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孙女把娭毑怎么读的养老金拿人走这构成犯罪吗?是这样的:老人家的儿子是脑溢血死的,保险公司赔了45万。

爱情不嫌晚 湘潭八旬老人上演最美黄昏恋
作者:谭丽 彭茂芳 来源:湘潭在线
湘潭在线11月13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谭丽 通讯员 彭茂芳)曾经同在一家单位上班,后来有了一些接触成了朋友,到晚年做了夫妻。11月12日,岳塘区五里堆街道五里堆社区80多岁的罗娭毑和张爹爹一说起他俩之间的爱情故事,都有点不敢相信也不好意思,&到老了,没想到还有这个缘分。&
曾是同事但无交道
12日上午8点,罗娭毑在家做早饭,张爹爹打扫坪里的卫生。吃过早饭后,两人有说有笑地来到了菜市场。
&今天想吃什么菜?&罗娭毑关心地问到。
&我不挑食,什么都吃,吃什么你做主。&张爹爹爽快地回答。
看来看去,罗娭毑买了花菜、莴笋头、猪肉,这些都是张爹爹喜欢吃的。
回到家,邻居来做客,罗娭毑泡茶,张爹爹递烟,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临近中午时,张爹爹又开始忙活,准备煮饭,罗娭毑摘菜、炒菜。
&我怕我搞的口味她不喜欢吃,所以她炒菜,我洗碗。&张爹爹解释了他们老两口分工的理由。
今年82岁的罗娭毑曾经是板塘铺附近一家国企的职工,张爹爹当时也在这家国企上班,两人当时虽曾谋面,但是没有交道。
1977年,罗娭毑才40出头,丈夫就不幸离世,3个年幼的子女全靠她一个人照顾。
&那时,我的小女儿还不到7岁,大的也刚刚18岁,我一门心思就想着把儿女们拉扯大,别的什么都没想。&看到罗娭毑一个人很辛苦地维持这个家,亲友们也曾劝她找个伴,心存顾虑的罗娭毑都一一婉拒了。
2004年,张爹爹的老伴由于摔倒引发脑溢血,最终医治无效离世。
老年公寓里再相会
随着年纪增大,子女们为了生活很忙碌,罗娭毑一个人在家有些孤单。
2011年9月,她住进了老年公寓。有伙伴们的陪伴,日子过得充实了很多。
一个人在家的张爹爹对于孤单也深有体会。
有一次,张爹爹听老同事说罗娭毑住在老年公寓,日子过得蛮有味。他便找到罗娭毑,向她了解老年公寓的一些详细情况。
在罗娭毑的带引下,张爹爹在老年公寓看到老人们每天都在一起打球、玩牌,比起一个人在家热闹得多。这里的生活让张爹爹羡慕不已。
2012年8月份,通过罗娭毑介绍,张爹爹也住进了这家老年公寓。
&最初我们就是很普通的朋友,也从没想过找老伴的事。&由于曾经是同事,又都是独居老人,罗娭毑和张爹爹因此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情意绵绵但羞答答
&记得我刚住进老年公寓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笑话&我和她。&两年多前,张爹爹住进老年公寓的第一天,工作人员就开起了他们的玩笑,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天,工作人员给我铺床,生活用品都是新的,他们就笑说我的房间是新娘子房间,我当时说新房子是真的,可是没有新娘子。&面对工作人员善意的玩笑,张爹爹也乐了起来。
工作人员看了看罗娭毑,马上就说,&谁说没有新娘子,眼前不就有一个!&
在场的人听到这里,不禁哄堂大笑,张爹爹和罗娭毑为此还怪不好意思的。
每天一起吃饭、一起玩乐,有什么好吃的,也一起分享,罗娭毑和张爹爹接触的时间多了,也就越来越相互了解对方了。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种情愫也在两位老人的心里萌芽。
在生活上,他俩之间不管谁有个头疼脑热小感冒,对方都会来端茶递水送药。
可是碍于年龄、性格等多种顾虑,两人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罗娭毑和张爹爹的这些表现,其他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不断为他俩搭红线,希望能将他俩促成一对。
&原来住在老年公寓的时候,他就要我表态,我一直没有答应。&罗娭毑对我们说完这句话,便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内向的张爹爹似乎有些难为情,&呵呵,我没有这么说过。&说完,他便以泡茶为由走开了。
大胆表白收获爱情
在老年公寓住了一年后,张爹爹觉得有些生活习惯不大适应。2013年8月份,张爹爹回到了家里住。
不过,突然间没有了罗娭毑和老朋友们的陪伴,张爹爹又感觉有点无所适从。
2014年3月的一天,张爹爹的孙女和丈夫买了新车,回到家后就要带他出门兜风。
&爷爷,我们买了新车,带你去兜风,到市中心转转要得不?&孙女问他。
&市中心我随时都可以去,有什么好去的,不去了。&张爹爹拒绝了。
&爷爷,要不我们去你以前住的老年公寓看看,你正好可以和老朋友聚聚。&孙女仿佛猜透了爷爷的心思。
&去老年公寓,还可以。&张爹爹这下来了兴趣。孙女便开车带着他直奔目的地。
到老年公寓后,张爹爹既探望了老朋友,还看到了罗娭毑。
这天,在孙女的鼓励下,内向的张爹爹终于大胆向罗娭毑示爱,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让张爹爹惊喜的是,罗娭毑点头答应了!
于是,两人约定暂时用电话联系。
说起两人的&电话约定&,张爹爹向我们&告起了状&,&她好&狡猾&,说好要我打电话给她,但她又不告诉我电话号码。&后来,张爹爹找到罗娭毑的儿媳妇,才要到她的电话。
电话是打通了,可罗娭毑又给张爹爹定了一个规矩:&白天不要打电话,晚上8点以后再打。&
这个规矩让张爹爹好气又好笑,&我知道她是心里还有点顾虑。我每天晚上7点左右就睡了,到8点时我早睡了。&
两人随着电话联系的增多,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今年9月份,罗娭毑的孙子结婚,她和张爹爹见了面,两人决定在一起生活。
随后,两位老人到有关部门办理了结婚证明。
9月18日,罗娭毑认为这是个&吉日&,便从老年公寓搬到了张爹爹家,开始和张爹爹一起生活。
前两天气温下降得很快,张爹爹一个人出门了,罗娭毑心里还纳闷他干什么去了,结果一个小时后,张爹爹拿着一件女款新衣服回了家,送到她手上,&天气冷了,新衣服穿着暖和。&
张爹爹这一朴实而又浪漫的举动,让罗娭毑很感动。
&喝点热茶暖暖手。&看到罗娭毑刚洗完菜,张爹爹赶紧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送到罗娭毑的手上。
端着热茶,罗娭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每天一起出门买菜,一起做家务,变天了,互相嘘寒问暖,罗娭毑和张爹爹的爱情不嫌晚,日子也越过越温暖&&
中共娄底市委 娄底市人民政府官方门户网站
主管: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
Copyright @ ld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娄底新闻网(红网娄底站)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Email:ldnews.cn#163.com (#→@)
法律顾问:欧阳旭东移民城市株洲,谁的思乡情更浓?_株洲民生_新闻频道_株洲新闻网
移民城市株洲,谁的思乡情更浓?
明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一代移民”回忆故乡的中秋(一)
株洲晚报9月18日讯(首席记者李卉 记者旷昆红 实习生高雪茵 通讯员刘天胜/文 记者张媛/图)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中秋夜就是月圆之夜,最圆时刻恰在团圆饭时分——晚7点13分。最圆的月亮,最团圆的家,最甜的亲情,作为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喜庆日子,中秋就该这么过。但也有一些人,在中秋佳节,依然遥望着故乡。我们今天所讲述的这几位“第一代移民”,便在其中。
从七千到百万,六十年不间断的移民造就了如今的新株洲。移民的血液几乎流入这座城市每一个分子的魂灵。月圆夜,举头望,故乡在此?故乡在别处?抑或故乡一半在此,一半在别处?
1950年代,苏联援华的156个重点项目有4个选址株洲,此后,株冶、株化、车辆厂等二十多家中央省属企业接连落户,伴随国企而来的青年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城市的第一代移民。如今,身在株洲的他们,对于故乡的中秋,又怀着一份怎样的回忆?
野菜制成月饼馅 鸡鸭风干后蒸食
人物:孔繁如年龄:73岁
来自安徽的孔繁如今年73岁,身体健朗,声音洪亮。每到中秋时节,安徽老家的亲戚们都会寄来怀远大石榴。“火红火红的,有小皮球那么大。”孔娭毑说,一个一斤多重呢。把手洗干净,仔仔细细地剥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可以盛满一大碗,慢慢地吃,家乡亲人们的脸庞就会浮现在孔娭毑的脑海里。
1964年,从合肥工业大学稀有金属冶炼专业毕业的孔娭毑被分到601厂,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在近50年里,她在株洲成家立业、养育子孙后代,既感受到了株洲人民火热的建设热情,也饱受着思乡之情的煎熬,“以前,每回一次家,都会下决心调回安徽。每次过中秋,看着月亮,就想起家里人,肯定是要掉眼泪的。很多次下决心要走,结果又发现有很多东西割舍不下。”
转眼又到中秋,两个礼拜之前,孔娭毑就忙开了,陆续买了几只鸡、鸭,处理干净,揉上盐,挂在风中风干。吹干了就可以收到冰箱里,想吃时,取出来,加上黄豆、花生米蒸一蒸,不加辣椒、也没有别的作料,这是安徽老家的口味,孔娭毑一直戒不掉。这道菜,是孔娭毑家逢年过节必备的主打菜,儿女都喜欢吃。
因为血糖问题,孔娭毑现在不得不对月饼忌口,她说,安徽的月饼其实很有特色,有种“梅干月饼”,酥油皮下裹着的馅料是用野菜腌制加工而成的,这种独特的味道在湖南或许没有那么流行,却是她心中家乡的味道。
出嫁的女儿带着糍粑和肉回娘家
人物:郭谊章年龄:70岁
郭谊章老家在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乡。1958年,郭谊章进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作。
郭谊章是来株洲后,才养成中秋吃月饼的习惯。郭谊章介绍,军山铺乡过中秋不吃月饼,但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制作糍粑。过中秋时,出嫁的女儿要带着糍粑和几斤肉回娘家。
郭谊章第一次吃月饼还是在9岁的时候。那年,父亲带着她到常德其他地方去,给她买了一个月饼吃。她记得很清楚,那个月饼中有肥肉、有冬瓜糖、有花生,还有芝麻。一直到现在,她都觉得那是她吃过的最美味的月饼。
围坐赏月品味丰收的幸福
人物:马兴华年龄:68岁
68岁的马兴华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说话不时以“撒、咯”结束。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958年,马兴华的父亲考上山海关桥梁厂,10年后,因为工作调动,马兴华随父亲来到株洲。1971年,马兴华随丈夫工作从桥梁厂调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从此在株洲安家立业。
马兴华回忆,中秋节来临的时候,正是故乡果实成熟的时候。“院子里的枣子、葡萄、板栗都会被端上餐桌,但月饼只有几个。”马兴华还记得,开吃前,妈妈会把月饼切成好几块,每个人只能尝一尝月饼的味道。“爸爸将买回来的月饼锁在房间里,但孩子们还是会想办法偷吃。有一年,哥哥就偷偷地从窗户上翻过去,独吃了一块月饼。”
马兴华说,每到中秋,都会想起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着月,聊着天,吃着自家果实的场景,“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原文链接】[next]
少小离家,故土难忘 乡音未改,习俗犹存
“第一代移民”回忆故乡的中秋(二)
株洲晚报9月18日讯(记者杨凌凌/文 实习生杨嘉伟/图)日,株洲三三一厂正式成立,作为我国早期兴建的六大航空工厂之一,三三一厂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据三三一厂老干办不完全统计,三三一片区的“第一代移民”中“鲁派”和“苏派”居多。鲁派是指山东人,约2000人,苏派是江苏人,约1000人,其次为湖北人,约500人。
在中秋节之际,这些“第一代移民”心中总怀着牵肠挂肚的亲情之念,藏着明月千里的相思之情。记者也借此走近他们,与他们共同体会这快乐并煎熬的浓浓乡情。
月饼做成葫芦形、月牙形滚烫的饺子在舌尖翻滚
人物:黄泽顺&年龄:83岁
“火车走了三天三夜,颠簸几十个小时,漆黑时才到株洲。”9月16日,在老干办,“第一代移民”代表,83岁的黄泽顺回忆说。
1951年11月,山东人黄泽顺一家迁来三三一厂。时光流转六十余年。“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子女也成了新一代的三三一人。”黄泽顺说。
黄泽顺年轻时,回老家的次数多,岁数大了后,回得少了。不过,他对老家的思念,从没有断过。
“我说我怀念故乡,这个故乡是比较抽象的,但我要把怀念故乡具体到某一种味道时,它就非常具体。”黄泽顺说。
说到思乡情结,黄泽顺说有一个字绕不过去,那就是食。独在异乡为异客时的寂寥,多半是靠饮食来排遣的。
黄泽顺说,这么多年,自己终究没习惯湖南的辣椒。“吃不来,味太重了。”
作为北方人,黄泽顺对面食情有独钟。“早上一碗碱水面,晚上一碗手工面疙瘩,再加上一碟花生酱,那是相当畅快。”
谈及中秋,黄泽顺介绍,湖南人中秋节吃月饼,山东人喜欢在中秋节一起做月饼。
“很怀念以前与家人围在一起动手做月饼的日子,我们所做的月饼不只是圆型,还会做成葫芦形、月牙形等等,各式各样,十分有趣。”黄泽顺回忆,待月饼出炉后,他们会与邻居家互送月饼,按照习俗,最少要与邻居互送5个。
到了晚上十一点,全家人围着大圆桌,上面放着水果和自己做的月饼,一起品尝月饼,“我还是比较喜欢家乡的月饼,甘甜可口。”黄泽顺说,现在每年虽然吃的月饼多,但他再也尝不到家乡月饼的滋味。
除了做月饼,山东人过中秋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吃饺子。“饺子多烫啊,夹一个放嘴里,烫又不想吐,于是就在嘴里被舌头翻来覆去地搅动。”回忆起这些,黄泽顺止不住话匣子。“毕竟,生你养你的地方,是精神领域里的父亲和母亲。”
都要喝点酒劝朋友喝,自己也要喝
人物:叶萍&年龄:84岁
1929年出生的叶萍是湖北随州人,1964年,还在部队当兵的他来到三三一厂支援工业战线。
据悉,与山东人从事兵工制造相比,湖北的第一代移民多在厂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退休前,叶萍先后在两个车间任政委和党委书记,他评价,湖北人犹如滴入三三一“大海”的淡水,迅速融入主流。
叶萍说,三三一地区的湖北早期移民有几百人。多年前,他本想对片区的老乡进行一次翔实的统计,但由于老乡太低调,最终没能如愿。
叶萍回忆,六十年代的三三一,50平方米的房子,挤了10口人,苦是苦了点,但家人在一起心里踏实。在那个买火柴都要凭票的年代,异乡的日子过得艰辛,但全家人对生活却充满乐观。
在随州老家,叶萍还有一个亲妹妹在那生活。“前年回家乡,妹妹老远看见我就招手,亲情,非但没有变化,反倒因离别千里而更加深厚。”叶萍老人说话很诗意,
叶萍年轻时,常带孩子回老家探亲,后来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就回得少了。今年春节,叶萍全家回湖北,将祖坟翻修一新。
“湖北人极重感情,而且把喝酒看成是衡量友情深浅的试金石。”叶萍说,作为湖北人,中秋节都要喝点酒。
“湖北人的酒量比不上山东人,但是我们喝酒很实在,中秋之夜,不但劝朋友喝酒,自己也要喝,这种劝酒的方式非常有效,一般客人都会喝不少酒。
叶萍坦言,现在过中秋,除了看月亮之外,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斜倚床头,和远在湖北的妹妹煲电话粥。“电话拨通了,你才知道,心里,原来一直装着故乡的亲人,你的眼睛湿了,远方的亲人,成了你这个异乡移民心里最为温柔的那一部分。”
叶萍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本报能帮他圆梦。他盼着随州“老乡”随时找上门,和他说说旧事、聊聊故情、解解乡愁。
【原文链接】
故乡渐行渐远,他乡渐成故乡
新一代移民正经历“家乡呼叫转移”
株洲晚报9月18日讯(记者胡小亮 实习生刘珍 彭雨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因为爱情、工作,从外地来到株洲定居。他们没有亲人来过株洲,而他们正在融入这座美丽新城,未来他们这一脉就远离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在株洲扎根发芽,这构成了株洲的“新一代移民”。放弃一座城,选择一座城,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群人内心纠结过,挣扎过,但依然坚定留下。中秋团圆时节,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
人物:姚艳祥
年龄:26岁
家乡:湖北
“嫁”给攸县妹子的他
每年在想象中与父母同吃月饼
6年前,姚艳祥当着全室友的面,郑重宣布“我不会留在株洲!”6年后,他已经在株洲定居了。
1987年出生的姚艳祥2005年从湖北监利县农村来到株洲就读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年毕业后顺利进入攸县电视台当摄像记者。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远离父母,住在一个遥远的小县城。两年后,他的心开始躁动。“那时没有女朋友,也没什么存款,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很想很想回去。” 姚艳祥说,很多次他收拾好了包袱,又放下,又收拾,又放下……
2011年,他与一个本地妹子谈起了恋爱。“留下,还是离开,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姚艳祥说,如果结婚,就意味着他将留在株洲,与湖北老家的亲人渐行渐远。
姚艳祥内心苦闷,倒是父母安慰他,“只要过得开心,不论在哪里,父母都支持!”于是,姚艳祥下定决心,和女朋友领证结婚。双方家里还出钱给他们买了150平方米的婚房。
可是,每当在街头看到别人的父母和子女一起散步时,他就会想起远方的父母独自留在家中,黯然心伤。如今,姚艳祥正在努力经营自己的家,他有个接父母过来常住的愿望。姚艳祥还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次快到中秋节,他就给远方的父母寄一盒月饼,附上一张写满了祝福的纸条。
至今,姚艳祥还记得母亲一句“月亮出来了才能吃月饼”的话语。每逢中秋佳节,他就在家里静静地守候那轮皎洁的圆月。月亮出来了,他就会想象着遥远的家乡说:“爸爸妈妈,吃月饼了。”
人物:吴小平
年龄:34岁
家乡:江西
来株8年,故乡已难回去
他不忘让儿子熟悉老家亲人
中秋将至,这两天,妈妈又打来电话说:“小平啊,什么时候回江西来工作?”吴小平就答:“下次回来,下次回来。”
每一个“下次”都遥遥无期。吴小平来到株洲8年后,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这样的“敷衍”。在株洲有稳定的工作,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子,吴小平很难再回到只有童年回忆的江西抚州了。
1999年,吴小平考入湖南大学,本科读市场营销,研究生读企业管理,2005年毕业进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书,在本校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母亲在抚州的一个县城买好了房子,等着儿子回家结婚。可吴小平没有顺从母亲的意愿。
吴小平每周都会打电话给爸妈,嘘寒问暖。一年到头,寒暑假和春节都会回去和父母团聚。“推掉大部分应酬,陪在父母身边,和他们说说话。”
和妻子吵架时,是吴小平最想念父母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我是外人,我不是株洲人,我的家乡在抚州。那种孤独和失落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吴小平叹着气说,每当如此他就会给爸妈打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就有了温暖,有了力量,但他从不会告诉父母他的伤心。
吴小平的根在江西,他不希望儿子忘了江西老家的至亲。“每次通电话,我都会要儿子和姐姐的儿子说几句话。”现在每当有人问儿子是否有哥哥时,儿子总会说,他有个哥哥在江西,这让吴小平很欣慰。
不过,吴小平的堂弟堂妹、表兄表弟等远亲,则因为联系少,很难照顾到了。“儿子和堂弟堂妹的儿子很难沟通,回趟老家,也没什么话了。”这让吴小平内心有些无奈。
人物:李禹可
年龄:34岁
家乡:河南
追寻爱情,他从北方来到株洲
习惯了这座城市,再没想过离开
河南许昌人李禹可常年在北京工作,和一个株洲妹子谈恋爱。女朋友想回株洲工作,为了追寻爱情,李禹可于2006年来到株洲。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女朋友和李禹可分手了。有人嘲笑他当时的莽撞和幼稚,但是他从不后悔。
习惯了这座城市,李禹可没想过离开。后来,丘比特之箭又射向他和一个常德妹子。相识一年后,他和这位常德妹子结婚了,并在株洲买了房。
“株洲是个宜居城市,环境也挺好,就留在这边了。”李禹可说,夫妻两人都不是株洲人,却留在了株洲。“这也是一种缘分。”
“父母没反对过,他们认为我过得好就可以了。”李禹可说,父母对他的爱如山一般厚重,“很想接他们过来长住,可他们又习惯了老家的生活,让我很苦恼。”
每逢中秋节,李禹可总会想起家乡的场景:月光之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卤牛肉,品着父亲从镇里买回来的杜康酒,其乐融融赏明月。
但他已很少有机会重温这一场景了。假期少,李禹可难得回去一趟,但每次过节都不会忘记打电话给父母。前两天,他给父母寄了些保健用品回去,“只能这样尽点孝心了。”
【原文链接】
有时候乡愁是一张邮票
有时候乡愁是满袋行李
株洲晚报9月18日讯(记者何春林 洪菲 实习生王静 常丽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那么一群人,事业在株洲,生活在株洲,朋友在株洲,心依然在生养着自己的故土。
明天就是传统中秋佳节,昨天就有游子迫不及待地踏上回家的路。
拐杖、月饼、滑板车、杨梅树、洗澡盆……大包小包的行李袋中,装的是满满的思念。
“南岳买来的拐杖 希望爷爷能长寿”
陈女士是茶陵人。昨天上午,陈女士在火车站候车室内,等回老家的火车。“为了回家过节,我特地请了三天假。”陈女士说。
看到记者的镜头对准她,陈女士很配合地站了起来,将手中的一根红褐色拐杖,和一个粉色包包举了起来。“拍吧,这是我给家人的中秋节礼物。”陈女士笑道。
拐杖和包包都是从南岳带过来的。陈小姐说,前几天,自己和一名同事跑到南岳游玩,游玩过程中总想给家人带些礼物。在南岳登山时,有商家推销拐杖,而且是“开过光的”,能够保佑家人健康长寿。于是,陈女士毫不犹豫地选了一根。粉色的珠包则是送给妈妈的,因为粉色包背起来,整个人看上去会年轻不少。
“价格不贵,但寓意很好,希望爷爷健康长寿,妈妈永远年轻。”陈女士笑道。
洗澡盆——
“大都市生活再便利,抵不上老家的洗澡盆”
张先生携带的行李很特殊,除了土鸡蛋和土鸡外,还携带了一只陈旧的洗澡盆。
张先生在株洲县某单位上班,今年50多岁。“形象不好,别见报了,认识的人会笑我。”张先生婉拒了记者的拍照要求。
张先生的母亲今年90岁了,由于自己的兄弟在上海上班。年迈的母亲在上海、株洲两头住。这一次是特地带上家人,到上海与母亲一起过中秋节的。
张先生说,月饼在上海一样有卖,不需要带。他特地从株洲县的乡下,选购了一大盒土鸡蛋和一只老母鸡。过去后,叫老婆给母亲好好炖一锅鸡汤。
记者注意到,张先生妻子手中提着一只陈旧的木洗澡盆。张先生说,这是母亲叮嘱他们带过去的,虽然在上海的家内,轻轻一拧开关,自来水便会从头顶的莲蓬头流下。但是,老人习惯了用洗澡盆洗浴,对上海的莲蓬头洗浴怨言颇多。
滑板车——
“下次回去估计是春节了 现在不能玩,以后总能玩”
今年年初,老赵独自一人从江西来到株洲,在芦淞区开了一家五金店。面对记者的镜头,老赵有点腼腆。
电话中,2岁半的小孙女总要爷爷带礼物回去。两天前,对株洲还不熟悉的老赵,特地到芦淞区一家市场逛了两个小时,给孙女挑选了一个滑板车。“下次回去估计是春节了,孩子应该又长了一截,现在不能玩,以后总能玩。”老赵说。
闲暇的工夫里,老赵将切割剩下的不锈钢,焊成了一把小椅子。“椅子不大,刚好适合孙女坐,这个也算是礼物吧。”老赵说。
“我儿媳妇是天下最好的! 陪我逛超市,月饼买7斤”
老家在娄底的贺阿姨,在超市选购了7斤月饼回老家陪爱人过节。
贺阿姨说,因为儿子在株洲成家立业。今年,她来到株洲帮忙照顾孙子。娄底的老家中,只剩下丈夫一人。过节了,她原本想和儿子一家人回娄底的老家,但考虑孩子们要上班,孙子年纪又小。于是,贺阿姨决定一个人回家。
面对记者镜头,贺阿姨笑得很欢。她想趁晚报好好夸奖下自己的儿媳妇。“我儿媳妇是天下最好的!”贺阿姨说,月饼是儿媳妇和她一起逛超市选购的,足足买了7斤。
杨梅树——
“三年后就能吃上株洲杨梅 不知是否真比老家的甜”
60岁的老周在我市打零工。这次回家过中秋,老周没有带月饼,因为老婆告知他已经买好了。那带点什么回去呢?老周听工友们说,这边的杨梅树比较多,而且结的果实比娄底的好吃。
对于工友的话,老周没有多想,他也不敢肯定这里的杨梅树结出的果子真比老家甜。他特地买了两棵杨梅树,根部用绳子包裹着一个“土球”。“三年后就能吃上株洲的杨梅了。”老周朴素地笑道。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帅焯
主管: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 株洲日报社 | 株洲新闻网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新闻路18号&在线咨询Q Q:
株洲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湖南德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律师 石爱莲 电话:8湖南宁乡泥石流1人回家取金饰被埋 20人参与救援当场死8人 - 天气网
当前位置: &
湖南宁乡泥石流1人回家取金饰被埋 20人参与救援当场死8人
天气网讯 & 昨日(10日),湖南宁乡爆发泥石流灾害,所幸当地早已提前转移疏散,当时无人伤亡。然而,一位年近60的老人看到雨停,认为没什么危险了,便不听儿子劝阻,带着孙子孙女返回家中取金饰和存款,不料泥石流卷土重来。20余人听闻出事赶忙前往救援,当场便死亡8人。
7月10日报道,湖南宁乡,&泥石流一下来,跑也跑不赢了,我们二十多个人瞬间被冲倒,我被冲到一两百米开外的地方。&回忆起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湖南省宁乡沩山乡祖塔村村支书杨明元依然心有余悸。图为杨明元和村民们被埋爬出来时的模样。
6月30日8时至22时,宁乡累积降水超50mm以上站点41个。7月1日上午6时,宁乡防指发出&暴雨红色预警&。当晚,乡、村两级干部把祖塔村55户全部转移,&有30户左右是投亲靠友转移的,其余转到葛坪小学和祖塔长丰酒店。&沩山乡乡长刘飞说。本来危险区域人员均已撤离,次日中午,已转移至哥哥家的59岁村民周娭毑(周爱香)见雨已停,便要求带着孙儿孙女回家拿东西,儿子王建多次劝阻,她没有听。图为沩山乡遭损坏的房屋随处可见。
&周娭毑好像是想回家把存款和一些金器拿出来。&工作人员晏立军告诉记者。&周娭毑携孙儿孙女才到家没多久,下午一点多的样子,我们就听到村民喊出事了。&杨明元回忆说。因为山路上也有多处塌方,车辆无法进出,一二十个村民自发前去营救,他带着村干部便一路快跑紧跟,跑了几公里山路到达周家,大家一看傻眼了,周娭毑家后的山塌了半边,把他们家的楼房给埋了&&图为泥石流发生后现场照片,8栋房屋被埋。
周娭毑家和另外十多户人家的房屋连在一起,在山脚下,周边村民见她被埋,一心只想着上去施救。&这太危险了!我看周娭毑生存可能性不大了,是否等情况稳定了再开展施救工作?&村支部书记杨明元在现场建议。&说不定还有希望。&人群中,有村民回应。村民救人心切,一齐冲了上去挖泥土救人,杨明元见状也赶紧带干部跟上去。不料,还没开始施救,第二次泥石流突然就来了,而且比第一次更猛!图为杨明元讲述泥石流发生时的现场情况。
&泥石流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我们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了。&一位村民说。在现场,一块块几十吨重的巨石都被冲到数百米远,山下的8栋房屋和一块田地被摧毁殆尽!当时参与救援的20多人被埋,事后统计发现,除周娭毑以外,另外8人当场死亡,19人不同程度受伤,周娭毑的孙儿(仅两岁)孙女奇迹般地在这场灾难中活了下来。图为泥石流发生前的村落旧照。
参与救援的受伤村民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希望伤员能够早日康复,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庭。也希望此事能够警醒更多人,命永远比钱重要。
最新天气资讯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娭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