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列表称号 可增加人物自身多少防御值

通天西游仙盾系统什么等级开启 六阶飞天金阳仙盾增加多少防御_图文攻略_全通关攻略_高分攻略_百度攻略
通天西游中,在随着怪物等级的提高和角色攻击力的提升,玩家自身的防御已经无法抵御受到的攻击,所以在游戏中需要通过激活仙盾系统就可以攻守兼备了,那仙盾系统多少等级开启呢?6阶仙盾飞天金阳盾可以怎么增加多少防御值呢?当通天西游中,人物角色达到120级就可以激活仙盾系统,仙盾系统的升级和坐骑翅膀一样,只需要通过时间的要求方可升阶。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当仙盾升级至6阶飞天金阳盾时候,仙盾的属性已经有了飞一般突破,生命力上升至6W多左右,攻击力予以万记,当然啦仙盾最强大的属性莫过于防御值了,防御可突破1W5,在随着潜能丹的发挥,属性更是突飞猛进,那玩家还在等什么呢?赶快去拥有自己的仙盾吧!今天的通天西游仙盾系统开启等级以及6阶飞天金阳盾的属性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希望玩家们早日拥有它哦!
通天西游-相关攻略推荐
通天西游-综合攻略&二、近代人物(传略)&
陈桷(1091~1154),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继之五世仕宦,几与南宋王朝相终始。
&陈桷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门(今蒲城乡)人。幼年从父就读,后入太学。政和二年(1112)殿试第三名,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八年,在提点福建路刑狱任上,值福州防秋兵变,谋杀安抚知州事,陈桷不计个人安危,亲入乱兵中,晓以法理,权以利害,导以去从。乱兵要求谎奏&帅臣自毙&以免罪,陈桷佯诺;却派员飞章上奏,自责前奏不实以请罪。朝廷使自行处置。陈桷趁乱兵调走时,追杀其中首犯二十余人。
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陈桷不顾自己官卑职小,上奏:&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重侈靡之禁&等等。&&&
绍兴十年到十四年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在讨论普安郡王出阁礼例问题上,秦桧怀疑他附和故相赵鼎旧奏意见,遂向高宗进谗,诬以&不详典故,任意怀奸&,把陈桷与同政见6人一起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溢,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五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了水患。十六年,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到任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已散失。
林嶷& 章慰& 金九万& 孙翼凤& 陈懋钦& 王有开& 林则祖
北宋末年,朝政日趋败坏,关心国计民 生的太学生陈东等不计个人安危,多次伏阙上书。与腐败官僚斗争。出生于苍南地的太学生,也多次参与了这种斗争。斗争一直持续了百三十余年。
林嶷,字仲立,亲仁乡荪湖(在今望里乡)人。18岁随两兄入太学,宣和七年& (1125),与陈东等伏阙上书。绍兴七年(1137)随驾到临安(杭州),八年中进士。任尤溪知县。乾道三年(1167)为随州(在湖南省)知州,被监司韩晓弹劾,罢官。
章慰,章良村(今属海城乡)人。太学上舍释褐,试秘书省校书郎,请病假回里不出。开禧年间(1205~1207)韩侘胄伐金兵败求和,章慰特地赴京上疏,长达两千言,直斥太师平章军国重事韩侘胄&卤莽武臣,夤缘戚里,躐跻朊仕,实非良才&,并指名斥责20余人。并说:&今日之计,非亟去大奸,不足以谢天下;非尽去群邪,不足以安人心。二者毕去,求前日元老大臣长于谋国者而付托之,然后朝廷之纪纲可正,虏寇之荐食浸息。&疏上,不报。至元代,义乌黄晋供职国史馆,得读章氏后裔所存此疏底稿,特为它写了题跋。
金九万,字鹏程,滩头(今属炎亭镇)人。与孙翼凤于淳祜年间同入太学。右丞相史嵩之专权跋扈,早为士林所恨。居父丧,朝廷拟予起复。九万、翼凤与同舍生下涝(在龙港镇)陈懋钦(字尧俞)等百四十四人联名上书,揭发史氏奸邪,书上后,都被放逐、削籍,直到史嵩之罢官后才得平反。金九万为太常博士,迁国子博士,兼庄文教授。孙翼凤任某县主簿。陈懋钦宝裕元年(1253)中进士,历任建康府教授、国子祭酒、户部侍郎。宋亡后自尽。
王有开,字守仁,金舟乡王阳(今钱库张家庄)人。淳祜年间入武学,与同舍67人上书,请求收回起复史嵩之的任命,被逐。后放还,仍一再上书揭露宦官董宋臣、卢允升窃弄国柄及四川制置使余晦治军无状,时人称为&最敢说话&。咸淳元年(1265)始登右科(武科)进士,某路安抚司幕官。后,又换考文科,再中进士。历任镇江府通判、司农寺丞、尚书某部员外郎兼某院编修。德裕初出知惠州,便辞官回乡学道,卒年84。
林则祖(一作测祖),字兴周。宝祜年间(1253~1258)游太学,与同舍生陈宜中、刘黻、黄镛、陈宗、曾唯等联名上书,揭发、声讨佞臣丁大全、卢永升、董宋臣等罪行,被削籍发送边远州郡拘管。国子监祭酒、司业等闻讯,率领十二斋太学生整顿衣冠恭送6人出桥门。丁大全闻讯大怒,在太学中立碑,严禁太学生&妄议国政&。士大夫则翕然推许,称之为&六君子&。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被劾罢官,&六君子&才免解。林则祖参加景定三年(1262)廷试,赐进士及第。
黄石(1110~1175),字圮老,松山(今桥墩镇)人。喜论国家利害。绍兴七年&&& (1137)上书,言内事可治者七,外事可治者四,众议为&切时可行&,受到高宗称赏。八年中进士,历任福州、建康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封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左司员外郎,江东转运副使等职。唐仲友评为&静而能谋,柔而不倾,学耻虚文,而实用之为贵;论不阿世,而君民之为从,可以为天子近臣&。卒葬岱山(松山)。
陈尧英(1108~1178),字秀伯。温州学者叶适称之为&平阳豪士&。出生于陈营里(在今江山乡),从小便有安邦济世大志,对尸位素餐的名公巨卿一向鄙视。高宗绍兴六年(1136),独自奔赴行在(临安)上书,陈述了十二道治国之策。在旅邸直等到次年正月,没有回音,便再上《清朝政序》十二篇,措词激切。至三月,仍无动静。就再献上所著《兵书》,其中对南宋王朝的利害得失,进行条分缕析,气势更为凌厉。高宗读后感到惊讶,着政事堂召问。参知政事陈与义不喜这种桀骜锋利的主战言论,何况其中还对执政有所指摘。及至见面,陈尧英长揖不拜,神色倨傲,议论风生泉涌,滔滔不绝。陈与义极为不快,回奏高宗,以为不宜任用。陈尧英在归里前夕,再写了三通书札给主战派宰相张浚,其中说:如果不能采纳我这些意见,中兴事业就无法实现。
7年后,陈尧英才得进入太学。这时政府已规定太学生不许上书。陈尧英只好不谈时政。但场屋对策时,忍不住又大发抗战主张。时朝中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已经得势,抗金名将岳飞于3年前被杀,张浚也已离京外任。陈尧英失去出仕机遇,于是仍回故里。陈尧英居乡,喜周济邻里急难,把所居大宅也让与乃兄,自住旧屋里写《周礼说》,至70岁时病逝。
高宗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秦桧得势,参知政事刘大中一向反对和议,兵部侍郎萧振遂迎合秦桧意旨,连续3次上书弹劾刘大中&不孝&。刘大中被贬处州(今丽水),赵鼎也随之罢相,贬岭南,再移吉阳军(今海南省崖县),3年后,绝食而死。
萧振,平阳县古院里(今萧江镇)人,在太学中曾被誉为&三贤&之首。先受赵鼎推荐,后被秦桧援弓I入阁。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兵部侍郎,有政绩。这次为秦桧推波助澜,引起同乡顾冈的愤激。绍兴十年,顾冈写了一封长达2000字的《上萧侍郎书》,对萧振进行严肃规劝。
顾冈字次凤,夏较里人。时为乡居读书的布衣,与萧振并未见面。《上萧侍郎书》以引用古语开端:&冈闻:君子之爱人以忠厚,小人之爱人以姑息。&申明写信动机,接着便单刀直入进行剖析:&今夷狄不足忧,朋党最可畏&,并进一步指出:&此风炎炎,渐不可遏;欲冀中兴之功,正却步而求前;欲信讲和之约,正抱虎而熟寐。三尺童子,尚知扼腕;有识之士,得不寒心?&从而具体陈述了秦(桧)赵(鼎)两党倾轧情状,痛斥当朝者(指秦桧)不以&进贤退不肖&为重,而着意于&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以至堂堂社稷,反为诸公快意之地&。并举出赵(鼎)、胡(铨)、张(九成)汪(应辰)等正人的受贬斥,王(次翁)、黄(潜善)等小人的被擢用为证,大声疾呼:&天下耳目,岂可欺掩!&他希望萧振能顾惜令名,克尽职责:&曩侍郎处言路之时,刚方特立,不避强御,秋霜烈日,端不可犯。&而这次的弹劾刘大中,民间已有&萧侍郎为秦桧丞相报仇&的传言。他又为萧振留下转圜余地:&报仇之说,虽庸人且不肯为,孰谓侍郎之贤而为此举邪?&又语重心长地指出:&虽然,往者不复道,来者犹可追。今日党与大炽,草泽之人知之久矣。朝廷方酣寝而不寤,公卿方沉醉而未醒。呜呼!社稷其可孤耶?生灵其何罪耶?吾天子其何倚仗耶?杜其源而破其党,正赖侍郎与吾君及吾相耳。必也持公正之心,忘物我之累,可用则用,可去则去。前日之逐,岂无真贤实才而可复召者,虽夙昔仇怨,勿废可也;前日之留,岂无细奸巨猾而可速去者,虽亲瞻姻娅,勿问可也!&结尾,他举出观棋者常较对弈者清醒为喻,希望萧振&心平气定,明晓了然&,&其怒则拒之,其喜而纳之,惟侍郎之命耳!&
信发后,即使知情者也不敢张扬,恐招罪戾。萧振读后,&不以为忤己&,对和战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向高宗提出&敌人变诈,未可屈己求和&,&国家讲和,恐失诸将心。&终于招致秦桧不满,也受到弹劾与迁谪。
绍兴十五年,顾冈进士及第,任钱塘县主簿。当时从临安知府以至钱塘县令,无一非秦氏党羽。顾冈无法逗留,立即拂袖回里,至死不再出仕。
顾冈无子。其宗族世代秘藏此信底稿。直到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伯页台哈布哈才从顾冈第五代从孙顾元龙处抄录出副本,并为它作序,同县陈高及浏阳欧阳玄、庐州余阙、义乌黄滔、金华宋濂、王棉等先后为它作跋,始风行国内。
彭仲刚(1143&1194)字子复,金舟乡彭堡(今郊外办事处彭家堡)人。父汝砺官至知州,以清白传家,彭仲刚于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任金华县主簿,以为&主簿者主其簿籍云尔,今簿籍多废绝,何以名官?&遂求得四塍帐册(田籍),校核其差误,编成数百册以备考。
遇衢州闹大水,上司使彭仲刚复查,再发赈。彭仲刚说:&现在洪水平檐,庄稼烂尽,男女淹溺已查实,如要再查实后才赈济,百姓恐早已饿死。&上司遂同意立即开仓发赈,灾民及时受益。
临海县治于乾道九年(1178)遭大火,只在瓦砾场上搭3间陋屋供县署办公,不能蔽风雨。重要簿籍已被胥吏藏匿,工作不能进行。3年后,台州知州尤袤想重建此县,苦于人才难得。淳熙四年(1177),彭仲刚来接替时,就对尤说:&县治如此岂能施政,应先建治。然而工程浩大,未经州郡同意,我不能下手。&尤袤立即支付30万钱,使自行营度。冬,尤袤罢官回里。次年,收到彭仲刚来信,说县治已建成,而且规模不小:&外为重门以严启闭;上建层楼,以敛敕书。治事有厅,燕居有室,翼以修廊,挟以外庑。吏值宾次,环列有序。奥者为藏,爽者为狱。为亭于大门之外,以颁诏令;为阁于东庑之上,以藏案牍。&&总为屋八十有一楹,中凿五池&。但并未加重地方租税,也没有摊派徭役。出勤民工照发工资,安排食宿。尤袤大为高兴,写《重建临海县治记》,称赞彭仲刚&不困于积负,不挠于奸民。兴滞起废,不扰而集,非庶几于古之循吏者乎?&诗人楼钥也为此作《彭子复临海县斋》,说是&位置既深稳,斫削仍攻精,田里不知役,纤粟无输征。&
为安排人丁力役,彭仲刚把全县都保地图集中,合为大图。而对每张分图的地理实体、户口情况,都能了如指掌。并对全县水利工程作出规划,或修或建,都为历任县令所未能办。处理狱讼细致深入,但并不自以为明察。作《须知》3卷、《谕俗》5篇,向民间传布后,争吵、斗殴、狱讼为之大减。
因提点刑狱推荐,授彭仲刚为两浙转运司物斛官。廷臣都说:&此人落州县可惜&。遂又被召回,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迁国子监丞。又为丞相王淮所不喜。彭仲刚终因坐考进士与知举抗争而罢官。几年后,被调为全州(在广西)知州。
在任上,彭仲刚自行削减州郡开支,还规定商税只取正钱,带纳者蠲免等利民措施,选拔老成之士教育子弟,有时自行讲课。不久老父死于其任所,遂扶丧回里守制,州民哭扶灵柩说:&何时再遇上如此好官啊!&
绍熙五年(1194),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饥荒,朝廷特令彭仲刚提举浙东常千,彭仲刚已一病不起。终年52。庆元二年(1197)始营葬。叶适为他写了墓志铭。著有《彭监丞集》。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先世由蒲门迁居凤池(今凤池乡)。四代未出仕。王自中父早死,家贫。器宇不凡,才气杰出,秉性狷介。18岁到金华,叶衡延教家塾。19岁到京都(临安),受到礼部侍郎王十朋等的器重。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议遣返&归正人&(指由沦陷区来的义民),王自中叹道:&是绝中原之望也。&立即3次上疏。疏中提到&内空无贤,外虚无兵&,触怒了丞相叶颐、魏杞,以为&出言不逊&,要予以流放编管,孝宗不允,遂发送徽州听读。冬,叶、魏罢相,始得赦免。
淳熙元年(1174),就试于两浙转运使,诗赋第一;五年中进士。试卷皆陈实策,不同于时文。翰林学士、详定官周必大以为&论宣和、大观事,皆人所不能言&。出任怀宁县(在安徽)主簿。时两淮大旱,自中赈济有方。十年,调分水县(在浙江)县令。因中书舍人王蔺特荐赴都堂审察,上了两道疏,一为边防事:针对当时募兵制的兵员多,费用大,素质差,战斗力弱等情况,王自中主张改行类似唐代的府兵制,民田多者,听任以田募客(客户主要是佃农)为卒,分三批轮番防守&,一年中4月为兵,8月务农,做到军民合一。官田则官募军或民分屯之;二是请求起用英俊贤能之士,作为朝廷股肱,澄清吏治。孝宗深为赏识,次日,升为籍田令。
&&& 某次叶衡设宴,席上有人送鹿肉至,叫请座客分韵赋诗,王自中怒叶衡因攀附幸臣曾觌居相位,摇膝朗吟道:&世间此物多谓马,宝匣还宜出上方&。叶衡变色而起,王自中仍饮啖自若。为此结下深怨。
正值监察御史有缺,孝宗拟任命王自中。这时叶衡同乡王淮居相位,他们便大加反对,未成。十四年,外放为郢州(今湖北钟祥)通判,中途改知光化军(在湖北)。绍熙二年(1191)自中回京,光宗拟留京供职,王自中怕朝臣陷害,以母老为辞,遂出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信州属县积欠公款30余万缗,历任州官不能处理。王自中向各县开诚放宽期限,不准属吏额外多取一文。于是各县争相输纳,清理了积欠。值母丧回家。宁宗庆元元年(1195),服满回京,又受监察御史王恬等攻讦,遂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四年,差知邵州,被中书舍人谢源明所阻,再与祠禄。五年,欲派往兴化,又为高文虎所阻。
回乡后,移居县城坊郭桔庄,自号厚轩居士。家居生活俭朴。著述有《孙子新略前后序》及《历代年纪》12卷,《王政纪原》3卷,其余表启奏札歌诗5卷命名为《厚轩集》。60岁病逝。
王自中诗歌多口语白描,很受杨万里赏识。文笔则如好友陈亮(同甫)所称:&韩筋柳骨,笔砚当独步&,&今日人才众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温州学者叶适为他二人合写了《陈同甫(亮)王道甫墓志铭》。
陈& 岘& 陈& 昉
陈岘(1145~1212),字俦南(一作寿南),一字山甫,号东斋。陈桷之孙,陈汝贤之子。原居蒲门,后迁居州城(今温州市)。以祖父遗荫补官为邵武南尉,调潮州判官。淳熙十四年(1187)以博学宏词科赐第(此科本年只取他一名)。宁宗受禅后(1194),召试学士院,于对策中提出:&帝王号令不可轻出,倘不经三省施行,从中径下,外示独断,内启悻门,祸患将伏于中而不自知。&这是针对权臣韩偏胄&居中用事,假御笔以窃朝权&而发。历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迁校书郎,庆元二年(1196)迁秘书郎,中书舍人封还除书,指为赵汝愚党羽,黜任全州(在广西)知州。
在知州任上,陈岘采取系列措施:增学廪,给官书,撙节浮费,籴米三千斛以备荒,减免民间欠租二万余缗。两年后,荒地开垦,道路修筑,城堞完固。又以河渡收入造石桥,当地称之为&陈公桥&。
党禁宽解后,以秘书郎召回,迁驾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升郎中,兼史职。嘉泰四年(1204)迁秘书少监,又上条陈,指出当时&节钺滥予,职名躐授,名器大亵,侥悻益滋,贪墨肆行,生民日困。而大吏赃状暴白,仅从罢免;中外之臣,佞谀成风。虽居可言之地,且蓄缩不敢尽&&皆非盛世事。&
开禧元年(1205),进升为秘书监,再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韩惋胄使草诏,授其亲信苏师旦为节度使,陈岘说:&节钺以待将臣之功高者,师旦何人,可辱斯授!必以此见命,吾有去而已。&韩偏胄只好改嘱他人起草。迁陈岘为中书舍人。未几,又授意以特旨使宦官某躐迁远郡,陈岘再次力争,于是被弹劾,提举太平兴国宫,又外放为广州知州。兼劝农使,充广南东部经略安抚使。在任上又修建学宫,广收寒士,减免所属八县应送州钱六万余缗,增置义冢,修缮城池,置经略军司敢勇军,联合邻州防守辖境(时两广少数民族聚众反抗,史称&峒寇&),广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最后以兵部侍郎兼直院召,陈岘辞免。
嘉定五年(1212),陈岘病逝于温州州城,年68。
陈岘性沉静,待人简淡,历久更见真诚。处事从容有节度,从未疾言厉色。平生博览群书,又能概括旨要。诗文也写得典雅有情致。著有《东斋集》30卷。还主编过两部地志:《南海志》和《清湘志》。
陈防字叔方,号节斋,为陈岘次子。以父荫补官。南宋绍定年间,由闽县丞迁浦城知县,政绩显著。世交真德秀,浦城人,推荐赴都堂审察。除司农丞,改大宗正寺丞,升都官员外郎,加直焕章阁兼枢密副承旨。淳祜十一年(1251)进都承旨,权吏部侍郎。次年出为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建阳、邵武大水,发钱30万,又奏请百万,以济灾民。去任时府库充盈,闽人称为历届地方宫中第一。景定五年(1264)升户部侍郎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试吏部尚书。咸淳间,进资政殿学士致仕。陈防能知人,曾奖掖过文天祥。著有《云萍录》(诗文集)及《颍川语小》、《准斋杂说》等。《南宋群贤小录》称:&永嘉之作唐诗者。四灵之后,则有陈叔方。&
汪季良,字子驷,原籍玉山(今属江西),寄籍广信(今广西梧州)。其祖汪应辰,宋绍兴五年(1135)状元,以刚方正直著名,开禧二年(1206)汪季良任平阳知县,既按法令办事,又能给民众以方便。慎刑罚,简徭役,以宽恕待人。向民间公布十点要求:明君臣、亲父子、和兄弟、谨夫妇、善朋友、视疾病、早安厝、严继绝、保本业、戒斗讼。
嘉定二年(1209),汪季良见江南大量农田易旱涝,很少收成;再加江潮侵袭,渐成斥卤,就发动在金舟乡阴均山麓筑阴均大埭(今肥艚埭),埭旁又筑了阴均陡门,三孔。天旱则蓄淡水以备灌溉,岁涝则开闸门使直泻入海。乡民林居雅、陈子直及郑万全兄弟,受到感召,倾献全部家产相助。大埭和陡门都在一年内完成,使江南农田从此长期受益。汪季良还在埭旁涂地建立社仓,于青黄不接时出仓谷借贷,不收利息,待稻熟归还;遇上饥荒年月,则进行无偿赈济。
汪季良在平阳一连两任,于嘉定五年离任后,邑民感恩戴德,在阴均陡门旁建了阴均庙,庙中立汪季良像(俗称&阴均大王&),并塑林居雅像陪祀。不久,汪季良逝世,金舟乡父老为之流泪,还摆设路祭。温州知州杨简为撰《永嘉平阳阴均堤记》,并应邑民的请求,手书&令君汪公遗爱恩波&八字,刻碑以为纪念。
在平阳知县任上,汪季良还撰写了《平阳会书》四卷,叶适为之作序。《直斋书录解题》说:&平阳号难治,为浙东三阳(指平阳、东阳、松阳三县)之冠。季良治有声,乃以一邑财计,自两税而下为二十一篇,终于岁会,旁通沿革,本末大略备矣。&&季良,端明应辰之孙,佳士且能吏也。得年不永,士论惜之。&
徐俨夫(?一1260),字公望,号南洲,桃湖(在今观美乡)人,高才博学,以文章闻名于时。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进士对策第一。同科有庐陵欧阳守道,在对策中论及国事成败与人才消长等问题,辞意深切,徐俨夫自愧勿如。唱名时,徐俨夫却居第一。便当场起立,歉然握着守道手,说:&吾愧出君上矣。&
状元及第后,任签书某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秩满,添差绍兴通判;淳祜九年,除校书郎转秘书郎著作佐郎,兼沂王府教授,权刑部员外郎;迁著作郎,兼礼部员外郎;十二年除秘书丞,再迁礼部郎中。
当时,丁大全与阎贵妃、马天骥等在朝廷里应外合,狼狈为奸。宝祜年间(1253~1258)大全被擢拔为右丞相。民谣道:&檐(阎谐音,指阎贵妃)马(马天骥)丁(大全)当(当道),国势将亡。&徐俨夫与丁大全不合,毅然辞官回到桃湖故里,闭门不问世事。家境一向清贫,宦囊又无积蓄,甚或三餐不继,只好两日并为一日而食。仍然抱膝长吟,出声如击金石。有人劝向丁大全谢过,委曲求全以存活。徐俨夫笑而不答,书对联一幅贴于大门:&一任证龟成白鳖(&证龟成鳖&为俚语,指颠倒黑白),那能拜狗作乌龙(乌龙,狗名。)&有《桃渚山居》诗自况:&门掩深春过客稀,绿荫时复数红飞。疏帘半卷茶蘼雨,小立黄昏待燕归。&
知县陈容(福建长乐人)来访,写了一首《桃湖》,以桃湖景物联系国事兴衰,对徐俨夫表示慰解与支持,结尾说:&昔我艺祖(指赵匡胤)携金戈,玉带只有两条河。此带缚杀英雄多。不如坐阅带水随东波,三间破屋供吟哦。桃花开谢等暮朝,我不束带尤其高。&
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死。景定元年(1260)徐俨夫起用为抚州(在江西)知州,又召为礼部侍郎。病卒。著有《桃渚渠》。
宋亡后,诗人林景熙有《过徐礼郎状元坊》诗云:&名坊临野渡,曾此产魁豪。湖带诗书润,山增科第高。劫灰遗断础,鬼火出深蒿。东海扬尘久,无人钓六鳌。&时距徐俨夫之死不过数十年。徐俨夫墓葬亦在桃湖,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缪元德(1205&1276),字正臣,号存斋,睦程里(今凤江乡)人。淳祜四年(1244)进士。咸淳五年(1269)差知抚州节制军马。时元兵进犯,当地屡受其害。缪元德到任后,修城郭,储粮食,节约开支,赈济饥民,掩埋枯骨。六年,改知吉州,节制忠勇、敢勇军。吉州是文天祥故乡,两人又共过事。此时文天祥罢职家居,听到缪元德来便写信迎接:&天惠仁侯,自此吏不打门,犬不夜吠矣。&七年,吉州饥荒,缪元德在做好赈济同时,向文天祥求教。天祥复信详筹救灾方略,施行后,一郡得以复苏。八年,落职回乡。建朝阳书院,黄震为书院作记。景炎元年(1276)九月,缪元德病逝。著有《游淮集》。
林灵真(1239~130乞),本名伟夫,字君昭。林坳(在今繁枝乡)人。宋元间符篆派名道士,被称为&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祖父林粢,官至武经郎;父嗣孙,官至保义郎。母徐氏,为状元徐俨夫之妹。林灵真出生于殷实世家,自幼资禀不凡,及长,洞彻经纬史传、诸子百家,才名闻于乡里。而出言涩讷,屡试不中。曾被授登仕郎,后投拜道士戴熠为师,舍家宅为道观,称为&丹元观&,自号&水南先生&。
林灵真既接受了家乡荪湖宋初林倪(仁药)一派道教传统,又学了南宋时兴起的灵宝东华派道法,潜身在繁枝山中修炼了千余日,传说有祥瑞出现,于是名声大振。道教第三十七代天师张公棣(1291~1294年掌教)慕名礼请论道后,叹道:&永嘉有此高人哉!&任命为温州路玄学研师,继升温州路道录。林灵真不负所托,&尽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一教法&,撰辑阐述道法威仪的&济度之书&。东华派道法因他的弘扬一度鼎盛。他又遍历名山,至龙虎山,礼谒了当代教主、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双方情投语契。张与材看了他所编道书,下令抄录、收藏并刻板流传,同时授称为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法高士,使住持温州路天清观,直至64岁去世。
林灵真门弟子百余人。在综合道教符篆三宗(灵宝、天师、上清)归于正一道的过程中,师徒几代起了很大作用。林灵真所绍开的东华教派在州里或称水南派,明代后消失无闻,而所撰辑的《灵宝领教济世全书》,至元明间,经道流陆续增补至321卷,是现存《道藏》中卷帙最多的一部。
林景熙(一作景曦)(1242~13)0),字德畅,号霁山,杰出爱国诗人。坳中(即林坳,在今繁枝乡)人。宋咸淳七年(1271),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初任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德佑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兵败鲁港,13万宋军一时溃散。三月,元军进入建康,南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而权臣还在勾心斗角,景熙不忍目睹故国沦亡,便弃官归隐于平阳县城白石巷。
临安陷落后,世祖忽必烈任命西僧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统。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月,杨琏真伽尽发会稽的南宋诸皇陵,盗取殉葬珠宝,遗骨被弃掷草莽,无人敢去收埋。林景熙与同乡好友郑朴翁正在会稽王英孙家,闻讯不胜悲愤,伪装采药人,铸银作百余个小牌,贿通监守的番僧,检到高宗、孝宗等遗骨,以黄绫包裹分装两匣,托言佛经,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皇陵冬青树为标志。当时禁网森严,林景熙激情不能自己,写了《冬青花》寄寓亡国之痛。又以隐喻手法写了此事始末,题为《梦中作》,共四首:&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一怀未筑珠丘土,双匣犹传竺国经,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昭陵五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吠鸦。水到兰亭重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珠凫玉雁各成灰,斑竹临江首重回。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捧香来!&
58岁起,林景熙大部分时间隐居家乡,在县城西郭马鞍山下建成赵岙别业,.开课教授生徒。有一次,留宿友人家中,偶见那糊窗纸竟是一张南宋朝臣建议怎样防御元军的奏折,林景熙感慨万千,&有诗云:&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至大元年(1308),67岁,由杭州带病回乡,两年后逝世,葬于带溪青芝山(在今平阳县腾蛟区)。著作现存有《霁山集》。其中所收亡国后的诗篇,大都为感旧之作,情绪苍凉,委婉曲折。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死有《示儿》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林景熙在《书陆放翁诗卷后》的结尾,袭用了这两句,改易了数字,却成了隔代伤心的回答:&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章嘉(约1249~1320),字德元,号春谷,章均阳(在今夏口乡)人。从小沉静寡言,把笔便能成章。元大德元年(1297)七月十四日,瑞安、平阳两州遭遇特大飓风暴雨,一昼夜不歇,山洪暴发,海潮上涨2丈,田园庄稼淹没,庐舍盐灶漂荡,两州溺死男女达6800余人。江南水乡更成为泽国,横尸遍地,哭声震天,章嘉身受风暴折磨,目睹乡邻流离失所,感触万端。灾后,廉访司佥事完颜贞、行省都事鲜于枢来两州视察灾情,进行赈恤。完颜贞有《海潮》诗以纪其事。章嘉便援笔写了一篇《风潮赋》,将目击的图景转化为文字,进呈完颜贞。这篇近千字的赋开头便很突兀:&咄哉,咄哉!自断鳌以来,不知其几千万年:桑田几变沧海,沧海几变桑田。以蟪蛄(蝉)而啼青松,难计春秋之八干。胡然斯衅,不我后先?&接写风潮气势:翻江倒海,动地惊天,以及所见平原淹水惨状、雨霁寻尸火化的悲剧。最后吁请当局能&推吊死济生之心,秉拯溺救济之手,均减赋而蠲租,毋远薄而迩厚!&使&疲癃残疾之遗黎,将歌黄童而舞白叟。&鲜于枢读后十分赏识,就推荐为永嘉县学教谕。在任上,章嘉讲解经义周到,同僚莫不钦服。任满后,又被推荐到京都,献上《汉图会同赋》,任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官。同事程巨夫为作《章德元近稿序》说彼此&年相近也,道相似也,又敦信而恺悌,古君子人也,心甚好之&,&君之诗若文,质厚而气和,壹以理为主,苍然正色,贯松柏而后凋,不知世之知君者复几人也!&
在职近两年,章嘉收到老父从家乡捎来一首诗:&九十翁翁七十儿,此时哪可两分离?客乡已是三年别,人世应无百岁期。春雁北飞频送目,夕阳西下几颦眉。何如及早成归计,莫待山榴开满枝。&章嘉读后,涕泪盈腮,立即上书乞休。时在延祜五年(1318)。
章嘉不但能文,还是地方志学者。在永嘉县学教谕任上,编成《永嘉县志》(之后又被温州路檄令续编《平阳州志》《瑞安州志》);至大三年(1310)与永嘉夏开先合纂《温州路志》20卷;继而又编修了《永宁志》延佑六年(1319),自翰林院回乡后,别纂《东瓯志》还曾应台州总管赵凤仪的邀聘,取临海陈耆卿、林逢吉纂的旧志,重编为《台州郡志》。一个人连修了这么多的路、县志,在整个方志史上也所罕见。平阳所著诗文还有《春谷集》,已佚。
黄公望(1269~1354),原姓陆,名坚,平江路常熟人,父母早逝,家贫无所依,7岁时,由侨居此的平阳黄老收为继子,取&太公望子久矣&之意,改为此名,字子久,又名静坚,中年后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大痴道人)、净墅等,晚年又号并西道人。自幼聪敏勤学,及长,博览群书。钟嗣成《录鬼簿》云:&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目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曾为浙西廉访司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权贵所牵累,受监禁,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信奉全真教(新道教),成了黄冠野服的道士。
黄公望生活旷达浪漫,隐居常熟时,每日沽酒一罂,卧于石梁,面山饮,饮毕,投罂于水而去。曾于月夜棹孤舟,从西郭门出,循山行,至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回舟过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震谷宇,闻者以为神仙。终日在荒山、乱石、密林中兀坐,或往泖中(松江)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咤;亦不顾。50岁时在松江卖卜,居柳家巷,与名画家曹知白交往,开始学画山水。由于长期生活于山林,对自然界有甚深的观察和感受,故下笔不同流俗而独树一帜,居元季画苑四大家之首(余三人为倪瓒、吴镇、王蒙)。
黄公望山水很有虞山、富春江特色,师法于董源、巨然两家而又独出心裁,表现了两种格调:一种为浅绛山水,山头多矾石,常用披麻皴与劈斧皴,笔势雄伟另一种则系水墨,干笔皴擦,皴纹较少,笔意简淡豪迈。在作画前他重视写生。倪瓒说他&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故笔下千岩万壑,愈出而愈奇,如《九峰雪霁图》便以洗炼手法表现了雪山明&净错落之状,意境极为深远。最著名的作品为《富春山居图卷》,长2丈4尺,至正七年(1347)始作,时年已?9,苦心经营了7年才完成。画中所现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峰峦坡石,起伏变化,云树亦疏密有致。其间并点缀以平沙、村落、亭台、渔舟、小桥,以及溪山远处的飞瀑。笔法如草篆,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平和宁静的气氛。
他的《观瀑图》,题款为&平阳黄公望&。& 又有《题梅花道人墨莱诗卷》,末署&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晚年,居西湖赤山筲箕泉,卒于富阳,年86。著有《画山水诀》、《大痴山人集》。
陈高(1315&1367),字子上,咸通里(今项桥乡一带)人。从小博闻强记。&岁,才名已震动温州路,与同里林齐、何岳合称为&瀛州三杰&(金舟乡俗称&小瀛洲&)。至正午应行省试,对时文极为不满,以为格调卑下,就上书秘书卿台哈布哈,建议清除骈俪浮华习气,以振一代文风。未被采纳。
元至正十四年(1354),陈高廷试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座师张翥(任太常礼仪院判)器重他的文行,曾与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史部侍郎贡师泰等四人先后上表荐举,以为应留国史馆任职。陈高借口母老拒绝留京,于是授庆元路(在宁波)录事。其时群雄割据,道路不通,打小路跋涉,第二年才到达任所。在任处理公务明察、敏捷、果断,老吏和顽民都奈何不得。然而州郡相继陷落,官吏侥幸图存,陈高叹道:&我何能效此辈狐媚以求活耶?&至正十七年底,写《丁酉岁述怀》,概括了这段宦场生涯:当地斗讼成风,居民半是市侩;僧寺驻满兵卒,农户交不出粮秣就受到鞭打;而那些官绅们却到处眠花宿柳,酒绿灯红。自叹&谋疏多忤俗,性直遂逢殃&,处境有如&鲸困遭蝼蚁,鸱翔逐凤凰&,最后向往于&故土多薇蕨,春江有鲤鲂。归欤理蓑笠,从此钓沧浪&。冬,毅然拂袖回里。
至正十八年五月,方国珍降元为江浙行省左丞,想罗致陈高为幕僚,陈高隐匿不出;任命为慈溪县尹,不就。其侄方明善占领温州,与平阳知外州周嗣德互斗,为免事态扩大连累百姓,陈高出面平息了争端。在给张翥的信中说:&遭时多故,众醉独醒。弃官归田,今五年矣。或徜徉乎山谷之间,或浮游乎江湖之上,任情自适,无所系留。当道者虽欲牵挽而不能羁縻,因自号为&不系舟渔者&,初非敢为高也。揣己之无能,处俗之不偶,故以是而托其名焉耳。&
陈高在家乡躬耕田园,最早引种幢花(亚洲棉),写有《种植花》诗。家乡的现实仍使他愤懑:&豪家列华第,被金饭珠玉。茅屋耕田人,衣食尚不足。&更痛心的是战乱青比年被送到前线战死,家中妻子还在梦中见他归来;最后连老农也荷戈上阵,田园抛荒,税吏还上门要钱要粮,在《即事漫题五首》的末一首说:&江海波涛日日生,山林豺虎复纵横。老夫僻在深村住,恰似春蚕茧里行。&
至正二十三年冬,周嗣德兵败,平阳州归附吴王朱元璋,陈高不愿再陷入政治旋涡,就把妻孥、祖坟都托付挚友谢泰来照顾,涉海到麦城(今平阳县墨城)。听到吴行省照磨孙安果然在追索他,便乘小艇浮海到瑞安州。次年正月到南塘(温州市郊),二月到玉环。在旅店,遇上家中来寻觅他的僮仆来住(人名),有诗道:&数月思家信,今朝喜汝来。妻儿怜我远,怀抱向谁开?山谷多烽燧,田园半草莱。大军消息近,故里尚徘徊。&不久又闻妻子死耗,再写信托谢泰来营葬,自己逃亡到福建。
至正二十七年,陈高再北上山东,转到怀庆(今河南沁阳),见到河南王扩廓帖木儿,陈述了安危大计。八月间病逝于客舍,葬于南城。四方名士在怀庆的都来会哭。著有《子上存稿》12卷,后经八世孙重编为《不系舟渔集》。清代本地诗人华文漪跋其诗云:&读其诗,窃爱其抒写性情,风格遒上。当元季雕缋是尚之时,而独标质干,此尤难得也。&
王宗远& 方子深
两人生于同时、同里。又都为横阳先生徐兴祖(宗起)的知名弟子。
王宗远(?~1382),名硅,以字行。象冈(在今白沙乡)人。少时从徐兴祖学过《易》、《诗》、《春秋》。洪武十一年(1377)被荐,任光禄寺丞,便以&居其位思死其事,食其禄不避其难&一语自勉。性刚直,敢:于说话,不避权贵。后任吏部稽勋员外郎,曾荐举了四个处士任为郎中,又荐江南崔正为杭州知府,襄阳王敏为御史,延安陈宗代为太常。时论以为王宗远能&知人&。迁大理寺丞时,平反了江西疑狱20余起,释放了无辜的&罪犯&200余名,前后上过13道奏疏,未尝妄杀过一人。他说:&民可近不可下。民近者王,民下者亡。&明太祖以为忠诚可靠,提升为左佥都御史,在任上条列了20条禁约,都被嘉纳。当时北平屯田的军民闹事,明太祖又晋升王宗远为副都御史,前往处理这棘手的案件。平息动乱后,上疏请求豁免当地军民拖欠而无法清偿的租税,救活万人。并在当地推广了屯田法,劝募来大批劳动力,在大片地上开荒。3年中,开出田地40余万亩。在完成使命回京都时,燕王朱棣写诗送行,还请教了北方长治久安的策略。
后来,因和布政使廉洁等18人联名上了26事的奏疏,其中牵涉到藩王问题(太祖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被明太祖怀疑为朋党,革职流放到驯象卫(在云南)。礼部尚书高信(至怀)上疏,说王宗远一向忠直纯厚,不宜如此重处,应从宽发落,以开言路。太祖这才下令召还。王宗远却在归途中得病,于洪武十五年逝于九江,死后追赠都御史。遗作有《肃庵集》。方子深(?一1381),以字行,原名困(渊古字),号果庵。白沙(今白沙乡)人。祖父侍老在元代做过抚州路(在江西)判官、福建廉访司副使。洪武十四年,方子深由王宗远推荐,任礼部郎中。太祖召见时,他呈上《时政八疏》及《救时急务十四事》,很受赏识,并赐以金银绸帛,进兼鸿胪寺卿。
这时太监瞿密等勾结外藩弄权受贿,方子深3次上疏,请求加以制裁,没有批复。遂又列举汉、唐两代的曹节、杨复恭窃权误国的故事作比,太祖感悟,对瞿密等作了处分。有人为他担忧,方子深道:&做臣子的应死于忠,做儿子的应死于孝。害怕自己送命而讨好权奸,希求富贵,这是商贾谋利的行为,我难道也这样做?&由于权奸势力盘根错节,方子深被借故弹劾,下狱,处死。宁海方孝孺写了《果庵传》为之昭雪,其中说:&国初俊彦群兴,惟先生不避刀锯,屹然敢言,抑奸排伪,不少姑息。试方之东汉三君(按:指汉末党锢之祸中牺牲的窦武、陈蕃、刘淑),殆相上下不远矣。&遗著有《葺巢集》,在变故中散失。
王约,字资博,江西临川人。明代,平阳县历届知县中,以王约(?一1511)最得民心。弘治二年(1489)到任,遇灾荒,请发赈,不允,王约说:&为救民,获罪在所不辞。&遂开仓济急,存活万余人。遇丰年则加紧储备,环城设仓,积谷至6万余石。江南海潮冲毁农田,不能耕种。每年水利费又被主管胥吏贪没,王约遂亲自参加修堤。又将全县60余所淫祠改为社学,延师教读。五年,修成县志十卷。平阳原多狱讼,王约选取典型案例公开判决,并移监狱于衙内,亲自察看。此外,均徭役,恤孤老,尊耆德,立义冢。更严禁溺女陋俗,自撰《谕俗篇》传世。弘治九年,召为监察御吏。父老遮留不得,追送一日后,洒泪而别。
陈宣(?~1509),字文德,号潜斋。柘圆(在仙居乡)人。是明中叶的一员能吏。父亲陈序在乡里以孝行著名,著有《植柘稿》。陈宣小时鲁钝而勤奋。郑思恭《东昆仰止录》说他&读书五七行,日移晷,不能成诵,跪而自挝,苏苏陨涕,人以&流涕宣&呼之。稍长,奋志攻苦,不出户外,所熟读书,终身默识不遗一字,既而迅笔立就,词理皆到。&
明成化十七年(1481),中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分司徐州沽头等闸河。闸门放行船只原有规定;先漕运,次官船,最后民船。但由于过往船舶每日多至千艘,而权势者又要抢先过闸,遂致混乱,殴闹之声不绝。闸门启闭不时,也影响到河水的蓄泄。陈宣到任后,严定闸门启闭时间,安排过往船舶次序。清理了历年积弊,漕运与行商交口称便。沽头水部官署原只借用民房,离闸又远。他就在闸边建署,同时盖屋数十间,使无家者移入,里巷井然,还栽上成行的榆柳。不数年,沽头便成为繁荣的市集。离职之日,群情悲怨。不久,沽头又回到混乱状态。吴县王厘写有《沽头行》(赠陈水部宣):&上沽头与下沽头,上下沽头惯覆舟。昨日使君临堰上,沽头上下是安流&。&沽头落日没人行,白草茫茫一望平。今日东西圜圆起,月明两岸读书声。&&使君一日去沽头,父老儿啼妇女愁。依旧沽头成白草,荒烟古树挂猕猴。&
弘治元年(1488),升为虞部员外郎。不久,改为刑部陕西司郎中。某御史按问秦王府仪宾人命案,不中宦官的意,遂被逮入狱,与盗窃犯&&同沦斩。陈宣坚持:&御史为言官,言官不可死]盗财者)f;应死。&&重刑岂能滥用!&经过反复论争,大理寺只好撤消原判。后被外放为夷陵州(在湖北)知府。当地迷信巫鬼,到处有庙宇;男子好嬉游,家务农活全由妇女操作。陈宣下令毁掉淫祠百余所,出现了男耕女织的新局面。当地只产麻不山棉。陈宣便从家乡带去棉籽,教会他们种棉、纺织。3年后,妇女学会了纺织,把这种子织布称为&陈公布&。
一次,从府署空地挖到儿窖藏金,陈宣悉数上缴以输充边饷。
弘治十五年升任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遇春夏5个月不雨,陈宣发动兵、民1500人,从城西50里的石屏湖浚渠引水。由于妥善安排劳力,30日后,渠成水到,大片田园受到灌溉:&以乡计者四,以亩计者百万,以程计者抵城下四十里&。
弘治十七年,陈宣乞休回里,住在县城坡南,自号四南居士,在图书环绕中过老,年至90余。有诗云:&寄语阎君休性急,高山,平地我方来。&正德四年(1509)临终,孙子陈寿请示后事,陈宣张目问:&衣食够否?&孙子说:&很难。&陈宣说:&我做了20年官,俸钱哪里去了?&遂逝。著有《潜斋集》。
平阳县历史上长寿人物可考者,为南宋萧振祖父(104岁)、祖母(102岁)。至明有陈彦生,卒年105岁。彦生仙居(今仙居乡)人。嘉靖间(1506~1565)岁贡生。其师永嘉王激称他&谨严博雅&,县丞马碧溪也许之为&国器&。却屡试不第。分教福建漳州府学,升楚府教授,不久退休家居,从事著述。陈彦生精通诸子百家,所积资料累案盈箱,故论述能发前人所未发。续过《平阳县志》,著有《观光录》、《测海录》、《居闽集》、《归田集》等,后汇编为《雨岩文稿》。并精通乐律,能辨毫厘。百岁时,大中丞、藩臬为建坊于温州府治,号&熙朝人瑞&。乡人尊称为&百岁翁&。
吴宝秀(?一1600),字汝珍,号惺台。河前(今湖前镇)人。性聪颖。9岁在舅家夜见隔篱有火光,其舅出句命对:&火照竹篱千孔子&,吴宝秀应声道:&风飘纸画一张飞&。体弱多病,而以忠义自许。明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授大理评事,迁寺副、寺正。二十六年冬,出任南康(在江西)知府。南康为穷州郡,狱讼特别多,他上任不到两月,就疏理了积案,处分了一批猾吏豪强,树立起声望。
那时把守于鄱阳湖口上钟岩抽分的税务太监李道,纵容厂卒到处搜刮,民众畏避不暇。吴宝秀到任,李道希望吴去见他,先备礼通殷勤,吴宝秀既不去,礼也不收。属吏劝他委曲求全,吴宝秀也不理。是年冬,有漕船回经鄱阳湖,李道要截住勒索,遣卒急追,舟覆,溺死六七人。李道行文到南康府,诬称系漕卒所杀,要求拘捕抵命。吴宝秀又不理,却以彩帛犒赏救活漕卒的船夫。李道大怒,上书弹劾吴宝秀&抗旨匿税&,并株连星子县(南康府治)知县吴一元,青山巡检程资等。次年二月,诏令逮捕吴宝秀等一千钦犯解京。许多官员交替上疏请交抚院勘察,都不准。吴家大小相抱嚎啕,宝秀正襟危坐大厅,泰然等待钦差上门。
夫人陈氏请随从入京照顾,宝秀说:&钦犯怎能带家属,这不增加我的罪戾?你还是带孩子回乡,替我看守祖坟吧。&陈氏便检点首饰(折合三两多银子)缝入小囊,交与两妾,以便携带子女回乡。自己于当夜悬梁自缢。次早,城中居民闻讯,数干人围尸痛哭。士人但宗皋正居父丧,闻耗,让出老母寿枋,送陈氏入殓。吴宝秀已被押上囚车,郡民数千沿途号哭相送,到江州渡口,宝秀口占一绝云;&两月匡庐作主人,愧无些德及诸君。攀号劝酒空挥泪,五老峰前锁暮云。&但宗皋进酒道:&慷慨捐生易,从容就义难。万代瞻仰于明公者,就在此行。&吴宝秀道:&我平生所学何事?即使不能如周文王演《易》于美里,也该学范滂不祭皋陶。&遂一饮而尽。解到京都,就被投入锦衣卫。
星子县民陈英、熊娘及南昌书生熊应凤上京喊冤,请求代死。巡抚夏良心、都御史温纯、右军都督徐文璧等纷纷上疏陈情,表章十余道,神宗都不理。司礼太监田义不忍,捧呈御案,神宗大怒,全部推到地下。田义从容拾起,叩头道:&辅臣赵志皋、沈一贯跪候朝门,不奉处分,不敢退。&神宗勉强取读,见说&其妻自尽,合郡号呼,几成变乱。事关民生向背,社稷安危&,这才下令把吴宝秀等移交刑部狱。九月,太白星昼现,神宗害怕灾兆,才开释吴宝秀、吴一元等,削职为民,放归田里。冬,李道也被撤换。
吴宝秀回到河前,家徒四壁,全仗女眷纺织度日。后移居县城市心街,闭门谢客,绝口不谈政事,一年后病逝。南康府居民先已为他夫妇立祠纪念。
陈寅(?~1621),字宾畅。祖父保儿曾任金乡卫中所百户,入卫籍。住金乡山后街油车巷口。陈寅臂力过人,路遇奔马,便揪住马尾倒曳而回。万历初年袭百户职,任金磐把总。以战功升为督标左营游击将军。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蓟辽总督邢阶在浙中募兵,陈寅与右营游击茅国器各率所部应募。二十五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援,陈寅与茅国器随从经略杨镐赴朝支援。倭寇头子清正占据岛山,筑三寨以固守。陈寅率敢死队冒矢石突进,茅国器为后援,倭寇溃退。陈寅冲入敌阵,斩首数百,连攻下两寨,将攻下第三寨时,杨镐见左协副总兵李如梅部队未到,恐陈寅独占战功,忽鸣金收兵,致功不成。之后,杨镐被召回国,陈寅随提督麻贵留守王城。
万历二十七年陈寅归国,擢升为贵州参将,进为副总兵。这时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再次叛乱,总督李化龙于万历二十八年分兵八路进攻。时贵州总督童元镇因所部逗留不进被弹劾、降职,以原四川总兵李应祥代理,统领宣慰彭元瑞、陈寅等部由兴隆进军。李应祥尚未接事,陈寅等已接连攻下数囤。这时乌江一路军已败绩。李应祥下令紧急渡河。陈寅先率军从隐蔽处过河筑好浮桥,全军过河后,敌军无险可守,遂相率投降,只余黄滩关未下。经前后夹攻,敌军遂溃逃。李应祥会合各路军环攻,杨应龙自焚死。事平后,陈寅留守播州。第二年(1601),改播州为遵义府。万历三十三年,升为总兵,挂征南将军印,受赐蟒袍玉带。三十四年后,又改镇贵州。
陈寅镇守边疆,前后共20余年,在他治下,各民族和睦相处。
万历四十七年,东北清军入侵,杨镐所部在辽东战场覆没。左府佥书刘挺及山海关总兵杜松战死。朝廷震惊,召陈寅移镇山海关。时陈寅已满头白发,而英风豪气仍不减当年,昼夜兼程奔赴东北前哨。熹宗天启初,由于操劳过度,卒于海州任所。
当时,中书舍人赵士祯(乐清人)受西洋番鸟铳的启发,试制了24种火器图式,皆中国历来武库中所未见。其中好多火器的制式,屡次得到陈寅的参酌、验证。后写成《神器谱》上呈御览,而朝廷竟不采纳。其后清兵就靠这些&神器&长驱直入,建立了清王朝。
千户徐尚宾有诗吊陈寅云:&将军头白事戎行,猎猎英风远塞扬。金钺旧开铜柱业,铁衣新破雁门霜。千群丑虏先丧胆,一夜营星遂殒亡。激烈未消朝夕恨,秦云汉月暗辽阳。&
邱一龙,字羲瑞,号雨川,明万历初生于金乡卫城。先世为沙园(在瑞安县)百户。一龙资禀独特,七八岁听艺人说唱,过耳能诵。乡人以为&神童&,劝其父送之入学。邱父笑揪其耳,说:&兵家儿能签名就行,哪能作老博士尸家贫失学,便随里弄少年斗鸡走狗,舞刀使棒;或入酒家聚饮,酒酣耳热,随口编些词曲演奏取乐。
稍长,便埋头典籍。写诗落笔成篇,意气激昂,才力充沛。成年后承袭父职,任旗牌官。见古代阵图方略,便心领神会,举杯痛饮,箕踞于地上昂首高歌,旁若无人。
邱一龙身高、腿长,钩鼻,挺颧,鹰视鹤步,性情滑稽通脱,调笑时使人捧腹。当时袁祖庚任行部使者,陈兵于温州、括州一带以御倭,邱一龙属他麾下。某日,接到倭寇进犯警报,张参将急请袁共同进行部署。袁嘱提早开饭。厨司手忙脚乱中,跌落饭碗,袁变色而起,左右失色。邱一龙沿阶而上,拾起饭碗,口称:&万福!幸喜金瓯未缺!&袁大笑,便忍饥动身。仓皇中,将领聚议战守。
邱一龙独抒己见,却无人理睬。事后证实他预见准确,将领心怀妒忌,反向袁进谗,说邱一龙酗酒使性,不可亲近。袁便每日发些纸笔资,让他呈新诗以解闷。邱一龙不满,得钱便邀人痛饮。见人急难,便解囊相助。
不久,袁离职,接任的凌云翼已闻邱一龙诗名,冬,在江心孤屿为某监司饯行,四周景物萧然,唯群山积雪,倒映瓯江有如玉壶。凌要邱一龙伴随登山,即景吟诗,并限&江&韵。一龙脱口而出:&一天雪意云连海,两岸梅花春渡江&,主客拍手赞赏。但仍不予擢用。
邱一龙升迁无望,便请求退休,让其子袭职。某观察又要他口占一律,以八音冠于句首,诗成,才允许他所请,他一挥而就。诗云:&金风吹破满园花,石屋分泉自煮茶。丝尽已知蚕欲老,竹残还喜笋初芽。匏瓜霜后应难系,土偶春深未足夸。革故鼎新身合退,木奴洲畔系归槎。&
晚年贫困更甚,在街头卖卜、算命,得钱仍送酒家。有人慕名设宴相招,他旧衣破帽踞上座,捋须纵谈天下事,兴起便抽杖作剑舞,使人目眩神骇。遇有恶少强行灌酒,便拂衣而去,虽赔礼也不再留。
陈仓(?~165,。)原籍福建,流落金乡卖陶罐为生。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平阳。陈仓率众投汪佑义军。冬,两次围攻县城未成,汪佑战死。五年,与闽地刘中藻义军联系,刘以廖元为副将,陈仓为护从。廖元被杀,陈仓遂为首领。于江南、南北港募兵筹饷。县派兵追捕,被陈仓诱歼。5月,陈仓听诸生汤应位献计,攻金乡卫城,拟据城固守。城中庠生李日彩率义勇300人迎击,不敌。陈仓遂于城外扎营围城,对下属论功授爵(文有监将、参议,武有统领、制督)。数月,将吏增至数千,兵卒过十万,都以白布缠头为记。城中粮尽,李日彩遣人缒城过江赴县求援,8月12日,清军5000过江,左右夹击烧杀,江南户口减半。陈仓退至藻溪。七年,在蒲门。八年,清廷再发大军于瑞安、平阳、桐山沿路兜捕,陈仓等被捕杀害。
李商铭,字日新,号介斋,李家溪(在今项桥乡)人,清乾隆年间武生员。
江南西塘旧有黄浦埭,截横阳江之水注于江南;沿海之东塘则有湫挞及小闸共18处,以备早涝时蓄泄之用。此时,黄浦埭废圮已近两百年,湫挞小闸又都淤塞。每逢夏秋间,少雨便苦于干旱;大雨则田间积水经旬,稻禾淹烂无收。老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官无动于衷。
李商铭便出面与乡人拟议:欲恢复黄浦埭,重引南港之水入江南救旱;并于东塘疏浚十湫及小闸,分泄积水以防涝。这些故道废地久已被当地人垦为田园,非复公家所有。如果向他们赎买,则将受高价勒索,也缺乏这笔资金;向官府申请勘办,则从县到州,从州到督抚,公文上下旅行,徒自滞延岁月而已。居民内心忧急而束手无策。
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李商铭闻讯大喜,便连日带夜誊出自己多年拟就的《水利策》,匆匆奔赴杭州北新关候驾。呈上《水利策》,希望得到采纳。侍从收受后,命令李商铭随驾,以便随时听取使唤。等至二更,还未见召。杭州府尹认为此人&可疑&,便拘留于钱塘县监狱。直到御驾回京,《水利策》仍杳无消息。府尹的怀疑坐实,给李商铭定了&琐渎皇上&的罪名,革去&武生&头衔,遣返原籍。李商铭历尽辛苦,一无所得。回乡反受乡邻讪笑。从此万念俱灰,便隐居荪湖山。
直至乾隆三十年,新县令何子祥着意于农田水利建设。开南乡河,引梅溪入江之水以溉农田,还修了许多陡门。察知李商铭的冤情,主动代为申请&开复&,还替他捐了从九品官衔。
李商铭依然独处荒山。一日忽然回家,召集族人告别,自说某日将死。并给子孙留下遗嘱:&我平生不信佛道,以后应当保存这个家规:病中不用祈禳,死后不得追荐。如有违于此,便非我子孙。&至时,整顿衣冠,危坐而逝。以后几代子孙都恪守着这个遗训。
何子祥(1707~1771),字象宣,号蓉林,平和(今福建云霄县)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三十年由浦江知县调任平阳知县。上任伊始,便与县丞萧垛兴建龙湖等书院、昆阳等义学,观澜等社学,又建社仓十余所以备荒。疏浚了县城内外淤塞百余年的河道(内河八百余丈,外河三百余丈),县城面貌为之改观。
其时平阳粮禁甚严,凡过路谷米,都被兵差扣阻以牟利。何察访民情后,便发布《米准流行示》道:&诚以天下一家,丰歉之际,彼此通融。济民善政,莫大于此。&&将军岭以至石塘、赤溪、蒲门等处,计程五十里,人民数千家,边山边海,地硗寒,早稻止一季,不比岭内一岁两收(而地土深厚者所收又倍)。是以该地农民早稻未登场时,每过岭买米以接青黄,而岭脚地棍哄同营民,私自拦截抄没。&&此后如有此等仍蹈旧习,准该地居民赴县控告,本县按律究议,断不少宽。&
何子祥任内显著功绩是开凿钱仓河(南乡河),引梅溪水经南雁第一桥至岱头,与西塘河相接,可溉田?万余亩。竣工后,又规复了江口陡门,改名五福陡门(意谓它能给5个都农民带来福泽)。此后灌溉所及,瘠土都成沃壤。当地农民每当收获时,便以手加额道:&这是何公所赐!&
江南肥艚的阴均陡门,系宋嘉定元年(1208)所建,右依山,左接阴均大埭,迤逦至南监场(芦浦)。560多年来,四乡的水由此入海,八都农田都赖以灌溉。每当多雨季节,陡门宣泄不及,河水又被阴均埭所阻,积成一片汪洋,晴干五六日后始露田塍。居民拟于阴均陡门左侧再建一陡,然而费用巨大。何子祥以为,此尚可照亩科派。但埭基系无底涂泥,拆堤造陡,如陡不成而堤已坏,又将奈何?遂召集当地绅民计议,得出添设木枧(过水槽)法:把合抱大松树锯开,当中挖漕后再合拢,箍上铁圈,枧外凿一水眼,长与宽相等,在眼中设置槽板,可开可关。10条水枧排水可抵一座陡门。这样,既减少了千余两银子开支,也大大节省人工。何子祥毅然照办,把这方案予以推广,还写了一则《南监造木枧记》,说明&凡事难以胶柱而鼓瑟,惟其时其地之宜而已&。
这是乾隆三十二年的事,他已3年任满。因政绩优异,被加通判衔留任。前后共7年,因病乞休不得,卒于任上。殁后月余,灵柩发回故里。道经钱仓,当地男女哭着挽留,过一宿后放行。钱仓埭头、及江口等处都建了何公祠纪念,并以其诞辰为祭日。
遗著有《蓉林笔抄》四卷。座师韩彦曾在序中说:&数年来,从浙至苏者,往往传说其居官实政,到一处留心一处,非特贪墨者逊其廉介,即谨饬者亦弗逮其刚决有为。&这部笔记正显示他&盖儒林也,循吏也,而又进乎文苑矣。&&&
黄梅(?~1784),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任平阳知县。不久,民间流传&黄梅时节家家苦,青草池塘处处冤&的谣谚。四十九年,知府方林弹劾他亏空库实,撤了他的职。接署的金仁、汪诚先都不敢就任。到十一月,仍由他复职。不但未弥补亏空,反而挟制上司。其时尚书曹文埴受命来浙江清厘仓库,黄梅是他外孙女婿,所以有恃无恐。
乾隆五十一年闰七月,浙江提督学政窦光鼐主持院试,高宗令他就所见闻上奏。窦于阅卷中,见平阳县童生杨中所写并非制艺,而是黄梅的罪状,读后大惊。经查实:该县亏空已在10万以上,黄梅犹借此向民间勒借。遂上奏。朝廷派大学士阿桂会办。阿桂为黄梅义父,与曹文埴等串通,复奏反诬窦光鼐所奏不实。窦光鼐即亲到平阳查访,再上奏折云:&臣赴县学明伦堂,有吴荣烈等绅民数百人呈送五十年田单二千余,供称&黄知县以弥补亏空为名,亩捐钱五十,户给一单。&复据吴荣烈等人呈送四十七年借票九张,钱二千一百千,供称:&四十四年,四十七年劝捐两次&。监生伍庚等供称:&劝捐不到者,即饬役勒捐钱,自百余干至三五十千不等,县库有籍可稽。&平邑田千七百七十顷有奇,亩捐钱五十,已浮于原亏之数。以此弥补,已属违法;况仍不弥补,实出情理之外。平邑仓谷四万七千一百余石,黄梅粜成空仓。每当采买,并不给价。先付花户小票一张,号曰&飞头&;或付谷领一纸,先填明石数充官,俟缴钱后发还。票内银价,乃用以收钱,谓之&朋帖钱&。所缴谷钱,每石五六百、六七百不等,名为采买,实则勒捐。是该员借弥补而勒捐,既勒捐而仍不弥补。在任八年,侵吞部定谷价勒捐之钱,计赃不下二十余万。原告吴荣烈等随臣到杭,愿与黄梅质对。田单、印票、飞头、谷领、收帖、催贴、借票各检一纸,恭呈御览。&
但这奏折又被扣押。浙江巡抚伊龄阿却据温处道、永嘉知县、平阳知县等汇报,谎奏窦光鼐在平阳&刑逼书吏、恐吓生监、勒写亲供状&,于是奉旨革职拿问。&&& 吴荣烈等赶赴温州,见到窦光鼐,执手痛哭。窦说:&我愿为此事捐生,你们也受到牵连,有遗憾不?&都说愿随窦赴杭誓死抗争。在公堂对质中,潘荣桂大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审问官相顾失色。
这时,窦的最后一道奏折侥幸被附于湖南某将军封折中,才被乾隆看到,下谕:&着阿桂会同江苏巡抚闵鹗元查办&。
至此,阿桂不得不据实回奏:黄梅在任期中共侵吞库银一万七干余两,以借弥补为名,按田科派勒索,计银&万四千余两。奉旨:黄梅着即处斩。大学士阿桂、尚书曹文埴,下至道、府、县各官十余人,分别受到革职或降职处分。窦光鼐复职,及至再来温州主持院试,却不见童生杨中应试。有人问杨中,答道:&我这次如被考取,人家反以为窦学政徇私了。&故不往。后民间艺人吴国华将此事编为鼓词,传唱至今。
徐映台(?一1809),嘉庆十二年(1807),任平阳知县。不顾律例,擅自增派田粮额数,由每亩二角三增为三角三。沪山岱下(今台下)生员庄以菠搜集徐映台浮征暴敛罪证,向府台申诉。徐映台得知,于四月十八日带吏役至灵溪,搜捕庄以茳带县。庄以菠子正甸尾随哭号,群情愤激,呐喊助威,追至大门(村名)。拳师许鸿志前往抢回以菠,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也纷纷举田圈(中耕器)追殴官兵,徐映台伤臂,落荒而逃。此乃后世盛传之&大门打官&事件。
徐映台回县,即赴温州向知府杨大鹤哭诉,知府即禀报督抚,说&以菠纠众数千人,夺犯殴官,居然民变&。闽浙总督阿林保着汀漳道百龄来平查办。百龄查勘现场后,以为&其地(灵溪)东阻峻岭,西界深溪,南北均涂田,可屯处不及一亩,则&数千人&之说不攻自破矣。行至中途,以莅望见有人,大声呼救,&预谋纠众&之误亦解,而以莅之非&为首&可见。&徐映台并未甘休,派兵追捕庄、许二人不及,遂焚毁其居处。又探知庄有中表林钟英,系监生,居麻步(在平阳县)。六月温州府经历朱宇泰、千总蔡廷彪、把总黄升带兵至林家搜捕林钟英,钟英不在,就对他70岁老母及12岁幼女施以酷刑,用火钳煨烙两手及肩,然后饱掠而去。林父惊恐成病。林钟英愤极,即赴温州府台申诉,被驳回。
此时庄以莅逃至桐庐,许鸿志逃至福建前岐小南山中,都被官兵缉获,解回原籍归案。庄以茨在狱中,自知不免一死,于家信中道:&闻五县钱粮各减价一百,果尔,则余受罪亦所甘心!&最后,被处以绞刑。许鸿志也被斩决。
嘉庆十三年,林钟英在老父病故后,于八月二十日起程,十月抵北京,十一月初向御史台投诉,不受理。因拦路鸣冤,被押入兵马司。十一月初七,左都御史特克慎提审后,发现案情严重,具状上奏,朝廷下旨:&着景禄、吴俊等驰往温州集审&。
嘉庆十四年正月,刑部侍郎景禄等到温州审实定案后,下旨:朱宇泰、徐映台发往吉林乌拉充当苦差,到配所枷号三月;千总蔡廷彪、把总黄升杖一百,判徒刑三年,到配所杖责、充徒;其他有关官吏(温处道陈昌齐、知府廷潞、永嘉知县高毓英、平阳知县游朝佐),分别给予处分。钟英家被掠银两由各犯摊派退还,朱、徐、蔡、黄四犯官各坐银六两四钱九分三厘七毫五丝。
至于庄、许两家老小,一直逃亡不归,不但庐舍已夷为平地,田园也长了荆棘,无人敢代为耕种。
此为平阳清代三大案之一,后人曾编为剧本、鼓词《林钟英告状》,演唱至今不衰。
蔡牵(1762~1809),原籍福建同安,流落嵛山当渔工,多次出海歉收,被渔友嫌弃。蔡遂先匿伏舱下,待张网旺收时大笑跃出,群疑随而消释。其时渔工多三餐不接,蔡牵从中串连,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相率下海为盗。在嵛山马祖澳建五进马祖宫为据点,抢劫官船,扣留商船、渔船取赎,或&打单卖票&(发执照)。当时海禁仍严,走私商以土产运供蔡牵船队,回陆谎报被劫,船队则以此转贩安南(越南)、南洋等地,再运舶来品内销。嘉庆五年(1800)后,更与安南股及凤尾、水澳、张保仔、矮牛、红头白底各帮互相策应,从北部湾到台州洋,时而披山(在玉环县),时而北关(在苍南县),时而三盘(在洞头县),时而北麂(在瑞安县),时而南麂(在平阳县),行踪神出鬼没,使官军穷于应付。蔡牵几度驻留于北关岛。某次战后,于岛上王沙宫演剧三昼夜以庆功,并以船舶横连海港,邀海岸(南坪乡)居民前往看戏。
蔡牵貌不惊人,矮小,黄瘦,左额有刀疤,身着蕉布短衫、青裤,花绸布包头,手带金镯,赤脚穿鞋。性格果敢、机变(官方说他&奸猾、善捭阖,能使其众&)。被尊称为&大老板&、&大出海&。部伍中无官衔,彼此只呼绰号或排行。嘉庆七年五月初一,蔡牵率部袭厦门海口头担、二担清军营汛,全歼驻军,并拆毁炮台,夺炮13门。从此,由海盗转为反清义军。清王朝震恐,在诏令中将蔡牵由&艇匪&改称为&逆&,并拨款造成30多艘&霆船&,安大炮40余门,聚海坛、温州、黄岩三镇及粤、闽、浙三省水师多次会剿。八年,蔡军一度被困至粮断帆破,向福建总督诈降,一面偷造巨舰大于霆船。九年,以此船80余艘劫取台湾米接济朱濆,两军联合后,军威大振。6月,在浮鹰洋全歼总兵胡振声部,然后分兵三路,在闽浙洋面游弋。十年十一月十三日,进攻台湾淡水、鹿耳门,与当地义军洪老四、吴淮泗等股聚合,围台湾郡城、嘉义县城,攻占凤山县城。数百战船连接30里,占领鹿港、噶玛兰等处,拥有兵力两万,蔡牵被称为&镇海王&。十一年三月,提督李长庚率大军追击,蔡牵逃至粤海,只剩3艘战船。但在十二年十二月廿五日,于广东黑水外洋大会战中,却以一发炮弹击中李长庚咽喉。这一炮,即蔡牵的后妻所发射。
蔡牵后妻姓吕(?~1809),名不详。苍南沿海习俗尊称妇女为&妈&,故称&蔡牵妈&。内岙村(在炎亭镇)人。性慧黠而貌美,放荡不拘小节。原夫朴讷不能箝制她,便转卖于某剃头匠。蔡牵某次上岸剃头,见她眉宇间英气勃勃,指点谈笑都很富韬略,便以数十两银子赎为&压寨夫人&。却正好发挥了她独特的才具:平时神情严肃,帮助蔡牵约束部伍,指挥若定,井井有条;还多奇谋,善于应付突发事变;I临阵首当其冲,发炮则百发百中。某次,与清军参将项统(苍南风岙人)所率数十哨船相遇。项统坐船头凉伞下吸烟,部伍鼓吹呐喊,顺流东下。蔡牵夫妇也并坐船头,张伞击鼓,逆流而上。及至于射程内,蔡牵妈亲点火炮,项统手中烟管被震落,俯身去拾时,身后擎伞侍从已被击倒。遂狼狈逃窜。&&&
嘉庆十四年(1809),蔡牵中了浙江巡抚阮元离间计,与朱渍分裂。朱战死。八月十七日黎明,浙闽邱良功、王得禄两提督合兵于台州渔山外洋,追击蔡牵,蔡牵舰队被冲散,受围的已桅断橹折,遂传言闽海援军将至,于是军威复振,通宵炮火不绝。十八日,两军伤亡不少,横尸蔽海,火光冲天,海水为之通红。十九日,官军并力攻蔡牵主舰。蔡牵弹尽,便以银元代替,王得禄额腕俱被伤。官兵纷纷投射火箭火罐,延烧舰楼。是时西风猎猎,烈火熊熊,海浪翻腾,硝烟迷漫,蔡牵巨舰主舵已被冲犁断折。蔡牵夫妇亦都受重伤,自知不免,便炸裂本舰,夫妇与同舰250余人同时沉没,两义于在别舰被俘。
华文漪(1777&1825),字菜园,蒲门(今蒲城乡)人。从小颖悟,自学成才。13岁补县学生。嘉庆元年(1796)拔贡。殿试被黜落。座师刘信芳劝他留门下再进取。他却无意科举,辞归,致力于诗文。并在住所东向辟一室,藏书其中,取名逢原斋,专心学习与写作。鲍台以为他文章醇正,而篇幅稍狭,缺少纵横驰骋之气。论诗,他有独到见解,反对流俗应酬之作。与福鼎林滋秀深交,诗文书札来往近20年而末见面,时人称为&神交&。晚年删定《逢原斋集》,收辩论、序跋、书状、传志等散文39篇,骈文5篇,拟连珠22首,共4卷,又诗3卷。致书托林滋秀刊印后,遂病逝。
朱凤辉,字开祥,号古巢。松山(今桥墩镇)人。乾隆、嘉庆年间在世,生卒年无考。从小爱好书法与文学,博览诸子百家。浙江提督学政汪廷珍按临温州,对他的制艺大加称许,印发给士子阅读。然而他自己参加过多次考试,都没有录取。与同县华文漪最为投契,经常交换治学心得,互相质疑、取证。书法也很有特色,晚年更多藏锋之笔,力透纸背,而结体丰腴,被行家认为已入&书家三昧&。卒年66岁。著有《退园吟稿》及《览堂遗稿》。
鲍台(约1761&1854),字石芝。曾祖由县城移家英浦,鲍台迁柳嘉蛘,再迁至夏口(夏口乡)。岁贡生,弃举业,致力古诗文辞。隐居灵峰、瀛水之间lo余年,以教授生徒。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0余,主讲龙湖书院。与华文漪最为相得,并与黄汉章(福州人)、林滋秀(福鼎人)、黄铨(罗源人)、谢淞(闽县人)唱和。由林滋秀合刊为《兰社诗略》,称各人诗风&正奇异阵,浓淡殊观&,&第求其妙,讵屑为优孟衣冠;各抒所能,总不失庐山面目。&他的文章规模宽博,却只率意抒写。诗则从不作忧老伤贫之语,&灵机内运,锻炼自然&,&冲融淡妙,拔出尘俗,不可以道里计&,被人称为&逸品&。卒年94,著有《一粟轩诗文集》。
朱秀三& 陈成开
清代道光年间,朝政腐败,天灾人祸频仍。咸丰元年(1851)爆发太平天国革命。八年,太平军石达开部进抵浙江。钱仓镇(在平阳县)埠役出身开饭铺的赵起闻风响应,联络朱秀三等7人,于北山庙结盟,成立金钱会,密谋起事响应。会员以铸有&金钱义记&四字的大铜钱为凭证。
朱秀三(?~1861),原是朱家站汇(在凤江乡)富户子弟,祖上有田300亩,变卖后迁居河前(今湖前镇)。上过学,又爱好弄枪使棒,此时已沦落为走方郎中,卖草药为生,间或替人写诉状,结交三教九流人物。北山庙结义后,赵起经常过江来朱家,一起纵谈拳法、兵书和国家大事。临别,秀三总送他到浦西瓦窑头渡口。某次正值潮涨,渡船停航。赵起自称偏爱&&戗倒水&,上了渡船;秀三便跳上另一小舢板护送,因用力过猛,折了桨,他就脱下上衣,以手代桨,拨水逆流横渡。赵起也放桨击水相随。半个时辰后,先后到达对岸。此后,秀三在操练水军时,就把这&挥掌行舟&列为操练项目。
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金钱会在钱仓北山庙举旗起义,率3000人出师,先后击溃瑞安县林垟、平阳县雷渎等处的团练(白布会),惩罚了一批豪绅恶霸,复进军潘岱(在瑞安县),焚毁安义堡。八月二十七日,再汇集沙园(在瑞安县)宫前点兵,人数已经上万。义军以八卦为号,赵起归&乾&字号,全身穿白。义军都披发垂耳,脱右袖缠腰,头上分扎白、红、绿、青、蓝等色布帕,每人按色归队,随带义帖及火罐、喷筒等物,越过桐岭,驾云梯、软壁,攻入温州府城,缴来道、府、县各级印信。偏师谢公达部南下福鼎县,缴获大量兵器与给养,然后大军沿飞云江东下,围攻瑞安城。
这时朱秀三所部已发展至5000人,成为义军中主力。军中一律扎黑巾,着黑衣,打黑旗,号为&鸦军&,驻于瑞安县城东郊莘塍一带,负责进攻东门,10日未下。清廷闽浙总督庆端调集秦如虎、张启煊等诸路大军进击。赵起于隆山指挥部见义军四面受敌,便下令总退却。朱秀三所率鸦军与主军联系中断,且战且退。及至董田,已陷入重围。时届寒冬,义军穿着单夹衣,既冷又饿,仍拼死奋战。至河边,秀三见敌强我弱,无力抵挡,又不甘就俘,遂挥枪刺死敌军后自刎,未死,跳入河中自溺。
陈成开(1800~1861),原名国祥,号柳村。北店村(在江山乡)人。鸦军中拳棒教师。能读书识字,曾在江南设拳坛传授拳棒多年。无子女,只有一养子正强,从邻村王姓过继。朱秀三与陈成开肝胆相照,素知他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便邀他加入金钱会。陈成开带正强入队,编入朱的麾下。在各次战斗中,陈成开武艺超人,又骁勇善战,在部伍中很有威望,受到赵起、朱秀三等首领所钦重。在莘塍激战中,陈成开与朱秀三失散。四面官军、团勇已蜂拥而至,左右义军越来越少,陈成开左右应战,并招呼义子靠近。退至河边,未待过桥,对面大军又至。父子遂背靠背站于小桥上,应付前后夹攻的来敌。敌军守住桥头,不敢近身,遂呐喊放枪。陈成开父子身中数弹,鲜血染衣,仍坚持到近午,听得儿子喊:&阿爸,我不行了。&他回应:&要顶住,孩子!&正强却已因伤重落水淹没。成开须发开张,挥刀向前,劈死几名敌军,冲出一条血路。又独身鏖战至日晡,后脑被砍一刀,仰天高呼道:&数十年工夫,一旦失手。可惜啊&&&遂死。&&
谢香塘& 郑蕙
谢香塘(1800~1870),女,矾山苋头庵人。出身书香门第。大弟青洲,举人;次弟青扬,监生。俱以能文著称。青扬尤以诗扬名于道光年间。香塘从小于女红外便耽溺于古籍,所作骈文甚为婉约,诗则较青扬所作更为端厚。嫁与蒲门金洛先。金家原先殷实。洛先好冶游,又吸鸦片成瘾,挥霍无度,不久田园荡尽,年未30而卒。香塘曾生一子,未周岁而殇。有《哭夫》诗云:&旧事何堪说,衔碑(悲)为衮师。还将思子泪,倾向哭夫时。&&命薄何从诉,天高不可呼。寂寥身后
事,赢得一星孤。&
当时寡妇孤儿常遭欺凌,独撑门户尤为困难,谢香塘便从族内过继一子以接代。家计又拮据,原先簪花、写字的手,如今便需操持井臼。为使儿子成材,她延师课读。到12岁时,谢香塘写了五古《示儿》,自叙平生凄苦经历,勉励儿子奋发:&少壮不努力,白日去堂堂。我今明教汝,及时须就将。勿坠云霄志,而贻白首伤。&
谢香塘兄弟姊妹较多,但先后殒落。集中有悼妹诗、悼四弟筠谷诗、哭兄芳岩诗。及至谢青扬50岁去世时,她已年逾花甲,还一气写了十首《哭二弟小嵋》诗(下录三首):&萧斋寂寂暗生尘,碎墨零笺瞥眼新。依旧绮窗银烛短,可怜不见检书人尸&篆烟摇曳绕书帷,芳径萧条日影迟。春色不知人事改,年来犹发牡丹枝。&&&自昔相随曲水隈,吟风弄月共徘徊。只今天末鸿归处,谁寄音书答大雷?&她的小词也很清新流转,如《卖花声》写村居即景:&秋色晚来赊,断雨残霞,萧疏芦荻满丛花。流水小桥红树外,几点归鸦。
园种邵平瓜,蟹簖鱼叉,半村半郭野人家。篱落数枝元亮菊,又绽霜葩。&&&& 晚年手编《红余诗稿》,附刊于谢青扬的《愈愚斋诗文集》之后,有骈体的自序。&&& 郑蕙(1850&1872),字雪兰,原籍永嘉 (今温州市)。金乡殷执中的小妾。
殷执中于咸丰元年(1851)因捐纳得福建同知,摄政和县事。十一年,襄助总兵秦如虎镇压金钱会起义有功,加知府衔。见中表郑松岩女貌美,就借口原配不育,乘势娶其女为妾。郑家无奈屈从。当时郑蕙才15岁。她从小好读书,读后便能熟诵。婚后,殷授她《列女传》,她却偏爱《楚辞》、《杜诗》。每夜闻鸡便起,伏案吟诵。平时喜买鱼鸟放生。遇疫年,买棺材100具,施舍与罹疫而死的穷人。数年后,殷见郑蕙不育,又纳一妾许琼(字榴仙),次年生一子,大受宠爱。
同治六年(1867),殷调任云霄厅(福建漳浦)同知,只带许琼赴任,把郑蕙撇在长乐(在福州),从此郁郁成病,风晨月夕,写下了几百首诗。诗风清微澄淡,往往感物而兴,语言简练而旨趣遥深,一洗闺秀绮靡柔曼习气。如《拟古》:&郁郁苍松枝,托根涧底蟠。直干拔千仞,高出青云端。严霜日以砭,劲节良独难。顾瞻蒲柳姿,望秋先阑珊。大材出盘错,忠义志所殚。苟无后凋性,谁与同岁寒?&她的闺怨也别具一格,如《秋夜》:&一曲罢瑶琴,当风击节吟。诗豪嫌烛短,量浅怯杯深。簟冷秋先觉,楼高月早临。夜阑人语静,花影上罗襟。&
最值得注意的是《拟烈女操》,有小序,自称在平阳县治旅舍曾见无名女子&司马爱妃&题壁词,云:在这旅店发现夫主与女奴私通,她指责,反而被逐。&所恨莫释,此心未消,聊赘数语,以明妾之头可断、妾之身难犯也&。这副室的遭遇引起她身世共鸣,遂为诗云:&宿昔冰霜操,相期在死生。中途忽遭变,一怒鬼神惊。可夺不为烈,不渝终可贞。此心耿难寐,长与月同明。&
出嫁9年,郑蕙只归宁一次,回夫家便一病不起,医云:&其病在肺气亏,当以罂粟花浆(鸦片)敛之&。她坚拒说:&此类外夷毒药,非中土瑞草,我宁死不沾唇。&病危,嘱将平生诗稿付火。临终张目说:&寄语我父母:生女无益尸死时23岁。殷取其焚余诗稿翻刻为《素心阁遗集》一卷,并请李慈铭为写墓志铭,传于世。
汤肇熙,字绍卿,江西万载人。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光绪八年(1882)任平阳知县。性格端方严肃,本地豪族或上司对他颐指气使,汤肇熙不予理睬,而一意于爱民养士。当时民间多陋俗:南北港多溺婴,江南端午斗龙船引起宗族械斗,各地迎神赛会中大肆摊派,他一一予以禁止。并在各乡设书院、社学,亲自批阅学员课艺,以自己薪俸发奖。每出告示,行文谆谆如家人父子,故令出能行。寡妇李氏被迫出卖家产,为宗族所指控,他委曲劝谕调停,使寡妇得保遗产。在任共7年。著有《出山草谱》8卷。
晓柔(1827&1886),字广和,号茫莲。平阳凤巢(在今腾蛟区)杨氏农家子。?岁入学,9岁失学,后牧牛、砍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20,忽发愿入玉苍山法云寺披剃,之后便出门游方。第二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咸丰四年(1854)从某寺永智禅师&破本分&;六年,又参国清莲禅师&破重关&。但直至同治四年(1865),在宁波阿育王寺修舍利殿毕,才忽然开悟:&佛法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只在寻常日用而已。&始知自身前几次&破&得并不彻底。晓柔曾从永嘉寂光寺宇坚和尚处得到一松和尚遗稿《法华讲录》。光绪二年(1876),在会稽(今绍兴)传灯寺整理时,苦思了12昼夜,于神思恍忽中如见光亮,听到声音:& &得意无心为本。&于是以此为宗旨,对这讲稿进行增删,并补入《法华经》原文,改名《法华演义》刊行。
晓柔在游方中,拾到一卷残破的唐诗,因此爱上诗艺。反复披览中学会吟诵。遂以玉苍山景物入诗,也有感事怀人之作,积累至百余首。之后,他在《法华经&安乐行品》中读到&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不宜亲近&,遂搁下诗笔,一意从事佛经研究,最后以净土宗为指归。著《证心集》。每日诵《法华经》全部讫,念佛6万声,从无间断,并刺血画阿弥陀佛像,由吴邦衡题诗。瑞安学者孙锵鸣、孙诒让叔侄都很器重他。孙诒让有《赠融莲律师(宝兴寺题像)》诗云:&永嘉法乳久消沉,旷劫茫茫证道心。净业三观传宝莉,梵文四谛纳珠林。定知喻筏谈玄妙,却愧研经结习深。莲社何年容把臂,月铅同校慧琳音。&
光绪二年,其弟子一净将其诗赋整理成《融莲诗草》、《茫莲赋抄》印行。
光绪十二年,晓柔在瑞安常宁寺得病,7日不食,端坐而逝,年60。著作流传至海外。
蒲门生(1854~1886),蒲门人,以饰演生角出名,遂以此为艺名。原姓叶,名良金(后雅化为莲襟),字丽生。良金只读过几年私塾,便做了牧童、糖贩。天资聪颖,模仿他人表情逼肖,随口编唱小曲,音调浏亮。偶被一乱弹班掌班听到,便收留他随班学戏。
当时社会卑视戏子。蒲门生秉性好强,以勤学苦练成名。品貌端正,风度翩翩。自恨读书不多,剧团每到一处演出,虽只数日勾留,仍要借一净室,布置书画,邀请当地文人指教,从此渐能做小诗、画梅花。吴桥诸生吴树森长蒲门生40岁,却结为忘年交,有《柬丽生》诗云:&浪迹真如不系舟,才教欢聚又离愁。唐家小诗匆匆解,晋代清言浅浅酬。老景由来嫌冷淡,少年自是擅风流。不知两地睽违日,热闹场中忆我不?&
道光年间,温州原有&霭云&、&秀柏&两个昆剧班社,后来一班溺于海,一班死于瘟疫,以致昆剧中断20余年。蒲门生原系温州乱弹(瓯剧)&老锦绣&班当家生角,所演唱都为乱弹传统剧目。为了挽救昆剧,与同班丑角阿桃计议,从&老锦绣&中分出人手另组昆班,取名&同福&,邀请金华等地老演员传艺。光绪年间遂驰誉于浙南,当地昆剧得以复苏。
蒲门生一生在剧中创造过多种角色,如《十五贯》中况钟、《千金记》中韩信、《八义记》中程婴、《金印记》中苏秦、《玉簪记》中潘必正、《绣襦记》中郑元和、《紫钗记》中李益,这些人物身份、性格各不相同,由于他有广泛的交游、丰富的阅历和细致的观察,都能演得惟妙惟肖,丝丝入扣,非他人所能及。而民间最欣赏的还是他在《珍珠塔》中所饰的方卿,称他为&活方卿&。还能自编剧本,这在当时艺人中实属凤毛麟角。温州昆剧中至今保留的《花鞋记》、《杀金记》以及本地流传的《恶蛇报》,都出自他的手笔。
蒲门生入门弟子徐郑,学习蒲门生的唱调、台步、表演手法,达到圆熟境界。后来名演员杨永棠擅长的《绣襦记&当巾》一折,剧中郑元和书呆子形象,就得自蒲门生真传。
&蒲门生一生流落江湖,名气颇大,但终于在贫困中逝于异乡,年仅32岁。
金东(?一1894),字韶初,号青岳。蒲门(今蒲城乡)人。小时聪明而志向远大。参加童试入场,受到脱衣解带的搜检,遂大怒掷卷而出。从此不再参加科举,专心讲求经世之学。清咸丰九年(1859)按例捐赀,以县丞分发福建,曾参与镇压金钱会、太平军。为人有胆识,敢发言,被认为&强项&人物,因而受到排挤。经常来往台湾,熟悉当地形势。同治八年(1869),给台湾道黎兆棠上过切中要害的条陈,提出开发台湾规划,黎得书后,正欲锐意进行,却被弹劾去职,此事遂无结果。十三年,发生日本侵略琅峤事件,他就再上书福建巡抚王凯泰,说:&台湾之事,卑职早已知有今日,使当时速行奏辟,琅峤一带早为我有,生番荒地,早设军屯,日本区区之众,从何登岸?有何凶番为彼借口?&事至如今,&既势所必争,地难任踞,应即早日定计,用兵驱除。&&倘仍议论游移,不早决策,使彼在台反客为主,台事休矣。&结果清廷还是与日本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其侵略为&保民义举&,赔款50万两,为日本侵略琉球、台湾张本。有自编集《行腾存牍》。又善画花卉。光绪二十年九月,母病,乞假归,侍奉汤药,衣不解带,劳累成病,母死后两日,金东亦卒。
黄庆澄(1863~1904),温州最早的数学普及工作者。原名炳达,宇钦教。改名庆澄后,号源初,又作愚初。晚年自号寿昌老人。黄车堡(在陈东乡)人。从小家境贫寒,却跌宕有奇气,治学能独抒见解,不屑随声附和。光绪十二年(1886)应府试,因&滋事&案被斥革,两年后始&开复&,仍被当局歧视。二十年,才中顺天举人。
黄庆澄小时就学于张家堡杨镜澄(仲愚),与同窗刘绍宽交谊甚密切。后又共同师事瑞安孙诒让、金晦。孙、金不但学识渊博,见解新颖,又都重视自然科学(先后创办过&瑞平化学堂&、&瑞安学计馆&、&瑞安天算学社&),使黄庆澄很受影响。后来又结识了具有维新思想的学者陈虬、陈介石、宋平子等,学识随之大进。光绪十五年,受张佩纶聘请,为上海梅溪书院教习,留意于经世之学并西,学,并有出洋游历的打算。曾由孙诒让婉请黄绍箕推荐他赴欧考察,未果。十七年,任安徽潜山县幕僚,次年上书安徽巡抚沈秉成,提出系列的兴革建议,大受赏识,就推荐他赴日本考察。十九年五月初四出发,七月初四回沪,两月中游览了东京、西京、奈良、长崎、神户、大阪、横滨等七大城市,接触了七八十位中日名流,参观了各种设施,考察了当地民情。回国后,整理成《东游日记》,孙诒让为作序。二十一年,《东游日记》出版后,回到温州,又向温处道宗源瀚提出&郡县兴革利弊&的建议,受到嘉纳,嗣因道员黄庆澄深感科学不兴是中国贫弱落后的原因之一,说:&今之世界,一通商世界,亦一机轮火器世界。&这就需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遂于二十三年六月,在温州府前街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数学刊物《算学报》,每月出一期,每期三四十页、万余字,集中叙述一个专题,内容相当于初等数学,全由他独力编写。行文通俗生动,应用题切于实用,尤其注重图解。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刊过的文章有的还出了单行本(如《代数钥》),并且流行到日本。第二期起,在上海新马路梅福里另设分馆,并在&时务报馆&等处设立分销点,影响很大。次年五月停刊,共出12期。
戊戌政变后,他又回到温州编印《史学报》(后改出《瓯学报》),思想又激进了一步,在介绍&中国现在大概形势&时,对时政作了严厉的指斥,急切期望振兴民气以救亡图存。二十七年,温处道童兆蓉延请他任教家塾。不久,又由孙诒让推荐,任温州蚕桑学堂(原名蚕学馆)堂长,每年向外地采购桑秧十余万株,以低价分发百姓领种。
三十年,参加礼部试,以&额满&被排斥。九月逝世,年42。
黄庆澄的著述,除上述书刊外,数学方面就有6种,还有《训蒙捷径》、《湖上答问》、《中西普通书目表》、《哲学新书》、《格致搜奇》、《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女举人》等。俞樾说他&于天地阴阳之源,与凡医卜星命诸术家说,无不通晓&,称为当代奇人。
杨盛桃(1839~1918),俗称阿桃儿。半浃连(在今老城乡)人。出身贫寒,只上过两年私塾。就给人放牧牛羊,到13岁还是衣食无着,才从湖里乡章良山九亩浃一个小生学戏。先学京戏,又转学昆剧,除花旦外,其他角色他都在行,独以演丑角而名噪一时。
同治年间,他与蒲门生从&老锦绣&瓯剧团中分出20余人,组成昆剧社&同福&。当年便排练了《孽随身》、《醉菩提》、《一文钱》、《连环记》、《奈何天》、《摘桂记》等十余剧。次年春节在温州城郊杨府殿演出,以后长期巡回于温、台两府城乡。蒲门生死后,生角后继无人,阿桃遂改演生角,并兼任掌班。对演员要求严格,绝不许台上出差错。在戏班中,从不带家属过夜,不吸收女演员(当时未流行坤角),不演下流戏,演的都是正派戏剧,民间有&好戏阿桃儿做&的俗语。不但深受民众欢迎,也被知名人士推重。
民国初年,在温州任瓯海关关督的戏曲学家、诗人冒广生(1873&1959)在《疚斋戏言》中云:&余来永嘉,不及见蒲门生,有老伶工名桃者,年七十余,家计粗足,二十年不登场矣。以余为知音,欣然奏技,&&一日,余点《十五贯》全本搬演,况钟已冠带矣。桃闻之,曰,&《见都》一段,岂儿辈所能胜耶?&亟整衣而出,余欣然书扇与之。&
民国初年做过瑞安县知事的陈谧,在所著《乡事纪闻》中,还说他&晚年为须生尤佳,如《十五贯&见都》、《绣襦记&打子》、《荆钗记&打牌》中,冠带登场,见者喝彩。& 后于冒广生的薛钟斗(瑞安人),在《疚斋戏言》的校记中也说:&阿桃极为机智,在演出时能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有一次与炳虎(演员名)同台,炳虎饰试官,有心刁难饰考生的阿桃儿,临时出对子道:&雨打桃花落&。阿桃儿随口对答:&风送菜子香。&于是又得到大家连声叫好。&
杨盛桃也和蒲门生&样多才多艺,除了饰演各种角色外,还能熟练地演奏各种乐器,也能兼编剧和导演工作。直到73岁才离开戏班,告老回家。死后,家人还特地保存他生前所用的两只戏笼,以作纪念。
徐润之(1855~1919),字松生,号松龄,别署松龄道人。金乡镇人。祖上四世行医,故从小便继承家学。又曾游历对外通商口岸宁波等地,接触到西方医学,并与瑞安名医学家陈虬有交往。长期的临床经验,印证了深湛的中西医理,使他成为清末民初浙闽交界地带的名医,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早在清末,徐润之就以治愈御史徐定超的水肿病而扬名温州。刘绍宽以为&先生一生尤擅长于温病,其心得之著亦以《温热篇》最佳。&徐润之对中医学术上&伤寒&、&温病&两大派的看法是:&旁涉百家,参稽众说,再核以临床经验,而知伤寒治法,首推长沙;而温症一门,实为仲景之一缺点。&&叶天士著《医学存真》、《指南医案》、《温热论》&&不独为医学指南,且足补仲景之残缺。&所以《温热篇》中除博采温病诸家言论外,又采入不少经方用以治疗温病。在他仅存一例医案中,即以经方&栀子豉汤&与温病方&至宝丹&合用而获效。
徐润之一生探索《内经》极为精勤,以为此书是&中医学理论之根本&。&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探本求源,无不出于《内经》&。在医理上不拘古,不鹜今,摄精取华,融会贯通,除温病外,同时也精于妇科、儿科及外科。在所著《松龄医铎》《华佗疡科拾遗》里都有所阐述。徐润之在行医外,还留下大量的著述,如《华佗疡科拾遗》、《黄帝针炙发覆》及《道德经》、《黄庭经》、《阴符经》诸种新注疏。
徐润之另一业绩,是先后创办过两次医校,为浙南地区培育了不少中医人材。早在清宣统元年(1909),刘绍宽任温州浙江第十中学校长时,聘请担任校医。徐润之就同时在朔门创办&松龄医学院&,&偕诸同学相与研究&。当时还是学塾性质,学生人数不少,而其中的方鼎如,就是后来的&温州十大名医&之一。及至晚年,又在金乡老家办了&松龄中医学校&(简称&松龄医校&),在所设课程中,中医基础一门就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名医著作选读&,临床课则有内、外、妇、幼各科,还开设了西医的生理解剖课。学习期限为3年,各科学完后进行考试,门门都及格者,才发给毕业证书。聘请有专长的中西医任教。办学经费除来自少量学费(贫困生还可减免),就都由他独力承担,以至先后变卖了除故宅外的全部家产。在日间授课及门诊外,漏夜还赶编教材,终于积劳成疾,在第一届学员即将毕业时去世,松龄医校也随之停办。
陈挺立(1887~1919),原名顺金,又名崇钧,字铣,号品三。黄浦(今凤江乡)人。祖上原是农民,但到其父手里,已成为殷实的店商,还有良田百亩。。期望儿子能文能武,以继承家当,陈挺立从小爱武术,特别是轻功。
中秋节,其妻因吸鸦片烟过量而死。娘家聚众包围陈家,要砸屋捉人抵命。陈挺立从窗口跃出,逃到杭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西游科举状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