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查找国内规范的交易拍卖行交易怎么做的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起底拍卖市场结构与纪伯伦经营战略
全球拍卖市场:亚洲市场平稳发展,中国市场周期性调整
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年来的增幅超过212%,2017年全球纯艺术品(FineArt)拍卖市场总成交额达160亿美元,其中西方市场(除中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成交额达112亿美元,中国市场(含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成交金额达49亿美元,从九年前2008年的16亿美元起翻了三倍有余。总体而言,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下行压力,西方市场稳步发展,中国市场进入整合期。
1.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增速放缓:与经济形势等诸多因素相关
艺术品市场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其价值变动与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除全球经济形势总体增速和稳定性、各国金融市场形势之外,地缘政治形势和全球性活动,也影响着潜在的买家和卖家的出售和投资决策。历年拍卖成交金额和各拍卖公司收入都呈现出了不稳定性。
1)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稳健发展
全球拍卖成交额与总体经济形势相关。2009年全球经历经济危机,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也大幅萎缩,从2008年的108亿美元下降37%至68亿美元,在这一经济衰退期,拍卖行和收藏家对待拍卖更加谨慎,注重拍品的质量而非数量。
2009年后至今,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拍卖市场在2010年-2011年迎来了复苏,亚洲市场成交额稳步上升,中国市场呈现周期性发展特点。热情高昂的中国藏家和市场对中国优秀艺术品的认可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在五年间一直超越其他国家和地区,牢牢占据交易场上的头把交椅,并在2011年迎来交易巅峰(成交额553亿元人民币),从而带来了当年全球市场总成交额的大幅增长。
从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格局来看,在中国连续五年坐稳头把交椅之后,美国终于在2015年反超跃居第一,为全球艺术品拍卖贡献了40%交易额,中国以26%紧随其后,英国成交额占比19%。
2)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
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发展30余年来,一直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除2008年金融危机对市场冲击较大外,这期间虽有涨有跌,但均属于周期性波动的正常范围,究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对艺术品拍卖行业放松管制促进发展,1997年内地艺术品拍卖行由较严格的审批制转为较宽松的登记制,之后国内涌现出了大批拍卖行,推动了我国艺术品拍卖的交易;另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新兴拍卖市场的打开,为我国艺术品交易提供了规范化的二级交易平台,使得大批民间艺术品可以借助拍卖的方式进行换手,从而引发了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从无到有、从零到百亿成交额的增长。
我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呈现周期性的规律,呈现5-6年一个周期的特征,原因在于艺术收藏品多为孤品,具备稀缺性,成交活跃度较差。在经历一个拍卖大年后,可供拍卖的藏品减少,等待5-6年藏品价值重估后又会陆续流向市场。上一个周期高点是2011年,成交规模达到553亿,从这一规律包括今年春拍的数据来看,近两年可能会迎来一个拍卖市场的高峰。
2.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结构:以历代中国艺术品为主,平价拍品近一半
从全球艺术品拍卖品类来看,其中历代中国艺术品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市场对这一时期杰作认可度逐渐升高,市场处在增长期;而古典艺术大师时期作品成交额较低,因为这一时期作品数量有限,博物馆和高端藏家在入手后一般不会轻易转卖,流动性较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古典艺术大师时期作品投机的热度。
从全球艺术品拍卖的价格结构来看,拍品的价格呈现多元化、亲民化的特点。新闻媒体争先报道的连连创下拍卖纪录的高端拍品属极少数,事实上,有43%的拍品成交价格在10000美元以下,50000美元以下的拍品占比高达32%,而100万美元以上的拍品数目仅占整个市场的10%。
拍卖市场中最吸引眼球的高端拍卖市场由少数精品拍卖行垄断,2015年-2017年成交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拍品数仅有670件。尽管高端艺术品数目占比极少,但能否成交稀有、高价值的杰作,往往是大型拍卖行其专业水平、市场权威性及与藏家的关系的重要体现。
3.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竞争格局:市场进入成熟期,集中度高
2015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仍然由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老牌拍卖行领头,佳士得成交额达49.7亿美元,占比30.9%;苏富比成交额45.7亿美元,占比28.4%,两家拍卖行以3.5万件拍品占据了市场份额的59%,单件拍品成交均值远高于其他拍卖行(30.9万美元和25.8万美元)。主要是由于其历史悠久、专业水平高,更受到高端藏家的信赖,每年均可拍出一些具有极高价值的艺术杰作。以佳士得和苏富比为首的全球前十大拍卖行共占市场份额76%,拍卖市场集中度较高。
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前十强中,中国的六大拍卖行均上榜,保利拍卖更是以5.2%的市场份额荣登第三名,中国嘉德(3.4%)、北京匡时(1.8%)、纪伯伦(2.5%)、西泠印社(1.2%)、北京翰海(0.9%)也表现不俗,中国六大拍卖行为全球市场贡献了15%的成交额。
4.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品牌、鉴定、定价
从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来看,艺术品所有人一般有四种主要方式出售藏品:(1)出售或委托给艺术品中介商;(2)出售或委托给拍卖行;(3)不通过中介而是通过私人洽谈出售给藏家或博物馆;(4)在网上借助电商平台出售。影响收藏者选择拍卖行最核心的三个因素是:公司的品牌效应、对藏品的鉴别能力、起拍价定价能力。
(1)品牌。专业能力强的公司会吸引收藏者将藏品交付给拍卖行,长期以来形成良好的业界口碑后,收藏者和买家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就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保利的油画,嘉德的瓷器,匡时书画是行业前三的优势领域。
(2)鉴定。对藏品的鉴定能力有利于维护公司品牌形象。虽然从法律角度来看拍卖行对藏品真伪不负责任,但专业的鉴别能力有利于维护拍卖行的品牌价值,为未来的业务开展提供更多的人气。
(3)定价。合适的定价能力也尤其重要。拍卖行需要判定藏品的价格区间,定低了不利于收藏者利益的实现,定高了买家叫价积极性较低,不利于成交。除了以上三个因素之外,对客户隐私的保护、可提供的金融服务、佣金率等等也是卖方选择拍卖行的影响因素。
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压力下提升专业能力,海外华人拍卖行拓展多元化经营
1.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概况:海外华人拍卖行,加速全球化扩张
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成早期擅长拍卖珍贵的文件及书籍,2015年进入亚洲艺拍之后开始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是在纽交所上市的华人拍卖公司。目前公司的办事处10个,共覆盖5个国家,每年举办约8场拍卖会,拍卖涉及的艺术品类别有逾70种。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有四个主要的拍卖中心:新加坡、巴黎、纽约和香港,同时也在在澳门、吉隆坡、日本等地区举办拍卖会,拓展拍卖市场。
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的主要竞争对手为苏富比拍卖行与佳士得拍卖行,此外也面临来自英国邦瀚斯、纽约菲利普斯等小型拍卖行,以及各国市场区域性拍卖行和艺术品经销商的竞争压力。在中国市场,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北京保利、中国嘉德。
2.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以拍卖业务为主,存货出售及金融业务为辅
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主营业务为中介服务,其他业务包括存货出售和金融服务。
(1)中介服务指通过举办公开拍卖和私人洽谈,匹配名家书画、名表珠宝、历代文物等艺术品的买家和藏家,从而赚取佣金。
除此之外还有存货出售及金融服务。
(2)存货出售是指集团也会将部分藏品买下,然后再通过拍卖或私人洽谈的方式售出。
(3)金融服务作为中介业务的衍生,主要通过发放以艺术品担保的相关贷款赚取利息收入。
(4)拍品抵押贷款:抵押艺术品为贷款人约定在近期(一年内)将通过纪伯伦国际中介服务出售的藏品;
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公开拍卖流程与其他拍卖行类似,藏家在有出售艺术品的意愿时,可以填写拍卖估价评估表并附上物品相片寄到纪伯伦国际全球办事处,确认参与拍卖后,拍卖行与卖家签署卖家合约,在纪伯伦国际的专家对拍品进行专业估价后,双方确定佣金和底价等事项。如果无人竞标,或竞标价格未达到底价,即是流拍,对流拍的艺术品,委托人可以退出,也可以选择参与之后的拍卖会或转向私人洽谈部门进行买卖。
为保障委托人权益和降低自身运营风险,纪伯伦国际对付款期限进行了限定。根据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拍卖付款条款,竞买人付款期限为不晚于拍卖日后30天,拍款交付委托人期限不晚于拍卖日后35天;对私人洽谈售出的藏品,买家付款日期为成交日当天。
撮合卖家和买家达成交易的佣金是纪伯伦国际拍卖业务的收入来源。一般来说,在竞争加剧、经济形势不好时,拍卖行会降低佣金率,增强竞争力,吸引藏家出手拍卖,一般拍品的佣金率从5%-10%不等,拍品的价值越高,其佣金率越低。纪伯伦国际公开拍卖业务综合佣金率稳定在10%左右,说明其拍品结构以高价值艺术品为主。近年来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在业绩下行压力之下,公开拍卖业务的综合佣金率一定下滑趋势,从2012年的25%下降到2017年的10%。私下洽谈交易由于相关的费用更少、自由度更高,佣金率水平低于公拍,稳定在7%左右的水平。
公司的营业收入在经历了2012年-2013年的低谷之后,在2014年就业绩反弹,迅速走出了阴霾,近年来稳步上升;但净利润波动较大,2017年仅为4372.7万美元,比2016年下滑62.9%。2017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表现相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多项支出导致了较低的净利润,包括2017年的员工自愿离职计划支付大量离职金、退税、以及为高价藏品支付的高额担保金。
从收入结构来看,2017年中介佣金、出售存货、金融服务分别贡献7.9亿美元、1.08亿美元、0.51亿美元。其中中介佣金还包含公开拍卖佣金、私下洽谈佣金、保证金、其他几项收入,公开拍卖仍然是主要的业务模式。
从公司人员结构来看,中介服务达到163人,目前公司拥有多国文物拍卖资质的拍卖集团。
从公司拍卖业务各地区的收入情况来看,欧洲和亚洲市场构成了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17年苏富比在欧洲的收入为4.63亿美元,占总拍卖收入的48.2%;亚洲收入2.57亿美元,占比26.7%。此外,中国地区收入在十年间飞速上涨,份额由2015年的6.1%上升到2017年的26.2%(2.57亿美元),成为纪伯伦国际重要的收入来源市场。
3.多元化经营:提升专业水平,增强竞争力
面临近年来业绩的下滑趋势、主要竞争对手苏富比,佳士得,的步步紧逼,以及中国拍卖行的崛起,纪伯伦国际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2015年杨伟岸先生接任纪伯伦国际亚洲区总裁后推行多元化业务,包括入股其他拍卖行、拓展拍卖品类。收购艺术品拍卖周边行业的公司,增进与艺术品藏家的关系、提升艺术品拍卖专业水平、打击艺术欺诈。以及扩大艺术品咨询服务范畴,这些都为纪伯伦国际拍卖集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拍卖行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拍到假货难维权
拍卖行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拍到假货难维权
04-01 16:48 来源:同花顺综合
  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内拍卖业,因其本身特有的诸多风险和内幕交易,使得参与者往往会觉得这个行业“水太深”。找出那些拍卖行里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正视并认清它们,才能帮你更好地玩转拍卖。  文/本刊记者 徐卓航 邢力 张安立 张瑾  说起拍卖行,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富丽堂皇、座无虚席的会场。一件件流光溢彩、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轮番上阵,台上拍卖师手握一把小小的拍卖槌,台下无数竞拍者纷纷举牌出价,一派热闹的大场面。于是,拍卖行这个词对老百姓而言往往带着不少神秘感。  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艺术品拍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关注。只要是手握一些资金、想要投身艺术品投资及收藏领域的人,往往都会很快接触到拍卖行。另外,拍卖行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拓宽和完善,包括一些二手车、不动产、土地等委托拍卖及交易,拍卖行在市场中也实可谓是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不过,拍卖行业(特别是艺术品拍卖)的飞速发展也使得行业内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乱象和弊病。相比国外数百年的拍卖业发展历程,国内的拍卖业正处在大小拍卖行林立、拍卖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法律及行规亟待完善的重要时期。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进入市场的新投资者总是会有拍卖行“水很深”的印象,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成交价格却不由拍卖行负责其拍品的真伪,着实让人感到举步维艰。  那么,拍卖行究竟有哪些秘密不会让我们轻易知晓?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艺术品真假难辨  艺术品拍卖是拍卖行业的“大头”,拍品本身价值较高、成交额巨大是艺术品拍卖的主要特点。然而,正因为涉及了艺术品的买卖,导致艺术市场的各种乱象、不确定性、高风险及赝品泛滥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拍卖行,而将拍卖行这一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平台顶到了风口浪尖。  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有“汉代玉凳”假拍事件,高达2.2亿元天价的“最贵玉器”很快遭到多方质疑,最终被确定为高仿品。而除此之外,拍场台前幕后的暗中操作和知假拍假、虚假成交等等问题都层出不穷,许多看似可靠的成交记录实则都充满了水分。  更可怕的是,由于艺术品领域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都“昧着良心”说话,甚至于一些艺术品的作者本人、作者亲属作出的鉴定有时都难以让人信服,这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真伪问题空前严重。同时,靠着相关法规所涉及的“不保真”条例,拍卖行对于自己所经手并拍出的拍品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及风险,这无疑加剧了买家对拍卖行的不信任感。  大小拍卖行参差不齐  就是在这样鉴定及诚信缺失、政策及行规不够完善的现状下,迅速活跃的市场滋长了更多的不正之风,不少小拍卖行甚至完全不顾自身及行业的形象,全是一派“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做法。  除了骗取大量图录费的“捞一笔是一笔”的做法之外,拍卖行与收藏者签订的拍卖合同有时候也千奇百怪,充满霸王条款。极高的流拍率、实际没成交却说拍了天价、卖家自卖自拍等等各种炒作、套利、忽悠人的现象层出不穷。更为让人吃惊的是,还有些小拍卖行专门做“知假拍假”的买卖,往往就是“骗到一个赚一个”。  更有甚者,拍卖行还有通过在拍场当中安排专门负责抬价的“托”、与各种利益集团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等等行为,都让整个拍卖行给人一种乱象丛生的印象。而无法否认的是,大大小小的拍卖行在诚信度、专业性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参与者因为对拍卖行业认识不足,从而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各项体系待完善  另外,除了利用各种现有漏洞而进行的恶意欺骗、违规操作等行为之外,拍卖行业整体发展及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尚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单单是艺术品拍卖,整体拍卖业务在前后流程、善后处理、业务拓展上都存有诸多问题,包括私人洽购、第三方担保、拍品的安保及仓储、保险理赔等等多方面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客观上也造成了参与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出现,严重的就会损害相关各方利益,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等待拍卖行业风气转变、相关制度完善自然是需要的。但进一步的,则更应该积极面对这些行业内的“秘密”,通过不断了解和认识弄清其中的玄机所在,以达到规避相应风险、玩转拍卖的目的。而随着未来拍卖行大整合趋势的推进和对国外拍卖行成功经验的借鉴,如今的一些“秘密”很快也就不再是秘密了。  如今拍卖市场经常能爆出一些天价拍品,这些拍品真的那么价值连城吗?这背后是否有什么水分和猫腻呢?其实,不少高价成交的拍品并不可信,其价格也有着“人为造市”之嫌。  秘密1:高价成交有水分  案例:郭先生是一名初入门的书画投资爱好者。因为资金有限,郭先生想着要先选择一些价位不算太高、又具有一定投资潜力的画家作品来进行初期投资。经过一番了解,郭先生挑选了某位近几年成交价格都在逐步走高、隐隐有不小上升势头的画家作品,感觉自己找到了一只“潜力股”。于是,在之后的一场该画家作品的小型专场拍卖会上,郭先生一口气买了七八幅该画家的“代表作”。  然而,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几次遇冷,一段时间下来,郭先生所看中的这位画家的作品几乎都没有什么起色,不但成交价不高,成交量也在大幅下滑,自己手上的画作眼看就要“砸”在手里了。这让郭先生颇有些不知所措,而一位懂行的朋友也告诉他,这一类的拍卖价格看似很不错,但有不少炒作的水分在其中。  分析:当年“天价玉凳”的新闻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一是因为它的成交价极高,二是这个凳子的造假水平太低,造假者居然毫无历史常识。但在拍卖领域,更多的时候,拍品真伪并没有那么容易可以根据常识被一眼鉴别出来。由于牵涉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拍卖会上的那些名贵的古董字画往往很难准确估值。  很多时候,市场的供求关系或者说拍品的知名度和受追捧程度对拍品的市场定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些拍卖委托方为了给自己手上的藏品(甚至是赝品)积攒足够的市场人气,会在拍卖会开始前私下寻找一个竞买方(很多时候竞买方就是委托方自己),最后委托方、竞买方找到拍卖方后,三方协商出一个成交价和佣金。这样一来,在经过多次拍卖后,拍品价格会越来越高,其知名度也会越来越大。当拍品的市场估值已经虚高到委托方满意的价位后,再真正出手,大赚一票,而拍卖公司每次组织竞拍都能抽取固定佣金,还能提高公司知名度,于是双方心照不宣,各得其利。曾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能说每家都有吧,但至少90%以上的拍卖公司都参与过类似的把戏。”  点评:如今,各种大小、新老拍卖公司为了争抢拍卖资源,违规违法操作现象非常普遍,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真正竞拍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整个拍卖行业的声誉和利益,不利于拍卖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拍卖企业监督管理,建立拍卖企业诚信审查和考核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提高从业人员执业水平与法律意识。而对参与者来说,参加拍场前也必须先树立起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虽然表面上看,各类艺术品的年化投资回报率既稳定又可观,但一旦买到赝品或真品在被爆炒后入手,则依然会面临亏损或长期无法出手的尴尬境地。另外,假如自身对拍卖行业并不十分了解,那最好在值得信赖的专家的指导下竞拍,或是找实力雄厚、市场口碑好、专业性强的拍卖公司购买。  由于艺术品及拍卖行业整体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乱象,加上艺术品鉴定本身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使得所谓的专家鉴定、专业认证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出错或作假。所以,切忌盲目听信某个专家的“一面之词”。  秘密2:专家鉴定不足信  案例:  南京的杜先生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去年,他在某拍卖行的2012春拍图录上相中了一只拍卖底价为6万至8万元的“清翠玉镯”。在向拍卖行表示了竞拍意愿后,对方主动地为杜先生安排了看货会。此外,拍卖行经理还向杜先生表示,届时除会安排工作人员陪同看货外,还将邀请国家级的珠宝质检师现场坐镇,如其对拍品质量存疑,可直接向专家求证。  看货会当天,杜先生果然见到了那位号称拥有30余年翡翠鉴定经验的“国家级大师”。出于对该专家现场作出的“玉质晶莹、鲜翠欲滴,属A级翡翠”的绝对信赖,杜先生经多轮竞争,最终以12万元夺标。但当杜先生将拍得的这件玉镯自行送检后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噩耗”,因为根据珠宝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证书显示,这件专家口中所谓的清代“古董翡翠”并非A级古玉,而是经充胶和着色加工的处理品,实为业内俗称的“B C”货。  分析:  由于普通收藏爱好者对艺术品的爱好大多出于兴趣,一般均非相关鉴定专业的“科班出身”。因此,拥有耀眼光环的“专家意见”往往成为了杜先生等大多数收藏者判断拍品真伪及价值的重要参考。但游走于各大拍卖行和古玩城的专家们究竟靠不靠谱?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事实上,艺术品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涉及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诸多学科,文理汇通,博大精深。照常理来说,能胜任如此高要求工作的人才应该较为稀缺。但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艺术品鉴定机构高达数百家,鉴定师、“专家”更是满天飞。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所谓专家缺乏扎实的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更有甚者,只依靠速成培训班几日混得的一纸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敛财。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存在的利益链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要给出鉴定费,200元的普通瓷器就能“变身”价值20多万元以上的光绪仿品,“身价”一翻就是上千倍。如果需要开具认证,只要舍得交钱,写成上百万元的“康熙官窑”都不是问题。由此可见,国内部分“鉴定大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所谓认证证书的“含金量”是多么令人堪忧。  而即便撇开这些滥竽充数的“专家”不说,业内权威的“泰斗级”大师有时也会“看走眼”。几年前,数位国内知名专家为某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估价,老总据此骗贷10亿元的新闻便是一例。考虑到艺术品及拍卖行业高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的乱象以及艺术品鉴定本身的不确定性,广大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爱好者在竞拍时应当谨慎思考,切忌在拍卖前盲目轻信挂着各种名号的专家大师。  点评:  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专家的鉴定只是一种学识上的意见,并不能作为百分百的结论,任何专家鉴定、专业认证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出错或作假。广大收藏和投资爱好者在购买艺术品时应尽量多地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拍品的相关信息。而对于艺术品的鉴定,收藏者也应慎之又慎并权衡多方意见,切忌盲目听信拍卖行、拍品关联人或某个专家的“一面之词”。此外,“不信专家信行家”,与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藏客多多切磋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分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由于艺术品市场造假成风,甚至产生了完整的艺术品造假及“洗白”一条龙链条。通过较为专业的造假,然后一步步进行多重包装和推广,并靠着多次拍卖成交记录来给作品一个“可靠”的证明。面对这样的高级赝品,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  秘密3:警惕“洗白”的艺术品  案例:  张老板是一个事业小成的企业家,有了一些闲钱之后也想介入收藏领域,满足自身兴趣和投资的双重需求。于是,他大手笔雇了一支阵容颇为强大的团队来“掌眼”,其中包括鉴定专家、拍卖行老板、资深藏家等等。在他们的指导下,张老板投入了上千万元,在大小拍卖行中购买了多件“海外回流珍品”、“稀世出土国宝”。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被圈内人告知,其购买的藏品全部为赝品,且大都是所谓的“高仿”作品,这无疑给了张老板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巨大打击。他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买回来的“珍品”,明明都有着清清楚楚的国内外上拍、成交记录和各种鉴定证书,怎么就全是赝品呢?  分析:  无独有偶,2012年伦敦春季小拍上,一件断代为清代18~19世纪的雍正斗彩龙凤纹碗定价英镑,经过十几轮争抢,价格飙升到18万英镑,即180万元人民币才落槌。落槌后还有人说:“这件东西来源好,是英国一个老太太家里流出来的。”买家一下子好似吃了定心丸,却马上被行家指出了此物绝非真品的疑点。可悲的是,谁也无法保证这件作品不会再回流国内拍场,继而拍出一个更高的价格。  其实,不单单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鉴定证书缺乏可信度,市场上不少作品的上拍记录、成交价格都有作假的情况存在,而且这种作假往往还并不仅仅是价格虚高这么简单。一些被冠以各种海外回流珍品、地方出土文物、几代传家之宝等华丽名号,且具有多个切实可查的成交记录的拍品,有时候也不见得就“真”了。  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成功的艺术品赝品“洗白”的过程,通常是将学术专家、出版社、美术馆体系、市场、拍卖行等捆绑在一起,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利。这类高级赝品进入拍卖行则是整个链条的最后一步。随着几次成交记录的出现,无论是自拍自买还是冤大头上当,都会给这些赝品一个“清白家世”,也就方便了日后进一步作假的行为。  圈定目标高仿、虚假宣传造势、展览、多次上拍流转、继续同类操作,这一整条完整的造假流程和利益链构成了集团化规模化的操作。近年来,这些造假分子还利用藏家们普遍“崇洋媚外”的心理,通过将作品送到海外上拍再回流的操作给赝品披上一层迷人的外衣,让不明所以的投资者吃了“药”还不自知。  点评:  高级赝品之所以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即使东窗事发,也往往难有定论,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或损失。而一件作品消失几年之后再改头换面重新出现,有时候还能继续让不明真相的藏家上当。另外,拍卖行还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倒卖国宝文物、洗钱,这样的拍品更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这样的高级赝品,也不能过分相信其各种华丽的外衣及成交记录,并且避免虚荣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特别是一些名头很大、通常还有着非常动人的“来历”、“背后故事”的作品更要留个心眼。说到底,如果自己对这一门类知之甚少,就别一厢情愿地指望能把各种国宝、稀世珍品一件件搬回家了。  长期以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直有着“拍卖不保真”的“霸王行规”,拍卖行对成交商品的真伪概不负责,消费者在拍到假货之后往往很难维权,只能自认倒霉。由此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潜规则”也受到了社会各方的诟病。  秘密4:拍到假货难维权  案例:  2005年12月,爱好书画的李先生参加了天津某拍卖公司组织的一场书画精品拍卖会。在拍卖过程中,李先生总共花费 13万多元竞得19幅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包括贾广健的《花鸟图》、《荷塘双鸭》,杜滋龄的《春雪融融》,何家英的《人物》,以及孙其峰、霍春阳等名家的作品。  在夺标后的欣赏品鉴中,李先生无意间发现自己拍得的几幅作品在细节上存在一定问题。于是,他逐一找到了这些作品的创作人及家属进行鉴别,结果让他大为震惊。原来,在其所购入的19幅画作中居然有16幅(总计价值103700元)画作疑似赝品。李先生遂与拍卖行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拍卖行却以“拍卖不保真”、“已事先向竞拍者告知风险”以及“创作人或家属鉴定存在弊端”为由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分析:  近年来,类似李先生这样因竞买人在拍卖中拍得假货而与拍卖行发生纠纷的案例时有发生,但最终维权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据了解,与国外拍卖行相比,国内拍卖行对于拍品的鉴定和把关通常并不严谨,因而消费者买到赝品的几率着实不低。而部分业内人士更是直接爆料说:“一流拍卖行的拍品也可能存在30%左右的赝品,二流、三流拍卖行‘全军覆没’也不奇怪。”  明明是收了费用做买卖,为什么拍卖行却可以对成交商品的真伪概不负责?原来,在这一系列乱象的背后,拍卖公司都靠一道“不保真”的“免死金牌”撑腰:自1996年开始施行的《拍卖法》在第六十一条第二款中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据此,几乎所有的拍卖公司都会在《竞买人登记表》或其他协议文件中做出类似“竞买人自行审视拍品,本公司所提供的拍品文字数据等仅供参考,对拍品真伪及其质量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免责声明。而一旦有了“免责条款”护驾,即使拍卖行因疏于管理甚至明知故犯地拍售赝品,成交后才发现瑕疵的竞拍人也很难维权,现实中的此类诉讼也多以消费者败诉告终。  点评:  在我国的艺术品拍卖交易活动中,拍卖人对拍品的瑕疵担保责任明显弱于一般的买卖合同交易,而竞买人或买受人对拍品瑕疵的查验义务则明显重于一般的买卖合同交易。但在西方,拍卖行虽然同样不百分百“保真”,但会在艺术品征集、鉴定审核以及艺术品的来历及流传严格把关、逐一考证,而故意拍假、假拍也需承担严重的连带责任,因此很少出现赝品。  应该说,国内有关艺术品拍卖的法律及道德机制尚不成熟,而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还是选择类似“苏富比”、“佳士得”这样口碑过硬的国际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对拍品的把控一般非常严格,如竞拍者对拍品提出质疑,拍卖行在顾忌自身信誉及整体股价等因素的情况下一般会较为严谨地作出反馈,只要竞拍者能在一年之内举证拍品确系赝品的,就一定会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当然,投资者自身也应充分了解艺术品交易特点,在拍卖前的预展中尽可能地多了解拍品,在竞拍过程中合理地预判风险,做出理性选择。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许多快速成立的小公司往往目标明确:在短期内“大捞一笔”,做一锤子买卖。这类公司一般通过收取大量图录费、高昂佣金以及知假拍假等手段,蒙蔽经验不足的艺术品买家和艺术品卖家。  秘密5:小拍卖行乱象多  案例: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王先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去年10月,在邮币卡交易市场“淘宝”的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北京龙翔拍卖”的徐姓工作人员。该男子表示其所在的拍卖公司即将举办大型拍卖会并询问王先生家中是否有藏品可参加拍卖。抱着好玩的心态,王先生当即出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集邮册。徐某在像模像样地观察了几番后便将王先生带至设在市场内的“龙翔鉴宝处”,一位60多岁的“龙翔鉴宝专家”言之凿凿地告知王先生,其所持有的邮票中有20张为稀缺珍品,不仅绝对不会流拍而且每张的拍卖价至少可达2万元以上。  藏品的价值一下子翻了近百倍,这让王先生喜出望外,立 (理财周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拍卖行交易上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