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轮融资对于墨菲信息流的产品定位有什么意义?

2012年斯诺克大师赛第二轮塞尔比VS墨菲 自录【人人网 - 分享】
2012年斯诺克大师赛第二轮塞尔比VS墨菲 自录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也爱看
你的小可爱来报道
半血复活……
新人求关注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谢邀。&br&&br&&p&对于 Snap(过去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 Snapchat),很多人听到估值 250亿 美元,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什么值这么多钱?&/p&&br&&p&说实话,这也是我的第一反应。因为过去 Snapchat 只是一款“阅后即焚”的图片社交分享应用,虽然有 1.5 亿日活跃用户,但如此高的估值依然让人不可思议。&/p&&br&&p&250 亿美元的估值大概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p&&br&&p&下面是近年来比较大的几家 IPO 公司的估值对比,可以看到,&b&Snap 是阿里巴巴上市以来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b&作为对比,目前拥有超过 10 亿用户的 Whatsapp,2014 年被 Facebook 收购时的价格是 190 亿美元。&/p&&img src=&/0ab250f4d21_b.pn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0ab250f4d21_r.png&&&br&&p&&b&除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外,初创公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靠“讲故事”。从上一轮 180 亿美元的估值,到目前 250 亿的估值,实际上源于 Snap 对外所讲的故事变了。&/b&&/p&&br&&p&下面这张图是 Snap 官网上的公司介绍页面,可以看到,Snap 过去标志性的代表年轻和活力的亮黄色主题色没有变,“小幽灵”的 Logo 也没有变,变得是旁边增加了一个镜头图标,配合上“Snap Inc. is a camera company”(Snap 是一家相机公司)的简介。&/p&&br&&p&我们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到,Snap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短视频社交。&/p&&br&&img src=&/ce02b0dd484cb4257c45af_b.png& data-rawwidth=&1318& data-rawheight=&4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8& data-original=&/ce02b0dd484cb4257c45af_r.png&&&br&&p&具体来看,&b&Snap 现在融入了新的 VR / AR 概念。&/b&上月底,Snap 发布了一款特殊的太阳镜产品,这款被称为“Spectacle”的太阳镜的左右镜框上各附有一颗摄像头,通过按下位于左侧摄像头附近的按钮,可以录制 30 秒的短视频,然后通过 WiFi 或蓝牙传输到移动设备中。&/p&&br&&img src=&/afb4b86af7cb1de965faa2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afb4b86af7cb1de965faa2_r.jpg&&&p&&i&(Snap 创始人 Evan
Spiegel 亲自上阵宣传 Spectacle 眼镜)&/i&&/p&&br&&p&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 Google Glass,的确,这两款产品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本质却不同。Google Glass 充满了工程师思维,是一款极客产品,对于普通人来说,反而感觉有“侵略性”,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p&&br&&p&而 Snap 的这款眼镜,娱乐性更强,无论是夸张的造型设计,还是热烈的配色方案,透露出的是年轻人的不羁、出位和张扬,实现起来也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成本也更低,售价仅 130 美元,精准定位于爱玩爱新鲜的年轻群体,而这也是 Snap 未来迈向 VR 或 AR 领域的第一步。&/p&&br&&img src=&/f4a78adc82cce7bc98275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f4a78adc82cce7bc982759_r.jpg&&&p&&i&(&/i&&i&夸张出位的造型满足年轻人喜好&/i&&i&)&/i&&/p&&br&&p&&b&彰显年轻、特立独行&/b&&/p&&br&&p&和其他主流科技公司相比,Snap 几乎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写着“&b&年纪大的请走开,年轻人请进来&/b&”(你看到可能会咬牙切齿,但很遗憾这就是残酷的现实)&/p&&br&&p&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特质,外界对 Snap 的评价截然不同。对于 Snap,地球上似乎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狂热的爱好者,一种是完全不理解。&/p&&br&&p&&img src=&/83b026bb080c627abf6dc_b.png& data-rawwidth=&802&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2& data-original=&/83b026bb080c627abf6dc_r.png&&&i&(美国12-24岁人群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数据来源:Edison Research / Triton Digital)&/i&&/p&&br&&p&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b&在美国 18 - 24 岁的年轻人群中,Snap 在所有社交类应用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b&&/p&&br&&p&Snap 创始人本身也是横跨科技和娱乐两个主流圈,作为一名斯坦福大学的高富帅,Evan Spiegel 创业以来一直以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而出名。据说他拿到投资后,立马就买了一辆法拉利跑车,还向投资者群发邮件表示感谢。类似“不靠谱”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投资人的圈子里传闻甚广。&/p&&br&&p&此外,Evan Spiegel 近期还时常成为娱乐杂志的封面人物,原因是他和前维秘超模 Miranda Kerr 订婚。&/p&&br&&p&回到 Snap 本身,虽然被很多媒体归类为“硅谷独角兽”,但实际上它的总部位于娱乐之都洛杉矶大城市圈的 Venice,&b&并没有太多的硅谷特质,更多的是好莱坞娱乐特质。&/b&&/p&&br&&p&&b&广告收入增长迅猛&/b&&/p&&br&&p&今年年初,Snap曾经向投资者透露,预计今年全年的收入在 2.5 亿至 3.5 亿美元之间,2017 年预计达到 10 亿美元。&/p&&br&&p&根据我们从内部人士拿到的消息,&b&Snap 目前已经完成了今年全年的收入目标。&/b&要知道 Snap 去年收入只有 6000 万美元,绝对算得上是高速增长。&/p&&br&&p&Snap 的收入主要通过广告实现,从 2014 年发起至今,平台上的广告形式也在逐渐演变,从最早的短视频广告,到 2015 年推出的带有广告主品牌或 Logo 的滤镜。&/p&&br&&p&内部数据显示,&b&Snap 上的视频广告触发的点击要比其他平台高5倍。&/b&&/p&&br&&img src=&/3f35ec63f59f9ba0a8ece_b.pn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11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3f35ec63f59f9ba0a8ece_r.png&&&p&&i&(Taco Bell 在 Snap 上的滤镜贴纸效果)&/i&&/p&&br&&p&对于广告主来说,Snap 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对广大年轻群体的覆盖,下面这张图是 Snap 展示给广告主的数据,“在任何一天内,Snapchat 能够触达美国 18 - 34 岁人群中 41% 的用户。”&/p&&br&&img src=&/36e1bf29ee4d0d_b.png& data-rawwidth=&1321&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1& data-original=&/36e1bf29ee4d0d_r.png&&&br&&p&此外,Snap 也正在融入更广泛的内容,包括与美国 NFL 橄榄球联盟和 NBC 合作。对于重大事件,如总统大选、枪击事件等,Snap 也正在成为除 Facebook、Twitter 以外最重要的社交平台。&/p&&br&&p&从去年年底以来,科技 IPO 进入新一轮低迷期,今年只有 19 家科技公司上市,融资总额 33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 35% 。作为超大型独角兽的代表,Uber、Airbnb 上市依然遥遥无期,Snap 无形中承载了主导新一轮科技 IPO 的“重任”。&/p&&br&&p&&i&by 纪振宇(我在硅谷,想跟我聊聊?关注腾讯科技微信&&b&qqtech&/b&&,回复“&b&纪振宇&/b&”即可获取邮箱)&/i&&/p&
谢邀。 对于 Snap(过去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 Snapchat),很多人听到估值 250亿 美元,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什么值这么多钱? 说实话,这也是我的第一反应。因为过去 Snapchat 只是一款“阅后即焚”的图片社交分享应用,虽然有 1.5 亿日活跃用户,但如此高的估…
&p&谢邀。翻译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在讨论的是当下消费升级的投资逻辑。&/p&&p&引用我司合伙人连盟最近的一次分享:&/p&&p&首先,消费升级的本质是精神刺激与满足。&/p&&p&所谓的消费升级,仔细想想,太阳底下其实没有新鲜事,无非就是衣食住行。那变化的是什么呢?——如今吃和穿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你在吃、穿时,所感受到的精神愉悦和在精神上的反映。
&/p&&p&5年前&b&,&/b&IDG资本投资了周黑鸭。当时大家说你怎么干这个事,我说我觉得好,因为周黑鸭能给我很大的精神满足。后来我更加清楚什么叫精神满足了。就是你在饿的时候,脑子告诉你的是,我要葡萄糖/卡路里,这时候它是被当作物质来对待的;但如果脑子告诉我的是,我要多巴胺/荷尔蒙,这个东西叫作精神。这就是区别。&/p&&p&周黑鸭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其实很明确,&b&你吃鸭脖是为了刺激,是馋而不是为了吃饱,它带来的是多巴胺。&/b&为什么是刺激?辣味肯定是刺激的。广东人民曾经想把点心推广出去,事实上也推广出去了,但点心就是不如辣鸭脖来得刺激。&/p&&img src=&/v2-c774b3d2b755df9e75067e3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v2-c774b3d2b755df9e75067e3_r.jpg&&&br&&p&我们最开始投的时候,周黑鸭只在武汉有,其他地方都没有,坚定地不搞加盟。那个时候IT系统就已经非常好,每分钟卖了多少鸭脖子和鸭翅,下午补货的时候应该补多少都非常清楚,这是什么?是安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好的事情能让你既找到刺激,又很安全?&/p&&p&所以我看的并不是某样物质,我希望得到的也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刺激。可乐是有这种刺激的,我们相信茶饮也是这样。这是IDG资本投资喜茶的原因之一。&/p&&img src=&/v2-95a6bfc225c746b30f6fa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95a6bfc225c746b30f6fae_r.jpg&&&p&但问题来了,精神是很难被垄断的。&/p&&p&今天你这样会高兴,明天那样会高兴,今天这样会恐惧,明天那样会恐惧。你的每种情感、情绪都是割裂的。所以&b&一提到精神刺激这件事,还要把生意做大,就变得特别不容易。&/b&&/p&&p&从人性角度说,新的体验肯定是好的,人人都喜欢;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新的体验会更好,新的体验就不具有持续性了。&/p&&p&&b&既然强调的是体验,就要控制每个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当中都有持续好的体验&/b&,因此,想要规模化变成了一件特别难的事。以日本为例,日本好吃、好玩的小东西多得不得了,服务体验好的小旅游也非常多,但是就没有出现麦当劳这样的大生意,不足以变成一个在资本市场有价值的生意,就是这个道理。&/p&&p&&b&如果你可以把某一种精神体验垄断,很可能就成为一门特别牛的生意。&/b&&/p&&blockquote&&b&既然精神难以垄断,场景化与物化行不行?&/b&&/blockquote&&p&精神本身虽然很难被垄断,但我认为一旦与特定场景结合,就能相对容易地形成大公司。我把这类叫作&b&“精神需求的场景化与物化”。&/b&&/p&&p&比如说爱情,一家公司如果声称自己把爱情的事都做了,或者公司把所有的愤怒和恐惧都做了,这件事难度相当高,但是在某个特定场景下我相信是有可能的。&/p&&p&再比如,尊重是人与人交往时很重要的情感感受,有什么东西能垄断尊重这两个字吗?不容易。“父母呼,应勿缓”,这是尊重,看到单位领导要表示尊重等等,但是这些尊重是在不同场景下的尊重。&b&有一个公司就在特定的场景下,把尊重两个字完全物化和场景化了,这家公司就是茅台。&/b&&/p&&p&在人与人进行商务交往、商务宴请的场景下,那瓶摆在桌上的茅台酒就代表了“尊重”,并且是垄断性的,其他东西都不够份量,这就是茅台的厉害之处。茅台现在市值接近5000亿人民币,在全球范围也是市值最高的酒厂。&/p&&p&在特定场景下某种精神需求的物化,很可能会变成极其伟大的公司,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在哪些特定场景下,人和人的情感可以场景化和物化?&/p&&p&我们还能想到,以前有人说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其实是想在爱的场景下把它垄断下来,但是慢慢变了,后来改吃马卡龙,爱她就请她吃马卡龙,还有生气就给她买包包,等等。总而言之,在这个年代,能够把某种精神需求进行物化和场景化,在某个特定的点垄断下来,这是我们所寻找的消费升级的投资方向。&/p&&p&(完整文章参见 IDG资本公众号发布的 &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A5OTE3ODUyO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547c8db4ca2d57bc7d214%26chksm%3D8b1d961c33cc35ad339d8cfd2d5f7b3f1db41c0ad86ef4a3%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DG资本连盟:论啃鸭脖的本质、麦当劳式情怀与垄断尊重&i class=&icon-external&&&/i&&/a&)&/p&
谢邀。翻译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在讨论的是当下消费升级的投资逻辑。引用我司合伙人连盟最近的一次分享:首先,消费升级的本质是精神刺激与满足。所谓的消费升级,仔细想想,太阳底下其实没有新鲜事,无非就是衣食住行。那变化的是什么呢?——如今吃和穿本身…
你要做什么事?这件事满足什么需求?为什么你的方案能很好满足这一需求?为什么你能做好这件事?你需要多少钱、多长时间来启动这件事?
你要做什么事?这件事满足什么需求?为什么你的方案能很好满足这一需求?为什么你能做好这件事?你需要多少钱、多长时间来启动这件事?
在黄继新等回答基础上整理,结合了一些他们没有提到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重要的实务问题:&br&&br&一、期权的含义:&br&
员工期权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rogram),英文简称 ESOP,是将部分股份提前留出,用于激励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高管、骨干、普通员工),是初创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Equity Incentive Plan)最普通采用的形式,在欧美等国家被认为是驱动初创企业发展必要的关键要素之一。&br&
期权与股权不同,股权代表所有权,期权代表的则是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价格购买特定所有权的权利,它可被视作是员工与公司之间关于股权买卖的一份合同。&br&
行权之后员工获得的股份是普通股。&br&&br&二、期权计划的目的:&br&
1)在创业初期给不出高薪水的情况下吸引高级人才;&br&
2)补偿管理层及骨干的创业风险;&br&
3)给员工归属感,使员工与股东利益一致;&br&
4)解决长期激励问题,留住人才。&br&&br&三、期权池(Option Pool)的设立与大小:&br&
硅谷的惯例是预留公司全部股份的10%-20%作为期权池,较大的期权池对员工和VC具更大吸引力。&br&
一般由董事会在期权池规定的限额内决定给哪些员工发放以及发放多少期权,并决定行权价格;也有直接授权给管理层的。&br&
VC一般要求期权池在它进入前设立,并要求在它进入后达到一定比例(参见上述惯例)。&br&
由于每轮融资都会稀释期权池的股权比例,因此一般在每次融资时均调整(扩大)期权池,以不断吸引新的人才。&br&&br&四、分配原则:&br&
1)对公司发展越重要、投入程度越深的人分配数额越多。&br&
2)越早加入风险越大,行权价格越低。一般同一批员工的行权价格相同。&br&
3)以管理层和骨干员工为主,也有部分企业实施全员激励。&br&&br&五、期权的授予(Grant/Vest):&br&
公司与员工签订合同,载明以下基本事项:&br&
1)期权对应的股份数额;&br&
2)行权价格(Strike price)。一般来说,A轮融资之前的价格都非常低或者免费送,随着公司前景的不断明朗,价格也随之上升。定价的原则是跟授予时的每股公允价值(也即市场上的可参照价值)相对应,同时考虑到对招聘人员的激励作用。&br&
3)期权计算的起始日(Grant Date),即开始授予期权的时间,一般是从入职当天起计算。&br&
4)授予(Vesting)的期限,即合同对应的全部期权到手(Vested)的时间,一般为4年。一般地,期权按月授予,也就是说,每个月到手1/48(以4年为例),到手即意味着可以行权(Exercisable)。&br&
5)最短生效期(Cliff),一般设定只有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定时间,期权的承诺才开始生效,一般是1年。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公司工作不满1年,离职时是不能行权的,而一旦达到1年,则期权立即到手1/4,此后每个月另到手1/48,直至离职或全部期权到手。&br&
6)失效期限(Cut-off Period)。员工离职后,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决定是否行使这个购买的权利,通常会设定为180天。&br&&br&六、期权的行权(Exercise):&br&
主要分为两种情况:&br&
情况一:合同正常执行。&br&
此时,员工可按照合同约定的行权价格对已到手的期权(Vested Option)行权,购买不超过到手总额的公司股权。员工只要不离职,该权利将一直有效;&br&
情况二:员工离职。&br&
若员工在达到Cliff之后、IPO(上市)之前离职,则一般在期权合同中规定公司有权以约定价格回购该部分期权(称为Call Right)。可针对不同原因的离职制订不同的Call Right条款。回购价格理论上应为回购发生时的公允价值,但也可约定为其他价格,如每股净资产等。&br&&br&七、重要调整事项:&br&
公司股权如在过程中发生变动(包括融资、扩股、分红等),应对期权的数额及行权价格作出相应调整,以使原有权利的价值不发生变化。背后的基本逻辑是:期权的数量与行权价格反映的是期权被授予时而非行权时的价值。&br&
公司被出售或控制权发生变动的,也需作好相应的约定。&br&&br&八、实现方式:&br&
中国公司法框架下股权必须与注册资本对应,因而无法预留股权。灵活的做法:&br&
1、创始人代持。设立公司时由创始人多持有部分股权(对应于期权池),公司、创始人、员工三方签订合同,行权时由创始人向员工以约定价格转让。&br&
2、员工持股公司。员工通过持股公司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可避免员工直接持有公司股权带来的一些不便。中国上市前一般采用这个做法。&br&
3、虚拟股票。在公司内部建立特殊的账册,员工按照在该账册上虚拟出来的股票享有相应的分红或增值权益。华为的做法。&br&&br&九、注意事项:&br&
1)不能口头承诺。&br&
2)应与员工充分沟通,保障计划涉及的信息公开透明,使其对自己的权益有合理判断及预期。
在黄继新等回答基础上整理,结合了一些他们没有提到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重要的实务问题: 一、期权的含义: 员工期权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rogram),英文简称 ESOP,是将部分股份提前留出,用于激励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高管、骨干、普通员工),…
别逗了。如果不通过和校长共同投资的项目做中介,我们做投资的人都见不到。公众场合是能见到,说不定合影都行,但这能叫联系吗?能叫联系吗?&br&&br&这个不靠谱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以下是给广义上的创业者说的——&br&&br&“我的项目非常好/绝对能成功/有很大潜力……XX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我希望能接触到XX。”类似这样的说法我大概看过或者听过几百次。创业者是怎么学坏的,我不得而知,要么是他们过于自信,要么是他们想找捷径,或者干脆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便这个思路是对的,我们也都知道“拔苗助长”的道理,即便是对的肥料,在错的时间浇下去,也是弊多于利。所谓的“资源”也是一样。&br&&br&创业过程中,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合作伙伴、人才、投资人,其他的资源对你而言可能根本是毒药。所以没事无聊地找大佬套近乎有何意义?这样的说法和做事方式,只是凸显了你对于自己当前需要什么一点概念也没有,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可怕的是,这种创业心态的背后,往往紧跟着一个“我明天就要成功了”的假设。&br&&br&不知道创业者是从哪里得到的认知,似乎只要做对了一、两件事情,明天就能爆红。哪个成功的创业者不是熬了多年,这个过程中不知道做出了多少正确的决定、避免了多少错误的决定,才能够走到最后。凭什么你得到一些大佬的资源就一定能成?说真的,如果创业这么简单,那大家也不必这么辛苦了。或许,这也不是创业者的错,反正我们的教育体系其实就是照本宣科再加走捷径。但创业可以有捷径,但没有一步到位的捷径。&br&&br&苹果始于 Steve Wozniak 自造了一台电脑让他的同伴大感惊叹,Facebook 是从校园中的宿舍诞生。Airbnb 当年也是一步一脚印,创始人每周从旧金山飞到多数早期用户所在的纽约,亲自与他们接触。Pinterest 创始人也很喜欢亲自与使用者谈话,经常在咖啡店随机找陌生人试用服务,从中收取有用的回馈。成功的创业公司从来都是脚踏实地发展起来,因为他们没有资源获取大量注意力,而成功也并不依赖于这些注意力。&br&&br&从我的经验来看,我怀疑有些创业者选择一开始就执意进行浅薄的“营销”,是因为他们不敢面对自己产品其实漏洞百出的真相,而且难以接受创业期间的艰难,他们不敢面对用户,不敢面对市场,因为随便一个普通人都能轻易戳破假象。&br&&br&YC合伙人Aaron Harris曾经列举过创业者诸多陷入浮华虚名而自欺欺人的行为,并一一解释其弊端:&br&&br&&ul&&li&与大公司谈合作:创业公司与大公司接洽时,通常缺乏法律约束力、合作层次也很低,很难真的促成什么合作。只有极少数的案例能够达成目的,先决条件是具备清晰的销售计划、利益关系人清单、以及达成共识的要求。&br&&/li&&li&新闻曝光:登上媒体版面是很吊诡的事情,受到肯定固然喜悦,但远比不上有用户买单。如果上新闻是为了 SEO,也许有点实质帮助,但那也只建立在 SEO 的确是公司发展策略的重要环节,而且受到恰当的执行。&br&&/li&&li&在创业比赛中获胜:跟媒体曝光一样也是一种外部肯定,在你爸妈觉得你在浪费人生的时候,赢得奖项的确可以为你扳回一点颜面,但对于公司的成功没有什么意义。得奖有两种意义,一是证明公司的跃进,一是你很会做公关,前者才是得奖的真谛。&br&&/li&&li&名人钦点:又是一种外部肯定,但更危险。整天汲汲营营忙着“被名人看见”的创办者,在意的是建立个人品牌,牺牲公司在所不惜。&br&&/li&&li&跟名人沾边:近来各界知名人士对创业的兴致愈来愈高昂,遇到名人感觉不赖,也许的确能够有所收获,但别误以为与名人扯上一点关系就是成功的象征。&br&&/li&&li&获邀参与精英级的会议:奖项与名人混搭的极致组合。&br&&/li&&li&太想数据暴涨:这是估值飙高造成科技泡沫隐忧的部分原因。如果真的因为爆红产生实质收益,不然充其量只是“虚荣指标”而已。&br&&/li&&li&虚假注册量:注册后却没用过服务的人都是虚无,就算注册人数一再创新高,也不会是什么好的征兆,那只不过代表你的产品只是鸡肋,食之无味。&br&&/li&&li&盲目招募:为了组成世界级的团队而大举招募,并不会产生大跃进的神奇效果。评估团队的缺口,找到契合的人才是进步的要素。&br&&/li&&li&融资:很多创始人都把募资与成功画上等号。这是媒体看待创业圈的指标,募资只不过是成就志业的工具,而不是终极目标。&br&&/li&&li&进入创业加速器:即使是YC这种等级也只是一个帮助你找到目标而且达成目标的地方,它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br&&/li&&li&写日志:写作很好,但是别把点赞的读者跟使真正的用户混淆了。&br&&/li&&li&参加创业者聚会:以为自己在建立人脉,其实只是不断地喝酒吃饭。&br&&/li&&li&跟投资人喝下午茶:除非需要寻求具体的建议或有资金需求,不然没什么用。&br&&/li&&/ul&&br&其他的,还有——&br&在创业活动中担任演讲者;当别人的创业顾问;投资其他创业公司;一边创业一边投资;等等。&br&&br&Aaron Harris的意思并非抹煞这些事情的价值,只是说过度沉迷于此的创业者,可能会将公司带往绝境。他在也提供了两个看起来很麻烦又没什什么直接效益,但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累积,却能结出果实的建议:&br&&ul&&li&定期主动向投资人更新进度,并与他们定期一对一碰面。&br&&/li&&li&定期跟自己的合伙人与创业伙伴聊聊,掌握并关心彼此的近况。&br&&/li&&/ul&&br&总结以上这些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你觉得可以用“营销”来描述的事情,恰好都是你不应该做的事情。你尽可以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但真正长久成功的公司,都清楚欲速而不达的道理。
别逗了。如果不通过和校长共同投资的项目做中介,我们做投资的人都见不到。公众场合是能见到,说不定合影都行,但这能叫联系吗?能叫联系吗? 这个不靠谱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以下是给广义上的创业者说的—— “我的项目非常好/绝对能成功/有很大潜力……XX有…
&p&比较贵,我的估值逻辑 如下:110亿美元,相当于700亿人民币&/p&&p&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以优质媒体流量开设的品牌广告和程序化广告服务,参考行业估值逻辑:传媒娱乐、程序化数字营销)&/p&&p&这里更新一下:如果把头条想象为人工智能内容平台也不是不可以,那么,他们对标就是百度。看看百度基本面,现在百度以垃圾广告+陆奇概念+全球最强人工智能团队也才有35倍动态PE,700亿美元市值,也就是5000亿人民币市值。那么头条多久才能到百度这个水平?十年后?十年后的5000亿市值和今天700亿投资成本,我还不如去买茅台股票或者西城区学区房了。&/p&&p&友情提示:作为LP来说,参与头条的投资你是要交2%的年度管理费+20%投资carry+所得税的,所以投资今日头条3-5年(相当于一只人民币基金的生命期)8-10年(相当于一只美元基金的生命期),你到底需要多少倍回报才能算得上投资成功,心底一定要算好账。&/p&&br&&p&所以:&/p&&p&1. 以100亿广告收入计算,听说利润在10亿左右,那么就是70倍PE(可比网易那边一年的新闻类流量广告大概30多亿),初步测算中国RTB行业的年度成长性大约在10%-15%,目前所有广告位中,RTB交易约占35%,大多数SSP预测,到2020年有望达到60%,RTB市场总规模大概在4000亿左右。那么如果头条有10%的份额,也就是400亿营收,利润不变,那也就是40亿利润,2020年,收入翻四倍,利润翻四倍,700亿市值不变的话,才能勉强达到20倍以内。但头条想做到400亿收入和40亿利润,不是个容易的事情。&/p&&p&另假设头条做到了40亿利润,按照A股30倍PE就是1200亿市值(参考A股最大的,也是全球最大的数字营销集团蓝色光标30倍PE,而RTB并购2017年最大的PE也就21倍,最近的案子都在12-13倍左右),700亿投资成本,四年1.5倍税前回报,再加上缴税和管理费,真心不如去炒房子。&/p&&p&2. 以头条目前的流量资源和RTB交易效率,这个广告收入马上就会看到阶段性门槛,要么继续扩大流量资源,要么进一步提高广告位的翻台率,或者开放网盟资源&/p&&p&3. 头条目前这个内容组织方式和大量牛皮癣一样的垃圾内容,未来会面临监管的挑战和整顿,会导致利润和收入的下跌。&/p&&p&4. 即便头条所有的事务一切安好,按照2017年70倍PE的估值,也是贵的离谱,在美国,二级市场给不出这么高的价格,在A股这更是扯谈&/p&&p&5. 最近各种兜售京东金融,今日头条,蚂蚁金服份额的外围们,脑子大概是进了水还是智商少一块,按这个估值我还不去把钱拿去买西城区的学区房更靠谱。&/p&&br&&p&我不禁想起我在华X投行部的朋友讲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市场上很多投行好项目,但却是投资人的垃圾项目。其实就是这样,任何时候,公司再牛逼,也得算IRR,也得算区间投资回报率。&/p&&p&最后吐槽一下:这年头你跟我说DAU和PV是没有卵用的,你得给我谈收入模式,成本确认和利润成长性,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投资人脑子发热的按这个估值去投资的...... 现在A股和美股都不支持讲故事了。&/p&
比较贵,我的估值逻辑 如下:110亿美元,相当于700亿人民币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以优质媒体流量开设的品牌广告和程序化广告服务,参考行业估值逻辑:传媒娱乐、程序化数字营销)这里更新一下:如果把头条想象为人工智能内容平台也不是不可以,那么,他们对…
我是专门卖IPO的投行女汉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br&&br&基本上各种影响定价的各种要素上面都有提到了,市场的,公司基本面的,心理的,等等。我想补充的是,在成熟市场上,向市场询价的过程是一个多轮的科学的过程,IPO的定价既不是发行人或者投行用脚趾头想出来的,也不是用一个或者两个简单的公式算出来的。&br&&br&没做过A股市场,以我最熟悉的港股为例,IPO的市场推介大概是这样的:&br&&br&香港市场有个“基石投资者”或者叫“基础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制度,就是某个投资者在项目正式做簿记之前就签订基石认购协议,无论最后定价在定价区间的什么位置,该投资者都以最后的IPO定价认购事先约定好的一定量股票,或者以股数计,或者以总价值计;同时,该项投资以及投资者简短背景介绍会在招股书中披露。如果在红鲱鱼(Reds)定稿前基石认购协议已经签署,那么就进Reds;如果红鲱鱼赶不上,就进给散户的香港公开发售招股书。在市场火爆的时候,基石投资者可以用early commitment换来确定的分货量;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好的基石投资者是IPO发行的定海神针 ——这里要补充一句,海外市场IPO最后分股票是可以随意分的,不是按比例的,举个栗子,长线基金可能拿到下单量的80%,同样项目上的对冲基金可能不到50%,私人银行客户可能是10%&br&&br&由于有这个制度,通常IPO前期的市场推介都是围绕这找基石来的。基石投资者签订的认购协议使得该投资者必须要认购协议规定的股票数量或金额,无论定价在哪个位置。但是大家都不傻啊,凭什么呀,太贵了怎么办,而且能做基石的也都不是路边的阿公阿婆,都是大机构或者大富豪,即使正式的定价区间还没有出来,签协议前总得给人家一个概念吧,人家掏的是真金白银哦。所以通常会有一个一两个月的基石投资者沟通过程,先签个保密协议(现在新的上市流程以后A1就是公开递交的了,以后就不需要保密协议了),第一次见面互相有个了解,然后投资者回去做做功课,需要的话去公司看看,有兴趣再来第二次见面,这次就聊得更深入一些。若是双方言谈甚欢,就都把老板拉出来见见,你觉得多少价钱可以买,我觉得多少价钱可以卖?聊着聊着,大概位置就出来的。主要考量因素:市场大行情如何,同业的都交易在什么位置,今后几年的增长速度,未来3-5年的可预见性怎么样,行业周期性如何,企业过往有没有不良记录,等等,加加减减,在国内、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波士顿见30-50个机构,深入聊10-20个,投资者和投资者的观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走完一轮,其实大家心里就都有谱了。就算见过的投资者后来各种原因不做基石了,这些反馈对后面确定价格区间也非常有指导意义。&br&&br&之后,联交所聆讯结束,投行分析师就该出门做个环球旅行了,这个叫“预路演”,或者叫投资者教育,基本上就是在管理层正式路演之前提前走一圈。分析师会拿着他们的一个&pre-deal research report& 见投资者,在这个研究报告里面,分析师给出一个公允的估值,但是IPO估值通常需要有一个折价,毕竟你和别的上市公司比没有公开市场的track record吗。在这期间,分析师和销售会拿回来很多投资者的反馈,有关于基本面的,关于行业的,但是更重要的,关于估值的。&br&&br&基于以上的投资者沟通和反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定价格区间了。基本上我们已经知道什么人大概会在什么价位下单。定完价格区间,红鲱鱼出街,管理层就上路路演啦,投资者也就可以正式下单。一般来讲,整个项目执行最惊心动魄的几天上演了。&br&&br&最终定价在价格区间的什么地方,取决于订单情况,市场情况,发行人的意愿。最理想的是比市场一致意见稍低一点点,这样后市表现的信心就会大一点,所谓的leave some money on the table。现实中最后的定价会常常会比较戏剧化,什么样的都见过,哎,有时候真想冲上去大吼一声:“姑奶奶两天两夜没睡觉了,你们利索一点定个价会死啊!” 可是我不能。。。&br&&br&如果是美国市场,还可以高于或者低于原本的价格区间定价,发行规模也可以在最后做调整,而不需要重新做filing&br&&br&至于模型神马的,模型是投行和投资者用来检验公司给出的承诺/预测的真实程度和可实现程度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实践中,尤其在亚洲市场,还是PE,PB最方便沟通啦。&br&&br&=====01/11/2014补充======&br&关于A股是什么样的流程,不好意思,臣妾不知道啊!&br&我不在A股市场执业,完全不知道A股市场怎样操作。我的专业范围是港股(包括H股和红筹)的所有股权融资(上市,增发,配股等等),中国发行人的美国ADR上市和增发,略懂台湾上市公司欧洲GDR发行(只做过一笔这样的发行)&br&&br&关于香港和美国市场发行做簿记的细节,一言难尽,以后细聊
我是专门卖IPO的投行女汉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基本上各种影响定价的各种要素上面都有提到了,市场的,公司基本面的,心理的,等等。我想补充的是,在成熟市场上,向市场询价的过程是一个多轮的科学的过程,IPO的定价既不是发行人或者投行用脚趾头想出来…
前华兴员工,现启明创投投资人。&br&&br&1. 为什么越来越多VCPE从业者选择去做FA?&br&&br&这里先要提及一些基础的观念,就是VC/PE 和 FA本身赚的是什么钱?&br&首先,媒体上面很多人容易把VC / PE的资产管理规模和VC / PE的合伙人身价联系在一起,这里我要先告诉大家,这个概念是绝对错误的。&br&本质上,VC / PE做的是资产管理,我们和今天散户能够买到的公募基金、信托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理财产品的一种。只是因为周期很长(人民币基金一般是5-7年,美元基金是10年+)、单笔投资额很高(人民币一般要在1000万起步、美元500万美元+)、风险很高(流动性不好,vc基金不赚钱的比比皆是),所以一般人接触不到,就会显得比较神秘。而VC / PE基金的一般收入就是靠管理费(头3年收管理基金规模的2%,后3年收1%)以及超额收益分成(基金赚取利润的20%,保底8%内不做分成,英文叫做Carry)。&br&FA则是个纯粹的中介业务,和券商做的投行业务类似,客户需要融资了,来找FA,FA在融资成功之后收一个融资金额的百分比(一般行业里面是3%-5%)。&br&考虑到,我比较熟悉VC的回报情况,我们拿单个VC和单个FA来简单算一笔账:&br&&ul&&li&VC:每年投5个项目,单个项目5000万人民币,一个基金投3年,总共7.5亿的基金。每3年需要募资一次,大概9年总共投掉22.5亿。整体这个基金的管理费大约如下:&/li&&/ul&&img src=&/v2-dddf21a20aacedffbc1f7d_b.png& data-rawwidth=&1291&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1& data-original=&/v2-dddf21a20aacedffbc1f7d_r.png&&考虑到事实上80%的vc不赚钱,所以,如果以管理费来衡量这个VC的确定性收入,在9年之内大概1.8亿人民币。&br&&ul&&li&FA:我们以同样的标准来看FA,大概9年的收益是VC的一半。&/li&&/ul&&img src=&/v2-abd55b9ff54e6bc45a1a5_b.png& data-rawwidth=&1249& data-rawheight=&2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9& data-original=&/v2-abd55b9ff54e6bc45a1a5_r.png&&考虑到一般基金其实募资至少需要两个合伙人,可以说,在比较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作为机构本身,FA和基金是收入是差不多的。&br&&br&但从商业角度会有一些区别:VC因为募资是前置的,所以收入的稳定性会比较好一些。不管投资步伐快慢、市场的冷热,从管理费的角度来说收入是恒定的。而FA因为收的是项目成功融资费,所以在市场热的时候,close项目的数量和成功率会大大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很好的时候,会有很多VC从业者加入FA。&br&&br&&br&&br&&br&2. 这种现象是否对初入或者未入行的毕业生/朋友有警醒作用?&br&&br&曾经和好友 &a data-hash=&7bea8db8bf20eabf9c84f0& href=&///people/7bea8db8bf20eabf9c84f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胡博予& data-hovercard=&p$b$7bea8db8bf20eabf9c84f0&&@胡博予&/a&总结过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VC投资,我们总结下来有3点:&br&&ul&&li&&b&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本身而不是赚钱&/b&&/li&&li&&b&对自己有一股近乎“无耻”的自信,愿意去面对自己真正的错误&/b&&/li&&li&&b&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不断总结经验然后进步&/b&&/li&&/ul&一级市场投资(PE/VC)是个反馈周期非常长的工作,每天新鲜的idea层出不穷、在短时间内无法验证对错(大部分公司到了所谓“独角兽”估值都未必能够活下来,而且不像二级市场可以借助股价作为参考),实际上需要从业者有着用不完的热情以及强烈的自省和学习精神,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br&&br&至于FA则是另外一个不太一样的逻辑,为了能够形成对比,我也浅薄地总结2点吧&br&&ul&&li&&b&拥有超强的执行力:&/b&FA本质是服务创业者的,无论市场好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创业者成功融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素质。现实中往往1个FA同时在执行2-3个案子是很正常的。11年我还在华兴资本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同时背着6个项目一起做的时间,那个时候往往是刚做完1个pitch book就在赶第二个BP,接着陪第三个项目开会的时候悄悄在做第4个项目的Model。&b&不管你有多忙,Get Things Done ON TIME是最基础的能力&/b&。&/li&&li&&b&拥有不错的People skill:&/b&作为财务顾问,协调投资人和创业者以及投资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是家常便饭,大部分交易当中的矛盾不在于谁对谁错,更多需要FA通过自己的经验找到common ground。华兴资本的老板包凡在业界出名也是因为他善于摆平交易当中出现的矛盾。&/li&&/ul&&br&最后,对于未入行的毕业生/朋友提些很中肯的建议吧:&br&&b&&u&1) Follow your passion: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导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多去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坚持下去就是一个职业生涯最好的起步&/u&&/b&&br&&b&&u&2) 把自己当成一家创业公司来运营:设立明确的目标、把时间当作有限的资源来分配、多总结,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u&&/b&&br&&b&&u&3) 选择好你的圈子:&/u&&/b&&b&&u&深度的思考能让你和最好的伙伴产生共鸣,&/u&&/b&&b&&u&人都喜欢和能够带来正能量的伙伴一起。不管做任何事情,2/8原则决定了80%你见到的人都是让你在做无用功,和什么样的小伙伴在一起决定了你自己的思想深度和高度&/u&&/b&
前华兴员工,现启明创投投资人。 1. 为什么越来越多VCPE从业者选择去做FA? 这里先要提及一些基础的观念,就是VC/PE 和 FA本身赚的是什么钱? 首先,媒体上面很多人容易把VC / PE的资产管理规模和VC / PE的合伙人身价联系在一起,这里我要先告诉大家,这个…
我觉得道听途说没用,咱来算笔小账: &br&&br&&b&一、业务员角度算的账&/b&&br&&br&理财端:行业一般通行的标准,客户投资额*0.2%*投资月数。 底薪2k-6k不等。 月薪八万倒着推一下,需要不低于600万的单子且期限大于6个月。 每月保持这个水准的业务员不是没见过,但是很少。 &br&信贷端提成标准基本相同,可同理推算。&br&当然还有风控大约能拿到0.1%。&br&&br&&br&&b&94年的女同学大专毕业刚&/b&&b&入职&/b&&b&,连着三个月拿8万的收入,不管是理财还是信贷,都需要完成大约1800万的业务,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不但是亮瞎你的眼,我的眼也被你亮瞎了!&/b&&br&&br&&br&&br&&br&&b&同时我们看到,每发生一笔业务,该公司需要支付的浮动成本也就是提成至少是:0.5%。这个在下一条里会有用到。&/b&&br&&br&&br&&b& 二、借贷机构角度&/b&&br&&b&&br&理财客户理财收益年化18%月化1.5%,贷款利率年化48%月化4%,这算不算暴利?是不是看起来很美?&br&&/b&&br&呶,我们举个梨子,某二线城市某机构:&br&&br&办公面积500平米,员工人数60,月放贷3000万,然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司的盈利状况如何。&br&&br&二线城市繁华商务区办公室500平米,租金+物业费+水电费,约15万元/月。&br&&br&装修、办公家具、设备、公务车等一次性投入150万,分2年摊销,每月6万。&br&&br&管理人员及员工固定薪酬平均3000/人/月*60=18万。&br&&br&办公费、招待费、营销费用、车旅费、员工福利等运营费用,10万/月。&br&&br&固定成本合计:约50万/月。&br&&br&&br&&b&客户资金直接成本1.5/月,理财端+信贷端提成0.4+风控端0.1,合计浮动成本2分/月。&br&&br&当月放贷3000万,毛利润60万。每月账面利润10万。&/b&&br&&br&&b&这个10万能算净利润吗?不算!因为还有:逾期、坏账、代偿、本息保障。&/b&&br&&br&我们暂且相信这些民间机构的风险控制比四大商业银行做得好,坏账率比四大还要低。按照他们公开宣称的1%,3000万*0.01=30万。&br&&br&假设逾期率为5%,且代偿资金来自资金池,3000万*0.05=150万*0.015/月=2.25万。&br&&br&&b&以上合计,该机构当月净利润=10万-30万-2.25万=-22.25万,即:净亏损约22万。&/b&&br&&br&&b&补充:&/b&当月完成3000万放贷任务,需要完成的实际上是理财3000万+,以及放贷3000万。假设理财端、信贷端、支持岗位员工各占1/3,支持岗位无营销任务,则营销岗位需每人完成任务为150万。实际运营中,此类机构60%的营销人员实际上能够完成50万左右已经很不错了:收入=底薪2500+50万*0.002*6=8500元。那么也就是说,&b&即便在不考虑坏账和逾期的情况下,实现盈亏平衡对大部分民间借贷机构已经相当困难。&/b&&br&&br&&b&三、理财客户角度&/b&&br&&br&这么多公司都在做,说明这里边肯定是利润大大的!&br&&br&他们老板有实力,有别墅!有n套房子!开奔驰宝马保时捷!&br&&br&我放进去1.5,他们放出去4,说他们不赚钱谁信啊!&br&&br&他们公司有实力,到公司一看就很有档次!&br&&br&他们老板有背景有关系,身边领导一大堆,银行行长围着转!&br&&br&他们公司利息高,万一他们倒了我肯定能提前逃脱!&br&&br&&b&没想到的是:&br&&br&&/b&&br&&b&豪车豪宅都是理财资金买的,能抵押的都给银行了!&br&&br&&/b&&br&&b&全世界骗钱的地方装修都豪华,如银行、交易所等。&br&&br&&/b&&br&&b&你看上他的高息之前,他已经惦记你的本金很久了!&br&&br&&/b&&br&&b&任何一个行业和产品,成本≠原材料成本!&/b&&br&&br&&br&以上。&br&&br&欢迎拍砖!&br&&br&============================&br&&br&&b&刚刚看到有人点赞,有进来看了一下发现,简直是文不对题啊。因为我说的是线下机构,不是P2P网贷。&/b&&br&&br&&br&&b&四、P2P网贷平台赚不赚钱?&/b&&br&&br&&br&你试着在以上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IT成本,自然就能知道P2P平台赚不赚钱。&br&&br&&br&&b&五、P2P从业者赚不赚钱?&/b&&br&&br&&br&我的答案是,赚!而且是大部分都赚。&br&&br&从第二个例子分析可以知道,其实大多数的P2P平台并不赚钱,那么既然不赚钱,股东为什么要投资,为什么还要下血本去做推广,为什么还要出高薪去招人?这些P2P平台的老板们,是雷锋还是傻子?&br&&br&答案简单到不能再简单,那就是大部分的老板们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有人为了圈钱自用,有人为了一时富贵舍身涉险,有人为了搞所谓资本运作,还有一些是不信邪——总以为自己是客观规律之外的世外高人。总结起来其实都是因为他们认为在未来可以获得超级的巨额收益,当下的成本或者亏损与之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赌?&br&&br&&br&&b&有着超级巨额收益为大饼,自然舍得为了短期目标不惜血本,所以业内经常听见的话就是:不怕你赚钱多,就怕你没业绩!所以,P2P从业者的收入,确实有着令人艳羡的高,就如同民间借贷到处都是高息高收益一样。&/b&&br&&br&&br&&b&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收入越是高的离谱,背后就越是隐藏着更大的骗局或者陷阱!&/b&&br&&br&&br&PS:楼下有个匿名答主说某银行客户经理年入400万的,我简单参照下几个股份制银行的对公信贷经理薪酬,这个人一年放贷规模大约在40亿上下,绝对不是一般人,巨牛!
我觉得道听途说没用,咱来算笔小账: 一、业务员角度算的账 理财端:行业一般通行的标准,客户投资额*0.2%*投资月数。 底薪2k-6k不等。 月薪八万倒着推一下,需要不低于600万的单子且期限大于6个月。 每月保持这个水准的业务员不是没见过,但是很少。 信贷…
我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其实也觉得参与者要么自身知识丰富,风险偏好很高,投机型的;要么是屌丝用户,几百几千块进来追求高收益的,但是进入行业后,慢慢了解到实际的人群特征。&br&&br&我先反驳题主一个观点,有金融知识,进一步说懂一些投资,&b&不代表&/b&投资股票期货能赚钱,这完全是两件事情,你看看经济学家也好,包括很多基金/券商从业人员也好,有多少自己投资股票是挣钱的?而你拿银行理财产品或者支付宝和P2P做对比,最最简单直观的一点就是收益差很多,常见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7%,而P2P多数在10-20%,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很多人选择P2P了。&br&&br&回到问题本身,我做了一定的调查,但是不能完全公布,可以说一些这部分人群的特征供你参考:&br&&br&&blockquote&1. 用户投资P2P的绝对金额属于中等水平,如果我们把几百几千定义为下等,几十万定义为上等的话;&br&2. P2P占这些用户总投资的比例不低,是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r&3. 过往的投资理财收益基本为正,且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br&4. 家庭收入水平中等;&br&5. 投资组合中其他投资品种呈现两极化现象,股票和余额宝占的比例都很高。&/blockquote&&br&从这些其实可以看出,首先主流P2P用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屌丝”,他们大多有投资经验,而且回报不菲,部分人风险偏好高,会主动投资股票,部分人风险偏好低,但也会通过理财产品/基金等获取收益,这说明他们都不是对于投资一无所知的用户,并且他们有较强的资产保值和增值需求。&br&&br&实际接触中,一部分用户比较激进,50%以上甚至全部身家都投在P2P上,追求高收益;也有一部分用户投资组合就是余额宝+P2P,这种用户其实风险偏好很低的,只是他们对于P2P的风险理解不够,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很安全的投资。(&b&&u&我从来不认为P2P对多数人来说是一种低风险或无风险产品,这是有风险的,且风险不低,适合少量投资而不是大量投资,是一种对于中低风险投资组合不错的补充而绝对不是适合高比例配置的资产&/u&&/b&)&br&&br&在来看看常见的理财选择:&br&1. 存款,利息太低;&br&2. 理财产品,门槛较高且收益率也不算高;&br&3. 余额宝,收益只会越来越低;&br&4. 基金,筛选好基金经理困难,收益看天吃饭不够稳定;&br&5. 股票,emmm,我不认为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合适的投资目标;&br&6. 信托,门槛太高。&br&&br&P2P,收益高,风险不低但是有风控做得还行的,固定收益模式也符合大部分人的投资偏好,所以自然就成为了一部分人的选择。此外部分平台,emm,比如我们家,透明度是不错的,你最起码知道你这笔钱投给谁了,姓什么叫什么,工作如何,必要的话还可以查询具体真实信息。这一点也是很多投资者喜欢的地方。&br&&br&p.s 补充一点,多数P2P平台还会通过不同模式提供有条件的本金/本息保障,与其他选择比起来也是很大的一个吸引点。&br&&br&我知道很多人对于P2P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行业不规范也确实是现状,但一部分从业者在努力变得更规范,在努力让这件事情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所以,当你认可这个行业里有些企业还是认真诚信的时候,P2P是一个不错的资产配置选择。
我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其实也觉得参与者要么自身知识丰富,风险偏好很高,投机型的;要么是屌丝用户,几百几千块进来追求高收益的,但是进入行业后,慢慢了解到实际的人群特征。 我先反驳题主一个观点,有金融知识,进一步说懂一些投资,不代表投资股票期…
VC面试一般不考估值模型,因为VC的估值不是算出来的,找到好模式(公司)和判断好模式(公司),比估值重要得多。因此在VC的能力树中,估值也不是核心。顶多考考怎么算算某一轮之后的股份稀释问题(有ESOP、老股新股、Warrant等问题)。说实话,有VC这么面试,其实都已经挺奇葩的了。&br&&img src=&/v2-b0e3bead9aac_b.pn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v2-b0e3bead9aac_r.png&&&br&&br&PE,特别是偏后期投资、搞LBO以及美元大型PE,会很在乎基层员工的Financial Modeling能力,其中的核心考察手段就是用Excel做估值模型。而估值建模一般分为两类:回家作业和现场表演。&br&&br&&b&回家作业&/b&,一般是提前几天通知面试者,就一个公司(往往是上市公司,因为信息比较公开透明),进行估值建模;做完之后,带去公司进行面试和详细解读。这种估值面试的好处是信息量丰富和时间充裕。除了仔细阅读公司的季报年报等多重公开资源,甚至可以动用各种资源找到相关的Analyst以及Analyst Report来完善自己的估值模型。然而如同开卷考试往往比闭卷考试更有挑战一样,回家作业般的估值测验,往往要求对商业、对财务报表以及对估值模型的理解,到一个非常深入的地步。&br&&ul&&li&可能会对财报里面的每一个细项进行提问,比如:是否要算做非正常损益、各种税项的调整等等。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到未来财务数字的预期以及财务模型建立:核心假设怎么设立、财务调整如何进行等等。&/li&&li&估值模型有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常见的DCF或者PE Comparable等等,就每个方法还要进行解释及交叉验证(行业第一名和第二名的PE差距为啥如此等等)。甚至对于DCF中的许多细节也要反复斟酌,比如:Free Cash Flow的计算、WACC的计算等等&/li&&/ul&&br&这种测验对面试人的能力考察最为综合,即使线下找高人代笔或者帮忙,面试的时候也必然露馅。除了建模能力,会计、金融、估值及商业等等都会在面试中被全面考察到。&br&&blockquote&下图是百度刚上市不久,面试PE公司准备的估值模型,可以发现对各个细节都有考虑,包括:TAC(采购流量成本)、WACC、百度联盟、机房及总部成本等等&/blockquote&&img src=&/v2-1d239b9e2b5a6cfe76f168d_b.png& data-rawwidth=&1153& data-rawheight=&8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3& data-original=&/v2-1d239b9e2b5a6cfe76f168d_r.png&&&br&另外一种是题主比较关心的现场表演。这类估值面试一般会提供闭集的材料,要求规定时间内完成模型建立以及估值,然后就模型及估值进行简单的讲演及问题回答(仍然以DCF或者Comparable为主)。然而因为时间有限,财务数字及运营数字等核心信息说不定都已经录入好Excel,直接就可以调用;甚至都不用直接从零开始建模型或者估值,只需要写函数填空就行。重点考察的是:Excel的熟练程度、建模的熟练程度、估值的掌握程度等等。因为往往是个虚拟的公司或者PE之前项目遇到的公司,对面试人而言信息极其不对等,况且时间有限且不便展开,在商业问题的考量往往并不太多,反而是对技术细节的关注较多。&br&&blockquote&只要多次做过财务模型以及估值模型,应付这类面试应该问题不大。无非是要多复习下DCF、WACC以及LBO等略微复杂的问题。&br&&/blockquote&&img src=&/v2-eb826bef781f495a4280e6_b.png& data-rawwidth=&1505& data-rawheight=&7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5& data-original=&/v2-eb826bef781f495a4280e6_r.png&&&br&&b&…更多文章请到&a href=&/hemingke& class=&internal&&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a&&br&…更多回答请看&a href=&/people/he-ming-ke& class=&internal&&何明科&/a&&/b&
VC面试一般不考估值模型,因为VC的估值不是算出来的,找到好模式(公司)和判断好模式(公司),比估值重要得多。因此在VC的能力树中,估值也不是核心。顶多考考怎么算算某一轮之后的股份稀释问题(有ESOP、老股新股、Warrant等问题)。说实话,有VC这么面…
很多app一开始的疯狂增长来源于其玩具属性,比如早起的facebook,qq,近的有脸萌,足记,以及这几天很火的3D偶萌,正是这种玩具性导致了其早期的病毒式增长。&br&&br&而所有能火的长久些的app都有一个共性:独特的工具属性,比如微信,FB Messenger,Whatsapp解决了你和朋友之间的短信交流问题(这三者分别在中,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独特性),比如看视频打发时间的Youtube,比如晒照片的Instagram,比如听音乐的Pandora,比如发照片和video来和朋友交流的Snapchat。其中Instagram和Snapchat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长居app榜前列,是因为当用户对app的游戏性失去新鲜感时,其独特的工具属性能让用户持之以恒地使用下去。&br&&br&火一下就挂的app数不胜数,很大程度是因为其产品逻辑的缺陷,让它们无法从单纯三分钟热度的游戏转变成长期工具。&br&&br&做一个一开始能火的app很难,做一个能火的又能成功进化成长期工具的,更是难于上青天。Secret的宿命不是那些曾经爆红的app中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很多app一开始的疯狂增长来源于其玩具属性,比如早起的facebook,qq,近的有脸萌,足记,以及这几天很火的3D偶萌,正是这种玩具性导致了其早期的病毒式增长。 而所有能火的长久些的app都有一个共性:独特的工具属性,比如微信,FB Messenger,Whatsapp解决…
罗素如是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热。”人就是这样,距离越远,却认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无知,却觉得自己知道很多;越浅薄,就越偏激……吊诡的是这些外强中干,看起来很有自信、张牙舞爪频上媒体的人,看起来较具说服力;但态度谦虚的人其实反而较有智慧。&br&&br&投资人总是被神秘性的光环罩着,以至于技巧和策略被淹没在一片颂歌声中。每位投资人都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其风格有别于其他投资人。风险投资的乐趣之一,即是其多元性,这与成功学的教条观念彼此抵牾,后者认为成功总有一条看似正确的道路。我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信仰和兴趣。早期、中期、撒网、定点、新人、裙带、领投、跟投……有太多风格可选。有的天使投资人声名远播,演讲能力出众;有的天使投资人其名不扬,出手很少,但每击必中。没有单一的标准。&br&&br&大部分性格的人理论上都能从事这个行业,但做得好的,通常还是会有偏向,比如INFP这种类型就很难做好。直觉型、感觉型、感知型,已然把风险投资搞成了算命,也许运气好,说不定赌成一两个奇葩的大项目。但是还内向,去哪找人呢?&br&&br&我觉得无论是风投还是普通投资,最重要的性格特质是独立。一个只会跟随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来说,大概会经历下面几个过程:&br&&br&第一阶段:不知其不可也&br&&br&由于耳闻了诸多创业和风投的历史,你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的事情。不幸的是,这就像是你准备学开车,第一次坐在方向盘前,发现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始。你开始不停地问以前的朋友同事“有没有项目介绍?”90%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哦”或是“认识一个家伙,不过创业有一段时间了。”然后颓丧地开始发呆。&br&&br&这个阶段持续一到两个月,时光易逝,很快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br&&br&第二阶段:知其不可也&br&&br&在这个阶段,认知到要往前推进,是要做些事情的,“嗯,我还要再做点功课”。于是你开始读了一些文章,到处浏览网页,国内的、国外的。这时,你试图探索一套自己的“必杀技”,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能马上见到成效。于是开始往外边跑,去见陌生人。&br&&br&你从一个无可救药的宅男变成了一个“社交狂”,从这个沙龙跑到那个沙龙,见了一堆靠谱或不靠谱的人。不过,你却从未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方法是否真正可行,每次你得到一个新bp你就会欣喜。你的潜意识中认为……只要跑得勤,自然就有案子,然而你却(故意)忽略了二个简单的小道理:瞎忙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缺乏方向,错误的方法将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br&&br&在被信息轰炸过以后,你发现你认识的同行或是你身边的同事平稳地在接触和跟进案子。这些案子质量都很高,也都不是在路演上会出现的。你开始疑惑,是因为人脉不够?没有知名度?&br&&br&很幸运的,你的上司转了一些案子让你跟进,你长嘘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两手空空的状态。然而你在分析案子的时候发现有种种问题,人员有风险,项目有风险,你难以说服你自己这件事一定能成,于是你犹豫、挣扎,直到有一天被告知案子被别人签了。你又开始阿Q版安慰自己,也许这只是个J,不是A。但几个月过去,现实抽打了你的脸颊,这个案子发展得很好。于是你明白事情是会动态发展的,投资者可以推动很多事情。有的项目,创业者跟投资者打官司;有的项目,艰难险阻,最终拨云见日。这是有道理的。&br&&br&再然后,你开始抱怨为什么你手头的项目都不温不火,而其他同龄人的项目却总是一飞冲天,却忘了他们已经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这就像金融投资,只有时间的历练才能区分出是否“已经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了”。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赶上了风投而获得成绩,如此多从业者,就算经历好几年,也只有5-10%的人真正地成为领头羊和布局者,而不是靠天吃饭。&br&&br&某一天,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br&&br&第三阶段:顿悟&br&&br&“顿悟”好像将你头脑里的两条筋给连了起来。你突然认识到,这就像武学一样,内力、筋骨、经脉都提升才能真正成为高手。不单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避免不了看走眼、做出决定。而你之所以寸步难行,是因为你太着急,指望一两本秘笈就能脱胎换骨。&br&&br&因为这个新发现,你停止去关注其他人在想什么了。新闻的变幻、市场的诡谲、政治的干扰……似乎对你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你成为一个按照自己方法去寻找deal、辅助创业者、扩大见识、自我成长的绝缘体。你开始努力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工作,抓住每一个可能属于你的好机会,当你犯错或者挫折时,你也不生气与担心了,“下一次、再下一次或者再下下一次,将会有越来越高的成功机率”,因为你知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结果是水到渠成的。&br&&br&你停止用片面的角度来看结果,你开始以深入的眼光和全局的眼光来思考和观察。你终于认识到投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只要持续不绝地发掘和推动、遵守你自己的准则,甜美的果实终将出现。&br&&br&你回想之前别人给你的许多建议时,你脸上浮出一丝微笑。你最终发现,经验的累积通常比知识的累积更重要,操盘永远比避免犯错重要!&br&&br&“顿悟”出现在你真正接受你不过什么都不是的那一瞬间。&br&&br&接下来这个阶段是我看见但自己还远远没有走到的——&br&&br&第四阶段:知其可为也&br&&br&你的决策体系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接受失败就像你接受成功一样。你懂得让你整体的成功几率继续增加,对他人的光彩熟视无睹。你已经算是好的投资人了,而且你开始获得其他人的尊敬。你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思考各种机会和变化,而且这个过程中,你的成功次数已经持续地多于失败次数了。&br&&br&随着你经验不断的累积,你的心法也不断的修正,每次时你都会小心谨慎的思考,但大胆果断地决策。你思考问题的时间,比之前多了许多,而花在deal上的时间,却比之前少了许多!你在辅助新的创业者、新的投资经理、新的合作伙伴,推动你认可的产业模式,推动社会往更好的地方走。但你一点不觉得自己有多强,你只觉得自己运气好。你可惜自己错过了很多好的项目,不是因为它们所带来的收入,而是减弱引领潮流的砝码。无论动机如何,终究止于至善。
罗素如是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热。”人就是这样,距离越远,却认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无知,却觉得自己知道很多;越浅薄,就越偏激……吊诡的是这些外强中干,看起来很有自信、张牙舞爪频上媒体的人,看起来较…
这是个好问题,尤其是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面临这个问题,加上个人有过一毕业直接创业的经历,可能可以给予一点参考。对或不对,还望自辩:
&br&&br&&b&1、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直接创业不是泼不泼冷水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b&中国的大学生相比而言,因为教育体制及成长环境的诸多原因,对商业的感觉、人生的历练以及个人内心想要做什么的未来驱动力多数是茫然无措的,而创业是一门综合性能力考验非常大的“职业”,包括商业敏锐性、市场感觉、产品把握、日常管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积累,甚至是天赋。对于创业,对于多数已工作的社会人士都有很大的比例是不合适的,何况对于多数对商业还一无所知的中国大学生。所以,第一点,我认为,大学生创业首先是个奢侈品。
&br&&br&&b&2、那么大学生是不是就不能创业?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b&在我看来,真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天生的,他内心的渴望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伏笔,出来创业只是时间或时机问题,而这个时间是没有任何人能给出答案的,包括上帝。所以,如果你在学校,除了创业,除了现在马上就想抛下一切去做出一个产品,或经营一个市场之外,做什么事都已食不甘味,什么都已没有激情,那为什么不去呢?创业都是内心的召唤,是真正热爱,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财,为了脸面,为了融资……当然,仅仅为了发财来创业也是正向的并不低俗。
&br&&br& 我在毕业那年,一边找工作手上拿offer,一边又在思考个人真正的人生轨迹,当我有天晚上为了一个创业想法,活活躺在床上从8点思考到第二天早上8点,从产品的创意、团队的招募、运营执行甚至如何去沟通演讲,一动不动干躺了12个小时。于是,我彻底明白,我应该去尝试下,要不然干什么都是做不好的,即使明知会头破血流明知会撞在南墙。为什么不呢?
&br&&br&&b&3、如果确认自己就是一个创业者,就是想创业,ok,现在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让自己创业的成功率增加。&/b&创业到最后就是一个概率游戏,除了创业者的禀赋,怎么博弈你的成功率是一个方法和策略问题,更多还是一个运气问题。
&br&&br&&b&3.1首先,创业者没有真正的导师。&/b&我个人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导人成功的导师存在,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失败or成功轨迹,成功必然是不可复制的,连失败都是不可复制的,虽然失败的很多原因大同小异,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是运气问题。这个世界存在的是前辈,是伙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老师”。
&br&&br& 前辈,汲取的是经验,是沉淀,不仅仅是同行的创业者,而是只要对你有帮助有启发的探路人,这些经验有时是无价的,让你规避很多暗礁从而提升一定的成功概率,这些前辈在哪里?在行业,在圈子,包括像一些看项目看人看商业模式已经成精的投资界人士;伙伴,吸收的是观点碰撞,是思想激荡,是独立思考真正自我学习自我迭代的核动力源泉,一个有水准的伙伴对你的成长帮助也可以是无价的,有时不仅仅是技能上还是精神上的扶持;“老师”,是什么?是你的用户,你身边的朋友,跨行业跨界的牛人等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实上真正的老师就是一切可为你所用的“道”,此条玄乎了些,不过也应不难理解。
&br&&br&&b&3.2其次,创业者相信团队的力量。&/b&一个人创业的成功率在目前的商业世界已经微乎其微,超级英雄还存在,但基本停留在理论可能性。尽快找到你的同类,浸淫进去,找到跟你志同道合并愿意与你一起2逼的那群人,这是创业第一步。
&br&&br&&b&3.3最后,可以借助天使投资人的资源。&/b&初创团队可以找天使投资人,无论在资金和经验上,都能给予一定帮助的VC机构,这是大幅提升成功概率的一个方式。虽然即使这样,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相当之小。
&br&&br& 如果你是互联网创业者,可以联系我们天使湾。
这是个好问题,尤其是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面临这个问题,加上个人有过一毕业直接创业的经历,可能可以给予一点参考。对或不对,还望自辩: 1、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直接创业不是泼不泼冷水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中国的大学生相比而言,因为…
某小型PE投资经理,待了近2年。 &br&首先要知道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智商,我的同事无一不smart。高情商,会说话。有效的优质人脉,大老板96年-99年在华尔街投行,二老板96年-99年在中经开。好人脉能帮你找到钱,同时能找到好的项目、能做好投后管理及退出安排。&br&其次要知道我们做什么?看公司,主要是看商业模式。看行业,判断行业趋势。看人,懂人性。&br&再回到问题,应届生适不适合这个行业呢?&br&关于如何进行行业研究和看公司的商业模式,大的机构一般都有一个系统和框架,多看些项目,一般都能胜任。但应届生的短板是没有实业从业经验(么有创过业或者没有在实体企业做过),仅仅通过标准的行业研究框架难以吃透一个行业,很难看懂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阅历少,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人性。加之朋友、同学都是刚起步,人脉难以有效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届生进这个行业只能是做辅助性工作,所谓金融民工。&br&但作为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即便是做辅助性工作,投资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短时间内能接触到很多的行业、公司和人。身边优秀的人都是活着的教科书,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何做人可以使你快速成长。&br&后续发展?一入投资深似海。这个行业进去的难,出来更难。做投资,要找一个弹药充足的基金,扎下去,聚焦1-2个行业(大部分金融民工只能享受到投资的宽度带来的快感,却忽略了深度才是在这个行业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法宝)。运气好投中一个项目,出来做天使。投不出来属于正常,大部分VC/PE民工都投不出来,所以在做VC/PE民工的时间里要特别注重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养成,努力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切勿妄自尊大,时刻提醒自己那些钱都不是自己的。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如此几年,即便没有成功案例,但好的职业习惯、扎实的职业技能、好的口碑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机会,因为这个行业衍生出来的机会真的很多——去合作基金做、去已投公司做董秘、去合作券商、律所、会所中介机构做等等。&br&知者不言,言者不知。&br&以上仅供参考。
某小型PE投资经理,待了近2年。 首先要知道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智商,我的同事无一不smart。高情商,会说话。有效的优质人脉,大老板96年-99年在华尔街投行,二老板96年-99年在中经开。好人脉能帮你找到钱,同时能找到好的项目、能做好投后管理及退…
这问题问的极其没有水准和极其不了解企业运作,极其的不了解雷军。&br&我作为一个经历了小米创业早几年的小米人和陪伴一个创业公司走过了天使,A轮,的人回答下你的问题。&br&1.你以为雷军建立小米的时候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一样,都是三无人士?(没钱,没经验,没人脉脉)如今投资界流传一句话叫腾讯系,阿里系,雷军系。为什么叫雷军系而不是小米系?——由什么决定的,你自己想。&br&2.你以为你上面列举的大牛合伙人和雷总比起来只是差一条街的距离?呵呵哒,说白了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老板。从财力,从人脉关系上他们都不足以在互联网沉淀了那么多年,有一家金山,有过卓越,投资了一大批并且上市了的企业的雷军来的可以撬动整个市场。————由什么决定的,你自己想。&br&3.如果所有的看客都再以小米今日的成就,包括小米快速的成长是觉得是在风口的话,那么太天真,风口不差,“猪在风口上也能飞起来”,这第一是雷军强调机会和趋势的重要性,第二是雷军的自谦,如果你也认为一头猪老板可以带领大家上天,只是需要时机,那么你就是猪了。&b&如果小米没有雷军,这是不可能的,老板永远是创业公司的天花板&/b&。由于我是很早期的员工,和合伙人有业务交流的机会。以上任何一个合伙人都是业内十分顶尖的老板,你想到的利益,他们不可能没有想到。但是为什么又会以雷总为中心呢?资本逐利性,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利益的权衡下,当然是那个资源占尽优势的人当leader。所以,你们不要觉得你看到了这个顶尖的老板就觉得,雷军你有何德何能占据那么多股票?&br&雷军是成功的商人,而他们只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优秀的CEO.&br&资本的逐利性使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br&&br&由于怕被别人说我懂得太多了,可耻的匿了。&br&&br&————————————————————————————————————————&br&&br&回来看了下,下面骂我的人不少,骂我说明你们赞同这个回答,我很开心。&br&~不好意思,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一枚,回答这个话题之前刚跟技术负责人干架回来,气冲冲的。&br&一直在成长中!&br&知乎包容所有奇葩,然而我就是其中的一朵!
这问题问的极其没有水准和极其不了解企业运作,极其的不了解雷军。 我作为一个经历了小米创业早几年的小米人和陪伴一个创业公司走过了天使,A轮,的人回答下你的问题。 1.你以为雷军建立小米的时候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一样,都是三无人士?(没钱,没经验,…
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听了之前参与众筹的西游记音乐会。在大会堂门前排队的那一刻,伴着不多不少的雾霾,我总感觉我应该是去举手,而不是听音乐的。但结束之后,我发觉,中华大地上不会有另外一个地方比这里更适合这场音乐会。&br&&br&&img src=&/v2-3f128c31ace4b3d9d2b39aa_b.jpg& data-rawwidth=&3384& data-rawheight=&3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84& data-original=&/v2-3f128c31ace4b3d9d2b39aa_r.jpg&&&br&&br&排队的时候,后面一对情侣明显是我老乡。用东北口音说今天不少外地人来啊。坐下之后,后面两位说的是粤语,身边人说的是四川话和正宗京片子。音乐会的最后,全场一起唱起敢问路在何方——一首三十年前唱响在神州的歌曲。歌曲中的内容是一本四百年前的小说,讲了一个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的故事。玄奘西行之时肯定没想到,他的故事有一天会在这片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无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所传唱。&br&&br&熟悉音乐响起的时刻,看着周围激动的人们;与其说我们是去听音乐的,不如说我们是去回忆属于一个这代中国人的回忆。人民大会堂对面那块碑,诉说着我们先辈的苦难;而边上那个红色的城楼,又谱写着我们祖辈的荣光;在历史发生的地方去回忆这份回忆,显然无比合适。更棒的是,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从每首歌曲的编排上也能看到许老的用心。&br&&br&&blockquote&敢问路在何方?&br&路在脚下&/blockquote&音乐会结束之后,我走了很远身边还有不少人在哼唱这个曲调。&br&&br&&img src=&/v2-af002b8b6177718ded5ae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f002b8b6177718ded5ae0_r.jpg&&&br&感谢许老师没有放弃!
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听了之前参与众筹的西游记音乐会。在大会堂门前排队的那一刻,伴着不多不少的雾霾,我总感觉我应该是去举手,而不是听音乐的。但结束之后,我发觉,中华大地上不会有另外一个地方比这里更适合这场音乐会。 排队的时候,后面一对情侣明显是…
请点进我主页,看我的简介。&br&&img data-rawwidth=&894& data-rawheight=&840& src=&/5cf4bee431e4113cee44eb3b7be6c1a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4& data-original=&/5cf4bee431e4113cee44eb3b7be6c1ad_r.jpg&&&br&&br&台湾新闻的恶,全球皆知。我对她的评价,就在我的简介里面。&br&顺便一提,我知道的有几个像她这样专业的,也是在台大,天天和林飞帆陈为廷沆瀣一气,FB上骂骂故乡夸夸台湾夸夸蔡英文执政执得好,博得台湾觉醒青年纷纷点赞。&br&也是怪可怜的。
请点进我主页,看我的简介。 台湾新闻的恶,全球皆知。我对她的评价,就在我的简介里面。 顺便一提,我知道的有几个像她这样专业的,也是在台大,天天和林飞帆陈为廷沆瀣一气,FB上骂骂故乡夸夸台湾夸夸蔡英文执政执得好,博得台湾觉醒青年纷纷点赞。 也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使投资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