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 买什么,创新药投资是否还能布局

本文将告诉您:
创新药研发为什么耗时长且风险高?
为什么说肿瘤和中枢神经既是研发热点,又是研发难点?
临床成功率不到10%的四个领域,为什么依然会受到资本的追捧?
创新药投资有哪些相对合适的阶段?
什么样的避险策略最适合创新药投资?
改良型新药标的,有哪些筛选标准?
作者:高特佳投资集团 直接投资部 宋永茵
4月高特佳投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资本热捧创新药,这几大法则让你迅速选中心仪标的》,分析了创新药行业的大致框架和创新药估值。
展开剩余95%
近期,作者宋永茵继续就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撰写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主要讲述创新药的风险呈现,以及如何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合理避险。
1.创新药临床失败数据浅析
(1)研发全局概况
创新药研发耗时长且风险高,BIO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新药从临床到上市成功率的报告,统计了年十年间,1103家公司共计7455个项目的临床和审评成功率数据。报告显示,从新药进入临床一期开始,到最后成功获得药监局审批上市的概率仅为9.6%,可谓“九死一生”。
这个数据,还包括了改良型的创新药项目,纯first in class的成功率可能还会再度降低。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企业拿到IND批件进入临床以后,一期到二期的成功率为63.2%,二期到三期成功率为30.7%,三期到可以进行NDA申请的成功率为58.1%,总体上市成功率为9.6%。
不难看出,从二期到三期的成功率是最低的,即药物真正进入人体进行疗效的考验,也是创新药风险释放的一道“槛”。
(2)按适应症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临床失败的项目分析,适应症为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类药物,分别占比32%、17%及13%,占据了前三名。
Cortellis ClinicalTrials Intelligence的统计数据中,年间,针对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展的二期及三期临床研究,分别为项,而同期其他所有领域开展研究不足2000项。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两大结论,肿瘤和中枢神经既是研发热点,又是研发难点。
(3)按失败原因
从研发阶段的角度分析,二期临床失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疗效差48%及安全性25%上,两者占到了该阶段失败项目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在年之中,这些原因的主要占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三期临床研究中,第一大失败原因是疗效差,达55%;第二大原因依然是安全性14%。
我们也看过不少在二期令人欢欣鼓舞的明星临床实验,在二期的数据几乎完美,可惜一旦放大患者数量,揭盲后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临床结果。当然,在二期结束后,如果有了好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这也就是所谓的POC验证性临床数据,比如吉列得买索非布韦等案例。
图片来源:药渡
(4)单抗领域成功率
2016年全球单抗市场超过870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17.2%,为近几年的最高值。如果算上Fc融合蛋白如Enbrel、Eylea、Orencia等则整体容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2016年中国的抗体市场也已经超过100亿人民币的规模。
Nature Biotechnology在2014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给出部分细分药物形式的成功率数据,该文章对年间835家公司开发的4451个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率为14.1%,几乎是小分子NME的2倍。
高特佳在抗体领域频频重拳出击,尤其是布局单抗领域,战略眼光和勇气已体现了医疗健康产业专业投资机构的水准。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那么问题来了,生物类似物的成功率如何?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由于单抗生物类似药与单抗新药的研发重点有所不同,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临床前研究占比相对新药要多不少。据Harvard Extension School 的硕士论文“Financial Analysis of Biosimilar Development Candidates:A Case Study on the US Biosimilar Busines”介绍,如果从进入一期临床开始计算,单抗生物类似药成功上市的概率高达54%,远远超过单抗新药。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基于生物类似物的相对低风险性,国内的竞争已经属于白热化。热门靶点已经被无数次模仿,基于如此现状,高特佳的投资逻辑简单直接,挑选同种管线中跑得最快的企业进行投资,比如拟投资企业甲公司等,管线中CD20单抗目前是国内跑的最快的,计划将于2018年第三季度获批,同样的优势还出现在另一家拟投资企业乙公司,以及已投资企业天广实等等。
A.临床成功率排名第一的是血液疾病,成功率高达26.1%,该领域临床高成功率的主要贡献来源于血友病、贫血、血蛋白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排名第二的是感染领域,这个倒在意料之中,因为抗感染类药物的体外数据,动物数据和进入人体的药效数据通常差距不大。
B.临床成功率不到10%的有四个领域,分别为神经类、心血管类、精神类和肿瘤类。这四大领域临床成功率最低,却是资本狂热追捧,临床需求旺盛的领域,未来的研发,VC的介入,企业的创新,依然会围绕在这四大领域中。
2.创新药建议投资阶段
(1)VC并购退出的不同阶段
从年,不难发现,VC在一期临床,二期临床开始时的退出案例在增多,即企业获批IND,或者一期临床成功通过以后退出。
同样,上图中,在三期临床开始和商业化退出的案例逐年减少。深层剖析,部分VC有其避险的需求,在估值有一定提升、风险低的时候做出退出。当然,也有大部分VC基于对项目的信心一直陪跑到最后,用多年的等待换来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双赢。
在三期临床退出的案例,在基本消失不见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A.三期临床能够开始,已经部分验证了产品疗效和安全,VC陪跑了二期风险最大的阶段(30%成功率),如果挺下来,没有必要在三期退出。
B.经过一期实验60%的成功率,二期实验30%的成功率,只有15%至20%的产品有机会在三期时间退出,整体盘子变小。
在商业化阶段很少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新药经过6至8年的孵化器会达到销售峰值,已经等到了产品上市,多数VC会愿意养一养这个项目。
(2)不同阶段估值的变化
比如,恩杂鲁胺的所属公司Medivation于2016年被辉瑞以140亿美元收购。2007年,Medivation的估值为3.84亿美金,此时恩杂鲁胺完成I期临床试验。
这个例子值得关注的点在于,辉瑞进入的时间和阶段处于产品获批上市以后,辉瑞看到了完整的产品确定性后以高价收购,其中还有赛诺菲等大公司的竞争。
关于这笔交易到底是值还是不值,一直是外界争论的焦点,但是可以看到,在收购完成的一定时间,辉瑞的股价却有小幅上涨且前例腺产品线得到了补充。
当然,Medivation的管线中还有其他产品布局,也是未来辉瑞生意增长的机会点。
根据分析,笔者个人认为,创新药投资相对合适的阶段如下:
验证性临床后介入,投资逻辑是产品是同类管线中跑得最快、最接近NDA的。高特佳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布局了天广实等创新药企业,并且高特佳也储备了一系列的拟投资企业,同样基于这样的投资逻辑,相信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笔者建议,可以略微关注初创型的BIOTECH,如果团队出众,技术平台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可以考虑早期介入。
对于pure first-in-class的药物,建议避开的阶段为开始二期临床到二期结束公布数据前的这个阶段,相对风险较大。当然,对于行业内的顶级高手,这个建议不需要遵循。
3.避险策略:改良型新药等
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国内制药界的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我们有市场。
2012年,国内仅占国际医药市场的8%,预计2017年国内将占到15%,排世界第二,仅仅次于美国。
虽然从比例上看,我国只有美国的一半,但我国的增长是惊人的。年,美国的增长是平缓的,但我国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达34%。所以,我国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不妨看看美国药物新药研发的两大趋势,对于我国还是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生物标记物可大幅提高临床成功率
2016年,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Keytruda及Opdivo,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4亿美元及38亿美元。精准医疗的时代,这样针对生物标记物的药物作几乎成为大势所趋,并且显著提高临床成功率。带有生物标记物的药物开发,直接将成功率从不到10%提升至25%,其意义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对于针对生物标记物药品的文章已经很多,本文不做重点展开。
改良型新药成功率更高(505b2)
(1)505b2获批概况
从全球新药研发成功率的角度看,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成功率最高。
据统计,相较于新化学实体药(NME)和生物药,改良型新药在新药研发各个阶段的成功率都是最高的:从一期临床到获批上市的整个过程来看,改良型新药的成功率为NME的3.6倍,与生物药相比,改良型新药的成功率也是其2倍。
以美国为例,2010年之后,505(b)(2)逐渐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赶超505(b)(1),(b)(2)以46:37的比例超过505(b)(1)。根据Camargo公司数据库统计,2014年按照505(b)(2)途径批准了41个药物,2015年保持强劲势头,44个药物得到批准。
下图为年按照505(b)(2)途径批准药物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2)改良型新药新定义
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给药途径、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结构优化是指对已知活性成分成酯、成盐(包括含有氢键或配位键的盐),或形成其他非共价键衍生物(如络合物、螯合物或包合物),或其结晶水、结晶溶剂、晶型的改变等。
按照新的药物分类来看,依然属于一类新药。
(3)改良型新药标的筛选标准
改良型新药的成功三要素是:临床需求、专利、平台。
首先,在关注临床需求方面,不仅要关注患者的需求,更要关注医护人员的需求,这一点是大部分企业很容易忽略的。此外,还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这要求企业一定要重视医学团队的建设。这一团队在中国未来的新药研发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的例子。
其次,专利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改良型创新药自不必说,如果无法成功绕开原研产品的专利且规避原来产品结构上的弱点,根本谈不上一个成功的改良型创新药。
另外就是平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纯原创新药,单产品的风险和价值相对于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平台化企业,投资风险高,估值提升难。像资本市场上比较炙手可热的亚盛、百济神州等企业,无不是有稳定的自身造血能力,创新性的产品平台。
1.全球新药研发背景:小分子新分子实体越来越难,而改良型新药具有合理差异化,研发成本低,周期短,部分产品附加值大,回报率高的特点,未来会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
2.改良型新药已实现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2015年改良型新药市场已接近千亿美元。比如销售突破100个亿的波立维,也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市场急需满足硬需求的新药产生。
作者后记:
余光中在《欢呼哈雷》中说道:“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创新药投资充满着魅力。预祝各位投资人,各位同行,能够抓住优质标的和白马的宝贵机会,莫因错过而扼腕叹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创新药迎来新周期 提前布局创新龙头
  月份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15亿(+12.1%)和利润2420亿(+18.4%),与2016年同期+10.0%的收入增速和+13.9%的利润增速相比均有明显提升,2017年9月的收入为2267亿(+15.7%)和利润为292亿(+19.1%);从上市公司Q3看,分化比较明显。  我们认为:创新药迎来新周期、行业龙头趋势明显、估值切换重要窗口期及公募机构配置比较低。维持“ 强于大市” 评级。  具体选股思路:  进入新周期,推荐创新龙头,重点推荐(,)(600276)、(,)(600196)、(,)(000513) ;  一致性评价投资机会贯穿18年全年,重点推荐(,)(000963)、 (,)(000756)、(,)(601607);  分级诊疗显效,基层市场快速放量,重点推荐华东医药(000963)、 (,)(300298);  消费升级及不受医保控费影响,重点推荐(,)(600436)、 (,)(000661)。重点推荐:长春高新(000661)、 华东医药(000963)、三诺生物(300298)、 新华制药(000756)、 片仔癀(600436)、恒瑞医药(600276)。  ((,))
(责任编辑: HN6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创新药迎来新周期 提前布局创新龙头》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创新药行业深度研究之一:变革之下,路在何方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随时[继续看!]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扫描左侧二维码,就能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还能分享到微信或微博。
12:22来源:巨灵信息
我国创新药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前景广阔。创新药上市回报丰厚,研发能力要求高,目前我国大部分药企还处于仿创阶段,而随着药品政策环境不断改善,释放鼓励创新信号,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国内具有研发能力的创新药企不断涌现,老牌药企也纷纷布局。其中,生物类新药发展迅猛,中国有机会凭此弯道超车。
他山之石:国外创新药研发对我国有明显借鉴意义。国外创新药政策环境良好,相关机构重视专利保护,并采用多种优先审评模式以加快新药审评,例如美国FDA的特殊程序、欧盟EMA的加速审评程序及日本PMDA的优先审评程序,由此造就一批明星创新药企。其中,日本医药工业通过创新+并购重组+国际化助力如武田制药、第一三共等企业在不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逆势生长,形似的产业环境下,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创新药企发展路径及估值探讨。1.0模式,老牌大型药企由仿到创,逐步布局创新药领域:如恒瑞医药、绿叶制药等积极开拓创新药业务,目前都有数个创新药产品线;2.0模式,生而创新的小型研发企业,扎根创新药谱写新奇迹: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在肿瘤、生物药领域作出瞩目成绩;3.0模式,参与国际合作的开放式创新药企。创新药没有利润,PE估值方法难以沿用,通常是靠内生技术进步驱动,估值通过判断新药潜在市场大小,计算未来销售的NPV数据。
创新药研发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一级资本的追逐降低对研发成本的担忧。2015年至今,A股生物医药行业并购标的锁定创新药领域的案例占并购总数的42%,较2014年翻番。风险:国内医保目录4-5年一轮的调整或制约创新药快速放量。Me-too药物存在一定市场劣势,需面对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及终端的接受度挑战。创新药研发失败率高,极小比例的药物能够成功上市,近年来新药研发成功率有所回升。
相关投资标的:恒瑞医药:新药研发领军企业,创新产品线丰富。公司目前拥有两个1.1类创新药获批;康弘药业:公司研发的KH901、KH902等多个1类生物新药,在多国拥有国际专利,类似药产品销售额达到数十亿级别;君实生物:公司拥有多项创新药产品线,是国内首例取得PD-1抑制剂临床批件的药物,预计2017年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拥有先发优势。
风险提示:创新药行业鼓励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创股份有限公司
每日精彩好文,尽在好买财富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收听好买财富官方微信
微信号:howbuy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0.8%
0.60% 0.6%
0.60% 0.8%
0.60% 1.5%
0.60% 1.2%
0.60% 1.2%
0.60% 1.2%
0.60% 1.2%
0.60% 1.2%
证监会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银行级加密,保障安全
好买获得腾讯B轮投资,全面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掌上基金人人都是基金经理
行情、资讯、热点,一手掌握
精选牛基,抓住每一次赚钱机会
7X24小时,随时随地买卖基金
2.扫描下载到手机
注册领红包
扫一扫,立即下载领取
新手专享新手适合买什么基金?
第一次,安全最重要
货币基金七日年化:
4.57%(07-02)
买的少一点,试试水
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
本周热销基金本文将告诉您:
创新药研发为什么耗时长且风险高?
为什么说肿瘤和中枢神经既是研发热点,又是研发难点?
临床成功率不到10%的四个领域,为什么依然会受到资本的追捧?
创新药投资有哪些相对合适的阶段?
什么样的避险策略最适合创新药投资?
改良型新药标的,有哪些筛选标准?
作者:高特佳投资集团 直接投资部 宋永茵
4月高特佳投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资本热捧创新药,这几大法则让你迅速选中心仪标的》,分析了创新药行业的大致框架和创新药估值。
展开剩余95%
近期,作者宋永茵继续就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撰写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主要讲述创新药的风险呈现,以及如何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合理避险。
1.创新药临床失败数据浅析
(1)研发全局概况
创新药研发耗时长且风险高,BIO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新药从临床到上市成功率的报告,统计了年十年间,1103家公司共计7455个项目的临床和审评成功率数据。报告显示,从新药进入临床一期开始,到最后成功获得药监局审批上市的概率仅为9.6%,可谓“九死一生”。
这个数据,还包括了改良型的创新药项目,纯first in class的成功率可能还会再度降低。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企业拿到IND批件进入临床以后,一期到二期的成功率为63.2%,二期到三期成功率为30.7%,三期到可以进行NDA申请的成功率为58.1%,总体上市成功率为9.6%。
不难看出,从二期到三期的成功率是最低的,即药物真正进入人体进行疗效的考验,也是创新药风险释放的一道“槛”。
(2)按适应症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临床失败的项目分析,适应症为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类药物,分别占比32%、17%及13%,占据了前三名。
Cortellis ClinicalTrials Intelligence的统计数据中,年间,针对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展的二期及三期临床研究,分别为项,而同期其他所有领域开展研究不足2000项。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两大结论,肿瘤和中枢神经既是研发热点,又是研发难点。
(3)按失败原因
从研发阶段的角度分析,二期临床失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疗效差48%及安全性25%上,两者占到了该阶段失败项目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在年之中,这些原因的主要占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三期临床研究中,第一大失败原因是疗效差,达55%;第二大原因依然是安全性14%。
我们也看过不少在二期令人欢欣鼓舞的明星临床实验,在二期的数据几乎完美,可惜一旦放大患者数量,揭盲后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临床结果。当然,在二期结束后,如果有了好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这也就是所谓的POC验证性临床数据,比如吉列得买索非布韦等案例。
图片来源:药渡
(4)单抗领域成功率
2016年全球单抗市场超过870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17.2%,为近几年的最高值。如果算上Fc融合蛋白如Enbrel、Eylea、Orencia等则整体容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2016年中国的抗体市场也已经超过100亿人民币的规模。
Nature Biotechnology在2014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给出部分细分药物形式的成功率数据,该文章对年间835家公司开发的4451个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率为14.1%,几乎是小分子NME的2倍。
高特佳在抗体领域频频重拳出击,尤其是布局单抗领域,战略眼光和勇气已体现了医疗健康产业专业投资机构的水准。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那么问题来了,生物类似物的成功率如何?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由于单抗生物类似药与单抗新药的研发重点有所不同,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临床前研究占比相对新药要多不少。据Harvard Extension School 的硕士论文“Financial Analysis of Biosimilar Development Candidates:A Case Study on the US Biosimilar Busines”介绍,如果从进入一期临床开始计算,单抗生物类似药成功上市的概率高达54%,远远超过单抗新药。
图片来源:华人抗体
基于生物类似物的相对低风险性,国内的竞争已经属于白热化。热门靶点已经被无数次模仿,基于如此现状,高特佳的投资逻辑简单直接,挑选同种管线中跑得最快的企业进行投资,比如拟投资企业甲公司等,管线中CD20单抗目前是国内跑的最快的,计划将于2018年第三季度获批,同样的优势还出现在另一家拟投资企业乙公司,以及已投资企业天广实等等。
A.临床成功率排名第一的是血液疾病,成功率高达26.1%,该领域临床高成功率的主要贡献来源于血友病、贫血、血蛋白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排名第二的是感染领域,这个倒在意料之中,因为抗感染类药物的体外数据,动物数据和进入人体的药效数据通常差距不大。
B.临床成功率不到10%的有四个领域,分别为神经类、心血管类、精神类和肿瘤类。这四大领域临床成功率最低,却是资本狂热追捧,临床需求旺盛的领域,未来的研发,VC的介入,企业的创新,依然会围绕在这四大领域中。
2.创新药建议投资阶段
(1)VC并购退出的不同阶段
从年,不难发现,VC在一期临床,二期临床开始时的退出案例在增多,即企业获批IND,或者一期临床成功通过以后退出。
同样,上图中,在三期临床开始和商业化退出的案例逐年减少。深层剖析,部分VC有其避险的需求,在估值有一定提升、风险低的时候做出退出。当然,也有大部分VC基于对项目的信心一直陪跑到最后,用多年的等待换来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双赢。
在三期临床退出的案例,在基本消失不见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A.三期临床能够开始,已经部分验证了产品疗效和安全,VC陪跑了二期风险最大的阶段(30%成功率),如果挺下来,没有必要在三期退出。
B.经过一期实验60%的成功率,二期实验30%的成功率,只有15%至20%的产品有机会在三期时间退出,整体盘子变小。
在商业化阶段很少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新药经过6至8年的孵化器会达到销售峰值,已经等到了产品上市,多数VC会愿意养一养这个项目。
(2)不同阶段估值的变化
比如,恩杂鲁胺的所属公司Medivation于2016年被辉瑞以140亿美元收购。2007年,Medivation的估值为3.84亿美金,此时恩杂鲁胺完成I期临床试验。
这个例子值得关注的点在于,辉瑞进入的时间和阶段处于产品获批上市以后,辉瑞看到了完整的产品确定性后以高价收购,其中还有赛诺菲等大公司的竞争。
关于这笔交易到底是值还是不值,一直是外界争论的焦点,但是可以看到,在收购完成的一定时间,辉瑞的股价却有小幅上涨且前例腺产品线得到了补充。
当然,Medivation的管线中还有其他产品布局,也是未来辉瑞生意增长的机会点。
根据分析,笔者个人认为,创新药投资相对合适的阶段如下:
验证性临床后介入,投资逻辑是产品是同类管线中跑得最快、最接近NDA的。高特佳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布局了天广实等创新药企业,并且高特佳也储备了一系列的拟投资企业,同样基于这样的投资逻辑,相信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笔者建议,可以略微关注初创型的BIOTECH,如果团队出众,技术平台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可以考虑早期介入。
对于pure first-in-class的药物,建议避开的阶段为开始二期临床到二期结束公布数据前的这个阶段,相对风险较大。当然,对于行业内的顶级高手,这个建议不需要遵循。
3.避险策略:改良型新药等
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国内制药界的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我们有市场。
2012年,国内仅占国际医药市场的8%,预计2017年国内将占到15%,排世界第二,仅仅次于美国。
虽然从比例上看,我国只有美国的一半,但我国的增长是惊人的。年,美国的增长是平缓的,但我国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达34%。所以,我国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不妨看看美国药物新药研发的两大趋势,对于我国还是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生物标记物可大幅提高临床成功率
2016年,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Keytruda及Opdivo,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4亿美元及38亿美元。精准医疗的时代,这样针对生物标记物的药物作几乎成为大势所趋,并且显著提高临床成功率。带有生物标记物的药物开发,直接将成功率从不到10%提升至25%,其意义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对于针对生物标记物药品的文章已经很多,本文不做重点展开。
改良型新药成功率更高(505b2)
(1)505b2获批概况
从全球新药研发成功率的角度看,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成功率最高。
据统计,相较于新化学实体药(NME)和生物药,改良型新药在新药研发各个阶段的成功率都是最高的:从一期临床到获批上市的整个过程来看,改良型新药的成功率为NME的3.6倍,与生物药相比,改良型新药的成功率也是其2倍。
以美国为例,2010年之后,505(b)(2)逐渐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赶超505(b)(1),(b)(2)以46:37的比例超过505(b)(1)。根据Camargo公司数据库统计,2014年按照505(b)(2)途径批准了41个药物,2015年保持强劲势头,44个药物得到批准。
下图为年按照505(b)(2)途径批准药物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2)改良型新药新定义
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给药途径、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结构优化是指对已知活性成分成酯、成盐(包括含有氢键或配位键的盐),或形成其他非共价键衍生物(如络合物、螯合物或包合物),或其结晶水、结晶溶剂、晶型的改变等。
按照新的药物分类来看,依然属于一类新药。
(3)改良型新药标的筛选标准
改良型新药的成功三要素是:临床需求、专利、平台。
首先,在关注临床需求方面,不仅要关注患者的需求,更要关注医护人员的需求,这一点是大部分企业很容易忽略的。此外,还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这要求企业一定要重视医学团队的建设。这一团队在中国未来的新药研发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的例子。
其次,专利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改良型创新药自不必说,如果无法成功绕开原研产品的专利且规避原来产品结构上的弱点,根本谈不上一个成功的改良型创新药。
另外就是平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纯原创新药,单产品的风险和价值相对于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平台化企业,投资风险高,估值提升难。像资本市场上比较炙手可热的亚盛、百济神州等企业,无不是有稳定的自身造血能力,创新性的产品平台。
1.全球新药研发背景:小分子新分子实体越来越难,而改良型新药具有合理差异化,研发成本低,周期短,部分产品附加值大,回报率高的特点,未来会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
2.改良型新药已实现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2015年改良型新药市场已接近千亿美元。比如销售突破100个亿的波立维,也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市场急需满足硬需求的新药产生。
作者后记:
余光中在《欢呼哈雷》中说道:“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创新药投资充满着魅力。预祝各位投资人,各位同行,能够抓住优质标的和白马的宝贵机会,莫因错过而扼腕叹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有潮水退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