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激励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分为哪几类吗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孙国峰:货币当局应如何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人民币交易与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 | 孙国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动摇了人们之前在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方面达成的共识。危机前的共识是货币政策应该只需盯住通货膨胀率,而不必对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逆向操作。
  而如今,中央银行不仅已从规模和范围两方面适时增强了传统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而且在预防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以及管理系统性危机方面成为了一把“无锋重剑”,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尚未完全清晰的今天扮演着“看守人”的角色。
  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王擎教授组织引进翻译的《系统性风险、危机与宏观审慎监管》一书,是一本旨在总结、探讨当下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前沿学术论著,在分析系统性风险成因和本质、金融失衡过程、金融传染效应、危机成本、宏观审慎监管的未来出路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文献观点,集众家所长,兼有投石问路的启发意义,我认为是在系统性风险方面必须一读的好书。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危机后时代货币政策在管理系统性风险的新作用和新定位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人民银行最近几年的探索方向相互证照,也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必要在此进行深入分析。
  从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的实际来看,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新思路:
  其一,央行抛开“中性”的矜持,开始关注金融稳定和资产价格,强调去杠杆和防风险;
  其二,虽然金融危机缓解之后宽松货币政策开始淡出,但仍需对各种结构性改革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
  其三,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合流或分化趋势还在演变之中,监管机构设置的改革方兴未艾。
  仅就我们所关注的系统性风险防控来看,可从事前和事后两个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潜在和实际作用。
  在事前,货币政策可在危机爆发前的繁荣中发挥防范性作用;
  在事后,货币政策可降低因信贷紧缩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而引起的系统性成本。
  货币政策对信贷周期的影响
  系统性风险最危险的内生性源头,是金融中介机构通过信贷杠杆和过度风险承担引起的金融失衡,这主要涉及两方面理解:
  一是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的信贷周期分析;
  二是基于代理问题的市场风险行为分析。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两大核心概念是“
外源融资溢价”和“净值”。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从信贷市场获取资金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即外源融资溢价,而这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最主要的施力媒介。
  在此基础上,由于流动性的不对称性和资产价值的不对称性,实体经济摩擦或金融摩擦会导致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引起净值的波动,且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性。
  而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信贷渠道(溢价)和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净值)对信贷周期施加逆向影响。
  第一个是银行与企业间直接的信贷渠道。例如,法定的提高能使银行减少贷款供给,从而增加了那些依赖于银行信贷的借款人的资金成本。
  其内涵的原理在于,银行不能在Modigliani-Miller(-)模型的无摩擦条件下吸收足够的资金来弥补中央银行提高法定率造成的流动性短缺。
  同时,一些借款人(如中小企业)不能找到银行贷款的完美替代品,因此,由货币政策引起的银行信贷供给变化也会对非金融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信贷周期的第二个渠道是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例如提高短期利率会降低银行净值,并减少融资的流动性,从而对银行贷款产生负面影响,引起银行贷款总量的显著波动。
  同时,货币政策紧缩也加剧了小企业在库存和投资决策中的流动性约束,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弱了小企业的信誉度,进而减弱它们筹集任何外部资金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银行贷款。
  此外,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还有另一个影响信贷周期的渠道――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银行借入短期资金同时以固定利率长期借出时,短期政策利率上调将减少银行的现金流,使银行面临额外资本需求。而因为发行股票成本很高,银行只能减少放贷以防止杠杆过高。
  总之,货币周期的确会影响信贷周期,同时需要注意到,货币政策的信贷作用渠道在银行主导型经济体中(如欧元区和中国)更有效,而对于主要由非银行金融中介和市场提供资金的经济体(如)来说,效果则要弱一些。
  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
  由于隐性和显性的政府补贴、高杠杆、市场约束无力、公司治理缺陷以及激励机制扭曲,银行面临严重的代理问题,而代理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行为学领域的内源性肇因。
  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政策措施能够影响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到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从而引起信贷供给在总量和风险构成方面的变化,即“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以短期利率为例子,以往的观点认为短期利率的重要性仅仅来源于它们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即长期利率是未来短期利率的风险调整期望值。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增加了家庭和其他经济主体向银行提供的资金,可能增加贷款的风险转嫁效应,其原因在于银行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尤其是那些资本金较低、未能将贷款违约风险完全内部化的银行。低利率诱使银行追求收益(即投资于高收益、高风险的证券产品),并且可能为下一次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埋下种子。
  以货币扩张下的泡沫为例,银行以高于基本面的价格水平购买资产,而这些投资是由短期高杠杆融资的,因而银行实际上进行的是一个负净现值的投资,但这种风险转嫁效应对银行股东来说是理性的,因为它为股东产生了正的预期回报,牺牲的是银行存款人和债权人(甚至是纳税人)的利益。
  无风险利率的降低减少了融资成本,对于在有限责任制下经营的银行,融资成本的降低显然会使其增加杠杆,杠杆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强了代理人问题和道德风险。而对于资产负债表中具有刚性债务的金融中介机构,比如养老基金,低利率更有可能增加其风险承担,追逐高利润。
  还有学者发现,更低的利率会增加金融中介机构持有的遗留资产的价值,即所谓“秘密资本重组”,净值的增加导致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疏于进行审慎的风险转移。
  另外一个视角是,中央银行在危机后放松银根的明确意愿可能导致更多的银行事前风险过度承担。央行事后的流动性干预带来一个暗示,即对杠杆程度高、流动性水平低的银行的惩罚较轻。如果银行预期中央银行会在金融市场承压时降低利率,它们会大举借债或发放更多高风险、低流动性的贷款,从而增加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此时,中央银行最好通过改变货币政策来改变银行的冒险动机,更不应当营造实际利率将长期处于低位的预期,以免银行的风险行为倒逼央行继续维持低利率。简言之,央行在增强金融稳定性方面需要建立必要的信誉,这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风险承担渠道作用的大小取决于风险资产的可替代程度以及杠杆和融资成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较低的短期利率可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从而导致杠杆的增加以及信贷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因此,央行需要在经济复苏态势明确后有序提高政策利率,以抑制加杠杆行为和资产泡沫,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事后管理
  就本质而言,系统性危机指的是系统性风险在金融部门内部以及从金融部门到实体部门的负外部性呈现的一种集中爆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负外部性中,风险传染和流动性不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金融至实体部门的负外部性中,企业和家庭的信贷供给减少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非常规措施),特别是强化自己的最后贷款人身份,中央银行可在减少这两种外部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繁荣时期金融中介有动机投资于高收益的非流动性资产(如场外衍生品和抵押担保证券)。金融危机时,金融中介被迫贱卖这些资产,市场价格暴跌和市场流动性枯竭这两个趋势相互助推,导致很多金融中介失去融资流动性。针对金融体系的外部性,央行的政策逻辑是为金融市场和机构提供流动性,如果金融部门内部的外部性可以被控制,那么金融中介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问题将会减少,原则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外部性也会减少。
  这次危机中,主要发达国家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成功避免了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出现更强烈的外部性。央行通过利率政策、最后贷款人职能和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为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主权国家提供了流动性,从而缓和了流动性不足和偿付问题,有效恢复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功能。
  不过,货币政策的事后矫正也存在一些效率问题和政治经济问题。
  首先,可能难以及时辨别流动性不足和无力偿付的问题,结果拯救了本该倒闭的“僵尸机构”,而本处于监管外的金融机构更是“搭便车”。
  其次,通过货币政策干预来援助金融机构会增加它们对未来援助的预期,这会提高道德风险,特别是当货币政策为政府关联机构或者主权融资时,以上问题会进一步恶化。有学者认为,在银行贴现窗口执行估值折扣以及在直接购买国债时的限制条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
  金融中介机构的资本和流动性问题溢出到实体经济,加上家庭和企业虚弱的资产负债表与债务积压问题,导致家庭和企业的信贷获取能力锐减,引起总产出、就业和福利的减少,构成了系统性危机爆发的第二种负外部性。
  相比于金融机构,危机对非金融机构借款人造成更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的金融合约流动性更低、信息敏感度更为敏感,而且更难在金融市场融资。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注意到一些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出台的很多信贷宽松(Credit Easing)货币政策工具都引入了激励相容机制,刺激银行在经济下行期提供信贷支持,尤其是重视将银行信贷资金引入实体经济部门。如美联储的扭转操作(TWIST)、欧央行的定向长期再融资(TLTRO)、央行刺激银行信贷工具(SBLF)和央行融资换贷款计划(FLS)等,这些做法有效地替代了运转失灵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松了贷款条件,最终减轻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导致的信贷限制。
  不过,有一些经济体家庭和企业的信贷萎缩问题来源于资产净值恶化和总需求下降,即货币政策的非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渠道,此时银行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并不明显,可能还需要辅之以补充性的公共政策措施,特别是旨在降低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溢价和信贷配给问题的措施。
  另外,需要提到一点的是,对金融部门的救助和经济衰退引起了政府税收的减少,在金融危机中,国债发行可能大幅增加。因此,货币政策可能通过非常规措施发挥作用,以避免高国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这也是一个减缓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溢出的政策逻辑。
  央行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架构中的位置
  十年前最盛行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最适用于防止通货膨胀而非控制经济中的金融失衡,“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期的低通胀更是进一步加深人们这个固有观念。
  然而,系统性风险和危机的高昂经济成本,使得关于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应该包含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组织形式上应如何协调以及央行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等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成为政策辩论的重要话题。
  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货币政策工具,不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其传导原理都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需求定律”成立,即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越涨,需求越小。但是很多金融市场都容易出现顺周期行为,发生“买涨不买跌”的现象,这就使利率等价格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很容易出现价格超调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带有更多的金融市场属性)之所以比商品市场更容易出现顺周期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容易加杠杆从而改变了需求数量,导致需求曲线向上倾斜,因此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的调节。可见,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减轻货币政策的负担,补上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市场顺周期行为上的短板。
  通过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调节,影响资产价格和收益水平,进而影响金融系统行为,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力度和结果,从而起到支持货币政策的作用。当发生资产泡沫时,仅仅不足以应对,需要辅之以适度收紧的宏观审慎政策。两者的有序协调有利于促进传导效应、强化政策效果。
  宏观审慎政策在纵向上具有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在横向上具有防止风险传染的功能,但比较起来,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逆周期调节。这种逆周期调节既可以控制杠杆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双支柱”。
  传统观点认为由单独的机构独立制定货币和宏观审慎政策通常不能得到最优解决方案:
  一是宏观审慎政策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央行出于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有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中立;
  二是货币政策有明确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多元的(信贷增长、杠杆和资产价格增长等),货币政策与监管合一可能使中央银行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难以评价绩效;
  三是在双重使命下,央行的独立性在政治上可能更难实现。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也指出,上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央行政策透明度和完善治理的办法来解决。而正如本文前面对新型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紧密关系决定了中央银行必须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首先是因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执行者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支付体系是否有深刻的理解,中央银行在这些领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
  第二,中央银行是惟一能在短时间内为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的机构,其“最后贷款人”的地位是所有系统性危机处置中不可缺位的;
  第三,从金融稳定监管获得的信息、专业知识和权威,也是中央银行处置风险、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由央行主导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现实选择。
  从中国的实践看,人民银行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一开始就和货币政策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也在探索货币政策工具设计中加入更多负反馈因素,避免短期内金融条件的过度变化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人民银行创新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都带有“信贷的央行融资激励”(Funding for Lending)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实际上发挥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功能;发达经济体应对危机创新的信贷宽松(Credit Easing)工具也从中国的实践中多有借鉴。
  同时,人民银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5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个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并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行为、金融市场、外汇和短期资本流动管理等方面探索拓展宏观审慎管理的范围。
  可以说,MPA既是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引导广义信贷平稳增长,促进总需求的平衡;也是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抑制信贷顺周期扩张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  因此,防控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央行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完)。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孙国峰:货币当局应如何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4:53:00)?&&( 16:42:00)?&&( 15:59:00)?&&( 13:29:00)?&&( 11:08:00)?&&( 22:5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评地方存量债务处置办法:既严格又灵活,系统性风险下降
&&&&近日,媒体披露了《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处置办法”)全文,该办法对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的核实及处置、在建项目的后续融资、融资平台公司的分类处置等作了明确规定。&&&&1.债务清理核实:地方政府仍有一定自主性&&&&《处置办法》中对债务清理范围、甄别方法、争议解决以及债务锁定进行了具体规定,但在具体落实中地方政府或许还存在一定自主性,具有一定操作空间。第一,债务清理范围扩展至2014年底,新增债务由地方政府确定。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管理意见”)中规定,债务核实需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为基础,该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末,而《处置办法》则进一步明确了存量债务清理截至日,13年6月末至14年底期间的新增债务以及13年6月之前原有债务的变动情况由“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确定,《处置办法》并未明确规定管理系统的构成,而2014年自发自还政府债券的债务数据由财政部门提供,我们推测管理系统或为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因而在债务的认定方面存在一定自主性。第二,争议解决机制较为宽泛。债务清理工作时间短、任务重,且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难免对债务性质、债务金额、偿债责任等存有争议,而《处置办法》规定,争议仅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商审计部门确认,报本级政府批准,并不需上级政府审批,因而争议的处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2.存量债务处置:既严格又灵活,系统性风险趋降&&&&10月初,国务院公布《管理意见》,明确基本原则之一是“防范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处置办法》中存量债务处理方法是对这一原则的落实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化解风险的措施,政府兜底的意图更加明确。第一,政府债务认定范围有所放宽。在之前发布的《管理意见》中,企事业单位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仅限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即“直接债务”,对于“或有债务”,仅规定“地方政府要切实依法履行协议约定,作出妥善安排”。而在《处置办法》中则明确,“或有债务依法转化成政府债务的,转化部分纳入政府限额管理”,亦即或有债务转化成政府债务变得有理有据。第二,明确要求统筹财政资金优先偿还到期债务。《处置办法》中规定各级政府应统筹安排各类财政资金(包括新增各项预算、能够统筹安排的结余结转、超收收入资金、扣除按政策规定计提后的土地受让收入等),原则上要优先安排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尚有剩余的方可用于其他支出。第三,对非政府债务相对宽容,引导让渡部分利益。《处置办法》规定,对存量债务甄别后未纳入政府债务的部分:如项目收益能还本付息,但贷款期限与项目进程不匹配,可有债务人与债权人共同协商修订贷款合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如项目长期收益能还本付息,但当期收益不能还本但能付息,在原贷款余额内,债权人可在一定期限内继续发放贷款;对融资成本过高、期限结构不合理的未到期债务,鼓励债务单位和债权人协商按合理回报水平和期限重新签订协议。上述三种情形显然将有损银行利益,作出上述规定当视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而进行的利益协调。在清理存量债务的过程中,相对于城投企业债、中票、短融等公共债务,银行贷款在期限和融资利率上都存在回旋的余地,公共债务的违约又将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地方政府在债务的认定上存在一定的自主权,因而其将城投债划定为政府债务以确保顺利兑付的动力将更加充足,城投债的系统性风险将趋于下降。&&&&3.在建项目后续融资:过渡期仍可按原渠道融资&&&&《处置办法》的最大亮点在于设置了一年以上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符合条件的项目仍可按原渠道融资,缓解了原融资主体的再融资压力。《处置办法》规定,日之前,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政府债券资金不能满足的,允许由企事业单位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中票等方式举借政府债务,并纳入预算管理和债务限额管理。2016年起只能通过省级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借政府债务,即过渡期将至2015年底。需满足的条件为:1)融资项目为在建项目,即日前,经相关投资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并已开工建设的项目;2)融资项目属于在日新《预算法》实施前可以合法举借政府债务的保障性住房、公路、水利、土地储备等领域。此前,市场普遍担心城投企业的再融资风险,并对新发的城投债是否仍有政府担保存疑。《处置办法》将缓解投资者对公益性城投债再融资风险的担忧,新发的符合条件的城投债明确为政府信用,将推动现存城投债(尤其是公益性较强城投债)收益率的进一步下行。&&&&4.地方市政债放量在即,资产证券化有望扩容&&&&随着《处置办法》的落实和新《预算法》的实施,未来地方债规模将迅速扩大,资产证券化也将扩容。根据《管理意见》和《处置办法》,通过债券甄别纳入政府预算体系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将可用地方政府债券进行置换,此举将拉长债务期限,降低债务成本,增强债务的可持续性。根据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时,2015年到期的直接债务余额约为1.86万亿,考虑到新增债务,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直接债务或为2万亿以上。如果其中50%进行债务置换,明年的地方政府债务将发行超1万亿,考虑到自2009年首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以来,其每年的发行量增长较为缓慢,2014年也仅达到4000亿,供给迅速扩大或许难有需求支撑,因而其放量也不会一蹴而就。&&&&今年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迅速扩容,存量地方债务的处置将有助于延续这一趋势。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银行存款逐渐被所取代,存贷比的约束使银行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大大增强。未来监管层或鼓励银行将城投相关资产优先进行证券化,释放出的流动性可支持地方政府将非标债权转化为地方政府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标准化资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99抵扣500购车款
千元优惠+2年免息
前100名送油卡一张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1
网络营销助理,网店执行经理,生产加工运输技术工程师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高管债权激励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中国高管债权激励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57:4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高管债权激励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
关注微信公众号下载费用:10 积分 &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及监管启示.pdf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及监管启示 李守伟何建敏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 1 189) 摘要: 2007年美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忡金融危机使得系统性Jx【险的溢f¨效应受到普遍天注,同时也暴露 了对系统性Jx【险监管的重要性及其缺陷..本文从Jxl险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多种传染渠道及 相关性、银行系统 结构复杂性与演化l二个方面.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以期对我 银行监管有所 示 关键词:银行系统性JxI险:复杂性:监铃 Abstract: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U.S.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7 exposes spillover effects of sys- temic risk,and the importance and defects of systemic risk supervision.This paper analyzes banking systematic risk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diversity and uncertainty of risk sources,multiple contagion channels,and banking systematic structure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banking supervision. Key Words:banking systematic risk,complexity,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l2)07.0040—03 一、引言 存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观代的金融系统 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主要体现为金融系统的紧 耦合性、 系统性、强关联性以及岛智能性 这些 性质卡H互交织 一起,使得金融风险产生的速J斐、 传染的强度与影响的范 远比传统金融理论预想的 大得多.典型的案例便是2007年美罔次贷危机引发 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巾,银行业处于特5jIJ重要 的地位 历来发生的金融危机表明,银行危机通常 郁处于金融危机的核心位置,金融危机叮以 银行 危机触发,同时银行危机决定_r金融危机的深度和 收稿F1期:20l2-6.1 5 广度~【大】此,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是维护金融系统稳 定的炎键 然而.存银行业巾影响,支危害最大的是 银行系统性Jxl险.它具l彳『的传染及逐级扩大效应使 僻 个银行危机演变成整个银行业的危机,进而有 nf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2007 年美同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充分说明 r这点、而此次金融危机揭示了对系统性风险临管 的缺陷,直接催生_|,《巴寒尔协议III))l 予此,本 文埘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 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供借鉴、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 银行系统性风险引起了学术界、金融机构以及 聃金项¨:闻家『{然科学牲金项F1“ 于复杂网络的锹仃IhJ传染Jx【险及』 浈化模型研究” ();教何部人义 会科 学研究青年培金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1I罔银f=i.、 系统惟风险测 f61警研究” (12YJC630l01) 作者简介:李守伟(1984一), ,安徽蚌埠人,尔南大学 济管胖学院讲帅,博 研究力‘向为 融 险分析;何建敏 (1956.), ,汀苏无锡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1 导帅,研r亢,】‘向为金融l 险管婵 f J|一m-一 | 监管者的广泛父汴.但H前对 没 统一的、精确 的定义。 笔者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被界定为两个 部分:初始冲击和传染机制,仞始冲击对 个或者 多个银行产生不利的影响,进 ,;l起传染效应使得 整个银行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三、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 (一)仞始冲击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源来门于银行内部及外 部条件. 外部冲击来源f宴体冲击和金融冲击.实 体冲击主要来门r 融部门或公司的振荡或倒闭、 地理政治风险、 油价格风险等,金融冲击主要来 自于金融机构或部门的倒闭、金融危机等 内部冲 击主要来自于银行的内控体系不完备、经营管理不 善或战略和决策的火洪等 此.银行系统性风险 的冲击源具有多样性 同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冲 击源还具有不确定性. 可颅测日一能在银行问进行 传染。初始冲击的多样性Lj不确定性使得埘银行系 统性风险的监管防范/f 能孤立地从单一方面人手, 而应该从多方面、综合的角度去解决, (二)传染渠道的多样性与相火性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叮以分为有形传染 渠道和无形传染架道两类:有形传染渠道主要有银 行间市场、支付结算系统等渠道;尤形渠道主要有 共同冲击、流动性以及信息溢f 等渠道。各种传染 渠道的形成可以通过 l进行简 揭爪: (1)银行 间市场渠道 ,在 l l}1,债务银行B 遭受冲击失 败,进而造成其债权银行C完全或部分失去它的债 权,如果损失足够大,甚至可能引起银行C的破产。 进一步通过银行C 其他银行之间的信用拆借关系, 冲击可以在整个银行问传染,给整个银行系统稳定 带来危害.. (2)流动性渠道 .流动性渠道足指银行 B的l欠败造成与其具有信川额度关系的银行(如银行 A)失去获得流动性资金的机会.. (3)共同冲击渠 道。银行系统 H-:风险可以通过银行问n了J接连接,以 共同冲击肜式表脱,如银仃问持订卡I1 或类似的金 融资产. 银行B 边受冲 遇到流动性不足问题 时,会试 抛售部分 融资产以摆脱 流动性不足 处境,当市场对非流动性资产的需求是非完全弹性 时,金融资产的价格会下降. 从I 会给持有相同或 类似金融资产的银行造成损失(如银行D) 银行间 共同冲击的风险主要米n于银仃为r防止信息溢出 的成本增加了 投资方面的相_父性(阿 罩雅和约 鲁尔马兹,2008),而共同冲击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威 胁是非常大的。 (4)支付结算系统渠道。银行支付 结算系统使得银行问资金清算变得快速而便捷,但 也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提供了渠道。银行支付结 算体系使得银行问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 任何一个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 危机。如图1中银行B与银行E在支付结算系统中 具有债权债务关系.银行B的违约会在结算时给银 行E造成损失,进而有可能进一步引起其他银行的 违约。汉弗莱(Humphrey,1986)对美国支付系统 双边风险暴露问题研究发现。在初始违约之后.机 构中37.3%参与者将相继违约。 (5)信息溢出渠道。 信息溢出也被称为信息传染,是指银行破产会增加 幸存银行的冉融资成本,尤其是金融市场存在羊群 行为时。如银行B出现风险有可能对银行F产生不 利影响,例如银行挤兑。 罔1: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 匦; …-(= [ ]——团 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不同 的传染渠道问不是相互独立的(格奥尔.2011),如 冲击通过共同冲击渠道传染时,会引起很
下载提示(请认真阅读)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28129"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的银行 银行系统 系统性风险的银行监管 系统性风险 的启示 系统性风险的 性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 以及风险 及启示 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 银行系统性风险 银行风险 性及银行监管 银行的 复杂性
& 蚂蚁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及监管启示.pdf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PDF
大小: 235.11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