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冻结六年的工行信用卡逾期一个月8月11号已解冻请问人民银行征信多久更新。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直击华尔街风暴_第2章
&&&&&&&&部表示,其他银行也可申请加入该方案。
  此外,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将另外提供2000亿英镑的短期贷款,以增加各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政府还将拿出2500亿英镑来担保中期债务,以帮助恢复对银行业的信心和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
  迟来的欧洲救市路径与美国颇有不同,这让一直在危机中束手无策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深受启发。
  此前美国的计划旨在将不良资产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剥离,而欧洲则意在增加各银行的资本和流动资金,使它们可以重新开始放贷,维持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全球信贷危机冻结了银行赖以融资的信贷市场,使得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英国大银行债务达到至少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再融资成本不断飙升。
  欧洲的救市路径启发了保尔森,欧美救市方式下一步很可能趋向一致。
  此前,获得了国会批准收购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一直专注于财政部从难以剥离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手中收购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计划。保尔森周三发表讲话的腔调与以前截然不同。他强调了财政部向金融机构注资的新职权。
第28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0)
  美国财政部也正在考虑效法英国向银行直接注资,以便让银行能获得新的资金并开始放贷。而几天前,直接注资还不在美国财政部的考虑范围之内。
  国有化救市方式总是让这些欧美国家的政府身背道德风险,上周六峰会时四国领导人就提出要游说放宽禁止政府援助和垄断的欧洲规定。而在宣布救市计划前一天,英国政府已率先颁布该国银行业改革法案。此次银行业改革的核心是一项特别决议机制,该机制授权英国政府在银行陷入破产危机的时候出面进行干预,包括对即将破产的银行实施国有化,或将其转让给私营企业,或成立一家过渡银行来监管其资产。该法案的适用对象包括银行以及建房协会。英国反对党已表示,将支持该法案通过。
  欧盟国家首脑们已表达了进行国有化救市的决心:英国首相布朗表示,欧盟国家不会让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因缺乏流动性而倒闭。法国财政部长则说,法国政府不会让任何一家法国银行倒闭
  美国财政部在10月份则有了更宽泛的权限,根据近期颁布的一项法案,允许政府在财政部长与美联储主席磋商后认为对"推进金融市场稳定"有必要的时候买进任何"金融工具"。而保尔森还有另一招杀手锏,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以不变应万变:不予置评。
  过去20年的情况显示人们实际上只是嘴上说说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市场。我们曾把这当作自由市场的纲领:里根总统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但现在人们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我们正在经历历史。
  一段没有人愿意经历的历史,一个只有在书本中的"1929年"才有过的历史;但如果人们忘记了历史,历史就会重演,让一场同样大的危机复活。
  而此时,一个凯恩斯的幽灵也正在全球复活。
  70多年前,凯恩斯就重新定义了资本主义,认为由于"动物精神"的存在,市场本身并不能避免萧条,而政府能够在危机时发挥作用。全球央行本周的联手救市,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的必要性。
  政府的信用,将是最后的信用,人们最后的信心所在。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树立的正是政府的信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大萧条"起被重新定义,混合经济被各国实践,争论焦点只是市场多一些,还是政府多一些?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凯恩斯被怀疑、被抛弃,更加关注市场的古典自由主义以新自由主义的面貌复活。此后,以"撒切尔主义"为代表,欧洲国家开始将大批国有企业私有化。
  美国也不甘落后,在"喧嚣的90年代",只要市场不要政府监管的潮流登峰造极,终于导致了网络泡沫、公司重组泡沫、金融泡沫的破灭。
第29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1)
  当历史已经准备重演"1929"时,按照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的说法:"美国人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通过美联储不计后果的疯狂降息,"最后的审判"被推迟了,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而且会更疯狂。
  这一次破灭的是金融体系,是市场体系中最为市场化、最令新自由主义者骄傲和在全球推销的华尔街主义。华尔街死掉了,谁来平复"动物精神"?还是要靠政府的信用,一股国有化潮流又调头重来。
  10月的第一周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政府已经准备接管那些奄奄一息的银行巨头,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终于也低下了头,表示还会有银行死掉,而政府除了出资救命外,不排除直接将银行机构国有化。据《纽约时报》称,美国财政部正在考虑持有美国多家银行的所有权股份,以恢复市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报道引用有关官员的话称,若财政部在解冻信贷市场方面进展甚微,可能采取上述举措。
  也是在这一周,中国的招商银行在纽约开分行了,招行行长马蔚华说,"华尔街裁人,我们招人"。金融风暴眼之中,外汇储备丰裕的中国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反而成了全球市场的的救星。有意思的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避免了这场危机的直接打击,正是因为没有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度开放资本市场。
  新自由主义死了,凯恩斯主义复活了。
  国有化、政府干预又重新回到大家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位关键人物的重要言论,就可以知道大家对政府的青睐。
  让我们共同行动,重新构建一个受到监管的资本主义,它的各种金融活动将不再全都交由市场操作者来评判。
  --法国总统萨科齐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如何被告知绝不要救助倒闭的企业。但在最近的这一年,Fed救助了数十家倒闭的银行、按揭机构和其他公司。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
  过去20年的情况显示人们实际上只是嘴上说说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市场。我们曾把这当作自由市场的纲领:里根总统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但现在人们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纽约大学研究金融业历史的学者西拉(Richard Sylla)
  历史总是在走回头路,因为以前的路走得太极端;但是,最终平衡的力量会占到上风,因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只有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平衡,才能让社会得以生存和繁荣。
  美国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的反应将我们置于一个几代人也没法看清的一个位置。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第30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2)
   跨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对于华尔街的这次"金融海啸",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曾称,它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可能动摇美国的国体"。而对于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的"大手笔",美国舆论则称这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美国彭博社9月22日发表了专栏作家威廉?白赛克(William Pesek)一篇题为《亚洲思考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的文章,文章提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亚洲遭遇金融危机时,美国提出了"减少政府支出和债务"、"放任房价下跌"等建议,不过在美国遭遇同样金融问题时,它却立刻抛弃了这些建议,提出了大规模的救市方案。文章说,某些亚洲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还开玩笑讨论美利坚合众国(USA)是如何演变成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USSA,the United Socialist States of America)的。
  英国《泰晤士报》经济专栏作家安纳图?凯尔斯盖(Anatole Kaletsky)称,"曾经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国家的最资本主义化的政府,已经决定铲除这个国家最大、最重要的私人金融企业的老板,以政府任命的官僚取代之。"欧元太平洋资本(Euro Pacific Capital)总裁施夫(Peter Schiff)说:"这项行动代表着这个国家迈向社会主义最大的步伐,标志着美国曾经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对此也评论说,正如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一样,美国也在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前德意志银行高管罗杰?依伦伯格(Roger Ehrenberg)用"我们已经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来评论美国政府对这次华尔街危机的反应。依伦伯格说:"美国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的反应将我们置于一个几代人也没法看清的一个位置。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有关资本主义太多你需要一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太多你需要一点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的争论,在我看来只具有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那些反对布什政府救市计划的议员也给救市带上"社会主义"的帽子,参议员吉姆?邦宁(Jim
Bunning)就危言耸听地说,财政部提出的计划将驱走自由市场,在美国建立社会主义。
  未来整个世界是否会再度向强化政府管制的"左"转,暂时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过去两个30年的轮回历史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教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0年一轮回,世界向左转?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步调一致地同时降息,而没有降息空间的日本央行也表态强烈支持这次联合行动,堪称"史无前例"。这至少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经济体的货币监管当局已经就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下一步应对举措达成基本共识: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危机发生国之间喋喋不休的争执形成了鲜明反差。
第31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3)
  更大的反差体现在对上述两次本质相同的危机开出的不同药方上,说起来,两次危机的根源都在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当时,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是要求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加快"市场化"的结构改革,而它们提供资金援救的前提是这些国家最大限度地撤除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星期前刚刚获得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核心恰恰是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实行暂时国有化,也就是说,加大而不是放松管制。
  相同性质的病,截然相反的药方,仅仅说明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私本性吗?恐怕不那么简单。如果将视野拉得更宽更远一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创造了30年经济繁荣"黄金期"的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2008年注定要成为转折年的话,是不是从这一刻起,世界的钟摆向右已经摆到了终点,将掉头向左了呢?
  曾经有一本书非常火热,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个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的世界。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曾一度成为美国国内的焦点话题,但最后,消费者和企业似乎达成了一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中国和部分前苏联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后,缓解了通货膨胀,开放了新的市场,并且增加了数以10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美国人无比怀念那个时代,那时美元强势着,这个世界对美国而言,确实是"平的"。
  现在,一本新书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弯的:全球经济中潜藏的危险》。作者戴维?斯米克在书中开始反思,为什么美国会在全球化过程中日渐落于下风。随着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开始崩塌,曾经无比荣光的"华盛顿共识",连带显赫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派,现在似乎已经破产了。全球化即美国化的道路,似乎再也走不通了。
  专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避免自身的经济危机周期,现在可以说英美式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而奉行"老欧洲"式资本主义的德国,情况相对较稳定。
  1929年大萧条催生了民主党人罗斯福的"新政",强调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所尊奉的哲学,加上刚刚在一战硝烟中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最初两个"五年计划"的眩目成果,当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强大效果,整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从上世纪30年代起--期间还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到60年代,大约用了30年时间,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在美国,凯恩斯革命所开创的福利资本主义的崭新繁荣也随着年富力强的肯尼迪总统的魅力登场而绽放到极点。
第32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4)
  然而,对"国家"的过度依赖最终还是带来了问题,凯恩斯主义一手造成了1970年代弥漫整个西方世界的"滞胀",欧洲的福利制度也越来越难以维系。与此同时,在东方,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
  如今回头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一是里根和撒切尔"革命",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管我们将共和党总统里根和保守党首相撒切尔的变革称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还是依据其经济哲学称为"供应学派革命",总之,其核心就是回归自由市场经济,放松国家管制,激发社会中个体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而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对10年文革的"极左"路线的否定,在又延续了将近20年以后,苏联和东欧体制也宣告解体。至此,自由市场经济似乎宣告大获全胜。实际上,弗里德曼和哈耶克这两位深刻的思想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不遗余力地抨击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然而,直到70年代他们才被重新"发现"并热捧,这其中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思潮变迁。
  西方新一轮自由市场经济的30年繁荣与中国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几乎正好重合,期间西方的经济结构转变和创新活动与中国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无穷的廉价生产能力和广阔市场,以及俄罗斯源源不断提供的以原油为代表的廉价原材料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优势互补。这造就了几乎2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到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繁荣达到了gaochao,所谓"全球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完成的,甚至有人宣布"历史已经终结"。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又一个30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西方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都没有让世人清醒和警觉,相反,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金融监管者以进一步放松管制、吹大泡沫的新自由主义药方"成功"地化解了那次程度较轻的危机。而现在,泡沫彻底破掉了,海啸终于爆发……
  未来整个世界是否会再度向强化政府管制的"左"转,暂时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过去两个30年的轮回历史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教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任何真理也好,政策也好,走过了头,就难免折返回来。不过,矫枉过正的过程有时是非常痛苦的。
  酒本是好东西,但华尔街喝醉了。而"醉汉式"的发展方式对于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
   警惕"醉汉式"的发展方式
  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这对于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第33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5)
  对于金融自由化,人们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事实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由于次贷危机恶化,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接管"两房",华尔街继续为自己制造的危机付出惨重的代价。占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半壁江山的"两房"的国有化,释放了华尔街次贷危机最大的风险。虽然次贷危机有望在2008年底或者2009年初得以最充分释放,但是这一过程是很痛苦的。更痛苦的是,全球或许还要准备面对长达几年的经济低迷以及对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某些价值观的痛苦否定。
  当国有化成为拯救金融自由化所带来危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对于一贯以最市场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对于无故受伤而成为次贷危机埋单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则非常有必要在次贷危机中悟出一些什么来,否则学费就白交了。这里,我们暂就金融自由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重新思考。
  事实上,对于金融自由化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是这些争议有一个误区。
  支持方在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时候,
比较多的说法是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论,强调金融自由化推动资本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带来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强调对资本流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这里的似是而非之处在于,国际贸易理论支持的资本自由流动带来多赢的结论,是基于实业投资资本,也就是"直接投资"资本,不是指任意类型的资本,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应该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笼统地用"资本"流动的概念,或者借用直接投资概念作为抽象的资本全球流动的理论支持,而没有十分清楚地区别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资本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偷换概念之嫌。
  而反对派确实看到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负面外部效应,但这些不同观点往往被扭曲成反对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非主流的声音,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和更广泛的讨论。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能够拥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第34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6)
  事实上,这种高风险的游戏,哪怕在是发达国家也不能玩儿得过分。比如此次在美国华尔街,最成熟的市场,最强势的金融业,金融资本的过度追逐风险,最终弄出个几乎玩火**的次贷危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更应该根据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来逐渐扩大金融投资资本的规模。金融资本的流入要匹配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服务业水平,不同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能力,要与当时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广度、强度和成熟度相适应,不能超越发展水平。而在谈论全球资本自由流动时,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全球实业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资本自由流动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即使是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也不能把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以金融服务业的绝对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单边推进,以同样的程序、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标准推进,这都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危险的。以次贷这样爆炸式的方式来推动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显然是不符合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规律,也是非常不安全的。
  用美国总统布什形象的说法是,酒本是好东西,但华尔街喝醉了。而"醉汉式"的发展方式对于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
  【背景资料】"两房"国有化风波
  日美国房贷证券双寡头"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成为次贷危机2007年2月爆发以来的一个顶峰。
  这一天,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面色凝重地宣布,美国政府将正式接管两艘正徐徐下沉的金融"泰坦尼克号"--房利美 (Fannie Mae) 与房地美
(Freddie Mac)(本书简称"两房")。
  保尔森的这一决定,为世界经济史增添了历来最大的政府金融援救案例之一。这一年来,美国房市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美国房市的大跌使"两房"首当其冲,陷入了金融风暴的最中心,其资产不断减值缩水,亏损日益增加,资本急剧下降,投资者的信心几已丧失殆尽。在"两房"山穷水尽之际,除了被政府强行接管,已别无他途。
  "两房"从诞生之初就带有非常浓厚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基因,在"两房"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又感染了资本金融市场的贪婪病毒。
  房利美(Fannie
Mae)由罗斯福总统于1938年推动成立,旨在重振大萧条的美国经济,是一家鼓励银行向民众提供住房按揭的联邦机构;1970年成立的房地美(Freddie
Mac),一方面为了打破房利美的垄断,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大对经济实用房和政府廉租房的资助。"两房"尤其是房利美存在的前30年里,本质上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附属机构,尽管"两房"在发展中分别上市,但它们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的定位本身就相当微妙。它们并非国有企业,却享受着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享受联邦以及州政府的税收减免,享受来自财政部的信贷支持。最为关键的是两家公司给市场的隐性国家担保信念,让"两房"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迅速发展膨胀到如今足以"祸国"的规模。
第35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7)
  "两房"目前估计持有或担保高达5.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占全部约12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的44%,几乎相当于美国2007年GDP的40%。正如布什坦言,美国金融市场难以承受"两房"倒闭的风险。其实全球经济都经受不起这个风险。"两房"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CMO等)总额高达近5万亿美元,其中除了3万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拥有,约1.5万亿美元为外国投资人拥有。
  然而,美国一向被认为是最自由的市场经济,此次政府直接接管企业,实在犯了自由市场理念的最大忌讳。按照9月8日
《华尔街日报》社论的话来说,"是我们这个岁月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美国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和佩林抢先发表声明,"接管两房,下不为例!"可见美国国内对政府接管"两房"存在巨大争议。有人质疑,国有化是解决"两房"危机的唯一出路吗?
  在多数美国资本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虽然"两房"自7月后一直身处困境,股价较去年下跌了90%,却暂时还没有立刻崩溃的危险,资本储备比法定要求高出许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在9月7日接管行动前都曾表示,"两房"在未来及进入2009年之后几个季度都不会面临资金危机。美国政府此时出手接管多少有点出乎市场人士的意外。
  实际上,美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对"两房"采取国有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国有化才能彻底保证"两房"的安全。我们知道,"两房"的运作模式必须靠不断发行新债券偿还到期旧债券来维持流动性,而仅在9月30日之前就有2230亿美元债券到期。现在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自身都不保,危机四伏,流动性紧缺,哪里还有什么余钱投资两房证券,只能依靠公众。但如果公众对"两房"信心无法彻底恢复,就没有人愿意购买新债券,"两房"的危机马上就会爆发。如果广大普通投资者拒绝购买新债券,那么美国财政部要么被迫购买所有新债券,或是为其提供担保,无论哪种情况,那时候代价都将会十分沉重,远超现在的2000亿美元注资。
  因此,美国政府反复权衡后,最终确定,必须早日出手、放手一搏,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当前在风雨飘摇的美国金融市场中,彻底恢复市场对"两房"信心的唯一手段是国有化,用政府信用来代替企业信用,除此别无出路。
  事实上,"两房"的国有化不过是美国政府对住房金融市场干预传统的一脉相承,放在美国住房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一点也不意外。
  早在1932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了其介入住房市场、引导住房金融的历史。当时为应对经济萧条而导致的住房金融市场陷入停滞问题,成立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银行(FHLB)",广泛提供长期低息按揭贷款,快速恢复了住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1934年后,联邦住房管理局等公共机构为住房贷款提供保险或担保,极大活跃了房贷市场。1938年,美国就设立了联邦国民抵押协会
(FNMA),即"房利美",发行信用等级仅次于国债的公债来获得资金,再用来购买经联邦住房管理局等机构保险的住房贷款。
第36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8)
  1960年代美国遭遇储蓄银行倒闭风潮,住房金融市场再次遭遇流动性危机。为此1968年FNMA分拆,一部分保留使用房利美(FN-MA)的名称并上市;另一部分则成为一个政府机构,即"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吉利美)"。吉利美的创立是为有联邦机构保险的住房贷款发行抵押担保计划,这揭开了美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大幕,住房贷款证券化革命性地解决了房贷的流动性难题。
  1970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房地美,并同时授权房利美和房地美可购买未经联邦机构保险的所谓"普通按揭贷款",这样构成了美国住房贷款证券市场的双寡头竞争模式,房贷证券创新品种不断出现。
  美国住房贷款证券市场三大机构,房利美、房地美、吉利美,2007年分别占有47%、34%和19%的市场比例。吉利美直接就是政府机构,其信用等同美国政府信用,其发行债券因而被誉为"银边债券",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国债。
  "两房"虽然需对市场投资人负责、提供资本回报,但时刻肩负公共政策目的,就是通过促进二级按揭市场的发展,使一般美国老百姓能更方便地获得更便宜的按揭贷款,为此承担很多公共义务,还受法律约束只能收购或担保一定限额以下的住房按揭贷款,当然同时也得到很多法律和税收优惠。可以说从历史来看,美国国内和国际投资者一般都认为"两房"具有美国政府隐含信用,坚信其一旦出现危机,政府一定会出手相救,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评级机构一般一直给予"两房"最高等级的AAA/A++。所以这次"两房"的国有化,在市场投资人来看,并不是十分意外的事情。
  因此,美国政府对"两房"问题的果决处置,保尔森称之为接管(conservatorship),至少就短期而言,对于稳定当前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不安的局势,提升全球投资者信心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积极的和有益的影响。
  美国政府对"两房"命运的强势干预是无可避免的,在短期内对于稳定美国金融与住房市场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单凭对"两房"的处置,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美国正在痛苦经历的深重的住房危机与金融危机。
这一干预行动顶多只是为危机的缓解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危机究竟何时平息,取决于房价何时见底,取决于金融机构消化不良资产和补充资本金的实质性进展,取决于失业率、通胀、消费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
  那么,"两房"机构被政府接管后的终局如何?在完成美国财政部为其规定的未来两年过渡期的使命后,它们的前程取决于下届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政治决定。要么是彻底私有化,要么是被分拆或显著收缩,要么是最终被关闭。
第37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9)
  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是,把目前"两房"的盈利性房贷业务彻底私有化,但政府可保留一个以非盈利的,专司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房屋按揭贷款的小型纯国有金融机构,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如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获胜当选,他极有可能采纳此方案。所以,美国今天对于"两房"所采取的激烈行动,可能成为美国未来住房融资体系彻底改革的前奏。不管如何,"两房"机构的未来不可能是它们过去的简单延续。美国的"两房"机构将不再是人们今天所熟悉的所谓"政府支持的企业-GSEs"
(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 )。
  美国常常自我标榜--也往往被世人所承认--是世界上最奉行自由市场哲学的国家。但美国政府这次接管"两房"机构,构成了全球最新与最大的金融干预事件。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罕见的行动竟是由一个保守的共和党政府所采取,由一位大半生涯在华尔街度过、备受尊敬的财长所策划。美国政府这样的干预行动是被形势所迫使然,无可奈何也。
  其实,"两房"的历史背景与性质早就为今天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埋下了种子。在其作为"政府支持的企业"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角色界定下,"两房"历来享受了几乎与美国主权债券同样低的融资成本,从而客观上刺激了"两房"机构漠视风险肆无忌惮地扩张业务,资产负债平衡表急剧膨胀,成为了占据美国住房与金融体系中心位置的两家超级住房融资机构。"两房"的巨大业务量扭曲了美国住房融资市场的风险定价,客观上助长了美国住房价格近年来的扶摇攀升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这种政府隐含担保所造成的"道德危害"是酝酿这次美国房地产危机与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房"是名副其实的"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它们直接持有或担保了5.4万亿美元的巨额住房按揭债券,占全部住房按揭贷款近乎一半。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其他银行萎缩房贷业务,"两房"的作用更是进一步迅速膨胀。在保尔森宣布"国有化"之前,"两房"所提供的信贷已经达到了美国全部新增住房按揭贷款的四分之三!
  "两房"债券为国际投资者广泛持有,因此"两房"在美国债券与整体信用市场中举足轻重,其业务与财务的稳健对于深受重创的美国房地产与信贷体系,乃至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两房"倒闭,会严重打击业已脆弱不堪的美国房市和千疮百孔的金融体系,其冲击波与杀伤力将远远超出半年前贝尔斯登倒闭所能造成的影响。因此,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袖手旁观听任"两房"倒闭,从来就不曾是一个现实的政策选择。
  为了防止政府动用纳税人资金挽救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所造成新的"道德风险",美国政府在处理"两房"问题时,立刻把现有管理班子解职更换,同时施加极端苛刻的注资条款,事实上使得"两房"现有股东的权益极度摊薄,不仅普通股权益顿时几乎化为乌有,连优先股的价值也所剩无几。此前美国政府在"救赎"贝尔斯登的方案中也遵循了相同的原则。美国政府采取的干预行动体现了公共利益与纳税人利益至高无上,债权人其次的方针。至于股东与管理层,不但不能指望从政府"救援"中捞到什么好处,而且往往成为危机祭坛上最大的
"牺牲品"。
第38节:新自由主义死了(20)
  无论如何,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紧急救援应是下乘之策,是不得已的最后招数。个别企业因经营不善风险管理薄弱所造成的问题,只要无碍大局,应通过市场经济制度中固有的竞争淘汰机制和破产司法程序来处置,政府一般不应轻易干预。只有当金融机构的倒闭可能酿发系统性风险时,政府才有理由对之"救援"。系统性风险,是政府干预的必要前提。
  【专家解读】治伤口,还是裹绷带
  (CCTV2:9月22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访谈嘉宾: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咨询师、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被称为中国股市"海龟派"的代表人物。
  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曾任摩根史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他是全球最早预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深广的影响的专家之一。
  宋鸿兵,宏源证券投资银行结构融资部总经理,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级咨询顾问,他因一本备受争议的畅销书《货币战争》进入了人们视线,对次贷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也一直有更深刻的观察。
  华尔街的朋友,包括在纽约和香港的朋友,几天之内失去工作,多年积累的资料搬出办公室,这个状况还是很惨烈的。
  许小年:华尔街的状况很惨烈
  主持人:今天我还听到一个关于这次金融风暴的笑话,有人问,华尔街现在最缺什么?答案是最缺纸箱子。因为很多金融机构要么关门,要么大量裁员,被扫地出门的员工,需要大量纸箱子搬运个人物品。这个笑话对华尔街上那些昔日的金融骄子们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作为曾经过在华尔街工作过的人,面对此情此景,想必会有一番与我们不同的感受,一起来听听。
  许小年:当时次贷危机出来以后,觉得美国的金融体系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重组和调整,但是没有想到现在危机已经到整个信用体系,甚至有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的可能性都存在。
  解说:9月16号,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许小年从朋友那听到消息,一些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朋友因此出局。
  许小年:华尔街的朋友,包括在纽约和香港的朋友,几天之内失去工作,多年积累的资料搬出办公室,这个状况还是很惨烈的。
  解说:让谢国忠感受最深的是美国人生活水平的状态。
  谢国忠:原来美国人的车比人多,现在出去都不开车了,大家早上起来,一个车要挤四个人。第二,不上饭店了,自己家里煮饭,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了。
第39节:新自由主义死了(21)
  美国政府的负债很高,现在负债超过10万亿美金,从技术上来说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是破产机构,它的股凭什么负更多的债。
  谢国忠:美国凭什么负更多的债
  面对这场大地震,美国政府准备启动最大型的救市方案,动用7000亿美元购入不流动债券,消息一出,全球股市飙升,人们看到希望,美国政府救市的决心,为人们注入分量最大的强心剂。
  记者:您怎么评价这些措施将带来的效果?
  许小年:我觉得方向是对的,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市场的信心。现在看到有希望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强心剂不能救根本。
  谢国忠:损失由谁来付,现在把私人债务变成国家债务。美国政府也有问题,美国政府的负债很高,现在负债超过10万亿美金,从技术上来说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是破产机构,它的股凭什么负更多的债。
  如果这场危机继续蔓延,救援资金会更久。
  谢国忠:美国家庭的债务13万亿美金,现在四五百万家庭破产,经济不好,破产的更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都没人有钱,现在想象政府有钱,把债务转到政府口袋里,带来暂时稳定。
  记者: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状况?
  谢国忠:美国的债务帝国是崩溃了,什么样的新的世界出现不知道。
  许小年:很难讲,美国这次处理得当,或许不会产生日本那样十几年萧条。
  好比是一个病人,真正产生病的是贷款违约率,这导致大量化脓。但政府却没有去治疗伤口,而只是一层一层往上裹绷带,这个病根仍然没有消失。
  宋鸿兵:救市需要刮骨疗毒
  主持人:很多朋友读过您那本《货币战争》,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您在美国工作过,您曾经历过风暴之前看起来很平静甚至繁荣的时期,那时候风暴已经在孕育之中。
  宋鸿兵:没错,是在05、06年的时候。《货币战争》书中曾谈到债券会出问题,我们提出这个风险,发现在整个风险机制上,美国实际上基于两个比较有问题的假设:一就是假定认为,长期而言美国房地产市场违约率不会有大幅度上升,而是在一个窄的区域内波动;二就是利率市场不会有剧烈抖动。基于这两个假设,他们建立一整套机制。我们当时提出,如果经济出现了大幅逆转现象,违约率突变,整套东西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主持人:这两个假设都不存在?
  宋鸿兵:05年和06年杠杆比率33倍,后来到60倍,美国房地产下跌25%,四万亿美元灰飞烟灭,"两房"无非承受这样的形势,破产早就注定。
  主持人:到各国股市普遍出现反弹之后,您是否认为,各国此前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40节:新自由主义死了(22)
  宋鸿兵:从短期来看达到预期效果,但应该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次危机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美国7000亿救市计划,实际是靠以增加国债为代价,在美国的债券市场上购买一些失去流动性的债券产品,包括"两房"的短债。第一阶段是解救金融机构,到第二阶段,实际上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问题,其实问题本质在于美国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趋势非常猛烈。次贷危机最大的问题是购房违约率大幅上升,美国救市的方法主要是去挽救金融机构,而对于普通人民,陷入危机的购房者,没有给予相应足够的不偿。这好比是一个病人,真正产生病的是贷款违约率,这导致大量化脓。但政府却没有去治疗伤口,而只是一层一层往上裹绷带,这个病根仍然没有消失。
  主持人:刀口还在,关键刀口能不能自己愈合。
  宋鸿兵:不解决违约率上升问题都没有用。
  主持人:这都是无法自行解决的?
  宋鸿兵:现在裹上去之后,暂时解决问题,但是再过几个月,还会使金融机构爆发更严重的问题,这是治标不治本。短期可以提高信心,但是长期来看,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按揭贷款违约率,包括垃圾贷款违约率急速上升的问题,很可能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还是难以避免更大的冲击波。
  主持人:对于未来几周资本市场的走势,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有些观点比较乐观,觉得这个市场会沿着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声音比较悲观,他们觉得在华尔街风暴压力之下,股市上行空间有限,你的观点是什么?
  宋鸿兵:我是属于谨慎悲观。
  主持人:不是乐观派也不是特别悲观。
  宋鸿兵:政府救市能够起到提升信心作用,不应该低估正面的效果。如果救市计划不配以长期调整,从根本上减轻按揭贷款负担的压力,如果只有短效而没有长效治疗方式,对短期救市策略难以持久,只有长短政策互相配合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
  主持人:现在看到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也看到各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大家很难看到超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他们这个时间在做什么,不知道宋先生有没有关注大的机构投资者的动向。
  宋鸿兵:这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在整个次贷危机中唯一有一个问题没想明白,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有输必有赢,我们知道谁赔了谁赚了,"大小非"或者其他上市公司赚钱,谁赢谁输一目了然。但在整个次贷危机中,看到的全都是抽象,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英国和欧洲国家、美国现在都在赔钱,到底谁赚了?
  主持人:你的结论是什么?
  宋鸿兵:我没有结论,只是提出几个问题,这是中国人必须要想清楚的三个问题:第一,谁赚了这些钱;第二,怎么赚;第三这些钱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搞明白,我们还不知道国际金融市场什么事。
第41节:新自由主义死了(23)
  主持人:美国财长保尔森一天跑了两家电视台,他在呼吁各个金融机构参与美国救市计划,您对这条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判断,这个新闻传递出来什么信号?
  宋鸿兵:这说明游戏结束,得有人买单,美国不愿意自己买单。现在大家比较无奈,不帮美国,全球一起下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是处在既无奈,又无可选择。
  主持人:最重要的机构,各大机构都应该帮助他们。
  宋鸿兵:看起来是。
  主持人:各国政府都在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美联储和各国央行都在响应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根本上解决这次金融危机?
  宋鸿兵:肯定有作用。我的问题还是短期注入资金,能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能不能使美国房价反弹,能不能使违约率下降,这个东西仍然是短期的,很难持久。
  主持人:还是刚才您举的例子,这个伤口已经化脓,通过包扎手段,没有办法使伤口愈合,要使用更加长久的措施才行。
  宋鸿兵:因为要刮骨疗毒,要把伤口切开,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很难真正康复。从目前美国救市方式来看,我觉得大家还在回避问题,没有真正经受比较痛苦的治疗方式,还想用救济和燃眉之急的措施,把这个问题能拖则拖,但目前这个方式不足以解决根本性问题。
  主持人:这次伤口的受伤程度需要采取刮骨疗伤这样疼痛的手术吗?
  宋鸿兵:这次危机是一场金融危机,从全球来看是全球经济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年两年,而是由于美元体系的资源错配,导致整个全球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失调。中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者和世界工厂,主要消费者就是美国,这两者间最大的问题,美国以借债为方式就行消费。美国全国储蓄率从1980年的10.06%,逐年下降,到小布什刚上台的时候变成3%点多,2005年出现负数,美国全国进入不储蓄状态。表面看美国的GDP还不错,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好,还打了两场战争,就业率比较高,各种经济数字看起来非常好。但这中间还是有问题,既然不存钱,又要花钱,还花这么多钱,钱从哪来,美国是在借别的国家的储蓄来实现自己GDP的发展。这种手段通过金融创新,全球资本一体化,向其他国家借储蓄。2007年就有5万亿美元流到美国资本市场,这5万亿资金流到美国起两个效果:第一,抬高美国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价格;第二,压低了美国长期贷款利息,再加上美国老百姓提供各种各样金融创新,使老百姓很容易把增值部分套现,拿出来花,还能买车,这个过程就刺激GDP。
  主持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过程。
第42节:新自由主义死了(24)
  美联储批准转变身份,成为金融危机中一个剧烈变化。美国五大投行就剩高盛和摩根史丹利。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传统华尔街的终结。
  主持人:华尔街风暴每天都有进展。对于摩根史丹利和高盛的选择,在您看来是否意味着华尔街风暴投行时代的终结。
  宋鸿兵:从投行特点来看,他们是玩高低杠杆。如果像现在出现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或者债务型危机,从现在情况来看,华尔街单靠投资银行,已经难以维持了,他们选择了变身,这也是自保。他们这种投资银行模式已经不存在了。
  主持人:这认为是华尔街的神话。
  宋鸿兵:这个神话破灭的时候,以这个为特点的经营模式将烟消云散。
  主持人:谢国忠和许小年讨论这个问题,美国华尔街风暴是不是到了最坏的时候,是不是开始出现向未来转好的迹象?
  宋鸿兵:我个人认为不是最坏的时候,我在六月份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次贷危机在六七八三个月会有危机,这不是随随便便凭口而说,按照我们测算,到六七八月份,将面临美国按揭贷款最大利率承受,会导致美国很多家庭因为付不起贷款而出问题。2007年2月份到5月份称为次贷危机,今年6月份以后是信用违约,特点是信用没到期,"两房"为什么出问题,包括雷曼,VIG,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金融衍生产品中出了大问题,这是他们共同的问题。这个危机还没完,现在只是按揭抵押贷款出现问题。在今年后半年将会发生企业债,这中间的次级贷,会再次冲击金融体系,不知道哪家银行会面临更大问题。由于信用衍生品放大,这次出的问题,其影响将高于2001年的衰退,这非常值得有关部门高度警惕。
  主持人:在信用危机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结尾?
  宋鸿兵:很多金融机构会撑不住,这些银行会出现破产情况。到目前为止,美国银行倒了12家。随着CDS不断冲击,信用违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按揭贷款扩散到信用卡,再扩散到车贷,再扩散到企业,信用违约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个发展过程会使很多金融机构出现严重问题,这是第三个阶段,大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有可能被摧毁,导致美国长期贷款会出现问题。
  主持人:这些危机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宋鸿兵:这个市场几百万亿,如果要出现问题,摩根大通出问题,危机到了顶点。
  主持人:想尽一切办法,就要防止出现火山爆发,能防止吗?
  宋鸿兵:从目前金融机构力度和法律审批速度倒还可以,从经济格局变化来看,信用违约情况还将继续恶化。我现在担心,当垃圾债券占美国企业全部债券40%,到年底很可能会破10%,信用违约再次发威,到时候会拖垮很多银行。再往后发展,情况还很难判断。
  主持人:这个危机持续多长时间,不好说。现在世界各国在联合行动,希望能够共同来控制这场风暴。在年那场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看到各国在各自为战,会导致更严重后果。这次会让我们齐心协力渡过难关。非常感谢宋先生跟我们一起讨论,相信您的讨论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资料来源:9月22日《直击华尔街风暴》)
第43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1)
  八、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对中国未来的金融创新发展来说是个很好的教训总结,对于当前中国并不发达的投行业应该怎样实施有效地控制风险等都具有相当好的参考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并不大,怎样运用好这本教科书来增强自我的实力,便成了中国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事。
  【节目回放】建行等7家银行公布持有雷曼债券
  (CCTV2:9月20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继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公布了持有雷曼兄弟相关债券的数量之后,9月20日,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公布了相关数据。
  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说,它持有雷曼发行的相关债券总共近两亿美元。截至到目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14家银行中,已经确定有7家银行持有雷曼发行的债券,总计超过6.6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多元。
  在这7家银行中,工行、建行持有的数量都超过了1亿美元,其它5家银行持有的量在3000万至8000万美元之间。深圳发展银行和宁波银行最新公告表示,他们没有持有雷曼发行的相关债券。截至目前,在境内上市的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共计5家银行没有正式披露相关数据。而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其董事长肖钢则明确表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一事不会对中行的资产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他们正在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风险评估,但是究竟会损失多少还取决于雷曼是否进入破产程序和清算结果。此外,肖钢还透露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行持有的"两房"债券投资组合目前是盈利的。
  【节目回放】华安承诺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本金偿还投资人
  (CCTV2:9月20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几天前,经济频道对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可能面临清盘一事进行了报道,这只基金是我国第一只QDII基金,因雷曼兄弟破产受到牵连。目前,这只基金已经停止确认赎回,很多投资者都担心自己的本金无法赎回,造成损失。为此,华安基金昨天发布消息承诺,一定会将本金偿还给基金持有人。
第44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2)
  华安基金9月19日发布公告表示,如果在号之前,雷曼无法提供保本的话,华安公司将承担到期保本责任。也就是说一旦雷曼兄弟偿还不了投资者,华安将自掏腰包把本金赔给投资者。
  据了解,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顾问、担保人、票据发行人都是雷曼兄弟公司,现在华安只能等待雷曼兄弟清算的结果,虽然华安QDII还有三年才到期,但现在可能面临提前清盘。从该基金的半年报来看,2008年上半年,华安国际配置基金资产净值为9720万美元,按照现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约为6.6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这只基金被清盘后,雷曼兄弟没钱还给华安的话,华安将独自承担这笔6亿多元的损失。
  【节目回放】次贷危机殃及中国出口
  (CCTV2:9月24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国家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疲软影响,2008年前七个月,我国对美国出口1403.9亿美元,增长9.95,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相关专家认为,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滑已成定局。
  海关总署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189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增速回落4.3%,尽管美国仍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其中,我国对美出口1403.9亿美元,增长9.9%,增速下滑8.1%,更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在报告中,海关总署将中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说:"美国的次贷危机从次贷危机引发位金融危机、信贷危机,一直到现在发展到经济危机
它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美国的消费下降,进口需求减少。再有一个,由于银行银根紧缩,进口企业拿不到贷款,所以没有办法及时向中国出口企业商付款。"
  周世俭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不仅局限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危机爆发之初,部分中国出口企业转向欧洲市场,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强劲,然而当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国家经济也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进口需求显著下降。周世俭认为,下半年中国对欧美日的出口都将下降,而这三个区域占到了中国整个出口贸易领域的60%,所以下半年中国的出口形势将极为严峻。
  虽然中国对欧美出口受影响,但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表示,今后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将快速增长。
第45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3)
  统计显示,2007年,中拉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6%。这比2003年中拉贸易首次突破250亿美元大关,增长了近4倍。记者注意到,在10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进口和出口基本平衡,都在510亿美元左右。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万季飞说:"我觉得中国和拉美贸易基本平衡,我觉得中国和拉美互补性特别强。我们所需要的和拉美所需要的,基本上都各有所需。所以贸易能够达到基本平衡。"
  万季飞说,今后中国同拉美双边贸易将快速增长,中国对拉美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服装、布匹、纺织品、鞋类、机械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大豆、铜、植物油等。由于具有强劲的互补性,双方将在2008年10月下旬,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第二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以此促进双方经贸进一步合作。
  【节目回放】吴晓灵:后怕而不可怕
  (CCTV2:9月26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到底会对我国造成多大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今天就这个问题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吴晓灵在谈及金融风暴问题时,讲了两个"怕"字,一是后怕,二是不可怕。后怕的是,在2000年前后,我国银行业由于不良资产数额庞大,如果没有后来的股份制改革,再面临如今的美国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不可怕的是,我们恰恰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夯实了金融机构这个金融体系的基础,使得如今正在美国蔓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不会出现。
  吴晓灵说:"次贷危机爆发是在2007年3月以后,2007年以后,国际股市在不断震荡,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恰恰是在2005年到2007年这个时间窗口上,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不良资产已经剥离,而且资本充足率、资本拨备率都是非常好的,这就为我们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奠定了最强大的制度基础。"
  而我国对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监管,也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2004年,国家从处理德隆公司开始,对券商进行了全面整顿,特别是杜绝了挪用客户保证金这个最大的隐患,这也使得券商在这次股市大幅下挫的重压下,也并没有出现问题;保险公司最大的隐患是利差损,年前后,为抑制经济过热,我国大幅提高利率,实际利率一度高达20%以上,大量保单在当时售出,造成后来保险公司无力偿付的巨大风险。但从2003年中国人寿在美国和香港相继上市开始,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了我国大的保险公司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信托公司监管力度的做法,也对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一定作用。
第46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4)
  吴晓灵说:"我们可以说吸取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的经验教训,中国政府及时地连续开了三次金融工作会议,牢牢地抓住了健全金融机构这样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因此,我个人认为,有这四类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我们国家的金融业在这轮金融动荡当中,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系统性的风险。
  吴晓灵认为,华尔街金融风暴给我国金融企业造成的实质性资金损失是非常小的,不过由于美元贬值,我国高达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是个无奈的结果,因为美元目前仍然是国际普遍认可的重要结算货币。而且即便如此,也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持有的主要是"两房"债券,只要美国政策的救助措施有效,我们的实质损失也不大。
  吴晓灵说:"在金融业上,我个人认为,最担心的是在心理上的影响,会引起我们的一种恐慌,会引起我们过份地担心而不改革开放,其实我觉得不必恐慌。实践将会证明,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来进一步地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的话,我们将永远陷在国际金融秩序中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对中国是不利的。"
  吴晓灵认为,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仍是从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向扩大内需转变,以前是主动推进这项工作,但力度不是很大,现在必须被动进行,经济短期受到一定影响可能难以避免,但处理得当,将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
  【节目回放】温总理: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
  (CCTV2:9月27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国务院总理***今天下午出席了在天津召开的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总理在做特别致辞时,对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提出了三点建议,并特别指出,当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贵重。
  ***总理说,当前经济和金融挑战最为严重的,就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部分金融企业,以至影响到实体经济,并可能造成国际经济的减速,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说:"我以为面对当前的危机,最为重要的是三点:第一,各国要加强合作。有关国家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合作才能有力地应对危机;第二,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经济家、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民的信心尤为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信心也尤为重要。我刚才讲了,这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第三,我以为中国能做的也就是保持住中国强有力的、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不出现大的起落,这就是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总理今天在致辞中还表示,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一切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会坚持下去。
第47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5)
  ***说:"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开放也是改革,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一切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都会坚持下去。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体制,坚定地支持多哈回合谈判早日达成平衡的结果,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准则,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继续在多边经贸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外商来华投资兴业环境。一个制度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发展、对外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有利于增加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必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理还就世人关心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发表了看法,首先他坦承当前困难不少,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金融动荡加剧,经济明显减速;另一方面,国内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很大,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领域存在不少隐患。但同时,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很多。包括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潜力很大。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劳动力和资金供给仍然充裕,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市场广阔,企业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继续提高,政治社会稳定,特别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已经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路线、战略和方针政策,这些都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因此,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在更长时间内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中国出口告急
  华尔街正被金融"海啸"席卷。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是可以隔岸观火还是会引火烧身?
  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其贸易拉动型的经济,但是2008年开始不甚乐观的出口形势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的一份报告显示:1-8月份出口的实际增长率只在3%左右。
  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而至,本已"岌岌可危"的中国出口是否"雪上加霜"?中外专家站在了泾渭分明的两条战线上。但谈到中国下一步的政策走向时,"拉动内需增长"则成了他们眼中共同的一剂良方。
第48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6)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管清华认为,美国的金融"海啸"主要冲击的是中国对市场的信心。雷曼倒了,实际上对卖方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买方失去信心,对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说:"对进出口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了对前景的预期和信心之后,可能就比较悲观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会逆转。一旦流动性出现短缺问题就严重了,很多企业拿不到贷款就影响到出口。"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的出口形势将会更加严峻。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未来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
  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肯定要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这是中外专家的一个共识。
  这也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就一直在提的,但是一直都没有转过来。当时没有转型的动力,因为危机没有对中国造成太大冲击,而且也没有转型的条件,当时怎样拉动经济增长仍是中国的主要问题。
  管清华说:"尽管现在我们的经济减速了,但是这个速度仍然是10%左右,依然是高增长,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次机会,改变经济结构,从出口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
  中基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平说:"近九成的美国订单已被收回。"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也指出:"外贸型企业损失严重,普遍订单减少,有订单的也谨慎开工,生产了回款也困难。"他惊呼:一向重信用的美国人也在频频毁约。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8年前7个月,对美出口1403.9亿美元,增速降至9.9%,下滑了8.1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来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即便是对欧洲和日本,出口值也滑落到近几年最低线。
  浙江群星玩具公司老板梁齐坦言,他的公司专做南美和北美出口,9月订单却一个都没接到,此前7月的货款还没收上来。
  温州华祥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寅勇9月24日无奈地承认,现在本该是订单旺季,但减少量非常明显。
  不少企业反馈显示,目前出口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明显加大;其中,美国进口商为缓解资金压力,纷纷要求延长付款期限,从以往的2-3个月延长到现在的4-5个月。这对原本生存困难的外贸企业打击严重。
  尽管出口企业早做打算,合同向欧洲等地转移,但受美国金融风波所累,对欧盟出口也阴影重重。来自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厦门公司人士介绍,今年以来,来自英国、挪威等欧洲国家的船舶订单大量减少。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的一些船厂已经接不到日本的订单了。
  央行刚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三季度反映海外需求的出口订单指数为2.6%,下一季度出口订单预期指数为4.0%,均大幅回落,跌至3年汇改以来的最低值,中国出口告急。
第49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7)
  【深度分析】华尔街危机中的中国角色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镇定,她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自如。路透社报道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世界厚望中国援手
  东方在增长,西方在衰退;东方满怀希望,西方充满担忧。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这句话如今或许将成为全球新的经济格局的真实写照。
  从美国总统布什在新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上签字的那一刻起,全球投资者的担心便集中在了8500亿美元救助金额的来源上,世界各国纷纷将这"救世主"的头衔冀望在了中国的身上。
  世界在重新审视着中国的实力,呼吁中国出手援助的声音此起彼伏。
  10月5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中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发展,并将在信贷危机减缓时刻,帮助全球经济恢复。他强调,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将帮助全球摆脱目前的困境,中国在重建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正如其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一样。
  10月6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发表演讲表示,七国集团(G7)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它应该被一个更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集团所代替。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则应该被吸收在内。成立一个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更加有影响力的新集团,这个集团也有可能是G14甚至是G20。但佐利克也表示:"这个集团最终能否取得影响力还要取决他们最终所能承担起的责任。"
  10月7日,全球外媒也对中国出手做出了"深情的呼唤"。法新社在其报道的文章中写道,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镇定,她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自如。路透社报道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一天,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也给出了一个更加肯定的结论:中国以及中东国家将"决定着"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萨默斯说,美国政府现在最应该做的和"不得不做的"是,向中国保证"美国的证券是安全的"。
  10月9日上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在华盛顿就当前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及全球波及影响,与中国的部分中国记者举行了跨洋电话讨论会。麦考密克对中国与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关系用了"彼此非常依赖"这样的字眼。他表示,在华尔街风暴中,中国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投资者。全球资本流动在这个时候对于全球体系的继续运行尤其重要。中国是美国和欧洲(产业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对中国也同样重要。因此,中国应该是全球救市的重要参与者。
第50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8)
  10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对美国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做出回应时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央行在声明中表示,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协调与配合,也希望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不过,央行对有关中国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国债帮助美国救市的报道予以了否认。
  但进入10月份以来,市场的表现一直在朝着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趋势下行。10月8日,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终于协调行动,同时宣布降息,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中国央行也参与其中。中国央行此举被普遍解读为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世界也在期望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拿大BMO资本市场公司的副总经济师、中国经济问题专家Douglas
Porter表示,他对北京加入这次世界性的救市行动感到很意外,但他认为中国的做法是一举两得。"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意外。很显然,中国已经跟世界经济空前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了。中国前不久刚刚削减了利率。中国经济开始降温,通胀压力有所减小,现在松一点闸门,通过降息刺激消费,这符合中国自身的需要。但是我依然感到中国参与其中还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事情。"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10月9日在跨洋电话讨论会上也表示,美国经济的确存在一些挑战。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所以遇到的金融问题肯定也会相应波及到其他经济体和地区。中美两国关系密切,当美国经济成功增长时,中国等国家会极大地受益;而当美国经济经历困难时,中国等国家有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当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确保经济尽快恢复。这不仅是帮助美国人民,也将令全世界人民获益。同时,华尔街危机也令美国和全世界所有国家从中吸取教训,并采取行动,制定立法和政策,以确保此类噩梦不再重演。
  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短期内很难扭转,何况,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不要当"冤大头"。
   中国无法也不能当救世主
  金融危机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世界,各种评论、观点、建议、呼救之声此起彼伏。有关货币政策和中国如何评估和应对金融危机之声音,自然引起特别关注。
  然而,不少言论听来让人心惊。如:"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有限,无足为虑";"中国及时主动降低利息救市,彰显了大国风范";"中国应该积极帮助美国救市,稳定世界金融市场"。
第51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9)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日报》报道,10月8日美联储、英国央行、欧央行等在内的6家央行宣布共同减息50点,以期挽救在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下日益恶化的世界经济形势。
  就其事实来讲,这场危机其实也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重建。业内人士表示,救市方案在短期唤起投资者信心的功能较弱。因此,重建华尔街新秩序,应以救市的资金投入为契机,以全球行动为动力,以更新全球新金融市场秩序为目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中东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出现,尤其是中国,充足的现金流和稳定的经济面给了中国更多的话语权,在世界前三大经济体被美国金融危机所影响时,中国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保持稳定增长已经给了世界信心。
  美国金融危机甫一发生,中国1.8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截至08年上半年)便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一是其占比高达75%(约1.38万亿)的美元资产是否无恙;二是如何履行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之一的权利。
  答案是在"稳定国际市场与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前提下的有限选择。"事态尚在进展之中,密切关注中再定如何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一位央行官员说,"如果不抛售美国国债及所持有的"两房"债券,换言之,倘若这两者是安全的,次贷危机对外汇储备的影响甚弱。"
  针对美国布什政府通过8500亿金融援救方案,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救助美国金融业能否成功取决于中国和中东,不过,产油国政府基金对美国低利率债券不感兴趣,惟有靠中国了;日本《产经新闻》则说,最后的买主是怀揣1.8万亿美元的中国。世界在问:"中国是否会动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新增国债?"
  经济学家吴敬琏此前表示:"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短期内很难扭转,何况,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不要当"冤大头"。"
  财政部官员认为,是否动用外汇买进美国国债,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商榷,但肯定的是,目前不宜出手抛售美国国债,否则会加剧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维系好国内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不抛售美国国债就是对其最大的支持了。"该官员说。
  实际上,布什"金援方案"一经公布,我国央行新闻发言人便迅速表态称,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协调与配合,也希望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等等,似乎理所当然,一定时候中国会表示出某种姿态。
  市场对此的解读是,必要时候中国会向美国提供流动性。美国花旗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就表示,美国救市结果大概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即中国用流动性较好的优质资产,置换美国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等于是中国"被迫埋单"。
第52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10)
  10月8日,中国央行加入全球央行的协同降息行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再次下调基准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部分专家认为,作为拥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在全球的金融救助行动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增持美国国债。不过,香港《大公报》刊文提醒:中国勿坠入"英雄救美"漩涡。文章摘录如下:
  表面看中国财力雄厚、坐拥1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这都已有所投资,不宜大量转用,否则反会影响国际市场。在此之外还可利用新增外储:今年来月均增加400余亿美元,显示中国确实有点资金可供运用,却不宜夸大其数量。
  中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还有不对称性的特点。由于本身金融体系尚待完善,亦未全面对外开放,故并无能力把世界金融拉出困境。相反,由于坐拥约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可藉此对美经济发挥重大影响。
  若此时出手救助美国,从经济利益层次看,要注意以下三点:(一)美国为救亡大发国债,将对中国原来持有的债券十分不利,故应减持而非增购。发债若引发利息上升、美元贬值及输入型通胀,则可令原有债券跌价,再加上贬值及通胀削减美元购买力,将令中国蒙受多重损失。(二)购入新债则必须因应其高风险,而要求有更高回报。最近冰岛政府出手救援银行,便被降低主权评级。此次美国救亡,将令财政赤字大升至过万亿美元。对GDP比率突破一成,如此超级巨债,即使美资评级机构采取双重标准,不去降低美国评级,市场亦必有反应,令主权信用违约溢价飙升。因此购入新债必须索求高利率,最好还要有适当的资产作抵押,不能只收一纸欠单。(三)应先进行国际协调,尤其与东亚邻国协商以使能共同进退,防止中国出手救援而他国套现离场,并由合作来寻求更好的回报及投资保障。
  香港《大公报》的观点是,中国切勿急于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中国现已承受与日俱增的美元资产风险,断无理由贸然再增负荷。救美的经济成本甚大,更要慎防被卷入漩涡:美国积患极深而必须完成历史性调整,对此中国实帮不上很大的忙,若轻率涉足其中或可能陷入日深,并危及本身安全。中国必须把珍贵资源首先用于自保,以维持稳定高速发展。同时要有远见,为未来在大劫后重建世界金融经济新秩序做好准备。
  对于中国如何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危机的应对中去,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发展好自己的经济就是最好的救市。就目前全球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要务是全球经济力量一起行动,成为信心重建的塑造者。帮助重塑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有助于稳定美国经济,进而有益于稳定全球经济。
第53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11)
  新的经济力量已经显现出了实力和地位。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日前表示,中国以及中东国家掌握着巨大的流动性资金,"决定着"美国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中国已经准备好在全球救市举措中共同努力。
  实际上,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手里掌握的巨大流动性,中国将扮演重要角色。首先,和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加强合作,具体如何合作、何时而为需要中国仔细斟酌。
  其次,对中国来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就是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一方面中国本身出口增长了,另一方面也给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因此,中国经济在这场危机中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金融危机最好的回应。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中国股市市值蒸发的幅度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并不小于美国和欧洲,我们不想办法救自己,反而似乎要听别人"忽悠"去当救世主,去救美国,实在是有些自我高估。
  说美国好些家庭还不了按揭贷款,房子被收,流落街头,可怜兮兮,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许多人失业,非常痛苦,然而,中国无力购买住房、找不到工作的人,起码是美国的数十倍乃至百倍,何况中国的失业者没有任何像样的社会保险。
  中国无法也不能当救世主,更不能当替罪羊。
  华尔街风暴之后,人们将看到这样一幅有意思的画面,那就是中美两个大国的同时转身,美国开始向出口国转型,而中国向内需转型。
   转型契机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时刻准备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一道努力,应对挑战。"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这一句发言,让人想起了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树立了负责任的亚洲大国形象;10年后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敢于担当,或将成就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形象。
  就在温总理给出承诺时,美国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大的救市--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还在争吵声中。此前,中国国家主席***9月22日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通话时表示,对于美国力争稳定金融市场的救市举措表示高度支持,并希望取得成功。
  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向美国的实体经济蔓延,甚至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
第54节:华尔街危机中国的救赎(12)
  经济形势内忧外患,温总理日表示,中国持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是美国政府债券的第二大持有者,已经准备好在全球救市举措中共同努力,为度过全球金融市场危机而努力。
  在欧洲各国半遮半掩时,中国支持美国,不仅是拯救华尔街,更是拯救自己。因为美国的衰退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就业人口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说:"美国变成了这样一个国家:人们靠卖房为生,而人们买房的钱又来自中国。
"这句话描述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美国的经济靠房地产拉动,二是美国的房地产靠中国支撑。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都购买了美国国债、"两房"债券等等,中国通过购买"两房"债券等方式为美国住房市场间接提供了贷款。在次贷风波中,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国内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美国可以通过让美元贬值来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而美国国内很多人的看法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会在相当程度上威胁美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无论是"美国阴谋论"
还是"中国威胁论",其实都是以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自然也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在次贷危机中,中国扮演的只是投资失败者的形象吗?如果将中投公司视为我国在国际金融舞台的缩影,或许可以对这个问题观察得更为清晰。2007年9月,我国从巨额外汇储备中拿出2000亿美元,成立了中投公司,在大多数时间里,国际金融市场对这只来自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充满警惕,屡屡以政治眼光来看待这只市场化运作的基金。但是当次贷风暴愈演愈烈,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急需资金拯救之时,国际金融市场开始抛弃意识形态的考量,转而更加务实地看重中投公司20
00亿美元的规模。
  2008年9月初,市场传出中投公司有意投资日本股市,日本金融大臣渡边喜美立即表示,如果中投公司投资日本,将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华尔街当然比日本更需要中投这样的大买家,继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之后,摩根士丹利也表示有意出售49%的股权予中投公司,目前摩根士丹利的最大股东美国道富集团拥有的股权约为13%左右,第二大股东是去
&&&&&&&&&&&&
你也许会感兴趣的
作者:霓笑笑
作者:先抽烟再码字
作者:忆昔颜
作者:剑荒
作者:雁南妃
作者:凉安
本书籍《》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您是《》作品的版权所有者但不愿意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通知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行信用卡逾期被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