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面有那个手机象棋软件怎么用很厉害,我要用它去装逼,最关键的是反应要快

&p&沉醉在综艺节目《奇葩说》的世界里时,每次黄执中一起身,他拽了拽衣摆,再用手往上推了一下那厚厚的镜片,张嘴说“来~”,我就知道又将是一次听觉和逻辑上的享受要开始了;而当他吧啦吧啦说完一通话,闭嘴前那句“以上~”一出,我心里总是只有一个感觉:好吧,我又被说服了。&/p&&p&不过,你知道吗,黄执中并非天生就是能言善辩者,他小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社交障碍者。而他本人也认为,一个人的逻辑、组织、表达策略,绝对都是后天养成的。就如小孩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我们需要辅助轮,虽然很害怕,但是时间长了,就可以非常熟练的沿着车道前进了,慢慢的平衡感就会形成,辅助轮就可以去掉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骑着单车去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办事儿,我们还要继续在车道上练习培养自信心,学会注意来往车辆,观察潜在危险,最后我们才可以自如地骑车上路。没有谁天生就是经验丰富的骑行者,也没有谁天生就是「沟通达人」。&/p&&img src=&/d859b71afd1a6aa32014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859b71afd1a6aa32014_r.jpg&&&br&&p&事实上,&strong&我们在改变自己说话方式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改变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无论是沟通、演说、说服、谈判,最终就是一次「好好说话」的过程。&/strong&&/p&&p&里克·沃伦说过:每个人都想要对他人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我们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联系时,我们就获得了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机会。没错,都说「男人征服世界」,光靠骨头硬能打还是不行的;说「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世界」,甜言蜜语、会说话很重要。在人类的影响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语言的影响力,当然,这个语言不仅仅是我们嘴巴里的语言。&/p&&p&我们每天在社会丛林里穿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交谈困难症;(2)倾听困难症。&/p&&p&迈克o贝克特尔(Mike Bechtle)是一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在执行了多年的沟通力培训后,在《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一书中,有效人际沟通的精髓概括为5句话:&/p&&p&&strong&1.&/strong&&strong&要有自信,至少显得有自信;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strong&&/p&&p&&strong&2.&/strong&&strong&事先做好准备,平时多留意收集信息;准备越充分,你就越自信。&/strong&&/p&&p&&strong&3.&/strong&&strong&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strong&&/p&&p&&strong&4.&/strong&&strong&学会倾听,真正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strong&&/p&&p&&strong&5.&/strong&&strong&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把对方放在你心上。&/strong&&/p&&p&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不会沟通是因为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我们很羡慕那些很能与人交际的外向的人。这里,其实有一个认识上的小小的误区,就是我们对内外向有理解错误。&/p&&p&『内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在内心里自我反思,而不是和他人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外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内向型让交谈更有深度,外向型则更具行动力。&/p&&p&事实上,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点,并不是因为内向妨碍了你的沟通,而是你不懂沟通基本的要素和必要的技巧,阻碍了你跨出沟通的第一步,所以,不要拿性格作为回避沟通的理由。&/p&&img src=&/9cfcfee5a2a0a0d193f44ab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p&要想人际沟通更有成效,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事实:&/p&&p&&strong&1.&/strong&&strong&了解并接受自己;&/strong&&/p&&p&&strong&2.&/strong&&strong&了解并接受对方。&/strong&&/p&&p&因为沟通双方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交谈,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对方,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而已。&/p&&p&何为沟通达人?美国心理学家罗纳德·阿德勒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给出了沟通达人的特质,包括6个方面:&/p&&p&1.&strong&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strong&:沟通达人懂得从各式各样的沟通行为中适时地选择。面对复杂多变沟通情况,拥有回应的选择越多样,就会越有沟通掌控感,相反回应方式越有限,就会显得越笨拙。&/p&&p&2.&strong&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strong&:仅仅知道许多不同的沟通技巧并不能保证成功,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最有效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p&&p&3.&strong&表现行为的技巧&/strong&:“说”和“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光说不练没啥用,能够有效地表现所需的沟通技巧很重要。&/p&&p&4.&strong&认知复杂度&/strong&:人们看待事物时能够组织其架构的技巧称为“认知复杂度”。比方说,有个老朋友最近对你有点不满,你觉得原因可能是你做的某件事冒犯到他了;或是因为他最近的生活不是很顺利,导致他有点心烦;当然也有可能是你想多了,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像这样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可以让人避免反应过度或者发生误解,而且增加了有建设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几率。&/p&&p&5.&strong&同理心&/strong&:如同对方那样去感受与体验对方的处境称为“同理心”,这个能力在沟通中太重要了,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你如果能够知道他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你对此的感受,对成为一个沟通达人来说十分有用且重要。&/p&&p&6.&strong&自我监控&/strong&:认知复杂度和同理心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别人,而自我监控能使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心理学家们将观察自身的行为,并借此调整自身行动的过程称为“自我监控”,它能将自己的意识部分地抽离出来,并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总结出观察结论。不善自我监控者在生活中常显得笨拙、迟钝,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他们都不能理解原因。&/p&&p&事实上,根据多年的心理咨询培训告诉我,&strong&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对方才能聊得开,因为有效的倾听首先表达了一种接纳和认同&/strong&,只在这个基础上,对方的话题才能不断地深入。练习如何倾听,绝对是最值得花工夫的沟通之术。&/p&&p&而真正的交谈技巧其实都离不开交谈之道,就如《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提到的有效人际沟通的5点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就是:&strong&真正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的心上。&/strong&&/p&&img src=&/a9faef3af82d74fe40cfa84f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br&用「钻石型」谈话打开异性心扉&br&&p&我有一个朋友承是做钻石制造和贸易生意的,有一次他问我:钻石是什么?我脑子里呈现出灿烂夺目的钻石画面。&br&&/p&&p&他接着讲「数学老师说:钻石具有1个台面,8个风筝面,8个星刻面,16个上腰面,16个下腰面,8个底部主刻面,总共57个刻面,如果有底尖就有58个刻面。化学老师说:钻石就是个碳。物理老师说:自然界最硬的就是钻石。历史老师说:33亿年前,火山带着岩浆,岩浆带着钻石,一起来到了人间,语文老师说那是爱的结晶,是你的泪水和爱,因你而璀璨!」&/p&&p&最后他总结,戴比尔斯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p&&p&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一种心理咨询师关于钻石的想法,那就是「钻石型谈话结构」,它可以让你打开对话的空间,拉近彼此内心的距离。&/p&&img src=&/d4d8bc0ac6b1e_b.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br&&p&和钻石的结构类似,菱形的钻石普遍形状为两头小中间大,钻石顶部切口细小,钻石中部宽大,到底部又变为细小尖形,呈现完美漂亮的线性。&br&&/p&&p&钻石型谈话结构也包括三个部分:&/p&&p&1.询问封闭式问题,建立基本事实;&/p&&p&2.询问开放式问题,探索和获得更多信息;&/p&&p&3.运用复述、释义和情感反应技巧总结要点,认同情绪,总结捕捉对方所述本质,准备询问后续问题,或重复钻石谈话。&/p&&p&举个例子吧,某一天你参加一个读书会活动,遇上了一个你挺感兴趣的女孩(男孩),你走近她,看上去她也不反感你,而且正好也有时间,于是你需要主动和她开始一些谈话产生互动。你就可以从钻石型结构谈话中找到灵感了:&/p&&p&——你经常会来参加这类读书会活动吗?(封闭式问题,建立基本事实。)&/p&&p&——是的,时常会来。&/p&&p&——噢,我是第一次来,那么,在以往的活动中,你感觉很愉快的活动都有哪些?(询问开放式问题,展开更多表达对对方的好奇和关注。)&/p&&p&你当然也可以问,你参加过的最感兴趣的那一次活动是什么样的?&/p&&p&——对方可能会吧啦吧啦地说上半天......&/p&&p&——你需要认真地听、经常地点头肯定,时不时地用对方的原话去复述,既表示你听到了,也表示你对此有同感。&/p&&p&每一个话题也许并不需要不停地展开,也许你需要适时的收个尾,这时你就要去做一些情感反应式的总结。&/p&&p&——刚刚你讲到上一次的户外活动,真的好生动,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形象的画面,你说你玩的很愉悦的时候,我感觉到心里也像有一缕户外的阳光照到了。&/p&&p&当然,你还可以表示,刚才你讲到那一次烘焙体验活动,感觉鼻子里有一股香味呢,让我非常好奇,你愿意一起到旁边的咖啡馆坐一下,再跟我多说一些吗?&/p&&p&好吧,到这里,你们也许已经开始了更为有趣的约会了。&/p&&br&&p&做个小结吧,对于钻石沟通模型的理解,可以这样分解:&/p&&p&1.用「Y/N」封闭式问题确认事实,本质上是因为封闭式问题更容易回应,是或否总是比较简单,而一旦对方回应了你,也就建立了你们的第一步的联系。同时,可以通过「Y/N」对话让你找到可以深入的内容,你总不能让一个女孩回应你去太空飞行需要哪些宇航技术吧?你可能会问那对方如果回答NO怎么办,第一至少她理你了,第二换一个钻石入口「Y/N」继续问呀。什么?你连问了5个都被回应NO,怎么办?&/p&&p&「我的天呐~」你也太能干了,居然能做到这个水平,下次记得试试把问句反一个方向用吧。&/p&&br&&p&2.第二阶段,用5W或7W开放问题了解详情,用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扩展,可以将双方的谈话向更纵深的地方推进,让你更多地了解对方,寻找到对方感兴趣的东西,也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展示你的好奇、关注,以及你的倾听能力。&/p&&br&&p&3.用释义或概述总结,用情感反应式的话话去确认对方的描述,可以将谈话巧妙地收口,同时也会在双方的情绪上建立更多的连接。当然,你也可以再用「Y/N」钻石型谈话进入另一个有趣的谈话空间噢。不过,一次谈话也不要太黏糊了,毕竟人家说多了会渴的,不如一起去喝上一杯吧。&/p&
沉醉在综艺节目《奇葩说》的世界里时,每次黄执中一起身,他拽了拽衣摆,再用手往上推了一下那厚厚的镜片,张嘴说“来~”,我就知道又将是一次听觉和逻辑上的享受要开始了;而当他吧啦吧啦说完一通话,闭嘴前那句“以上~”一出,我心里总是只有一个感觉:好…
&b&有时候,装逼可以促进学习&/b&。真的,这不是开玩笑。&br&&br&学习的所有动机中,最优秀的是对于知识本身感兴趣,几乎所有牛逼的科学家都是出于这种动机,这是一流的动机,最能够促进学习我在
&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怎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 - 叶修的回答 - 知乎&/a&
中提到过欧拉的案例,就是典型;&br&&br&而为了装逼而学习,则是一种二流的动机。其他二流的动机还有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理想而学习等。&br&&br&你可不要小看了二流的动机。虽然为了装逼而学习是二流的,但毕竟也有用,比绝大多数没动机的要强多了。而且从数量上看,能够纯粹为知识而学习的人很少,为装逼而学习的人却很多。&br&诸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人老夫生平未见,而“为了让我看起来很屌而读书”的人却多如过江之鲫。&br&&br&可见,为装逼而读书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接地气,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动机。&br&&br&不过等等,难道只要愿意装逼,就都能促进学习吗?——不一定!&br&&br&有非常严肃的心理学家就研究了这个问题,发现,&b&只有把学习当做装逼的主战场,带着一股谜一样的自信去强势装逼,才能促进学习&/b&。&br&&br&当然,人家是很严肃的,所以在名字上当然不会用“&b&装逼心理学&/b&”这种粗俗的称谓,而是叫做:&b&成就目标定向理论&/b&。&br&&br&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一个分支。目标定向理论研究人的学习动机,认为有两种动机类型:&b&学习型动机 &/b&和&b& 表现型动机&/b&。&br&所谓学习型动机,即是把学习当做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内容,兴趣在知识本身——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一流动机;&br&所谓表现型动机,就是指,学习的目的在于装逼,让他人觉得自己表现的吊炸天。&br&&br&而装逼型目标,哦不对,是表现型目标,还可以细分为两类:&b&表现趋向型&/b&和&b&表现回避型&/b&。&br&&br&&b&表现趋向型&/b&是指,装逼的动机如此强烈,一言不合就去强行装逼,根本不考虑装逼失败的风险和后果。这种人心怀天下,高歌&b& 一沙一世界,装逼无国界&/b&!&br&&br&&b&表现回避型目标&/b&则是指,虽然我很想上去装一装,但是地球很危险,装逼需谨慎,所以最终还是算了吧。这种人感慨悲歌,认为 &b&天下虽大,却没有我装逼之地!&/b&&br&&br&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只有表现趋向型的动机才能够促进学习,而表现回避型的动机会抑制学习。如果上面的描述你觉得有点绕,可以直接看简化版的结论:&br&&img src=&/v2-eba3ec3cd0_b.png& data-rawwidth=&379& data-rawheight=&5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9&&&br&不仅严肃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此,很多人都亲身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br&&br&对于青春期的男生来说,体会过装逼成功的滋味后,其他事物都觉得寡然无味(可能美女除外),正所谓——&br&&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br&&br&男生们相互切磋,彼此装逼的套路都很熟悉,偶然对视一眼,会心一笑,有道是——&br&&b&“曾经装逼很成功,心有灵犀一点通”。&/b&&br&&br&初中时期,我自己就曾经有过一段以装逼为第一动机的读书经历。犹记得小学时,大家都在拍洋画、打弹珠、收集卡片之类,我左手七龙珠漫画,右手乒乓球拍,混迹其间,在非重点小学班级成绩10名左右,毫无特色。&br&&br&到了初中以后,青春期带来了一股“我要装逼”的洪荒之力,觉得人生的意义莫过于此——&br&打篮球的时候很多女生在看,于是我决定练习转身过人风车上篮;&br&打星际争霸的时候男生们很激动,于是我狂飙APM到200+;&br&最终,经过班主任手持铁尺虎虎生风,在班级里温柔又残暴的引导后,同学们一致认为,还是成绩好的最屌!于是我奋发学习,从初一时候班级10名左右,一路狂飙到初三的12次月考11次年级第一,还有一次因为改卷错误多扣一分而年级第二。&br&&br&回想当年小学毕业上初中时时,我籍籍无名泯然众人,还TM没考上初中的重点班,是交了钱才买进去的。一回首,不禁慨兮叹兮,真真个装逼改变命运矣。。。&br&&br&后来到了高中,压力大增,再也没有当初那种为了装逼而学习的简单和真诚了,那清新而单纯的日子,也随着一去不复返。&br&后来的日子又沦落为了为生存而学习,再后来又升级成为了知识本身的乐趣而学习,都是后话不提。&br&&br&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远远不止我一人。&br&&br&还是初中时期,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本来智力方面的天赋很平庸,肯定是班级人均水平以下的,但是却能排名到我们这个重点班的十几名。他也并没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或优秀的学习方法,仅仅只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br&&br&极端、极端 爱装逼。&br&&br&他是初二转学到我们班来的,刚来的时候,在我们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真的,我活了这么久,像他那样爱装逼的人真是生平未见。如今时隔过年,回想起他装逼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br&&br&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了一道很难的题,我作为当时班里的装逼之王尚未开口,只见他一抬手,“啪!”的桌子一拍,对着老师嚷道:“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好意思写出来?完全不费脑子!”&br&&br&数学老师很惊讶,说:“这题我还以为有点难呢,没想到这位新同学这么快就有思路了,真不错。来,你在黑板上做吧!”&br&于是,他带着一股谜之自信,以《唐伯虎点秋香》中四大才子妖娆的身形,踏着魔鬼的步伐,摩擦着上了讲台。&br&&img src=&/v2-0fbf6d8531dde2c01ff47e_b.png&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v2-0fbf6d8531dde2c01ff47e_r.png&&&br&我和班里几个经常一起装逼的朋友,心中当下一惊,不由得警惕起来,一边焦急的思考题目,一边不时的看看新同学的解题方法。只见他的思路非常独特,计算步骤越来越奇怪,连粉笔写出来的字迹都是龙飞凤舞,大开大合,如落英掌法招式晃眼,到后面我们完全看不懂了……数学老师也愈发的沉静,被新同学这样不礼貌的顶撞了也不生气,皱着眉头喃喃自语:“嗯,这个思路和复杂的标准答案不一样啊……”&br&&br&2分钟之后(如同2年一样漫长),数学老师叹了一口气,我也终于反应过来了,他的思路——&br&&br&&br&&br&MLGBD,错的一塌糊涂。。。&br&&br&我心神初定,终于明白,这TM是一个水货啊!当时内心的感觉是:&br&&img src=&/v2-65cbdfed98587_b.png& data-rawwidth=&278&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8&&另外几个逼友,慢慢反应过来了,也是无比震惊,不敢相信世间居然有如此奇人,小心翼翼的发表感想:这位兄台——&br&&br&&img src=&/v2-758616badb39b2e654a3_b.png& data-rawwidth=&237& data-rawheight=&2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7&&&br&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嘲笑他,他装逼的热情始终不减。而偶尔的装逼成功,则给他提供了巨大的正面激励,让他连续多日亢奋。他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居然吸引了众多老师的关注,不知不觉之中就在他身上投入了更多了精力,去帮他纠正错误,额外辅导等。最终,这个完全毫无天赋的兄弟,也在班级里排到了十几名(总共50多人)。&br&&br&其他的例子我也就不说了,太多太多。&br&&br&&b&好了,该转折了&/b&————————&br&&br&&b&不过,我们仍要了解,为了装逼而学习毕竟是个二流的动机,虽然它有强大的作用和生命力,但是它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和命门&/b&。&br&&br&比如,当一个表现型动机的人遭遇巨大的挫折后,有可能会哪里跌倒就哪里趴下,自暴自弃了。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论之前积累的多少成功和自信,一旦他真的认识到总有一些强大到自己无法超越的人的时候,他就更容易灰心丧气。例如,很多成绩优秀的娇子进入清华北大后,发现自己对比其他的顶级天才实在是弱爆了,于是自甘堕落,干脆不要学习了。&br&&br&另一个弱点就是,装逼作为一个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智损耗。关于心智损耗,我在
&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哪些素质很重要,却是读书学不来的? - 叶修的回答 - 知乎&/a&
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大体意思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会被一些杂念和情绪干扰,让自己无法深度思考,智力潜力无法全部发挥出来。&br&在学习的装逼动机里,智商特别高、特别强势和迷之自信的人,心智损耗会小一些,而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哪怕还是高于平均水平),心智损耗的程度就会大幅上升。&br&&br&所以装逼作为学习动机,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本能型动机,它依然是有局限的,对于真正致力于学习和教学的人来说,并不那么值得推荐。&b&至于我自己曾经以装逼为动机的那个学习阶段,那是在外界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生命的本能给了我一次粗糙的自救机会&/b&。它很重要,但它并不值得大范围提倡。&br&&br&实际上,我在和一些小学合作的学习策略升级的项目,我特意的做了一个学习动机训练的板块,目标就是把学生的动机引导为 学习型目标,而刻意避免 装逼型,哦不,是表现型目标。&br&&br&这个板块中,包括一些系列对教师的语言模式培训,让老师学会和特定的归因方式和描述语言模式,避免通过评价性反馈将学生推到表现型目标的坑中。这种安排,旨在为孩子们扫除一个心智障碍,利在长远的安稳发展。&br&&br&结语:&b&吾生也有涯,而装逼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b&。
有时候,装逼可以促进学习。真的,这不是开玩笑。 学习的所有动机中,最优秀的是对于知识本身感兴趣,几乎所有牛逼的科学家都是出于这种动机,这是一流的动机,最能够促进学习我在
&p&给高票答案点了一圈反对。自我感觉有用的记忆技巧恰恰通常是不可靠的,大量关于judgement of learning (JOL;自我学习判断) 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学习的判断和实际学习结果只有非常弱的关联或没有关联,最惨的是,当人们觉得自己进步最大的时候,恰恰学习效果最差;当人们觉得学习得最少的时候,恰恰学习效果最强 (Townsend & Heit, 2010) 。为什么会这样?&b&因为很多短期内能提升记忆的方法恰恰对形成长期记忆没什么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的方法反而能促进长期记忆效果。&/b&&/p&&p&首先反对很多高票回答中提到的视觉化和重复。有效的记忆力技巧需要得到大量的实验持之以恒地证明在同等情况下,采用此方法比别的方法能记住的东西更多,而不是靠人自我感觉可以在短期内记住,因为人对自身的记忆力和学习的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p&&p&很多答案里提到的视觉化在于把知识点想象为一个场景,用图像的形式来记忆,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imagery use. 那么视觉化对记忆力的帮助有多大? &/p&&p&综合了2013年前的文献,得到的比较统一的结论是 “the effects of using mental imagery to learn from text may be rather limited and not robust… we rate the use of imagery for learning text as low utility ” (&b&采用想象视觉化来学习文本的效果相当有限并且不稳定...我们认为视觉化对学习文本效能为低等&/b&)(Dunlosky et al., 2013) ,理由如下: &/p&&p&1. 能够使用视觉化有效帮助记忆力的情况相当有限:支持视觉化效果的实验通常使用的是能够被轻易视觉化的叙述或短故事,比如说有些答案中提到的电影台词。有许多研究(e.g. De Beni & Moe, 2003) 发现,视觉化对记忆比较抽象的、概念型的文本并没有帮助;即便对于容易想象的文本,只有在听文本的情况下视觉化才对记忆力有帮助,而对阅读文本没有帮助。 &/p&&p&2. 视觉化的效果并不稳定:视觉化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用什么来测试,在什么时候测试。即便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视觉化的训练并明确指示学生用视觉化的技巧来考试,实验仍没有发现视觉化对阅读理解有任何提升 (Lesgold et al., 1975; Miccinati, 1982)。 &/p&&p&那么重复(rereading)呢? &/p&&p&复习/重复是最广泛使用的学习技巧,几个调查发现62-84%的学生采用重复学习内容来记忆 (Kornell & Bjork, 2007; Karpicke et al. 2009)。然而,在同一篇文献综述(Dunlosky et al., 2013)里,&b&复习也被列为低效能的学习技巧。 重复学习内容对考试成绩的作用并不稳定,有些实验发现没有帮助甚至有负面效果 (Carrier, 2003),单纯重复对长期的记忆和理解几乎没有帮助 &/b&(Callender & McDaniel, 2009; Dunlosky & Rawson, 2005). &/p&&p&需要注意的是,形象化和重复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由于它们的效用不稳定,并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有其它已被证明更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它们并不应该被作为最优选择来推崇。 &/p&&p&---------------------------- 反对完后的正文分割线 ----------------------- &/p&&p&之所以说了那么多反对似是而非的记忆策略的理由是为了说明: &br&&b&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清楚什么记忆力策略真正有效,我们时常混淆了“表现”和“学习”,生怕忘记。但忘记,恰恰是学习的开始。&/b&&/p&&p&先抛结论: &/p&&ul&&li&&b&表现 (performance) 是当下你记住了多少,学习(learning)是持久地记住并使用知识,表现和学习是两个可以被分隔的概念,有效的记忆策略可能损害当下的表现,却帮助真正的长期的学习。&/b&&/li&&li&&b&忘记是形成有效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b&&/li&&li&&b&学习应当是困难的。 &/b&&/li&&/ul&&p&&br&&/p&&p&大量对不同人群,不同测验方式的研究支持的是,对真正的学习(形成持久的记忆)而言: &/p&&ul&&li&&b&测试 (testing) 比重复 (rereading) 有效,即便没有反馈、犯错也可以帮助记忆。&/b&&/li&&li&&b&在学习某内容前就提前测试自己(pretesting)可以显著提升将来记住内容的几率&/b&&/li&&li&&b&分隔开学习区间 (spacing) 比 集中在某一时间大量学习 (massing)有效&/b&&/li&&li&&b&同时学习不同东西 (interleaving) 比 一个时间内只学习一样东西(blocking) 有效&/b&&/li&&/ul&&p&&br&&/p&&p&&b&1. 表现 (performance) 不等同于学习 (learning)&/b&&/p&&p&表现和学习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 (Soderstrom & Bjork, 2015):&br&表现 = 当下或短时间内,对内容的掌握和记忆 &br&学习 = 习得相对永久的理解上的改变,形成持久的、能够被灵活运用的记忆 &/p&&p&就像题主描述的,人们经常陷入的误区是,表现等同于学习:如果当下没有记住没有理解,说明没有有效地学习到一样东西,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误解会导致我们采取能即时取得好的当下表现的记忆策略(如各高票答案里的方法),舍弃让我们感觉到困难的策略,最终伤害了真正的学习。 &/p&&p&比如说,重复读可以让我们感觉知识都很熟悉,很流畅,学完马上测试自己也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错,但是这种熟悉感和掌握感仅仅是因为我们刚刚才看过这些知识,所以记忆犹新。但这些这些知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根基,所以会被迅速地忘记,不能形成有效的长期记忆。相反,当我们费劲地去想记起某个信息,甚至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样困难的努力和错误反而更能加深长期的记忆力。 &/p&&p&&b&2. 忘记是形成有效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b&&/p&&p&记忆分两个步骤,储存 (storage)和提取 (retrieval)。Bjork lab提出记忆的储存强度 (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强度 (retrieval strength),储存强度指内容是否有被很好地习得和储存,是否能在&u&以后&/u&被记起。提取强度是指这个内容在&u&当下&/u&能不能被记起。这两者可以被区分。比如说,你现在度假酒店的房间号能被轻易地记起(高提取强度),但却不可能在很久后被想起(低储存强度);你儿时的电话号码可能记得很牢(高储存强度),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低提取强度),但如果被提醒就能马上想起。 &/p&&p&&b&真正有效的长期记忆的目标实际上是增加内容的储存强度。&/b&它们(Bjork lab) 多年的研究可以被应用到学习上,如下:&br&1. 当我们学习一个内容,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都在增加。 &br&2. 当我们学习完一个内容,储存强度越高,提取强度降低的速度就越慢 (忘得更慢)。 &br&3. 当重新学习一个内容,&b&提取强度越低,储存强度增长得就越快&/b& (真正的学习) 。&/p&&p&&b&提取强度低的时候,你得到的信号是你“忘记”了,但这恰恰给真正的学习提供契机。 &br&&/b&&br&下面介绍的所有研究都是在&u&时间相同&/u&的情况下,比较不同记忆方法的效果。&/p&&p&&b&3. 测试比单纯重复有效,即便犯错也能够帮助记忆。&/b&&br&Roediger & Karpicke (2006) 给了学生一段文章来学习。SSSS组的学生反复阅读、学习这段文章20分钟。STTT组的学生只学习了5分钟那段文章,文章就被拿走了,然后他们得到一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写下“你们能记起来的任何东西”,五分钟后,他们拿到一张新的空白的纸,”写下你们能记起来的任何东西“,这个测试的过程重复了三遍。也就是说,20分钟里,SSSS组从头到尾都在阅读学习,STTT组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重复测试前面5分钟学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STTT组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他们测试自己时的反馈。 &/p&&p&5分钟后,他们测试了所有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力。一个星期后,他们又重新测试了这批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力。下图是记忆力考试的结果,灰色为20分钟内都重复学习的SSSS组,黄色为只学了5分钟却用了15分钟重复测试自己的STTT组。当测试在5分钟后进行,重复学习组表现更加好,但一个星期后,结果却反转了,单纯重复的人忘记了一半以上的内容,但那些重复测试自己的人们不仅记住得更多,遗忘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 &/p&&img src=&/33d5a9c38dcf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br&&/p&&p&也就是说,尽管当时觉得自己“忘记”了,需要费更大的劲才能提取信息,储存强度和长期记忆却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p&&p&尽管实验反复证明测试比重复有效,但很多时候我们拒绝测试自己,因为我们害怕忘记,害怕产生错误,万一我们学习到了错误的记忆呢?但实验也发现,即便在还没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犯的错误都能够帮助记忆。 &/p&&p&Kornell et al. (2009)让人们学一系列相关的词语组,如“鲸鱼-哺乳动物”。一些人直接学习这些词语组,另一些人先只看到一个提示词(鲸鱼-???),猜另一个词语,然后才看到正确的词语组合。当提前猜测另一个词语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猜测都是错误的,但“猜测-学习”组的人却在之后的词语组记忆测试取得比“直接学习”组更好的成绩。这也许是因为猜测主动地激发了和提示词(鲸鱼)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帮助人们把提示词和目标词(鲸鱼-哺乳动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p&&p&同样的,Potts & Shanks (2014) 在告诉人们一个外国词汇的意思前,先让他们猜这个词汇的意思,结果表明:先猜并且猜错的人比直接学习这个词汇的人后来能记住的几率更大。然而,当他们问人们哪个方法更帮助记忆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说直接学习最有效,这说明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什么方法能够形成有效的记忆。 &/p&&p&评论里有人问测试能够加深记忆的机制是什么。2014年发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一篇研究(Rowland, 2014)统计了关于测试和记忆的331个实验,不仅发现测试确实对记忆有可靠且明显的帮助,而且这个效果主要来源于测试时&b&提取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effortful processing)&/b&。&b&提取强度越低,提取的过程越费力,感觉越困难,形成的记忆就越牢固。&/b&也就是说,直接回忆(recall) 比做选择题(recognition, 辨认记忆)更有用,没有任何线索的自由回忆(free recall) 比基于线索的回忆(cued recall, 比如说填空题)更有用。&/p&&p&不断地测试和提取信息,比重复阅读,更能帮助长期记忆。即便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即便产生了错误,这样的测试对学习都是有效的。 &/p&&p&&b&4. 分散学习区间 (spacing) 比 集中在某一时间大量学习同一内容 (massing) 更能帮助长期记忆。&/b& &b&同时学习不同内容(interleaving) 比 专注于一个内容更能帮助长期记忆&/b&&/p&&p&大量学习同一内容(massing)能在短期内提升表现,但分隔开学习区间和同时学习不同内容更能有效率地提升长期记忆和学习。 &/p&&p&分散学习区间会降低提取强度,却能增加内容的储存强度,在心理学上被称为the spacing effect. 比如说,当我们刚读了一个章节,内容都还记忆犹新(高提取强度),再马上重读那章节并不会很大地提升你对内容的学习(储存强度)。但当我们读完了那个章节,把它放下,去做别的事情,让我们“忘记”刚才的内容(低提取强度),然后过段时间再重新拾起这个章节,我们会得到更大的储存强度的提升 (Bjork & Kroll, 2015). &/p&&p&混搭着学习不同的内容也许感觉上更难,短期能也可能降低表现,但长期来说,能形成更有效的内容储存。在一个实验中 (Roherer & Taylor, 2007),一组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个几何形状,做相关练习,在下一个时间段集中学习下一个几何形状,做相关练习,如此重复,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初中我们学几何时候的过程?。另一组人混搭着时间学习不同的几何形状,随机地得到关于不同几何形状的练习。当学完马上测试时,前面集中学习组表现得更好,但一个星期后测试,结果反转了,混搭随机学习的组表现的更好,也就是说,混合的学习安排更能帮助有效的长期学习效果。&/p&&p&补充一下,评论里有人问混搭毫无关联的学科(比如说数学+英语)是不是会有一样的效果。我没有找到实验支持同时学习毫无关联的学科(比如说数学+英语)会有同样效果(如果有人看到欢迎补充)。Bjork的建议是同时学习相联的课题,比如说,清朝史+唐朝史+现代史,这大概是因为同时学习不同但相联的课题更能够让人注意到课题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人采用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higher level representation)处理信息,从而加深学习和运用 (Soderstrom & Bjork, 2015) 。&/p&&p&分散学习区间和同时学习不同内容的对长期记忆的效果在广泛不同的人群(18岁-76岁),不同的记忆题材(语言、文章、数学、图画、推理等等)都得到了验证。 &/p&&p&结合关于测试的上一点,我们最应该做的是:&b&延迟测试。&/b&&/p&&p&当我们刚刚学习了一个内容,不应该马上就测试自己,因为这时提取强度仍很强。我们应该过一段时间,等提取强度降低些,再测试自己对内容的掌握。延迟测试会形成更有效的长期记忆(更高的储存强度)和体现真正的学习。&/p&&p&&b&5. 有效的记忆策略是困难的。&/b&&/p&&p&关于上面说的学习策略有意思的一点是,尽管它们被反复地证明有效,人们还是倾向于重复/大量专注学习同一内容。当学生来挑选有效的记忆策略,84%的学生选择了重复/复习,只有11%的人选了提取测试。这是因为 &b&1)很多时候,我们把短期的表现错误地用来判断学习有没有效,但很多时候,表现和学习是相违背的;2)我们感觉一个策略比另一个策略来的简单,给我们的掌控感更强&/b&(比如说很多答案中提到的重复和视觉化)&b&,但其实这些策略并不能帮助长期记忆,真正能帮助长期记忆的是那些提取强度低的,感觉较为困难的练习。&/b&&/p&&p&一个例子是,在学习第二语言(如英语)的时候,把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单词比中译英要来的简单,毕竟我们提取母语比提取不那么熟悉的二外简单的多。但是研究(asymmetries in bilingual translaton)也反复表明,相对于把二外译成母语(英译中),练习把母语译成二外(中译英)的确感觉更难,速度更慢,并更容易产生错误,却能让我们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这是因为我们在主动地提取相对较弱的二外,形成更深刻的记忆。&/p&&p&-&/p&&p&References&/p&&p&BJorK, R. A., & Kroll, J. F. (2015). Desirable difficulties in vocabulary learning.&i&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i&, &i&128&/i&(2), 241.&/p&&p&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 Willingham, D. T. (2013).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i&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i&, &i&14&/i&(1), 4-58.&/p&&p&Kornell, N., & Bjork, R. A. (2007).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self-regulated study. &i&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i&, &i&14&/i&(2), 219-224.&/p&&p&Kornell, N., Hays, M. J., & Bjork, R. A. (2009). Unsuccessful retrieval attempts enhance subsequent learning. &i&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i&, &i&35&/i&(4), 989.&/p&&p&Potts, R., & Shanks, D. R. (2014). The benefit of generating errors during learning. &i&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i&, &i&143&/i&(2), 644.&/p&&p&Townsend, C., & Heit, E. (2010). Metacognitive judgments of improvement are uncorrelated with learning rate. In &i&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ustin, TX: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i&.&/p&&p&Roediger, H. L., & Karpicke, J. D. (2006). Test-enhanced learning taking memory tests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i&Psychological science&/i&, &i&17&/i&(3), 249-255.&/p&&p&Rowland, C. A. (2014). The effect of testing versus restudy on reten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esting effect. &i&Psychological Bulletin&/i&, &i&140&/i&(6), 1432.&/p&&p&Soderstrom, N. C., & Bjork, R. A. (2015). Learning versus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i&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i&, &i&10&/i&(2), 176-199.&/p&
给高票答案点了一圈反对。自我感觉有用的记忆技巧恰恰通常是不可靠的,大量关于judgement of learning (JOL;自我学习判断) 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学习的判断和实际学习结果只有非常弱的关联或没有关联,最惨的是,当人们觉得自己进步最大的时候,恰恰学习…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普适的问题,不仅限于数理化的考试,更适用于日常工作。比如我在实际工作中干过跟老板汇报我们新算法把某某指标提升了2个点,然后一个星期以后发现测错了。于是这个星期我们做的所有决策和测量就全是错的,要推倒重来。这些都可以归为“粗心”或者“低级错误”。而同时大家对于粗心也有一些常见的误解。比如“哎,下次仔细一点就不会有问题了”。不是这样的,你之所以会在某个地方粗心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这个地方就容易错。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次错了下次还容易错。还有个误解是“慢一点就好了”。也不是这样的。解决粗心有很多方法,有些方法会影响执行的速度,并且导致“慢一点”。但这个“慢一点”是你用了正确方法的结果(必要条件),而不是解决粗心的原因(充分条件)。换言之,即使慢你可能也还会粗心;而如果方法对,即使不慢也可以做到不粗心。&br&&br&因为我自己很粗心,所以仔细总结过什么是粗心,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可以怎么避免这些问题。甚至引申一下,这些避免粗心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工作能力。现在感觉比以前细致了很多,有一些经验分享一下。&br&&br&题主自己也提了一些“粗心”的例子,比如3+8=21,字母抄错等等。如果归纳总结一下,我觉得粗心就是一些好像很简单的东西做错了。之所以我加上了“好像”很简单,是因为我的根本观点是,没有“粗心”这种东西——这些“看上去简单”的东西其实不简单,甚至往往就是考察的重点。比如移项变号,去括号变号等等。粗心就是不熟练导致的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做错,什么时候能快什么时候一定要慢。这也是生手和老手的重要区别。&br&&br&举个文化课以外的例子。我在刚开始学车的时候会很紧张路边的行人,怕他突然要过马路,也很紧张红绿灯时刻准备一变黄就立刻急刹。在这种情况下我变道有时候就会忘了检查差点撞上别的车。变道先看旁边有没有车,这个看上去好像是个很浅显的东西——我只是忘了做到这一点,粗心了。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我做不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是注意力分配的方式错了,过分地注意一些没有必要的因素,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开了几年熟练了以后,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视镜和左右观后镜上,而不太去管人行道上的行人。这样“粗心”的错误也就很少犯了。&br&&br&题主可以印证一下,是不是犯的错误都是因为不熟练,或者说不知道这里可能会犯错误。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一个技能会踩的“坑”是有限的,把它穷举出来就行了。对于文化课/应试就是错题本。这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应试教育一大被人诟病的点就是重复练习。但其实重复练习本身没有错,学习就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错的是一遍做对的的就没必要练了,练了白练。关键要把做错的记下来,然后做两件事:1) 看里面有没有什么模式,总结一些易错的点,这些往往就是考点。2) 练这些做错的,形成条件反射。比如以后看到复杂的式子就警惕慢慢抄写,不要抄错字母。看到一位数加减法就警惕,不要再算错了。做到这件事,你应试练习的效率就会比一般瞎几把练的高很多。&br&&br&然后回到现实工作。粗心不只是在文化课里面有,在工作里同样存在,而且它的危害会大很多。但工作中一般没有应试教育反复练习的环境,所以我总结了这些方法:&br&&ul&&li&第一还是“错题本”。把犯过的错误记下来,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主要就是这个。要写下来,每天一两句话就够了。然后每天花5分钟看一看这周,这个月的。温故知新。&/li&&li&第二是引入检查单机制。什么领域最不能容忍粗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航空领域。起飞检查,飞行程序等等万万不能粗心,否则可能就是机毁人亡。航空领域的解决方法是,把要做的程序一项项细化,一条一条对照检查执行。重要项目一个人执行一个人复查。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当我们在实践“错题本”上发现了一种犯错的模式以后,要给这种模式一个检查单。对着一步步来,慢一点也比粗心了然后回头返工外加伤害声誉好。&/li&&ul&&li&对程序员来说,检查单可以让电脑来检查,也就是说把东西用程序自动化。自动化除了多次执行省时间以外,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每次做的都是正确的。&/li&&/ul&&li&第三是引入复查机制。这个复查不是简单地重新做一遍,而是1) 心态上用高标准来挑结果的毛病;2) 方法上做交叉检验。这个在工作中非常实用。举个栗子,我在工作中提出了一种新算法,通过牺牲一些A指标来实现B指标的大幅上涨。那么结果出来,第一不能看到B指标真的涨了就急着去找老板报喜,而是要在态度上先假设这个结果是错的,你要用一些佐证来确认它是正确的。第二是用交叉检验的方法来提供佐证。比如A指标是不是跌了,跌了多少,有没有一些确实的例子能证明A指标跌B指标涨了,而且这个例子是可以解释的。在检验完了以后再确认这个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还干过把一个数据集的精度调到了95%,急匆匆跟老板报喜,老板接着调了调把精度调到了103%的事情。。(也就是测试100个例子,有103个是对的,显然是实验做错了。然后被狂批)&/li&&ul&&li&这个复查机制其实很能体现工作能力。我很佩服老板的一点是,他总是能问出来我想不到的交叉检验的问题。这个比较难举直观的例子。比如在上面的AB指标的例子里,我们不仅可以静态观察实验结果来判断实验对不对,还可以通过稍微扰动一下数据,来观察AB指标变化的趋势。&/li&&/ul&&/ul&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粗心不是说仔细一点慢一点就能解决的东西,它恰恰是学习一个东西的难点(容易错的点)所在。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吹毛求疵的态度,养成系统的习惯,才能有效地避免粗心,成倍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普适的问题,不仅限于数理化的考试,更适用于日常工作。比如我在实际工作中干过跟老板汇报我们新算法把某某指标提升了2个点,然后一个星期以后发现测错了。于是这个星期我们做的所有决策和测量就全是错的,要推倒重来。这些都可以归为“…
&p&&b&如何对抗环境?——这是一件最难的事情&/b&&/p&&p&我跟学生接触的多,这个问题在学生当中非常的典型。不管是我的群里面,还是知乎私信、qq留言等,很多高中生都向我咨询过一件类似的事情:我在一个不理想的学校里,周围的同学对我有很多负面影响,我该怎么摆脱环境的影响?&/p&&p&对于存有这个问题的同学,我有两个消息要告诉你,一个坏的,一个好的,你要先听哪一个?为了让各位有一个好心情收场,我还是先讲坏消息,再讲好消息吧。&/p&&p&坏消息是,在众多学习问题当中,(同学)环境问题几乎是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一个,唯一可能更复杂的只有家庭问题了。在众多的学习问题当中,什么不会写作文,很好解决;数学不理解,也有方法;学过了总是忘记,并不是难搞定;做题思路比较模糊,也用不着紧张——上面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特殊的学习策略来搞定的,至少我是可以解决的,也成功帮助很多高中生解决过这些问题。&/p&&p&然而同学环境不好,比上述这些语文不好数学太差的问题都更难解决。&/p&&h2&&b&一、环境影响面之广,能对你造成立体式打击&/b&&/h2&&p&首先,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很广。概括起来,它大概会影响你这几方面的问题:&/p&&p&&b&1削弱你的学习意志&/b&&/p&&p&更弱的同学环境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学习意志的薄弱,而学习意志是会传染的,而且很容易传染。想像一下,有很多同学经常在你耳朵旁边叨叨:哎呀,学习好痛苦啊,好烦啊,我真不想学啊。当他看到你在学的时候,一边不停的对你进行负面暗示,让你觉得学习很痛苦,还可能对你讥讽,用酸不溜的语气说:“哎哟,这么认真啊,怎么也没看你考个北大啊~”甚至,些不远学习的人,还会联合起来孤立你,让你一个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和努力的人,成为班级中的另类。&/p&&img src=&/v2-c4ff915fe36dec9c70a07_b.png& data-rawwidth=&721&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1& data-original=&/v2-c4ff915fe36dec9c70a07_r.png&&&p&很多同学在一开始曾经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意志坚强就可以抵抗这种影响。很抱歉,这种影响几乎是不可抵挡的,这是人类大脑的规律。它不是只对部分人起作用,而是男女老幼通吃的,你不是神,你没法超越这种全人类通用的规律。&/p&&p&&b&2增加你的心智干扰,降低思维能力&/b&&/p&&p&有一个更加隐藏但不可忽视的规律:思维能力是受到情绪、信念和念头影响的。当你的大脑被周围的环境不停的灌进去各种负面信息和垃圾念头的时候,很抱歉,你的大脑思维能力也会下降,尤其是推理、综合分析、评估能力会下降得厉害。具体的表现为,数学、物理等理科的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政治、历史、地理的大题综合分析能力等,会变得很弱。&/p&&p&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复杂,本文没法细讲。但是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更差的环境里,你会变笨。&/p&&p&(这种思维能力的降低,叫做心智损耗,在我另一个文章中讲的比较详细,可以做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哪些素质很重要,却是读书学不来的? - 知乎&/a&)&/p&&p&&b&3 降低你的信息更新效率&/b&&/p&&p&学习的流程中,信息的提供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我们以为,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信息提供和反馈者是学校的老师。然而这个观点是错的,最重要的其实是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它比师生之间的反馈更频繁、影响更大。&/p&&p&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中,你能够及时从同学身上提取各种有益的信息。比如数学课,有个地方你没听懂,你根本不用等到下课再去问老师,那样太慢了,影响你这节课剩下时间的学习。你直接就找你的同桌问一下:这道题你听懂了吗?同桌顺手在你的本子上写下一个关键步骤,十秒钟时间你就搞定了这个问题,剩下时间就可以顺畅的上课了。 &/p&&p&再比如,开学学了一个多月,你总感觉学得效率不够高,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也不会清楚,老师只会让你好好听课认真做作业。但你可以观察和询问你的同学:哪本数学辅导书很好用?英语听力app你最近在用哪个?物理你怎么学得这么好?……&/p&&p&在日常随意而零碎的沟通中,各种有用的信息都会汇聚到你那里来。这大量的琐碎信息,总量加起来,会不亚于老师上课时所提供的信息量。&/p&&p&而在一个较弱的环境里,同学可能是这也不会,那也不行,没人多少有意义的信息能够提供给你,各种娱乐八卦、勾心斗角等垃圾信息可能倒是不少。&/p&&p&在一个较弱的环境里,你会有一种信息上的孤独和无力感。&/p&&p&&br&&/p&&img src=&/v2-a238ee95c1ae9cbe0e458cb11b6f8ffb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a238ee95c1ae9cbe0e458cb11b6f8ffb_r.png&&&p&&br&&/p&&p&&b&4直接干扰你的学习行为&/b&&/p&&p&在更弱的高中里,更加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在心态上想你灌输负面信念和情绪,甚至能直接干扰你的学习行为。比如晚自习,你想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但周围的同学都在嘻嘻哈哈大吵大闹,或者开个功放玩手机,硬是把你吵得要崩溃。你能怎么办?&/p&&p&如果说教室里老师还能勉强管一管,那么到里学校寝室里就更悲剧了。为了第二天更有精神的学习,你至少得11点之前睡觉好好休息吧。可是在更弱的高中里,你的室友会缺乏好好休息好好学习的观念,他们认为白天在教室里被老师管束的很烦,寝室里才是放松娱乐的时间。于是深夜打游戏,大肆谈论美女和性问题,相互瞎吹自己跟社会上哪路大哥混得很熟等等,让你睡觉都睡不好。&/p&&p&即便最恶劣的第4种情况——直接的行为干扰没有发生,前3个影响已经够你受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环境的影响范围之广,接下来再看看,它的影响程度严重吗?会不会虽然能影响你,但是程度很轻,后果不严重呢?很不幸的告诉你:&/p&&h2&&b&二、环境的影响之深,能对你造成1万点伤害&/b&&/h2&&p&同学环境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让我随意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正面反面案例都有。&/p&&p&浙江省会杭州市的教育生态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我们知道,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但凡最优秀的学校(中学)必然是公立的,私立学校水平再高也无法和公立学校抗衡。但是杭州就很奇葩,在杭州的初中教育界,排名前列的中学全部都是私立学校!&/p&&p&而且更奇怪的是,这些私立学校成名速度都极快,根本不需要积累十年八年才能成名,基本上是第一年建校,第二年第三年就成名了,就成为杭州的著名优秀学校了,全杭州的家长的趋之若鹜,挤破门槛。奇不奇怪?按照教育行业的规律,教育本来是一件见效很慢的事情啊,怎么变得这么快节奏了?&/p&&p&那么这些著名的杭州私立学校是如何快速起家的呢?其实很简单,他们只用了杭州一个教育政策上的特性——公立学校不允许挑选生源,但是私立学校可以。于是这些私立学校,第一年就动用各种手段——人情、金钱、忽悠,强行拉起来一波最优秀的生源。从第二年开始,他们再招生的时候就有正当理由可以牛气冲天了:我们有最优秀的学生,你们这些家长如果把孩子送过来,你们的孩子就会有最优秀的同伴,你们不来就是傻子!&/p&&p&于是家长就屁颠屁颠的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了,并且是抢着交高价,求爷爷告奶奶的进去。&/p&&img src=&/v2-7fc3dfdac07f972b02fc9e_b.pn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v2-7fc3dfdac07f972b02fc9e_r.png&&&p&那么,这些学校是大忽悠吗?这些家长都是傻子吗?&/p&&p&还真不是!从结局上看,这些学校后来真的做出了相当好的成绩,这些学校的学生后来也考出了很惊人的成绩!他们能够排名全杭州前几名,并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而是根据中考成绩统计,确实考的就是前几名!&/p&&p&奇怪不?一批匆忙建立起来的学校,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没有最顶级的师资(都是成名后才慢慢招进来名师的),仅仅只有一批优质的学生,居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他正暗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p&&p&&b&学校里,老师并不那么重要,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人;学校关系里,师生关系没有那么重要,学生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b&&/p&&p&如果把上面这句话浓缩一下,可以简化成:&/p&&p&&b&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大于一切。&/b&&/p&&p&这就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教育规律啊,核心到什么程度?顺应它,你可以轻松取得不错的成绩;违背它,哪怕其他条件再好,你也会过得很艰难。&/p&&p&上面可以看作一个利用这条规律取得成就的正面案例,再来一个反面,看看违背它会有怎样的后果。&/p&&p&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大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去了本地最好的高中——二中。然而有少数几个例外,他们去了次一点的高中的实验班。当时那几个次一点的高中,发明了一种宣传策略,向初中生们宣传:&/p&&p&你们到二中去,只是众多优秀学生中的一个,并不能得到老师的额外照顾;但你要是到我们学校来,我们会把整个学校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到你们身上来,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p&&p&有几个人相信了这种宣传,以明明可以去二中的分数,上了这几个次一点的高中。这些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并不是傻子,他们也做过相应的调研。那些次一点的学校虽然名师数量没有二中那么多,但是总归还是有几个。而这有限的几个名师会全部集中到一个班里面去教他们,所以师资力量上,反而会比二中的普通班级更强一些,至少是持平。在确信了这一点后,他们就这样迈进了次级别高中的大门,与我们这批进二中的人分道扬镳了。&/p&&p&三年之后结果如何呢?这批原本与我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三年之后开始担忧,不知道能不能上一类呢?希望能够发挥好一点压个重点线吧。特别牛的,说不定还可以考上武汉大学这种水平的呢!&/p&&p&而我们进了二中(普通班)的这批人心里在想的是:什么?普通一类?开玩笑吧?武汉大学是拿来垫底的,如果考得太差了没办法了那就上武汉大学吧,但是希望不至于落魄到这种程度。&/p&&p&你看,三年下来,差距已经变得这样大了。这三年里发生了什么呢?他们的次级高中实验班的师资和我们二中普通班的差不多,他们的老师教他们也更用心,他们学校也给他们配备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最终一切的努力都比不上一点:&/p&&p&&b&在二中的这批人,拥有更好的同学。&/b&&/p&&p&以上,就是这个坏消息的主要内容:环境问题,几乎是学习问题中最难、最坏的一个问题。&/p&&p&如我开篇提到的,今天希望大家有个好心情收场,所以把好消息留到后面。终于要说好消息了,那就是:&/p&&h2&&b&三、环境问题再难,也是有解药的&/b&&/h2&&img src=&/v2-debb5ce1e8e3fb5a08bbaf4_b.pn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v2-debb5ce1e8e3fb5a08bbaf4_r.png&&&p&为了克服这个非常难办的环境问题,你需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大的战略计划。大多数人在环境面前失败、倒下,而且输得很惨,是因为缺乏战略认识,只知道死扛:我要用我的意志力去克服一切困难!搞的好像自己是日本动漫和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背景音乐一响,潜藏的能量一爆发,一切问题就解决了!&/p&&p&不,真正的战略计划不是这样的。你要搞清楚,你是不是漫画主角,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解决这个环境问题,你需要&b&非常针对性的、谨慎的去做下列的战略调整&/b&:&/p&&p&&b&1 环境隔离、改变与创造&/b&&/p&&p&&b&2 信息渠道填补与升级&/b&&/p&&p&&b&3 自我意志强化&/b&&/p&&p&&br&&/p&&p&&b&1 环境隔离、改变与创造&/b&&/p&&p&问了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孙子兵法》,理解一些典型的军事原则:“故用兵之法, 十(倍)则围之, 五(倍)则攻之, (同)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p&&p&简单的说就是:要聪明的打,不要死扛;要以强打弱,不要以弱打强。&/p&&p&可是有时候,你就是会面临以少对多的不利环境啊!就像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但是有些时候,你就是会面临坏的环境,该怎么办呢?&/p&&p&破解之法就是&b&:在整体以少对多的不利情况下,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b&。&/p&&p&玩过战略战争游戏的人都有这种经验。人类玩家和电脑对战,往往是一个打多个。电脑的兵力比我们要多多了,该怎么办呢?办法很简单,电脑的兵虽多,但是往往分散布局;我们的兵虽少,但是我们要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然后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这样就能赢了。&/p&&img src=&/v2-f09f0db7cdf3dd_b.png& data-rawwidth=&631&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 data-original=&/v2-f09f0db7cdf3dd_r.png&&&p&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环境中:虽然整体上我们面临的环境是不利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局部的环境优势。&/p&&p&具体做法如下(多个方法协同进行):&/p&&p&A 把少数愿意学习、会学习的同学集中起来&/p&&p&一个班50个同学里面,或许只有5个同学是真正愿意学习、有学习能力的——环境够恶劣了吧?但是如果你能把这5个同学集中起来,形成你的社交圈,那么你的学校社交环境也就足够了。&/p&&p&这种时候,千万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主动出击。你要知道,当你在为自己的环境担忧的时候,他们可能也在担心类似的事情!主动出击,邀约他们组成一个学习的小团队,没有那么难。&/p&&p&B 把自己和负面的环境尽量隔离开&/p&&p&如果寝室里状态差的同学很多,就申请走读;如果无法申请走读(大学就没法走读),那么尽量少在寝室呆着;如果班级教室里的环境也很差,那就到图书馆或空教室去学习;如果连教室都调动不了(高中生会有这个问题),那就找班主任谈话,申请把某几个同学——往往是愿意学习的——调整座位到一起去(当然,你先要去找这几个同学合谋)。&/p&&p&C 更多的与老师建立联系&/p&&p&谁规定学生就一定只能和学生进行日常交流?当环境比较弱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把老师当成同伴,当成主要社交对象?&/p&&p&其实这种方法很好用。虽然也有少数老师很奇葩,但是总的来讲,老师比同学更靠谱一些,他们至少不会刻意压抑你的学习动机,不会主动想办法降低你的学习效率。把你的社交需求部分的从同学身上转化到老师身上,能够让你的环境快速改善&/p&&p&&b&2信息渠道的升级&/b&&/p&&p&同学,本来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你应该从这个渠道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当这个渠道无效、被封锁了以后,你该怎么办?&/p&&p&很简单,增大其他渠道的效用就好了。这就好比,外国的货物从宁波、上海、广州3个港口进入中国,现在宁波港封锁了,总货运量下降,该怎么办?把上海、广州港口进行扩建就好了。&/p&&p&其中,老师还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当你的同学信息变弱以后,你需要增加一个意识,要去刻意的、主动的、更加频繁的去找老师交流,去问更多的问题,以此进行信息弥补。这种时候,千万不要顾及面子,不要害羞,不要怕。你要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紧急性, 意识到信息不足的危害——这种危害逼着你必须去克服困难,执行战略。就像得了重病的病人要开口向药店的工作人员买药,不管他平时多么内向害羞不敢跟人讲话,他都一定要去开口说话,一定要克服自己害怕的心理——因为没有退路。&/p&&p&如果老师也不靠谱呢?&/p&&p&那就再找其他的替代渠道。比如物理老师讲课很烂,那就多买几本辅导书,到网上找几个物理名师的课程视频等,用其他资源来提到老师。原理不变,它有什么功能发挥不出来的,你就找个同种类但是好用的东西去替代它。&/p&&p&&b&3 自我意志的强化&/b&&/p&&p&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意志力还是挺重要的,但是你要知道如何去产生和维护意志力,而不是指望自己恰好是命运之子天生意志无限。&/p&&p&我在文章&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 - 知乎&/a&中提到了部分意志力的内容,这里额外的强调一个:身体对于意志力有极大的影响。&/p&&p&意志力,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物质,而是一种存在与我们身体中的实体物质,是有相关的激素群和神经状态与之对应的。你需要通过身体的锻炼来激发这些实体物质发挥作用。可以说,一个身体羸弱的人,很难有顽强的意志力。&/p&&p&所以,与大多数人的本能相悖,当你想要有更顽强的意志力时,最主要的不是去做某种精神激励,而应该去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维护、修复和磨练。更加强大的肌肉,更加通畅的呼吸系统,更高的耐力,以及在高强度的运动中产生的那种战斗的欲望——这些才是你意志力的来源。&/p&&p&这一系列的举措,如果能够配合元认知(主要是自我认知监控、调整)的方法,功效又会更大。当然,这很难,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但是,当你面临了一个恶劣的环境时,你根本没有选择,你要意识到,这个困难不是一个小困难,是一个特别紧迫而严重的大事。&/p&&p&在特别的困境面前,最难的路,就是活路。&/p&&p&&br&&/p&&p&其他参考文章:&/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控制负面情绪?&/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提高学习能力?&/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大幅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怎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a&&/p&&p&------------------------------------------------------------------------------------------&/p&&p&知乎正在对我进行流量限制(意思是我发了文章大部分粉丝都看不见),刚刚开始转战微信了。有兴趣的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p&&p&学习策略师(ID:xuexicelueshi)&/p&&p&另外新开了高中学习策略4群:(入群密码:叶修),有问题可以群里一起交流。&/p&
如何对抗环境?——这是一件最难的事情我跟学生接触的多,这个问题在学生当中非常的典型。不管是我的群里面,还是知乎私信、qq留言等,很多高中生都向我咨询过一件类似的事情:我在一个不理想的学校里,周围的同学对我有很多负面影响,我该怎么摆脱环境的影…
&p&学霸是怎么学习的?&/p&&p&关于各种学习策略,技术性的东西我之前的答案讲得很多,今天再继续从其他维度补充一点。&/p&&p&在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上,不同的学霸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会有综合感官记忆法,有些会用思维导图,有些会采用记忆提取策略,没什么特别的规律。但是以下几点,则是几乎所有学霸共同的特点,也是一个要成为学霸的人所必须掌握的。&/p&&p&&b&一、主动的学习节奏&/b&&/p&&p&首先要注意,这里提出学习节奏的主动和被动,并不是指的你愿不愿意学习,有没有学习动机,而是指你学习规划和学习行为的主动性。&/p&&p&举个例子,小明和小强是两个都很热爱学习、愿意努力学习的高中生。&/p&&p&小明每天跟着老师的安排走。数学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物理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英语老师也布置了很多作业。&b&小明虽然很热爱学习&/b&,但是每天无法轻松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所有时间都用来完成老师的任务,&b&被老师的安排占据了几乎所有时间&/b&。小明的所有行为都是被老师所主导的,没有自己的决策——他唯一的决策就是,听老师的话。&/p&&p&这种情况下,虽然小明是热爱学习的,学习的时候也未必觉得多么痛苦,但是他就是典型的被动学习节奏。&/p&&p&小强主要跟着自己的安排走。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英语老师等虽然布置了很多作业,&b&但是小强能够快速完成,给自己留出充足的自主时间&/b&。&b&或者,虽然老师的作业多得根本做不完,但是小强敢于果断放弃部分老师的作业,强行为自己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b&。小强的学习行为是由自己决定的。今天做不做作业,做哪科作业,完全自己控制。第一天,也许小强选择完全跟着老师走,做完老师的所有作业;第二天,也许小强就选择根本不理老师,所有时间全部花在研究自己买的一本课外辅导书上,老师的作业就空着不做,或者找同学快速抄一遍了事。&/p&&p&这种情况,就叫做主动学习的节奏。&/p&&p&越是高手,就越注重学习节奏的自主掌握,决不能把自己的节奏放给别人。另外,对学习节奏主动性的需求,也跟老师有关系。如果老师水平特别高,那么你把学习的节奏交给老师,自己跟着老师走,问题还不大;但如果老师水平一般的时候,你还把学习的节奏交给老师,那就麻烦了——你根本没有成长进步的空间。&/p&&p&不幸的是,越是水平一般的老师,就越喜欢抢学生的学习节奏主导权。他会刻意压很多任务、作业给学生,让学生的自由时间全部被他占满。很多小城市、县城重点中学,或者大城市的二流、三流中学,都喜欢压榨学生的时间,把学生的自主节奏完全粉碎。这种节奏的破坏,就从根本上断掉了学生快速进步和崛起的可能性。&/p&&img src=&/v2-4bcaaf8ff5b462ef4e8912f4_b.png& data-rawwidth=&405& data-rawheight=&4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5&&&p&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跳不出低水平学习的怪圈。&/p&&p&&br&&/p&&p&&b&二、策略性的时间调配&/b&&/p&&p&这一点,和自主学习节奏是高度相关的。&/p&&p&当你有了自由的学习机会,能够掌握自己的时间之后,你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呢?&/p&&p&策略性的调配时间有一个基本原则:一段时间内,只能主攻一个方向。&/p&&p&高中生,每天都需要同时应付5-6们科目。高中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会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每天的时间基本均匀的分配在6个科目上。&/p&&p&这种时间分配方式,就是兵家大忌、学生大忌,它会让你永远无法形成突破。除了所有科目都学到接近满分的神级人物以外,任何想要取得突破、更进一步的人,都不应该使用这种时间分配方式。&/p&&p&&b&均匀发力,基本等于没有发力&/b&。&/p&&p&你可以用战争学的类比来理解上述原理。&/p&&p&你带领5000精兵和敌将带领5000精兵对战。敌将把5000精兵分成5路,每路1000人;假设你把5000精兵分成10队,每队500人。然后你派一对兵500人,去和地方1000人打,由于人数的烈士,敌方死了100人,你死了400人,大亏。&/p&&p&这就是发力分散,造成每股力量都没什么用。&/p&&p&但,如果你把5000精兵分成3队,每队1667人,然后用一队1667人去攻击地方1000人,你就有优势了,可能结果就成了,你损失300人,对方损失800人,大赚。&/p&&p&集中的力量,才能叫真正的力量。&/p&&p&类比到学习当中。假设你每天的完整学习时间10小时,其中7小时由老师安排占据,没法改变,那么你剩下3小时自由时间。如果你每天都把这3小时平均分配到6科当中,每科半小时,那么一个学期下来,你这6科都不能形成什么突破,只是维持在一个常规水平上。&/p&&p&但,如果你在前两个月,选择把全部3小时都放在数学上,可能两个月后你的数学就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时候,你在把自由的3小时全部放到物理学科上,又一个月后,你的物理也上升了一个档次。&/p&&p&如此反复循环,一个周期过后,你的每个学科都会去的明显的进步。&/p&&p&当然,这不是说,你可以把一天10个小时全部放在一个科目上。每个科目每天都需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日常维护,如果长时间不维护,会造成水平的下滑,这样也是不行的。但这个维护,只需要保持住常规水平不下滑而已,所以不需要耗费太大时间。剩下的时间,大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歼灭战,把效率提到最高。&/p&&p&这种时间安排的策略,也是上面说的,需要学习自主节奏的原因之一。&/p&&p&&br&&/p&&p&&b&三、习惯长时间的思考&/b&&/p&&p&学习,不光是时间长度而已,更是思考的效率。&/p&&p&真正的学霸,必然有长时间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个长时间,不是指你坐在书桌前长达8个小时,而是指,你能够一次性思考多长时间不中断。&/p&&p&一般人,即便一天坐在桌子前长达10小时,600分钟,但是这600分钟可能切分成了200段,每段平均3分钟——思维时间很短。&/p&&p&而学霸,可能学习时间没有那么长,只有8小时,480分钟,但是这480分钟只切分了60次,每段8分钟——思维时间很长。&/p&&p&这样,虽然学霸的总思考时间更少,但是效率反而更高。实际上,上面的数字只是举例而已。一个学霸单次思考不间断的时间,可以轻松超过20、30分钟的。&/p&&p&你不要小看这种单次思考时间的差别,它的影响巨大。10个1分钟的思考加起来,其效果远远小于1个10分钟的思考。越是对难题、复杂题,越是如此。缺乏这种长时间思考的能力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顶多达到中等水平,诸如数学压轴题、物理综合题、文综综合分析题这种难题,是没法学得会的。&/p&&p&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这种长时间思考不间断的能力?&/p&&p&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稍微费点功夫。&/p&&p&首先要从习惯开始。你要有去刻意培养这种能力的意识。一般人,当他学习中的思维中断以后,他会本能的走一下神、发一会儿呆,或者去刷刷微信朋友圈,找人闲聊两句。但如果你要可以培养这种能力,你就要制止自己去做这种行为,而要立即把自己的思维拉回来,重新连接到刚才的学习内容当中,把断线的思维链条连接上。&/p&&p&当这种刻意的断线连接训练做得多了以后,你的思维就不容易断裂了,稳定性、持续性就会越来越强。&/p&&p&其次,要减少环境干扰。想事情的时候,手机、电脑不要放在身边,也不要往人堆里面凑。让自己处于一个尽可能单一的信息环境中,你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集中,思维会自然完善。&/p&&p&这里举一种特殊的例子。思维链条连续性最强的人,莫过于进行宗教修炼的人。比如深山里的道士、和尚,他们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但是他们的思维连贯性确实远超一般人。他们的训练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打坐,有些念经,有些练一些奇怪的功法。但是所有的练法都有一个特点——减少和屏蔽大量的信息。&/p&&p&比如打坐,就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两眼一闭,只关注自己的呼吸或者身体的某一部位,其他所有信息都不接触。每天好几个小时都处于这种不接触额外信息刺激的状态下,时间久了,专注力自然提升,思维连续性也就随之提高。&/p&&p&所以,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需要把日常所接触的杂乱信息尽可能屏蔽掉,只保留有效信息。杂乱信息接触的越少,你的思维能力就会成长的越快。&/p&&p&当然,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也对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学霸大有裨益。之前讲的比较多了,这里就不讲了,有兴趣的可以翻翻我之前的答案。&/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怎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a&(这个是高中学习方法类问题的最高赞回答)&/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修:如何突破环境的限制从周围人中脱颖而出?&/a&&/p&&hr&&p&我建了几个qq群——&/p&&p&高中学习策略1群:(已满)&/p&&p&高中学习策略2群:(少量剩余)&/p&&p&高中学习策略3群:(已满)&/p&&p&高中学习策略4群:(新开)&/p&&p&学习的策略1群:(已满)&/p&&p&学习的策略2群:(已满)&/p&&p&学习的策略3群:(已满)&/p&&p&学习的策略4群:(已满)&/p&&p&高中生加专门的高中学习策略群,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加学习的策略1群。&/p&&p&入群密码为:叶修。(入群修改id,格式为:省份+职业(学生标注年级)+姓名。 如:浙江+高一+李明)&/p&&p&群里讨论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和职场人士欢迎加入交流。&/p&&p&--------------------------------------------------------------------------------------&/p&&p&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学习策略师(搜索ID:xuexicelueshi)&/p&
学霸是怎么学习的?关于各种学习策略,技术性的东西我之前的答案讲得很多,今天再继续从其他维度补充一点。在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上,不同的学霸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会有综合感官记忆法,有些会用思维导图,有些会采用记忆提取策略,没什么特别的规律。但是…
&p&用一篇干货长文说一说:&b&聪明人的“标准版” 与&br&“拓展包”。 &/b&&/p&&p&(带图片,流量预警)&br&&/p&&p&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也算是研究了很多年了。今天写一篇理性与感性交融的9000字长文,是我多年思考、探索尝试的总结,相信大部分人看了都能有些收获。全文较长,建议收藏了再看。&/p&&p&聪明人有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其中有共性也有特性。我自己勉强算比较聪明,但又不是那种超级天才,仰望各类天才级大神的时候,也就顺带分析和记录一下他们的特点,做些总结。&/p&&p&我发现,各种聪明人的属性,根据常见程度来看,可分为标准版与拓展包。不论是标准版还是拓展包,其中的一部分对于普通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虽然硬智商确实有差别,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可以学习和改善的。下面分别做介绍&/p&&p&&br&&/p&&p&&b&上篇:聪明人的标准版&/b&&/p&&p&在聪明人的标准版中,主要分为3个部分:&/p&&p&&b&一、思维结构化与系统化&/b&&/p&&p&&b&二、逻辑链的长度&/b&&/p&&p&&b&三、较低的心智情绪干扰&/b&&/p&&p&&br&&/p&&p&&b&一、思维结构化与系统化&/b&&/p&&p&普通人思考问题的时候,非常容易本能的一头扎进繁琐的细节中,缺乏系统与结构的感觉。所谓结构与系统,粗讲一下,即是对整个系统有框架定位,有一种大的地图的感觉。结构化思考的人,看到某一件事情,会先考虑总体大结构,再考虑细枝末节。这样说起来虽然简单,但是一般人确实容易深陷细节中纠缠而不自觉。&/p&&p&-------------------------------以下是一个案例----------------------------------------------&/p&&p&比如公司营销部门开会讨论如何维护高端客户,计划在中秋节之前进行礼品赠送。一个客户甲经理提出,对于客户A,应该送一台苹果电脑,而不是一部普通的华为手机。其他客户经理则表示不同意:&/p&&ul&&li&“这样也太浪费了吧”&/li&&li&“一台苹果电脑好贵啊”&/li&&li&“感觉这种程度太过了反而不合适吧”&/li&&/ul&&p&客户经理甲则反驳说:“虽然成本很高,但是要考虑到客户A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未来利益啊!只要他继续消费超过10万元,礼品的成本就收回来了,按他的消费习惯应该没问题的。”&/p&&p&其他客户经理则继续发难:&/p&&ul&&li&“他消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本身质量好,你不送他苹果电脑他也要买啊!”&/li&&li&“就是啊,你送一台华为手机也能起到维护关系的作用,他一样要继续购买的啊!”&/li&&li&“唉,人心不可测啊,说不定你送了一台苹果电脑他还是要离开呢?”&/li&&li&“我的客户也要维护啊,为什么只送了一张电影票?”&/li&&/ul&&p&……&/p&&img src=&/1189ebcb9e196d8abeb83cbd6f78667a_b.png&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p&整个会场乱成一锅粥,营销会议根本开不下去,两小时过去了毫无进展——这就是一群普通人陷入了具体的细节问题纠缠不清。&/p&&p&&br&&/p&&p&让我们假设营销部门的总经理是一个聪明人,那么他就会停止争论,进行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梳理:“现在让我们停止细节争论,看一看这次营销计划的总部署。&/p&&p&&b&1 本次礼品赠送的目的&/b& &/p&&p&本次礼品赠送的目的是维护客户关系,让客户在对我们的产品硬需求之外,建立起更强的亲近感。&/p&&p&&b&2 本次礼品赠送的原则&/b&&/p&&ul&&li&1)重要度排序&/li&&/ul&&p& 越是重要的客户,我们允许的礼品金额越大。重要度的排序包括三个方面:客户资产实力、客户往期购买金额、客户往期带来的转介绍客户。将此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重要度排序。&/p&&p&
下面,请李经理把我们所有客户的相关资料表格打印出来,人手发一份。&/p&&ul&&li&2)符合客户特性&/li&&/ul&&p& 理论上,越贵的礼品客户就越喜欢,但是也有部分客户有特殊的喜好,可能跟价格没有关系,比如,王经理有个大客户特别喜欢喝茶,张经理有个客户爱看音乐会的。诸如此类的特性喜好,请每位客户经理在自己礼品申请单上标注出来。&/p&&ul&&li&3)总金额限制&/li&&/ul&&p& 本期活动的预算是10万以内,不得超出。如果总金额超出,则优先考虑重要客户的需求,其他需求适当压缩。&/p&&p&&br&&/p&&p&&b&3 本次活动人员安排&/b&&/p&&p&
所有客户经理负责自己的特有客户维护,无归属的自然增长客户,平摊到每个客户经理身上,目前测算大致每个客户经理分到5-6名自然客户。&/p&&p&
李经理把相应名单发送到各位客户经理手上&/p&&p&&br&&/p&&p&&b&4 时间安排&/b&&/p&&p&
理论上所有礼品在中秋节之前发送完毕,但不要提前超过一个星期,否则没法和中秋节关联起来。如果有客户在外地的,可以延迟到节后一周内。&/p&&p&最后,请所有客户经理依照上述原则,填写《客户礼品申请表》,中午前提交给我审批。”&/p&&p&所有的纠缠停止,条理清晰各自办事,20分钟搞定。&/p&&p&----------------------------------------案例结束------------------------------------&/p&&p&&br&&/p&&p&上面案例中的营销部总经理的思维,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思维。当他的手下纷纷陷入细节中纠缠的时候,他跳脱出来,从大框架上去思考,从整个营销系统的角度去平衡。&/p&&p&细说开,结构化可以拆解成两个要素:&/p&&ul&&li&&b&一是分类&/b&:整个营销部署,分成了四大类:目的、原则、人员、时间。&/li&&li&&b&二是层级&/b&:上面四大类是第一级,其中原则下分3类是第二级(重要度排序、客户特性、总额限制),重要度排序下又分3类是第三级(资产实力、消费额度、转介绍客户)。&/li&&/ul&&p&&b&分类和层级构成了最典型的结构化&/b&。&/p&&p&&br&&/p&&p&系统化建立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当整体结构明确以后,你&b&既考虑整个结构的总体,也考虑每个类别、层级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系统化&/b&。&/p&&p&比如,某个超级大客户喜欢音乐会,而中秋过后在本地有一场大型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vip票价才1500,比一台手机便宜多了,但是这就是最合适的礼品。这个超级大客户是经历甲的客户,但是碰巧经理乙很懂音乐,最后就决定由乙经理陪同参与。&/p&&p&虽然它既违反了重要性原则(重要客户送了便宜礼品),又违反了时间原则(本来规定是节前送的),还违反了人员安排(本来规定各自客户各自维护),但是从整个系统来看,这个安排就是合理的。&/p&&p&结构化和系统化,是聪明人标准版的第一个零件。&/p&&p&&br&&/p&&p&其中结构化是最容易学习的(系统化比较复杂),并且收获巨大,属于相对低投入、高收获的投资项目。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结构化,并且难度不大,但大部分人也就是没有结构化的思维。可以说,这是思维方式领域的一个价值洼地——有价值的公司股票价格异常的很低——值得大部分人迅速上手的。&/p&&ul&&li&推荐书籍:《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思维导图》&/li&&li&附注:优先推荐《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是一个中国人根据《金字塔原理》演化出来的,可作为参考。思维导图是比较典型的结构化工具,书籍很多,随便选一本即可。对应的思维导图软件很多,常用的是imindmap,mindmanager,xmind等。&br&&/li&&/ul&&p&&b&二、逻辑链条的长度&/b&&/p&&p&聪明人的第二个标准版特性,是他们往往&b&逻辑能力很好——能够推演出很长的逻辑链条&/b&。&/p&&p&人类的智力运动中,比较典型的是棋类。下棋下的特别好的,我们就会本能地感觉很聪明。以中国象棋为例,入门菜鸟的逻辑链条很短,只能推算1-2步,普通人大致3-4步,能够推演6-8步以上,就算是高手了,职业选手则要计算12-15步以上。&/p&&img src=&/dade0e77b5a69fda81b8538_b.png& data-rawwidth=&261& data-rawheight=&3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1&&&p&嘿嘿,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了一个象棋软件,设置到计算8步,在qq象棋平台上测试,结果胜率99%+,走了几百盘只输了一盘。&/p&&p&&br&&/p&&p&唯一输的那一盘,盘面劣势到让我决定认输的时候,我回忆对手的行棋风格和手法,默默的在聊天窗口打出一行字:&/p&&blockquote&“好厉害,有几步走的非常精妙啊!请问你用的是什么象棋软件?”&br&对面略一沉吟,回复到:“我用的象棋旋风软件”&br&我一惊,回到:“我也是用的象棋旋风啊!怎么差距那么大?”&br&对面呵呵一笑,回到:“我电脑配置高,设置到计算12步!”&br&我叹了一口气,说:“我电脑配置不行,只设置到系统默认的计算8步……”&/blockquote&&p&如果你觉得整个过程略显猥琐,那么你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我对人类思维的探索上,而不是我用象棋软件去游戏平台上虐菜……不对,是去做实验测试这个行为上。总之,计算的步数越高,也就是逻辑链条越长,你的思维就是越深刻有效。&/p&&p&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逻辑链条更长一些,但是很难做到。而聪明人,则可以轻松的将逻辑链条维持的非常的长。&/p&&p&比如一道竞赛题,它的逻辑链条是A—B—C—D,然后(D+E)—F—G,G是最终结论。文字描述就是,从初始条件A一直推导到结论D,然后D+E两个条件推导出F,最后得到G。&/p&&p&一般人的思维状态时,慢慢的从A—B—C—D这样一级级的推导,终于得到结论D了,然后卡一下,D和E什么关系?就这一下卡顿,前面A—B—C—D的推导路径就忘记了,然后开始怀疑:&/p&&blockquote&额?D是怎么来的?我怎么莫名其妙搞出这个结论了?这个思路是对的吗?会不会走歪了啊,现在都没思路了?唉,算了,再从初始条件A开始重新推导一次吧。&/blockquote&&p&&br&&/p&&p&而聪明的人的逻辑链条就更稳固、更长。他能够顺着A—B—C—D,然后(D+E)—F—G的路径轻松的演进过来,在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卡顿。&/p&&p&逻辑链条越长,推理难度越大,因为任何一个点的断裂就导致了整个结果的错误。&/p&&p&上面提到的是逻辑链条长的表现,而关键在于,为什么聪明人能够维持住这样长的逻辑链条不断裂呢?核心因素有2个&/p&&p&&br&&/p&&p&&b&1 工作记忆&/b&&/p&&p&人的大脑,我们先把它勉强比喻成电脑。电脑的性能,既跟cpu相关,又跟内存相关。如果cpu非常好,比如I7-6700HQ的高配置,但是配一个垃圾内存——64k的老古董,那么它的总体性能一样很差。&/p&&img src=&/eba1ac799cdcc600d8a26bdcc3d3c76c_b.pn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2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8&&&p&
(人脑的内存要是有上图这么强就好啦!)&/p&&p&对应到大脑,虽然大脑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很强,但是短时信息存储能力很差(内存低),性能就不会好。人脑这台机器,一个很大的弱点恰恰就在于内存低——即是大脑的工作记忆低下。&/p&&p&比如,上面那个竞赛题,如果直接给你看答案,每一个步骤都是能看懂的,这说明你的理解能力没问题,但是工作记忆的局限让你没法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把整个链条串联起来。&/p&&p&这个地方,体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象棋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