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幅 夜间 曝光时间和快门速度怎么测量

被曝光的时间 | 杉本博司 : 经理人分享
被曝光的时间 |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日本摄影师、艺术家
“ 我拍摄的是物的历史
我的艺术主题是时间&”
“ 人类总有着 ‘让时间停止’的根本欲望
世界因欲望而存在
摄影则因欲望得以发明 ”
“ 记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你不会记得昨天发生了什么,
但是你却可以清晰地回忆起童年的瞬间。
在记忆中这些瞬间缓慢地流逝,
也许正因为这些体验都是第一次发生,
使得印象更为栩栩如生。
然而接下来不断的体验,
一直到成人时代都是对过去的重复,
因此也就逐渐变得无足轻重。
细细回忆你最早的记忆,
从童年一路过来,
就可以发现记忆永远是堆积起来的,
层层叠叠。 ”
—— 《现象》杉本博司
出生在东京,从小接受西方油画的艺术教育
在美国留学毕业,经过学习研究
成为著名摄影师,艺术家
他对日本对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很深
“ 对于自然的干预促进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想要利用道具来捕猎就必须伏击猎物
要布置陷阱就必须设想出‘明天’这个未来时态
这样人类意识开始朝着‘时间意识的获取’前进了
于是,人类就知道自己是会死的 ”
杉本博司被誉为「最后的现代主义者」
他的创作将东西方史学、哲学和美学带入摄影
极致了摄影意义,并将摄影作品提升至艺术品层次
除摄影创作
他还经手室内设计、能剧舞台、神社等建筑工作
“ 如果说荒木经惟是个色情摄影家
那么杉本博司就是哲学摄影家 ”
时间、记忆、梦想以及历史是杉本博司摄影的主题
他往往在摄影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从《海景,Seascapes》《剧院,Theaters》
《建筑,Architecture》《画像,Portraits》
到《数学的形体:Mathematical Form》
杉本博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
他的作品非常平静,黯淡的画面,毫无生气
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
可是却使无数人驻足于他的作品之前
海不再是海,建筑不是建筑
他的摄影更像是一种探寻
“ 我拍摄的是物的历史。
在《海景》系列里,
我要处理的对象是水和大气。
这两样可说是至今为止
对人而言变化最少的东西吧。
其他世间万物都随岁月的流逝而变化。
我的艺术的主题是时间。”
“&杉本博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尊重的摄影家之一
他的重要摄影题材都是对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
他将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主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著名哈斯勃兰德摄影奖
对2001年度的获奖者、杉本博司的评奖评语
他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用摄影等艺术形式去追溯历史,寻求源头,想探寻时间本质
这个一直以来接受西方教学的东方人
打开了一道又一道通往“回忆”“时间尽头”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大门
“&所谓的看
是包括了观察、触摸、味觉、嗅觉、听觉、冥想等综合性的认知
人们或许以为我最常用的五官之一是视觉,其实可能是我的舌头&”
对于“超长时间曝光法”这种拍摄方式,杉本自己的解释是:
“ 没有快门装置的人类之眼,必定只能适应长时间曝光
从落地后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刻起
到临终躺在床上阖眼的那刻为止
人类眼睛的曝光时间,就只有这么一回
人类一生,就是依赖映在网膜上的倒立虚像
不断测量着自己和世界之间距离吧 ”
“&我以为真正的美丽
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
时间,有着压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蚀力量
以及将所有事物归还土地的意志
能够耐受这些而留存下来的形与色
才是真正的美丽&”
“ 冬天的雪,如同我内心的迷惘
曾经堆积又逐渐消融&”
“&没有快门装置的人类的眼睛
必定只能适应长时间曝光
从落地后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刻起
到临终躺在床头阖眼的那刻为止
人类的曝光时间,就只有这么一次&”
“ 江河流水,潺湲不绝
后浪已不复为前浪
浮于凝滞之泡沫,忽而消失
忽而碰撞,却无长久飘摇之例
世人与栖息之处,不过如此&”
《直到长出青苔》
“ 看电影和做梦这两件事有个相似之处
就是都会在观看中丧失自己
我们的意识被卷入,甚至因此汗流浃背&”
“ 说照片不会说谎,这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 当一个人违背真心
说出相悖于我的双眼判断之真实时
我会选择相信眼睛的说辞&”
“ 世界是无限丰饶而又充满细节的
当这一切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
便显得非常安静、放松、单纯&”
出生于东京下町的御徒町(今台东区)
家中是银座经营有成的美容用品商社「银美」
父亲为业余落语家
在少数未受空袭轰炸的地区成长
自认是「战前日本人」
欧美媒体询问出生地时
他的答案通常是「被占领的日本」
杉本博司&在母亲影响下
进入私立基督教名校立教中学(今立教新座高中)
接受西方的油画与雕塑等美术教育
高中时期参加摄影社,爱用机款是MAMIYA6
基于将来(可能)继承家业的考虑
大学就读立教大学经济系
70年代正逢日本学运风潮
大学毕业的杉本博司无继承家业之意
杉本博司&在母亲同意下赴美
同年进入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习摄影
于1972年毕业
杉本博司&移民纽约
先后获纽约州政府、古根汉、美国教育协会的奖学金
开始摄影创作
1974 Dioramas
1975 Dioramas
此后约十年间
杉本博司往来日本纽约两地,身兼古董商
此时期的经验养成杉本日后收藏日本古文物的习惯
培养出他对日本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
杉本博司发表首组作品「透视画馆」
透过摄影将「时间」与「历史」
可视化的创作主题于焉定调
1976 Forum Theater, New York
1976 Movie Theatre-Trylon Theatre, NYC
1976 Hyena-Jackal-Vulture
于日本南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77 Kegon Waterfall
1978 Polar Bear
于纽约Sonnabend艺廊举办首次海外个展
并陆续在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德国古根汉美术馆、法国卡地亚基金会等地巡回展出
受到高度评价
1980 Canadian Lynx
1980 Cheetah
1980 Galapagos
1980 Gemsbok
1980 Hiroshi Wapiti
1983 Yohji Yamamoto
透过杉本博司的创作
原本被视为低自由度的摄影媒材
展现了新的可能性
1989 Landscape 004
1989 Landscape 005
《剧院,Theaters》系列
1976 Movie Theatre-Trylon Theatre, NYC
1977 Palace, New Jersey
1977 UA Rivoli, New York
1978 Fox Theatre, Detroit, Michigan
1978 Plaza, New York
“ 一个晚上,当我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拍照片的时候
忽然有一个想法,我问我自己
如果把一整部电影在一张照片上拍摄出来会是什么样?
我心里回答说,你会得到一张发光的帆布
为了能实现这个想法,我马上开始实验
一个下午我带着一架大画幅相机来到东部一个很便宜的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我就打开大光圈按下快门
两个小时后电影结束时我闭上光圈并在当天晚上把这张底片冲洗出来
我想像中的画面猛的呈现在我眼前 ”
—— 杉本博司
1978 Radio City Music Hall, New York
1978 Sam Eric, Pennsylvania
1978 U.A. Playhouse, Great Neck, N.Y.
1978 U.A. Walker
1980 Akron Civic, Ohio
这就是杉本博司著名摄影作品
《影院》系列创作灵感的来源
杉本博司的《影院》系列
整组照片每一张画面的正中心都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正方形
这块规整的正方形是一部完整电影的痕迹
是某段时间一种有形的记录,然而这些痕迹这些时间
它们出现,存在,消失,最终化为一片空白
曾经热闹非凡的电影院,在一部电影终结时
当观众陆陆续续的散去
谈话声消失了,哭笑声消失了,脚步声消失了
静静的,唯一依然存在的是那播放过无数电影的屏幕
仍然残存一丝人体温度的座位和属于影院建筑中的一切
它们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每一件事物当他经历了时间的侵蚀,岁月的洗礼
它的身上就会承载无数的故事
而每一个故事都会或明显或不明显的改变着事物的本身
而影院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无数故事的地方
屏幕上或喜悦或凄美的故事
屏幕下鸡毛蒜皮喜怒哀乐的平凡故事
当你静静的坐在散场后的影院时
你是否也听到了它们低声细语的诉说着那些故事
推荐关注& &
山东旅游发布&&
山东旅游资讯权威发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大画幅皮腔伸长曝光补偿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画幅皮腔伸长曝光补偿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尼康D3100使用技巧22条使用技巧,D3100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尼康D3100使用技巧22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超高速分幅相机曝光时间测量的误差分析--《高压物理学报》2015年06期
超高速分幅相机曝光时间测量的误差分析
【摘要】:基于超高速光电分幅相机曝光的控制原理,从光纤切割精度和激光器精确同步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讨论了采用超快激光脉冲和光纤阵列形成光延时结合CCD相机的方法测量高速相机曝光时间的误差,并提出了降低误差的技术措施。分析表明,光纤切割精度和激光器精确同步引入的误差仅为皮秒级,对纳秒级的相机曝光时间测量的影响可以忽略。采用光纤束阵列法,实验测量了超高速光电分幅相机的曝光时间,对比测量值与标称值,二者吻合良好,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TB8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宁文;桑永生;肖正飞;畅里华;尚长水;;[J];高压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夏彦文,叶金祥,刘华,苏春燕,汤伟中,孔梅;[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9年03期
刘宁文;畅里华;肖正飞;李剑;赵新才;尚长水;田建华;;[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彦文;孙志红;唐军;刘华;彭志涛;徐隆波;傅学军;元浩宇;;[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6期
夏彦文;孙志红;唐军;刘华;彭志涛;徐隆波;;[J];光学学报;2009年12期
卢宗贵;夏彦文;唐军;孙志红;刘华;彭志涛;徐隆波;元浩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6期
刘华;徐隆波;彭志涛;夏彦文;唐军;孙志红;;[J];激光技术;2010年02期
夏彦文;唐军;孙志红;刘华;彭志涛;徐隆波;傅学军;元浩宇;;[J];激光技术;2010年02期
夏彦文;唐军;孙志红;刘华;彭志涛;徐隆波;元浩宇;;[J];激光技术;2010年03期
夏彦文;唐军;孙志红;刘华;彭志涛;徐隆波;卢宗贵;元浩宇;;[J];激光杂志;2010年03期
张美;王奎禄;魏福利;邱孟通;彭博栋;袁媛;王培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但加坤;[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远飞;[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凌云;[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克难;刘文红;;[J];电子工程师;2008年04期
杨文正;侯洵;白永林;白晓红;田进寿;刘百玉;赵军平;秦君军;欧阳娴;;[J];光子学报;2008年03期
江孝国;黄显宾;李成刚;杨礼兵;王远;张开志;叶毅;;[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3期
蔡厚智;刘进元;牛丽红;廖华;周军兰;;[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孝国;王远;金光;钟兴;李洪;石金水;徐振;刘春雨;;[J];光子学报;2013年09期
江孝国;郭宝平;邓建军;牛憨笨;单宝忠;张开志;石金水;;[J];光电工程;2006年05期
白晓红;白永林;刘百玉;秦君军;赵军平;王博;杨文正;缑永胜;;[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2期
江孝国;王远;代志勇;杨志勇;李洪;臧宗旸;谢宇彤;刘云龙;叶毅;;[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4年02期
彭小勋;叶玉堂;吴云峰;刘霖;凌云;李春花;;[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1期
杨文正;白永林;秦君军;赵军平;白晓红;刘百玉;;[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5期
孙国栋;吴云峰;叶玉堂;;[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9期
李剑;汪伟;尚长水;;[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7期
李剑;汪伟;肖正飞;尚长水;畅里华;刘宁文;;[J];爆炸与冲击;2012年06期
单宝忠;郭宝平;牛憨笨;;[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宁文;;[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李剑;;[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志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杨文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小勋;[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李云峰;[D];重庆大学;2010年
袁铮;[D];重庆大学;2009年
邹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摄影应用技术讲课要点
摄影器材知识
&&& 银盐摄影和数码摄影,从本质上说存在有根本的区别。但是,由于受传统银盐摄影术惯性的影响,数码摄影除了感光材料的特殊性之外,在形制上、操作技术上几乎全盘继承了传统摄影术,并且在对影像的评价上,目前我们还是采用银盐摄影的标准。所以,在谈论摄影术时,我们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除非有特别说明,本课所讨论的问题就是传统银盐摄影和数码摄影的共通之处。
一、摄影成像原理
从针孔成像原理可以知道:如果在针孔的一面放置一个可以感光的材料,就可以通过接受光照的强弱记录下针孔另一面的影象。
事实上,最简单的照相机就是针孔照相机。制造一个最简单的照相机并不难,只需要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在盒子的一面钻一个足够小的洞,在盒子里平直地放上感光材料,就可以记录下盒子外部的影象。
而一部完善的现代照相机,就是根据针孔照相机的原理而制成。
二、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现代一部功能完善的照相机其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
1、摄影镜头
2、机身主体
3、取景与调焦距系统
4、曝光控制系统
5、承片与进片系统
6、动力与电子辅助、电子控制系统
7、附件系统
&& &如果是数码照相机,还有一个影像存储、读取系统。
&&& 这些部分构成一部完整的现代照相机。现代照相机不管结构如何复杂,都可以归结为这几个部分。
早期的照相机,特别是专业型照相机,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照相机的各部分组成比较明显,我们可以通过灵活的搭配、组合方式,实现各种各样的拍摄手段。
&&& 现代照相机集成度越来越高,照相机的各功能部分都藏在一部机身里,通过各功能钮、键调出。
但不管照相机的结构如何复杂,最基本的仍然是镜头、机身盒子、感光材料这三个部分,有了它就可以实现摄影的目的。而其它附着于其上的功能系统都是辅助手段,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拍摄性能,或是为了操作简易性,甚至仅仅是为了提供拍摄的娱乐性而设的。
一部完整的现代照相机机身,他们都有共通的地方。作为一部独立的照相机,本身也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三点:
•所使用的胶片片幅大小;数码照相机即为感光元件和象素数的大小
•所采用的取景对焦方式
•科技含量
1、所使用的感光材料的片幅大小
&& &感光材料的片幅有大有小,需要有与其匹配的机身去装载,也就出现了适应各种片幅尺寸的照相机。
&&& 所使用的感光材料片幅大小是照相机的最大的区别。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量的问题,实际上由此产生的变化决定了照相机的定位、功能设置、适用范围、拍摄手段和最终的成像效果。
&&& 一般来说,根据照相机使用的感光材料片幅,我们很容易地把照相机区分为:大画幅照相机,中等画幅照相机,小型照相机,微型照相机等。
&& (数码照相机受制于感光元件的制作工艺和成本控制,目前还没有民用级的大画幅数码照相机。)
2、所采用的取景方式
照相机的取景器原来基本的用途就是在拍摄时确定一个拍摄范围的问题,是摄影的辅助手段。但由于照相机取景方式的区别,使照相机在其他功能的设置方面带来问题或说“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照相机的结构和操作方式,也间接影响到拍摄的效果。
&&& 一般来说,根据照相机的取景方式,我们把照相机区分为:机背取景式照相机,反光取景式照相机,旁轴取景式照相机等。
3、科技含量
&&& 从总体上来看,照相机的发展经历了由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到现在的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高科技产品,其间走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都是与社会科技的发展相适应的。
&&& &以小型(135型)照相机为例,大体来说,银盐照相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子时代(AE)、电子自动对焦时代(AF),每个时代的照相机都完全包容了上代照相机的全部功能,是上一代的高科技发展。
&&& 数码照相机由于是银盐照相机发展到顶峰后出现的,所以其一面世便已经是功能全面的全自动照相机。其划代主要还是根据画幅尺寸和象素数,如APS尺寸数码照相机,全画幅照相机,或是600万象素级、800万象素级等等。
(二)照相机的类型
在银盐摄影术发明之后的160多年里,人们制造了形形色色的照相机。但也随着人们摄影实践的不断总结、提炼,一些机型因为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而发展成熟,成为我们今天的摄影利器。
&&& 对这些现在还在大量使用的照相机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对摄影器材的了解,从而在摄影活动中合理选择最适用的器材。
&&&& 一般来说,各种照相机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分类:
感光材料画幅+取景方式+对焦方式(+科技特色或适用场合)
&&&&&&&&&&&&
按这种方式分类,常见的几种照相机有:&&
1、大画幅机背取景式照相机
&&& 习惯上,人们把感光材料画幅在4×5英寸以上的都统称为大画幅,包括4×5英寸、8×10英寸、10×12英寸、12×16英寸等等一些常见的规格。因为尺寸较大,决定了与之适应的照相机的体型也很庞大。由于这些照相机基本上都是机背取景式,所以这类照相机就叫大幅面机背取景式照相机。又由于它不可能手持拍摄而要架设在架子上,又称“座机”。
•从大画幅机背取景式照相机的原理图我们可以看到:光线从镜头进入,直接成像在焦平面上。而所谓“机背取景”,意思就是如果在焦平面上放置一面磨沙玻璃取景屏,就可以直接观察被摄物的成像效果,当认为满意时,再用一面感光材料取代磨沙玻璃。当照相机开始工作后,在感光材料上的成像就是原来在磨砂玻璃上看到的影像。
•原理是简单的,但是实际制造时,为了充分利用光学原理,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和实现各种拍摄能力,这种照相机被设计得非常复杂,使照相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调节把光学原理应用到极致。
•大片幅照相机的另一重要优势是:大片幅。在需要极高的影像素质、大尺寸的放大照片时,大片幅的优势尽显。
2、中等画幅照相机
Kodak公司生产的一种卷装胶片,其宽度为6CM,当时的编号为120,已成为行业的标准,所以习惯上,这种胶卷也称为120胶卷(另有220胶卷,实际上就是120卷的长度延长一倍)。由于这种胶片片幅比大画幅小,又比小画幅大,所以习惯上称为中等画幅。使用这种胶片的照相机就是中等画幅照相机。
&& &由于这种照相机的取景方式多样,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型。
(1)120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
所谓单镜头反光取景,实际上与机背取景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是在感光胶片前置一面45度角的反光镜(图A点),把镜头进入的光线反射到另一个方向,并在这个光路中设置一面磨砂玻璃屏(图B点),如果能够做到磨沙玻璃屏与焦点平面(图C点)精确等距,那么在磨沙玻璃屏上看到的影像就是在感光材料上结成的像。
&&& 由于反光镜阻挡了投射在焦平面上的光线,所以在拍摄时就要抬起反光镜让光线通过,这时候将会有一个反光镜上抬和取景中断的短暂过程,造成“眼前一黑”的效果,这是反光式取景的大问题。
(2)120旁轴取景式照相机
所谓旁轴取景式,就是成像光路与取景的光路不是同一的。如图所示,成像光线通过镜头直接在胶片上成像,而取景时则是通过另一个取景窗。
&&& 这种照相机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优点很明显:体积小巧,震动小,没有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那“眼前一黑”的弊端,始终能够在一个明亮的观景窗观察被摄体的情况。
(3)120双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
120双镜头反光取景式其实是一个旁轴取景和单镜头反光取景混合的一种取景方式,主要特点就是结构简单。但有许多限制。
3、小型照相机
(135型照相机)
Kodak公司生产的一种卷装胶片,其宽度约为35MM,当时的编号&
为135,已成为行业的标准,所以习惯上,这种胶卷也称为135胶卷。
&& &由于这种胶片片幅较小,所以称为小画幅。习惯上,人们把所有使用胶片片幅在135胶卷以下的照相机,都称为小型照相机。
&&& 其他片幅的较罕见,现在基本上使用的都是135片幅,也称为35毫米照相机。其也分三种类型:
(1)135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
(2)135旁轴取景式照相机
(3)袖珍照相机
4、特殊用途照相机
用于特殊用途的照相机称为特殊用途照相机,常见的有:全景照相机、水下照相机,以及形形色色的间谍用照相机等。
(三)数码照相机
前面说过,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数码照相机是承接着传统银盐照相机的惯性发展而来,所以它的形制和操作上与银盐照相机大体一致。它的类别划分也是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如:
中等画幅单镜头反光取景数码照相机;
135全画幅单镜头反光取景数码照相机;
APS画幅单镜头反光取景数码照相机;
APS画幅旁轴取景数码照相机
(四)各种不同类型照相机的功能特点
1、大片幅与中、小片幅照相机的比较
&&& 各种照相机中,其区别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使用不同片幅的感光材料。
&& (1)理论上,大幅面的胶片可以直接观看,或者是在后期放大制作时不需要作高倍数的放大,胶片的特性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表现出来的效果是颗粒细腻,清晰度高,反差优良,色彩鲜艳,层次过度鲜明。
&&& 而小片幅的胶片一般情况下不适宜直接观看,需要进行放大制作,特别是要达到一定的尺寸时,比大片幅需要大得多的放大倍数,其结果是造成照片的颗粒粗,清晰度下降,色彩淡化,影调层次损失较大。
&&& 也就是说:胶片的片幅越大,图片的质量越好。
&& (2)从照相机的结构看,大片幅照相机基本上为组合式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摄影途径采用不同的搭配手段,特别是它的“摇头摆尾”功能轻易就可以实现透视调整,它的机背取景方式也十分有利于设计构图。
而小片幅照相机一般都是机身一体化设计制作,在某些专业摄影领域可以作出调整的可能性较小。
(3)从照相机的操作上看,大片幅照相机体型大,重量大,必须架在专门的机座上使用。而且操作相当繁琐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对技术上的要求较高。因此又被称为“技术相机”(两层意思:1、需要专门的操作技术;2、可以通过技术上的操作实现独特的表现手法)。
&&& 而小片幅照相机小巧轻便,机动灵活,自动化程度极高。
&&& 综合这两种照相机的优缺点,可以说:大片幅照相机的优点正是小片幅照相机的缺点。反过来一样成立。
在需要极高的图片质量,而且条件允许有宽裕的拍摄时间,大片幅照相机能满足最苛刻的要求。所以在风光摄影、建筑摄影、室内摄影、商业广告摄影、巨幅海报制作、微距翻拍摄影方面,大片幅照相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在对图片质量要求不高,最终图片放大也在20英寸以下时,小片幅照相机能够满足一般的要求。所以在野外摄影、新闻抓拍、偷拍、动感摄影等方面,小片幅照相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 再看中等片幅照相机,它是在大片幅照相机与小片幅照相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折衷:既有与大片幅照相机相近的高素质图象,操作上又有与小片幅照相机相似的机动灵活性。所以其用途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商业广告摄影、时装摄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了各种片幅照相机的优缺点,我们在从事摄影活动中,如有条件,就可以根据我们的拍摄环境的特点,拍摄作品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片幅的照相机。
2、通过镜头反光取景与旁轴取景照相机的比较
什么是视差?简单理解,视差是指眼睛所看到的和镜头所拍摄的范围有差别。
&&& 存在视差从直接的意义来说就是取景构图时难以精确把握,在镜头加载滤光器等摄影附件时难以直接观察其效果,也难以实现全自动控制(如通过镜头测光、曝光,自动对焦等)。
&&& 1、机背取景式和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的最大优势就是取景时无视差。这有利于精确构图,能够实现各种摄影附件的搭配,实现精确的自动化控制等。所以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完善的照相机系统。
&&& 2、旁轴取景照相机的最大问题就是视差问题,始终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照相机也有它的优势,这优势就是它在摄影光路中没有设置反光镜,所以:
&& (1)机身体积小巧、轻便。
&& (2)取景时没有“眼前一黑”的问题,能够始终注意到被摄体的情况。
&& (3)快门的时滞极短,便于抓拍。
&& (4)机振小,便于手持拍摄。
(5)镜头设计制作具有先天优势,配套镜头(尤其是广角、超广角镜头)成像优异,这是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镜头难以匹敌的。
&&& 所以,旁轴取景式照相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今天它的优势被人们重新认识。
3、专业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的比较
照相机在设计制造时,确实有
专业级和普及型之分。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 专业级照相机由于考虑到使用频率、适用拍摄对象、使用环境、使用中风险等因数,固设计制造得更为坚固、精密、配搭灵活多样,只采用成熟的技术。由此带来的是机身体积、重量可观,结构、操作复杂。
&&& 普及型照相机面对的是普罗大众,更强调实用性。所以一般内置的功能齐全,科技含量极高,简单易操作。唯其结实耐用程度没有做到最佳,但对于普通人们的摄影创作也是绰绰有余。&&
总之,任何一部最先进的照相机,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部分:一个镜头,一个密闭的方盒子,一个可以平直地放置感光材料的地方。只要这三个部分是完整、无损的,那么就可以创作出一流的影像。而照相机不管它的设计多么复杂、功能如何多样,只要我们了解了其基本的道理,能够在机身上找到相关的按钮、键、拨盘……一样能用好。
&&& 只有熟悉、了解照相机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熟练掌握有关的操作技术,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扬长避短,就能创造出一流的影像。
四、摄影镜头
针孔可以通过光线,但光线太弱,而利用透镜可以汇聚光线并聚焦于一点的原理,人们制成摄影镜头,以代替针孔,极大地提高了通光亮,也极大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
&&& 镜头是照相机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基本功能或者说作用就是纳入光线并结像于焦点平面上。
(一)镜头的特性
&&& 镜头都有两个特性,从而决定了它们能在胶片上形成什么样的影像。这两个特性就是:
&&&& 1、镜头的纳光能力
&&&& 2、镜头的焦点距离
1、纳光能力
镜头的纳光能力就是镜头在一定的时间内的通光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镜头的纳光能力越大越好。这使我们可以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完成拍摄工作。也可使我们在对高速运动的物体进行拍摄时,使用极短的时间(高速快门)凝固运动体。所以,相对来说,纳光能力强的镜头我们习惯上也称之为:高速摄影镜头。
&& 镜头的纳光能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同一焦距的摄影镜头,其纳光能力主要就是由镜头的孔径决定:在相同的镜头焦距下,镜头有效通光孔径越大,纳光能力越强。
&&& 例如:焦距为50MM的标准镜头,如果其有效通光孔径的直径是50mm,那么它的纳光能力是有效通光孔径直径为25mm的摄影镜头的4倍。
一个摄影镜头的纳光能力高低,我们可以用光孔号码(f/数值)来标示。例如一个摄影镜头,它标示的光孔号码为:f/2,或者标示:1:2,那么我们就把这只镜头称之为:f/2的镜头。
2、焦点距离
镜头的焦点距离通俗理解就是指从镜头的中心到聚焦点的距离,简称焦距,
其度量单位一般用毫米(mm)。
&&& 在同样的拍摄距离,一个镜头的焦距,决定着被摄体的成像大小,也就是在感光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的大小。镜头的焦距越长,所形成的被摄体的影像也越大。同时,在相同面积的感光材料(胶片)上,被摄体能被纳入的部分就越小。
&& &例如:一个焦距为100mm的镜头所形成的影像,比在同一照相机上一个焦距为50mm的镜头所形成的影像要高2倍也宽2倍。其余类推。
镜头的焦距是在镜头的设计制造时,预先设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同等的拍摄距离下取得不同的成像大小,以适应不同的拍摄场合和拍摄题材。
&&& 摄影镜头在设计制造时,设定焦距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镜头一个焦距,称为:固定焦距镜头(简称定焦镜)。如50mm镜头、100mm镜头等;另一种是一个镜头的焦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改变,称为:变焦距镜头(简称变焦镜)。如28-70mm镜头、80-200mm镜头等。
•纳光能力、焦点距离是一个摄影镜头的最重要的两大特征,是我们辨别、选用、使用摄影镜头的基础和依据。所有的摄影镜头都会在镜头上注明这两大识别特征,如:NIKKOR&&&&
105mm&&&& 1:2.5 。
3、纳光能力与焦点距离的关系
前面谈到了纳光能力是在焦距一定的情况下,纳光能力与镜头的孔径的关系。实际上,光孔号码(f/数值)就是这样得出的:
&&& f/数值=镜头焦距÷光孔直径
&& &例如:镜头的焦距为50
mm,最大有效光孔直径为25 mm,那么这个镜头的光孔号码就是2,写作:f/2。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称之为:50毫米F/2镜头。
&&& 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最大有效光孔直径”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指一个镜头的镜头筒内径的大小。这好比一个水龙头,水管直径有多大,直径的大小决定了这水龙头在一定时间里最大的通水量。
但在摄影中,我们不一定要用到镜头的最大通光量,这就需要在镜头中设置光栅,用来限制通光量的大小,这光栅称为:光圈。
光圈一般设置在镜头筒内部,由一组金属叶片组成同心圆,可以通过调节镜头筒上的光圈调节装置改变同心圆的大小直径。改变同心圆的直径实际上就是改变了光孔直径,改变了镜头的通光量。这光圈就好比水龙头上的阀门,控制着水的流量。
改变了的光孔直径其对应的通光量我们也是用一系列的光孔号码(f/数值)来表示,为方便读取,在镜头上只标示成倍增加或减少的档位。所以,f/数值又称为:光圈系数或光圈值。往往就直接称为:光圈。在实际操作上,光圈的改变可以是无级的。前面谈到的表示摄影镜头纳光能力的光孔号码,一般就称为:最大光圈。
&&& 在一个摄影镜头的光圈调节环上,标示着不同的数值,表明所选用的光圈大小,f/数值越小光圈越大;反之光圈越小。标准的光圈值系列标示为:
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
&&& 在摄影镜头中,标示的光圈值从哪里开始,哪个数值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即表明该镜头的纳光能力。
我们一般把标准光圈值系列中相邻的光圈数值称为:相差1级(或1档)光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
&&& 把光圈值放大1级,能纳入的光量就增加一倍;把光圈值收小1级,能纳入的光量就减少一半。
&&& 例如:f/5.6比f/8大一级,通光量就是f/8的两倍,而f/5.6的通光量则是f/4的一半。余类推。
&&& 这个关系非常重要,一定要记住并学会推算。
&& &以上讨论的是定焦镜,变焦镜在焦距改变的情况下,光圈值也跟着改变。比如:Minolta
28-70mm f/3.5-4.8 MD ZOOM镜头,当在28mm焦距段使用时,其最大光圈值为f/3.5
,而在70mm焦距段使用时,最大光圈值下降为f/4.8
,通光量减少约一级。
有些变焦镜在焦距改变的情况下光圈值不改变,这是因为在设计制造时采用了特殊的镜组结构来补偿损失的通光量。这些焦距改变时光圈值不改变的变焦镜称为: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属于质优价高的专业高档镜头。
&&& 例如:Minolta&
AF80-200mm f/2.8G镜头,在80mm至200mm的连续变焦范围内,始终保持f/2.8的最大光圈值。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摄影镜头的两大基本特性,这是镜头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我们选择摄影镜头时所首先要注意的。
在实际使用中,对同样的拍摄场景,镜头的纳光能力(光圈大小)的不同选择,镜头焦距的不同选择,对拍摄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像会向我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或者说韵味。特别是艺术摄影基本的表现手法中,光圈大小的运用、镜头焦距的选择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二)、摄影镜头的种类与特点
1、根据适用画幅大小进行分类
&&& 摄影镜头的分类与照相机的分类是相对应的。
&&& 大型照相机用镜头
&&& 中等画幅照相机用镜头
&&& 小型照相机用镜头
&&& APS画幅用照相机镜头
&&& 不同画幅的照相机的镜头之间的关系是:
&&& 原则上,大幅面的照相机镜头可以用在小画幅照相机上。
&&& 小画幅照相机的镜头不能使用在大画幅的照相机上。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视场”的概念:
&&& 镜头在感光材料上成清晰像的范围叫视场。
&&& 可见,不同的感光材料幅面大小不等,照相机镜头的视场只要能完全覆盖就可以了。所以不同画幅的照相机使用的镜头视场是不一样的。
&&& 以CANON照相机镜头为例:CANON在小型数码照相机中,有全画幅和APS画幅两种规格。所谓全画幅就是感光元件的面积为36mm×24mm
,为传统135型照相机胶片面积的标准尺寸,其使用镜头为EF插刀式卡口镜头。而APS画幅的尺寸为22.2mm×14.8mm,按有效降低成本,“够用就行”的原则,专门设计了一种小视场的镜头:EF-S型插刀式卡口镜头。那么APS画幅的照相机可以使用原来的EF镜头,也可以使用这种专用EF-S型镜头。而全画幅照相机则不能使用EF-S型镜头,因为EF-S型镜头清晰视场不够大。
2、同画幅照相机的镜头结合焦距、视场角进行分类
在同样画幅的照相机中,摄影镜头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人们习惯上主要是根据镜头制造时所设定的焦距结合镜头的视角来进行分类。归根结底,镜头的视角也是由焦距决定的。
&&& 在使用同样画幅的照相机镜头中,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
&&& 这样,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镜头分为:
•鱼眼镜头
•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
•标准镜头
•中等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
下面以小型照相机(135型)为例,简要说明:
(1)标准镜头
在135型照相机中,把镜头的焦距范围在40mm至60mm内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其称谓有多重意思,一方面表明这种镜头的视角与人眼观察景物时视野的清晰范围接近,能够提供一个最为正常的视觉效果;另方面,由于这种镜头的焦距与胶片的对角线长度接近,在设计制造时,比较容易做到对全部像差的校正,因而都是一些成像优异、结构简单、通光量大的高素质镜头,为摄影者的“标准”配置。
(2)广角镜头
镜头的焦距范围在24mm至38mm内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
&&& 广角镜头能够提供一个宽阔的视角,能够把更多的景物纳入摄影范围,有利于对大场面的拍摄和在狭窄地方拍摄。在这个焦距段一般有35mm、28mm和24mm的镜头,其中28mm镜头由于既有宽阔视角,又无明显的像差而被称为“标准广角镜”
(3)超广角镜头
镜头的焦距范围小于24mm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
&&& 超广角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个比广角镜头更为宽阔的视角,拍摄的景物范围比广角镜头还要大。由于实现了超大场景的拍摄,镜头的像差难以全部校正,所以变形比较明显,像
场照度也不是十分均匀,不过相对于它的特殊拍摄能力,这些缺点还是能够被接受的。
(4)鱼眼镜头
镜头的焦距范围小于16mm的,并且在制造时不对像差进行校正的镜头,称为“鱼眼镜头”。
&&& 鱼眼镜头的视角达到180度或以上,就象鱼的眼睛的视角范围。这种镜头实际上属于特殊摄影镜头,使用的场合比较特别。使用中也要非常注意,持机拍摄时,一不小心就能把摄影者本人的双脚摄入画面。
(5)中等焦距镜头
镜头的焦距范围在70mm至135mm
内的镜头,称为“中等焦距镜头”。
&& &中等焦距镜头的焦距适中,像差校正精良,多为高速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透视效果好,能够给人舒适自然的感觉。广泛用于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题材。
(6)长焦距镜头
镜头的焦距范围在135mm以上的镜头,称为“长焦距镜头”。
&&& 长焦距镜头由于其有狭窄的视角,能够把远处的景物拉近,在胶片上结成较大的影像,拍摄效果有较为强烈的透视压缩感,也有利于把被摄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主要使用在远距离的拍摄,或者是用于特写摄影。
•我们知道还有一种摄影镜头是变焦距镜头,它的分类也是可以用所跨的焦距段来界定。
3、以上介绍的是普通摄影镜头。在众多的摄影镜头中,有一部分是有专门的用途,这些为特殊的摄影用途或为达到特别的影像效果而设计制作的摄影镜头统称为:特殊摄影镜头。
特殊摄影镜头我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透视调整镜头(移轴镜头)
折反射式镜头
(三)关于摄影镜头的评价
要对一个摄影镜头作出准确的评价,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事实上,对镜头的评价最重要的有这么三个方面:
1、鉴别率高低
2、像差校正水平
3、制作工艺水平
&&& 关于这三方面的评价,都是可以作出客观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其余的评价方法,多半带有摄影人的主观色彩,能说明某人或某些人的喜好,不能作为评价标准。
摄影镜头的研制,光学结构方面,在比较早的时期(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基本定型,以后的发展是做一些改良。对于影响成像因素方面的修正,在二十世纪5、60年代也基本成熟。以后的发展主要在于加载电子信息等一些操作上的变革,而对于成像方面,几十年来基本上看不到实质性的飞跃。所以,现在我们评判镜头,应该认为总体上成像质量已经到顶。
&&& 对各种各样的摄影镜头,总体上的评判:
1、标准镜头是成像优异的摄影镜头。焦距偏离标准镜头越远,则成像质量越难保证。
2、同档次的摄影镜头,定焦距镜头比变焦镜头成像质量要更出色。
3、变焦距镜头中,小变焦比的镜头比大变焦比的镜头成像要好。
4、具有某种鲜明特色的摄影镜头,往往在其它方面作出妥协。所以,它可能是单打冠军,却不会是十项全能选手。
(四)摄影镜头的相关技术数据
照相机厂家生产的摄影镜头,都附有相关的技术数据,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该镜头的一些重要信息。
第二节: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是摄影中所使用的胶片、胶卷、相纸和数码照相机中的感光元件(CCD/CMOS)等材料的总称。银盐摄影又一般分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两大类。我们这门课只介绍彩色胶卷和数码感光元件。
&&&&&&&&&&&&&&&&&&&&&&&&&&&&&
&&&&&&&&&&&&&&&&&&&&&&&&&&&&&&&&&
一、彩色胶卷的分类
彩色胶卷可以分为三大类:
&&& 1、负性胶卷(负片)
&&& 2、正性胶卷(正片)
&&& 3、反转胶卷(反转片)
这类胶卷经曝光、显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和被摄物相反,其色彩为被摄景物的补色。所以称为“负”片。负片不能直接观察,人们用它来制作照片。
2、正&&&&&&
这类胶卷用于对各种底片进行复印,经曝光和显影加工后,所得到的影像其明暗和色彩都与被摄景物相一致。通常用于拷贝底片。
这类胶卷经过曝光和反转显影加工后,得到与被摄景物相同的影像。原来主要用于直接做灯箱、幻灯片等,通过反转工艺亦可做扩印照片用,但工艺复杂。现在底片处理数码化后,也使它出照片变得简单、容易。
二、各类胶卷的优缺点
(一)、负片
&&& 优点:
1、可以获得一张底片,用它扩印照片。
2、曝光宽容度大,安全曝光范围大。
3、后期制作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 缺点:
照片的效果与后期制作水平关系极大。
(二)、反转片
清晰度高,影像细腻,层次丰富,色彩鲜艳。
1、只有一张正片,要多张要进行翻拍。
2、如作为幻灯片或灯箱片用,后期几乎没有改进余地。
3、曝光宽容度窄,对正确曝光要求高。
二、胶卷的特性
(一)、感光度
&&& 感光度是表示胶卷感光快慢(对光照感受的灵敏程度)的特性。如达到正确的曝光所需曝光量小,则胶卷的感光度就高。反之则低。
&&& 胶卷的感光度国际上有统一的标准,表示的方法是采用美国的ASA制和德国的DIN制相结合。
&&& 如:ISO100/21。
&&& 胶卷的ISO感光度标法是以一个值的整数倍来表示感光度的相差级数,数值越大则感光度越高。
如:ISO100/21比ISO200/24的感光能力慢一半,比ISO50/18的快一倍。
感光度越高,在弱光下记录影像的能力越强,但是综合影像素质就越低。
(二)宽容度
胶卷能按比例地表现景物亮暗对比,真实反映景物中丰富的明暗层次的范围,叫做胶卷的宽容度。
&&& 宽容度的高低是衡量胶卷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胶卷曝光的安全范围和再现景物层次的能力。
&&& 一般来说,感光度高,则胶卷的宽容度大,反之则低。
(三)颗粒度
构成影像的银颗粒粗细程度的量值叫颗粒度。
&&& 胶卷的颗粒度直接影响影像的质量,并决定底片能放大的倍数。银粒细,表现景物细部的层次丰富,鉴别率高,可以放大的倍数就高。反之,银粒粗,影像也粗糙,景物细部的影纹很难清晰地记录下来,放大倍数就受到影响。
&&& 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颗粒度越大,银颗粒的分布大小不一;胶卷的感光度越低,颗粒度越小,银颗粒的分布也是小而均匀。
(四)反差
胶卷的反差特性是指胶卷在正确曝光和正确显影后,所得到的影像的密度差,也称黑白(亮暗)对比度。如果一个胶卷反差大,则影调对比强烈,色彩明快,也称硬调;反之,则显得平和,层次丰富,也称软调。
&&& 不能简单地说反差大的好还是小的好,这要结合所表现的对象的要求和审美的习惯来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反差越小;胶卷的感光度越低,反差越大。
(五)灰雾度
胶卷不经过曝光就直接显影,胶片上也会有轻微的密度,呈淡灰色,称为灰雾。
&&& 灰雾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但对于胶卷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胶片上的感光材料性能不稳定造成的。胶卷的灰雾当然是越低越好,如果灰雾太大,造成胶片密度加大,反差下降,画面的层次与清晰度都受影响,这种胶卷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 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灰雾度越大;胶卷的感光度越低,灰雾度越小。
(六)分辨率
分辨率是反映胶卷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又称为解像力和鉴别率,它表示在每毫米内胶片所能清楚地记录下黑白相间的线条的数目。
&&& 我们都希望胶卷的分辨率越高越好,这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拍摄对象更多的细节。就胶卷而言,胶片的颗粒度对于分辨率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颗粒度越大,胶卷的分辨率越低;胶卷的感光度越低,颗粒度越小,胶卷的分辨率越高。
(七)色饱和度
色饱和度简单来说就是指胶片再现景物色彩的强度或浓度。如果一个胶片表现出浓墨重彩,我们就认为这是色饱和度高,反之,如果表现出淡雅的色彩,我们就认为色饱和度较低。
&&& 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色饱和度越低;胶卷的感光度越低,色饱和度越高。
(八)色彩平衡
色彩平衡是彩色摄影所特有的问题,彩色胶卷是用三层染色剂涂层来记录景物的颜色,而光源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日光包含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直接影响影像的颜色,根据光线颜色估计其实际温度的物理量,就是色温度,用K来表示。色温高,颜色偏蓝,色温低,颜色偏红。只有当光线色温与彩色片的色温相平衡,颜色还原才真实。
&&& 彩色胶卷要同时平衡多种色光比较困难,制造上一般是设计成日光型胶卷,平衡5200-5500K的色温,灯光型胶卷,平衡3200K的色温,以用来适应不同的光线。这在摄影中是不能用错的,否则会出现色彩不平衡的现象
一般来说,感光度高的胶卷,色彩平衡较好,反之则弱。
胶卷还有其它特性,对于我们选用,有以上的八个方面的认识作参照,也足以作出判断。
&&& 这表比较重要,对于我们选用胶卷,或者是要在摄影中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胶卷的特性去营造特殊效果,有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能熟记。
从这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胶卷的特性,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其感光度作出判断。综合来说,感光度低的胶卷,有些指标不如高感光度胶卷,但其总体表现要优于高感光度胶卷,而且它的短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或调节的。
&& &因此在摄影中有一个原则: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感光度低的胶卷。同样的道理,数码摄影应尽可能使用感光度低的设定。
&&& 平时我们多采用ISO100/21的胶卷,这属于中等速度胶卷,这也是兼顾了胶卷的各项特性的最合理的选择。
各种不同品牌的彩色胶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色彩还原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感光材料对被摄体所呈现的色彩的忠实表现程度。人们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对某一类、某一品牌胶片的色彩表现的判读往往决定了一个摄影人对胶片的选择。
&&& 但是这个问题是最讲不清楚的,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不同,评价各异。我们也许可以概括出某个胶片的色彩表现特点,但是不能说那个是好或坏。
&&& 比如:忠实还原色彩好不好,基调偏色的片子也许会有许多人喜欢,明亮、艳丽的色彩表现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而有些人只认黑白摄影为摄影艺术正宗。
&&& 胶片厂家也生产出具有不同特性的胶片,以适应不同的摄影题材。如富士反转片就有普通型(RDP)、风光型(RVP)、人像型(RAP)等等。
&&& 对胶片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个人对色彩的把握和心理喜好。这需要每个人自己体会。
(三)数码感光元件的特性
我们根据胶片的表现情况来要求数码感光元件的表现,从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不同:
1、胶片成像是不可逆的;数码影像的删改余地相当大。
2、胶片成像是由银盐颗粒组成,数码片由象素组成。胶片极端放大后影像变得粗糙、颗粒感明显。数码片受制于象素数大小,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放大。
3、胶片的感光度不可变,数码片可以十分方便改变感光度。
4、胶片的色彩表现能力极强,数码片颜色偏淡,层次不够丰富。对某些色光表现一般(如蓝光)。
5、数码片在长时间曝光的表现低劣。目前未见可以实现多重曝光的机子。
三、其它性能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胶卷的有效期
&&& 胶卷上的感光涂层是一种活跃的化学物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衰变,这都引起胶卷各种固有特性的改变,直到自然丧失功效。因此胶卷的使用有一个有效期,这个有效期不同的胶卷厂家都会进行严格的测试,并注明在胶卷的包装盒上。在有效期内使用大体上是安全的,超过有效期的胶卷会出现感光度下降、色彩还原能力差、灰雾度增加等等不良的倾向。
&&& 也不能简单认为胶卷越“新鲜”越好。胶卷的性能是达到最佳状态后开始走下坡,胶卷厂家生产胶卷时,就会考虑胶卷从出厂经运输到销售再到使用者使用有一个过程,因此胶卷在出厂时并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而是在周转过程中才慢慢“成熟”,所以在出厂后到有效期结束的中间段时间,才是胶卷的最佳状态期。
&&& 什么时候使用最合适?有专家认为是在有效期结束前的10到6个月内,大家不妨当作一个善意的意见。
(二)不同品牌胶卷的表现差异
世界上生产摄影胶卷的厂家并不多,国外的著名品牌有柯达、富士、阿克发、柯尼卡等,国内有乐凯等。从拍摄的实际看,他们的表现是有差别的,有的品牌色彩真实,有的浓艳,有的可以说夸张;有的对某种光特别敏感,有的综合表现好;有的特别适合表现人像,有的长于风光摄影……不一而足。这些都需要我们细心体会。
&&& 对于我们业余摄影,最好是综合比较后,选定一种,长期使用,自然能摸清它的脾气,更有利于摄影创作。
(三)胶卷的使用和保存
1、胶卷应避开强光、潮湿、高温地点保存,最好能放置在5度以下的冰箱中。
2、胶卷要避开X等射线的辐射。
3、拍摄完毕后应立即冲洗。
(四)数码储存元件
&&& 数码摄影中比较令人放心的是各种各样的闪存卡。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听到太多的负面消息,总体上质量都相当不错。
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便利地加接各种附件,以实现各种各样的拍摄要求。到目前为止,照相机生产厂家为自己的产品生产的附件,已经可以为摄影者提供我们所希望的几乎所有的拍摄手段。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认为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是最为先进、最为齐全的摄影系统。
摄影附件是指除基本的机身、镜头、感光材料之外的摄影辅助设备。主要包括:
&&& 1、各种各样的滤光器,使用它们可以改变光源的性质,加强或减弱某种光、色效果等。如雷登系列的升降色温镜等。
&&& 2、各种效果镜,使用它们可以达到一些特定的拍摄效果。如彩虹镜、星光镜、柔焦镜等。
&&& 3、为摄影提供便利,提升摄影手段的相关附件,使用他们可以增加照相机的拍摄能力。如闪光灯、三脚架、卷片马达等。
&&& 4、保护、维护摄影器材的设备。
&&& 摄影附件名目繁多,一般摄影只要根据需要选用即可。有些是摄影必备的,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结合摄影技术和摄影实践再给大家作详细介绍。
基本摄影技术
照相机稳定技术
在使用照相机拍摄时,操作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照相机的稳定,这个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实际上,稳定问题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大:如果不能够使照相机很好地稳定下来,结果将会造成照片总体上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地方。如果不是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总体上模糊的照片肯定就是拍摄失误,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
&&&&&&&&&&&&
一、影响照相机稳定的因素
照相机不稳定基本上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照相机持握不稳定――手抖(手震)
&&& 无疑,小型照相机是适合手持拍摄的。但是,只要是个大活人,都不可能做到手持照相机保持完全的静止。而极轻微的颤动都会引起照相机的晃动从而导致焦平面上结像的晃动,胶片所记录的影像必然不是最清晰的。
手抖的最大原因是拍摄时照相机的快门速度设定过低
照相机持握不得法,是手抖的原因之二
不稳定的拍摄造型,是手抖的原因之三。
拍摄时快门按动的时机和方法不对是手抖的原因之四。
2、照相机自身的震动(机震)
怎么会有机震?回忆前面所讲过的照相机结构,我们就容易理解机震是照相机所固有的。以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为例,我们知道照相机在拍摄时是这样工作的:
&&& 按下快门后――反光镜快速上抬,同时机身的拨杆推动镜头的拨杆使光圈页片收缩到预设值――快门开启――胶片曝光――反光镜回落,同时光圈叶片恢复全开状态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过程中,照相机中各部件的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照相机的自震动,特别是反光镜要克服静止和运动的两个惯性并猛烈拍击镜箱顶部所引起的震动,危害最大。
3、环境因素造成的不稳定
如在行驶中的车、船上,颠簸或松软的地表上等。
&& &拍摄位置处于风口上等。
&&& 为使照相机更稳定,有许多方法都可以使用,但有些方法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稳定的目的,反而加剧不稳定。如使用与照相机的重量不匹配的三脚架或劣质三脚架,或其他支撑身体、照相机的物体本身就不稳定等等。
照相机不稳定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是绝对有害的,这一点往往被初学者所忽略。其实这些有害现象在以下的使用照相机场合很容易被感觉到:
&&& 在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值时影响不言而喻:使用的快门速度值越低影响越大,在1/4秒的快门速度值以下,基本无法手持拍摄。&
&&& 在使用长焦距镜头摄影中影响较为明显:使用的镜头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照相机晃动的影响越大。镜头越重,持握越困难,手抖的影响也越大。镜头的焦距长于200mm,很难使影像不发生明显的晃动;而300mm以上的镜头,基本上是不适合手持拍摄的。
&&& 在对影像进行近距离摄影中影响较为明显:在近距离摄影特别是微距摄影中,由于被摄物成像较大甚至被放大,照相机晃动的影响也被放大。微距摄影是不适合手持拍摄的。
要判断一张模糊的照片到底是因为摄影镜头、胶片的质量原因、对焦不准的原因,还是照相机不稳定所造成,方法是判断照片的影像有没有一个清晰点,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点,那么,很可能就是照相机不稳定造成的;如果影像出现二线性,那么100%是不稳定的结果。
&&& 当然,手抖、机震等原因对照片清晰度的影响有大有小,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出现影像重影。一般的、轻微的情况下,在普通的小尺寸扩印照片上不容易被察觉。但是如果要制作大尺寸照片,照相机不稳定造成的危害会清楚地表现出来。
二、照相机稳定措施
1、持握相机找力点
&&& 持握照相机的方法要兼顾照相机的稳定与“可持续”作用,所以动作考虑是:找到关键的用力点和保持肢体的自然、舒展。
以左手掌从下托住照相机底部,手指握住照相机镜头,形成第一个握持用力点;用眉骨和鼻子贴靠在照相机的后背,形成第二个抵靠用力点;左手臂抵靠在胸前,形成第三个支撑用力点。三个用力点形成的三角形能为照相机提供较为稳定的支撑。
&&& &右手要适当放松,主要靠它帮助扶稳照相机,实现功能调节和按动快门。
&袖珍照相机的持握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方法可以参照单反机。
2、按动快门要得法
按动快门的要领就象射击一样,关键的是三个方面:
&& (1)右手的持握不宜用力太大,以大拇指与中指夹紧照相机,尽量解放食指,其余二指自然搭放;
&& (2)按动快门前及过程中屏住呼吸(注意:是“屏气”不是“憋气”);
&& (3)食指自然搭在快门钮上,半按下快门作预备,时机到来时,即轻点快门。动作一定要轻――按,避免用力过猛和敲击快门。
3、快门速度往高定
手持照相机拍摄,对于快门速度的选用,有一个原则:
快门速度值应不低于所使用的镜头焦距数的倒数
&& 这被认为是经过训练后,可以“安全”稳定影像的快门速度下限。
&& 如:使用的镜头是50mm的焦距,那么快门速度就至少应该选择1/50秒及以上的速度。
&&& 有的专家认为,这个参照标准是最低限,实际上应在这基础上再提高一倍以上的速度值。即上例中应用1/100秒的快门速度值。
&&& 对于变焦距镜头,则是用长焦距一端的焦距数的倒数为参照。
总之:快门速度越高,照相机不稳定的影响越小。如果不结合其它方面的考虑,那么把快门速度定高一些是不会错的。
4、支撑物件派用场
为进一步稳定照相机,在拍摄中要注意尽量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支撑物。如建筑物的墙体、柱、栏杆,无风时的大树、电线杆,等等。前提是这些支撑物必须是稳定的。
5、最为方便、理想的支撑物就是:摄影用三脚架。
三脚架是用来架设、支撑照相机的摄影附件。在普通摄影中,最重要的附件莫过于三脚架。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加上快门线,就能够解决我们上面所涉及的影像稳定方面的问题。
使用三脚架是保证影像清晰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初学者,只要简单地架设起一支足够稳定的三脚架,也许会发现,影像素质马上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在拍摄中有这么一个原则:
&&&&&&&&&&
为达到最高的影像素质,任何情况下,有可能用三脚架就一定使用三脚架。
使用三脚架,摄影也会变得轻松。
5、什么样的三脚架比较适合普通的摄影?
  有一个选用原则:
  三脚架的标称承重必须大于等于摄影器材重量的两倍。
  如:照相机加镜头重量为2公斤,那么三脚架的标称承重至少应在4公斤。
  还有一个原则:
  用你能扛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
最后,我们强调:
  一定要培养使用三脚架的良好习惯。
  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一定要掌握手持照相机拍摄要领,苦练基本功。
&&& 对焦是摄影技术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技术,是学习摄影的第一步。一幅照片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是否能找到焦点和在什么地方找到焦点,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照片上的影像哪一点是实像,或者找到实像的那一个点并不是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那么,这张照片无论如何也都是失败的。在这一节里,我们就来讨论对焦问题。
一、对焦的基本原理
根据透镜成像,在镜头前的物体,到镜头之间的距离,称为:物距。而镜头到结像最清晰的位置的距离,称为:像距。当物距一定时,像距也是一定的,如果物距改变,也必然引起像距的改变。
&&& 在摄影中,被摄体与镜头之间的距离是千变万化的,而镜头的成像的最清晰的位置,必须是落在胶片平面上,感光材料(胶片)才能够记录下这一清晰影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不断地调节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对焦就是通过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使物体的成像的清晰点落在胶片上。
&&& 在摄影中,对焦的方法有两个:
&&& 1、在拍摄距离(物距)一定时,通过改变像距来配合物距。操作上主要的办法就是前后移动镜头进行对焦。
&&& 这是普通摄影中最通常的对焦方法。
2、在像距一定时,通过改变拍摄距离(物距)来配合像距。操作上主要的办法就是前后移动照相机进行对焦。
&&& 这种对焦方法在普通摄影中,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精确反映被摄物与成像的比例时采用的办法。如在近等比摄影和微距摄影中,在预定了拍摄比例后,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进行对焦。
二、对焦辅助手段
&&& 我们如何确定照相机是否已经对好焦距,这就要利用照相机上的对焦辅助系统进行操作和确认。照相机的对焦辅助系统又包括手动对焦辅助系统和自动对焦辅助系统。它们主要反映在照相机的镜头上和照相机的取景器中。
这是一个普通照相机的取景器内的情况,它包含了:磨砂玻璃屏、中央微棱镜环、中央裂像圈,这三种标准的对焦辅助手段。
&&& 下面,分别介绍如何利用照相机镜头和取景器的提示进行对焦操作,以及各种方法的使用特点、适用场合。
(一)距离量度与目测对焦
最古老的对焦方法就是通过量度或者是目测得出物距,然后在照相机的镜头上作出调节。在照相机的镜头上,标有距离刻度与对齐标线,这就是指物距确定后,摄影镜头所要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比较简陋的,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做到精确,但在今天也有存在的意义:
1、在黑暗的环境中无法利用其它辅助手段时;
2、在需要作出极快速的反应时;
3、在不能暴露拍摄意向而采用盲拍手段时……
(二)磨砂玻璃屏辅助对焦
在通过镜头取景的照相机中,其取景器的对焦屏就是一面磨砂玻璃屏。磨砂玻璃屏辅助对焦是通过镜头取景照相机的最基本的辅助对焦手段。它就是在胶片平面的位置上(机背取景照相机),或者是在与胶片平面精确等距的位置上(通过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放置一面磨砂玻璃来收集成像的影像,当前后移动镜头或照相机时,如果观察到磨砂玻璃上的被摄物的对焦部位的影像是清晰的,就表明已经对好焦距。
&&& 这种办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准确,并有利于整体观察被摄体的焦点及前后情况。存在的问题是对摄影者视力的要求较高,需要注意力非常集中,并需要一定的经验。对于存在的问题,一个通光量大的镜头会有改善。
(三)微棱镜环辅助对焦
在磨砂玻璃屏的中央设置微棱镜环辅助对焦器,微棱镜环由众多的设置成不同角度的锥状的小棱镜组成,当被摄体不在焦点上时,通过微棱镜环观察到的被摄体是一些破碎的黑白不透明光斑,不能看到被摄体的形状。当前后移动镜头或照相机时,可以看到这些破碎的黑白不透明光斑逐渐消失并变得通透。如果通过微棱镜环看到被摄体的形状,而且微棱镜环是通透无杂斑的,这就表明已经对好焦距。
&&& 这种办法的优点除同样是简单、直观、准确外,还具有快速的特点。在需要快速对焦时,一当看到光斑消失就可以拍摄了,在对平面被摄体、点状花纹图案被摄体对焦,以及对前后移动的物体进行追焦拍摄时特别有利。
&&& 存在的问题是对镜头的通光量和环境光照要求较高,当镜头的最大光圈为f/4.5以下时,微棱镜环容易出现半明半暗的现象,影响对焦。当镜头的最大光圈为f/8以下时,基本上丧失了辅助对焦的功能。
(四)裂像圈辅助对焦
在磨砂玻璃屏的正中央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圆,它是由两个半圆柱形但端面倾斜而相错的棱镜所组成的,这就是裂像圈辅助对焦器。当被摄体不在焦点上时,通过裂像圈辅助对焦器观察到的被摄体是被上下半圆分开的两个部分(如果是裂像圈所对准的被摄体部位刚好有线条经过上下两个半圆,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线条被中间两个半圆的分割线分开而错位),当前后移动镜头或照相机时,可以看到这两个分开部分逐渐移近,最后两个半圆的图象组成完整的整体时(如果是线条部分,则两部分的线条是连贯相通的),就表明已经对好焦距。
这种辅助对焦方法优点是可以达到精细对焦的目的,并且稍加训练就可以掌握,简单易上手。
&&& 缺点也是对镜头的通光量和环境光照要求较高,当镜头的最大光圈为f/4.5以下时,裂像圈容易出现半明半暗的现象,影响对焦。当镜头的最大光圈为f/8以下时,基本上丧失辅助对焦的功能。
&&& 此外:(1)对于没有线条的被摄体,比较难操作。在近等比摄影、微距摄影时,如果对焦点不在画面中心时尤其难操作。(2)对移动的物体进行追焦拍摄,基本上是不能依赖这种对焦辅助手段的。
磨砂玻璃、微棱镜环、裂像圈这三种对焦辅助手段可以说是各有所长,我们都要熟悉它,灵活运用它。一般来说,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的取景器中的聚焦屏都是同时具备这三种方式,这些聚焦屏也成为标准聚焦屏。
&&&& 同时,照相机生产厂也生产一些如全磨砂玻璃屏,磨砂玻璃结合中央微棱镜圈,磨砂玻璃结合中央裂像圈……这样的聚焦屏,目的也是给摄影者根据摄影用途灵活选用。
(五)电子辅助自动对焦
前面介绍的对焦方法是摄影者通过照相机上的辅助对焦手段进行判断并在照相机上进行调节完成对焦距。现代照相机基本上都加入自动对焦辅助系统,能够由照相机的自动功能实现电子辅助自动对焦方式,称为自动对焦(AF)。过去由人手调节、眼睛判断的对焦方式就称为手动对焦(MF)。
&&& 1、自动对焦技术的发展
&&& 自动对焦的出现是照相机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革命,因为这意味着对焦这个最基本的也是自动化实现难度最大的技术难题被攻克。原来属于资深摄影师“专利”的对焦技术,从此变得简单和易于掌握,推动了摄影活动的空前普及。现代照相机的自动对焦主要是在旁轴取景式照相机和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中运用。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
&& (1)主动式自动对焦
&&& 相机上的红外线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到被摄体,相机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或超声波进行距离运算,并通过步进马达驱动镜头到相应位置完成对焦,为主动式自动对焦。
主动式自动对焦方式主要在旁轴取景式照相机中采用,如袖珍照相机100%采用这种方式。
&&&& (2)被动式自动对焦
&&& 照相机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进行自动对焦的方式,为被动式自动对焦。
&&& 被动式自动对焦方式主要在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中运用。
2、自动对焦的操作
我们主要讨论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的自动对焦操作。
&&& 今天的加载自动对焦功能的单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已经发展到第四或五代。从十多年来的自动对焦技术看,其基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不断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照相机芯片的运算速度和精度的提高,增加自动对焦选择点,加强焦点预测能力等等。总体上就是越来越简便、快捷、精确。
&&& 以Canon公司的代表性产品Canon
EOS3为例,它在取景器中设有45个对焦选择点,除可以利用照相机上的控制转盘任意选择外,并可通过设于取景器观察窗上的电子检测器探测、跟踪拍摄者的眼球的运动情况,自动选择对焦点,做到看哪里对焦点就定在哪里的所谓“眼控对焦”,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快捷的自动对焦技术。
关于自动对焦的操作,这是非常简单的:一般来说,把照相机取景器中的对焦区域选择框对准被摄体需要对焦的部位,半按下快门按钮,即可在瞬间启动、完成自动对焦。对焦完成后,取景器中会有合焦提示,一般是以绿灯亮起来表示,有些照相机合焦后会伴有声响提示。
&&& 如果根据构图安排,被摄主体不在对焦框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把对焦框对准被摄主体进行对焦,并保持半按快门锁定焦点,然后再重新构图拍摄。
3、自动对焦并不是万能的
135单镜头反光式自动对焦照相机的优点很明显:
&&& 1、为视力不佳的人士、缺乏摄影经验和训练的人士提供一个高度可靠的对焦辅助手段。
&&& 2、为人们提供一个简单、快捷的摄影手段,利于需要快速反应的摄影题材。
&&& 3、在某些重要场合可以把摄影者的注意力从对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精力集中在构图和对被摄者瞬间表现的把握上。
缺点也同样存在:
&&& 1、在对焦光路中有其他物体遮挡时(包括半透明的物体),对焦点的选择出现失误。
&&& 2、弱光下无法自动对焦;照相机选用的镜头最大纳光能力小于F/8无法自动对焦。
&&& 3、除比较新的几个机种外,许多照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无法对只有竖线条或横线条的物体对焦。
&&& 4、不能对对焦区内的平面、单色弱反差的物体对焦。
要解决这些问题,135单镜头反光式自动对焦照相机:
&&& 1、都保留手动对焦功能。如磨砂玻璃屏辅助对焦,以应付照相机自动对焦系统不能很好区分主体的拍摄场合。
&&& 2、采用主动、被动相结合的对焦方式,以应对低照度下或景物无反差的拍摄场合。如在中、低档次的机型中,设有自动对焦辅助灯,或机顶闪光灯发光辅助对焦;在专业级和高档机中一般是利用专配闪光灯发光辅助对焦。
&&& 不管照相机如何先进,还要明白它的工作原理,掌握最基本的摄影技术和方法,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照相机的功能而不是受制于器材。特别是象照相机这样的机器,高科技往往提供的是便捷的辅助手段,功能的改进并不多,所以最复杂的照相机所能做的,简单、“原始”的照相机一样能做,只不过要麻烦一些而已。反而这些简单原始的操作方法,提供的是最可靠的手段,应该熟习掌握。
三、景深和超焦距
(一)什么是景深?
&&& 从理论上来说,当对被摄体的某一点进行对焦后,只有这个对焦落点及其所在的与胶平面平行的面,能够在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其它的部分都将处于焦点外,是不清晰的。
&&&&&&&&&&&&&
&&& 但对于清晰不清晰,除了有理论上的依据外,还有人的观察能力的问题:如果处于焦平面外结像的点,我们的眼睛“看起来是清晰的”,那它就是清晰的。
&&& 在实际上,处于焦点外的各个点它的成像又是一个距离焦平面越远越不清晰的过程――这包括在焦点前和焦点后的各个点。
怎样才是“看起来是清晰的”呢?
&&& 这里有一个关于“容许弥散圆”的概念:
&&& 在焦外的点,不能在焦平面上结成清晰的实像点,而表现为一个发虚的光斑,这就是弥散圆。
&&& 那么,如果这个弥散圆光斑它的直径足够小,以致我们人眼无法分辨出它是个圆,而看成了一个点,也就觉得它是清晰的。
&&& 理论上说:在明视距离(25cm)观察,如果一个弥散圆它的直径小于0.033mm,那么我们就会把它看成是一个点。
&&& 这个0.033mm直径的圆型光斑,就是我们人眼所能容许的弥散圆。景深的理论依据也就在这里。
这就涉及到摄影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景深。
&&& 焦平面前后成像清晰的范围,叫做焦深。与焦深所对应的被摄物的深度叫做景深。其中从被摄物目标对焦面到成像还能保持清晰的最近一点的距离叫做前景深,到成像还能保持清晰的最远点的距离叫做后景深。而前后景深之和叫做全景深,简称:景深。
&&& 当照相机C对景物F点对焦后,F点前后都有一段距离是“看起来清晰的”,如果景物前面到H点是清晰的,那么从H点到F点就是前景深;同理,从F点到后面的清晰点M的距离就是后景深。而H点到M点的距离就是全景深,简称景深。
&&& 从C点到H点以及从M点到Y点的景物,由于不在景深范围,其表现就是不清晰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1、镜头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 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拍摄时所选用的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大小的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时,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被摄物体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使用相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大小的光圈,对不同距离的物体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拍摄时,如果欲获得大的景深效果,就要尽可能地使用短焦距镜头、小的光圈值、远距离拍摄。
•反过来,如果欲获得小的景深效果,就要尽可能地使用长焦距镜头、大的光圈值、近距离拍摄。
(三)如何判断景深大小
在拍摄前我们能否预测景深状况?方法有下面三种:&&&&&&&&&&&&
&&& 1、查镜头景深表:可靠、准确,但不实用。
&&& 2、利用照相机的景深预视功能:可靠、准确、直观,但需要经验积累,在小光圈时难以判断,光线暗时难以判断。
3、查看照相机上的景深标尺:实用,但不够精确。
以上三种办法掌握一种即可,对于135片幅的照相机,从取景器中观看景深毕竟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四)景深的运用
为什么要控制景深?
&&& 景深现象是摄影的特性,也是摄影作品区别于其它平面艺术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合理运用、控制景深,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反映摄影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
&&& 首先,景深效果与人的眼睛观察事物的特性是一致的,能够模拟人眼的效果。
&&& 其次,景深效果突出、强化了画面的透视感,使二维的平面具有了三维的立体效果。
&&& 第三,景深的不同表现,能更清楚地传达拍摄者的意图,展现被摄体不同的面孔、风貌。
&&& 第四,在对画面的把握上面,我们利用景深的特点,弱化、虚化甚至隐藏画面中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达到净化画面,突出、强调主体的表现手法。
&&& 而景深控制不当,会给人简单复印对象、拍摄目的不明确、画面驾驭能力低……总之就是技术与艺术表现力都差的印象,是摄影还没入门的表现之一。
在实际拍摄中,景深大小的控制要结合许多因素,包括:
&&& 1、这是一张什么性质的照片――科研?纪实?艺术作品?
&&& 2、想通过照片让人们了解什么,不想让人们在照片中看到什么――全貌?个体?局部?
&& &3、是客观再现还是引导观者跟从拍摄者的眼光?
&& &4、影像最终的用途――展示的方式、放大的尺寸?
&&&&&&&&&&&&
……………
&&& &如此等等,这些需要大家在拍摄中慢慢体会。
两种控制景深的操作方式:
1、在构图对焦完成后,检查各级光圈的景深范围,根据拍摄要求作出调整。
这种办法多用于静物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及其他一般摄影题材。
2、预先定出拍摄距离以及景深要求,在照相机中作出调整。
这种办法多用于需要快速拍摄的场合如新闻抓拍、抢拍,运动体摄影,动感摄影等。这办法又可称为“撒网式对焦法”。
在对景深的把握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景深的认定与人眼识别能力有关,它是在特定的观察距离,人眼对特定尺寸的图像的分辨能力。如果超出了这些条件,那么对景深的理解会有不同。
同时,景深的认定还与对图象的质量要求有关,如果我们需要得到全画面都尽可能细腻的影像,那么,我们会要求前后景的表现尽可能一致,这时候就需要有非常小的弥散圆,也就是非常大的景深。
比如图像如果经过高倍放大,这时候原来可以满足的景深范围就可能不适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图像看小样还可以接受,一放大就会暴露出焦点不实或前后景交代不清的原因。
因此,对景深的把握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
实际拍摄中,我们往往会对一些后期需要放大的作品如风光类的作品提出更严格的景深要求。所以不管景深表是否显示已经足够,我们都会利用小光圈值(f/16以下)来拍摄,目的就是希望经过高倍数放大后,全画幅仍然能有足够细腻的影像刻画。
2、由于存在着景深的关系,使得我们对对焦精准程度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所以“撒网式对焦”以及盲拍对焦才有了可能。
但景深的表现与镜头的焦长和拍摄距离息息相关。我们在使用长焦距镜头和在极近的距离拍摄时,特别要注意对焦的精准,因为这时候的景深十分浅,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失焦。
如小品摄影、微距摄影和翻拍之类,人像摄影等等,对焦点的要求本身就极高,稍有不慎就容易对焦失误,而且对景深的覆盖范围的要求也极高,浅了不能表现整个被摄体面貌,长了也可能达不到特定的表现效果。这些拍摄题材如果时间、条件允许,最好能拍摄前确定好景深范围,作出适当的调节。
(五)超焦距及其应用
1、什么是超焦距?
&&& 当摄影镜头对焦于无限远(∞)时,位于无限远的景物会清晰地成像在胶片平面上,而在有限距离某一点上的景物在胶片上也同时结成可以容许的清晰像点,再近的景物就模糊不清了。那么由最近的清晰位置到无限远处所包含的景物,都会清晰地成像在胶片上。这个最近的清晰点到镜头的距离,就叫做超焦距。
&&& 如图所示:当镜头对焦于无限远的景物F时,根据景深原理,在有限距离上的H点也是可以容许的清晰点。那么这个H点到镜头之间的距离(用蓝线表示部分)就是超焦距。
•超焦距原理示意图
•当我们对无限远的景物(F)对焦时,据景深原理,从F点到H点是清晰的,H点就是离照相机
最近的清晰点。F点到H点这个景深范围实际上就是前景深,而后景深没有利用起来,白白“浪费”了。
下图:如果我们把对焦点定在H点,那么从1/2H点到H点的距离将是清晰的,
也就是前景深的范围。而从H点到F点的距离将落在后景深的范围,也是清晰的。这样,我们在总体上就把所拍摄的景物的清晰范围大大拓展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景深范围。
2、超焦距对焦点的确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找出超焦距的距离点,并把焦点对在上面,这就是充分利用摄影镜头的光学特性,获得最大的景深范围。
&&& 而超焦距是与镜头的焦距和拍摄时所选用的光圈有关的。不同焦距的镜头、同一焦距的镜头使用不同的光圈,其超焦距范围都不一样。判断一个镜头在某个光圈值时的超焦距的方法为:
&&& 选定光圈值,然后转动镜头调焦环,把距离刻度中的“∞”符号对正镜头景深表上标示的光圈值指标,这时景深表上的距离指标标示的刻度就是超焦距。距离指标另一侧的光圈值指标所对应的数值为最近清晰点,两个光圈值指标间的距离范围就是景深范围。
3、自动对焦照相机镜头超焦距的设定
以上我们谈论的是手动照相机镜头的景深设定和超焦距设定。对于新式的自动对焦照相机镜头、袖珍数码照相机镜头如何进行设定呢?
&&& 自动对焦照相机镜头所能提供的信息和调节是很简陋的,要从事超焦距摄影比较的痛苦。可以说,全自动照相机在诸如风光、建筑、微距等这一类摄影题材中,相对于过去的电子照相机或是全手动机械照相机,毫无优势可言。我们只能从一点点的提示中做一些有限的选择,其他的、更多的调节方式,我们只能够凭经验去蒙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只表明了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值时,超焦距设定的位置指示。其他资料欠奉。
使用的方法:
(1)关掉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
(2)转动调焦环,把“∞”符号对正超焦距对焦标示线。
(3)把镜头的光圈值选到最小。
4、超焦距摄影的适用场合
超焦距的运用实际上是景深原理的一个特殊运用,目的是获得最大的景深范围。由于其出发点是先考虑清晰范围,而把对焦点选择在一个特定的距离上,因此除非巧合,否则其清晰范围内最清晰的点(对焦面)往往不在主体上。这样,其有一定的拍摄适用场合:
&& (1)包含前景、中景、远景的全景摄影,其主题是整个场面、环境。如不存在前或远景的或不需要前或远景清晰的拍摄,则没有必要采用超焦距原理。
&& (2)对无法预料的动体进行抢拍,运用超焦距原理可以在瞬间不经调焦进行拍摄,在新闻摄影中有重要价值
一、摄影曝光
&&& 摄影是以光作画。摄影曝光就是使感光材料曝露于通过照相机镜头的光线而得到的结果。银盐摄影中,当感光胶片经过摄影曝光过程,就会构成一个非永久性的、不可见的或“潜在”的影像,经化学冲洗后形成一幅永久的、可见的影像。数码摄影则直接获得影像。
&&& 银盐感光胶片形成的潜影或影像是与感光量成正比的:当感光量越大时,在胶片上就形成越大量的银盐堆积;反之则越少。在摄影术语中,银盐的堆积量用“密度”来说明。由于感光胶片的特性以及后期制作(印制照片,幻灯放映,印刷等等)的局限等种种限制,对经曝光后的胶片上形成的密度有一定的要求:密度太大、太小都无法准确记录影像。
&&& 所以,摄影曝光的根本点就是针对某种感光材料的特性,给予适当的曝光量,使得最终形成的影像符合我们制作的要求。
(一)什么是正确曝光?
关于什么是正确曝光,涉及诸多方面,难以笼统给出一个结论。一般来说,有两种理解:
&&& 1、对于拍摄对象,如果经过曝光后,后期制作的照片能够记录下对象的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细节,并且在最亮与最暗部分之间有丰富的影纹和层次,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因为它已经把我们要看的东西呈现得清清楚楚。――这是对照片的一般要求。
&&& 2、照片能够记录下最重要部分的细节,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拍摄意图,可以认为这也是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因为它已经把作者的意见表现出来。――这是对照片的选择性要求。
&&& 需要注意的是,“拍摄对象”可以是一个全景,也可以是大环境中的一个局部。总之就是我们所要记录的对象。
(二)曝光不足与曝光过度的影响
1、在任何正常照明的场景中,曝光不足的最主要的影响是损失阴影部位的细节。如果曝光严重不足,记录景物的阴影部分由于感光量远低于要求而无法记录下任何细节。
&&& 曝光过度最明显的表现是照片最亮处也即“强光”部位的细节、反差丧失。造成照片的明亮部位一片苍白。
&&& 损失的细节对于后期制作来说是无法挽回的。
&&& 2、曝光不足或过度使记录的影像反差降低。如曝光不足时,首先是景物的最亮部位由于没有恰当的曝光量而显得发灰,其次在中等影调部位也呈现与最暗部位接近的影调,总体上是一张发暗的照片。
&&& 3、曝光过度使影像的边缘产生光渗现象,影响影像的清晰度。数码摄影还容易诱发紫边现象的加剧和高光溢出
对于普通的感光胶片,曝光不足比曝光过度造成的危害要更为严重。简单、形象的理解就是:曝光不足使影像记录很少或根本没记录,后期怎么努力都是徒劳。而曝光过度则是记录得太多,但毕竟是“有东西”留下来,通过后期的制作可以作一定的挽回。
&&& 而对于反转片来说,曝光过度的危害则更加明显,由于采用的是与负片正相反的工艺,曝光过度变成记录下来的东西极少甚至没有,成为白茫茫一片。
&&& 在感光材料一节中我们曾了解过感光胶片都有一定的宽容度,对于负片而言,黑白负片的宽容度是曝光过度4级、不足3级仍然能够记录下影像;彩色负片则是过度3级不足2级;反转片的宽容度最窄,大约只有过度1级,不足2级的范围。
利用负片在曝光过度时的记录能力较强这一特点,我们在拍摄时,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谨慎地稍许曝光过度一些,这样的安全性大一些。事实上,许多有经验的摄影人都是在拍摄中有意识地增加曝光0.3―0.5级左右(1/3-1/2级)。实践也表明:彩色负片摄影曝光过度一些反而影像更为饱和、明快、艳丽。(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胶片生产厂家“报大数”的问题,如:有些胶片本身没有达到100度的感光度,实际只有80左右,加大0.3级后才可能恰好达到标称值的曝光要求。)
&&& 而反转片在曝光不足时反而“有东西”留在胶片上的特点我们在拍摄时,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谨慎地稍许曝光不足一些。实践也表明:反转片摄影曝光不足一些反而影像更为饱和厚实、艳丽。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负片摄影曝光,宁可曝光过度,也不要曝光不足。
而对于反转片,结论则相反:
反转片摄影曝光,宁可曝光不足,也不要曝光过度。
数码摄影,宁可曝光不足,也不要曝光过度。
(这一点涉及不同厂家的感光元件特性,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结论主要是由佳能数码机感光元件的使用实践得出。)
二、曝光控制机制
(一)影响曝光量的三个因素
影响胶片曝光量的三个因素分别是:
1、感光材料的感光度。这是影响曝光量的
2、镜头光圈(f/)值。
3、快门速度。
&&& 在照相机上,所使用的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是确定曝光量的基础,而控制曝光量的机制是光圈和快门速度,它们是在一定的感光度的基础上对纳入的光量进行调控。我们知道,一定的光圈开度(F/值)是摄影镜头的纳光能力,而快门速度则是感光材料暴露在光照下的时间。
&&& 因此,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根据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光圈和快门相结合,共同对感光材料的曝光量产生影响。
我们在拍摄中,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感光度,如果是使用电子控制的照相机,操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在照相机上设定感光度――胶片照相机根据当下所使用的胶片感光度进行设定;数码照相机直接调节。只有确定了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再谈论光圈和快门如何组合才有意义。
&&& 感光度的设定要考虑:
&&& 1、现场光的强弱。
&&& 2、对图象画质的要求。
&&& 3、其它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照相机的快门
照相机的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机构:平时遮蔽感光材料,需要时打开,通过打开时间的长短,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光量。
&&& 快门打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普通照相机的快门设置标识一般为整档设置:如8秒,4秒,2秒,1秒,1/2秒,1/4秒,1/8秒,1/16秒,1/30秒,1/60秒,1/125秒……1/8000秒。他们之间的光通量关系是:
&&& 任意一个快门速度允许的光通量都是比下一个较低速度的少50%(少一半),都比上一个较快速度的多100%(多一倍)。
例如:1/125秒比1/60秒少一半的通光量,而为1/250秒通光量的两倍。
在照相机中,快门的设定值印在快门速度调节盘上,1秒以下的时间是采用实际时间的倒数来表示。
&&&& 需要注意的是,在快门值的调节上:
&&&& 1、传统机械照相机和AE照相机(电子自动照相机)的快门速度只能是整档设定,而不能把速度值设定在两个档位之间,以免引起误操作。
&&&& 2、部分AE照相机在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A)和程序式自动曝光(P)时,快门速度可以是无级调节,如在自动模式下可以实现1/123秒、1/456秒、1/789秒等。
& &&&3、AF照相机(现代自动对焦照相机)在手动选择时一般都可以进行1/3级步进的快门速度调节,如把快门值设定在1/125秒与1/250秒之间的1/160秒和1/200秒,而在其他自动模式下快门速度值无级调整,这些都更有利于精确控制快门速度。
(三)倒易率及其失效
摄影曝光的控制是由光圈和快门共同起作用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决定了最后通光量的大小。
&&& 而我们已经知道:光圈的调节也是整档表示级差。所以,如果我们确定了基本的曝光组合,就可以通过同时反向改变光圈和快门的级差,而获得相同的通光量。
&&& 例如:如果我们确定了用1/125秒、F/11的组合拍摄是正确的曝光量,那么,我们也可以选用1/500秒、F/5.6的组合进行拍摄,他们所获得的通光量是一样的。
&& &这种根据拍摄情况在确定了基本曝光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快门和光圈值的不同组合而获得相同的曝光量,就叫做:倒易率。
&&& 在摄影创作中,我们正是根据倒易率规律,通过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去适应不同的被摄对象,或者是取得不同的表现效果。
倒易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成立的,但是在一些极端的场合,如长于1秒的曝光时间和短于1/2000秒的曝光时间,由于感光材料的特性,倒易率也会失效。倒易率失效则要进行相应的曝光补偿。
&&&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发现:极短时间的曝光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反曝光时间怎么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