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的武当松溪武当38式太极拳拳谱谱怎么打不开?

厉害!南武当松溪太极拳视频!!!_太极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7,823贴子:
厉害!南武当松溪太极拳视频!!!
这武当松溪太极拳打得真是了得,看来是得到张三丰真传啊。视频来自:
真了得是楼主,一看就知道是张三丰的真传,楼主你怎么这么厉害呀
也就那么回事
lz真太厉害了,连是不是张三丰真传都知道,这是张三丰附体的节奏啊。
跟柳海龍、張開印、小林雅人還是剝求去玩玩先吧。別說K1跟UFC,國內散打比賽也能參加啊。
不错,起势和老夫同出一辙,太极也。
这套陈氏打得不错
世界上又多了一种太极拳
太极只有一种,拳可五花八门。太极拳万变不离其宗:行道家之炁、修身防身为根本。
太极防身乃靠一身真气化成力量,以整劲,寸劲御敌。
这民族舞跳得不错啊
实话说看出很有功夫
不是等闲之人
我有个疑问啊
这是不是快进了
怎么感觉有点快呢
谁说太极拳不能发力的?
谁说太极拳没有震脚的?
谁说太极拳非要和那帮大爷打的那么慢身法那么高的?
谁说太极拳没有翻腾转换的?
看看这个视频
全靠一张嘴说说,呵呵
武当松溪太极拳是不是武式太极拳啊,武式确实挺有名的
史书上有搏者张松溪传,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这种练法。习练者功夫不浅。
这种练法超容易出筋劲,暂时看不到筋劲!还需努力练,另外,没胯……只能说比陈式好练却是偏路
这牛鼻子好俊
这真传真不咋地,见张三丰的秘传差的太远了。
陈氏太极,体院长拳,武术舞蹈三结合,还有几个气功动作,不错不错,乱炖嘛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安俺怎么不能看啊?欺负人咋地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同步各端记录
下载PC客户端,上传视频更轻松!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Copyright(C)2017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武当松溪阴阳太极拳(重配音乐)
武当松溪阴阳太极拳(重配音乐)—在线播放—《武当松溪阴阳太极拳(重配音乐)》—体育—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微信/手机 扫码分享
点击一下 网页分享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n-share-input" value="" data-spm-anchor-id="0.0.0.i1" />
复制通用代码
<input type="text" class="fn-share-input" id="link3" value="" />
复制Html代码
复制Flash代码
将启用PC客户端下载视频
武当松溪阴阳太极拳(重配音乐)
用优酷移动APP扫码
或用微信扫码观看
二维码2小时有效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安装
IPHONE / 安卓
武当松溪阴阳太极拳(重配音乐)
使用HTML5播放器
使用FLASH播放器松溪太极拳(中)
我的图书馆
松溪太极拳(中)
19、转身采牵
(1)采腕。接上势,左脚向左前方绕行上步。同时,左臂外旋成手心朝外,左手由下向左侧反手上抓,手心斜朝上,虎口朝下;右拳仍抱于右腰际。目视左前方(图42)。
(2)上步托肘。上动不停,右脚向左前方绕行上步,脚尖内扣。同时,右手随上步之势由右腰际向左前上方托举,手心朝上,手同肩高;左臂微屈,左手收于头左上方,手心斜朝上。目视右手(图43)。
(3)退步采牵。上动不停,身体左拧后转,左脚向右后退步,身体重心后坐下沉成半马步。同时,两手随转身回坐之势由右上向左侧下按,右手心朝下,左手心朝上。目视右前方(图44)。
绕行上步要走弧线,采腕托肘要松柔圆活,退步采按要气沉丹田。
20、上步箭手
(1)接上势,身体右转,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上步之势由右手上方向前穿插,掌指朝前,掌同目高,掌心朝上;右手按于左肘弯处,手心朝下。目视左前方(图45)。
上步要轻灵,插掌要慢。
21、柳穿鱼
(1)拭面手。上动不停,上体左拧,右肩前顺。同时,左手内旋五指微屈回收于左胸前,手心朝下;右手随左手回收之势向前推出,虎口朝下,掌心朝前。目视正前方(图46)。
(2)穿心掌。上动不停,身体右拧,左脚跟外碾,重心回坐成半马步。同时,左手内旋由左腰际向左前方推出,拿同肩高,掌外沿朝前,掌心朝下;右手随左掌前推之势回收于右腰际,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图47)。
左右推掌时要拧腰顺肩,要以腰为轴,先慢后快,先柔后刚。
22、推肘扑阴
(1)裹肘。接上势,腰身右拧,身体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时,左臂内旋由左向右上曲臂绕裹,手同头高,手心斜朝上;右手仍抱于右腰际,手心朝上。目视右前方(图48)。
(2)拿胯。上动不停,左脚略前挪,身体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由右上向左下叉按,手同胯高,手心朝下,虎口朝内。目视左手(图49)。
屈肘裹靠时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下拿时腰身前靠,手发寸劲,整个动作宜松柔圆活,先慢后快,先柔后刚。
23、扑肘翻花
(1)扑肘。接上势,上体左拧。同时,右臂内屈,右手成掌,随拧裹之势由右向左靠击,右肩对左膝,肘尖朝前;左手回收于体前迎击右肘,手心朝右。目视正前方(图50)。
(2)翻花手。上动不停,右掌由左臂内侧向前上翻劈,掌同鼻高,掌背朝外;左手护于右胸前,手心朝下。目视右拳(图51)。
扑肘靠击时腰身要尽量向左拧裹,翻花反劈时右肩要前顺,动作宜柔缓。
(1)擒拿手。接上势,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身体右拧。同时,右腕内旋,右手五指微屈成爪状向前抓擒,手心朝前,虎口朝上(图52)。
(2)撇桩。上动不停,身体右行,左脚向右前方上步。同时,右臂回屈,右手握拳于右腰前,拳心朝上;左手半握拳,经右臂上方向右前方挫压,左前臂内旋,肘微屈,拳同肩高,拳心朝内,目视左下方(图53)。
右手内翻采拿时动作宜圆活松柔,左臂前挫时发力要松脆,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由腰发,整个动作要先松后紧,先柔后刚,先慢后快,节奏鲜明。
25、探手回坐
(1)探手。接上势,上体右拧,重心向右回坐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变掌,随右拧之势向右侧方探击,手同头高,手心朝内;左手向左后方分开,手心斜朝上。目视右前方(图54)。
(2)回坐。接上势,右脚向右后挪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手随右挪之势向左下方撩挂。目视右手(图55)。
探手回坐时身体吞吐要大,整个动作要如杨柳迎风,松缓柔和,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以臂带手。
26、雁翅跌
(1)闪让。接上势,左脚经右脚后向右侧方插步。同时,右手向右侧方绕挂(图56)。
(2)叉手。上动不停,右脚向右前方绕行上步成半马步。同时,右手内旋翻转向左叉按成手心朝下,手同肩高,虎口朝左;左手随右手叉按之势收抱于左腰际,手心朝上。目视右侧方(图57)。
(3)锁推。上动不停,身体右拧,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经右掌上方向前戳击,手同肩高,手心朝上;右臂回屈,右手下按于左胸前,手心朝下。目视正前方(图58)。
闪挪上步要走弧线,右手叉绕及左手推按均要圆活,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松缓柔活。
27、凭肘跌
(1)探手。接上势,上体左拧,右肩前顺。同时,左手内旋翻转回收于左腰侧,手心朝下;右手随左手回牵之势向左前方探击,手与头高,手心斜朝上,目视右手(图59)。
(2)凭肘。上动不停,身体向右拧转,左脚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时,右掌内翻下牵,随拧转之势回收于右腰际,右手握拳,拳心韌上;左臂下垂,随右拧之势向右后方靠击。目视左侧方(图60)。
探手凭肘要与腰身的左拧右裹配合协调,探手时右肩要尽量前顺,凭射时腰身要猛然右拧。
28、中四平
(1)翻压。接上势,身体左拧,左脚左挪,右脚向左侧盖步。同时,左手随盖步之势向左侧方翻压,手同肩高,手心斜朝上;右臂微屈,右手半握拳向上于右肩前,虎口朝上。目视左前方(图61)。
(2)挤靠。上动不停,左脚继续向左侧方上步成左弓步,上体略右拧,左肩前顺,随上步之势向左侧方挤靠。目视左前方(图62)。
上步宜轻灵,左手翻压时要松肩活腰,气沉丹田。
29、穿肩跌
接上势,右脚向左脚滑步,左脚左挪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左挪之势向左前方穿插,手同头高,手心斜朝上;右手外旋与体后,掌心斜朝上。目视左侧方(图63)。
滑步要沉稳,身体重心要低矮,腰略右拧前靠。
30、鹞子穿林
(1)接上势,身体左拧后转,右脚前挪,脚尖内扣成右屈膝丁字步。同时,左手内旋随上步拧裹之势向左侧回收,手心朝下,高与肩齐;右手下抱于腹前,与左手上下相对成抱球状(图64)。
(2)上动不停,身体左拧,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向右侧方出步,两手仍成抱球状。目视左下方(图65)。
(3)上动不停,上体右拧,身体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左下向右上方分开,臂微屈,手心斜朝上;左手随右手斜分之势向左下分开,手心斜朝上。目视右上方(图66)。
拧身上步要以腰为轴,肩臂要尽量内含,向外分掌时动作宜舒展,整个动作要大开大合,松柔圆活。
31、擒拿撇桩
(1)擒拿手。接上势,腰身右拧,身体重心回坐,左脚屈膝,右脚尖内扣同时,右臂回屈,右腕内旋成手心朝下;左手随拧转之势收抱于腹前,手心朝上。目视右前方(图67)。
(2)上步撇桩。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向右拧转,左脚向前上步。同时,左手随上步之势由下经右臂内侧向左:前方翻压,左臂微屈,前臂内旋成拳心斜朝上,手同肩高;右手下收于右腰际,手心朝内。目视左下方(图68)。
右手翻转与腰身拧裹要松柔圆活,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以臂带手,左手翻压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刚,整个动作要缓急相济。
32、九缠身
(1)缠拿。接上势,身体右拧,右脚向右侧方绕行上步,脚尖外撇。同时,左手经右臂内侧下插,手心朝内,指尖朝下;右手往左经上向右云绕,手心朝前。目视右前方(图69)。
(2)翻压。上动不停,身体右后转,左脚向右后方绕行上步,脚尖内:扣。同时,右手随绕行上步之势由右经下向左云绕至左胸前,手心朝内;左手由左经上往右向左下绕挂至左后方时成手心朝后,虎口朝下,上体左拧。目视左后方(图70)。
左右脚绕弧行走时要身正步矮,脚尖的摆扣要大,两手云绕要缠绵圆活,紧贴身体。
33、擒拿拈肘
(1)回身探手。接上势,身体右拧后转,右脚前挪外摆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随拧转之势向右前方探击,手同头高,手心斜朝上;左手向左侧分开,手心朝上。目视右前方(图71)。
(2)擒拿拈肘。上动不停,身体右拧,左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半马步。同时,右手内旋回收于右腰侧,五指微屈,手心朝下;左手随右手回收之势由左后向右前上托,臂微屈,手同肩高,手心朝上。目视右手(图72)。
回身探手要以腰为轴,动作宜柔缓;上步拈肘时右手的采拿与左手的上托要松脆抖弹,力发于腰。
34、上步单举
(1)接上势,身体左拧后转,右脚向前上步。同时,左臂回屈,左手内旋于右肩前,手心朝下;右手外旋上翻成手心朝上。目视左手(图73)。
(2)上动不停,右手屈臂前靠,手同肩高,手心朝左;左手向左后分开,左腕内屈,手心朝下。目视左侧方(图74)。
上步单举是腰身拧裹要松柔圆活,两手开合要大,动作宜缓。
35、回身拈肘
(1)回身采拿。上动不停,左脚向右前方上步,随即身体右拧后转,右脚前挪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随拧转之势向右侧方抓擒,五指微屈,手心朝前;左手向左后方分开,手心朝后。目视右前方(图75、图76)。
(2)上步拈肘。上动不停,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腰身右拧。同时,右手回收于左肘弯处,五指微屈,手心朝下;左手随右手回收之势由左后向左前方上托,手同肩高,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图77)。
上步时身要正、步要低、重心下沉;回身擒拿时腰身拧转要松柔圆活;左手上托时要气沉丹田,力发于腰。
36、捧肘挤靠
(1)屈膝托肘。接上势,身体左拧后转,右脚上步,左脚尖内扣成屈膝丁字步。同时,左手内旋,随转体之势向左侧回收,手同肩高,手心斜朝外;右手由右腰际向右前方上托,手心斜朝内。目视左手(图78)。
(2)上步挤靠。上动不停,左脚略前挪,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随上步之势向右前方托举,手略高于头,两手虎口朝右,手心均朝上。目视右前方(图79)。
屈膝托肘要以腰为轴,腰身拧裹要松柔圆活;两手上托挤靠时要沉肩夹肘;屈膝丁字步要扣膝关裆,气沉丹田。
37、揽雀尾
(1)接上势,上体向右拧裹。同时,两手随上体拧裹之势由上往下向右外侧翻绕,右手心朝上,左手心朝上。目视右下方(图80)。
(2)上动不停,腰身左拧,身体重心回坐成半马步。同时,两手随腰身拧裹之势由右向左翻绕,左手收于左腰际,手心朝上;右手按压于体前,手心朝下。目视右前方(图81)。
两臂翻绕要松柔圆活,以腰为轴,丹田内转。
38、朝阳手
(1)叉手上步。接上势,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回屈,右手置于胸前,手心朝左;左手前靠于右手虎口处,手心朝右。目视左前方(图82)。
(2)推跌。上动不停,左脚向前方上步成左弓步,腰髋猛然向右拧转。同时,左手随拧腰转髋之势向左前方推出,手同肩高,掌外沿(小指一侧)朝前;右手随左手前推之势向右后分开,手心斜朝下。目视左前方(图83)。
叉手上步要松缓,左手前推时要脆快,力由腰发,气沉丹田。
39、回身卧牛
接上势,身体右转,左脚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时,左手随转体之势由左向右推按,手同肩高,手心朝前;右臂回屈,右手向右后分开,手心朝后。目视正前方(图84)。
动作吞吐要大,左手前按时左肩要尽量前顺。
40、剔手扑面
(1)剔手回坐。上动不停,上体右拧,重心回坐,左腿屈膝,右脚尖上翘。同时,左臂外旋,左肘下坠,手心斜朝上。目视左前方(图85)。
(2)上步扑面。上动不停,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手随上步之势由右腰侧向前扑击,手同头高,手心朝前,指尖朝左;左臂回屈,左手收于右肩前,手心朝右。目视正前方(图86)。
剔手回坐时腰身要尽量向右拧裹,动作宜柔缓,气沉丹田;上步扑面是要上下相随,协调一致,扑面要脆快。
41、卧牛双倒
(1)卧牛(采化)。接上势上体向左拧裹,右腿屈膝回坐,左脚尖上翘。同时,两手随左拧回坐之势由前经下向左后捋按,右手心朝下,左手心斜朝上。目视左下方(图87)。
(2)双倒(扑按)上动不停,身体重心前移,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左掌随前弓之势由左后向前推按,手同头高,手心朝前,手指朝右;右手护于左肩前,手心朝左,指尖朝上。目视正前方(图88)。
回坐采捋时腰身要尽量向左拧裹,动作宜肉缓圆活;双倒时重心平稳前移,左手推按有力。
42、金龙合口
(1)接上势,右脚向左脚后回撤一步。同时,右手经体前由下向右侧方分开,手心朝前;左臂外旋,左手下按,手心斜朝下,目视左侧方(图89)。
(2)上动不停,上体右拧,身体重心下沉成左跪步。同时,左手由左向右下方绕挂,手同膝高,手心朝上;右手随左手下挂之势由右经上向左肩侧绕按,手心斜朝下。目视右下方(图90)。
回坐时要含胸拔背,左手绕挂时要拧腰裹身,两臂的云绕要松柔圆活。
43、上步中四平
(1)接上势,左脚前挪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由右下向左侧方捧挤,手同肩高,手心朝右;右手随左手左分之势向右下分开,手心朝下,手同腰高。目视右侧方(图91)。
(2)上动不停,右脚向左侧上步成右弓步,上体右拧。目视右后方(图92)。
上步宜轻灵,身体重心宜低矮,两手外分时要柔和缓慢,两臂委屈成弧形,眼睛要一直看着右手。
44、擒拿卧牛
(1)回身采拿。接上势,身体左拧后转,左脚前挪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内旋,随转身之势向左后外侧抓擒,五指微屈,手心朝外;右手向右侧分开,手心朝上。目视左侧方(图93)。
(2)迎面掌。上动不停,上体左拧。同时,左臂回屈,左手半握拳回收于左肩前,拳心朝下;右手由右经上向左前方推按,手同头高,手心朝前,手指朝左。目视正前方(图94)。
回身抓擒时腰身拧裹要圆活,要沉肩坠肘,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手向前扑按时右肩要尽量前顺。
45、剔手拭面
(1)剔手。接上势,腰身左拧,身体重心回坐于右腿成右屈膝丁字步。同时,右肘下坠,右臂外旋成手心朝上。目视右前方(图95)。
(2)拭面。上动不停,腰身右拧,右脚向前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左手随上步之势向右前方扑按,手同头高,手心朝前,手指朝右;右手内旋靠于左肩前,手心朝左,手指朝上。目视正前方(图96)。
剔手时腰身要尽量向左拧裹,右肩尽量前顺,气沉丹田;左手扑按时身体不可前倾。
46、卧牛双倒
(1)卧牛(采化)。接上势,上体右拧,身体重心回坐于左腿,右脚尖上翘。同时,两手随身体重心回坐之势由前上向右后侧捋按,左手心朝下,右手心斜朝上。目视右下方(图97)。
(2)双倒(扑按)。上动不停,上体左拧,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随前弓2势由右后经上向前推按,手同头高,手心朝前,指尖朝左;左手护于右胸前,手心朝右。目视正前方(图98)。
回坐捋按时腰身要尽量向右拧裹,动作宜柔缓圆活;双倒时重心平稳前移,右手推按有力。
47、迎送手
(1)左迎。接上势,左脚向左侧方出步,身体重心左移成左弓步,腰身左拧。同时,两手随拧转之势由右向左平行牵带,两手同肩高,右臂微屈,右手伸于体前,手心朝上;左手五指微屈,手心朝左后。目视正前方(图99)。
(2)右送。上动不停,腰身右拧,左腿屈膝,脚尖内扣,右脚尖内扣成左屈膝丁字步。同时,右手内旋,左手外旋,两手随右拧之势由左向右采牵,手同肩高,右手心斜朝下,左手心朝上。目视右侧方(图100)。
两手的左右采牵要平缓柔和,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
48、上步探手
(1)上步。接上势,身体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左脚上提,目视右侧方(图101)。
(2)探手。上动不停,左脚向左侧方出步,随即身体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左弓之势向左侧方探击,左臂微屈,手心朝右;右手平伸于右后,手心朝上。目视左侧方(图102、图103)。
向左出步要轻缓,身体重心要低矮,向前探手要柔缓,以肩带臂,以臂带手。
49、抢步朝阳
(1)叉手上步。接上势,身体左转,右脚向左前上步。同时,左手内旋下按于胸前,手心朝下;右手由后向前靠按于右手虎口处。目视左前方(图104)。
(2)朝阳手。上动不停,身体重心前移,腰身左拧,左脚跟外碾。同时,右手向右前方推出,手同肩高,掌外沿朝前;左手随右手前推之势向左后分开,手心朝后。目视右前方(图105)。
叉手上步要松缓柔和,右手前推要松脆抖弹,气沉丹田,力发于腰,整个动作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刚。
50、单牵跌
接上势,上体向右拧裹。同时,右腕内旋,右手由前向右后采牵,五指微屈,手心朝下;左手随右拧采牵之势收护于胸前,手心朝后。目视右后方(图106:)。
右手采牵要拧腰、裹肩、含胸、拔背,要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动作宜松缓柔和。
51、探手凭肘
(1)探手。接上势,左肩前顺,左手向左前方探击,手同头高,手背朝外。目视左手(图107)。
(2)凭肘。上动不停,上体左拧,身体重心左移,右脚跟外碾成左弓步。同时,左腕内旋,左掌内翻随转体之势回收于右肩前,手心朝右,指尖朝上;右臂下垂,随拧转之势由右后向左前拧靠。目视右侧方(图108)。
探手时左肩要尽量前顺,动作宜柔缓圆活,凭肘时要含胸拔背、拧腰、裹肩,整个动作要先柔后刚,先慢后快。
52、捞擒跌
接上势,上体右拧,身体重心右移,左脚跟外碾成右弓步。同吋,右于由左下向右外侧抓按,手同肩高,手心朝外,五指微屈成爪状;左手仍护于右肩前。目视右前方(图109)。
右手向外抓按时腰身要尽量向右拧裹,动作柔缓圆活。
53、转掌劈按
(1)转掌。接上势,上体向左拧转,身体重心左移,右脚跟,外碾成左弓;步。同时,右腕外旋成手心朝上随左转之势向左平行绕摆,手同肩高;左手仍护于右肩前。目视左前方(图110)。
(2)劈按。上动不停,上体右拧,身体重心后移成半马步。同时,右手内翻成手心朝上,回收于腹前;左手向左前方劈按,手同肩高,手心朝前。目视左前方(图111)。
右手平绕要以腰为轴,左掌劈按时动作宜松缓沉稳,气沉丹田。&
54、滚手翻打
(1)滚手。接上势,上体左拧,含胸拧腰。同时,左手向腹前回收,手心朝内,右手经左手上方向前下滚压,左手靠压于右腕上。目视前下方(图112)。
(2)上动不停,上体右拧,身体重心后移,左脚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时,左手随右拧之势向前下方坠压,臂微屈,沉肩坠肘,手同腰高,虎口朝上;右手随拧腰坠肘之势向右后分开,手同头高,手心斜朝下。目视前下方(图113)。
两手滚压时要以腰为轴,含胸拔背,丹田内转,松缓柔和;翻打时要猛然拧腰转髋,脆快迅猛。整个动作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刚,节奏鲜明。
55、四步小乘风
(1)边步探手。接上势,右脚略向右挪移,上体先右拧再左转,左脚向左前方绕行上步。同时,左手由前下向左外侧探击,手背朝外,手心斜朝上;右手斜伸于右后方,手心朝后。目视左手(图114)。
(2)鹞子乘风。上动不停,右脚继续向左后方绕行上步,脚尖内扣;随即左脚再向左外侧绕行上步,脚尖外撇;右脚继续向左外侧绕行上步,脚尖内扣。目视左手(图115、图116、图117)。
小乘风的行进路线为圆形,两脚绕弧行走时摆扣要大,身体重心要低矮,腰身要尽量向左拧转,目随左手。
56、回身小乘风
(1)边步探手。接上势,左脚向左侧方挪移,上体左拧。同时,右臂下垂,随左拧之势向左下方挂撩,手心朝右;左手向左后分开,右手继续由左下向右外侧探击,手与肩同高,手心朝上。目视右侧方(图118)。
(2)鹞子乘风。上动不停,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右侧方绕行上步,脚尖内扣;随即右脚继续向右侧方绕行上步,脚尖外撇;左脚继续向右侧方绕行上步,脚尖内扣,上体右拧。因视右侧方(图119、图120)。
要点同前。
57、左穿桩
(1)拧腰上步。上动不停,上体继续向右拧裹,右脚尖外撇,左脚跟上翘,两腿屈膝成绞步。同时,右手内旋随拧转之势回收于左肩前,手心朝下;左手向下抱于右腹前,右臂微屈,手心朝上(图121)。
(2)分手挤靠。上动不停,左脚向左侧方出步,前脚掌着地,身体重心左移成半马步。同时,两手向左右两侧分开,左手同头高,臂微屈,手心朝右;右手同腰高,手心朝下。目视右侧方(图122、图123)。
拧裹转身要以腰为轴,身体要想拧麻绳一样尽量内收,左脚出步宜轻缓,分手要缓慢,动作吞吐开合要大,要先紧后松,先松后放。
58、右穿桩
(1)拧裹抱球。接上势,身体向左拧裹,右膝微屈,左腿前弓,含胸拔背成右跪步。同时,左腕内旋,左臂回屈成手心朝下,手同肩高;右手随拧裹之势回抱于腹前,手心朝上,指尖朝内,两手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左后方(图124)。
(2)分手挤靠。上动不停,上体右拧,身体重心右移成半马步。同时,两手分别向体侧分开,右臂微屈成弧形,手同头高,手心朝左;左手与腰高,手心朝右。目视左下方(图125)。
要点同前。
59、凭肘捞擒
(1)凭肘。接上势,身体向右拧裹,左脚跟外碾提起。同时,左臂下垂,随右拧之势向右裹靠,左手心朝左;右手回收于左肩前,手心朝下。目视左侧方(图126)。
(2)上动不停,身体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由右经上向左云绕,右臂微屈,手与肩同高,手心朝外;右手护于左肘弯处,手心朝下。目视左前方(图127)。
身体右拧时要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向左捞擒时动作要舒缓圆活。整个动作吞吐要大,先收后放,有张有弛。
(1)接上势,身体重心右移成左跪步。同时,右手外旋成手心朝上,随右移之势由左经下向右上绕转,手心斜朝前;左手随右手绕转之势由上向下绕转,手心斜朝下。目视左侧方(图128)。
(2)上动不停,左脚向右脚靠拢成并步,上体直立。同时,右手继续向上绕转至头前吋成剑指竖立,手同目高,手心朝左;左手随右手上绕之势由左经下向右上绕至右肘下,手心朝上。目视正前方(图129)。
(3)两手从上向两侧缓缓下落,自然下垂于体侧,全身放松。目视正前方(图130)。
两手绕转时要柔缓圆活,与上势要衔接紧密,不可间断,定势后气沉丹田,目光内敛,稍停片刻。
(全文完)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学习武当松溪派不可不知的内容
明代鄞县(属浙江宁波)人。武当松溪派(松溪内家拳)创始人。其法承张三丰真人。嘉靖年间以内家拳享名于宁波府。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松溪是张三丰的第四个徒弟,武当七侠之四。张松溪练拳有五字诀,即&勤、紧、径、敬、切&。
&&&&&&&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张松溪张翠山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练。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
&&&&&&&&&&&&&&&&&&&&&&&------------ &见《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校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问。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
&&&&&&&&尝与诸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幸一试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觔者。累之。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奇异如此。
&&&&&&&传徒仅三、四人,以叶近泉为之最。得近泉之传者,有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等人,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 &&、陈茂弘、吴七郎。云泉传卢绍岐。贞石传夏枝溪、董扶舆。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有王征南。
陈理圣简介
武当山特区道家无极功夫馆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琼台风景区琼台宾馆2号楼
武当派传承基地--武当山道家无极功夫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当山太极拳拳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