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法生,文化课差了一分,但是2017年湖南省书法联考考全省前十,能去吗?谁能帮帮

学习书法对学生文化课成绩有帮助吗?
学习书法对学生文化课成绩有帮助吗?
《陈阿新书法艺术》
&易秋书法工作室
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学习书法,认为写好字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帮助,那么事实真的这样吗?
学习书法:是磨练孩子一个人好的品格。一个让孩子修身养心,陶冶情操。然而孩子课堂当中学习文化课则是积累文化知识。两者所占孩子的品格完全不同,书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文化课则是提高孩子的知识积累。书法能够帮助孩子练好字,帮助他们修身养性。
《陈阿新书法艺术》:认为孩子学习书法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
不过当然,写好字,在学校里能够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羡慕,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在考试和作业中更多的得到老师的青睐,在考试和提高分数上会占有很多的优势,在学校的硬笔书法竞赛,作业展示中也会得到很多的机会,所谓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也会让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个人品格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因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习成绩。
因此,人的心性,品格不是一日两日能够练成的,但是文化课是能够慢慢学的,只有磨练好一个人的品格,才能够对他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书法对于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更注重的是对人品格的磨练,学会的是做人的道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书法专业优势和高考就业前景
书法专业优势和高考就业前景
全国共有多少所大学招收书法专业?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书法专业试点的开设,已由2000年的8所上升到40余所。
艺术类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绍兴兰亭艺术学院
综合类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学院、河南大学、聊城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摘要:书法专业职业趋向大学教育岗位;中小学教育岗位;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专职书法家;部队文艺兵.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随着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的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兴。
  或许我们会有疑惑:学书法专业也能考名牌大学吗?现实是:现在很多名校、全国超过四十多个高校已经开办书法以及以书法为媒介的专业,其中有很多是名牌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一些在全国很知名的美术学院,高校书法专业正在以蓬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书法专业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已经成熟。2010年全国招收书法类考生的高校已经达60所,录取人数非常可观。
书法专业随着“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也将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为此高校纷纷增设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文化课基础稍微好一点的文、理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一.高考书法专业的优势
  第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2010年书法高考生的最低投档线240分。平时在班级中等的学生都有机会。
  第二、专业相对来说要好考。每个院校开设的书法专业一般在专业考试的时候都是三种模式:
  1、先考临摹,就是对列出的一个古代的优秀名作,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进行临摹,不超过40字,一张宣纸。
  2、再考创作,学校给出规定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创作。
  3、有些院校加试一些书法史论,也全是记忆性的知识,很简单。这样比较起来,相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其他的专业考试,要更容易的多。
  第三、招生院校在增加。国家教育部在控制音、美、体专业的招生人数,而书法专业不但不控制,还大力扩招,且专业方向设置越来越科学、合理。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院校,也招收书法本科生。
  第四、考生人数少:例如,2010年山东省艺术类考生达17万人,但书法专业考生仅2千余人。山西省艺术类考生仅2万余人。书法专业考生人数少之更少。
  第五、专业方向更趋合理化。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的书画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的艺术设计(书法方向)、山东工艺美院的装饰艺术(书法方向)、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书法专业。
  第六.发展就业有潜力。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多为师范类书法专业。这就说明一点,全国缺师资,包括现在的高校。近年来培养的学生,有一大部分被高校录用。
二书法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一)教育行业
2007年对于书法专业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年呼吁要在全国中小学阶段开设书法课,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007年9月广东省在新学期开学全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结果书法专职教师缺口2000多名(全省需要3000名书法专职教师。)而且上海市,北京市和浙江省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也即将启动,全国性中小学阶段开设书法课将在几年内陆续实现。
第一大学教育岗位
随着中小学陆续实现书法教育,师资缺口相当大。而大学为满足中小学师资必然要增加书法专业招生人数和增加书法专业。相对于现状,大学书法教师相当紧张,书法专业生相当一部分能够获得大学教师岗位。
第二中小学教育岗位
按照广东省的中小学开设现状,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书法专业教师需要八九万人,而按照现有大学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规模需十几年才能完成,那么在今后几年书法专业毕业生是一个相当紧俏的行业。
(二)教育之外的行业
第一报社,出版社,电视台
我国有相关书法专业报刊20余种,需要有懂得书法专业的相关专业人士从事工作。而且除此以外的报刊也需要有了解书法等艺术类人士去办文艺副刊。
我国现有美术出版社40余家和也出版书法美术图书的非美术出版社几十家,而出版书法字帖和书法图书必须有书法专业知识,书法编辑是书法专业生就业一个很好的渠道。
电视台也需要懂得书法艺术的人去办相关的节目。
第二文化部门
当前文化部门有专门从事书法研究的专业部门如:文化馆、文联、博物馆、艺术馆都急需书法专门人才来搞鉴定、识别工作。当前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发展迅速,但文化的东西必然永远存在。文字材料用“笔写”仍旧是机关部门永远不能删除的存在。
第三企事业单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事业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需要书法等艺术类毕业生。
第四专职书法家也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自由职业
书法逐渐发展为较纯艺术的门类。专业从事,研究的专业书法家的作品也自然走向市场,成为艺术品。书法艺术品是文化市场商品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市场承认了,自然专职书法家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第五文艺兵在军队中是受欢迎的
部队文艺兵在服役其间得到晋升和转干的机会也多。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文修 书法的人文精神与书家的人文修养——在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讲座_博宝资讯
文修 书法的人文精神与书家的人文修养——在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讲座今天,我想谈一谈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书画家的人文修养。估计谈这个题目的人不会很多,实际上很多课题都会涉及到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的核心是谈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今天谈的可能涉及到形而上的东西多一些,形而上的内容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谈一谈,我觉得这个形而上的问题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很多跟其他艺术相通的东西,这也是个研究课题。  一、书法的人文精神  (一)书法与汉字美  书法很神圣,书法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汉字变成书法这是很神圣的一个过程。日本人把它称为书道,从中国引进了书法文化之后,他用“道”来命名这个现象。法和道之间,道更能体现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天道,人道,书道。那么书法在中国历史非常长久了,外国人到中国来,看到书法很好,想学书法,就问一个老师:“我想学书法,需要多长时间?”这个老师跟他说:“需要五千年。”果真需要五千年吗?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中国特定的人文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中国艺术现象。它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历史五千年积淀的结果。所以书法是非常神圣的这么一种事业。  研究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精神,首先要明确汉字的特点和书法产生的哲学渊源,同时,还应该知道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书法家的人文关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人格到书格,然后从书格再回归人格,从技到道,从道到技,道而技,技而道,经过反复升华,最后就形成了书法发展的过程,也形成了书法的审美本质。  中国书法艺术是与汉字的特点及其自身的审美特质相关联的。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符号,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需要,它是一个工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存在的一种形式感,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那么欣赏书法的人,他首先是通过汉字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意蕴,从而进入到书法境界。汉字独特的字相和无比丰富的“字”的魅力就与西方的自我画术完全不一样。石虎有一个观点,他说一个汉字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它的字相特殊。象形文字有着独特的字相,有着独特的内容,说一个字是一首诗决不为过。一个汉字可以介入很多诗中形成不同的意境。一首五绝是二十个汉字组成的,但是它辐射的境界可以融汇天地万物。这种汉字独特的功用就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诗是不能译的,汉字准确的讲也是不能译的。诗不能译是阿拉贡的话。阿拉贡说:“诗是不可以翻译的。”汉字准确的说也不可以翻译。我到新疆出差,新疆人说,汉字太简单了。他说吃的也是baozi(包子),看得也是baozi(报纸),木匠用的也是baozi(刨子),没有区别。外民族就这样理解汉字。汉字的内韵应用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才能够知道它的深刻,领悟它丰富的内蕴。那么在书写的过程中,形象结构的图示美、笔画起伏的顿挫的节奏美、字义本身的意蕴美、内容词句的情境美,它们形成的整体美感就成为了艺术品。这也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无法比拟的。所以说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对宇宙对人生的理解中所产生的这么一种艺术。所以我说书法神圣是有根据的。  (二)书法的笔意与笔力  形式超越和生命象征是书法艺术的美学本质。书法艺术的神采来自笔意和笔力。意是意境的意,力是力度的力。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是一个道理,它讲究力度。力、意、势、气,我们在底下讲课时谈到过这些概念,我们从研究书法的那天开始就要和这些概念打交道。要找这些概念的共同规律。力和意的不同来源于书法家的个体差异,书法家的性格、气质、人品、趣味、功利、学养、天分、资质的不同或悬殊,就流露出来书法面目的多样,书法面目的不同。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赵孟頫和颜真卿的字,颜真卿的字圆浑柔劲,赵孟頫的字就圆浑甜美,一个是往刚性上发展,一个是往柔性上发展。有的人天生机巧,喜欢秀,有的人天生执著,喜欢拙,有的人喜欢流畅,有的人喜欢浑朴,审美的差异往往是趣味、学养乃至人格的差异。确实有差异。  我们看黄庭坚的字。(左图:黄庭坚 松风阁帖 )黄庭坚写得非常张扬,张扬恣肆,潇洒奔放,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黄庭坚的学养深厚,而且官做的很大,他做到吏部员外郎,就是中组部副部长这么高,全国的官员命运都在他的手上,而且他的才学在当代是非常出众的。这样的学养,这样高的地位,还有他的才华使他的字写得非常的张扬恣肆,追求变化,追求突破。宋人书法讲神采,黄庭坚堪称第一。苏、黄、米、蔡,黄字是最体现神采的。徐文长的字写得也是恣肆拔厚,什么原因呢?徐文长地位低下,久考未中,最后人称徐疯子,搞得徐文长非常的压抑。他真是有过人的才华,但是社会对他不公平,他就非常压抑。在压抑的状况下,只好用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状态同样是恣肆、张扬、跋扈的字迹。虽然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都是走了这样一种神韵的道路。那么另一种书体呢?我们看李叔同的字,弘一法师他是大彻大悟之后去尽火气的内敛,所有的笔画都向里收了。(右图:弘一法师遗墨 )弘一的字,所有的浮华都去掉了,所有的装饰都去掉了,最后留下的字迹是内蕴的、本体的、收敛的美感,这是李叔同。看八大也是一样。八大宫廷出身,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后来异族打进来之后,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字慢慢慢慢地变成了八大的那种字,与李叔同的字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体现出内敛的蕴藉的美,而不是黄氏、徐氏那种张扬的、外露的美。(下图:八大书法)这跟经历有关,跟人生阅历有关,也跟性情有关,这时中国书法的妙处可见一斑了。  至于作品的神采之意则完全是书家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书法既象征着生命之美,也表达着生命之美。感情寄托与人格精神均体现在书法创造的这个过程中,书法作品的本身这个结果就表达出书家的状态,体现出书法作品的神采。从形而下的角度看,书体、笔法、章法及点框特征形成了书法作品的自然美。从形而上的角度看呢,书法的风格、品味以及情感表述又体现了书法的文化之美。  艺术的感染力与其说是表现在形式方面,不如说是深藏在艺术品所表现出的艺术家生命体验和情感释放的过程里。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书法作品打动观众的不仅仅是点画之间的形式美,最重要的是释放出的人格美和情感美。这个人格美和情感美往往是结果,是展示出来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有的时候也是书写出来的过程中的那种状态让我们看到的。书画同源——中国历史上唐代的张颠画到激动的时候用头发代墨,在纸上挥扫,成书成画。张旭写起狂草来那是情绪相当投入,杜甫有诗说:张旭写字,公孙大娘舞剑,都是震撼他心灵的那种状态。那么这个创作过程本身饱含情感,表达了一种生命,寄托了一种丰富的情感,带有象征意味。再一个就是书法作品本身,我们今天看历代书法名迹的时候,我们有时候能想象到、能感觉到作者在写这个字的时候的状态,比如颜真卿的《祭侄稿》。颜真卿在写这个字的时候是处于非常悲愤、痛苦的状态下,激情磅礴地写出了《祭侄稿》,感觉不是在写,而是在挥,情感的倾泻,一种宣泄,是在挥洒。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名家的手札,这些手札写得时候能感觉到是非常平静的,能够感觉到这个书法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在心态非常平静的状态  之下写出来的。好多书家写心经,我们好像能进入那种状态,进入经文的那种境界之中去。打动读者打动观众的恰恰是流露个人情感的。  在中国书论体系中我们可以读到鼓气论、神采论、自然天趣论、人格象征论、寄情论、学养论、变通论等等,但这里面最核心的命题是人格象征论。书法艺术和人格互为表里,和人的状态互为表里,人格象征在书法作品中既可以是形而下的点、画、技法,技巧,也可以是形而上的风神韵致,更可以是书品与人品的内在联系。人格象征表现在形式上有几个层面,这是第一个层面。那么,中国书法艺术象征特性的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正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所在。我们说书法是有生命的,书法是鲜活的,书法是可以打动人的,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象征的过程之中深含着一种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所表达出的书法生命力,体现了书法的审美本质。书法通过生命意识、通过辩证思维和创造精神显现出深厚博大的文化品质,成为超越文字功用的艺术品。所以书法的功用已经不仅仅是用来交流情感的工具了,它已经是艺术品了。它已经是通过情感来打动人,打动人不仅仅是通过他的形式,还有就是在形成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人的能量、人格精神、人的修养状态、整个人的一种活动的近况,它通过这个来打动观众。(左图:颜真卿 祭侄文稿)  书法还能渗透于笔墨挥洒的过程之中,并且通过生动而富有生命意志的形象显示出来。意象以尽意传达出富有生命情调的意象之美,这个跟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的象形文字是绘画。书法和绘画对中国艺术来说发源于一个本质。一部《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典也最权威的哲学著作,可以视作中华民族艺术观念的渊源,中华民族的艺术观念是从哪里发端来的呢?我们都可以知道是从《周易》。《周易》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圆通之美是有解释的,它可以注释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和《周易》哲学有一种天然的异质同构关系。因为中国书法用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势的一笔环转、血脉相殊、皆自成型、上接不下、下以承上等等都体现出气韵的流转,最后形成《周易》所说的这种太极图的形式,我们把书法艺术的形而下的全部的艺术辩证规律总结起来以后就是这样一个太极图,这些老师肯定跟你们讲过,你们自己也有体会。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笔环转、血脉相殊、上接于下、下又承上、气韵流转、圆通柔润,就体现这么一种辩证关系。我们在这个严谨的辩证关系中突破其中一点都是很难的,最后形成一个“险”字,就是这个险字才出现了新美。比如曾来德的书法,他可以不用中锋,一笔甩出去很远,出现了奇险的状态,但是险中就透出一个新美,透出既有审美定势,又有新的审美刺激,它是来源于《周易》的。所有的书法艺术辩证法、中国绘画辩证法都离不开《周易》中的这个阴阳关系。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气场,阴阳二气周形衍生万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中的阴阳二气周行衍生万物,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艺术形式莫过于线的组合变化,这个线的组合变化就形成了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这个组合变化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宇宙最初的一种形式。中国认为气是一种运场,阴阳二气的周转运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变化,线的变化正好与中国人认识中的宇宙规律相合了。也就是说,线是中国人认识宇宙的必然产物,中国哲学的必然产物。中国书法之所以有魅力,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气”贯穿在整个书法作品中,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贯穿在作品的结果之中。从过程到结果我们都看到气的流动。畅达、爽朗、谦然,像圆环一样形成八卦的气场。那么这个气的概念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绘画讲气,中医讲气,中国武术讲气,甚至在中国的哲学观念里头,在待人处事、政治变动、社会变革里头都有气的观念。可是在西方人他对气难以理解。西方用实证的科学来研究物质,用物质的态度来看气确实难以测定,所以非要叫人拿物质去测定气功师,有时候也测定不出什么东西。有的时候现代科学可以解决气的存在,但是有的时候它处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这样一种状态。气可以是具象的,但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它又是抽象的,它确实很难理解。好多外国立法不许中医行医,是因为你讲的气,气虚气实根本就看不见,没有科学根据,所以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在西方很多国家,在美国好多州,中医是被认为巫术不准通行。在英国,戴安娜就是去看中医以后才引起老百姓对中医的重视。在德国,认为中医不行,说那怎么可以。这种文化观念是中国人很独特的,中国人讲气虚、气实,还讲补气,气在哪儿呀,气是什么,抓不着,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有气无力不行,气不够不足以形成力。  气和力两个字在一起就形成了气力。力的来源原来是气场,气场的作用使人产生了力,气跟神在一起称为神气,神气出现了神采,出现了结果。所以“气”这个字在书法中是相当的重要,我想很多书法老师在讲到书法技巧的时候一定要谈到气的运用。(如图:曾来德作品 )   为什么书法家长寿啊?书法家长寿,元四家都活80岁以上,什么原因呢?就是有一种气在身体周行,数十年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这是其一;其二呢,一种人格修养状态进入了这种大彻大悟的境界,我们看倪云林,家财万贯,不会为生活去操心啊,祖上留下的钱足够他买田置地。够了以后就担了一箱钱财就走了。一边走一边散着钱财,施舍穷人,然后到一个地方山明水秀的地方住下来,住下来以后,叫童子打扫干净,然后熏上香,弹起琴,他洗洗手,就开始画画了,丝毫功利都没有。所以说“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这就是倪云林的哲学主张,哲学观。(如图:倪瓒书法)西方人很难理解这种状态,因为它远离功利。这种状态也是他长寿的原因,气的运行,高度的精神状态,超拔的境界,一点烦恼都没有,然后在艺术里头寄托着自己的生命,使生命得以再生,他肯定长寿啊。这就是中国书画家长寿的秘诀。在宇宙这个大的气场中阴阳相对,二气周行,衍生万物,于是就出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里头对应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阴和阳。用书法来比,纸是一张白纸,笔蘸着墨在这张白纸运行的时候,这就出现了阴阳关系。字为黑,纸为白,两个极致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最初的观念,水墨发端于此。中国艺术、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就是产生在这儿。  在人类早期,吃饱喝足之后,雷火把树木烧成一片焦糊,留下了一块黑炭,我们的祖先用一个工具蘸着黑炭在兽皮上,在树皮上可以留下痕迹,发现墨是个很好的东西。墨是什么,是黑土,黑土是什么?我理解是森林烧焦最后留下的动植物腐坏的遗迹,还有从前的森林形成的碳迹,这就是黑土。黑土留在白色的树皮、兽皮乃至后来的纸上,就形成了痕迹,加以水的调和就出现了变化,水墨就从此来了。以笔蘸此以书,出现了黑白对照的图形,这就是中国书法的最早发端。中国人称黑为玄,“天地玄黄”,这是《易经》里的一句话,阴阳观念派生的艺术观念发端于此。中华民族崇尚黑色,有黑色崇拜这种说法,这就是因为在黄色的土地上黑色形成极强的对照,显出与我们祖先的哲学观念相一致的阴阳观。中华民族的头发是黑的,眼珠是黑的,穿的黑衣黑袍,在黄土地上特别的耀眼瞩目,所以黑色给我们一种庄重的美感,而且形成中华民族的审美感,墨是这样发端出来的。发端自黑土,凝聚为图形,成为最早的一个审美对象。在这里发现它可以变化,于是出现了线条,水的多少出现了浓淡,这种浓淡变化又暗合着中国的哲学规律,于是水墨艺术就此产生。  书法艺术我们也可以视为水墨艺术,跟中国画的艺术是一样的。宇宙以气之周行而成,而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它和宇宙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点线的连接,行间的转折,气韵的流转连贯,血脉的相疏相连,牵动人们进行一种由此及彼的空间联想,它的性质是趋动的,是连贯的,可以无限延伸的,迂回曲折、无往不复、游弋无阻、周流不息。书法作品中的笔画虽多,书行虽重,但是始终应该彼此顾盼、朝向仰掩、  此起彼伏、似断还连、气脉相通、一气呵成,这就是书法所形成的节奏的艺术,正如旋律赋予音乐以生命一样,气韵的周流与血脉的贯通赋予书法以生命的意味,于是书法就活了。书法之所以活了,是因为线条的变化,线条之所以变化,是跟人的情感相联系的。从这一点来讲,任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笔书,都是不间断的血脉相连气韵流转的完整动作,是一个过程和这过程形成的结果。在笔墨由实而虚、由近而远、由强而弱、由静而动、周而复始的韵律化运动中形成了周易所描述的那个境界,体现了圆浑通融,天人合一的状态,书法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它和《周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哲学观念,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中国人独有的生命状态,书法就是这样。  书道即人道,也可以推及天道。书道、天道、人道,本质是一样的,书法艺术可以涵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人文意象和精神。书法的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正体现出一种精神的品格,所以我们说书法具有人文精神,其根据就是来源于此。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流派,我们中国历史上,儒、道、释,这是从大的文化范畴上来讲。在儒家的时代,同时还有道家,法家,先秦的百家争鸣的众多的哲学观点相辅相成,相对立而又相促进,儒家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哲学流派,成为一个经典流派,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长久以来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在儒家的文化事业中,中国书法可以反映、寄托人心人性,并且以此作为书法的主体,可以寄托人的审美感,表情达意,可以寄托人的理想愿望,儒家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古代书法家有君子风范,为理想人格的典范,以仁义道德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和真善美统一为最高的目标,所以书法的品鉴往往成为对书法家本人品德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中国书法也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在书艺中非常强调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这是儒家对书法的要求,要求收放有度、不偏不倚,在辩证的法则中找美感,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有放笔还要有收笔。我们看某国家领导人的字,写竖画一笔,这样写并不好看,颜真卿写字呢,最后他都要回,形成钉尾。在这儿就符合艺术辩证法,符合中国书画的辩证规律,放了之后还要收住它,形成了钉尾,那么,写字不收叫鼠尾,鼠尾当然就不好看。道如其字,都是因为不知道,就不好,就露怯,这是中国书法的艺术规律。中国书法的辩证法与中国绘画的辩证法道理是一样的,虚与实的辩证,浓与淡的辩证,疏与密的辩证,紧与松的辩证,快与慢的辩证,拙与巧的辩证,都是在辩证的法则中去寻找一种平衡,寻找一种中庸,寻找一种圆通的状态,中国书法是这样的。我们看颜真卿的字,我们看二王,我们看更早的东西,看汉字,看篆字,看金文,都是特别有审美规律,圆通之美,中庸之美,中和之美,都有。   (三)书法的时代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时代精神还因为每个时代都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精神状态。在最早的时候,甲骨文的这个时代,甲骨文的刻写技艺是艺术的自发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开端。(如图:甲骨文) 有图形,有线条。在殷商时代,开始在甲骨上占卜,占卜要有符号,这个符号我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字型包蕴着丰富的形象韵味。他是一个形象的字形,刀法有深厚的底蕴,结字随体赋形,任其自然,体现出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秘的一种体认,在章法上体现了当时书家一种很巧妙的构思,而且笔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波动。时代的风格和书个性的演绎在字里行间,我们不必非要去读懂它,甲骨文到底还存多少,写的是什么内容至今都有争议。我们很多甲骨文专家研究的已经很精了,我们还剩几片,几片藏在何处,大致什么内容,还在争议不休。如果我们把很多精力放在这里头,也可能一生不够,但是甲骨文形式所反映的美感感染到我们,甲骨文的感染力我们每个喜欢书法的人都能感觉得到,时代的风格和书个性的演绎在字里行间里流动,书写以象传神,以形象传达神采,传神表意使中国书法的最早形成线条化,中国书法的线条化从甲骨文可以得到认证。而且线条的最初美感我们在甲骨文里看到了,这种美感是很古朴的,不带丝毫盈利和装饰,没有更多的粗细变化,没有更多的圆通之美,这是人性最本质的反映,最本真的写照。甲骨文使中国文字产生了最初的线条化,使汉字更自由的体现出生动的情调,并且加强了它的抽象意味和符号特征,抽象的线条作为对形体摹写的升华,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个神采和韵味反映了人内在的精神状态。这是甲骨文给我们的感觉,至于它写得是什么,重要吗?不重要。我每次看博物馆,每次看到甲骨文,就感觉到古人在那里抒发的是一种对自然对宇宙的感觉和感受,对未来不可知的生命的一种感觉一种揣测,或者是一种憧憬,他通过这最初的线条表达出来,所以这个线条是最初的美感。这个字形的神采和韵味反映了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我们解读的这一条是大的规律,完全可以印证它的具体的内容,不信你可以找甲骨文专家来看看,你可以把这条解读的结果告诉专家,告诉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他们是研究内容的专家,是汉字专家,我们不是汉字专家,我们是艺术家,但是艺术家的这种感觉是不会错的。  那么到了唐代,社会背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高度发达和繁荣的社会,初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以及盛唐迹象下高度的个性解放释放出的人文精神左右着整个时代,所以唐人就具有这种阳刚的气质,唐人的阳刚大气是时代造成的。(如图:贺知章草书)  唐代是何等的昌盛,相当于今天的美国,比今天的美国还牛,今天我们用不着到美国去进贡,唐代的时候罗马人、波斯人、希腊人都过来进贡啊。那种高度的繁荣昌盛国运富足,所以他有一种整个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在这种气象下,人的个性解放形成了整个的时代精神,所以唐人的艺术形成的阳刚气质洋溢出的是热情和自信,一种盛唐时的豪情,一种浪漫的精神状态和理想结合起来的一种伟岸的气质。我们读唐代诗歌,这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们读李白的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五花马,比宝马要贵得多,千金裘,难得的皮袄都拿来换酒喝,为什么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大唐气度。李白何等气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真是唐代艺术的代表。我们想起李白,李白是如此的浪漫,今天我们很难再去找到李白,他真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但是我们看史实、看记载、看所有的传记都清清楚楚的写着李白就是如此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为艺术而生的这么一个人。他根本不把权贵放在眼里,居然让高力士脱靴,一个手搭在杨玉环的肩上,杨玉环何等人也?而且李白是第一个爬到黄山的。那个时候谁都上不去啊,只有猿猴能上去,李白就一手持剑一手攀藤爬到黄山顶上。你怎么知道的? 有诗为证,“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连烽”。又过了一千多年,徐霞客到黄山才证实了李白这句话。我说的这一段就记在安徽黟县的县志上,所以李白是第一个攀上黄山的人。李白不但是个诗人,还是个探险家。正因为他是个无畏的诗人,所以他才成为一个探险家。他为艺术而生,无畏,所以他的诗中也体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我想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是画的那样。李白是个皮肤非常黑的人,因为他长期在太阳底下走。但这个人好喝酒好吃肉,所以这个人比较胖,肚子也较大。再一个他肯定是一种满脸都是毛胡子,胡子和头发都长到一块儿了。他不讲究自己的美与不美,他不修边幅,因为他不入世。他的衣服也是比较脏的,因为他每天到处走。李白的老婆留下一首诗,太白夫人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太白妇,何异太常妻。”因为李白要么不回家,回家就喝得烂醉,他的老婆看到的就是一个醉鬼的形象。那么李白这么纯粹的状态就产生了李白的诗篇。李白的死也是如此的浪漫。在长江边上,在安徽当涂的采石矶太白楼,这天晚上,八月  十五的晚上,李白一个人走到那里对江饮酒,看着江中的月亮,朦胧之际想下水捞月亮,纵身一跃跳入江中,就此淹死。李白如此死去,今天那里还埋着李白的衣冠冢。所以说李白的状态真是纯粹的状态,是我们难以企及难以达到的状态,因为我们都有老婆孩子,或者我们都有各自的事业,李白的事业就是出游,李白的事业极端个人化。所以我们可以把他看成一个唐代的象征。  唐代用法来关照一切。我们知道唐代书法重法,到了宋代的书法重神,因为法高过神。如果用唐代的法来关照书法艺术,唐代书法的主调是阳刚之美。对阳刚的论述继承了汉代书法美学中提出的势、气、力以及魏晋书法美学中提出的骨,强调鼓励首倡丈夫之气。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骨法,提出丈夫之气。这个骨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南齐谢赫《六法论》第一条就提出“气韵生动”,第二条就提出“古法用笔,传移模写,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这个骨法历代均有阐述,但是阐述最好的莫过于江苏丹阳人吕凤子,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画法研究》。他总结了一句话,特别准确,什么叫骨法用笔?他说,“生死刚正谓之骨。”他就把书法用笔人格化了,人文化了。人要用正气,那字才有正气,人一身的邪气,那字不可能好,吕凤子这句话讲到了本质,可以说是历代对于骨法用笔研究的最高峰。所以说,骨法用笔鼓励倡导的是丈夫之气,强调劲健的骨力,雄强之骨势,追求雄浑壮诡,奔放风动,劲健峭拔的审美境界。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其中审美境界第一高是雄浑,认为雄浑乃审美第一境界。阴柔也是美的,秀美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也是美的,花花草草也是美的,但最美的境界还是雄浑博大的境界,是一种崇高美,带有悲剧韵味的境界是美的最高境界。喜剧也是美的,中国的喜剧结局是皆大欢喜,到最后都结婚了,大团圆了,幕就落了。而悲剧不是这样,中国的梁祝是悲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桃花扇都是悲剧,在西方古希腊的审美意识里悲剧意识是主体意识,所以西方悲剧给我们留下了对崇高美的这种范例。崇高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打动人的精神的还是悲剧,悲怆、悲剧意识是一种大美的意识,中国庄子就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说天地万物间有一种永恒。人类社会悲剧意识是永恒的意识,悲剧长久项基本原则,悲剧永恒,喜剧短暂,喜剧是一个过程。但是喜剧又是人类的向往,人类社会决不是由喜剧组成的,喜剧仅仅是理想而已,由于是理想,我们看到大团圆的结局总感到没有力度,没有劲,但它满足了我们的一种愿望,如此而已。徐文长写了《四声猿》,其中梁祝是他《四声缘》里的一部。(如图:徐渭书法)你说梁祝是悲剧还是喜剧呢,梁祝最打动人的还是悲剧,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团圆,最后化蝶作为理想,实际上也是迁就满足中国人的审美要求。世俗化了以后出现了化蝶的情景,那是因为中国戏剧要市民化,有了化蝶,最后变成蝶双双出来。实际上悲剧是永恒的,悲剧是崇高的,那么它跟雄浑、伟壮、劲健、奔放这种审美境界是一致的,形成了一个唐代的书风,所以唐代的书家讲:“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风神指的就是具有一种雄健奔放的情味,飞动的气势。骨气是书法作品中的力度和生气。唐代是有丈夫精神,骨气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高境界。   人文精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唐代无论诗歌、书法、绘画都是高度发展的时代。到了宋代,书法和绘画又经过了完善,到元代我们渐渐看到它走下坡路的一种趋势,艺术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文人画的状态。当然文人画的状态出现的更早一些,追溯到六朝,但是它真正到了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的地方,恰恰是从南宋或者元代开始,元明清文人画自然起来了。元明清的文人画和元明清的书法艺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气数到了这个阶段出现这个状态。书法作为在空间展开的艺术,从其存在的状态看,它是静态艺术,但这还只是来自表层的定性,如果把它作为势与力的艺术符号看就不同了。所以我认为书法是平面艺术和行为艺术的结合。有人说行为艺术西方才有,其实中国早就有了,张颠以头蘸墨,泼墨挥洒,中国书法的状态最早在《庄子》中“解衣般礴”的时候,实际上有一种行为艺术的因素在里面。但它不是做给人看的,它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跟今天的某些行为艺术的功利性还有所不同。它是在不存功利的状态下产生的,实际上它确实是平面艺术与行为艺术的结合。因为它不只有静态的点画的描绘,而且还有一种势和力在里面的掺和。由于书法艺术是饱含着人文精神的艺术,所以书家的人文修养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四)、书法的人文关怀  书法在我看来它是非常神圣的事业,之所以说它神圣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时代非常不利于书法的发展,表面上看书法作为一个事业也很热闹,很红火,我们有书法家协会,组织各种活动,还有各种的团体,也有很多条件,但是整个看来,书法这个文化的发展是在走下坡路。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状态呢?这个问题是大家应该回去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我就觉得书法神圣这个话题就更应该提出来教大家讨论。  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做“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个口号是很扼杀艺术的。刚才我举了大量的例子,讲艺术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这个口号是不利于艺术的成长的。艺术不是以繁荣不繁荣来衡量它的高度的。我们大家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是什么?这个社会给成功制定的标准有很多功利性的东西。成功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它跟一个艺术家眼下的状态没有什么关系。由于渴望成功,把这种状态夸大了,我们就会走一些弯路。我们的前代没有谁在渴望成功,比如齐白石他就没有渴望过成功,梵高也没有渴望过成功,徐文长也没有渴望过成功,倪云林哪有什么成功观呢?八大、石涛都没有什么成功观。成功在我理解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为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为自己所既定的事业去努力的状态,就可以了。艺术家也一样。成功不应该是一种结果,什么样叫成功啊?我们今天看某某成功人士,你认为成功吗?我认为成功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成功没有定数,如果向年轻人进行成功教育就扼杀了艺术家了,艺术家永远是没有成功的。我们称谁谁为大师,在我看来当代没有大师,大师是历史词汇,大师是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发现的几座高峰,那几座高峰就被我们称作大师。大师是一种回望。比如说到了明代回过头来看元代,元代确实有四位最出色的画家,就是黄(公望,作品如图)、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位。可是吴镇在当时是非常寂寞的。吴镇有个邻居叫盛懋,盛懋家门庭若市,每天求画的人不断,所以吴镇的妻子就跟吴镇说,你这个画家活的没什么意思了,你看人家盛懋家,车马不断,而且润资很高, 画价是吴镇画价的若干倍,但是吴镇不为所动,还是埋头画画。五十年过去了吴镇的地位一天天的提高,一百年过去了,两百年过去了,到了明代吴镇的名气大盛,到了清代,吴镇已经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对象。那么我们今天回望的时候,元四家吴镇是高峰。(如图:吴镇草书)盛懋何人,三流画家,在画家词典里头两句话:“盛懋,山水画家,学米元章。”如此而已。看,就是这样。那么清代回望明代,发现四位杰出的画家,明四家,沈周,文征明,还有画兼工带写既崇北宗的浮皮的唐寅,还有画工笔青绿的仇英。那也是时代的筛选,清代有多少大家?到民国回望,发现了清六家——四王、吴、恽,四王在技法上集中国笔墨之大成,然后吴历和恽南田形成了清代的高峰。  大师是历史的结果,不是当代的社会捧出来的,当代社会制造了很多虚幻。我们可以冷静的认识这个问题。也不去跟他辩论一番,都没有必要。当代说谁是大师是不作数的,他自己如果误认为自己是大师呢,也可以这样去认为,大师是个历史的名词。在1982年的时候,文化部想出台一个政策,想评定当今的书画大师,当时会上争的很激烈。中央美院的靳尚谊先生那时还不是院长,发表了一通意见,谈得很好。他说要  评大师,千万不要评油画大师,中国的油画大师评出来会被人家笑话的。他说了句真话,其实书法和绘画也不能评大师,因为一旦我们评出来大师,跟历史上的高峰一比,我们就会发现,当代的人露怯了。在前人面前,当代人个子太矮了。我自己经常说,在古人面前,我们是矮子啊。因为今天的书法家、绘画家跟历史上的高峰去比确实悬殊太大了。  民国以来的大书法家我们能数出名字的不多的,达到于右任和林散之这样高度的没有几个人。那么今天谁还敢自比林散之呢?谁还敢比于右任呢?所以我们要很冷静地来认识这个问题,要调整自己的成功观。什么叫成功?为理想去努力就叫成功。齐白石一生都在画画,几乎没有停过,只有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停了三天。他说一息尚存要读书,读书画画构成他的全部生活。那么齐白石晚年在账簿上题了两个字——烦恼。齐白石没有认为自己是成功,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大师。徐悲鸿同样也没有认为自己成功,才活了五十几岁就死了,徐悲鸿56岁就脑溢血去世了。这些画家生前都是很沉重的。他们的沉重,一个是他们的人文精神,他们对整个社会状态和人类理想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思索,这是他们沉重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从来没有沉浸在自己成功的虚幻里,从来没有过。所以大家一旦喜欢上书法艺术和书画艺术,首先得调整自己的成功观。  再有一个,书画艺术它应该是远离功利的东西。功利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首先我们要解决生活问题。再者,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是社会的一种状态,经常使我们要说别人怎么怎么样,我们要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在这种攀比中我们要受到污染,实际上这些东西就非常干扰艺术,干扰艺术的状态。我们今天之所以回望梵高的伟大是因为他离功利很远。梵高的成功,我们今天去看,正因为他远离了功利,所以才有梵高,所以才有了那么伟大的艺术。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始终做个调整,这一点上是我们中国书法家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所在。  二、书法家的人文修养  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那么我们从事这种艺术的人就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书法家的人文修养。这个人文修养的状态就非常重要。人文修养是什么东西呢?不但中国书画家,我觉得从事艺术的所有门类所有行业的人都有一个人文修养问题。人文修养应该包括知识修养和人格修养两个方面。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君子重修养。中国是儒家的国度,孔子在儒家经典中就多次强调修身问题,可以说数千年以来一直都在强调。通过修身养性而具有君子之德。  (一)知识修养  1、哲学与美学修养  知识修养第一是哲学及美学的修养。一个书家不能不关心哲学,不关心美学,不关心哲学的大问题,不关心理论。哲学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东西,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我们脚踩在地上应该有一个踏实的感觉,这个感觉来自我们的哲学观念,来自我们的人生观点。哲学是可以通过修养来充实的,哲学也不是先天的,不是生而知之。哲学是美学的渊源。美学又是哲学范畴的东西。通过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要通过读书来解决。齐白石一生活了九十多岁,他曾写文章说,一息尚存要读书。为了抓紧时间读书,还刻了方章,叫“恨无长绳系日”,恨不能拿一个长绳子把太阳系起来不让它落下去。(如图:齐白石刻印)他形容自己的生活是“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李可染也是爱读书爱用功的人,他说“七十始知己无知”,又刻了方章叫“白发学童”。所有的书画家都有关于读书的故事。历史上董其昌就谈到人有差异,他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也就是说,先天的差异很大。气韵不可学这一条后人有很多的研究分析,有很多论证,这我们不去论证,我们讲他有道理的一面。气韵也是人与生俱来带着的东西,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画品既高也,笔墨不得不至,此话诚非虚言焉。这是他的核心内容,那么人品高了以后,笔墨就至了,人品高了,画品就高,画品高了笔墨就至了。而人品修养他是一种气韵所在,气韵乃天授,非生之,他认为这是天生的。我们姑且从这个逻辑去推理,既然气韵天生的,那如果我天生气韵低,我的悟性低,格调不高,那么怎么解决呢?董其昌说,有办法解决,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这是强调气韵生之,要弥补先天的欠缺,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个高人,说我生下来就是个高人。李白例外,“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本楚狂人”……他有一种天才意识。我也不否认在座的是有天才的,说那么大十亿人口中国一个天才没有?我在写一篇文章时候称,某某画家为天才,好多人就向我提出批评。“二康”我给他们写了篇短文,称他们为天才,甚至好多人给我提出意见,说不对的,根本没有天才,天才论是荒唐的。我说十亿人你说一个天才都没有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身边都有天才,十亿人口的中国应该有一批天才来支撑这个国家,我们周围就有。我不是,你也不是,那他应该是。  所谓天才是先天的差异。那么弥补生之的不足的办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前人的经验哪。前人经验的总结,前人经验的积累,我们应该拿来读。读书要选择,那么要读什么书呢?书海浩瀚,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的读,所以我开了个书目,我想给大家看一下。在《中国书画》上曾邀请我给大家开个书目,我想这虽然是给画家开的,但是作为书法家也应该读这些书。  第一本必读的就是《老子》,老子就是5000字,非常短小。好像博士论文5000字通不过,硕士论文大概5000字够了。为什么要推荐老子?老子这5000个字点破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也点通了艺术的全部规律,是画家案头必备,必须反复研读的书。哪怕只读懂部分,只读懂一二,都大有益于画道和书道。老子有各种版本,地摊上都能见到,但是买地摊书注意不要有错字。  第二本是《庄子》。庄子他把画理和哲理合二为一。庄子的境界概括地说是一种胸怀宇宙的境界,达观人生、天人合一这样一种境界。以这种态度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致令人感到其乐无穷,其美也无穷。庄子一生中提到自然事物都是人格化情感化的。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这是庄子的核心。“大美”,庄子提出这个说法。黄宾虹到晚年提出“内美”,实际上是印证了庄子的这种说法。庄子所说的这个道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庄子》能让艺术家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其实受到庄子的影响特别多。但是一般人认为庄子都是消极遁世,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庄子是积极的。庄子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非常的积极。因为庄子的审美理想没有干扰,他直奔宇宙而去,非常积极的状态。怎么能说庄子消极呢?政治家以入世的态度看庄子可能认为他消极,我也不认为他消极,如果以庄子天人合一来治社会,以庄子的一种公正、没有杂念、非常客观的、非常超脱的状态去治理社会,我想社会会更公正一些,烦恼会更少一些。而且庄子这种不计名利,不计功利的状态也跟今天的成功观、今天的价值观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所以庄子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  第三本书就是《中国美术论著丛刊》。《中国美术论著丛刊》实际是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以来的三十多本书的一个总称,六十年代出版,现在正在再版,现在已经出了十多本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大家都知道,往下有三十多本书就变成了《中国古代美术论著丛刊》。这里面包括书法的论著,它汇集了中国古代经典的画论书论,道尽中国书画艺术之审美规律。我觉得不但画家和美术论家要读,其实今天的电视台的网络人员跟新闻媒体人员读了这本书,说外行话会少很多,画廊老板也要读一读,我觉得误导乱花钱的情况会好得多。中国的媒体会就此变得高尚起来,素质很快  会提高。但是这套书普及不够。这套书只要你涉足中国书画不论哪个行当,收藏还是媒体舆论,当然不必说艺术家本身了,都得读这套书。  还有就是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知道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让大家读吗?因为它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核心。“笔墨当随时代”的惊人之语道出艺术创新的本质,是一部创新者的宣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生动的注脚。他说:“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石涛强调一个我字。在《一画章》中他阐述了老庄的精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是以自己的画论注释了关于道这个理论,然后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从生活中来,然后笔墨当追随时代,做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这个书是书画家必读的书。  然后是《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的。徐复观原来是个军人,在做过国民党少将,后来他潜心治学,称为一代学者。他写的书《中国艺术精神》比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要好看一些。大家可以买来看看。这本书春风文艺出版社87年就出版了,阐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规律,它的思路清晰,立论精到,文笔也生动,很适合速读。它是一本普及类的书,是一种通俗的书。如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它跟中国古典哲学是怎样的关系,跟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关系,这本书写的比较好。  然后再向大家推荐几本国外的著作。《拉奥孔》,德国莱辛著,朱光潜译的。这个也希望大家读一读。我们那个时代像我这个年龄的读书人一定要读《拉奥孔》的。因为我是个编辑,我的角色首先是读书人,然后是编辑,我喜欢画画或者是其他的。但作为读书人你先要读书啊。我觉得大家从事书法类的艺术,先得是个读书人的身份,所以这些书是必读书。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提出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则,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理论。这个经典的理论就奠定了这本书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拉奥孔》大家必须读。朱光潜是大美学家,在北大在这所校园里出了两个很了不起的美学家,一个是朱光潜,一个是宗白华。他们能够用最平白的语言把西方的译著介绍过来,因为他们的国学根底好,所以他们在介绍西方译著的时候可以深入浅出,达到一种非常好的普及效果。宗白华的文笔浅显易懂,用散文一样的文笔写美学著作,当今很难找到。这是北大的骄傲。所以大家读读拉奥孔。  还一个意大利克罗齐写的《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大家读读,三联出的。《拉奥孔》我估计很多人读过,克罗齐这本书读的人可能会少一些。克罗齐的著名观点是艺术即直觉。他特别强调感觉。他否定艺术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认为对艺术不要下概念,不要去定义,要按照概念知识的逻辑去推论艺术那是把艺术推入死胡同。他说艺术即直觉,当然他也否定艺术的功利性。它是表现主义的理论依据。虽然是一家之见,影响极大。这是克罗齐的观点。研究二十世纪的西方美术、艺术,应该从克罗齐的理论起步。  再往下我向大家推荐《贡布里希文选》,大家拿来读一读。他的最早的一本书是《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的《艺术与人文科学》被列入西方高校的艺术学的必读书,它集中介绍贡布里希的主要观点。这本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应该视为二十世纪也就是艺术进入现代以来一部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应该读读他的书。  然后向大家推荐的就是 《20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译丛》。这本书是沈揆一主编的,他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教授,讲东方艺术史。我认为这是新时期以来介绍20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较为全面的一套丛书,同一时期我在江苏美术出版社还策划了一套《外国现代美术理论丛书》十种,他这套书是十二种。他的书更好一些,更系统和全面,分类科学,结构合理。  然后再向大家推荐一本《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这是国家教委的教材。我不知道北大用不用这本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朱立元主编。  然后是《现代艺术哲学》,美国布洛克的。这本书是腾守尧译的,是一本通俗的当代美术著作,文笔非常好,理清了很多概念,有很强的可读性,大家可以拿来读读。当代社会我们好多人盲目批判现代特别是西方现代的东西,而且对后现代这个概念也提出质疑和批判。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东西先别忙着批判,我建议先读,弄清楚哪些有用的我们拿来,没有用的不去理它。我们不必那么在乎西方如何看我们,但我们要了解西方,这是我的观点。关于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问题,我觉得根本就不要有这种提法,怎么走向世界,不需要,它就客观存在,世界的存在,世界是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世界,多元的存在,非常客观。为什么非要去走向呢?西方人从来没有提出西方艺术走向中国,走向哪里,它没提出来,它自然就走进来了,随着它的洋枪洋炮和它的物质例如塑料什么东西一块儿就过来了,实际上塑料在青铜器的面前非常肤浅的,你把塑料板和青铜器放在一块儿比比,跟青铜酒器放在一起,轻重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它是两个文化范畴的东西。我们不必刻意去迎合什么,但是我们要知道。知识分子做不成,我们先有知道的意识,如果连知道都不知道,就没有资格去从事文艺。所以这本书要读。  剩下的书可读可不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三联书店出的,它是法兰西文化思想丛书,是最现代最前卫的艺术学。大家有空去看看。这个人已经在80年代得艾滋病去世了。福柯的书还有《事物的秩序》、《性史》、《权力和知识》都有重要影响。福柯的理论是反中心,反权威,反陈规习见,实际上就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没有福柯就没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调侃传统、调侃经典、调侃英雄、调侃次序,它很受福柯的影响。福柯理论的反中心、反传统、反习见、反陈规,与解构主义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消解传统是他的中心目的,是后现代基础理论之一。我们要弄清楚当代西方文化或者批评当代西方文化,就得先弄清西方文化是怎么回事儿,所以不读福柯就等于不了解西方。三联书店福柯的书大概有两三种,都买回来读一读。  还有就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鲍德里亚是法国的哲学家,在西方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影响了当今西方社会,影响了西方当代整个艺术的走向,甚至影响到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大师,截至目前,他的著作只译了三本中文本,除了《消费社会》以外,还有一本《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还有《物体系》,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鲍德里亚写作风格独特,他对前沿问题、对消费社会、传播机制、文化心理制约后现代文化权力运动等等都有深刻而尖锐的论述,成为当代西方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基础理论。读了鲍德里亚我们就会信服地认识到当代西方艺术只能沿着行为艺术的路子往下走了,被消解已经成为西方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鲍德里亚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事物的视点。  那么我给大家开的书目是这些,还有大量的书目我没有开,我想我不必开大家都知道,比方说《论语》要读,有机会大家读读《诗经》。今天来的雒启坤先生写的一本《诗经散论》大家有空可以读读。先秦的好多东西大家要读,搞书法的人对先秦散文毫无感觉,毫无兴趣,那搞什么书法呀?除了这些以外,大量中国传统的东西还要读。  2、文学与历史的修养  我想谈第二个问题就是文学及历史学的修养。一个书法家,一个书画家,如果没有文学根底,同样不会搞书画。西方画家无所谓,你在俄罗斯受教育,到列宾美术学院受受教育,就可以画出希施金那样的树林,列维坦那样金色的秋天,可是在中国不行。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如果你没读过什么书,那你可能像王冕那样一辈子就画梅花。王冕也是个好画家,但王冕不是个伟大的画家,他的高度不够。齐白石民间出身,雕花匠出身,之所以达到了高度,就是念书啊。就像董其昌那句话,读万卷书。齐白石的章是“一息尚存要读书”,是他从前人的经验里头筛选,然后一辈子坚持读书学习,所有他有了这样的成就。黄宾虹就是个学问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中国古代画论学家,还是优秀的编辑,在上海神州国光社编美术丛刊,美术丛书,十三年的编辑,  最后作了商务印书馆的美术编辑部主任,一辈子编辑出身。所以黄宾虹首先是个读书人,是个学者,而后是个艺术家、画家和书法家。黄宾虹的书法高度是很高的,大家对黄宾虹的书法可以拿来研究,他是民国的高峰之一。  对诗词歌赋及散文的阅读应该是书法家的必修课。中国古代的很多诗人都有非常好的修养,李白的《上阳台贴》,苏轼的《前赤壁赋》(如图)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多美啊。很多诗词里的境界充满了艺术辩证法,跟书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天机绫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谈论艺术规律,看似写景、写物,实际上谈的是艺术本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不就是齐白石和李可染的状态吗?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古代妃子和皇帝的微妙心情,皇帝宠幸一次,再也不见了,所以就“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这是古代妃子的那种状态和心情,她怎么样都脱不开皇帝的手心,真是万般无奈,逃又逃不走,宠幸又不得。这诗词写出最微妙的境界。这个读诗词对书法家有什么修养呢?诗词的境界美感、韵律美感、节奏美感,对字的那种玩味、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是值得书法家好好研究的,所有诗词和书法艺术是最直接的互补关系。一个书法家如果不研究诗词,我觉得那不大可能成为书法家。当然他研究诗词和诗词研究的行家里手比起来有所差异,更多不是研究它的形式美感,当然对他的境界美感形而上的东西也要花点力气,对形而下的也就是它的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对字的运用对文字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字母文化更容易接受一些。到了方块字文化,障碍就大了。要从字象角度看,一个字通篇内容很大,一个字一个王国。一个字是一首诗这是石虎的话。从字象上看,一个字可以进入到不同的诗里,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一条就和西方拉开距离,没法用。所以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我们说说而已,真正做到很难的。东西方可以进行科学交流,那完全可以,遗传学,基因教育,杨振宁、李政道都可以得诺贝尔奖,钱学森到那儿可以帮助他们设计原子弹,让西方人到中国来帮助书法发展,这怎么可能呢?绝对不可能。所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我过去打个比方,是两座高山遥遥相望。要想握手,对不起,都从山头走下来。走到哪里去?走到谷底。走到谷底,起点很低了,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握握手,见见面,说些很简单的话,那个顶点高峰,绝妙的风光都没有了。我这个说得可能很消极,所以说关于中国书法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问题,我想大家不必在这儿过多的考虑。不走向世界就是走向世界,因为世界是多元的存在,那么信息社会多元,不理解没有关系,因为高峰摆在那里。中华文化就是一个高峰。  前几天我看希拉克接受中央电视台一个记者的访谈,我觉得希拉克这几句话不是外交辞令。他这样说的,他说中国文化的高峰之所以能形成世界文化的高峰,形成世界文化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因为有彩陶、青铜器、诗词、书法、绘画的艺术,以及这些艺术折射出的境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高度。这几句话不是外交辞令吧?希拉克对东方文化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领导人出国对西方文化的感觉如何,我就不知道了。不说对西方文化的感觉,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文化的感觉能达到这个高度和深度都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所以我们的党校首先应该开中国文化课、中国书法课、中国绘画课、中国诗词课,还有建筑课,省得花很多钱修的东西又拆掉了。修了很多很糟糕的东西浪费了很多钱,就是因为在建筑上有盲点。我不知道人大和政协有没有建议,可能有,因为我在江苏的时候就建议过,但是没有用。党校如果学一年拿半年学艺术,学中国文化,当然,也有人说关键是领导干部有兴趣,这将来可能会的,因为国家领导人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点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个艺术教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在我们艺术教材里头,我今年编进去现代、后现代的内容,编进西方当代艺术就是涂鸦艺术、行为艺术跟环境艺术,我原来以为教委给删掉了,结果教委没有删掉。可是这东西在美术杂志上是绝对不能发出来的。国家教委竟然没有删掉,说明国家教委用科学的眼光,用发展观的眼光看待当今的世界,从本质上去理解艺术和理解中国传统的一种精神。可是我们的美术杂志对这些东西一概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这就是差异。我觉得我们国家确实是碰到最好的时候了,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最好的环境。  (二)人格修养  刚才谈到知识修养,那么再往下是人格修养。人品不高,画品不高,这个有争议。那么有人说,人品比高,在苏、黄、米、蔡,可能有人提出这个蔡京(有人说是蔡襄)啊,也有人说蔡京人品不高,但是画很好。(如图)我想,不会的。境界不大,心胸狭窄,没法画出好画,写出好字。一幅作品反映境界的,就像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一样。中国古代有这样的格言,叫诗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文如其人。还有一句话叫:俗病难医。什么病都好治,俗病不好治。俗是一种格,一种格调,俗病真的是没法治。那么怎么能去俗病呢?我们整个社会是俗病占上风,一个人一旦从事了艺术之后,就要用一双自己的眼睛审视这个世界。特立独行,王小波写了一本书,强调了一种精神,一个人应该有一种特立独行的状态。王小波早逝了,但他的精神境界确实是不低的。这就要有自己的眼睛,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分子跟一般常人的差异是,知识分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这就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一员,艺术家中的书画家,中国画家和中国的书法家,他首先是知识分子这个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一种诗人的情怀和状态。  这个时代真的是没有诗人。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本质意义上的诗人。海子就卧轨自杀了吗。这个时代大家都不去读诗了,没有时间读诗了。要化妆,要美容,整容,要移植,要成功,而成功这个东西害了太多人哪。这是我的观点,可以跟大家商讨。如果大家想当书法家的话,先抛弃成功的观念,调整一下自己的成功观。不用社会上的这种流行的、通行的、很时尚的观念去左右自己。一个艺术家要跟时尚对立,向时尚宣战。我在时尚之外,这是艺术家讲的第一句话。时尚是什么东西?你穿红的,我也穿红的,你吃鲍鱼,我也吃鲍鱼,这叫时尚。艺术家首先要反对这个,抵制这个,艺术家得特立独行,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用我的眼睛理解传统,用我的方式表达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完善我自己。所以艺术家的第一个人格就是独立的人格。艺术家最反对人云亦云,也反对天才崇拜。崇拜谁?崇拜传统,崇拜造化,崇拜群众中的智慧。不在天才面前下跪,但是尊重人类一切智慧的成果、天才的成果,尊重李白,尊重莎士比亚,尊重托尔斯泰,尊重巴尔扎克。要倡导这样一种精神,一种特立独行的张扬个性的这么一种精神。?  但中国人对个性的张扬是以不损害他人为基础,它是有内省的。这里又谈到君子之风,他应该是彬彬有礼的,不损伤、损害他人,他是有德行的和讲仁的。仁是什么?中国儒家经典里头强调这个仁。“二人”就有个关系的调整,这个关系的调整就是二人相处就有个关系调整,要有君子之风,是二人之间的尊重,对人格的最大的宽容和忍让,尊重实际上就是一种谦虚的内涵了。所以新文化运动有它伟大的意义,也有它消极的地方,它破坏性的东西就是使我们对中国传统形成一种偏见,这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时新文化运动有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时陈独秀很激进,主张废除汉字,到了晚年他也认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偏颇。他在老家死的时候也很孤独,他的文章里流露着对国学的那种情感,他的国学根底还是很厚的。(如上图,陈独秀墨迹)但是有明二百多
博宝声明: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转载请标明出处。
延伸阅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生文化课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