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集团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归隐生活

近日刷朋友圈,看到一篇分享较多的文章,讲的是一个90多岁的奶奶的田园隐居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插画家――塔莎?杜朵。出生于1915年的塔莎奶奶,在9岁时,飞机设计师的爸爸与肖像画家的妈妈离婚了,15岁的时候,她放弃开始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天赋使然让她能在享受田园隐居生活时,靠着画画可以赚取额外的收入维持养育四个孩子的生活。57岁后,当孩子们独立后,塔莎奶奶用作画的版税在佛蒙特州一座山丘上,建造了一栋18世纪风格的乡间别墅,从此她在这块30万坪的土地上,开始了真正的田园生活。在那里,塔莎奶奶住木屋、种植花草、制作手工、绘画、与小动物们作伴,享受一耕一锄劳作的甜蜜,喂鸡养羊、种瓜果蔬菜、烧饭做菜,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缝制漂亮的裙装、好看的花头巾,亲手制作家里的蜡烛、香皂、灯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机械,一切都回归最质朴最简单的农业文明。这样一种悠闲的状态、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向往的吧,不用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四处奔波,忙忙碌碌地过完一生,幸运的人可以在工作之余闲暇享受生活的乐趣,不幸的人只能选择埋头苦干辛苦维持生计。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计划着等我们有钱了、有时间了、小孩再长大一点、再过几年要去哪里哪里,要做哪些想做的事情,要去完成一直没有实现的心愿,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而往往说出这些等什么时候有空了、有钱了的人,往往会被现实生活的压力打压、搁浅至无数个以后的未来日子。就目前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超8成有归隐念头,社会浮躁、工作压力大及人际关系复杂三座大山承压下,多年的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已然忘了人活一生不是为了赚取多少的利润,只是为了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但现实的残酷就是,选择归隐的年轻人,三年将耗尽积蓄,没有足够可以支撑归隐田园生活的收入来源,没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抛开世人眼光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接触过几个做了几年金融(/)的朋友,算是暂且“归隐”得比较顺利的代表,一个是离开金融后从事自己喜欢的摄影行业,专门给小朋友拍片。这个朋友是大隐隐于市,在大城市的郊区买了个带庭院的房子,没事的时候自己在小院里种植瓜果蔬菜、花花草草,看书、画画、会友、喝茶;有拍摄的日子就出去拍摄,扛着相机出门几天,感受一下不同城市的生活节奏,倒也挺好。另一个朋友是厌倦了整天盯盘黑白跌倒的生活,在郊区与人合伙开了个农家乐,以当地的果园、鱼塘、山水风景优势招揽生意,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有客人的时候服务客人,没客人的时候自己在山水间瞎晃悠,也是过得风生水起。有朋友说,我再干几年也不这么拼了,准备找个地儿,自己建个乡下独门独栋的小楼,庭院、菜园子搞起,种菜种花种果树,养猫养狗过生活。而现在想回家过田园生活的人不仅得有生活开支的来源,最重要的是还得顶得住他人的眼光。一种歪曲的价值观是,农耕劳作被认为是只有“乡下人”才能干的事,有能力的人是不能与“泥巴”为伍的,是天生就该出入于各种灯红酒绿、高端商务会议、大型写字楼等等场所的人士。想当年,北大才子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短短一年内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后舆论又是一片哗然。仿似这个环境的生长就该是读书人不该干“不体面”的活儿,脏活累活体力活都是不读书的人干的。要相信,世上总有一个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只是有的人踏出去了,有的人还停留在想象中。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 2016 粉丝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zl@nlaw.org人物故事┃探访都市田园“归隐人”
我的图书馆
人物故事┃探访都市田园“归隐人”
他们曾经生活在城市的闹市里,如今选择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他们回归田园的缘由,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回归田园之后的人生感悟,乃至创业想法等等,对我们都有所启发。 农妇、写作、有点田 安澜原是《都市主妇》执行主编,2014年5月辞职后过上了半农生活,目前的身份是撰稿人&农耕生活实践者。几年前,朋友们聚会聊天的时候,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田”,安澜就十足向往但又觉得那实在难以实现。几年后,安澜在南六环外的家中,每每清晨在鸟叫中自然醒来时,都要迷瞪一下,今天真的不用赶时间去开会? 然后她会火速跳下床,开玩笑,农民的时间可是很宝贵的。虽然这块迷你农庄只有两亩,但播种、浇水、施肥、锄草、赏花、收果,四季间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当然,在别人看来,这个乐趣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这么一大片忙得过来吗?”、“你真的四点多就起床?”、“树坑要刨这么大?”、“你怎么都不怕这些虫子?”这些都是朋友们最常问到的问题,安澜的答案是“没问题!”、“真的!”、“对,就这么大”、“虫子是代表大自然来收税的。” 7年犹豫,5分钟决定 开始半农生活后,安澜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厨房花园”,后台总是会有人留言:“我特别喜欢你的生活方式,可是总觉得下不了决心。” 看到这些留言,安澜特别能理解这种状态,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从2007年开始在家中露台种植多肉、藤本月季开始,就一直向往着有片自己的地,然而总是顾虑着现实生活,直到2014年的春天,闺蜜搬家过来暖房,聊天时,又老生常谈地提到了这个梦想。闺蜜行动力超强地拨了个电话给邻居,几分钟后,对安澜说:“快,已经帮你联系好了,去看地吧。” 虽然之前诸多犹豫,但真的站到了这两亩地的地头上,吹着初春的小风,空气里有泥土香,野菜一片片地绿着,安澜瞬间下定了决心。“老板,这块地给我打包!” 真正种上地以后,就再没有时间左思右想顾虑重重了。一片荒废的几年的地,要建成安澜理想中的厨房花园,这足以把时间都占满,安澜连做梦都是在修改规划图。“各种各样以前只能在园艺书上欣赏的品种,这下终于可以肆意播种了,我想要知道收获一把彩色的樱桃小萝卜是怎样的感觉;我想要尝尝刚从枝头摘下的小红莓是什么味道;我想要种100种沙拉菜来满足需要新鲜维生素的胃……” 劳动比心灵鸡汤更有用 现在,安澜已经跨入半农生活的第二个年头,总结一下,她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精神方面。都市生活固然活色生香,却经常让人烦躁而茫然。下班赶着去应酬,堵在水泄不通的三环上,经常得问自己“究竟图什么呢?” “好了,我已经快两年没有想起这个问题了。从家到小农庄,十分钟的路程,最爱从村里穿过去,两排杨树,一条水泥路,无论在晨光或夕阳里,都美得像俄罗斯油画。所以这个地方被我戏称为‘庞各庄格勒’。杨树后面,种着桃树、梨树、玉米、小麦,桃花未落梨花已开,风吹麦浪的美,根本就不是看MV能够真正感受的。” 在地里劳动安澜常常忘记时间,因为有太多事情,太多乐趣。单是在40平米的阳光育苗房里,照顾那些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小苗,就可以消磨整天。而外面的大片地块,在露天、有机种植的前提下,浇水、锄草、捉虫,这些常规工作听起来枯燥,但就着春风秋雨,做起来真是别有味道。屡试不爽的是,每当因为白天的工作而心情烦躁的时候,锄草最减压,看着一坨坨野草被连根刨起,扔掉,负面情绪也一并抛开了。劳动比充斥朋友圈的心灵鸡汤好用太多了! 当然,安澜每日畅享新鲜食材才是朋友们最嫉妒的地方,在秋天的尾声,生菜因为温差足够而份外脆嫩;佛手瓜藤结了超过一百枚瓜;最后一轮秋葵爽滑依旧;菊花脑春天贡献嫩叶秋天开了满头的金黄小菊,最后收成的是壮硕的大白萝卜。 “此情此景,便读懂了松尾芭蕉的一首徘句:‘菊の後大根外の更になし。’菊后无他物,惟有大萝卜,要说什么是诗意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了。” 来年春天,会另有一番美景等着安澜。露地栽种的各种景天,春天会像绿色的玫瑰一样从地下悄然萌发;沿着围墙种了一溜的二月兰,蓝色的花朵简直是早春的一场美梦。香椿、花椒、红莓、醋栗、黑加仑,小果树们齐齐生长,等着她来享受自然给予的盛宴。
这才是最诗意的生活 赵丽华,著名诗人。2006年发端于网络的“赵丽华诗歌事件”,被媒体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2012年她改行画画再次引发轰动,被称为画坛传奇。如今她创立的“梨花公社”,画画、养鸡、种菜、收徒,再次创造出一种令许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一个有艺术范儿的空间 去年8月,赵丽华画了很多画,需要一个大空间展示,于是,她找到了现在京津之间的一个700多平米的老式四合院。这里被取名为“梨花公社”,梨花是她的名字——“丽华”的谐音。 这里非常符合赵丽华的想象,20年的古树,银杏、梧桐、樱花、丁香、金银花等随处可见,清新、干净、漂亮。她在隔壁一个闲置的烂尾院子里养了几十只鸡和两只鹅,种了各种蔬菜和花花草草,美美地开始享受自己亲手种下的无公害美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平时,来“梨花公社”参观和学画画的人很多,对于大家吃剩下的剩饭剩菜,赵丽华自有规划,她把骨头和肉给她收养的2只流浪狗,把鱼拿去给隔壁院里的野猫,把剩菜和剩粥喂鸡……样样都不浪费,还相当环保。 赵丽华非常痴迷于画画,整个院大大小小的墙上满满的都是她的画。不仅如此,屋子里的很多东西都十分讲究,比如,她的家具都是用废旧的老船木和漂流木进行的榫卯结构拼接。桌上的布艺更为讲究,周边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传统的印染工艺之一的手工蓝印染包边,中间是蓝夹缬,整体是蓝白两色的纯麻色织,看上去非常清雅,非常有气势。 此外,赵丽华还收集了很多民国以前的古瓷,它们大部分有瑕疵和裂纹,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的手工感、漂亮的图案和器型。“我不忍浪费,便在墙上垒了几个水泥垛,把那些碎瓷片镶嵌在里面。”有些大瓷瓶是没有底的,她便把下半截画上画,以至于从外面看漂亮依然完整依然。此后,赵丽华在里面放上一些水生植物,再把整个台子画成和苔藓一样,使得原本十分干燥的空间一下子感觉潮湿起来,而且,非常有艺术范儿。 在“梨花公社”这种四合院的田园宅子里,赵丽华每天画画、弄瓷器、带学生、讲课……很忙,也能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在这样一种跟自然如此亲近的氛围里生活终究是美好的。 “梨花公社”也吸引来不少前来学画的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女人,这些学员来自全世界各地,有女医生、女教授、女作家、女编辑、女记者、女会计,在教她们画画时,赵丽华看到了她们压抑在心中几十年的对美的激情和热情,神作也自然激发而出。这令赵丽华无比欣慰,她个人的奇迹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复制。 这就是我的慢生活 每一个回归的人都会遇到问题,赵丽华也不例外。买一块地,建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是她终身的梦想。但是,现在她没有钱没有地,只能租房。 赵丽华所在的院子具有20多年的历史,墙上斑斑驳驳的岁月感和频繁发生的各种小问题便是见证。比如一个不小心跳闸了,比如管道一个不小心堵了……对赵丽华来说,这些小问题都不在话下,她总能三下两下就搞定。偶尔,遇上房子漏雨,她便束手无策,只能找工人来修了。 在像监狱一般的铁墙铁壁、钢筋水泥、好像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城市住久了,再加上生存的紧张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感和这一生不知道为谁而活的茫然感,慢慢地,人们打心眼里萌生对回归的追求,希望有小时候的院子,希望院子里有大树,希望有一只狗在跑来跑去……希望有乡居在田间的山水生活,于是,有一部分有勇气的先行者,远离喧嚣远离竞争力强的压力超大的都市生活,去放松自己的内心、去人迹罕至或者人烟稀少的、去有清洁的水源清洁的空气的地方去过他们的后半生……这个,赵丽华很理解,但是,她认为她跟这些人不同的是,她还愿意继续的去做一些事情,一边她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另一边她仍然去城市里做墙绘,她愿意通过自己的手把一个个墙面画的漂亮起来。她还要去各个高校做演讲,去年三个月的时间,她演讲足迹踏遍一百多所高校,她的诗画传奇感染了很多大学生,除了诗画美的普及和启蒙,她也带给大学生好多励志的正能量的东西。今年各大学的巡讲她仍要做,她还不到纯享受的时候。 赵丽华说:“慢生活不等于不去做事,多做事人生才有意义。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画这一堵墙、安安静静烧瓷器做布艺,这就是我的慢生活,它更有意义一些。我觉得老天爷对我非常好,给我很多东西,我不能辜负老天爷对我的好,我把做事当成一种修行,我有这个使命感。” 置身一片绿色,每天呼吸着比城里干净很多的新鲜空气,可以养鸡可以种菜可以晒太阳……身体和心情特别好,这样接地气的符合心意的生活,赵丽华十分享受!
崂山上的自给自足实验室 在决定放弃青岛的城市生活前往山上定居时,冠华是一位艺术家,而邢振则是一家证券公司的金融分析师。 是否还有另一种生活的选择 他们相识于汶川地震那年。震后一位青岛的艺术家号召艺术界朋友捐出自己的作品拍卖筹款,邢振跟随搞艺术的父亲前往,认识了冠华,之后两人开始了恋爱关系。 冠华的工作室从来都是各路朋友们聚会的小据点。那是一个德式小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植物,一年四季都美。冠华并不在意这里舒适宜人的环境,对他来说,有聊得来的朋友在一起更重要。那一年,他们身边朋友的生活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有人出国留学了,有人结婚生子了,有人为买房贷款三十年,有乐队解散,有艺术家从商,也有即将毕业的朋友在理想和现实间不知何去何从。而冠华的艺术创作时常感到压力,找不到创作的灵感和来源。 其实在当时,冠华已经有了一个更为强烈的念头,找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去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他的愿景是最终形成一个社区,有共识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住,在社区内解决生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我以前是做广告设计的,做着做着就有一些反思,就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我当时觉得城市发展得太快了,可能不是很完整、也不是很完美,有很多地方还可以再改善。我们从小被培养着消费心理和物质攀比兴趣。我观察了城市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教育的问题。比如现在电视广告泛滥,一两岁的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到了超市就会指着说想要某些东西。” 这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倒退?如何延续人类的文明,让科技与自然融合,让人类生活得更舒适和健康,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生活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种生活的选择?冠华想了很多,自给自足实验室的想法慢慢成形了。 在他的工作室里,冠华开始实验他所设想的生存之道。包括造纸、取火种、动力发电等,而邢振则在忙着学习养鸡、种菜、做豆腐、做手工皂、做鞋,毕竟这将是未来他们实现梦想生活的根本。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到处托朋友打听房子。最终找到的房子位于崂山汉河村清凉涧旁的一个山顶上。名字听上去很美,但邢振第一次看到房子时还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墙塌了一半,烟囱里长着一棵树,地面坑坑洼洼的,屋顶能透进来光线。冠华并不在乎,这房子正好可以让他实践学来的建筑知识,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就这样住了进来,开始着手改造房屋,那是2009年。 他们边建边学,建造过程中用到了很多材料,比如木头、铁、泥巴、草等等都用,这样边干边学到了很多东西。冠华还在房屋的墙壁里面填充了1.5万个废弃饮料瓶,他说,“我们的建筑有两个原则,一是用天然的,二是用城市废品建造。” 邢振每周过来一到两次,她还有自己的工作。慢慢地,房顶修好了,地面平整了,墙也重新刮了,房后的荒地一点点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应季的蔬菜,院里养了鸡,当网线从山下拉上来时,这里更增添了一丝熟悉的感觉,可以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了。2012年2月,邢振辞去了工作,正式搬到了山上他们的小屋。 不倡导苦行僧的生活 对于邢振来说,用水困难是她在这里生活最大的烦恼。水要从几里之外的地方提回来。再加上今年雨水少,每次只能打回来半桶水,浇地都不够用。“现在我回到青岛看我妈妈洗菜,就觉得太奢侈了,有这么多的水。” 他们尽可能地打造一个生态的生活环境。生态厕所是冠华的杰作,这个马桶的重点在于液、固分别收集。为此他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液态和固态的排泄物要分别发酵,液态的只需要12小时的发酵就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发酵时间长反而不好。而固态的发酵时间则需要三个月,需要一层层加上木屑、草木灰等材料吸收水分。 山中的生活并不寂寞,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来访,周末的时候更多一些。这些朋友有认识的,也有从网络上看到他们的故事自己找过来的。来的人五花八门,各种职业的都有,还有在国外留学时知道国外有这样的社区,所以专门来找他们探讨的。很多人表达了自己想来这里做志愿者的愿望,他们说这也是他们渴望的生活,希望社区早一点建成。 到了晚上的时候,邢振喜欢上网和朋友们聊聊天,或者看个电影,而冠华则专心致志地打游戏。冠华说,他们并不排斥科技,家中有风力发电机、脚踏发电机、太阳能板,也有逆变器,有洗衣机。他们不倡导苦行僧的生活,不反对城市化,而是希望让人们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希望科技与自然能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馆藏&59385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粤商贷yesvio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