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盈礼品有限公司这个手机玩有点卡,是无线网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瞧8郎);;;

金鸡下蛋老虎机调难度
院领导集体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综...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创新性...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文学等学科...
新课标高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名单)
“台独”大佬吁赖清德选领导人 台“行政院”回应
杨震足彩:摩纳哥分胜负 里尔坐和望赢
金鸡下蛋老虎机调难度:10月进出口总值
我要分享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日 09:08&&【字号:&&&&&&】
 &nbsp&nbsp&nbsp&nbsp、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的投资交易均已完成股权过户,交易款项均已完成支付。(原标题:孙宏斌谈乐视:150亿投资做产业很便宜)随着中报披露的落幕,国家队成员如证金公司、汇金公司、社保基金、养老金等的持股情况一一曝光,而当中证金持有不少“准举牌股”更是引起市场的关注。国家队的最新持股有什么特点?操作上可否跟随?随着中报披露的落幕,国家队成员如证金公司、汇金公司、社保基金、养老金等的持股情况一一曝光,而当中。
 &nbsp&nbsp&nbsp&nbsp营2网贷平台为2485家,全国主动关闭、提现困难、失联跑路问题平台等累计2866家,其中8月份新发生63家,环比增长4家,上升6.78%;同比减少7家,下降10%。全国2网贷的贷款余额15501.90亿元,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48%,同比增长63.89%。其中,借款人借款余额在100万元以上的2网贷贷款余额6708.63亿元,环比降低1.47%。网贷余额不断创出新高、限额规定难以执行、上线银行。
 &nbsp&nbsp&nbsp&nbsp人寿都表示,将加码非标投资。之所以在投资配置上倾向于非标,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利率下降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保险企业迫切需要获得高收益率资产。(原标题:保险巨头谋转型“含金量”指标提升成重头戏)国务院副总理汪洋9月1日出席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九届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国务院副总理汪洋9月1日出席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九届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并发表主。
 &nbsp&nbsp&nbsp&nbsp套规范性文件,共10章41条。主要内容涵盖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以及基金产品设计、投资限制、申购赎回管理、估值与信息披露等业务环节的规范,并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控做出了专门规定。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考虑到行业落实法规要求需要一定时间,《管理规定》自日开始施行。同时为确保法规平稳实施,避免对市场造成短期影响,《管理规定》对涉及基金管理人需进行投资调整的事项均给予6个月的。
 &nbsp&nbsp&nbsp&nbsp识判断,这难道不是一种优质的资产吗?2015年的小盘股则构成了另一个极端,创业板指数在6月份甚至达到150倍左右,而这意味着150年才能收回投资回报。这样的估值水平,对应着每年不到1%的回报,难道还需要什么专业的估值方法,才能知道这个市场太贵了吗?再看当前在社会上流行的虚拟货币,许多人认为它不可替代、供应量有限。问题是,一串没有国家政权背书、也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代码,怎么可能有哪怕一点的价值?据媒。
 &nbsp&nbsp&nbsp&nbsp&nbsp涨14.88和涨44.36。债券指数中,中证全债微跌0.1%,中证国债跌0.04%,中证金融债跌0.14%,中证企业债微跌0.11%,转债市场本期涨幅较大,本期中证转债涨2.54%。海外市场方面,美元指数持续弱,本期跌破93,收盘92.77,人民币继续大涨,本期收盘6.58。黄金在美元指数下跌的提振和朝核地缘政治升温的催化下,顺利突破1300,收盘1321美元/盎司,黄金涨2.3%;布伦特原油涨1。
(责任编辑:续向炀)《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电子书】全文
《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
(英)马丁·科恩
要了解什么是哲学,最佳方式是去接触那些可以称做哲学问题的问题。本书就是采用这一最佳方式的哲学入门书。
——周国平
马丁·科恩(Martin Cohen)
英国《哲学家》杂志主编,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研究员。
《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于1999年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同时出版英文版,迅速成为畅销书。
在英国,本书1999年再版2次,2000年再版1次;2002年出版修订版,并再版1次。本书已被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12种语言,在全球广泛发行。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
这本书能翻译成中文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因为西方用乞讨、借鉴(或者干脆窃为己有)等方式从东方弄来很多东西。在这些不计其数、几乎从不标明出处的财富中,最少给予认可的就是东方的哲学。
其实,许多有实用价值的发明,例如,铁犁、世界上第一套马具和马橙、神奇高效的播种机都是来自中国。还有压水泵、吊桥、蒸汽机的主要部件都是中国的发明,更不用提世界上首批机械钟、船舵和防水密封舱。当然,还有被广泛认可的发明像指南针、纸、火药。另外,我们不应忘记与这些有实用价值的发明一样重要的理论方面的贡献,例如,天文学、医药、印刷、数学,还有哲学。
可以说世界上所有最微妙细腻的哲学都是来自于古老的中国。
然而,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方经典哲学文献是怎样界定哲学起源的。其中一书用权威的口气说:“哲学是一种传统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盛行于20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另一部书以同样的口气说:“最早的被公认的哲学家是从前苏格拉底派哲学家巴门尼德开始的。”实际上,大部分西方哲学文献是从泰勒斯算起的。但在把希腊哲学作为哲学的起点方面,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其实,即使你费尽力气搜遍西方哲学文献,也很少发现有关世界另一半伟大思想家的论述。“东方哲学”的字眼只出现在一些偏僻的、专业性很强的书籍里,而且是与女性哲学、非洲哲学、伊斯兰哲学以及北美哲学混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中国哲学被放在与所有无足轻重的事情相提并论的地位。而且,这类书籍实际上就是一些辅助读物,或无出口的知识死胡同——读者在进去之前就已经给解释得明明白白。
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热内尔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西方对中国(还有朝鲜、日本和印度)思想的傲慢、轻描淡写的态度。他认为这个现象并不是一种哲学歧视另一种哲学,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极端不同造成的。他解释说,大部分西方继承下来的哲学似乎全部被东方视为无稽之谈;而西方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东方的哲学精华。有趣的是,连“中国”这个字眼在英文里也被附加上“不可逾越的”“不可理解”甚至“唬人”的含义。这在许多词语里表现得十分清楚。如,“中国难题”“中国墙”,还有由于约翰?塞尔而出名的“中国密室”。
在过去的许多世纪里,欧洲人都记得并仰慕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思想家,但自从笛卡尔先生的学说以及被自豪地称之为“当代哲学”的事情出现后,认为西方哲学优越的观点就占了上风。认为西方的“二元论”比东方的“合一论”更具有逻辑性和理性。实际上,在18世纪末当西方工业开始彻底检验中国技术时,大局就已定,知识模式也因此定型。所以,这种所谓的“真正”的哲学就必然是西方的发明,如有其他哲学流派也称正宗,就会被视为用词不当。
的确,东方哲学是与众不同,例如它的“合一论”。与西方分析哲学家不同的是,东方哲学家不喜欢把所有的事物都分割开。东方哲学包含了伦理价值观,而西方哲学则试图肢解或全盘否定伦理价值。西方一些哲学家(如杰里米·边沁和戈特夫里德?莱布尼兹)幻想将来有一天可以用一种加法机器,再吹喝一声“来吧,让我们算一算”,就可以公正地解决一切问题;另一些哲学家(如戴维?休谟和维特根斯坦)则对伦理学进行经常性的公开指责。
中国的社会建立在政治理想化观念上,注重“和”;而西方社会的根基则建立在“分”上。富人就该富,穷人就应受惩罚(的确,自打像加尔文之类的清教徒出现后,我们就知道富人将上天堂,穷人不光受惩罚还要下地狱)。显然,这两种社会之间存在许多文化方面的误解。
所以,西方的哲学家们用数不清的技术词汇和高雅脱俗把自己武装起来,目睹着各色“哲学词典”与日俱增地挤满书架,虔诚地追随着哲学之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足迹。但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西方哲学中仍然有大量东方哲学的色彩。两者之间的相同远远多于不同。尤其是柏拉图,他也强调“中庸”与“和谐”这两大东方哲理的重要性,而且,他的著作反映了东方对哲学两个重要方面的强调,哲学既是理论(学习与认知),又是实践(生活与存在)。
当今的哲学作品经常把哲学刻意区分为理论和实践,而《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这本书则试图整合这两部分。书中内容的确涉及传统学术性的观念和理论,但是更欢迎读者主动进行哲学思考并加入讨论的行列。在本书中,哲学是一连串既实用,又生动的试验,而不是一堆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观念。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东方的读者群。中国哲学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传统,其中最特别的是将思考与行动视为统一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犹如一块铜板的两面。“太极”——至极真实——据说是思维(礼)与物质(气)的结合,其目的是把个人融入“道”中。什么是“道”?道即空。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曾对“道”做了一番神秘的描述,也是对哲学概念本身极佳的诠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就让这位先知的上述真言作为《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的指导精神吧!在这本书里,解铃系铃、此挫彼锐的问题随处可见。衷心期望看到东西方哲学之路在这里会合、交融。
&马丁·科恩
&2003年写于法国圣朱利安
“101个?!”读者也许会说:“我不曾想过会有那么多的哲学问题!”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名著《哲学问题》一书(1912年版,1980年版)中,似乎也仅仅想到了十来个问题,其中大多数只是涉及各种不同的知识。他提到的问题包括现象与实质问题,精神与物质问题,唯心主义问题,还有各种知识问题:通过认知而得的知识,或通过描述而得的知识,一般原理知识,推理知识和全称命题知识,直觉知识,与错误相对而言的知识(真假对错),甚至还有或然知识。最重要的是哲学的“价值”问题。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苛刻。在我看过的一个版本中,有一个用变换字体加以强调的段落说“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是自我的扩大,当这一扩大并非直接寻求而来时,其效果最佳”,(对本书是否也可以这样想?)有人在这一段话后面用粗体字写道:
这不是过于自信吗?
这一点肯定应当算作是罗素的书带来的一个新的悖论问题。
A.C.尤因(Ewing)在他的《哲学的问题》一书(伦敦Routledge出版公司1952年版)中提出的问题更少,只有6个,即:真实,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偶然性与自由意志,相时于“多元论”的“一元论”,最后还有一个并非最不重要的问题:上帝。
这一清单很有用,却不够长。为了找到一个多少接近于101这一数目的清单,我们只好再看看A.J.艾尔的《哲学的主要问题》这部巨著。可是细看一下,仍相当令人失望。那些问题只涉及如此这般的X和Y以及一些教授。我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命题函项和析取命题。艾尔甚至冒失地声称芝诺的悖论不是真正的悖论。他解决这些悖论的办法是,例如在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的问题上,他说那种说阿喀琉斯每前进一码之前必须首先前进半码的提法是“错的”。(有一种哲学家把任何不是同义反复的重言式的提法都说成是“错的”。)无论如何,正如艾尔自己承认的,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马克思说的“改变”世界,而只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念”。哲学必须限制于“分析的实戏”。不过这“并不是那些实践哲学的人的魅力源泉”。对于哲学实践者来说,哲学的价值在于“它提出的问题的兴越以及它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所取得的成功”。
那么,这本含有101个哲学问题的书又如何呢?它是以前未发现的悖论和引人入胜的谜语的金矿吗?抑或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提出的乱七八糟的、未解决的和未洗利过的问题汇编?不论是哪一种,这101个问题当中,有多少个问题在书中得到解决?它“物有所值”吗?对此,请不要怀疑。全书之内的哲学问题是重要的。即使有几个不那么重要也不要紧。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简要的,但也是中肯的,明晰的。用的是记述体文字,不只生动有趣,而且易懂。学者们喜爱的专业术语不予采用,但思想和事情要说明白。
如今有些哲学家像吸血编幅讨厌阳光一样讨厌明白清晰的话语,一见到朴素无华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就怕得发井,闭上眼睛,因为这样的文字和话语会破坏他们私有的小天地。可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担心。相反,我们要回归到一种古老得多的哲学传统,把哲学当作一种活动,一种要予以发展的技巧的传统。
这里当然也有事实,至于技巧,这整本书也许就是要学习一种叫做“批判性思考”的哲学,它当初曾是一种颠覆性的哲学。说当初曾是,这是因为后来它被哲学家们掌握了,他们把这整个概念关进了一个镀金的、用术语包裹起来的晦涩难懂的语言的笼子里。
但当初它并非如此。哲学作为一种活动源自远古,但philosophy(哲学)这一名词是来源于古希腊,而在古希腊,清晰曾是尺度和目的,而诡辩术则在其次。如果说本书确实是回归这一传统,那正是它的证明和它的作用。假若那些自我意识强又生性严肃的思想家觉得这仍然过于简单,那就让他们亲手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但是,在我们自己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以前,先看看罗素时一般哲学问题是怎样说的吧:
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找出什么确切的答案,因为任何确切的答案照例都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研究哲学问题正是为了这些问题自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大着我们对可能的事物的认识,丰富着我们的心智想象力,能减少那种封闭我们的头脑、束缚我们推测力的教条框框,而最重要的是因为哲学所思量的宇宙是浩大的,意识也因此变得浩大,能与宇宙相联,从而臻于最高境界。
(摘自罗素《哲学问题》,PP.93-94)
怎样使用本书
哲学是一种活动。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思想实验。(这句话本身也是另一个逻拜循环悖论的现成例子!)因此,不应被动地接受书中的这些问题,对于书中的讨论更应如此。用心研究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对哲学技巧有扎实的了解,在哲学事实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不要空谈哲理。为此,读者需要以批判的态度读本书,对种种臆断提出疑问,对一些论点提出异议。这是哲学家的特征。但这也是诡辫家和空谈家的特征,那些人总喜欢用花言巧语蒙人,或是在小事上吹毛求疵。所以,读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这本书自然会令人难以释手,但一定不要以奇怪的哲学狂热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尤其不要一下子琢磨太多的问题。要放轻松一些,时问题一个一个地思索,最多是一组一组地思索。为此,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细心安排,便于读者分门别类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对每一问题提供的讨论,只是着眼于帮助读者思考,而不是为了让读者马上找到“答案”。总之,对每一个问题都先停下来思索一番,再看后面的讨论,才会发现那讨论更有意思,反过来也会感到那问题更有意思。正如罗素所指出的那样,更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
2.千万不要用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的形式分解这些问题(关于逻辑问题,可参看书末所附的《词汇》中的《逻辑》一条)。我的一个朋友这样做过,后来弄得快要发疯,如今这个可怜的家伙落得只好到北方一所大学当哲学教师。
3.最后,不要过多地给学生们和孩子们讲这些问题,更不要把这整本书扔给他们做累人的练习。只有渴望了解哲学的人才会很好地理解哲学。不想学哲学和厌烦哲学的人是学不好哲学的。
对于本书,可以采取颇不相同的做法,既可以用比较常规的办法来逐一解题加以消化,也可以用直觉感受的办法,通过哲学的思索描绘出文字和逻辑背后的现实情景。
但是使用本书——我想还有一切哲学方面的书——的最好办法,是将读本书视为一次哲学之旅,通过读书看到不少新的东西,注意到它们,然而还不是对它们做充分调查,更不是被它们拴住。像这样的一次旅行结束以后,你将发现比开始的时候知道得多一点。的确,你知道的东西可能还相当少,但是你毕竟会知道一些你原本不知道的新东西。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
怎样使用本书
首先是逻辑循环和悖论问题
1.绞刑审判
2.牧场里的奶牛
3.普罗泰哥拉的问题
4.兴都库什城的理发师
6.校园小卖部问题
7.意外的考试
8.舰长索赖蒂斯
9.无用信息协会问题
10.两句话
六个伦理问题
11.独裁国Ⅰ
12.独裁国Ⅱ
13.相对问题
14,狗和教授Ⅰ
15,狗和教授Ⅱ
16.消失的马戎王国Ⅰ
17.消失的马戎王国Ⅱ
18.消失的王国和蚊蝇问题Ⅰ
19.消失的王国和蚊蝇问题Ⅱ
20.消失的王国和蚊蝇问题Ⅲ
21.独裁国新事Ⅰ
22.独裁国新事Ⅱ
23.独裁国新事班Ⅲ
三个数字问题
24.掷硬币打赌问题
25.天狼星上有无生命
26.无限宾馆
27.阿喀琉斯和乌龟
28.在太空中迷失
29.体育场上跳舞
30.真是够啦
某些价值判断问题
31.赝品和假货
32.邮票和土豆的价值Ⅰ
33.邮票和土豆的价值Ⅱ
34.邮票和土豆的价值Ⅲ
35.古阿斯的戒指
似是而非的图形之谜
36.立方体和三角形
37.形与景的反转
40.纸带绕圈
42.彩碟幻觉
43.时间机器
44.时间停止器
45.被忘却的微观世界时间
46.靠不住的手表
47.一本书Ⅰ
48.一本书Ⅱ
49.睡觉问题
50.性情问题
51.仍是性情问题
52.睡觉的人
53.预言海战
54.“深思”为自己辩护
55.“深思”更深思
似是可非的图画
56.是白昼,还是黑夜
58.建筑师的秘密
59.三兔图
无人真正关心的12个传统哲学问题
60.独角兽的角
61.法国国王的假发
62.雪的颜色
63.未婚的单身汉
64.《韦弗利》的作者
65.火星的水
66.千禧年问题
67.绿与红
68.G.E.穆尔的问题
69.康德的问题
70.仍是康德
几个棘手的医学问题
72.三个胚胎问题
73.医生绑架病人Ⅰ
74.医生绑架病人Ⅱ
75.潜在的问题
76.谁的孩子
77.险恶的器官移植问题Ⅰ
78.险恶的器官移植问题Ⅱ
两个来自中国的问题
80.夜莺之歌
十个宗教信仰问题
81-89.在一个多雨的礼拜天的下午,
一个令人烦恼的教徒在教堂里向牧师
提出了以下问题
90.一位福音派牧师的故事
自然哲学的基本向题
91.光速问题
92.再谈自然哲学问题
93.续谈自然哲学问题
94.薛定谔的猫的问题
95.太空艇的黑洞
最后几个问题
96.叔本华的问题
97.仍是叔本华的问题
98.给乏味哲学家的最后一问
99.笛卡儿的大问题
100.哲学问题有解答吗?(目前尚未解)
101.存在问题
首先是逻辑循环和悖论问题
杜瑞德(Dread)法官对付过许多讨厌的人,但是现在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人真叫他头疼。此人从未读过哲学,却自封为“哲学家”。
杜瑞德法官说:“你这个罪犯,我要教你明白诚实的价值。你有罪,因为你一贯招摇撞骗,而且为保住你这条狗命曾累累向法庭撒谎。听着,现在要将你绳之以法。本法庭的判决是……(此时法官有意停顿片刻,并戴上一副黑手套和一顶小黑帽)将你押赴刑场,给你套上绞索,直到你咽气为止。
“……然而,本法官慈悲为怀。将再给你一次学会讲真话的机会。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倘若你签名发表一个讲真话的声明,将给你减刑,改判为10年监禁。但是,若首席行刑官认为你的声明是假话,则绞刑将立即执行。”
此时,杜瑞德法官看到这骗子听了他的话以后无动于衷,就补充道:“我要警告你,首席行刑官是逻辑实证主义行刑官俱乐部会员,将视任何形而上学废话为谎言,所以你别想在她面前玩花招。现在,给你一天时间,让你作出你自己的选择!”
杜瑞德法官言毕,陪审团为判决严正而鼓掌,法庭中所有的人都瞧着那名被告,为严惩这个撒谎成性的坏人而高兴,还想看看他是否会发表一个讲真话的声明而自取其辱。但奇怪的是,那“哲学家”仅微微冷笑,让人把他押送到死牢。
行刑的日子到了,那狡贼在刑场上竟面露笑容,把他在牢房里写好的一句话的声明签上名后递给首席行刑官。首席行刑官阅后面露困惑,最后大吼一声,将“哲学家”的声明揉成一团,命令将他释放,不再施任何惩罚。
那犯人究竞在他的声明中说了一句什么话,竟得以安然无恙?
“绞刑审判”是由“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撒谎”式的悖论略有演变而来的,而“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撒谎”的悖论曾让从亚里士多德和芝诺直到中世纪的阿奎那等等多少代的哲学家伤透脑筋。这悖论源自古希腊哲学家埃屁米尼得斯(Epimendes),据传是他说过“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撒谎”,此言似有种族主义味道,但又难以理解,因为埃庇米尼得斯本人就是克里特人。假若此言是真的,那么他自己说的话也就是撒谎,但假若此言是撒谎,那么……句话真实与否,涉及说这句话的其人其时其事,而说这句话的其人其时其事又涉及这句话真实与否……如此等等,可以无限绕过来绕过去。其实这类宣称既不为真也不为假,只是看似该有真假而已,不过它们又和“您好,牧师”这类不需要赋予“真实价值”的句子不同。
那么,在“纹刑审判”这故事中,那个自称“哲学家”的犯人说了什么呢?他的声明里只要说一句“我将在明天被绞死”(或与此类似的话)就足够了。这样,首席行刑官就不能对他执行绞刑了,因为他的亲属可以声称他的话是真话,首席行刑官执行绞刑是错误的,会把她告上法庭。同样,若首席行刑官承认这是一个问题,决定把他钾送回监狱,他很可能会马上被送回来,因为典狱长将无权收留他。典狱长会认为这“哲学家”显然再次对法庭撒谎,因此仍应执行绞刑。
2牧场里的奶牛
牧场主费尔德非常喜爱他的一头名叫黛西的花白奶牛。他的挤奶工已告诉他,黛西正在牧场里吃草,可是他太喜爱黛西了,他说他必须亲自去看看,心里才踏实。他不满足于99%地了解到黛西平安无事,他还要做到他能够说他知道黛西平安无事。
费尔德向牧场走去,在牧场门口,他远远望见田野里儿棵树后面有花白牛体形,他认出那是他心爱的奶牛黛西。他回到挤奶场,向朋友们说,他知道黛西正在牧场里。
那个挤奶工说他也去看看,他在牧场里是找到了黛西,那头牛正躺在一块洼地上打吨,从牧场门口是根本看不见它的。而在那几棵树的地方,他发现有一大块黑白花斑的纸卡在一棵树的枝丫里。
奶牛黛西是在牧场里,费尔德想得不错。但是他说他知道黛西是在牧场里,他真的知道吗?
许多人会说,由于人的脆弱性,只要具备以下条件,就可以说我们“知道”某事物:
·我们相信情况是如此;
·我们这一信念有良好的、相关的理由;
·情况的确如此。
这样的知识是“有理的真实信念”。
然而,在费尔德这一事例中,虽然具备上述各项条件,我们仍会觉得,他并不是真的知道那头名叫黛西的牛是在牧场里。
柏拉图提出过这一问题(《泰阿泰德篇》201c-210d)。自那时起,尤其是20世纪出现了“分析哲学”以后,这一问题让许多哲学家感到困惑。以费尔德为例:
·他相信那头牛平安无事;
·他有证据相信这一点(信念有理);
·他那头牛确实平安无事。
然而,我们仍会感到他并不是真“知道”。这表明“知识”需要另有定义。虽然知识应是“有理的真实信念”,但是看来并非所有的“有理的真实信念”都是知识。许多哲学家认为还需要一个更复杂(!)的说法才能解决这样的反例证。
一些哲学家认为上述三个条件仍然是“不够的”,于是主张再添加一条:凡是由不真实信念推论而出者均不得视为知识。但是这一条当然又有一点同义反复的重言式味道,重言式成为哲学家的最后避难所。
另有一些哲学家试图取消上述的第一个条件,认为不必相信某事物就可以知道某事物。还有些哲学家认为,“知道”某事物的条件除了信念以外还必须要求一条“承认”,等等:
怎样做到知识确切无误,一直是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基本主题,古希腊哲学家是这样,16、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也是这样,他曾在他那石炉室内冥思苦想(参见问题99)。他认为他终于想出了答案,确切无疑地知道了自己的存在,这答案就是他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3.普罗泰哥拉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曾经给尤阿思洛斯当老师,教他怎样当律师,并且对他做了这样一个慷慨大方的安排:在他打赢第一场官司以后,才收他的学费,而在这之前分文不取。但是普罗泰哥拉没想到,在费心费力教导尤阿思洛斯以后,这学生竟然不当律师而当了音乐家,因此根本不打官司。普罗泰哥拉要求尤阿思洛斯付学费,遭到那音乐家拒绝,就把他告上法庭。普罗泰哥拉的推断是:如果这场官司中法庭裁定他赢了,他当然可以讨回这笔钱,而万一法庭裁定他输了,那就是说尤阿思洛斯打赢了这场官司,因此按照原先的合约,尤阿思洛斯也必须付学费。
尤阿思洛斯则另有一番推理:他想,我要是输了,没有打赢这第一场官司,那么按照原定的合约,我可以不交任何学费。要是我赢了,那么普罗泰哥拉就会失去逼我履行合约的权利,我也不需要给他付什么钱。
这二人的想法不可能都对。那么谁错呢?
据说法庭时这场官司也左右为难,决定休庭100年。这一悖论在于,双方的想法似乎都是对的,但可能引出的结论却相反。
这是古希腊人喜欢讨论的那种“经典”问题。这里面并没有什么“花招”——如果说有,迄今也没有人发现它。尤阿思洛斯和普罗泰哥拉在逻辑上均不可能有错,可是又不可能双方都时。这种悖论会破坏逻辑,并破坏我们推理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古人对它才这么感兴趣。
我的一位有学问的朋友补充说:
自从古雅典城邦最高法院受理这一案件以来,律师们也一直对这一悖论很感兴趣。部分原因在于许多法律术语是“自指的”——自己谈自己的,例如说“本法律不再有效”,或者“本书版权所有”(就是说这类声明只靠其自身有效)。另外,法律上还有许多复杂的“绕圈圈”,例如保险合同(保险单)往往企图排除其他保险单理应理赔的险损。
在1946年美国俄亥俄州当局告琼斯医生的案件中,就具体提到普罗泰哥拉悖论。琼斯被指控对一个挂哈里斯的女士做了非法手术。此案件的关健是哈里斯女士的证词。她说是她要求琼斯做这一手术,于是琼斯照办了。法官面临的问题是:如果认定琼斯做了非法手术,那么哈里斯女士就是同谋犯;既然她是同谋犯,她的证词就是可疑的,在法律上就是无效的。地方法院和上诉法院的法官都觉得为难,把问题推给陪审团去解决。陪审团的成员没有那么多的哲学家的顾虑,不去绕圈圈,就裁定了琼斯医生有罪。
4.兴都库什城的理发师
兴都库什城的统治者非常注重百姓的仪表,在服装和个人卫生方面发布了好多命令。其中最奇怪的一条是发给该城惟一的理发师的,命令他给全城每个人理发。同时这些统治者宣布,任何人6个月不理发,就要被斩首。为酬谢理发师的服务,他每给一个人理一次发,可领到一块银子。为了保证理发水平,不允许任何人做业余理发员,不得给亲友理发。但有的人一向是自己动手给自己剪发的,所以理发师不得给这些人理发而赚额外的银子。为此,统治者命令卫兵监视理发师,一旦发现他违反这些规定,就砍掉他的双手。
理发师一开始很高兴,觉得自己可以领到成堆的银子了。但他再仔细思量后,竟不寒而栗。
在辛辛苦苦给人们理发一整天以后,他没有领银子,就连夜逃进山里去了,在那里一躲就是20年。
为什么这位理发师放弃了发财机会,突然躲进山里呢?
那理发师想到了他自己的头发怎么办,不论用什么办法,都会违反规定而受严惩,所以恐慌了。
人们通常所说的这一“理发师悖论”是由“罗素悖论”演变而来的。罗素在20世纪初提出这一悖论后,它一直受到学术界重视。罗素把它归结为“皆非自身元素的集合之中的一集合,是否即为一自身之元素?”这样一个问题。这不但是逻拜上的悖论,而且是数学上和普通语言上的悖论,罗素在自传中谈到,他对这一悖论百思不得其解,感到他毕生的研究似乎都要瓦解,曾几个星期吃不好和睡不好。他把这悖论提交给他的一位朋友、数学哲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考虑,弗雷格说“数学界颇抖了”。
对于“理发师悖论”,人们提出过若干解决方案。一个方案是让理发师跟那看守他的卫兵斗智,以智取胜;另一方案是让理发师自己设法休克一次而使自己的头发全部脱落。但这些方案是否可行,都是值得怀提的,不像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罗素在他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探讨了他提出的悖论的七种表现形式的解决方案,并将这一悖论的提法修改为:“皆非自身元素的所有集合的一集是自身元素吗?或不是?若不是,则是?”提法虽更精确,但仍无助于解决矛盾,于是罗素采用激烈言辞,说所有自指之陈述均应列为“不合法”,或至少应视为“无意义”。可惜,仍然存在着大量有意义的陈述是自指的,而且可以争辫说,正由于它们是自指的,它们才有意义。
人们常常请一位宫廷哲学家证明事物如何如何,有一次一位贵族跟他打赌,要他证明:
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
这位哲学家认识到,要证明这一点,就得查遍全世界的乌鸦,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最好还包括未来的乌鸦,查明它们都是黑的,可是这样做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另一个办法,就是看看不黑的鸟当中有没有乌鸦。
他指示他的助手去办这件事。但问题是,即使他们查出了乌鸦都是黑的,仍有可能冒出一只乌鸦是别的颜色,例如绿色的。
哲学家决心把这一问题硬闯过去,想好了一番话来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他对聚集在宫前的一群人说:“尊敬的先生们和女士们,答案很简单,我们给乌鸦下的定义就是它是黑的,因此,倘若说有一只乌鸦是绿的,那么它根本不是乌鸦,尽管它各种特征与乌鸦相同,但颜色不同,只是一只绿鸟而已。根据定义来说,它不可能是乌鸦。所以,所有的乌鸦的确都是黑的!”
人们纷纷鼓掌,但就在这时宫廷乌鸦管理员走过来,双手捧着一只难看的、病快快的鸟。
这位管理员说:“可是这只乌鸦本是黑的,只是因病暂时羽毛变绿,这怎么说呢?”
还不妨补充一句:倘若这乌鸦因病重,从此一直是绿毛呢?那哲学家还会说一切非黑色的鸟都不是乌鸦……
类似的一例是天鹅。从前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但后来在澳大利亚却发现了活生生的黑天鹅。这表明,即使是像这样被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也要随实际情况而有变化。为了避免再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许多哲学家宁愿改变话题,转而谈论“是不是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婚的”“是否2
2=4”“水是否由一个氧分子和两个氢分子组成”等等(见本书问题60-问题71)。这样,哲学家就可以讨论各种名词是“分析性”的还是“综合性”的,而对世间万物的推论性、实证性研究就可以留给科学家去承担了。这样,那位宫廷哲学家也许就会试图把一个“归纳性”的问题变成一个“理念性”的问题。但绿鸡怎么说呢?大概会说它是“综合性”的鸦吧?(算是哲学笑话吧……)
6.校园小卖部问题
两名女生企图爬窗子钻进校园小卖部时,被抓住了。校长吉布博士严肃地跟她们谈话,要她们承认校园小卖部多次失窃就是她们干的。她们不承认。校长就叫她们当中的一个人出去,只留下另一个人密谈。
校长很难过地说:“小简,你最好承认是你们干的。你承认了,我可以减轻给你的处分,只让你这个学期暂时停学。”
小简哭泣着说:“要是我不承认呢?”
校长说:“要是你真的没有偷过东西,你当然不必害怕。可是,如果小洁承认你俩偷过东西,而你却不老实,那肯定就要开除你!现在你到隔壁房间去好好想想我说的话。”
然后,校长又把小洁叫到她的办公室,说了大致同样的话,再叫小洁到另外一个房间去反省。
半个小时以后,校长再把小简叫进来,问她承认不承认偷过东西。
且不说小简是否真偷过东西,请问,她应该怎么办,才能尽可能减轻处分?
小简会想:假如她不承认,小洁也不承认,两人都会被校长开除。然而,假如她不承认,而小洁承认了,她一个人会被开除。因此,最稳妥的办法也许是自己承认从小卖部偷过东西,停学几个月吧。
在类似的情况下,有过失或有罪过的人也会这样推理。在无法跟同谋串供的情况下,他们会想,不如自己承认了好争取从轻发落。(但真正无辜的人可能有另一种想法,宁可忍受更大的烦恼,也不“招供”。)
这一问题最初是美国的梅里尔?弗勒德于1951年提出来,随后引起许多人讨论“怎样做才算有理性”,还带来一门新理论,即“博弈论”。举例来说,在全球核军备竞赛的情况下,最佳的方案是双方都不让武器升级,最糟的方案则是自己不让武器升级而时方武器却在升级。历史表明,双方来取的做法都是尽力让武器升级,但又有所克制。当然,双方互通音信是一个重要因素。
7.意外的考试
有一天,逻辑补习班的老师宣布,要在全班举行一次考试,其内容是本学期所学的东西,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256个逻辑形式。老师还说,举行这一考试,是因为学生们不用功,学得太慢。学生们听后挺不高兴,议论纷纷。他们问:“会在什么时候考试呢?”
老师故弄玄虚地说:“这就由我来定啦。从现在起到本学期结束,这当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反正要让你们料想不到。”
下课后,鲍勃和帕特里西娅议论此事。鲍勃记忆力不佳,应付考试一向靠“临时抱佛脚”。他说:“只要我知道哪一天考试,我头天夜里突击一下,及格不成问题,可是这考试会在哪一天呢?”
帕特里西娅说:“别担心,鲍勃。我想老师只是逗逗我们,不会考试的。”
她的想法是:“这考试不会在学期最后一天,因为到了最后一天的前一天,大家都会知道第二天考试,就会死记硬背,做好准备了。”鲍勃说:“不错。可是从现在到期末前两天还有好些日子,会不会在这中间某一天呢?”
帕特里西娅耐心地解释:“期末前两天也不会。如果那是考试的一天,大家都会在那之前一天夜里做好准备。”
鲍勃这下子明白了:“依此类推,期末前3天、前4天都不会,任何一天都不会。酶,老师真会开玩笑,就是让我们天天不得安宁!他想让我们料想不到,办不到哩。真傻!”
于是,鲍勃和帕特里西娅放心了,但不把这想法告诉别人,看到别人天天苦读什么256个逻辑形式和别的烦人的东西,他们暗自觉得可笑。可是,一个星期以后,老师宣布当天举行考试。
“你不能这样做!”鲍勃说。
“为什么不能?”老师有点奇怪地反问。
“因为你说过要出乎我们意料。”
“不错,鲍勃。这不是出乎你意料吗?”老师以教训人的口气说完这句话,就开始举行考试了。
到底是老师说话不算数,还是鲍勃的推理有毛病呢?
鲍勃的推理,有点像芝诺的“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悖论,没有毛病,却不起作用。帕特里西娅提出她的论点时,步骤和结论都对,只可惜与事实不符。
8.舰长索赖蒂斯
古希腊人善于造船。他们造了一艘特别好的战舰,设计很特殊,船体坚固,能撞毁敌人的舰船。据说这艘战舰得到神仙格外庇佑,能击沉一切敌舰而自己永不沉没。它的那些奴隶水手们高兴地把它叫做“霹雳号”。
“霹雳号”多次出海征战成功,但是它的舶需要大修了,几乎一半的木板均需更换。
人们对这艘战舰深怀敬爱之情,把拆换下来的木板,连同又弯又锈的钉子,全都保存下来,想有朝一日用于雕塑以资纪念。
第二年,“霹雳号”又屡建奇功,但到冬季时需再次修理,又有1乃的木板被替换。等到它再出海时,舰长索赖蒂斯发现尚未更换的老木板都不结实了,就命令返回船坞,把所有原先的木板全拆换更新,连同帆和其他装备一律换成新的,“霹雳号”焕然一新了。
拆下来的旧物件照样被老百姓精心保存起来。这时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当“霹雳号”出海征战时,港口的老百姓用那些旧物件又搭造了一艘跟原先的战舰一模一样的船,这船当然不能出海打仗了,只是摆在岸上,像纪念碑一样供人瞻仰。
当“霹雳号”再返航时,它战绩不佳。有好几次,它想撞击敌舰时,却让敌舰逃跑了,或者撞得不够有力,未将敌舰撞沉。有一次,它用自己有名的舷撞上敌舰,那敌舰竟然只是摇晃一下,若无其事地开走了。
这一次,当疲惫的水手们返航进港时,看到岸上有个东西,使他们议论纷纷。原来,在巨大的支架台上耸立着又一艘船,跟他们的战舰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一块牌子,写着“原霹雳号”,招徕民众参观。
舰长索赖蒂斯生气了。向那里的老百姓吼叫:“你们这些白痴!你们造了这个东西,所以神仙不再庇佑我们的战舰,却来庇佑这堆烂货了!”
城里的老百姓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索赖蒂斯的战舰在第一次修理以后仍是原来的“霹雳号”,在第二次修理以后也仍然是惟一的“霹雳号”。第三次已是小修了,怎么会改变它的真实性呢?难道这舰长真的以为它换掉最后一颗原来的钉子以后,就变得不是原来那艘有名的战舰了?如果说真正“原本的霹雳号”,那只是人们心中的“霹雳号”,它或许存在于战舰设计者的心中。但索赖蒂斯不听这一套,坚持把那博物馆式的旧木船拆了,木板也烧掉,所有老铁钉子也都烧熔了。
这一切办完了,但却未能改变“霹雳号”的命运,从前那种辉煌的战果再也没有了。几年后,人们纷纷抱怨是索赖蒂斯舰长把神仙保佑的无敌战舰烧掉了。
问题是,到底哪一艘是“原本的霹雳号”,是木支架上供瞻仰的那艘,还是仍在使用中的那艘,抑或是设计者心中的那艘?
这虽涉及“认同”问题,但却无法认定,正如同无法认定多少粒沙子构成一个沙堆一样。人们可以做估计,但无法判明到底是多少。有些人往往根据不充分的信息就做出结论。而在推理时却往往要求黑白分明:是,或不是。所以无法说一个乞丐得到多少个10美分的硬币就能发财,无法说多少粒沙子构成一个沙堆,也无法说蓝色什么时候不是绿色,一英寸什么时候不是一英寸,等等。如果说我们的推理都是依靠近似值,那更糟,因为近似值又是跟什么相比较呢?
9.无用信息协会问题
一些人成立了“无用信息协会”,申请人会者如潮水般涌来,协会组织者决定对人会条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申请者必须拿出一条完全无用的信息,才能人会和享受会员待遇(包括进该协会阅览室,还能进吸烟室吸烟)。这条规则从严掌握。可是12年后,该协会没进一个新会员,会长发愁,协会看来办不下去了。
是哪里出了毛病?
申请入会的人是有的,他们还的确提供了无用的信息,例如已作废的地方政府法规,从二流逻辑教科书撕出的几页甚至整木的书,等等。问题在于:倘若提供这种信息的人因此而有资格入会,那么这信息就不再是完全无用了。
(此问题最先由布伦达?阿尔蒙德教授提出)
10.两句话
本单元最后一个问题
有件事可以肯定:
本页背面的陈述是真的。
本页背面的断言是假的。
这里的两句话是彼此矛盾的,若后一句是真的,则前一句是假的;若前一句是假的,则后一句也不能是真的。这类似于上文中提到过的古希腊人“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撒谎”那一悖论,因为说这话的人就是克里特人,如果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撒谎,他这句话就也是撒谎了。
(参看问题1和问题14)
六个伦理问题
11.独裁国Ⅰ
独裁国政府不得民心,但老百姓又无法通过民主机制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时出现了地下抵抗运动,从事或轻或重的各种破坏活动。
有一次,秘密警察总部门口发生炸弹爆炸,破坏严重。当局逮捕了30个知名反对派人士,命令他们供出这次炸弹事件负责人的姓名,否则他们自己别想活命。至少要供出两个案犯的姓名。
政府总理郑重其事地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政府已抓到犯罪集团头目,待招供后宣判。
这30名反对派领导人不得不想对策。他们当中根本没有一个人参与炸弹事件,甚至也不知道那是谁干的。但秘密警察头子狞笑着告诉他们,若不供出案犯姓名,就统统枪毙。以前已有过多次先例表明,这政府虽然言而无信,但在处置反对派人士这一点上却是说话算数的。
这时,有一位反对派人士建议,与其大家送死,不如用抓阉儿的办法在他们中间挑出两个人去认罪,好让其余的人获释。
这办法似乎比大家全挨枪毙强一点。可是它合乎伦理吗?
12.独裁国Ⅱ
抓阉儿的办法似乎有理,只牺牲两名不幸者以换取其余的人获释。但是下一次再发生炸弹爆炸,他们又会被抓进来。
这时,另一人建议,采取道义上惟一正确的办法:不理睬当局的恐吓,大家都宣布自己无罪,并历数当局的罪恶,等等。这样,即使死了,也死得清清白白。
大家莫衷一是,遂进行表决。
这办法合乎伦理吗?
这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例如德国纳粹当局就是这样干的。至于问题,有人说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是30人全死,还是死2人而保其余的人。有人说即使从数学上看也是不清楚的,因为挑选出两人牺牲,只会让当局的行径披上合法外衣而继续为非作歹,让无辜者蒙受数不尽的苦难。还有的人认为不论怎样计算数字和不论后果如何,让无辜者做牺牲都是错误的。
13.相对问题
奎塞教授近年来研究一个新发现的部落,很有收获,十分得意。这部落的一个家庭为庆祝老爷爷阿洛伊70大寿,要举行家宴,请奎塞教授参加,奎塞自然深感荣幸而接受邀请。阿洛伊老爷爷及其年轻几岁的老伴向奎塞讲述过这部落代代相传下来的历史和许多有意思的传统习俗。奎塞从他们的介绍中得知这部落是古希腊人的后裔,很久很久以前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到美洲这个偏僻的半岛。德高望重而又活泼健谈的阿洛伊老爷爷恨不得把他知道的一切都赶紧告诉奎塞教授。
家宴隆重而又简朴。但是到了上第二道菜时仍不见阿洛伊老爷爷人席。奎塞禁不住问了一声。阿洛伊的老太太和别的人对奎塞的问题感到吃惊:尊敬的教授不是知道这宴会是为老人70大寿举办的吗?博学的教授不是很了解本部落的传统习俗吗?
“是的,是的。”奎塞赶紧点头,为自己的发问显得无知而尴尬万分。但那老爷爷仍不见踪影。这是为老人祝寿的什么怪习俗呢?
这时宴会的主要一道菜端上来了:一个大砂锅里盛着香气扑鼻的热汤,汤里还翻腾着一块块的肉。砂锅边上放的是什么……阿洛伊老爷爷戴的那副眼镜!这时奎塞才想起了他过去听到过的这部落一个奇特的风俗:老人年满70,子孙就有义务把老人杀死,烹食其肉以示尊敬!
奎塞教授的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他再也没有什么好胃口了。可是他明白,不吃这一道大菜是对主人的大不敬。这在当地人看来,是对亡魂的诅咒,是阻碍其通往来世之路,是莫大的罪过。
奎塞教授向来尊重和维护各种不同文化的传统风俗。他认为只要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人人都可以遵循自己的信念和习俗。他认为所谓的客观道德价值观不过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又一表现形式而已。
他对阿洛伊老爷爷被杀感到难过,但已无可挽回。他还能继续在那星家宴上吃下去吗?
“相对主义”使人们难以分辫是非对错。马克思就嘲笑过西方种种道德观念都是统治阶级意识的虚伪产物,谴责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古希腊人也承认事物相对性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一篇中谈到这一点,其表现形式为苏格拉底与色拉西马库斯的一场激烈争论,后者坚持认为只要是符合强者的利益就是正义,而苏格拉底对正义的看法则是比较理想主义的、相当动感情的。在另一处,苏格拉底批判了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篇中描述过普罗泰哥拉的观点:
似为每一人而存在者即肯定是为此而存在……可见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既好又坏,其余种种反义词亦如是,因为有些事物在某些人看来是美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丑的,各人之所见即为尺度。
色拉西马库斯和普罗泰哥拉的观.点尽管受到苏格拉底批判,但至今仍有许多追随者,例如一些人类学家就常常摆弄“文化相对主义”。人们的是非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因素和环境条件,时此是不能低估的。
中国一位伟大哲学家庄子曾经用杀生的例子来说明道德判断的相时性。有些贤哲说杀生是错误的,那么,如果只有杀死一只兔子才能让自己免于饿死,杀此兔是错误的吗?肯定不是。杀人或许都是错误的吧?但若此人是一个强盗,要抢劫和杀死一家人,那又如何呢?如果只有杀他才能制止他的暴行,那么杀他肯定不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道德观念均有赖于当时当地的背景和情况,是相对的。庄子还进一步说明,不仅道德和美学上的知识是这样,而且一切知识也是这样,同样是相对的。他以十分高深莫测的语言指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他的结论(如同叔本华的结论,参看本书问题96和97)是认为物与物虽有不同,但我们应该努力超脱于物化。
14.狗和教授Ⅰ
珀伯尔教授正在向他的秘书口授他为哲学学会起草的文件稿,一看表,惊呼:“糟了!我又忘了这会儿有一堂伦理课。咱们就到这儿,回来再说吧。”
教授匆忙出门,穿过校园,朝吉布教学楼走去。忽然他听到凄惨的狗叫声,原来是一条小狗掉进校园大池塘,爬不出来。“别着急,小家伙,”教授说,“我来救你!”
教授下池塘,把小狗举了上来,然后进他的办公室,简单冲洗一下,赶紧到教室,已经迟到了好长时间了。一百来名学生都等得不耐烦了。珀伯尔教授表示了歉意,说明了情况。就算是一次实用伦理学练习吧,他问学生们他做得对不对?大家都笑了,一致认为,虽然耽误了时间,救狗一条命还是好的。
一个星期以后,又是去讲课的路上,教授看见那小狗又掉在池塘里了。他只好又下水救狗。这次,学生们不那么高兴了,一半的人认为不该又耽误大家时间。有一个学生还说,那狗总掉进池塘,还总得救吗?
再一个星期,仍是去讲课的路上,教授瞧见那狗又在池塘里爬不上来,汪汪乱叫。“啊!不行,”教授说,“我不能再迟到了!”他没有再为救狗耽搁,只是把这事通知了一名校工,就进教室讲课。他告诉学生们他改变了做法,学生们大多同意,认为教授不能为了救狗一而再、再而三地耽误讲课。珀伯尔教授得意了,说:“这就叫功利主义——道义决策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唉,等到那校工去救狗时,狗已经淹死了。
珀伯尔教授和学生们的推理有什么不对吗?抑或只怨那条狗该倒霉?
15.狗和教授Ⅱ
到了再一次上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宣读了一项事先写好的声明,指责珀伯尔教授未尽一项基本的义务,即拯救一个有知觉力的生物的生命。声明说,这一义务应超越于其他任何得失考虑或他人的要求之上。全班学生似乎都支持这一声明。教授竭力为自己辩解。他说,假若他是一名高级外科医生,急于去医院做紧急手术,这时遇到同样情况,为救狗耽误手术时间,人们就会认为他是极不负责。他说,这就有一个权衡轻重缓急恶问题,更何况同学们上次已同意他的做法,也认为不值得为救一条落水狗而再三耽误一百来名学生听课。教授珍重地说:在道义决策上,不得不衡量孰重孰轻。
可是学生们集体罢课,不听他讲伦理学,在课堂门外写上标语:“伦理学不仅是理论。”
珀伯尔教授对什么估计不足呢?
事后看来,这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清楚的。但身处当时当地,就需要判断教授是不是有绝付的义务去救那条狗的命。如果说这是绝时的义务,那么,别说是教授要赶紧去上课,即便是外科医生要赶紧去做急救手术,那也得先把狗救起来。可是我们大概会觉得这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说这不是绝对的义务,那么教授再三再四涉水救狗,即使不得罪学生,也会惹得校长有意见。
不论怎样,可以说珀伯尔教授是忽视了决策的重要情感因素。他也许会争辫说情感因素是变化无常的,难以预测,但决不能因此而认为它不重要。18世纪哲学家戴维?休谟曾试图将“同情”概念作为他的道德理论的基石,后来才放弃这一企图而从科学上论释道德。他曾指出,“是不是并不意味着应该不应该”,意思是说我们早晚会回顾我们的情感以作出选择。
16.消失的马戎王国Ⅰ
从前在乌有洲中部有过一个马戎王国,居住着纯朴的人民,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办事规矩。该国是一个热带乐园,大自然一年四季提供丰足的食品,人们无须耕作就有收获。每个马戎人都有自己的一小片土地,只从自己的土地上收获食品,主要是面包果。他们对性和金钱都不看重,因而相安无事,无所争吵。
后来,马戎人形成了一个制度,即一切事务由自治会做决定,自治会一月开一次会,所有决议均需全体一致通过。这一自治制度一向运转良好。
自治会遇到的惟一的一次麻烦,是有人建议全国粮食应归集体所有,再“按需分配”。
自治会对这一建议没有多大兴趣。一位长者说,假如人人都吃集体的,谁还会为面包果操心劳神呢?他说:“我们现有的制度最公平,人人都有自己够吃的东西,谁想再多得一点就得多操劳一点,这挺好,不该变。”
这长老说得对吗?
17.消失的马戎王国Ⅱ
自治会一致同意那长者的意见,于是一切照旧不变。可是不久以后,决策制度本身遭受到了压力。气候起了变化,许多土地干早受灾。多数人从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收到一点点食品,难以果腹,这种事在马戎国还是头一回出现。可是另有大约1/l0的人很幸运,他们的土地上有天然泉水和井水,面包果多得吃不完,就让别的人为他们打工,换取一点食品。这时,早先已讨论过的那条建议又一次提到了自治会。这一次讨论比较热烈了。
这时已有许多马戎人真正在受苦。有些人家的孩子因营养不足而夭折了。他们希望分到一份食品。但是那些靠天然泉水井水而依然丰收的人不愿意放弃他们享有的优越地位。他们指出,即使全部粮食都平均分配,仍会不够吃。有些人又提出了上次提过的那条理由:如果能够坐享其成,谁还会为粮食作物操劳?
自治会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穷人继续受穷,日子日益艰难。但自治会主席指出,尽管有些马戎人苦一点,但大家依然坚持了不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事的原则,这是最重要的。
自治会还做得对吗?
马戎人的辩论中潜伏着一些伦理上的是非。有的人太富而有的人太穷,似乎有些不合理,这也许涉及某种“权利”观念。现实政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意见。然而,较实在地说,恰如自治会主席所言,保持一种有刺激性的体制,也许是符合大多数人(包括富人和穷人)的利益。重新平均分配财富的好处可能只是短期的,甚至是虚幻的。这里,穷人不挨俄的“权利”与所有人的自由不受限制的“权利”呈现出矛盾。
马戎人的问题,是所有社会组织都面临的问题。有些事在日子好过时显得毫无问题,大家都能接受,然而到了日子不好过时,就变得难以接受,甚至是带有专横霸道的味道。困难的时候,被统治者接受统治的“义务”受到考验。
这样一种“义务”的概念是一种方便的想象,托马斯?霍布斯之流的哲学家所谓的“社会契约”就包含着这样的想象。霍布斯指出,在“自然状态”下本无法律,无对错是非之分。可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是“恶劣的,粗野的和短促的”。霍布斯经历过英国的内战,他主张宁可放弃自决的权利而于必要时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也不要向权威提出挑战。他认为专制统治造成的损害在规模上是有限的,而无政府社会的混乱所造成的损害要大得多。但是一个世纪以后出现的另一位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人们普遮认为美国宪法的原则是源于他的思想——却认为社会契约比自然状态更糟,因为社会契约将专制权力赋予了君主。洛克说,社会契约让人躲开“鸡貂和狐狸”,却让自己“任凭狮子摆布”,谁还愿意签订这样的“契约”呢?
从历史上和社会上来看,自由民主制虽然“不自然”断定人人生而平等,但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就,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18.消失的王国和蚊蝇问题Ⅰ
几年以后,消息传到马戎国,说只要在泉水和井水之间修渠建立灌溉系统,就可以解决干旱问题。穷人认为这办法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自治会该同意了吧。
然而有些马戎人,尤其是自己土地上有水井的人,已习惯于社会的贫富不均,反对建立灌溉系统。自治会的讨论陷于僵局,那些穷人就自己动手挖了灌溉渠。
这有理吗?
19.消失的王国和蚊蝇问题Ⅱ
此后,自治会改变做法,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过了几年,人们就淡忘了原先的一致原则,觉得新的做法公平合理。
可是有一年,马戎国流行致命的传染病,而问题偏偏出在那些救命的水渠。这些水渠里孳生大量讨厌的蚊蝇,使传染病蔓延。据当地有学问的郎中说,若不采取措施,这病会传染到每一个人,虽然有的人有抵抗力能顶下来,但至少2/3的人会因此病而死去。郎中建议人人嚼烟草叶,说这样可以免疫。
正当自治会即将通过这一建议时,有人问郎中,嚼烟草叶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是的,不错,”郎中说,“我估计这种免疫办法的不良反应会引起至少1/20的人死亡,但总比2/3的人死于传染病要好一些。”
然而,郎中十分严肃地强调说,必须人人免疫,否则一人染病,传染性甚强,会让毒性进人另一生物阶段,那时用烟草叶防病也无效了。
马戎国的人是否应当按照郎中的建议,实行强制性的嚼烟草叶免疫计划?
20.消失的王国和蚊蝇问题Ⅲ
在郎中的建议付诸表决之前,一个人站起来说:“为什么让我拿生命冒险去嚼那该死的烟草叶?我已经病过一次,痊愈了,我宁肯再病一次,因为我知道能痊愈,决不肯嚼烟草叶。谁也没有权力强迫我!”
但是许多人都赞成强制实行那免疫计划。郎中的建议表决时,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
如果马戎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于传染病,强制免疫似乎是公平的。但如果知道自己不会死还被迫嚼烟草叶,是否不公平和太专横?
马戎人嚼烟草叶以后,几个星期,死了不少人,其中包括那个在开会时发言表示反时的人,但多数人得到了免疫。按照常规的“功利”计算,得大于失,完全正确,但是有些人还是想不通,想不开……
这里先后遇到的几个问题,如同许多伦理问题一样,是与人们不同的利害得失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是美国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指出,为了让决策公平和“理性”,决策人必须没有私利。例如,足否修果灌溉的问题,应由局外人客观地权衡此举是否对多数人有利(这是功利主义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最难处理的问题,是有的人已患过传染病而又康复,宁愿再患病,也不愿冒险接受免疫。如果人们只知道免疫会死1/20的人而不免疫会死2乃的人,这一简单的数学计算会让他们同意接受免疫。然而,有的人知道自己不会病死,却仍时他们强制免疫而冒不必要的危险,这就显得很不道德了。要说服这些对疾病有自然免疫力的人再冒险接受免疫措施,也许只有让他们明白这是为了照顾他人,其中包括他们的亲友。
不幸的是,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很现实。知今艾滋病在一些地方(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艾延,危及许多人的生命,有些科学家建议施行全国的人一律接种疫苗的措施。这办法可以让90%的人得到保护,但是1%至10%的人有可能在接种疚苗后发生艾滋病……据科学家计算,利用普遍接种疫苗的办法可以在50年之内消灭艾滋病,可是这里谈到的哲学问题就会出现。还有更严重的担心:根据计算机的一种推算,疫苗本身会慢慢变得有致命性,全国的人都会死光。
有的学校实行免疫计划,让广大师生受益,却会给个别孩子带来小小的危险。这时也应该想想这一哲学问题。
21.独裁国新事Ⅰ
原独裁国选出了新的民主政府,它很关心国民的健康。看来,存在着饮食过量的问题,涉及大约20%的人口。卫生部长施海绵夫人警告说:“由于这一问题,我国每年都有10万人早夭,主要死于心脏病。”
内阁的部长们一听此言都感到震惊。拳击运动员出身的体育部长激动地说:“是该踢开那些巧克力玩意儿,痛击那些食品亚老板——直击他们的腹部。”
卫生部长提出了她的三点计划:
一、开展公众教育运动,让大家明白“过量饮食置人于死命”。要播放一些人贪吃贪喝而随后在医院病床上痛苦呻吟的场面。
二、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小时候爱吃糖果和巧克力,长大就会犯糖瘾和肥胖。要模仿反吸毒运动的成功经验,请影视明星和歌星出场教育孩子们谢绝爷爷奶奶递给的甜食。
三、对食品业,尤其是甜食、快餐等行业的利润征收高税,以促使消费下降。
然而,少数派部长对此唱反调(他一向如此)。他说:“心脏病是一个严重问题,可是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与吃甜食有直接关系。即便有关系,吃不吃仍应由个人选择。”
问题严重,值得讨论。但部长们该支持三点计划中的哪些措施?
22.独裁国新事Ⅱ
(饮食过量的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内阁的其他成员一开始觉得施海绵夫人是在限制生活的乐趣,对她的计划表示怀疑。但是他们看了有科学证据的研究材料和教育片后,都信服了,深信国民改变饮食习惯将会让大量的人免于严重疾病和早夭。总理看到新税制会使国库收入大增的估计数字后,更对卫生部长的建议深信无疑。大家表决,一致通过。
然而,年复一年,这些措施未见什么成效。青少年教育运动反而让孩子们吃零食快餐更开心,公众宣传运动也让人嫌烦。与此同时,肥胖人数继续逐年增多。
在又一次大选后,施海绵夫人再度荣任卫生部长,干劲十足,建议贯彻党的竞选纲领,加大教育力度,同时动用法律。她要求:
一、打击消费,禁止在公共场所吃甜食和快餐(专门列表规定禁止的品种)。
二、限卖,某些品种的食品只许卖给成年人,在商店内要摆在儿童够不着的高货架上,其包装上需印有如下警示:
“本品含脂肪和糖,医学证据表明它们是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三、凡是因肥胖而患的疾病,如心脏病,其医疗费用一律由患者自负,不再列人国民保健服务范围之内。
卫生部长说:“只有如此,才能消除我们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所遭受的威胁。”
这部长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23.独裁国新事班Ⅲ
(加紧控制……)
施海绵夫人自己并不认为上述措施过分。这三项建议赢得了内阁的支持而付诸实施,肥胖人数略有下降。可是甜食上瘾的人恶习难改,继续在火车的卫生间和其他隐蔽角落偷吃巧克力、炸土豆条等物。像所有正派人一样,卫生部长对此感到痛心。她又到内阁提建议。
这一次,卫生部长要求明令禁卖:
奶酪软糖和巧克力糖
奶油蛋糕和水果派
比萨饼,油炸土豆片和饼干
卫生部长主张禁止销售以上食品,违者以犯罪论处。她甚至主张禁止在家里烹饪这些食品。
可惜,其他部长们拒绝考虑这些建议。他们担心这样一来会失民心丢选票。有位部长还嘀咕:“胖就胖叹,又不碍别人什么事……”施海绵夫人生气了,反唇相讥:“你大概也想让吸食大麻合法化,是吧?”
施海绵夫人不得人心。但她这方面是否也有自己的逻辑呢?
事实比虚构之事更离奇……
三个数字问题
24.掷硬币打赌问题
马特和路易爱赌博,但总是输。有一天,马特想出一个点子,建议路易和他两人打赌,这样就不会两人都输了。他们决定掷硬币打赌,赢家得一英镑。
马特掷硬币,路易猜“背面”,结果是正面。马特赢了。路易不服气,再连赌20次,每次他都叫“背面”,结果却总是正面,翰了20镑。路易想这硬币准是一头沉,就再赌20次,每次都改叫“正面”,但直到第39次,结果却老是背面。路易感到很憋气,说再来20次,自己掷硬币叫“背面”,却又总是正面。“你今天真不走运啊。”马特一面说,一面把又一张20镑的钞票装进腰包。气鼓鼓的路易说:“像这样的怪事一定是罕见的。”
但是马特推算说,掷硬币的正面与反面的次数组合,大致与任何事物正反两面次数的组合一样。总起来说,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大致是会像预料的那样。
谁说得对呢?
马特的看法必定是对的。硬币没毛病时,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总的说来会是50%对50%。我们可以做实验,把硬币掷1000次,结果会大致是500对5000次数少,则可能出现一连串正面或一连串反面,不见得一连串正面(或反面)之后一定会出现反面(或正面)。次数越多,则二者越会趋于相近。但不一定相等,除非掷无数次。马特和路易掷的硬币并不是一头沉或有什么别的毛病,尽管一连20次正面或一连20次背面,总与路易估计相反,这似乎不大可能,但世上的事是无奇不有的。
托姆?斯托帕德在1966年推出的《罗森克兰茨与吉尔登斯特恩》话剧中就说到两人掷硬币赌博,一连90次都是正面。这似乎不大可能,但假若吉尔登斯特恩也像我们这故事中的路易一样,隔几次变一次,却仍然总是偷,那可能性难道就会大一点吗?(这样的心理偏见有时就叫做“赌徒推理谬误”。)
这种不大可能的可能性有实际意义吗?是的,可能会有。例如,一座核反应堆要确保安全,就要考虑到各种不大可能发生的事故,譬知,一把扳柑掉进了反应堆的堆芯,警报系统失灵,备用警报系统未开启,而值班人员又睡觉了,这些事故同时发生的可能性极低,也许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不像掷硬币,不能让它们重复出现无数次,出现一次都不行。
不大可能的事也仍有可能。再举例说明:玩桥牌,在没人搞鬼的情况下,13张王牌全到一个人手里,另三个人各自手里的牌也都是13张清一色,就是说四个花样的牌恰好分别集中到了四个人手里。这当然不大可能。伦软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r
College)的霍雷斯,诺顿在1939年计算过,出现这种奇怪事情的机会只有2,235,197,406,895,366,368,301,600,000)分之一。这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10亿人天天玩牌,每天玩100局,接连玩100万年,出现这种奇事的可能性也只是1%。可是这样的怪事仍然出现过不止一次。1998年1月,巴克尔沙姆村惠斯特牌俱乐部的三位退休老人玩牌,64岁的拉弗尔斯夫人认真洗牌后发牌,结果一个人手里是13张王牌,另两人手里也是清一色,那扣在桌上的“第四家”自然也是清一色的,大家都惊讶不已。
教训是:如果你住在核电站附近,就考虑搬家吧。
25.天狼星上有无生命
雨果,威利,一位大学讲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说,他发现天狼星座的一颗叫做狗星的星球上有几种狗。
“怎么可能呢?”在座的希拉尖声叫了起来。威利正是喜欢别人有这样的反应,以便用他所说的“苏格拉底式”的方式展开辩论。
“那么,请问希拉,火星或木星卫星上有生命吗?”
“呃,据国家航空航天局估计,也许有。”
“他们想到的生命形式只是细菌,”威利说,“可是会有牛、羊、马、蝴蝶,甚至熊猫吗?”
“恐怕不可能。”希拉说。
“不错,科学家会说得更肯定,”威利说,“在火星上存在猫狗之类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可以完全否定。然而在天狼星座的狗星上存在这类生命的可能性却很大很大,因而实际上可以予以肯定。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仍然对此熟视无睹。”
威利来劲了,进一步解释说,根据“不充分理由原则”,每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而又没有充分的信息做依据来予以解答时——例如,“半人马星座上有没有长颈鹿?”——答案只能是可能有或可能没有,50对50。没有任何根据做进一步的肯定或否定。
与会的人士并不信服,但对威利的论点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威利又提另一个问题:“那么,在天狼星座的一颗行星上找到柯利牧羊犬的可能性,是50对50,还是更多一点或少一点?”
希拉说:“既然没有任何天文学信息说明那行星是否适于这种动物生存,答案就只能是50对50吧。”
“好。”威利说,“那么别的狗,例如达尔马提亚狗或北京哈巴狗,又怎样呢?都是50对50吧?”
“是的,是的,”希拉说,“那又怎样呢?”
“好,”威利说,“这很简单。狗有500多种。那星球上不存在任何一种狗的可能性,正如同掷硬币5加次每一次都是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一样。可是这么多次当中至少总会有一次是背面朝上,因此天狼星上至少总会有一种狗。”
听到这里,在座的弗朗辛说:“走吧,希拉。该去喝杯茶啦。”两人摇着头走了。
威利是真的像他自己所想的那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呢,抑或是他的推理有毛病?
根据“不充分理由原则”,有或无的可能性是50对50。
再说说概率论。
事情会不会发生的概率,有各种计算方法。明显的一种是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例知,要从52张一副的纸牌中抽出某一张,如红桃A,其可能性为1/52。要抽出四种花色中的任何一张A,其可能性则为1/13。这就是估算出所有可能抽出的牌。
另一方面,我们的姓名中的第一节名字,如“约瑟夫”、“保罗”等等,据统计,在1000人当中,至少会有两人的名字是重复的,可是假若存心取一个古怪名字,例如“英格伯格一笑狗一南瓜脸”,恐怕就不会遇到重名的了。
一个有趣的事是,据数学计算,两支橄榄球队比赛时,双方队员加上裁判,他们当中至少两人生日为同一天的可能性约为50%。一年有那么多天,生日同一天的人不是很容易碰到的,可是上述的计算结果是会让一般不懂数学的人感到惊异的。
世间的事情千奇百怪,什么都可能遇见。
比方说,在横穿铁路的路口被火车撞死,其可能性谢天谢地是很低的。可是在意大利发生过这样的怪事:1991年,一个女青年过铁路时被火车乳死。4年以后,在同一地.饭、同一时间,她的父亲又被火车乳死,而且开火车的还是那同一个司机。
还有过这样的一件事:战争期间,一时父母担心女儿躲空袭的防空洞不安全,打电话叫她赶紧离开。他们拨错了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人。就在这陌生人走出防空洞接电话时,一枚炸弹把她刚才所在的防空洞炸塌了。一次拨错了的电话救了她的命。
报纸还报道过,一名旅客在登飞机前,发现他背包里的一头小象吉祥物压碎了。他立即放弃了这次飞行,拒绝了登机。这飞机起飞后不久就坠毁了,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生活中的最重要问题都涉及概率的计算,概率的确在哲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概率涉及片未来的估计、知识、自然规律等等。
康德曾留心如何区别以实际经验为根据的可能性和逻辑上的可能性。笛卡儿更注意能想象为可能的事物,即心理上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尤其关心“潜在性”,并用例子来说明:一块大理石有没有雕刻成赫耳墨斯神像的可能性,就是它的潜能如何。他比较了一个正在盖崖的建筑工和一个未盖屋的建筑工,一个睡觉的人和一个醒着的人,一个睁眼看东西的人和一个“眼闭着而有视力”的人,以这些例子说明“潜在性”和“现实性”的区别。
说“很有可能”,就是介于“可能”与绝对肯定之间。但斯多葛派学者以及霍布斯认为,如果说某事有可能,那就意味着它准能发生,否则就不是真正“有可能”。根据这一见解,只应谈论实在事物的可能性,而不应谈论逻辑上的事物的可能性。有些哲学家认为,说逻辑能解决概率问题,那是误导。他们还认为,数学上的概率论是将“确定性之网”覆盖于“局部非系统组成的”事物之上,覆盖于天真常识的对于可能性的比较性判断之上。数学上的概率论根本解决不了可能性的应有“价值”问题(如上面谈到的“掷硬币打赌”问题)。洛克在《论人类认识》一书中谈到概率时,曾写道:“逻辑理论必须解释,先验的道理能知何影响根据不可证明的理由预测未知事物的实际问题。”数学课堂上讲的频率计算方法一遇到仅仅由于一系列可能性偶尔发生的情况时,就站不住了。
26.无限宾馆
在宇宙的尽头有一家宾馆,其客房数量是无限的。这家宾馆的主人扎克采取的做法是,每当一间客房有客人入住时,就再建两间新客房。因此,客人们来这里永远不会遇到客满而不能入住的情况,大家都很喜欢这家宾馆。
扎克的合伙人哈里见到宾馆生意兴隆,就动了心,辞别扎克而另立门户,要建一座按任何规格来说都丝毫不亚于扎克的无限宾馆的新无限宾馆。但总得想点子做得比扎克更好,否则怎么能招徕宾客呢?哈里发誓要使他的宾馆比扎克的宾馆更大。
可是扎克的宾馆客房数已是无限的,怎样超过它呢?
哈里聘来的经理想了一想:“嗯,再简单不过了,现有的客房都很大,我们把它们一分为二,l号客房就成了1A和1B两号客房,2号客房就成了2A和2B两号客房,依此类推,客房就更多了。”
哈里一听十分开心,就做广告说他的宾馆的客房比无限宾馆多一倍。扎克听说后忍俊不禁:“什么比无限还多!我得治治他!”扎克把哈里告上了广告标准审议会,指出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比无限更多。
谁说得对?广告标准审议会会如何裁决?
严格地说,无限的概念是不能再加一或乘以二的,然而广告标准审议会却裁定扎克败诉,说哈里的客房无限号数更大,因为有浴室的客房(占客房总数1/12)的号数无限长,而无浴室的客房号数显然更长。客房的水龙头,包括洗脸池、淋浴阀门、坐浴盆阀门等等,数目也更多,浴室水龙头也更多。
一位数学专家补充说:
凭直觉,许多人像那个广告标准审议会一样,以为一个无限宾馆的客房只是1、2、3等房号,另一个无限宾馆的客房则有1A、1B、2A、2B、3A、3B等房号,一定是后者的客房比前者更多。但是专家指出,按照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康托尔的研究结果,扎克如果到哈里的宾馆将1A号改为1号,1B号改为2号,2A号改为3号,2B号改为4号……则客房号数实际上完全一样,何况哈里的客房还比扎克的客房小。
康托尔专门研究过无限,在19世纪末证明有几种无限。一是“可数”无限,可以用通常的(自然的)数字,如,、2、3.,一数下去,无限宾馆的客房和水龙头的数目均是如此。另外还有不可数的集合,例如一条线上的.点数,或数学家所说的“实数”,是不可数、不可列的。正由于“不可数”的集合是不可数的,也许可以说它比“可数”的集合更大。但不可数的集合有某些奇怪的、违背直觉的特性。比方说,有两条直线,一条比另一条长一倍,但它们所含的点数却是一样不可数的。
(请参看芝诺悖论的讨论和附图“线点”)
27.阿喀琉斯和乌龟
根据古希腊神话,阿喀琉斯是跑得很快的。所以,阿喀琉斯和乌龟赛跑,即使让乌龟在前头起跑,也保准是阿喀琉斯赢了乌龟。但是且慢:
1.乌龟在头里起跑,因此阿喀琉斯要超过乌龟就必须先追上乌龟。
2.阿喀琉斯虽然跑得快,他总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到达乌龟起跑的地方。
3.乌龟虽然跑得慢,它在这段时间内总是又往前跑了一段。
4.阿喀琉斯再追到乌龟爬到的上述地点时,乌龟多多少少又跑了一段。这一段距离虽比上次短一点,总还是有一段距离。阿喀琉斯如此一段一段地追,离乌龟越来越近,但总还是不能完全追上。
阿喀琉斯以跑得快而闻名,但至少从逻辑上讲,他总不能超过那爬行的对手,为什么?
28.在太空中迷失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空间的一个行星。它是在太阳系之中,太阳系则是在银河星系的外侧旋臂之一。银河星系又是宇宙中的大量星系之一。
那么,宇宙又是在什么之中呢?
29.体育场上跳舞
这“得克萨斯美女”四人向左边跳
这“堪萨斯之猫”四人站立不动
这“中学嬉皮士”四人向右边跳
这看来挺容易。为什么芝诺认为跳舞的姑娘们代表的是一个有趣的形而上学问题?
30.真是够啦
我想你要翻开这一页。首先你要翻开半页,然后翻半页的一半,即1/4页,再翻一半,一半,如此等等。如此一半一半,没完没了。你也无法走出这房间去求援,因为你必须朝房门口先走一半的路,为此你要先走一半的一半,如此等等。正如古希腊人芝诺所说,时间有限,而这样的阶段系列无限,你根本走不完。在有限的时间内,你数数永远数不到无穷大,不论你数得多么快也不行。从逻辑上讲,就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现在请试试翻开这一页吧。
芝诺是古希腊哲学家,出生年代比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更多。柏拉图在公元前4世纪写出的关于哲学辩论的著述中,曾写道苏格拉底评述芝诺的一些论点。
像许多古希腊人一样,埃利亚(古希腊一块小殖民地,距那不勒斯70英里)的芝诺潜心探索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的一些明显的“矛盾”,他是巴门尼德创始的埃利亚学派的成员,这一学派认为感觉的世界是虚幻的,而“真实的”世界则是永存的和不变的。巴门尼德认为宇宙是“一”和“不可分”,这一观点违背常识,在当时受到嘲讽(现在仍受人讥笑)。因此,芝诺提出他的悖论是想要说明,如果我们从常识的世界观出发,利用我们最严谨的思考规则,我们仍然只能最终得出同样令人满意的结论。
世人认为世界是由彼此相区别的“东西”组成的,“东西”是可分的,直至最基本的原子,芝诺则想用他的悖论首先表明这种观点会导致某种无法接受的结论。我们若将世界无限地分下去,那么即使是跑得快的阿喀琉斯也赛不过乌龟。
芝诺的活动仅见于片段的论述,主要是别人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芝诺还讨论过一支箭在飞行中是否“停留”的问题:在这段飞行期间的任一特定时间或瞬间,箭是在某一特定位置,既然时间可分成各个瞬间,箭在每一瞬间实际是停于那一位置。另一个想法是打子弹时,一个弹子“撞击”另一弹子。它们是否共用同一空间?如果不是,为什么一个弹子的滚动会传给另一个?有的哲学家针对箭的问题,“箭只是在每一瞬间占领一个不同的位置”,但这似乎并未解答芝诺的问题。
芝诺关于运动的悖论,受到哲学家们驳斥,已有两千多年,当代的科学数学专家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当代数学家解释说,那支箭在某一特定瞬间确实未动,但它在每一瞬间位于其相应位置,因此似在运动)。但芝诺悖论流传至今,因为没有一种解释能把它们完全驳倒。至于数学对这些问题提出答案,是因为数学在其根本上可以撤开具体的运动和时间,不再立足于现实。例如,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无限地计算加一半再加1/4再加1/8……直至等于1。这似乎说得通,但这结论仍是立足于数学概念。(20世纪的数学家哥德尔曾继罗素之后企图将算术建于牢固基础之上,却未能证明一切,相反,只得出了“不完备性定理”-证明你不能证明一切。)
中心问题依然是:现实是无限小瞬间的连续体,还是离散的片刻的系列。无论是哪一种,都会面临芝诺提出的问题,即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行中的箭在每一瞬间是不动的。
问题28在太空中迷失
空间在如今的哲学界不是很热门的话题,但它常常出现于古人的重要辩论之中。德谟克利特说过空即是“不空”。亚里士多德说空间这东西只能从真实物体特别是从地球的存在而加以推断。笛卡儿则反过来,说空间本身是实物,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但没有通常所说的物体的形态(如固体等等)。柏拉图则说得明确,说空间是一种很特殊之物,它不是像宇宙中其他东西那样由物质组成,也不是完全抽象的(例如“形式”),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苏格拉底的朋友提麦奥斯在论述空间的一次对话中说空间是“无形无态之物,容纳万物,将一切清晰之物汇于茫茫然之中”。
芝诺是以一种较抽象形式谈空间之谜,说由部分组成之物必定无限小或无限大,这不但时天文学而且也时物理学提出了某些基本问题。牛顿和笛卡儿认为空间是无限和无边的,爱因斯坦则认为空间是有限的但仍是无边的——对任何领域都可能是如此。(无论如何,爱因斯坦指出,不论康德喜欢的空间是什么样子,它总得服从几何规则。)
芝诺对空间的看法不但威胁到欧几里得的有用的但仅系人为的几何学,而且也威胁到运动定律的基拙,甚至威胁到教皇。(笛卡儿就修改过他的论述,以避免像伽利略那样被教廷兴师问罪。)说到底,几何学仍然是由它创立时的论断所决定的一个数学系统。这一系统是否适用于说明宇宙,尚有待观察,而观察是会有错误的。也许有朝一日会证明三角形的角度之和不是180度,但这一可能性永远不会由测量所证明。
这真的重要吗?对于你我而言,也许并不重要。但假若宇宙中真有什么不朽的灵魂,它们像空间一样是非物质的,但又仍然是空间的一部分,它们就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天文学家们认为,宇宙的未来归根结底将由实际的几何所决定。有人说,如果几何是“双曲线”的,宇宙将永远扩张。如果几何是欧几里得式的,宇宙的扩张速度将逐渐减退。但假如几何是“椭圆”的,这扩张将减慢,直至停止,在这之后宇宙将开始缩小,最终瓦解,而在这之前它也许会再次爆炸。
此外,宇宙的年龄也是一个问题。宇宙也许有个开头,也许没有。如果有个开头,麻烦就来了:这“有”必生于“无”,而无“有”的“无”又是什么呢?(一个巴掌拍得响?)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头,那么它就是无限老了,这意味着它比无限老的每一分钟还要老,这实际上也不很合逻辑。
这是康德论述的四大矛盾中的第一个。康德不仅创造一些响亮的新词让哲学家们彼此折腾(见本书问题69-71),而且还追随芝诺等人的做法,用实例说明我们的正常思维过程会怎样让我们误入歧途。
问题29体育场上跳舞
这三组人员要排列成终场时的队形,跳舞的“得克萨斯美女”经过站立不动的“堪萨斯之猫”的次数,要比“中学嬉皮士”的多一倍。因此,按照芝诺的推理,她们用的时间要比“中学嬉皮士”的长一倍。但事实上这两列人是同时到达各自的位置。因此,这就有一个时间计算问题。
这个“队列运动”是不是使物理定律失效了呢?我们的“拉拉队队长”解释说,原因在于两个队列是以彼此不同的速度运动。但还有更多的问题。
如果说线是由离散的点——或单位,或跳舞的女孩——组成,而时间也是由离散的瞬间组成,那么测量运动的惟一方法就是计算每个单位或每个女孩经过的单位数或女孩数。或者考虑一下线与点的概念,按欧几里得的说法,所有的线都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线若只有一个点,就不成其线;或者,每条线都有相同数量的点,见图1的几何图解)。这些.点要么有自己的长度,要么没有,长度为零。若是前者,则不论点大或.点小,所有的线最终都会是无限长。
如果点的长度为零,这无限个零加在一起,看来不像是有多少。对此,哲学家的惟一办法是让线的长度独立于线上的点数。这就意味着,宇宙中的任何两个点不论是相距仅一毫米还是相距远达一光年,两点间的线的长度均与线上的点数无关。
这一个“队列”悖论跟其他悖论一样,都是试图表明我们对宇宙万物的某些最基本的判断会导致“荒谬”的后果。从芝诺悖论中,人们对空间、时间和无限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应付这些悖论,现代科学和数学不得不研发新的理念工具,从而取得进步。
某些价值判断问题
31.赝品和假货
斯诺蒂勋爵买了一幅新画,画面上是插在花瓶里的郁金香,是荷兰著名画家范德赖弗的作品。
每有客人来访,斯诺蒂都要向客人说:“这幅画真了不起。瞧这笔法,这色彩,真是一幅杰作!”但有一天,来访的客人是著名的美术史学家莫里斯?丹斯。
“呃,呃,”丹斯说,“好像你是买了一个膺品。瞧这特点明显的笔法和色彩,这根本不是范德赖弗的——这是他的学生范鲁热的。”
“谁?”斯诺蒂尖叫起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是什么人?”来访的美术史学家解释说,范德赖弗常常让他的学生范鲁热临摹他自己的名作,再卖给不太重要的客户。
丹斯最后说:“你这幅画恐怕还不如这画框值钱。”
可怜的勋爵,真是羞惭难当,把这幅可恨的画束之高阁。它一文不值。勋爵真无法想象自己当初是怎么会喜欢上它的。
6年以后,斯诺蒂有一天看到《电讯报》报道说美术专家们已发现,范德赖弗的名作几乎都是范鲁热的作品。在范德赖弗才思枯竭的情况下,范鲁热使这些作品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现在,范鲁热的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应有的承认。《电讯报》的报道最后说:“范鲁热才是真正的文艺复兴美术巨人。”
现在斯诺蒂勋爵怎么想呢?一幅画的价值高低起伏如此摇摆不定,他敢冒险把它再挂出来吗?或许,它本来就是一幅精品?
那幅画还是原来的那幅画,只不过它要求我们承认那画家创作这幅画的意图不只是临摹,而是更高尚一些。许多名画都不是绝时意义上的“原创”——画家可能模仿了别人的风格,或是做过一些相似的研究。在如今高科技复制的时代,原件和摹本之间的区别更是越来越难以判定。
美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所探讨的是有关美与艺术如何定义的问题[美学的原文“aesthefics”来自一个与“知觉”(perception)有关的希腊字]。在“美学”这门学问中,这问题往往用行话来说,就是:美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和随情绪而定的。若是前者,我们就确实应该学习如何去欣赏;若是后者,那么一个人的观.奴和另一个人的观点就是同样重要。前一派以柏拉图为首,他在《斐多》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正是美使得美的事物美”,而后一派则是相对主义,认为各人以为美就美。然而,如果美是主观的,我们就只好承认众人之见的权威。
关于美的现实,有一种观点认为功能好的比功能差的美,也比虽起作用但带些多余、无用之物的东西美。例如,身体健壮的人比苍白无力的人美,一座四四方方的钢筋水泥大楼比装饰华丽的中世纪城堡美。德国20世纪初的包豪斯学派的审美观就大致如此,因而出现了注重功能但外形粗犷的、甚至是“野兽主义”的建筑物和其他物件,如结实而笨重的扶手椅。
古希腊人非常注重“美”,使它成为统治阶级的必修课,他们的影响流传至今,表现在许多学派对美术、戏剧和音乐的审美观之中。但如今美术、戏剧和音乐界的一些人已日益走向不同的方面,甚至完全将“美”的观念置诸脑后。一些美术家故意弄出五恶难看的东西以求“震撼”、“挑战”的效果。一些音乐家造出的嗓音是为街头暴力进行调唆和伴奏,而最受欢迎的戏剧竟然是没完没了吵吵闹闹的“肥皂剧”。人们喜欢这些五陋的东西,要么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美”,要么是因为恰如柏拉图当年所担心的那样,这些人已在精神上受损害或腐化了。
格外烦人的是人的美丑问题。是头发金黄、乳房丰满、身材疫长、印欧体型好,还是身材娇小、体形丰满、皮肤黑而相貌聪颖好?是摔跤相扑运动员的样子好,还是小麻雀的样子好?头发颜色何种最佳?脸形像梨、像苹果还是像香蕉?皮肤色调像桃、像茄子还是像石榴?柏拉图在他的著述中通过苏格拉底的口明智地指出,这种事因人而异,自得为乐。不能说一个好一个不好,就看各人自己的眼光了。
俄罗斯两位画家维塔利?科马尔和亚历山大?梅拉米德1996年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调查各国公民片“高雅美术”和“低俗美术”的看法,根据调查结果相应作画。他们为美国市场作的一幅画,是一对夫妇悠闲漫步于令人心旷神怡的湖滨景色之中,背景里有一对嬉戏的鹿。
32.邮票和土豆的价值Ⅰ
珊德拉对哲学没有什么兴趣。她认为惟一的真正价值只能用几元几角几分来衡量。所以她觉得她的朋友弗雷德里克有点可笑:他几乎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用来买邮票,又不用它们寄信,而是收藏在一本集邮册里。有一天,他收藏了20张邮票,每张面值20便士。他喜欢那邮票上的画:蓝色的猩猩吃着红色的叶子。珊德拉嘲笑他命好钱多,才能把钱浪费在买了又不用的邮票上面。但是弗雷德里克说,这些邮票只要想用随时可用,集邮如同攒钱,没有什么不对。
一年后,弗雷德里克发现那些猩猩吃叶子的邮票在邮市上涨到了每枚100英镑,因为那画面上的颜色印错了。他洋洋得意地告诉珊德拉,这20张邮票现在值2000英镑了。
不错,那邮票是值那么多钱了,他随时可以把它们拿到邮市上卖掉。
这邮票身价猛涨500倍,那些钱是从何而来呢?
33.邮票和土豆的价值Ⅱ
弗雷德里克说这邮票身价猛涨,是因为很多集邮爱好者都想要它。珊德拉觉得这说不通。这等于说一个东西的价值取决于别人愿付多少钱,取决于他们想象其他的人会给多少钱。她说,像她这样并不喜欢邮票的人,如果以为一套邮票会值很多钱而买了这套邮票,但却估计错了,那么她付出的钱并不是这邮票对于她的价值,也不是它们对于任何别人的价值!
这是不是说邮票的价值与任何人认为它具有的价值是两码事?
34.邮票和土豆的价值Ⅲ
弗雷德里克揉揉鼻子若有所思。“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他说,“也许一个东西的价值不是人们以为它具有的价值,而是我们以为人们以为它具有的价值。”
“我们以为人们以为人们以为,你说的是什么呀,”珊德拉说,“简直太可笑了!成了绕口令了。人们以为人们以为什么,这不就使东西的价值完全随机应变了!为什么卖菜的不可以把土豆从50便士一公斤涨到5英镑一公斤,大赚一把?”
弗雷德里克挠挠耳朵说:“可以呀,我估计他们会这样做的。他们一向这样做。”
弗雷德里克说得对吗?
事物的价值往往人为地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图书馆无线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