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术语是通过标定每秒能够处理的数据标定员量来定义交换机的处理能力的

转发速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转发速率,通过标定每秒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来定义交换机的处理能力。
交换机产品线按转发速率来进行分类。若转发速率较低,则无法支持在其所有端口之间实现全线速通信。
一个10M接口需要的转发速率为14.881Kpps。
计算方法如下:10M/[(64+12+8)*8]=14.881Kpps , 64为以太网最小包,12为以太网祯间隙,8为以太网祯头,最后一个8是表示1 byte=8 bit。所以600Kpps支持:600Kpps/14.881Kpps = 40个。
一个155M接口需要转发速率为269Kpps。
计算方法如下:155M/[(64+8)*8]=269Kpps, 64为PPP最小包,8为包头,最后一个8是表示1 byte=8 bit。所以600Kpps支持:600Kpps/269Kpps = 2.23个。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拒绝访问 | www.vipzhuanl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vipzhuanl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f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
呼叫中心专业术语 - 强讯科技
&&& 呼叫中心专业术语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下面简述常用的70个专用词汇进行解释。
1、CTI ( computer-telephone integration ) ―― 计算机电话集成
&&& 使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并使计算机按照交换机的指令来提供接通来电所需的信息。对 CTI 的应用可以使座席在来电被接入时即刻了解客户信息,如身份信息及业务历史记录等。
2、call center ―― 呼叫中心
&&& 指一个运营场所,在那里以电话或电子手段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信息。从服务方式上来划分,其类型有呼入型、呼出型与混合型之分。呼叫中心是一个统称,它又有多种称呼,如客户联络中心、客户关怀中心、客户热线等。
3、ACD ( Automatic Call Distributor ) ―― 自动呼叫分配
&&&指呼叫中心采用的电话呼叫设备,它按先后顺序将来电均匀地分配给座席。这一系统可以是单机,也可以是较大规模通信系统中的一部分,通常可以将来电者排人等候的队列中、播放通知、公告等信息,并储存呼叫数据以供报告之用。
4、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 IVR ) ―― 交互式语音应答
&&&指一种系统,可以使来电者利用电话按键(如果语音识别技术得到应用的话,还可以通过发出语音指令,)进入企业数据库,来获取或更新数据、或进行交易、或路由他们的呼叫。还可称为语音应答系统( VRU )。
5、Agent ―― 座席或座席人员
&&&指呼叫中心接听客户来电人员的总称,译为:座席或座席人员。还有对类似工作人员的称谓,但他们都不是通称。如: Operator - (电话)接线员 Attendant - 话务员 Representative - 业务代表或专员(通称)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CSR) - 客户服务代表或专员 Customer support representative(CSR) - 客户支持代表或专员 Telephone sales representative(TSR) - 电话销售代表专员 Technical support representative(TSR) - 技术支持代表或专员 Telemarketer - 电话营销代表或专员 。
6、Home agent ―― 远端座席
&&& 一个座席人员的工作站远离呼叫中心,有可能在家中,也有可能是其他地点。但这个座席人员的工作站与呼叫中心的交换机系统完全相连。该座席功能完备,能够显示各种报表,并可以与呼叫中心内部座席一样接听来电。该术语又称为:虚拟座席,远程座席等。
7、Customer ―― 客户
&&&任何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其他联络渠道与呼叫中心员工进行联络的人,我们都称之为客户。客户又有内部客户(企业其他部门的职工)和外部客户(企业之外,对企业信息、产品或服务有需求的人)之分。
8、CRM ―― 客户关系管理
&&&指企业的一项商业策略,它按照客户细分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贯彻 “ 以客户为中心 ” 的经营理念,实施 “ 以客户为中心 ” 的业务与服务运作流程,并以此为手段使企业、员工及客户的利益最大化。
9、Abandon Rate ―― 电话放弃率
&&&系统已经接通,但在座席应答之前就挂机或下线的电话呼叫占全部接通电话呼叫的比率。
10、Abandoned call ―― 放弃的呼叫
&&&系统已经接通,但是在座席应答之前被来电者终止的电话呼叫。通常情况下,来电者放弃是由于等待时间过长。(但也有其他的原因)一般来说,系统可以追踪到以下两个数据,来电者在挂断电话前等待时长和放弃率。当呼叫中心设定它的服务水平或创建持线等待时的公告信息时,以上数据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呼叫中心所设定的服务水平应使绝大部分电话在来电者挂断电话前的平均等待时长内被接听。当来电被接通后,进入队列播放公告信息时,公告信息的长度应基于来电者在挂断电话前等待时长的数据,一般而言,应长于平均等待时长,这样由于来电者有公告信息可听,就可以减少放弃电话的数量。
11、ACIS(Automatic Customer/Caller Identification) ―― 自动客户/呼叫者识别
&&&自动客户/呼叫者识别,是许多复杂的ACD系统特征之一。ACIS能够捕捉入网识别数字如DID或DNIS并且将其进行翻译以识别呼叫类型或呼叫者。若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如ANI提供的信息),入网识别数据可以识别呼叫用户号码。你还可以使用话音应答设备捕捉呼叫者身份从而要求入站呼叫者使用一个独一无二的代码来识别自己的身份。这个代码可以是电话号码、用户号码或某些其他可识别的号码。入网识别数据可以发送呼叫,告知坐席该呼叫的类型,甚至自动将与该呼叫类型相关的第一数据屏幕前置。参见ANI, Caller ID 和Skills-Based Routing。
12、ACM(Automatic Call Manager) ―― 自动呼叫管理
&&&这一术语使用在综合电话呼入分配和自动外拨系统中。电话营销、帐务催收等业务适用于这一系统。
13、ACW C After Call Work/After Call Wrap-up ―― 事后处理工作
&&&是指由座席在结束与客户通话后完成的一项任务或工作。这项工作可能是填写一个订单,或者客户投诉单,完成填写并发送给相关的部门;也可能是完成邮寄任务,如将客户需要的产品目录封好,填上地址并放到邮寄室;也可能是与企业其他相关人员协商来确认一件事情。总之,事后处理工作通常是指在客户来电结束后立刻要做的事情。当呼叫中心来电量很高时,有时这项工作也被推迟到来电高峰后进行。有的自动呼叫分配系统和预拨号系统都能设定并获取事后处理时长这一指标。同时,下一通来电只有在超过平均事后处理时长的情况下才能被接入进来。
14、ADA(average delay to abandon) ―― 平均放弃延迟时长
&&&来电者在挂断电话之前,在队列中等待时长的平均值。ACD中可获取到这一数据。
15、ADAD ―― 自动拨号与播报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自动进行电话的呼出拨号,接通到一个座席,或一个录音系统。
16、ADH(average delay to handle) ―― 平均应答延迟时长
&&&指来电被座席接听前,来电者平均等待时长。ACD中可获取到这一数据。
17、Agent logon/logoff ―― 座席登入或登出
&&&指一项程序,来警示 ACD 系统座席人员的可用度。座席开始上班,他们就会登入系统,下班就会登出系统。有的系统,座席只操作一个功能键可能实现登入或登出,但有的系统则需要输入代码。
18、Agent performance report ―― 座席绩效报告
&&&一个从 ACD 中获取的报表,显示每个座席人员的工作状态的信息,主要包括登入和登出时间或时长,在线时长,空闲时长,以及未就绪时长等。
19、Agent sign on/sign off ―― 座席签入或签出
&&&指 ACD 系统的一项功能,它由座席人员使用自己的员工密码在工位上进行登入来完成,座席人员签入和签出的数据被收集和整理,无论他或她坐在哪个工位上,无论他或她在同一时间占了多少个工位,来电都能通过一定的路由被接入。
20、AHT ―― 平均处理时长
&&&指呼叫中心座席人员接听一个来电平均花了多长时间。这一数据可从 ACD 中获取,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 ACD 对其统计标准也不同,有的 ACD 将事后处理时长也算做该项指标的一部分,有的则不包含事后处理时长。
21、AHT Distribution ―― 平均处理时长分配
&&&用来定义影响典型平均处理时长在一天中分配的因素,从而了解一周中每天平均处理时长的变化。对平均处理时长分配将集中观测每半小时或每15分钟区间内AHT,与一天内所得到的AHT值到底有多大差距。
22、Alternate routing ―― 动态路由
&&&电话系统中的一项功能,指由于电话线路被占满的情况下,使电话通过预备线路被正常的接入。
23、ANI ―― 自动(电话)号码识别
&&&指一项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识别来电者的电话号码,并与来电者的语音同时传送给呼叫中心座席人员。
24、Announcement system ―― (语音自动)播报系统
&&&语音自动播报系统是语音处理技术应用领域中的一部分。它能应答来电,自动播放信息,但不能将来电者的答复记录下来(录音)。在有些应用中,该系统可以提示来电者不要挂机,或者将他们排入队列中。这一系统最为普遍的应用,则是处理 ACD 中溢出的来电;当来电被座席人员接听之前播放一般信息、促销信息,或公告,或播放音乐。该系统可使用磁带或数码技术存储和重复播放所记录的语音信息。
25、Anticipatory dialing ―― 预拨号
&&&指一种自动外呼拨号系统。该拨号系统将外呼数据连接到座席人员,它可以预知座席人员何时下线,并准备接听电话。甚至当一个座席人员在上一通电话还没结束时,它就可以先预拨一个电话号码,使这个座席人员在结束上一通电话后立即接听预拨的电话。
26、ASA( average speed of answer ) ―― 平均应答速度
&&&在来电被座席人员接听前,来电者平均等了多久。可以从 ACD 中获取。这个数据被许多呼叫中心采用来衡量其服务质量。
27、ATHT ( average trunk hold time ) ―― 平均中继线占用时长
&&&指中继线路被占用的平均时长。可以从 ACD 中获取。
28、ATT ( average talk time ) ―― 平均通话时长
&&&指座席人员与来电者在线交谈的平均时长。可以从 ACD 中获取。通常指电话被座席人员接起直到电话被座席人员挂断的平均时长。
29、Automated attendant ―― 自动话务播报系统
&&&指一种语音处理手段,可以自动应答来电,并播放录音信息,还能按照来电者选项将来电正确接入。
30、Automated voice response system ―― 自动语音应答系统
&&&指一种能够自动应答来电的设备。这一系统会告知来电者已经进入队列等候座席人员应答,或给予来电者进一步的按键式的选项,或其他指令。
31、Automatic dialer ―― 自动拨号系统
&&&这是自动拨号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术语。这一系统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例如单个编程然后拨号,复杂的具备同时不间歇地拨出成百上千的电话号码,拨通后再回叫相应的座席人员。
32、Automatic dialing recorded message player ―― 自动拨号录音信息播放器
&&&指一种设备能拨出多个电话号码,接通后播放录音信息。它是自动拨号系统中最原始的设备。
33、Average delay ―― 平均延迟时间
&&&指来电由 ACD 接入后到座席应答之间的延迟,其中包括最初接入后的录音通知播放时间和在队列中等候的时间。这一数据可以被用于服务质量的粗略衡量。
34、Average holding time ―― 1 指平均通话时长; 2 指平均持线时长;
&&&1 指线路占用时间的总长除以来电总量。又叫平均通话时长( average speaking time )。 2 指来电的平均持线等候时长(非通话)。
35、Average queue time ―― 平均排队时长
&&&指在某时段内,来电者被 ACD 接入并排入队列后直到座席应答前的平均等待时长。该数据可 ACD 中获取。平均排队时长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客户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就会放弃本次呼叫,并再次进行拨打。因此,会使客户产生不满,也增加了交换机的负担。直接影响平均排队时长的因素主要有座席人员数量和呼叫量的匹配、平均处理时长等。
36、Average ring time ―― 平均振铃时长
&&&指某时段内,来电者听到 IVR 或座席直接接起电话之前的电话振铃平均时长。该数据可从 ACD 中获取。平均振铃时长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如果振铃时间太长的话,客户会失去耐心而抱怨,也会造成放弃率上升。
37、Average wait time ( AWT ) ―― 平均等待时长
&&&来电者在放弃电话前,或座席接听前的平均持线等待时长。也称为平均持线时长。这一数据可从ACD中获取。很显然,这一数据越短越好,特别是公司支付客户来电费用的时候。如果呼叫中心需要增加人手来降低这一指标时,就应当在以下两个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增加的人员成本/客户来电的费用成本+放弃电话的成本。
38、Average work time ( AWT ) ―― 平均工作时长
&&&有时也称为平均事后处理时长或综述时长,可从 ACD 中获取。有些呼叫中心管理者一味地缩短这一指标,使得座席人员在进行事后处理的时候为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造成很多信息录入错误。客户来电的事后处理工作是客户来电处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9、Busy ―― 占线、忙、未接通
&&&指线路在使用中或未接通。有缓和和极度之分。缓和情况的占线指对方正在使用或没有挂好,你将听到每分钟 60 次的占线音。而极度情况则指通信网络中拥堵了大量的电话呼叫,每分钟至少有 120 次的占线音,而对方那边有可能是占线,也有可能没有占线,因为通讯信号还到对方那里就被堵住了。
40、Call accounting system ―― 呼叫统计系统
&&&指一自动化的系统用来记录来电信息,组织这些信息并可以准备出具相关统计报表。
41、call back ―― 电话回呼
&&&有呼叫中心座席打回给客户的电话,以回应客户的服务请求。
42、call capture rate (CCR) ―― 接通率
&&&被呼叫中心接听并处理的电话呼叫(不包含放弃的电话呼叫),占全部呼叫的比率。
43、call metrics ―― 呼叫指标
&&&指呼叫测量方法,例如每日电话接通率,每月来电量,每日 ACD 应答量,放弃前的延迟,应答前的延迟,以及每日平均来电处理时间等。请参见 service metrics 服务指标。
44、call monitoring ―― 呼叫监控
&&&指对座席人员处理客户来电过程进行监听,以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也是培训呼叫中心新员工的有效手段。
45、call routing ―― 呼叫路由
&&&通常指基于一种预先确定的规则,用来转接电话呼叫的程序。
46、call volume ―― 呼叫量
&&&指在某个统计时段,电话呼入和呼出的总数。
47、Caller ID ―― 来电者身份
&&&指电话呼入时,让你知道电话是从哪里来的,以及来电者的电话号码等信息。
48、call-management system ―― 呼叫管理系统
&&&与 ACD 一同工作的软件或相关技术,用于管理、跟踪和报告呼叫量和其他呼叫数据。
49、calls per agent ―― 人均处理量
&&&在一个特定时段或业务种类中,每个座席人员平均接听的来电个数。
50、calls per period ―― 每时段电话呼叫量
&&&每时段电话呼叫量,通常以每小时、每班次、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为单位进行统计。
51、Customer care ―― 客户关怀
&&&与呼叫中心概念相关的术语。具体含义简而言之就是不但等待处理客户的来电,而且还要有计划地主动打给客户,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业务的不同,这一概念也有不同的应用。客户关怀内容可以包括: 1、确保客户得到他们期望的服务和产品而进行电话跟踪服务; 2、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提供一个持续优惠活动或计划,或重要事件的提醒等; 3、主动打给有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客户; 4、基于大量的客户信息进行优质的呼入服务等。
52、customer satisfaction survey ―― 客户满意度调查
&&&指一种使客户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而判断客户对服务满意度水平的工作方法。一般来说,实施客户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与客户面对面直接沟通的形式,但也有时由呼叫中心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
53、Day-of-week factors ―― 每周工作日(呼叫量)系数
&&&指包含一周当中每个工作日的不同来电量模型历史记录。每天的来电量模型系数用来衡量当天来电量与平均每日来电量之间的差异。
54、Digital recording ―― 数字录音
&&&指录音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将语音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数字脉冲信号,并形成电脑可以识别的语音文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录入的信息,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存储,就行电脑中存储的文件一样。
55、Disaster recovery plan ―― 灾难恢复计划
&&&指一个可以使呼叫中心管理者避免或方便地恢复被中断服务的计划。综合的灾难恢复计划应包括一系列在设备设施、网络系统、人员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一致认同的应急安排或程序。
56、Disconnect rate ―― 未接通率
&&&1、在呼入型呼叫中心,指被 ACD 接入,但在座席接听之前就挂断的呼叫的比率。 2、 在呼出型呼叫中心,指外呼系统外呼成功,但在队列中流失的呼叫比率,这些呼叫都是未被座席人员接听,但有可能以掉线结束,也有可能经过了自动应答设备,或是给客户的印象是无人接听。
57、Distributed call center ―― 分布式呼叫中心
&&&是呼叫中心的一个类型,指由很多个呼叫中心连接在一起,并由一个单一的虚拟实体来运作与管理的呼叫中心。又称为 “ 虚拟呼叫中心 ” 。它在进行呼叫处理方面具有规模效益,可支持灾难恢复,处理溢出呼叫,延长工作时间。
58、DNIS ( dialed number identification service ) ―― 来电号码识别服务
&&&指电话公司的一项服务,它可以自动识别来电客户的电话号码。这一电话号码可以显示在呼叫中心座席人员的电话系统中,或转接给任何与之相连的计算机系统,如问题管理系统或 ACD 路由系统。
59、Fax on demand ―― 自动传真索取
&&&通过传真机远程收取所需要的文件资料。该功能作为技术支持中心的 “ 前端 ” 应用很多。比起让一个呼叫中心座席人员用语言描述信息来说,这一功能对客户即便捷又省钱。
60、First-call resolution ―― 一次解决、首问解决
&&&指不需要客户同一个问题而重复进行来电的业务,或者就这一业务不需要呼叫中心人员进一步跟进。我们说这样的业务就是 “ 一次解决 ” 。相关术语请参见:差错与返工( error & rework )。
61、Flow chat ―― 流程图
&&&指利用直观的图形来描述业务操作程序,并使业务操作程序标准化。流程图可以用作对业务操作程序的分析,尤其是对出现问题的流程进行根源分析,以及不断设计新流程。
62、Handling time ―― (呼叫)处理时长
&&&指座席人员所花费的与客户交谈时间和事后处理时间之和。
63、handoff ―― 转接
&&&对于一个电话由一方转给另乙方处理。例如,如果呼叫中心发现来电者希望进入技术支持语音播报系统,那么这个来电将被转接到这一系统。
64、inbound ―― 呼入
&&&指打给企业呼叫中心的电话呼叫。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些电话呼叫是“来电”、或“来话 ”,因此,称为呼入电话。
65、idle time ―― 空闲时间或状态
&&&指座席人员就绪准备接听来电的状态。反义为占用( occupancy )。
66、intelligent routing ―― 智能路由
&&&利用来电者信息、当前状况以及其他参数将呼叫路由给相应的组别、座席或自动系统。 DNIS 、 ANI 、客户键入号码以及数据库中的信息都可作为智能路由参数。它可以增加取代有条件路由或技能路由的能力,或取代他们。它需要通过 CTI 来激活。
67、interbreak interval ―― 时段小休
&&&指人员排班当中的一个假定时间 , 即小休时间 , 这一时间应在每天的工作时间中剔除。
68、Knowledge Base ―― 知识库
&&&指对特定科目下相关知识的收集,知识库中的信息通常以问答的形式体现,或以如果。。。那么应。。。体现。系统可使用人工智能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关术语见: expert system 专家系统。
69、help desk ―― 技术支持中心
&&&一般特指提供技术支持的呼叫中心,例如关于技术设备硬件和软件支持的服务中心。
70、hotline ―― 热线
&&&指专门用来处理紧急或突发事件的呼叫中心,例如事故热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北京强讯科技有限公司-呼叫中心专家 版权所有& 2013 &&&&客户服务热线:400-700-8003 &&
联系电话&&&&北京总部:(010)&&上海:(021)&&山东:(8、&&陕西:&&天津:(022)&&武汉:&&广州:(020)一.系统吞度量要素:
&&一个系统的吞度量(承压能力)与request对CPU的消耗、外部接口、IO等等紧密关联。
单个reqeust&对CPU消耗越高,外部系统接口、IO影响速度越慢,系统吞吐能力越低,反之越高。
系统吞吐量几个重要参数:QPS(TPS)、并发数、响应时间
&&&&&&&&QPS(TPS):每秒钟request/事务&数量
&&&&&&&&并发数:&系统同时处理的request/事务数
&&&&&&&&响应时间:&&一般取平均响应时间
(很多人经常会把并发数和TPS理解混淆)
理解了上面三个要素的意义之后,就能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QPS(TPS)=&并发数/平均响应时间
&&&&&&&&一个系统吞吐量通常由QPS(TPS)、并发数两个因素决定,每套系统这两个值都有一个相对极限值,在应用场景访问压力下,只要某一项达到系统最高值,系统的吞吐量就上不去了,如果压力继续增大,系统的吞吐量反而会下降,原因是系统超负荷工作,上下文切换、内存等等其它消耗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决定系统响应时间要素
我们做项目要排计划,可以多人同时并发做多项任务,也可以一个人或者多个人串行工作,始终会有一条关键路径,这条路径就是项目的工期。
系统一次调用的响应时间跟项目计划一样,也有一条关键路径,这个关键路径是就是系统影响时间;
关键路径是有CPU运算、IO、外部系统响应等等组成。
二.系统吞吐量评估:
我们在做系统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CPU运算、IO、外部系统响应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初步预估。
而通常境况下,我们面对需求,我们评估出来的出来QPS、并发数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日PV。
通过观察系统的访问日志发现,在用户量很大的情况下,各个时间周期内的同一时间段的访问流量几乎一样。比如工作日的每天早上。只要能拿到日流量图和QPS我们就可以推算日流量。
通常的技术方法:
&&&&&&&&1.&找出系统的最高TPS和日PV,这两个要素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除了放假、季节性因素影响之外)
&&&&&&&&2.&通过压力测试或者经验预估,得出最高TPS,然后跟进1的关系,计算出系统最高的日吞吐量。B2B中文和淘宝面对的客户群不一样,这两个客户群的网络行为不应用,他们之间的TPS和PV关系比例也不一样。A)淘宝
淘宝流量图:
淘宝的TPS和PV之间的关系通常为&&最高TPS:PV大约为&1 : 11*3600&(相当于按最高TPS访问11个小时,这个是商品详情的场景,不同的应用场景会有一些不同)
B) B2B中文站
B2B的TPS和PV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场景比例变化比较大,粗略估计在1 : 8个小时左右的关系(09年对offerdetail的流量分析数据)。旺铺和offerdetail这两个比例相差很大,可能是因为爬虫暂的比例较高的原因导致。
在淘宝环境下,假设我们压力测试出的TPS为100,那么这个系统的日吞吐量=100*11*万
这个是在简单(单一url)的情况下,有些页面,一个页面有多个request,系统的实际吞吐量还要小。
无论有无思考时间(T_think),测试所得的TPS值和并发虚拟用户数(U_concurrent)、Loadrunner读取的交易响应时间(T_response)之间有以下关系(稳定运行情况下):TPS=U_concurrent / (T_response+T_think)。
并发数、QPS、平均响应时间三者之间关系
来源:://www.cnblogs/jackei/
软件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一、软件性能的关注点
对一个软件做性能测试时需要关注那些性能呢?
我们想想在软件设计、部署、使用、维护中一共有哪些角色的参与,然后再考虑这些角色各自关注的性能点是什么,作为一个软件性能测试工程师,我们又该关注什么?
首先,开发软件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使用,我们先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一下,用户需要关注哪些性能。
对于用户来说,当点击一个按钮、链接或发出一条指令开始,到系统把结果已用户感知的形式展现出来为止,这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是用户对这个软件性能的直观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响应时间,当相应时间较小时,用户体验是很好的,当然用户体验的响应时间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响应时间,在设计软件时,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结合这两部分达到用户最佳的体验。如:用户在大数据量查询时,我们可以将先提取出来的数据展示给用户,在用户看的过程中继续进行数据检索,这时用户并不知道我们后台在做什么。
用户关注的是用户操作的相应时间。
其次,我们站在管理员的角度考虑需要关注的性能点。
1、 相应时间2、 服务器资源使用情况是否合理3、 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资源使用是否合理4、 系统能否实现扩展5、 系统最多支持多少用户访问、系统最大业务处理量是多少6、 系统性能可能存在的瓶颈在哪里7、 更换那些设备可以提高性能8、 系统能否支持7&24小时的业务访问
再次,站在开发(设计)人员角度去考虑。
1、 架构设计是否合理2、 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3、 代码是否存在性能方面的问题4、 系统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内存使用方式5、 系统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线程同步方式6、 系统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资源竞争
那么站在性能测试工程师的角度,我们要关注什么呢?
一句话,我们要关注以上所有的性能点。
二、软件性能的几个主要术语
1、响应时间:对请求作出响应所需要的时间
网络传输时间:N1+N2+N3+N4
应用服务器处理时间:A1+A3
数据库服务器处理时间:A2
响应时间=N1+N2+N3+N4+A1+A3+A2
2、并发用户数的计算公式
系统用户数:系统额定的用户数量,如一个OA系统,可能使用该系统的用户总数是5000个,那么这个数量,就是系统用户数。
同时在线用户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最大的同时在线用户数量。同时在线用户数=每秒请求数RPS(吞吐量)+并发连接数+平均用户思考时间
平均并发用户数的计算:C=nL / T
其中C是平均的并发用户数,n是平均每天访问用户数(login session),L是一天内用户从登录到退出的平均时间(login session的平均时间),T是考察时间长度(一天内多长时间有用户使用系统)
并发用户数峰值计算:C^约等于C + 3*根号C
其中C^是并发用户峰值,C是平均并发用户数,该公式遵循泊松分布理论。
3、吞吐量的计算公式
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用户的请求数
从业务角度看,吞吐量可以用:请求数/秒、页面数/秒、人数/天或处理业务数/小时等单位来衡量
从网络角度看,吞吐量可以用:字节/秒来衡量
对于交互式应用来说,吞吐量指标反映的是服务器承受的压力,他能够说明系统的负载能力
以不同方式表达的吞吐量可以说明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以字节数/秒方式可以表示数要受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器架构、应用服务器制约等方面的瓶颈;已请求数/秒的方式表示主要是受应用服务器和应用代码的制约体现出的瓶颈。
当没有遇到性能瓶颈的时候,吞吐量与虚拟用户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F=VU * R /
其中F为吞吐量,VU表示虚拟用户个数,R表示每个虚拟用户发出的请求数,T表示性能测试所用的时间
4、性能计数器
是描述服务器或操作系统性能的一些数据指标,如使用内存数、进程时间,在性能测试中发挥着&监控和分析&的作用,尤其是在分析统统可扩展性、进行新能瓶颈定位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资源利用率:指系统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如cpu占用率为68%,内存占用率为55%,一般使用&资源实际使用/总的资源可用量&形成资源利用率。
5、思考时间的计算公式
Think Time,从业务角度来看,这个时间指用户进行操作时每个请求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在做新能测试时,为了模拟这样的时间间隔,引入了思考时间这个概念,来更加真实的模拟用户的操作。
在吞吐量这个公式中F=VU * R / T说明吞吐量F是VU数量、每个用户发出的请求数R和时间T的函数,而其中的R又可以用时间T和用户思考时间TS来计算:R = T / TS
下面给出一个计算思考时间的一般步骤:
A、首先计算出系统的并发用户数
C=nL / T F=R&C
B、统计出系统平均的吞吐量
F=VU * R / T R&C = VU * R / T
C、统计出平均每个用户发出的请求数量
R=u*C*T/VU
D、根据公式计算出思考时间
######################################################
吞吐量/处理能力处理能力又叫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客户端请求数量。通常情况下,吞吐量用请求数/秒 Or 页面数/秒来衡量。从业务角度看,吞吐量也可以用访问人数/天Or页面访问量/天来衡量。负载负载分为客户端负载和服务器端负载客户端负载的通俗解释就是有多少个用户在同时使用软件服务器端负载的通俗解释就是有多少个请求同时到达了服务器端,要求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某个网站当前有10000个人在线访问,从他们的客户端层面看过去,这个负载就是客户端负载,为10000。若某个网站当前有10000个人在线访问,某一时刻,从他们的客户端同时发出了1000个页面的请求到服务器,从服务器端层面看过去,这个负载就是服务器端负载,为1000。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可以判断一个被测应用系统是否存在性能瓶颈的最直观的要素。例如,在执行完性能测试后,发现某个交易的&平均响应时间&为8秒,超过了预先确定下来的性能指标&该交易的性能指标为平均响应时间要小于等于3秒&。此时,就可以认为被测应用系统存在性能瓶颈了,要利用一定的手段去探查被测应用系统中哪个地方引起了系统的处理效率低以及低的原因了。响应时间一般包括最大响应时间和平均响应时间,响应时间包括网络上的传输时间,WEB服务器上处理时间、APP服务器上的处理时间、DB服务器上的处理时间,响应时间不包括浏览器上的内容显示时间。同时在线用户对于一个网站来讲,当一个用户登录到该网站的首页后,开始在该网站上进行各种操作,包括浏览网页、检索内容、提交表单等,这个过程中的用户称为在线用户。若同一时间点或同一个时间段内,有很多这样的用户在访问该网站,这些用户统称为该网站的同时在线用户。同时在线用户的另一层理解是,将应用系统整体看作是一个黑盒子,从用户的客户端层面看向系统,总共有多少个人在使用它。当进行性能测试时,如果你使用的是同时在线用户,则可以称之为同时在线负载。超级并发用户对于一个网站来讲,可能存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而用户所使用的浏览器是在最外面的客户端层面。如果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共有1000个用户同时在线,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操作,而某个时间点上可能存在10个左右的用户同时进行了一个或多个操作,导致WEB服务器同时接收到了10个左右的交易请求,我们称这个10个左右的用户为超级并发用户。当进行性能测试时,如果你使用的是超级并发用户,则可以称之为超级并发负载。性能测试脚本脚本是用负载模拟工具开发出来的。脚本是一些代码的组合体,它用代码来实现用户对应用系统的操作。例如,你在一个网站上访问首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点击登录按钮进行登录,这是用户对应用系统的两步操作内容,在脚本中则包含了实现这两个操作步骤的代码。如果你要模拟10000个用户的负载,这10000个用户中50%进行首页的访问、20%进行注册、20%进行查询、10%进行某个页面的浏览,则你需要制作5个脚本,分别是首页访问脚本、注册脚本、查询脚本、页面浏览脚本。事务&事务是脚本的一个特性,每个事务都包含开始事务和结束事务。事务用来衡量脚本中一行代码或多行代码的执行所耗费的时间。你可以将开始事务放置在脚本中某行代码的前面,将结束事务放置在该行代码的后面,在该脚本的虚拟用户运行时,这个事务将衡量该行代码的执行花费了多长时间。交易交易分为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两种定义。业务层面交易是指完成一次完整的业务操作,例如进行一次取款、查询操作。技术层面的交易是指进行一次应用程序至应用程序、或者应用程序至数据库的系统操作。一般的一笔业务交易由多笔技术交易组成,根据业务交易的复杂度和系统应用架构的不同,其比例大致为1:2-1:10。TPS与HPSTPS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是估算应用系统性能的重要依据。其意义是应用系统每秒钟处理完成的交易数量,尤其是交易类系统。一般的,评价系统性能均以每秒钟完成的技术交易的数量来衡量。系统整体处理能力取决于处理能力最低模块的TPS值。依据经验,应用系统的处理能力一般要求在10-100左右。不同应用系统的TPS有着十分大的差别,一般需要通过性能测试进行准确估算。当系统没有达到性能瓶颈时,TPS随着负载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当接近性能瓶颈时出现拐点;如果系统健壮性较好,在到达性能瓶颈后,TPS基本保持水平,不会再随着负载的增加而有显著增长;而如果系统存在比较严重的性能问题,当到达性能瓶颈后,TPS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HPS:(Hits per Second)每秒点击次数,是指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用户对Web页面的链接、提交按钮等点击总和它一般和TPS成正比关系,是B/S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TPS可以有多种衡量单位,在进行性能测试的业务模型分析时使用,例如:(1)在税务系统中,可以用&系统每个月要处理10万用户的业务操作&,这里的TPS用企业数/月来衡量;(2)在税务系统中,也可以用&系统在第七天的8个小时内要处理4万用户的业务操作&,这里的TPS用企业数/天来衡量;(3)在税务系统中,也可以用&系统在第七天的10点到11点之间要处理1.2万用户的3种缴税交易操作,即3.6万次缴税交易操作&,这里的TPS用交易数/小时来衡量;(4)在税务系统中,也可以用&系统在第七天的10点到11点之间要处理1.2万用户的3种缴税交易操作,即3.6万次缴税交易操作,每次缴税交易要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平均10次HTTP请求,即36万次HTTP请求操作&,这里的TPS用请求数/小时来衡量。HPS是用来衡量很多用户使用客户端进行操作,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效率。我们认为HPS表现的是最终用户的整体行为,是衡量在线负载程度的一个指标。而TPS表现的是服务器端的程序行为,是衡量服务器处理能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例如:HPS=&点击次数/秒&;TPS=&处理事务数/秒&,HPS与TPS没有绝对的关系。性能测试实现的准确性在进行了正确的性能测试分析后,获得了正确的性能测试需求,从而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开发相应的性能测试脚本、开发相应的性能测试场景、在性能测试脚本中利用性能测试数据、在性能测试脚本中设置相应的思考时间、在性能测试场景中设置运行的参数等,以期能利用自动化的性能测试工具模拟现实中大量用户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情形。即,如果性能测试工具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无法准确的实现&模拟实际情况&的目标。例如,某些性能测试工程师在使用性能测试工具时不懂得利用&检查点&这个功能,从而无法发现在性能测试执行过程中大量虚拟用户甚至没有登陆到系统中的严重问题,仍然认为性能测试执行效果良好,被测系统性能没有问题。Web服务器和APP服务器通俗的讲,Web服务器传送(serves)页面使浏览器可以浏览,然而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的是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调用(call)的方法(methods)。确切一点,你可以说:Web服务器专门处理HTTP请求(request),但是应用程序服务器是通过很多协议来为应用程序提供(serves)商业逻辑(business logic)。Web服务器(Web Server)Web服务器可以解析(handles)HTTP协议。当Web服务器接收到一个HTTP请求(request),会返回一个HTTP响应(response),例如送回一个HTML页面。为了处理一个请求(request),Web服务器可以响应(response)一个静态页面或图片,进行页面跳转(redirect),或者把动态响应(dynamic response)的产生委托(delegate)给一些其它的程序例如CGI脚本,JSP(JavaServer Pages)脚本,servlets,ASP(Active Server Pages)脚本,服务器端(server-side)JavaScript,或者一些其它的服务器端(server-side)技术。无论它们(译者注:脚本)的目的如何,这些服务器端(server-side)的程序通常产生一个HTML的响应(response)来让浏览器可以浏览。要知道,Web服务器的代理模型(delegation model)非常简单。当一个请求(request)被送到Web服务器里来时,它只单纯的把请求(request)传递给可以很好的处理请求(request)的程序(译者注:服务器端脚本)。Web服务器仅仅提供一个可以执行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和返回(程序所产生的)响应(response)的环境,而不会超出职能范围。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通常具有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数据库连接(database connectivity)和消息(messaging)等功能。虽然Web服务器不支持事务处理或数据库连接池,但它可以配置(employ)各种策略(strategies)来实现容错性(fault tolerance)和可扩展性(scalability),例如负载平衡(load balancing),缓冲(caching)。集群特征(clustering&features)经常被误认为仅仅是应用程序服务器专有的特征。&应用程序服务器(The Application Server)根据我们的定义,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它通过各种协议,可以包括HTTP,把商业逻辑暴露给(expose)客户端应用程序。Web服务器主要是处理向浏览器发送HTML以供浏览,而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访问商业逻辑的途径以供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应用程序使用此商业逻辑就象你调用对象的一个方法(或过程语言中的一个函数)一样。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客户端(包含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可能会运行在一台PC、一个Web服务器或者甚至是其它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上。在应用程序服务器与其客户端之间来回穿梭(traveling)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显示标记。相反,这种信息就是程序逻辑(program logic)。 正是由于这种逻辑取得了(takes)数据和方法调用(calls)的形式而不是静态HTML,所以客户端才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这种被暴露的商业逻辑。在大多数情形下,应用程序服务器是通过组件(component)的应用程序接口(API)把商业逻辑暴露(expose)(给客户端应用程序)的,例如基于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应用程序服务器的EJB(Enterprise JavaBean)组件模型。此外,应用程序服务器可以管理自己的资源,例如看大门的工作(gate-keeping duties)包括安全(security),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资源池(resource pooling), 和消息(messaging)。就象Web服务器一样,应用程序服务器配置了多种可扩展(scalability)和容错(fault tolerance)技术。 例如,设想一个在线商店(网站)提供实时定价(real-time pricing)和有效性(availability)信息。这个站点(site)很可能会提供一个表单(form)让你来选择产品。当你提交查询(query)后,网站会进行查找(lookup)并把结果内嵌在HTML页面中返回。网站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功能。我要介绍一个不使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情景和一个使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情景。观察一下这两中情景的不同会有助于你了解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功能。情景1:不带应用程序服务器的Web服务器在此种情景下,一个Web服务器独立提供在线商店的功能。Web服务器获得你的请求(request),然后发送给服务器端(server-side)可以处理请求(request)的程序。此程序从数据库或文本文件(flat file,译者注:flat file是指没有特殊格式的非二进制的文件,如properties和XML文件等)中查找定价信息。一旦找到,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把结果信息表示成(formulate)HTML形式,最后Web服务器把会它发送到你的Web浏览器。简而言之,Web服务器只是简单的通过响应(response)HTML页面来处理HTTP请求(request)。&情景2:带应用程序服务器的Web服务器情景2和情景1相同的是Web服务器还是把响应(response)的产生委托(delegates)给脚本(译者注: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然而,你可以把查找定价的商业逻辑(business logic)放到应用程序服务器上。由于这种变化,此脚本只是简单的调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查找服务(lookup service),而不是已经知道如何查找数据然后表示为(formulate)一个响应(response)。 这时当该脚本程序产生HTML响应(response)时就可以使用该服务的返回结果了。在此情景中,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serves)了用于查询产品的定价信息的商业逻辑。(服务器的)这种功能(functionality)没有指出有关显示和客户端如何使用此信息的细节,相反客户端和应用程序服务器只是来回传送数据。当有客户端调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查找服务(lookup service)时,此服务只是简单的查找并返回结果给客户端。通过从响应产生(response-generating)HTML的代码中分离出来,在应用程序之中该定价(查找)逻辑的可重用性更强了。其他的客户端,例如收款机,也可以调用同样的服务(service)来作为一个店员给客户结帐。相反,在情景1中的定价查找服务是不可重用的因为信息内嵌在HTML页中了。总而言之,在情景2的模型中,在Web服务器通过回应HTML页面来处理HTTP请求(request),而应用程序服务器则是通过处理定价和有效性(availability)请求(request)来提供应用程序逻辑的。&警告(Caveats) 现在,XML Web Services已经使应用程序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界线混淆了。通过传送一个XML有效载荷(payload)给服务器,Web服务器现在可以处理数据和响应(response)的能力与以前的应用程序服务器同样多了。另外,现在大多数应用程序服务器也包含了Web服务器,这就意味着可以把Web服务器当作是应用程序服务器的一个子集(subset)。虽然应用程序服务器包含了Web服务器的功能,但是开发者很少把应用程序服务器部署(deploy)成这种功能(capacity)(译者注:这种功能是指既有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功能又有Web服务器的功能)。相反,如果需要,他们通常会把Web服务器独立配置,和应用程序服务器一前一后。这种功能的分离有助于提高性能(简单的Web请求(request)就不会影响应用程序服务器了),分开配置(专门的Web服务器,集群(clustering)等等),而且给最佳产品的选取留有余地。性能瓶颈性能瓶颈实际上就是一个软件的性能缺陷,最通俗的理解&性能瓶颈&。(1)硬件上的性能瓶颈主要指的是CPU、RAM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进行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时,确定了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需要6个CPU、12G内存,但是在测试时,发现CPU的持续利用率超过95%,这时可以认为在硬件上出现了性能瓶颈。(2)应用软件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应用软件,还包括数据库系统。例如,在WEBLogic平台上配置了JDBC连接池的参数,最大连接数为50,最小连接数为5,增加量为10。在测试时发现,当负载增加时,现有的连接数不足,系统会动态生成10个新的连接数,这样导致了交易处理的响应时间大大的增加。这时可以认为在应用软件上出现了性能瓶颈。(3)应用程序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开发人员新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例如,用Java或者C开发出来的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用于用户交易请求处理的应用程序。例如,某个开发员开发了一个缴费处理程序,在测试时发现,这个缴费处理程序在处理用户发过来的并发缴费请求时,只能串行处理,无法并行处理,导致缴费交易的处理响应时间非常长,这时可以认为在应用程序上出现了性能瓶颈。(4)操作系统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Windows、Unix、Linux这些操作系统。例如,在windows系统中,虚拟内存设置的不合理,都指定为C驱提供虚拟内存,在测试时发现当出现物理内存不足时,虚拟内存的交换效果非常不理想,导致交易的响应时间大大增加。这时可以认为在操作系统上出现了性能瓶颈。(5)网络设备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防火墙、动态负载均衡器、交换机等设备。例如,在动态负载均衡器上设置了动态分发负载的机制,当发现某个应用服务器上的硬件资源已经到达极限时,动态负载均衡器将后续的交易请求发送到其它负载较轻的应用服务器上。在测试时发现,动态负载均衡机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时可以认为在网络设备上出现了性能瓶颈。
阅读(...)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标定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