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真的害了不少人,你要它利息,它要你本金,而且你充值进去的

喜欢柠檬的气味的人,你应该要知道它是怎么长出来的!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喜欢柠檬的气味的人,你应该要知道它是怎么长出来的!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解释永远是多余的,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你的人更不需要。_百度知道
解释永远是多余的,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你的人更不需要。
解释永远是多余的,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你的人更不需要。有些话有些事还是说出来的好,不说出来不说明白会造成很多误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大部分人是中立的,他们需要你的解释
采纳率:83%
来自团队:
是的,懂你的永远不需要过多的话语,不懂你的解释再多也没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超赞你的这句话
问题是现在朋友间有几个相互懂的?
有时候说出来并不能解决什么,不说出来藏在心里也挺好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要比钱跑得快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人有2只脚,但钱有4只脚,钱永远跑得比人快。”人赶不上钱的速度,但却可以用“钱追钱”,这就是理财的重点。大多数人都知道,储蓄产生的利息永远赶不上货币贬值和物价增涨的速度,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想办法使自己的每一分钱都体现出它最大的价值。
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不单单在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机遇,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处于睡眠状态的金钱是没有生命的”,科学地打理自己的金钱才是财富增长的最佳途径。富人深知理财致富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他们永远在和钱赛跑,竭尽全力放大金钱的价值。
要知道,富人和穷人并不是天生的,之所以有穷富的区别,关键在于两者的理财习惯存在偏差。“智商低是傻子,情商低是疯子,财商低是叫化子。”要培养高财商,就有必要使自己养成本书所列举的50个理财习惯。
要想成为富人,还要念好一些有关致富的“经”。理财致富“经”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如果你养成了本书所列举的50个理财习惯,在财富增长的道路上,就会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是穷人的一把开心锁,富人的一面反思镜。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你是女人还是男人,只要你还在为挣钱而操劳,那么此书将会给你的理财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过去中国人大部分是穷人,穷得不知道什么叫贫穷。如今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也终于使尚未富起来的一部分中国人知道自己的贫穷,同时刺激着穷人千方百计去致富,去摆脱贫穷。穷怕了的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变得富有:已经富起来的谋求更大的富,尚未富起来的渴望着富。变富,也许是思想意识早已分崩离析的中国人惟一的共同愿望了。有鉴于此,本书的编者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呕心沥血编写此书,力图以最权威、最客观的事例给每一位期望“理财致富”的读者提供帮助。
其实,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天生的穷人,人人都可以成为理财大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行动,积累丰富的财富,从而获得真实、和谐与美满的生活。如果我们都能拥有像富人一样的理财习惯,我们就会变得富裕而自由;如果我们缺乏像富人一样的理财习惯,我们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穷人。
一个好的理财习惯胜过成百上千次漫无目的的打拼。阅读本书,感悟富人的理财习惯,洞察富人的理财思维,会让你像富人一样思考,像富人一样问鼎人生苍穹,成就财富梦想。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大众所熟知的富人的有关理财习惯展示给广大读者,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帮助他们对照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些成就富人的理财习惯。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王彦、陈璋等人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本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橡树国际理财机构
  大多数人都习惯坐等机会的来临,不愿贸然采取一些冒险行动。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不冒险永远不会成为富人。所以,有些时候冒险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是冒险并不是冒进,冒险是理性思考后的行动。
能成为富人的人并不都很神秘,只不过他们具有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成功素质——追逐成功,敢于冒险。富人非常明显的一个共同特性是他们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也许你一辈子都没有上过报纸的头版,甚至连报纸都没上过,可是有一位传奇人物在近40年里,他的名字几乎不断地出现在各国各类报纸头版的显要位置上,他就是皮尔·卡丹——一位意大利小裁缝出身的商界巨擘。他拥有自己的银行,在法国戛纳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拥有自己的私人码头。他所创立的“皮尔·卡丹”公司总部位于巴黎市区“心脏”部位,那是一座看似非常不起眼的灰绿色小楼,与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大门遥遥相对,两者相隔不过20来米。“皮尔·卡丹”公司总部的左侧与法国政府“国宾馆”仅一墙之隔。不仅如此,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工厂生产着他的产品,180多个国家的人民穿着他的服装,5000余家皮尔·卡丹专卖店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他的帝国雇佣了18万名工人。
众所周知,法国的服装艺术源远流长,极富特色,几乎已尽豪华气派、富丽艳丽之极至。虽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硝烟洗礼,巴黎的时装依旧透露着昔日的风情。高级时装店里展览的依旧是那些缀着羽毛、镶有轻纱花边、散发着珠光宝气的衣裙。对于这些对顾客限制极严的法国高级时装,平民百姓能看一眼都觉得是一种荣耀。也正因为如此,20世纪50年代的巴黎,仅有23家服装企业算得上是“高级时装”的生产商,其服务的对象非常有限,在全世界也不到3000人。所以,一方面,“高级时装”的生产商受市场局限,出路越来越窄;另一方面,普通大众面对如此高雅美观的服饰,可望而不可求。当时,法国服装界陷入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独具慧眼的皮尔·卡丹敏锐地洞悉了这一矛盾。
战后的法国妇女大量投入到工作中,皮尔·卡丹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不再只服务于公主、影星,还有那些贵妇人,而应该把服务群体转向老百姓。他的愿望很单纯——为更多的人设计更多的服装。然而,他的愿望在现实面前马上受到了冲击。
当时巴黎的时装辛迪加(原意是“工会”,辛迪加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基本形式)觉得皮尔·卡丹的想法很荒谬,于是作出了一个决定,将会员皮尔·卡丹开除,以此扑灭其“成衣大众化”的革命。
皮尔·卡丹被逐出巴黎时装辛迪加后,依旧执着地沿着自己的思路——“成衣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并进行了另一个革命性的创作:打破服装业原有的只设计女装的传统,大胆开辟男性服装设计的阵地。“无人敢为,我偏为。”在惟有女性阴柔之美挥洒的巴黎时装界,皮尔·卡丹掀起了男性时装的风潮,将阳刚之美洒向古老的巴黎。
他的这一创新性的冒险举动立即招来了非议,法国时装界的保守人士开始了他们的第二轮攻击,他们宣称皮尔·卡丹破坏了夏娃独有的风骚,打破了阴阳相济的格局,令服装失去了根本的价值。他们的理由的确非常幽默,以至于今天看起来仍让人忍俊不禁。在保守派的眼中,服装的根本价值完全在于女性的风韵,让女性把自己装点漂亮以满足男性的观感。这种男权至上的观点,在当时颇为盛行。但是,皮尔·卡丹却坚持着自己的思路,全然不理会那些无关大局的风言风语。
但不久后的重创,却差点将他的事业毁于一旦。1959年,皮尔·卡丹异想天开地举办了一次时装借贷展销,这在当时的法国时装界,对一名设计师来说,不仅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更被看做是一种对艺术灵魂的变卖和兜售。他的这一举动远远超出了时代的设想,在那个传统守旧的时代遭受到了重创。这一次他不仅蒙受了名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还被法国时装协会一脚踢出,他们认为他的行为不单有损协会的形象还违反了传统的规范。
接连的打击并没有让皮尔·卡丹屈服,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航线,坚定不移地前行,曙光终于出现了。1961年,皮尔·卡丹首次设计并批量生产的那些设计新颖、大胆、别致的时装,给法国时装界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这一次,皮尔·卡丹终于站在了“时装大众化”的浪头上,向世界宣告一个冒险者巨大的成功。
一家报纸在头版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他的崛起:“自50年代以来,皮尔·卡丹形成了色彩明快、线条纯净,具有强烈时代感、青春感、雕塑感的艺术风格。他把法国时装从刻意华贵、珠光宝气的沉重束缚中解脱了出来,为迈向工业现代化的法国,披上了轻捷的新装。而他本人热爱生命的精神世界,也在这些服装的色彩和线条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这一次的成功并没有让皮尔·卡丹停步,他前进的脚步反而越来越快。
1981年,闻名世界的服装大师做出了另一个惊人冒险之举,各大报纸的视角又集中到皮尔·卡丹身上——他以1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巴黎协和广场附近、皇家路上的马克西姆餐厅。当时的马克西姆已是经营惨淡、举步维艰,不仅濒临破产,而且前景也十分暗淡。皮尔·卡丹的对手们开始偷笑:“好好的服装不做,改做什么餐饮,肯定要赔钱。”当时有不少人甚至洋洋得意地展望皮尔·卡丹悲惨的结局。皮尔·卡丹却没有为这些分一丝心,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请来相关专家对餐厅进行装饰,将餐厅恢复到19世纪的田园风格。装饰一新的餐厅以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形象设计四周的幕墙,一种优雅、安静、舒适的情调在餐厅中弥漫开来。精雕木饰线条自然流畅,古色古香之中也若隐若现出当代的韵味。这一次的装修使餐厅环境上了档次。不仅如此,皮尔·卡丹还特聘名师精心制作食品,提高招待人员的素质,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这样一来,“旧貌换新颜”的饭店很快便赢得了市场,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巴黎大名鼎鼎的餐厅。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马克西姆餐厅很快风靡世界,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巴黎,甚至法国,从而成为皮尔·卡丹商业王国的另一面旗帜,而马克西姆也成为了巴黎餐饮业的金字招牌。
“成衣大众化”的思想也被皮尔·卡丹运用到了他新兴的餐饮产业中,创造性地被贯彻下去,而高档瑰丽的马克西姆就成为了这次冒险行动的第一件试验品。皮尔·卡丹认为,如果像马克西姆这样的高档餐厅局限于做少数人的生意,而不在民众中寻找市场的话,未来的发展空间肯定不大,甚至生存都会有问题。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改变现有的这种经营方式,走大众化的道路,业务则会越做越宽,必定大有前途,马克西姆这样的金字招牌才会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于是,皮尔·卡丹首先就将巴黎的马克西姆餐厅,从只对少数人开放的高级餐厅,变为大众化、平民化的人人都乐意光顾的快餐店。
“消费群体的平民化”起初效果并不明显,但这种冒险的风格上的改变在不久的将来又一次被证明是聪明而富有远见的选择。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很快在法国上演。失业人数每一天都在刷新,社会消费水平的下降和人均购买力的降低使那些坚持俱乐部式的高级餐厅业主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每天只能在晚餐时间勉强经营,而早餐和午餐时间却门庭冷落,生意清淡。幸运的马克西姆则因“大众化”的选择保证了就餐人数,生意并没受到影响,并且在危机中逐步壮大,将餐厅开出了法国,取得了全球经营、遍及世界各大城市的意想不到的成功。
皮尔·卡丹在进军餐饮业前就开始同中国结缘,他是第一个开拓中国服装市场的外国人,前后来华达15次之多。
1976年,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当时一件手工编织的挂毯《万里长城》令皮尔·卡丹一见倾心。他以巨资买下了这幅挂毯。此后,皮尔·卡丹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运作。当时的中国尚未真正打开国门,皮尔·卡丹的朋友们对他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念头不断泼冷水:“中国没有时装,中国人不会给你一分钱!”但是皮尔·卡丹没有听从朋友们的建议,而是毅然决定一试。
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他来到了中国,并于次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举办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时装展示会。
1979年的时装展示会上,他用巴黎的模特给中国的观众带来了世界时装艺术最新的色彩和风格。
皮尔·卡丹还在中国开设了模特学校,培养中国的国际名模。其后的1981年第二届时装展示会上,中国自己的模特已走上T型台。世界时装业从此和中国市场有了密切的联系,皮尔·卡丹时装在中国市场也生意兴隆,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1983年皮尔·卡丹把“美立姆”商标带到中国,闻名世界的马克西姆在神秘的东方建立起新的支点。
那个时代的记者这样问皮尔·卡丹:“您在北京开设‘马克西姆’和‘美立姆’之前,是否进行过相关的详尽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前景预测呢?”皮尔·卡丹的回答直截了当:“我对统计这样的事不感兴趣。我是冒险家,我制造报纸的第一版新闻已经40年了,事实证明我成功了。我的目光落在了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这是一个正在发生变革的国家……”
皮尔·卡丹的经历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想有所成就,敢于冒险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冒险精神,就会使我们敢想敢干,这样才有机会成为富人。
在很多情况下,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走运的人一般都是敢于冒险的。除了个别的情况,最胆小怕事的人往往是最不走运的。幸运可能会使人产生勇气,反过来勇气也会帮助你得到好运。当然,“冒险”不同于“鲁莽”,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把一生的储蓄孤注一掷,进行一项引人注目的冒险行动,在这种冒险中你有可能失去所有的东西,这就是鲁莽轻率的举动。有些人很聪明,对不测因素和风险看得太清楚而不敢冒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如果能从风险的转化和准备上进行谋划,风险并不可怕。
茫茫世界风云变幻,漠漠人生沉浮不定,未来的风景都隐在迷雾中,向哪里进发,都会有坎坷的山路,也会有阴晦的沼泽,深一脚浅一脚在所难免。虽然有危险,但这却是在有限的人生道路上通往成功、成为富人的捷径。
  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倡导的未必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富人深谙此理,所以他们常做的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事。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墨守成规,无异于求败。大凡成为富人的人都能够准确地审视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明确的决策。而他们所做的决策往往又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的。
其实,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倡导的未必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代“股神”巴菲特对此深信不疑。他在投资时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但这种与众不同,并不是他为了炫耀自己而故弄玄虚。他在投资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殊”总是建立在仔细斟酌、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并与他的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等投资理念交相辉映、自成一体。
股票市场流传着7∶2∶1的说法,意思是10个人炒股,7个人赔,2个人不赚不赔,只有1个人赚钱。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因为在股市运行中,头部放量,底部缩量几乎是一个铁定的规律。底部缩量,意味着只有少数人在能够赚钱的底部区域买入股票;头部放量表明,多数人都是抬轿者,这多数人当然就成了最终获利的那少部分人的牺牲品。所以,投资股票,人们要想使自己成为少数智者,必须做到从多数人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用美国投资分析家布克·怀特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投资高手,那么你在华尔街挣钱的最佳方式就是先考虑普通人会怎么做,然后反其道而行之。”
巴非特就是一个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典范。
1968年,美国陷入一场政治动荡中,受此影响,经济的起伏也比较大,股票的交易也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疯狂。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大屏幕”显示的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惊人的1300万股,比1967年的纪录还高出30%。日那天,成交量更是暴增至2100万股。行情机飞快发出哐哐的声音,似乎随着每一次反战游行者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之间的交锋显得越来越响亮,就好像逐渐升高的政治温度在华尔街引起了高烧。在那个充满着暴力和暗杀带来的动荡不安的夏天,整个股票交易所忙碌得让人窒息,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工作人员喘不过气来,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人们可以在寂静中听到求救的呼喊,但是,市场上大量的买盘还在不断地聚集,就像一个醉汉想贪婪地喝完最后一瓶酒一样,连天已经大亮都全然不顾。
巴菲特曾一度鄙视过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懈怠,但是他们现在也表现出了“严重的高血压”。巴菲特注意到有个基金的管理人员宣称,单从每周或每小时股价做出研究是不够的,证券必须以分钟间隔来进行研究,他的这一理论,更是激起了人们的疯狂。巴菲特这样说道:“这种人使我觉得出去取一趟百事可乐都有负罪感。”
市场的过度疯狂使巴菲特敏锐地察觉到牛市的尽头就要到来,巴菲特的耳畔似乎已经听到牛市断断续续发出的死亡前的呻吟声。1968年下半年巴菲特果断地停止购买,并开始大举减仓。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担心自己抵挡不了市场的诱惑而陷入灾难,1969年5月在牛市运行依然处在高峰之时,巴菲特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隐退,同时清算了他的合伙人企业。巴菲特的这一举动让合伙人有些手足无措,但见巴菲特去意已决,不得不接受现实。
正因为巴菲特的这种理智,他的合伙人企业在1968年锁住了4000万元的利润,当年的盈利率高达59%,巴菲特个人的资产增长到一亿多美元。
要想成为富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树一帜,不人云亦云。巴菲特常用他的老师格雷姆讲过的一则寓言来说明大多数人投资时的非理性行为。
有一位石油勘探者,在上天堂的时候,圣·彼得(耶稣最喜爱的门徒)告诉了他一个不好的消息。圣·彼得说:“你的确有资格进入天堂,可是目前分配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客满了。我也没有办法再把你给安插进去。”这位石油勘探者听到这话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想了一会儿后,对圣·被得说:“我是否可以跟那些现住在天堂里的人们讲一句话?”圣·彼得觉得让他讲—句话也无关紧要,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那个石油探勘者就大声喊道:“地狱中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突然间大门冲开,天堂里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这使圣·彼得大为惊讶,平静后圣·彼得邀请勘探者搬进天堂。可是,最后那位勘探者犹豫了许久,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起去好了。”
这则寓言启迪人们,要想成为富人,在股市中有所收获,绝对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大流,像旅鼠那样漫无目的。
旅鼠是生长在苔原地区的一种小型动物,以集体游向大海的举动而闻名。春天是旅鼠迁移的季节,它们四处移动,寻找食物和新的住所。然而每隔三四年,都会有奇怪的现象发生。由于旅鼠这种动物繁殖率高而死亡率低,所以数量增长得十分快。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旅鼠们开始在夜里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更让人费解的是,在不久后它们还会公然开始在白天出来行动。一旦遇到障碍,它们就越聚越多,直至惊慌失措的反应迫使它们强行越过障碍。当这样的行为能力增强后,旅鼠们就开始向一些它们平常敬而远之的动物发出挑战,并向大海迁移。虽然有许多旅鼠在迁移的半途中饿死,或被其他动物吃掉,但大多数的旅鼠还是能够最终到达海边的。到达海边后,旅鼠们争先恐后地往大海里游去,直到力竭而被淹死为止。
动物学家对旅鼠的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是,旅鼠大批量的迁移是因为食物供应情况发生了改变,以及存在某种压力使旅鼠之间出现了互相的排挤和竞争,最后可能引起了荷尔蒙的变化,进而导致行为的异常。
结合股市与旅鼠情况,有人指出:“股价的大幅度波动,与投资人旅鼠般的盲目行动有直接关联。”
巴菲特深谙此理,所以实践中他总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根据他的投资实践,当市场出现极度兴奋状态时,往往也是股票价格大幅度超出其内在价值之时。相反,在市场处在极度恐惧,许多投资者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时候,不计成本的非理性的抛售经常会使股价跌进巴菲特事先设定的安全边际以内。这样就形成了当众人如旅鼠般争先恐后买入股票的时候,巴菲特却果断卖出,落袋为安;而当投资大众因过度悲观大肆抛空之际,巴菲特却为买入股票忙得不亦乐乎。
巴菲特独树一帜,异于常人的做法在其50多年的股海生涯中远非一两次。
1994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报酬率突然低了下来,当人心惶惶之际,巴菲特又一次忙得不亦乐乎。这似乎成了他的习惯性行动,每当市场不景气,大多数人开始逃离股市时,也就是巴菲特大张旗鼓买进之时。巴菲特的公司在1994年下半年,进行了4项重要而特别的收购,其中一项是对甘尼特公司的收购。当时,其他人都认为传媒业前景不妙,因而大量抛售报业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却入市购进,大家对巴菲特逆流而上的举动感到不可理解。
甘尼特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多元化经营的传媒集团公司。市场价值当时约为77亿美元,经营业务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室外广告,其中拥有82种日报、50种出版物,包括流行刊物《今日美国》、《美国周末》等。该集团旗下的《今日美国》是全国性日报。1994年,甘尼特公司出版的报纸日销量超过630万份。
甘尼特公司还在费城、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等城市拥有并经营10家电视台,并在洛杉矶、圣地亚哥、芝加哥等6个城市经营6个调频电台和5个调幅电台。甘尼特公司还是美国最大的室外广告公司,业务不但覆盖美国11个州,而且在加拿大也有子公司。
这么大一个集团可以称得上是传媒领域中的一艘航母,尽管公司规模不小,但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传媒业竞争过于激烈,该集团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会太乐观。
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比较看好传媒行业,因为他非常了解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业的业务特性。他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和布法罗新闻报的股票长达20余年。1985年以来,巴菲特又投资ABC(美国广播公司)。可以说,巴菲特一旦持有甘尼特公司相当的股份,那他在传媒业公司的投资与持股经验将会使他成为甘尼特公司中为数不多的懂业务的股东之一,争取尽可能多的发言权是顺理成章的事。
巴菲特还了解到,自1985年以来,甘尼特公司的股东收益(净收益加折旧减去投资)每年增长12%。1993年末,甘尼特公司的股东收益为4?74亿美元。巴菲特用当年30年国债收益率对甘尼特公司的股东收益进行贴现,希望以此来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通常认为,在长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周期性的低谷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才能作为股票估价的贴现率。例如,1994年第四季度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7?5%~8?0%之间徘徊,所以巴菲特为此做了适当调整。
假如用更为保守的10%来贴现,并且假设甘尼特公司今后10年内的股东收益年均增长率为12%,10年以后降为5%,则甘尼特公司股票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即股票的内在价值)约为170亿美元,即相当于每股122美元。假设其股东收益今后10年内每年增长10%,10年以后每年增长5%,则股票内在价值为146亿美元,即每股104美元。
经过这么一番对比,巴菲特发现,1994年下半年,甘尼特公司的股票价格只是在45~50美元之间徘徊。他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成本平均不会超出每股48美元,假设增长率为12%,巴菲特买入价为甘尼特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的60%;若增长率为10%,则为内在价值的54%。这样算下来,无论如何,这笔投资都会有不小的收益空间。
从巴菲特的成功例子中,不难看出“独树一帜”是事业走向成功的法宝,非常值得投资理财者借鉴。
  “人不理财,财不理你。”富人之所以为富人,与其重视更新观念、重视理财是分不开的。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理财的观念很保守,而这些保守有时候会使人忽视理财,要想成功地理财,就要改变理财的观念。中国民间有句俗话:“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可想而知,中国人对钱使用的谨慎态度达到了何等精细的程度。
思想观念的陈旧及个人和家庭理财方式的滞后,将导致财富的匮乏与生活水平的降低。所以,人们首先应当做的是,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强个人的理财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并在勤俭持家的基础上,将个人和家庭的突发性风险降到最小限度,以便通过合理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财富。
特别是在当代,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在不断改变着人们投资的价值取向,如果想成为理财高手,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理财专家一般用“成功=经验+智慧+苦功+灵感+运气”这个公式来引导个人投资理念。在具体投资时,到底喜欢投资什么,或者认为投资什么好,除了看好投资对象有无投资价值外,还要看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有的人在房地产市场里如鱼得水,但在做股票时却处处碰壁;有的人爱好集邮,上路很快,不长时间就已小有成就,但对房地产却不感兴趣。可见,投资者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再决定投资什么,如何投资。想通过理财快速致富,在一夜之间暴富,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人,不适合从事投资理财。幻想用小钱投资,在短时间赚取亿万财富的人,除了“博彩”,其他的路是行不通的。
在美国,富翁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居于华尔街的大亨、体育明星或好莱坞巨星。曾经有人做过仔细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百万富翁约占全国人口的10%,而在这部分人中,差不多有60%都是自己搞经营的生意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都很平凡,比如做焊工、开干洗店等。在这些富翁中,绝大多数人不是靠贷款起家的,有80%的人都是靠自己的积累而发财的。另外,虽然他们已是百万富翁,可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俭朴,没有一丝奢华的迹象,甚至,与他们日日相处的邻居都不知道他们的财产状况。
为什么美国会有那么多富翁呢?
一家美国投资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曾经做过统计,世界上花钱最厉害的国民就是美国人。同样,美国人所积累起来的个人平均财富也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投资理财方式和原则必然决定了美国经济的特点:人民的储蓄少,投资多,消费高。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崇尚节约,也没节约出多少财富?美国人浪费了那么多年,怎么他们还有财富继续浪费下去?”曾经有一位中国学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美国学者,美国学者的回答是:“我们的节约与浪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人在生活上虽然浪费,但是在生产成本上节约;而中国人虽然在生活上节约,但在生产成本上浪费。”由此可知,美国人更加注重“开源”。
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开源是投资理财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滚滚而来的财富,无论你采用多高明的理财方法,也不可能让财富增多。所以,应该效仿美国人对待财富的观念——“节流”是建立在“开源”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没有“开源”,“节流”是没有多少积极意义的。
美国人的理财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在华尔街,曾广为流行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带着钱去外地做生意的人为了防范小偷,将钱分散地放在身上。他在向别人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时说:“小偷不可能将我身上的钱全部偷走,当他偷走一个地方的钱后,我还有另外一部分钱可以使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也应该尝试多元化投资,当这一项投资失败以后,我们还有另外的投资可以获得利润,不至于将全部资产“洗白”。所以,多数美国人的投资理财原则是,将一部分钱存入银行,虽然利息微乎其微,但是比较稳定;再拿出一部分钱买房子,这是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拿出一部分钱投资股票。
美国的储蓄利率很低,因此很多美国人都很爱花钱,不爱存钱,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一点钱也不存。为了生活保险起见,他们还是愿意拿出一小部分资金用做储蓄投资。当然,他们并不满足于储蓄投资的收益,而是把钱主要投在证券和房地产上。这样一来,他们就将资金分散在了各个项目上进行分类投资。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首先,可以努力争取在各个领域里获得利润;其次,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财富尽失的风险。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理财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理财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财富会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但理财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发财。理财应先求保值后谋增值,短线投资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
同时,理财是一个遥远而又未知的将来,理财的计划不仅包括买车或旅游,同时还包括对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理。
总之,投资既是人人都想做的事,又是一门实用的学问。投资者只有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回报。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富商巨贾,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发家史,我们不难发现,商业上的成功者无不深谙这样一个道理:用钱赚钱,钱能生钱。谁明白了这个道理,谁离成功就不远了。
赚钱之前,用的第一笔钱该从哪里来呢?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无论你有多么强的经营能力,但如果没有钱供你使用、支配和运作,那么,就好比杰出的将帅没有士兵一样,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理财者,要走好的第一步就是设法筹措资金。
资金从哪里来?自己有本钱固然重要,但仅有本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靠一个“借”字。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制胜者采用最多的谋略之一就是“借”。刘备靠“借荆州”安身立业而建蜀汉政权;曹操靠借兵、借路、借人头祭旗,出征诸侯,而称霸一方;诸葛亮靠“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借”也是每一个成功的理财者必备的招术。世界上为数不少的富豪和成功的企业家,大都是从“借鸡生蛋”、“借地发财”、“借边出境”、“借船过海”而起步,最终成为真正的大赢家的。在商业战场上,“借”,是以少胜多的一种谋略,是省时省力的高招,是识时务者的一种权变,是立业而一展鸿图的起步阶梯。
作为一个成功理财者,还须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但是,十根筷子、一百根筷子、一万根筷子放在一起,就很难被折断了。而借钱集资的道理也不例外:个人手里的钱很有限,如果单独投资,就好比一根筷子一样,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把它们聚拢起来,形成一定数额的资金后,不仅大大提高了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且,投资成功的几率也随之提高了。所以,钱不怕少,而怕不聚。
台湾的塑胶大王王永庆,最初用父亲的名义借来2000元台币开办了一个小米店;后来,再用米店赚来的钱开了一家砖厂;然后,又用砖厂赚的钱当本金做木材生意。到20世纪50年代初,他终于积累起5000万元台币的资本。他再用这笔钱做担保,向台湾一家银行申请了67万美元的贷款,创建了台湾塑胶工业公司,从而一举成名。
新加坡玻璃大王陈家和,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经营玻璃的朋友来找他,要他集资3000元钱(新加坡币)参加合伙经营。当时,他朋友的企业正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陈家和经多方筹措,加上母亲一辈子养猪攒下的1200元钱(新加坡币),帮助朋友渡过了难关。两年过后,陈家和逐渐积累起一笔资金。1962年,他以每月100元(新加坡币)的租金租下了半边店铺,取名为“和兴镜庄玻璃工程”,从此正式走上了独立创业之路。
王永庆和陈家和这种首先通过在亲戚、朋友圈子里筹集资金来开创事业的先例,在中国国内及海外华人中是极为常见的。当然,你在向亲戚和朋友借钱时,除了要动之以情外,一定要注意向他们详细介绍你的创业计划,使他们相信你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而不是拿他们的钱去瞎碰。总之,只要你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你的亲朋好友是不会不向你施以援手的。
用钱生钱除了“筹”之外,还要考虑到“用”、“生”,最终落实到生财上,这才是“筹”的目的。
如何“用钱”是判断“理财”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当经过拼搏赚到很多钱后,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用钱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勤俭可发家创业,玩物会蚀心丧志。如果任意挥霍,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当你口袋里装满钞票的时候,如何使用它就须要慎之又慎了。
投资赢利是经商之本。钱要生钱,就必须用在投资上,投资也就是“生”钱之本。大老板首先应是大投资家,其次才应是经营家、管理家。传统的投资理论一般将投资领域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生产性投资,就是办厂开矿或搞种植业;二是服务性投资,就是开办饮食、娱乐等服务企业;三是贸易性投资,就是开办商店或贸易公司。资金只有投向最能赢利的地方,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通常说的“以钱生钱”,就是通过资本的运作,在资本市场上以钱赚钱。所谓“生”,就是通过兼并拓展自己的原有产业规模,提高自己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以钱生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人创业成功的“三步曲”。在这“三步曲”中,最为基础的是“生”钱,这是进入财富之门的钥匙。
懂得更新理财观念后,怎样去理财又成为了新课题。拥有好的理财方式,才能够将自己的资金运用得更加到位。无论你的家庭处于哪一社会阶层,科学理财都很重要。也许你会认为自己是没钱的阶层,根本没必要去理财。事实上,工薪一族更应学会科学理财,相对有限的资金更需要进行精心规划、合理安排。说得更通俗一点,就像粗茶淡饭,也要有一个营养搭配的问题一样。所以,个人理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
如何科学理财,除了要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之外,科学理财方式的选择将成为决定家庭贫富的最关键因素。人们常常产生误解,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就是投资赚钱。然而,这种狭隘的理财观念并不能达到理财的最终目的。理财实际是善用钱财,使个人以及家庭的财务收支状况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财富往往会同个人的理想挂钩,要实现和达到某种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和金钱发生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活目标和理想总有不尽相同之处。因此,在理财计划的初步构想阶段,你必须确定自己的理财目标是什么。比如短期内你计划出国旅游、学习进修、购置家具;中期的目标则是结婚、购房、养育下一代;长期目标则是在退休之后的保障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投资渠道少,人们的投资意识不强,所以很多家庭只知道储蓄,而不懂如何理财。当时的社会缺少一个发达的理财市场和行之有效的理财机制。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财产不断增加,人们已开始感到让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由此迫切需要增加一些理财的学问。人们不仅要考虑一些具体的理财方式方法,而且还要从更加广阔的人生阶段来思考理财的意义和策略。说到底,现代家庭,无论想大富,还是图小富,都要在科学理财上下功夫。
科学理财包括两个方面——赚钱和花钱。赚钱就是如何积累财富,实现固有财产的保值和增值;而花钱则是如何用最少的钱获取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理财不仅仅是安排好柴米油盐,而且是把钱财及相关事务纳入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之中。一般而言,理财应该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在考虑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收入;二是在有计划提高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三是可以提高个人或家庭的现有生活水平;四是可以储备未来的养老所需资金。
科学理财还要掌握好时间。笼统地说,早一天开始理财,就可以早一点获得回报。下面列举一个双胞胎姐妹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张小凤和张小鱼是一对漂亮的孪生姐妹,同一天出生,同一天上学,同一天参加工作。20岁的时候,张小凤和张小鱼都在同一家工厂上班,拿相同的工资,并在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孩子。
张小凤一开始就没忘记把赚的钱先存一部分,并把存的钱做相应的投资。她每年都要投资两千元,她的投资基本上保持10%的年回报率,她一直持续投资。张小凤30岁结婚后,离开工作岗位全心打理小家庭。10年来张小凤每年投资2千元,总共投资了2万元资金,30岁结婚后再没追加投资。
张小鱼没有像张小凤那样从一开始就存钱和投资,总觉得年轻人用钱的地方很多,因此大手大脚地花钱,到年底基本上没有什么余款。直到30岁成家以后才开始存钱,到她40岁时,才拿出2万元进行投资,她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也和张小凤一样是10%。
大家能猜想到她们65岁退休时各自的财富有多少吗?张小凤一共是2万元本金,年回报率10%,投了45年。而张小鱼也是2万元本金,年回报率也是10%,唯一不同的是张小鱼只投资了25年。本金相同,年回报率相同,投资时间却不同。
张小凤和张小鱼都是投资了2万元本金,在她们65岁时,张小凤的财富已是87?22万,差不多是所投本金的44倍;而张小鱼的财富仅是21?7万,只是本金的10倍多。
张小凤和张小鱼投资的本金完全相同,年回报率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张小凤开始得早,而张小鱼开始得晚,但最后张小凤所获得的回报要高出张小鱼很多倍。
由此可见,在本金、利率相同的情况下,投资的时间越早,回报率就越高。因此,作为一个聪明的理财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并且要尽早投资。
当我们拥有了科学的理财观念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后,相信可以更好地管理财物。
  沉思的人认识世界,行动的人改造世界。要想成为富人,就一定要改造世界,而且,一次行动往往比一千个想法更有价值,所以要用行动取代思考。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笛斯瑞利曾指出:“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结果可言。”
有这样一则生存寓言: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说:“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
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财富不是靠梦想得到的,而是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实践。
美国成功学者拿破仑·希尔把致富的过程总结为六大步骤:
第一,牢记你所渴望的金钱的确切数目。
第二,设想一下,你要付出什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三,设定你拥有所渴望金钱的确切日期。
第四,草拟实现目标的确切计划,并且立即行动,不论你准备妥当与否,都要将计划付诸实施。
第五,简单明了地写下你想获得的金钱数目,及获得这笔钱的时限。
第六,一天朗通两遍你写好的告白,早晨起床时念一遍,晚上睡觉前念一遍。
这六大步骤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行动,任何伟大的财富梦想只有在行动中才会变为现实。
在创富的金光大道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任何的收获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不管你现在有多穷,你仍有可能成为富翁,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尽早用行动代替那些无用的思考。
许多人一提致富,就会想到一夜暴富。固然,一夜暴富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如中六合彩之类,但毕竟有此运气的人不多,绝大多数人还得依靠勤奋努力逐渐积累财富。最近一次调查显示,美国41万个百万富翁中,78%的人年龄超过50岁,他们的财富都是通过连续二三十年每周5天做相对枯燥的工作而获得的。
这个统计数字告诉人们:每当一个“英雄”创办了一个航空公司,一个计算机公司,或者一个巧克力饼干公司,同时就有成千上万个普通人在没人注意到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干着同样出色的工作。
既然一夜暴富是不现实的,对于尚不是富人的平民百姓来说,与其停留在毫无帮助的思考中,不如早点行动做点实事。美国人查理斯调查了美国170位百万富翁,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很少花时间去想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事,而是很早就强迫自己进行一些投资。虽然这些投资起初数目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投资的时间比较早,利上滚利,到一定年头后还是积累起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名13岁学生萨和特,他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父母很少给零花钱,所以他不得不依靠替人照看婴儿来赚取一些零用钱。小萨和特留意到家务繁重的婴儿妈妈经常要急匆匆上街购买纸尿片,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创办他的“打电话送尿片”公司,只收取15%的服务费,便会送上纸尿片、婴儿药物或小件的玩具等东西。最初他的公司只是为附近的一些家庭服务,很快便受到左邻右舍的欢迎,于是小家伙又印了一些卡片四处分送。结果业务迅速发展,生意奇佳。因为他每天还要上课,于是他用每小时6美元的薪金雇佣了一些大学生帮助他分送,现在他已拥有多家规模庞大的公司。
如果当时萨和特只是停留在他那个美好的想法中,而不去实践,那他就可能成不了富人,至少不会那么快成为富人。
无独有偶,迈克尔·戴尔也是很早就有想法而又很快付诸实践的典范。
现在的迈克尔·戴尔是美国也是世界知名的个人电脑商,也是《财富》杂志所列世界500强的首脑中最年轻的一个。他虽然年轻便成为富豪,但他既不是靠继承遗产,也不是靠中彩,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迈克尔·戴尔是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长大的,兄弟三个,迈克尔·戴尔排行老二。父亲亚历山大是一位畸齿矫正医生,母亲罗兰是一位证券经纪人。戴尔在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干劲十足。小戴尔相对于同龄人更早熟,特别是经济上的天赋高出同龄人许多,更为难得的是,他不单是有想法,而且敢于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虽然有时他的想法很幼稚,但他的干劲还是让父母感到惊奇。十来岁的时候,戴尔就开始了赚钱生涯:在集邮杂志上刊登广告卖邮票。后来,他用赚来的2000美元买了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父母问他买电脑干什么,戴尔坦诚相告,用来出售邮票。他把电脑拆开,研究它怎样运作。父母看到他如此上心的样子,就想法子给他找来各种书籍让他参考,很快戴尔就对他的第一台电脑的性能一清二楚。
读高中时,戴尔找到了一份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工作。他推想新婚的人最有可能成为订户,于是雇请朋友为他抄录新近结婚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他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然后向每一对新婚夫妻发出一封有私人签名的信,承诺赠阅报纸两星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这次行动为他带来了20万美元的收入,用这笔钱,戴尔买了一辆德国宝马牌汽车。汽车推销员看到这个年轻人竟然用现金付账,惊愕得瞠目结舌。
第二年,戴尔进了奥斯丁市的德克萨斯大学。进入大学后,戴尔的视野更开阔了,他注意到,大学里人人都谈论个人电脑,大凡没有的人都想买一台,但由于市面上的个人电脑售价太高,许多人都买不起。一般人所想要的,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售价又相对低廉的电脑。戴尔心想:“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并不高,为什么要让他们赚那么丰厚的利润呢?为什么不由制造商直接卖给用户呢?”戴尔打听到,当时的个人电脑供应商万国商用机器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个人电脑。而多数经销商都无法把货全部卖掉。他也知道,如果货积压太多,经销商的风险就比较大,可能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他到处联系经销商,与他们商谈按成本价收购经销商的存货,经销商对戴尔的想法很感兴趣,于是戴尔的合作伙伴顺利敲定了。而后戴尔开始着手在宿舍里加装配件,改进电脑的性能。
这些经过改良的电脑一面市就大受好评。戴尔见市场需求巨大,于是在当地刊登广告,以零售价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装过的电脑。广告刊登出以后,戴尔的业务量与日俱增。不久,许多商业机构、医生诊所和律师事务所也成了他的顾客。
他的一切行动并没有逃过父母的眼睛,有一次戴尔放假回到家中,他的父母表示担心他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想创业,等你获得学位之后再说吧。”父亲这样劝道,戴尔当时答应了,可是一回到学校,他就觉得如果听父亲的话,就是在放弃一个一生难遇的机会。戴尔当时很矛盾,父亲的劝导和难得的机遇,两者之间必须做出决策。戴尔想:“我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继续埋头做他的电脑事业。
一个月后,他又开始销售电脑,每月可以赚5万多美元。戴尔坦白地告诉父母:“我决定退学,自己开办公司。”“迈克尔,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和万国商用电器公司竞争。”戴尔回答说。“和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竞争?”父母大吃一惊,觉得这个孩子太好高骛远了。但无论父母怎样劝说,戴尔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他们达成了协议:戴尔可以利用暑假试办一家电脑公司,如果办得不成功,到9月就必须重回学校去读书。
戴尔无暇顾及这个协议,回到奥斯丁后,立即拿出全部储蓄创办了戴尔电脑公司,当时他19岁。他以每月续约一次的方式租了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办事处,并雇用了公司的第一位雇员,一名28岁的经理,负责处理公司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在广告方面,戴尔在一只空盒子的底部草拟了戴尔电脑公司的第一个广告的草图。朋友依照戴尔的草图重绘后拿到报馆去刊登。戴尔仍然致力于直销经他改装的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电脑。公司刚刚起步,戴尔又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压力可想而知。
戴尔全神贯注,关注他的业务,第一个月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18万美元,第二个月达到26?5万美元。父母看到戴尔的成绩,知道再强迫戴尔回学校也是徒劳,只好任由戴尔发展。不到一年,戴尔的公司每月售出个人电脑达到1000台。戴尔倡导的积极推行直销、按客户要求装配电脑、提供退货还钱以及对失灵电脑“保证翌日登门修理”等服务举措,为他的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到戴尔本应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7000万美元。
在这时,戴尔有了新的想法,他果断停止了出售改装电脑的业务,开始转为自行设计、生产和销售自己的电脑。这一举动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弄不好戴尔多年的所有心血都将赔进去,戴尔没花什么时间去考虑这些,而是专心致志地开始新的事业。最终他又一次成功了。
现在,戴尔电脑公司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包括中国)设有子公司,每年营业额达到600亿美元左右,这是他当初投资数的十万倍,有雇员80000多名。戴尔个人的财产,2005年就高达160亿美元。假如戴尔当年束缚在与父母的那一纸协议中,而不是放手一搏,他显然是不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富豪之一的。
从戴尔的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人要做好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赶快付诸行动。“行动先于结果,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这是一条定律。
当然,行动要想成功,还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既不要错失良机,也不要蛮干。错失良机是一种迟钝,蛮干则是一种愚蠢。这两种情况下的行动都意味着挫折与失败。要想成为富人,就要像“千眼神”那样善于察视时机,像“千手神”那样善于抓住时机,在最好的时机采取最佳的行动。
二是,要切忌犹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尤其在关键时刻,再没有比犹豫更能坏事的了。犹豫不仅会失去机会,而且会减弱行动的力量;不仅不能攻克新的堡垒,而且可能失去原有的阵地。所以,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计划是周密的,时机又是成熟的,那就千万不要犹豫。犹豫只会失去机会,而决不能取得成功。
总之,任何人都不要企望有谁能把你推向富翁的殿堂,要想成为富人,那你就要赶快付诸行动。
  社会就是这样,那些善于动脑筋、比别人“快半拍”付诸行动的人常常会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如果人人都能够在竞争中共同前进,社会也就进步了。
从前,有一个荒僻偏远的小镇,镇上的居民需要到5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在那里,吃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难事,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就更困难了。
困难就是商机。脑瓜灵活的村民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挑起水桶,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2角钱。卖水虽然辛苦点,但还算是一种不错的谋生手段。村民乙看到甲靠卖水为生,觉得不能让他一家独占市场,也走上了挑水、卖水之路,并且将两个儿子也动员起来,很快就占据了市场的大头。甲想,你家劳动力强,不如我的脑瓜子好使。他略加思索,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当天他就去集市买来了20副水桶,并到村子发出告示邀请20个闲散劳动力一起卖水。等一切就绪,甲将请来的20个人分为两组,由这两组人负责挑水,自己则坐镇卖水,每担水自己从中提成5分钱。这样,甲既节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逐渐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20个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辞职了,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市场的竞争比从前更激烈了。
但聪明人是难不住的。甲思索了一宿,第二天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并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40担。相对人担水,牛运水效率大幅度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不少,因此这回赚头更大。这让其他人看得直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
然而,正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越来越难卖了。原来,甲买来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比牛车运水还要低不少,其他人按照甲卖水的价格卖水几乎没什么赚头,原先卖水的那些人觉得无利可图,纷纷转行干别的去了。甲很快就垄断了全部的运水市场。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挖掘开发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的能力,用先人一步的智慧、快人半拍的行动来获得不断的成功。
传媒巨头默多克是先人一步,快别人“半拍”的典范。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后加入美国籍。其父基思·默多克爵士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默多克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在伦敦《每日快报》当过助理编辑,1952年回到澳大利亚经营其父濒于破产的《阿德莱德日报》。1956年收购《珀思星期日周刊》,开始了创立传媒帝国的征程。
默多克深知不断适应外界变化是推动公司前进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能使公司变得年轻,从而促使公司的利润出现动态增长。因此,无论在个人或组织层面,变化都是提高价值的必由之路。默多克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他一直致力于使他的新闻公司永远保持年轻,使它没有一般大公司那样的迟钝。要做到这一点,默多克说:“必须快速行动。除了快速做出决定并且以决定为基础迅速采取行动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击败你的竞争对手。懒散是失败者的专利,只有比别人‘快半拍’才能生存。”
1959年,正当默多克的南方电视台正式开播之际,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掉了近乎整个摄影棚。默多克不愿这么快就放弃父亲一生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等待修复摄影棚已经来不及了,默多克决定亲自和工作人员以细网线、缝纫机和毛毯迅速搭建一座临时的摄影棚。在大家的努力下,以这样的方式,南方电视公司的节目抢先和观众见面,最终在第七频道的竞争中获胜,打败了竞争对手。
对默多克来说,难缠的董事会和犹豫不决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是问题。即使他曾经多次险些把公司带入破产境地,各家银行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在经营这家被解救的公司时,没有人比默多克做得更好。在银行的支持下,默多克总能从董事会那儿争取到足够他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使他能够采取闪电行动。亚洲付费电视公司和卫星电视台的收购就是默多克先人一步的大手笔。在默多克收购这两家公司之前,皮尔逊公司早就开始了和这两家公司的谈判。就在他们谈判快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候,默多克半路杀出,抢在皮尔逊公司收购前,买下了亚洲付费电视公司和卫星电视台,并且获得授权,以新闻公司的名义签订合约,将他的天宇电视公司和英国卫星广播公司进行合并,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公司的声誉。
默多克深谙“谁先进入市场,谁就能先得到赚钱的机会”这个道理,他确实也把这个道理与公司的发展、公司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无论从事哪一行,公司都要富于竞争性,要富于侵略性。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处于领先世界水平,但无论拥有什么资源,领先世界水平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分隔正在逐渐消失,信息的全球化使信息的流通几乎没有障碍,如有人在东京改良一种产品,远在巴尔的摩的某个人很快就会发明相同的技术,反之亦然。默多克这样说道:“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里,竞争和机会会相互纠结在一起。进入全球市场虽然给参与到其中的人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巨大竞争。”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默多克认识到,只有不断改变技术、改良产品,企业才能生存下去。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照相机的寿命只有十来个月,由于竞争者相互模仿对方的产品,致使市场上的新机型不断涌现。这种永无止境的竞争表明,产品仍然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主要因素,一项新的技术或其他最新产品,至多只能为进入市场提供机会而已,并不能保证在市场上赢得胜利。对新闻行业来说更要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新闻。
默多克指出,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因为要确保公司在未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各个公司纷纷对自己的专利权和著作权加大保护力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一来,模仿别人的产品已经很难再行得通。但是与此同时,和以前比较起来,那些在客户眼中具有相互替代性的类似产品却越来越多。实际上,只要有必要,人们可以迅速复制出地球上任何一项产品。
默多克曾经在一份公司年度报告中称,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个信息无疆界的世界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未来几年中,这个世界将为人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无限的商机。从技术变化及各国管理机构面对的挑战来看,未来仍然有一段相当长的混乱时期。谁能在机会稍纵即逝的环境中把握住商机,看准时机迅速投资,谁就是赢家。迅速行动和推陈出新将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默多克还提到,作为新闻公司,必须上紧发条,任何时候都要做好随时随地快速出击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新闻寿命短暂这一特性。从人事这个层面上,也就是说,新闻公司首先要对等级组织进行最小化。因为在整个20世纪中,公司内部的等级组织不但没有提高生产率,也没有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反而使公司浪费了大笔的成本。而且,大量中级和基层管理人员被看做是许多集团公司中昂贵的额外支出,因此,默多克和新闻公司一直致力于采取精简策略,使公司的运转尽可能地灵活。
在默多克看来,缓慢的公司决策过程是庞大等级制度最明显的副作用之一,假如每一个等级的审核手续都必须经过多项决策的话,就不可能快得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市场发展得还比较缓慢,而且通常都是全国性的市场,而不是全球性的市场,因此缓慢的决策尚不足以成为影响企业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但不可否认,快速地做出决策、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默多克看到了这一点,也很好地将他的这一预见贯彻到了自己的新闻公司中。新闻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发展速度惊人。
的确,快速行动给了新闻公司全面而积极的影响,不论是并购其他公司还是雇用新员工,默多克的行动都非常快。1990年《时代》杂志的主编格雷斯·米拉贝拉被解雇后,默多克立即给她打来电话,询问她愿不愿意到自己旗下的新闻公司来创办新杂志。结果,就在一些新闻界人士还在猜测米拉贝拉将何去何从的时候,米拉贝拉已经在新闻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出版了一份新杂志,这份新刊物就以她的姓作为名称《米拉贝拉》。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20世纪九十年代,默多克又在美国建立了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三大电视网比肩而立的电视传媒王国——福克斯电视网(FOX)。1999年3月,新闻集团还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次年,卫星电视(STAR)又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
目前,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他不仅控制着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等。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与日本的一家公司合办了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
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默多克是传媒领域的一个奇才。他的先人一步,比别人“快半拍”的处世风格对世人影响深刻。
  对大多数人来说,唯一重要的资产就是头脑。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金钱变得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一些人仅凭思想和所谓的合约就能从一无所有变得一夜暴富。一夜暴富,在当今中国已不再是什么神话,盛大公司的陈天桥就是一夜暴富的典型。
才华、勇气、毅力、机遇、胆识等等,很多人把能用的形容词都用来概括陈天桥的一夜暴富。不可否认,网络游戏一夜之间成就了陈天桥,但是就算陈天桥当初没有迷上打游戏,他一定也能找到其他创业的好点子,因为成功的关键不是他看上的东西,而是他具有敏锐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1997年,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复旦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陈天桥没有选择和其他的学生一样,走进人人艳羡的外企,而是选择了国企。虽然现在已无从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是他后来在国企“陆家嘴集团”的一路高升,却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往往人才的浪费也十分严重——同样的努力,同样的禀赋,在人才扎堆的外企的发展机会未必比在求贤若渴的国企多。陈天桥身上所流露出的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稳重,除了少年老成的天性,想必与其在大型国企担任要职的经历有关。
1999年,从国企跳槽出来之后,陈天桥先是进了一家证券公司。在这里,陈天桥不仅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也成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证券公司任职的这段时间,他才真正接触到互联网,陈天桥的好奇心一下子被互联网带动起来了,他先是把自己打游戏的爱好和互联网连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小型的社区游戏网站。要做就要用心去做,陈天桥的努力没有白费,网站用户注册的火爆程度超过了所有旁观者的估计,但是陈天桥并没有喜出望外。因为对他而言,这个网站只是牛刀小试,成功是理所当然,不成功才是意外。
经过精心运作,陈天桥成功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陈天桥起初打算借助成功创办网站的经验,顺势而上再来一次更大的动作。但此时,意外发生了,IT业的泡沫突然间破灭,大多数互联网站风光不再,陈天桥的网站多多少少也受了点影响。但这样的困难难不倒陈天桥,他迅速做出决策,决定改变公司原有的赢利方式,不再通过单个网站赚钱,不再依赖简单的休闲游戏赚钱,而是通过遍布全国的网吧,代理和推广日、韩等国流行的“多人角色扮演”的网络游戏来赚钱。他顺利拿到韩国ActoY公司《传奇》的代理权,开始联合中国电信和成千上万的网吧向玩家兜售。结果,这款《传奇》游戏一下子就开创了陈天桥的财富传奇,短短的几个月,陈天桥就聚集了过亿的资产。
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其间的辛酸远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得清的。陈天桥一直都执著于自己的判断。2001年,中华网投资下的盛大雏形,主要从事网上互动娱乐社区的开发经营、即时通讯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及网上动画、漫画等业务。因为互联网的泡沫消失,当时的盛大曾做过多种探索,但收效都不大。出资方中华网见到这样的情形,一直逼迫盛大裁员以节省开支。陈天桥觉得这样半死不活下去无异于自杀,于是果断开始寻求新的项目。这时他发现了《传奇》,认为《传奇》肯定会在中国获得成功,于是就给中华网写了厚厚一叠项目建议书。但是这个项目没有得到中华网方面的认可,中华网明确表态:如果陈天桥执意做网络游戏,那么中华网就撤资。陈天桥不为所动,他认为这样的时机一旦错过就很难再遇上,于是顶住压力,毅然选择了《传奇》。
陈天桥精明独到的处事远非这一件。日,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其实这个时候,并不是新股上市的最佳时机,陈天桥在上市前夕的24小时之内备受煎熬,没有合眼。反复权衡之后,他最终做出决定,以“下调发行价,将每股13美元下调到11美元,并减小了50%的上市规模”为条件推动股票上市。陈天桥认定,盛大要不就不上市,上市就一定要成功。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信心不足,外界一致认定,陈天桥的这一做法是冒险之举。
但最终的结果是陈天桥又大赢了一局。当日上市开盘后,盛大股价由11?30美元开盘价最高升至12?38美元,最后以11?97美元报收,涨幅为8?8%。在中国概念股遭遇寒流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第一支网络游戏的概念股,盛大创造了当年中国概念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最佳的开局。陈天桥的身价一夜间猛翻了数十倍。
陈天桥因《传奇》而成功,也因它惹上了官司,盛大和ActoY双方围绕代理费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发生了纠纷。ActoY认为,盛大的发迹完全依靠自己公司出品的《传奇》游戏,而盛大公司却饮水不思源,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始终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比例;盛大方面认为,《传奇》这个游戏只属于二流游戏,它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营销战术得当,所以只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额支付盈利。
双方合作出现摩擦之后,陈天桥痛感研发受制于人之苦,于是在代理合同到期之前,陈天桥广罗人才,拼命研发出自有知识产权的《传奇世界》。ActoY不甘“被人踢开”的命运,愤而起诉盛大的《传奇世界》抄袭自己的《传奇》,双方打起了长达几年的官司。
2004年年初,ActoY公司宣布经营不善,7名股东打算公开出售股份。陈天桥得到这个消息,自然不肯放过,他抱定势在必得的决心全力准备收购ActoY公司。同年的11月30日,盛大公司宣布,出资9170万美元,买下韩国ActoY公司28?96%的股份,从而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这一笔生意不仅使盛大公司扬眉吐气,还使盛大不但彻底解决了《传奇》系列带来的知识产权之忧,也为自己将来打造世界一流的游戏研发基地提供了基础。因为ActoY公司是韩国的上市公司,盛大公司完全可以借此收购韩国的新老游戏公司,这对盛大打造世界级网游帝国的计划而言,可谓意义非凡。
如此漂亮的釜底抽薪,让所有人对陈天桥的商业头脑无不称道。这个总是西装革履、面色严肃的年轻人,完全不同于以往常人所熟悉的IT才俊。他虽然从事的是游戏产业,但是却一点也没有游戏态度。看陈天桥做事,你总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游刃两极”:比如对手之间基于利益的对抗和拉拢;比如合作伙伴之间的坚持和妥协;比如孤注一掷前的如履薄冰等等,无不渗透着陈天桥超人一等的智慧。
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赚钱如下棋,高明的棋手,总能以独到的眼光统观全局棋势,能看出以后许多步棋的步法。当然,“棋艺”的高明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辛勤的练习、观察和思考得来的。
当然,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一个叫亨特的男青年真心实意追求一位名叫郝斯特的女子,但郝斯特的父亲却不同意女儿嫁给他。一天,亨特勇敢地向郝斯特的父亲提出娶郝斯特为妻,但没有得到答允。这位父亲态度十分强硬,并十分不客气地对这位穷青年说:“市场这么大,遍地是黄金。只有懒惰的人,才会一贫如洗。如果你有本事,请在10天内赚1000美元给我看看。”
当时穷得连10美元也没有的亨特,为了争回一口气,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他积极开动脑筋,整天整夜地思考赚钱的事。苦思了几天之后,亨特终于想出了用一小段铁丝做成别针的小发明。
亨特有了这个发明之后,赶紧到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其后又很快地把专利卖了出去,果真在10天之内筹集到了1000美元。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去见郝斯特的父亲,并把怎么赚回1000美元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心想这次一定能大功告成。谁知郝斯特的父亲听完后不但不高兴,反而暴跳如雷,他说道:“你这个傻瓜!你怎么能把一个有价值的专利轻易地卖掉?那足可以值上万,甚至十几万美元。你这么没有头脑,郝斯特怎么能嫁给你呢?”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非常启迪人,在商业的世界里,经营是一门学问,眼光独到,看得深远,才容易发现赚钱的目标。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下一个陈天桥,但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活用你的头脑,你一样能成为富人。乔治·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善于用脑的人。
乔治·哈姆雷特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有一次,他在伊斯诺州的退伍军人医院疗养,那时他的时间很多,但是除了读书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乔治留意到,很多洗衣店,都会在烫好的衬衣领上加一张硬纸板,以防止衣领变形。他写了几封信向经销商咨询,得知这种硬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4美元。他的构想是,在硬纸板上加印广告,再以每千张一美元的低价卖给洗衣店,以此赚取广告的利润。
乔治出院后,立刻着手进行,并持续研究、思考、规划方案。广告刊出后,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乔治发现客户取回干净的衬衫后,衣领的纸板多是直接丢弃。
他问自己:“如何才能让客户保留这些纸板和上面的广告?”答案闪过他的脑际。
他在纸卡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广告,背面则加进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的识字游戏、主妇的美味食谱、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戏。
自此,纸板直接丢弃的事很少发生,这个好创意也为乔治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每个人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思想总是会受到一些定势的桎梏。要想成为富人就要善于发散思维,思考事物,乐于、敢于冲破定势思维的桎梏。
在看马戏表演时会发现,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力气如此大的动物,却被拴在一根小木桩上。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木桩上,当时它十分幼小,任凭它耗尽全身的力量,也无法挣脱木桩的束缚,木桩实在是太沉重了。一日又一日,小象伴随着这种徒劳慢慢长大。不久,小象死心了,觉得自己再怎么挣扎也是枉然。于是,它放弃了反抗。随着小象的日益长大,力气也变大了,但只要身边有木桩,它总是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是思维定势。长大后的大象,本可以轻易地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留存在大象的大脑里,它仍习惯地认为“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思维定势在人类身上表现得同样明显——虽被赋予“头脑”这一最强大的武器,但由于自以为是而将其搁置一边,于是徒然浪费“宝物”,实在是愚蠢之至。由此可知,不只是动物,人类也会出现因未排除思维定势的偏差想法,常常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事物,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没有发财的命”、“我没有成为富人的能力”,最终白白浪费掉大好机会。除了这种静止地看待自己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外,用僵化和固定的观点认识外界的事物,有时也会带来危害。比如,通常我们都知道,海水是不能饮用的,可是如果抱定了这种认识,也可能犯下严重的错误。
有一次,一艘远洋货轮在晚上不幸触礁,海水不断地从触礁的地方上涌,漏洞已经没有办法堵了,船体开始倾斜。四周都是漆黑的一片汪洋,在船体即将沉没的时候,船上的船员决定放手一搏,他们利用船上的救生船进行自救。周围都是水,已经辨别不了方向了,有个船员发现附近几百海里外好像有个小岛,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拼命地划啊划,最终两艘救生船上的9名船员终于登上了那座孤岛。性命虽然保住了,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经过烈日的暴晒,每个人都口渴得冒烟,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用海水解渴无疑是饮鸩止渴,加速自己的灭亡。幸存的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老天爷尽快下雨或者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他们等了很久,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沉寂的小岛。渐渐地,他们支撑不下去了。
8个船员相继渴死,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口渴的煎熬,他想与其这样渴死在岛上,不如喝一肚子海水再死,于是他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相反却觉得这海水中有一种淡水所没有的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临死前的幻觉吧,于是静静地躺在岛上,等待死神的召唤。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依然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天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化验这里的海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不断翻涌出来,所以,海水实际上已经不再是海水,而是被泉水稀释的淡水。
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热情和新鲜感。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老成,于是创造力丧失了,想象力萎缩了。这种思维定势已经成为人类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碍。
其实不少场合如果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常规,在“奇”字上下功夫,挣脱思维定势的牢笼,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年轻时的亨利·福特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一位平民出身的资本家,也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在全世界,“汽车之父”只有卡尔·本茨一人,同样享有“汽车大王”美誉的也只有亨利·福特一人,是他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福特出生在一个农场主家庭,他自小就对从事农事颇有怨言,反而对捣鼓机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7岁那年,亨利·福特独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上班。但在这家拥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厂里,福特只工作六天就辞职不干了,原因是该公司最优秀的员工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福特只要30分钟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员工对福特十分不满。他又先后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他先后两次创办汽车企业,都宣告失败。两次失败经历没将福特吓倒,他仍然谋求在汽车业的发展,并比以往更加努力。
直到40岁时,他的生意才获得成功。然而他的事业刚刚出现起色时,突然遇到了一个瓶颈,公司的发展受阻,市场份额长期停留在一个位置。这让亨利·福特很恼火,他把目光转向了制造八缸引擎,他认为制造出八缸引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他把设计人员召集到一起说:“先生们,我需要你们造一个八缸引擎。”这些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们是精通数学、物理、工程学的高材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他们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着福特,好似在说:“让我们迁就一下这位老人吧,怎么说他都是老板。”他们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释八缸引擎从经济方面考虑是多么不合适,并解释了为什么不合适。同时,工程师们还罗列了制造八缸引擎必须克服的困难,以现有的技术来说制造八缸引擎简直是天方夜谭等等,但福特并没有退缩,只是一味强调:“先生们,我必须拥有八缸引擎,请你们造一个。”
工程师们拗不过这个倔强的老板,只好心不在焉地干了一段时间,然后向福特汇报说:“我们越来越觉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那种轻易就可以被说服的人,他坚持说:“先生们,我必须有一个八缸引擎,让我们加快速度去做吧!”工程师们无奈,只好再次行动了。这次,他们比以前工作得努力一些了,同时公司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与上次一样:“先生,八缸引擎的制造完全不可能。”
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经过两次这样的实践都不能成功,就已经打退堂鼓了:八缸引擎可能确实制造不了。然而对于福特,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不可能”。亨利·福特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大家,说:“先生们,你们不了解,我必须有八缸引擎,你们一定要为我做一个,大家继续做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想法完全可行,福特公司成为第一个能生产八缸引擎的汽车企业,由此在竞争上远远领先其他同行。不但如此,在生产、销售环节上,亨利·福特不受常规的生产、销售方式所局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意见——流水线式生产、薄利多销等,这一系列的创举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十分满意的。从此福特公司的汽车风靡全美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号称“汽车工业的前锋”,一度占领美国轿车市场的40%~50%的份额。
亨利·福特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生产出自己梦想的汽车;二是创造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流水装配线;三是开创性地实行了最低日工资5美元的薪酬制度。第三件事常常被人们遗忘,其实第三件事最能显示出福特超人一等的智慧。这个报酬相当于当时技术工人正常工资的2倍多,由此培养出一大批美国中产阶级,对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影响。
“当他未到人世时,这个世界还是马车时代。当他离开人间时,这个世界已经成了汽车的世界。”这是1947年4月《纽约时报》上的一段文字,它形象地概括了福特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有人说: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比。正是他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
  巴菲特说:“最好的投资,是学习、读书,通过它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的眼光。”
一旦离开学校,大部分人就会意识到,仅仅有文凭或好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有许多比好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例如“魄力”、“勇气”、“毅力”、“大胆”、“气势”、“精明”、“勇敢”、“坚强”、“才华横溢”等等。所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社会生活中,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对每个人而言,读书是一种生活,学习是一种义务。无论现在我们从事什么,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打好人生的知识基础。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将学习当作一种终生的事来做,坚持终身学习,才有可能不误青春,不负人生。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豪家庭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上,“洛克菲勒”这四个字就象征着金钱和权力。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戴·洛克菲勒成就了一个传奇,从一个小小的经纪人成长为全球石油业的霸主。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笼罩在洛克菲勒头上的光环,却只有少数人留意到他成就传奇背后的求知、进取精神。
日,约翰·戴·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上。祖上是法国南部人,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才到美洲这块新大陆来谋生。
洛克菲勒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他的教育理念是:“只有劳动,才能给予报酬。”所以家里的每一项劳动,都有一套匹配的价格标准。洛克菲勒的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作为长子,洛克菲勒很早就注意从父亲那里学习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处世之道,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从小,洛克菲勒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能,从刚刚会写一些字开始,他就有了记账的习惯。他的记账本上,详细地记录着自己在田里干了什么活,以此来向父亲索取报酬。同时,他把赚来的钱都积攒下来,贷给当地的农民,制定一定的利息,从中赚取费用。这一习惯使他比同龄人的算术能力明显高出一筹。
16岁那年,洛克菲勒决定放弃去大学深造的机会,选择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大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份前程远大的工作。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洛克菲勒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十分认真刻苦,账簿做得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差错,甚至比在商行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手还在行,这让老板大为欢喜。在商行工作的第三年,洛克菲勒无意中听到了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的消息,于是自作主张大量收购食品,为此老板极为不满,但没过多久,英国真的发生了饥荒,公司的货物一时非常畅销,此举使商行获利不少。一时间,洛克菲勒在当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
1858年,洛克菲勒主动辞掉工作,用向父亲借来的1000美元与好友克拉克合伙成立了一家经纪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把美国西部的谷物肉类出售到欧洲。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所以,公司发展得很快。
这时候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这样的新闻,报道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的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宾夕法尼亚州的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与日俱增。
洛克菲勒敏锐地意识到里面可能有巨大的商机,但出于对该行业的陌生,他并没有像那些昏了头脑的投资者一样,而是冷静地来到石油产地进行考察,同时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在盲目开采的现场,他隐约嗅出了繁荣后面所隐藏的危机。因此,洛克菲勒一再告诫自己,时机尚不成熟,再观望观望。
1861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与愁眉苦脸的其他投资者相比,洛克菲勒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开始运作了。他先是迅速办理了大额的贷款,囤积了许多战时必需的货物,而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次,洛克菲勒狂发了一笔战争财。
当时铁路建设也成了热门的工程,由于它的带动,石油需求量大增,洛克菲勒见时机成熟,于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设了自己旗下的第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在石油工业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称为“上游工业”,精制和销售属“下游工业”。随着下游工业的兴盛,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状况更坚定了洛克菲勒大力进军石油业的决心。
洛克菲勒意识到公司间的联合对获利非常有帮助,为了独霸克利夫兰石油业的这块蛋糕,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洛克菲勒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的创建者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最多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岁。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使公司具备了强大的竞争能力。
一天,洛克菲勒如往常一样翻阅书籍,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文中所阐明的观点新颖独到,洛克菲勒觉得这和自己一直倡导的商业思想不谋而合。在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后,洛克菲勒赶紧派助手去联系该文章的作者,并许以当时的天价——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来做公司的法律顾问。
该文章的作者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受洛克菲勒聘用后,开始千方百计地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早的垄断组织“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为政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对多德所提的新设想从理论上进行了仔细的论证,觉得大为可行。于是,洛克菲勒在1882年召开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东大会上,提出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由“受托委员会”来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的这一提议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其本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该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洛克菲勒及其关系亲近的4人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企业——托拉斯。在这个垄断组织的结构下,洛克菲勒不断吞并中、小企业,他先后合并了40多家厂商,最后垄断了全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随着洛克菲勒“石油帝国”实力的迅速扩张,该集团开始将触角延伸到金融、公用事业和一些工业部门。洛克菲勒以庞大的石油帝国和巨大财力为后盾,大大加强了其在美国金融界的地位和影响。
在海外,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因为技术上的优势,标准公司很快就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的成绩也同样显赫。它先是给中国送去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以此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人开始购买和使用标准公司的煤油。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美洲到欧洲再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在占领市场的同时,洛克菲勒所领导的标准石油公司还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掠夺”国外丰富的石油资源,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亚非拉地区的石油开采成为了洛克菲勒财富的主要来源,1935年,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跨国集团。其个人资产当时也超过了15亿美元,成了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
  你开始得越早,你获得的回报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达到你的投资目标。
1?赚钱要趁早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赚钱亦然。
随着网络的普及,孩子越来越早熟,随之而来的,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富豪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年轻、敏锐、富有激情,同时他们也缺少阅历、没有韧性。这些新生代的富人很快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学者对他们的崛起也开始越来越关注。
2007年,刚过完18岁生日的张伯宏以百万年薪的身价成为了上海一家网游公司的CEO。18岁意味着刚刚成年,很多孩子还在大学,或者在高中求学。张伯宏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在成为CEO之前也仅仅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文艺少年”。
和众多其他年轻的“80后”的孩子不同,张伯宏一直在为自己成为CEO而努力。张伯宏说,自己从15岁起就参加少年总裁班的培训,一直以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为目标。最初的设想是创建一家网络音乐公司,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但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偏差,他管理了一家网络游戏公司。
其实,在颠覆传统的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少年富豪。
现年15岁的美国黑人姑娘贾斯敏·劳伦斯是世界最大的卖场——沃尔玛大卖场的化妆品供货商之一。
贾斯敏·劳伦斯从11岁时起就开始尝试自己制造全天然的护发产品,因为她认为美发店里的产品会让头发经常断裂分叉。后来,她受母亲的启发,使用诸如荷巴油、甜杏仁油、薰衣草等天然物质在自己的头发上反复做实验,两年后终于研制出一种能使头发更健康的护发油。当年,她向妈妈贷款2000美元作为启动投资,开始了创业生涯。
当时,贾斯敏·劳伦斯创办了以“年轻,抓住青春”为口号的“伊登护肤产品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发纯天然的美容产品。如今,她的公司已经颇具规模,公司产品销售范围覆盖了美国十多个州,在市场牢牢地扎稳了脚跟。
30岁的Music Match公司副总裁乔丽·矢田说,不久前,她曾经和一个网站洽谈合作事宜,对方的老总拉菲尔·康居然是个年仅14岁的孩子。这让她颇为感慨,她说:“在这个行业,我这样年纪的人竟然经常被看成是祖母级人物,真令我伤感。”
很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积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人就此富甲一方,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小富豪后来慢慢平庸下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小富豪已经很好地跨出了第一步,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至少比那些尚在为生计而奔波的人要强得多。
2?想趁早赚钱,也要从小事做起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之一,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时重型机械制造专业的最高水平。几乎全美的机械制造业的毕业生都梦想到该公司就职,但真正能留在该公司的人简直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才严重过剩,根本不再需要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令人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诱惑着众多的求职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彩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