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穿越新石器时代txt女中医》小说啊,求资源

《穿越新石器时代》_纸杯著_历史_起点中文网
作品相关·共10章 免费本卷共12552字
引子·共1章 免费本卷共1161字
陶淘的故事·共9章 免费本卷共24311字
丘小白的故事·共19章 免费本卷共47032字
华小白的故事·共20章 免费本卷共53600字
长白的故事·共19章 免费本卷共48524字
王白的故事·共29章 免费本卷共94868字
VIP卷·共82章 VIP本卷共327942字
累积获得五千个收藏
登上了起点首页的强力推荐榜
登上了三江频道推荐
还没有收到月票,期待你的鼓励
1张月票=100点粉丝值
还没有收到推荐票,期待你的鼓励
本周打赏人数
还没有人打赏作者,期待你的鼓励
100起点币=100点粉丝值
我的粉丝等级
本书粉丝动态
还没人支持Ta·快来做第一人
喜欢这本书的人还喜欢
82%的用户读过
81%的用户读过
79%的用户读过
78%的用户读过
87%的用户读过
79%的用户读过
本周强推·历史
Copyright &
www.q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 出版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U3718号 沪网文[1 新出网证(沪)字010 沪ICP备号-1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举报电话:010-
本站所收录的作品、社区话题、用户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用户个人行为。如前述内容侵害您的权益,欢迎举报投诉,一经核实,立即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方式 总机 021- 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碧波路690号6号楼101、201室亲们,谁有明也gl小说合集百度云资源,急求!谢谢_百度知道
亲们,谁有明也gl小说合集百度云资源,急求!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m6n4.com/?" rel="nofollow" class="iknow-ueditor-link" target="_blank" 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步骤你好,<a href="http,形成磁路,定子是可以简单地组合到轴上的轴承安装型,根据轴的旋转速度可选干式轴承安装型及滚珠轴承安装型。也可通过电枢上组合齿轮:看与微型电磁制动器设计基本雷同,内置线圈的定子填入填充材料的转子与填充材料相摩擦的电枢单元,并且通过正确的定位、组合
我有网站,私聊
为您推荐: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穿越新石器时代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上古最早以结绳纪事,怎么个玩法现在不得而知,因为绳没法保存。
  结绳最早可能只是记数,后来就变成了纪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手法也越来越复杂。
  有的解释为以绳结出形,这个形有的是极抽象的,有的是象形的,这些绳结出来的形极有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有的解释为结绳计数,比如在占卜的时候,可以以筮草结出数,筮数是一连串的数字,有的是三个数字,有的是六个数字,这些数字有特定的含义。这些数字也会被刻画到龟甲上,用来占卜。
  还有的结绳就要复杂的多,这些绳打个结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打法意思不同。
  现在的少数民族里也有玩结绳的,当他们在仲裁事端的时候,双方会说出自己的理由,觉得合理的就打上一个结,最后以结的多少,决定谁更有理。
  同样的,结绳不只是在中国,在世界上古史上也随处可见。有的民族把结打的象网状一样,有的还用不同颜色的结来代表不同的意思。
  当人类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用语言来记事传世,传下来的可能是英雄史诗,可能是本氏族部落的传奇。后来就有了结绳纪事,大事大结小事小结,然后是各种各样的结。
  文字可能是从描形的画开始的,后来形而下的变成了形而上,有了符号的意义,于是从画变成了符号,再由符号转变为文字。
  自王懿荣发现研究甲骨文以来,大家已经发现这种文字是多么的发达。
  形象、会意、形声,假借在甲骨文里都能看到了,由此说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而不能简单的说是早期的文字。
  甲骨文据传有4000字以上,真正能解读的不到1500。史学、考古学界也都认为,真正的甲骨文一定不止这么些字。毕竟,占卜不能反应全部的社会生活和生产。
  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用刀刻出来的字与毛笔写出来字,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考古也发现,在那个年代确实有有毛笔写的字。这些字是被写在陶器上的。
  甲骨文大量的被发现是记载商朝的故事的,商已经是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的晚期,从那时铸造的青铜器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青铜制器的发达。
  在商之前呢,在那个没有青铜器的时代,或是在那个石器少量青铜器的时代,那时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各地史前考古都发现了那些早期的文字,那些符号。可问题是,并有能力去解读。
  而且在四川盆地,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他们以前也有自己的古代文字,这些古代文字并没有因秦统一文字而灭失,还坚强的存活了很多年。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只知道一个个的天书,古书,女书等,再也没能力去解读那些符号或文字了。
古代人的吃
  上古时代的人到底怎么吃,他们又能吃些什么呢。
  先说怎么吃,当然最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吃生的,考古发现中国历史最早的元谋人已经会用火了。
  有了火之后呢,开始的是直接的烤;然后便有了炙,炙放把食物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炙熟悉,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吃过的一道菜,桑拿河虾,就是把石头烧红了,把虾倒进去焖一下;再接下来就是煮了,庶字古意就是煮,所以我觉得庶民这词可能以煮代表身份地位;上古时代还发现了蒸器,如甑,可见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蒸的东西吃了,是蒸米为饭还是蒸鱼肉那就不大清楚了。
  吃的无非也就是主食,菜、肉和鱼。
  粟、黍和稻最多,还有象豆、橡子、薏米、菱角、菌类、藻类、葫芦等。菜方面不用多说,能入口的都会去吃了,有意思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的确有蔬菜种植了。考古发现了不少菜的种子,如芥菜、白菜和油菜等,花生、芝麻、甜瓜、毛桃等种子也有发现。肉方面的选择要比现在丰富的多,狗、猪、羊、鸡、牛、马等常见的都有,当然还有很多野味,如,象、犀牛、熊、鹿等之类。鱼和贝壳类也不少,龟、鳖、蚌、螺都有考古发现。
  餐具有没有筷子不得而知,骨匕(餐匙),骨叉都有发现,还有镂空了的匕,相当于漏勺。另外有的匕是一边开韧的,相当于餐刀。
  粟、黍、稻和豆可以整粒煮来吃,也有加工成粉状,这样吃起来就比较容易入口了。
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界
  一直在查那个时代的资料,气候、地理、动物、植物之类。
  比如前面有朋友提到了马,可我查的资料那时长江以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并没有发现马的化石或是骸骨,后来看到一个资料上说,马因为长江相阻隔而没能出现在中国南方。
  那个时代的长江黄河的入海口居然离的并不远,居然在现在的琉球群岛那。
  那个时代,海平面变化很大,最低的时候,在如今的海平面以下150米,以至于台湾日本与大陆连在一起,而且台湾还与菲律宾相连,怪不得有个台湾的朋友对我说,台湾土著语言与菲律宾语相似相近。
  前面有朋友提到云梦泽,湖南湖北江西那一带那时的地貌是什么样,真的不知。我查到的资料,黄土高原在那个时代都是个草原,而在河南一带有扬子鳄,而以浙江还有剑齿象,在山东还有亚洲象。西藏高原上的温度至少要比现在高5-10度。
  成群的野牛可能从印度次大陆北上,一路迁栖直到中国的吉林,他们可能是追逐的水草而去,如果真是那样,那在亚洲的大陆上,可能的气候真的与现今的非洲有相似之处。亚热带草原?
  长毛象正慢慢的从华北地区慢慢往北迁栖,新石器时代自冰川时代之后进入到了全新世的一个大暖期。种种资料表明,在5000年前,那时气候一直在变暖,以后开始起气候又转冷。
  新石器时代处在全新世,那个时代也是造山运动活跃的时期,包括南海盆地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等。
  在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上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确是以粟为主,小麦、水稻、豆等为辅。花生也是中国大陆原生的,只不过一直以来,推广的不好而已。
  关于地理、动物、植物方面的东西,大家就别太苛责了,呵呵,功力确实不够。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网文)
  今年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此时的中国大陆正好也处在新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新石器朝代大暖期。
  一中国新石器朝代大暖期的生态环境特征
  在距今l0万~l万年出现的冰期为末次冰期,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于冰期时蒙古冷高压占据绝对优势,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萎缩,所以降水量大幅度减少,致使西北地区沙漠扩张,风尘堆积极其旺盛,在黄土高原以至东部平原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这对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是一场严酷的挑战。在这样较为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条件下,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作为食物的来源,农业的发明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
  距今大约l万年之际,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结束,全新世降临。全新世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至今的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冰后期。冰后期也是一个间冰期,即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此时,冰川退缩,海平面回升,气候和生物带向两极方向迁移。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内陆干旱地区流沙固定,黄土地带土壤发育。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材料,可将我国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为三期:
  距今1年为早全新世时期,在摆脱了冰期的漫漫寒夜后,这一时期气候开始转为温和而干燥,年平均气温大约为6℃。
  距今年为中全新世时期,即是被施雅风院士率领的课题组确定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也就是仰韶温暖期。此时辽南地区出现以榆、栎、椴、胡桃、桤木、榛等阔叶树形成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3℃,比现在高3~5℃。
  距今3000年以来为晚全新世时期,出现以松、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表明气候有所恶化和波动。
  距今年间,有利的生态环境则曾持续了长约55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恰好大致和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王朝的时代相对应。
  正是在这一时期,农业开始萌发并得到迅速发展,新石器文化迅速取代旧石器文化并出现了繁荣景象;而且,代表文明和权力象征的国家开始奠基并建立起强盛的夏商王朝。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环境条件
  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广阔的田野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此必然受到生态环境的强大影响。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孕育发生是极为有利的。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光照主要来自太阳光。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时段范围内,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空气条件与今天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尤其在远古的条件下,空气的质量状况只能比今日为好,姑且不加详论。这里主要就温度、水分、土壤状况加以分析。
  温度和水分是农作物必需的两大生长条件,因为作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生长。并且,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决定着相应的农作物种植。
  在距今年时期,根据青海湖、黄土高原、内蒙古白素海、河北东部、辽南地区、螺髻山等地的孢粉资料换算的当时温度比现在高2-4℃,尽管这一时期也曾出现过气温升降波动的现象。在天津静海、北塘及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现生长在亚热带湖沼地区的水蕨孢子,这正和上述地区对气温的推测相吻合。
  在距今年仰韶温暖期的鼎盛时期,现为干旱草原的青海湖滨当时为针叶阔叶混交林,从发现的紫果云杉残木可推知当时的年降水量达600mm左右,温度高于现代3℃左右。在海河流域、渤海湾、胶州湾和鲁北平原,出现了现生长在亚热带的水蕨、水青冈、枫香、山核桃、铁杉、杨梅等。这表明当时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致使这些植物能沿海湾、海河及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生长。也由于当时河网沼泽纵横,水温增高,使得现生于亚热带湖沼水体的生物扩展到河北白洋淀、大陆泽和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在山东中南部的汶河、泗河流域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址中发现有许多扬子鳄、水牛、龟、鳖、鱼和现在分布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水域的丽蚌、楔蚌、尖嵴蚌等动物的遗骸,其中仅在王因一处遗址就发现至少属于20个个体的扬子鳄遗骨,表明这些地区当时应有亚热带湖沼的生态环境。
  距今年为波动降温期,在这一时段的距今5500年左右,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出现过落叶阔叶林一度减少,寒温性和温性针叶树种增加、海平面下降等现象。但从在山东郯城、南京句容宝华山发现的这一时段晚期丰富的亚热带动植物,尤其是水蕨、山龙眼的存在,推测当时温度可高于现代3.6℃。
  距今年为较稳定的温暖期,属这一时期晋南汾河东岸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寺遗址出土的古生物资料,提供了较丰富的环境信息。根据在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年地层中出土的孢粉组合分析,计有乔木8种:油松、桦、鹅尔枥、榛、椴、栗、榆、栎;灌木及草本植物有11种:杜鹃、悬钩子、蒿、菊科、葎草、山萝卜、唇型科、禾本科、藜科、毛茛科、豆科;蕨类植物有水龙骨。其中的油松花粉占据优势,属华北地区山地暖温性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既可单独成林,亦可与桦、栎等混交,组成暖温带针叶和阔叶混交林。
  到了距今年的陶寺遗址晚期,尽管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未发生大的变化,但乔木植物花粉已占孢粉总数的60%,推测应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存在。加之在陶寺遗址还发现有鼍骨板即扬子鳄的遗骨,推测当地应属温暖偏湿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洛阳皂角树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文化遗址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夏代的一些环境信息。从二里头遗址的孢粉资料可知,在属龙山文化晚期的夏代初期,木本植物孢粉占相当的数量,灌木中的五加科、忍冬科、桤木,是今多生长在南方的植物,说明在夏代初年落叶阔叶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尚书·禹贡》及《史记·夏本纪》等文献中多有关于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和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夏朝立国前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多雨洪水期。
  二里头文化的一期(距今年)和二期(距今约3800年),即夏代早期和中期时,孢粉中的乔灌木数量与夏代初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有较大比例,松树和桑树孢子数量较前增加,喜湿作物香蒲属有一定增长,并新增了木本中的榆属。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二里头一期还发现了大象的标本。这既表明夏代早期和中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有差别的,也说明夏代早中期还仍保留着仰韶温暖期的基本特征。雨量比前段稍少,但仍较为充沛,在夏朝都城周围还有不小的森林,呈现出疏林草原的生态景观,气候已有转凉的迹象。二里头文化三期(距今约3750年)的孢粉和洛阳皂角树遗址采集的孢粉标本属同一文化时期的遗存。这一时期的孢粉中,木本植物已降至孢粉总数的7.6%,而草本植物花粉已占90.2%,在皂角树遗址的乔木花粉中,也以耐旱的松属居多,喜湿的蕨类植物减少,动物的种类也较单调,土壤的磁化程度也由此前的较高值向较低值跌落。这说明夏代晚期已转化为稀疏草原的生态环境,气候已显温凉干燥。但从总体上看,夏王朝所在的中心地区洛阳盆地还有较广阔的水域,降水量虽较以前有所减少,但还是要比今天为多,处在仰韶温暖期的后期的大背景下,温度要比今天高l~2℃。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殷墟发现的动物遗存有肿面猪、鹿、圣水牛、狗、猪、獐、鹿、羊、牛、狸、熊、獾、虎、黑鼠、竹鼠、兔、马、狐、乌苏里熊、豹、猫、鲸、田鼠、貘、犀牛、山羊、扭角羚、大象、猴等;鸟类有雕、褐马鸡、丹顶鹤、耳鸮、冠鱼狗等;鱼类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鲟鱼及龟、丽蚌、蚌等。另外古生物学家周本雄认为,早在20世纪40年代被石璋如先生鉴定为“麻龟板”的动物,应为鳄鱼。这样,仅在殷墟发掘出的古动物化石就达40余种之多。甲骨文中也保留了大量殷代的环境资料。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本。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冲击而成的华北平原之所在,丰厚的黄土构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基本景观。黄土是非常适宜农作物栽培的土壤,由于呈粉尘颗粒状,是由西北气流从亚洲内陆搬迁而来,逐渐飘撒沉积而成,其成岩作用不强。这些风成的黄土在结构上呈现出均匀、细小、松散、易碎的特点,这就使得粗笨的木耒、石铲等原始工具容易入土和耕作。
  黄土的有机质含量高,是较为肥沃的土壤,并有良好的保水性能。美国学者庞波里(RaphaelPumpelly)曾对我国的黄土评价道:“它(黄土)的肥力似乎是无穷无竭。这种性能,正如著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特霍芬(FerdinandRichthofen)所指明,一是由于土层中累年堆积、业已腐烂了的植物残体,雨后通过毛细管作用,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一是由于从[亚欧大陆]内地刮来的风沙不时仍在形成新的堆积。它‘自我加肥’(self-fertilizing)的性能可从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地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黄土一般呈碱性,黄土中的矿物质大体经久都不流失,因此基本肥力也长期不丧失.并且,如上所述,黄土还具有“自我加肥”的能力。这不但使其最适合于原始农业的早期耕作,而且也使黄土地区的人类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与定居生活相适应的较为稳定的耕作制度.对此,何炳棣先生指出:“原始华北农业最初不应该采取游耕式的耕作法。”以研究中东原始农业而著名的美国学者杰克.哈兰(JaekR.Harlan)根据他对华北黄土区古代自然环境、土壤状况等知识的掌握,对华北最早的耕作方式推测道:华北黄土区最早耕作方式决不是一般所谓的“砍烧制”,因为经典的砍烧制或游耕制一般需要每年实耕八倍的土地;换言之,土地耕作一年以后,要休耕七年之久,肥力才能恢复。华北远古农夫大概最多只需每年实耕三倍的土地;内中有些土地可以一年耕作,二年休耕;有些土地可以连续两年耕作,一年休耕;有些保持水分性能较好的黄土,可以连续耕作,基本上不需要休耕。他还认为,砍烧和游耕方式一般限于热带及多雨地带,这类地区农业上的枢纽问题是肥力递减。而华北黄土地区基本上的枢纽问题不是肥力递减,而是如何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由上可见,疏松易耕而富含肥力的黄土,不但有利于农业的起源,而且有利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较为先进的耕作制度和方法,这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原始农业长期采用的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相比,一开始就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成为孕育早期中华文明的根基。
  三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由南至北正处在自亚热带向暖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交接的生态过渡带。生态过渡带具有食物链长、生物多样性增加、种群密度提高等效应,且敏感易变的环境背景,客观上有利于物种的变异和进化,有利于早期人类对丰富的生物物种加以选择、驯养和栽培,从而有条件培育出优良的物种。这种生态过渡带的区域优势,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保持着。
  就目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状况看,与西北内地及北面的内蒙古高原地区相比,一年当中没有那么漫长的冬季和刺骨的寒流;与南面的江南地区相比,也没有连绵的“梅雨”季节造成的卑湿和炎夏的酷暑,处在暖温半湿润气候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均500~900毫米之间的降水量,虽在一些地方不算充足,但它集中在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夏秋季节,加之有充足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能充分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这些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孕育和生长。
  而在原始农业起源和初步发展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为优越。孔昭宸等学者在研究了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孢粉资料和生物遗存后认为,在距今1年期间,关中平原、汾河下游谷地和黄淮平原等地的气候迅速变暖,尽管年平均气温与现在接近或偏低,但其降水量却明显增多,加速了植物生长和泥炭沉积。施雅风先生等根据黄土高原、河北东部、青海湖、内蒙古白素海、辽南地区等地距今年间的孢粉资料,换算出当时温度比现在高2℃~4℃。距今年间不仅是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中稳定的暖湿阶段,也是温暖期的鼎盛阶段,南北气候普遍较为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所有各地,植物生长空前繁茂.华北平原则是湖沼大发展时期,气温平均值要比今高出2.5℃~3.5℃。降水较现在丰沛得多,根据推算,白洋淀地区降水高于现代450毫米。他们的结论是:在相同的纬度上,中国的大暖期升高值是全球最大的地区,又是全球冬季升温最高的地区之一[5](pl-18)。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生态过渡带的区域优势,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尤其是充沛的供水条件,加之肥沃的黄土,都是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农业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并在进行有意驯养、栽培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的存在,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就是植物繁茂、动物喜栖的地区,进入新生代更新世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更成了西侯度人、蓝田人、许家窑人、丁村人及小南海人等早期人类栖居的场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人类遗迹比长江流域、华南及东北地区等地都多和集中,正说明这一地区是更为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地方。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朔县的峙峪文化遗址、沁水的下川遗址都是位于太行山脉及其周围地区的著名古人类文化遗址.下川遗址距今的年代为3年之间,它是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遗址。尤其是到了距今1年的更新世末期,夏季风增强,气温稍有回升,出现草木繁茂的景象。除有松属树木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的栎属、臭椿、胡桃属、朴属、栗属、椴属及漆树、栾树属、黄连木属、柳属、槭属到处可见,偶尔也有亚热带树种化香属生活在山冈上。草本植物以耐旱的蒿属为主,其次为禾本科植物,也发现有蕨类植物[21]。就下川遗址的生态环境条件看,在这由干冷向暖湿气候过渡的时期,禾本科中的一些植物很有可能成为人们采集并进而尝试栽培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川遗址还发现有锛形器、石磨盘等石器。
  石兴邦先生指出:下川遗址出土的锛形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主要生产工具石锛的先祖,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则可在下川文化中找到雏形。陈文华先生认为:下川石磨盘“中间由于多次研磨而下凹,显然是加工谷物的痕迹”)。卫斯先生则断言,“石磨盘在下川文化中的出现,代表了我国粟作文化的先声”。这都可谓中肯之见。在山西怀仁鹅毛口遗址发现有包括石斧、石锄、石镰在内的石器达上千件之多,并伴有陶器出土。该遗址时代被贾兰坡先生认定为属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从鹅毛口的工具组合可知当时已开始了原始的种植活动。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标本。
  在距今年的南庄头文化时期,气候开始转暖,遗址附近河水流淌,湖泊宽阔,森林茂密。草原上奔跑的动物有麝、马鹿、麋鹿、斑鹿、狼、狗和豪猪等,水中的田螺、珠蚌、萝卜螺、扁卷螺、微细螺及鳖等动物清晰可见,鸟禽类的鸡、鹤等在自由飞翔。树林中有松、冷杉、云杉、栎、栗、榛、桦、鹅耳枥、桤木、榆、椴、柳、漆树等,半灌木和草本花粉有麻黄、葎草、菊、蒿、藜、石竹、豆、木犀、莎草、香蒲、狐尾藻、唐松草、禾本科、蔷薇科、伞形科、毛茛科、唇形科、蓼、茜草、茄科等。水域旁的植物有水龙骨科、中华卷柏和石松属等。其中的狗、猪可能为家畜。而禾本科类植物多为草本,为种子植物大科之一,我国现有190余属,800种以上,是狗尾草和粟、小麦、大麦、稻、高粱等作物所在的属种。在徐水南庄头虽未发现粟等粮食作物标本,但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和陶器可说明采集经济已很发达。可以想像,南庄头的早期居民们在大量采集禾本科植物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已开始栽培粟等作物。在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现有丰富的植物花粉。
  在傍龙寺剖面第四层(距今1年),除松、桦等木本花粉外,草本孢粉中,有蒿属、紫苑科、菊科、藜科、蓼属、禾本科、蔷薇科、白刺属、毛茛科、茜草属、车前属、十字花种、玄参科等,还有蕨类孢子水龙骨科。
  第三层(距今1年)以栎、松木本为主,草本略有增加,增加的种类有葎草属、苦木科、十字花科、豆科、唇形科、茜草科、茄科、报春科等。第二层为距今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以阔叶树种为主,在草本花粉中,除增加了百合科外,与第三层大致相同。
  在张家壕剖面第三层(属距今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阔叶树以松为主,草本中除龙胆属、锦葵科外,与傍龙寺剖面第二层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属于案板遗址的另一处龙山文化层中发现有粮食作物粟的遗存。案板遗址的地层剖面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直到仰韶温暖期的植被演替状况。丰富多样的植物为人们提供了采集食物的来源,再从不同时期的地层中都有禾本科植物看,这类作物的籽粒应是人们采集的主要对象,并很有可能被特意培育起来。在案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粟,应是人们早已培育种植的作物。美国考古学者宾弗(LewisBinford)指出:在农业发明之前曾有过“广幅地利用资源”的阶段,在这些被“广幅利用”的资源中,就包括了对某些动植物的利用。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着的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人们在广幅地利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转向采集栽培和定向驯化饲养提供了对象和条件,终于使这里成为原始农业最早诞生的地区之一。
  进入到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后,原始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就是较典型的一处。
  磁山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洺河水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遗址西依太行山余脉红山,东邻鼓山,座落在南洺河北岸的河旁台地上,高出河床25米,此地正处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区,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发现了房址、灰坑、沟壕等遗迹,出土有烧制温度较低、制作质地粗糙的陶器,器形有盂、靴型支架、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及碗、缸、鼎、盘、杯等。石器方面最具特征的是发现琢制的磨盘、磨棒,还有扁平石铲及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石镰等,并在窖壁上发现木耒痕迹,还有骨质的鱼猎工具镞、倒刺鱼镖、骨刀、蚌刀等。引人注目的是在灰坑中发现有储存粮食的窖穴88个,经鉴定窖穴中的农作物遗存为粟。参加发掘的考古学者对88个窖穴中储藏粟的容量进行了估算,折合重量为138200余市斤,起码可以达到十万市斤。据14C测定,磁山遗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年。从出土的大量石斧(达1758件)来看,说明它们已被用来进行采伐林木荆棘,进行砍倒烧光,并具有相当的规模。
  石铲的发现,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脱离刀耕火种的初期阶段,进入了耜耕时期。石刀、石镰都是收割禾谷的得力工具。从数量可观而硕大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来看,粮食加工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日常作业和生产程序。大批的粮食窖穴证明当时的收获量甚丰,窖穴内仍贮存有大量的粟谷,也说明人们的口粮已较充裕。与此同时,猪、狗骨骼和鹿、猕猴、野猪及鱼、兔、蚌等动物遗存的发现,说明磁山人的家畜饲养和狩猎活动仍在进行。综合磁山文化的相关材料,可知磁山时期的农业已较发达,已远远超出原始农业初期的水平。它应该是在峙峪文化、下川文化、鹅毛口文化及徐水南庄头文化,时期早期粟作农业的基础上承继而来的。正是认识到这些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新石器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我们曾主张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磁山文化与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裴李岗文化在文化面貌上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在时代上也较为接近。显然,磁山原始农业与河南境内嵩山东麓地区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有着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关系。
  粟作农业在太行山地区发生后,首先在其周围地区迅速发展和传播,其显著特征便是从山前地带向平原地区延伸和扩展,逐步形成沿太行山周围地区的粟作农业区。从出土的大量石质农具、陶器及猪、狗、鸡等遗物看,农业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新石器时代中期又进入仰韶温暖期的最佳时期,也是粟作农业最有利的发展时期。
  太行山地区这一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蚌器,仍以石器为主。石器除个别打制外,绝大多数为磨制石器,并且大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进步,器物种类增多,有斧、锛、锄、刀、镰、磨盘、磨棒、杵、臼等。陶器制作进入繁荣时期。出土的家畜遗骨有猪、狗、鸡、牛、羊等。在南杨庄遗址还出土有粟作遗存。从这些遗物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比早期有较大进步。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太行山周围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代表性遗址的农业工具已有明显进步,石器磨制精细,种类有石铲、有肩石铲、穿孔石刀、石镰、杵臼等,此外还有蚌刀、蚌镰等,在陶寺遗址还出土一件石犁,这表明原始农业已由耜耕向犁耕阶段过渡。
  太行山地区在粟作农业产生后,在当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向四周迅速传播开来。当然,也不排除太行山以外的地区独立产生粟作农业的可能性,只是后者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依据。
  对于粟作农业的传播,张之恒先生曾指出:“根据现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粟作农业的传播路线是,由上述粟作的发源地(太行山和嵩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向西传播进入泾渭流域,向东传播到黄河下游,向北传播到辽河流域。”如前所述,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实际上,磁山遗址与裴李岗遗址同处于黄河下游巨大冲积扇的顶端,时间相近,文化面貌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石磨盘、石磨棒及石镰、石铲器形较为接近,陶器也有相似的类型。这正是两种文化交流密切的反映,也可说明起源于太行山地区的粟作农业曾南下向黄河中游的河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广泛传播。据统计,包括新郑裴李岗、密县莪沟、长葛石固、舞阳贾湖在内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达100余处。其中在新郑裴李岗、沙窝李和许昌丁庄等遗址,都发现有粟的遗存。这些大致说明了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发展的情况。
  豫西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余脉地带,又处在太行山及其支脉中条山之南,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伊、洛河穿行其间,也是与晋南和关中地区联系交流的通道。在这一地区发现有不少裴李岗时期的文化遗址。豫西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传播,有力影响和带动了晋南和关中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进入仰韶温暖期的鼎盛阶段,南北气候均较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所有各地,植物生长空前繁茂,华北大平原湖沼进入盛大发展时期,黄河中游黄土与内蒙古东部沙地的古土壤全面发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农业进入了难得一遇的大好发展时期,出现了以粟作为主兼有黍、麦、豆、稻等作物并存的原始农业繁盛的局面。
  在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和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为代表的西王村类型,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洛阳、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可以洛阳王湾遗址和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代表。而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则为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中期文化。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原始农业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生产工具的配套和质量,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农作物的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以及山东境内的典型龙山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正是粟作农业发展和推动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仰韶温暖期的环境背景下,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的原始农业区。这都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石器时代的音乐(网文)
  大约距今一万多年,中国境内古人类,由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的中石器时代,并继而跨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生存环境,由于在全球范围已度过严酷的末次冰期,进入全新世的冰后期,气候环境总的趋势是变暖变湿。虽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南北仍有温度上高低的差异,东西存在湿度上干湿的差别,地貌条件也很不相同,但是,由于宏观上生存环境自然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殖,以及与此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这一时期中国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中国境内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以及这方面呈现的考古资料的丰富性都证明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华夏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曾经创造了可以称之为灿烂辉煌的新石器文化。并且,就其包括不少音乐器物的大量地下文物的存留来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少有的。
  新石器时期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代表生产力发展、工具使用进步的磨制工具的应用;2人类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收获、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的农业文明的产生;3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陶器文化的普及。
  原始乐舞
  新石器时期,原始乐舞作为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精神活动(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甚至科学)生息发展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讲,考察原始乐舞,也就是考察原始人类文化艺术本身。从遗存的史料来看,原始乐舞与氏族部落生活中的图腾崇拜、祭祀典礼、农耕狩猎、部落战争、生息蕃衍等社会生活,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图腾之乐
  古代社会的图腾阶段,被人类学家认为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原始图腾乐舞,往往成为巫术礼仪、图腾崇拜活动的表现形式本身。从图腾集团的地域文化特点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与部族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条件都有密切关系。《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一条史料,反映的正是有关黄帝氏族部族图腾文化的&久远的记忆&。这条史料写到:&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这表明黄帝氏族以&云&作为图腾标记,其军队也因此而称为&云师&。其代表性乐舞叫《云门》。
  当黄帝氏族在萌发的原始思维活动中以云作为其图腾标志的时候,就已经暗示着某种心理意识,并且具有某种确定的思维定式和指向。图腾表象-形象,是原始人的心理创造,而这种创造,直接依赖于原始人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文化心理及文化、艺术行为方式的了解,分析原始人是怎样将自己的心理情境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某个载体、或通过某种艺术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就像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作为很早就已进入农耕时代的华夏民族,当农业收成的好坏成为直接影响其生存的客观条件时,自然气候在原始人心目中,自然会zhan有重要的地位。据此,可以认为,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原始人包括其生产活动在内的生存活动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心理。就像前面谈到的,新石器时期文明的兴起,恰恰有关于人类生存自然气候环境的改善。先民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古代神话传说中,记黄帝会鬼神于西泰山上,其行进队伍中&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韩非子·十过》),并作《清角》之乐的描写,恐怕也同黄帝以云为图腾的文化心理与人文特征有关。
  二、典礼之乐
  在原始社会,祭祀典礼活动作为维系社会群体的文化活动,反映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种观念、法则。在以尊崇、祭祀祖先为核心的礼仪活动中,原始乐舞活动从中发展、成熟起来。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氏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又对整个氏族的精神生活施以广泛的影响。
  原始社会时期的乐舞,在当时以及在后世一直享有盛名并发挥较大影响的,可以说是中原氏族部落联盟舜时期的代表性乐舞《韶》。《韶》共有九个乐章,与《九歌》、《九辩》这类歌舞体裁形式关系密切。《韶》的具体表演形式,在《尚书·益稷》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文献的记载无疑染有后人笔墨。但是其中反映的文化行为方式,却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所谓&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就是父系氏族社会中以亲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礼法制度及部落联盟制度的反映。&百兽率舞&正是这一现实关系通过图腾艺术表象--形象符号来表现的乐舞行为的艺术形象。在这出乐舞活动中,&夔&作为倡导音乐的&乐正&,出现在乐坛上。音乐以清亮的石磬声为先导,继而是弦乐器的弹奏以及歌诗的吟咏。在祭礼活动中,敲击鼗鼓等打击乐器、吹笙撞钟,再加上人饰鸟兽的舞蹈表演,交融为一体。各氏族图腾形象的集聚汇合,显示了一种文化的认同。事实上,祭祀典礼作为全族人民的共同庆典活动,也是全社会的重要事件。
  三、农事之乐
  远古时期农耕民族的乐舞创造,与其生产劳作方式相关的乐舞,便是农事之乐。农事之乐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必然会通过其艺术活动形式,反映一定的文化心理意识和情感指向。例如,在&民以食为天&这类农业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中蕴涵的&厚生&意识,其直接的思想感情效应,就在远古的农事之乐中有集中的表现。
  初民祈年的乐舞活动,有伊耆氏之乐。传说中伊耆氏于每年十二月举行的&蜡祭&。&蜡祭&的乐舞活动也传于后世。《礼记·郊特牲》上记载其乐舞中演唱的歌词为: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其中体现的是先民期望通过上天的佑护,在新的一年中,使农耕顺利,水土不流失,虫灾不发生,草木茂盛,减少自然灾害的良好愿望。这种祈求,通过乐舞的活动,寄托他们对新的一年农作活动的所有美好祝愿。《礼记·杂记》记载孔子观蜡祭时对子贡所说&一日之蜡,百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就反映了孔子对这类乐舞活动中凝聚的若喜若狂之&乐&的情感体验的深刻认识。
  农事之乐的仪式、行为,作为某种文化心理的反映,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甚至呈现为一种系统化的构成。这在相传的葛天氏乐舞中有较集中的体现。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其中反映先民在尊祖先、敬天地中,表达了对农耕收成、土壤气候的重视。乐舞的表演内容有8段,其中包括对人种蕃衍的祝福(&载民&);图腾崇拜(&玄鸟&);希望草木茂盛、五谷丰登以利人食(&遂草木&、&奋五谷&);以&乐&的神秘感应力量,沟通天、地、人之间的联系(&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祈求禽兽的大量繁殖(&总禽兽之极&)。这类乐舞以牛尾为乐舞道具,顿足以为歌乐之节奏。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古墓葬中出土新石器时期彩陶盆,内壁绘有5人连臂踏歌图案,可能就是这类乐舞活动的真实写照。
  与农耕活动有关的乐舞,还有传说中尧的代表性乐舞《咸池》。据《周礼·春官》郑玄注,此舞是尧对黄帝时同名乐舞&增修而用之&。可见这一乐舞是代有传承。《咸池》原为天上西官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管五谷,若此星明亮,庄稼丰茂;若此星夜晦不明,则必有灾变。在原始人心目中,天文与农耕两者之间,前者作为后者发生变化的原因,其征兆常具有结论的性质。明人顾炎武认为&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推想,也是以农业民族独特的心理形态作为依据的。《咸池》的乐舞表演,通常在仲春二月,即农作物播耕季节举行。这一行为中蕴涵着的,也正是预祝和祈求丰年的文化心态。
  四、战争之乐
  远古时期,氏族部落、地区之间的战争构成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史籍上有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以及尧、舜、禹与三苗的长期战争的记载。反映这类氏族部落兼并战争的原始乐舞,可以提到《尚书·大禹谟》中关于中原氏族部落联盟(舜禹时代)与三苗(即有苗)战争的记录:
  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俞。&班师振旅。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其中关于&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的记载,说明当时有一种反映战争的乐舞,并且实际上具有军事操演的性质。以战争方式的操演而能够使敌人惧服,这也是初民文化心理意识的反映,这种意识估计是原始人交感、互渗思维特点在后世文献中的曲折反映。
  五、生息之乐
  人类的生产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之外,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系的蕃衍。在原始社会,人的生息、繁殖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传说中化育万物的女性天神女娲,用黄泥和水而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由于她使男女相配,做了最早的媒人,所以,后人将女娲奉为&高禖&,即婚姻之神。据《礼记·月令》所记,古时每年仲春,人们用&太牢&礼节祀奉她。与此同时,青年男女可以不拘仪式自由择偶。祭祀&高禖&时,&万舞洋洋&(《诗经·鲁颂·宓宫》)。这类仲春时节男女聚会的活动,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遗留。在这类活动中,乐舞歌唱具有招唤或魅惑异性的功能。
  在有关音乐的古代神话中,笙这件乐器,是繁衍生息之象征。后世一直流传有&女娲作笙簧&的传说。直至今日,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芦笙乐舞的习俗活动。每年春天,男女青年皆穿着艳丽服装,吹芦笙,踏歌跳月。无论是《诗经》中所记溱洧之间,士女采兰赠芍,还是今日苗瑶歌圩春月,男女以歌舞择偶,不正可以看做原始生息之乐的遗存吗?
  六、原始乐舞的文化心理特征
  原始乐舞这一综合艺术活动作为初民最重要的文化行为方式,实际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思维的超越;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宣泄。即使在今天,这类文化心理特征,也仍然在群体性的、综合性的音乐行为方式中有明显的表现,例如那些广场的、体育场的音乐活动,经常可以看到在原始乐舞中就已存在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思维的超越
  当原始人类尚未认识、把握外部世界时,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意识,在心灵与世界、可知与未知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虽然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今人看来经常是非逻辑的、神秘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以潜在的形式直接影响着初民乃至今日人类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人类的艺术思维方式。
  原始乐舞所要表现的,是初民通过艺术化的行为而完成的主体对现实的超越,在很多时候,是以内在的自由要求与实践能力,克服自然的束缚与局限,实质上是向外在世界提出自己主动的要求,其实践创造的意义要远大于思维本身的意义。这时,原始乐舞作为初民自由精神生产的产品,体现着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人的本质力量。进化中的主体,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宗教信仰等独特思维方式,超越现实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充满热烈气氛的乐舞活动中,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平衡与精神上的和谐。在面对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和严酷的外部生存环境时,而始终保持着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性,或是协调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或是不断给自己提出一个美好的前景目标。原始乐舞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正由此而得到体现。
  (二)文化的认同
  当一个氏族部落的所有成员聚会到一起,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相互认同的饰形、声音、动作等文化符号表达共同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时,可以说,所有的氏族成员正是借着共同的文化标识(例如图腾标识等),结集成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群体,它具有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而这种乐舞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信仰体系、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的体现、代表和缩影。共同的文化心态,能使同一社会群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直接影响到乐舞活动之外的社会情操、生活观念等方面。
  (三)情感的宣泄
  当初民全身心投入乐舞活动,兴奋热烈、无羁无碍地跳舞、歌唱,以及竭力模仿某一图腾形象及动作时,原始乐舞作为艺术化的社会行为方式,便充当着情感的载体。在图腾乐舞的狂欢之中产生的快感,使参与者仿佛落入甚至成为自己所崇拜、认同的那种图腾形象,从而获得一种情感的宣泄并达到心态的平衡和满足。
  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共同的乐舞活动,初民不仅完成了思维意识上的超越,以及文化心理形态上的认同,并且相互之间以情绪的体验、宣泄这种最直接、最具本能冲动的方式,在一种愉快之至、也就是&乐&的直觉状态中,完成群体之间的心灵交流和个体内心完满的审美体验。
  原始乐器
  一、舞阳贾湖骨笛的七声音列结构
  贾湖骨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墓葬中被发现。贾湖墓区考古年代距今约八千年()。据历史考古学者的考证,处于黄河中下游与淮河中间地带的贾湖文化区,约八千年前,已存在一个生产方式上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氏族部落群体。有认为这是中国远古东夷集团的活动范围,也是文献记载中太昊氏活动的地方。
  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达25件,其形制固定,制作规范,大多为七孔,个别笛子在主音孔旁还开有调音的小孔。有的笛子在穿孔前先划上等分符号,然后钻孔。这说明在制作骨笛时,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可以认为,用数学计算方式求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多孔笛发音规律,实际上意味着管律计算的发端。其中完好的M282:20骨笛(长22?2厘米,直径0?9厘米),经测音,可以吹奏出七声音列。
  一些研究者认为贾湖骨笛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七声音阶的存在,但是却各自提出了3种类型的音阶判断。至少在目前,取慎重的态度,要证明其七声音阶观念的存在,恰恰因为现有论证结果的多项选择以及测音材料的&孤证&而难作完全的定论。
  贾湖骨笛以猛禽(有说为鹤类)翅骨制作而成,是留存最早的竖吹类属管乐器。具体的吹奏方法,是竖着斜持45度角吹奏,以产生边棱音的吹奏方法较易发声并获好的音响。其吹奏方法与至今仍流传于河南民间的竹筹、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长24厘米,3孔)相似,这至少表明了存在着一种历时久远的文化传承。贾湖骨笛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是,早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约四千年,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而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有关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案例。
  二、河姆渡骨哨的多音列结构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迄今已知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饲养有一定规模,采集、渔猎也较发达。从原始艺术角度看,河姆渡文化留存有许多用雕刻、捏塑等方法制成的陶、骨、木、象牙质的艺术品,表明当时先民的审美能力已相当发达。
  河姆渡文化遗址第四文化层(距今约年)出土有原始乐器骨哨、陶埙。其中的160多支骨哨,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横吹类属管乐器。骨哨长4至12厘米不等,均为截取鸟禽肢骨中段加工而成。孔数有2、3、4孔不等。另外还有在腔内插有一根肢骨,以调节声调高低的特殊形制。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时还有一支与今天竹笛形制相似的7孔(1个吹孔,6个音孔)骨哨(亦可称其为&骨笛&),有数位音乐界专家见过此器,但未及测音便丢失。由于这些骨哨开孔数不同,能够吹出的音列也不相同。
  三、新石器时期陶埙中典型的三度音程结构
  陶埙是新石器时期在反映先民音乐思维特征上最具代表性、也是发展最充分的乐器。通过对这一时期已知陶埙测音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具有一定普遍性与典型性的三度音程结构。对此,音乐史家黄翔鹏先生曾指出:&这个小三度确实在我们民族音阶的发展过程中zhan有重要地位。甚至在今天,在我国民间劳动歌曲的呼号声中,多数情况下也仍然是小三度占重要地位。&
  以上所列陶埙各种音高、音程关系,从实例上为我们展示了音乐史上最早的音响资料。这些可视为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尽管原始,却是珍贵的先民音乐心理的真实记录。其中透露的小三度音程,作为某种固定的听觉尺度,预示了原始时期具有典型性的音乐听觉思维模式,或者说,这其中孕育着民族音乐文化中某种独特的听觉心理结构。
  谱例1-2
  四、鱼形埙的四声音列结构
  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留存有二十余件鱼形陶埙,属新石器晚期以来的遗物。这些三音孔鱼形埙在音列的设计上,总体上具有四声音列结构,在黄翔鹏先生发表的测音数据中,是以&(羽)-宫-角-徵-(羽)&的四声结构为基本特征
  新石器早期陶埙就已形态化了的三度听觉尺度感,在这种四声结构中(羽-宫;宫-角;角-徵),已经成为支撑其整体序列结构的重要尺度和依据,透彻地表明了三度音程听觉尺度在远古四声音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提供的是古代乐器上音阶构成的可靠信息,这可能是中国音阶早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更具本源意义的音阶结构形式。如果将其与周代雅乐在编钟音列上明显的四声音阶联系起来看,就可以肯定,在旋律型乐器鱼形埙中反映的,正是一种在先秦五声音阶观念形成之前就已成型的作为周代雅乐四声先源的四声音阶结构及观念的萌芽。
  由现存原始乐器(陶埙)测音表明的三度音程在先民的听觉尺度感中的稳定性,到在旋律性乐器陶埙中最终形成的四声音阶结构与观念,这是中国音阶史发生学意义上最值得研究之处,也是与西方古希腊音阶以四、五度音程为骨架很不相同的地方。问题仍然是,何以会形成如此特征?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即使当音乐的旋律形态从对口语旋律和语音曲折声调的依从中独立出来,只要它在一些音乐体裁中,仍然与民族语言声调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古代的说唱、吟诵、诗乐等),那么,其音乐旋律形态的构成,也就不会脱离这方面影响。这一点甚至和音乐的审美欣赏习惯有关。即使在今天,在听赏地方戏乐、说唱音乐时,如果没有地方语腔的固有特色在音乐行腔中起作用,其审美情趣便会大大削弱甚至索然无味,而音乐旋律形态的构成,也会受到地方语腔的影响。
  参照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在氏族社会音乐生活中,呈鱼形纹的陶埙,可能与某种巫术性的鱼崇拜观念有关。鱼形埙以及鱼形纹象征着与巫术性鱼崇拜相关的文化涵义,并参与有关的祭献性乐舞。而由鱼形埙吹奏出的乐曲,是参与这类精神性的、具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如吟唱、舞蹈、纹饰)祭献乐舞的重要因素,它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先民的期待、祝愿与献祭活动中专注而深沉的情绪。
  五、原始乐器对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开发
  新石器时期的乐器,主要有骨笛、骨哨、陶角、石磬、鼓、陶钟、陶铃、摇响器等。正是这些乐器的使用,不断开发了人的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这里要说明的是,音乐审美听觉心理中的形式美感特征,属于听觉审美范畴的音乐审美意识。这种音乐审美意识的确认,是由先民在音乐实践中形成的、在观念上对听觉审美尺度的明确要求和把握所确定的。这类具感性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其存在并非没有观念性,也并非以是否有文字记载为转移,这是不同于一般美学研究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人工的乐器制作,是扩大人的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虽然自然界的各类声音以及人声对人的音高音程感、音色感等乐音感知力的开发、形成,无疑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只有当人所创造的乐音构成,通过乐器的制作而形成一个经选择、组织而建立的音列结构,才意味着人的音乐思维能力及其审美形式感,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质的变化。由于人声的转瞬即逝,我们对于远古音乐听觉感知历史的认识,就只能以乐器为唯一对象。
  贾湖骨笛的七声音列结构,正是已建立起来的审美内在听觉结构的外化形式,也是人的音乐创造力量的对象化。它是凝聚和证实了人的音乐能力的对象,是人的&音乐的耳朵&得以构建的明证。这种乐音结构能力的建立,是继节奏感、音高音程感、音色感建立和形成之后,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最为重要的进步。
  根据民俗学的知识,史前人可以在狩猎中使用骨哨这类拟音器模仿禽兽的鸣叫声。骨哨作为生产工具的拟音器的长期使用,以及多种发音方式和手段的应用,也会逐渐开发原始人的多种音乐智能。作为一种音乐智能获得开发的成果,在陶埙上塑造出来的三度音程结构以及鱼形埙上的四声音阶结构,作为先民音乐听觉心理的真实记录,呈现的恰恰是经开发而进一步集中体现乐音构成美的规律的听觉美感结构。特别是鱼形埙的四声音列结构,从乐音形式美感能力的形成讲,它意味着内在审美听觉心理结构的确立。这个具典型性的音乐思维模式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还在于这种模式一旦完成其心理建构,便有可能在此简单而明晰的模式基础上,演变、生化出无数种形态各异的曲调类型,它给音乐形式美的发展带来的丰富性,是无可估量的。
  文献史料中反映的音乐起源问题
  一、关于声乐起源的史料记载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有一条关于氏族社会时期古老恋歌的记载: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对此,闻一多先生曾从音乐起源的角度,分析这首歌&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那不是一个词句,甚至不是一个字,然而代表一种颇复杂的涵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闻一多:《神话与诗》)。后人将涂山之女所作称为《候人歌》。这条史料实质上反映了在歌曲产生时,音乐音调与语言声调的密切关系。这种必然的、呈现为某种规律性的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对声乐美的构成起着作用。
  二、关于乐器起源的史料记载
  关于乐器的起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仍以麋革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里反映的是古人关于音乐起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的认识。从先民音乐思维的开发讲,这种认识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礼记·明堂位》中&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虽是后人笔墨,但是这条史料的内容,在客观上却反映了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准相吻合的乐器制作能力。在《诗经·灵台》、《吕氏春秋·古乐篇》等文献中记载的原始乐器鼍鼓,在属于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型墓葬出土的乐器中得到证实。其中以鳄鱼皮蒙上挖空的树干而制成的鼍鼓,正好证实了古文献的记载。
  电脑出了状况,WORD没法写,只能读。
  折腾了半天了。
  后来想在线直接写,结果写了两千多字,又没存下,误操作后全没了。
  还在写,一定会更,不过要过十二点了,郁闷呀。
  收到通知要上架了。
  我想还是到周一吧,周六周日,多发些免费的章节。
  新石器时代缘自一个冲动,看了些民俗史的书,又在起点看了穿越到上古时代的网文,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于是就写了。
  写到两万多字的时候,编辑说要签约,想想自己第一个坑到了五十万字的时候,才有编辑垂怜一下。记得有个写手朋友说过,两万要是没签马上太监,看来两万是个标竿呀。咱也能说是业余写手了。
  签约后三江推荐,那时正好到广州出差,五天时间跑了三个地方。
  后来的强推广告推时,又到上海出差三天,每天六点起,晚上一左右才睡。
  这次又强推了,呵呵,又赶上了搬家和出海去钓鱼。
  回到家里的时候,网络又连不上,弄好了之后,突然发现编辑留言要上架了。
  原来想着两天没更了,多发点免费章节。今天起来,编辑又发话了,赶快上VIP章节。
  我也不知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样的,以前看话本多,有人说我写的文字不畅,学生时看苏童的书,喜欢他的叙事风格,小说里的阴郁之气都是通过陈述,而不是言来表达。贾平凹的文字也是如此,喜欢他的散文。
  在起点码字是一大乐趣,呵呵,看看点击,看看评论,有时会小小的开心一下,也会小小的郁闷一下。这些能让我忘却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
  也因为是自得其乐,所以时不时的会忘了书友们的存在,在这里也给大家道歉。
整理和修改
  开始写的时候就说了,这小说是源于一个冲动。
  我也是个无存稿,无大纲,信手码字的玩家。开写之后,查了一些书,后来又收集了一些资料,结果发现,前面很多写的太随意了,根本有违于新石器时代的史实。当然,这只是穿越小说,想给大家一些真实性趣味性的东西,而不是考古--也没那本事--或是完全胡说八道--也没那想象力。
  近期做些整理和修改,然后继续努力码字。
  前段时间居然把作者密码给忘了。郁闷。。卷入了司法事件里面,又是在国外,请了律师,拖下来了。
  陶淘当兵时是个好兵,第二年就入了党,别人都退伍回家了,他又被部队留用了两年。
  文化知识不够,没考上军校,欣赏他的指导员又调走了,他也没能提干,也没能转为技术兵,只能退伍。(我表弟的真实经历)
  退伍后分配到一个国有的商场保卫科,说好听是保卫科,其实就是门卫。于是,陶淘离开了县城,去了大城市。
  大城市工作也不好找,几经折腾,因为当过兵,陶淘去了保安公司。培训上岗后,因为素质过硬,他被分配到了博物馆当保安。每天上班,他的岗位离门不远,主要就是检查游客的包。
  陶淘虽说读书时对历史之类的不感冒,可对博物馆里的那些东西还是蛮有兴趣的。
  他怎么都想不通,凭什么那博物馆里的破碗和石块就能值个上百万几千万。
  博物馆里有好几个讲解员,其中一个叫刘小娜,刘小娜长的很漂亮,人家还是大学生呢。陶淘只能在门口远看,看的很幸福。
  刘小娜是唯一一位和陶淘讲过话的讲解员,人又长的那么漂亮,陶淘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想到她。
  刘小娜说那个破碗是七八千年前人用过的,那个石块是古代人用的砍砸器,历史更长可能有几万年。
  刘小娜只是想不能碰,刘小娜离陶淘太远了,而且她还有个在考古队工作的博士男友眼镜。
  眼镜是唯一一位能给陶淘讲文物故事的领导,陶淘也很喜欢眼镜,眼镜除了一肚子的墨水以外,常和陶淘一起感叹没有钱,这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虽然陶淘不这么认为。每到眼镜值班的时候,陶淘也会要求值班,晚上听眼镜讲述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虎年过年的时候,陶淘没回去,过年在博物馆值班有三倍的薪水。
  大年三十那晚,陶淘见到了眼镜,不过眼镜不是一个人来的,同他来的还有一帮蒙着脸的人。
  年初一,保安公司交班的时候发现博物馆被打抢,六名保安被杀,一名保安下落不明,诸多文物被盗。
  由博物馆摄像机捕捉到的镜头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内外勾结抢劫案。失踪的保安名叫陶淘,根据拍到的摄像资料,陶淘与劫匪进行了英勇的搏斗。
  两个月之后,在公海奢华游艇上,一个不对外公开的拍卖会正紧张的进行着,特邀的文物专家正在向来宾介绍那些古董文物,那人看着象是眼镜,这会他没戴眼镜,应该是戴了隐形眼镜。
  所有来宾手上的资料都直接写明,此次拍卖的文物都来自中国,是中国某著名博物馆的藏品。
  如果有人拿着这个拍卖品介绍资料与中国博物馆抢劫案遗失文物相对照的话,会发现少了一样中国商朝的青铜剑。
  那柄青铜剑去了哪儿呢?眼镜也在问自己。
  明明是那个叫陶淘的保安抢在手上的,明明那个叫陶淘的保安中了五六刀了,明明那个叫陶淘的保安从二楼跳了下去。能看到血迹,可就是找不到人了找不到那剑了。不只是当晚他们没找到,第二天,第三天,在后来的很多天里,全中国都没有找到。
  可惜了那把剑了,据考证可是武丁用过的剑,至今锋利无比,眼镜曾被那剑割破过手,他知道。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1.1 打劫 荒原
  陶淘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荒野,这个荒野比他当兵时待过的山区还要荒。陶淘当的是雷达兵,在东北监视飞过中国边疆和领空的各种飞行器。连队所在地周围五十里没有一户人家,最近的一个村子在一百公里外,而且还是山路。(表弟当兵的的经历)
  可现在他处在的荒野更原始,他躺那只看到头上一片天。站起来后,发现边上的野草长的不比他矮,他可是有一米七八的个头。除了野草就是树,这还是片自然林,更确切的说,是原始森林。
  剑还在他手上握着,上面有没有血,奇怪了,明明陶淘抢到了这把剑,还用他捅了一个打劫的。他可是清楚的记得,这把古剑捅到那劫匪肚子里后,马上血就顺着剑流到了他手上。
  自己不是被捅了很多刀的吗,怎么这会一点事都没有。军大衣还好好的,没有一个洞,身上也不疼。
  我这是在哪里呀?陶淘问自己。
  风呼啸着吹过,吹的陶淘缩了缩脖子。他伸出一只手揉了揉耳朵,冷,真的冷。
  在草丛里走着,枯草很硬,被风吹的不时的刮到他的脸上,打的他脸疼。
  这冷风真可以与他当兵的地方的北风相比。他当兵是在长白山,那的冬天可不是一般的冷。
  就这么走,什么时候能看到个人呀。
  这会是上午十点,太阳照的很暖和,若不是这冷风,陶淘真要把军大衣脱了。
  走了有半个小时之后,陶淘发现,不是看到人的问题,他这会根本连个路都没摸到。
  当过兵,他这会能摸清方向。可光知道方向不行呀。还得要知道在哪,往哪走才行。
  这剑可是国家的宝贝,不能弄坏了。也是有意思,听眼镜说,这剑可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居然还那么利,还能扎人。
  陶淘把剑放到了棵树下,然后自己爬上了那根树。当兵那会没少采过松果榛子,爬树的本事,全连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树倒是好爬,上面缠满了枯藤,试了几下,那枯藤很结实。爬到树上之后,陶淘真的呆住了。
  这会应该是还是在冬天,他肯定自己是被那些劫匪们扔到了个很偏远的地方。是不是因为眼镜,眼镜应该是那些劫匪的同伴。
  难说是眼镜后来又救了他,也不大可能,衣服上本来应该有的洞怎么没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自己现在哪里。
  极目四望,四周是一大片丘陵,有山,不过应该都不高,根本看不到一户人家,看不到半幛房子。放眼望去,全都是树,树下是枯黄的野草。风吹过,野草在参差而舞,如波浪一般,银灰色的波浪,看上去极美。
  这算是在哪,山区?山不高呀。昨天可是在城市里的呀,手表日期定格在昨天。
  风过了草丛过了树林带着呜呜的声音,象极了他在东北当兵的时候。那时,他和战友开着雷达车出去,到了侦察点之后,一半人监察,一半人睡觉。长白山上的北风吹起来也是这种声音,不过更加的刺骨。
  陶淘也不清楚现在是在哪里,看这些树倒象是与家乡见过的树差不多,有楝树,杨树,槐树,还有枣树。可惜了这枣树,上面还有很多枣挂着呢,怎么了?因为是野枣而没人摘吗。
  老家也有山,山上也有茅草,可那些茅草最多长到一米左右,怎么这里的茅草居然能长到近两米高。还有那些树,树上挂着不少枯黄的藤蔓,自然林,不对,应该说是原始森林呀,只不过这林子并不是很密。
  陶淘的老家是江南,他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他们村子就是在山区,村里有个石子厂,他爸在他小学时开山炸石被砸死了。从此后,他就没人管了。从此后,他就比村里所有的孩子都要苦了。(好象是某中学同学的故事)
  陶淘走了约有两个小时的时候,实在是走不动了,他靠在一棵树下休息。草丛里钻出一只非常非常肥的野兔。让陶淘吃惊的是,这只野兔看到他时居然没有跑,而是直起身子看了他好一会,等陶淘拿起剑,它在弯下身子跳着钻进了草丛里。
  北风盖住了小河的水声,本来这里的河水也是在静静的流。等陶淘突然走到那小河跟前时,才发现有条河,才感觉到河水的静,才感觉到水声。
  有水就好了,顺着水走,总能看到人家。
  小河里的水流的不快,但还是在流着,河边,草与岸相接处是白花花冰。
  能扎人的剑被陶陶用茅草包了起来当棒使,这剑可是无价之宝,陶淘可不敢再拿着用了。
  剑棒分开一人高的茅草,高一脚低一脚的沿着小河跟着水流的方向走。
  这些林子说密也不是很密,树并不多,可长的很高大,地上的草藤长的真的密。
  这地方怎么没人呢,怎么说也应该有个消防观察楼呀。多危险呀,要是有人丢个烟头,这草干的,这风吹的,一眨眼就是个森林大火呀。
  真要有个消防楼就好了,消防楼通常不是建在高处就是建的很高,那样远远的就能看到了。
  ·····················
  大年三十那晚七人当班,按规定七人要守在三个楼层,可想着年三十了,应该看个春晚吧,于是七人便凑在了一起。
  晚饭是大家凑钱买的,不少卤菜呢。吃了一半,没酒了。最老实话最少的陶淘被支着出去买酒,另外再买点花生米。这时间,所有的店都关了,对面居民区里的小店开着。那店是个退休的老头老太开的,店就是家,家就是店。
  这几个保安里有三个是北方人,陶淘也是在东北当的兵,酒就买那红星二锅头,四块半,便宜。花生米也便宜,下酒最好。
  这会陶淘走在这荒野上时,口袋里那两小瓶二锅头居然还在,花生米也还在。还有半包烟和火机。
  喘着白汽,陶淘打开了二锅头,抓了一把花生米放在嘴里胡乱的嚼着。酒下去之后,一股热气从胃里散开了,全身都暖和了起来。
  当初他是穿着军大衣出去的,到值班室门口时,军大衣刚想脱便看到了小胡倒在了地上,开始他还以为小胡是酒喝多了,可一抬头发现里面没有一个人坐着,全都倒地上。还好军大衣没脱,不然那几刀能把自己给扎穿了。
  想到这里,陶淘又低着看了看自己身上的军大衣,奇了怪了。第三个扣这以前拉开了个口子,他缝过,现在这身军大衣第三个扣那布颜色不同,是自己的军大衣。(大学某同学的军大衣有此特征)明明腰那肚子上被扎了好几刀的。那会都看到血把大衣都浸湿了。这会怎么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入夜,天籁。这感觉象极了他当兵那会在长白山,可现在不同的是狼的叫声比长白山多多了。
  这是什么鸟地方呀?在中国除了特别偏远的地方,狼都要到动物园看了呀。
  河边,陶淘可不敢睡觉,找了块空地,捡了一大堆的干柴,点了堆火。听那狼叫声,不行,一堆火不行,还得要多点上几堆才行。
  好在自己抽烟,有火机,不然这晚上一定喂狼了。
  天上的星星真的大,就在头上,好象随便上个小山包就能摘到星星,河面上的水气袅袅而起。偶尔不知道有什么小东西掉到水里,水声一会便被呜呜的风声给掩去了。
  火烧的噼啪的响,这声音让陶淘心里略有安慰,耳边时不时的狼嚎已经不放在心上了。
  当兵那会见过狼,长白山上的狼成群结队的不多,偶尔只能看到一两只。不过那会手上有枪,连长是陆军转过来的,时常带着他们去放枪打猎。打的松鸡野兔多,没打过狼。狼在陶淘眼里也就象是野狗,并不可怕。当然,这会狼叫的这么频繁,那就吓人了。
  半夜的时候,突然静了下来,听不到狼叫了。陶陶还是不敢睡,松开了茅草裹的剑,割了不少的茅草,割出了好大一片空地,又捡了一些干柴。
  火还是要点的更旺些才行,冬天的夜晚更冷,在这野地里有寒气。
  边上三堆火,陶淘躺在中间,枕着一段木头,眼皮开始耷拉。累了,当兵那会拉练的感觉。
  突然,一声长啸从远处传来,把陶淘吓了一大跳,这声音他熟悉。长白山上的东北虎的叫声,这是虎啸呀。
  这是什么鸟地方呀,除了狼以外,还有老虎呀。中国有野生老虎的地方可不多了,这里的植被不是东北,不应该是东北虎,那一定是在中西部地区了呀。
  那是什么,华南虎?广东福建湖南江西?这些地方也没听说过有野生老虎的新闻呀,那就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陶淘坐在火堆中间发呆,野生动物怕火,这他倒不担心,他只是迷惑,自己到底在哪里。
  后来,陶淘还听到一两声虎啸,此后,那老虎想来是走远了。
  可陶淘在三点左右的时候又听到一种更吓人的声音,叫的比老虎还要响。这下他不敢睡了,点了根烟坐在那里抽着。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1.2陷阱 鹿 石斧
  陶淘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太阳当头了,时间是上午十点半,手表还能看时间,日期还是大年三十。他睡着了,应该是在四五点的时候睡去的。
  他是被热醒的,虽然是冬天,可太阳很好,他穿着军大衣还是被太阳晒的出了一身的汗。
  三天之后,惨不忍睹的陶淘在一棵树底下看到了一个坑,坑里有头鹿。那鹿已经死了,坑底尖的木棍刺穿着那鹿的肚子。
  怎么说这鹿也是保护动物呀,怎么就有人敢干这事。这地方也够偏远的,还有人打猎。
  不错了,证明附近有人家。想到这里陶淘又开心了起来,若是遇到了人家。
  第一件事是要好好吃上一餐,第二件事是要好好洗个澡。三天了,身上脏的出蛆了。头发象茅草了,嘴一张能把熏倒。
  是在树下等,还是自己去找村庄?陶淘犹豫了。
  没走几步,陶淘又看到了一个坑,里面也有头鹿。
  这次陶淘开始感叹了,自己运气真好,看到鹿在坑里,而不是自己掉进去。
  没过多一会,他就发现了,这周围居然有十几个坑,附近了鹿以外,居然还有野猪,还有狼。
  最让他吃惊的是,有一个坑最大,里面的尖头木棒更粗,在那坑里有三头鹿,其中有一头居然没死,还在那里努力的往上爬。与这头活着的鹿作伴的是两头小猪,确切的说是小野猪。
  听到了动静,那鹿倒是静了下来,两头小猪却呼吃呼吃的用獠牙刨土了。有点意思,这么多坑,这么多猎物。
  这坑这么大,有四五米长三米宽,深有三米多。我的天,这么大坑,人掉进去了都很难出来,到底要捕什么动物呀,还是用来杀人的。
  而且这附近坑连着坑,这都是陷阱都是杀器呀。
  这个念头,真的让陶淘紧张了起来。
  陶淘爬上了边上的一棵树,在树上静静的等着挖坑的人的出现。
  可后来,陶淘在树上睡着了。
  ·····························
  陶淘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吓着猎狼。他正好掉在猎狼和他的伙伴们从坑里取出的猎物堆上。
  猎狼是丘氏最好的猎手。
  丘氏因为住在附近最高的一个山丘脚下而被周边的部落命名为丘氏。猎狼属于这个部落里狩猎男丁,因为他曾经一人猎得一头狼所以被部落里的人叫作猎狼,别的氏族里知道他的人就叫他丘狼。
  丘部落里还有一个叫狼的。有次狩猎的时候,猎狼他们捉到两只小狼,这两只小狼和别的小兽一样被圈养了起来。由于是狼,所以被一个负责放牧的特别照顾,那个照顾这两只小狼的家伙被称为牧狼。有牧猪牧羊牧牛的,还就是没有牧狼的,所以那家伙得了牧狼的名。
  猎狼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能穿着这么漂亮的衣。
  氏族的长老就是猎狼的爸爸,他冬天穿的是皮衣,其实是用麻绳捆在身上的羊皮狼皮。部落的长老穿的那才叫衣,那是经过缝制的。
  部落的长老穿的也是皮衣,那可是老虎的皮。冬天不穿皮衣那可是会被冻死的,可这个人却穿的是麻衣。
  他穿的麻衣织的很美,而且那么长,从上到下,织这么一件衣要多少日夜呀。
  这长衣织的很细很密,不象他们族里织女们织的麻布,粗的很,穿在身上扎人。
  更特别的是,这人的长衣是绿色的,这颜色可不多见,草汁能浸的这么匀,实在不容易呀。
  这人一定是个长老级的人物。猎狼称陶淘为人是有原因的,人属于长老那个级别的,象猎狼这种不能叫人,只能叫民,还有一些连民都不是,那些是奴。
  听说南边的虫部落他们能织很美的丝衣,难道他是从虫部落过来的,那可是要走上几十个日日夜夜的。
  ······························
  陶淘从树上摔了下来,好在他摔下来的时候底下有东西垫着。可能他挣扎着想爬起来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人。
  这可真到了偏远山区了,这里的人真的是穷,不过穷的也是上档次,身上裹的都是真皮,皮上还带着毛,这一眼就能看出来。货真价实,那毛皮倒是显得粗犷的很,象是没精心的裁剪。
  头发象茅草,终于有人比他的头发更象茅草了。脸看似比他还脏。手上拿的那是啥,长矛?一头削尖了的细木棒。
  还有背着弓箭的呀。那弓箭与探索频道里光屁股黑人兄弟有的一比。
  那个人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绳,绳上拴两小石球?
  还有个拿斧头的,这斧头是白色的,好象是石头的,真眼熟呀。
  “终于看到人了,这是哪里呀。我在这里都走了三天了。”陶淘站了起来,走下了那堆动物尸体。
  所有的人都张着嘴看着陶淘,陶淘一开口,更是吓了他们一跳,其中有几人居然往后退了一步。
  陶淘可以肯定的是,他被扔到了一个中国极为偏远的地方,这里的人还都是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居然不懂汉语,听不懂他讲的普通话。
  不过还好,开始的时候这些人表现出了一点敌意,后来看似友善,没把他当个敌人。最后,他们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打量了陶淘之后,还是同意陶淘跟着他们一起走。
  这些人讲话很奇怪,陶淘一点都听不懂,而且这些人好象对陶淘的军大衣很感兴趣,走路的时候,还时不时的有人会过来摸一把,结果,陶淘的衣服被他们摸的很脏。
  跟着这些人,陶淘终于有东西吃了,不用自己找食了。
  他们吃的是一种饼子,开始陶淘觉得有点糙,不过饿了,还是吃的很香。有意思的是,他们用葫芦喝水,这会也不讲究了,虽然这些人的牙黄的吓人。
  还有,坐下吃东西的时候,居然有个人趴在地上看他穿的军靴。
  傍晚的时候,陶淘见到了最不可思意的一幕,远处半山腰上居然看到了一群大象,陶淘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那是真正的大象,大到什么样呢,陶涛说不清楚了,比他在动物园里看到的要大的多的多。
  这帮人显然非常兴奋,而且并不是能看到大象能观察大象的那种兴奋,而是看到食物的那种兴奋,因为有人流口水了。
  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放弃了,因为他们已经扛了很多的猎物。这一行有八个人,几乎个个手上都不空。
  这应该是在广西吧,或是云南,全中国也只有那里可能会有野生的大象。也不会吧,不是说那里没有冬天嘛。不过说起来,现在这个冬天好象也没那么冷。云南广西的植被也不对呀。
  陶淘跟着这群人走了三天,一路上,他们还时不时的打些野兔之类的小动物。
  那只白色的斧头陶淘总算是看清楚了,居然真的是只石斧。而且给他水喝长的最强壮的人腰里那把刀也是石头刀。另一个人有一把小刀,那把小刀居然是骨头刀。
  再细看他们穿的衣服,真的就是羊皮裹在身上。最搞笑的是其中有一人裹的还是麻袋,把自己扎的象个粽子一样的,里里外外好几层麻袋。
  他们脚上穿的大多是草鞋,有两人是用皮裹着脚。以至于,晚上停下来休息,他们就会烧很多火来取暖。不过看他们的样子,又很抗冻。
  不管怎么说,这群人很友善。他们在给陶淘东西吃的时候,也就是给他糙面饼的时候,也是每人掰下一小块给他。吃了两天,陶淘就发现面为什么糙了,上面还有些壳皮,粗粮呀。
  第四天,陶淘终于见到了平整的地,上面没什么草,那应该是田,不过田里相对来说空空荡荡的,其实就是草长的不是很密不是很高。也对,冬天,田里的确是空的。
  再走多一会,陶淘终于见到了房子了,远处有片围栏,围栏里可不就是房子,木屋吧,屋顶上有草,也许是草房。至少,他看到房子了。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1.3村寨 陶碗 二锅头
  这帮人在离着那村子很远的时候,拿了一个东西出来吹,吹的声音怪怪的。确切的说,有点象鹿叫的声音。当兵那会,陶涛去过一个养鹿的农场,听过那种声音。因为这帮人除了扛着死鹿外,还牵着活的鹿和野猪。
  木屋和草房被木栅栏围着,那栅栏门开着。
  不一会,那栅栏门口就出来人了。还不止一个,后来跑过来好几个人,有男有女,有大有小。除了看到他们扛着的猎物很开心以外。
  每一个人还都对着陶淘投来好奇的眼光,陶淘也陪着笑。
  陶淘和这队满载着猎物回来的人被一帮人很热情的迎进了木栅栏里。这个村子不是一般的穷,里面的房子倒有四五十间的样子,或木,或草,没有一个砖头房子。
  这是一个没有通电的村庄。因为只能陶淘能扫见的屋子,里面都是黑黑的。真是不应该呀,不是说只在山区才不通电吗,这里看着应该是平原地区呀,那些小山包,最多算是丘陵吧,这里怎么也不通电呢。
  这里的人胸口串着些石头的珠子,也有野兽的牙齿,别的方面,也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没看到有什么民族服饰之类的。给陶淘的感觉就是穷。这又有点象是非洲或是大洋洲的什么地方一样了。
  屋子外面也有晒着的衣服,若不是和那些人身上穿着的一个样,陶淘开始还真不会相信那些也是衣服。一看那衣服,真的连连城里的乞丐都不如。
  穷成这么个样子,陶淘真的不知怎么说才好。
  猎物有人拿走了,陶淘则被他们领引一个大屋子。
  这是个大木屋,里面有不少人。前面中间席地坐着几个长了年纪的人。当然这会这么冷,他们是坐在席子上,那席是芦席,在芦席上辅的是干的茅草,茅草上面有几张羊皮。那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就是坐在那羊皮上。
  屋子里升了几盆火,要不然这个层子里一定暗的看不见人。火上面有些锅在烧水,水已经烧开了。那个锅长的怪怪的,有三个肥肥的脚。这东西陶淘见过,他们博物馆里有,叫什么想不起来了。
  我的天,眼镜说过,那至少可是五千年前人用的来煮水煮粥的东西,怎么这里的人还在用呀。这也太落后了吧。不过,这里人怎么会用这个东西的,是不是也是文物噢。眼镜可是说过,这东西值上百万呢。
  陶淘眼睛一直那个煮水的陶锅。看着他这样子,马上有人有人递了碗热水给他,一个泥陶碗。碗上还有鱼的图案,这图案好眼熟,好象在哪里看到过。
  这是一间空空荡荡的屋子,除了中间有几个柱子以外,柱子是连着树皮的,风雅的很。这里面什么家具都没有,真是空的很。那几个老人的背后墙上倒挂了一好东西,长长的象牙。
  陶淘进来的时候,里面很热闹,有说有笑。他一进来之后,马上就安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看着他。
  那个给他水喝的人,上去跪在了地上,嘴里不知在说什么东西,然后又时不时的回过头来指陶淘。
  前面几个在听话的老人时不时的点点头,彼此之间还小声的说说话,对着陶淘也会笑那么两下。弄的陶淘也陪着一起笑。一会之后,有位老头不知讲了句什么话,四周又静了下来。
  只见他起来,不懂拿了一块东西丢到了火堆里。一会之后,又从火堆里扒出一块东西出来,然后用水冲了一下。那老头趴地上看了老半天,然后说了一句不懂什么话。周围的人一下子突发出一笑声。
  陶淘发现这会四周的人更加的友善了。
  捧着一碗热水,陶淘觉得暖和多了。
  喝水时又多看了一眼这个碗上的图案,是有点眼熟,水纹和鱼,他是见过,他们博物馆里有。一条鱼,一个蛤蟆,还有波纹。眼镜告诉他说,这个陶碗来自新石器时期。
  这个村子里的人虽然穷了点,可好东西不少,用的都是古董呀。正常,眼镜就说过,偏远的少数民族有的还是在用古老的方法烧制泥钵陶碗。
  还是,他们擅长造假古董。
  陶淘心里想着,要不要喝完这水,把这个陶碗放怀里偷走。
  由于语言不通,大家基本上是鸡同鸭讲。这会陶淘开始感叹了,还是哑语好,还是肢体语言好。不过他再怎么比划也没办法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比划清楚。
  可当他打开那些茅草,拿出那把青铜剑的时候,整个房子里的人都惊呆了。一个个都张个嘴,睁大个眼睛看着那把剑。
  碰上识货的了?
  晚饭吃的是粥,应该是小米粥,反正是水多有嚼头的东西少,好呀,杂粮粗粮。就着小米粥吃腌菜。也不知是腌的什么咸菜,还蛮香。他还吃到了块肉干。
  陶淘想洗澡,可怎么都没办法比划清楚,最后只能作罢。
  晚饭后,很多人都散去了,陶淘被留在了那个大木屋里。
  除了陶淘外,还有几个老人,外加那个强壮猎人。
  有人抱了干茅草到这大屋里,又有人拿来了羊皮鹿皮进来。最后这些人慢慢的都走了,那个强壮的猎人倒是没走,留下来陪他了。
  陶淘想跟他说,他要些热水洗脚,结果比划了老半天,那人倒是取了水来烧。
  接下来,他又比划了个老半天,他想要个脚盆烫脚。那人真拿了个小陶缸过来。
  陶淘看着愣了半天,然后问他要毛巾,这次陶淘怎么比划都没用,他人不是拿羊皮就是狼皮之类,就是没能拿个毛巾过来。看来这里穷的连个毛巾都没有。
  睡茅草,盖毛皮。若不是烧着火,若不是这木屋的门给关上了,这房子里可能比外面还要冷。不过,好在不用睁眼看着星星入睡了,也不用担心什么狼呀虎呀,还有大象,我的天,居然还有象。哪是什么象,牙那么长,还带着卷。有个动画片里看过,不对,那动画片里的象身上有毛。
  还有,有象的地方没听说过有老虎呀。大象不是南方才有嘛,这里看不象是南方呀,这温度比老家江苏好象高些,但也零下了噢。
  陶淘胡乱的想着,就这么睡去了。
  猎狼躺在陶淘边上一直没睡着。
  在回来的路上,猎兔告诉他,这人衣上的毛很高贵。猎兔是出名的下套子捉野兔的猎手,他家里兔子皮最多,他知道什么毛皮最好。可猎兔看不出,陶淘军大衣上那个翻毛领到底是什么毛皮。
  猎兔告诉猎狼,刚才红狐也说了,那毛不象是狐狸的毛。红狐也是猎手之一,因为打死过一只红色的狐狸,由此得名。
  氏族里大家都没有名子,若说有姓,他们就是丘姓,若说名字,他们还真的没有名字,有的好象都只能算是诨名是代号。
  红狐就是那个趴在地上看陶淘靴子那人,晚上,陶淘脱了靴子烫脚的时候,猎狼把陶淘的靴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研究了一下,也没研究出什么花样出来。他看摸闻舔都试了,可还是不清楚,陶淘的靴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尤其是那拉链,上上下下不知被他拉了多少回,硬是把陶淘给气的笑了。
  刚才陶淘还给猎狼喝了一小口二锅头。
  猎狼其实是盯着陶淘的那个酒瓶在看的,陶淘以为他也想喝酒,于是便递了给他。好在猎狼也知道里面装了东西,看着陶淘让他喝,也就喝了一口。结果一下去之后,马上咳了起来。还站起来跳了好一会。
  猎狼不清楚,为这么这人喝这象火一样的水,还能喝的那么平静,这真不是一般的人。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1.4打火机 烟 醴
  陶淘这觉睡的非常的好,一夜无梦。早上他是被猎狼弄醒的。醒来后无所事事。大木屋外面每个人都在忙着。
  昨天带回来的那些猎物正在被处理着,好在是冬天。
  陶淘再一次感叹这个村子的穷,这个地方穷的边张纸都找不到。
  他起来后,让猎狼弄了点水给他洗脸。比划了老半天,昨天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h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