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购买小米和华为8都能用的手机读卡器,要满足什么指标

小米怎么就被华为给超越了?原因竟然是这个
稿源:俊世太保
最近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一个重磅新闻在业界一下引起了滔天巨浪,华为手机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小米手机,成为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小米最终被华为超越,这里边的原因是什么?
近期根据科技市场研究公司IHS的数据,第三季度华为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量,比小米高出了近千万部,确认了华为成为中国市场老大。我们知道华为和小米其实走的完全是两条路,一个是工业思维引导互联网思维,一个则是互联网思维加杂一些工业思维。别看顺序不同,却让两家公司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一、华为成功复制了小米模式
小米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当年的国产智能手机缺乏竞争力所致,凭借出色的营销能力、主打高性价比的互联网思维以及找到发烧友这样的粉丝定位,这让小米在短时间内成功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
小米手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黑马角色,这样的先发优势让小米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但关注之后,就涌现出了众多的模仿者。拥有更强研发和工业设计的华为开始痛定思痛,开始仔细研究小米的成功,并开始迅速复制。小米则因为始终没有办法推出一款高端的手机,不得不只能通过低端手机拉动销量,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多了。
英国《国际商业时报》称,华为以低端机型切入市场,并不断向食物链顶端攀登,其中荣耀机型表现出色,销量稳步上升,使得华为集中精力研发中高端机型。分析称,包括华为荣耀在内的国内千元智能手机还在营销上学习小米,进一步制约小米整体销量的提升。
二、海外市场的遍地开花
小米被称之为&中国的苹果&,但是华为已经做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华为&。作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华为,最近几年在智能手机市场不断强势扩张。据多个研究公司的报告,华为已在今年第二季度,一跃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而且,华为接一近半的智能机销量均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等海外市场获得。
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的巨大销量和品牌营销,让这家公司得以迅速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关注。其实从营收上也可以看出端倪。今年到目前为止,华为与欧洲企业签署了15项合作协议,数量几乎与去年全年相等。而从2014年财报也可以看出,华为中国区业务收入为1089亿元,欧洲中东非洲区业务收入为1010亿元,美洲收入为309亿元,亚太地区收入为424亿元,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收入比重在65%以上。
三、强大的研发技术支撑
小米手机被人所熟知的就是其营销手段,但研发预算上可能投入并不算太大,华为表示,其去年的研发预算总体高达66亿美元。小米则并未披露其研发预算。此外小米还缺乏华为等更成熟对手所拥有的销售渠道。
华为之前一直是一家世界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这使得华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专利数量,远远超过小米在内的中国其他对手。一个数据显示,华为有关手机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1.2万件,小米公司仅为10件,甚至没有华为的零头。在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方面,华为的进步十分明显,开始从塑料机身演进到金属机身,2015年下半年,作为其研发和设计实力的最直接证明。
由于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华为可以像苹果一样在手机上使用自家CPU,并且进行一定的软硬件优化。小米则受制供应商掣肘,这一点在处理器上尤其明显。 华为手机由于采用自家CPU则完全不受影响。
对小米来说,虽然暂时被华为超越,不过仍然并不是没有机会,毕竟小米最近几年在技术和专利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海外市场也在积极开拓,或许随着小米新机型出来后,销量可能会再次回归第一。我们期待国产手机市场的再次巅峰对决。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华为荣耀8和小米五哪个更值得购买? - 知乎31被浏览97958分享邀请回答84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回看2015年的小米与华为:全面与做点的对决
来源:作者:罗振宇责编:仲平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一年,2014年,小米绝对是中国科技领域的当红炸子鸡。那一年,以雷军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开年,以小米被估值460亿美元结束。2014年第二季度,小米登顶国内智能手机销量第一宝座。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伴随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而彻底走红中国。仅仅一年之后,2015年,小米的衰落期似乎就过早地到来了。2015年第三季度,蝉联5个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第一后,TrendForce的统计数据显示,小米被华为超越。此后这个排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小米与华为“第一”之争的口水仗。在一些统计数据中小米仍然是第一,在另外一些数据中,华为则是第一。甚至2015年的双十一,两个品牌也争得你死我活,最后出现了销量小米第一,而销售额华为第一的双第一局面,小米的头羊地位被华为彻底挑战。《小米,为“杂货铺子”而生?》《小米神话破灭,雷军该醒醒了》《雷军为什么害怕周鸿祎做智能手机?》《雷军10亿赌局已经输了!》……看着这些媒体报道的标题,我有一个感慨:这个创业时代的典型场景已经不是工厂和写字楼,而是电脑屏幕构成的舞台。台下的公众高喊着:“快!给我一个偶像!”然后偶像登台。台下的公众又喊:“快!再给我一个偶像!”这时,原来的偶像就必须闪开,否则西红柿和臭鸡蛋就会扔上来了。好莱坞有一句名言:“我们必须尽快地制造明星,然后再亲手毁掉他。”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创业者都值得尊重,更何况像雷军这样的人。雷军见过的风景,经历过的大风大浪,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当年雷军在金山做WPS挑战微软霸权的时候,整个互联网行业还在襁褓之中。他是中国第一代IT人,带领金山抗击国外巨头;他是第一代互联网人,尝试做卓越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是中国第一代天使投资人,投资YY、UC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并获得巨大成功;他还是中关村有名的劳模,在金山每天工作16小时,现在好多了,他说“争取晚上11点前能休息”。如此计划周密、经验老到、人脉丰富,又勤奋努力的雷军,他的创业成功率,比起那些忽悠吹牛、没有产品的初次创业者,不知道高多少倍。如果你还愿意相信创业者,那么雷军是你最不坏的选择。所以,当很多人问小米的投资人刘芹为什么要投资小米时,他经常给出的答案就是:“你看看雷军的经历,投资他,犹豫都不用犹豫。”不过话又说回来,企业家这个行当,最残酷的就是,你只要输了一次就什么都没有了。雷军会输吗?我觉得不会。但是为什么2015年的小米不再气势如虹了呢?这仍然需要一个解释。从这个解释中,也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和前路。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小米是怎么成功的。小米揭开了一个时代的盖子官方版本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他们自己的打法,但是任何一个这种量级的成功,本质上都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或者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科技的魅力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普通人拥有同样的好东西,而“科技民主化”是小米的一大贡献。罗辑思维不久前曾经在微信号里做过一次征集,问:“小米让你产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平面设计师刘睿说:“我的看法可能没有什么高度,就我个人而言,它的贡献就是让很多和我一样钱不多的人都用上了不错的手机。”小米是第一部让平民阶层拥有尊严感的手机。还有一个小米用户告诉我们:“我曾经买了一个4000元的空气净化器,小米就出了个899元的;我买了个8000元的60寸电视,小米就出了个4999元的,而且系统还好多了;我花1200元买了LED彩灯,小米就出了个249元的。以后看到喜欢的电子产品,我都不敢买了。”小米就像手机中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低迷时期,优衣库提供了“低价良品、品质保证”的商品,以合理可信的价格提供给顾客希望得到的商品,低价与良品统一。目前优衣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饰集团之一,优衣库的老板柳井正也是现在的日本首富。小米乃是同理,再平稳发展一二十年,甚至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小米也会成为好用又便宜的国民产品。至于雷军,已经有人在说他才是首富了。这是从市场这一侧来看。从产业链这一侧看,小米的面目就没有这么温情了。“我来不是叫世上享太平,乃是叫这世上动刀兵。”小米的价格屠刀削去了智能手机厂商的一半利润,引领智能手机行业从“蓝海”变成“血海”。科技公司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后,让耐用的好手机价格降到了千元以下。罗永浩说:“感谢雷军,因为他的成功让手机供应链厂商对于外面杀进来的’愣头青’不再持完全戒备和怀疑的态度。”小米揭开了一个时代的盖子。自从小米之后,互联网思维手机之旅就开始了,魅族、华为荣耀、锤子、一加、奇酷等层出不穷。小米模式的跟随者们吃到了智能手机产业链成熟化带来的行业红利。2009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共计2.33亿;2015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变成5.94亿,增长近3倍。这里面,小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包括所有做O2O创业的人,都多多少少拜小米所赐。田溯宁说:“手机就是这个时代的汽车。手机行业集合了这个时代顶尖科技大脑、一流制造工厂和完备产业链。”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就是这个时代中国的福特公司。不过,小米还会想要更多。小米电源、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净水器乃至小米插线板,这些产品的价格都是市面上主流产品价格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小米已经投资了近50家生态链企业,未来将投资100家。小米希望将这些行业搅合起来,发动“新国货运动”,把“互联网+”推向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像鲶鱼一样搅局传统行业,倒逼传统行业,改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形象。但是,小米亲手造就的这个趋势,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我们再来猜测一下小米到底想做什么。一位媒体朋友,现在在小米产业链工作。我请教他:“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小米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给了我一个词——硬件软件化。其实这条道路早已被表述得很清晰:不靠硬件赚钱;拿到更多用户;通过卖其他服务赚钱。想象一个场景:手机是小米的,电视是小米的,路由器是小米的,甚至所有的家用电器都是小米的,然后有一个后台网络把它们连接起来,你就离不开小米了。说白了,你就是小米的。这条路如果能走通,当然很好。但是即使小米能走成,也不意味着这是一条值得模仿的道路,这就得说一说人类商业史的一个总体景观。前文我们已经讲到,人类商业史是一个“点”和“线”反复叠加、层累出来的结构。连线的机会一旦成熟,就会造就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再去成就新的产业类型。正如一个商业评论者玩笑般的说法,商业模式无非两种:“拦路抢劫”和“坐地分赃”。所谓“拦路抢劫”,就是连线,他们造桥、修路、织网、设卡、收税;所谓“坐地分赃”,就是造点,他们进货、加工、溢价、卖出、盈利。小米一开始就处于两个模式的十字路口,两个方向都能走。他们最后选择了用低价的硬件去“连线”,然后再去设卡、收税。小米的选择对不对?我没有资格评价,只能选择相信雷军。但是2016年的后来者,我觉得就不能再追随这条道路了。“连线”这个游戏的缺陷连线,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游戏。每次连线都会有泡沫出现,天然是资本表演的舞台。2015年,资本表示已经下完注了,买定离手,就等着揭开盖子看结果了。新的连线游戏还怎么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做连线的生意固然会挣钱,但是它有三个致命缺陷:第一,很难进。一代技术只催生一代的连线方式,一旦形成网络效应,后来者就再难进入,时间窗口极短。每个时代的连线机会都是稀缺的,而网络效应又会不断地喂大那些已经成功连线的,即使技术进步,也不足以马上改变这个局面。举个例子,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即使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自来水、供电、供暖技术,也不会迅速普及开来,取代现有的供水、供电、供暖网络,必须等技术有重大突破时,才能谈到颠覆。再举个例子,比尔·盖茨生于1955年,保罗·艾伦生于1953年,史蒂夫·鲍尔默生于1956年,乔布斯生于1955年,埃里克·施密特也生于1955年……这些都是计算机行业的鼻祖和大亨。个人计算机革命爆发于1975年,如果你能享用这个计算机黎明的第一线曙光,那么最好处于这样的年纪:不是小年轻,从而能赶上这次革命;也不是糟老头,不会错过这次革命。在1975年,你最好是二十出头,也就是说,你最好出生在1954年或者1955年。这就是计算机革命的黄金出生时间。(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要想赶上连线的窗口机会,时代甚至对你的出生年龄都有要求!第二,守不住。中国移动的繁花似锦仍在眼前,微信就已崛起。OTT——OVER THE TOP,这是一个梦魇般的词汇,压在所有互联网产业的头上。你们都没做错,只是失去了机会。哪怕你是一时之俊杰,也未必穿得过这堵时代之墙。微软错过了门户,雅虎错过了搜索,谷歌错过了社交网络。一代有一代之体,盛唐不再,李杜故去,只能换了低吟浅唱。第三,跟不上。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悲剧,创造了一个新的连接方式的人,未必能够享用这个连接方式迅速扩展的获益,并最终会被锁死在困境里。比如,罗辑思维视频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讲集装箱的发明。集装箱极大地提高了全球运输的效率,但正是因为它打开了这一道效率的改善之门,所有的竞争者就开始往“船越来越大、集装箱越来越多”的方向狂奔。越来越多的借债,越来越高昂的财务成本,最后让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普遍亏损,连集装箱的发明者最后也破产了。当然,你可能会反驳说,我就觉得这里有一个超级棒的连线型机会。好吧,我也不是一概而论。但商业是一个权衡利弊的游戏,到更大的机会窗口里去吃肉,还是在一个越刮越小的风口里喝汤,你可以自己权衡。华为“做点”其实还有另一种思维方式——放眼于时间,看到点的成长价值。2015年,在小米的对面,我们看到了华为。虽然手机市场烽烟未尽,谁胜谁败尚无定论,但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华为在三季度反超小米,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手机公司。这确实指出了另一条道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的“货”,也就是网络中的“点”上;追求当下的利润,而不是未来的某个“连线型”的设想;这条路一旦走通,“连线”的可能性反而打开了,越是深入“网络时代”,越是要成就那些“单点突破”的打法。华为手机的领军者余承东说,华为的策略是“做线下渠道,走高端品牌”。2014年,华为Mate7成为国产高端手机中最受欢迎的一款。周鸿祎和罗永浩都在公开的发布会上对Mate7赞不绝口。Mate7高配版售价3699元,一度卖断货,用户必须加价1000元左右才能买到。从2012年到2014年,华为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是75亿美元、93亿美元和121亿美元。2015年,余承东定的目标是200亿美元。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我们没办法知道华为手机的具体利润,但是有分析师称,华为手机在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就超过了10亿美元。华为做手机,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些时髦的概念,比如:软硬件一体;把手机作为终端,出售包括视频在内的服务和内容;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构建一个智能硬件网络等。余承东自己说:“术业有专攻,华为不是做视频网站的,也不是专门做智能硬件的,所以还是要专注做手机,专注到手机芯片甚至是云存储的领域。”所以华为宁可选择自己研发更难做的芯片,而没有直接去市场上收购个视频网站,然后就说自己是一家“软硬服务”一体的互联网硬件公司。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除了华为之外,全都严重依赖高通的芯片。这是一家卖货的公司,一家做点的公司。在中国,也许最像“苹果”的,恰恰不是那些口口声声要追随或者颠覆苹果的公司,而是陶华碧的“老干妈”辣酱。这家出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辣酱”的公司没有银行贷款,没有风险投资,坚决不上市,更不搞什么互联网转型,但不管是线下店还是电商店,该做就做,最新的基础设施,不用白不用。现在的陶华碧68岁,据说身价70亿元。中国的互联网浪潮兴起也有十几年了,势头越来越猛。但它并不是在“水漫金山”,裹挟并试图替代一切,它只是在重构基础设施这一层面。至于在基础设施上运行的那些“点”“货”和“服务”,只需要观察到基础设施带来的新机会,然后善加利用就可以了。对于一款“货”而言,现在的基础设施已经可以让你更方便地抵达用户。你可以根据用户数据不断地优化自己,不仅可以在流量中卖货,也可以把货变成流量。一边利用,一边自我进化,所谓的“转型”其实就是这么回事。我特别不希望大家把所谓的“点”的策略理解为抱残守缺。事实上,只有那些利用到了最新的基础设施,改变了产业原先的成本结构,打开了全新的交易入口的商品或者服务,才是我们所说的“点”。比如褚橙。我们提到“褚橙”这个词,就觉得有一股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思维”的味道。人家“褚橙”是个IP吧?电商渠道该用也用吧?所以说,在别人铺就的基础设施上,干自己的事就好。所谓的抱残守缺,不是指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是指迷恋旧草地,看着别人养有魅力、高品质的羊,白瞪眼、干着急。2015年,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变化下去,所以要学会和资本共舞,学会撕开“新人格”这个交易入口,学会利用大数据。我们这一代创业者,至少在2016年这个独特的历史瞬间,只需要把自己的羊赶到这片新的草地上,然后猛薅羊毛。问题来了,怎么做好一个点?罗辑思维的实践与转型罗辑思维在过去的一年里,就经历了这么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因内容而起家,用户量也有一点,似乎天然可以起一个“连线”的妄念。但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坚决转型成为一个点,一个自己拥有品牌、IP、流量、用户、造货、服务能力的“点”。这和轻松挣些广告费、公关费相比,实在难得太多了。但是在过去一年,我们仅仅在图书销售这一个项目上,就拿到了1亿多元的营收。从结果上来看,我们不再是一家“自媒体”,可以说,罗辑思维已经“转型”成为一家知识服务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两点体会:做一件有价值的事,要咬牙坚持,持续改善,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2.得对自己狠一点。这是造就一个IP的笨办法,但是真的人人都能做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