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人性假设的认识

面向未来的经济学
●经济学:
《21世纪生态经济学》
作者:(美)达利等
定价:98元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现代经济学认为,自然是无生命的资源,自然只有能纳入经济系统的部分才有价值,自然的价值也就是其经济价值。与作为被支配的客体的自然相对,作为支配者的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基于这种自然假设和人性假设,现代经济学只关注经济效率、资源配置和利润,其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无限增长和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满足。这种经济既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又未能真正转化为人民共同的真实福利,是导致现代性的全面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本书颠覆性地挑战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核心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经济观点和政策。它校正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认为经济系统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不是相反。因此,经济学应该建立在生态学和热力学基础之上,经济发展必须具有生态的可承载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效率,更关注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适度经济规模,更关注财富在社会上的公平分配;生态经济学反对以GDP为经济成就评价标准,提出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来评价,全面考虑了经济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读家:腾歌
[责任编辑:经济学关于_人性假设_争论的若干问题_石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经济学关于_人性假设_争论的若干问题_石磊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性假设(assumption about ) 目录 [隐藏] 1 什么是人性假设 2 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1] 3 管理中的演进[1] 4 中外人性假设综述[2] 5 企业管理中的几种人性假设 6 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1]
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1]/人性假设
  领导方式是指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所采取的各具特色的基本方式与风格。   人性假设决定领导方式。人性假设,作为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的权变观。有效的管理者,应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采取更为适宜的领导方式。
管理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演进[1]/人性假设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和等阶段。
中外人性假设综述[2]/人性假设
  在人类的管理活动中。管理的要素主要有人、物、财、信息等等。由于人的特殊性,对人的管理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特别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自身的素质得到了空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价值和自身存在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人”这个要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组织中的“人”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则离不开对人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有对人性的探讨和理解,有的是属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范畴,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理论。而有的人性假设理论则超出这些范畴。和伦理学、社会学相联系,可以看成是广义上的人性假设理论。这些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所形成的人性假设理论,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管理学史上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理论,经济学上则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着的新变化正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深化,人性假设理论在2l世纪有了新的进展。从时间跨度和中西方地理因素考虑,我们可以将人性假设理论划分为西方人性假设观、中国古代人性论和2l世纪的当代人性假设新观点。下文就从这种分类角度对至目前为止形成的人性假设理论加以综述,使读者对这一理论体系及其作者简介:李 晖,2003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新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1、。这是西方最早的人性假设理论。产生于古代中世纪奴隶社会的管理实践之中。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和他们的私人财产。在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家则把雇佣工人看成是活的机器或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这些劳动者就象工具一样。任由管理者使唤。自身价值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体现,他们是在暴力、强迫之下劳动着的。   2、“经济人”假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和发展,到了l8世纪,西方享乐主义哲学者和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这个假设。他们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经济人”思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的提出标志着社会的巨大进步。   3、“社会人”假设。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验,实验的意外结果使他们观察到了人性的另一个重要侧面—— 人不仅仅是关心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还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实验的结论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是管理学的重要转折点,开创了“行为科学”学派。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有着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够有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组织给予挑战I生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员工的强烈工作热情。   5、“复杂人”假设。6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在综合“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三种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遇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应当说,沙因的观点弥补了前几种人性假设的缺失,是比较全面的。   6、。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在他的《z理论——美国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从社会和组织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分析日美两国企业的不同和利弊,强调要重视人的问题,对员工要信任、亲密以及一致的组织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文中虽未直接提出“文化人”这一名词,但其文化、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就蕴涵了这个名词的实质性内容。   此外,还有、“情感人”假设、等等,这些人性假设理论,在西方管理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人性善”假设和“人性恶”假设。   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是从伦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本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始祖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后天所处的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可塑性,才使得善良的面目改变了。因此,要恢复人的善良本性、造福社会,就必须进行道德教化。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了构建“仁、义、智、信”道德规范体系,用于规范人的行为。而后来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性中的善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是表面的伪装。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对人的管理,防止社会混乱。基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假设观,导致了孔子和苟子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国家的方法。   三、当代人性假设新进展。   1、“利己利他”本性假设。这一人性假设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的本性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只不过由于文化、教育、情景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表现会有所差异。利己性是人们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群体发展的前提之一。利他性是人们为他人和人类群体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人类整体得以共同进步的另一个前提。   利他性使得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朝着越来越美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管理者来说,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都是激励被管理者的驱动力,通过得当的方法,总是可以把被管理者的行为引导到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目标上来。而片面夸大两者中的一面都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效果。   2、。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就把“创新”正式引人管理学理论之中,中国学者(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吴昊)较为完整的论证这一假设。他认为组织发展有六个阶段论,其中最高阶段是组织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中组织上下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为此,组织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激励体制、决策体制、评估体系等。与组织的创新阶段想适应,组织需要“创新人” ,“创新人”也离不开组织。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创新是人的本质需要。组织中的成员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鲜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产生新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身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是人生意义的最佳显现。创新为人突破种种条件限制,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因此,组织能够提供组织成员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可以改变他们对因素的依赖性,从满足创新欲的内在需要中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获得持久的工作动力。   3、“目标人”假设。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关专家从心理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有机的重新思考有关人性的问题。本世纪初,天津商学院企管系的在她发表的文章《“目标人”的人性假设与成就激励》之中,总结了“目标人”假设的理论要点和运用策略。“目标人”假设的论点主要有这几点: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目标,在完成目标之中实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并且进一步形成更高级的目标;这些目标分别与生活、社会关系和发展有关,形成一个三个层次的有机目标体系,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不同的情景下分别成为行为的动力模式;个体的心理目标主要形成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交往之中,受到实践的成功与否和他人态度的影响;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体现着个人的价值观,激励着个人的行为。基于目标人的假设,作者提出通过培养员工的成就感、教育员工认同组织目标、采用具有亲和力的领导方式、以及建立组织文化等策略来激励员工。   4、“理性生态人”假设。由于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人们总是以经济的发展为重点,认为人的生存必须要依赖一定的产品,形成了不断追求经济增长、鼓励消费、发展科技的生存模式。但是,短短的几十年之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现象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改善,按我们目前的模式进行经济扩张的话,其后果将会是毁灭性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外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理性生态人”假设,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这一假设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统一发展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可。理性的生态人有以下几点特征: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把生态安全置于首位考虑经济发展问题,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多个层面效益;追求与竞争者、外部环境共赢的竞争方式。与“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相对应形成的管理学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而“生态人”假设的人性假设的提出,以及在管理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推动管理学理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以上陈述了至目前为止的中外各种人性假设理论,但是人性假设理论不会就此结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存状况、思想观念会有新的变化,为了反映和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必将产生新的人性假设理论,推动着管理理论进一步向前发展。
企业管理中的几种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劳动报酬。也可概括成X理论。基本要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不关心,只关心个人,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能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这些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著名的泰勒制就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的具体体现。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以“时间--动作”分析为出发点,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无视工人的情感,主张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与管理。 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企业沿用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加工贸易型的三资企业。 “社会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的结论是:工人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因此把重视社会需要与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自动人”的假设 “自动人”又称“自我实现人”。Y理论。基本理论:人生来就是勤奋的。如果没有不良条件的限制,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在达到自己所承诺的目标过程中,是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 如果给以机会,职工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成一体。职工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够接受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和强调安全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许多职工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勤奋精神。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职工的智慧潜能只被用了很少一部分。 “复杂人”的假设 应变理论,也称超Y理论。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基本要点:人有着层次和水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每个人的多种需要不是并列,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有的人经济上的需要居于中心位置,有的人占主导地位,有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各个人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个人此时此地的需要是他原有需要与当今社会存在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工作性质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力不同、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同,其需要与动机模式也不同。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组织或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X理论强调管制,在机构上突出监工,在制度上强调重赏重罚,主张集权和控制。Y理论强调协调,重视教育和培训,制度上突出参与,提倡给人创造机会。超Y理论主张二者结合,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人性假设
  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念。   领导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   领导者应当把适应和提高结合起来。   对一线工人采取的管理措施。   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人性假设
&↑ 1.0 1.1 1.2 管理学基础.第五章,领导.第一节,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渤海大学 ↑ 李晖,.中外人性假设综述.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4-76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24:4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 
□ 张景华 许 彦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的人性假定:“经济人”假设的提出与发展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从这一假设提出开始,就不断受到批评和指责,可以说这一假设是在批判和修正中发展起来的。
  “经济人”这个命题最初源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表述。在该书中,斯密认为,“利己性”是“经济人”的本性,“利己心”是每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是人类的本性,“每一个人的利益,在于能过着尽可能做到的安逸生活”①;在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竞争中, 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如果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则会实现社会利益。可见,斯密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体现利己主义本性,追求自己安乐和利益的人。具体来说,“经济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即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经济人具有理性。即每个人都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第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会无意识地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上述经济人的三大特征成为古典经济学“经济人”的基本特征。
  自斯密以后,追随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等几乎都把自利原则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古典经济学家及其学者对“经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经济人”假说已相对成熟。特别是西尼尔和穆勒开始意识到“经济人”假定方法论的重要作用。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在证明“经济人”这一假说时,更多地是从总成本和总收益比较的角度来证明自利的经济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假设,而没有从理论层次上对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经济行为主体――经济人做出统一的解释,更没有像新古典经济学者那样在建立经济理论体系时,具有明确的假定命题,严密的假定结构,以及据此而进行的逻辑推演。同时,古典经济学家依然是从道德的功利主义方面来为“经济人”立论,这表明他们仍未摆脱传统的道德行为判断的束缚。
  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则逐渐脱下功利主义道德学说这层外衣,“经济人”日趋演变为数学晶体,理性被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数学计算。这一转变基于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它使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一种比较封闭的或自成一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框架内,对各种经济行为的分析完全以一组公理性假设为前提进行推理,无须借助体系外的任何其他因素。帕累托提出“经济人”概念时吸取了“边际革命”的成果,并建立了“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如何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在帕累托的时代,已经比较系统地完成了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看不见的手”的社会效果的论证。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与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相比,具有了数学的、形式化的外衣,但他们对于人的行为假定却基本一致:一是人们的行为具有自利动机;二是人们能够计算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获利,即“理性”。这就是“经济人”的基本内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有了更为精确的表述:经济人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比其他行为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换言之,经济人会在利己心的驱使下,在各种约束条件限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理念,至今仍存在于西方经济学正统理论中。
  从信息不完全及人的“有限理性”的角度来对理性最大化的批判,对“经济人”完全理性的修正,其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西蒙对“经济人”假定中完全信息和理性展开批判。在西蒙看来,“经济人”中所包含的“完全理性”是不现实的,相反,“有限的理性”比“完全理性”更接近于现实,追求令人满意的利润比追求最大利润更接近于现实,由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和“寻找满意的人”的假说。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只是修正或更确切地说是增加了“经济人”的约束条件或缩小了选择的可行域,并没有否定最优化行为本身,发展了“经济人”假设完全理性的学说,是“经济人”假设的一个完善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森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他认为,只要有“经济人”假设,就包含了或承认了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机会主义者的投机活动增加了交易费用,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倾向才在现实中化为机会主义行为。显然,机会主义倾向假设实际上是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的重要补充,使其更加接近现实。威廉姆森对“经济人”的认识在西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承认“经济人”的投机倾向和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投机活动,正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诺斯,也对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人的利他行为,为了解释制度的稳定与变迁,需要超越个人主义的成本――收益计算原则,他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更加复杂的、更接近现实的人性假设。推动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实现制度变迁。诺斯强调意识形态对“经济人”的约束作用,可见他是承认有限理性假设的,即“经济人”只能在特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中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实际上加入意识形态的因素只不过改变了“经济人”选择的目标函数,意识形态成为经济人进行选择的前提之一。所以加入意识形态之后,“经济人”的选择仍然是理性行为。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的相关文章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7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649c16b7d043e9-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基本假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