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有限的经费获得尽可能多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浅论硕士研究生细胞培养实验的教学--《解剖学杂志》2006年01期
浅论硕士研究生细胞培养实验的教学
【摘要】:正细胞培养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领域。 1996年始我室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细胞实验课程,32学时, 8个实验,2个学分。目前已建立一套适合培养硕士生学习的实验教材、教学资料和能让270位学生在14d 内完成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R-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诗恒;;[J];国外医学情报;1984年01期
柯佛心;[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7年04期
柯佛心;;[J];职业卫生与病伤;1987年01期
刘黎;吴克复;;[J];中国输血杂志;1988年01期
;[J];临床血液学杂志;1988年01期
潘琼婧;;[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8年02期
赵天德;高福云;余郁;张群喜;;[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88年01期
辛颜彬;;[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9年06期
;[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1年03期
程宝鸾;张敬海;戴泗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199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琮;何更生;陆瑞芳;沈新南;吴岷;;[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老年营养暨第二届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陆瑞芳;程琮;何更生;沈新南;吴岷;;[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王旭;王甲汉;吴军;赵阳兵;赵雄飞;;[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田素娟;王子淑;王喜忠;陈文元;;[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赵天德;高福云;余郁;方健秋;韩立群;;[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赵庆伟;邱近明;;[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董树沛;;[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牛忠英;史俊南;肖明振;苏凌云;鬼岛成和;片山伊九右卫门;;[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李海生;;[A];天津市第十二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倪关森;;[A];2000国际暨第六届全国头颈肿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谢悦;[N];中国证券报;2001年
彭志英;[N];粮油市场报;2001年
黄璐琪;[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王一娟;[N];经济参考报;2002年
通讯员李柯;[N];科技日报;2002年
殷菊;[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年
江南 雪舞;[N];大众卫生报;2005年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卞晨光;[N];科技日报;2005年
袁晓凡;[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刘慧;[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培福;[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牛淑玲;[D];吉林大学;2005年
骆群;[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韩兴海;[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张晖;[D];四川大学;2005年
程赛宇;[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高亮;[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孙卫斌;[D];四川大学;2005年
田俊强;[D];兰州大学;2006年
吴福泉;[D];华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瑞国;[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石平荣;[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侯延华;[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张欣;[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王艳妮;[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余立强;[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冯振月;[D];西南大学;2006年
李君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段炼;[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工作无限——漫谈山区小学图书室的管理和利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9年04期
工作无限——漫谈山区小学图书室的管理和利用
【摘要】:正 我校地处山区,学校经费拮据,图书室工作困难很多。一是经费有限,限制了藏书量;二是场地有限,书库与阅览室共处一间房,限制了读者容纳量,也给管理带来困难;三是设备落后,特别是现代化管理设备为零,与平原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但我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积极与少先队大队部配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尽可能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条件,发挥图书室的独特功能,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作者单位】:
【分类号】:G258.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大庆;;[J];社区;2011年11期
李敬;;[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2期
臧维新;周龙甫;;[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9期
郎庆琦;;[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李红梅;;[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J];沪港经济;2011年07期
王大伟;;[J];图书馆建设;2011年06期
陈彦强;;[J];新疆新闻出版;2011年03期
李英;;[J];学周刊;2011年08期
张梦慧;;[J];农家女;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港;;[A];北京市书刊发行业协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出版发行”优秀论文集[C];2008年
陈建国;崔忠定;;[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王萍霞;;[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高小翎;;[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李永红;;[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陈慧宁;;[A];福建省第二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刘红心;;[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张湘云;;[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李卫;邓玉莲;;[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司立新;;[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国珍;[N];新乡日报;2008年
张宏川;[N];昆明日报;2008年
赵霞 郝琴;[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王国强;[N];恩施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纪军;[N];阿克苏日报;2008年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局
王国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周铮;[N];农民日报;2009年
赵国清 特约记者
李钦;[N];沈阳日报;2009年
张元章;[N];珠海特区报;2009年
洲荷;[N];中国社会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雅欣;[D];黑龙江大学;2010年
邹瑜;[D];湘潭大学;2010年
吕竹君;[D];南京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摘要:文章界定了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高职教育师资匮乏是“软肋”,财力不足是“通病”,设备短缺是“硬"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重组与配置
  摘要:文章界定了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高职教育师资匮乏是“软肋”,财力不足是“通病”,设备短缺是“硬伤”,政策制约是“命门”,封闭办学是“瓶颈”,课程错位是“怪圈”的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师能水平、优化人力资源,健全分担机制、扩充经费资源,完善制度环境、创优政策资源,组建职教集团、共享校际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实施课程改革、重构课程资源,举办民办高职、扩大增量资源等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优化配置与重组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9465574.htm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重组与配置   作者简介: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学报主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J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36-06      一、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经过黄金10年外延式的粗放发展,高职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更加注重品质、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后质量、精细化时期,这是一个对资源和环境依赖更深、要求更高的时期,是追求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时期。所谓高职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它是组成、维持、参与并服务于职业教育的系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资源生态环境是指由上述系统资源所构成的,对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是一个以教育活动为主导,以教育环境为依托,以教育资源流动为命脉的复合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与环境进行物质循环、能量置换、信息传递的系统。   资源与环境,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脉。一方面生态环境是高职教育赖以依托和寄寓的栖所,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变量”,如果我们把高职教育比作“鱼”,环境就是环顾它生命周遭的“水”。可以说,任何高职院校都处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都是环境的产物。高职教育的发展正是与各种社会要素(环境)进行各种形式交流的结果,其发展状况决定于教育本身与环境交往协调的程度。没有良好的环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所创造的有利的态势、条件和氛围,高职教育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资源是高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这种资源“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师资(含必要的管理人员)、高职教育设施(包括教学场馆、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生活设施)、高职教育投资(包括国家财政投资、学生个人缴纳学费、社会力量捐赠和校办产业创收),以及高职院校本身所含有的无形资产(包括学校声望、办学思想、管理制度和经验、群体精神、校园文化环境等)。其中教育师资是关键,教育设施是基础,教育投资是保障,院校本身所含有的无形资产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果资源不足甚至匮乏,高职教育发展就会陷入停顿。可以说资源与环境,是助力和承载高职教育发展的车轮和双翼,没有它,高职教育就无法远“走”高“飞”。   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在于它有着整体性、适应性、共生性、平衡性。(1)整体性。资源生态环境不是以单一因子孤立地作用于高职教育的,而是以整体联结的方式构成的“资源场”综合影响和作用于高职教育的。正如萨克塞指出,“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常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2)适应性。生态学意义上的适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而高职教育对资源生态环境的适应则是指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现状的适应或顺应,即根据特定的资源环境条件实事求是地办学。当然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适应,而是通过能动地改变环境或自身的变革来适应。(3)共生性。生态系统中所讲的共生性,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的联合,共同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教育学意义上的共生性,是指不同的资源主体之间对资源的依存、让渡和积极合作,而形成的对资源共同利用、双赢共荣的和谐关系。(4)平衡性。平衡性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态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应合理、公正、协调、适应。这样才能达到平衡、和谐、稳定、高效,资源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释放。研究高职教育的资源生态环境,必须运用生态学方法把高职教育放在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不仅是教育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诉求。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高职教育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揭示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生态机制。      二、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分析      研究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优化配置,必须对其资源生态的实然现状进行分析把握。   (一)师资匮乏是“软肋”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但就当前这一人力资源队伍的现状来看,首先,存在着数量短缺不济的问题。有研究表明: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为1:24.54;高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为1:27.93。而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看,师生比的应然水平应该是,中职学校为1:16,高职学校为1:15。[3]其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在2005年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而实际情形距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国家行政教育学院的一项调研表明:高职院校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为17.2%,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平均为45.7%。[4]由于师资普遍短缺,教师工作量超负荷严重,一般周课时接近或超过20节课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可见教师资源短缺,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软肋”。   (二)财力不足是“通病”   财力资源是高职办学最重要的经费资源,是支撑教育发展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基础。所谓“有钱好办事”。国家规定高职“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但地方政府的经费补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补贴数额往往十分有限而且差距很大。一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比例严重失衡。“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学校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占普通高教预算内财政拨款比例为89.46%,高职高专学校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与学生数的‘半壁江山’地位很不相称。”[5]二是学生交费与政府投入分担倒挂。在全世界公立高等学校当中,学费占培养成本的比例大体在25%左右。而现在有的地方的高职高专院校,每个学生得到的政府拨款只有600元左右,每年学费则从3000元到5000元不等,实际上在学习成本中学费是占了大头儿。[6]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政府的低投入,使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而学生的高收费,又使很多农村和低薪家庭交不起学费,使夹缝中的高职教育非常尴尬,造成了财力不足的“通病”。   (三)设备短缺是“硬伤”
  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生均教仪设备必须达到4000元,而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实际可利用设备总值只能达到生均元,甚至更低的水平,缺口相当大。设备短缺源于投入不足,高职院校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各方面都要投入,都要有资金铺垫,既要保生存吃饭、正常运转,又要保长远发展,聚能蓄力。而有限的财政拨款,可怜的生员收费,显然都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应付和支撑庞大的财政支出。所以,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财政危机,发展窘境。没有钱,当然不能添置“家当”,教学设备,实训器材,实训场所,哪一样不等米下锅?哪一样不捉襟见肘?而先期存量的教学设备“超期服役”,且早已老化、陈旧、过时,远远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要。学生意见一大堆,学不到东西啊。这些问题,学校当然清楚,但又无能为力,只好将就着撑持,凑合着应付,得过且过,拖一天了一日,可这是将就凑合的事吗?“维持会”是终难长久的。[7]   (四)政策制约是“命门”   政策,即为政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政令策略和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指导形而下实践的形而上的制度资源,它体现了决策层面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统一和引导人们意志、行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和生成的必要条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制约和引领作用。正如刘来泉先生指出,我们应该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保证职业教育的强势和持续发展。[8]但考察当下的政策资源环境,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跟进滞后,“欠账”太多;政策配套不够,缺乏创新;政策导向偏差,引领欠妥;政策落实不力,流于形式等弊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掣肘”因素。   (五)封闭办学是“瓶颈”   封闭办学始终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和资源生态“瓶颈”。高职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内生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所谓内生性资源是指学校自身拥有的可利用的校本资源。而外生性资源则是指学校以外的社会、企业、其他院校等不同的资源主体所拥有的并能提供给学校共享的各类资源。由于封闭办学,当下的许多高职院校,一方面内生性的校本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不善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在外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筹莫展、毫无作为。具体表现为:一是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够。多停留在孤立的“点”上,浅表的“面”上,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企业资源没有被有效激活和利用。二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动没有形成。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格局。校际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和共享。原本可以由开放、合作而形成的发展通衢,却变成了制约发展的狭小“瓶颈”。   (六)课程错位是“怪圈”   课程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未来从业需要而提供的知识资源、经验资源和技能资源的总和。它是学校产品的“卖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载体,也是学生每天都接触到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学习资源。但当下的课程资源却陷入了错位的“怪圈”。一是课程观念错位,即“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旧的课程观,依然错位运行、惯性主导高职课程领域,知识构成“学科本位”的实质内容,学科则成为“知识本位”的落实形式,二者互为表里、相与为用。没有能够形成高职特色的“能力本位”和“职业本位”的课程观。二是教材文本错位,即高职的教材还多是“本科压缩”和“中专扩版”,缺少自身品质。而且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繁、难、偏、旧的问题,不利于高职课程的创新与学生学习。三是课程体系错位。迄今为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还是学科化的。这种课程体系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热衷与偏好理论教学的倾向,这是与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高技能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的。课程资源的多元错位,使课程实施陷入怪圈和盲区,培养出的往往只能是“理论不着天、技能不着地”的“半吊子”人才。      三、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重组和配置      资源是宝贵的,但比资源更宝贵的是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在一个资源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时代,人类更需要资源整合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构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构建政策框架及解决方案,以便共同应对职业教育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的现状和挑战。换言之,高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们要求分享资源的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路径。以化解资源短缺的现状,寻求资源突围的策略,找到有利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富有自身特色的资源重组出路。   (一)提升师能水平,优化人力资源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和核心资源,因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首先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配置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师能水平,胜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1.优化教师结构配置,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引进门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必须到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一年,由国家、企业也包括用人单位承担这一年相应的机会成本。其次,要坚决落实企业实践制度。即教师每年应有1―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采用岗位培训、挂职实训、定期委派的方式,促使教师增加企业实践,丰富企业背景,提高实践技能和经验。同时,要加快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聘兼职老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是院校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是拓宽学生就业的有效资源。因而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师资资源,聘任一批有行业和工程背景及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   2.优化教师能力配置,提高师能水平。针对不同教师存在的能力缺陷,我们提出了“三懂”发展要求:一是专业课教师要懂实践。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考察、挂职锻炼,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基础课教师要懂专业。采用鼓励、自愿、引导相结合的办法,让基础课老师多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会议等,增加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并采用与专业老师结对的方式,互帮互学、切磋交流,共同成长。三是兼职教师要懂教学。即要求兼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方法,以胜任教学工作。   3.优化制度资源配置,创优教师成长的环境。一要出台刚性的政策,要求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进行技术等级培训鉴定,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否则吊销岗位“执照”。二要有政策激励,制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评优、评先、职评、晋升的规定和政策。三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待遇,解除教师工作及生活的后顾之忧,增强吸纳、稳定、凝聚优秀人才的能力,使教师无形的内在精神资源得到充分激活和释放。   (二)健全分担机制,扩充经费资源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于把高等教育经费配置问题归属于政府财政拨款体系范畴中,并形成了“路径依赖”。市场经济的确立,打破了教育经费提供的一元化格局,开辟了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经费配置方式。康宁博士曾从三方面概括了资金配置变化的特征。即,从配置主体看,由投资单一化到投资多元化;从配置方式看,由供给计划约束型到需求创新放开型;从配置动力看,由政府强制性到自主激励性。[9]其中教育经费的成本分担机制的确立就是资金配置变化的表现和选择。所谓教育成本分担,“指的是教育成本由谁支付、如何支付的问题,即教育成本如何在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方之间合理分担并最终实现的问题。”[10]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的承载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各方。政府是成本分担的主体,企业和个人构成成本分担的重要“双翼”。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教育的成本分担应与收益的多寡和支付能力的大小成正比。但就当前成本分担的格局来看,还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必须调整、健全分担机制,以优化经费资源配置。我们认为正确的分担模式和配置方式,应该是加大政府的财政供给,调适个人的成本分担,强化企业的分担投入。
  1.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产出的社会效益的最大获益方,理应成为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供给者。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渠道的高职教育财政供给制度,依法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绝不能以教育市场化为借口,削弱甚至推卸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要建立教育投入问责制度,以刚性制度制约政府的责任,考核评估政府的教育工作绩效,监督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到位。二要加大政府财政供给的力度。应根据职业教育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实际状况,相应地调高财政拨款的数额,即按其成本需要相应投入,以保证高职教育的正常运转。   2.调适个人的成本分担。应根据高职教育群体多为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中下阶层群体的现状,在准确测定各种高等教育生均培养成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及地方财政状况、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适当调低高职生个人交费标准,降低他们成本分担的比例,以更好地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成本分担的合理性。   3.强化企业的分担投入。企业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的最大消费者,理应为职业教育“买单”,分担职业教育的成本费用。但当前由于缺少对企业分担的刚性制约法制环境,企业乐得享用“免费的午餐”,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必须制定《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法》,约束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到位,使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落到实处,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外在的增量资源。   (三)完善制度环境、创优政策资源   高职教育制度环境是由已有的教育制度供给而形成的影响教育存在、发展和运行的一种规范体系和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影响高职教育的“软资源”,它的优化配置对于增进职业教育活动的秩序,减少职业教育活动的交易成本,激励和约束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前文述及的政策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1.要做好政策法规建设的“补课”工作。即对制度和法规建设留下的“空白”和“死角”要尽快填补。如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推进不力,就在于没有相应的制度、法规的约束、规范和激励,使企业参与的责任不明、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因而必须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规定和管理办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2.要重视政策、制度的配套跟进,形成完备体系。一个良好的、完备的制度资源环境,应该是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制度相互支持、彼此配套而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建构。宏观把握方向,中观制定规则,微观执行落实。这样形成“三位一体”的配套体系,才能真正保证政策资源实践的有效性。   3.要调整不当政策,保证高职教育公平发展环境。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还存在着基础薄弱、条件落后、师资不强、经费短缺、设备不足等诸多问题。根据教育机会均等和差别性对待原则,对高职教育应进行倾斜性扶持。如应根据高职是“富贵”教育的特点,调整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再如针对高职教育仅有专科层次的“断头”教育特点,应放松对高职教育办学体系的政策管制,尽快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   (四)组建职教集团,共享校际资源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它有助于各职业院校之间打破各自为政的“小而全”的封闭办学模式与思路,采用联合、连锁、类聚、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建立一种有效的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新的开放办学合作机制。使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其他各类教育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组建高职职教集团,可以缓解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压力。一是可以在空间环境、设施设备载体方面实现协调和整合。只要校与校之间在空间距离上允许,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图书馆藏、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共享,尽可能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统合。二是教师资源共享。例如“院校间通过协商,对课程进行合并或裁减,共同聘任教师,互聘教师授课或者学生相互选课,共同培养学生。或者建立共同的兼职教师库,以及硬件设施方面的共享等。”[11]三是通过合作,可以发挥集团在政策、人才、信息、时空等资源方面的优势,放大优质资源的社会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既满足需求,又减少支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组建职教集团,一定要把企业延纳进来,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异质属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补和共享。形成学生培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融为一体,校舍、师资、经费、设备统筹使用的新格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五)深化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   企业是高职办学最大的资源库。无论是企业的资金、设备、实习环境等“硬资源”,还是它的文化、技术、管理等“软资源”,还有更为重要的吸纳人才的用工资源,都是高职教育希望合作共享的宝贵资源。因而整合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就成为高职院校资源生态环境建构的重要一维。它有利于学校开放办学、办出特色、化解困境、提升质量。深化整合的关键在于要解决合作过程中的校“热”企“冷”问题,并进而化解造成企业合作冷漠的利益至上迷误、责任意识淡漠、法制环境缺失的问题,才能实质性地深化校企合作和企业资源整合。做到这一点,一要引导企业树立“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的“企”字,去掉上面的人就成了“止”。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甚至残酷的今天,谁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企业竞争中占有先机。二要让企业认识到参与人力资源开发、支持教育发展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企业使命所在,责任所系,应自觉地肩负起这一角色的担当。三要建构良好的有利于合作的法制环境。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在法规中要明确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约束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保障校企合作的健康运行。同时,还必须加强监督力度,对未履行职责的企业给予经济惩罚或列入信用不良企业“黑名单”。四要建立合作投入的利益补偿机制。在校企合作中,要关注企业的利益,把握好利益枢纽,寻找利益交汇点和共同点,将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结合起来,强调共同的利益高于一切,最终使彼此都能获得利益。比如对于参与合作的企业,要保证其获得毕业生的优先挑选权;政府应出台完善的经费补贴机制、税收减免政策,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或付出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还应该加大对校企合作优秀企业的宣传表彰力度,给企业以显声扬名、扩大影响的机会。   (六)实施课程改革,重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服务于教学的资源总和。这种资源必须是与高职教育特点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相吻合、相一致的。如果发生错位,就会影响课程的有效实施,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突破高职教育课程错位的“怪圈”,必须重建新的“能力本位”和“职业本位”的课程观。“能力本位”是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目标理念,“职业本位”则是把职业获取、就业导向放在根本位置上的课程观。能力是职业的基础和手段,职业是能力的归宿和目的。高职教育只有以这种新的课程目标观为指导并加以切实地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回归职业教育的本真性状,高职的课程体系才能彻底摆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传统课程理念的纠缠干扰,解决“淮橘化枳”的错位效应,教师也才能在内在课程观念转变的基础上,真正“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教材资源的重整。一要顺应时代变化需要重整教材。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涌流、职业的频变、竞争的加剧,要求高职课程教材要加以提炼、熔铸、整合,开发出理论覆盖广、容量大、实用强的理想的融合性课程。二要适应能力建构需要重整教材。高职的教材应始终关注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生成目标,把有助于学生能力建构的资源延揽进来,克服基于存储和传递的结构形态的封闭教材,建成具有工学结合内涵的开放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而又突出实践的职业教材。第三,课程体系的重构。要彻底颠覆课程的学科体系,重构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基于行动体系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再也不是书本知识向人脑的空间位移和搬运,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的产品、项目、案例、问题为载体。强调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典型产品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强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与建构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总之,高职课程资源,只有经过观念重建,教材重整,体系重构的改革,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职业化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出人民满意的高技能人才。
  (七)举办民办高职,扩大增量资源   民办高职是教育市场化、民营化、国际化改革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生的教育样态,它是资源配置主体体制外突破而涌现的新的增量因素。   首先,作为一种外生型的资源增量和新的增长极,民办高职兴办能够有效地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减轻政府包办办学投资不足的负担和压力,解决政府供给的困境;其次,民办高职的出现还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打破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让家长多一种选择,满足其对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第三,民办高职具有的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经营高效的特点,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第四,民办高职还能促进民办与民办之间,民办与公办之间高职教育的竞争,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就当下民办高职院校资源总量来看,所占份额比例还比较低。以安徽为例,2008年61所高职院校中,民办院校只有12所,占20%。而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大学(学院)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我国台湾地区占70%。[12]这说明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资源扩张还有很大的空间。   大力兴办民办高职,一要把民办高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和重点考虑的领域,坚持走“市场化办学、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的路子,通过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聚集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把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引导到职业教育上来。二要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市场化办学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经营理念,使民办高职发展更具生机活力。[13]三是今后新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民办性质为主,严控公办高职院校审批。这样逐步扩大民办高职的比例,使其最终超过公办高职。四要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在建设用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五要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社会声誉好坏等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办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总量。[14]      参考文献   [1]肖传统,刘恋.高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前言1-2.   [3]邓泽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7).   [4]王保华,从春侠等.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对102位高职院校工作者问卷调查的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2-15(3).   [5]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综合版),―11.   [6]张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11.   [7]张健.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出路研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8]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   [9]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0]范先佐,周文良.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63.   [11]赵向军,李兴旺.对高职教育集团校际合作基本问题的思考[J].安徽职成教,.   [1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3]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35).   [1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下.   责任编辑姜红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资源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