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共享经济的可持续性性发展最终的目标包括

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必须看到,实现一个更加长期的平稳较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仍然面临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难题和挑战,包括国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提高问题、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水平问题、社会管理及其自我调节问题、经济社会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的水平和质量问题以及我国参与和驾驶国际事务能力问题,等等。显然,不可设想,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还普遍较低、经济社会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还未全面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组合和有效整合内外资源的体制机制也未形成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能够继续保持长期稳定较快发展并顺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总之,越是向前看,越是从大国战略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就越是感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越多、挑战越大:生产力水平及其科技含量总体上还不高,国民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仍然很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广泛存在,如此等等。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这就是说,在上述背景下,集中力量抓紧对我国的大国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要点进行深入分析的阐释,揭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和修补,总结成功之道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发现失败之由以进一步总结和汲取教训,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大国发展战略及其实现路径,已经历史地提到了我们的工作日程、摆在了全国人民的实践面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和探索诸如人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教育进一步加大问题、自主创新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引进与消化问题、保增长保就业改善国民福利与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条件下我国和平崛起面临的他国挑战问题等等,均迫切需要我们抓紧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更为深刻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 要围绕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力和形成全球经济技术领导力,深化经济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的研究
着力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力,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巨大挑战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以后,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的挑战必然日趋突出,对经济技术创新力的要求必然更为迫切。虽然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中,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不断加大的,但必须看到,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也必将是我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如何在顺利实现新的绿色革命的同时实现国民财富的大幅度增加和国民生活质量与福祉的大幅度改善,就成了一件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幅度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必然成为我国大国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支点。
研究表明,未来10年,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仍将是高储蓄率下的产能持续增长与内需相对不足、国民福祉改善相对滞后的矛盾。过去那种通过外需补充内需的思路和实践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必须尽早寻求新的出路。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和大背景下,一个较为现实和可行的选择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实现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一条通过对现有产业进行一次全新改造,探索一种或多种能够与碳减排有机结合的产业更快发展、产能有效扩张、储蓄有效消化、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新型发展道路。这既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在全球碳减排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
在现阶段,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助推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有效改善的客观需要。当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于气候变化、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使用。特别是发达国家力推的环保运动开始上升为“环保主义”大背景下,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大国,我国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揣度甚至挑战。能否在环保、节能减排等问题上做出成就,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应对国际事务能力面临的巨大挑战。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整体生产能力所占用的资本量大约是同期GDP的25倍。如果其中一半产能可以通过更新改造、转型换代变得更加“绿色”和更加有效,就意味着我国将面临一个相当于同期GDP的125倍的技术改进投资规模。如果这样一场经济转型和绿色革命的过程持续10年,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年至少要对同期GDP的10%的产能进行一次以绿色化为目标的更新改造。这种更新改造和产能绿色化无疑会在较大程度上替代外部市场需求,在实现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改善我国国内需求结构,进而更好地解决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并由此实现我国内外需求相对平衡。
达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我国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尽快建成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着力解决来自微观层面的挑战,又要着力解决来自宏观层面的挑战。因为,在发展中寻求节能减排、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能源结构,而且需要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微观层面上,我们不仅首先要搞清楚节能减排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及其在技术上提出的最新要求,还要搞清楚节能减排对城乡居民生活与习惯的影响及其在技术上提出的特别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则必须首先搞清楚哪种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是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哪种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是无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还要切实搞清楚国家参与和应对全球气候谈判以及签订各类协约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应有的策略。实践证明,上述几个层面均要求先进技术的支持。而要实现有效的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基础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进一步发展教育和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核心是提升国民经济技术创新力,最终目标则是形成我国的全球经济技术创新领导力。
一要围绕碳减排所需经济技术开展调查研究。可以通过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及此前企业在节能减排成效、成本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开调研,揭示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曲线及其技术改造路线,探讨企业如何能够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粗放型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论证和揭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二要围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及其机制抓紧开展调查研究。重点是分析和阐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其政策选择效果,核心是借鉴国际GTAP模型分析和阐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CGE),研究和阐明在我国开征碳排放税、能源税以及国内和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现实性及其政策,从而论证和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对消费、投资、进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及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三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的技术支撑系统和经济技术创新力开展调查与研究。要着重分析和阐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教育,重点是国民素质教育和全民创新力的提升,方法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总结和探索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分析和阐明提升国家经济技术创新力特别是提升国家经济技术原始创新力的体制机制,从而逐步形成我国的全球经济技术创新领导力,为使我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实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新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超越提供强大国民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人力资本支持。
二、要围绕提升内外需求协调力和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探索内外需求协调的体制机制选择与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面向所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且行之有效的开放战略,并由此达到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资金与技术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目的。2008年发生的那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从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和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内外需求的协调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一要总结开放经验,实施对外大开放战略。要着力研究和阐明如何从主要面向发达国家的开放转而面向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并举的全面开放战略。首先是分析和阐明如何处理好我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和欧盟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分析和阐明如何充分利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及其资源进而实现双赢和多赢的思路,探索和说明有助于提升内外需求协调力和促进内外需求有机结合和相互推进的体制机制。其次是总结开放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解决好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和促进已经开办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先行先试先发展等问题,重点是解决好已设立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等问题,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如何更加“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在扩大开放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等问题,创造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新优势,形成促进和带动内外需求相互协调、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内外需求协调发展。“走出去”的早期形态是对外贸易、市场营销。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种形态的“走出去”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已经开始让位于新的“走出去”形态。大量企业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在海外开工设厂等方式实践企业“走出去”战略,且“走出去”的重点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目标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条件下,这种“走出去”形态将使我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上我国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基础,新的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形态及其竞争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开办矿山等等,既有助于我国企业及时获得国外资源供给和市场支撑,又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抵御全球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国多数企业把东南亚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走出去”的投资目标,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原则。总结此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内外需求协调力和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价值,需要我们认真做好。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社会出现了不少害怕甚至抵制我国经济更快发展的言论和思潮。近期泛起的所谓“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就是这种思潮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表明,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有效实践好“走出去”战略,其意义重要而意义深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既要重视、鼓励和促进国有企业“走出去”,更要重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鼓励我国更多企业甚至个人“走出去”,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内外需求的协调,更有力地提升内外需求协调力和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此来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要认真总结、分析和阐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可持续性问题。这是一个直接涉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外资企业所占份额也已经很大。在这种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能否继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持续的溢出效应,能否持续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适应期结束以后,外资并购行为频发、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逐渐显现的情况下,此类问题更显得重要而紧迫。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影响和决定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论证和阐明“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或内资企业的学习效应)”、“内外资企业的竞争效应”、内外资企业“人员流动效应”以及“产业内企业关联效应”等问题,探讨和揭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及其可持续机理,必然会成为我国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过程中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首先把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区分为“积聚性溢出效应”和“效率性溢出效应”,而且需要我们把企业的行业分布特征(如高低端行业)、集中度以及企业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等问题都纳入分析框架,从而进一步阐明它们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可持续性的影响。
三、要围绕形成和提升国家财富管理与掌控力、驾驭国际事务领导力,探索国家财富管理的战略与策略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不需要拥有财富,政府的财力来自于企业和国民,只要企业和国民拥有财富,政府就拥有必要的代理国家职能的财力。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先后爆发后,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凡是政府不拥有财富或财力不足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遭到的危机冲击也往往最严重,而这类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国民经济恢复的过程也最艰辛。最近发生的希腊主权财富降级及其债务危机以及英国等欧洲国家面临同样压力的现实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主权政府需要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国家财富。香港回归祖国后从容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特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特区政府拥有一定的财富和财富支配力。同样,正是由于持有大量国有资产和外汇储备、拥有较多国家财富和财富支配力,我国政府才有能力在选择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顺利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实现国民经济长达30多年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政府需要拥有国家财富,但其拥有财富有无边界,如果有,其边界在哪里?如何对政府掌握的国家财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怎样提升政府的国家财富管理与掌控能力并通过科学管理来实现国民财富的较快增长和国民生活质量及其福祉的更大程度的改善?经济发展的现实不仅对传统公共财政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和修正要求,而且对我国政府的国家财富管理理念和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新的修正要求,特别是在实体经济迅速增长、虚拟经济急剧扩大、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开展这项研究,大幅度提升我国国家财富管理能力和驾驭国际事务能力,形成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国家财富管理的战略和策略,并由此成功构造我国驾驭国际事务的领导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是国家财富的科学内涵及其边界的确定。这里的所谓国家财富,不仅包括国家外汇储备、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而且包括国家财政收入、各类国民资产以及国有企业和国土、矿产等自然资源。国家财富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发展模式、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国计民生。研究“国家财富管理的战略和策略”,首要和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科学区分和确定国家财富的范围和政府管控的边界,并由此实现对国家财富的科学有效管理,包括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税率和税额、最优国债规模和赤字水平、国有土地的合理有序开发与有效利用及其与居民住房改善要求的协调、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占全社会企业的比重及其适度规模、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及其分配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注入与管理、国家外汇储备和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规模与结构、我国政府持有外国政府债券的规模、结构与收益,等等。
二是国家外汇规模及其管理模式与机制的揭示。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清楚地告诉我们,与黄金(或白银)不挂钩的任何一种主权货币,其国际储备货币功能都必然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带有欺骗性的。美元亦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就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和应对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必然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无法自控的外部风险。因此,在黄金非货币化的现代社会里,一个经济强国所追求的不应是拥有更多的外汇储备,而是拥有更多的能够被作为国际结算手段的主权货币和实际国民财富。虽然从人均角度和国民文化素质角度看我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但是,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认识和处理国家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方式、运营体制机制、外汇储备资产分类及其地区分布策略、外汇储备资产使用及其效率评价与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及战略性资产安排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和阐述,必须考虑国际关系,必须将其与开放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必须由此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财富管理战略以及有效提升我国国家财富的管理、控制和促其扩大的能力。
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成功驾驭国际事务能力与领导力的研究。我们必须从经济全球化高度进一步探索国家长期发展的大目标和大战略,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要从大国战略的角度和高度,进一步拓展对外关系,积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条件、新基础和新机理。要积极利用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重要工业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支撑元素这个现实,大力推进“货币互换”,抓紧实现从边境小额贸易结算和人民币跨境结算向更大范围人民币结算关系的转变,要尽快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和经济往来关系中的另一种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并由此大幅度提升我国驾驭国际事务的能力及其领导力。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才刚刚起步,必须抓紧推进。
四、要围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领导力,深化包括文化体制在内的经济社会体制深层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国民素质条件。广义文化是国民受教育水平、国民文化修养和素质、国民文明程度及国民精神追求与国家凝聚力在内的一个大概念。培养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核心也在于此。如果仅仅从狭义角度看待和处理文化及其发展问题,虽然不无积极意义,但一定不能适应我国大国发展需要,从而不能使文化担当起促进和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顺利走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历史重任。
鸦片战争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从唐王朝开始直到19世纪初,长达千余年,我国不仅一直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且一直是一个文化大国,并且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由文化大国支撑的经济强国。但是,正如有专家分析指出的,进入19世纪后,由于我国文化的封闭性和制度的落后性,我国国民经济也开始迅速走向没落。以至原本一个十分富足强大的东方大国,竟经不住西方列强区区一点儿“鸦片”的攻击而迅速倒下,并逐渐成为“东亚病夫”和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历史能够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除了基本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外,一旦人们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并成为某种社会风气,一旦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民族之魂这一基本并出现严重扭曲,那么,其他一切,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学术上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包括人们的是非观、正误观、真假观、美丑观、善恶观等等,均会以“病态”的方式演变、甚至在“恶化”中走向“反面”。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即便再大,也不会真强,反而还会不可扼制地转向贫弱。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曾经有过的历史记录,其教训不可不认真汲取。
这就是说,经济大国只有与文化大国同时并举、共同发展,才能健康和顺利地成长为经济强国。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国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要从教育入手,特别是要从娃娃的教育抓起。要以全民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和道德观念教育为基础,以国民国家意识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高端专门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龙头,以深化包括文化体制在内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体制的深层改革为保证,大力发掘、发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总结、弘扬和推广现代先进文化,积极借鉴、提炼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全面、普遍而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爱国卫生教育、国民文化素质教育、国家意识教育、大国理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等,持续和大幅度地提升我国广义文化的软实力及其对内对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领导力,以此来有力支撑我国经济从世界性大国顺利走向世界性强国。
除了以上提及的4个方面迫切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展开深入调查与研究外,我国参介入国际事务和协调与驾驭国际关系能力及其领导力问题、我国国土安全和国防安全及其能力水平等等,同样需要作为大国战略研究的重要方面和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总之,在源自美国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旧的国际分工与货币体系以及世界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必须进行新的调整与重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必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大国战略的高度全面审视我国已经制订和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科学分析、论证和阐明涉及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战略,并由此阐明支撑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路,得出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新的逻辑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加速推进我国从经济大国顺利转向经济强国、国民福祉的进一步提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需要各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深入系统的研究。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第三方登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8篇 - 农业经济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阅读次数:人次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8篇
第一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淘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缺点,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前提,实行技术改革与创新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并且能够保证后世子孙进行再开发利用的一种发展模式。旨在增加农民收入,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1.1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可用资源少
近年来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相结合,这种生产模式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由于没有科学的进行再处理,导致土壤和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产业规模化制造的大量加工产品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农业再生产环境;地下水开发过度造成土地盐碱化、地下水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耕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全球变暖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减少。植被、水、土壤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使得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弱,土壤营养减少,水资源更加缺乏,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低,农村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现阶段我国网络普及率较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在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农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手工模式,机械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信息技术的指导。而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足,不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含义等,都直接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经济的发展关键一点在于人才的培养。由于农村专业人才较少,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以传统手工生产为主,效率低下而且技术含量低。因此,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加大力度,重点实施。重视培养高校的农业人才,这部分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未来;对于已经从事农业的人员,要善于发现其中优秀人才,积极培育农业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对于一般的农民也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务必使每一位农民都能成为农业专业人才。
2.2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信息技术
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保证。只有当基础设施完善才能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农业,并且完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吸引招商引资的资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因此要切实改变农村的电力、网络、通信等设施,改善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且多数采用的是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应该实时的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最新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才可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完成生态农业建设。
2.3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就是所谓的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只需要利用太阳能和水等自然资源,就能有效循环使用某种物质,在获取长期有效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且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只能维护生态的平衡,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为农业发展增强后劲,促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绿色生态农业也能因地制宜,就地发展各种其他相关产业如旅游业等,既能发展农业经济,也可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4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很大。大力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除了要克服资源等要素的约束外,最重要还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大力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市场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带动其他农产业发展[1];要大力发展开放性产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与其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解决现有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拓宽农产品开发市场,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一体化,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取得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作者:王玉生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人民政府
[1]关明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02):70-71.
第二篇:浅析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紧邻省城太原,现辖6镇2乡3个城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54km2,总人口27万。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山西投资环境创优县区、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辣椒之乡、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三晋养牛第一县、“一县一业”省级酥梨示范基地县、中国酥梨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从总体来说,祁县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较好。
1祁县农业发展状况
2015年祁县全县粮食作物面积2.49万hm2,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4.3%;粮食总产22.12万t,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49%;201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0.87万hm2,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9%;其中设施蔬菜0.26万hm2,比去年同期增长17.4%,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85%;露地蔬菜0.61万hm2,比“十一五”期末降低5.9%;蔬菜总产量54.4万t,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1%,产值7.4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72%。同时,祁县在养殖业方面肉牛存栏7万头,出栏10.84万头,出栏量名列全省第一,饲养量比2010年猛增48.9%;奶牛存栏1.93万头,比2010年增长13.3%;猪存栏16.77万头,出栏32.2万头,饲养量达48.97万头,比2010年增长84%;鸡存栏403.28万只,比2010年增长47%;肉鸡出栏512.55万只,比2010年增长81%;羊存栏16.39万只,出栏16.23万只,饲养量比2010年猛增48.9%;肉、蛋、奶综合产量达到19万t,比2010年的综合产量9.73万t翻了近一番。近年来,祁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的突破口,壮大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品牌、辐射带动为主线,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县“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以抓住晋中盆地16个设施蔬菜重点县为契机,积极推进十大设施蔬菜园区建设,整合中央、省、市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资金,积极推进示范园区规模扩张,十大设施蔬菜园区完成新发展设施拱棚、温室面积185.33hm2,总面积突破2600hm2。此外,紧抓机遇,倾力打造国家部级、省级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园,目前祁县佳园33.33hm2设施蔬菜示范园已初步达到国家部级标准。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县40个园区与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进行了对接,建设4个试验示范基地,筛选10个主推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积极推广果实套袋、病虫无害化防控、高光效树形改造等现代果园标准化技术。深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8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大力推广农产品政策性保险,酥梨投保工作完成95%。
2祁县农业的发展优势
2.1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农村改革试验区发展较快
2015年3月,晋中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祁县作为核心区六县之一,以“一年抓点、两年连线、三年成面”的发展思路开始寻求新发展,并开始重点打造科技效益型、产业链完整型、循环可持续型、农旅观光型、品牌效应型、绿色有机型“六型”现代农业。同时确立了2015年“十个一”和“四个一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其中“十个一”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分别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西六支村农村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村、东观镇北堡村双66.7hm2设施蔬菜精品示范园6667hm2酥梨示范基地、祁县九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头牛场项目和山西万牧养殖有限公司安格斯能繁母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梨花苑农旅观光示范区、晋中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祁县泽欧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祁县腾达生态专业合作社农民培训基地、祁县赵镇修善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十个一”项目总投资9.6亿元,2015年投资3.3亿元。“四个一批”项目主要包括“抓一批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项目”、“抓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项目”、“抓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抓一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配套建设项目”。“四个一批”项目总投资24.6亿元,2015年投资6.7亿元,其中金昌源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双孢菇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浩诚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项目已完成全部投资,已进入生产阶段。
2.2祁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
2015年,以祁县被列入第二批农村改革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祁县开始制定目标价格保险产品,承担试点的三家保险机构也分别与上级机构进行了对接,目前相关机构已制定产品方案、实施方案,其中生猪目标价格保险产品已经提交;出台了《涉农建设性资金与项目管理办法》《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试验实施意见》等关键文件。这些关于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对于祁县发展农业经济有重要作用,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自2014年祁县被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全县已创建并有效推进了以“三个十”工程为切入点和抓手的各项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其中“三个十”包括十个水果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十个畜牧质量安全标准化养殖园、十个蔬粮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园。祁县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一是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组,并确定了村级监管员,真正实现了有效领导。二是积极开展宣传培训,首先制定《祁县主要农作物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等规章,并由专业人员实施标准化技术培训30余场次,培训2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三是加强生产记录档案的健全,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四是积极开展对农业投入品、瘦肉精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测工作。五是全面启动了农产品十大质量安全标准园创建工作,确定了十一个蔬粮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园,并与企业签订《蔬菜生产安全承诺书》,使企业严格遵守安全期规定。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对祁县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对祁县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园区化建设的强势推进
近年来,祁县的园区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地不断推进。围绕“南果北菜、园区养殖”的产业格局,祁县农业有关部门重点实施了设施蔬菜、标准化养殖、林下经济和水果示范园区的“四个十”工程建设:首先,果、菜、牛标准化种养殖小区达到226个;同时,扶持兰田源、耀华、新富源等龙头果业合作社引领高标准精品果园建设;另外,还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进北堡、晓义等7村连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和西韩、贾令等4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建设城赵0.2万hm2辣椒种植基地;此外,还完成了万牧万头安格斯能繁母牛等养殖园建设项目。祁县园区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一定成效,对未来祁县的农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3祁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祁县近年来在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且在未来的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也有可喜的前景展望,但是农业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使祁县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并阻碍着其顺利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农业发展方式比较传统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相比而言,祁县农业发展模式仍带有传统色彩。首先,祁县部分地区的农业品种传统且单一,表现在粮食、水果、蔬菜、畜禽品种的更新速度缓慢,并且与市场脱节,新品种无法有效推广。生产方式传统落后,一些地方沿用旧有的生产方式,从而使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生产无法有效运行。农业科技普及率低,种苗、机械、灌溉、存贮等方面先进科技不能有效普及。而且,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不够,虽然目前每年也有少数的农业发展培训,但是对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来说远远不够,专家教授进村实地培训的次数有限,组织部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的机会也不足。同时培训内容有些不符合村民的实际需要,缺乏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比如经营管理能力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的强度较低,从而使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速度缓慢。
3.2祁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祁县农产品缺少包装、加工、分级销售,缺少品牌带动,缺少农工旅结合。农村生产缺乏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缺乏良好的市场销路,缺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品牌效应不高。农产品数量、质量均优,而市场培育滞后、品牌不亮,导致产品附加值未能充分发掘。而且,目前村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小型农产品加工储藏业方面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也有待升级。
3.3农村土地制度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的不正规流转现象频发,有的地方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进行土地流转,甚至不予以农户任何资金补偿;同时土地征用地制度对农民的补偿不规范、不公平,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4发展祁县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完善农技服务,提升产品质量
首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完善乡村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体系建设。依托4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套农产品检测室;明确各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并全部进行了培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出台农作物标准化操作规程。强化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编制奶牛、肉牛、生猪、蛋鸡等养殖生产注意事项,编印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科学化指导养殖户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养殖企业饲料等投入品、良种繁育、质量安全追溯、无害化处理等体系,大力推广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酒糟育肥技术、微机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有效提高养殖户绿色养殖和科学养殖的意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探索使用烟雾机、熏烟相结合的方式防冻减灾。争取到将酥梨纳入农产品保险范围。在发展大田菜的基础上,着眼于设施蔬菜园区建设。
4.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依托县“果、菜、牛”三大主导产业,以“南同蒲铁路为轴心,南果北菜、园区养殖、农旅结合、文化独特”为总体思路,逐步构建重点产业布局。围绕“稳粮、增菜、优果、兴牧”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引进农业新品种,提高新型农业、现代农业比重。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进北堡、原东设施蔬菜集中连片建设;完善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服务站为纽带、农村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果园道路、水利、防雹、电力等基础设施,园区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贾令镇实施67hm2高标准玉露香梨基地建设,持续推进208国道至果树所玉露香产学研基地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要以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涉农资金整合和农产品价格保险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载体,逐步实现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健康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林下经济、种养结合模式。发展观光农业,以千朝农谷等项目为引领,扶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打造“乔字号”等晋商特色农产品品牌,占领农产品高端市场。发展绿色农业,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减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完善追溯体系。
4.3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紧抓第二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完成涉农资金整合和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机制建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作者:杨世林 王广斌 李少辉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科技协会
第三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环境不断受到污染,这些无形的压力迫使我们需要对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有效转变。但我们从哪方面能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呢?投入对农业科技的加大就是一个有效途径,它能够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改变。通过2012年出台的一些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创、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等一些宏观调控性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下一步打算对农业科技创新增加投入,从而促进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我们既然想要弄清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索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需要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查看。本文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多种方式,分析论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为促使今后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1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性分析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持续关注着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例如:Griliches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出了美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投资回报率;RobertE.Evenson通过分析比较国际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对全球数百项农业科研进行考察,计算出了高达49%的全世界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张晓慧等通过实证分析法,论证出了科技进步对农村的影响巨大,不但影响着各部门劳动力从业量,而且影响着农民家庭收入,转移了农村居民劳动力。与上述相同的案例,数不胜数。虽然由于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统计口径导致对农业科研回报率的结论有所差异,但最终得出的统一结论是农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农业科技投入。
2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
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关键措施就是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使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得以转变。但目前我国仍然为发展中国家,财力相对薄弱,有限的投资能力局限了当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导致社会资金难以有效的投入到农业科技发展中来。所以,面对当前困境,我们除了通过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以外,最重要的还要对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优化。通过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农业经济增长的变量扰动响应状况来看,前期它们之间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属于正向响应。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间,一直保持负向响应状态,而且前6年的负响应呈现缓慢加剧之势,逐渐趋于稳定的负响应从第7年开始出现。通过上面所述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正向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增长,这种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显现,但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拉动农业经济增长,而且长期内效果更加明显稳定。
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我们要把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它们对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但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刘思琪 单位:郑州市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1]刘纯阳,陈准.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湖湘论坛,-70.
第四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进对策
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农业有了保障,国民经济才有发展的动力。如果一个国家连人民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谈何发展。农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1.1农业经济发展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工业、科研、教育、道路等方面,却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农业经济应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制度支持,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由于我国近年来普遍重视工业的发展,国家对于工业、科研、道路、服务业等的投入明显多于对农业的投入。虽然这些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农业相对来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对于农业的投入不管是精力还是成本上,都还远不及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加之政府重视和投入力度不够,农村普遍存在道路质量较差,大型的运输货车无法通行;农田的水利设施不完善,传统的浇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灌溉效率较低[1]等问题。此外,随着水资源的缺乏,农民灌溉农田不得不打更深的井,有时还会抽水泵,这样对于我国地下水位的稳定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3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我国农村还普遍存在经济水平落后等情况,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导致农村的信息比较滞后,使得一些村民粮食贩卖不出去,农民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农民放弃农业种植,开始从事其他行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更加不乐观。
2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也存在人口过多的问题,土地资源也越发紧缺。而且,我国农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粗放型经济,农民对于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不高。例如,对于农田作物的管理不到位,有时为了让作物快速生长,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的生长[2]。但是,农家肥对于土壤成分没有太大的破坏,且成本较低,更加环保。所以,有关部门应鼓励农民多使用农家肥。
2.2加大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民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农业种植中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辅助。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农民能够学到先进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3]。综合所述,通过了解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仅仅有措施还是不够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
作者:张磊 单位:商水县白寺镇政府
[1]邓春霞.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1(4):50-51,62.
[2]郭育铭.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75-176.
[3]苗美荣.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5(12):225.
第五篇: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1制约淄博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经济发展平稳,各项指标参数均有升降。2015年度,粮食单产达7150.5kg/hm2,同比增长2.2%;全年粮食总产达173万t,同比微降0.4%;全年肉类总产15.7万t,同比下降9.3%;禽蛋产量6.1万t,同比下降4.3%;全年水果总产97.0万t,同比下降5.5%;蔬菜总产193.8万t,下降8.3%。
1.1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目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在淄博地区比较突出,而且在全国的农村范围内也普遍存在。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地减少,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等,形成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而目前的现状是,这部分农业劳动力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尽管近些年,我国政府对剩余劳动力做了就业、培训、输出等一系列的工作,但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导致就业面狭窄;另一方面,在农村开启的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仍然不够完善,且阻力重重。据统计发现,发达国家每100个农业劳动力中,就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员,而我国平均每1200个农业劳动力,才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员,且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仅为35%~40%。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农村城镇化的进度放缓,以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使得剩余劳动力转型困难重重。
1.2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效益难以提高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的基数较大,以及耕地数量有限,农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山东淄博市的农业耕地面积为21.02万hm2,且该地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种植的科学规划水平较低。同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大多数的耕地及其经营者,都在实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而规模较小,不仅使得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阻力重重,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很容易处于劣势,降低了经济效益。
1.3农业生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山东淄博是我国16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之一,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也导致淄博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工业所占用,尤其是作为农业生产根本资源的淡水资源和土地;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城市的扩张越来越迅速,造成了农业耕地的大量减少。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淄博市农业生产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比如,2015年度,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市场环境的波动,淄博市畜牧业经济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淄博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装备能力建设
自农业产生以来,其生产自然环境变化很小。随着农民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使用程度的不断加深,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目前,鉴于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专业技能势在必行,进而发展成为科学化、工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2完善地区社会服务体系
目前,淄博市农村面临着社保和基层医疗工作的欠缺,就业培训网络没有延伸,以及农村教育的高中普及率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混乱,信息共享程度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着重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如完善农村社保和基层医疗工作,加强就业培训网络建设等。
2.3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在工业发展水平远超农业发展水平的淄博市,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首先,要科学的划定城市耕地红线,划定工业范围和城镇范围,不得随意批准占用耕地项目;其次,要保护城市淡水资源不被破坏。
2.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小规模经营将直接阻碍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和农业规模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2.5提高地区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单一粮食作物生产的农业经济,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处于明显的劣势。所以,要促进淄博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粮食作物生产的基础上,从自身特色入手,如张庄香椿、荆家实秆芹菜、山东黑牛等,通过培育淄博农业的招牌产业,推动该地区农业经济,实现新发展。
作者:仇丽杰 李剑锋 单位: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淄博分校
[1]卢现国.山东邹城农业经济发展的分析和思考.农业经济,2014,(10)
第六篇:农业经济增长策略研究
1农业信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标准,对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进行建设,实现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目标,需要利用信息化发展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的信息农业产业发展资源,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具体来说,需要改善农业信息化传递的速度,保证信息的准确,促进我国综合农业的优化配置。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生产者的技术素质水平,利用网络计算机,农业生产者可以自主对农业信息知识进行查阅和学习,有利于农业生产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的,有效改善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为农业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推进我国农产业的快速发展。
2信息产业建设的对策方案
2.1加强农业信息的宣传发展水平
加强农业信息化生产和建设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的信息宣传效果,充分认识农业信息的建设标准,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利用农业信息化标准进行提升,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进程。根据相关农业生产信息内容组织开展有效的宣传管理工作,组织信息技术下乡活动,将实在可行性的农业信息技术知识传递下去,加强农业信息化使用的认可程度,利用传媒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提升农业领导对信息化使用的技术水平。从领导做起,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的使用水平,确保农业信息化的有效普及。
2.2以政府扶持为导向,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平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技术管理和指导思想的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拓展与多方面的部门相关。根据政府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主要表现农业信息的科技发展进程,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的政府机关管理机制,加强多方面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规划,逐步完善政府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发展建设规划步伐。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发展质量不足,互联网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差,直接影响农村信息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我国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不断完善,尽可能的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确保农业信息服务的体系管理有效性。
2.3建立农业信息产业资源的作用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经济发展还处于基础性初级阶段,没有成熟的管理平台,需要改善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以高效的农业信息技术资源,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的信息化业务支撑和发展。
2.4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培养管理机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与农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管理有直接关系。农业信息化的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经过有效的技术培养,实现信息化技术人才技术水平的提升,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平。我国的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对农业经济产业进行改革,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技术考察内容,不断了解农业信息化经济应用的技术要点,分析自身的不足,学习国际优秀的农业知识,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良好的信息化农业发展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信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不足问题进行规划管理,尽可能的改善其中的不足之处,努力加强国家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平,实现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标准的规划合理性,尽可能的缩短与国际之前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强国的最终目标。
作者:张波 单位:盐湖区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邓培军,陈一智.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2]张正华,潘义琼,宁方华.我国中西部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第七篇: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农村经济工作者,加强了对信息化技术的关注。
1信息化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创新
1.1农业资源信息化发展创新
农业资源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管理,可以使农业生产获得充分的保障。例如,在进行土壤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可以对世界范围内,最新农业土壤养护技术进行收集,使农民更加全面的了解农业资源的具体状态,以便土壤的养护工作能够高质量完成[1]。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处理的核心,以技术性因素为基础,对相关理念进行引进,使农业资源能够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进行管理机制的优化升级。要使用新信息资源对农业资源的管理过程,进行科学的分类,保证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和使用环节,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提升农业生产质量。
1.2农业科教的信息化发展创新
科教活动是推升农业生产质量的重要活动,将信息化模式引入农村科教领域,可以使农民通过培训,获得更加正确的农业生产知识,以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2]。农村科教的信息化处理,必须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作为核心,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人才进行培养和聘用,使农村的科教活动可以在标准的理论知识影响与指导下,实现教育等级的提高。农业科教活动的推行,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中网络技术的关注,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以便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另外,科教工作的推进,不仅要保证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规划设计,使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际的共同完善。
1.3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发展创新
农业市场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扩大农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领域,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市场领域,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农产品的经济价值。要将信息化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时期进行运用,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的最新生长信息。另外,要运用信息化技术,与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商家直接联络,避免农产品运输环节消耗大量的成本[3]。农民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市场开发,对提升农产品销量的重要意义,切实转变传统的农业思维理念,提前对市场环境进行开拓。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更大范围内的市场资源进行寻求,并在农产品尚未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市场资源的确定,使农业生产活动按照准确的目标进行推进,避免盲目产生和竞争,而造成市场的失衡。
2加强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指导
政府部门要将农业生产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对相关领导机制进行职能完善。要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整合多个部门和机构,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协调,使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能够在科学的配合机制下,得到充分的实现。要充分发挥行政宣传功能,对农业生产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手段,能够得到完整的管理。政府要充分保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权,并加强对农业生产信息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一系列优势,为农民引进信息化技术和理念开展帮扶,尤其要为农民邀请专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宣传,使农民充分了解信息化资源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和理念的关注[4]。政府要加强对信息化资源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应用新型信息化技术和性价比较高的信息技术,避免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农业生产信息资源进行重复建设,降低信息化普及成本。
3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团队建设
农村信息化服务团队的建设,不仅要面向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也要将每一个农业生产者作为培训对象,既要保证高、精、尖技术能够被部分专业人士掌握,也要保证信息化技术被普通农民掌握。要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常规事务领导机制,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团队进行组织结构的完善,保证每一项信息化技术常识,能够同普通信息资源一样得到贯彻。要逐步完善农业生产人员培训机制,使农民都能受到基础性知识的培训。另外,要使农民能够将已将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交流,提升信息化技术的传播效率。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村经济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经济工作的效率,也能使农村各类社会活动,获得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研究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提升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质量十分重要。
作者:项晓萍 单位:江西省德兴市农业局经管站
[1]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农业经济,2013,(12):57~58
[2]屠依群.刍议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31
[3]高月平,刘淑华.基于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探究.中国农业信息,2013,(21):289
[4]刘丽伟,高中理.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新态势分析——以湖南、广东创意农业为例.农业经济,2014,(12):3~6
第八篇:农业经济发展与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资源之一,它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利用好信息资源,才能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生产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主要靠的就是信息和知识。作为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新农业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动力。
1网络化经济直接决定农业经济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要重视网络经济的发展,将资源配置进行整合,集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建立起农业网络化经济服务体系,这并不等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信息化经济。网络经济实际上就是直接经济、高速经济、全球化经济。网络经济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通过互联网连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形成不同的产业链条。事实证明这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也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些改变,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1.1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
网络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经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互联网可以通过更短的时间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快速分析数据和互联网内容,能够对市场的相关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加以处理,为市场决策带来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农民通过互联网可以减少中间商环节,使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所以,通过互联网可以提高农民手中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2网络经济中的高速经济模式
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通讯及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信息流通速度快,流量大等,并拥有简洁性和直接性。信息的高速传播,加快了产品的供求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各行各业迭代产品层出不穷,只有积极努力追寻人们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不断地去调整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将传统农业转变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农业。
1.3网络经济同样也是全球经济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和地域性,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束缚,把原来的市场竞争者联合在一起,形成了“竞争合作型”经济。基于互联网这一特点,我国农业经济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掌握国际农业市场信息,再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特点,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2网络化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出,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偏低,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解决。
2.1利用互联网改造现有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具有多样性,就拿市场运作机制来说,主要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传递较慢,导致农产品生产过剩无法销售出去,而出现产品滞销。因此,农业经济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合理安排农副产品产业结构来满足日益多变的国际市场。
2.2提高农业经济产品效益
农业信息与其它产业市场信息相较而言,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主要涉及的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和管理信息等领域,在以往获得信息的方式比较繁琐,获取信息难度大,成本也相对较高。网络技术实现后,信息的获得更加便利和快捷,不仅有利于农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产品的收益率。
3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建议
3.1增强广大农民的网络化经济意识
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模式,应该优先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农业经济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已经拥有了电脑,国家对农业互联网建设也投入了巨额资金,网速逐年提高。如何引导广大农民有效利用互联网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要联合网络供销平台,指导农民如何进行信息录入和信息展示。第二,组织广大农户进行农业产业化培训。第三,建立健全农业融资借贷服务体系,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第四,组织农户之间进行农产品产业化的经验交流。
3.2完善农业网络建设
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根本在于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近年来,我国相继对农村的基础网络设施进行了铺设和升级,上网费用降低,网速提升,为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设施完善后,必须要有相应的软件、网站加以配合,通过建立数据统计检索系统,为农民获得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高效权威的数据检索平台。
作者:高艳红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农村经济管理站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
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
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
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
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
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
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