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看待问题看待中国的房地产前景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看待房地产拉动内需
  [编者按] 中国论文网 /2/view-522654.htm  年初,各种房地产信息纷至沓来,有银行按揭利率调整争论,有2009年房地产市场预期,也有中央政府关于房地产态势的新闻发布会等等,总之,如何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不畅、如何让房地产市场成为扩大中国居民内需带动经济走出美国经济危机冲击造成的困境,已经成为众所关心的问题。对此,出现了许多观点和建议。   那么,通过前一阶段相关的密集的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我国房地产行业到底将如何拉动内需?本刊精选了媒体和专家的一组言论,藉以帮助读者廓清这方面持续争论的边际。      罗寿博:房地产,内需还是内虚?      《中华工商时报》发表罗寿博的文章说,房地产既然有强大的需求,却无强大的购买,只能说明:内需不是问题,问题是内虚。   内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内虚”;一个是“心理内虚”。“生理内虚”一般指本身就没有多少购买力的消费人群。对于这些人来说,抢购超市里的降价促销鸡蛋远比购买楼房更现实重要。即使银行购房贷款利息为零,首付为一成,对于与美国人观念有很大差异的多数中国人来说,整个体系和文化都倾向于储蓄而不是借贷消费。“心理内虚”多指以投资为目的和以居住为目的的持币待购者。这些人目前有一定购买力但却无实际执行力。      地产成本中的钢铁、水泥等建材多数是在2008年9月份开始急跌的,以钢材为例,平均吨材降价2000元左右。而在价格洼地中囤积起的建材,一般出现在2008年10月到现在,而对于北方多数城市冬季建筑停工而言,一个小高层的建设一般从次年春天开工到建成至少要一年时间,那么到时候,以低成本建材筑垒起的那些房子势必还会有比2008年楼市现房还低的价格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销售不畅形成的银行本利滚动的巨大债务也使得开发商、建筑商格外内虚,这也是导致一些楼市不得不开始降价促销以便回笼资金的重要原因。显然,内强筋骨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增加民生层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要把房地产的土地出让成本、政府规费成本、房地产利润比例等相应下调。否则,诸葛亮的空房越多,司马懿越不敢贸然前行。      秦虹:房地产存在自我调整压力      《金融时报》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认为,2007年是房地产市场非正常的一年,全国房价普遍上涨,无论是一二三线城市以及中小城市,有的项目一年之内价格上涨了50%、60%,涨70%的都有,这样的上涨速度大大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同时,2007年“地王”频现极大地刺激了居民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因为地面价格已经超过了商品房的价格,诱导了大批投资客的介入。另外,2007年全年竣工商品房面积是4.7亿平方米,由于预售,我国2007年卖了6.9亿平方米的房子,竣工销售之比达到1比1.4,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47%,供求关系可以说在2008年严重失调。   正是由于房市2007年表现非正常,因而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自我调整压力。秦虹认为,应让非正常发展逐渐回归到理性的发展轨道上。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怎么能期望房地产市场回到2007年的状态呢?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必须认清形势,积极主动地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才是上策。   虽然房市现在正处于一个振荡和调整期,但这种调整对开发商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机遇。作为开发商的代表之一,北京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表示,现在虽然房价往下降,但是原材料也在降,钢材七八月份的单价是6200元到6400元,现在是3700元到3800元,水泥也降了不少。不只是开发商的房子在降价,大家的产品都在降价。他认为,在振荡和调整期,该卖的地就得卖,房子该降价的就得降。      易宪容:降价是房地产的“华山一条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每日经济新闻》上撰文指出,有人会说,目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及信贷优惠政策够优惠了。契税减免、利息下降、利息又7折优惠等,这不是购买住房消费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好时机。如果在早几年,这样优惠的政策出台,经房地产开发商忽悠,会有不少人进入房地产市场,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争论,民众房地产知识与信息有大幅长进。他们对这些问题肯定有十分清楚的判断。比如说,购买第一套住房者按揭贷款利息优惠,应该是这些优惠政策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购买住房要做按揭,其购买住房贷款100万元,做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在日之前,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为65790元利息,而在日之后,每年只要支付贷款利息为41560元。这样每年可省去利息成本2万多元。看上去对购买住房者是天大好事。      但是,大家要注意,如果在房价下降20%的情况下,那么它购买住房不仅省去了本金20万元,而且即使以日优惠政策没有出台之前的政策来计算利息,此人购买住房每年的利息支付成本也只要52632元。看上去是比信贷优惠政策后多了一万多元,但其本金则少付了20万元。而这20万元可以抵偿近20年多付信贷优惠利息。更何况,对于长期按揭的贷款(20年或30年)中,这种优惠利息是不可能一直如此,只要市场环境变化,利息调整也是必然。信贷优惠政策也得改变,个人支付利息成本自然上升。从理论上说,房地产按揭对应的是个人一生的收入流而不是当期收入流。只要对这种经济原理有一点体悟,住房消费者就明白利率变化对其住房消费者购买决策其影响是不会太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仅中国房地产市场由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向消费为主导的市场其价格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且在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前面,已经出现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由于全球性经济出现衰退,无论金融资产的价格,还是实际商品的价格都出现全面向下调整。2008年全球许多国家股市的价格下跌一半以上了,中国股市的价格也下跌65%,不仅股市的价格快速下跌,而且全球各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没有不下跌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出全面快速下跌。比如原油、粮食、贵金属、钢铁等的价格都全面下跌。但是,全球所有的金融资产及商品全面快速下跌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则一枝独秀。其实,这是一个十分不正常的事情。正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不调整,不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来定价,从而使得中国居民巨大的房地产消费需求完全被抑制,从而也就出现一方面大量住房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需要住房的居民又没有能力来购买的现象。   但是如何让居民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呢?当然有不少路可走,比如说,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让居民购买支付能力迅速提高;或降低房价,让居民有支付能力进入房地产市场。对于前者,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要让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释放出来,也只在“华山一条路”了,降低房地产市场价格,让绝大多数居民有支付能力进入市场购买。只要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与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相适应,中国居民住房需求就能够释放出来。      房地产如何为扩大内需加力      新华社报道,面对世界金融动荡造成的外部需求减弱,扩大内需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通过房地产业拉动内需的前景并不容乐观。一方面,当房价已经超过居民承受能力时,要使楼市回暖、拉动交易量上升,就显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在房地产业的非理性扩张后,过高的房价也使一些消费者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其他的消费支出。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使房价合理回归,解决房地产业当前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5%增长到2008年的11%,过高的投资占比势必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地方政府将房地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并刺激其飞速发展后,过度依赖房地产的产业政策向钢铁、水泥等行业释放了强烈的市场信号,刺激了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顽固”地持续扩张。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的许多行业都在“吃房地产的饭”,虽然其中有不少行业造成了包括污染在内的各种问题,但要对其调整却十分困难。比如要关闭一个钢铁企业,就得面临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波及到社会稳定。   在扩大内需中,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把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经营,充分发挥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审视房地产业的作用,避免经济结构中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对经济发展中的风险。      走出房地产困境要靠制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篇文章说,从2001年起,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一直以防止房地产泡沫、防止房地产过热为主旨,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房价抑制难度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试图从分析房价难控的原因寻找解决之道。分析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土地“招拍挂”政策拍高了房价;(2)经营城市推高了房价;(3)开发商哄抬房价;(4)投机者炒高了房价,特别是温州和山西炒房团;(5)热钱流入抬高的房价;(6)自住刚性需求买高了房价;(7)外地人、外国人奢侈消费抬高了房价;(8)媒体炒作帮忙造势哄高了房价;(9)货币发行过多,也助推房价;(10)税费加高了房价。诸多观点莫衷一是,不可否认,这些观点不是空穴来风,不是虚构和猜测。   房地产业的危机恰恰暴露了我们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到目前为止,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占总出让面积的比例不到30%,也就是说70%的土地还是无偿划拨和非公开市场交易的。2007年底,全国上演了高价拿地的风潮,各地的标王地价屡屡被刷新。然而短短几个月,又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流拍和退地的现象。这种土地市场的起伏充分说明了市场的恶意炒作,也不难发现其背后国际资本的影子。   如果说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向信用等级低收入不高的阶层发放购房贷款引起的金融危机,那么外资通过向我国无开发实力、管理经验不足又盲目扩张的企业投资,借次级企业之手拿地进入我国土地市场从中套利的行为,引起的危机也是一种“次贷危机”。防范投机性国外金融资本的攻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身健体,就是堵住制度漏洞。      本栏编辑:唐蓓茗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如何客观看待我国的房地产形势?如何客观看待我国的房地产形势?东莞经济网百家号房地产兼具居住和投资双重属性,其价格波动常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因此无论何时,中国对楼市的调控都不应是遏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是从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调控有效 楼市“高烧渐退”最近一段时间,“调控”显然再次成为中国楼市的关键词。不仅中央相关部委在规范房地产市场方面加大了力度,而且各热点城市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行动,为楼市“退烧”。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楼市此前积累的非理性情绪开始消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因城施策实施调控政策以来,热点城市房价走势明显趋稳。就2016年10月份的数据看来,与上半月比,下半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除深圳和成都两个城市继续下降外,北京、天津、上海、厦门和郑州等5个城市由升转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广州环比持平;其余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也进一步回落。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经过调控,楼市的热度正在消退。无论是从新房和二手房市场的成交数据、中介公司的代理销售业绩,还是土地市场的高价地数量来看,调控加码后一、二线楼市正在降温,非理性情绪也开始淡化。这一时期,买家也会持续处于观望状态,所以真心持房待售的业主应该理性报价,而不要盲目抬价。在经济学中,当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资源或无法满足公共利益时,就会陷入“市场失灵”。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市场因为投资乃至投机资金涌入而出现非理性过热,甚至导致“恐慌性交易”蔓延,那么这个市场显然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房地产并不同于普通商品,其兼具居住和投资双重属性,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周期也较长。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近年来楼市也就呈现出更多的投资属性。一边是高房价,一边是高库存,楼市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市场失灵”可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首先,楼市“高烧”会产生市场信号误导,引导更多要素和资源涌向房地产,而很多地方高库存的形成恰恰与此有关。其次,住房是关乎民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房价如果脱离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那么不仅将抬高民众生活成本,也将加重雇主负担。最后,房价非理性上涨也会使新进入的房地产投资面临着回报率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为提供资金的银行带来债务风险。未来楼市调控会更加温和中国楼市目前总体上反映了供需,但也长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价格长期背离价值往往意味着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这既容易积聚金融风险,又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政府及时出台调控措施、避免“市场失灵”,是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的必要举措,不能片面理解为遏制市场机制。事实上,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必要时调控楼市是很常见的。那么,未来中国楼市将走向何方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趋势向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依然十分牢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还有10—15年,同时中国购买力向城市流动并聚集的趋势没有变化,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并不会出现大幅下跌。尽管居民提前透支部分房地产需求意味着未来房地产活动可能走弱,但在开发企业资金较为宽裕、调控政策谨慎理性、低利率环境仍然存在等因素影响下,未来楼市的调整也会更加温和。从政府的角度讲,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优化不同城市间的公共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热点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更加合理的城市布局,最终缓解楼市的结构性问题。同时,房地产企业也应该顺应住房消费化的趋势,主动转型。房地产行业正经历着从简单的住宅产品生产,到复合、跨界、融合、共享的服务平台的转变。随着互联网、信息经济、智能技术向房地产领域的渗透和拓展,房地产的定位和功能将有所变化,如果继续沿用旧观念,不去细分市场,就有可能造成企业发展的困难。因此,房地产行业转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END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东莞经济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思想决定价值,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任志强的“夜壶论”,我们该如何客观理性看待?
关注公众号安家ihouse
房地产已经走进新时代,而我们应该主动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去寻找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似乎总有人摆不正自己的心态,还以为自己跟当年似的,依然做着我是大爷我怕谁的梦。回顾房地产这些年,不可否认,一次房改是成功的,这一点经济学家马光远也说过,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次房改始于1998年,核心是停止福利分房,推动住房市场化改革。从1998年到明年恰好是中国第一次房改20年,从一个房地产的大周期而言,差不多也是20年的时间。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房价如何暴涨,不管房地产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多少问题,第一次房改的20年解决了中国人住房短缺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此而言,第一次房改的市场化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而聂梅生也强调了这一点,下一步时隔20年以后重启房改,可谓历史性巨变。所以,我们已经站在了二次房改的风口上。历史的巨变不容你质疑,唯有去主动适应去认识。对于任志强的言论总是能激起千层浪,作为预言帝,不管你怎么看,不可否认太多的人已经绝对迷信他的话,安家融媒说过,如果说过去完全不信他的话那是你幼稚,可是如今你再继续盲目迷信他的话,那么更是你幼稚。任志强的夜壶论已经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的了,但是这么多年,任志强总是时不时拿出来说一说。最近听说他又把夜壶论拎出来了。“现在很多地方的财政已经比较紧张了,而我们房地产就是尿壶,夜壶总是在尿急的时候才用。”安家融媒查了一下,2012年任志强说,我们开发商是夜壶,需要提出来用完放回去。2014年任志强说,房地产是夜壶,宏观经济不行就拿出来用。2015年任志强说,房地产不是夜壶,未来十年仍是支柱产业。潘石屹在微博中就任志强的“开发商是夜壶”论发表了看法:你们这些夜壶啊!有用途就不错了。其实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不要自己作贱自己。崔永元也回应,任志强自称是夜壶,其实暖壶也一样。安家融媒想说,任志强自称房地产也好还是开发商也罢,说自己是夜壶,其实还是很形象的,虽然不好听,可是这就是夜壶的宿命。夜壶可不就是得用得着的时候拿出来,不用了放回去吗?难道做夜壶的还想让主人永远抱着你吗?摆正自己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话说回来,房地产对经济的增长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房地产绑架了经济也滋生了很多房地产泡泡,这种风险开发商不用担心,但是国家必须有这个责任去调整。开发商只是追求利益当前,国家要以民生为重,所以国家在之前的调控中也是在发展经济与照顾民生两方面做到平衡,而这个平衡点该如何把握确实很难。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它辉煌过,但是不可能永远依赖于它。所以,国家要战略调整,这个需要很长的过程,不可能抛弃房地产也不可能永远鼓励房地产为上,房地产的吸附效应把实体经济拖累的现实我们不能忽视。“2017年中国经济实现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全年可能还会有更好一点的结果。”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这就意味着,即使房地产正理性回归的过程中,也没有影响到经济增长大局。房地产市场降温并不必然拖累经济增长。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或者适度降温,并不必然会下拉经济增长速度。再次印证了那些拿房地产市场在高位回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言论是别有用心的,由此可见,房地产挤泡泡势在必行,不存在绑不绑的问题,房地产拖累中国经济也不存在。房地产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承认,如果到现在连承认房地产泡泡的勇气都没有,耽误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开发商自己,所以开发商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还故作矫情的说,我曾经服务过你,你不能抛弃我。既然承认自己是夜壶了,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就要任命,需要你的时候当然拿出来,不需要当然要放回去。过去那个时代,我们国家鼓励大家,各种加杠杆,不是刚需的也成了刚需,几乎到了全民炒房的地步,如今国家必须转型也到了新时代,我们必须从过度依赖房地产中解脱出来。夜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庆幸自己的用处和功劳,但也要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东西,非用不可的时候才拿出来用,不值得炫耀。不就是觉得失宠心有不甘吗?国家要发展,房地产要健康,就不能死抱一个夜壶,如果是那样,只能证明你的肾出问题了。相反,房地产并没有失宠,而是更加健康的为社会服务。
佳木斯哪个区买房子好
阅读下一篇中国楼市并非无药可救|房地产|楼市|房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楼市并非无药可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建奇
  从目前来看,中国楼市并非无药可救,收入“通胀化”可能成为应对中国楼市风险的最终选择。通过大幅提高社会名义收入水平,即收入“通胀化”,使得一线城市劳动力收入上升速度高于房价涨幅,可以促使房价收入比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
收入“通胀化”能拯救中国楼市
  中国楼市分化的现象未见改观,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飙涨引发社会的热议,人们对楼市的担忧明显加大,刚需担心楼市上涨可能促使自身购买住房更加困难,投资投机者既担心错失楼市盈利的机会,又担心楼市可能崩盘的问题。
  有些评论认为世界上仍没有哪个国家成功避免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中国房地产崩盘风险难以回避。而有些专家认为北京等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是客观必然的趋势,中国房地产发展并非不可持续。
  政府对于楼市也是喜忧参半,房地产的景气助推宏观经济增长,但也带来风险加大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成为判断房地产能否软着陆乃至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
  楼市分化加大去库存难度
  去库存是今年中国楼市政策的重点,但通过持续降息、降低首付比例等手段释放房地产需求的做法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暴涨吸引大量资金进入,但一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并不高,楼市的旺盛需求促使一线城市出现了库存不足而不是过剩的问题,一线城市价格高烧不退的现象未见缓解。
  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拉升了投资的回报率,一线城市限购加力有望助推房价上涨适度放缓,但却促使资金进入二线城市,未来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又强化资金的进一步涌入,先前政府希望引入三四线城市的社会资金掉头进入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目标并没有实现预期。
  伴随楼市分化的加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局面短期难以逆转,人口流出的压力客观上加大楼市压力,同时,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领涨,促使房地产投资投机资金难以进入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度短期尚未出现缓解的迹象。
  宽松环境降低楼市崩盘的风险
  虽然中国楼市自金融危机以来就备受关注,诸多机构都持续发布楼市风险的警报,但截至目前中国楼市尚未出现崩盘的问题。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的楼市是在原来较高房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快速上涨,由此引发的担忧也就更大。
  中国楼市短期内是否会出现断崖式暴跌的崩盘问题?从现在来看,目前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将助力楼市稳定发展。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来看,多数国家的楼市崩盘案例是出现在货币紧缩等环境下,超宽松环境楼市崩盘的风险并不大。
  结合中国来看,货币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实现,只有房地产贷款利率等与央行基准利率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央行的持续降息直接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低成本的融资环境,央行宽松的政策助力商业银行为房地产信贷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收入“通胀化”成为应对中国楼市风险的稻草
  虽然在宽松环境下中国楼市崩盘风险并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较快上涨进一步加大了楼市的泡沫化风险,三四线城市大量库存客观上加大了楼市价格暴跌的风险,化解房地产问题势在必行。
  按照常规的逻辑,通过房地产调控促使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下降到合理水平,同时通过促销降价等方式促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稳步消化,这是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常规思维。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房地产价格调整可能引发较大风险。
  房价下跌会引发一序列的连锁反应,早期购房者希望退房而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房地产上下游产业会由于房价下跌而陷入低迷,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商业银行会由于房价下跌而坏账增加。基于上述种种问题,政府并不希望房地产通过下调房价的方式来化解房地产困境。
  如何在房价不下跌的情况下化解房地产问题,成为当前中国亟待创新的政策重点,也是如何避免中国楼市崩盘的最后一根稻草。从目前来看,中国楼市并非无药可救,收入“通胀化” 可能成为应对中国楼市风险的最终选择。
  一方面,通过大幅提高社会名义收入水平,即收入“通胀化”,使得一线城市劳动力收入上升速度高于房价涨幅,可以促使房价收入比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今年以来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飙升背景下,有大量的购房者换了大房子,按揭贷款的绝对规模也大幅增加,购房者每月的还款在3至5万的并不少见,这可能反映了购房者未来收入相比前几年大幅提升的事实,这也成为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对于三四线城市,通过购房税费的大幅度减免,同时为购房者直接补贴等方式,相当于变相提高购房者的名义收入,由此可以拉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去库存的压力可以逐步缓解。
  当然,通过收入“通胀化”解决房地产问题是无奈之举,因为收入“通胀化”可能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由此不仅可能引发通胀调控的难题,也可能滋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由此可能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郝美津 SF173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热门城市:
A - B - C - D - E
F - G - H - I - J
K - L - M - N - P
Q - R - S - T - W
专家:客观看待中国房地产 高增长阶段已过去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减速换挡、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中国房地产也步入深度调整期。对于此轮房地产的回调以及未来的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判断是,这次回调不是周期性回调,而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中国房地产高速增长阶段已经义无返顾地过去了。2014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各项指标高位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放缓,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大幅下滑,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下跌城市不断增加。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的不断加深,各地政府从2014年6月开始取消限购,截至目前,除一线城市外,已全部放松限购措施。刘世锦近日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客观看待中国房地产。在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不仅仅是投资,本身更是消费品,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增长。刘世锦认为,房地产的回落是规律式的。他分析称,占到房地产70%以上的城镇居民住宅的历史需求峰值大约是万套住房,而这个数去年就已经达到了。房地产历史需求峰值出现以后,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将开始回落。“这一次的房地产回调不是一个周期性回调,而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刘世锦说,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以后就不增长了,房地产投资现在还是正增长,只是说不像过去那么快的速度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增速为8.5%。其中,北京房地产投资增速达23.8%,上海广东等大城市也呈现增长趋势。刘世锦分析称,居民居住问题始终是存在的。同时,即使多少年以后中国进入发达经济阶段,房地产也还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美国经济是否恢复很大程度上还是看房地产。“一定要给房地产一个正确的定位“,刘世锦表示,其作用和增速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对于未来的房地产走势,他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高速增长状态了,那个阶段已经义无返顾地过去了。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延伸阅读】
20000元/㎡
椤甸潰涓嶅瓨鍦ㄦ垨鑰呭凡琚?垹闄|/br>5 s绉掑悗鑷?姩璺宠浆
平均价格 : 9800元/㎡
位置 : 开元大道与学府街交汇处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566
平均价格 : 9000元/㎡
位置 : 洛阳市王城大道与中州路交叉口以北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461
平均价格 : 7900元/㎡
位置 : 涧西区九都西路与天津路交汇处西100米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618
最低价格 : 20000元/㎡
位置 : 王城大道与牡丹大道交汇处西南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479
20000元/㎡
平均价格 : 18000元/㎡
位置 : 关林路与厚载门街交汇处南100米路西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457
18000元/㎡
平均价格 : 5900元/㎡
位置 : 道北三路与建华路交会处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643
平均价格 : 9000元/㎡
位置 : 香山路以南金城寨街以东永泰街以西伊洛路以北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603
平均价格 : 11500元/㎡
位置 : 翠云路与兴洛东街交叉口向南100米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473
11500元/㎡
平均价格 : 4800元/㎡
位置 : 秦岭路中段(烧伤医院北侧)
热线 : 400-683-0099 转 9364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京ICP证14073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