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开题为什么要玩手机

这还能安心听课吗?调查显示七成大学生喜欢上课玩手机
上课时,不碰手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大二男生杜勇渐渐发现,自己这个“不太好的习惯”已经严重影响了上课时的注意力,虽然已经有了“觉悟”,但他还是“控制不了我自己”,常常在课堂上沉迷于手机游戏、刷朋友圈。在江苏的高校里,像杜勇一样在课堂上对手机有依赖的现象已经不是个案。近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聚焦手机依赖行为、关爱青年学生成长——“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课堂质量影响”》为主题,对全省16所本专科院校的1000余名大学生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走访调研。此次调查显示,上课时经常使用手机的学生占到32.5%,偶尔使用手机的学生占比41.3%,两项之和已达73.8%,看来,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占到了大多数。调查发现,54.1%的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在10分钟以内,10~20分钟的占比25.9%,20~30分钟的占比13.4%,上课的一半时间,大部分同学都在使用手机。在课堂上用手机的原因调查中,不愿听课的(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水平等不感兴趣)占比38.6%,有事处理的占到46.8%,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同学仅占比12.6%。此次调研中,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排第一的是“通讯社交”,使用情况占比25%,其次“听音乐”占比15%,“玩游戏”占比13%,“拍照”占比11%,而用于学习资料查询仅占到8%。调研中,有关“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与课堂质量之间的情况”问卷显示,62.6%的同学认为上课使用手机会影响听课质量,56.5%的同学认为课堂使用手机会影响老师教学效果,86%的老师认为,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不仅影响上课质量,而且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调研组分析认为,手机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次调研显示,有41.4%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导致第二天无法正常听课学习。有23.5%的学生因使用手机导致头昏头痛,长时间盯着手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容易导致更多生理和心理隐患,不仅影响了学业,也损害了身心健康。在与学生的一次座谈会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靖教授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但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调研团队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大学生校园手机使用文明规范》制度,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加大管理力度,禁止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同时,调研组建议,高校应设置专业课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应该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制定大学生文体素质教育计划,引导学生自发倡议“放下手机”,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拥抱快乐与健康。该调研项目获得了各方肯定。在第十五届“中南谷”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该项目荣获特等奖。民进无锡市委还把调研成果作为提案提交民进无锡市委,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精选视频推荐
正在加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immonz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看待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受处分? - 知乎1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1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学课堂玩手机的原因与治理对策,教育教学管理论文_学术堂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学课堂玩手机的原因与治理对策时间: 来源:未知
所属分类:
本文字数:3171字
  一、大学课堂手机控现象
  (一)大学课堂学生玩手机现状描述
  随着手机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并在大学生中快速普及以来,人手一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如今,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成风的现象已是事实。调查显示,在专业课上,大学生玩手机的有35%;在公共选修课上,大学生玩手机的有 95.1%.大学课堂上,学生用手机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的比例最高,发短信的其次,最少的是查阅学习资料,这一比例不到一成。
  (二)大学课堂学生玩手机的危害
  1.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秩序。大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这必然分散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听讲和教师上课。课堂上不合时地宜响起手机铃声会干扰教师的授课思路,破坏教师的情绪,会让教师感觉学生对自己工作的不尊重,从而降低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2.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课堂玩手机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种惯性行为。很多学生都感觉,在课堂中自己的手机在不停地响。其实这是一种幻觉,而正是这种惯性行为形成的幻觉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一离开手机就觉得不舒服。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
  3.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交流能力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存需求和物理安全需求大多靠虚拟世界来实现。一些年轻的学生,尤其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内心渴望交朋友,但又不想把自己的心交给别人,他们不得不选择间接的、跨区域的、虚拟的、相对自由方便的&自由空间&---手机。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产生交流恐惧症,严重影响他们的交流能力。
  二、大学课堂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意识放松。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小学、中学时的学习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中过来的,当时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一旦进入大学,脱离了家长的督促,加之大学的管理又不像中学那样所有事情都由教师大包大揽,这让很多学生不太适应,导致其对自己未能严格要求。其次,大学课程理论课较多,部分大学生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没什么意义,所以不爱听讲,玩手机打发时间。
  2.仿效从众心理。在群体中流行的行为习惯会被群体中的成员所接受效仿,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也是这样。他们觉得玩手机是一种时尚,不想成为与其他人不同的异类,不想被孤立。
  3.依赖成瘾心理。大学生手机族通常有手机控的表现,整个生活都喜欢依赖手机,离开了手机就无所适从。
  调查发现,22%的大学生认为会因为不能使用手机而变得烦躁不安,34%的大学生觉得关机是困难的事,39%的大学生会因为忘记带手机而坐立难安,11%的大学生会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铃声。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外部原因
  1.生活背景的影响。现在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 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于 70 后、80 后,他们拥有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无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促使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形成。
  2.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大学为了节约成本,公共课、选修课,甚至有些专业课都以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空间大、人数多、大学生座次不固定、师生互动教学难度大,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效应,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减弱、教学活动参与度降低、大学课堂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这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提供了现实机会,加速了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现象的形成。
  3.大学课堂管理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课堂管理制度管的是学生的到课率、缺勤率,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接听电话。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大学生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在课堂上玩手机变得无所顾忌。
  4.教师授课态度和方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从来不抓课堂教学纪律,学生听不听课他根本不关心,上完课就走人;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老旧,照本宣科,不注重创新,不与学生互动。如此授课,多次之后,学生的听课兴趣会大大降低,随之注意力重心转移,而手机便成为打发这无聊课堂的最佳工具。
  三、治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方面
  1.进行心理矫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学习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这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校大学生应尝试主动去获取知识,考虑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并从自身的改变开始,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制自己在课上使用手机。必要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帮助,以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2.关注现实生活,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的交流始终是虚拟世界的交流,大学生不应沉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应当关注现实世界的发展。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才能提高人际知觉水平,敏锐地把握他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上,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有不懂的地方先问老师、同学,而不是用手机百度,要善于交流、表达情感,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学校方面
  1.转变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健全相应的校规,约束大学生行为,而不是一味放纵。应在新学期开始就宣布严格的纪律,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理可以严厉一些,以起到震慑作用。高校作为管理者,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一旦拥有积极的情绪,大学生便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减少课堂手机族这一群体的人数。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实践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或者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为心理困难大学生提供宣泄渠道,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
  3.提高课堂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这是教学中的一大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责任,要通过彰显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一定要开发教材、创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与学生一道分享。大学生容易喜欢和接受新鲜事物,当大学生觉得教师讲课内容新颖奇特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接近、贴近自身实际时,才会把注意力放到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减少课堂玩手机的不良现象。
  4.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敢于实践,但是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活动,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历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炼意志,锻炼能力,防止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
  总之,大学生手机族的出现并非偶然或特例,既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心理作用的原因。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进行心理疏导,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重拾真实美好的人生。同时,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的改变,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改变从众和依赖心理。相信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 参 考 文 献 ]
  [1][2] 张畅。从手机依赖现象谈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杂志,2013(4):23-24.
论文来源参考: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老师上课,学生们在下面玩手机。这种状况在大学校园太常见了。”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的政协委员蓝闽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国大学应该注重培育年轻人的学习兴趣。&&&&“中国的重点大学里,学生只想拿到学位;差一些的大学里,许多学生一进校就准备考研。对学习内容,他们没有兴趣。”蓝闽波说,中国大学普遍大而全,但缺乏特色,不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而国外大学在激发学生兴趣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在他看来,中国大学不会逼学生看书。“学生普遍是‘老师讲什么我听什么’,我每节课拉一个书目清单,学生基本不看。”蓝闽波说,“美国的教学方式则不同,教授给学生推荐三本书,一周内看完,下周讲课提相关问题,学生答不出,教授就记上一笔。”蓝闽波说,“‘连推带拉’地逼学生看书。学生泛泛地看过书以后,知识多了,兴趣出来了,创新也更有可能。”&&&&此外,“在美国高校,一个机械工程系的学生或许下学期就会转去生物系。”蓝闽波说,“我国高校也允许学生转专业,但通常只能在一年级末,但一年级学生跟高中生没什么区别,对专业概念很模糊。在美国大学,转系自由度极大,就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让他们带着对所选专业的热情踏上人生路。”&&&&蓝闽波去年在悉尼大学拜访化学院院长,顺便参观实验室,里面都是几十年前的设备。蓝闽波自豪地说:“你们实验室设备这么老,还放在这里教学生。下次带你去看我们的新实验室。”院长说:“我们几十年没变,因为这些是基本装置,体现基本原理。学生搞清楚原理,再给他们看看用这些土设备做出的高大上的产品,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