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廉租房能不能买卖的人能不能购买新能源汽车

我是销售代理机构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中文房产网站排名第4。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当前合作新盘超过2000个。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更快更准推广合作业务。
您的位置: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已制定行动方案正完善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已制定行动方案正完善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
西安将突出高质量发展、加快迈进“万亿俱乐部”;建议连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轨道交通;建议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都市农业……本次全国两会,陕西代表团代表聚焦“关中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群策群力,共同为大西安的发展建言献策。对于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规划,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上官吉庆介绍,目前,西安已制定了《西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方案(第七稿)》,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下一步还将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形态、加快国际化进程等重大问题,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完备的规划体系。规划:西安将建成“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总的来说,将依托西安的历史文化、战略区位、科创人才、开放平台、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六维支撑体系),早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真正让西安这个“龙头”扬起来,从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示范指引、服务支撑“三大作用”,助力城市群形成既根深干壮、又枝繁叶茂的生动局面。辐射带动作用。就是要发挥西安区域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聚集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流转中心等诸多中心的“溢出”效应,推动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特别是对部分工业实施“腾笼换鸟”,梯次转移到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发展各有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战略合作、各展所长的经济格局。指引示范作用。就是要发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和自贸区建设等先行先试优势,以及在全面开放、“双创”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健全多元共享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指引城市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服务支撑作用。一方面为群内各城市做好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服务,帮助他们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投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强支撑。经济:突出高质量发展、加快迈进“万亿俱乐部”谈到如何将西安打造成为西部经济中心,上官吉庆说,西安将以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总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协调拉动作用,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做优质量,在做优质量的前提下做大总量。一方面是突出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充分发挥科教人才、国防军工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硬科技”“黑科技”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半导体产业、文化产业等),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实施“三换三名”工程,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跃升,全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是加快迈入“万亿俱乐部”,着力打造4个万亿级大产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文化旅游大产业,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将西安建设成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城市和国家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城市,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民生:势必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 收入的增多谈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会带给市民的实惠,上官吉庆说,城市首先是“人”的城市,而非“物”的城市。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为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奋斗,是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官吉庆说,西安蓬勃发展了,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经济的繁荣会带来工资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多,同时城市的环境更优美、服务更高效,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会更舒适、更方便。当然,从建设到建成,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有决心早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让市民共享建设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全域旅游示范区关中平原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但旅游发展还存在特色不鲜明、聚集优势不突出,对丰厚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创新不足,旅游文化产品缺乏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建议,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全域旅游示范区。吕建中说,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关中平原城市群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这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而《规划》中提出了“畅通城市群内快速交通网络”的要求,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良好硬件设施基础。通过软实力与硬设施的对接,有力推动3省12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以西安为核心,以渭河滨水生态带、大秦岭山地生态带、黄土高原生态带为轴线,突出历史、景观、遗产、城镇、生态特色,围绕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丝路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通过旅游产品共创、旅游线路共设、旅游市场共拓、旅游品牌共塑,打造2小时全域旅游区,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高级别旅游目的地,进而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跨区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他表示,目前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全域旅游方面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旅游资源效能发挥不足;二是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对丰厚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创新不足;三是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充分,缺乏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四是文化旅游集聚优势不突出,缺乏科学有效的联通、联动;五是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通畅,特别是一些跨区域的大遗址或景区一般由多部门分割交叉管理,内部调控难度大。吕建中据此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领导机构,编制关中平原城市群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搭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设立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创新“旅游+金融”发展模式,由国家有关部门协调,西安市人民政府牵头,联合金融机构、12个城市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将资金投向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核心项目建设和精品工程,形成一批既有机融合,又各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立足关中、联通全国、影响世界的“一带一路”重大人文交流支点旅游品牌。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华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赵瑞利 采写拍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李晋 摄华商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亟需在渭南中部与运城中部跨黄河新建高速通道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建议,将陕西富平至山西永济段作为京昆高速复线建设。李明远说,作为关中城市群的重要区域和组成部分,陕西东部的渭南和晋东南的运城,跨黄河交通不畅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从北到南,除京昆高速禹门口黄河大桥与潼关风陵渡黄河大桥外,沿黄河130公里范围内,再无公路桥跨越黄河连接陕晋,严重制约了陕西东部与山西、河南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亟需在渭南中部与运城中部跨黄河新建一条高速通道,解决西安通往运城的车辆需向北绕行京昆高速或向南绕行连霍高速进入山西的问题。目前,国家要对京昆高速改扩建,若按原线路建设,无法有效解决陕西渭南与山西运城跨黄河之间“两头有路、中间无桥”的现状,应当在京昆高速改扩建中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将改扩建与解决跨黄河交通不畅问题统筹考虑、一体推进。李明远建议,将陕西富平至山西永济段作为京昆高速复线,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十三五”规划,起点从富平县城东刘集镇接京昆高速,向东经卤阳湖南部,沿蒲城县南缘,过大荔县,设特大桥跨越黄河后,进入山西省运城市,终点接入山西省运(城)风(凌渡)高速,路线全长134公里,并于2019年开工建设。此事陕西渭南市和山西运城市已多次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这既可解决京昆高速复线建设问题,又对国家中心城市西安辐射带动晋东南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昝林森陕甘晋三省应联动制订关中平原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昝(zǎn)林森说,应实行三省联动,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都市农业。昝林森说,关中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碎片化、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建立在优质化基础上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还比较弱小。农产品的品牌化、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监控和溯源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农产品大品牌比较少,能做到全程质量监控和溯源的更少。粮、果、畜生态循环链衔接不够紧密,产业关联度比较薄弱,农业绿色发展面临较多问题。昝林森建议,应进行三省联动,制订关中平原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陕西、山西、甘肃三省应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市场需要的农林牧渔优质产品差异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规划,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同时,也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群经济发展对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优质农产品需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城市圈需求特征,统一规划,分区实施,个性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西安自贸区及其杨 凌片区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将关中平原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较高,需求与市场衔接最紧密、贸易最畅通透明的现代优质农产品生、加工和流通基地。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公交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曼利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应尽快实现轨道交通相连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公交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曼利说,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会给西安市民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比如医疗方面会有一些全球的高端医疗资源、甚至国际的高端资源进入西安,让老百姓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教育方面可能会加强西安和国际学校的合作,使西安的学生有更多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此外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建设,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每一个市民都能够享受到西安发展带来的红利。王曼利说,面对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大西安”理应加紧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化大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比重不少于50%要求,依据《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年)》、《关中城市群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合理确定下一阶段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向,加大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提升轨道交通的覆盖和影响范围,尽可能多的覆盖城市近期核心建设区域大型的对外交通枢纽,如高铁站、机场等,打造内外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力争2025年的轨道交通客运比重达到35%左右,为大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服务水平。从大西安都市区的发展看,目前迫切需要尽快形成连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三地的轨道交通通道,引导三地的协调发展。王曼利据此建议,希望国家部委重视西安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以支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对贯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三地的轨道交通建设优先考虑。
7×24小时热文榜
你可以按区域查找咸阳新房、二手房,也可以按区域查询咸阳房价。同时,你买房 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区域二手房
Copyright&(C)&2017& 深圳市吉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最近联系人
查看消息记录
按Ctrl+Enter发送Uninitialized string offset: 2 in /home/wwwroot/www.bolearn.com/read.php on line 81
申论一点通(38篇申论标准表述)_图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背景: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自主 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 需要。要想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 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 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 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 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 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 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 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 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 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 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 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 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 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 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 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鼓励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坚 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的学习型社会。尊重人,依靠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而宏大的人才基础。 二、 必须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 创造公平诚信、 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 将鼓励和保护创新列为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 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充满生机
活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实现科技创 新成果的社会共创共享。 三、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 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技术发明。鼓励竞争,促进合作, 宽容失败。尊重和鼓励好奇心、创造性。崇尚理性质疑,尊重学术自由,创造科学 民主、和谐合作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传统束缚, 不受利益干扰,坚持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接受实践、同行、市 场和历史的检验。鼓励知识、技术的传播和转化,鼓励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努 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 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 四、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 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 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 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 障。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技 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 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 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 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 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 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2009 年 7 月 17 日 下午, 我国“十五”期间重大科学工程、 总投资 6.4 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 改造工程(英文简称 BEPCII)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 收。竣工验收后,BEPCII 将投入高能物理实验运行,并计划今年内向同步辐射用 户开放, 提供同步辐射专用光。 据介绍, BEPCII 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 设计对撞亮度较原来提高 30 至 100 倍,并实现“一机两用”(两用即高能物理和同 步辐射),使 BEPCII 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目前国际上最 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2.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正式竣工。2009 年 4 月 29 日下午,上海光源国家重 大科学工程“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竣工典礼隆重举行。坐落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 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在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应 用价值。如果说医院X光为人体骨骼和血管“拍照”,那么“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发 出的超强X光将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带来一场“成像革命”――它将利用比普通X光
机亮上亿倍、强百万倍的同步辐射光对物质进行微观“成像”,为许多前沿学科领 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最先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3. 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09 年 1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 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 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 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 向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 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 宪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 视,表明了我们党、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自 主创新。 4.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8 年 9 月 25 日 21 点 10 分 04 秒,神 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 F 火箭发射 升空。飞船于 2008 年 9 月 28 日 17 点 37 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 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 2 天 20 小时 27 分钟。我国 3 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 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中国从 此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 迈出的一小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
“扶持中医药发展”
背景: 中医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惯例,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 药和民族医药,以下统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 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 任。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 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新形势下,中医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 重视。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国家“十一五” 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都将中医药列为重 点内容,中央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也在大幅增加。可以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已进 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医药系统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卫生和中医药的方针政策, 抓紧落实中医药各项规划和任务。 “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 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 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 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二、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 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 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 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 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 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 势。 三、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 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 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 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 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 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扶持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 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 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 式, 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 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 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二、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 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 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 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 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 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 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 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 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对策: 一、 加大中医药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国家和地方应加大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 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 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
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 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 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 研、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 二、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加快名老中医经验、学术、技能、文献的继承、 抢救工作的步伐,以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等方 面的优势领域、优势病种为重点,以建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抓手,坚持临床 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手段,积极吸收西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 成果,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推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在现代化、国 际化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保 健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 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大力推进生产名药、创办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 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的“三名三保”工程,不断提高和增强中医 诊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强中药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中药的统筹 协调发展。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中医药教育 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普及。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的 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培育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努力营造体现中医药文化 理念的人文环境,使中医药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 组织实施好“中医中药中国行”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 使用中医药,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 好地享受到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扶持中医药发展”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全国性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贵州省卫生厅 7 月 7 日召 开新闻发布会, 通报“中医中药中国行”近期将走进贵州, 为贵州贫困乡村培训医生并 开展义诊活动,让全社会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中医中药中国行”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第一次全国性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主要目的是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 姓。活动期间,贵阳市将举行中医专家大型义诊咨询;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展览; 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现场体验等多项活动。 2.国家评选 30 位国医大师。 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 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座谈会 6 月 19 日在京召开, 会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第一次 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国家级中医大师。经推荐、评选、公示等程序,获得首届“国 医大师”称号的共有 30 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 医药)人员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 55 年以上,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这次评选 的 30 名“国医大师”中,年龄最大的已达 93 岁高龄,最小的年龄也有 74 岁。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指食品中包含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 题。“餐桌上的污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 加严峻。曾几何时,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接二连三。三鹿奶粉事件、“苏 丹红”事件、福寿螺吃出线虫病、多宝鱼检出违禁药物、面粉里“调白块”超标、粉丝 中发现致癌物等等,这些暴露出来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民以食为天,解决“食品安 全问题”迫在眉睫。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亿 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 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 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 45 万个食品生 产企业中,10 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 35 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 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 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 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 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且《食品卫生法》确 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不适应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现 状。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 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 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 乏威慑力。 三、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 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 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 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 到实处。 四、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 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 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 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 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 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题。但由于处于管理 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 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 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 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 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 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 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 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 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 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 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根据我 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 进程。 五、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 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 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 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 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 广告;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七、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订 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 品查验制度;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制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 控制规范,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此外,还要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开展食品安 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食品安全问题”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食品安全法》施行。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统一食品国 家安全标准、取消食品“免检制度”、 确立民事赔偿优先原则、权益受损消费者可要 求十倍赔偿……2009 年 6 月 1 日,中国开始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这部已出台 四个月的法律将为系统有序地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开启中国 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新阶段。《食品安全法》经过四审、横跨三年、历时一年多, 今年二月二十八日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今日起取代《食品卫生法》开始实 施,从“卫生”到“安全”,两个字的改变,表明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观念到监管模式的 转变。
2.瘦肉精事件。2009 年 2 月 19 日,广州市卫生局分别接到天河、增城两区共 有 11 起因吃猪内脏引起腹痛、腹泻报告,涉及 46 人。在对中毒人员剩余食物进行 的检验报告显示,瘦肉精呈阳性。导致本次“瘦肉精”中毒的生猪由生猪个体经营者分 别收购自湖南省冷水江市、涟源市、新化县、衡阳县,通过天河牲畜批发市场进入 广州市天河、增城的肉菜市场进行售卖。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曾用于治疗支 气管哮喘,其对心脏的副作用大,故已弃用。它可明显增加瘦肉率,一些养猪户掺 入饲料中使猪不长膘。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甚至心脏骤停 致昏迷死亡,特别对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患者 有极大危害。因此全球禁用做饲料添加剂。 3.三鹿奶粉事件。2008 年 9 月 9 日,媒体报道“甘肃 14 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 同患肾结石”。当天下午,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调查组赶赴三鹿集团。9 月 11 日,除甘 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也有类似案例发 生。当天,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厂被贴上封条。9 月 12 日,联合调查组确认“受 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同日,石家庄市政 府宣布,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 聚氰胺所致。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 料等,造假者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来冒充蛋白质。截至 9 月 21 日上午 8 时,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 1 万余人,官方确认 4 例患儿 死亡。9 月 22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因“毒奶粉”事件引咎辞职。 2008 年 10 月 9 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4.“苏丹红”事件。2006 年 11 月,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在北京市场抽检了来自河 北、江苏、湖北、山东等地的红心咸鸭蛋样本 22 个,其中红心样本 14 个,其他样 本 8 个。检测结果显示,有 6 个红心鸭蛋样本检出苏丹红 B,含量从 0.041ppm(毫 克 3 千克,百万分之一)到 7.18ppm。6 个样本中 5 个来自河北、一个来自湖北。经 查,此事件是由于鸭蛋经销商以高价回收红心鸭蛋为诱饵,向养殖户销售化工染料 苏丹红,河北省平山、井陉两县的部分养殖户饲喂蛋鸭时使用了从鸭蛋经销商处获 得的苏丹红而造成的。“苏丹红”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 食品生产。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权力腐败问题”
背景: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党或国家机构的一级组织,党或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 国家机构任命的其他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党 纪政纪,违犯国家法律、侵犯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政治影 响的蜕化变质行为。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我国“权力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监守自盗,挪用挤占国家 的专项资金;采购物品收受回扣,侵占公款;走私贩私,严重扰乱国家经济秩序;
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 取不正当利益的;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的;以赌博或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 敛财的,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领导干部 配偶、子女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特别是违规发放与核销贷 款;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搞虚假招标投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 获取利益;违规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参与矿产开发;在企业重组改制中隐匿、私 分、转移、贱卖国有资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违反 津贴补贴有关规定的案件,在征地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管理、 环境污染、库区移民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 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收受商业贿赂。有些领导干部违反 组织人事纪律,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以个人好恶恩怨取人,利用手中职权安排提拔 子女、亲友、亲信、同乡,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拿职位送人情,搞交 易,拉关系,甚至变相卖官。 二、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生活作风腐化的桥梁。少数公职人员和党员领 导干部,依仗手中的权势和占据的领导岗位,在生活上迷恋灯红酒绿,腐化堕落, 大搞以权谋色。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美色为诱饵,进行权色交易。这部 分人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自己捞取钱财、获取美色的桥梁。在工作交往上把权力 变为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的机会。部分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紧紧与吃喝联系在一 起,好象不吃不喝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使动用公款吃喝玩乐之风越演越 烈。有人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而你用权请我,我用权请你,出现一宴接一 宴,天天赴宴大吃大喝,甚至贷款吃喝,送礼、三陪都由公款支付。变相公款旅游、 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汽车、违规集资建房和超标准多占住房等问题。 三、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获取名利的条件。在权力腐败中,部分权力已 经介入意识形态领域,当权者把手中的权力变为捞取政治地位和资本的手段,以手 中的权力和金钱为动力,弄名利地位,弄官衔待遇,弄先进劳模,弄文凭职称,弄 虚作假,欺上瞒下,谎报成绩,大搞浮夸。 “权力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利己主义不断蔓延。以商业贿赂为特征的权力腐败行 为的主要根源是一种市场行为的利益导向。一方面,由于现行的行政大权落在一小 部分管理人员手中, 他们手中掌握着“生杀大权”; 另一方面, 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买方中一部分会在利益的驱动下,用获得所拥有的超额报酬中的一部分,以贿赂(红 包或回扣)的方式来争夺。 对超额报酬的估计与正常报酬的预期两者之间的差额越大, 越存在行贿的经济基础。 二、在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以及对权力的监督机制 不够完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之中,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还没有制订出来。不健全、不完善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而不 健全、不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更使得腐败有机可乘,有空可钻,腐败必然蔓延,为 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部分地区转 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 为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二是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不规范, 存在随意减免税费的弊端;三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行政权力不当介入,产生 严重腐败问题;四是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力。种种事实表明,“小金库” 已经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经济源头。五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 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 监督机制不健全。 三、部分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中,放松对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严重的学习,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 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 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 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 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 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 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 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 四、对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 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件的温床。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 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 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 能自拔。虽然每年都有一批腐败分子被查处,但从量的角度,对腐败的查处率仍低 于腐败的滋长率;从质的角度,惩治严厉不足,宽软有余,一些腐败分子仍存侥幸 心理,弄虚作假,查住自认倒霉,查不住白捞好处。 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 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很多严重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 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案件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群体性腐败案件,与 一些人以人划线,搞“小圈子”有关,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进圈子,对上送 钱送礼,都是为了一个“官”字,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从案件查处的情况看,一些 职务犯罪案件的腐败分子的买官卖官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经济性 的交易行为。 解决“权力腐败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政府系统的腐败行为,集中发生在行政审 批、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政 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 权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 行机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反腐败要靠教育、要靠法制,还是搞法制靠得住。制 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
反面。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遏制腐败要把制度建设作为 重点,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要求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内容,坚持用制度管 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从根本上消除滥用权力的问题。 一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调整 行政许可事项。现在,一些行政机关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很容易出现权 力滥用和权钱交易。今年,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对现有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 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继续进行清理,下决心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对确需 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方式,明确各个审批环节的标准、 条件、时限和相应的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相互制约、 相互监督。特别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推 进行政审批公开, 实行“阳光”审批, 推行网上审批。 加快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加强对行政审批权运行的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 二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把涉及人民群众 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 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各级行政机关要抓紧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建立健全政务公 开基本制度,市(地)级以下政府要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各 部门要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学校、医院和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环保、公交等 公共事业部门也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政府信息公开 条例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修改后将公布施行。这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重 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 通过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参与经济社会 活动,监督行政行为。 三要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接受人大监 督、政协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 独立履行监督职责。现在有些被查处的大案要案,社会上早有反映,群众也有不少 议论,是不难了解清楚的,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酿成严重后果。我们一 定要在建立健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纠正过错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做到防微 杜渐。今年要在全国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建立政府绩 效评估制度,科学评估政府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内部的专 门监督。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审计部门要 重点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的审计工作。 二、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商业贿赂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 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毒化社会风气。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采取 更加有力的措施治理商业贿赂,务必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加大查办商业贿赂大案要 案的力度,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威慑。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监管权、 执法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对权钱交易、商业 贿赂比较严重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 等领域的案件,要重点查办。对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级别高、涉案范围广的重大 复杂案件,要加大督办力度。不论是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 都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二要抓紧研究制定近期能够见到实效的法规制度。强化对 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对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要实行高
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依法处理。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 这些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 通报典型案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支持新闻媒体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和曝光, 增强全社会反对和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区各 部门都要进一步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从严把关,不能为了赶进度而降低要求和效果。 三、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近些年,政府机关违规修建豪华 办公楼和培训中心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十分突出,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有 的机关办公楼占地面积过大,人均使用面积严重超标,建设装修豪华;有的打着培 训干部的旗号,兴建的“培训中心”像星级宾馆一样豪华;有的贫困地区不惜贷款、举 债,挪用扶贫款、救灾款等专项资金,违规修建高档楼堂馆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 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形成极大反差。违反规定建设高档楼堂馆所,追求和攀比 办公场所豪华气派,是一种严重的铺张浪费行为,也是滥用行政权力的腐败行为。 这种做法挥霍浪费国家资财,加重人民群众负担,严重背离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助长追求奢侈享乐的不正之风,腐蚀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进取意志,影响很坏, 危害极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对这股奢靡之风,要狠下决心, 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刹住。为此,今年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清理。要对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兴建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情况 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查。对于违反规定拟建和在建的楼堂馆所,要坚决停建和缓建。 已建的要根据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予以处置,直至没收、拍卖或改作它用,决不能 再作为政府的公用场所。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违反规定建设楼堂馆所的直接责任人 和有关领导人员,要追究责任,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要选择一些典 型案例曝光。 二是严格控制。对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规模、占地面积、装修及设备标准、项 目工程造价和资金来源要严格控制。现有办公楼已经达到标准的,一律不准改扩建 或购买办公楼。对确需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要严格报批, 严禁未经批准开工建设。今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批准新建培训中心项目,不 得再安排政府预算内投资对现有培训中心进行扩建和改造。 三是健全制度。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就作出过严禁兴建楼堂馆所的决定, 此后又多次作出有关规定。现在,要根据新情况和新特点,修订规范楼堂馆所建设 的法规制度,完善项目建设审批程序和监管机制。严格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增 加预算透明度。要把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 受群众监督。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有禁 不止的,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 任。对于审批把关不严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审批人员的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政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胡锦 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 活作风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强调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 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党大力 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各级政府、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学习, 全面贯彻落实。结合政府系统工作特点和当前实际,要特别强调厉行节约,规范职 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要始终牢记“两 个务必”,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大手大 脚,奢侈浪费。一要严格控制公务消费。现在人民群众对职务消费过多和行政成本 过高议论很多,意见很大。各级政府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 管理规定》,严格规范政府机关公务接待,改革公务接待方式,探索公务接待社会 化的途径。要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出国考察和公务用车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 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格管理和规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职 务消费。将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 内容,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要严肃查处。二要下 大力气解决会风文风问题。会风文风反映政风,反映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反映工作 的质量和水平,会议多、文件多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文山会海不仅耗费 干部大量精力,而且浪费政府大量资源,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 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文件数量,增强文件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全面清理和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和表彰活 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显著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 五、继续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实质,是一些政 府部门滥用权力或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我们是人民的政 府,要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疾苦,各种权力都必须用来为人民谋福祉。各级政府要把 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群众办实事。今年要重点 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 续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严格规范学校办学和收费行 为,对学校乱收费的,要严肃追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二是继续整顿和规 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切实规范医疗 机构的诊疗和收费行为,规范新药审批和药品价格核定办法,认真治理医药购销中 的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三是解决城市住房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各城市都要 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交 易、中介等环节的违规违法行为。四是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 专项行动,严肃查处环境保护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五是坚决查处农村乱收费,防 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要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 安全生产、涉法诉讼中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继续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 题。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背景: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 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
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 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 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 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 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 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 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 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 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 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 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 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 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 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 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 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 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 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 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 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 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 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 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 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 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 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 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 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
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 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 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 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 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 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 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 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 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 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 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 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 快又好的发展; 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 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 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 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 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 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 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 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 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 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 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 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 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 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 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 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 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 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 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
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 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 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 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 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 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 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 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 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 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 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 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 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 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 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建设和谐文化”的对策: 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谐文化建设 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 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 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人无德不立,国无 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 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 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 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 容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 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 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 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 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 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 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
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 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 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 给人感动;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 人启迪。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以 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 和文化服务。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 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 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五、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 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 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 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 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 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 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 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 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 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 1.6亿,这意味着不到 10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 交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被诸如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 信息的传播所困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 崭新课题。应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网 络从业人员和网民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逐步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背景: 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 495 万人,这个数字在 2006 年为 413 万人, 2005 年只有 338 万人,2004 年 280 万人,平均每年增幅 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 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许多毕业生总是抱怨找不到工作,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网上求职几种途 径都尝试了,但是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却寥寥,或者是根本没有。还有一部分毕业生 应聘过程很顺利,但是到了签约环节往往出错,举棋不定,错失良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 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 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 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 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 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 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 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 虽然 2006 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 1000 万人, 但依然还有 1400 万人待业。2007 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 1200 万个, 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 2400 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 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 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 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 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 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 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 4 个城市就接收了 15 个省市 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 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 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 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 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 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 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 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 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 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 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 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 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 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宏观 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一、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 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二、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 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三、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 才智。 四、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 套性。 五、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 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 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 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 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 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 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 全面落实就业的“一 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 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 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 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 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 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 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 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长、学生树 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 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 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 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 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 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收入差距问题”5.
“收入差距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我们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一些弊端,对分配制度和原则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提出了“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打破平均主义的平等观,调动广大劳动者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切。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扩大。 有人把收入差距的扩大归咎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出要对分配原则 进行调整。由此引起了社会上包括理论界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讨论。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应 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会挫 伤人们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导致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推行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工业产品定 价、 农产品统购派购等政策, 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提取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又确立了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 元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税制结构,农民的税负偏重。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税 制的“二元”结构,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 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 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 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拉大了 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 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 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因条件不 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税收调 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 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如此,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 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 为了改变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在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要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
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主要来说: 一、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积极主动地加快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也要切实减轻农民各项负担 和压力。要特别注重对农村教育、医疗等的投入,避免他们因教返贫或因病返贫。 二、要加大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要充分发挥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征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完善财政 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设施投入,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 公平。 三、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 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权益。 特别是要注意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 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部分群众在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四、加大力度规范分配秩序。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 制,逐步使其更加统一规范;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特别 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完善监管的基础 条件。 五、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切 实维护和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 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就业的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 权利,努力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坚持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任何团体都不能有超越法律和规则的特权。 “收入差距问题”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晒工资”现象。网上经常流行的“晒工资”现象,是收入差距的一个缩写。很多 网民竞相把自己的工资条贴在网上进行比较。从网民的帖子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出 于好奇去了解同行或其他行业的工资情况,但是从比较中也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不 同区域的收入差距。“晒工资”现象“晒”出了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关注,反映了人们 对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呼声。 2.基尼系数突破合理限度。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Corrado Gini,)于 1912 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 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 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 100%的 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 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 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 0~1 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 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
表示比较平均;0.3-0.4 表示相对合理;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 入差距悬殊。据联合国 2008 年统计报道,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 0.469。中国社会的 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 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 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 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 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 农村合格教师匮乏、 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 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 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 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 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 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 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起着十分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廉租房申请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