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监管对中小平台捡钱是好事还是坏事事

两会又谈P2P监管&行业遇冷竟是好事?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将“规范发展”列入2016年重点工作部分。自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已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
&在对2016年的重点工作阐述中,报告在提及“规范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扎紧制度笼子,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事实上,随着2015年底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登记注册的收紧,P2P行业停下了“野蛮生长”的脚步。新平台获得通过成立的难度加大,加上激烈的行业竞争与监管政策的落地,P2P行业对新进入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优胜劣汰始终是市场不变的铁则,监管的严格与行业细则的不断完善会导致相当数量的平台因合规问题关闭,而这一现象实属正常。对于P2P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去伪存真反而有助于行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此,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指出,只有在资金存管、信息披露、牌照获取等合规化领域做得好的企业才能获得壮大空间。近期注册成功的快投机器方面也表示,2016年P2P行业的发展方向会围绕“安全”两字展开。
  然而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发现,资金存管是目前各方最关注的问题。有趣的是谈及这个问题,不管还是商业银行,似乎都有说不出的“难处”。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的情况是各个机构争相去跟银行谈,竞争激烈了推进的进程相对就会变慢。此外,有些银行的业务部门会等总部规则制定完成才开始执行,这些都变相增加了时间成本。
  一边是P2P平台深感资金存管推进缓慢、连连叫苦;另一边的银行也是“有苦难言”。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坦言,技术不是问题、人员也不是问题,最担忧的还是若有平台跑路拖累银行的声誉。
  由于接连发生P2P平台跑路的风险事件,多家开展P2P平台资金存管业务的商业银行不仅提高了相应门槛,而且有意放缓了推进速度。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严防声誉风险也属情理之中,最后还是需要部门出台进一步的资金存管细则。这也是许多P2P业内人士所希望看到的。
  2016年对于P2P行业来讲,是“大考”的第一年。表面上看,行业遇冷似乎束缚了平台的发展规模,然而冷静思考就会发现正规的平台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让平台回归到“中介”本质,相信是所有正规P2P平台思考的第一要素。
& & 更多理财资讯,可访问官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最严P2P监管来了!投资人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监管细则》正式发布,让P2P有律可循,“有法可依”。行业里的各路大咖,各路评论纷纷开始表达观点。尚且不论观点的趋向性,但是从“解读”观点的人群中看,大多数都是“业内人士”,也就是“P2P从业者”。也许大家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P2P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并不是只有“业内”的观点,“业内”人士的看法和“解读”,就能让P2P“好”?就能代表P2P“主流”的声音?P2P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平台”,还有“投资人”、“借款人”等。然而,三方参与的P2P市场里,很难寻觅到投资人发布的观点,一个良性的市场离不开任何一方的参与、配合。今天,我们就从投资人角度出发,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监管的?有什么样的问题?
先要声明的是,本人也是P2P从业者,也是一位投资人。任何一个政策的发布都有它积极意义,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之前看到过政策解读中,很多人是消极态度。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中国有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一位在P2P市场里的参与者都是代表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有一些“负面”的看法也是正常。但很多观点就显得略微有些“偏激”。之前看到一句话说行业人在看完政策后,对外都是一致叫“好”,晚上回家“蒙头大哭”,认为行业已经濒临“死亡”。当时本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也是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本人讲出了其中原因。原因就是大家还是想继续“做”P2P。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讲出了行业人的心声,因为业内人士始终有着对做好这个行业的一腔热血,大家对这个行业未来充满着期待,也代表着行业人对P2P合规后,未来发展的期望。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不仅仅是P2P行业,也是整个环境中的“生态规律”。所以,这篇文章会站投资人方向,用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来解读,有利好、有缺陷,不偏不倚。才是对行业,对投资人一个负责的态度。
投资是否依旧?
监管政策给了平台12个月的整改期,也就是说现在所有“不合规”的平台都在“整改期之内”。但是,按照现有政策,完全“合规”的平台几乎没有。所以,投资人的问题来了,能否在这12个月之内,继续投资呢?之前投资的平台不会“不合规”吧?一直投资的平台哪天能完成“合规”呢?除了监管细则规定的整改期限之外,造成投资人有这样的想法的还有舆论因素。之前的“负面”言论很“恐怖”,比如说这个行业“到头了”,还有的甚至说行业“已死”。这些言论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意义的“消极”,但是投资人看了铁定“吓”得不轻。投资人的职业水平赶不上行业人,投资人没有那么的专业。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一句话“人言可畏”。一旦发展到“以讹传讹”的地步,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吓”跑了投资人,还没等平台完成“合规”,投资人全部抽出投资资金、或者没有投资人继续投资平台,信心丧失。P2P未来的合规和经营之路从何谈起?
如何解决投资人这个问题呢?
首先,监管层要进一步的明确监管细则。虽然监管细则给出整改时间,(这个无法变更)还应该给出“善后”事宜,比如:如果在整改期限之后,整改不到位的平台留有投资人余额,如何进行结算和退回?要给平台一个“良性退出”机制。这些问题,希望监管部门在后续的政策中要说明白。其次,平台本身要有一个“合规正在进行”的态度。平台在这个时期,除了想到自己以后的出路之外,还要想想咱们的“衣食父母”投资人的感受。如果平台从业者天天“负面”不断,自己都没有方向,或者说自己都对自己能否“合规”都不自信,您让投资人咋办,投资人还不全部抽回资金。最后,投资人一定不要“以讹传讹”、“听风就是雨”。虽然,我们不能过分的要求投资人什么,但是投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在这个关键的“合规化”时期,投资人一定要步步为营。虽然本人不建议完全抽回投资资金,但是投资人根据自身情况,相对“减少”投资资金,这是理性的。在这里,也请投资人监督“行业合规”,也请投资人多给行业点“机会”和时间。
安全是否可靠?
此次监管细则中,再次说明了,关于投资人“风险自担”的问题。投资人关于是否安全投资有两种声音:第一,P2P以后和股票一样,风险自己扛着。第二,P2P“合规化”以后是不是就安全了,是不是就可以放心投资了?这两种声音代表了广大投资人还是依旧想“投资”的心态。在现阶段物价上涨、消费指数偏高的经济环境下,投资人进行理财的诱因就是“用其他收入,填补其他支出”。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呢?
首先,关于风险自担的问题。本人看来,从一定程度上是加强了对投资人的“保护”,也算是给投资人“提提醒”、“引引路”。也就是说,让投资人知道“投资有风险”,学会“理性投资”。在P2P暴雷的事件中,投资人血本无归,有的投资人“巨额投资”甚至,拿出全部积蓄投资的不在少数。然而,大额度的投资一种“金融工具”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把P2P未来的定义比喻成股票那样,本人认为还是很恰当的。股票也是有涨有跌,现在看,碰到“牛市”或者稍有“上扬势态”的行情,“股民”依然热情不减。如果股票只涨不跌,全国人民就都不需要工作了,大家买股票就是了。在股票市场中,券商不是也是扮演者“中介”作用吗?难道股票赔光了我们去“砸”证券公司?(其实这种事真有,在刚有股票那几年,90年代中期)证券市场经过25年的发展,不断的合规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才能让广大“股民”认可和相信(起码大跌了不去砸券商了)。而P2P的合规才刚刚开始。所以,从投资层面上讲,适合自己风险能力的投资才是“安全投资”。还是那句话老话,投资有风险。
其次,关于P2P合规后,是否能“放心”投资的问题。为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本人说句大实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是绝对“安全”的。说的深刻一点,P2P的合规化只是代表着这个行业,这个平台外部风险已经消灭。所谓的外部风险在这里是指:法律风险(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政策风险(平台是否符合政策)等。只能说明,这个平台合规运营了,但是不能说这个平台所做的业务就没有风险,P2P网络借贷的整体市场没有风险。举个例子:在刚刚完成的“私募基金”监管中,保住“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企业,已经按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要求合法、合规。但是并不代表,私募基金的投向的市场就没风险。私募基金主要投向证券市场(标准化产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谁也不能保证这个投向市场是没风险的,谁也不能保证这个私募基金就一定赚钱。所以,投向性风险、市场风险依旧存在。投资人千万不可“管中窥豹”,认为政策合规了、P2P和合法了就是没风险了。
最后,在此次参与监管活动中的平台方、监管方。一定要做好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教育是为了让“投资人”树立一个正确的“投资观念”以及相应政策、法律的“正向解读”。我们都知道,在P2P鱼龙混杂的时期,各类平台、线下理财为了“拉拢”投资人,对投资人进行了较为片面的广告宣传或者“洗脑”。当一个需求方变得不那么理性,所有的投资策略、投资计划、投资目标都变得“不切实际”。正值P2P合规期,投资人教育工作依旧刻不容缓,让大家都变得理性,都变得符合实际,市场才能良好的发展。
收益是否较高?
这里所说的收益当然是P2P的收益。大部分投资人将P2P收益跟同期的银行收益,或者传统银行的理财收益做对比。投资人投资P2P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收益高。所以,有投资人认为:在投资安全的基础上,P2P还能否持续比“银行”高的收益呢?如果全部整改,在P2P的运营成本是否提高,是否会缩水收益。如果P2P的收益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相差不大,那么作为投资人宁愿选择较为“安全”的银行理财。
这个问题,属于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因为在“合规化”的道路中,按照政策要求,P2P运营者自身将不断完善“软件”、“硬件”。完善这些“必要装备”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也就是说,P2P的基础运营成本势必会提高。不但是自身的完善,在未来的“借款”业务中,监管细则中有“借款上限”的明确规定。在市场环境中也不排除银行等传统金融的竞争,也不排除“央行”进一步“降息”等。也许未来,如果保住“高”收益,如何吸引投资人是P2P“合规”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实话实说,现阶段还不能给投资人一个明确的答复。因为市场环境左右了整个“利率”水平。“利率”的决定从宏观上讲代表了市场对金钱需求的反应程度。通俗点说就是:市场缺不缺钱。从微观上讲,利率直接代表了投资人愿不愿意出钱,值不值得出钱。还有借款人缺不缺钱?所以,利率是一个能反应“供求关系”的“参考数据”。(不单纯是,央行降息你就降息。)利率是一个市场的反应程度。当供大于求时候,“肉多狼少”“肉”肯定要便宜。当供不应求时,“狼多肉少”“肉”肯定要涨价。所以,在整个监管之路上,关于市场的反应,关于P2P未来的行业地位、舆论影响、以及后续的政策,都会影响到P2P“收益”的高低。
本人也不是金融学家,这个问题,就当算本人抛砖引玉吧。如果有行业大咖,还请给予指点。毕竟“金融市场”的参与方不仅仅是P2P还有今后传统金融对P2P的态度,还有后续陆续进场的“风投们”,都会影响这个较为关键的“利率”问题。
这三个问题,并不是投资人所有的问题。最后,想说明的是。监管政策的出台保护了P2P的发展,为P2P的发展指明了道路。P2P的从业者,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监管政策在保护P2P的同时,同样的也是在保护投资人。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P2P的从业者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也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在“拥抱监管”、“完成合规”的道路上,不仅仅是看自己,看行业,更要看看投资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2P的未来,才能真正的做到“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 01 & &担心P2P跑路
& & 提到P2P,没有接触过的朋友,会第一时间在脑海中出现&跑路&二字,我的钱会没有吗?
& & 昨天闺蜜告诉我说去银行柜台办事,银行柜员力推一款35天,收益4.8%的理财产品,她本来准备投资一家已经看好的P2P平台的,银行柜员非常谨慎的告诉他,P2P不能碰,风险特别大,一不小心会跑路,踩雷。
& & 跑路两字,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药一样,狠狠的贴在P2P平台上。无论平台做多大努力,我们吃瓜群众,仍然觉得平台要跑路。
& &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惊慌,自己吓自己,这几年监管政策越来越明朗,目前也进入监管备案冲刺期,P2P平台会尽力配合做合规。
& & 02 & &监管备案
& & 看看国家都出台了哪些政策:
& & 号,银监会发布的《网络信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 &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141号文)
& & 《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56号文)
& & 《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附件:关于整改验收过程中部分具体问题的解释说明
& & 《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技术规范》
& & 其中2016年暂行办法里明确了,P2P平台的定位:金融信息中介。
& & 并且平台要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撮合借钱的主儿和出钱的主儿。
& & 监管的密集出台,最直接的结果大家这几年也可以感受到了,收益率连年下降,比较大的网贷平台,收益普遍将到了8-9%。
& & 我们吃瓜群众已经感到强烈不满,但是,人家还是降降降,不管咱们满意不满意,P2P平台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的。
& & 所以对于收益率,我建议大家调整到合理预期,8-9%其实也相当不错啦。
& & 不过,在2018年,有一个现象有可能会出现,那就是今年的金融信贷政策有可能收紧,市场的融资需求还是会非常旺盛,P2P平台如果有大量借款端资产,肯定还是需要有投资人来投资的,到时候,说不定P2P平台会有一些隐性的加息,节假日可以重点关注。
& & 03 & &再见活期、再见风险备付金
& & 再见活期。
& & 在57号文中,明确的规定:
& & 以活期、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对接债权转让标的,由于可能造成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应当认定为违规。
& & 所以,只要涉及到活期产品的平台,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投资人体验方面可能不爽,但是要合规,要继续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就需要做个听话的孩子。
& & 监管是把双刃剑。
& & 在监管较松的草莽年代,是投资人收获收益的红利期,活期产品,又有高收益,又有流动性,爽了投资人,加大了风险,赶紧刹车制止,对投资人来说绝对是好事。
& & 再见风险备付金:
& & 57号文中明确说啦,要求平台去风险备付金,说白了就是刚性兑付别太明显,监管的态度是:
& & 各地应当积极引导网贷机构采取引入第三方担保等他方式对出借人进行保障。
& & 所以目前平台都是积极的引入第三方的担保方式,第三方资金贷后保障计划,在选择P2P平台的时候,重点看一下平台贷后的保障计划。
& & 监管的备案期,预计是在今年6月份完成,如果碰到平台的一些调整动作,莫惊慌。对于家庭理财配置计划,我一直强调,这一块是避险资产,行业越规范,对我们避险保护越大,肯定是好事。
& & 收益区间预期我心里是8-9%,如果有投资能力,场外持续赚钱能力强,可以匀出来一些给浮动类的股票或者基金。
& & 读财报,选出好公司,这个技能,慢慢展开讲。
相关文章推荐这份决定P2P命运的监管细则引爆了行业 小平台何去何从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李静瑕 李旭
近日,一份被认为将决定P2P命运的监管细则,引爆了P2P行业。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近日向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对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中P2P的资质,以及银行存管业务的资质等做出相关规定。
该指引的“严格”之处在于,不仅明确了资金存管双方的资质,而且规定“存管银行应对客户资金履行监督责任,不应外包或由合作机构承担,不得委托网贷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代开出借人和借款人交易结算资金账户”——被认为“第三方支付+银行”的联合存管模式可能行不通了。
“监管部门希望借此解决对网贷平台的大部分监管问题,因为银行存管事实上是隐性的牌照。”拍拍贷总裁胡宏辉针对《指引》内容分析称,存管要求会将绝大部分风控、合规性不高的平台拒之门外,网贷集中度大大提高将是大势所趋。
存管系统正式上线的P2P平台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整理)
首批接入平台“账本”大揭秘
被认为高门槛的银行资金存管,究竟有哪些成本,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P2P罗列的“账本”。
首先是,与银行共同技术开发的成本。以积木盒子和爱钱帮为例,其与银行资金存管合作均有8、9个月的时间,其中人力成本是可量化的部分。
“我们是从零开始开发这套系统,双方基本上三五十人8个月都扑在这上面。”爱钱帮CEO王吉涛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估算,这8个月中,人员配置峰值在50人,人均工资2万元/月,总的成本在1000万左右。银行在前期的技术开发成本投入也有几百万。
2015年7月底,爱钱帮宣布介入徽商银行直销银行“徽常有财”,以“银行资金存管+余额理财”的模式合作。
在2015年7月初,积木盒子也启动了在民生银行的资金存管。不过,积木盒子的资金存管比其CEO谢群预想的要晚了几个月。“我们都花了很长时间来联合开发这个系统,原计划到月份就可以完成,最后拖到了7月才正式接入。”谢群对本报记者称,积木盒子与民生银行开始因为资金存管业务正式接触是在2014年10月份,到正式接入经历了9个月时间。
谢群告诉本报记者,在与民生银行的联合开发过程中,其人员配置峰值是三四十人,产品、支付、系统运维、开发工程师、测试、全部的交互设计等相关人员期间都会涉及。
其次是接入过程中付出的成本。“接入银行系统后,自己网站的投资流程都要跟着调整,系统也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切换系统之后,更大的成本就是用户流失的成本。”王吉涛称。
培养用户新的使用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的系统要重新实名开立银行账户,同时操作流程也会有变化,学习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是接入银行资金存管后的成本。对于P2P资金存管,各家银行涉及的标准及收费模式有所不同,成本也因平台不同而各异。
《指引》规定,存管人根据存管金额、期限、服务内容等因素与委托人平等协商确定存管服务费,不得以开展存管业务为由开展捆绑销售并变相收取不合理费用。
据本报记者了解,银行目前的收费模式有几种,一是缴纳保证金,一般针对上百万级别,这意味着P2P要做资金存管首先得有一笔百万级资金存在银行;二是年费+交易笔数费率,根据各家平台的交易规模以及活跃度来收取。例如,年费低但交易笔数费率高,这适合规模小交易不活跃的P2P平台,年费高+交易笔数费率低,这适合规模大并且活跃的平台;三是按规模收取费率。
费率方面,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托管部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万几到千几都有,会根据平台情况来确定。目前市场上费率一般在2‰~3‰,与第三方支付费率并无太大差别。
联合存管或被弃小平台何去何从
降低资金存管门槛,“第三方支付+银行”的联合存管模式被寄予期望。
然而,《指引》明确指出存管银行对客户资金履行监督责任,不应外包或由合作机构承担,同时不得委托网贷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代开出借人和借款人交易结算资金账户。
“事实上小平台风险大,又不能实际解决政府关心的在消费领域新增贷款的问题,他们实际只是在做资金搬运工,会加大系统风险和风险传导,监管当然不能放过通过所谓联合存管,用第三方的方式绕过监管,一定是要求与银行直联的存管方式。”胡宏辉表示。
王吉涛则表示,从今年实践来看,银行对直连方案热情不高,如果过于严厉的方案无法在银行积极性和网贷机构合规性方面找到平衡,对行业影响较大。
同时,除了硬性的“高门槛”,账本之外还有银行接入的“软门槛”。银监会要求,存管人对申请接入的网贷机构,设置相应的业务审查标准。
“监管下来了,肯定还是会对P2P平台有所筛选。最基础的条件是要符合监管要求,业务合规方面系统将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对平台资金管理、股东背景等会综合衡量。”上述股份制银行资金托管部门人士称,对于很多P2P而言,光股东背景就难以理清楚,这类P2P接入银行资金存管就存在阻碍。
与积极的中小银行相比,大行尽管表态会布局P2P资金存管,不过积极性并不高。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大行积极性不高,主要还是担心P2P风险事件对银行的声誉影响,尽管目前监管已经征求意见,还是需要对行业看清楚才会接。
不过,为了打消银行对声誉风险的担忧,《指引》规定,存管银行不对网贷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若因委托人(网贷平台)故意欺诈或数据发生错误导致的业务风险,由委托人承担。担任网络借贷资金的存管人,不应被视为对网络借贷交易以及其他相关行为提供保证或其他形式的担保。存管人不对网贷资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承担资金管理运用风险,投资人须自行承担网贷投资责任和风险。
同时,《指引》也要求在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中,除必要的披露及监管要求外,委托人不得用“存管人”做公开营销宣传。存管银行必须在官方指定的网站公开披露包括网贷机构的交易规模、逾期率、不良率、客户数量等数据的报告。
PPmoney分析称,尤其是逾期率、不良率两项指标,直指网贷平台的风控水平与资产质量,一旦按照监管要求公开披露,将在业内产生进一步的优胜劣汰,逾期率、不良率高企的中小平台,将在获客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乃至被淘汰出局,而逾期率、不良率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内的平台,将进一步获得市场认可。
银行资金存管这一监管举措,无论从成本还是门槛来讲,都会给一些小平台造成压力,如果18个月过渡期内没有接入银行资金存管,意味着将不被承认是合规的P2P。
而P2P资金明确银行存管之后,P2P与银行的合作正在加速,银行亦不乏排队签约的P2P平台,然而相对于此前相关数据统计的2600多家P2P平台而言,能够真正接入的平台仍然凤毛麟角。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尽管目前和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P2P平台已经超过100家,不过仅30余家P2P真正接入银行资金存管系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钱都去哪儿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547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weixin.qq.com/r/7zibg9LEbo8RrZbg9239 (二维码自动识别)赞同 1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捡钱是好事还是坏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