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有事请教,我于无锡长江国际花园融资,谈好贷款40万元,当时谈的是7到15个工作日。

房贷计算器最新2018,在线计算器-融360
& 房贷计算器
日最新商贷利率4.90%,公积金利率3.25%,
按贷款额度算&&
二套房界定标准:
1、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
2、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
3、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
您也可以手动输入
计 算重 置
扫一扫,下载计算器
扫一扫,关注房贷微信
保存计算结果到我的邮箱
每月等额还款
每月等额还款即等额本息还款法,指借款人每月按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其中每月贷款利息按月初剩余贷款本金计算并逐月结清。
总支付利息
逐月递减还款
逐月递减还款即等额本金还款法,指本金保持相同,利息逐月递减,月还款数递减;由于每月的还款本金额固定,而利息越来越少,贷款人起初还款压力较大,但是随时间的推移每月还款数也越来越少。
0 元每月递减:0 元
总支付利息
接下来您可以:
相关工具:
房贷计算器用于计算用户在申请商业贷款的情况下,选择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后,每一期需偿还商业贷款的月供,以及利息总额和还款总额。
你可能需要这些贷款
有按揭记录即可贷款
最低月利率
最快放款时间
解抵押,助卖房
最低月利率
最快放款时间
房屋抵押,资金好周转
最低月利率
最快放款时间
买房装修贷款
最低月利率
最快放款时间
信用卡推荐
额度高 免年费
自选商户 三倍积分
自动免息 分期优惠多多
融360 - 平台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举报电话:当前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 正文
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
&&&&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十三五&时期(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无锡的重要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无锡&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上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方位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无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积极主动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突出转型发展主线,扎实开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500亿元,年均增长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3.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30亿元,年均增长1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
  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1.8:55.4:42.8调整为&十二五&期末的1.6:49.3:49.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1.5%。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顺利,新兴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预计总产值(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1%。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成效显现。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全市科技创新更加活跃,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比&十一五&期末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累计建成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2家,入选&江苏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4家,获评&全国创业型城市&。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省内率先制定出台了《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动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十二五&期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4%,比&十一五&期末提高4.4个百分点。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苏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竣工投用,无锡航空口岸对外籍飞机开放;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无锡段建成通车,无锡(江阴)港跻身亿吨大港,地铁1、2号线正式投入运营。美丽乡村建设进展良好,完成全市9079个自然村环境整治,&三星级康居乡村&和&江苏最美乡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民生福祉有效提升。坚持民生优先,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构建民生&六大体系[1]&,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跻身全国首批所有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大中城市。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129元和24155元,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均达到10%以上。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健全平价商店常态惠民机制,2015年全市206家平价商店累计惠民金额2.1亿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良好成效,中国大运河(无锡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平安无锡建设不断深化,连续14年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江苏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单位GDP和规模工业总能耗逐年下降,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连续实现城市安全度汛和太湖安全度夏。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全市28.69%的土地划定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建立并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4%,获得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紧扣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有序推进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深化社会事业&管办分离&、市属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医药卫生、商事登记、公共资源交易、财税等重点制度改革,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事项48项,稳妥推进天然气价格、水价及其阶梯价格改革。组建文旅集团、金融投资公司、江苏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立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无锡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积极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71.85亿美元,对外投资59.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位列江苏省第二。建立全球锡商联盟。国家级开发区增至7个,苏南国际机场国内、国际航线分别达到39条和19条,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首期5.28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完成。
  在全面科学总结&十二五&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囿于自身发展思路、发展阶段以及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和资源要素制约,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困难和矛盾,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信贷债务风险逐步显现;资源、环境、发展空间约束趋紧,人口老龄化加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还存在差距,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升。面对&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新路,在攻坚克难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总体上仍将处于低速增长期。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新秩序加紧重构,美国主导加快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国际贸易方式将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向综合自由贸易深度转变。国际产业转移提速,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引导以高效能运算、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2]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回归,而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低成本地区转移。为应对国际贸易方式转变,国家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针对发达经济体,与韩国、澳大利亚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国双方投资协定谈判(BIT)、中日韩三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加紧推进。针对发展中国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积极推动与南美国家经济合作,牵头设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推进与东盟等国家地区自由贸易谈判协定。与此相对应,在国内逐步推广自由贸易区试点,并将于2018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国际贸易方式转变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无锡,虽然会面临着纺织服装、电子等现有优势产业转移带来的工业规模总量增速放缓、就业岗位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加大的挑战,但也给无锡带来了加快淘汰落后行业及附加值低的产业链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从国内形势来看,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国家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积极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体系,以期提高经济发展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确定江苏等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逐步建立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深化行政审批、商事登记、财税制度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等改革,在部分区域推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无锡虽然需要积极应对前期自身资源环境消耗过度导致的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但也可以抢先抓住拓展国内巨大发展空间的机遇。
  从区域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家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空间从沿海地区向沿江内陆拓展。同时,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国家区域发展新布局全面展开,辽中南、山东半岛、长江中游、海峡西岸等新的城市群快速崛起,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速,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对江苏、浙江等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同步显现。江苏省确立&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区域发展方略,推进宁镇扬、(沪)苏通、锡常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无锡虽然会面临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城市间竞争加剧的挑战,但也可以获得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机遇。
  第二节&&& 阶段特征
  &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明大势、看大局、察市情,充分认清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充分认清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充分认清我市&十三五&时期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牢牢把握无锡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内在要求。
  未来五年是无锡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的机遇期。要牢牢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市场导向和产业化方向,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产出、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
  未来五年是无锡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关键期。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体系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方向发展,在新的起点上重振无锡产业雄风。
  未来五年是无锡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的攻坚期。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大框架下和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抓机遇快行动,把各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省全面开放大格局,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发展优势。
  未来五年是无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提质期。要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升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水平。
  未来五年是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路子,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整治力度,深入持续推进太湖治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未来五年是无锡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期。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振&精气神&,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未来五年是无锡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普惠期。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同步,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帮扶助民,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无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无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决实施以下六大重要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地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围绕发展需要和创新方向,着力夯实科教基础,优化人才环境,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从无锡经济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出发,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道路,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江苏行动纲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制造强促进工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奠定无锡发展的坚实基础。
  全面开放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举,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无锡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绿色化,弘扬生态文化,强化法规和制度保障,守住生态红线,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保障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满意度。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在&经济强&上有突破进展。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向上向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五年累计到位注册外资180亿美元。
  共建共享民生新成果,在&百姓富&上有切实成效。建立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济薄弱村全部脱困转化。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共同致富活力迸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受惠面更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健康无锡建设加快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员全覆盖的跨越。建立比较完善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居住品质不断提升。到2020年,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达到95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28%,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超过2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7岁。
  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子,在&环境美&上有显著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太湖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一年比一年好。主体功能区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宜人。到2020年,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在33%以内,单位GDP能耗降低累计达到15%,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率累计达超2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2%,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7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7%以上。
  展现文明法治新风貌,在&社会文明程度高&上有明显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享有、文化提升、文化创造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更好满足。法治无锡建设扎实推进,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达到15%,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2%以上,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8%,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三级平台合格率达到98%,城乡居民依法自治率达到99%以上。
  第二篇& 重点任务
  第四章&&&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科技创新领军城市。
  第一节&&&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完善示范区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创新政策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在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以及各市(县)区的特色高科技产业园区基地为主体的&一区三核多特&创新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创新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努力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走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前列。
  聚焦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物联网、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等产业为重点,推动太湖国际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东大无锡专用集成电路研究所、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实施国家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与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工程,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集成电路封装、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以滨江科技城为创新核心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及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积极推动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主动参与国内外环保政策修订、产业标准制定和市场秩序构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高端装备及系统集成中心、中国环保科技产业及专业论坛中心、低碳科技新城区。
  推动特色高水平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以及省级科技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载体的主体功能,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园区内外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与科技协同发展格局,争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专业化产业园区。
  第二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企业集群。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其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支持在锡应用型科研机构加快分类改革步伐,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新的创新骨干群体。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锡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导外企建设研发中心,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现代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实施现代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创新资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增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基础性前沿性领域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在无锡实施。到2020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采用协同创新机制,在深化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无锡集聚,加快发展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控制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在科技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中试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服务体系。选择一批能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先进适宜技术在民生领域转化应用。
  拓展国内外科技合作空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形成深度整合的开放创新格局。深化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健全国际科技交流机制,重点深化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以色列生-BDO、德国马普学会、西班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CDTI)、俄罗斯圣彼德堡国立技术大学、欧洲商业与创新中心联盟(EBM)等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收购研发机构,实现设计、研发环节的国际化。
  第三节&&& 营造促进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完善政府科技管理机制。推进政府科技管理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强化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统一的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检查评估、动态调整和科研成果评价及责任追究机制。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加强科研项目分类管理,调整科技资金由政府主导的发放方式,探索建立通过设置银政企合作贴息、科技保险方式,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实行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和信用审查制度,基本建成市(县)区级联动的科技信用信息平台。
  建立激发创新的利益导向和市场竞争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等&四个对接&。支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制定实施定向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消除影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形成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机制。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部署建设特色明显、支撑作用强、具有影响力的重点科技设施,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落户无锡。积极建设并充分发挥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生物疫苗及检测诊断公共服务平台、宜兴环境医院等重大科技平台的作用,提升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无锡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功能,加快推进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信贷投入。积极构建网络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共技术转移平台,探索建立全市技术转让网络组织或技术转移联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推进专利池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服务网。
  专栏& 科技创新七大工程
  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工程: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
  产业技术提升工程:围绕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培育和推广新产品。
  平台载体提升工程:提升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创新合作交流工程:推进国际创新合作交流,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区域创新交流合作,加快促进创新主体&引进来&和&走出去&。
  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工程: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健全产学研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科技惠民工程:在农业科技、民生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建设一批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工程。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落实全民创业工程,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积极培育各类创业主体,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健全创业项目征集和评选机制,每年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筛选和吸引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户无锡。推动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创业项目,鼓励更多的农民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完善创业导师制度,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培育孵化体系。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普及新理念,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推动&四众&支撑平台建设。通过众创[3]、众包[4]、众扶[5]、众筹[6]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开展&众创空间&示范工程,整合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源,支持3S创业咖啡馆、5C创客等新型孵化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和科创载体中建设一批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的众创空间。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环境&五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优化人力、资本、技术、管理要素配置,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的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给。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开辟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面向创业起步阶段的创业投融资机制,重点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支持初次创业人群和处于初创阶段企业。建立和完善创业创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孵化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
  第五节&&& 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全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促进人才发展市场化、本土化、国际化、法治化,在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新型技能人才、宣传文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全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培养引进新兴产业创业领军人才、产业升级创新领军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先进制造技能领军人才、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大海外招才引智力度,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锡创新创业。支持在锡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吸引和选聘海外科研人员。建立新型企业家培育机制,深入实施&基业长青&工程、&星火燎原&计划,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8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13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6万人。
  深化拓展&人才强企&工程。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导向作用,整合国内与国际资源,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引才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柔性引才,支持企业引进创新人才、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集聚高层次专门人才。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人才合作培养和科技项目合作平台,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继续总结推广&一镇一院一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汇智产业研究院。依托无锡职业教育优势,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形成一支素质和技能&双高&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创业人才来得了、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的良好氛围,把无锡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人才高地。健全人才流动、培养、使用和考核评价机制,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精神激励、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打通人才流动、使用的体制机制壁垒,推进人才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确立人才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导向,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改革,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推进无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人才合作与竞争。
  第五章&&& 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优化发展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把无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第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推进完善&四沿&产业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和分类推进,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引导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有效整合,优化沿江、沿路、沿湖、沿河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产业发展相对集中集约、产城互动融合良好的空间布局。优化沿江基础高新产业发展。以江阴长江岸线整合为重点,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港口合作,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和港口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江阴产业集聚辐射力。优化沿路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京沪、沪宁、宁杭、沿江、锡宜、锡通等高速公路沿线地区优化集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机车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无锡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优化沿湖绿色产业发展。突出环太湖地区的山水自然优势,依托滨湖、宜兴南部山区优越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休闲、金融商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城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沿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中国大运河(无锡段)世界文化遗产效应,沿运河地区重点彰显运河文化底蕴和江南水乡特色,加快建设无锡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提升发展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等产业,促进文化保护开发与旅游商贸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梁溪区优化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节&&&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顺应当代制造业技术和管理发展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能源机车、新材料、高端纺织及服装等先进制造业,力争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上取得重要突破,促进&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升级,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全面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制造业相对集聚的优势,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加快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宜兴产业转型集聚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培育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产品功能升级,创新商业模式,由单一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及服务转变,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实施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行动计划,引导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对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在机械、纺织、电子信息、特色冶金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领域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设工业云平台,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打造智能车间(工厂)和柔性制造单元,着力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把无锡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到2020年,省级两化融合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达到40家。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深化&千企技改&行动,引导传统制造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内涵式发展。增强技术改造支撑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组织重点领域攻关,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研制能力。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化办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淘汰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淘汰的工艺、产品和装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扩大质量、品牌和标准影响力。按照质量立市、品牌立业、标准立规的要求,实施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倡导&无锡品质&。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无锡制造整体形象。加大标准引领力度,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牵头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专栏& 智能车间(工厂)建设九大重点领域
  企业智能装备广泛应用,车间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配送实现自动化,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车间环境实现智能监控,资源能源消耗实现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实现联动协同,售后服务实现智能化。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立足无锡产业基础和优势,密切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突出先导性,编制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规划,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石墨烯、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重点领域,做精做优做特做实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重点打造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国家)智能交通产业园、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中船海洋探测技术(无锡)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业环境好的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通过政企合作共建、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方式转变,助推新兴产业企业产品开拓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运作机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完善配套政策、规范服务流程,引进培育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机构,推行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更多骨干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及战略新兴板挂牌上市。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层次、集聚区发展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城市服务功能和居民消费水平&五个提升&。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补充,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形成集聚发展的示范效应。加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各类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形成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产业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营运管理水平,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充分发挥政府股权投资母基金作用,全力推动金融与产业对接,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产业金融新业态,推动金融、产业、交易三者紧密衔接,努力将无锡打造成为产业与金融紧密结合的示范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继续推进物流园区调整,完善西站物流园区、高新物流新安园区等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功能,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广甩挂运输、冷链物流和多式联运,提高省市两级重点物流基地建设和重点物流企业发展水平。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旅游、现代商贸、家庭服务、特色餐饮、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树立&大旅游&理念,依托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旅游体系建设,整合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要素,优化规划布局,谋划新品线路,推动旅游与文化、商贸、体育、农业、工业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全市旅游度假区要素集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万达文化旅游城、惠山田园东方、江阴海澜马术旅游区、宜兴阳羡旅游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无锡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夯实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体、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和各类商品市场结构布局,推动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发展连锁经营。加快无锡市食品科技园建设,努力打造成为无锡中心城区服务业新高地、华东一流的食品园、国内知名的城市特色产业园。加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重点支持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特色化发展。发展邮政快递业,完善苏南快递产业园航空快件集聚功能,努力打造华东航空快件集散中心。鼓励规范发展统一配送、共同配送,形成高效、方便、快捷的城市配送体系。
  专栏&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五大工程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提升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实现同类企业、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企业以及有关配套机构在一定的空间集聚。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攻克一批制约重点产业领域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品牌创建工程:引导企业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具体的品牌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系统推进,围绕品牌优化配置资源。
  服务贸易促进工程: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推动服务贸易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重点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服务业骨干企业。
  第五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农业的提质增效,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科技先进、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三个百万亩&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保护,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特色农业,推动优质粮食、精细蔬菜、精品园艺、特色渔业、健康牧业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做强生物农业。制定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施&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发展大数据驱动的订单农业,推动&快递下乡&,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平台。
  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装备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吸引社会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落户农业园区,提升省市两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行动计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机农艺配套建设,加快农业科技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全面提升装备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农副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加快建设苏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设立共同配送平台,保障城市有效供给。实施藏粮于田、藏粮于技、藏粮于库、藏粮于市战略,强化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筑牢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根基。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农业行政执法和检测检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工程。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升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分红和收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公益性服务组织,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引导各类合作组织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整合资源,通过参股、联营、长期投资、异地投资等多种方式,组建联合发展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创新推进现代农业支撑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财政、信贷、金融等政策措施,形成&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供销系统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杠杆作用,优化投入结构和方式,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财政投入的精准性、实效性。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加快推进江阴、宜兴、惠山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开展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质押融资、拓展&三农&建设融资渠道等试点。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运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促进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倾斜。
  专栏& 现代农业发展定位
  精心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的示范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全市128家重点园区为主要对象,提升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培育扶持雪浪山现代农业园区、锡山水产园等特色型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载体、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业经营主体的载体。
  精心打造都市农业融合化发展的示范市。以无锡特色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健康养老产业,打造惠山区田园东方、锡山区山联村、宜兴茶文化博览园等一批在长三角地区具有突出影响力和良好知名度的美丽乡村、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综合性多功能园区。
  精心打造&互联网+&农业智慧化发展的示范市。立足于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优势,以本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加强无锡农业物联网的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和示范应用,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形成一批农业物联网装备研发企业和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示范基地。积极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着力打造一批优秀农业电商平台,研发互联网思维的农业创新项目,探索大数据下的新型订单农业模式。
  精心打造生态农业绿色化发展的示范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为基础,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强农业农村污水、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研发推广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
  第六节&&& 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境)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集结规模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企业集团。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水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在行业内位居前列、能够参与国际协作分工和竞争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推动现有存量企业稳心留根,扎根无锡,实现基地化、总部化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第六章&&& 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坚持扩大消费与优化投资并行,顺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趋势,促进消费升级、投资增效。深度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加快推动&互联网+&和分享经济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增加新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第一节&&&& 激发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大力发展消费经济。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引导和推动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推动消费升级,重点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等方面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提高服务质量水平,降低消费成本,激发消费新动力。推动电子商务、直购进口等新型商业发展,促进互联网消费和实体店消费相结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适应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强居民消费体验感。推进放心消费创建行动,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健全消费纠纷解决服务体系,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的放心消费环境建设新格局。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实施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重点项目,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坚持重大项目引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产业项目。完善项目招引决策体系,建立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加大政府对投资各类要素保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领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提高企业投资信心。
  努力创造新供给。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缓释局部金融风险。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采用柔性、共享平台等生产和服务方式,开发引领消费时尚的概念产品、设计理念和新兴服务,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用户体验质量和水平,将消费者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建立健全适应供给模式创新的监管规则,营造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激励市场主体供给创新。
  第二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
  依托&智慧无锡&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商贸、&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发展,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搭建&互联网+&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开展政务等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试点,鼓励发展&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工程监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在锡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培育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应用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培育互联网思维,营造浓厚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氛围。
  第三节&&&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需求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军民融合方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支持在锡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壮大,鼓励和助推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维修领域,重点在物联网、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配套、机械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项目。强化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打破军民科技创新壁垒,探索建立军民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快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国防动员潜力,编制城市平战综合防护建设发展规划,继续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信息、测绘、人防等基础设施融入国防功能,提升城市综合防护能力。深入推动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积极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主动帮助在锡部队解决好退役军人和职工安置,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强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2家,形成市级以上军民结合特色产业集群8个,培育军民结合特色产品20个。
  第四节&&& 加快发展分享经济[7]
  顺应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灵活就业、有效降低发展成本的优势,推进分享经济成为新亮点。拓展分享经济新领域,重点支持快递物流、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媒体创意、租赁服务等领域,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实现分享经济快速成长。探索创新分享经济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各类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为分享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七章&&&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主动融入国家开发开放大格局,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增强吸引外资能力,推动外经外贸合作,促进开放园区转型升级,强化区域合作,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一节&&&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认真落实无锡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全方位推进无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基础设施、经贸往来、产业投资、人文会展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成为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城市。鼓励开展境外园区建设,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发展模式,重点推进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努力把西港特区打造成为中柬友谊城和&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样板园区。推动会展交流合作,以新能源大会、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工业设计博览会、全球锡商大会等展会为平台,吸引海外会展集团来锡办会办展,鼓励和组织企业到沿线国家地区参展办展,扩大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文化、教育、体育等人文领域交流,重点开展友城、校际、球类运动等交流合作。到2020年,无锡结对国际友城数达到50个以上,西港特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无锡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区位优势和江阴沿江发展综合实力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对接国家、江苏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计划,加快推进铁路、港口、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上海港及长江沿线港口在码头操作平台、物流运输体系、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对接力度。积极与长江沿线城市共建流域治理协调机制和生态文明联动发展机制,强化区域环境协作,共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打造长江生态绿色廊道。
  第二节&&&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推动利用外资重点领域转变,深化先进制造业国际合作,积极有效引进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的、与无锡优势产业结合紧密的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协同引进拥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丰富和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引进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数据服务、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医疗健康、休闲旅游、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服务业外资项目。加快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建设进度,打造国际化人居环境,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社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逐步推动外商投资管理方式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提高外商投资管理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水平。鼓励企业境外上市,探索推进外资基金股权投资模式。到2020年,引进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150个。
  加快&走出去&步伐。重点围绕钢铁冶金、化工化纤、电线电缆、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优势行业,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企业境外投资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环节延伸,提升无锡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多种形式,承揽境外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推动节能环保、光伏风电、海洋工程等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承揽系统集成业务,提供从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服务。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设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优进优出计划,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扩大机械装备、海工船舶、光伏新能源、电线电缆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稳定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推动外贸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对外经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发展。促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载体和企业,鼓励外贸企业实现电商化转型。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立便利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外贸发展体制,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强口岸建设,扩大航空口岸开放范围,积极完善农产品、药品、肉类进口和国际邮件互换等口岸功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鼓励发展进口贸易,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稀缺资源性产品进口,建设一批进口消费品和工业品交易中心。
  第三节&&& 推进对外开放载体功能提升
  分类推进开发区建设。突出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提升,坚持高端发展方向,主攻集聚和培育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引进培育多元创新主体,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推动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鼓励和引导省级开发区向特色产业发展,全市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至少拥有一个产业形态完备、产业集聚度高的特色产业园区。支持惠山经济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等综合实力领先、产业特色明显、内生动力突出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江阴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到2020年,全市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到位注册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0%、75%、7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和GDP占全市比重均达到50%以上。
  加快推进全市开发区功能整合。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明确综合类开发区的管理权限,理顺开发区与所辖街道(镇)和所属行政区的关系。加强对开发区的动态管理,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等开发区的分类考核体系。强化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增强开发区服务能力,建立创新驱动支撑体系、经济运行促进体系和统一高效管理体系,完善&一站式&政务服务,营造&公平、公开、透明、便捷&的综合营商环境,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第四节&&& 强化区域和地区合作
  全面对接服务上海。依托长三角经济协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交流。协同对接上海新一轮发展,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对接良好、产业转移加快、服务功能完善、人才流动顺畅和资源有效共享。借鉴和复制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扩大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社会等服务业开放政策先行先试。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对接上海快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口岸、海关、商检等一体化服务功能体系。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优化完善太湖新城、锡东新城等载体设施和服务功能,以产业金融为核心,重点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金融中介服务业以及高端商务服务业,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区、承接区和拓展区。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转移。
  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和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苏南提升&的要求,积极推动苏锡常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引导产业载体、社会事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编制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规划,统筹锡常泰三市基础设施、园区产业、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共建共享。健全协调工作机制,提升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功能和水平,推进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区建设,适时探索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做好南北挂钩和对口援建。积极对接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参与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南北挂钩合作,推进共建开发园区建设发展。探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途径,统筹谋划援疆工作,立足资金&输血&与产业&造血&并重、项目建设与服务管理并举、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兼顾,促进资金、项目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保障改善民生倾斜,提高援疆建设质量和效益。继续做好陕西延安、重庆云阳等地对口支援工作。
  加强与台港澳地区合作。服务中央对台工作大局,推进与台湾地区城市合作发展。按照国家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总体要求,依托全球锡商大会,深化与台港澳在制造业、农业、旅游、金融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无锡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试验区等建设。
  第八章&&&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优化&一体两翼&城镇体系结构,打造市域城市群。实施&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推进行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市域城市群
  优化完善城镇体系。坚持&一体两翼&统筹均衡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进无锡中心城区建设成为Ⅰ型大城市、江阴城区建设成为Ⅱ型大城市、宜兴城区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培育一批重点镇建设成为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良性互动的市域城市群,与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
  统筹无锡&一体&发展。统筹梁溪区、太湖新城等核心城区发展,加快推进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与核心城区有机融合,提升无锡中心城区综合功能。推进城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序推进梁溪区城市更新,优化功能布局,推动文化旅游商贸融合,有效整合土地、存量资产、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梁溪区发展活力。强化新城产业支撑,推进太湖新城、锡东新城产城融合,完善各类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商务、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等产业,促进城市形态建设与功能开发的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
  加快&两翼&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江阴的临江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发展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临港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江城市。充分发挥宜兴作为京杭高铁节点的优势,加快建设丁蜀高铁新城和宜兴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提升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发展水平,支持宜兴向苏西南、浙西北、皖东南地区辐射,打造成为苏浙皖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进乡镇分类发展。积极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推动重点乡镇向小城市发展,一般乡镇向特色小城镇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依托江阴周庄、华士,宜兴官林、和桥,锡山东港,惠山洛社等一批重点镇(涉农街道),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人口规模集聚、综合实力较强、功能配套齐全的小城市。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依托江阴新桥、宜兴太华、锡山鹅湖、惠山阳山、滨湖胡埭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涉农街道),充分发挥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交通枢纽等功能,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型、生态旅游型、古镇保护型等特色小城镇。
  第二节&&& 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
  坚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促进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无锡空港、江阴港口、无锡内河港口联动发展,规划建设无锡市区、宜兴城区货运通道与江阴港区疏港通道,提升江阴港口货物吞吐功能。加快锡澄锡宜连通干线公路建设,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建成西环线、新锡澄路,加快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快速联系通道、无锡至江阴城际铁路、无锡至宜兴城际铁路、宜马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筹划研究。统筹推动锡澄锡宜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江阴高新技术开发区青阳园区和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促进协同发展,成为锡澄产业合作的先导区。依托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建设,加强滨湖区、新吴区和宜兴沿太湖地区产业合作,共建环太湖旅游圈,探索打造环太湖科技产业带。
  第三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
  优化农村布局规划。根据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实际情况,尊重乡村演变的自然客观规律,以市(县)区为主,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编制和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合理确定一定发展阶段内的规划发展村庄,明确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对空心村开展重点整治行动,有序推进&空壳村&撤并。对规划发展村庄,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房屋建设,探索通过宅基地置换、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进行建设改造,改善农村形态和居住条件。
  推进农村特色化建设。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分类指导,培育发展产业重点村、历史文化村、生态特色村等类型的特色村庄。鼓励江阴三房巷村、宜兴都山村等一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人口规模较大、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庄,向特色小城镇发展。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乡村特色保护计划,加大锡山严家桥、惠山礼社等历史文化型特色村庄保护力度,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方式,提高保护水平。加强锡山山联村、惠山万马村、宜兴善卷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江阴华西、惠山阳山、宜兴湖?等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丰富&农村美&新内涵,更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全面启动街道(镇)生态文明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宜兴、惠山等地开展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推进镇、村道路修缮升级,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开展畜禽污染专项整治,把市域内太湖一、二级保护区率先建成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样板区。按照康居村、美丽村、整洁村标准建设重点村、特色村、一般自然村。强化村级&四有一责[8]&建设,统筹推进农村污水有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偏远地区逐步推行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器的使用,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提升乡村风貌特色,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研究实施切合实际的农村房屋改造政策,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房适度集中工作,提高农村居住条件和质量。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达到100%,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和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用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探索和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共享机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加快推进&政经分设&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制订成员资格认定办法,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市(县)区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和街道(镇)产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四节&&&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区域骨干交通网络和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铁、空、公客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公、铁、水路货运物流交通枢纽,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基本形成快速高效、便捷顺畅、集约环保、安全可靠、立体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空港建设。积极争取逐年增加苏南国际机场航班总量,开通加密国际、国内航线。重点开通至东北亚、东南亚的航线,加密与环渤海、成渝、珠江三角洲和黔中、滇中区域性城市群等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快线运输。开展机场第二跑道前期研究和建设准备工作。扩大航空口岸开放范围,打造集长三角地区增值中心、国际邮件互换中心、物流分销配送中心、华东物流空运副中心于一体的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加快空港产业园发展,做大临空经济规模。加快推进军民合用机场深度融合试点,积极参与长三角民航发展空域调整,扩大苏南国际机场空域容量。加快通用机场布局研究,规划建设宜兴丁蜀通用机场和江阴通用机场。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建设宜兴、江阴、梁溪等通用航空产业园,培育发展空中游览、公务飞行、通航信息和情报服务、通航培训会展等重点行业。到2020年,苏南国际机场新开或加密15条以上国内外航线,旅客年吞吐量超过61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5万吨,苏南国际机场建成国家干线机场、苏南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枢纽机场。
  &&水港建设。加快把无锡(江阴)港打造成为全国内河特别是长江黄金水道中国际化集约化现代化建设示范港区。推动江阴保税物流中心升级成为综合保税区,延伸保税业务范围,争取海港待遇。提高跨关区快速通关作业效率,推动江阴一类开放口岸与内陆海关监管场所合作发展。加快无锡(江阴)港码头整合建设,打造长江中下游LNG集散中心。到2020年,无锡(江阴)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加快无锡港内河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利用效率。完成锡澄运河&五改三&工程,继续推进锡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
  &&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构建以&三纵(锡张、锡澄、常宜高速公路)&、&六横(沿江、沪宁、锡宜、锡太、宁杭、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三联(锡苏、宜长、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开工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推动锡太高速公路、宜长高速公路、常宜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重点加强城市快速路、城市支路和薄弱地区道路建设,规划建设城市快速外环,每年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城市道路,切实解决&断头路&问题,减少高峰时段城市堵点。加强城市非机动车道建设管理,完善古运河风光带、太湖新城、环蠡湖景区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停车位数量,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城际和城市轨道建设。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推动南沿江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及江阴长江公铁大桥规划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地铁1号线南延段工程和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研究确定第三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适时启动,推动苏州至无锡硕放机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进常规公交与地铁有机衔接,完善交通接驳换乘体系,有效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完善市政公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加强能源供应保障,优化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环境卫生、道路照明、垃圾处置等系统,提高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发展集中供热事业,推进清洁能源(热)电厂建设,提升热电企业环保水平,加快建设西区、蓝天、东亚电力(无锡)等燃机热电联产二期工程。加强天然气供应保障,新建液化天然气储配站、川气第二门站和沪苏锡&无锡门站,增强应急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供给安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电网&无锡配电网&示范项目建设,优化地区电网结构,保障电力需求。提高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可靠性,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建设。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工程并适时启用,加快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工程建设,完成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封场库区的生态修复。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新沟河拓浚工程,加快推进新孟河、白屈港、伯渎港、九里河等河道延伸拓浚和整治工程,规划建设长江堤防和太湖大堤整治提升工程、锡澄运河北排扩大工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整治&背街小巷&脏乱差问题,落实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城市形象与环境面貌。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建设。加强气象、地质、地震、农业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摸底、分析评估、预警发布等机制。利用人民防空、轨道交通等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增强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引入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救灾应急装备水平。加强消防、危化品应急管理和集中经营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专业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灾害保险,完善社会救灾重建体系。
  统筹规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编制和实施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推动地上与地下空间利用相衔接。充分利用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已建综合管廊,打造新城综合管廊示范项目,推动更多的新建区域安排管线入廊。探索适合地下综合管廊特点的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健全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体制机制。
  专栏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
  机场:运输机场:配套苏南国际机场枢纽建设,建设无锡机场航空物流园区,推进空港汽车站建设。通用机场:加快推进宜兴丁蜀通用机场、江阴通用机场建设。
  港口:整合沿江港口码头建设,到2020年,无锡(江阴)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加快无锡港内河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利用效率。
  公路: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推进S58苏锡常南部高速、S48锡太高速、S45宜长高速、S39常宜高速一期等项目;继续完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等重要干线公路。筹划研究宜马快速通道。
  航道:完成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续建锡溧漕河航道三级整治工程。
  城际和城市轨道:加快推进南沿江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及江阴长江公铁大桥规划建设;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地铁1号线南延段工程和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研究确定第三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适时启动,推动苏州至无锡硕放机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筹划研究无锡至江阴城际铁路、无锡至宜兴城际铁路。
  第五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以&感知中国、智慧无锡&为主线,以民生服务为核心,充分发挥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作用,重点建设智慧无锡&一中心四平台和若干个重点应用提升工程&,促进资源有效整合、系统高效对接、服务时效提升。实施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智慧城市试点计划,提高无锡智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施支撑保障&互联网+&新硬件工程,大力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宽带提速和三网融合&四大工程&建设,推动基站、管线等基础性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速4G网络全城覆盖,实现千兆带宽到企业、百兆带宽到家庭、20兆带宽到农村。持续扩大城市出口带宽,不断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处理能力。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平台,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演进、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加快提升核心芯片、高端服务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关键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到2020年,建成新一代城市光纤宽带网络、若干个云计算中心。
  加快信息资源汇聚利用。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建设苏南大数据中心,扩大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的数据和服务汇聚范围,汇集人口发展、经济运行、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息。推动人口、法人、部门业务等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融合,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研判,为科学预测、正确决策和快捷处理提供支撑。完善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开放平台,支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规范有序利用公共数据开发新应用和新服务。
  推动智慧应用发展。重点建设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经济运行四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安全可控的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交通运输、市容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等重要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长江液压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