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经济攻坚十问|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_凤凰资讯
中国经济攻坚十问|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经济攻坚十问|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
原标题:中国经济攻坚十问|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王明月)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高频词汇,其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的科技创新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地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甚至领跑,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
  三十年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横空出世。三十年后,“创新是第一动力”一脉相承。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究竟在哪些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智能制造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市长吴炜表示。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全国人大代表李金波指出,技术创新是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制造业兴国的必由之路。
  世界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三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复兴号”……十八大以来,一批批令人惊叹的新技术、新成果都讲述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制造业,首先还是要靠创新,靠质量。创新,主要是要突破核心技术,抢占技术的制高点,并且获得技术的话语权。”全国人大代表雷军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她表示中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此外,董明珠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目前存在的短板,正是一些核心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全国人大代表丁列明也认为,中国制造目前总体上还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应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
  “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创新的关键就是智能制造。”全国政协委员詹纯新强调。智能制造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工业转型的核心,近年来也得到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主要工业国家先后开始进入智能制造领域。例如日本首先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的概念,美国也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随后在2012年又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也于2013年实施“工业4.0”计划。为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也紧随其后,国务院于日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除了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外,技术创新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通过对金融业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强调创新创业的融通发展更加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万钢还指出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为创业者成长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目前90%的市场主体是中小企业,但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阻碍他们发展的一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蔡仲光说。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向银行贷款,但由于轻资产的原因,难以适应传统的以重资产为基础、以短期财务指标为关键的融资模式要求。现如今,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征。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资本是迈不过的槛,通过科技金融创新,改革传统重资产融资模式已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杨帆指出,现行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包括科技创新类贷款,考核机制还是传统模式,使一些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或要价太高。
  “只有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把数字金融作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转换器,才能更加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指出,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生产者,同时也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在数字金融环境中,大数据的作用更显重要。对此,他建议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数字化程度,解决过去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银行放心贷款,企业快捷融资。
  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促进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表示。
  传统产业如何转旧为新?如何利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提出,技术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品牌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载体,机制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大势所趋。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试验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省长龚正表示,“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任务是以‘四新’促‘四化’,从而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的‘四提’。 ”
  “新旧动能转换,是政策引导,内在的动力是企业,企业是主体。”全国人大代表谭旭光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也表示,创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条件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条件实际上就是让市场发挥作用,让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让创新成为主导性因素。
  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目前我国已经有4200多家众创空间、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和150多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创新服务的一个生态网络、生态环境,服务了近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坚持创新已让中国在科技创新水平上走在世界前列,也让创新从技术创新逐步向与金融等各个领域渗透,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已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解决融资难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528
播放数:289739
播放数:5808920&流转零风险融资无压力——四川省眉山市彭山...
走进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一摞摞绿……
&农村人如何看未来农村
常言道,在商言商。那么,在农则言农。笔者1974年2月曾……
农村人如何看未来农村
基层代表热议十九大报告:“把家乡建得...
重庆市江津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推...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要当“尖兵”
甘肃省陇西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关重要...
合作社应更加贴近“三农”发展实际——...
流转零风险融资无压力——四川省眉山市...
发布时间: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要当“尖兵”
发布时间:
基层代表热议十九大报告:“把家乡建得...
发布时间:
今日文章:3 本月文章:24
文章总数:78999 页面点击量:
中国农经信息网
主办单位:运城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晋ICP备号-1 &&网站标识码:&&
公安备案号: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网站资料来源于网络及网友共享,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移除作品,若您有好的资源共享,也请联系我们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材料一: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_百度知道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材料一: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材料一: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迭27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影响: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2)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物力、财力,因三年自然灾害,坚定不移地建设青藏铁路,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3)1961年3月、科技力,西格段和格拉段建设双双“下马”显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十年中遭到“左”倾错误的干扰使国力不济而“下马”。1978年9月,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二次“下马”是因十年“文革”浩劫导致国力不济而“T马”。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把建设青藏铁路作为国之大策抓紧不放。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采纳率:6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德意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材料一&早在16世纪,人们已经懂得使用木轨,来减少车子的阻力和颠簸。18世纪,英国矿山和冶铁工厂的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了木板轨道。但木板承重力差,易被轧坏,木材的损耗极大。后来,人们在木板外面包上铁皮,以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18世纪中期,人们又开始采用铁轮和用生铁铸成的凸缘铁轨,后又改为平铁轨,并使车轮带凸缘,以克服易于脱轨的缺点。1770年,一名法国人发明了一辆蒸汽机车,但仍有很多缺陷。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了一辆蒸汽机车,这辆机车重25吨,时速4英里 (1英里等于1.6093千米),但由于车轮和轨道平滑,行驶中特别是上坡时容易脱轨。1813年,乔治·史蒂芬孙攻克了许多难关,设计出了性能良好的实用铁轨机车。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此,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材料二& 1835年底,德意志才建造了第一条很短的铁路(不到6公里),但是,1860年它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7180英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回答:(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英国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修建铁路的国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需要高效能的交通工具,工业革命的发展为铁路的修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科技发达等(2)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3) 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4)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反映出国人对建设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本题主要考查铁路的建设,(1)考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修建铁路的国家的原因,联系材料中的时间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即可。(2)材料二的时间是1860年其铁路的修建的意义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角度来分析。(3)通过材料的表述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了交通的近代化。(4)从材料的理解中可见其转变是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可以看出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加快经济转型 推动形成发展新格局
中国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经济转型进行了周密部署。未来五年,为推动经济转型、释放发展潜力,中国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部署,通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新的发展方式,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格局。非常荣幸应邀首次参加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高级别会议。我谨代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我来欧洲访问,所到之处,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高度关注。一方面,“荣损与共”,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度和依存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生产总值15%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无论其前景如何,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这里,为回应大家的关切,我想就“中国未来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问题谈一些认识。
众所周知,201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下降到6.9%以下的水平,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有人乐观,有人悲观;甚至有人极度悲观,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我们并不讳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一些前所未遇的困难和挑战: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产能严重过剩,粗放式发展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增强,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中国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韧性:中国的城镇化远未完成,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这意味着,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的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本丰富、创新能力正在增强,有支撑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和良好条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的下降态势,只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暂时现象,同时这一态势是趋缓的、可控的、可承受的,绝不会硬着陆。而且,随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不断取得进展,中国经济将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实现稳定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中国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经济转型进行了周密部署。未来五年,为推动经济转型、释放发展潜力,中国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部署,通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新的发展方式,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人们对发展的诉求也在不断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地创新求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被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所证明了的一条规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与我们在体制机制、政策工具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未来中国的发展,还要继续依靠各领域的创新。创新是突破各种发展瓶颈制约、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紧迫而现实的需要。由于中国发展阶段性所决定,中国过去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低廉劳动力价格、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条件的显著变化,必须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把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各类创新上来。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三大科技创新方向。未来,中国将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我们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了创新的步伐。未来,我们仍将秉持开放的精神,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服务于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
二是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只有形成相互协调、相对平衡的关系,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根据著名的木桶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往往取决于“短板”的高度;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阶段,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必须着力补齐“短板”。与三十多年前相比,中国发展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领域的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2015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同年,从区域发展格局看,北京市人均GDP为10.6万元,贵州省人均GDP为3.0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5倍。社会发展滞后也比较明显,就学难、就医难就是典型表现。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形成更加协调、更加平衡的结构关系。
三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和环境,也是中国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长期以来,中国为实现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世界份额从8%左右提高到17%上下,大约提高了9个百分点。同一时期,中国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1%提高到27%以上,核电占比从2.7%提高到5%。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全球的一半。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在刚刚制定的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在资源环境领域提出了10项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在五年内,把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把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四是形成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开放格局。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不只是全球化红利的获得者,也是全球化红利的创造者。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引进了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以其物美价廉的产品,让其他国家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消费品;以其不断扩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业机会。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五是形成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格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弥合社会分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也有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践行共享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中国将通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供更高水平的、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特别是,我们将全力实施脱贫攻坚计划,在五年之内使农村557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脱贫人口总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会提高中国发展成果共享的水平,也将为全球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新贡献。
为形成发展新格局,中国将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采取综合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在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既有需求侧的,也有供给侧的,但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给侧,比如,在传统的增长动力趋弱的同时,新的增长动力尚难以支撑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对生态环境不够友好;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还不够顺畅,制约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外经济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变化的新趋势等。因此,“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战略和主线,旨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市场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健全经济监管体系等,促进资源得到更合理地配置、更高效地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为形成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当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要进行需求管理。我们还将采取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服务体制等措施,推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并为国内需求的增长提供强力支撑,使需求和供给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分享了发达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未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将继续以谦逊的态度,向世界各国学习;也会以开放的态度,让世界各国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代表中国政府加入了经合组织发展中心。我们愿意借助这一平台,与各国共同分享人类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为推动全球经济实现新一轮繁荣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