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为什么没战地1有中国吗

当前位置: &
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
扫描到手机
09:22:41 &腾讯 & &
对于广大的游戏玩家尤其是FPS玩家来说,十月末就是属于玩家的节日。因为各大游戏厂商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个时间发售自己年度旗舰作品,这其中就包含EA的年度巨制《》(Battlefield 1)。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战地》系列与《使命召唤》系列几乎成为本世代FPS射击游戏的标杆,自然也成为了死对头。当然,小编作为一个FPS玩家自然也是乐在其中,深度沉迷两款游戏的不同体验而不能自拔。回顾历史,细细发现无论是《战地》还是《使命召唤》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点”,那就是从二战题材发迹之后不约而同的才开发的现代战争题材。而如今《使命召唤》系列已经逐步贴上了太空、科幻、未来等标签,而今年《战地》的新作则走起复古路线,被命名为《战地1》的“一战”题材题材游戏,在如今的FPS游戏界来说确实算是罕见的游戏作品。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惨痛浩劫,一直时刻警醒着世人和平是多么难能可贵。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人回想起闪击战、原子弹、特种作战等等一系列高大上的代言词,但如果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很多人印象里更多的是无休止的冲锋拉锯战以及单调的“拉大栓”。其实从历史与政治的角度去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而第一次世界战大更多的是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向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因不可调和的利益分配问题发起“瓜分世界”的战争(参考五四运动历史和“二十一条”)。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上面这些这一段看似与游戏无关,但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次世界战大作为企图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其前提必然是科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应用,因此很多在今天看来很古老的战争技术在那个年代恰恰就是撬动世界和平邪恶的杠杆,今天就我们一同进入到《战地1》当中,去探秘游戏中武器背后的故事。多功能国际范与超长待机王——Springfield M1903(春田M1903)在《战地1》中侦察兵所使用的武器依然是以搭配了狙击镜的栓动步枪为主,作为远距离实施精确击杀的兵种,装备一把精准的步枪是十分重要的。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谈起二战中有名的步枪“春田步枪”似乎只能去和“三八大盖”去进行三四名的季殿争夺,而冠军无疑是在毛瑟98K和莫辛纳甘M1891之中产生的。但是若论起使用寿命春田M1903无疑要完爆前二者,作为Gew.98的仿制品,春田兵工厂兵工厂在其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并且在一战时就装备了部队,该枪即使在今天依然被美国用于训练和检阅,说他超长待机一百年绝不夸张。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1898年,美国曾为夺取西班牙在古巴以及菲律宾等地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美西战争。在战争期间,美军逐步意识到西班牙军队装备的毛瑟步枪性能远胜于美军当时装备的.30克拉格-乔根森步枪,尤其是在圣胡安山战斗中美军付出了1700人代价,这使美军更加坚定了更换新型步枪的信念。最后在向毛瑟公司支付了专利费以后开始进行特许生产,并在1903年正式定型成为美军制式步枪。之所以这把武器能服役如此之久,主要是因为本身功能强大。在一战期间部队以栓动步枪为主,源自于德国的精准工艺,才保证了性能优越。即使在美国参加二战之前的1938年,由于M1加兰德步枪的产量问题,春田M1903依然是美国现役装备量第一。随后为了适应战争发展的M1903也被普遍的改造成具有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直至1944年,雷明顿等多家公司曾被美国指定生产春田M1903步枪,至1944年停产时,该枪至少生产了130万支。当然除了因为美军四处征战而活跃在世界各地以外,在二战中根据租借法案春田M1903曾经大量装备于中国军队,并且广泛被使用在抗日战场上。甚至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他的身影出现。因其外观与中正式步枪十分相似也得了“花旗中正式”这样的称号。反器材武器鼻祖——K型子弹相信很多玩家从早期测试体验中就得知,在《战地1》的侦察兵装备中有一种叫做“K”型子弹的装备,它可以击穿载具装甲,并且确实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直接击杀载具中的乘员。如今提起特种作战,总是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把它和威力强大的反器材狙击枪联系起来,比如大名鼎鼎的——巴雷特。这一类主要针对远距离目标或者特种目标而射击的狙击枪可以发射包括穿甲燃烧曳光弹和远程狙击弹在内的多种弹药,普遍采用大口径的设计方案。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其实反器材武器更多的是脱胎于更早的反坦克步枪,因为装甲防护技术的日益进步,子弹早已不能满足对付坦克这种重型装甲目标,但是却依然对一些轻型载具在内的“软”目标具有相当客观的杀伤性。现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反器材武器是德国的毛瑟1918T-Gewehr,这种武器在一战末期被开发出来,但并没有在一战中斩获太多战绩,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装甲技术的发展,反坦克枪也就很快被打入了冷宫。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让历史回到1916年的索姆河,英国在一战将坦克刚刚投入战场之初,德军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虽然火炮可以对坦克造成很可观的伤害,但是命中率和效率都不佳。后来偶然之间德国人发现其为狙击手和机枪配备的“K”型子弹可以击穿英国MK-Ⅰ陆地巡洋坦克,随后这种“K”型子弹被配发给了每一位前线士兵,这也足足让英国的坦克兵吃了一些苦头。所以本着在战争学习战争的道理,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反坦克的武器其实就是这种“K”型子弹,然而好景不长,随后英国在新的马克-Ⅳ陆地巡洋坦克上强化了装甲厚度,“K”型子弹也就风光不再。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那么究竟是什么让K型拥有击穿5mm-10mm钢板的能力呢?其实坦克被真正的作为单独作战单元之前(譬如英国的巡洋坦克概念就是将坦克定义为单纯的支援武器),相对保守的坦克战术使得反坦克战术也同样保守,那时很多设计思想就是利用动能弹去破坏装甲从而杀伤成员,而“K”型子弹恰好是一种内含“碳化钨芯”的特殊子弹,这种子弹比普通子弹稍重一些,所以具有更加远的射程并且初速更快。但是历史是有趣的,一直在使用“K”型子弹的德军直到1917年缴获了两辆英军坦克之后才正式发现了“K”型子弹的这种效能。西方的“最后武士”——钉头锤一战之所以堑壕拉锯战为主,主要是因为当时武器自动化与轻量化的不足,又长又重的步枪虽然在远距离上能对敌人产生有效的伤害,但是在近距离就显得又笨又重,甚至还不如一把手枪来的实际,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近战武器也就开始暗地较量,来角逐王者。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虽然军用刺刀在十七世纪就被发明,但是在狭窄拥挤的堑壕之中展开白刃战之时装在步枪前端的刺刀还不如一把手枪甚至匕首来的实用。所以在这种时候作为白刃战时候的救命稻草一些上古级别的冷兵器也被就拿了出来,比如这样一把钉头锤。这时候有些玩家会问用匕首就好了嘛,其实不然在一战时很多士兵会身着带有钢板的护具,比如德国的风暴突击队。在面对这样的敌人时匕首就显得不太灵光,而且匕首需要命中要害部位才能使敌人丧失战斗力,而例如钉头锤这种钝器就显得十分简单粗暴,当然最重要的是十分有效。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在中世纪,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随着链甲和铠甲的发展刃器面对身着重甲的敌人想造成伤害也变得越来越难。这时人们发现用钝器越发实用,因为钝器所带来的伤害轻则骨折重则直接由于内脏损伤死亡,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刀剑来说不需要太多技巧。而到了一战,这种钉头锤或者说是堑壕棒也同样发挥着预热,由于当时自动武器装备数量很少,所以在堑壕中主要是以白刃战和堑壕枪为主,这种远古钝器可谓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装备再好一砖撂倒”。战马的绝唱——骑兵如果说东方武侠文化中的侠客精神代表着锄强扶弱与重情重义,那么骑士精神就是照亮黑暗中世纪的一缕曙光。作为奠定西方封建制度的基石,骑士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职业。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其实在《战地1》之前的测试之中很多玩家已经体验过了扮演骑兵在游戏中驰骋并且偷袭敌人的快感,但相信很多玩家也发现骑兵似乎大多数情况下更是一个移动的活靶子。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应当说对于骑兵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骑兵。在战争初期由于自动武器装备的不足,这就给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且机动灵活的骑兵留有了很可观的使用空间,可以担任突击或者远程奔袭任务。但是到了战争中期堑壕战变得十分普遍,面对深沟、铁丝网和重机枪组成的坚固防线,大规模使用骑兵已经成了一种作死行为。相信电影《战马》中集体冲锋的骑兵惨死在机枪阵地前的一幕大家还记忆犹新。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虽然大规模在证明战场使用骑兵已经不存在可能,但是在一些没有堑壕和机枪的真空地带使用骑兵执行迂回敌人后方等任务还是拥有绝对优势。比如在1917年的中东战场上,英国曾经指挥澳大利亚骑兵对拥有机枪和火炮的土耳其步兵实施了一次突袭,这次被称为“别士巴冲锋”的行动也誉为“最后一次成功的骑兵冲锋”。当然有所不同的是此时战马只是袋鼠骑兵的一种载具,在冲锋过后其实是下马作战的,这也是这次突袭损失微乎其微的原因之一。手中的潘多拉魔盒——毛瑟C96毛瑟C96作为游戏中载具驾驶员所装备的武器在很多时候可以挽救玩家于危难之时,因为《战地1》之中载具的驾驶员是拥有独立的装备系统,所以,毛瑟C96与传统兵种的步枪相比至少在弹容量上有很大的优势。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如果你看到这个名字感觉陌生,那么如果我说“盒子炮”或者“二十响”你绝对耳熟能详。没错毛瑟C96军用手枪就是我们常在抗日影视剧中见到的神器。但是励志取得本国订单的毛瑟公司此次却有一些失算,因为作为自卫武器来说毛瑟C96体积过大这其实他最大硬伤。不过这把武器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其一木质枪套可以作为枪托用来提高武器的射击稳定性,其二则是这把手枪居然有高达800甚至1000公尺的照门刻度。当然作为自卫武器的手枪而言毛瑟C96或许因为自身体积的原因显得不是那么合适,但无心栽柳柳成荫,虽然在国内遇冷但是在诸如俄国内战、中国军阀混战和西班牙内战之都充分证明了这把武器作为攻击武器其实更加合适,尤其是随后的M712改进型增加了全自动射击功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全自动手枪。而二十世纪初因为武器禁运,毛瑟手枪的在攻击性方面的优势深受国内军队的喜欢。除了最开始的采购以外,后期还开始了自行仿制,这样一把手枪也是见证了中国斗争岁月。最“热情”的死神——喷火器在《战地1》中在继承了《战地风云》系列中一贯的史诗级大场面之外,还遵循了前作的设定加入了可以拾取的特殊装备,比如身着重型钢甲的喷火兵就是一种近乎无敌的存在。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墨守陈规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恰好是一次打破常规的战争,后世各种各样武器与战术大多就是脱胎于一战,喷火器也是如此。当时为了应对堑壕战的反复拉锯,交战的各国都想利用新型武器去快速结束战争,在这种情况喷火器的诞生也就成了必然。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其实如果追溯历史,喷火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能找到十分古老的记载。但是公认第一支现代喷火器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德国黑科技真心多),并且在1915年第一次投入实战,那时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德军为了尽快打破在伊普尔与英军对峙的拉锯状态,派出了由前消防员组成的喷火分队,英军见到这种从十几米开外喷过来的火舌还没等喷火器造成太大的实际伤害就主动的丢弃了阵地。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后来喷火器在战斗中会除了直接通过火焰灼烧敌人之外,燃烧所产生的缺氧和高温以及有害气体都是对付如建筑、堑壕、载具内敌人的有效手段,从此各国也都开始研发自己的喷火器。看起来爱蹲坑到什么时候都拉仇恨啊。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喷火器不仅陆续研发除了轻型和重型,甚至还有专门注重防护性的喷火坦克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英国的丘吉尔-鳄鱼喷火坦克。最早的冲锋枪——MP18突击兵作为《战地1》中挑大梁的存在,手持冲锋枪或者堑壕枪的他们似乎少了往日BF3或者BF4团队中间的存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各式各样的反坦克武器。虽然说冲锋枪在“一战”这个背景下绝对是毒瘤一样的存在,但是在《战地1》当中冲锋枪在远距离完全就是一种考验缘分的存在。不过突击兵是《战地1》中唯一可以有效克制载具的职业,所以《战地1》中的突击兵其实更像前作的工程兵。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谈起MP18这样一把冲锋枪,中国玩家可能印象更深的是那个“花机关”的绰号,这是因为在这把冲锋枪的枪管套筒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套热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为了打破僵局首创了步兵渗透战术,这种战术则是最早的散兵进攻的雏形。这种战术的设想是利用炮火掩护让突击队员快速接近敌人或者穿越战线,对敌人纵深的重要目标进行破坏。而执行这种任务的暴风突击队很明显缺少了一种灵巧轻快的武器,随后MP18也就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当这支装备冲锋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榴弹发射器等等当时最先进武器的部队出现在敌人面前时,战线的瞬间崩溃成为了必然。但是仅仅在MP18冲锋枪投入到战场不久之后,局部的武器优势已经无力回天,意识到了冲锋枪可怕火力的协约国利用《凡尔赛协议》禁止德军装备冲锋枪。但是,接下来一批MP18冲锋枪很快的就流入到了中国,因为它恰好弥补了当时国内军队的火力空白而且制造简单深受中国军队喜爱。凡尔登绞肉机——马克沁机枪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最的转折点无疑是“凡尔登绞肉机”。在长达十个月的拉锯战之中,双方的步兵在不仅要面对堑壕和铁丝网构成的壁垒,同时还要面对由马克沁机枪组成的密集弹雨。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其实早在马克沁机枪问世之前就有一种名叫加特林的手动转轮机枪投入了实战当中,比如电影《最后的武士》当中就描写了武士向拥有加特林机枪的新式军队发起冲锋的一幕。但是这种手动转轮机枪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操作不方便、精度不足、机动性差等特点,所以自动武器在当时并没有收到很多国家的重视,直到马克沁机枪的问世,至少它引起了德国的重视。马克沁机枪第一次崭露头角就创下了50人利用四挺马克沁机枪击败5000人麦塔比利人的战绩。但真正让敌人领教他的威力则是在索姆河战役之中,装备了MG08马克沁机枪的德军在一天之内就击杀了60000英军,从那以后马克沁就成为了全世界军队的通用标配。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随后机枪不仅成为了堑壕与堡垒的标配,更是被放置在包括战舰、装甲战车、飞机等等可以对付步兵地方。在《战地1》游戏当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马克沁机枪。第一种是在掩体上有固定马克沁机枪作为火力点,这种固定火力点固然火力强大,不过很容易被敌人报复和偷袭。第二种就是通过拾取如图所示的装备,与之前介绍的喷火器一样,玩家在拾取了重机枪之后装备之后会变成一名身着钢板护甲手持MG08重机枪的士兵,当然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缺点。但是鉴于《战地1》将其支援兵的机枪都设定成了即使近战也需要五枪才能杀敌,那么似乎多一些这种重机枪确实威力十足。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钢铁猛兽——坦克相信参加过《战地1》测试体验的玩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载具的强大,尤其是坦克。相比于之前一战地系列作品中坦克作为载具对抗的设定不同,在《战地1》当中坦克对于步兵的威胁十分大,虽然游戏中只有三种坦克,但是每种坦克都有一定改装系统,可以让玩家实现其他的战斗用途,比如我就喜欢用20mm炮的雷诺FT-17作为屠步利器。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接下来首先来介绍游戏中被称为“重型坦克”的A7V,这辆坦克在现实之中是德国研发的第一辆坦克,标配成员组可以达到18人,武器方面有用一门正面固定夹角的主炮,其余则都是机枪。在游戏中这辆A7V拥有三种改装方案,分别是能施放烟雾的突击型、具有紧急维修功能的突破型和火焰喷射型,而在血量定位方面A7V重型坦克是三种坦克中防御力最高的,但是相对而言机动性与灵活性也是最差的。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接下来是英国的马克型陆地巡洋坦克,MK-Ⅰ,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到实战的坦克,对于军事装备和战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实中MK-Ⅰ型坦克的正面只有一挺机枪,侧面搭配有固定夹角的火炮。在游戏中这种坦克在测试中有两种设定,一种是能给队友提供补给的支援型,另一种则是将1号驾驶位也变成火炮的坦克猎手型。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接下登场的是《战地1》中唯一拥有360度旋转炮塔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这种坦克由法国设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将炮塔做整周自由旋转的坦克,这种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坦克的战斗效率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因此FT-17也成为了现代坦克的鼻祖。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在游戏之中雷诺FT-17轻型坦克被定义为轻型坦克因此防御力十分薄弱,但是因为有用360旋转炮塔所以作战灵活可以在A7V和MK陆地巡洋舰的射界死角区域进行偷袭。同时这款坦克拥有三种改造方案,一种是拥有37mm火炮,一种是拥有大口径加农炮,而最后一种则是搭配了机炮。除了武器不同意外这三种配置还可以分别完成布雷、补给、施放烟雾等不同的任务。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历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坦克战绩主要是由英国军队完成的,最初英国研发坦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援步兵、破坏敌方的机枪,这也就是为何MK-Ⅰ是“陆地巡洋舰”而不是“陆地战列舰”。值得一提是在坦克处女秀当中,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48辆试验车被紧急投入到战场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真正参战的其实只有不到20辆。从未见过如此钢铁猛兽的德军被完全碾压,甚至有三百名德军束手就擒。陆地之王也就从此一战成名。会呼吸的痛——毒气弹战地系列游戏中第一次出现具有毒气功能的装备实在《战地:硬仗》当中,而在《战地1》当中毒手雷和防毒面具无论在剧情还是多人对战当中都是存在感十足。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之所以把毒气弹这样一个装备放到最后去讲是因为化学武器对人类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其他武器,这种残酷是游戏所很难表现的。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化学毒气战恰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德国对协约国了第一次毒气攻击,氯气被德军从钢瓶之中释放出并且形成了一道“死亡雾墙”飘向了协约国的阵地,由于氯气密度大而且会灼伤人体呼吸系统,德军几乎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倾刻之间就占领了协约国的阵地。全是“黑科技”!揭秘《战地1》武器背后的故事在这之后防毒面具成为了一战主要参战国的标准装备,但这种面具虽然能对化学武器起到防护作用,但对化武战争和人性丑恶带来的伤害却束手无策。后记相信在这个时候很多玩家已经投入到了《战地1》的厮杀当中,作为EA的年度旗舰作品《战地1》在给我们带来全新游戏体验的同时,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浩劫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每一位玩家面前,无论是满目疮痍的城镇,还是硝烟纷飞的荒野都透出了战争所带来的那一份独特的凄凉。
(责任编辑:陈艾 CG03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这个up主高产似那啥,不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吗?
欢迎加入水友群,群号码: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喜欢的记得点击关注和投硬币哦qwq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游戏时光VGTIME
《战地1》选择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本次游戏的题材,其中的单人模式更是选取了六个战争故事,让我们体验到一百年前奋战于不同战场上的士兵的战斗历程。《战地1》的制作组DICE在游戏开发前对历史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作单人剧情其实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考,但其实游戏对这些历史却交待得有点不太明白,所以玩家们虽然每每为游戏的故事所感动,为壮观的场景所震撼,但往往却会对敌我双方有点闹不明白,"怎么英国就打土耳其了?""怎么意大利又和奥匈开战了?""美国为啥也参战了?"为了弄清游戏中单人剧情的前后逻辑,你可以来参考一下本篇文章。文章将会按照《战地1》单人模式中的六个战争故事进行划分,每个章节中会讲到一些有关于本章节的历史背景。美国参战如果你对中学历史课中我们学到的一战(一战在西方又被成为"the Great War")还有印象,你就会记得一战的主要战场都在欧洲,似乎和对岸的美国没啥关系。然而在《战地1》的第一章里我们看到的黑人士兵其实就是来自于美国远征军。美国是怎么参加到这场"世界大战"的呢?1915年,当欧洲的战事已经席卷到近东,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却在旧金山召开盛大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实际上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是宣布中立的,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参与战争。从1915年开始,德国为断绝敌对的英国获得海外物资资助,而在英国周围海域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周围海上的船只给予军事打击。多艘载有美国乘客的邮轮遭德国潜艇击沉,不断有美国平民在太平洋上伤亡。美德关系开始持续恶化,直至1916年3月"沙赛克斯"号被击沉,美国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德国暂时停止了攻击民船和商船的行为。随着一战战事的进行,战略局势发生改变,德国做好了美国参战的准备,然而他们却有信心在美国人到达欧洲之前就结束这场漫长的战争。于是在日,德国再次恢复了无限制潜艇战。2月3日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但此时美国方面仍在寻求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然而2月底的一份电报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态度,美国总统威尔逊收到一份由英国方面破译的情报。这是一份由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电报中透露:德国准备与墨西哥联盟,并唆使其向美国开战,而德国方面则承诺将美国的三个州给予墨西哥作为回报。这份电报在3月1日被公之于众,美国国内的反德情绪被瞬间点燃。4月6日,美国正式向德国所在的同盟国宣战。▲1917年美国远征军经过英国白金汉宫德军最后的攻势首批美国远征军于日抵达欧洲战场,但在彼时,美国的士兵们由于缺乏训练和装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形成真正的战力,更多的时间内只是完成一些支援性任务。1918年初,随着英法联军的反击,德军指挥官认为德军仅剩的机会就是尽快在春季发动攻势,在美军大批军力抵达欧洲前,将西线的战局稳定下来。3月3日,随着《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走向社会主义的俄国退出战斗,使德国能够腾出东线的33个师部署到西线。由此,德军与联军在西线上的兵力为192对178个师,德军形成了兵力优势,而且调遣来的部队经过休整,战力更高。德军在春季攻势的开始阶段势如破竹,一路将战线推进了65公里。而此时协约国联军才终于整合出了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逐渐开始能够应付德军的攻势。《战地1》序章"钢铁风暴"的故事也就是在此时发生。序章主角所代表的美军自1918年5月开始逐渐显示其作用,在夏季时每个月有30万名美军士兵抵达欧洲前线,在战争结束前共有210万美军被部署到了一战战场。哈林区的地狱战士自《战地1》公布之初,封面角色上的黑人美军士兵形象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名士兵来自于美军第369步兵团,这是美国远征军中第一支由黑人组成的团级战斗部队。在《战地1》单人游戏的序章"钢铁风暴"中,我们正是伴随着这些非裔美军战士步入了残酷的一战战场。第369步兵团最初为纽约国民警卫队第15团,组建于日。在它建立之前,任何想参加战斗的非裔美国人只能选择加入法国或加拿大军队。但是在其建立之后,第15团的士兵依然遭遇到了很多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种族歧视。▲369步兵团标识在其进行训练的斯帕坦堡,有人甚至表示拒绝售卖报纸给第15团的士兵。当15团在1917年底被指派到法国战场之后,美国远征军的指挥部甚至给法国民众分发名为"关于黑人美国士兵的秘密信息"的小册子,上面提醒法国人民这些黑人士兵可能存在不当的品行以及可能会成为强奸犯的趋向。日,纽约国民警卫队第15团改建成为第369步兵团。日,美军将369步兵团的指挥权指派给了法军。369步兵团在法国方面却受到了平等对待,甚至给他们分发了法军的制式装备。于是在一战战场上,就有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队由黑人组成的部队,使用着法军制式武器、钢盔、棕皮带和弹药包,却身着美军军服。▲369步兵团在法国从1918年的3月到7月期间,德军在西线展开了连续5次的大规模攻势。这场攻势结合了新式的突击战术、地面攻击机、坦克和仔细策划过的炮击行动,其中后者还包括使用毒气攻击。而在这段时间内369步兵团在法国境内连同英法联军连续作战,最终抵御住了德军最后的疯狂反扑。"钢铁风暴"这一章节正是反映的这段战事中的一段战斗。随后369步兵团又加入到了联军的反击中,并成为了联军中首个抵达莱茵河岸的作战部队。369步兵团又被称为"哈林地狱战士"或者"哈莱姆地狱战士"。纽约的哈林区又名哈莱姆区,这里是非裔美国人的聚集地,由于组建于纽约,369步兵团的黑人士兵都来自于哈林区。而"地狱战士"的绰号则是来源于德军,由于369步兵团的士兵在战斗时表现出了强悍的作风:没有一人被敌军俘虏,没有一个战壕被丢失,战斗勇敢、寸土必争,就连他们的对手都不得不佩服这样的一支军队。在一战结束时,369步兵团共有171名战士获得了法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军团勋章以及十字勋章,在此之前没有美国人能够获此殊荣。▲369步兵团士兵2003年,纽约市政府将位于曼哈顿的哈林河大街正式改名为"哈林地狱战士大街"。《钢铁风暴》值得一提的是,《战地1》单人模式的第一个章节叫做"钢铁风暴",事实上这个名字也是德国作家恩斯特·荣格尔的战争回忆录的书名,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西线前线作战。(下一页:一战中的坦克与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坦克作战)[page]MK V坦克在《战地1》的第一章"浴血之战"中,我们扮演的是坦克驾驶员丹尼·爱德华,操作MK V坦克"黑贝丝"。可见在一战中,就已经有坦克投入使用了。由英国研发的MK I坦克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战斗的坦克。当然"坦克"这个词在当时来说更多的是指"水箱",而不是巨大的履带装甲武装载具。而这个名字当时只是出于保密的考虑。▲MK I坦克毫无疑问,坦克最初研发的目的是为了终结漫长的堑壕战。这样的钢铁巨兽能够无惧机枪,在无人区内任意驰骋,跨越复杂的地形,碾过交错的铁丝网,并以强大的火力跃过堑壕。与此同时他还能够携带物资以及承载一些士兵。MK坦克与我们印象中的坦克外形截然不同,它有着独特的菱形外形,这是为越过西线战场中深深的堑壕而设计的。原本已经很高主体造型使得我们所熟悉的坦克炮塔在MK坦克上变得不可行,因为这会让坦克变得更高,使其不够稳定,所以只能把武器安装在坦克的两侧。有意思的是,由于武器配备的不同,在当时MK坦克还能分"男""女","男式"的MK I坦克配备了两个6磅炮,以及3挺霍奇基斯机枪,而"女式"的MK I则是4个威格斯机枪和1挺霍奇基斯机枪。这种"男女"的划分,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MK V。在《战地1》的多人模式中,你可以从三种MK V的坦克配置中选择一种,如此看来,这也还原了历史中的设定。而且,在当时的坦克中并没有配备无线电,所以每辆坦克中都配备了两只信鸽,并且在坦克上为其专门设计了出口,这也在游戏的情节中得到了忠实地还原。除了信鸽之外,坦克的通讯方式还包括灯光、旗帜以及旗语等。历经MK I、MK II以及MK III的演变进化,MK坦克终于在MK IV上投入大规模生产并第一次康布雷战役中大量投入使用。游戏中"黑贝丝"代表的MK V型坦克则在1918年的7月大规模投入使用。"浴血之战"这一章就设定在了1918年秋,这也是MK V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的时候。▲"黑贝丝"同款MK V坦克第二次康布雷战役在第一章"浴血之战"的最后,我们的主角和"黑贝丝"与德军的坦克和步兵进行了真正的一场浴血之战之后,即将前往康布雷。但这一章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那么在康布雷发生了什么呢?1918年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协约国对同盟国发起了"百日攻势",令德国在西线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康布雷,德军6.4公里的防线上只有两个德军后备师以及不超过150把枪。10月8日,当加拿大第2师进入到康布雷时,他们只是遭遇到了些零星的抵抗,紧接着他们就向北进军了。等到10月10日加拿大第3师接手时,他们发现康布雷已经没人了。在第二次康布雷战役中,可以说协约国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康布雷,这与一年前的第一次康布雷战役形成了鲜明对比。▲加拿大士兵向康布雷进军第一次康布雷战役1917年11月,法国小镇康布雷进行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要知道一战的战争大多都是在堑壕中进行的,这对交战的双方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于是英国在1915年研制出了坦克,并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这一"大杀器",虽然有很多坦克还没有开到战场便报废了,但是有18辆参与战斗的坦克帮助同盟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到了1917年冬,德军在东线的作战压力减少,开始从德俄战线上调兵支援西线。为争取时间突破德国的兴登堡防线,英国决定发起一次战役。坦克兵团参谋富勒提出建议,采用坦克部队进行一次奇袭。但此提议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尤其是正如《战地1》中反映的那样,一旦到了沼泽地带,坦克便会变得不可靠。但是富勒找到了一片干燥地带,这里的土地开阔平坦,非常适合坦克作战,而且这里还是兴登堡防线的重要补给点。而这里,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康布雷。为了让行动不被提前暴露,除军官以外,其他作战人员进攻前48小时都不知道坦克的实际作用。很多坦克都提前被美术家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迷彩色进行了伪装,并且都被隐藏在英军防线后一英里的森林中。11月20日,英军的378辆坦克和两个军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德军的防线发起了进攻。在这次战役中,英军采用了新式的步坦协同作战战术,而这一战术收到了奇效,第一天英军就向纵深推进了10公里,这也是开战三年以来英军在西线推进最快的一次。康布雷胜利的消息传回伦敦后,伦敦所有的教堂钟声齐鸣。但是随后,由于德军得到了增援,得以在左右两翼对英军反复冲击,而英军则在德军强大的攻势下节节退守,最终德军收复大部分失地。▲德军缴获的MK IV坦克最终双方在12月的暴风雪中结束了这场战役。在此役中,双方的伤亡数基本相当(英军4.3万人,德军损失4.1万人),双方也基本回到了战前的起跑线上。但作为人类首次大规模应用坦克的战役,康布雷让人们见识到了坦克拥有足以终结战争的能力。贝伦路口在这一章节中有一个任务目标叫做"贝伦路口","贝伦"其实是作家托尔金笔下作品《精灵宝钻》中一个角色的名字。这个完成了《魔戒》《霍比特人》的著名作家和语言大师,其实也作为英国陆军一员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一页:一战中的英国空军与齐柏林轰炸伦敦)
[page]英国皇家飞行队在《战地1》第二章"至上权威"的一开始,如果主角克莱德·布莱克本靠牌技或者千术拿到了飞机,我甚至会以为这是《泰坦尼克号》开头的翻版,可是这个蛮不讲理的角色反而让人更加印象深刻。也许你认为这个"狡猾"的美国人冒充身份加入的是著名的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但实际上这个在二战英伦空战中大挫德军的英国空军,在该故事发生的1917年,还尚未成立。一战时,很多国家的的空军还没有成为独立于陆军和海军的战斗力量,英国也不例外。但是英国很早就意识到了空军将会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在一战早期,英国就拥有了两支自己的空中力量:一支是隶属于海军的皇家海军飞行队(Royal Naval Air Service),另一支是隶属于英国陆军的英国皇家飞行队(Royal Flying Corps),也就是克莱德所参加的部队。这两支部队在1918年合并成为了英国皇家空军。▲英国皇家空军继承了RFC的标志英国皇家飞行队成立于日。在一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英国皇家飞行队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地面部队:测点协助火炮攻击以及进行高空拍摄侦查。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的飞行员们逐渐开始与德军开展空战,甚至还会负责对敌方阵地进行轰炸,而再到后来,英国皇家飞行队也执行一些轰炸德军工业及交通设施的战略任务。1917年前后,历史上的英国的飞行员们可以没有我们主角这样的光环。在当时,英国的飞行员军官在战场上平均只能存活11天到三周,而西线战场的陆军军官的一般在战场上能够存活六个月。所以在天上飞并不比堑壕更舒适。事实上,当时的飞行员不仅要面临稀薄的空气,当时飞机引擎的润滑剂是医疗等级的蓖麻油,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会大量吸入这种蓖麻油,这会导致他们持续的腹泻。所以这就是他们配搭白色围巾的原因,这其实不是为了帅气……而是他们要用围巾把护目镜上的蓖麻油擦干净。▲一战时的英国飞行员飞艇轰炸伦敦第二章"至上权威"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最后一段主角克莱德·布莱克本和他的战友威尔森在伦敦上空与齐柏林飞艇的空战了。关于这个空中大杀器,evaun同学在中有过详细的介绍,你可以在他的文章里先了解一下。我们都知道伦敦在二战中曾遭遇过德军的轰炸,而在更为早期的一战,"死神"一般的飞艇是否真的来到过伦敦上空呢?实际上,这的确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在"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与此同时"重于空气"的飞行器,也就是飞机,则在载重和体量上远远落后于前者。德军的海军和空军依靠大量的飞艇,在1915年1月开始对英国本土执行轰炸任务,目的是从空中摧毁英国的工业并打击其士气。▲齐柏林飞艇经过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在当时,德军的做法是:飞艇傍晚从德国本土的基地出发,这些战争巨兽通常在华灯初上时就能够抵达英国上空,依据城市的灯光,这些飞艇投下炸弹,然后在黎明前返回德国。此时飞艇的攻击通常是单枪匹马,造成的伤害也非常有限。但其超高的飞行高度让英军无可奈何。可以说除了天气之外,英国的那些战斗机对这些庞然大物并没太多办法,即使把飞艇打得满是弹孔,它们依然能够飞回德国。这一度使英国人民陷入到了"齐柏林恐慌"中。然而这种情况在1916年夏天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英国研制出了两种高爆弹和一种燃烧弹。前两种子弹能够打穿飞艇的氢气气囊,而后者则能够利用白磷,让泄露出的氢气在与空气混合后迅速燃烧。一旦这种子弹击中飞艇,那么这个庞然大物就难以幸免于难。而正在此时,德军新型L-30系列飞艇加入德军海军空袭部队,德军飞艇部队的长官彼得·施特拉塞则决定以现有的所有飞艇倾巢出动,发起对英国的空袭,由此完全改变战争的走向。▲L-30型飞艇这样的空袭在1916年进行了三波。在第一波进攻并没有留下什么战果之后,德军在8月末又开始进行第二波空袭,这一次轰炸了伦敦近郊的SL-11飞艇被皇家空军的少尉罗宾逊用混合子弹击中,短短的几秒内SL-11就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焰,使伦敦市民一饱眼福。其他的飞艇多是落荒而逃的下场。此时德军仍未死心,在9月23日又开始了第三波空袭。12艘飞艇在德国起飞奔向英国,在旧型飞艇奔向英国其他地区时,新型的L-31抵达伦敦上空,但紧接着它就被击中了。飞行员仓皇着陆选择投降。而另一艘新型飞艇L-32则在被追击时,被燃烧弹击中,烧成一个巨大的火球。之后另外一艘新型飞艇L-31则在10月1日的空袭中,被英国皇家空军的邓普斯特少尉击毁。在此之后,德国的飞艇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明目张胆地来到大不列颠上空,取得一定战果之后堂而皇之地离开。1917年之后德军配备的新式飞艇则比英军飞机飞得高很多,但是它牺牲了负载和续航能力,而且高空投掷炸弹的精准度极低,对打击英国军民士气所起的作用有限。飞艇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侦查和政治宣传的手段。《战地1》的第二章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也就是说,其实历史上这时候的飞艇并没有我们在游戏里见到的那么可怕了。在1915年1月到日的时间里,德军对英国本土总共发起了51次飞艇空袭,造成了557人死亡,1360人受伤,但同时德军自己也在英军的炮火和海上的风暴中损失了80艘飞艇。德军超高投入的飞艇战不仅没能够给英军带来战略与士气上的打击,反而使己方损失惨重,甚至德国飞艇部队的指挥管彼得﹒ 施特拉塞也在最后一次空袭伦敦时随飞艇坠毁身亡。(下一页:意大利战线与一战中的特种部队)[page]萨伏伊萨伏伊王朝是意大利的一个王朝,在1861年至1946年期间统治意大利。萨伏伊王朝的两位君主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一和卡洛·阿尔贝托对统一意大利起到了很大作用。之后萨伏伊家族失去了对意大利的主导地位,翁贝托一世以及在一二战时在位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都只是名义上的国王。1946年意大利通过公投废黜王室。意大利战线自1882年开始意大利就与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结为了三国同盟。然而意大利一直就对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特伦托、阜姆以及达尔马提亚有所企图。1902年意大利与法国秘密达成协定,标志着三国同盟名存实亡。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一直拒绝出兵,声称三国同盟是一个防御性的同盟,而奥匈帝国正在进行侵略。为了保证意大利继续保持中立,奥匈帝国与意大利进行谈判,承诺给予意大利突尼斯,换取意大利的中立态度。而另一方面,协约国则许以意大利特伦托、的里雅斯特、达尔马提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德国在北非的殖民地等,希望意方加入协约国方并参战。对于意大利来说,后者提供的地区对于想要控制地中海地区的自己来说有着更大的诱惑,随后受到协约国1915年4月入侵奥斯曼土耳其的行动鼓舞,接受了协约国提供的条件。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十五个月后对德国宣战。战争初期,由于双方都没什么提前准备,意大利在武器装备上严重不足,士兵的手枪有的是自己花钱买的,而头盔则是法国资助的;奥匈帝国则把主力兵力布置在了与俄国交战的东线战场。于是意大利对阵奥匈帝国拥有人数的优势,但意大利在攻占了奥匈帝国的几座城市之后,双方就陷入了类似于西线战场的胶着。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的原因是双方后来的战斗都发生在山地,正如《战地1》单人章节"萨伏伊万岁"中描绘的那样。奥匈帝国方将防线布置在山上,而意大利军在仰攻时完全没有章法。虽然有时意军人数要十倍于防守的奥军,但是奥军防守起来却出奇地容易,他们要瞄准这些喘着粗气在爬山的意军,不比训练时困难太多。后来意军方面想要通过大规模进攻一举突破防线,进入巴尔干半岛,他们甚至集结了上百个骑兵中队,虽然说明意军为此下了血本,但显然骑兵并不适合山地作战。战争初期意军虽然有兵力优势,然而战场主动权却一直属于德奥联军。▲格拉帕山上的一战纪念馆1918年秋季,一战进入末期,意军在协约国援军的帮助下已经在战场上获得了上风。10月24日,意军对格拉帕山(《战地1》中名为"格拉巴山")发起了进攻,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奥军投入预备队,而另一方面英军与意军的预备队则在皮亚韦河上发起了进攻。渡河之后,意军占领了维托里奥·维内托,并直接威胁到了特伦托,这也就是这场战役名为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的原因。而《战地1》"萨伏伊万岁"这一章节正是为我们讲述了这场战役中,意军进攻格拉帕山时所发生的战斗故事。日到11月3日,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以意大利的胜利而告终,它标志着一战意大利战线的终结,并引发了奥匈帝国的解体,而在这场战役结束后的两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随之结束。敢死队《战地1》的"萨伏伊万岁"中讲述的是一个隶属于意军中特殊作战部队的士兵的战斗故事。这类作战部队的名字是"Arditi ",这个词是意大利语中"敢于"的动词,翻译过来就是敢死队。这其实就是一战中意大利所使用的特种部队。关于敢死队的前身,有人认为是1914年意军雇佣的一些在敌后开展行动的探险者,也有些人认为是所谓的"死亡连队"。这是一些专门负责在战场上破坏敌军铁丝网的巡逻队,他们通常会身着重甲,头带法里纳头盔,也正是主角所身着的装备。最初的敢死队,更像是下层军官与士兵的自发组织。正如游戏里表现的那样,敢死队并不是为步兵团的进攻清除障碍,而是要完全占领敌人的据点。敢死队的队员都是出于自愿参加的,通过筛选的大多是那些不惧炮火声的人。队员会首先学习防御以及徒手格斗技巧,之后他们就可以上前线了,到时候他们每人会被发上一把匕首和几个手雷……是的,如果你玩过了《战地1》,你会以为意军的敢死队队员都是这样的……然而,他们是这样的……敢死队的队员的主要战术就是冲入敌军堑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在敌军阵营中制造混乱。在狭窄的空间中,匕首绝对是一个威力强大的夺命武器,而携带步枪只能让他们的行动缓慢。手雷则能够起到扰乱敌军的作用,因此敢死队往往会使用那些爆炸声巨响无比,实际却并没有那么有威力的手雷。敢死队的每次行动一般都会攻占并守住一个据点24个小时,随后普通步兵团会来接管,这样的一次进攻则会损失他们25%-30%的人员。而他们的军训则是:"O la vittoria, o tutti accoppat"(为了胜利,宁死不屈),这也是"萨伏伊万岁"中的两个小章节的标题。由于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敢死队队员们在1916年得到了意军最高统帅的嘉奖,他们也获得了"Arditi"的臂章。这也是意大利陆军首次正式使用"敢死队"这个名字。▲敢死队队员1917年夏天,受到德奥联军中的特种兵"突击步兵"等的启发,意军正式组建了敢死队,它的正式名称是Reparti d''''assalto,意为"突击单位"。同时建立的还有专门为突击单位培训士兵的学校。此时的敢死队队员虽然也要首先出于自愿,但相比之前,他们的甄选标准更高了一些,通常这时候的敢死队队员都来自于意大利陆军另外的两个精锐——山地部队以及贝尔萨格里步兵团,这两个部队的士兵都以其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著称。这时的士兵们能够获得更好的训练,除了匕首以及手雷的训练之外,他们还要学习喷火器的使用。▲敢死队合影在1917年秋季的卡波雷托战役中,第一批的27个突击单位被应用在了战斗中。到1918年秋终结战争的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时,突击单位在突破皮亚韦河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战争结束后的1920年,敢死队被正式解散。敢死队成功地为一战的堑壕战带来了运动性,他们为当时的意大利士兵树立了榜样,并且至今仍闪耀于意大利的军事史中。(下一页:英军在一战中的大失利与最古老的兵种之一)[page]加里波利战役1914年德国为了在东线战场上牵制俄国,以贷款一亿法郎的条件将奥斯曼土耳其拉入了同盟国的阵营。这直接导致了连接西欧与俄国的主要航道黑海遭到了封锁。彼时还是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拟定了英国海军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作战后直取伊斯坦布尔的计划。1915年初这项提案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全票通过。3月18日,发起总攻的英法联合舰队在狭窄的海峡中却出师不利。强大的战列舰队并没发挥出太多的作用,然而却有多艘战舰沉没于此。强攻不成,协约国改变了作战计划。他们准备从北非抽调步兵,在加里波利半岛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而这些抽调兵力的主力,就是我们在"传令兵"章节中见到的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组成的澳新军团。4月25日,协约国部队在加里波利半岛的西南端进行登陆作战。在这次作战中,协约国部队损失惨重,不但他们的海军无法瞄准岸上隐蔽的野战炮,而且他们还几乎完全暴露在了居高临下的土耳其军人的眼前。担任主攻的澳新军团偏离预定的登陆位置,随即遭到了土耳其军一名叫做凯末尔的年轻军官所指挥的19师17团的强烈阻击。狭窄的海滩让澳新军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其他地方登陆负责佯攻的部队也都被打回到了船上。而澳新军团登陆的不知名海湾后来被称为"澳新军团湾"。▲澳新军团湾随着战斗的进行,协约国凭借海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了滩头,却没办法向内陆纵深推进。而土耳其军虽沉痛打击了协约国的登陆作战,但也没办法将上岸的协约国军队打回到海上去 。在这之后,双方在海岸附近深挖壕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到了日,英国政府对登陆战完全失去了信心,于是下令撤退。在撤退中,协约国军队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性,直到日最后一名澳新士兵离开,协约国部队一共阵亡了10名士兵。游戏中这一章的最后一段也正是设定在了这个时候。加里波利战役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作战双方投入了超过80万兵力(协约国56.8万,奥斯曼土耳其31.5万),造成了近50万人的伤亡,双方几乎各占一半。虽然此次作战从战略上被认为是"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 然而战前计划的疏漏和战时指挥不当最终造成了协约国在加里波利战役中的失败。加里波利战役让凯末尔一战成名,这为他此后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积累了声誉。而此次作战的发起人丘吉尔则不得不黯然请辞。随后他远赴法国前线战场,追寻着他下一次大放异彩的机会。一战中的传令兵在"传令兵"(The Runner)这一章节第二部分的一开始,我就像在进行其他FPS游戏一样,准备一路杀过去,然而不久之后却发现任务失败了。反复尝试多次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传令兵"的含义:作为一名传令兵,你要做的就是在阵地之间传递消息,一路躲开敌人的视线。但同时,你又不能向斯内克那样谨慎小心,因为你要把消息和命令快速地传达过去,真正地成为一个"Runner"。传令兵是一个古老的兵种,古时候进行战争,从上向下传达作战指令无法通过现代的通讯手段,那时候依靠的就是传令兵。在马拉松起源的故事中,那名回报胜利消息的士兵菲迪皮茨其实际上做的就是传令兵的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通讯技术依然没能像二战时那样发达,很多时候大家在战场上进行沟通还是通过那些传统的手段:飞鸽传书、旗语以及人力等。一战中的传令兵在一战大部分时间里,大家都是在堑壕中进行作战,想把一个消息传递到另一个堑壕,则不得不让传令兵离开堑壕在危险的地面上进行奔跑,使得传令兵的工作变得异常的危险。很多时候传令兵并不能如愿到达他们的终点,而这时候军官为了确认命令送达,通常都会让传令兵在传达完指令后进行回报。战争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较量,因此传令兵在一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战的德军阵营中有一位年轻的传令兵,在战场上受过两次伤,最后因为他的英勇而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他叫做阿道夫·希特勒。(下一页:现代中东乱局的起因与阿拉伯的劳伦斯)[page]阿拉伯起义在一战初期,奥斯曼土耳其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比如之前我们提到的加里波利战役。1915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了埃及,围困了亚丁保护地。为了扭转在中东的不利情况,英国指派高级官员麦克马洪与麦加统治者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互通信函。英国向侯赛因保证,如果侯赛因协助英军在中东的战事,那么战后英国将协助他建立一个阿拉伯帝国。日,侯赛因和他的两个儿子阿里和费萨尔率领1500名阿拉伯骑士在麦地那对空放枪,宣布阿拉伯独立。阿拉伯起义军随即占领了圣城麦加,并在这里对全世界发表公开宣言,表示阿拉伯脱离奥斯曼土耳而独立。到当年的9月末,在英军的海上及空中协助下,阿拉伯军已经占领了红海沿岸的多地。在麦地那鸣枪的同一时间,英国向汉志(如今的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区派遣了多位军官协助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后来被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T.E.劳伦斯。在《战地1》的战争故事"事在人为"中,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位追随劳伦斯的贝都因女战士。1917年,劳伦斯拟定了一次针对亚喀巴港的英阿联合行动。亚喀巴是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在红海沿岸仅剩的一座港口,对海上的英国远征军有着不小的威胁。5月9日,劳伦斯率领40名部下从沃季赫出发,迂回绕道迷惑土军,然后在霍威塔部落借到数百士兵。7月6日,在英军舰队的炮火的掩护下,劳伦斯带兵从内陆攻入亚喀巴,令土军措手不及,几乎兵不血刃地夺下了这个战略要地。而此时正如游戏中表现的那样,大马士革至麦地那的汉志铁路,是土军补给运兵的生命线,一旦瘫痪,南端的麦地那便会被封锁,使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的驻军陷于被动。在劳伦斯等人的指挥下,阿拉伯人开展游击战破坏铁路,策应英军主力。他们炸毁土军列车、拆毁铁轨,并缴获大量军事物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军事行动牵制了数以千计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阿拉伯起义军1918年9月底至10月,土军全线溃退,10月1日,劳伦斯随阿拉伯军进入了大马士革,此次的战争也在不久之后结束。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的领土被欧洲列强瓜分,阿拉伯世界被分裂为数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战地1》的战争故事"事在人为"与现实的历史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出入。1918年春季(也就是我们游戏中"事在人为"这一章节的时间),为了彻底彻底切断和摧毁汉志铁路,英阿联军发动了所谓"刺猬行动",而劳伦斯也在亚喀巴附近参与其中。亚喀巴位于如今的约旦,而游戏故事的发生地则远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征服亚喀巴的劳伦斯游戏中奥斯曼土耳其军的秃头反派在被劳伦斯与女主角抓住后,说道:"总有一天,全世界会侵占你们的土地和那沙子底下的宝贵黑金。"这句话现在听来虽然是"神预言",然而其实当时人们还并未在阿拉伯半岛发现石油,沙特阿拉伯的油田实际上是1938年才被发现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也被人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他在1916年到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作为英军联络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闻名于世。▲T.E.劳伦斯对于玩家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名字除了出现在《战地1》中之外,他还是《神秘海域3:德雷克的欺骗》中的一个线索,正是劳伦斯的笔记将德雷克最终带到了传说中的千柱之城。事实上,历史上的劳伦斯能够算是德雷克的同行——在参军之前他一直都是一个考古学家。1909年,还在牛津大学深造的劳伦斯就前往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境内十字军古堡的遗迹,返回英国后,他将在中东的考查记录、草图照片都收入了他的毕业论文《12世纪末十字军运动对欧洲军事建筑风格的影响》中,随后他以一等优秀的成绩从牛津毕业。1911年刚刚毕业的劳伦斯来到了中东,参与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古城卡尔凯美什的考古工作。让他更加了解了中东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劳伦斯选择了参军。由于劳伦斯的考古经历和精通阿拉伯语并且了解中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他被派往英国在开罗的情报部门做一些文字工作。有着学者背景的劳伦斯在当时所撰写的一些分析,如今看来让他显得有些像"穿越者":他不仅准确指出了当时在阿拉伯半岛的一支极端瓦哈比派别的领袖伊本·沙特以及瓦哈比派的危险性(后来这只派别建立了沙特阿拉伯,同时也是恐怖主义之源),更预测到了美国进入中东会遭遇到困境。▲《战地1》中的劳伦斯1916年,随着侯赛因在麦地那放枪并宣布阿拉伯独立,阿拉伯起义开始了。英国为了帮助起义军,按照承诺给予了侯赛因大量的资金、物资以及人力资源。10月16日,劳伦斯作为英军的军事顾问之一,被派遣到了汉志地区。在会见了侯赛因之后,劳伦斯成为了其三子费萨尔的军事顾问。劳伦斯在后世被人称为"游击战之父"。他所倡导的游击战与西方传统的军事理念不同,他强调分散兵力,通过小规模奇袭的方式破坏铁路,最终达到战略目的。亚喀巴可以说是劳伦士一生的高光时刻,他带领阿拉伯军队以损失两人的代价,成功夺下亚喀巴,并消灭了1200多名奥斯曼士兵。他也因此而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征服亚喀巴的劳伦斯除此之外,劳伦斯本人也亲自上阵,在战争中一共负伤三十多次。这些都让劳伦斯赢得了阿拉伯人的尊敬,他还与费萨尔王子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刻的友谊。战争结束后,劳伦斯主张阿拉伯独立。然而在此之前,英国不顾在此前麦克马洪对侯赛因的承诺,早早与法国签下了《塞克斯皮科协定》,把叙利亚许给了法国。劳伦斯冒着叛国罪将这项协定透露给了费萨尔。1919年巴黎和会上,劳伦斯作为费萨尔的顾问,两人一同出席,为争取阿拉伯独立作出最后努力。然而此次会议相当于《塞克斯皮科协定》的放大版,阿拉伯人的利益几乎完全被无视,叙利亚被交给了法国委任统治。感觉到自己努力争取的阿拉伯独立事业被政客出卖,气不过的劳伦斯索性辞职回家。费萨尔回到大马士革领导暴动,却被法国人驱逐出境。直到1921年,东山再起的丘吉尔任英国殖民地大臣,为了稳定中东局势,安排费萨尔成为伊拉克国王,其兄阿卜杜拉成为外约旦酋长。然而此时分裂的中东与劳伦斯所争取的统一的阿拉伯王国相距甚远,一战后大国在中东的所作所为,也为此地区后世的乱局种下了祸因。战争结束后,劳伦斯拒绝出任总督等职位,以陆军上校的军衔退伍,开始过起了隐居生活。然而一段时间后,耐不住寂寞的劳伦斯以假名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但没过多久就被记者发现,被迫退出空军。不久之后,他故技重施,以假身份加入了陆军坦克兵团,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有关阿拉伯战争的回忆录著作《智慧的七柱》。1925年劳伦斯又离开了陆军,返回空军担任士兵,负责驾驶快艇救援落海的飞行员。▲拉伦斯和他的超级布拉夫摩托车日早上,劳伦斯骑着他的超级布拉夫SS100摩托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刚刚翻过一个坡的他突然看到了前方两个骑车的少年,劳伦斯紧急避让,却让自己的身体猛然摔到地上,头部严重受伤。六天之后,劳伦斯在医院去世。劳伦斯的事迹经过史诗化后成为了英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但也有人认为英国政府正是在他的帮助下造就了今天的中东乱局。但无可否认的是,劳伦斯为阿拉伯的民族独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就像是我们从历史书中学到的,这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非正义战争,其中并不存在意识形态冲突与正邪的对立,有的只是单纯的利益。6500万人参加了这场战争,2000万人受伤,超过1600万人丧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及人口损失。但无论如何,这场战争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英镑霸权逐渐被美元替代,欧洲衰退,美国日本逐渐兴起,物产主义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此同时一战也造就了民族国家的崛起。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则引发了五四运动,可以说一战也客观上促进了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所以正如《战地1》在开篇时所说的,"超过6000万士兵参与了这场‘完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最后这场战争什么都没完结。却永远改变了这个世界。"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玩加赛事48分钟前
触乐网1小时前
玩加赛事48分钟前
触乐网1小时前
触乐网2小时前
玩加赛事2小时前
玩加赛事3小时前
口袋巴士3小时前
口袋巴士5小时前
口袋巴士4小时前
玩加赛事4小时前
17173游戏6小时前
口袋巴士4小时前
indienova7小时前
178游戏网10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1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