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CPU称之为神武一代宗师称谓神U

多线程多核有什么用?解析8代酷睿CPU高规格好处
10:56:11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吴紫磨 我要评论:
点击量:12
& & 八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在世界范围内,有传承的产品序列发展到第八代,多数也都有着相当大的突破与变革之处。2017年Intel先后在笔记本和移动端开启了第八代酷睿的推广之旅,在单线程和多线程性能上获得了极高的平衡,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 &&即使是笔记本版的8代酷睿低压CPU也拥有了4核8线程的配置,那么问题来了,更多的核心与线程到底在实际使用中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提升呢?这也是本文需要说明的事情。
& &&第八代酷睿包括Kabylake&U&Refresh&、Coffee&Lake-H/S&以及可能将会出现的Cannonlake、Whiskyelake&等分支。
& &&Kabylake U Refresh是四核版的移动低电压处理器,主要应用在轻薄笔记本平台;Coffee Lake S是目前桌面i7 8700K i5 8400等主流六核平台和部分四核i3的统称,即将获得i5 8550等新兄弟的补充;Cannonlake是10nm初代工艺的笔记本应用产品。
Kaby Lake U Refresh&内核
第八代酷睿桌面版睿频规则
& &&Coffee Lake采用14nm++工艺,各自相比前代定位产品多了两个物理核心(i7带有超线程),默认标称的满载睿频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Kabylake&U&Refresh&发布半年多以来,已经在轻薄本领域枝繁叶茂。桌面第八代酷睿也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甜点级中高端市场上获得大量性能级用户的青睐。
i7 8700K ES 工程样品& & &
& &&作为引领者的英特尔在跑道上永远都是回头望月,因为没有人能追上他的步伐,哪怕是停下来走两步他的对手也与其相距甚远。第八代酷睿是Intel&祭出的为消费者实惠考虑的强力平台,但Intel&还有更强、更丰富的&黑科技&内容,今天我们还是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处理器部分来分析,看看第八代酷睿到底适合哪些用户人群关注。
多线程助力视频编解码
& &&在信息时代,PC在家庭和办公场景乃至准专业级的工作室环境中的主要定位是信息和媒介处理交互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PC需要处理的任务越来越多,应对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复杂,视频的解码与编码处理随之成为了眼下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
& &&我们可以从4K高清视频来切入这个问题,4K乃至8K视频的解码对硬件要求极高,并非所有PC平台都能流畅播放相关内容。HEVC/H.265标准的提出为4K高清视频提供了出色的解码技术支持,如今也开始被图形芯片商着重推广。基于HEVC/H.265编码标准的视频,已经在部分视频网站上得到了支持,但是硬件解码方面却没有全面普及。
支持HEVC/H.265是在线高清视频的趋势
4K电影解码i7 8550U CPU占用率低
4K HEVC视频i7 8550U 软解顺畅
& &&目前1080P视频已经全面普及,部分在线视频网站已经推出4K分辨率选项,相信4K将会成为1080P视频普及后的下一个在线视频标准,市场和用户都迫切需要一个4K高清播放的解决方案。Intel&的核心显卡HD/UHD系列在很早就开始分步骤对4K视频的硬解码播放开放支持,历史时期上甚至对N/A的独显构成过一段时间的技术优势,现在最新的核显已能应付相当比例的的4K视频硬解。
& &&在我们的实际尝试过程中,哪怕是最轻薄(1KG以内的13英寸笔记本)平台搭载的i7&8550U&四核心处理器都足以从容应对主流的4K视频软硬解码需求,桌面的六核心高性能平台在影音视频的播放上更可以说是高枕无忧。
& &&解码不是问题,那么转码呢?视频编辑是对硬件平台需求更高的典型应用,我们利用桌面的i7&8700K&等高性能处理器进行了一番对比。
HWBOT i7 8700K 5GHz & &
X265 HWBOT拥有AVX的巨大优势与便利
& &&自第四代酷睿以来,Intel的AVX&2.0指令集被大量应用于先进编码技术的视频编辑领域。在最新的解码器与编码器配合下,第八代酷睿可以一次性载入256位AVX&指令,在Adobe&Photshop&或其他先进编码场合中,Intel第八代酷睿在架构上体现除了非常巨大而明显的技术优势,在相同规格时的转码效率远超竞争对手。
& &&同时,得益于较高的频率和较多的核心数量实惠升级,第八代酷睿在视频转码中也能体现出单线程、多线程的全面升级,相比第七代酷睿进步非常明显,相同定位的处理器提升幅度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间,为用户交出了满意答卷。&
八代酷睿适合渲染与图像处理
& &&信息时代的数据处理,除了视频也需要在人造虚拟场景进行各种交互工作,无论是在代表即时渲染的游戏,还是CG技术和静态展示技术领域,Intel处理器都建立了良好的业内合作关系,在效率上有独到的优势。
& &&在专业的图形渲染方面,我们选择了著名的Cinebench&R15和Corona&Benchmark两款独立引擎测试工具进行了对比验证。CINEBENCH是业界公认的基准测试软件,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多数系统性能测试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使用该公司针对电影电视行业开发的Cinema&4D特效软件引擎,可以测试CPU和显卡的性能。Corona&Benchmark则是业内新锐的引擎,可以更真实地反应设计师们的实际工作状况。
i7 8650U Surface Book 2平台展现强劲实力
& &&通过桌面级和移动八代酷睿在两款测试工具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第八代酷睿无论在相对轻量级的笔记本平台还是在全功能的桌面平台上,都表现出了相对第七代酷睿的明显提升,甚至可以经常性地越级挑战并战胜核心数量多于自己的竞争型号。
& &&这一方面是得益于第八代酷睿平台在核心数量和高频特性方面的有机结合特性,另一方面也得于迭代优化过的系统总线通讯,让第八代酷睿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任务,相对竞争优势极大。
& &&图像处理是高性能处理器最容易体现自身价值的场合之一,乘着Adobe&发布CC&2018家族的东风,我们找来采用Adobe&Photoshop&2018&CC&和尼康D850验证第八代酷睿在2D图像处理方面的实力。
Photoshop提亮暗部需要宽容度支持 堆栈有利于降噪
& &&我们使用Ps打开14张摄于哈尔滨松花江岸的尼康D850&14bit&无损压缩Raw文件,加载后进行自动对齐、平均值堆栈操作,以得到消除暗部噪点、水面光滑的影像。整个过程中,加载图片时CPU占用率在百分之五十到一百之间波动,自动对齐时不足百分之五十,堆栈时不足百分之十,不同阶段对多线程性能和单线程性能的要求不同,整体很有代表性。
堆栈过程是对CPU的综合考验过程
& &&可以看到,Photoshop&为代表的Adobe等业内顶尖图像处理软件已经对多线程采取了较为充分的优化,第八代酷睿平台兼顾高频与多核的架构设计让他以较高的性价比实现了远超前代定位更高处理器和竞争对手的图像处理效率。&&&&&&&
第八代酷睿适应人群总结:
& &&通过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针对八代酷睿在非游戏人群中的应用前景做出如下的总结论断:
& &&其一:对于需要频繁调取4K乃至8K视频素材并进行编辑的准专业、个人、工作室用户来说,第八代酷睿可以凭借较高的性价比提供非常高效的性能解决方案。
& &&其二:对于以广告、平面设计和影响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编辑、设计师、摄影师等高端从业者来说,无论笔记本还是桌面平台,第八代酷睿带来的巨大多线程性能提升都体现出了分非常高的换代价值。
& &&其实,第八代酷睿兼顾高频与多核的特性也非常适合即时渲染场合,我们将在以后的内容解析文章中结合游戏引擎内容为您呈现。
附文:知名UP主的酷睿体验
& &&此次,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B站知名UP主&我的样子平平无奇&来分享他的酷睿平台使用体验。这位视频编辑作者以美食类节目而知名&&&污妖王的厨娘&系列节目影响力很大。
知名博主比较污
& &&根据&我的样子平平无奇&的陈述,我们可以知道以他为代表的大批普通B站用户多数使用手机和智能云台为主力拍摄设备,视频采集的码率和分辨率相对有限,对电脑的压力处在中等范畴。他们使用的主力工具是Adobe&Preimier 系列剪辑软件,部分更为熟练的同类型主播可能使用Vegas等工具。
Surface Book 2成为&污妖王&的神兵利器
& &&这位&我的样子平平无奇&曾经使用双核平台笔记本,但在输出渲染视频的过程中数度和稳定性都非常不理想,后来有了Kabylake 架构酷睿i5 台式机的帮助才基本解决了这方面让人&不堪回首&的懵懂经历。
i7 8650U 的规格参数
& &&进入2018年,随着移动需求的进一步提升,这位UP主的主力PC工作设备也升级到了搭载第八代酷睿的Surface Book 2 13.5英寸版。强劲的i7 8650U 低电压不但拥有超过台式机CPU的峰值睿频,还具备此前移动轻薄本望尘莫及的四核八线程多线程规格。
& &&根据UP主的反馈,在实时渲染剪辑时,搭载i7 8650U的Surface Book 2 在操控流畅度方面基本与自己的七代酷睿四核i5平台相当,在最终的视频渲染输出环节将自己老迈的双核笔记本平台远远抛离。Kaby Lake i3-7350K详尽评测:堪比一代神U i7-2600K!
内容导航:
【Windows专业性能测试】
CineBench R10单线程测试中,i3-7350K高主频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战平i5-7600K,但多线程就明显吃亏了,略高于上代i3-6320。
CineBench R11.5里也差不多。
7-zip测试中,核心偏少的i3-7350K依然吃亏,不过和i5-7400也相差不大。
POV-Ray对于多核心、高主频都支持不错,i3-7350K只落后i7-2600K不到30%。
AES加密里,i3-7350K也是落后i5-7400一程。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时势造英雄 至强E3:“一代神U”的沉浮
日 00:43&&&出处:&& 作者:孙斌&&
& & &&如果去做一份调查问卷,让DIY玩家们投票选出如今中高端平台哪款CPU最值得推荐,我想不超过前三行就能找到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八卦的主角英特尔至强E3系列。如今很多人愿意将它冠以“一代神U”的称号,也有一些十分推崇它的小伙伴们自称或者被称作“E3神教”信徒。笔者印象里DIY圈里上一个能有如此盛况的“一代神U”还是那颗丧心病狂超频又开核的速龙X2 5000+黑盒。那么究竟这至强E3是怎么火起来的?又是怎么样的际遇让他成为”一代神U“的呢?让笔者给你娓娓道来。& & & &不算遥远的几年之前,英特尔的至强(Xeon)处理器在DIY玩家印象里还是个传说一样的存在,只有部分极客玩家组建双路系统时才会与至强E5系列打打交道,除此之外至强Xeon处理器离桌面平台鲜有什么交集。当时谁也不会将“至强”两个字与“一代神U”联系起来。& & & &时间来到2011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二代酷睿架构处理器,将普通的可能基本抹杀,加价购买专门为超频准备的不锁倍频的带K版本显然并不超值,之前购买同系列低频版本自行超频得到高端性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 & &这一年的某一天,贴吧论坛里开始流传一个“i5价格 i7性能”的传说,很快就赢得了大量玩家的强烈关注,这个传说的主角就是英特尔原本面向服务器平台的至强E3-1230处理器,这也是后来风光无两的E3家族开山之作。& & & &英特尔推出E3系列原本的目的在于入门级单路服务器以及工作站平台,在英特尔服务器处理器系列中属于低端产品。为这么一款低端处理器单独做研发工作显然是“鸡贼”的英特尔不愿意去做的。于是将桌面平台的SNB处理器屏蔽并作一些针对服务器的小幅度修改之后,E3就这么诞生了。E3-1230与同时期主流CPU规格对比(数据来自Intel官网)& & & &多数围观群众之后也就把这当做谈资笑料抛之脑后了,毕竟习惯思维下“至强”这个名字和主流DIY市场的交集太少了,也从来没有过跨界的先例。& & & &然而这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思维不一样:既然E3和i5、i7用着一样的Sandy Bridge架构,一样的LGA1155接口,那么装在6系主板上能不能用呢?于是这些勇(tu)士(hao)就开始冒着烧掉十几张软妹币的风险开始了尝试。尝试的目标就包括四核心中价格最低的E3-1230。至强E3-1230& & & &虽然尝试偶尔伴随着失败,但付出总有回报,万能的网友们很快发现除了少数主板因为BIOS问题不能点亮以外,大多数的6系列主板都可以良好支持这颗服务器CPU。& & & &而真正让E3-1230开始以“神器”范儿走进人们视线的原因还在于极高的性价比。E3-1230规格上与i7-2600基本一致,主频只相差0.2GHz,同样不能超频。另外,因为屏蔽了显示核心TDP也降低到了80W。前文说过,E3作为一款低端服务器CPU显然在服务器市场很热门的产品,E3-1230上市之后价格也一直走低,当它被玩家们当做”神器“发现的时候,大量存在的散片价格甚至还不到1000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性能规格相仿的i7-2600价格在2000元左右,可以超频但因为性能差一个档次的i5-2500K售价也在1500元上下。E3系列锁定倍频因而不能进行超频,所以主板选择500元上下的的H61芯片组就足够。不难看出此时至强E3-1230的性价比具有毁灭性的的优势。H61主板& & & &通过论坛贴吧等等渠道口耳相传,E3-1230开始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崇。然而这还仅仅是传奇的开始……“E3神教”的辉煌辉煌的开始——至强&E3-1230V2& & & & 2012年,英特尔发布新的Ivy Bridge架构,全面进入22nm时代。新的架构带来性能的全面进步的同时TDP也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老对手紧跟的步伐被拉开,之前AMD田忌赛马式的错位竞争优势越发艰难。英特尔的优势转化为一家独大的市场掌控力。处理器市场上的新鲜话题逐渐少了下来,英特尔主流处理器的价格更是坚挺得没有丝毫惊喜。E3-1230V2的包装& & & &服务器市场这边,至强品牌也在不久之后迎来了同样的架构和制程的更新,第二代产品被冠以V2的结尾推向市场。沉闷的市场气氛下,有赖于前代产品的良好铺垫和群众基础,新一代的E3-1230V2刚刚出现就像黑暗中突然冒出的一点火光,迅速得到了玩家们的强烈关注。E3-1230V2的相关话题开始在网络世界爆炸式的传播,很快就被奉为”神U“。至强E3-1230V2规格一览& & & 相比前代产品,E3-1230V2采用了新的架构与22nm制程工艺,性能提升相当明显,接口方面也没有任何变化仍旧是和上一代一样的LGA1155,主板支持自然非常丰富。当然价格大杀器是”一代神U“必不能少的,E3-12330V2上市初期价格在1000元上下,经过市场的热炒以后也不过元。价格仍旧低于同时期的带K版本i5,性能上仍旧全面靠近非K版本i7。因为显示核心的屏蔽以及22nm工艺的加持,E3-1230V2的TDP功耗降低到了69W的水准,十几块钱的英特尔原装风扇就能满足散热所需。英特尔原装散热器 LGA1155& & & E3-1230V2到底有多火?这问题在当时可能不用任何语言上的回答,它一度在各种DIY论坛贴吧占据中高端装机推荐的各种榜单。线上线下的装机店铺争相推出各种“上秒i7下秒i5”的装机组合。这种火爆反应在价格上是一路的上涨,散片价格从一开始的不足1000元一路炒到了1400元,仍旧难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传奇延续——至强E3-1230V3&& & & &一年一度的架构更新如期而至,对四代酷睿满怀期待的人们发现Haswell架构进步十分有限,制程工艺也还是之前的22nm,实际CPU性能提升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英特尔把精力放在了核芯显卡的升级上,成倍的提高了图形性能,但这些对于中高端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英特尔也预计到了市场的反应,于是祭出了“换接口大法”——把处理器的触点从1155减少到1150并改变了防呆口的位置,彻彻底底的断了向下兼容的可能。接着通过控制上代CPU和主板的供货强推新一代产品。采用LGA1150接口的CPU针脚特写E3-1230V3规格一览& & & &E3系列当然也不能幸免,E3-1230V3提升不是很大的情况发布了,在英特尔接口政策下很快替代了E3-1230V2。值得庆幸的是之前版本超强的性价比得到了良好的延续,“一代神U”的光环依然灿烂地笼罩在它的周围。”一代神U“的涅槃重生& & & &经历了短命的Broadwell架构之后,玩家们对接着到来的Skylake平台充满了期待,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对“E3神教”不亚于晴天霹雳。 (
)& & & &原本属于服务器市场的至强E3的涌入抢占了不少原本属于i5和i7的市场,对盈利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英特尔终于坐不住了,在发布最新一代至强E3V5处理器的同时宣布不再兼容桌面平台的100系列主板芯片组,给曾经红红火火的&一代神U”传说判了死刑。E3-1230V5 规格一览& & & &“E3神教”就这么告别了,CPU高性价比之路就此终结。这当然不是一个故事的美好结局。很幸运,老套剧情里那个拯救世界的英雄最终还是出现了。E3-1230V5和华硕推出的C232芯片组主板& & & &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历史上曾经对击败过英特尔主板野心的华硕再次带领一众厂商出现了。他们将原本用于服务器平台的C232芯片组移植到了游戏主板上,完美解决了“E3神教”的不兼容危机。& & & &C232芯片组多数规格与桌面平台的B150芯片组可谓孪生,同样的LGA1151 CPU接口,同样的DDR4内存支持。只是由于服务器处理器屏蔽了显示核心,采用C232的主板并没有视频输出接口。详情戳这里&&& & & &伴随着C232主板的全面上市,E3V5终于扫除了通往玩家们主机的最后障碍,“一代神U”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得以荣耀归来。总结&& & & &E3在桌面平台的跨界成功看似是个巧合,但背后起到推动作用的是CPU市场的畸形发展。AMD这些年性能上的落后造成英特尔统治地位的稳固,不再受到威胁的英特尔开始改变策略封杀超频。这时AMD也无力再战高端市场,消费者青睐的高性价比CPU出现了真空。而E3的横空出世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之后的大行其道也在情理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千方百计回到我们身边的“一代神U”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毕竟明天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CPU核心:四核 接口类型:LGA 1151 三级缓存:8M
扯扯车精品文章推荐重归E3神教 新一代E3-1230 v5平台游戏实测
本文来自网友分享在最数码论坛的文章:  周一的时候我已经弄到了最新的技嘉X150主板,最终因为E3没到,只能晒主板了,终于左盼右盼的E3V5终于到手了,是时候来晒新E3的测试了~  之前晒的主板:  各CPU的对比:  这次测试的硬件:  CPU:E3&1230V5  主板:技嘉X150-PLUS&WS  显卡:耕升G魂&GTX&970  内存:威刚DDR4&&8Gx2  合照一张:  等了几天好不容易等到了,而且某宝上买的都是工程版。  显卡是用耕升的GTX&970,耕升可是出了名的性价比高呢,而且这款显卡的光污染也非常充足。  8+8pin供电,说明这块显卡的超频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威刚新上市的白色马甲条。  同样也是2400的频率,白色马甲更好的配合主板。  把CPU放上去,等待令人期待的一刻。  看起来散热弄一个白色的是不是更好呢?  准备开机测试啦。  首先晒晒光污染。  进入真正让人期待的测试阶段,首先送上国际象棋跑分。  CPU-Z目前还不能完全读出CPU信息,跑分也只是比6700K低2000,和6700差不多。  Super&PI跑分:  1M  8M  比起6700K当然还是有点差距,但比起上一代的E3还是有一定的提升。  下面继续进入游戏测试:  来一个最新游戏《刺客信条:枭雄》,设置全最高。  流畅无压力,帧数一直很 稳定。  《辐射4》,设置同样也是全高。  流畅同样也是无压力啊。  新到手的E3&1230V5的简单测试完成,性能上是比上一代有所提升,而且跑分基本和6700差不多,加上CPU-Z的信息读取上显示也是6700,真不得不让人认为这是6700去掉核显的CPU,而且还买贵500以上,还不如用这500,入手GT&740这种比核显强的入门级显卡呢,但这一代的E3不能用在消费级主板上,还好各厂商有各种方法,就像技嘉这样,推出个服务器主板,为了名字好听,就叫X150,这CPU值不值得用,还需要看看,毕竟现在6700K货源奇缺,就算有都炒上3K以上,还不如入手E3,所以这一代的E3+X150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微信扫一扫有惊喜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被称为龟的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