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职责还能有什么作为

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_ 东方财富网
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上海证券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在日前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
  在日前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  现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准则》)发布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但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重大变化。不仅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股东诉求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再加上市公司在规范运作、投资者保护等存在诸多方面的新问题,《准则》事实上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准则》在现有条件下能实际发挥出的作用也已非常有限,因此,修订《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职责不同,但三者理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监事会为例。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但考察沪深两市,真正能为全体股东负责,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可说是凤毛麟角。  2001年,证监会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相反,不少上市公司的独董与大股东穿一条“裤子”,基本上成了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声虫”,真正敢于对大股东说“不”的独董寥寥无几。也正因为如此,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的现象久为投资人所诟病,改革独董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  与独董类似,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花瓶”色彩也较浓。虽然《准则》对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责、议事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再如,目前沪深两市有众多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争夺战,A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掌控董事会的B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此时A方会向监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监事会是有权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可是,出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上市公司监事会总会与B方保持一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导致A方的股东权利被剥夺。  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中,股东无法行使权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背后则凸显出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诸多乱象,本质上也是公司治理的问题。  笔者以为,作为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中的重要一环,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监事会人员组成,将决定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一般为奇数,人员应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监事。其中,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按公司章程执行。只是,由于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所以同样难逃“花瓶”的命运。  笔者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席位应按持股比例提名,而不是由大股东说了算。比如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一,设置3名监事,那么大股东提名人数不能超过1名,其他股东提名人数为2名。照这种设置,大股东就难以控制监事会。而且,由于其中两名监事由其他股东提名,有利于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避免监事会被大股东所掌控,从而成为其“附庸”。再进一步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成员的提名问题上,亦可遵循上述办法(独董席位除外),如此,将能避免持股比例较少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局面,也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只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的现象。
(原标题: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责任编辑:DF309)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_财经评论(cjpl)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在日前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  现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准则》)发布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但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重大变化。不仅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股东诉求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再加上市公司在规范运作、投资者保护等存在诸多方面的新问题,《准则》事实上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准则》在现有条件下能实际发挥出的作用也已非常有限,因此,修订《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职责不同,但三者理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监事会为例。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但考察沪深两市,真正能为全体股东负责,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可说是凤毛麟角。  2001年,证监会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相反,不少上市公司的独董与大股东穿一条“裤子”,基本上成了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声虫”,真正敢于对大股东说“不”的独董寥寥无几。也正因为如此,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的现象久为投资人所诟病,改革独董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  与独董类似,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花瓶”色彩也较浓。虽然《准则》对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责、议事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再如,目前沪深两市有众多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争夺战,A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掌控董事会的B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此时A方会向监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监事会是有权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可是,出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上市公司监事会总会与B方保持一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导致A方的股东权利被剥夺。  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中,股东无法行使权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背后则凸显出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诸多乱象,本质上也是公司治理的问题。  笔者以为,作为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中的重要一环,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监事会人员组成,将决定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一般为奇数,人员应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监事。其中,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按公司章程执行。只是,由于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所以同样难逃“花瓶”的命运。  笔者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席位应按持股比例提名,而不是由大股东说了算。比如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一,设置3名监事,那么大股东提名人数不能超过1名,其他股东提名人数为2名。照这种设置,大股东就难以控制监事会。而且,由于其中两名监事由其他股东提名,有利于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避免监事会被大股东所掌控,从而成为其“附庸”。再进一步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成员的提名问题上,亦可遵循上述办法(独董席位除外),如此,将能避免持股比例较少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局面,也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只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的现象。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在日前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  现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准则》)发布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但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重大变化。不仅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股东诉求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再加上市公司在规范运作、投资者保护等存在诸多方面的新问题,《准则》事实上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准则》在现有条件下能实际发挥出的作用也已非常有限,因此,修订《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职责不同,但三者理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监事会为例。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但考察沪深两市,真正能为全体股东负责,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可说是凤毛麟角。  2001年,证监会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相反,不少上市公司的独董与大股东穿一条“裤子”,基本上成了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声虫”,真正敢于对大股东说“不”的独董寥寥无几。也正因为如此,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的现象久为投资人所诟病,改革独董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  与独董类似,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花瓶”色彩也较浓。虽然《准则》对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责、议事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再如,目前沪深两市有众多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争夺战,A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掌控董事会的B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此时A方会向监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监事会是有权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可是,出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上市公司监事会总会与B方保持一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导致A方的股东权利被剥夺。  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中,股东无法行使权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背后则凸显出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诸多乱象,本质上也是公司治理的问题。  笔者以为,作为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中的重要一环,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监事会人员组成,将决定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一般为奇数,人员应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监事。其中,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按公司章程执行。只是,由于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所以同样难逃“花瓶”的命运。  笔者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席位应按持股比例提名,而不是由大股东说了算。比如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一,设置3名监事,那么大股东提名人数不能超过1名,其他股东提名人数为2名。照这种设置,大股东就难以控制监事会。而且,由于其中两名监事由其他股东提名,有利于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避免监事会被大股东所掌控,从而成为其“附庸”。再进一步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成员的提名问题上,亦可遵循上述办法(独董席位除外),如此,将能避免持股比例较少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局面,也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只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的现象。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_ 东方财富网
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上海证券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在日前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
  在日前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  现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准则》)发布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但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重大变化。不仅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股东诉求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再加上市公司在规范运作、投资者保护等存在诸多方面的新问题,《准则》事实上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准则》在现有条件下能实际发挥出的作用也已非常有限,因此,修订《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职责不同,但三者理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监事会为例。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但考察沪深两市,真正能为全体股东负责,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可说是凤毛麟角。  2001年,证监会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相反,不少上市公司的独董与大股东穿一条“裤子”,基本上成了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声虫”,真正敢于对大股东说“不”的独董寥寥无几。也正因为如此,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的现象久为投资人所诟病,改革独董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  与独董类似,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花瓶”色彩也较浓。虽然《准则》对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责、议事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再如,目前沪深两市有众多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争夺战,A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掌控董事会的B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此时A方会向监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监事会是有权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可是,出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上市公司监事会总会与B方保持一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导致A方的股东权利被剥夺。  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中,股东无法行使权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背后则凸显出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诸多乱象,本质上也是公司治理的问题。  笔者以为,作为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中的重要一环,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监事会人员组成,将决定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一般为奇数,人员应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监事。其中,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按公司章程执行。只是,由于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所以同样难逃“花瓶”的命运。  笔者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席位应按持股比例提名,而不是由大股东说了算。比如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一,设置3名监事,那么大股东提名人数不能超过1名,其他股东提名人数为2名。照这种设置,大股东就难以控制监事会。而且,由于其中两名监事由其他股东提名,有利于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避免监事会被大股东所掌控,从而成为其“附庸”。再进一步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成员的提名问题上,亦可遵循上述办法(独董席位除外),如此,将能避免持股比例较少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局面,也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只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的现象。
(原标题: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责任编辑:DF309)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在日前举行的“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中国证监会目前正在持续推进新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工作。他同时表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现行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准则》)于2002年正式发布,虽然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但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发展重大变化。不仅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股东诉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再加上上市公司在规范运作、投资者保护等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客观上导致《准则》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导致《准则》实际发挥出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对《准则》进行修订亦是大势所趋。&在上市公司的“三会”运作中,由于其本身的职责不同,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实际上理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监事会为例。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但真正能够做到为全体股东负责,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的非常罕见。&2001年,中国证监会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然而,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相反,众多上市公司的独董与大股东穿一条“裤子”,基本上蜕变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声虫”,真正敢于对大股东说“不”的独董寥寥无几。也正因为如此,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的现象常常遭到诟病,以至于市场上频频出现改革独董制度的声音。&与独董类似,上市公司监事会亦早就沦为“花瓶”。虽然《准则》对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责、议事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再如,目前有众多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争夺战,A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掌控董事会的B方往往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此时A方会向监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的规定,监事会是有权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不过,出于利益等多方面的考量,上市公司监事会会与B方保持一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导致A方的股东权利被剥夺。&事实上,无法行使股东权利在当前的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中非常普遍,而背后则凸显出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像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质上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笔者以为,作为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中的重要一环,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监事会人员组成,将决定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根据去年12月份发布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的规定,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一般为奇数,人员应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监事。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按照公司章程执行。笔者以为,由于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同样难逃“花瓶”的角色,该规定对于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笔者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席位应按持股比例提名,而不是由大股东说了算。比如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1/3,设置3名监事,那么大股东提名人数不能超过1名,其他股东提名人数为2名。按照这种设置,大股东将无法实现对监事会的控制。而且,由于其中两名监事由其他股东提名,将有利于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避免监事会被大股东所掌控,从而成为其“附庸”。进一步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成员的提名问题上,亦可遵循上述办法(独董席位除外),如此,将能避免持股比例较少的股东实现对整个上市公司控制的局面,也能避免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只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的现象发生。特别提示:请扫描下边的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 caozhongming999 关注曹中铭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热文排行榜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_网易财经
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被大股东操控的监事会还能有什么作为)
在日前的&最佳实践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曹勇表示,证监会正在持续推进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他同时提出,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建设,由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身三方合力。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作为&三会&之一的监事会,与独董一样,同样需要全力摆脱&花瓶&的角色定位。现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准则》)发布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但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重大变化。不仅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股东诉求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再加上市公司在规范运作、投资者保护等存在诸多方面的新问题,《准则》事实上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准则》在现有条件下能实际发挥出的作用也已非常有限,因此,修订《准则》已是大势所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职责不同,但三者理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监事会为例。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但考察沪深两市,真正能为全体股东负责,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可说是凤毛麟角。2001年,证监会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相反,不少上市公司的独董与穿一条&裤子&,基本上成了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声虫&,真正敢于对大股东说&不&的独董寥寥无几。也正因为如此,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的现象久为投资人所诟病,改革独董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与独董类似,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花瓶&色彩也较浓。虽然《准则》对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责、议事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再如,目前沪深两市有众多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争夺战,A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掌控董事会的B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此时A方会向监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监事会是有权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可是,出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上市公司监事会总会与B方保持一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导致A方的股东权利被剥夺。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中,股东无法行使权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背后则凸显出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诸多乱象,本质上也是公司治理的问题。笔者以为,作为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中的重要一环,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监事会人员组成,将决定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一般为奇数,人员应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监事。其中,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按公司章程执行。只是,由于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所以同样难逃&花瓶&的命运。
笔者的建议是,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席位应按持股比例提名,而不是由大股东说了算。比如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一,设置3名监事,那么大股东提名人数不能超过1名,其他股东提名人数为2名。照这种设置,大股东就难以控制监事会。而且,由于其中两名监事由其他股东提名,有利于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避免监事会被大股东所掌控,从而成为其&附庸&。再进一步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成员的提名问题上,亦可遵循上述办法(独董席位除外),如此,将能避免持股比例较少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局面,也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只代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的现象。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