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版魔王 鬼火李斯特钢琴谱 柏辽兹哪个版本好

柏辽兹与李斯特标题音乐观念比较研究与思考
标题音乐是西方音乐历史中一直连绵延续发展的音乐形式之一,西方音乐艺术传统在这种音乐形式中有着极为明确的体现,然而标题音乐的发展也给音乐史、音乐美学带来了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标题音乐做一个更加全面和严格的界定、回顾,在此基础上来探讨浪漫主义时期两位标题音乐大师柏辽兹与李斯特的标题音乐观念与创作特色。柏辽兹与李斯特同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在标题音乐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二人的标题音乐创作理念却不尽相同,他们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标题音乐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梳理二人的所有标题音乐题作品从中归纳特点,并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音乐本体,考察其创作观念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阐述创作观念是如何转化到具体的音乐作品中的。通过对于二人观念相同、不同点的比较和原因剖析,使读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标题音乐观念有一客观的认识,以此来反观标题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二者的标题音乐创作观念的比较差异引发出音乐表现的本体性含义,引发&
(本文共56页)
权威出处:
标题性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的特征之一,而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这个名词的创立则是源自钢琴大师弗朗兹?李斯特()。李斯特在其著作《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这样写到“标题是什么呢?标题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懂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标题音乐是用标题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曲。这些标题音乐大部分取材自神话传说、戏剧、图画或者诗歌等,作曲家根据标题进行创作,并在演出之时把标题发给听众,让他们按照作曲家的意思去欣赏音乐。最明显的注重标题音乐的是柏辽兹。对于他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曾经说过:“在演奏这首交响曲的音乐厅里,一定要提前把这个标题发给观众,以便他们对该作品的戏剧结构有个大概了解”。119世纪是个各种文化形式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不管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美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李斯特(),是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位匈牙利钢琴家在当时是作为钢琴演奏家而显露艺术锋芒的。然而,他对音乐的贡献远不止是钢琴演奏,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他不但创立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和交响诗,而且是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和创立者。大多数音乐史论者只确定了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创立地位,却忽视了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最大贡献——确定标题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他和柏辽兹一样,还是标题音乐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首创了“标题交响诗”这一新体裁,并为标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一、关于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指根据一定主题构思并用标题暗示中心内容的器乐曲。常取材于文学、戏剧、历史、童话、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标题音乐不仅有一个题目,而且常常有文字说明或题诗等,用以说明全曲和每一章的特性。它是从16世纪开始出现在音乐创作中,19世纪才有了更大的发展。它属于套曲曲式的第三种类型,即这种套曲是建立在标...&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谈到李斯特(1811-1886) ,很多人都是由于他是“钢琴之王”才了解的。他是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位匈牙利钢琴家在当时是作为钢琴演奏家而显露艺术锋芒的。然而 ,他对音乐的贡献远不止是钢琴演奏 ,同时 ,他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他不但创立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和交响诗 ,而且是“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和创立者。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他在“标题音乐”的确立和发展中的贡献。大多数音乐史论者只确定了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创立地位 ,却忽视了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最大贡献———发展地位。他和柏辽兹一样 ,还是标题音乐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就是由他首创“标题交响诗”这一新体裁 ,并为标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一、关于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指根据一定主题构思并用标题暗示中心内容的器乐曲。常取材于文学、戏剧、历史、童话、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标题音乐不仅有一个题目 ,而且常常有文字说明或题诗等 ,用以说明全曲和每一...&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在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文化史上,李斯特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在匈牙利浪漫主义音乐中史无前例的。特别是他的交响诗创作取材广泛,艺术表现独辟蹊径,而且对欧洲乃至世界后来的交响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肖普郎的雷丁村,在他9岁时举办了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10岁时艾斯特哈齐亲王资助他去维也纳深造,跟从萨列里和车尔尼学习作曲与钢琴。11岁在维也纳两次公演,有幸的是,李斯特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受到贝多芬的赞赏,贝多芬对小李斯特很欣赏,并上台亲吻他。此时的李斯特被视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轰动巴黎、伦敦、慕尼黑等欧洲城市,之后的20年间一跃而为巴黎社交生活的宠儿,音乐界的佼佼者。李斯特交响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是在魏玛时期(年),这一时期李斯特的演出足迹遍及全欧,作为钢琴演奏家,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旅行演出的成功并没有...&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9世纪的艺术界热衷于从事与姊妹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以此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标题音乐作为这种思潮在音乐领域的代表,在此时得到发展并成熟。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创作是他顺应浪漫主义思潮的要求以及自身音乐的感知,对浪漫主义的音乐形式进行的最富创造性的探索,极具意义。本文所论及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创作过程跨越了李斯特的大半生,和李斯特一起成长并成熟,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性使它们具有更深的内涵。这种哲理性是由于受到生活和情感的影响,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熏陶等而形成的,且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特性。思想上的哲理影响着李斯特的音乐创作。本论文从“哲理性”出发,在明晰音乐中的哲理性及李斯特式哲理性的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标题交响乐中蕴含的哲理性及其表现的手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在从李斯特“哲理性”传承和与同时代作曲家的比较分析中,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理解并剖析李斯特标题交响乐中的哲理性。&
(本文共6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幻想交响曲》又一版本——听李斯特钢琴改编曲--《视听技术》2009年08期
《幻想交响曲》又一版本——听李斯特钢琴改编曲
【摘要】:正 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柏辽兹的作品我是有兴趣反复倾听的。喜欢听,不但因其言之有物,富于诗情画意;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因素是他那高明的管弦乐"修辞学"——配器法。自从五十多年前在老唱片上初识《罗马狂欢节序曲》与《幻想交响曲》,便深深受到他的配器艺术的感染了。作为一个钢琴爱好者,我对钢琴与管弦乐二者表现功能及其效果的同与异极感兴
【分类号】:J65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仁康;[J];儿童音乐;2005年01期
高为杰;[J];音乐爱好者;2005年03期
;[J];北方音乐;1984年02期
李世忱;[J];瞭望;1984年01期
李秀军;[J];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02期
李娟;[J];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席勒;贝多芬;;[J];音乐世界;1993年03期
辛丰年;;[J];钢琴艺术;1996年01期
冷清秋;;[J];校园歌声;2008年04期
贺锡德;[J];音响技术;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启宪;;[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栾昕竹;何坤;;[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孙玉石;;[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孙佳;;[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董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何化均;;[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于润洋;;[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邓映如;孙佳;;[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纪孔凯;;[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杨梅;;[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鹏;[N];中国化工报;2004年
本报记者 紫茵;[N];音乐周报;2009年
曹新杰;[N];中国包装报;2009年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N];深圳特区报;2010年
;[N];检察日报;2000年
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 杨丽萍;[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王晋福;[N];音乐周报;2008年
陈熹 通讯员
田松;[N];湖北日报;2008年
林效语 周成;[N];中国贸易报;2009年
储东华 王坚;[N];云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冶鸿德;[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李如春;[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郭鸣;[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孙红杰;[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邹彦;[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徐大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洪;[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汪涛;[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王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何嘉炜;[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张锐;[D];山西大学;2009年
卢燕;[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于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肖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陶天;[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米高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刘婷婷;[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刘丽娜;[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38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幻想交响曲》的著名版本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幻想交响曲》的著名版本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5|
上传日期: 01:07:4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幻想交响曲》的著名版本
关注微信公众号李斯特《安慰曲》最好的版本,没有之一!
李斯特的《第三号安慰曲》缓慢而又低沉,把人们的心情带入深深的哀思和怀念中。悠长而和美,带丝伤感的梦幻之境,那是许久没有的宁静与安详。
李斯特擅长的,是由桀傲到驯服的来回摇摆,咱们了解的李斯特的音乐都是高技巧高难度,但今天听到的这首安慰曲,其中的柔情诗意绝不在肖邦之下。
今天小编给各位推荐的霍洛维茨的演奏版本可以说是最好的版本,甚至可以说霍洛维茨演出的轰动效应不在当年的李斯特之下。
霍洛维茨演奏李斯特的《第三号安慰曲》
李斯特作为一个匈牙利人,他对祖国的事业始终真诚加以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他曾经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大力提携和鼓励。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他一共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创作了13首交响诗,是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的创立者,还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之一。是他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乐提高到世界水平,他还著书立说,出版多部论文和书信集,他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被这两天的增加的点赞震惊了,查询了一下,原来是被编辑收录后,引起网友的关注,在此万分感谢大家对这个回答的认可。&/p&&p&同时,我也看到有人反驳郎朗的优秀,世界上最好(之一)的依据,居然是以音乐学院在校生的观点为权威:&i&“若你想真正了解各个钢琴家的演奏水平可以询问一下从事古典音乐专业的这方面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会告诉你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捧臭脚&/i&”
不得不承认,在不少反郎朗的人中,此类观点/技巧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为“我邻居”、“我朋友”等“权威”观点的引用铺平了道路。&/p&&p&我也懒得去反驳这种想法的具体可笑之处,只提出如下证据,供大家参考。
,获&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60573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英国皇家音乐学院&/a&音乐荣誉博士学位
,获美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461048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曼哈顿音乐学院&/a&荣誉博士学位
,获英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972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牛津大学&/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468790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圣彼得学院&/a&荣誉院士称号
,获英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2054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伯明翰城市大学&/a&音乐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获美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4462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纽约大学&/a&荣誉艺术博士学位&/p&&p&, 获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荣誉院士 (补充)
(从事古典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是要在音乐学院学习?以上学校的荣誉博士/院士能否说明学院的态度?)&/p&&p&莫斯科柴院的水平和地位,应该不需要介绍了吧。2013年郎朗在柴院开了独奏音乐会,音乐会后第二天(第三天?)有大师课。柴院为了这场大师课,特意举办了钢琴比赛,前三名的优胜者才有资格上台接受郎朗的指点。至于大师课的效果,请看: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MxNzY2ODY4.html%3Ffrom%3Dy1.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莫斯科柴院大师课后被围攻&/a&(有网友评论:这是出钢琴大师最多的音乐学院,这里有着最专业最挑剔的耳朵们,就这样被郎朗轻松征服)
大师课的内容: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MxNzI5MjE2.html%3Ffrom%3Dy1.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莫斯科柴院大师课(1)&/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MxNzcxODky.html%3Ffrom%3Dy1.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莫斯科柴院大师课(2)&/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MxNzYxMjEy.html%3Ffrom%3Dy1.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莫斯科柴院大师课(3)&/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MxNzcyMzk2.html%3Ffrom%3Dy1.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莫斯科柴院大师课(4)&/a&&/p&&p&2010年8月BBC音乐杂志用22页的篇幅的制作了一个专题,邀请了当今100位活跃在舞台上的钢琴家选出他们心中的最伟大同行,前提是每个人有三票,而且这些钢琴家必须是要有录音传世的。然后杂志刊载了全部的投票结果,并对前20位进行撰文介绍,在每篇最后还附上一句钢琴家本人的话,以及一张所谓的必备唱片。
郎朗也参加了这个活动,作为100名钢琴家的一员投下了自己的三票。而更为可贵的是,时年刚满28岁的他也获得了投给自己的宝贵的一票。具体投票内容,可见 &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da-wei-fan-e-ling& class=&internal&&大卫梵娥玲&/a& 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虾米艺人中一位外国钢琴家,介绍里写 某某百大古典没有收录他,但完全可以排上前五? - 虾米音乐网&/a& 下的回答
考虑到得票最高的前20名,只有5位在世,而且第18、19、20名均只得四票,而且还有很多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又比郎朗年长的钢琴家没有得票,至少在我看来,年轻的郎朗获得的这一票,十分说明问题。
有兴趣仔细查看具体投票情况的朋友,可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rji.net/read.php%3Ftid%3D11094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转]BBC 邀请钢琴家票选的20世纪20位钢琴家&/a&&/p&&p&VPO某首席与友人私下里点评当代钢琴家的观点,也很有必要参考。虽然有郎朗黑因为人家对郎朗的推崇,而指责VPO声部首席音乐素养不高,但我私心认为,人家的音乐素养和见解,怎么也比咱国内网上指点江山的键盘侠要高多了。
出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Ahl2YCA0E%3Ftype%3Dcomment%23_rnd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前天晚上请维也纳爱乐某声部首席夫妇演完吃... 来自林焜鹏&/a&
避免刷屏,内容图片就不贴了,摘抄与郎朗有关部分如下:
“问他觉得当代谁弹的好。。。。两夫妇都赞郎朗。。。真是大赞的赞。。。说他们没听郎朗的贝多芬,但是其他的弹的真是非常非常好。。。虽然乐评说这说那,但是他们觉得郎朗真是弹得非常好,并说现在好的钢琴家真是难找啊!!让他稍作推荐,他想了想,说了几个包括齐默尔曼、索科洛夫,死了的,提到古尔达。说他有古尔达的贝多芬钢奏放在硬盘里。。。FLAC格式的。。。”
(为方便阅读,将很多空格替换为标点符号,并更正了郎朗的名字)&/p&&p&再贴一下郎朗粉丝总结的,他2015年的工作总结吧,包括行程以及报道和乐评。内容太多,就不在这里贴图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D7Ow1D0uf%3Ftype%3Dcomment%23_rnd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5年的12月即将进入中旬,@郎朗 马上开始... 来自郎朗贴吧&/a&&/p&&p&至于乐评,郎朗的老师,格拉夫曼大师接受专访(&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xaminer.com/article/interview-with-pianist-gary-graffm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erview with pianist Gary Graffman&/a& )时曾提到过,“伯恩斯坦几乎从未在纽约得到过好评”,所以说乐评的个人色彩是相当重的。他老人家教导看乐评的正确方式是:数数都有多少,看看都写了多少,感受一下业界对你的关心程度就好啦。&/p&&p&说实话,证明郎朗很优秀,的确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之一)的钢琴家的证据有很多很多很多......以国内普遍的宣传特点,如果是其他人得到了其中任何一个成绩,都值得大书特书,大肆宣扬到尽人皆知的地步。但在郎朗这里,此类成绩实在是太多了,反而是除了粉丝,往往没什么人知道。也许正是因为此,才会有他在国外非常受追捧,受尊敬,国内还被各种肆意褒贬,被捆绑,被外行无端鄙视的情况出现。&/p&&p&---------------------------------------------以下为&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 &/a&原回答,此次略作补充,均有标注------------------------
国人不太能接受郎朗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之一)这一事实,总是想举出这个或者那个钢琴家来力压郎朗,否则不舒服。
想知道郎朗在国际上的地位,需要1. 知道他在干什么;2. 需要知道在国际乐坛,哪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哪些音乐会和演出是有特殊意义,能参加,甚至被提名就是地位和实力的证明。
比如,2012年,英国留声机杂志搞了一个Hall of Fame 评比,由权威的专业人士给出有唱片以来,古典音乐各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列表,再由乐迷评选出50位最伟大的音乐家(包括指挥,钢琴,小提琴,歌唱家等等,共50位)。由于有钢琴家兼指挥的现象,还有人这两项都上榜了,最终选出了11位钢琴家,题主提到的阿格里奇上榜,郎朗上榜,但基辛没有上榜。除郎朗外,最年轻的是1947年出生的普莱亚。
2013年,除去已上榜的50人后,再度评选出50人,补齐了100人,基辛在2013年的评选中上榜。
这个评选算不算从一个侧面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gramophone.co.uk/halloffame%3Fpmtx%3Dsave-x%26utm_expid%3D.-DEFmKXoQdmXwfDwHzJRUQ.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amophone Hall of Fame&/a&
(补充,留声机杂志2013年再选出50人,补齐了100人后,在官网查不到第一版50人的记录。不过,国内有网友保存有2012年50人的截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ydDlAz2iP%3Ftype%3Drepost%23_rnd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英国《留声机》杂志评选的改变古典音乐的50... 来自缪缪疯疯&/a& ,以及&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bs.tianya.cn/post-funinfo-.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际古典音乐界最伟大音乐家评选结果揭晓,郎朗入选11位最伟大钢琴家(转载)_娱乐八卦&/a&) &/p&&br&&br&&p&还是2012年,这年是维也纳金色大厅200周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特意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以相同的出场费邀请世界上所有最伟大的独奏家,最伟大的乐团来开音乐会。每个人都很满意,除了郎朗的经纪人开出天价出场费,金厅无法承受。最后,德国拜仁州政府出钱,郎朗和慕尼黑爱乐合作了一场音乐会。
最后,金厅200周年庆典的纪念刊,还特邀郎朗作为封面人物。&/p&&p&日,RCO和荷兰皇家音乐厅125周年庆典音乐会,郎朗应邀参加。&/p&&p&2013年,郎朗和BPO合作录制普三/巴二唱片,并发行了《The Highest level》纪录片,在该纪录片中,西蒙拉特和BPO的乐手们各种盛赞郎朗。2013年年底,郎朗参加了BPO的新年音乐会,演奏普三。&/p&&p&至于连续登台格莱美演出,联合国和平使者之类的,肯定有人会说这和音乐无关。但是,一个钢琴家,如果音乐不是非常好,凭什么得到这些荣誉和机会呢?否认这些的,是想说登台格莱美演出很容易?还是说全球只有13个人的联合国和平使者很容易拿到?&/p&&p&以上都是一些侧面证据,下面提供一些直观的东西,基本上是从微博上的爱乐者那里借鉴来的。对于真的乐迷来说,应该更能说明问题:
1. 郎朗是极少数钢琴家能在贝一第一乐章右手用八度滑音glissando完成,完全按原谱演奏,连阿姐、基辛、伯恩斯坦都没有这样做,而是双手单音下来,漏掉低音G。郎朗真了不起,也是非常尊重原谱的。
看一下郎朗06年与巴广、扬颂斯大师合作的这场经典的贝一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Y2MTgwNzE2.html%3Ffrom%3Dy1.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 杨松斯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a&
更具体的定位,可以看2013年坦格尔伍德音乐节视频,波士顿交响乐团官方发布的贝一片段,特别截取了郎朗的单手八度滑音,大部分人都是双手完成的,能够单手做到的很少,郎朗的小指无敌。1分44秒处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kyODg3NzE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3Tanglewood音乐节 郎朗&/a&&/p&&p&2. 另一位专业的古典音乐家的发言:在看郎朗和Paavo Jarvi在12年9月巴黎的Prokofiev第三协奏曲,...指挥第三乐章甚至犯了一个严重低级错误,完全忘了给乐团指示,让郎朗即兴了整整一小节四拍后才想起来。反而郎朗却发挥得很稳健,出现任何情况他都没有受影响。临场反应那个快啊。如果他那一小节直接就下去了,那不完蛋了!!?那得错开多少,乐团如何才能追回来啊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UwNDI0ODk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2巴黎管弦乐团开季音乐会 郎朗 帕沃贾维——《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a&
(补充:时间点是这个视频里的24分51秒到24分55秒)&/p&&p&3. 这段视频是乐迷截取自郎朗的维也纳live,返场曲肖邦的《英雄》:著名八度的头两小节(以及中间右手不弹旋律的两小节),很多人是用双手完成的 - 从谱面音符来讲这并没有错;但单手弹却能使所有的八度听起来更均匀一致,在音乐上更连贯,当然技术难度也相应更大。郎朗正是全用左手 而且很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udou.com/programs/view/aQ0qX7ZUE18/%3Fbid%3D0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分钟告诉你郎朗为何被惊为天人&/a&
有粉丝总结:郎总太帅了有木有啊!所以“看”他弹琴总是特别显轻松有木有啊!连乐评都说,别人起高潮(很吃力)的地方他顺溜过太可惜了有木有啊。——也因此,会有自认为高深的国内的古典粉丝评价郎朗的技术不是最顶级!&/p&&p&4. 07年北京音乐节,郎朗在一个月内要和四家不同乐团合作十首经典钢琴协奏曲,已经是音乐界一大亮点,值得浓墨重笔的写入音乐史。但是,与发生在这次音乐节的临场改曲目一事相比,这个盛举又相形逊色了很多。
事情是这样的:按音乐节安排,郎朗要演奏的第七支协奏曲是莫扎特的24号协奏曲。但是,不知是音乐会组织者通知的问题,还是郎朗自己搞错了,郎朗以为演出的是莫扎特17号协奏曲。在演出当天,郎朗才从罗马飞来北京,由于飞机晚点很多,等他赶到音乐厅,准备与乐队合练时,离音乐会开始只有两三个小时了。
郎朗根本没准备24号协奏曲,也没带24号协奏曲的谱子,而合作的德国班格尼乐团只带了这首曲子的总谱,所以没办法改。24号作品讨厌的是,第二乐章的华彩,莫扎特没有谱的,要指挥和钢琴演奏自己定。不到一小时时间。郎朗飞速回忆莫扎特24号作品并自己编了第二章所有华彩。演出非常成功,郎朗非同寻常兴奋,指挥和郎朗拥抱后,微微退后鞠躬。
(修改:修改引用的原文中的错字,将“第二乐章是华彩”,改为“第二乐章的华彩”。作为乐迷,我没有被文字部分误导,但的确错字会误导读者)&/p&&p&对郎朗的音乐的风格是否喜欢,多少有些见仁见智。但以上四个实例,应该很可以直接说明郎朗的实力,水平了吧。面对这种事实,真的不理解还有人能说出郎朗在国际上不是顶尖的,甚至郎朗的技术不是最顶尖的话。&/p&
被这两天的增加的点赞震惊了,查询了一下,原来是被编辑收录后,引起网友的关注,在此万分感谢大家对这个回答的认可。同时,我也看到有人反驳郎朗的优秀,世界上最好(之一)的依据,居然是以音乐学院在校生的观点为权威:“若你想真正了解各…
本人不是音乐专业,大概说下我理解的指挥的存在意义,只说交响乐指挥,欢迎专业大牛指正。&br&主要分为排练前,排练时和演出时三个部分。&br&排练前:需要全面了解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当时的创作动机和历程,尽可能的还原作曲家想通过音乐表达的思想,并将这些体现在对曲目的情感、速度、力度以及行进方式的定义上。这一时期的工作除了了解背景知识外,其余的就是读谱,从曲子整体的结构,配器,到每一个小节的感情色彩强弱速度都要完全考虑到并通过内听的方式初步了解自己想要的效果。&br&排练时:这一过程是只指挥如何将自己对于演奏曲目的理解完整地传递给乐团的过程,也是三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一个指挥的优劣基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这其中不仅包括音乐水平以及对曲目的理解,指挥本人的个人魅力或者说气场以及与乐团成员相处的好坏也对能否成功表现曲目有重要的意义。在排练的过程中,指挥需要时刻对乐团的演奏进行调整以实现自己对曲目的理解,如果是很牛的大师,一般乐团会按照指挥的要求来做,如果是新人,与乐团首席有关曲目表达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交响乐指挥的作用在于调控乐团不同乐器的色彩表达,不会也没什么机会来抠曲子演奏细节的问题,例如小提的弓法木管的节奏铜管的音准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是乐团内部排练时候解决的。除非是乐团水平距离指挥要求太远,例如当年小泽征尔给某个交响乐团挨个乐手抠细节这种事。&br&具体的排练过程可以参考以下视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zA2NzQxMzM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排练加演出 伯姆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QxOTIwNDY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柏辽兹 拉科奇进行曲排练视频
索尔蒂 爵士 指挥&/a&&br&演出时:一般来说,乐团在排练时基本解决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演出基本就会按照最后一到两次的排练内容来进行。因此,对于指挥来说,演出反而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演出的视频中很多时候乐手并不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指挥的原因。因为大部分的问题已经在排练过程解决了,演出只要按照排练时提到的要求表演就可以了。但说归说,演出的环境,人的情绪以及整体的氛围毕竟是排练不能比的,所以也有不少指挥会在演出时候有适当的自我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现场版录音能成为经典的原因。&br&&br&但总的来说,对于指挥,他的工夫始终是应该用在台下而非台上的,毕竟乐团是跟着他的步伐来展现曲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指挥就好像话剧导演,乐手就好像话剧演员,你在看话剧的时候根本看不到导演在哪里,但你能说话剧导演因此就可有可无么?
本人不是音乐专业,大概说下我理解的指挥的存在意义,只说交响乐指挥,欢迎专业大牛指正。 主要分为排练前,排练时和演出时三个部分。 排练前:需要全面了解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当时的创作动机和历程,尽可能的还原作曲家想通过音乐表达的思想,并将…
由于动画片当中出现的插曲片段比较多,所以本答案仅罗列对剧情有推动作用的主要曲目。就算如此,要整理近50话(日本篇+巴黎篇+最终篇)还是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的。故答主也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慢慢回答啦。。。回答中涉及的音乐看法均为个人非专业意见,如有错误之处,跪求轻喷。。。另外,本回答是结合官方推出的8CD音乐专辑进行整理的,答案中出现的曲目均按照CD版本。&br&&br&以下多图预警,流量有限的同学止步吧。。。注意,这不是演戏!这不是演戏!这不是演戏!!!&br&重要的事情说三遍。&br&&br&&u&日开始回答部分&/u&&br&Lesson
记忆&br&男主(千秋真一)与女主(野田惠)的相遇:&br&&b&贝多芬 第八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13 《悲怆》第二乐章&/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8b22f7c82b9e1c872ceddf_b.jp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8b22f7c82b9e1c872ceddf_r.jpg&&&/figure&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对这首曲目并不陌生,它还作为配乐反复在动画片《魍魉之匣》中出现。然而真正让男主产生兴趣,是因为女主高超的技巧与独特的创造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动画片中的配乐和网上的版本,其实是相当不同的。女主将这首曲子的节奏加快,并加入了自创的和弦与变奏,使得原本宁静略带压抑的意境变得欢快和绚丽起来。。。这就是女主一直吸引男主,并让男主下定决心将女主的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理由。&br&&br&男主、女主的第一次合奏:&br&&b&莫扎特 D大调双钢琴联奏曲 k.448 第一乐章&/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1ced536ea26baa1dcb4ea_b.jp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1ced536ea26baa1dcb4ea_r.jpg&&&/figure&通过与女主的合奏,男主觉得自己在音乐上还要继续前进,还能通过和优秀的人不断接触磨练来锻炼自己,暂时放下了内心想要出国深造学习而又克服不了飞机船舶恐惧症的烦躁。这首曲目的特点就是从第一个音符就牢牢抓住了听者的耳朵,让观看动画的人产生还要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期待。P.S. 这首曲目的第三乐章同样十分华丽,值得一听。&br&&br&Lesson
爱的咒文料理&br&男主和小提琴手峰龙太郎合奏:&br&&b&贝多芬 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 f 大调 作品24 《春》第一乐章 &/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df500e0de184ec4d1f768deeb0b9661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df500e0de184ec4d1f768deeb0b9661_r.jpg&&&/figure&与第一集相同,小提琴手峰龙太郎因为太自我,无法与别人合奏,而导致留级。在与男女主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不过,这集及以后的各集当中,基本都是引用原曲的,所以完全听不出糟糕的效果。《春》这首曲目,的确如女主感受的那样,听起来是非常舒服的。&br&&br&Lesson
打击乐器的女王&br&定音鼓鼓手奥山真澄为了和男主做朋友而秀自己的体操打击。。。&br&&b&贝多芬 第九号交响曲 d小调 作品125 《合唱》 第一乐章&/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14d7cfc0bbebd_b.jp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14d7cfc0bbebd_r.jpg&&&/figure&只有短短的一个开头。。。定音鼓这个乐器真的是非常悲剧。。。不过整首交响乐还是挺好听的。&br&&br&Lesson
千秋指挥S乐团&br&男主代替指挥大师弗兰兹·芬·休得列杰曼指挥S乐团&br&&b&贝多芬 第七号交响曲 a大调 作品92 第一乐章&/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177dfa7faf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177dfa7faf_r.jpg&&&/figure&基本只有一个开头,动画片也不能大段引用长达十几分钟的原曲呀。。。&br&&br&Lesson
离开&br&&b&贝多芬 第三号交响曲 变e大调 《英雄》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 &/b&&br&男主正式成为大师的弟子啦!代替大师进行S乐团平时的训练。第一个作业就是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这是贝多芬写来献给拿破仑的,但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放弃了原本的打算。动画通过此典故体现了男主多于音乐的严格达到苛刻的地步,使得乐团众人倍感负担沉重而人心涣散。P.S. Lesson 7有女主弹奏的钢琴版。&br&&br&Lesson
米奇回归&br&&b&勃拉姆斯 第一号交响曲 c小调 作品68 第一乐章 &/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bbdd5d5502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bbdd5d5502_r.jpg&&&/figure&为了在理事长面前卖弄,大师特意认真指导了S乐团和男主。。。众人哗然。。。之后派个了男主一个挑战性的任务:&br&&b&拉赫曼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c小调 作品18 第一乐章&/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1abcdb952af073c8311b_b.jp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1abcdb952af073c8311b_r.jpg&&&/figure&然后,大师又到女主门外听她练习,超级炫技的一首曲子,而且也非常好听:&br&&b&肖邦 第四号练习曲 升C小调 作品10-4&/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7d33d14d22cb87b9aa06471bcbdf53a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7d33d14d22cb87b9aa06471bcbdf53a_r.jpg&&&/figure&最后,大师也了解到了女主希望跟男主在一起的心愿,联想起自己和理事长的错过,发自内心的希望能够实现她的愿望。&br&&br&Lesson
音乐祭&br&众人前往长野参加尼娜鲁兹音乐节(男主母亲好友,巴黎篇还会出现,这里是个伏笔),女主因为不看谱,对正规严肃的指导抱有恐惧感,弹得乱七八糟,被赶出教室(P.S. 如果尼娜是欧洲人的话,由于和女主对于问句中YES和NO的理解差异,反而会认为女主存心找茬。。。)。尼娜的题目就是这一首:&br&&b&巴托克
粗犷的快板(未被收录在CD中)&/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e62dc7e2f_b.jpg& data-rawwidth=&693&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e62dc7e2f_r.jpg&&&/figure&男主那边也忙得不可开销,要照顾大师,还抽空看了大师要在音乐节上指挥的曲目(幸好做了功课,否则就不能代替宿醉的大师进行下午的排练了):&br&&b&德沃夏克
第五号交响曲 F大调 第一乐章(未被收录在CD中)&/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cdcb352e16fa80bcaa4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cdcb352e16fa80bcaa4_r.jpg&&&/figure&&br&Lesson
魅惑的事&br&学园祭开始了,S乐团为了引人注目,准备搞化妆交响乐团,最后却成了和服交响乐团。。。他们演奏的曲目是下面这首,不过却是动漫特有的改编版本!原曲也非常好听但只有3分钟不到,改编以后加长到了16分钟左右。&br&&b&格什温 蓝色狂想曲&/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c7453ebe9aa_b.jp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c7453ebe9aa_r.jpg&&&/figure&&br&&u&日更新部分&/u&&br&Lesson
前途&br&男主前女友嫉妒的歌剧唱段,挺好听的部分:&br&&b&莫扎特 女人心(未录入CD)&/b&&br&男主为了毕业考试正在准备的曲目,遭到了女主的吐槽:&br&&b&李斯特 梅菲斯特华尔兹. 乡村小酒馆圆舞曲&/b&&br&&br&Lesson
13 毕业&br&定音鼓手真澄(这次用的乐器是乐队中的鼓)参加乐团选拔,搭档突然急性盲肠炎,女主求助男主帮忙。他的曲目比较冷门,还是靠动漫中乐谱的封面才能百度到:&br&&b&André Jolivet
Concerto for piano(未录入CD)&/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67b6cfabdbd8dce9afbc847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467b6cfabdbd8dce9afbc847_r.jpg&&&/figure&这里是真澄感情的突破口,丰满的这个人物,所以觉得有录入的必要。虽然这首曲子听起来并不怎么样。&br&&br&Lesson
过去&br&毕业以后,一群原S团团员又是吃饭打街机,又是KTV唱歌,然后宿醉。。。被电话吵醒,男主无奈带女主回到母亲居住的舅舅家中。但随着外公的去世,为整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男主的表弟虽然爱好音乐却还是必须为继承舅舅的公司而努力学习,矛盾终于在晚餐中爆发。深夜,男主听唱片排解心中的苦闷:&br&&b&巴赫 马太受难曲&/b&&b&(未录入CD)&/b&&br&&br&Lesson
变化&br&女主深夜也睡不着,遇到男主,两人决定合奏。众人在音乐声中醒来:&br&&b&埃尔加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 op.82&/b&&b&(未录入CD)&/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6fe456c91a688b35c8b4a_b.jp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d6fe456c91a688b35c8b4a_r.jpg&&&/figure&听到久违的音乐合奏,男主的舅舅终于放下心中的执着,同意儿子继续追求音乐。整个家庭又重新凝聚了起来。&br&&br&Lesson 16
起动&br&回到东京的男主,在龙太郎以及先前音乐节上合作的优秀演奏家的煽动下,决定组建了自己的乐团,并为第一次公演做准备。演奏的曲目:&br&&b&莫扎特 双簧管协奏曲 c大调 k314&/b&&br&&br&&u&日更新部分&/u&&br&Lesson 17 无用&br&音乐大赛即将来临,乐团主力都忙着准备大赛,男主见乐队成员都无心排练,索性提前放假,让众人安心准备。这里有另一首公演曲目:&br&&b&勃拉姆斯 第一号交响曲 c小调 作品68&/b&&br&&br&Lesson 18 觉醒&br&正式公演,第一首曲目未在排练时出现过:&br&&b&舒曼 曼弗雷特序曲 降E小调 Op.115(未录入CD中)&/b&&br&剩下的两首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决定继续进行公演!&br&&br&&u&日更新部分&/u&&br&Lesson 19 飞翔&br&女主认识到不能让男主在国内埋没才华,应该让他在欧洲这样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她用催眠术治好了男主的飞机恐惧症,同时,她也准备参加马拉多那钢琴大赛,为了有一天能和男主站在同一个地方。&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fe4ba208576dadbe72c550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fe4ba208576dadbe72c550_r.jpg&&&/figure&女主参加比赛的第一场初赛曲目:&br&&b&舒伯特 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A小调 作品845&/b&&br&&br&Lesson 20 世界&br&男主第二次公演,那首大提琴协奏曲听不出来是什么曲目。。。待以后补。女主进入第二轮预选赛,参赛曲目有三首:&br&&b&巴赫 平均律第二卷前奏曲、赋格曲 G小调 BWV.885 赋格曲&br&&/b&&b&肖邦 第四号练习曲 升C小调 作品10-4&/b&&br&&b&李斯特 第五号超凡练习曲 降E大调 《鬼火》&/b&&br&勉强进入第三轮后,比赛时的曲目:&br&&b&德彪西 《欢乐岛》&/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8dadda252fc05956bae1d_b.jpg& data-rawwidth=&694&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8dadda252fc05956bae1d_r.jpg&&&/figure&&br&Lesson 21 异变&br&女主小时候学钢琴的同学,现在比赛的竞争对手濑川悠人,恶意地刺激着女主,勾起她心中不堪回首的同年往事。虽然人品超级差,气场阴郁,但其钢琴技巧还是很高超,他的曲目:&br&&b&勃拉姆斯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作品35&/b&&br&&b&拉威尔 夜之加斯帕 第三首 斯卡博 升G小调(未录入CD中)&/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bf463ffcb7_b.jpg& data-rawwidth=&695&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bf463ffcb7_r.jpg&&&/figure&进入决赛,女主的师兄坪井隆二弹奏的曲目:&br&&b&贝多芬 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F小调 作品57 《热情》&/b&&br&女主的曲目:&br&&b&莫扎特 第八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 k.310&/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b37cfd1b4cf15016f24_b.jp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b37cfd1b4cf15016f24_r.jpg&&&/figure&&b&舒曼 第二号钢琴奏鸣曲G小调 op.22(未录入CD中)&/b&&br&&b&史特拉文斯基 《彼得罗西卡》第三乐章 俄罗斯之舞 &/b&&br&&br&Lesson 22 最后&br&女主由于没能完全记住乐谱,在地铁上又被手机铃声打扰,最后一首曲目只能靠自由发挥,所以最终落败(第一名仍然空缺)。但是其出色的表现让钢琴大师奥克雷尔(巴黎篇人物)对她印象深刻,决定推荐她去欧洲深造。但是此时的女主却心灰意冷,自己付出了努力却还是无法获得优胜,故倔强地拒绝了男主一起去欧洲的邀请,独自回了老家。&br&男主也分身乏术,眼前的第一要务是为了新年音乐会做充分准备,第一首曲子听不出来(待补),后面二首有明确出现:&br&&b&萨拉沙泰 卡门幻想曲 作品 25&/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cd090b2d2acd41fe237fb1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cd090b2d2acd41fe237fb1_r.jpg&&&/figure&&b&理查·施特劳斯 交响诗 《提尔愉快地恶作剧》&/b&&br&最后一首是第5话中出现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此处不重复列出。&br&&br&Lesson 23 未来&br&男女主复合!一起去欧洲留学。没有新曲子出现,但是温暖的结局终于为故事画上了暂时的句号。&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fb7cff6b51ced9b3049_b.jp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fb7cff6b51ced9b3049_r.jpg&&&/figure&被老丈人发现后是这个表情,哈哈!&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d6a9d8f94121d60abf5ae5d3a93573e_b.jp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d6a9d8f94121d60abf5ae5d3a93573e_r.jpg&&&/figure&日本篇到这就完结了,有空继续更新巴黎篇!到这里8CD里的曲子基本也用完了,有些收录在CD中的曲目,在动画中没有出现。有些动画中出现的曲目,CD里也没有收录,所以也不能说是完全的音乐收录CD吧。不过8CD中的曲目是完整的包括所有乐章的,所以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值得一听。&br&&br&待续
由于动画片当中出现的插曲片段比较多,所以本答案仅罗列对剧情有推动作用的主要曲目。就算如此,要整理近50话(日本篇+巴黎篇+最终篇)还是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的。故答主也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慢慢回答啦。。。回答中涉及的音乐看法均为个人非专…
&p&先说观点,再来论述。&/p&&p&&b&主观上,&/b&中国古代一直把音乐放在从属的地位,而礼教等级制度压抑了大乐队合奏的发展空间,使单声部音乐成为绝对主流。&/p&&p&&b&客观上,&/b&中国民族乐器不适合参与合奏,更适合独奏。&/p&&p&&b&音乐理论上,&/b&没有对和声学进行深入研究,十二平均律被忽视,直接导致中国古代音乐家写不出大型器乐合奏这种形式的乐曲。&/p&&p&&br&&b&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古代音乐家是非常非常牛逼的。&/b&&/p&&p&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期,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就记载了“三分损益法”,在一个八度内获得12个半音,这种律制现代称为“五度相生律”。 湖北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12半音齐备,横跨5个八度,而且每个钟上都标出了律名、音高等,正是五度相生律的实践。而欧洲直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科学家毕达哥拉斯才提出了“五度相生律”,这比中国晚了100多年。&/p&&p&但五度相生律的缺点是没办法自由转调。1584年明朝皇孙朱载堉,发明了用算盘计算开方,提出“新法密率”,用2的12次方根的比率,将一个八度分为12等分,制造了十二平均律的律管,于是解决了自由转调的问题。直到1636年,法国数学家马林·梅森发表了相似的理论,这又比中国晚了52年。&/p&&p&中国在秦汉时期,五度相生律制理论就非常完备,到了明朝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国人率先发明的。这些关键的音乐理论的诞生都比国外早。&/p&&p&基于“三分损益法”得出的调式也异常丰富。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七声音阶的清乐、雅乐、燕约又各有五个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七宫十二调,明清南曲五宫八调。而且对不同调式的应用论述文献也不少。&/p&&p&中国古代的乐器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周礼·春宫》中记载的乐器,就已经按照“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来区分了,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的笛子(羌笛)、琵琶、胡琴(二胡的前身)更加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乐器。&/p&&p&可见在中国古代,乐器制造业很发达、律学研究、调式研究也很完善。&/p&&br&&p&然并卵。&/p&&p&乐器类型丰富,律学理论完善,并不意味着能写出优秀的音乐合奏作品。&/p&&br&&p&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从单声部音乐——多声部复调音乐——以和声为基础的主调音乐这样的过程发展过来的。只有出现二声部、多声部复调音乐,才会促进和声学的建立和发展,和声学是推动用交响乐形式演奏的主调音乐逐步完善的。没有多声部音乐需求的地方,根本发展不出交响乐这种形式的,最多也就是非常多人、非常多乐器的齐奏而已,没有交响乐的技术含量这么高。&/p&&br&&p&中国的单声部音乐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多声部音乐的需求呢?&/p&&br&&p&&b&在中国古代,音乐一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多声部音乐没有市场。&/b&&/p&&p&音乐从周朝开始,就是为了给歌唱、舞蹈伴奏。宫廷音乐是有大乐队演奏的,但无论是仪式性还是娱乐性的演奏,核心都是歌舞、或者是仪式动作,音乐只是伴奏。夏商周的《大夏》、《大濩》、《大武》很明确是宫廷乐舞,有舞蹈、有歌唱,乐队只是伴奏。到了唐朝的《破阵乐》、《太平乐》、《霓裳羽衣曲》也是歌舞为主,音乐为辅。乐队编制再大,也是伴奏,这种状况到了清朝也没有什么变化。&/p&&p&在民间,乐器也是一直是用于舞蹈、歌曲伴奏的。《诗经》记录的就是有乐器伴奏歌曲的歌词,到了唐朝和西域的广泛交流,伴随西域的歌舞的大量引进,大量以”胡“字打头的乐器也流传进中国,隋唐时期的壁画、文字记载,无不是乐队配合着歌舞的表演。&/p&&p&唐朝出现的曲牌,到了宋朝已经发展为宋词,此时音乐已经完全沦为歌唱的附属了。每种曲牌其实都有配乐的,但一般都不会单独拿出来演奏,是要填上词来演唱的。到了元明,南戏、杂剧兴盛,又把音乐、舞蹈吸收到戏曲中,使得音乐、舞蹈成为了戏曲的附属。所以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开始还有些器乐曲演奏曲目的,到了唐朝基本不谈乐曲了,而是说乐舞了。再发展到明朝,连舞蹈都不单独出现了,全部融入到戏曲中了。&/p&&p&单声部音乐作为歌曲、舞蹈的伴奏,最好的形式就是单乐器独奏,或者是多乐器的齐奏,如果出现两个乐器同时演奏不同的旋律为歌曲或舞蹈伴奏,这是会让人感到迷惑的。即便是现在,也很少用多声部复调音乐为歌曲或舞蹈伴奏的。既然对多声部复调音乐没有需求,自然也不太可能出现和声学理论。&/p&&p&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因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认为借助古琴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一直对古琴音乐推崇备至。古琴有完善的记谱法,曲谱文献也非常丰富,由于古代精英阶层的推崇,所以并没有被舞蹈、戏曲吸收融合。当然,一方面古琴的结构使得音量并不大,不适合大场面的演奏,只有七根弦也很难出现多声部旋律的演奏指法;另一方面,古琴演奏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自娱自乐,与娱人为目的的歌舞、戏曲根本无法融合 。所以古琴演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器乐演奏中非常例外的一种形式。&/p&&p&中国古代难道没有专门的器乐演奏演出?有,但不是主流。比如”滥竽充数“中齐宣王听的300人齐奏,或者唐朝发达的乐坊里有的笛子独奏、琵琶独奏的乐曲,但都不是主流,所以能流传至今的笛子独奏曲、琵琶独奏曲都屈指可数,大家更愿意看到热闹的歌舞、戏曲表演,而不仅仅是看几个人的乐器演奏。&/p&&p&所以,音乐在中国古代处于尴尬的从属地位,使得单声部旋律音乐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无法出现多声部音乐的萌芽。&/p&&br&&p&&b&古代礼制只允许帝王有资格使用大型的乐队。&/b&&/p&&p&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只有皇帝才能拥有人数众多的乐队。在《周礼·春官·大司乐》里明确规定”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意思就是:王的乐器悬挂四面,诸侯悬挂三面,卿大夫悬挂两面,士悬挂一面。可见从周朝开始,不同等级的人能拥有的乐队人数是有规定和限制的。用于宫廷礼仪的雅乐,遵循着礼制的规定,而且能欣赏到雅乐的人,只有王公贵族,他们里面懂音乐的很少。而宫廷音乐家也因为礼制规定而很少改动乐曲,遵循章典演奏就行,是否动听并不重要。一切以尊崇礼制为主,不要求创新,所以也谈不上发展。&/p&&p&除了皇帝可以拥有大规模的乐队,其他还是小规模的独奏或小合奏形式为主。&/p&&p&《韩熙载夜宴图》记录的是南唐李煜时期,位居吏部侍郎的韩熙载家宴的情形。吏部侍郎在南唐大约是正二品的等级(该职位在唐朝是正四品上,清朝是从二品),怎么都算大官了,但是家宴的乐伎人数还是很少的。人数最多的一组是韩熙载欣赏笛箫合奏的那段:&br&&/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cbcbcba4fb5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cbcbcba4fb5_r.jpg&&&/figure&五个乐伎,三人吹箫两人吹笛,另外还有一人在打牙板。这就是当朝大官欣赏的乐队规模,如果是平民欣赏的规模,1、2个乐手可能是常见的形式,而且很可能还是给舞蹈或歌唱伴奏。&/p&&p&在这种环境下,多声部音乐出现的可能性更小了。&/p&&br&&p&&b&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之所以止步在律学,也是吃了&/b&&b&“&/b&&b&单声部音乐盛行&/b&&b&”&/b&&b&的亏。&/b&&/p&&p&很多人说,在中国出土的墓葬壁画里,宫廷乐队的人数非常多,乐器种类也非常多,规模不比现代的交响乐团小,可见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是非常辉煌的。但是,我明确告诉你,这么多人这么多乐器,他们演奏的完全是相同的旋律,不同乐器之间的旋律,没有很大的差别。&br&&/p&&p&纳尼?凭什么这么说?&/p&&p&因为,只要两个以上乐器同时演奏不一样的旋律,就必须有一个理论来指导作曲,使得呈现的乐曲是和谐动听的,这个理论就叫作”和声学“。和声学研究哪些音在一起是和谐的,哪些音一起是不和谐的(和弦结构),也要研究不同和弦组合的进行,在乐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弦的功能)。掌握和声学,在写作多声部的乐曲时,至少可以避免出现尖锐刺耳的不和谐声音。&br&&/p&&p&而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中,没有关于和声学的研究。为什么没有?因为再大型的乐队,他们也只是演奏相同的旋律,所以和声的研究根本没可能出现。这点可以从流传下来的戏曲音乐中了解到。戏曲伴奏的乐器虽然有好几样,像京剧的主奏乐器京胡,与伴奏的京二胡、月琴、三弦,旋律走向几乎一样,只是加花上的差异。古琴中有“琴箫合奏”,但琴和箫演奏的也是相同的旋律。&b&没有和声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出现完善的多声部乐曲的。&/b&&/p&&p&其次,多声部乐曲的主旋律大多是高音声部为主,伴奏是以中低音声部为主。为了实现不同音区演奏,必然要研制中低音乐器,来配合中低音声部的演奏。然而,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并没有中低音乐器,几乎清一色高音乐器。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宫廷乐队演奏,是单一旋律的齐奏。&/p&&p&第三,如果有多声部乐曲演奏,不同的乐手持有的是不同旋律的分谱,而写作这首曲子作曲者、排练这首曲子指挥者必须有一份集合了不同声部旋律的总谱。而且,如果真有多声部乐曲,记谱法也应该是各种乐器使用相同的记谱法,否则作曲与指挥如何统一调度?但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乐谱文献中,记谱法有很多,弦乐器用的弦索谱,管乐器用的管色谱,古琴用的减字谱。直到工尺谱的出现,才慢慢统一乐器的记谱法,但没有见过多声部音乐记录在同一份乐谱中的文献。&/p&&p&那么中国古代音乐有多声部乐曲吗?有,但非常非常少。清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弦索备考》就是用工尺谱记录的古筝、二胡、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的合奏谱。里面几乎都是齐奏曲,只有一首《十六板》,编者注明“《十六板》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意思是这首曲子与其他采用齐奏或局部加花的形式不同,这首已经采用复调对位的手法了。 还有贵州的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形式。&/p&&p&但《十六板》也好,侗族大歌也好,这都是非常雏形的多声部乐曲的尝试,而且作曲者也没有对这种多声部形式进行研究,总结出理论,所以当时这些多声部乐曲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任何影响力。说不定这样的多声部音乐的尝试再坚持100年,中国就会发展出多声部复调音乐,并且建立起中国的和声学理论。但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弦索备考》出现的十九世纪初,欧洲的多声部音乐、和声学理论、复调理论已经越来越完备,并且在100年后传到了中国。&/p&&p&所以,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积累,都是基于单声部音乐的理论,并没有向更高级的形式演进。&/p&&br&&p&&b&中国古代乐器非常丰富,明亮而有个性的音色,非常适合独奏,但不适合合奏。&/b&&/p&&p&适合合奏的乐器,应该是演奏时音量适中、易于控制强弱、并能连续发出稳定的声音,音色上应该要适合与其他乐器融合的,有鲜明个性音色的乐器不太适合大合奏。交响乐团里的提琴类、木管铜管乐器,都是能连续发声,同时能互相融合的。只有节奏类乐器,像定音鼓、锣、钹都是在恰当的时候才出现。像乐器之王——钢琴,是击弦类乐器,发声是脉冲形式,一个音出来后响度是慢慢衰减的,无法奏出响度不变的连续长音,所以钢琴在交响乐中只能算色彩性乐器,根本没什么地位。&/p&&p&再来看中国民族乐器,扬琴、古筝、琵琶、阮、三弦都是击弦拨弦乐器,和钢琴一样并不太适合合奏;适合的乐器像二胡、高胡、梆笛、唢呐、排箫、管子,大部分都是高音乐器,而且音色特别有个性而排他,像嘹亮的唢呐和清脆的梆笛,真的没法融合在一起演奏。&/p&&p&更重要的是,交响乐团里,高中低音乐器应该分布均衡。而中国民族乐器,几乎清一色的高音乐器,中低音乐器真的找不到多少。小合奏还可以,几十件乐器一起上,高低音失衡。为了建立民族管弦乐队,建国后很多乐器制作家特别研制过大阮、中胡、大胡、低胡、中音低音唢呐等,但很多音色都不太能和已有的民族乐器融合,所以现在的民族交响乐团,大提琴、低音提琴是重要的低音声部乐器。&/p&&br&&p&&b&最后再说说律制。&/b&&br&&/p&&p&谈到律制,不能不提转调,转调能使乐曲变得更丰富多彩。那什么是转调呢?&/p&&p&光良的《童话》,在歌曲高潮时,“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之后,这一段来了两次反复,每次反复调门升高了一个音(大二度),你会感觉每次反复,情感都得到了一次提升。转调作用就是能带来变化的感觉。&/p&&br&&p&中国古代音乐家很早就学会了转调,那时叫“旋宫”,曾侯乙编钟一个八度内十二音俱全,就为了能旋宫。汉末蔡邕制作的十二律笛子,即可以为其他乐器定调,演奏时乐曲什么调就用相应的笛子。&/p&&p&但是“五度相生律”有个问题,用“三分损益法”损益12次后得到的音,和原始的基音音高不一致。于是用“五度相生律”定调的乐器,近关系转调效果比较好,远关系转调后,演奏音阶会明显感到走音。编钟不是人人用得起的,笛子演奏家也不可能随身带上12支笛子去演奏,更要命的弦乐器调弦很费时间。所以尽管中国有丰富的民族调式,但乐曲一般都是一调到底,或选择上下五度的近关系转调,不会中途进行远关系转调。所以隋唐燕乐二十八宫调,减少到明清南戏主要用到五宫四调,与“五度相生律”的缺陷有一定的关系。&/p&&p&明朝的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这是个很伟大的发明,这个律制使得乐器可以自由转调而不会走音。但是当时的南戏曲曲牌用调基本定型,乐器已经满足了曲牌的演奏需求,所以朱载堉的发明尽管很超前,但当时没有很大的自由转调需求,于是就被束之高阁。&/p&&p&在朱载堉发明平均律52年之后,欧洲也独立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而且欧洲音乐家并没有因为“五度相生律”转调困难而减少转调的尝试与实践。音乐之父巴赫为实践十二平均律而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给音乐家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于是十二平均律快速普及。&/p&&p&“十二平均律”在乐器上的广泛应用,使欧洲作曲家把乐曲可以写得更加复杂多变,推动了音乐体裁的不断创新。自由转调又需要和声承担起新的功能,这又推动了和声学以及相关音乐理论的发展。乐曲体裁丰富、音乐理论的逐渐完备,又反过来促进了乐器的完善和演奏技巧的提升。整个18、19世纪,欧洲的音乐得以突飞猛进,作曲家的人数和音乐作品数量、复杂程度和艺术质量傲视全球。&/p&&br&&p&但是,此时清朝的音乐家们,还在享受戏曲的单声部旋律的创作。&/p&&p&不同的乐器都在差不多的音域上!&/p&&p&音乐理论局限于单声部的乐曲创作!&/p&&p&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允许大规模的乐队出现在民间!&/p&&p&这样的状况下,清朝音乐家怎么可能创作出音响均衡、音色交融的大型音乐作品?&/p&&br&&p&有人说,中国古代音乐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应该拿西方音乐理论来套,因为没有可比性。我对此观点只是部分的赞成。&/p&&p&中国古代音乐比较多地用没有变化音的、和谐的五声音阶,推崇天人合一,崇尚通过音乐来修身养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和中国文人审美价值观相吻合的,这是中国特有的音乐风格,也是中国音乐区别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地方。&/p&&p&但不能否认,&b&西方音乐理论更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b&&/p&&p&为什么曾侯乙编钟一个八度内有12个音,钢琴也是一个八度内有12个音?为什么管仲和毕达哥拉斯用各自的方法发明了“五度相生律”?为什么朱载堉和梅森各自提出了“十二平均律”?这些都是巧合吗?&br&当然不是巧合!&/p&&p&现代声学测量结果表明,当一根弦振动发出do的声音后,除了测到有较大振幅的基音do(第一分音)外,还有较小振幅的第二分音、第三分音……,这些分音,其实就是更高音的re mi so la。“三分损益法”首先的到的5个音也是这5个,这5个音振动的弦长比也是整数比。所以这5个音大家都觉得好听和谐,除了听觉心理学上的原因外,与声学、数学也是有密切关系的。&/p&&p&中国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日本的七声音阶,欧洲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基本都能找到这5个音,这绝对不是巧合。&/p&&br&&p&西方和声学音乐理论,是以自然音阶调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弦结构、功能、连接和相互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对复杂乐曲的写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学习了和声学这个理论,再结合本民族的音阶特性,就能衍生出适合本民族音乐调式的和声理论,并为本民族音乐的创作给以指引。只不过这个和声学理论碰巧是西方音乐家率先总结和完善的。西方的音乐理论可以说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可以作为绝大部分国家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国家的音乐系学生都要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的原因。&/p&&p&假如古代的皇帝们热爱音乐,假如他们不介意普通人可以组建大型乐队,假如他们喜欢听器乐合奏,那中国的音乐水平可就……可惜,有个皇帝喜欢戏曲、有个皇帝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有个皇帝喜欢绘画……所以现在的中国戏曲梅兰芳表演体系、中国绘画散点透视,都自成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并有其完备的理论……至于中国民族音乐……唉!&/p&&br&&p&&b&我认为真的不要让中国民乐追求交响化,因为这不是中国民乐的优势。&/b&中国民族乐器的优势,在于极富个性的音色和表现技巧。要么在独奏上追求技巧与感情表达的极致,要么在小合奏上体现乐器各自的性格,要么用协奏曲的形式把民族独奏乐器和交响乐结合。民族管弦乐在我看来就是个四不像,音色上既不融合,音响效果上也差强人意,仅仅为交响而交响。&/p&&p&做事,要把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也要善于藏拙。&/p&
先说观点,再来论述。主观上,中国古代一直把音乐放在从属的地位,而礼教等级制度压抑了大乐队合奏的发展空间,使单声部音乐成为绝对主流。客观上,中国民族乐器不适合参与合奏,更适合独奏。音乐理论上,没有对和声学进行深入研究,十二平均律被忽视,直接…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br&&br&年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由肖斯塔科维奇创作完成。当时作曲家本人战斗在防空部队的第一线,在作战中完成了大部分草稿。&br&&br&在古比雪夫和莫斯科进行首演并对全国直播后,交响乐的总谱被拍成胶卷由美军轰炸机空运到了美国。&br&&br&当时许多著名的指挥家都希望能够得到美国首演的指挥权,经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权衡,将此荣誉给予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这是因为托斯卡尼尼旗帜鲜明的反法西斯的的立场和在音乐的权威。&br&号纽约举行了盛大的首演式。继而世界上几千家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br&&br&之后,总谱由一架运送药品的飞机带进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日,乐队在指挥伊利亚斯博格的领导下,在围困中演奏了献给这座城市的交响曲,成为一件可歌可泣的壮举。为了防止德军炮击音乐厅并保证演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正常进行,苏联红军事前向德军炮兵阵地发射了约3000发炮弹进行压制。人们在街上,在掩体里,在住所里以极大的热情倾听这英雄的乐章。&br&&br&22年之后,当时的指挥伊利亚斯博格和一起演奏的音乐家在当时各自的位置上重新演奏了第七交响曲,所有观众在70分钟内一直保持起立。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 年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由肖斯塔科维奇创作完成。当时作曲家本人战斗在防空部队的第一线,在作战中完成了大部分草稿。 在古比雪夫和莫斯科进行首演并对全国直播后,交响乐的总谱被拍成胶卷由美军轰炸机空运到了美国…
&p&请看刘宇老师的文章《指挥的任务》
原文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user.qzone.qq.com/FADUIN%3DADSESSION%3D%26ADTAG%3DCLIENT.QQ.4855_FriendTip.0%26ADPUBNO%3D26095%26ptlang%3Dapp%3D2%26via%3DQZ.HashRefresh%26pos%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QQ空间&/a&&br&&/p&&blockquote&&p&
继续写点科普文,与其说科普,不如说给自己好好复习一下,或者提醒一下自己该干嘛。&br&在很多人眼里,指挥只不过是站在乐队前面那个小棍子比划的人,不懂音乐的人都说,这个工作好,很轻松,看上去也没啥风险。懂点音乐的人都知道指挥是负责乐队音乐演奏的人,但是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这里就说说指挥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才能做一个指挥,还有就是指挥是怎么工作的。&br&
指挥到底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都说,指挥是搞音乐的,指挥乐团或者合唱团的。指挥也许算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职业之一:指挥首先必须是个相对出色的音乐家,然后指挥要是个有一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政治活动家,最好还要是个精明的商人,同时也要是一个熟悉乐团工作者心理的人,也懂得什么时候给演奏员或者演唱者施加压力,同时也要有一定教育家的能力,想法子从整体上提高团体的专业水平。&br&
音乐对于指挥家来说,虽然是主业,但是,顶多也就占三成。但是,这点是体现指挥主要价值层面。指挥是音乐各个行当中比较需要技术含量的东西,因为指挥需要非常彻底的理解音乐和作曲家的意志(这点在后面还会细说。),同时指挥必须通过其他人来实现自己的音乐目的。由于指挥需要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的音乐目的,那么他的音乐主张必须要令人信服,在乐队成员有疑问的时候给出合理的解释(注意,是合理的解释,而不是正确的解释,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论对错的,只要解释得通,就算合理。),这在某种情况下也增加了指挥的职业难度,因为要把问题尽可能考虑全面的同时,在排练的时候必须要有极快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于此同时,指挥必须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要能够规划好排练计划,合理的配置音乐会曲目,包括合理的安排经费,订购乐谱,如果能拉来赞助那就更好了,当然,如果手上能有一个很好的乐团经理,指挥就彻底省心了。同时,指挥要有办法提高团体的整体水平。说到这里,特别想提一句话,很多人都说,没有不好的乐团只有不好的指挥。很多人都用这句话来说指挥。但是,这里我想讲一下,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首先乐团必须是合格的有职业道德的乐团,只有这个前提条件存在,才能提这个结论。因为指挥没法代替演奏员演奏的,就拿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来说,如果长笛演奏员根本就没法吹得那么快,那么就算让门德尔松从坟墓里面爬出来,也没法指挥这么一个乐队很好的演奏他的这首交响曲,指挥指挥得再到位,乐队做不出来,一切都是徒劳的。一个水平高超的乐队,不仅仅是演奏员的技艺高超,而且乐队成员之间配合也默契,在音准和音色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在这种乐队前面,就需要一个更厉害的指挥了。&br&
指挥的教育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少有人能从小就学指挥的,也许马泽尔是个特例,多数人都是从器乐演奏者转变来的,当然,也有学声乐的人做指挥,学声乐的人多数做的都是合唱指挥,做乐队指挥的很少,不过我也见过。也就是说,在接受指挥职业教育之前,多数指挥都已经在音乐上面下了很多功夫了。学指挥的人学什么乐器的都有,就我见过的就有学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小号,圆号,打击乐,当然,还有钢琴和声乐。指挥的职业教育是个很尴尬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家音乐学院可以承受得起让指挥系学生每次上课都有乐队或者合唱团可以用,所以,指挥上课是很惨的,有些时候用的是两架钢琴,靠班上的同学或者学钢琴的同学在钢琴上刨交响乐,要么就是大家一起唱,对于合唱指挥还好,有些时候人够多的时候,可以大家一起唱,而且合唱团集结也比较容易,弄个十几个人也就够用了,而且对于视唱比较好的团队,可以马上进入状态。但是乐队指挥就比较苦了。除非一些极其室内乐编制的作品,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或者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八重奏。这样的作品,虽然可以勉强拿出来用来实践,但是,这些东西都很难,乐手不太可能仅仅依靠视奏就能解决这样的东西,而且,乐队演奏员永远只能看到自己的一行谱子,很难对于音乐整体有一个概念,所以,第一次演奏的时候,纵使能把所有的音符节奏力度都顾及到了,也很难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纵使找到了人来演奏,也未必是合适的人选,也未必能作为实践使用的基础。同时学生乐团和职业乐团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也不可以用学生乐团来代替针对职业乐团的排练。所以,指挥上课的时候,要么是钢琴,要么是唱,要么就是无声练想象力读空气。这就仿佛一个学小提琴的人没有琴和琴弓在哪里比划练琴一样。要知道,一个器乐演奏者,只要身体能承受,可以无限期的练习,而指挥,只有真的站在乐队前面开始,一切才是真的,而在上课的时候多数都仅仅是“仿佛”而已。而且,对于非常复杂的作品,比如《春之祭》,《蒂尔的恶作剧》,《唐璜》这类配器豪华复杂的作品,恐怕任何一个指挥只有在第三次演出的时候,才能真的进入状态了,因为通常跟职业乐团排练这样一个作品,使用作品本身4倍的时间,就已经到顶了,很难再长了。所以,再怎么样,顶多也就是从头到尾过四遍,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全彻底的掌握全部的音响。切利比达克有一个《蒂尔的恶作剧》排练的视频,那种精确的听觉和对声音准确的调控,包括对于弦乐弓法的建议,都是无数经验堆积起来的。&br&
指挥是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仅仅上学的时候,课程就可以把人压死了,必修的比如钢琴和声乐,音乐史,作曲技法,乐器法等等。同时,主课不仅包括指挥,还有总谱读法,钢琴排练,对于乐队指挥,歌剧伴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总谱读法,基本上就是在钢琴上面去演奏总谱的内容,当然,不是什么总谱都可能在钢琴上面演奏的,有些时候仅仅是为了获取一部分声音印象,或者是对于音乐内容的尝试,学的是如何读总谱,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要知道,20世纪中期以前的指挥家们是没有唱片的,所以,必须依靠乐器来再现某些总谱上面的重要内容,比如和声变化等等。毕竟只有钢琴这么一件乐器是比较普及的,能再现和声和多声部复调的乐器。其实管风琴更好,但是不是什么人家里都能摆一个管风琴的,哪怕是个电的。所以,钢琴是指挥最重要的工具,所以,指挥多少都要能弹弹钢琴的,当然,不会弹钢琴的指挥我也听说过,据说,科林戴维斯就不会弹钢琴。这里也要说说,就因为当年的前辈们没有什么录音可以听,顶多可以在音乐会听到实物的作品,他们脑子里才不会有那么多的成品,所以,他们的想象力更丰富。在我看来,能依靠钢琴,就能学习复杂作品的指挥,才是真正的指挥。听录音自然可以了解前辈怎么做的,但是,开始就听,往往被误导,指挥必须要能仅仅依靠乐谱和钢琴,就能准确的掌握作品。&br&
如果,想要做一个负责的歌剧指挥以及合唱指挥还必须要精通几门外语,起码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是跑不掉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会读,最好的是能会懂,并且熟练的应用。因为作曲家创作声乐作品合唱作品都是先熟读歌词然后才能考虑配乐的,所以,歌词是处理音乐的钥匙。所以,精通歌词,才能更好的指导演唱者如何更好的表现音乐和文字,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操控乐队来烘托气氛。所以,不懂俄语的指挥,指挥《奥涅金》或者不懂匈牙利语的指挥,指挥《蓝胡子城堡》,虽然也能搞出来,但是,总会觉得有点怪异的。当然,对于实在不懂的,也有办法,可以通过字典,或者是懂这些语言的朋友,想法子把歌剧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写在谱子上面。这方法确实很累人,但是,这是没法子的法子,起码在剧情上面以及音乐安排上面能做到正确理解,这就很不错了。至于歌手的咬字问题,只好交给精通语言的同事帮忙解决了。&br&
歌剧指挥的入场券是歌剧伴奏。做歌剧伴奏对于非钢琴出身的指挥,或者是钢琴弹得不是很好的指挥来说是件很头痛的东西。歌剧的钢琴缩谱多数都比较悲剧。就算是莫扎特的歌剧,钢琴缩谱也是不好弹的东西,有些弦乐快速的跑动,放在钢琴上面弹,的确非常悲剧。由于乐队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所以,改编的人很多时候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塞到钢琴缩谱里面去,当然,不能否认,19世纪很多钢琴家的水平极其突出,所以把很多东西改得也很复杂。如果看看卡尔陶西格改编的《名歌手》的钢琴缩谱,或者是汉斯冯比洛改编的《特里斯坦》的钢琴缩谱,那个难度真不是盖的,如果要是一个音不落的练,估计比任何一个钢琴改编曲都难,毕竟,最长的改编曲也不会超过四个小时的。而歌剧那些都是四到五个小时的音乐。&br&
当然,在钢琴上面弹这种东西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头等重要的规则,就是绝对不要完全按照谱子弹,重要的是把和弦弹对,把最重要的东西弹出来,所以,指挥必须要先熟悉总谱,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重要的,然后才能正确的选择如何取舍。歌剧院里面的老鸟都说最高的境界是用两根手指就能搞定。更有位歌剧院的前辈对我说,你就算把所有音符都弹对了弹好了,也没有人给你颁个什么奖,也没有人会多给你一分钱,所以,弹得越少,性价比就越高。另外,就是在演奏的时候,要保证速度百分之百的稳定,这也是指挥的职业需要之一,所以很多弹钢琴弹得好的人,往往做不了这个职业,因为弹钢琴的人多少都有点自如,有些时候喜欢玩点自由速度,这个在歌剧院是绝对不可以的,玩速度那是指挥的事情,伴奏绝对不可以,只有在谱面标注的地方才可以按照歌手的需要改变速度,或者按照指挥的需要改变速度,这也是做歌剧伴奏最基本的原则,做不到这一点,根本就无法开始工作,我以前的一个老师就是歌剧院的首席伴奏,他说他在考核伴奏的时候,很多人听了两小节就不需要再听了,就在于,他们一旦速度有变化了,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出局了。弹得好的歌剧院老鸟能用很简单的方式弹最复杂的东西,他们甚至能仅仅就靠不多的几个和弦和单音就弹得了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这种东西,我有一个意大利同学就是这种人,他弹得绝对不是某些人说的那种美和有乐感的演奏,而是冷静,清晰,准确,速度一致,有乐队效果的演奏,我见过很多学歌剧伴奏的人弹得都远不如他,他能在两个星期把整本《玫瑰骑士》练下来,对我来说,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br&
能弹也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学得快,这不是弹得速度快,而是学得快,一部歌剧的钢琴缩谱少说都得150页上下,多的得有300页左右,而在歌剧院工作不可能一年就排一部歌剧,起码要有十几,大的歌剧院一年上演的恐怕要有几十部,所以,刚起步的时候,一个年轻指挥攒作品得比吃饭还要卖力气,否则非把自己练死不可。但是就算练下来,也仅仅是个对付过去了而已,还要学声乐部分,精确的理解歌词,包括唱段的一些传统,要了解哪些地方对于歌手来说很难,而且要清楚他们应该再什么地方呼吸,更要清楚他们在哪里无论如何都不能换气。在彻底掌握声乐声部之后,要必须能在弹伴奏的过程中同时能唱声乐声部,这个能力完全是实践需要的。比如排一个五重唱的时候有一个歌手病了,这时候就必须由弹伴奏的人来补充这个声部来完成排练。在这一切都很熟练的时候,在需要的时候,就需要在弹伴奏的时候是不是的空出一只手来指挥歌手或者合唱团了。&br&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说的好像指挥,怎么扯到伴奏了?歌剧院的指挥大多数都是从钢琴伴奏开始工作的。Jochum曾经在歌剧院里面弹了7年的伴奏,他在自己访谈里面说,他弹得都郁闷了,觉得没有啥前途了。而富尔特文格勒也曾经在FelixMottl手下做过歌剧钢琴伴奏。钢琴伴奏的经验对于指挥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可以跟老指挥们学很多的经验。而且,这个行业,哪怕是钢琴弹得不怎么样的人,也能做的了,当然这需要下很多功夫。我以前的一个教授,就是学声乐出身的,但是却做了25年的歌剧院,从钢伴到首席指挥,我想他当年一定花心思练了不少钢琴,也许他连个像样的钢琴作品都弹得不很利索,但是弹歌剧伴奏特别利落,甚至比很多学钢琴出身的人在某些方面都利落,有一次上课看他弹《卡门》的五重唱,那么困难的东西,他竟然在没有练过的状况下,非常完整的弹下来了。&br&
指挥学生在毕业的那一刹那,才真的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培训。音乐学院的培训固然很重要的,但是,毕竟很多真正的经验在学校是没法积累的,必须要进入实践领域才能开始。卡拉扬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过,一个歌剧指挥的培养时间是15到18年。而且,他说的应该不包括学校的学习时间的。也就是说,一个刚刚走出学校的学生,要想成为独挡一面的歌剧指挥,需要近20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们要经历无数磨练,弹伴奏的时候积累浩如烟海的曲目,在排练过程中了解唱段的排练能力,通过看乐队排练了解乐队排练的一些窍门,然后慢慢的获取一些登台演出的机会,再经过一些替补的考验,这种替补的经验是很需要能力的,一个合格的歌剧指挥必须要有能力在没有任何一场排练的过程中指挥晚上的演出,这不但要非常熟悉作品,同时对于经验的要求很高,反应要快,嗅觉要灵敏,同时手上的技巧要很干净清楚,以保证乐队不会在速度变化的接口上面对速度进行误判而导致混乱。歌剧指挥是个很郁闷的差事,因为歌剧院出事故是很常见的,比如幕布拉晚了,歌手病了,临时找替补,甚至还有歌手忘了出场的事情,甚至还有因为台上面的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演出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歌剧指挥的心理素质要非常的好(说白了,就是脸皮得厚。)。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当年《春之祭》首演的时候,场面都乱到一定程度了,当时的指挥是皮埃尔蒙特,如此复杂的作品,如此混乱的场子,他竟然也没有抛锚,可见他心理素质有多么稳健了。&br&上面都是指挥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现在说说指挥怎么工作的。&br&首先从纯音乐角度来说,然后再从实际组织层面上来讲。&br&从纯音乐角度来说,指挥必须要非常熟悉总谱。很多人都问过,怎么读总谱,其实读总谱跟读钢琴谱子一样。只不过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记谱方式:各种调的单簧管,圆号,小号,中提琴的中音谱号,大提琴用的次中音谱号。对于合唱指挥还要会读各种C谱号。这些都看明白了,也仅仅是读了音符而已。还要把音符合成成为音乐的“内容”,这个“内容”不是什么情感,任何音乐的情感,只要听过的人大多都能感受得到,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指挥的。&br&这里我要说几个音乐的基本道理:在音乐要素里面,节奏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旋律对于真正成熟的音乐家来说,往往是最不重要的,而且,在和声结构不清楚的时候,往往连旋律处理都会出问题。当然,对于旋律歌唱的能力有好有坏,这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摆在面上的东西,也就是说,谁都能做的事情。&br&
指挥学习作品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这点也是任何乐器无法比拟的。&br&指挥学习作品第一步就是要把总谱看明白。这点就已经很要命了。总谱上面的东西似乎好像永远都无法榨干的一样,每隔几年再读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没看到的东西或者没看懂的东西。至于海顿,莫扎特的总谱简直就是天书,谱子本身的问题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这二位作品很多,创作速度也很快,有些东西写得也不够清楚,加上这么多年来,谱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这二位的谱子上面能找到很多让人头大的问题,包括在最好版本的谱子,都有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这点,估计很多人都说,这不是有病么?为什么非要这样呢?给自己找病呢?前面说过,指挥要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音乐意图,而这些人,肯定都是音乐家,那么,他们碰到乐谱上面一些问题,自然就会询问指挥要怎么做。指挥必须要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所以,指挥必须要学会分析乐谱上面所有的问题,并且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对于风格准确的把握,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资料积累,比如多种版本乐谱的积累,有机会找些手稿的复印件,也是有帮助的。但是,很多总谱不是谁都能得到的,而各个版本的总谱之间的不同,也需要靠脑子来分析,怎么做是合理的,怎么做出合理的解释,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即使是手稿也很难保证没有笔误,所以,音乐家依靠音乐的规律去进行思考是很重要的。了不起的音乐家,纵使面对手稿,也会能看出来哪些可能是笔误的,因为他们真正熟悉音乐的语言,能找出不符合逻辑的地方。&br&
一个指挥拿到作品的时候,最先注意的都是结构,包括音乐素材的组织,刚开始看看一个作品的时候,简直就像解剖一样,根本不考虑任何音乐,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甚至都避免在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斯特魔王难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