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下达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付超过应有数据怎么办

当前位置: &&
北京专员办:积极落实专项转移支付监管职责
日& 来源:北京专员办
  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是专员办转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北京专员办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工作中,面临全面监管工作经验不足、地方财政配合监管积极性不高等困难。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财政部关于专员办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中央对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员办与财政部、专员办与地方财政部门两个预算监管联动机制,北京专员办近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加强与财政部预算司、信息网络中心和北京市财政局的沟通协调,夯实中央对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工作基础。
  一是梳理制度文件,明确监管职责。为明确专员办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工作中的职责,以及财政部对专员办监管工作的要求,北京专员办认真学习了财政部近期出台的《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并对其中涉及专员办的工作事项进行了逐一梳理。经梳理文件,明确了专员办负有“监督驻地财政部门分解、落实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指标”等监管职责的工作共四项;负有“接收省级财政部门抄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结果”等需要接收抄送文件职责的工作共七项。
  二是学习管理系统,做好监管准备。从2016年开始,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要通过财政部新开发的“地方预算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该系统也将成为专员办监管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抓手。为学习上述管理系统,近期北京专员办由副监察专员带队赴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详细了解了“地方预算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系统特点、系统应用等内容,为下一步依托该系统进行专项转移支付监管做好准备。
  三是收集整理信息,夯实监管基础。全面掌握中央对京专项转移支付的信息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基础。北京专员办积极从财政部和北京市财政局两个渠道收集整理专项转移支付信息。一方面,北京专员办通过向财政部预算司请示汇报,获取了2015年中央对京专项转移支付的详细信息。内容包括资金科目名称、资金下达文号、资金下达时间、资金内容摘要、资金额度等。北京专员办将上述信息进一步按司局和对口处室分类整理,并与台账系统进行比对。另一方面,北京专员办要求北京市财政局提供2015年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接收、分配和支付情况,通过与财政部下达资金信息进行核对比较,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监管的基础信息,并梳理专项转移支付监管中面临的问题。
  四是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监管机制。在做好上述三项基础工作,对监管职责、监管方法、监管内容有了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北京专员办进一步与北京市财政局沟通协调,商讨建立适合北京地区特点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机制,解决监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为监管工作打好制度基础。
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网站评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
&当前位置: >>
>> &索引号:&信息分类:&预算管理类发布机构:&预算处主题分类:&预算管理名称:&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生成日期:&关键字:&文号:&财预〔号浏览次数:&次生效时间:&16年07月07日废止时间:&有效性:&有效&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6〕1002号省委有关部门,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有关人民团体,各市、县(区)财政局:为进一步加强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规定,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要求,我厅制定了《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财政厅&&&&&&&&&&&&&&&&&&&&& 2016年7月7日&&&&&&&&&&&&&&&&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省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无偿给予市县政府,由接受转移支付的政府按照中央、省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以下简称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以下简称省级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来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第三条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专项转移支付分为委托类、共担类、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等五类。委托类专项是指属于中央、省事权,中央、省委托市县实施而相应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共担类专项是指属于中央、省与市县的共同事权,中央、省应分担部分委托市县实施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引导类专项是指属于市县事权,中央、省为鼓励和引导市县按照中央、省的政策意图办理事务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救济类专项是指属于市县事权,中央和省为帮助市县应对因自然灾害等发生的增支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应急类专项是指属于市县事权,中央和省为帮助市县应对和处理影响区域大、影响面广的突发事件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第四条 省财政厅是专项转移支付的归口管理部门,省级主管部门和市县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省财政厅负责拟定专项转移支付总体管理规定,制定或会同省级主管部门制定具体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审核专项转移支付设立、调整事项;会同省级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及执行;组织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省级主管部门协同省财政厅制定具体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协同省财政厅具体管理专项转移支付。市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第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应当遵循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第二章 设立和调整第六条 设立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国务院、财政部、省政府规定作为依据;(二)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三)有明确的实施期限,且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最长不超过5年,拟长期实施的委托类和共担类专项除外;(四)不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从严控制设立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不得重复设立绩效目标相近或资金用途类似的专项转移支付。第七条 设立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应当由省级主管部门或者市县政府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由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或者由省财政厅直接提出申请,报省政府批准。第八条 省级财政安排的列入省本级支出的项目,执行中原则上不得改列为省级专项转移支付,确需改列的按规定程序报批。第九条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到期后自动终止。确需延续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重新申请设立。第十条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经批准设立后,省财政厅应当制定或者会同省级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每一个专项转移支付对应一个资金管理办法。省级基建投资专项应当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资金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应当明确规定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资金用途,补助对象,分配方法,资金申报条件,资金申报、审批和下达程序,实施期限,绩效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做到政策目标明确、分配主体统一、分配办法一致、审批程序唯一、资金投向协调。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在资金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等文件应当及时公开。未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的专项转移支付,不得分配资金,并限期制定。逾期未制定的,对应项目予以取消。第十一条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实行清单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及时公布清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未完成政策目标、绩效低下或出现严重资金使用问题的应予取消或调整。&第三章 预算编制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于每年6月15日前部署编制下一年度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的具体事项,规定具体要求和报送期限等。第十四条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纳入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编制。 第十五条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并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保障重点、讲求绩效的原则。属于委托类专项的,省级应当足额安排预算,不得要求市县安排配套资金。属于共担类专项的,应当根据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确分担标准或者比例,由中央、省、市县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同一专项转移支付对不同地区可以采取有区别的分担比例,但不同专项转移支付对同一地区的分担比例应当逐步统一规范。属于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的,应当严格控制资金规模。第十六条 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总体增长幅度原则上低于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总体增长幅度。第十七条 省级基建投资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主要用于省重点项目、跨市县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负责省级基建投资分配的部门应当将省级基建投资专项分地区、分项目安排情况按规定时间报省财政厅。第十八条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一般不编列属于省本级的支出。需要由省级部门直接实施的项目,应当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列入省本级支出。确需执行中调整的,按规定程序报批。第十九条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后,省财政厅应在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后30日内下达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将下达文件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省财政厅应当及时将下一年度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上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政府预算。负责省级基建投资分配的部门应当于每年10月15日前,将下一年度省级基建投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分地区、分项目安排情况报省财政厅。第二十条 省财政厅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年度预算草案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专项转移支付分地区、分项目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第四章 资金申报、审核和分配第二十一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申报、审核和分配工作。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及时发布,确保申报对象有充足的时间申报资金。第二十二条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经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审核上报的,应当逐级审核上报,并由省财政厅联合省级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将有关申报材料报送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经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审核上报的,由市县政府财政部门联合当地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将有关申报材料报送省财政厅和省级主管部门。第二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申报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申报项目应当具备实施条件,短期内无法实施的项目不得申报。以同一项目申报多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应当在申报材料中明确说明已申报的其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或者专项资金情况。依托同一核心内容或同一关键技术编制的不同项目视为同一项目。专项转移支付用于涉企项目要同步纳入安徽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或部门、单位门户网站等渠道,加强项目申报环节的信息公开工作,加大申报材料审查力度。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平对待申报单位和个人,实行竞争性分配的,应当明确筛选标准,公示筛选结果,并加强现场核查和评审结果实地核查。第二十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可以采取因素法、项目法、因素法和项目法相结合等方法。因素法是指根据支出相关的因素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和标准,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分配的方法。项目法是指根据相关规划、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特定项目的方法。省向市县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以因素法为主,涉及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除外。第二十六条 省财政厅应当会同省级主管部门及时开展项目审核,按程序提出资金分配方案。严格资金分配主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非行政机关不得负责资金分配。第二十七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因素法的,应当主要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绩效等客观因素,并在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相应的权重或标准。第二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项目法的,应当主要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通过发布公告、第三方评审、集体决策等程序择优分配资金。第二十九条 采取第三方评审的,要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对第三方进行规范,明确第三方应当具备的资质、选择程序、评审内容等。第三方应当遵循公正诚信原则,独立客观发表意见。第三十条 除委托类专项有明确规定外,各地、各部门不得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第三十一条 对分配到企业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还应当遵循以下规定:(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事前明确补助机制的前提下,事中或事后采取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补助方式。(二)负责分配到企业的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在资金下达前将分配方案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三)创新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逐步减少无偿补助,采取投资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与金融资金相结合,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第五章 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第三十二条 省财政厅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省级预算后60日内印发下达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下达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同时抄送省级主管部门。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及时下达预算。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一般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当年难以清算的,可以下年清算,确需实行分期下达预算的,应当合理设定分期下达数。第三十三条 省财政厅应当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结果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印发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第三十四条 省财政厅接到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在30日内正式分解下达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将资金分配结果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第三十五条 市县政府财政部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及时分解下达资金。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分配时已明确具体补助对象及补助金额的,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下达本级有关部门。不必下达本级有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分配时尚未明确具体补助对象或补助金额的,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原则上应当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30日内分解下达到位,同时将资金分配结果及时报送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备案。对于补助到企业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具体企业进行统计归集。第三十六条 专项转移支付应当按照下达预算的科目和项目执行,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或擅自调整。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在不改变资金类级科目用途的基础上,结合本级资金安排情况,加大整合力度,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报同级政府批准。涉及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整合情况要上报省财政厅和省级主管部门,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级主管部门及时上报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对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的项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前先行垫付资金启动实施的,待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后,允许其将有关资金用于归垫。涉及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归垫情况要上报省财政厅和省级主管部门。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级主管部门上报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备案。第三十七条 专项转移支付应当通过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下达。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外,各部门、各单位不得直接向下级政府部门和单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第三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违规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国库转入财政专户,或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付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银行账户。第三十九条 预算单位应当加快项目实施,及时拨付资金。对因情况发生变化导致短期内无法继续实施的项目,预算单位应当及时向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按规定收回统筹使用或者上交中央和省财政。第四十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的执行管理,逐步做到动态监控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下达和使用情况。对未按规定及时分配下达或者闲置沉淀的专项转移支付,可以采取调整用途、收回资金等方式,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第四十一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清理盘活专项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预算尚未分配到部门(含企业)和下级政府财政部门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办理上下级财政结算时向上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在收到报告后30日内办理发文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已分配到部门(或企业)的,由该部门(或企业)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年度终了后90日内收回统筹使用。对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参照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执行。其中,安排到省级部门单位的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在当年使用完毕,当年未使用完毕的原则上全部收回预算。第四十二条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原则上由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采购。确因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情况特殊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集中采购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第六章 预算绩效管理第四十三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四十四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逐步推动绩效目标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有关部门、单位申请使用专项转移支付时,应当按要求提交明确、具体、一定时期可实现的绩效目标,并以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予以描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将其作为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并将审核确认后的绩效目标予以下达,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第四十五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既定的绩效目标。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既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调整、暂缓或者停止该项目的执行。第四十六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中期绩效评价,并加强对绩效评价过程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第四十七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和分配的参考因素;将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公开,逐步建立绩效问责机制。&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第四十八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监督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十九条 分配管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以及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对审计部门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第五十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申报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处罚,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一)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案制定和复核过程中,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分配方法、随意调整分配因素以及向不符合条件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的;(二)以虚报冒领、重复申报、多头申报、报大建小等手段骗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四)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分配或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五)未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致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被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资金闲置沉淀的;(六)拒绝、干扰或者不予配合有关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的;(七)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八)其他违反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五十一条 对被骗取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自行查出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收回。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查出的,由省财政厅负责追回,涉及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及时上缴中央财政。第五十二条 对未能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在专项转移支付评审等有关工作中存在虚假、伪造行为的第三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第八章 附则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
| 安徽省财政厅(2016)版权所有(C)&皖ICP备号& 地址:合肥市阜南西路238号 运维电话:2&技术支持:财政部重新制定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转移支付_凤凰财经
财政部重新制定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证券网讯 2月2日从财政部获悉,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财政部日前重新制定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
中国证券网讯 2月2日从财政部获悉,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依据《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财政部日前重新制定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以下为新版办法全文: 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以下简称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无偿给予地方政府,由接受转移支付的政府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排使用的预算资金。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来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第三条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专项转移支付分为委托类、共担类、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等五类。委托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事权,中央委托地方实施而相应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共担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中央将应分担部分委托地方实施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引导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地方事权,中央为鼓励和引导地方按照中央的政策意图办理事务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救济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地方事权,中央为帮助地方应对因自然灾害等发生的增支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应急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地方事权,中央为帮助地方应对和处理影响区域大、影响面广的突发事件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第四条 财政部是专项转移支付的归口管理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财政部负责拟定专项转移支付总体管理制度,制定或者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制定具体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审核专项转移支付设立、调整事项;组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及执行;组织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开展专项转移支付有关预算监管工作。中央主管部门协同财政部制定具体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协同财政部具体管理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第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应当遵循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第二章 设立和调整第六条 设立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作为依据;(二)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三)有明确的实施期限,且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拟长期实施的委托类和共担类专项除外;(四)不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从严控制设立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不得重复设立绩效目标相近或资金用途类似的专项转移支付。第七条 设立专项转移支付,应当由中央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政府向财政部提出申请,由财政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或者由财政部直接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第八条 列入中央本级支出的项目,执行中改由地方组织实施需新设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第九条 专项转移支付到期后自动终止。确需延续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重新申请设立。第十条 专项转移支付经批准设立后,财政部应当制定或者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每一个专项转移支付对应一个资金管理办法。中央基建投资专项应当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资金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应当明确规定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资金用途,补助对象,分配方法,资金申报条件,资金申报、审批和下达程序,实施期限,绩效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做到政策目标明确、分配主体统一、分配办法一致、审批程序唯一、资金投向协调。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者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在资金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等文件应当及时公开。未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的专项转移支付,不得分配资金,并限期制定。逾期未制定的,对应项目予以取消。第十一条 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机制。财政部每年编制年度预算前,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评估。评估重点事项主要包括:(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二)政策是否到期或者调整;(三)绩效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需要调整、取消;(四)资金用途是否合理,是否用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领域;(五)是否按要求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退出机制。财政部根据专项转移支付评估结果,区分情形分别处理:(一)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的,予以取消。(二)因政策到期、政策调整、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等已无必要继续实施的,予以取消。(三)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予以取消;可由市场竞争机制逐步调节的,规定一定实施期限实行退坡政策,到期予以取消。(四)绩效目标已经实现、绩效低下、绩效目标发生变动或者实际绩效与目标差距较大的,予以取消或者调整。(五)委托类专项具备由中央直接实施条件的,调整列入中央本级支出。(六)属于地方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可以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地方统筹安排的,适时调整列入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七)政策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予以整合。第三章 预算编制第十三条 财政部于每年6月15日前部署编制下一年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规定具体要求和报送期限等。第十四条 专项转移支付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财政部会同中央主管部门根据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编制专项转移支付三年滚动规划。第十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并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保障重点、讲求绩效的原则。属于委托类专项的,中央应当足额安排预算,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属于共担类专项的,应当依据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确分担标准或者比例,由中央和地方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同一专项转移支付对不同地区可以采取有区别的分担比例,但不同专项转移支付对同一地区的分担比例应当逐步统一规范。属于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的,应当严格控制资金规模。第十六条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总体增长幅度应当低于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总体增长幅度。第十七条 中央基建投资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主要用于国家重点项目、跨省(区、市)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负责中央基建投资分配的部门应当将中央基建投资专项分地区、分项目安排情况按规定时间报财政部。第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一般不编列属于中央本级的支出。需要由中央单位直接实施的项目,应当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列入中央本级支出。第十九条 财政部应当在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年度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并抄送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专员办。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接到预计数后30日内下达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将下达文件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当地专员办。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上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政府预算。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与其前一年度执行数之比原则上不低于70%。其中:按照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一并明确下一年度组织实施的项目;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与其前一年度执行数之比应当不低于90%。专员办应当按照财政部要求,监督驻地财政部门做好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的分解、落实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财政部。负责中央基建投资分配的部门应当于每年10月15日前,将中央基建投资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分地区、分项目安排情况报财政部。第二十条 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年度预算草案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专项转移支付分地区、分项目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第四章 资金申报、审核和分配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会同中央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申报、审核和分配工作。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及时发布,确保申报对象有充足的时间申报资金。第二十二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经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审核上报的,应当逐级审核上报,并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联合省级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将有关材料报送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审核驻地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申报材料,并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报送财政部。第二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申报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申报项目应当具备实施条件,短期内无法实施的项目不得申报。以同一项目申报多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含地方安排的专项资金)的,应当在申报材料中明确说明已申报的其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或者专项资金情况。依托同一核心内容或同一关键技术编制的不同项目视为同一项目。第二十四条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项目申报环节的信息公开工作,加大申报材料审查力度。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平对待申报单位和个人,实行竞争性分配的,应当明确筛选标准,公示筛选结果,并加强现场核查和评审结果实地核查。第二十五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可以采取因素法、项目法、因素法与项目法相结合等方法。因素法是指根据与支出相关的因素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标准,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分配的方法。项目法是指根据相关规划、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特定项目的方法。中央向省级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以因素法为主,涉及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除外。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应当会同中央主管部门及时开展项目审核,按程序提出资金分配方案。第二十七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因素法的,应当主要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绩效等客观因素,并在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相应的权重或标准。第二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项目法的,应当主要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通过发布公告、第三方评审、集体决策等程序择优分配资金。第二十九条 采取第三方评审的,要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对第三方进行规范,明确第三方应当具备的资质、选择程序、评审内容等。第三方应当遵循公正诚信原则,独立客观发表意见。第三十条 除委托类专项有明确规定外,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第三十一条 对分配到企业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还应当遵循以下规定:(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事前明确补助机制的前提下,事中或事后采取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补助方式。(二)负责分配到企业的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在资金下达前将分配方案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三)创新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逐步减少无偿补助,采取投资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与资本相结合,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第五章 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印发下达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下达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时抄送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专员办。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及时下达预算。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一般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当年难以清算的,可以下年清算。确需实行分期下达预算的,应当合理设定分期下达数,最后一期的下达时间一般不迟于9月30日。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应当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结果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印发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第三十四条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在30日内正式分解下达本级有关部门和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将资金分配结果报财政部备案并抄送当地专员办。财政部及中央主管部门不得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分解下达转移支付时再报其审批。第三十五条 基层政府财政部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及时分解下达资金。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分配时已明确具体补助对象及补助金额的,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下达本级有关部门。不必下达本级有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分配时尚未明确具体补助对象或补助金额的,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原则上应当在接到专项转移支付后30日内分解下达到位,同时将资金分配结果及时报送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备案。对于补助到企业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具体企业进行统计归集。第三十六条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执行本办法第四章有关规定。第三十七条 专项转移支付应当按照下达预算的科目和项目执行,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或擅自调整。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在不改变资金类级科目用途的基础上,结合本级资金安排情况,加大整合力度,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报同级政府批准,并逐级上报后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会同省级主管部门及时上报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对于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的项目,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前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先行垫付资金启动实施的,待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后,允许其将有关资金用于归垫,同时将资金归垫情况上报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备案。第三十八条 专项转移支付应当通过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下达。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外,各部门、各单位不得直接向下级政府部门和单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第三十九条 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违规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国库转入财政专户,或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付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银行账户。第四十条 预算单位应当加快项目实施,及时拨付资金。对因情况发生变化导致短期内无法继续实施的项目,预算单位应当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由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收回统筹使用或者上交中央财政。第四十一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的执行管理,逐步做到动态监控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下达和使用情况。对未按规定及时分配下达或者闲置沉淀的专项转移支付,财政部可以采取调整用途、收回资金等方式,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对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并按照财政部要求对部分专项开展重点监管,定期形成监管报告并及时报送财政部。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清理盘活专项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预算尚未分配到部门(含企业)和下级政府财政部门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办理上下级财政结算时向上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在收到报告后30日内办理发文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已分配到部门(或企业)的,由该部门(或企业)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年度终了后90日内收回统筹使用。对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参照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执行。第四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原则上由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采购。确因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情况特殊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集中采购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第六章 预算绩效管理第四十四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四十五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 逐步推动绩效目标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有关部门、单位申请使用专项转移支付时,应当按要求提交明确、具体、一定时期可实现的绩效目标,并以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予以描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将其作为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并将审核确认后的绩效目标予以下达,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第四十六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既定的绩效目标。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既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调整、暂缓或者停止该项目的执行。第四十七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中期绩效评价,并加强对绩效评价过程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第四十八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对的问题督促整改;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和分配的参考因素;将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公开,逐步建立绩效问责机制。第四十九条 专员办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审核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并提出审核意见,实施预算执行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并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和评价结果应用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财政部确定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意见和有关问效整改要求,并对相关后续政策和问题的落实、整改进行跟踪。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第五十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监督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第五十一条 分配管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以及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对审计部门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第五十二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申报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处罚,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一)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案制定和复核过程中,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分配方法、随意调整分配因素以及向不符合条件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的;(二)以虚报冒领、重复申报、多头申报、报大建小等手段骗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四)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分配或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五)未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致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被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资金闲置沉淀的;(六)拒绝、干扰或者不予配合有关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的;(七)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八)其他违反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五十三条 对被骗取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自行查出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收回。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查出的,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追回并及时上缴中央财政。第五十四条 对未能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在专项转移支付评审等有关工作中存在虚假、伪造行为的第三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第八章 附则第五十五条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报财政部备案,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日发布的《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财预〔号)同时废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828070
播放数:435917
播放数:1408763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转移支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