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pmcad进行组合楼板设计规范性能设计

前 言 ...........................................................................................................................................1
介 ............................................................................................................................2
1.3 楼板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 ............................................................................................... 2 板带设计概要 ................................................................................................................... 4
适用范围 ........................................................................................................................... 5
第2章 复杂楼板参数与模型输入 ..............................................................................................6
2.1 参数输入 ........................................................................................................................... 7 2.1.1 基本参数 ................................................................................................................... 8 2.1.2 设计参数 ................................................................................................................. 11 2.1.3 工况信息 ................................................................................................................. 13 2.1.4 舒适度信息 ............................................................................................................. 14
2.2 柱帽输入 ......................................................................................................................... 15
2.3 洞口输入 ......................................................................................................................... 17
2.4 空心板输入 ..................................................................................................................... 18
2.5 计算区域 ......................................................................................................................... 20
2.6 布筋方向 ......................................................................................................................... 20
2.7 修改板厚 ......................................................................................................................... 21
2.8 荷载输入 ......................................................................................................................... 21
2.9 舒适度工况、荷载输入 ................................................................................................. 23 2.9.1 舒适度工况管理 ..................................................................................................... 24
2.9.2 舒适度荷载输入 ..................................................................................................... 25 2.9.3 舒适度荷载删除 ..................................................................................................... 27
2.10 约束输入 ......................................................................................................................... 27
2.11 板带生成 ......................................................................................................................... 28
2.12 构件属性 ......................................................................................................................... 30
2.13 网格划分 ......................................................................................................................... 30
2.14 生成数据 ......................................................................................................................... 31
第3章 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 ................................................................................................... 32
第4章 复杂楼板后处理 ........................................................................................................... 34
4.1 有限元挠度结果 ............................................................................................................. 34
4.2 有限元内力结果 ............................................................................................................. 36
4.3 有限元配筋结果 ............................................................................................................. 37
4.4 板带设计结果 ................................................................................................................. 38 4.4.1 板带几何材料信息 ................................................................................................. 39
4.4.2 板带内力信息 ......................................................................................................... 39 4.4.3 板带配筋及验算信息 ............................................................................................. 40
4.5 冲切结果 ......................................................................................................................... 41
4.6 舒适度结果 ..................................................................................................................... 42
4.7 文本查看 ......................................................................................................................... 44 4.7.1 有限元结果文件 ..................................................................................................... 44 4.7.2 板带结果文件 ......................................................................................................... 44
共111页(1/111)
SLABCAD讲解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 SLABCAD
专家相伴、设计梦想 1、PKPM楼板的三种分析设计方式 ? 逐房间计算并配筋(......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 SLABCAD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PKPM CAD 工程部 2009-7 ...节点配筋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3.1 ......PKPM系列软件中复杂楼板有限元分析与 设计SlabCAD软件是专门针对上述各种复杂楼板的 有限元分析与配筋设计而开发的,其分析对象是结 构的某一层楼板或楼板局部,通过二......基础设计软件 2.9 LTCAD 楼梯设计软件 3 PKPM 软件实训 3.1 3.2 3.3 3....(19)STXT :PKPM 钢结构详图设计软件 (20)SLABCAD: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 1.......混凝土楼板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SlabCAD_工学_高等教育_...为此,我们在PKPM系列软件PMCAD、SAlWE和PREC基础上,...PKPM软件说明书-复杂楼板... 暂无评价 106页 免费......PKPMV3.1版本整体改进(第三版)上_兵器/核科学_...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软件事业部 (PKPM CAD...结构建模基础设计 楼板设计 接口软件P-trans QITI及......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SLABCAD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SLABCAD今日推荐 67份文档 九妖笑话 2014年笑话大全之让你笑个够 儿童笑话大全......PKPM-SLABCAD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软件用户手册_机械/仪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信息...PKPM基础设计软件功能详... 347页 免费 PKPM软件说明书-复杂楼板... 暂无评价......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2材料变化(一)
1、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
4.1.2 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级别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2、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
普通钢筋:淘汰低强235Mpa钢筋,以300Mpa光圆钢筋替代;增加高强500Mpa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钢筋;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与国际接轨。 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
HRB335&B HRBF335&BF
HRB400&C HRBF400&CF
HRB500&D HRBF500&DF
增加了以下几条:
4.2.7当采直径50mm的钢筋时,宜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4.2.8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
4.2.9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新老规范变化(二)
基本构造变化
1、混凝土保护层:
图中1号箍筋的计算公式(按外皮计算):
老规范:L=2 (b+h) -8bhc+2&1.9d+2max(10d,75) +8d
新规范:L=2 (b+h) -8bhc+2&1.9d+2max(10d,75)
2、钢筋锚固:
新规范中增加了基本锚固lab的计算方式:
lab=a*fy/ft*d
但其中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值改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按C60取值&以适应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设计锚固长度为基本锚固长度乘锚固长度修正系数&a的数值,以反映锚固条件的影响:
其中,la不应小于200mm,锚固长度修正系数&a,对普通钢筋按规范第8.3.2条的规定取用,当多于一项时,可按连乘计算,但不应小于0.6;对预应力筋,可取1.0.
3、筋端弯钩和机械锚固:
新规范对钢筋弯钩和机械锚固的形式和技术要求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如下表:
4、钢筋的连接:
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规定改为:受拉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8mm。
钢筋机械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改为连接钢筋的较小直径。
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新老规范变化(三)
结构构件基本规定变化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的规定修改如下: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板厚改为&不应小于150mm&并增加了板柱节点的规定。
增加了&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的规定;
新规范增加了架立钢筋的规定:&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3、梁柱节点
新规范引入了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表现示意:
新老规范变化(四)
1、嵌固部位:
(1)嵌固部位未确定
(2)当无地下室时,同03G(一个柱根)当有地下室时,如图,在基础顶面可以不设嵌固部位,只保留地下室顶面的嵌固部位(一个或两个柱根)P58
(3)P7第8条规定:设计需注明柱的 嵌固部位位置
(1)嵌固部位已确定
(2)当无地下室时,在基础顶面(一个柱根)。
(3)当有地下室时,在基础顶面及地下各楼面(至少两个柱根)
2、新增节点核心区的箍筋表示方法P9 ,如下:
03G101没有关于核心区箍筋的说法
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解读(一)
钢筋和混凝土都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材料,持续的大规模基建已难以为既;新规范坚持&四节一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国策,混凝土结构必须走高效节材的道路。
1、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
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高至C60,强度的优化选择:经济性(强度价格比)随强度递增;淘汰低强度混凝土;
新规范对混凝土的要求有明确的条文:
解读:这里提高了部分情况下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以适应钢筋强度等级的提高,并可提高结构安全性。
新规范增加了混凝土的剪切变形模量Gc和泊松比 的规定:
混凝土的剪切变形模量Gc可按相应弹性模量值的0.40倍采用。
混凝土泊松比 可按0.20采用。
在确定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 的疲劳强度修正系数 时,新规范增加规定&当混凝土受拉-压疲劳应力作用时,受压或受拉疲劳强度修正系数 均取0.60。&而且, 的取值修改如下:
混凝土受压疲劳强度修正系数
普通钢筋:淘汰低强235Mpa钢筋,以300Mpa光圆钢筋替代;增加高强500Mpa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钢筋;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与国际接轨。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
HRB335&B HRBF335&BF
HRB400&C HRBF400&CF
HRB500&D HRBF500&DF
解读:这一变化将对今后结构设计、建筑工程量计算、工程施工等产生最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钢筋级别梯次变化,对建筑材料生产产生影响;
(2)将对各地标准定额的使用产生影响;
(3)钢筋级别的表示符号变化,将给所有以设计图纸为媒介的工程师带来影响,需要重新记忆,学习和识别;
(4)钢筋级别的变化,将对钢筋的锚固长度的计算产生影响。我们期待以新规范设计的正式图纸的面世!
2、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
HRB335&B HRBF335&BF
HRB400&C HRBF400&CF
HRB500&D HRBF500&DF
增加了以下几条:
4.2.7当采直径50mm的钢筋时,宜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4.2.8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
4.2.9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解读(二)
保护层变化
规范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以及国外相应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从混凝土碳化、脱钝和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角度考虑,不再以纵向受力筋的外缘,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新规范中的保护层厚度比原规范实际厚度有所加大。规范中对结构所处耐久性环境类别进行了划分:
对应环境等级的修改,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也进行了修改,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厚度稍有增加,而对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则增幅较大。
注: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 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
2 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其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解读: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说,今后在计算柱梁箍筋、拉筋的长度时,计算公式需要按照
L=2 (b+h) -8bhc+2&1.9d+2max(10d,75)
来计算。而且在混凝土等级小于C25时,需要增大保护层厚度。这无疑是预算人员需要熟记的一点。
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解读(三)
结构构件规定变化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的规定修改如下: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板厚改为&不应小于150mm&并增加了板柱节点的规定。
增加了&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的规定;
新规范增加了架立钢筋的规定:&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3、梁柱节点
新规范引入了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其余构件无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变化,对于7月1日新规范执行后的立项工程,设计文件将会考虑。对于预算影响较大的,就是一些构造节点发生变化,相应的计算公式和算法也有变化。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构件详细对比中一一为大家介绍和分析。
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解读( 四)
钢筋锚固变化
我国钢筋强度不断提高,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也使锚固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近年来系统试验研究及可靠度分析的结构并参考国外标准,规范给出了以简单计算确定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方法。其中基本锚固长度lab取决于钢筋强度fy及混凝土抗拉强度ft,并与锚固钢筋直径及外形有关。
设计锚固长度为基本锚固长度乘锚固长度修正系数&a的数值,以反映锚固条件的影响:
其中锚固长度修正系数&a按下表考虑:
解读:在新规范设计的工程下,钢筋锚固值的计算公式相对简单了,但是要考虑的各种情况复杂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参数影响外,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不能小于最低限度(最小锚固长度),其数值不应小于0.6lab及200mm。在工程造价中,钢筋的基本锚固可以直接在11G101系列图集表中查询:
这点变化无疑是此次规范变化最大的影响之一。这对今后钢筋的算量都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学习成本,和很繁琐的工作量。
新规范中还提出了钢筋末端配置弯钩和机械锚固来减小锚固长度的方式。且广泛应用于框架柱、剪力墙、框架梁的节点构造中。其原理是利用受力钢筋端部锚头(弯钩、贴焊锚筋、焊接锚板或螺栓锚头)对混凝土的局部挤压作用加大锚固承载力。
解读:新的锚固形式下,将需要对每种锚固形式统计锚固接头,单独计算造价。对应的采用机械锚固节点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计算条件和方法也将变化。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图纸中,将会指定出构件采用何种锚固形式。
同时,新规范对钢筋连接也做了明确的说明。钢筋连接的基本原则为:连接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限制钢筋在构件同一跨度或同一层高内的接头数量;避开结构的关键受力部位,如柱端、梁端的箍筋加密区,并限制接头面积百分率等。
在新规范和新平法的节点构造中,也规定了很多钢筋连接构造,比如梁中间支座纵向钢筋在节点外搭接构造:
解读:钢筋的连接变化,对计算钢筋长度也产生影响。由基本锚固引起的钢筋锚固长度变化,由锚固长度引起的钢筋搭接长度的变化;由钢筋搭接基本原则的引起的钢筋各构件节点的变化。按照新规范、新平法,对工程量预算,对钢筋下料、现场施工都有重大影响。
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解读( 五)
柱平法制图规则变化
1、柱根(嵌固部位)
在11G101-1P8,2.1.3说明:在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按本规则第1.0.8条的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楼层标高、结构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尚应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
这点在原03G101系列中未有&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的规定。从11G101-1柱构造详图可知,在新的平法图集中:无地下室结构基础顶面,有地下室时地下室顶板,梁上柱梁顶面,墙上柱墙顶面属于结构嵌固部位。在采用11G101设计的工程图纸中,应由明确的说明。
2、柱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
在11G101-1 P9,关于柱表注写2.2.2规定第6条,注写柱箍筋说明中&当框架节点核芯区内箍筋与柱端箍筋设置不同时,应在括号中注明核芯区箍筋直径及间距。& 如&P10@100/200(&P12@100) ,表示柱中箍筋为HPB300级箍筋,直径&P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P12,间距为100.
解读:柱根规定的变化,对于造价人员来说,计算难度无疑加大。需要对每个部位的柱进行判断和考虑。对应的算法发生了改变,柱根处的纵筋是Hn/3.
整体估算:
7层框架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28m,抗震等级2级 含钢量增加3.19%
5层框架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19.5m,抗震等级3级 含钢量增加5.64%
6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18m ; 含钢量增加4.10%
1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36m,含钢量减少2.97%
15层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7度,抗震等级3级 含钢量增加4.16%
1.新规范对旧规范的主要改进
1 增加了砌体的块体类型
2 降低6度和0.30g设防的层数和高度 调整横墙较少房屋的适用范围
3 新增建筑布置的规则性设计指标
4 提高楼梯间等处构造柱、芯柱的要求
5 提高底部框架房屋的设计要求
6 扩充配筋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
7 取消内框架房屋的使用
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
2.砌体房屋高度、层数控制注意事项
取值 小数点后按有效数值控制
起点 地面,坡地取低处,半地下室需嵌固
终点 屋面板与外纵墙交接处的板顶坡顶形成实腹屋架时,同上对待
阁楼 居住用房算一层,高度至山墙半高 储物用房、无固定楼梯不计入
屋顶间 面积小于30%按5.2.4条处理超过时按阁楼对待
架空层 按一层计算
楼面高度超过16m等,必须设置电梯
●乙类的房屋高度减3m少一层,不采用底框
●蒸压砖抗震强度为普通粘土砖70%,应降一层和3m
3.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
承重墙 横墙或纵横墙,不应M+RC墙
纵横墙布置 匀称、对齐、连续,不显著差异,内纵墙累计长度≥60%房屋总长
窗间墙 尺寸、均匀,开洞面积&55% .采取加强措施局部尺寸可减少20%
墙洞位置 不影响纵横墙连接,不设转角窗
平面轮廓 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 凹凸&25%时房屋转角加强
楼板开洞 &30%板宽,且墙两侧不同时开洞
错层 错层&500mm应按两层计算
楼梯间 不宜设于尽端或转角处
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6m的楼面梁应设组合柱等
4.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布置的改进
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2 190mm多孔砖抗震横墙的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
△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应采用现浇RC楼屋盖
5.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
多层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丙类房屋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一般情况)
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外纵墙采取加强措施后放宽
6.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
现浇RC楼盖等沿所有墙边加强配筋并与构造柱连牢,可无圈梁
7.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8、9度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 并应与圈梁连接。
3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通长拉结网片(2φ6与φ4点焊或φ4点焊)。
8.砌体墙承载力计算的改进
在一个墙段内设置多根构造柱、水平分布筋的承载力计算原则和计算系数:
①墙段两端的构造柱,继续按89规范用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反映其约束作用;
②墙段中部构造柱的参与工作,并考虑间距小于3m的构造柱对约束的修正;
③分别计入墙段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和钢筋以及水平筋对承载力的贡献,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构造柱截面和钢筋截面来控制所需的抗震承载力。
此计算公式如下:
砌块墙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双折线→三折线
9.配筋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比较
适用范围扩展到9度24m,其墙体竖向、横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2%
●底框砌体房屋的构造措施
●底框砖房设计注意事项
1 布置 楼梯间附近次梁托墙的设计,地震内力增大,主梁附加集中扭矩,支座附加弯矩
2 刚度比 底部不得大于上部!底部计入墙和框架的刚度,上部计入墙体和构造柱的刚度
3落地墙 避免低矮混凝土墙.边缘构件按构造要求
4 过渡层 落地砼墙上层墙体应特别加强
5 地下室 满足嵌固条件不计入层数
6 上部砌块墙类比7.4节加强构造
新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
1 增加0.15g和0.30g的最大适用高度
2 新增抗震等级,按高度和烈度分四级
内力调整、长细比、宽厚比分四挡
3 放宽阻尼比和层间位移控制指标
ζ 依据高度取0.04~0.02
4 改进强柱、强节点的设计计算方法
强柱系数,连接系数,γRE
5 改进钢构件的连接构造
11.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新增)
7~9度某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满足2倍地震组合时,抗震等级允许降低一级
* 中心支撑、偏心支撑等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抗震构造的等级
乙类设防,提高一度查表确定抗震等级
0.15g和0.30g的Ⅲ、Ⅳ类场地,分别按8、9度确定构造的抗震等级
钢结构柱的板件宽厚比
梁柱连接节点构造
①坡口角度符合有关规定;
②翼缘厚度或12mm,取小者;
③(1~0.75)倍翼缘厚度;
④最小半径19mm;
⑤3倍翼缘厚度(±12mm);
⑥表面平整。圆弧开口不大于25°
12.屈曲约束(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屈曲约束支撑组成——由芯材、约束芯材屈曲的套管和位于芯材和套管间的无粘结材料及填充材料组成的一种支撑构件。
性能——受拉时同普通支撑而受压时承载力与受拉时相当且具有某种消能机制的支撑。
结构布置——水平双向、上下连续布置,防止扭转;
宜采用人字支撑、成对布置的单斜杆支撑等形式,不应采用K形或X形;
支撑框架计算分配的Mov & 50%Mtot。
计算方法——附加阻尼比由试验结果按12章确定;
在多遇地震下不发生屈曲时,可按中心支撑设计;
与V形、人字形支撑相连的框架梁可不考虑支撑屈曲引起的竖向不平衡力。
连接构造——同一般支撑框架。
13.非结构的条文修改情况
楼梯间非承重墙体 (2008年局部修订)
框架填充墙和隔墙 2008年提升为强制性条文
“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可参照附录M.2
关于“楼面谱方法”移到附录M.3
建筑构件设计一般性要求——新增女儿墙
砌体隔墙、烟道等,(原7.1.7)
框架填充墙块材强度、楼梯间墙体构造
单层RC柱厂房围护墙选型、布置
非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原条文说明)
楼面谱方法 (原13.2.5)
14.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 .侧力法
等效侧力法计算 (13.2.3)
重心处最不利方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F= γη ζ1 ζ2 αmaxG
γ─ 功能系数,取决于设防类别和使用要求,参照附录M.2确定;分为1.4、1.0、0.6三档;
η─类别系数,取决于构件材料性能等因素,参照附录M.2确定;在0.6~1.2范围内取值;
ζ1─状态系数;预制构件、悬臂构件、支承点低于质心的设备和柔性体系取2.0,其余1.0;
ζ2─位置系数,顶点取2.0,底部1.0,沿高度线性分布;可按时程法计算结果调整;
αmax─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G─重力,含运行时人员、容器中的介质及储物。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类别系数和功能系数
15.建筑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的变化
多层砌体结构中
后砌隔墙、垃圾道、预制挑檐的连接
钢筋混凝土框架中的填充墙
平面和竖向布置、块体和砂浆强度、
与框架连接构造、楼梯间等钢丝网面层
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围护墙、女儿墙
围护墙材料和布置、圈梁设置和构造、
墙梁连接构造、砖围护墙基础构造、
内隔墙稳定措施、女儿墙防倒措施
16.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最大适用高度——
RC框架和框剪的平均值,即
6度(95) 7度(85) 8度(70) 8.5度(55)
抗震等级——
支撑框架部分比8.1.3、6.1.2的框架结构提高一级,
混凝土框架部分仍按框架结构确定。
结构布置——
水平双向、上下连续布置,防止扭转;
采用X、Λ、V形,单支撑投影对称;
支撑框架计算分配的Mov & 50%Mtot。
17.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计算方法——
阻尼比0.045;
斜杆按铰接模型,面外偏心需附加弯矩;
二道防线:框架按二种模型的不利设计;
层间位移在框架和框剪之间内插
(弹性1/650, 弹塑性1/67)。
连接构造——
同RC厂房柱间支撑,
与框架梁的连接不先于支撑破坏。
18.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
最大适用高度——RC核心筒和S框-支撑的平均值
参见JGJ 3: 6度(200) 7度(180)8度(150) 8.5度(130)
抗震等级——钢框架部分按8.1.3确定,混凝土筒体比6.1.2的核心筒提高一级(8度为特一级)
结构布置——钢框架梁柱刚接; 楼盖加强整体性;
钢框架计算分配的Vfmax& 10%Vtot;否则筒体高一级
下部SRC柱而上部S柱, 需设置过渡。
计算方法——阻尼比0.045;
考虑施工模拟、钢柱与混凝土墙轴向变形差异;
二道防线:钢框架承担的剪力同RC核心筒结构;
层间位移按RC结构。
抗震构造—除筒体与钢梁连接处外,分别按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执行。
19.大跨屋盖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适用范围——拱、桁架、网架、网壳、张弦梁、弦支穹顶等组成的钢屋盖 (跨度120m、长度300m、悬挑40m)
◆结构选型——传力合理、规则、均匀、避免扭转;
宜采用轻型屋面系统;
支承结构避免增加屋盖的不规则性。
◆屋盖体系——单向传力体系,设面外支撑、桁架加强
空间传力体系,加强周边、开口边。
单层网架,节点应刚接。
◆计算方法——阻尼比,纯钢0.02,混合0.025~0.035;
支承节点模拟、屋盖与支承结构协同,几何非线性;
地震作用方向,效应组合和挠度控制;
关键构件和关键支座的内力调整。
◆抗震构造——杆件长细比;节点的最小板厚、壁厚;
一般支座、滑移型支座、小震受压支座的构造。
20.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适用范围——单建的地下车库、过街通道、变电站或空间综合体 (地铁、公路隧道、高层附属地下室除外)
◆抗震等级——6、7度四级,8、9度三级;乙类提高一级
◆结构布置——简单、对称、规则、平顺;
加强整体性,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注意位于山区的口部结构选型。
◆计算方法——7度Ι、Ⅱ类不验算;
计算模型、作用方向:横向平面应变或空间结构;
计算方法:平面位移法、加速度法、侧力法;土-结构时程法
弹塑性层间位移:不规则、变电站、综合体,1/250。
◆抗震构造——框架结构柱,纵筋配筋率增加0.2%;
混凝土板,负筋50%锚入连续墙内,正筋全部锚入内衬;
液化土层、软土层、岩石口部专门的构造措施。
21.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22.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可供选择的地震动
使用年限50年,按规范取小震、中震和大震
设计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其地震作用需要做适当调整,经专门研究提出并按规定的权限批准确定。
当缺乏当地的相关资料时,可参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CECS:160的附录A,其调整系数的范围大体是:
设计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取1.3~1.4。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例如:
作为“抗震安全岛”的楼梯间,可提出确保大震下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
对特别不规则、复杂的建筑结构,可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不同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对水平转换构件,为确保大震下自身及相关构件的安全而提出大震下的性能目标;
对机电设施,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相关部位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位移限值;其他情况,震后残余变形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或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抗震性能化设计计算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弹塑性分析。
一般情况,应考虑构件在强烈地震下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和重力二阶效应。鉴于目前的构件弹塑性参数、分析软件对构件裂缝的闭合状态和残余变形、结构自身阻尼系数、施工图中构件实际截面、配筋与计算取值的差异等等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当预期的弹塑性变形不大时,可利用等效阻尼等模型简化估算。
对弹塑性计算结果应侧重于工程判断。
23.楼梯参与空间分析的计算方法
准确的计算模型:
楼梯构件包括:楼梯板、平台板、梯梁、梯柱。
楼梯空间计算包括:计算单元、节点关系、互相影响、结果输出。
1)楼梯板和平台板采用自动剖分节点对齐的空间壳单元;
2)梯梁和梯柱采用多节点的空间杆单元;
3)楼梯板、平台板、梯梁、梯柱、楼梯间角柱、楼梯间混凝土墙、楼梯间砖墙和框架梁之间所有节点自动对应和剖分;
4)所有构件一起参与空间分析,楼梯刚度将影响结 构刚度、周期、位移和内力等所有计算结果;(彻底处理无限刚和弹性计算的矛盾,楼梯永远是弹性的)
5)输出梯梁、梯柱、楼梯板和平台板的计算结果。(得到楼梯构件本身的受力状况) 在水平力效应验算计算书中输出楼梯构件本身的抗震验算结果。
6) 审图时注意在结构信息–总体信息中输出:计算中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24.梯板的抗震计算
1)梯板严格意义上应是拉弯压弯构件。一般情况下恒活载产生的拉应力比地震作用产生的拉应力小一个数量级,所以暂且不互相组合,分别计算抗弯和抗拉。
2)每层最大梯板总的底配筋和面配筋:
梯板正常使用是两端简支的抗弯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又是支撑构件,所以按如下求得抗弯底配筋和抗拉总配筋。
1)抗弯底配筋(cm2/m)=根据单向简支梯板弯矩(q*l*l/8)求得配筋
2)梯板沿走向上下双排总配筋(cm2/m)=1.3*0.85*最大平均拉力/板钢筋强度设计值
总的底配筋大于等于抗弯底配筋,总的面配筋大于等于1/4抗弯底配筋,总的底配筋加总的面配筋大于等于抗拉总配筋。
3) 每块梯板分别进行抗震计算,根据梯板平均拉应力,并求相应的抗拉钢筋。
25.新规范设计中一些概念的变化
1、高规在框支梁柱基础上增加转换梁柱概念
[新高10.2.7-8]框支梁控制(最小配筋率、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最小抗剪截面)适用于所有转换梁,并增加了三级要求。
[新高10.2.10-12]框支柱控制适用于所有转换柱,并增加了三级要求,增加了节点验算的要求。
1)转换梁概念:托柱的梁为转换梁,托墙的梁为框支梁。
2)转换柱概念:转换柱的柱为转换柱,转换墙的柱为框支柱。
3)梁一次转换:对于柱A托梁,梁再托柱情况,程序自动判断柱A是转换柱,梁为转换梁;
4)梁多次转换:对于柱A托梁B,梁B托梁C,梁C再托柱D情况,程序不能自动判断柱A是转换柱,梁B为转换梁,需人工指定;
5)托顶部小塔楼的梁柱不是转换梁柱。
26.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共有4条不同:
[新抗6.1.10][新高7.1.4]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
4、取消了≤15m的限制。
27.地下室有多层侧约束,但不嵌固如何处理?
举例:3层地下室,两层有挡土墙,计算在结构基底嵌固。
按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两层侧约束层都为加强部位,实际有侧约束层向下一层为加强部位即可。
28.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新高5.2.1]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组合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明确了仅在有地震作用的组合中可以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没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如重力荷载与风的组合)不能考虑连梁刚度折减。
29.非框架结构中如何处理如下抗规定义的薄弱层?
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之比,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薄弱层放大系数为1.15(高层结构也要满足抗规要求);不满足[新高4.5.2]的新要求,薄弱层放大系数为1.25;
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下层侧向刚度*下层层高/上层侧向刚度*上层层高(高规3.5.2条文)
30.承载力比计算中是否考虑斜撑?
[旧高4.5.3]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新高3.5.3] 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斜撑的受剪承载力计及最大轴力的贡献 ,不能采用它的极限承载力(太大)。
31.墙平面外抗拉脱的计算
[新混11.7.19-11.7.23]如果楼面梁仅在墙肢一侧与墙连接,当楼面梁纵筋的直段锚固长度:
Lah≤0.22(Rw*n)**1/2LaE或Lah小于0.45LaE 平面外抗拉脱承载力按下列规定计算 :
32.抗震墙结构概念设计
1. 规范的抗震墙结构指由墙肢和连梁两种构件组成,变形特征为弯曲型。若墙肢和框架梁组成而变形特征成为剪切型,则不属于规范的抗震墙结构。
2.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即连梁屈服先于墙肢屈服,连梁和墙肢应为弯曲屈服。
3.墙体端部设边缘构件或与另一方向墙肢相连。
4.强震下塑性铰控制在底部加强部位。
5.相邻层墙厚、墙面洞口位
置无突变, 防止薄弱层变形集中
6.依据墙边缘的压应变大小
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7.避免墙肢大偏拉受力。
33.抗震墙内力调整问题
1.调整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目的是通过配筋方式迫使塑性铰区位于墙肢的底部加强部位。
2.多遇地震下小偏心受拉墙肢,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抗震能力可能大大丧失;多遇地震下为偏压的而设防地震下转为偏拉,其抗震能力有实质性的改变,需相应加强。
双肢抗震墙的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无论是小偏心受拉或大偏心受拉,另一墙肢的剪力和弯矩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3. 剪力调整要求保持不变。
34.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
1.少框架-抗震墙结构——属于抗震墙体系
墙体抗震等级按抗震墙结构确定
2.框架-少抗震墙结构——属于框架体系
给定侧力下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Mf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等级
框架按二种模型不利者设计
3.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按二道防线设计
框架至少承担min[0.2V0,1.5Vcf,max]
4.框架-核心筒结构,比框架-抗震墙结构加严:
Vcf,max&0.1V0时,框架承担0.15V0,核心筒剪力增大
35.框支层结构内力调整
框支层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和相应的弯矩:
框支柱不少于10根,取结构底部总剪力20%;
框支柱少于10根,每根柱取结构底部总剪力2%。
框支层框架柱最上、最下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1.5,二级1.25。中间层可按框架的要求调整。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落地抗震墙刚度退化,将增大框支柱的地震作用,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或减小)轴力:一级增大50%,二级20%,柱截面纵筋应按调整后的弯矩和轴力最不利情况进行设计。框支柱的轴压比可不考虑轴力增大。
框支柱均应按调整后的柱弯矩,考虑强剪弱弯进行剪力计算及斜截面设计。
36.板柱-抗震墙结构改进
1.房屋最大适用高度适当放高
6度80(40) 7度70(35) 8度55(30) 8.5度40
2.抗震墙承担的地震剪力,高度大于12m为全部(同2001规范),高度不大于12m有所放松。
3.现浇楼屋面板的长宽比加严。
4. 新增: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时,应计入地震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
5.对柱上板带,补充了箍筋设置要求,修改了板底钢筋塔接位置的规定。
37.筒体结构设计改进
1.外框由计算分配的剪力不宜过小:
当加强层外的楼层最大剪力Vf,max&0.1Vtot
各层Vf=0.15Vtot, Vtub=min{1.1Vc,Vtot}
2.抗震墙底部厚度变化、边缘构件的加强要求有所放松。(规范用词由“应”改为“宜”)
3.补充:楼面大梁与墙体正交的构造。
4.对L/hb&2的连梁设置交叉暗柱、钢筋的要求,由“宜”改为“可”。
38.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6~8度先张法和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后张预应力框架、门架、转换层的转换大梁,宜用有粘结。
承重结构的受拉杆件和一级的框架,不得用无粘结。
框架和转换层的转换构件不宜低于C40;其他C30。
应采取设置非预应力筋等措施,具有良好的变形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达到延性结构的基本要求;
应避免构件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节点先于被连接构件破坏、预应力筋的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预应力筋宜在节点核芯区外锚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及相应的地震组合内力调整,仍应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执行。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身的阻尼比可采用0.03,
等效阻尼比按RC部分和PRC部分在整个结构总变形能的比例折算
◆效应组合
地震作用效应基本组合中,应增加预应力作用效应项Spk,
其分项系数 γp,一般情况应采用1.0,
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件承载力不利时,应采用1.2。
◆节点验算
预应力筋穿过框架节点核芯区时,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抗震验算,应计入总有效预加力以及预应力孔道削弱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的影响。
首先讲两个概念:
开间、进深:习惯上,我们把房间的主采光面成为开间(面宽),与其垂直 的称为进深。也可根据房间门的朝向来确定开间和进深,房门进入的方向的距离为进深,左右两边距离为开间。根据《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J100-87)规定: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2.7米、3.0米、3.3米、3.6米、3.9米、 4.2米。(卧室以床顺着摆放的方向为开间,床头依靠的墙宽度为“进深”,卧室内布置床时,床头一般不靠窗台摆放)
一 般意义上的户型方正就是指户型的进深与开间之比合理。进深与开间之比一般介于1:1.5之间较好。进深过大,开间过小,会影响户型采光通风,房间内会显得 比较暗;而进深偏小,开间过大不利于房间保温,浪费能源,北方尤其如此。比较方正的户型能做到采光通风与保温两者间的平衡。
一个好的户型,除了户型方正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则,主要有:
1.动静分区
2.干湿分区
3.公私分区
4.通透良好
5.动线合理
6.尺寸合理
1.动静分区
动区:客厅、餐厅、厨房、次卫等。
静区:卧室、书房、主卫等。
动区是人们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应该靠近入户门设置,尤其是厨房;而静区主要供居住者休息,相对比较安静,应当尽量布置在户型内侧。两者分离,一方面使会客、娱乐或者进行家务的人能够放心活动,另一方面也不会过多打扰休息、学习的人,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详见以下范例:
动静分区合理户型(卧室布置在户型深侧,距离入户门较远)
动静分区不合理户型(次卧距离入户门较近,客厅活动对次卧影响较大)
2.干湿分区
干 湿分区是指厨房、卫生间这两个湿气较重且较容易产生脏污的房间应与卧室等尽量分离。厨房是家居生活中最主要的污染源,噪声、油烟油污、清洗污水等集中于 此,因此厨房的布置要尽可能的靠近进户门,远离卧室、客厅;其次厨房与卫生间是住宅中水管的集中地,从施工成本、能源利用、热水器安装等角度考虑,厨房应 与一个卫生间贴邻而处。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户型还是考虑到了干湿分区,厨房一般也是设置在入户门最近的位置,但仍有少量灾难级户型,户型完全没有考虑厨房 应当如何合理布置。
3.公私分区
户型具有私密性的要求,能够适当 保护居住者隐私。户型的私密性主要需做到两点:首先在入户门外向户型内望去时,玄关处应当有所遮挡,避免站在门外就能对屋内一览无余;其次是户型内部客 厅、餐厅等公共活动空间与卧室等较为私密的空间有视觉上的遮挡,避免在公共区间就能对私密空间一览无余,做到一定程度的“公私分区”。
公私分区较好户型(参见前面讲开间和进深的户型)
公私分区较差户型(卧室门直接开在客厅墙壁上,客厅内可看见卧室大部分)
4.通透良好
通 透性主要是指户型的通风和采光性能。要保证户型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首先要求户型要有良好的进深开间比,即户型比较方正;其次户型最好有两面可以采光和通 风,相对两面采光通风最佳(如南北、东西),其次是相邻两面采光(如东和南、南和西、西和北等),只有一面采光通风效果最差。另外厨房厕所是湿气比较重的 两个区域,要尽量做到独立采光通风,也就是避免暗厨暗卫。
通透性最佳——对侧采光通风
通透性次佳——相邻侧采光通风
通透性不佳——单面采光通风
5.动线合理
动 线是指人们在户内活动的路线,动线流畅与否将影响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能否实现顺利转换。户型的设计影响到动线的走向,而动线的走向会影响到居住的品质。好 的动线能够提升小户型利用率,而差的动线会使大户型变得“大而无当”,浪费空间。户内主要动线有三类,分别是居住动线、家务动线、来客动线。
动线良好(从入户门进客厅、卧室、厨房的三条线不会交叉)
动线较差户型(进厨房要穿过客厅,进主卧要穿过客厅,客厅都成公共走廊了,另外厨房布置在户型深区,卫生间距离主卧和次卧都很远,且正对大门,该户型堪称灾难级)
6.尺寸合理
地 价越来越高,房价越来越高,大户型的高总价让许许多多买房一族难以承受,市场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户型、超小户型、迷你户型等等,户型的总面积从四五十平 米甚至降到十一二平米,较小的面积对应的是较低的总价,小户型日益受到购房者的亲睐,蚁族部落不断壮大。户型朝着小型化方向演进,户型越来越小的同时购房 者不免要问:究竟多大的空间尺寸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最低限度?(考虑限度主要从家具的尺寸出发,从电视机、床、柜子等的长宽高推导最低尺寸要求,这里就不 细说了)
户型不能过小,那是不是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卧室、客厅等超过了一定空间尺度反而会造成空旷感,降低居住者的舒适度。
说几个主要的尺寸:
客厅开间不宜小于3.6米。
主卧一般采用3.3×3.6、3.6×3.9.3.9×4.2或4.5等几个尺寸,最小不得小于3.0×3.3。
次卧一般采用3.0×3.3、3.3×3.6。
书房可以比次卧更小一点,面积6-10㎡就可以,进深开间要求没那么高。
厨房净长不宜小于2.1米,净宽不宜小于1.5米。
卫生间一般4平米左右,尺寸多为2×2、1.8×2.2。
阳台、玄关等等就不细说了。
当通透和采光冲突时怎么选择?
经常有的小区的板塔结合的设计里有两种户型,一种纯朝南但不通透,一种是通透但是采光被遮挡或部分遮挡,建议优先考虑采光和朝南,再考虑通透,因为户型不通透可以在装修时加装新风系统等措施改善,但不朝南不采光却回天无力!
问:SATWE中关于组合墙配筋的适用范围?
答:组合墙的截面墙肢不应太长。程序计算时是基于平截面假定的,墙肢过长会超出平截面假定的范围,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问题1:楼梯间荷载建模过程中如何输入?
答案:方法1 在楼梯间板厚度定义为0,恒活载大小按楼梯间取,这种方法比较便捷快速
方法2 楼梯间直接全房间开洞,楼梯梁上算一半梯板荷载,注意在平台梁位置不要漏了集中荷载。
问题2[设计]坡屋面如何建模?
答案:1.关于坡屋面的层高,应该算到坡屋面屋檐的位置,也有说应该算到坡屋面屋檐和屋脊的1/2位置.
2.建坡屋面的时候可以使用”上节点高”命令设置节点的高度,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整个结构的形状,但要注意的问题是,虽然设置了节点高度,从立体模型看是坡屋面的效果,这样建的模和按平屋面建的模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把荷载计算清楚,不要掉了荷载!
高规7.1.2: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小于3的疑问:
1、本质是:使墙不发生脆性破坏。
2、定量控制指标是:剪跨比不小于2(同柱)。
3、易操作的定量控制指标:墙段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小于3.
注:墙段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小于3,是根据剪跨比不小于2简单的公式推导出来的,可近似的认为等同,这和柱子也是同一个道理。如:柱子剪跨比不小于2,根据公式推导,可以变成易操作的控制指标:柱净高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4、目的:是防止出现短墙(个人叫法,规范上没有明确,虽然不严密,但对于概念原理的理解有帮助。这个和矮墙有区别),类似于柱的短柱的概念。
5、墙段高度与柱净高:这两个在概念原理上有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其受力特性的不同,要注意区别。这里的墙段的高度,是地面以上剪力墙的总高度,可以近似的认为是房屋高度,但是有所区别的。
6、规范的限度:“短墙”并不是严格禁止的,规范表述为“不宜”,不宜者,就是当采取一些可靠措施的时候是可以突破(因为有时候要满足建筑的要求,不得不 采用短墙)。就像短柱,规范也是“不宜”采用,但是也是可以突破的,如采用了短柱的时候进行全高加密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合楼板设计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