票校验后产生的应付因汇率变化在期末外币重估时产生的差异则视为汇兑损益)3.重估库存和价格差异 MR21/MR22, CKMPRPN/CKME价格变更产生的差异,启动物料分类帐后,系统为了保持期间数据的一致,采用标准价的物料如果有交易一般不再允许修改单价。 4.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 生产成本投入-生产成本产出 在结算前,往往计算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 ( 生产成本投入-目标成本a) - (生产成本产出-目标成本b)目标成本a (标准成本估算成本部件累计方) = 目标成本b (产品标准成本), 同一期内,产品的标准成本正是标准成本估算后各成本部件的层层上卷累加,生成产本投入包括各成本部件的投入:原料辅料,人工机器折旧,通过实际生产成本的投入和目标成本a的比较,得到所谓的9种类差异类型,正好可以分析到所谓的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材料成本和标准成本a中的材料标准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等,你可将系统默认的9种差异细分成你所需要的差异分析类别,这取决于你定义成本部件的明细程度,系统最多允许定义40个成本部件,你将这些成本对应到获利分析模的40个值字段,从而在差异计算后将实际成本部件传到获利分析, 实际上,财务模块并不反应这些差异明细, 只是才成本分析模块中体现, 这就是将财务和成本模块分开的好处避免产生一大堆垃圾财务凭证, 差异在向财务过帐时是以一个总的生产成本结算差异过帐的,举一个简单实例,产品标准价968元/个, 其中原料950元,人工9元,折旧9元
阅读(3761) | 评论(0) | 转发(0) |
相关热门文章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请登录后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货减值准备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