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火锅三方的军队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么?打来打去图啥呢?为了成仙么?

(帅哥不过是奶油)
第三方登录:  回复第4591楼,@陈汉风  @新昌仁慧 4541楼
11:46:46   洪承畴被称为洪疯子,卢象昪被称为卢阎王,曾国藩被称为曾剃头,左宗棠平定回乱,乾隆屠灭准噶尔……,崇祯不及格。   -----------------------------   @新恐怖鸟 4550楼
14:28:29   洪承畴被称为洪疯子,卢象昪被称为卢阎王,   ……。   洪承畴降清后,才大展鸿图,   卢象昇兵败而亡。   这两位,崇祯愿意学吗?   -----------------------------   @新昌仁慧 4558楼
16:45:17   崇祯若为明英宗,降清后也可大展鸿图,满清入关后,崇祯被封为安乐公。   -----------------------------   @人世之修 4590楼
1...  --------------------------  秦王子婴,儒子婴(幽禁起来,十六都不会说话),王莽,刘玄,晋怀帝,晋愍帝,刘耀符坚等一票五胡十六国末代皇帝都不是善终。  善终的仅仅有东汉,三国的三位君主,及被符坚打败的君主。  
  @泪痕春雨 4596楼
17:08:33  复新十字军网友:  这个可能性我前面早说了,与其被无休止的农民起义折腾死,不如开藩镇,把民变的重点省份分别开藩以便镇压,楼主认为开藩后藩镇内民变禁绝,但流民会向未开藩镇的地区流动,事实上我是不认可这一说法的。  明末民变,最大的来源无非陕西山西河南几省变民,张献忠到了四川就算募兵招募的他自己都信不过,而江南民风羸弱,不适合大规模变民的产生条件,所以只需要把帝国能控制的部队安插在江淮防线,......  -----------------------------  建立团练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温体仁执政时期,帝国的军队还能控制.曾也是跟清政府争资源的.没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下曾与明末的左.不能因为曾成功,而左的失败.就否认军阀化.当然藩镇就有点过头了.
  感谢jfj230、randay2003、张卫平指导、枯声、新恐怖鸟、夜空长明灯、新十字军、探索求真、新昌仁慧、京兆敬德、仰望巅峰 、苦守的苦手、zhang38103、徐兆玮、岭南陈氏、林下思淼、wgnngw、爱无止境012、人世之修、陈汉风 、待我施为地煞变12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四节
帝国的瓦解  官僚社会的结果就是,官员要的只是政绩,至于会有什么结果,那绝不是他考虑的事。  所以,李成梁绝代武功的结果,就是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民族。  所以,袁崇焕英雄无敌的结果,就是满清大军打到北京城下。  当然了,杨嗣昌十面张网,差点把流寇之乱彻底平定;结果就是,流寇的危机,很快就如燎原之势无可收拾了。  当然了,用官僚集团的角度去看相关问题。永远都是,相关官员干得非常成功,只是因为偶然原因,所以终于功败垂成了;甚至而言,相关官员的工作,干得无可挑衅,只是其它部门、其它人,没有好好配合我;再甚至而言,相关官员,早已把工作干好了,只是其它部门、其它人胡来,把事又弄坏了。  其实呢?许多时候,相关官员的政绩,主要是靠官僚手段取得的。换而言之,他们的成绩,都是建立在不管后果如何的基础上。说得具体点,只要他们能把责任推出去,只要能他们能取得暂时的成绩,可能会引发多大的后果,那是摊到谁头上,算谁的事;甚至永远也是,帝国政府家大业大,什么损失也是没事的。  就好像一个笑话。  有人被射了一箭,他找外科大夫治疗;外科大夫一剪子把箭杆剪掉了。里面的部分呢?自然是应该找内科了。  这样一折腾,结果自然是,别人再治这个伤,更困难了。因为,从前还能扶着箭杆作好术,现在箭杆都没了。  其实,李成梁、袁崇焕、杨嗣昌都这种外科大夫。所以,他们据说都非常成功。但是,他们的成功背后,却是事情越来越恶化了。  这样折腾的结果,那就是帝国政府永远胜利不断。但是,每次巨大的胜利之后,都是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大了。
  流寇危机愈演愈烈,是因为饥民、乱民已成为帝国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而且无可抑制的越变越大。  这个特殊的利益群体,他不象小农阶级一个分散、孤立、封闭的利益群体;这个特殊的利益群体,是一个流动的、联合的、能实现大协作的利益群体。  这个利益群体变得越来越大,使帝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起来;让这个利益群体退回小农阶级之中,自然就解决了帝国的流寇危机,但帝国政府显然已丧失了这种能力。  因为,这些被打散的流寇,如何安置?  它是需要大笔白银的,绝不是空口白牙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你不解决相关问题,这些流寇只是暂时化整为零了。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随时会再次兴起的。这也就是李自成被打得,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却依然可以很快又拥兵数十万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社会问题,但帝国政府显然是把它当成一种军事问题去解决了;在这种背景下,无论帝国军队杀掉了多少所谓的大寇,打溃了多少股流寇,取得多少所谓的大捷,结果也只有面对一个悲哀的事实,那就是流寇数量越来越大。  李自成曾被杨嗣昌打成了光杆司令,张献忠也曾被左良玉打得溃不成军;但不久后,他们都又马上拥兵数十万纵横四方了。因为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特殊利益群体,,已成为帝国社会最举足轻重的利益群体了。一个人只要能代表这个利益群体,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的追随他们。
  关键是,明帝国政府呢?  明帝国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虽然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源;但他们却是利用手中强大的经济资源,却贪婪的还想侵吞社会、政府仅剩的经济资源。  最后的结果呢?明帝国终于被他们掏空了!  崇祯十五年,崇祯皇帝要调孙传庭剿寇时;有人竟然对皇帝说:“帝国就剩下这一副家档了,您可得小心点用啊。”  堂堂大明帝国,竟然变成了这副德性?  而帝国政府仅剩的这一付家档,在当年就被李自成打得粉碎了。其实,严格的说,崇祯十五年,明帝国政府已破产了。从此以后,帝国政府只是明存实亡了。  帝国的军队哪里去了,都已变成了军阀;虽然打着政府军旗号的人很多,但是,皇帝能指挥的军队,却是一枝像样的也没有了。  大明帝国的爪牙,已被敌人拔得干干净净了;大明帝国的爪牙,已纷纷脱离了帝国政府。所以,崇祯十五年时,大明帝国已连一枝象样的军事力量,都无力调拨出来;更无力调动了。  强大的益集团,是一种贪婪的、没有理智的利益群体;他们占据了社会最普遍的经济资源,但他们显然不愿意承担任何社会义务。如果仅此倒也罢了,他们更贪婪的、肆意的去侵蚀政府的各种资源。最终,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府终于丧失了所有的政府职能。  面对流寇危机、面对外敌的入侵;帝国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加饷;问题是:帝国政府把银子搜刮上了一大堆,但训练出的兵马在哪里呢?帝国的军队显然是变得越来越少了!
  帝国既得利益集团,那是什么银子也不放过;帝国政府从前养军队的经济基础已被他们吃空了;现在政府为了养兵又搜刮了一堆银子,他们照样见单全收。  于是,帝国政府为了训练强大的“爪牙”,那可真是没少搜刮银子;但最后帝国竟然变成了一个没有“爪牙”的怪物。  明帝国后来的军队,数左良玉军队最为强大,但左良玉的军队,通常也只是自己解决军费问题。如果指望帝国政府给提供军费,左良玉的军队恐怕早就饿死了。  帝国庞大政府资源哪里去了?帝国搜刮来的庞大军费,都扔到什么地方去了?  帝国政府已被越来越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控制了,帝国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搜刮了众多的军费;而到了最后,这些军费却通常各种渠道,无声无息的四处流失。帝国政府年年投入大笔的白银,但是政府可以指挥的军队,却是越来越少了。  一个帝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已到了如此贪婪和缺乏理智之中;他还能靠什么维持自己的统治呢?  左良玉的军队,是帝国后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但政府只为这枝军队提供十分之一的军费,其余的军费都靠这枝军队四处抢劫去筹集。[注1]帝国政府一再增加的赋税收入,都跑到哪里去了?  我朝太祖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而大明帝国,竟然把枪杆子给丢失了。  而大明帝国,竟然在崇祯十五时就已把枪杆子给丢失了。  当时大明帝国疆域上,最强大的几枝枪杆握在谁的手里呢?  一条握在李自成手中,一条握在张献忠手中。  当时大明帝国疆域上,还有哪一枝枪杆子能勉强与李自成、张献忠相提并论呢?恐怕只有左良玉勉强能与之比一比。  而左良玉的军队,显然也脱离了大明帝国政府的控制!
  左良玉的军队,是一种流寇化的政府军。这枝军队解决军费问题的方式,与流寇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实际上比流寇还要恶劣;他们只是一群披着官兵衣服的流寇。  流寇基于自己的阶级性,在抢劫之时也许还会避一避底层民众的利益;他们在劫掠之后,偶尔还会开仓放一放粮、散发一下抢来的银子;而左良玉的军队显然不可能有这种阶级性。当时俗语说了:寇过如梳,兵过如栉!更有说了:寇过如梳,兵过如篦!  总而言之,左良玉那种官兵,比强盗还强盗。  更主要的是,这枝军队的所有行动,都是以自己军事集团为中心思考的;如果对自己军事集团没有利的事,帝国政府趁早也别指望左良玉会执行;如果对自己军事集团有利的事,左良玉才不会管帝国政府愿意不愿意。  侯恂对左良玉有知遇之恩;所以左良率军路过侯恂老家之时;就破例不对当时进行抢劫了。面对左良玉这种伟大的表现,帝国政府都认为左良玉是一个有良心的、讲义气的好汉子。  我实在不知这叫什么逻辑?一个强盗干了一点点人事,就让帝国政府感动成这副模样?  帝国政府据此认为,让侯恂指挥左良玉,一定能让左良玉为国效力的;但结果呢?这不过是帝国政府一厢情愿的空想罢了,穷途末路的帝国政府总是喜欢这样一厢情愿的空想。  左良玉路过侯恂老家不照例进行抢劫,是因为他还能到别的地方抢劫,到哪抢劫不是个抢劫?这对左良玉的利益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让左良玉听从侯恂的指挥,就没有这样简单了。  我朝太祖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当时大明帝国疆域之上,有三务最强大的枪杆子;一条是李自成的、一条是张献忠的、一条是左良玉的。  从某种意义上,大明帝国皇帝已开始一步步要走出历史舞台了;因为历史的主角已开始由这些拥兵大佬来出演了。  [注1] 据守襄阳的左良玉部由于招降纳叛,部众多达二十万,号称三十万,而朝廷按名籍给饷的只有二万五千。超过饷额的兵卒全靠向当地居民任意搜括来维持供应。(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待续
  @泪痕春雨 4544楼
12:00:31  复聪明di猪网友:  追遍泪痕哥所有的帖子,看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现在只有个与此段历史不相干的话题想请教  1941年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进攻苏联?实在令人费解  如果按照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苏联与西方(英法)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德国与西方(英法)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法才是德国最直接的敌手,而苏联和德国之间却有着很多共同利益,如果当时苏德不是火拼而是联手的话,估计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就被一锅端了  苏联和德国显然各怀鬼胎,但至少在面对西方时有着共同利益  除非,希特勒在仅供苏联之前已经察觉到苏联要吞并德国?或者是美英法已做好准备和苏联联手瓜分德国进而瓜分世界,如果根据结果推原因,似乎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  认为德国进攻苏联是失策的人,常常忘了一个问题,德国当时不进攻苏联,应该干什么呢?  德国不打苏联,能征服英国吗?肯定是不能的。虽然,德国陆军统帅部说,给我一周时间,我就能打败英国陆军。问题是,这是一个空中楼阁的说法。  是的,只要德国把上百个师的兵力、成千上万的坦克、大炮、足够的后勤保障送到英国本土,肯定能打败英国陆军。问题是,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面对一海相隔的英国,德国怎么可能把这样大的军事力量,一下投入英国战场呢?如果陆军投入的力量非常有限,那德国军队进攻英国,就不是去打仗了,因为那实在有点象自杀。  所以,想征服英国,德国必须得夺取制海权;但是,德国没有这种能力。  而在空中打击无效、并遭受巨大损失后,德国发现,征服英国,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从当时的情形去看,是如此的。  现在的问题是,德国应该怎该怎办?  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道义,只有永远的利益。基于德国的角度去看,英国、美国、苏联面对共同的利益,随时有可能实现的联合的。如果等他们实现了联合,德国再去行动,那是必败无疑的。  认为德国不应该进攻苏联的人,通常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只要德国不打苏联;苏联就不会与德国作战;只要日本不攻打美国,美国就不会卷入世界大战。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基于美国的利益,它也不会坐视德国强大的。而且,美国卷入战争是迟早的。因为,随着利害关系加重;美国即使不派军队,也会把经济手段用得越来越露骨。  比如,日本打美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禁运;到了这一步,日本不打美国,就只有投降了。不要说别的问题了,就是石油的问题,也会让日本很快丧失战斗力。  如果,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但是,美国不断加大对英国的经济支持,并不断在经济上限制德国。甚至是越来越露骨的支持法国反对力量。德国还怎么巩固已取得的利益?这样不断发展下去,德国的处境会更加不利,到时苏联也趁火打劫,希望修定苏德的某些条约,德国又该怎么办呢?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大约就是:与其坐等英、美、苏实现联合,自己坐等失败;还不如趁他们三方没有准备好之前,迅速打破其中一环,到时就算美国卷入战争,也对德国无可奈何了。  ==========================  精彩  现在想想,美苏争霸是必然的结果,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在二战以前就已经在明争暗斗了,比如苏联20年度初对东欧的侵略,失败后又转而向东亚发展  站在美俄的角度来看,欲瓜分世界必须先解决掉当时还是世界中心的欧洲,但英法都已衰落,中欧的德国是真正的欧洲之王(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按当时的情况看,英美苏联合是迟早的事  但还是感到可惜的一点是,如果德国不主动发动世界大战呢,能否避免后来的失败,以及一系列的结果——东欧部分的领土丢失、奥地利独立、无法成为核武器合法拥有国  当然,按照泪痕哥的思路进行分析,即便德国不主动发动世界大战,以美苏英法及一些仆从国的实力,打败德国只是迟早的事——可能要晚几年,但结果很难避免
  那第二个请教泪痕哥的问题——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按照一般的观点,欧洲自古就有排犹的传统,只是到纳粹时发展到极致,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或者简单的说,看看今日美国这种被犹太人控制的局面,希特勒也是想避免这种结果吧
  回复第4466楼,
@聪明di猪  追遍泪痕哥所有的帖子,看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现在只有个与此段
不相干的话题想请教  1941年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进攻苏联?实在令人费解  如果按照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苏联与西方(英法)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德国与西方(英法)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法才是德国最直接的敌手,而苏联和德国之间却有着很多共同利益,如果当时苏德不是火拼而是联手的话,估计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就被一锅端了  苏联和德国显然各怀鬼胎,但至少在面对西方时有着共同利益  除非,希特勒在仅供苏联之前已经察觉到苏联要吞并德国?或者是美英法已做好准备和苏联联手瓜分德国进而瓜分世界,如果根据结果推原因,似乎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  @待我施为地煞变12 4468楼
14:55:03  用不着觉察。  有没有攻打德国的意图完全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苏联有没有进攻德国的实力。  -----------------------------  感谢回复
  作者:岭南陈氏
时间: 19:14:08   @泪痕春雨 4596楼
17:08:33  复新十字军网友:  这个可能性我前面早说了,与其被无休止的农民起义折腾死,不如开藩镇,把民变的重点省份分别开藩以便镇压,楼主认为开藩后藩镇内民变禁绝,但流民会向未开藩镇的地区流动,事实上我是不认可这一说法的。  明末民变,最大的来源无非陕西山西河南几省变民,张献忠到了四川就算募兵招募的他自己都信不过,而江南民风羸弱,不适合大规模变民的产生条件,所以只需要把帝国能控制的部队安插在江淮防线,......  -----------------------------  建立团练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温体仁执政时期,帝国的军队还能控制.曾也是跟清政府争资源的.没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下曾与明末的左.不能因为曾成功,而左的失败.就否认军阀化.当然藩镇就有点过头了.   ===========================================  曾国藩的湘军之外,清廷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击破两次,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要不然清廷绝不会让曾国藩做大,而清廷给予曾国藩的,只是数省的财权而已,湘军的陆军和水军都是自己建的,没有朝廷的什么军事支持,换句话说,曾国藩的湘军就是一个大号的藩镇而已。而因为地处上游,湘军对太平天国那是心腹大患,若是能消灭,太平天国早就灭了湘军了,不可否认湘军做大的前期尚有清廷的绿营在牵制太平军,但后期完全是湘军在上游单打独斗,且其力量已经大于太平军,洪秀全想要随时消灭曾国藩,那只能是在梦里。  左良玉的情况又不同,你说左良玉是军阀,这个没错,但左良玉是怎么筹集后勤的?是动不动的掠夺,这和藩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藩镇是不会掠夺自己藩内的,这是破坏自己根基的行为。左良玉因为没有藩镇之实,所以所在的地盘、所过的地盘都是朝廷的,不抢白不抢,说白了左良玉只是一个大号的流寇而已,和曾国藩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只有左良玉一家藩镇,那楼主说的还有可能,但是设藩怎么可能只有一家呢?左良玉设藩湖北,那河南、陕西、山西、四川都得设藩,帝国主力布置在江淮一线即可。以中唐以后的历史来看,在失控之前,藩镇不会盲目的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队,道理简单的很,藩镇的军队都是子弟兵,要扩张打隔壁的藩镇,死伤下来结下的是死仇,这种扩张成本巨大且收效甚微,而以一藩之力对抗朝廷,又不得不面对周围藩镇虎视眈眈的眼神,所以藩镇一般不会单独对抗朝廷,而像是民国期间联省自治的模样。  当然,一个有作为的朝廷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但是明末那种病入膏肓的状态,没有比设置藩镇更好的做法了,以朝廷一己之力对抗流寇,光是财政就能拖死,而把一些完全没有财政收益的省份划出去自保,在东南开海禁大力鼓励贸易广开财路,还是能有一线生机的。
  复聪明di猪网友:  那第二个请教泪痕哥的问题——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按照一般的观点,欧洲自古就有排犹的传统,只是到纳粹时发展到极致,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或者简单的说,看看今日美国这种被犹太人控制的局面,希特勒也是想避免这种结果吧   ========================  关于这段历史的背景资料,我知道的非常少,而且也未见过哪种比较权威的分析。  但是,就我的理解,当时的犹太人,在人们眼中,应该就是一个贪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至少,在普遍人眼中是这样的,或是经过政治宣传就是这样的)。  所以,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激进、专制政党,在试图改革德国时,就对他们报以了严厉的打击。最初,相关的打击,还停留在正常的政治改革范围之内,后来由于彼此矛盾激化,或是人们的狂热被煽动,所以越走越极端。  你说:或者简单的说,看看今日美国这种被犹太人控制的局面,希特勒也是想避免这种结果吧。  我想应该主要是这个原因;至少失去这种基础,所谓的偏见本身,或是思想本身;是不足以引发这种灾难的。至于某个人的偏见与思想,就更不足以引发这种灾难了。
  我们做一个大号的假设,比如明末按照我说的,在数省设藩。  按照楼主所说,如果左良玉设藩湖北,他一定会掠夺帝国的江淮,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在河南四川陕西也设藩,那帝国完全可以一面抵抗,一面号召平逆。如果要问为什么河南陕西四川的藩镇不会和左良玉联合起来对抗朝廷,这个很简单,联合了,打下了朝廷的江淮,那江淮归谁?肯定是归就近的左良玉,此消彼长,左良玉的地盘只会越来越大,兵只会越来越多,下一个,就该拿各藩镇开刀了,所以各藩只会和朝廷一起扯左良玉的后腿。同理,河南、陕西、四川的各藩在对付朝廷的时候也有相关的顾虑。  而流寇,我早说了需要流寇的土壤,李自成跑到江南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兵员,中国农民在能活的时候,是不会去造反的,就像义和团发源地山东最后没有酿成大祸一样,一方面是袁世凯的镇压,另一方面是在庚子年久旱的山东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头一天还在舞刀弄枪的义和团第二天就一哄而散回家种田去了。流寇脱离了陕西河南,就不会有合适的兵员,如果四川和湖北山西能守得住,那么流寇的平定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帝国对设藩的省份以后也就是名义上的事情了,这个是代价。  用这个方法对一个帝国来说是慢性自杀,但至少能延缓寿命,对于明末的惨烈而言,个人觉得没比藩镇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明朝为什么灭亡?汉人江山是不是可救?如何救?  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各种意见,其实都不用看历史的帖子,看十五年来的穿越小说就足够了。  至今,回到明末清初力挽狂澜依然是富于吸引力的作品主题。  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领域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其他问题都无法具有这样的魔力。它可与世界史领域中的罗马帝国的灭亡相提并论。  对这个问题要有定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泪痕春雨 4610楼
20:42:23  复聪明di猪网友:  那第二个请教泪痕哥的问题——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按照一般的观点,欧洲自古就有排犹的传统,只是到纳粹时发展到极致,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或者简单的说,看看今日美国这种被犹太人控制的局面,希特勒也是想避免这种结果吧  ========================  关于这段历史的背景资料,我知道的非常少,而且也未见过哪种比较权威的分析。  但是,就我的理解,当时的犹太人,在人们眼中,应该就是一个贪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至少,在普遍人眼中是这样的,或是经过政治宣传就是这样的)。  所以,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激进、专制政党,在试图改革德国时,就对他们报以了严厉的打击。最初,相关的打击,还停留在正常的政治改革范围之内,后来由于彼此矛盾激化,或是人们的狂热被煽动,所以越走越极端。  你说:或者简单的说,看看今日美国这种被犹太人控制的局面,希特勒也是想避免这种结果吧。  我想应该主要是这个原因;至少失去这种基础,所谓的偏见本身,或是思想本身;是不足以引发这种灾难的。至于某个人的偏见与思想,就更不足以引发这种灾难了。   -----------------------------  项羽很出色,但面对更出色的刘邦,不可避免失败了  德国很强大,但面对比起实力强大的多的美苏英法,也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希特勒是人杰,但也无力改变犹太人控制西方的事实
  来顶你下  
  回复第5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7:07)  我为什么,用装逼这个词,来形容反对加税的官员呢?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反对加税的各级官员,如……  ==========  明亡于万历,由于万历懒惰,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社会黑暗,官员党争,官僚地主掠夺社会财富,民不聊生等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最后明朝灭亡了。  
  回复第4603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9:57)  关键是,明帝国政府呢?  明帝国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虽然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源;但他们却是利用手……  ==========  皇帝也不管,缺乏勇气魄力智慧和责任感。从明孝宗以后,明朝根本没有好皇帝,都是败家子。  
  回复第4582楼(作者:@新昌仁慧 于
11:01)  东林党和英国清教有一个共同点,都最终从内部毁灭了皇权。在实践当中,一旦暴力机器开动起来,便自有它……  ==========  我很喜欢英国,是英国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制度。其他的社会制度全是垃圾。  
  回复第4542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1:50)  复才到中天万国明网友:  建议春雨单开一章谈谈张居正问题,正如你说的,在帝国末世扯淡容易,而要……  ==========  楼主:万历最不应该废除张居正的政策,那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被事实证明了的。自从张居正的政策被废除以后,明朝再也拿不出好的政策管理国家。最后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  
  回复第4601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9:53)  感谢jfj230、randay2003、张卫平指导、枯声、新恐怖鸟、夜空长明灯、新十字军、探索求……  ==========  也不能全怪他们,以当时明朝的局面也只能如此了。  
  回复第4544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2:00)  复聪明di猪网友:  追遍泪痕哥所有的帖子,看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现在只有个与此段历史不相干……  ==========  楼主:德国在二战的所作所为看上去怎么像是在报一战的仇?,打的都是一战中的冤家对头。  
  回复第4544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2:00)  复聪明di猪网友:  追遍泪痕哥所有的帖子,看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现在只有个与此段历史不相干……  ==========  楼主:我认为德国不应该打法国和英国,而是利用苏联和美英法等国的矛盾搞平衡。至少不应该全都与其打仗,因为那是找死。应当联合美英等国与苏联对峙。  
  @泪痕春雨 4610楼
20:42:23  复聪明di猪网友:  那第二个请教泪痕哥的问题——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按照一般的观点,欧洲自古就有排犹的传统,只是到纳粹时发展到极致,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或者简单的说,看看今日美国这种被犹太人控制的局面,希特勒也是想避免这种结果吧  ========================  关于这段
的背景资料,我知道的非常少,而且也未见过哪种比较权威的分析。  ......  -----------------------------  东南亚长久的排华情节是不是也和德国排犹有着相同的原因,华人在东南亚似乎都很富有,但老是成为当地人仇视迫害的目标。
  @徐兆玮 4612楼
21:50:22  明朝为什么灭亡?汉人江山是不是可救?如何救?  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各种意见,其实都不用看
的帖子,看十五年来的穿越小说就足够了。  至今,回到明末清初力挽狂澜依然是富于吸引力的作品主题。  明朝的灭亡是中国
领域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其他问题都无法具有这样的魔力。它可与世界史领域中的罗马帝国的灭亡相提并论。  对这个问题要有定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  关于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方史学界那也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不过西方没有作者穿越到罗马帝国末期,拯救罗马文明的。
  @无尽的恋 4622楼
03:39:04  东南亚长久的排华情节是不是也和德国排犹有着相同的原因,华人在东南亚似乎都很富有,但老是成为当地人仇视迫害的目标。  -----------------------------  因为富有?那么同样遭到严重歧视及迫害的吉普赛人呢?  没有强壮的民族之根才更可能是很容易被外族歧视、仇视直至残害的根本原因吧?所以凡是心智正常的人都会对刻骨仇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所谓的什么斗士笑笑......
  马克斯.韦伯之前英国的亚当.斯密就社会财富的积累与人的幸福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有两本经典名著,里面有详细的说明。这两本书,一是《国富论》,另一是《道德情操论》。前者主要是说明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其实就是蕴含了市场规则与资本主义精神;后者主要说明一个社会的幸福内涵,其实主要是表明新教伦理精神,即人类共同具有的同情心与大爱精神。只不过马克斯.韦伯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化了。马克斯.韦伯就对新教伦理精神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说,新教伦理里,除了资本主义精神外,还包含了一个社会的信仰,信用制度、社会公德与相应的伦理精神,否则在单纯的资本主义精神之下,就可能沦为经济动物,变得唯利是图,变成贪婪的冷血动物。就像中国的贪官污吏与特殊利益集团一样,完全沦为经济动物与嗜血成性的冷血动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新教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信仰支柱强调,富人死后要进入天堂,会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他们同时还相信,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如果还拥有大量的私人财富是一种人生的耻辱。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解读,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绝大多数的富翁都在自己临终前选择了将财富纷纷捐献给基金会,去造就社会福利事业,为什么美国的比尔.盖茨与巴菲特这些超级富豪要在自己生命尚且很健康,年龄也不是很大的时候选择祼捐。他们这样做其实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骨血里的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道德,使得他们必然会作出如此的选择。从经济的发展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取长补短,避免社会灾难性的失序。同时还可以看到,这种新教伦理也通过解放人的思想与身体,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保证人性的需求得到满足与人权得到保护,那种将人的尊严与幸福定位于人权与尊严的基础上的价值定位,也使得这些文化中总是有层出不穷不的新创造、新发明、新思路。他们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没有阴暗与腐败,而是他们的文化决定了他们敢于直面社会难题,敢于去触碰,敢于创新性地解决这些难题。使得他们社会的发展总是在点滴的改善中不断地完善,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关于思考方式的原则,是这样说的:你不能在造成了那些问题的同一思想层级去寻找解决那些问题的办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改革,为什么不能够在儒家、法家、道家这些本土文化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就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问题本身就是来源于自己的本土文化。
  @德淋 4621楼
02:28:42  回复第4544楼(作者:
12:00)  复聪明di猪网友:  追遍泪痕哥所有的帖子,看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现在只有个与此段
不相干……  ==========  楼主:我认为德国不应该打法国和英国,而是利用苏联和美英法等国的矛盾搞平衡。至少不应该全都与其打仗,因为那是找死。应当联合美英等国与苏联对峙。  -----------------------------  说反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刚打败了英法.就想跟对方联合.凭什么?我从不认为第三帝国必亡.这个前提是苏联至少中立或暗中支持.在41年时苏联与德国的利益远多过矛盾.只要苏德联盟,在当时的世界是无敌的.如有苏德同盟,英美即使联合也只能自保.我记得有一句话就是没有苏联,美国一百年也别想进入欧洲.
  @德淋 4616楼
01:48:59  回复第4603楼(作者:
19:57)  关键是,明帝国政府呢?  明帝国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虽然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源;但他们却是利用手……  ==========  皇帝也不管,缺乏勇气魄力智慧和责任感。从明孝宗以后,明朝根本没有好皇帝,都是败家子。  -----------------------------  在明宪宗以前田地免税及减税是非常严格的.但到了明孝宗执政时期,免税减税田大量出现.对一个以农业税为基础的国家这意味什么?  武宗,熹宗想管啊!就落水身亡.世宗想管,二十年差点被火烧死.二十一年差点被太监宫女给勒死.在这种利益集团面前,仅有的制约都有生命的危险,如何打击,不能打击的话,谁当家都是败家子.
  作者:岭南陈氏 时间: 19:14:08  @泪痕春雨
17:08:33  复新十字军网友:  这个可能性我前面早说了,与其被无休止的农民起义折腾死,不如开藩镇,把民变的重点省份分别开藩以便镇压,楼主认为开藩后藩镇内民变禁绝,但流民会向未开藩镇的地区流动,事实上我是不认可这一说法的。  明末民变,最大的来源无非陕西山西河南几省变民,张献忠到了四川就算募兵招募的他自己都信不过,而江南民风羸弱,不适合大规模变民的产生条件,所以只需要把帝国能控制的部队安插在江淮防线,......  -----------------------------  @新十字军 4609楼
20:41:59  建立团练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温体仁执政时期,帝国的军队还能控制.曾也是跟清政府争资源的.没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下曾与明末的左.不能因为曾成功,而左的失败.就否认军阀化.当然藩镇就有点过头了.  ===========================================  曾国藩的湘军之外,清廷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击破两次,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要不然清廷绝不会让曾国藩做大,而清廷给予曾国藩的,只是数省的财权而已,湘军的陆......  -----------------------------  在东南开海禁大力鼓励贸易广开财路,还是能有一线生机的。   ……。  朝廷在北,税源在南,  中间为乱军所阻,钱粮如何到得京师?  既然北方已乱,不如南迁。  可是,南迁之议,谁敢出口?即使出口,实现又难。
  @泪痕春雨 4605楼
20:01:01  左良玉的军队,是一种流寇化的政府军。这枝军队解决军费问题的方式,与流寇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实际上比流寇还要恶劣;他们只是一群披着官兵衣服的流寇。  流寇基于自己的阶级性,在抢劫之时也许还会避一避底层民众的利益;他们在劫掠之后,偶尔还会开仓放一放粮、散发一下抢来的银子;而左良玉的军队显然不可能有这种阶级性。当时俗语说了:寇过如梳,兵过如栉!更有说了:寇过如梳,兵过如篦!  总而言之,左良玉那......  -----------------------------  即使看完楼主的说法还是有三个问题不是很能理解,就是说明末是死局,谁来也无解.但是有了天启时期,一,说流寇不可抑制,但天启就彻底平定了徐鸿儒的起义.二说帝国的军队已经彻底无战斗力了.但帝国就能在西南平定拥军不下五万的奢水之乱.三说帝国无钱,但是帝国在能调动二十万大军的同时(十五万是驻军还有五万援军),还花了四百万白银(这些钱能让帝国调动多少的军队)建生祠.而帝国财政还能应付!  我的感觉明此时才如五,六十岁的老人,之前由于好吃懒做,得了一场大病.解决问题方法当然不是躺在床上,或认为没运动去跑马拉松.我认为此时的明帝国能如五六十岁的老人只要打下太极,练下广场舞.活的更长时间是没问题的.
  作者:岭南陈氏 时间: 19:14:08  @泪痕春雨
17:08:33  复新十字军网友:  这个可能性我前面早说了,与其被无休止的农民起义折腾死,不如开藩镇,把民变的重点省份分别开藩以便镇压,楼主认为开藩后藩镇内民变禁绝,但流民会向未开藩镇的地区流动,事实上我是不认可这一说法的。  明末民变,最大的来源无非陕西山西河南几省变民,张献忠到了四川就算募兵招募的他自己都信不过,而江南民风羸弱,不适合大规模变民的产生条件,所以只需要把帝国能控制的部队安插在江淮防线,......  -----------------------------  @新十字军
20:41:59  建立团练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温体仁执政时期,帝国的军队还能控制.曾也是跟清政府争资源的.没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下曾与明末的左.不能因为曾成功,而左的失败.就否认军阀化.当然藩镇就有点过头了.  ===========================================  曾国藩的湘军之外,清廷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击破两次,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要不然清廷绝不会让曾国藩做大,而清廷给予曾国藩的,只是数省的财权而已,湘军的陆......  -----------------------------  @新恐怖鸟 4628楼
08:52:43  在东南开海禁大力鼓励贸易广开财路,还是能有一线生机的。  ……。  朝廷在北,税源在南,  中间为乱军所阻,钱粮如何到得京师?  既然北方已乱,不如南迁。  可是,南迁之议,谁敢出口?即使出口,实现又难。  -----------------------------  你是想跟东林党夺财!连正常时期的帝国都无法做到.战乱的帝国就想都不用想了.
  海外的利润去已经给东林党以及相关的利益集团占据了.开海禁说的容易!但政府所收之钱从何而来.楼主的矿税的说法已经很明白了比矿大十倍百倍的利益.除非脸厚骂的声音肯定比矿税多百倍还要心黑因为利益远比矿税的大.
  作者:岭南陈氏 时间: 19:14:08  @泪痕春雨
17:08:33  复新十字军网友:  这个可能性我前面早说了,与其被无休止的农民起义折腾死,不如开藩镇,把民变的重点省份分别开藩以便镇压,楼主认为开藩后藩镇内民变禁绝,但流民会向未开藩镇的地区流动,事实上我是不认可这一说法的。  明末民变,最大的来源无非陕西山西河南几省变民,张献忠到了四川就算募兵招募的他自己都信不过,而江南民风羸弱,不适合大规模变民的产生条件,所以只需要把帝国能控制的部队安插在江淮防线,......  -----------------------------  @新十字军
20:41:59  建立团练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温体仁执政时期,帝国的军队还能控制.曾也是跟清政府争资源的.没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下曾与明末的左.不能因为曾成功,而左的失败.就否认军阀化.当然藩镇就有点过头了.  ===========================================  曾国藩的湘军之外,清廷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击破两次,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要不然清廷绝不会让曾国藩做大,而清廷给予曾国藩的,只是数省的财权而已,湘军的陆......  -----------------------------  @新恐怖鸟
08:52:43  在东南开海禁大力鼓励贸易广开财路,还是能有一线生机的。  ……。  朝廷在北,税源在南,  中间为乱军所阻,钱粮如何到得京师?  既然北方已乱,不如南迁。  可是,南迁之议,谁敢出口?即使出口,实现又难。  -----------------------------  @岭南陈氏 4630楼
09:11:14  你是想跟东林党夺财!连正常时期的帝国都无法做到.战乱的帝国就想都不用想了.  -----------------------------  路路断绝,  只能上吊了。  这样一想,明朝的情况就是,皇帝和下面的主要官僚集团(东林党),早已不是一条心了。  东林党在原则上,不反对而且支持皇帝抵制后金,镇压农民军,但是在军费来源上,拒绝由江南,也就是东林党的基本盘来承担这项开支。  但是,当时的天下,除了江南,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拿得出这笔钱,于是,明朝只有死路一条。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笑话!讲张居正政策如何好的,用了大明就不会亡的,都是事后官僚推脱之词!张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我个人观点当小农帝国晚期阶级固化时,任何改革都是加剧底层百姓生活成本!
  @泪痕春雨 4596楼
17:08:33  曾国藩军队本身,在没有强大政府军配合的背景下,完全缺乏招降、打败洪秀全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如果敢选择不与政府合作,随时都会被洪秀全歼灭;如果他选择投降洪秀全,显然不符合他的利益。  明末的情形时,部队军阀化后,他即使半公开的与政府玩鬼把戏,流寇也奈何不了它们。相反,它还有机会通过招降纳叛,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明末,藩镇没有什么价值,只要看一下左良玉就可以知道了。部队军阀化后,优先考虑的事,永远都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军队、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加与政府博弈的筹码。  剿寇,如果对这个目标有利,他就剿寇;剿寇,如果不利于这个目标,他会自然则然的与流寇达成默契。对此,帝国政府不要不服,不服也没有用。因为,它只是使政府控制的军事资源变少了。  在这种背景下,藩镇一方面赶着流寇四处逃窜,并试图接管附近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力。在大量流寇四处流窜之时,帝国敢因此打击藩镇吗?估计是不敢的。问题是,不敢因此打击藩镇,面对藩镇公然接管邻近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权力的行为,又怎样应付呢?这是左良玉渐渐失控的主要原因。  -----------------------------  照我看,曾国藩、李鸿章没有全面失控的原因是全面击败了太平天国,导致清廷可以放手对付他们,因此才没有公开决裂。同期清政府还掌握比较多的资源,因此从力量对比来说不利于曾国藩。即使如此,太平天国之后,藩镇还是初步形成。首先裁撤湘军,算是一种臣服的姿态。但湘军还是保留下左宗棠等部队,并且实际控制了比较大的地盘。淮军被保留下来,和湘军一样成为半国家化、半军阀化的组织,也控制了相当大的地盘。这个时候无非是条件不成熟,没有战好打,不容易获取更大的资源了。但就两大派系来说,地盘有了;军队,也有了,并且这两者都已经不在清廷控制之下。这时候的湘淮军军阀势力已经是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状态了。没有失控不过是大家和平共处的表面现象罢了。  那么是不是曾国藩他们就没有想法了呢?显然不是。但仗打完了,官也升了,财也发了,你要这些人去推翻清廷是不现实的。因为推翻清廷他们会得到的利益不大了,相反风险会很大所以,所以大家都不愿造反,这点曾国藩他们还是拎得清的。但如果清廷想收拾他们呢?也做不到。因为如果清廷要是有力量这么做的话,还用得着曾国藩他们组织团练?真要去弄人家就真的造反了,朝中官员有什么好处?因此只能和平共处。
  留名,好文.
  影响是缓慢的但是不可逆啊
  首先要说明在贵州水西、四川永宁一带起事的奢崇明、安邦彦所引发的战争并不是瞬间就结束;是从天启元年持续到崇祯十年;而且叛乱被镇压之后吾必奎、沙定洲相继在西南发动叛乱;所以说开展军事行动的效果算不上理想!其次要说明徐鸿儒原本计划在天启二年八月造反;由于计划泄露而提前到五月;而朝廷于七月调拨大军围剿于十月镇压;因此他的影响力跟波及范围显然跟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是无法作比较!
  徐鸿儒的号召力跟王左挂、王嘉胤、高迎祥相比也是望尘莫及
  泪哥重新写这个了啊。发现上天涯主板咯,祝贺!
  如此王朝早晚都得亡,迟亡不如早亡好!
  @泪痕春雨
09:34:47  先生指出了万历皇帝不能开放矿禁的原因是受制于强大的官僚集团的共同抵制,那后来的雍正皇帝“官绅纳粮,一体当差”等更明显损害官僚集团利益的政策又怎么能执行呢,这里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呢?  ====================  就我理解,应该是因为客观原因。具体原因,因为我对那段
,从来也没有深入思考过。所以,我也具体说不出原因。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因为满清开始后,中......  -----------------------------  @21tc_bianzhou 77楼
09:48:26  我的辽朝研究的文字里,可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徭役,当徭役所带来的价值大于当程度上相当于赋税的时候,那么徭役就会很难被废除,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建设和各种附带的福利来自于徭役,更因为众多拥有人身依附的地主阶级利益群体支持徭役,因为徭役可以将他们的依附者与不依附者区分开来,从而进一步加强这种依附关系。  随着生产力越来越进步,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商业化越来越发展,人......  -----------------------------  笑话,你明朝的内阁大佬来清朝尚书房试试看,死都不知道死几次了。文字狱都能到巅峰了,你还敢骂皇帝,作者还在为清朝的“进步”找借口。  清朝不过是把文官集团的利益转移到了满蒙八旗上,你看雍正杀N多贪官很爽是不是,什么时候清朝真正的整顿旗务了?什么时候八旗子弟要课税纳粮了?!
  @泪痕春雨 117楼
19:41:28  说到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知道,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上朝了吧。因为,上朝也就是和一群装逼货,开一些装逼大会罢了。  我不重用太监,你们就把我当傻子玩。你们说阉党坏事,我就清理太监;你们说太监坏事,我就全面限制太监。结果呢?敌人都打到都城之下了,你们却都是一推二六五,你也没错,他也没错,全是我这个皇帝的错!我操你大爷,老子重用你们,就是为了当这个冤大头啊?  -----------------------------  看到这里,方才发现,崇祯皇帝所说“文臣个个可杀”,简直是字字滴血啊。  楼主大才,顶贴致意!
  感谢聪明di猪 、新十字军、徐兆玮、cr5524908、德淋、无尽的恋、新昌仁慧、苦守的苦手、岭南陈氏、新恐怖鸟、夜空长明灯、xinj1983、人世之修、 、桃花开到这里来了、仰望巅峰、神惊志、山旮旯加措、wu080211、搜火1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十七章
已无可救药的帝国  第一节
明清之间的和议  主张与满清和议的人,都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想象。  他们都认为:如果与满清达成和议,那满清就不会再进攻自己了;如果与满清达成和议,那每年用于北部边防的费用就会大幅度的减少。  但这种想象,通常只是一厢情愿的。  六国都积极与秦国和议,但结果呢?秦国东下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做为后盾,所谓的和议那不过是抱薪救火罢了。因为和议,都是主动把众多经济、政治、军事资源拱手让给侵略者罢了,问题是这种做法只会增强侵略者的实力,使他下一步的侵略更加有力量罢了。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多的去了。
  许多人说,因为南宋和议受到历史非议,所以大家才去反对和议。其实,这纯粹就是信口开河罢了。  南宋的和议,显然是一次成功的和议;因为和议之后,宋金之间确实得到了长久的和平。  而历史上,面对强敌,一再和议,却让敌人得寸进尺,没完没了侵略,最终灭亡的国家有多少呢?  如果说,南宋的和议值得非议,众多一再与敌人和议,却依然无法避免灭亡命运的国家,又该怎样评价呢?  人们反对和议,竟然只是害怕重蹈南宋和议的复辙;支持和议的人也真敢信口开河!  如果有心和议的皇帝,或大臣敢说,和议之后就能实现北部边防长久的和平(就象宋金和议后一样),那谁还敢没完没了的反对和议呢?  问题是:他们都也知道,以明帝国丧失野战能力的军队,就凭一纸和议就让敌驻马长城以北,那纯粹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这些离奇的观点,之所以可以谎言千遍成真理。无非是因为满清后来入主中原了。入主中原后,满清为了表示自己是最热爱的和平的;所以,就把明清之间的战争原因,强加给了明帝国。总而言之,我们一直希望和议,可是明帝国就是又傻、又倔,说死也不和议,没有办法,我们只有一再扁它了。问题是,翻开整个明清战争史,哪一场战争不是满清方面主动挑起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日本人胜利了,日本没完没了打中国的原因,肯定也是因为中国不愿意与日本人和议。  南宋有张、韩、岳、吴、刘、杨等强悍的军队,所以金国愿意真心与南宋和议;如果南宋将领也就袁崇焕等将领的水平,金国肯定不会真心与南宋和议的。  明帝国最强大的军队(关宁军队)面对敌人进攻,主力军队也是连个城门都不敢出,让敌人一再率军深入长城饱掠而去,却是一筹莫展。  如果南宋各路大将领,也就明末将领那种水平。那赵构、秦桧就是再想与金国议和,金国也会懒得与他和议;即使勉强与他和议了,也不过是借机勒索南宋一大笔银子,但这和议能维持多久,最乐观的人也不敢做什么好的估算。  丧失野战能力的军队,加上一纸和议;真能与敌人实现所谓的和平?显然,这是最积极支持和议的人也不敢保证的!
  黄道周反对和议时说了:且不说我们根本不应该与满清和议,就是想与满清和议,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这和约能不能达成都是个问题。  关键是,就算和议能达成了,但这和议真能长久有效?就算能达成了、就算能长久的有效,我们用于北部的军费、军队,就能用于剿寇吗?[注1]  明帝国与满清达成和议,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呢?显然什么利益也没有。  明帝国不过是出让众多军事、经济、政治利益,向敌人买回了一张废纸罢了。这一纸和议到底能不能起到人们所期望的价值,显然是谁也没有信心的。  反对和议者,显然也是主要是基于利害关系反对和议的。什么因为和议不好听,所以就有人反对和议;那不是支持和议的人信口开河,又是什么?  这和议,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  黄道周问皇帝了:我们能因为这和议,就可以削减北部边防的军费、军队吗?  皇帝根本不敢对此做出肯定回答的。  积极支持和议的杨嗣昌,也不敢对此做一个肯定的回答。  因为一纸和议,只是一纸和议;如果失去了利害、力量的基础,这一纸和议,只是一张废纸罢了。  黄道周问皇帝了,即使明帝国花费大笔白银买回这一纸和议,但以明帝国军队的野战能力,谁又敢保证满清从此不再进攻明帝国呢?  有心和议的皇帝自然不敢做这种保证、积极支持和议的杨嗣昌自然也不敢做这种保证。既然如此,一年花费几十万两银子签订的和议,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这才是普遍的人,敢于大肆反对和议的主要原因!如果皇帝敢对黄道周之类的反驳,大声给一个肯定的答案,那反对和议的人自然没有底气了。
  @陈抟处世 4636楼
11:41:21  公元2014年中国“废奴宣言”  一、 从秦朝到今朝,只有一个人暂时是奴隶主,剩下的不是奴才,就是奴隶——人人受害,人人害人;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千百年过去了,多少次朝代更替,多少回人亡政息,都曾经山呼万岁,都以为既寿永昌……纵然反复洗脑,现在还有谁执迷不悟吗?  二、 奴才,才是让中国千百年陷入兴亡怪圈的罪魁祸首!  奴才没有尊严,只有虚荣;不究德才之别,只有高低贵贱之分;有时趾高气扬,有时战战兢兢,从来没有得到过正常人的待遇,自然不知道应该怎样正常地对待任何人。你看透了奴才,也就看透了中国一切乱象之源。  三、 中国注定兴起“废奴”运动。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自上而下,就是自下而上。  四、 这个“废奴”运动,绝对不是朱元璋式的换汤不换药,朱元璋只能做到饮鸩止渴的“杀奴”,而不能做到既寿永昌的“废奴”。 一个奴才倒下去,“后门”还有预备役。一个腐烂的肌体,移植“看似健康”的碎片,这个碎片的结局依然是腐烂——因为它原本就来自腐烂的肌体。一幕幕的“前腐后继”,还有什么再值得争辩的吗?  五、 一个没有奴才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国。因为奴才没有了,奴隶主也就没有了,奴隶也就没有了。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政权;什么样的政权,就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奴才社会消亡之日,才是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的崛起之时。  六、 中国的希望,现在已经完全取决于奴才们的——“觉醒程度”。  起来吧,不愿世世代代做奴才的奴才们!  起来吧,奴才!“惯性”已经让你跪的太久太久了!  起来吧,奴才,站起来!你失去的仅仅是眼前让你虚荣无比、贪恋无比的几块骨头,得到的将是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人的尊严”。  -----------------------------  +1
  留个名,慢慢看
  议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避免两线作战,练兵强军才是目的。
  明帝国的困境与金融的力量:在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实际上已经历过一场金融革命(西方的经济史学家将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稳固以及其他金融业的变革称为“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曾经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John Hicks,1969)。英国的近代史也许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在金融革命发生之后,工业革命才有可能出现。大多数经济史学家如迪克森和金德尔伯格对此观点深表认同,他们普遍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以金融革命为基础的,并从那时起演化出英国金融结构的长期体系。经济学家皮特·罗素(PeterL.Rousseau,2001)将此现象定义为“金融引导”(Financial Led),将经济加速成长的原因归于金融体系的大跃进。  近代英国由于同法国、西班牙等国进行战争而产生了巨额财政赤字,处于危机和破产的地步。为了熨平赤字而设立英格兰银行成为触发英国金融革命的关键事件。英格兰银行大举发行国债,并借鉴荷兰的经验,形成高效的债券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有效动员了当时全社会的资源。1688年,英国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上升至1670万英镑,10年间增加了16倍。到1750年,英国政府债务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大约是当时英国国民收入的两倍。与法国、西班牙,和明帝国相比,英国的债务负担看似十分沉重。然而,英国并没有出现债务破产、政府垮台的危局,其国力反而变得日益强大。关键原因在于英国通过金融革命构造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资本市场,从而能够动员社会各阶层的金融资源为国家所用。而其他国家则始终依赖于原始初级的税收体系,尤其是战争期间,由于政府横征暴敛,难免激化社会内部各阶层的矛盾,动摇国家根基。  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以及英国资本市场的进化对其后英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私人银行和资本市场紧随着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而发展起来。此外,英国的宪政改革对约束政府行为产生了可信承诺,使得英国国会能够严格督导政府的财政支出,使私人债务清偿方面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而当时法国政府则由于在国家借款偿还方面缺乏信誉而导致国内金融抑制。  资本市场的引导对于英国的意义太过重大,以致当时英国的皮特政府在下院宣布:“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是建立在国债的基础上。”英格兰银行甚至被认为是英国宪政的一部分。当时人们认为以英国自身之弱小,若无强大资本市场之保障,决无可能称雄世界。根据英国的经验,著名学者乔治·W.爱德华兹(George W.Edwards)在其《金融资本主义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Finance Capitalism)一书中重新界定了资本主义,提出了“个人资本主义”(individual capitalism)与“证券资本主义”(securities capitalism)的区分,并将英国的制度创新称为开证券资本主义(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债券资本主义)之先河。证券资本主义的重大作用是通过公债的发行以及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的形成,将资本从个人关系转到证券关系上来,从而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公众普遍参与的新的金融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法律对于市场中的债券交易施以保护,政府则维持偿债的公信立场以便促进市场的流动性。旨在保护一般投资大众的制度和组织得以肇始和完善,并对信息上的弱势者提供帮助。新型专业机构如投资银行等得以为大众投资活动给予专业上的服务和咨询,英国金融社会的雏形由此渐露端倪。  英国工业社会来临之前,已逐渐形成这样一个精巧复杂的金融市场体制。工业的发展不过是金融社会体制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在发展国债市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等等,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真正推动英国征服世界的火车头。1853年,英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本的25%强依赖于伦敦证券交易所筹集,到1913年这一比例增长到30%强。  综上所述,英国的霸权首先建立在其金融社会而非工业社会基础之上。那么,是不是所有经济强权都必须依赖金融强权呢?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还是社会历史的偶然呢?事实上,如果研究在英国之前崛起的世界霸权荷兰,以及在英国之后崛起的世界霸权美国,也同样可以看到金融强权与世界经济强权之间的有机联系。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三大霸权,它们依次是荷兰、英国、美国。事实上,英国的很多金融制度都是在模仿荷兰基础上形成的。在荷兰之前,各种形式的现代金融资本主义在威尼斯、热那亚、佛洛伦萨等城邦均有萌芽,但基本属于地区性亚体系。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金融革命的国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与阿姆斯特丹银行分别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交易所和近代银行。阿姆斯特丹以规模空前的金融市场为当时欧洲提供大量短期和长期信贷。荷兰的金融革命领先于英国数十年,并将荷兰造就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经济体”,使当时的荷兰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个中心不但是欧洲和世界商业的货物集散中心,还是欧洲和世界的金融资本中心。荷兰政府还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创办了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对广阔的海外商业空间行使专营权和统治权。这个时代被经济史学家称作荷兰的“黄金时代”。  200年后的美国霸权形成历史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即金融领域优先于工业领域发展。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中写到:“200年前,美国是一个极不发达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极为恶劣。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华尔街开始与其一起成长,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正是依靠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强劲支持,才可能在20世纪领先他国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权……。
  @泪痕春雨 4610楼
20:42:23  复聪明di猪网友:  那第二个请教泪痕哥的问题——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  关于这段历史的背景资料,我知道的非常少,而且也未见过哪种比较权威的分析。  最初,相关的打击,还停留在正常的政治改革范围之内,后来由于彼此矛盾激化,或是人们的狂热被煽动,所以越走越极端。   -----------------------------  项羽很出色,但面对更出色的刘邦,不可避免失败了  ======================================================  %%%%%%%%%%%%%%%%%%%%%%%%%%%%%%%%%%%%%%%%%%%%%%%%%%%%%%%  希氏初期活动就有不要本位制主张,后以就业直接发行货币很成功;不要本位制,银行家就赚不到钱了,银行家会反抗;以就业直接创造货币很成功,加剧了银行家的尴尬地位。
  作者:岭南陈氏 时间: 19:14:08  @泪痕春雨
17:08:33  复新十字军网友:  这个可能性我前面早说了,与其被无休止的农民起义折腾死,不如开藩镇,把民变的重点省份分别开藩以便镇压,楼主认为开藩后藩镇内民变禁绝,但流民会向未开藩镇的地区流动,事实上我是不认可这一说法的。  明末民变,最大的来源无非陕西山西河南几省变民,张献忠到了四川就算募兵招募的他自己都信不过,而江南民风羸弱,不适合大规模变民的产生条件,所以只需要把帝国能控制的部队安插在江淮防线,......  -----------------------------  @新十字军
20:41:59  建立团练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温体仁执政时期,帝国的军队还能控制.曾也是跟清政府争资源的.没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下曾与明末的左.不能因为曾成功,而左的失败.就否认军阀化.当然藩镇就有点过头了.  ===========================================  曾国藩的湘军之外,清廷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击破两次,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要不然清廷绝不会让曾国藩做大,而清廷给予曾国藩的,只是数省的财权而已,湘军的陆......  -----------------------------  @新恐怖鸟
08:52:43  在东南开海禁大力鼓励贸易广开财路,还是能有一线生机的。  ……。  朝廷在北,税源在南,  中间为乱军所阻,钱粮如何到得京师?  既然北方已乱,不如南迁。  可是,南迁之议,谁敢出口?即使出口,实现又难。  -----------------------------  @岭南陈氏
09:11:14  你是想跟东林党夺财!连正常时期的帝国都无法做到.战乱的帝国就想都不用想了.  -----------------------------  @新恐怖鸟 4632楼
10:08:02  路路断绝,  只能上吊了。  这样一想,明朝的情况就是,皇帝和下面的主要官僚集团(东林党),早已不是一条心了。  东林党在原则上,不反对而且支持皇帝抵制后金,镇压农民军,但是在军费来源上,拒绝由江南,也就是东林党的基本盘来承担这项开支。  但是,当时的天下,除了江南,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拿得出这笔钱,于是,明朝只有死路一条。  -----------------------------  东林党能少付还少付.就如崇祯十三年,情况好了一点,就逼政府减免税五十万两.还想要东林党加税!想都不用想.
  期待泪痕写蒙元,不知泪痕打算从成吉思汗开始讲还是从崖山海战后统一亚洲大陆开始讲呢?泪痕现在这篇,应该还差南明的章节了吧,不过还是忍不住说一下,希望泪痕能从09年的明帝国灭亡中创新更多一些内容,最近几段几乎跟老明帝国灭亡内容一样啊
  @仰望巅峰 4639楼
13:10:02  首先要说明在贵州水西、四川永宁一带起事的奢崇明、安邦彦所引发的战争并不是瞬间就结束;是从天启元年持续到崇祯十年;而且叛乱被镇压之后吾必奎、沙定洲相继在西南发动叛乱;所以说开展军事行动的效果算不上理想!其次要说明徐鸿儒原本计划在天启二年八月造反;由于计划泄露而提前到五月;而朝廷于七月调拨大军围剿于十月镇压;因此他的影响力跟波及范围显然跟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是无法作比较!  -----------------------------  明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事频起,至熹宗初年不仅后金大兵压境,辽东事紧,且有西南农民起义和土司反叛活动愈演愈烈。奢安事件即明末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发动的反明战争。在贵州又称安酋之乱。奢崇明系四川永宁宣抚使、安邦彦系贵州宣慰司同知。奢、安均系四川、贵州大土司。天启元年,明朝廷调水西及永宁兵赴辽东作战而激起反抗。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最后被四川巡抚朱燮元、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贵州巡抚王三善等平定。  万历十四年(1586年)袭职四川土司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与其子奢寅久有反明割据之心。天启元年,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附近)。十月十八日,包围成都。时成都守兵只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调石柱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县)、龙安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县)等地官军入援,同巡按御史薛溥政等分门固守。明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入川平叛。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女)遣弟民屏,侄翼明等率士卒4000人进驻南坪关(今四川南川西南),扼重庆叛军归路,又分兵守忠州(今四川省忠县)。秦良玉自统精兵6000沿江西上。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黄运清等援救四川。从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1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今均属贵州省)等地。叛军方面,奢寅在成都造云梯和旱船(吕公车),日夜攻城。秦良玉等各路援军到达成都以后,与登莱副使杨述程、安锦副使刘芬谦大败叛军于牛头镇,收复新都。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九日,朱燮元以叛军将领罗乾象为内应,又遣部将设伏诈降,诱崇明至城下,再败其军,罗乾象投降,成都解围。官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资阳、内江、简州、泸州等40余州县,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宁。五月二十三日,诸军进逼重庆,秦良玉率秦民屏夺取二郎关,总兵杜文焕破佛图关。川东兵备副使徐如珂亦击退奢寅所遣周鼎援军数万(又说2万人或四五万人),歼敌万余。二十八日,收复重庆,杀死樊龙和张彤。此后,双方屡战于建武(今四川省大坝西、兴文南)、长宁(今四川省珙县东)、珙县、宜宾、遵义一带,互有胜负。三年(1623年)春,朱燮元吸取了“我以分,贼以合”因而未能彻底平叛的教训,决定集中兵力,直捣永宁。设疑兵于纳溪,佯为进攻,而暗中集中主力于长宁,进兵永宁,官军与石柱士兵连战皆捷。四月,克永宁。五月,克蔺州(今四川省古蔺)。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位于四川省叙永县东南,今属贵州省),联合贵州安邦彦,分兵犯永宁、遵义,被川军击退(参见永、蔺、尊之战)。四川总兵官李维新、监军副使李仙品、佥事监军刘可训等,统率各将,分5路进兵龙场,擒获奢崇明妻安氏、弟奢崇辉及叛军大学士、经略、丞相、总督等文官武将多人,斩首1000余人(一说万余人),奢崇明父子俱受伤而逃,平叛战争宣告结束。明廷令废水宁宣抚司,设道府治理其地。  此役,共击毙叛军2.79万余人,俘获1.26万余人,招降头目134名。官军阵亡2688人,伤者194人。其后,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安邦彦。天启六年(1626年),奢寅被部下杀死。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在“永宁之战”中兵败被杀。  复制百度贴:也就是说帝国军队,在天启元年防御到天启二年末转入进攻,到天启四年左右就基本击溃了奢家主力.之后就是进剿山区安家.到崇祯三年,明帝国招安成功.安家直到清初才被吴三桂的军队清剿成功.确实没平息,但要看到的是,奢安主力确实是在天启四年左右被明军击破.  徐鸿儒的问题,比起流寇,起点就高很多.宗教最厉害就是其有组织性.而且流脑后,没这么怕死.战斗力远高过,初期的流寇.更主要的问题是暴动时数十万的民众,不管是自愿还好还是协迫也好.能让他们不再反.至少也是要满足于他们最低要求.也就是活下去.不给这些人活路,就如流寇一样,杀了一批.不过又换上一批,前仆后继反抗下去.你说的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那已经是经历十年百战之人了.跟才反抗五个月的徐鸿儒对比肯定有不同的影响力.
  @德淋 4617楼
01:53:23  回复第4582楼(作者:
11:01)  东林党和英国清教有一个共同点,都最终从内部毁灭了皇权。在实践当中,一旦暴力机器开动起来,便自有它……  ==========  我很喜欢英国,是英国人创造了人类
上最好的社会制度。其他的社会制度全是垃圾。  -----------------------------======================================  %%%%%%%%%%%%%%%%%%%%%%%%%%%%%%%%%%%%%%%%%%%%%%%%%%%%%%%%%%%%%%%%%%%%  应该是组装,这个制度根本部分源自华夏。三段论法之类的逻辑伪理不可能孕育什么好制度。没写错,逻辑是伪理。  不管怎么样,帝国还用银子而不用纸币打仗,战争动员很差,银子一类的本位制存在通缩效应,对社会发展很不利,纸币则是公债,很公平
  @泪痕春雨
09:34:47  先生指出了万历皇帝不能开放矿禁的原因是受制于强大的官僚集团的共同抵制,那后来的雍正皇帝“官绅纳粮,一体当差”等更明显损害官僚集团利益的政策又怎么能执行呢,这里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呢?  ====================  就我理解,应该是因为客观原因。具体原因,因为我对那段
,从来也没有深入思考过。所以,我也具体说不出原因。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因为满清开始后,中......  -----------------------------  @21tc_bianzhou
09:48:26  我的辽朝研究的文字里,可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徭役,当徭役所带来的价值大于当程度上相当于赋税的时候,那么徭役就会很难被废除,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建设和各种附带的福利来自于徭役,更因为众多拥有人身依附的地主阶级利益群体支持徭役,因为徭役可以将他们的依附者与不依附者区分开来,从而进一步加强这种依附关系。  随着生产力越来越进步,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商业化越来越发展,人......  -----------------------------  @wu3楼
14:17:29  笑话,你明朝的内阁大佬来清朝尚书房试试看,死都不知道死几次了。文字狱都能到巅峰了,你还敢骂皇帝,作者还在为清朝的“进步”找借口。  清朝不过是把文官集团的利益转移到了满蒙八旗上,你看雍正杀N多贪官很爽是不是,什么时候清朝真正的整顿旗务了?什么时候八旗子弟要课税纳粮了?!  -----------------------------  清朝不过是把文官集团的利益转移到了满蒙八旗上,你看雍正杀N多贪官很爽是不是,什么时候清朝真正的整顿旗务了?什么时候八旗子弟要课税纳粮了?!   ……。  清朝的旗务,确实是个大问题,  后来清朝也确实因旗务拖累而亡。
  @陈汉风 4655楼
16:57:45  议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避免两线作战,练兵强军才是目的。  -----------------------------  以明朝当时的体制,两三年的和平时间,真的能够练兵强军吗?
  请教老师: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为什么没有接受薜延陀的和亲要求?据学生所知——当时真珠可汗夷男是有求于唐朝的,虽然薜延陀的整体战斗力比突厥强悍,但是可汗本身的军事实力并不大,因此需要借助中原的声势,而唐朝在客观上也占据主动,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帮助真珠可汗夷男巩固统治地位,借此稳定北部边境,反而出尔反尔、背信弃义而导致回纥部落崛起呢?
  宋朝只有皇子、皇兄弟(其实也是皇子,只不过是先皇的儿子)封王者才是亲王,后代只能称嗣王或降为郡王、国公等。  相关介绍如下:  宋代爵制分十二等。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宋代对宗室的封爵不如前代优厚。主要表现有以几点:   第一、皇子一般不直接封王。虽然皇子最终必然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初封以较低爵位或职位,再迁转。宋神宗时,诸皇子初除皆节度例,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至出阁封王时始兼两镇,加司空。后成定制。   第二、亲王之后通常不封嗣王。虽然北宋设置了嗣王这一爵位,而且规定亲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而事实上,如同虚设。这是宋代封爵制度又不同于前代之处。前代亲王之子有一人承袭亲王,除非国除,否则世世相承。宋代的情况则是,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第一次下诏封十王之后,十王指的是宋太祖弟赵廷美、宋太祖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宋太宗的7个儿子。当时,按照十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的原则,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郡公1人,仍无嗣王。直到宋神宗时,有感于其父宋英宗以外藩入继仁宗,将其本生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立嗣王例一开,之后以宗室子入继的宋孝宗、宋理宗沿袭此例,相继设立了嗣秀王、嗣荣王两个爵位,加上后来的嗣沂王,整个宋代只有四个嗣王,而且他们又并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第三、亲王长期序位宰相之下。只有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年),曾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位居宰相之上。仅仅十年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又改为亲王序位宰相之下,从此成为有宋一代始终不曾改动的定制。   第四、宗室不再领兵,不出任宰相(赵汝愚是个例外,但也只是短暂任相就下台了,而出身宗室是其下台的很重要因素)。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宋代与前代及后代各朝代的差距极大。宋代的亲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1人、王友2人、记室参军1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   总的来说,宋代的封爵制度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有其先进性。对封爵的严格控制,从而限制产生庞大寄生阶层(不像明朝那样亲王子都封郡王,以致国家有数十位亲王、数百郡王),减轻的国家的负担。
  回复第1107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0:43)  复OracleVsSAP网友:   你是说清朝先进还是专制呢?没明白,宋朝大臣一样关心皇帝家事……  ==========  所谓宋朝的民主完全是放屁。  
  回复第1110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1:05)  至于说到马夫一年的收入,大约90石;屠夫一年收入大约70石。更是你坐在书房中,对着一些数字,自己……  ==========  说得好!。  
  回复第1115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2:02)  复安落梦6616网友:   那请问楼主…高薪养廉是否可行  ================……  ==========  高薪养廉完全是为贪官辩护,薪水再高也不如贪污腐败挣的多。人的贪心永无止境,给他多高的薪水才能让他们不贪污腐败呢?。  
  回复第1133楼(作者:@泪痕春雨 于
19:54)  复顶党的费网友:  是三饷加派这条政策的错,谁定的这个政策,谁就要负主要责任   =====……  ==========  呵呵,明朝无论如何已经不可救药了。有钱的不交税,交税的又没钱。只好等死了。  
  感谢railx 、纳税人没钱、xiaogou1129、tobagm、陈汉风、新昌仁慧、大咖啡、岭南陈氏、蒙古国海军大元帅、新恐怖鸟、新恐怖鸟、仰望巅峰、德淋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和议是需要基础的;想与敌人达成和议,必须得用事实向敌人证明:你进攻我,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却不会获得什么实际利益的。  失去这种基础,所谓的和议,永远不过是废纸一张。明帝国让敌人一再的、随随便便的就可以深入长城、轻而易举的抢劫完之后再撤走;就凭这种实力想与敌人达成和议,那羊也可以用和议与狼达成和平了。  和议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那不是一个政府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实力的问题。  宋金能达成和议,那是因为南宋当时军事力量空前强盛。南宋如果没有张、韩、岳、吴、刘、杨等大军的强盛,靠什么与金国达成和议呢?我虽然不相信南宋有直捣黄龙的实力,但我相信,后期的金军,肯定无法随便越过长江,也不敢随便过长江。  宋金和议,那建立在军事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绍兴和议后,宋、金都曾撕毁过和议,但结果都是经过一番较量后继续表示愿意和议。一切无它,因为仗一打开双方都知道,继续打下去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当时的明帝国与满清,打开仗后会是这种结果吗?  弱者与强者所签订的和议,总是有前提的。  换句话说,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总得无条件的、一丝不苟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处于强势的一方就有权利撕毁和约。  换句话说,如果利害、力量关系不足以支撑这和议时;那敌人随时都能寻找借口撕毁和议的。  狼要吃羊时,总会把罪过归给羊的;我们只要看看《伊索寓言》就可以知道了。狼要吃羊时,总会找到一大堆理由的,我们只要看看《伊索寓》就可以知道了。  我们翻开现代史看看就够了,和约墨迹未干而战争就开始的事有多少呢?  支持和议的人,大都喜欢回避这些现实的问题。  他们总一厢情愿的认为,如果我们与满清达成了和议(一年给满清几十万两银子、甚至十来万两银子),那北部边防就可以实现长久的和平。  但这一切,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如此倒也罢了,他们更倒打一耙的说反对和议的人不愿意面对现实。
  崇祯不敢公开支持陈新甲和议,一直颇受后人非议。  但我们看看陈新甲与满清和议是哪一年?那是崇祯十五年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与后来的南明政权相比,能有多少优越性?  崇祯皇帝让陈新甲私下与满清和议时,本身就是崇祯皇帝黔驴技穷、急病乱投医罢了。事实上,恐怕他自己也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便宜的事。  崇祯皇帝重用陈新甲与满清和议之时,那已是崇祯十五年了,当时的大明帝国已是什么烂摊子了?  崇祯十四年,满清取得松锦会战胜利。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了洛阳。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克襄阳。  崇祯十五年,皇帝想让孙传庭到中原剿寇;竟然有人提醒皇帝:这可是帝国仅剩下一副家档了,您可千万要小心点用啊!而就在当年,明帝国就把这副家档给打碎了。  此时的明帝国政府,拿什么与满清进行和议呢?  此时的明帝国,比后来的南明政权能强到哪里去?  就算他能与满清达成他们所希望的和议;但就凭他们这种实力,靠什么面对李自成强有力的攻击呢?  崇祯十五年时的明帝国,实在只是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此时的明帝国,已无法组建一枝与满清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了。  此时的明帝国,也无法再组建一枝能与李自成、张献忠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了。  一个帝国已到了如此穷途末路的境地;所谓的和议、迁都就能挽救他?
  曾经属于大明帝国的版土上,林立的各种军事力量没有二三百万,也得有一二百万;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军队是大明帝国政府、大明帝国皇帝真正可以指挥、调动的呢?  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显然是明帝国根本无力控制的。  就是左良玉、高杰之类的所谓的政府大军,也显然不是明帝国政府有能力控制的。  问题是:除了这几大军事力量外,大江南北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军事力量吗?显然是没有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竟然连一枝拿出手的军队都没有了。一个帝国已沦落到了这种地步,居然妄想靠所谓的和议、或迁都去挽救自己的灭亡,那不是尽想美事吗?  此时的明帝国,比后来的南明政权能强到哪里去?  明帝国就凭这种资本,就妄想与一统长城以北的、新兴的、充满野性的满清帝国达成和议?  如果凭这种资本都能与满清达成和议,那南明就用不着灭亡了。  在崇祯统治帝国的十七年时间里。  长城以北是一步步走向统一,长城以南则是一步步走向分裂、混乱;  长城以北是中央政府权力日益巩固,长城以南则是中央政府权力日益衰弱;  长城以北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长城以南中央政府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少。  面对这种此消彼长的事实;我们竟然还要把明帝国的灭亡归于一个山海关的得失之上、归于和议与否之上、归于迁都与否之上。这不过是重复既得利益集团的观点罢了;因为这些挽救帝国灭亡的方法都是不会损害他们既得利益的。问题是,这些方法实际上都也缺乏现实的意义。  [注1];黄道周在奏章中说:无论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即使款矣、成矣、久矣,目前宁远、锦州、遵化、蓟州、宣府、大同之兵,何处可撤?而遽谓款建虏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此亦不思之甚矣!(《国榷》卷96。转于樊树志《崇祯传》)  待续
  @陈汉风
16:57:45  议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避免两线作战,练兵强军才是目的。  -----------------------------  @新恐怖鸟 4664楼
17:43:00  以明朝当时的体制,两三年的和平时间,真的能够练兵强军吗?  -----------------------------  能不能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不能因为明朝最终灭亡,就作出明朝必定灭亡的结论,就否定袁崇焕、卢象升杨嗣昌等人的努力。朱由检时期的明朝再怎么病入膏肓,他所能动用的资源、他的转圜余地都不是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多尔衮所能比拟的!
  复蒙古国海军大元帅网友:  期待泪痕写蒙元,不知泪痕打算从成吉思汗开始讲还是从崖山海战后统一亚洲大陆开始讲呢?泪痕现在这篇,应该还差南明的章节了吧,不过还是忍不住说一下,希望泪痕能从09年的明帝国灭亡中创新更多一些内容,最近几段几乎跟老明帝国灭亡内容一样啊   ====================  感谢你的鼓励。我写蒙元历史,打算以铁木真为中心,先把草原世界前期的发展交待清楚;然后写铁木真创业的历史、、、。  我也想在09年的基础上,多添入一些新的内容。但是,后面的章节,如果完全展开,恐怕还得二三十万字。用这样的篇幅写这段历史,我一时也无法确定主题,所以,只能是把从前写过的内容,重新修订一下。
  陈汉风网友:  议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避免两线作战,练兵强军才是目的。   =========================  在崇祯十七年的时间里,明、清之间一共打过几仗?  就算明、清之间签订和议,以双方的实力对比,估计也省不了几仗;结果无非是变相给满清一大笔钱。  关键是,给满清花一大笔钱买和平,长城一线的军费开支、军队数量能削减吗?肯定是不能的。现在的问题,这笔增加的钱,从哪里出?  这样说来,和议之后,所谓的避免两线作战,从何谈起呢?  如果因为给满清交保护费,再从军费中扣除一部分,或是向老百姓征收一笔新税,练兵强军又从何谈起呢?
  @泪痕春雨 4673楼
18:21:19  曾经属于大明帝国的版土上,林立的各种军事力量没有二三百万,也得有一二百万;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军队是大明帝国政府、大明帝国皇帝真正可以指挥、调动的呢?  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显然是明帝国根本无力控制的。  就是左良玉、高杰之类的所谓的政府大军,也显然不是明帝国政府有能力控制的。  问题是:除了这几大军事力量外,大江南北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军事力量吗?显然是没有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竟然连......  -----------------------------  地盘没了不要紧,可以再打回来,军队没了不要紧,可以再练!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强大跟地盘大小军队多寡不是正比关系,它跟人才才是正比关系!试问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洪承畴曹文诏的才干比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彭玉麟如何?前者怎么做不出类似后者的成就呢?区别就在于当时据庙堂的是朱由检而不是慈禧吧!
  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6亿贯(1贯=1000文),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这样的收入记录在古代中国不仅空前,也堪称绝后。比如明朝在财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宋朝的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先后在广州、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十几个沿海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泉州和明州的贸易量最大,特别是泉州,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南宋时每年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已经达到200万贯,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6%。这只是官方的收益,民间也有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获利颇丰。把李自成、张献忠们养起来:北宋的军队逐渐壮大,到了北宋中期的时候,军队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人,北宋军队数量几乎是古代中国之最。从军队构成看,士兵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驻守汴梁地区的禁军,剩余的军队属于厢军,驻扎在地方各处,人数远比禁军要少,而且待遇也低一些。每个禁军每年要消耗约50贯,厢兵每年消耗30贯,单是这百万大军的军费,就高达四五千万贯。 北宋养活这么多的军队,是为了作战需要吗?北宋在北方面临辽或金的威胁,在西北方面临西夏的威胁,的确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御敌。但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北宋这百万大军对外作战鲜有胜绩,倒是多次被辽国军队深入国境,饮马黄河。北宋招募庞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塔防魏蜀吴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