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g7和gh4区别h4拍完延时,就是相机中的定格动画,怎么不像网上说的那样提示是否要合成动画效果呀! 万分感谢

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大家好,在众多大神面前小弟就低调了,只是分享一下mini4K,在单兵条件下的使用和分享。
其实购买mini4k也观察了很久了,因为如果出国拍摄将要准备非常多的设备,还需要电影感觉的效果,如果是sony的机器例如ex280的话倒也轻松,但是没有采用,这样的机器出去拍摄素质很低。
mini4k总的来说很稳定了,但是拍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国外你是如果带的东西不够全面而且轻便的话,有了问题你就无法快速应变的解决,例如:usb3.0的线忘带了,例如电池带的不够,当天忘了充电,还有更换ssd时候没有方法传输数据,或者笔记本没有带,都会很纠结,所以出发前要检查非常充分。
我们购买mini4k属于低端心态,希望能用低价买高质,mini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其实没必要配了mini 什么都要买好的,我的mini其他配置不算好,但是拍片子,完全够用了,例如镜头:太苦玛的和禄来的,以及便宜的广角17-40的,拍出的东西经过调色一样不差。
这是在去水果市场拍摄过程
各种摆拍pos
大佛前的拍摄,合影留念但愿一切赚钱
这是在一个寺庙比较出名具体不清楚,脚架尽量代轻便的脚架,mini4k不算太重,普通5kg脚架足以
拍摄鳄鱼场馆,挺好玩的
拍摄老虎馆,凶猛的小猫咪
装B摆拍的团友,估计喜欢我的机器
感谢我的人妖兄弟,哈哈
总结,mini4k是一部非常稳定的机器,从拍摄到应用剪辑调色,表现出了优异的素质,完全比的上各大国外品牌,我亲身体验来说,配件需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不一定什么都是最贵的,最好的,没必要,重点还是你机器应用本身,要看你自己对影片和摄像的理解,有的朋友和我说,这个要买什么什么嘛,我一看价格好贵,我就买低端一点的,但是拍出来的东西差距并不大,总体而言,mini的兼容性还是很好的,硬盘ssd只要写入超过500mb的都能拍2k的,但是要是拍4k最好厂家的硬盘,我主要是2k,升格来说很棒,很有感觉,还有一个秘籍需要大家自己挖掘,升格就能到120fps啦,哈哈
有人还说,你为什么不用遮光罩,你出去外拍单兵作战在40度高温的情况,你试试遮光罩,你巴不得把所有东西都扔了,有人还问,你为什么不用跟焦器,你试试跟焦器,时不时的拧着费劲,外拍练习手感吧,对焦,热度40,跟焦环啥的累死你,有时候跟焦环容易脱齿,很不方便。
还有出行的时候带个小工具,以便于维修什么的,如果出来什么问题,例如六角,小螺丝,还有快速编制封口袋什么的。
给大家一个预览短片吧,成片要下周出,调色用了一个lut,奥特莱丝那个神奇lut,加了最后的二级调色,没怎么调色,感觉很有库克的电影感觉,毕竟我用的是太苦玛,本来就有点发黄呵呵。
# 附带一个更搞笑的事情,我扛着机器去拍食物,别的团队的人问,“你是央视拍舌尖上的中国吗?”我说“是啊,不过我们拍的是舌尖上的泰国,我是央视二套的”,他说“都到泰国了?”,我说“是啊,我们即将走向全世界”,他顿时无语继续吃饭了,全大厅的都肃然起敬了,我那是我顿时觉得自己高大尚。还有很多台湾人也过来看,什么机器,问了好久,对于mini4k这时已然扬眉吐气了。
作者:ERIC艾瑞克,来源:拍电影网
大家好,在众多大神面前小弟就低调了,只是分享一下mini4K,在单兵条件下的使用和分享。
其实购买mini4k也观察了很久了,因为如果出国拍摄将要准备非常多的设备,还需要电影感觉的效果,如果是sony的机器例如ex280的话倒也轻松,但是没有采用,这样的机器出去拍摄素质很低。
mini4k总的来说很稳定了,但是拍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国外你是如果带的东西不够全面而且轻便的话,有了问题你就无法快速应变的解决,例如:usb3.0的线忘带了,例如电池带的不够,当天忘了充电,还有更换ssd时候没有方法传输数据,或者笔记本没有带,都会很纠结,所以出发前要检查非常充分。
我们购买mini4k属于低端心态,希望能用低价买高质,mini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其实没必要配了mini 什么都要买好的,我的mini其他配置不算好,但是拍片子,完全够用了,例如镜头:太苦玛的和禄来的,以及便宜的广角17-40的,拍出的东西经过调色一样不差。
这是在去水果市场拍摄过程
各种摆拍pos
大佛前的拍摄,合影留念但愿一切赚钱
这是在一个寺庙比较出名具体不清楚,脚架尽量代轻便的脚架,mini4k不算太重,普通5kg脚架足以
拍摄鳄鱼场馆,挺好玩的
拍摄老虎馆,凶猛的小猫咪
装B摆拍的团友,估计喜欢我的机器
感谢我的人妖兄弟,哈哈
总结,mini4k是一部非常稳定的机器,从拍摄到应用剪辑调色,表现出了优异的素质,完全比的上各大国外品牌,我亲身体验来说,配件需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不一定什么都是最贵的,最好的,没必要,重点还是你机器应用本身,要看你自己对影片和摄像的理解,有的朋友和我说,这个要买什么什么嘛,我一看价格好贵,我就买低端一点的,但是拍出来的东西差距并不大,总体而言,mini的兼容性还是很好的,硬盘ssd只要写入超过500mb的都能拍2k的,但是要是拍4k最好厂家的硬盘,我主要是2k,升格来说很棒,很有感觉,还有一个秘籍需要大家自己挖掘,升格就能到120fps啦,哈哈
有人还说,你为什么不用遮光罩,你出去外拍单兵作战在40度高温的情况,你试试遮光罩,你巴不得把所有东西都扔了,有人还问,你为什么不用跟焦器,你试试跟焦器,时不时的拧着费劲,外拍练习手感吧,对焦,热度40,跟焦环啥的累死你,有时候跟焦环容易脱齿,很不方便。
还有出行的时候带个小工具,以便于维修什么的,如果出来什么问题,例如六角,小螺丝,还有快速编制封口袋什么的。
给大家一个预览短片吧,成片要下周出,调色用了一个lut,奥特莱丝那个神奇lut,加了最后的二级调色,没怎么调色,感觉很有库克的电影感觉,毕竟我用的是太苦玛,本来就有点发黄呵呵。
# 附带一个更搞笑的事情,我扛着机器去拍食物,别的团队的人问,“你是央视拍舌尖上的中国吗?”我说“是啊,不过我们拍的是舌尖上的泰国,我是央视二套的”,他说“都到泰国了?”,我说“是啊,我们即将走向全世界”,他顿时无语继续吃饭了,全大厅的都肃然起敬了,我那是我顿时觉得自己高大尚。还有很多台湾人也过来看,什么机器,问了好久,对于mini4k这时已然扬眉吐气了。
作者:ERIC艾瑞克,来源:拍电影网
作为BTV纪实的新视听组,我们在频道上星之后主要负责微纪录片产品线的内容制作。探索和探险精神一直是我们的核心价值,高品质的纪实影像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在频道即将上星之际,我们启动了一个名为“转动南半球”的穿越拍摄活动,这也是我们微纪录片生产线中穿越探险类版块内容制作的第一次试水。
这次活动是由BTV纪实频道、《汽车之友》杂志和腾讯汽车共同主办。整个活动内容是利用12天的时间,驾车横穿澳大利亚中部的广袤荒野,全程4700多公里。两辆车,8个人,除去两位向导和其他平面摄影之外,真正投入影片拍摄的实际上只有两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创作本身,因为条件有限,我们并不能提前对拍摄地进行调研和踩点,无法做出周密的拍摄计划和有效地场景和故事设计。基本上都是参照着穿越团队的日程表来临时进行调整,这给影片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另一方面的挑战则来自于技术和设备的问题,我们这次携带了一台松下GH4的样机,镜头是1支Lumix 14-140mm F3.5,1支福伦达25mm F0.95,5支Canon EF卡口的相机镜头,基本涵盖了常用的焦距段范围。与此同时,我们还携带了车拍吸盘,印迹小轨道,大疆的精灵2四轴飞行器等辅助设备。设备的种类和操作模式都相对复杂,对于团队配合和单兵作战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由于使用了4K设备进行拍摄,这对于后期的流程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以下通过前期和后期两方面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拍摄的心得体会。
毋庸置疑,这一次拍摄过程中让我们最感兴趣的设备当然是松下GH4,能够使用一台小巧轻便的设备拍摄高品质的4K画面对于我们这种人数极少的小团队来说绝对是极具诱惑力的。关于GH4的各种参数和评测网上已经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这次并没有使用GH4的专业底座,所以拍摄到的4K素材是机身自录的电视4K的格式(像素)。4倍的信息量带来的当然是画质的提升,这种改变非常明显,不需要任何专业评测只凭双眼的直观感受就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判断。
这台机器的机身非常小巧,如此轻巧的一台设备在使用之初我们对于它的一些性能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比如说低照性能究竟如何?由于是境外拍摄并且人数有限,我们除去必须的拍摄器材之外已经无法携带足够的灯光设备,所以良好的低照性能是我们能否拍好弱光环境的保证。在到达爱丽丝泉的时候我们终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拍摄一个自助洗车的场景时已经是夜里9点,现场的照度非常有限。在拍摄这一场景时我们将iso调至1600,并使用了大光孔的福伦达镜头,最后发现素材还是让人非常满意的。
操作层面上来看,GH4更像是一台摄影机。尤其是它的菜单操作,完全强调了视频拍摄的功能,并且它同时具备峰值对焦、斑马纹等数字摄影机的辅助功能。机身同时还具备延时拍摄的功能,以及升格拍摄的功能,对于一台微单来说,它其实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期待,习惯摄影机操作的朋友也非常容易上手。我个人不喜欢触控屏的功能,当然这个也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时关掉的。机身提供了很多拍摄场景模式,也包括了便于调色的高动态范围的电影模式。基于我们这次项目制作周期和经费的限制而没有调色的流程,所以我在拍摄过程之中主要是采用了标准和风景两种模式进行拍摄。
真正实拍起来,GH4小巧的机身的优势则立刻体现了出来,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它来进行很多特殊角度的拍摄,比如汽车碾过路面的镜头,比如超市购物车内的视角。同时,可以翻转的的显示屏也让我们在狭小空间内拍摄更方便进行构图和监看,比如我们在车内进行采访的画面。小巧的机身也让我们可以携带更多更轻便的附件。
GH4的专业底座对于我们来说解决了单反拍摄的一个硬伤,那就是音频问题,因为它具有卡农音频接口。但是由于我们这次并没有携带这样的底座,所以声音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还好我们这次找到了一个音频利器——舒尔的vp83。它在拍摄过程中给我们的音频录制提供了保障,并且有三档增益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拍摄场景的声音环境来进行调整。
GH4的4\3英寸的感光元件让我们在使用其他卡口的镜头需要乘以一个2倍的系数。这让我在长焦端占了便宜,比如在拍摄袋鼠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时候。这当然也让我在广角端吃了亏,在需要大广角拍摄的时候,我会使用EF卡口8—15的鱼眼镜头来进行代替。对于其他卡口的可兼容性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它让我的微距、大长焦、鱼眼这样的镜头都派上了用场。当然,相机毕竟还是有其局限性,比如GH4机身并不具备ND滤镜,在强光环境下拍摄会有一定的局限。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附件和灰片来进行解决,我想作为一款微单,它已经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我们使用了两张32G的高速SD卡,电视4K格式的录制模式下,一张卡可录制的时长在40分钟左右。这对于我们这一次的外拍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必须得携带足够大的硬盘来进行素材备份。但是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问题。本片使用eduis7来进行后期的粗剪,硬件是一台15寸配retina屏的macbookpro。虽然这台机器剪辑高清画面非常流畅,但是剪辑4K画面时还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卡顿。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更贵更好的设备来作为解决方案,这当然也代表着更大投入。但是,eduis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直接解决了我们的剪辑问题,那就是软件的剪辑代理功能。当我们将所需的素材导入导入素材库之后选择创建代理,这样软件会自动在后台为所有的素材文件创建一个小码流的代理文件,这样就可以实时进行流畅地剪辑和预览。代理模式和普通模式可以一键切换,非常方便。
其实,上述很多使用心得和解决方法还是小聪明的作坊式做法,这还是受限于我们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依然是一个成熟的,专业的,分工明确的纪录片工业的操作机制。万事开头难,希望大家关注BTV纪实,关注中国的纪录片产业,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纪录片作品不断出现。
作者:BTV纪实,来源:影视工业网
作为BTV纪实的新视听组,我们在频道上星之后主要负责微纪录片产品线的内容制作。探索和探险精神一直是我们的核心价值,高品质的纪实影像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在频道即将上星之际,我们启动了一个名为“转动南半球”的穿越拍摄活动,这也是我们微纪录片生产线中穿越探险类版块内容制作的第一次试水。
这次活动是由BTV纪实频道、《汽车之友》杂志和腾讯汽车共同主办。整个活动内容是利用12天的时间,驾车横穿澳大利亚中部的广袤荒野,全程4700多公里。两辆车,8个人,除去两位向导和其他平面摄影之外,真正投入影片拍摄的实际上只有两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创作本身,因为条件有限,我们并不能提前对拍摄地进行调研和踩点,无法做出周密的拍摄计划和有效地场景和故事设计。基本上都是参照着穿越团队的日程表来临时进行调整,这给影片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另一方面的挑战则来自于技术和设备的问题,我们这次携带了一台松下GH4的样机,镜头是1支Lumix 14-140mm F3.5,1支福伦达25mm F0.95,5支Canon EF卡口的相机镜头,基本涵盖了常用的焦距段范围。与此同时,我们还携带了车拍吸盘,印迹小轨道,大疆的精灵2四轴飞行器等辅助设备。设备的种类和操作模式都相对复杂,对于团队配合和单兵作战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由于使用了4K设备进行拍摄,这对于后期的流程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以下通过前期和后期两方面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拍摄的心得体会。
毋庸置疑,这一次拍摄过程中让我们最感兴趣的设备当然是松下GH4,能够使用一台小巧轻便的设备拍摄高品质的4K画面对于我们这种人数极少的小团队来说绝对是极具诱惑力的。关于GH4的各种参数和评测网上已经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这次并没有使用GH4的专业底座,所以拍摄到的4K素材是机身自录的电视4K的格式(像素)。4倍的信息量带来的当然是画质的提升,这种改变非常明显,不需要任何专业评测只凭双眼的直观感受就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判断。
这台机器的机身非常小巧,如此轻巧的一台设备在使用之初我们对于它的一些性能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比如说低照性能究竟如何?由于是境外拍摄并且人数有限,我们除去必须的拍摄器材之外已经无法携带足够的灯光设备,所以良好的低照性能是我们能否拍好弱光环境的保证。在到达爱丽丝泉的时候我们终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拍摄一个自助洗车的场景时已经是夜里9点,现场的照度非常有限。在拍摄这一场景时我们将iso调至1600,并使用了大光孔的福伦达镜头,最后发现素材还是让人非常满意的。
操作层面上来看,GH4更像是一台摄影机。尤其是它的菜单操作,完全强调了视频拍摄的功能,并且它同时具备峰值对焦、斑马纹等数字摄影机的辅助功能。机身同时还具备延时拍摄的功能,以及升格拍摄的功能,对于一台微单来说,它其实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期待,习惯摄影机操作的朋友也非常容易上手。我个人不喜欢触控屏的功能,当然这个也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时关掉的。机身提供了很多拍摄场景模式,也包括了便于调色的高动态范围的电影模式。基于我们这次项目制作周期和经费的限制而没有调色的流程,所以我在拍摄过程之中主要是采用了标准和风景两种模式进行拍摄。
真正实拍起来,GH4小巧的机身的优势则立刻体现了出来,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它来进行很多特殊角度的拍摄,比如汽车碾过路面的镜头,比如超市购物车内的视角。同时,可以翻转的的显示屏也让我们在狭小空间内拍摄更方便进行构图和监看,比如我们在车内进行采访的画面。小巧的机身也让我们可以携带更多更轻便的附件。
GH4的专业底座对于我们来说解决了单反拍摄的一个硬伤,那就是音频问题,因为它具有卡农音频接口。但是由于我们这次并没有携带这样的底座,所以声音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还好我们这次找到了一个音频利器——舒尔的vp83。它在拍摄过程中给我们的音频录制提供了保障,并且有三档增益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拍摄场景的声音环境来进行调整。
GH4的4\3英寸的感光元件让我们在使用其他卡口的镜头需要乘以一个2倍的系数。这让我在长焦端占了便宜,比如在拍摄袋鼠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时候。这当然也让我在广角端吃了亏,在需要大广角拍摄的时候,我会使用EF卡口8—15的鱼眼镜头来进行代替。对于其他卡口的可兼容性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它让我的微距、大长焦、鱼眼这样的镜头都派上了用场。当然,相机毕竟还是有其局限性,比如GH4机身并不具备ND滤镜,在强光环境下拍摄会有一定的局限。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附件和灰片来进行解决,我想作为一款微单,它已经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我们使用了两张32G的高速SD卡,电视4K格式的录制模式下,一张卡可录制的时长在40分钟左右。这对于我们这一次的外拍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必须得携带足够大的硬盘来进行素材备份。但是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问题。本片使用eduis7来进行后期的粗剪,硬件是一台15寸配retina屏的macbookpro。虽然这台机器剪辑高清画面非常流畅,但是剪辑4K画面时还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卡顿。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更贵更好的设备来作为解决方案,这当然也代表着更大投入。但是,eduis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直接解决了我们的剪辑问题,那就是软件的剪辑代理功能。当我们将所需的素材导入导入素材库之后选择创建代理,这样软件会自动在后台为所有的素材文件创建一个小码流的代理文件,这样就可以实时进行流畅地剪辑和预览。代理模式和普通模式可以一键切换,非常方便。
其实,上述很多使用心得和解决方法还是小聪明的作坊式做法,这还是受限于我们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依然是一个成熟的,专业的,分工明确的纪录片工业的操作机制。万事开头难,希望大家关注BTV纪实,关注中国的纪录片产业,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纪录片作品不断出现。
作者:BTV纪实,来源:影视工业网
目前经过评测,我认为:相比GH1 GH2 GH3相机,前三者是更新,而GH4是换代。GH4标志着民用4K的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单反、微单越来越模糊传统单反、DV、电视摄像机三者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界限。
本人非专业人士,下面是比较粗略的评测,结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力争让小伙伴们全面认识GH4的改进和特点。
按键布局、功能设定、操控便捷性与GH3系列的对比
GH4的外观不会让你有惊喜,因为基本上与GH3外观并无二致,为了快速的推向市场,并减少生产周期,松下采用了GH3的大部分模具,缩短了生产周期。所以GH4上市的较快。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差异:
a.底部总体结构完全一样,差别是GH4多了一个5孔触点插孔,估计是音频或者SDI或者TC等信号输入,具体触点定义待后测试。
b.背部的面板按钮安排完全一样。没有亮点,甚至连GH3的手指容易干涉蒙皮的缺点也继承了。
c. 左上肩部比GH3增加延时摄影开关功能
d. 右肩拨盘增加一个按钮锁定功能。拨动后,按下锁定,防止误拨动。GH4去掉了SCN场景设定。
e. 侧面GH4把HDMI的位置由GH3上面的位置换到了下面,把MINI HDMI 换成了Micro HDMI接口
f.右侧面没有变化
g. 后面的EVF的橡胶形状做了变化,由平的变成弧形喇叭状,测试一下,的确会更加人性化,贴近眼睛更妥帖。
总之,没有接触GH3 GH4人出了有LOGO的表现,外观不太好分辨两者的差异。
a. 拍照功能大同小异。拍照菜单增加了一页,由GH3的6页增加到7页。照片格调还是:标准、生动、自然、单色、风景、肖像、自定义。GH3/GH4参数定义:对比度、清晰度、降噪、饱和度。GH4增加了一个参数选项:色彩。
b.GH4 增加了定格动画拍摄功能。
3.摄像菜单的变化
a.菜单增加了两页
比GH3.其中录像格式:
GH3: AVCHD/MP4/MOV
GH4: AVCHD/MP4/MP4(LPCM)/MOV
b.GH4增加了:总黑台阶电平、亮度级别(0-255/16-235/16-255),同步扫描功能。通过测试亮度级别放到0-255,示波器上的显示亮度信号幅度增大了,总黑台阶电平提高,也能适当提高宽容度。详细区别待测。
c. HDMI输出设置:位模式:(422 8bit)信息显示/4k降频显示(AUTO/1080P/OFF)
注意:一旦你选择输出是4:2:2 10bit ,将提示你不能录制到SD卡视频。也就是说只能4:2:2 8Bit 输出的时候才能录制到SD卡。
d. GH3话筒音量是电平调节,GH4则变成了DB调节更加专员,增加了麦克风音量限制器,防止过曝。
e.GH4增加 镜头噪音消除功能。增加:SS/增益操作(SEC/ISO;ANGLE/ISO;SEC./db)三个选项,具体功能还未做测试。
f.GH4新增专业标准电视测试信号(SMPTE\\\\\\\\EBU\\\\\\\\ARIB)该功能非常适合中小电视台的使用,实录或直播等等。
其他新增菜单:
1)【峰值对焦】,增加了设定和色彩选择,相比GH3的没有和G6有了更大的进步,这个功能将极大的拓展第三方镜头在GH4上的应用,但相比SONY和BMD的产品的峰值对焦不够明显。
2) 【系统频率】50Hz(PAL)/59.9Hz(NTSC)/24Hz(cinema)电影格式。目前日版,港版和行货均有三种模式转换,这也意味着松下终于开放了不同地区的微单全制式标准。该模式彻底放弃了松下在不同地区不同制式,而不能转换的限制,方便用户根据需要切换不同的制式拍摄。
3) 【语言】多种语言(简体、繁体、英文、日文、韩语等等)但不同地区松下依然采用本地语言模式,不能切换。
4) 【机内处理】增加RAW处理功能。视频分割、调整大小、清除修饰。
5) 【升格拍摄】视频只有FHD 100m- 24p/25p/30p才能进行可变帧率调节拍摄,最高是96fps ,经过测试,GH4升格功能真正达到了实用,可以放弃后期的软件升格,升格拍摄动作柔和平滑,相比GH3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录音格式有AAC/dolby digital/LCPM三种格式,不过是跟视频结合在一起,不能单独选,另外GH4延续了GH3的外接3.5毫米的外接插孔,小空间内置话筒效果也不错,室外可接入第三方单反指向性话筒录音。并且手动电平控制更加方便。
供电与GH3完全相同,功耗也几乎一样,船长的充电手柄和外接电源与GH3通用,机内电池也通用,也算松下释放的一个福利吧。
6、 扩展底座
扩展底座是松下模块化微单的一个举措,但个人认为该底座虽然功能强劲,但从外观和人机工程角度,是我见过的最丑的底座,特别是左侧的HDMI转接口,容易搞坏,插拔不方便,设计不够巧妙。底座主要是一个录音扩展单元(2个XRL)和4XSDI输出4K,一个TC码输入插头。一旦插入底座,音频电平将在底座显示。
另外底座需要单独一个外接供电。图中是本人开发的并联SONY 970电池底座供电系统:
为了充分控制扩展单元,菜单中专门设置了控制选项:
因此从总体看,扩展底座更多是为室外和室内需要整合录音和直播的用户准备的,可以彻底解决录音接入专业话筒的问题,不用费心通过第三方解决,不过价格。。。。。。
作者:船长电站,来源:影视工业网
目前经过评测,我认为:相比GH1 GH2 GH3相机,前三者是更新,而GH4是换代。GH4标志着民用4K的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单反、微单越来越模糊传统单反、DV、电视摄像机三者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界限。
本人非专业人士,下面是比较粗略的评测,结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力争让小伙伴们全面认识GH4的改进和特点。
按键布局、功能设定、操控便捷性与GH3系列的对比
GH4的外观不会让你有惊喜,因为基本上与GH3外观并无二致,为了快速的推向市场,并减少生产周期,松下采用了GH3的大部分模具,缩短了生产周期。所以GH4上市的较快。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差异:
a.底部总体结构完全一样,差别是GH4多了一个5孔触点插孔,估计是音频或者SDI或者TC等信号输入,具体触点定义待后测试。
b.背部的面板按钮安排完全一样。没有亮点,甚至连GH3的手指容易干涉蒙皮的缺点也继承了。
c. 左上肩部比GH3增加延时摄影开关功能
d. 右肩拨盘增加一个按钮锁定功能。拨动后,按下锁定,防止误拨动。GH4去掉了SCN场景设定。
e. 侧面GH4把HDMI的位置由GH3上面的位置换到了下面,把MINI HDMI 换成了Micro HDMI接口
f.右侧面没有变化
g. 后面的EVF的橡胶形状做了变化,由平的变成弧形喇叭状,测试一下,的确会更加人性化,贴近眼睛更妥帖。
总之,没有接触GH3 GH4人出了有LOGO的表现,外观不太好分辨两者的差异。
a. 拍照功能大同小异。拍照菜单增加了一页,由GH3的6页增加到7页。照片格调还是:标准、生动、自然、单色、风景、肖像、自定义。GH3/GH4参数定义:对比度、清晰度、降噪、饱和度。GH4增加了一个参数选项:色彩。
b.GH4 增加了定格动画拍摄功能。
3.摄像菜单的变化
a.菜单增加了两页
比GH3.其中录像格式:
GH3: AVCHD/MP4/MOV
GH4: AVCHD/MP4/MP4(LPCM)/MOV
b.GH4增加了:总黑台阶电平、亮度级别(0-255/16-235/16-255),同步扫描功能。通过测试亮度级别放到0-255,示波器上的显示亮度信号幅度增大了,总黑台阶电平提高,也能适当提高宽容度。详细区别待测。
c. HDMI输出设置:位模式:(422 8bit)信息显示/4k降频显示(AUTO/1080P/OFF)
注意:一旦你选择输出是4:2:2 10bit ,将提示你不能录制到SD卡视频。也就是说只能4:2:2 8Bit 输出的时候才能录制到SD卡。
d. GH3话筒音量是电平调节,GH4则变成了DB调节更加专员,增加了麦克风音量限制器,防止过曝。
e.GH4增加 镜头噪音消除功能。增加:SS/增益操作(SEC/ISO;ANGLE/ISO;SEC./db)三个选项,具体功能还未做测试。
f.GH4新增专业标准电视测试信号(SMPTE\\\\\\\\EBU\\\\\\\\ARIB)该功能非常适合中小电视台的使用,实录或直播等等。
其他新增菜单:
1)【峰值对焦】,增加了设定和色彩选择,相比GH3的没有和G6有了更大的进步,这个功能将极大的拓展第三方镜头在GH4上的应用,但相比SONY和BMD的产品的峰值对焦不够明显。
2) 【系统频率】50Hz(PAL)/59.9Hz(NTSC)/24Hz(cinema)电影格式。目前日版,港版和行货均有三种模式转换,这也意味着松下终于开放了不同地区的微单全制式标准。该模式彻底放弃了松下在不同地区不同制式,而不能转换的限制,方便用户根据需要切换不同的制式拍摄。
3) 【语言】多种语言(简体、繁体、英文、日文、韩语等等)但不同地区松下依然采用本地语言模式,不能切换。
4) 【机内处理】增加RAW处理功能。视频分割、调整大小、清除修饰。
5) 【升格拍摄】视频只有FHD 100m- 24p/25p/30p才能进行可变帧率调节拍摄,最高是96fps ,经过测试,GH4升格功能真正达到了实用,可以放弃后期的软件升格,升格拍摄动作柔和平滑,相比GH3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录音格式有AAC/dolby digital/LCPM三种格式,不过是跟视频结合在一起,不能单独选,另外GH4延续了GH3的外接3.5毫米的外接插孔,小空间内置话筒效果也不错,室外可接入第三方单反指向性话筒录音。并且手动电平控制更加方便。
供电与GH3完全相同,功耗也几乎一样,船长的充电手柄和外接电源与GH3通用,机内电池也通用,也算松下释放的一个福利吧。
6、 扩展底座
扩展底座是松下模块化微单的一个举措,但个人认为该底座虽然功能强劲,但从外观和人机工程角度,是我见过的最丑的底座,特别是左侧的HDMI转接口,容易搞坏,插拔不方便,设计不够巧妙。底座主要是一个录音扩展单元(2个XRL)和4XSDI输出4K,一个TC码输入插头。一旦插入底座,音频电平将在底座显示。
另外底座需要单独一个外接供电。图中是本人开发的并联SONY 970电池底座供电系统:
为了充分控制扩展单元,菜单中专门设置了控制选项:
因此从总体看,扩展底座更多是为室外和室内需要整合录音和直播的用户准备的,可以彻底解决录音接入专业话筒的问题,不用费心通过第三方解决,不过价格。。。。。。
作者:船长电站,来源:影视工业网
为某上市公司拍的一条小片子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终于开拍了,做为向来都不怎么看好BMPCC这机器的人来说,选定这机器做为此次拍摄的主机着实让人心里没底儿,反过来说,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这机器现在可是神一般的存在,无比火热,我也来凑个热闹。做做功课,找找反面案例,想想解决方案,开搞!!遗憾的是,拍完片子才想起来可以出篇文章,现场图没怎么拍,大家将就着看吧。对于此机我也是小白水平,错误疏漏在所难免,大家多包涵的同时还请多指证。
拍摄现场选在一家酒吧,众所周知,酒吧里面的照度一般都很低,无论看毛都要拿手机照着!BMPCC的高感并不算得上好,大家所诟病的横纹啊、躁点啊、宽容度、电池解决方案啊、广角问题等等让BMPCC被戴上了“无法用来干活的机器”这样一顶帽子。但是,经过实际使用,BMPCC这机器给人惊喜不少!。BMPCC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如果你不配齐以下东西,BMPCC你还是别玩了!!
1,matebones
代价:3XXX人民币
这是EF转接E口的环
某网转接环售价,不同卡口价格不一样
都说BMPCC无广角,但是有了这个神器你还怕没广角么??使用这个转接环不仅能提升锐度,还能实现相当于扩大一档光圈的效果。这玩意原理是通过光学镜片把图像缩小聚集到另外一个平面上,由于是缩小画面,所以能提高画质,多见于天文望远镜,被用来扩大望远镜视角、提高亮度及增加清晰度。Speed Booster的原理和望远镜上的减焦镜一样,只是针对更大像场镜头进行了专门设计。
现场使用的B机,比较精简
我们这次用的是CY-M43方案,因为CY口有不少高性价比老镜头,具体是哪些就不推荐了,自己上网搜。必须要说明的是,使用这个转接环以后,极端光比下并无明显可见的画质下降,BMPCC在室内空间绝对能耍得开,对屌丝玩家来说绝对是福音。
推荐等级:★★★★★
评价:小贵,但绝对值!
测试视频:
2,电池方案,代价 :7XX人民币
评测说bmpcc的电池能用40分钟,经过实际测试,居然能达到了20分钟,简直碉堡了!!!所以,外接是必须的,一根DC线,一个大电,片场再也不用担心电源问题啦。具体时间没测过,如果你准备了一箱电池,十天半个月都不用充电了吧...我们这次用大电,两个机位,一天两个半小时的素材,中途根本不用换电池。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电池
外接电源线,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买
推荐等级:★★★★★
评价:极省心,来一套吧!
3,PL转接环 代价:2XXX人民币
为什么非要转接PL呢?EF转M43不是很好很便宜么?是很便宜,但是你要记得你是在拍片而不是在拍过家家测试片好么!!除了增加能使用更多高质量或者高性价比镜头的可能之外,使用PL方案的意义在于你不得不去使用另一些能让你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配置,各种附件搭配使用,实际上带来的是整体流程的科学与更加高的效率。潜台词是,你要为此多掏更多的钱,不过物有所值。
我们使用了这个头,非常方便
推荐等级:★★★★☆
评价:制作意识决定你的高度。
4,监看 代价 8XXX人民币
现场监看使用的是SmallHD DP4以及DP4 EVF导演那边直接是松下17寸监视器,关于监看这一块,按需求来吧,都整最好的整套下来也不便宜了。
这里详情请参考smallhd官网
松下监视器
推荐等级★★☆☆☆
评价:手里有钱,那就别犹豫了!!
若干 代价:XXX
这个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呢?主要是因为现在BMPCC的用户,准确来说是那些成本不高的RAW用户。有人以为RAW就是一切,用了RAW就能出牛逼轰轰的大片了。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连最基本控制光线的概念都没有,你连出大片的可能都没有,这个道理在哪都适用,与raw不raw的没有关系。有人以为用了RAW就可以少打点灯,因为后期能调回来啊!以为用了RAW,现场拍爆了也没关系,因为后期能调啊...遇到这种人,真想骂一句,调你妹。无论你用任何器材,灯光都是现场必不可少的因素。
由于场地原因,这次带的灯并不算多,十几个2尺的kino灯管,隐藏在吧台等地方,以及几个打底光用的小型钨丝灯。此次拍摄用的灯并不算多,也没有发现大家所说的横纹问题,高感不好是问题么?噪点是有点,但绝对能接受的。
评价:没有灯你就别玩了。
6,存储卡, 4*64GB 代价:3XXX人民币
这一项当然针对于想走Cinema Dng流程的用户,不知道有多少真正走完这一流程的用户。我们双机一天下来的素材量达到了285GB,实际素材时间2小时14分钟左右,一张32GB的卡也就只能拍十来分钟。我们这次卡准备的也不多,两张32GB,一张64GB,而且是双机拍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现场一边拍一边拷素材是个极其考验人耐心的差事,这边卡满了,那边还没拷完,整个剧组都被你一个人拖着,心里的煎熬可想而知。
32GB的满卡使用3.0读卡器拷贝完大约需要13分钟,如果是retina的话,只需要6分钟左右,这差距有点大了,现场备一台机器吧。如果你不走Cinemadng的话,问题就没那么严重了。prores422 HQ的拍摄时间能多一倍,也就是说,一张32GB的卡能拍半小时,一张64GB的卡能拍一个小时左右...
推荐等级★★★★☆
评价:有点贵。
mac平台+davinci resolve10 代价:8XXX起 人民币
此次后期流程并不复杂,主要使用resolve resolve10与final cut pro完成。具体流程如下
,resolve转码[/b]
找不到项目盘的可以在preferences下添加
davinci resolve10对Cinemadng的支持不错,可以直接读取预览DNG素材
导入素材后,套个LUT
这里套LUT的目的是为了不在剪辑过程中一直面对灰灰的素材而影响工作情绪,所以这里并没有太多讲究,哪样舒服哪样来,我用的是rec 709,但是画面效果依然有点坑...
如果不想再调整的话,就直接去Deliver界面出prores 422 proxy代理文件,经过转码,285GB(win下,mac下略有出入,如图所示)的素材被转码成了25.2GB大小
,剪辑,使用final cut pro直接剪辑代理文件,定剪后出XML。[/b]
,套底,使用达芬奇套底原始DNG素材。[/b]
,调色、出片。[/b]
这里的工作流程其实还有很多种,我这里使用的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流程。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其他的,但是出活就老老实实了。
比如可以转码成ciniform raw,在pc平台上使用premiere edius等剪辑软件。
此次录音用的是roland R44 与森海塞尔416
到这里,还是想说那句,你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的人...
作者:锐制作,来源:拍电影网
为某上市公司拍的一条小片子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终于开拍了,做为向来都不怎么看好BMPCC这机器的人来说,选定这机器做为此次拍摄的主机着实让人心里没底儿,反过来说,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这机器现在可是神一般的存在,无比火热,我也来凑个热闹。做做功课,找找反面案例,想想解决方案,开搞!!遗憾的是,拍完片子才想起来可以出篇文章,现场图没怎么拍,大家将就着看吧。对于此机我也是小白水平,错误疏漏在所难免,大家多包涵的同时还请多指证。
拍摄现场选在一家酒吧,众所周知,酒吧里面的照度一般都很低,无论看毛都要拿手机照着!BMPCC的高感并不算得上好,大家所诟病的横纹啊、躁点啊、宽容度、电池解决方案啊、广角问题等等让BMPCC被戴上了“无法用来干活的机器”这样一顶帽子。但是,经过实际使用,BMPCC这机器给人惊喜不少!。BMPCC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如果你不配齐以下东西,BMPCC你还是别玩了!!
1,matebones
代价:3XXX人民币
这是EF转接E口的环
某网转接环售价,不同卡口价格不一样
都说BMPCC无广角,但是有了这个神器你还怕没广角么??使用这个转接环不仅能提升锐度,还能实现相当于扩大一档光圈的效果。这玩意原理是通过光学镜片把图像缩小聚集到另外一个平面上,由于是缩小画面,所以能提高画质,多见于天文望远镜,被用来扩大望远镜视角、提高亮度及增加清晰度。Speed Booster的原理和望远镜上的减焦镜一样,只是针对更大像场镜头进行了专门设计。
现场使用的B机,比较精简
我们这次用的是CY-M43方案,因为CY口有不少高性价比老镜头,具体是哪些就不推荐了,自己上网搜。必须要说明的是,使用这个转接环以后,极端光比下并无明显可见的画质下降,BMPCC在室内空间绝对能耍得开,对屌丝玩家来说绝对是福音。
推荐等级:★★★★★
评价:小贵,但绝对值!
测试视频:
2,电池方案,代价 :7XX人民币
评测说bmpcc的电池能用40分钟,经过实际测试,居然能达到了20分钟,简直碉堡了!!!所以,外接是必须的,一根DC线,一个大电,片场再也不用担心电源问题啦。具体时间没测过,如果你准备了一箱电池,十天半个月都不用充电了吧...我们这次用大电,两个机位,一天两个半小时的素材,中途根本不用换电池。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电池
外接电源线,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买
推荐等级:★★★★★
评价:极省心,来一套吧!
3,PL转接环 代价:2XXX人民币
为什么非要转接PL呢?EF转M43不是很好很便宜么?是很便宜,但是你要记得你是在拍片而不是在拍过家家测试片好么!!除了增加能使用更多高质量或者高性价比镜头的可能之外,使用PL方案的意义在于你不得不去使用另一些能让你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配置,各种附件搭配使用,实际上带来的是整体流程的科学与更加高的效率。潜台词是,你要为此多掏更多的钱,不过物有所值。
我们使用了这个头,非常方便
推荐等级:★★★★☆
评价:制作意识决定你的高度。
4,监看 代价 8XXX人民币
现场监看使用的是SmallHD DP4以及DP4 EVF导演那边直接是松下17寸监视器,关于监看这一块,按需求来吧,都整最好的整套下来也不便宜了。
这里详情请参考smallhd官网
松下监视器
推荐等级★★☆☆☆
评价:手里有钱,那就别犹豫了!!
若干 代价:XXX
这个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呢?主要是因为现在BMPCC的用户,准确来说是那些成本不高的RAW用户。有人以为RAW就是一切,用了RAW就能出牛逼轰轰的大片了。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连最基本控制光线的概念都没有,你连出大片的可能都没有,这个道理在哪都适用,与raw不raw的没有关系。有人以为用了RAW就可以少打点灯,因为后期能调回来啊!以为用了RAW,现场拍爆了也没关系,因为后期能调啊...遇到这种人,真想骂一句,调你妹。无论你用任何器材,灯光都是现场必不可少的因素。
由于场地原因,这次带的灯并不算多,十几个2尺的kino灯管,隐藏在吧台等地方,以及几个打底光用的小型钨丝灯。此次拍摄用的灯并不算多,也没有发现大家所说的横纹问题,高感不好是问题么?噪点是有点,但绝对能接受的。
评价:没有灯你就别玩了。
6,存储卡, 4*64GB 代价:3XXX人民币
这一项当然针对于想走Cinema Dng流程的用户,不知道有多少真正走完这一流程的用户。我们双机一天下来的素材量达到了285GB,实际素材时间2小时14分钟左右,一张32GB的卡也就只能拍十来分钟。我们这次卡准备的也不多,两张32GB,一张64GB,而且是双机拍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现场一边拍一边拷素材是个极其考验人耐心的差事,这边卡满了,那边还没拷完,整个剧组都被你一个人拖着,心里的煎熬可想而知。
32GB的满卡使用3.0读卡器拷贝完大约需要13分钟,如果是retina的话,只需要6分钟左右,这差距有点大了,现场备一台机器吧。如果你不走Cinemadng的话,问题就没那么严重了。prores422 HQ的拍摄时间能多一倍,也就是说,一张32GB的卡能拍半小时,一张64GB的卡能拍一个小时左右...
推荐等级★★★★☆
评价:有点贵。
mac平台+davinci resolve10 代价:8XXX起 人民币
此次后期流程并不复杂,主要使用resolve resolve10与final cut pro完成。具体流程如下
,resolve转码[/b]
找不到项目盘的可以在preferences下添加
davinci resolve10对Cinemadng的支持不错,可以直接读取预览DNG素材
导入素材后,套个LUT
这里套LUT的目的是为了不在剪辑过程中一直面对灰灰的素材而影响工作情绪,所以这里并没有太多讲究,哪样舒服哪样来,我用的是rec 709,但是画面效果依然有点坑...
如果不想再调整的话,就直接去Deliver界面出prores 422 proxy代理文件,经过转码,285GB(win下,mac下略有出入,如图所示)的素材被转码成了25.2GB大小
,剪辑,使用final cut pro直接剪辑代理文件,定剪后出XML。[/b]
,套底,使用达芬奇套底原始DNG素材。[/b]
,调色、出片。[/b]
这里的工作流程其实还有很多种,我这里使用的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流程。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其他的,但是出活就老老实实了。
比如可以转码成ciniform raw,在pc平台上使用premiere edius等剪辑软件。
此次录音用的是roland R44 与森海塞尔416
到这里,还是想说那句,你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的人...
作者:锐制作,来源:拍电影网
今天主要带来Film master针对场景侦测切分镜头的全套流程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熟悉达芬奇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我们不导入EDL 或者XML这种剪辑点文件的话,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针对每一个镜头进行单独调色,这就是场景侦测(达芬奇里称:scene cut detection。FM里称:scene detect)。
在剪辑软件里我们可以输出完整的视频,再进入达芬奇或者FM里进行场景侦测,切开每一个镜头进行单独镜头的调色,这也是一种比较省时省力的方法,适用于切镜头且没有叠化等特殊效果,镜头数量不太多的视频。
本教程从如何创建工程直到输出完整流程进行讲解。
第一步:创建工程
FM创建工程很好理解,常见参数和其他的剪辑合成参数类似,这里就不过多介绍,按照步骤进行,方可进入工程进行操作。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创建后参数就无法更改,所以请确定工程分辨率、帧速率、像素比正确的前提下,在打开工程。
第二步:导入素材
点击import按键进入素材选择界面。FM可以支持的格式有:aaf/ari/cin/cine/ctl/cut/dpx/edp/exr/jpeg/mov/mxf/pic/r3d/sig,rgb/tga/tif,tiff/wac,bwf,aiff,aifc 基本常用的视频格式与图片格式都予以支持。我们还可以创建我们常用的工作路径的列表,进行快捷调取不同的素材路径。
第三步:创建composition建立Timeline
与AE类似,必须得先创建新的composition,才会出现Timeline,有了Timeline我们才能放置素材进行调色的工作。
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把素材直接拖到视频轨上,会发现怎么放都放不上去。
这里有个技巧,就是把素材左键按住,拖到视频轨图标上的橙色竖道上。视频就被添加进视频轨里了。
FM有6大面板:
1.Timeline(时间线)
2.Shots(镜头列表)这里能看到镜头的大缩略图,方便观看选择
3.Keyframe Editor(关键帧编辑)
4.Effect(调色)
5.Tracker(跟踪面板)
6.scene detect(场景侦测)
第四步:scene detect(场景侦测)参数解析
场景侦测参数较少,基本默认的参数就行,具体参数解释看图。
第四步:启动scene detect(场景侦测)命令
在场景侦测前,确认橙色的开关被开启。然后点击步骤2的场景侦测的图标进行运算。运算进度信息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百分比进度的上升,可以看到素材被一个一个切开,图中第一个镜头已经被侦测认出,被切割出来。
进度显示100%完成,5个镜头被侦测切割出来,完全准确无误。
第五步:如果场景侦测不准确,进行手动处理。
用鼠标中键进行Timeline的缩放移动。让素材比例撑满整个Timeline,方便我们选择操作。
其次我们得了解Timeline的4大图标,来方便我们激活、搜索、移动素材及限定素材范围的操作。
小技巧:如果我们只点第一个箭头的图标,是移动不了素材的,只能激活素材,需要点击第三个移动素材的图标,方可才能移动素材。这点特别重要。
如果有镜头未被侦测,可以用步骤1的切镜头图标把镜头切开。
如果同一个镜头被切出多个碎片,可以用步骤2的清除切点图标把碎片的镜头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镜头。
第六步:调色
接下来就可以调色了,参考之前的FM调色教程进行调色的步骤。
第七步:输出前准备
在FM里可以输出一条完整的视频,和其他软件完全一样,也可以有像达芬奇一样的单个镜头分别输出到不同的文件夹。下面主要探讨如何输出不同的镜头到不同的文件夹下。
通过步骤1的操作,新增视频轨,把夹在中间的素材移动到第二层视频轨里。只有素材排列是不相邻的关系,才能分开输出不同的镜头到不同的文件夹下,否则只能输出一条完整视频。
然后我们点击步骤2的export midea进行输出。
第八步:输出面板参数解析
定义完输出路径后,我们主要看看输出格式与输出模式。
FM的输出格式也是多种多样:dpx/cin/tif/sgi/tga/jpg/pic/exr/mpeg/mxf/mov/ink
我们着重看步骤3的输出模式的选项。
第一个mixdown Rec TC的选项框中有5个选项可供选择,这5个选项关系到是以如何模式输出视频,是一整条输出,还是分别输出不同镜头的关键。初次看这选项会摸不着头脑。下面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这五个选项由这几个单词构成:
mixdown :合在一起整条输出,默认选项。
Rec :以Timeline上记录的帧序号为标准,默认从90000开始
visible:可见的素材被输出
Multi:多重输出(即分开输出)
scr:以素材的时间线帧序号为标准,默认从00000开始
Tracks:只要是轨道上有出现的素材全都会被输出,不管有没有被上一层轨道上的素材遮挡。
我们选择第二个模式进行输出:Visible Multi Rec TC:意思就是为可见的素材被多重输出到相对应的文件夹下。
如果选择标准第一个:Mixdown Rec TC,意为整体一条输出
然后我们看看Folder Hierarchy的选项,里面有文件夹及素材输出名字的前缀命名规则。默认下为none,默认下是不能输出多个视频,我们必须选择在event以下的命名规则。
选择event后,有多少镜头就会生成多少个文件夹,以03……的文件夹命名规范排序下去。
event后面的命名规则大家可以自己去测试尝试。也可以用代码输入,方便我们命名想要的前缀。
Target output的选项框可以选择我们要输出的是调色最终版(Target output),还是调色前的原始素材(Target source),方便对比。
最后我们点击步骤4的Export进行输出
第九步:输出信息面板查看
点击tasks 可以方便我们查看渲染输出进度,里面放置有渲染队列。task下面的按钮能暂停渲染及删除渲染队列。
第十步:指定范围输出
若我们要输出指定范围内的视频,选择好入点和出点的范围就行。
输出进度显示100%,输出完毕。
最后FM同时输出了5个文件夹,对应了前面用场景侦测切割出的5个镜头。
下面是scratch的场景侦测功能,在scratch里场景侦测称:Analyze(分析)
默认参数即可。点击start开始分析,分析后按apply进行确定。
5个镜头被加载到5个slot里。
scratch编辑剪辑素材的能力非常弱,操作繁琐,不如FM操作直观方便。
不过在scratch里,我目前还是不知道怎么分开输出不同的镜头到不同的文件夹里,入点和出点也没法设置,知道的朋友予以告知,谢谢。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今天主要带来Film master针对场景侦测切分镜头的全套流程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熟悉达芬奇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我们不导入EDL 或者XML这种剪辑点文件的话,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针对每一个镜头进行单独调色,这就是场景侦测(达芬奇里称:scene cut detection。FM里称:scene detect)。
在剪辑软件里我们可以输出完整的视频,再进入达芬奇或者FM里进行场景侦测,切开每一个镜头进行单独镜头的调色,这也是一种比较省时省力的方法,适用于切镜头且没有叠化等特殊效果,镜头数量不太多的视频。
本教程从如何创建工程直到输出完整流程进行讲解。
第一步:创建工程
FM创建工程很好理解,常见参数和其他的剪辑合成参数类似,这里就不过多介绍,按照步骤进行,方可进入工程进行操作。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创建后参数就无法更改,所以请确定工程分辨率、帧速率、像素比正确的前提下,在打开工程。
第二步:导入素材
点击import按键进入素材选择界面。FM可以支持的格式有:aaf/ari/cin/cine/ctl/cut/dpx/edp/exr/jpeg/mov/mxf/pic/r3d/sig,rgb/tga/tif,tiff/wac,bwf,aiff,aifc 基本常用的视频格式与图片格式都予以支持。我们还可以创建我们常用的工作路径的列表,进行快捷调取不同的素材路径。
第三步:创建composition建立Timeline
与AE类似,必须得先创建新的composition,才会出现Timeline,有了Timeline我们才能放置素材进行调色的工作。
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把素材直接拖到视频轨上,会发现怎么放都放不上去。
这里有个技巧,就是把素材左键按住,拖到视频轨图标上的橙色竖道上。视频就被添加进视频轨里了。
FM有6大面板:
1.Timeline(时间线)
2.Shots(镜头列表)这里能看到镜头的大缩略图,方便观看选择
3.Keyframe Editor(关键帧编辑)
4.Effect(调色)
5.Tracker(跟踪面板)
6.scene detect(场景侦测)
第四步:scene detect(场景侦测)参数解析
场景侦测参数较少,基本默认的参数就行,具体参数解释看图。
第四步:启动scene detect(场景侦测)命令
在场景侦测前,确认橙色的开关被开启。然后点击步骤2的场景侦测的图标进行运算。运算进度信息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百分比进度的上升,可以看到素材被一个一个切开,图中第一个镜头已经被侦测认出,被切割出来。
进度显示100%完成,5个镜头被侦测切割出来,完全准确无误。
第五步:如果场景侦测不准确,进行手动处理。
用鼠标中键进行Timeline的缩放移动。让素材比例撑满整个Timeline,方便我们选择操作。
其次我们得了解Timeline的4大图标,来方便我们激活、搜索、移动素材及限定素材范围的操作。
小技巧:如果我们只点第一个箭头的图标,是移动不了素材的,只能激活素材,需要点击第三个移动素材的图标,方可才能移动素材。这点特别重要。
如果有镜头未被侦测,可以用步骤1的切镜头图标把镜头切开。
如果同一个镜头被切出多个碎片,可以用步骤2的清除切点图标把碎片的镜头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镜头。
第六步:调色
接下来就可以调色了,参考之前的FM调色教程进行调色的步骤。
第七步:输出前准备
在FM里可以输出一条完整的视频,和其他软件完全一样,也可以有像达芬奇一样的单个镜头分别输出到不同的文件夹。下面主要探讨如何输出不同的镜头到不同的文件夹下。
通过步骤1的操作,新增视频轨,把夹在中间的素材移动到第二层视频轨里。只有素材排列是不相邻的关系,才能分开输出不同的镜头到不同的文件夹下,否则只能输出一条完整视频。
然后我们点击步骤2的export midea进行输出。
第八步:输出面板参数解析
定义完输出路径后,我们主要看看输出格式与输出模式。
FM的输出格式也是多种多样:dpx/cin/tif/sgi/tga/jpg/pic/exr/mpeg/mxf/mov/ink
我们着重看步骤3的输出模式的选项。
第一个mixdown Rec TC的选项框中有5个选项可供选择,这5个选项关系到是以如何模式输出视频,是一整条输出,还是分别输出不同镜头的关键。初次看这选项会摸不着头脑。下面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这五个选项由这几个单词构成:
mixdown :合在一起整条输出,默认选项。
Rec :以Timeline上记录的帧序号为标准,默认从90000开始
visible:可见的素材被输出
Multi:多重输出(即分开输出)
scr:以素材的时间线帧序号为标准,默认从00000开始
Tracks:只要是轨道上有出现的素材全都会被输出,不管有没有被上一层轨道上的素材遮挡。
我们选择第二个模式进行输出:Visible Multi Rec TC:意思就是为可见的素材被多重输出到相对应的文件夹下。
如果选择标准第一个:Mixdown Rec TC,意为整体一条输出
然后我们看看Folder Hierarchy的选项,里面有文件夹及素材输出名字的前缀命名规则。默认下为none,默认下是不能输出多个视频,我们必须选择在event以下的命名规则。
选择event后,有多少镜头就会生成多少个文件夹,以03……的文件夹命名规范排序下去。
event后面的命名规则大家可以自己去测试尝试。也可以用代码输入,方便我们命名想要的前缀。
Target output的选项框可以选择我们要输出的是调色最终版(Target output),还是调色前的原始素材(Target source),方便对比。
最后我们点击步骤4的Export进行输出
第九步:输出信息面板查看
点击tasks 可以方便我们查看渲染输出进度,里面放置有渲染队列。task下面的按钮能暂停渲染及删除渲染队列。
第十步:指定范围输出
若我们要输出指定范围内的视频,选择好入点和出点的范围就行。
输出进度显示100%,输出完毕。
最后FM同时输出了5个文件夹,对应了前面用场景侦测切割出的5个镜头。
下面是scratch的场景侦测功能,在scratch里场景侦测称:Analyze(分析)
默认参数即可。点击start开始分析,分析后按apply进行确定。
5个镜头被加载到5个slot里。
scratch编辑剪辑素材的能力非常弱,操作繁琐,不如FM操作直观方便。
不过在scratch里,我目前还是不知道怎么分开输出不同的镜头到不同的文件夹里,入点和出点也没法设置,知道的朋友予以告知,谢谢。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致青春》票房大卖,作为校友,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祝贺赵薇学长的又一次成功。
故事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本片的画面风格是一种怀旧,温暖,浪漫的暖色为主的色调。
从绘制的色谱中可以看出皮肤的调子以暖绿加暖红为主,且饱和度基本都在30-40的范围之间,属于低饱和度。
从环境色的最亮和最暗来看,最亮的地方偏暖,最暗的部分偏冷,且亮没有曝白,最暗没有死黑的影调。
本教程除了调色部分以外,会讲述到如何添加openFX滤镜到effects tree里。
又是坤哥学长,赵薇同班同学,遗憾是没有在致青春里看到坤哥。
第一步:初级调色
在fm里的第一步通常都是base layer和master的共同作业。使用达芬奇的朋友可以加载arri的3D Lut:logC to rec 709后在调色。
在base里,我主要以level拉开原素材的明暗关系,用bright regions作为拉开亮部层次关系,还原亮部细节。在用RGB curves调整画面整体的明暗细节。其他调色滤镜作为色相上的辅助调整。
初步调色后,皮肤略黄,下面进行肤色进一步处理
第二步:肤色调色
用keyer选出皮肤的范围,衣服的颜色和肤色属于同一色相得范围,故被选进,很难被排除,所以干脆留着。也可以同一黄色色调的作用。由于肤色的调整只是对比关系和色相上的略微调整,故对衣服改变的影响不大。
基本还是用bright regions进一步拉开调整肤色亮部的细节部分。在亮部的色相上调至偏冷,中和得到黄绿色的色彩倾向。暗部的色相上略微加点红。
第三步:调整衣服颜色
用keyer选出衣服的范围,从图中看到所选的衣服有点淡,那是因为alpha不是被全部选中的原因,由于要排除出肤色的,一些衣服和肤色重叠的颜色就没了,所以alpha变淡。但这不影响调色,只要选出的颜色没有星星点点的未选中的噪点即可,可以用画面右边的alpha curves去增强keyer的选区范围。
然后用col curves去做个简单的色相和明度的调整。
第四步:添加open fx 特效滤镜。
本教程中,我选择添加蓝宝石的S_glow和S_edgeblur 这两个滤镜。
通常,我们会把要用到的滤镜添加到inputFX (特效组)或者新建FX layer(特效层里)。
两者的区别在于,inputFX里没有opacity的选项,而FX layer里有opacity的选项,这就可以做透明度的调整了。
如果只是降噪等FM自带的功能我会选择把滤镜放到inputFX里,如果需要调节滤镜的具体显示强度,我会选择放到FX layer里,正如达芬奇的图层matte gain 里可以调节节点颜色的显示强度是一个意思。
我选择完需要的滤镜后,会以选中出现在FM的滤镜框里,这是添加步骤的第一步。
添加到滤镜组
添加到滤镜层
第二步由上图所示,我们点击需要添加到inputFX还是FX layer得图标。当我们点击后,滤镜就会被加到effects tree里相应的inputFX或者FX layer了。具体上面截图显示。
调整前画面,画面比较实,可以看陈坤的头发边缘,及肤色的毛孔噪点细节
添加完S_glow后,我们看到这个效果有一种lightwarp(光包裹的感觉,即画面亮部的光会把暗部的边缘照亮,增强环境光对暗部的漫反射效果。可以看到陈坤头发的边缘有种受环境光影响的感觉,且远处书架也变得柔和起来。
注意threshold(阈值)得开大,意思是越亮的地方,才会有glow,默认情况下是0,整副画面都会充满glow,犹如仙境一般,这明显是我们不想要的。
添加完S_edgeBlurhou (边缘模糊),这个滤镜相当于另一种磨皮润肤降噪的作用,且和FM自带的降噪同样好用。此事脸上的毛孔细节被削弱了一些。
FM的openfx的添加方式和直观操作方式比Scartch的openfx更简便快速。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致青春》票房大卖,作为校友,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祝贺赵薇学长的又一次成功。
故事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本片的画面风格是一种怀旧,温暖,浪漫的暖色为主的色调。
从绘制的色谱中可以看出皮肤的调子以暖绿加暖红为主,且饱和度基本都在30-40的范围之间,属于低饱和度。
从环境色的最亮和最暗来看,最亮的地方偏暖,最暗的部分偏冷,且亮没有曝白,最暗没有死黑的影调。
本教程除了调色部分以外,会讲述到如何添加openFX滤镜到effects tree里。
又是坤哥学长,赵薇同班同学,遗憾是没有在致青春里看到坤哥。
第一步:初级调色
在fm里的第一步通常都是base layer和master的共同作业。使用达芬奇的朋友可以加载arri的3D Lut:logC to rec 709后在调色。
在base里,我主要以level拉开原素材的明暗关系,用bright regions作为拉开亮部层次关系,还原亮部细节。在用RGB curves调整画面整体的明暗细节。其他调色滤镜作为色相上的辅助调整。
初步调色后,皮肤略黄,下面进行肤色进一步处理
第二步:肤色调色
用keyer选出皮肤的范围,衣服的颜色和肤色属于同一色相得范围,故被选进,很难被排除,所以干脆留着。也可以同一黄色色调的作用。由于肤色的调整只是对比关系和色相上的略微调整,故对衣服改变的影响不大。
基本还是用bright regions进一步拉开调整肤色亮部的细节部分。在亮部的色相上调至偏冷,中和得到黄绿色的色彩倾向。暗部的色相上略微加点红。
第三步:调整衣服颜色
用keyer选出衣服的范围,从图中看到所选的衣服有点淡,那是因为alpha不是被全部选中的原因,由于要排除出肤色的,一些衣服和肤色重叠的颜色就没了,所以alpha变淡。但这不影响调色,只要选出的颜色没有星星点点的未选中的噪点即可,可以用画面右边的alpha curves去增强keyer的选区范围。
然后用col curves去做个简单的色相和明度的调整。
第四步:添加open fx 特效滤镜。
本教程中,我选择添加蓝宝石的S_glow和S_edgeblur 这两个滤镜。
通常,我们会把要用到的滤镜添加到inputFX (特效组)或者新建FX layer(特效层里)。
两者的区别在于,inputFX里没有opacity的选项,而FX layer里有opacity的选项,这就可以做透明度的调整了。
如果只是降噪等FM自带的功能我会选择把滤镜放到inputFX里,如果需要调节滤镜的具体显示强度,我会选择放到FX layer里,正如达芬奇的图层matte gain 里可以调节节点颜色的显示强度是一个意思。
我选择完需要的滤镜后,会以选中出现在FM的滤镜框里,这是添加步骤的第一步。
添加到滤镜组
添加到滤镜层
第二步由上图所示,我们点击需要添加到inputFX还是FX layer得图标。当我们点击后,滤镜就会被加到effects tree里相应的inputFX或者FX layer了。具体上面截图显示。
调整前画面,画面比较实,可以看陈坤的头发边缘,及肤色的毛孔噪点细节
添加完S_glow后,我们看到这个效果有一种lightwarp(光包裹的感觉,即画面亮部的光会把暗部的边缘照亮,增强环境光对暗部的漫反射效果。可以看到陈坤头发的边缘有种受环境光影响的感觉,且远处书架也变得柔和起来。
注意threshold(阈值)得开大,意思是越亮的地方,才会有glow,默认情况下是0,整副画面都会充满glow,犹如仙境一般,这明显是我们不想要的。
添加完S_edgeBlurhou (边缘模糊),这个滤镜相当于另一种磨皮润肤降噪的作用,且和FM自带的降噪同样好用。此事脸上的毛孔细节被削弱了一些。
FM的openfx的添加方式和直观操作方式比Scartch的openfx更简便快速。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目前算上Film master的这篇新教程,基本达芬奇,Scratch和Film master 我都奉献出不同的调色思路出来。或许大家会很着急问,这三个高端的调色软件各有什么优势,如何选择我需要的调色软件?
从机器配置上来说:(三个软件都装在公司电脑上,显卡:quattro 5800 ,内存:16个G,CPU:I7 )
1.Film master最占资源,对硬件要求最高。实时预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但也不至于完全卡死,会一卡一卡的播放。
2.达芬奇相对好一些,几乎可以流畅播放,偶尔也会卡顿。
3.scratch对机器优化最好,几乎不卡,但加了蓝宝石滤镜后,会卡顿。
从用途上来说:
1.Film master 适用于高端广告 MV 微电影调色。上海大部分广告公司都有配备
2.达芬奇同上。
3.scratch好莱坞电影级调色。
从调色思路上说:
1.达芬奇和scratch属于理性调色,基本功要求扎实,在没有参考画面参考下,凭空想象调色需要花更多时间。
2.Film master属于感性调色,基本每个调色功能都有色轮构成,调色功能强大,且色轮拖拽时候顺畅爽快,能轻松看到颜色变化,方便配色,在没有参考画面参考的情况下,也能快速配出比较理想的效果。
PS:如果有参考画面参考的情况下,Film master也会更快调出想要的效果。这绝对是Film master的最大优势之一。
从软件自带效果上说:
1.目前达芬奇9,不带外置滤镜,内置滤镜降噪等功能在lite版上也无法使用。
2.scratch支持openFX 插件,蓝宝石等。但降噪功能自身不带。
3.Film master 支持openFX 插件,蓝宝石等。内置强大的降噪功能和一些其他强大的内置滤镜。
从mask的形状上看:
1.达芬奇的默认圆形方形遮罩羽化范围的控制点不能被编辑,若自定义形状时可以被编辑。
2.scratch的羽化范围不论是默认圆形还是自定义形状都可以被编辑,定义每个控制点的羽化范围
3.Film master同上。
“从操作的思维上看:”
1.达芬奇属于节点操作。
2.scratch属于层操作
3.Film master属于层操作,更像AE的层思维。
“从素材剪辑角度上看:”
Film master 完胜,剪辑面板更接近于真正的剪辑软件,且剪辑和调色能快速切换。
从素材在timeline上的快速选择素材上看:
1.达芬奇和scratch能直观看到并选择。
2.Film master得切换到Timeline 和shots面板上才能选择,且得拖动时间滑轨。不过,有ABCD四点定位片子的时间点,进行点的快速选择。
从多个画面风格版本(vision)看:
1.达芬奇和Film master不能直观看到,Film master风格版本选择更加麻烦。
2.scratch能直观看到有多少个风格版本,进行快速选择。
从实际操作的程序看:
1.达芬奇操作最流畅简便,但节点思维会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2.scratch操作更模块化理性,界面丰富,操作不能失误,有时候undo回不去。
3.Film master的操作最麻烦。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坚持学,不然会被繁琐的界面搞得失去兴趣。
从画面效果上看:
1.达芬奇和Film master更倾向广告清新唯美的风格。
2.scratch画面更倾向厚重电影风格。
……想到再写
下面进入具体的操作思维讲解
又见陈坤,不用艾丽莎的lut,直接调。
分析画面:画面细节丰富,但层次略显平,调色的目的就是拉开亮中暗的层次,这点上Film master有自己的优势,下面会讲到。
第一步:基本调色base(CC layer)
以下是base(CC layer)用到的所有调色功能的参数
以上各个调色滤镜功能,很像AE的调色滤镜,且大多数由色轮构成。
当某个调色功能的参数被动过,这个功能就会以粗体黄字表示出来,方便直观查看在调节层里,我动了哪些调色功能。
Film master 的调色模块里,自带三个基本层:
1.input FX :滤镜特效组(放置自带和openFX插件在里面)
2.base(CC layer): 基本调节层
3.master(总调节层)
这三层是不能删的,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更多的CC layer进去。
以上就是在base(CC layer)后的一个初步调色
第二步:master调色
根据初级调色的思路,再次强化画面加强对比,与大体颜色的定位。
可以选择col curves做色相的定位与明暗。
第三步:选择皮肤调色
新建一层CC layer,按F2改名:Skin
与达芬奇和scratch的吸色选择(qualifier)名字不一样的是,在Film master里是叫Keyer,和AE的抠像插件名字类似。
Film master的Keyer选择特别出色,通过参数调整能完整全取全部颜色。中间不会有星星点点的未选择的噪点出现。用softness来模糊选区边缘。
然后用shape的mask选出我想要的范围
用bright regions 来拉开亮部的层次,脸部变得立体富有层次。这是重要的调色功能之一。
用Hue Curves来定义色相的偏移,饱和度和亮度,这个功能大家很熟悉,达芬奇和scratch都有。色彩条可以来回移动,这又是Film master方便调色的优势之一,比达芬奇和scratch的Hue-Hue,Hue-sat,Hue-lum 都好用。
第四步:选择衣服的调色
这次把keyer选择衣服的颜色,发现脸也被选中,很正常,用shape大致勾出衣服的范围。
这一步和AE的alpha track特别像,大家看到matte input和matte invert。
matte input:previous 意思是,选择上一层的皮肤shape(既mask勾出的alpha范围)作为本层的alpha通道
matte invert呈橘色,意思是反相mask的alpha。
于是衣服就被上一层的肤色mask反向抠出来了。
用bright contrast去大概的调色——加强颜色的质感。
第五步:加暗角
从上图上我们可以看到Film master的羽化范围可以自定义区域。压暗即可。
第六步:降噪
图可以看到调完色后有些噪点,和皮肤的一些皱纹毛孔。
在input FX 特效组里增加DVO Clarity 和DVO Grain两个滤镜。
(具体如何操作滤镜给画面,这个比较繁琐,后面有机会介绍具体操作,这篇只是单纯调色思路的讨论)
其实用其中一个就够了,这两个共同加上后噪点和润肤更加明显,不过会更占资源,使机器变慢。
只要在基本输出前enable开启即可。调色中保持滤镜关闭状态。
对于男性镜头来说达到降噪的目的就行,润肤的话我看就算了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目前算上Film master的这篇新教程,基本达芬奇,Scratch和Film master 我都奉献出不同的调色思路出来。或许大家会很着急问,这三个高端的调色软件各有什么优势,如何选择我需要的调色软件?
从机器配置上来说:(三个软件都装在公司电脑上,显卡:quattro 5800 ,内存:16个G,CPU:I7 )
1.Film master最占资源,对硬件要求最高。实时预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但也不至于完全卡死,会一卡一卡的播放。
2.达芬奇相对好一些,几乎可以流畅播放,偶尔也会卡顿。
3.scratch对机器优化最好,几乎不卡,但加了蓝宝石滤镜后,会卡顿。
从用途上来说:
1.Film master 适用于高端广告 MV 微电影调色。上海大部分广告公司都有配备
2.达芬奇同上。
3.scratch好莱坞电影级调色。
从调色思路上说:
1.达芬奇和scratch属于理性调色,基本功要求扎实,在没有参考画面参考下,凭空想象调色需要花更多时间。
2.Film master属于感性调色,基本每个调色功能都有色轮构成,调色功能强大,且色轮拖拽时候顺畅爽快,能轻松看到颜色变化,方便配色,在没有参考画面参考的情况下,也能快速配出比较理想的效果。
PS:如果有参考画面参考的情况下,Film master也会更快调出想要的效果。这绝对是Film master的最大优势之一。
从软件自带效果上说:
1.目前达芬奇9,不带外置滤镜,内置滤镜降噪等功能在lite版上也无法使用。
2.scratch支持openFX 插件,蓝宝石等。但降噪功能自身不带。
3.Film master 支持openFX 插件,蓝宝石等。内置强大的降噪功能和一些其他强大的内置滤镜。
从mask的形状上看:
1.达芬奇的默认圆形方形遮罩羽化范围的控制点不能被编辑,若自定义形状时可以被编辑。
2.scratch的羽化范围不论是默认圆形还是自定义形状都可以被编辑,定义每个控制点的羽化范围
3.Film master同上。
“从操作的思维上看:”
1.达芬奇属于节点操作。
2.scratch属于层操作
3.Film master属于层操作,更像AE的层思维。
“从素材剪辑角度上看:”
Film master 完胜,剪辑面板更接近于真正的剪辑软件,且剪辑和调色能快速切换。
从素材在timeline上的快速选择素材上看:
1.达芬奇和scratch能直观看到并选择。
2.Film master得切换到Timeline 和shots面板上才能选择,且得拖动时间滑轨。不过,有ABCD四点定位片子的时间点,进行点的快速选择。
从多个画面风格版本(vision)看:
1.达芬奇和Film master不能直观看到,Film master风格版本选择更加麻烦。
2.scratch能直观看到有多少个风格版本,进行快速选择。
从实际操作的程序看:
1.达芬奇操作最流畅简便,但节点思维会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2.scratch操作更模块化理性,界面丰富,操作不能失误,有时候undo回不去。
3.Film master的操作最麻烦。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坚持学,不然会被繁琐的界面搞得失去兴趣。
从画面效果上看:
1.达芬奇和Film master更倾向广告清新唯美的风格。
2.scratch画面更倾向厚重电影风格。
……想到再写
下面进入具体的操作思维讲解
又见陈坤,不用艾丽莎的lut,直接调。
分析画面:画面细节丰富,但层次略显平,调色的目的就是拉开亮中暗的层次,这点上Film master有自己的优势,下面会讲到。
第一步:基本调色base(CC layer)
以下是base(CC layer)用到的所有调色功能的参数
以上各个调色滤镜功能,很像AE的调色滤镜,且大多数由色轮构成。
当某个调色功能的参数被动过,这个功能就会以粗体黄字表示出来,方便直观查看在调节层里,我动了哪些调色功能。
Film master 的调色模块里,自带三个基本层:
1.input FX :滤镜特效组(放置自带和openFX插件在里面)
2.base(CC layer): 基本调节层
3.master(总调节层)
这三层是不能删的,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更多的CC layer进去。
以上就是在base(CC layer)后的一个初步调色
第二步:master调色
根据初级调色的思路,再次强化画面加强对比,与大体颜色的定位。
可以选择col curves做色相的定位与明暗。
第三步:选择皮肤调色
新建一层CC layer,按F2改名:Skin
与达芬奇和scratch的吸色选择(qualifier)名字不一样的是,在Film master里是叫Keyer,和AE的抠像插件名字类似。
Film master的Keyer选择特别出色,通过参数调整能完整全取全部颜色。中间不会有星星点点的未选择的噪点出现。用softness来模糊选区边缘。
然后用shape的mask选出我想要的范围
用bright regions 来拉开亮部的层次,脸部变得立体富有层次。这是重要的调色功能之一。
用Hue Curves来定义色相的偏移,饱和度和亮度,这个功能大家很熟悉,达芬奇和scratch都有。色彩条可以来回移动,这又是Film master方便调色的优势之一,比达芬奇和scratch的Hue-Hue,Hue-sat,Hue-lum 都好用。
第四步:选择衣服的调色
这次把keyer选择衣服的颜色,发现脸也被选中,很正常,用shape大致勾出衣服的范围。
这一步和AE的alpha track特别像,大家看到matte input和matte invert。
matte input:previous 意思是,选择上一层的皮肤shape(既mask勾出的alpha范围)作为本层的alpha通道
matte invert呈橘色,意思是反相mask的alpha。
于是衣服就被上一层的肤色mask反向抠出来了。
用bright contrast去大概的调色——加强颜色的质感。
第五步:加暗角
从上图上我们可以看到Film master的羽化范围可以自定义区域。压暗即可。
第六步:降噪
图可以看到调完色后有些噪点,和皮肤的一些皱纹毛孔。
在input FX 特效组里增加DVO Clarity 和DVO Grain两个滤镜。
(具体如何操作滤镜给画面,这个比较繁琐,后面有机会介绍具体操作,这篇只是单纯调色思路的讨论)
其实用其中一个就够了,这两个共同加上后噪点和润肤更加明显,不过会更占资源,使机器变慢。
只要在基本输出前enable开启即可。调色中保持滤镜关闭状态。
对于男性镜头来说达到降噪的目的就行,润肤的话我看就算了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film master 在论坛里讨论比较少。之前让大家开始关注scratch调色软件,今天再来补全一下film master 的应用。
在很多广告公司film master和达芬奇是必备的。film master到底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film master的自学路程。
由于filmmaster教程出奇少,我先自己,摸索起来。学了两天时间,发现一个字:麻烦!比scratch还麻烦的操作,很多功能看似都在,你就不知道怎么用,真让人着急。
初次感觉:操作上已经输给了达芬奇和scratch了,达芬奇和scratch在初次操作上没有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这是film master 的初始界面,和其他软件一样都是工程的设置。
建立一个compsition,导入素材放在里面,这点和AE很像。但是素材拖到timeline里却鼠标移动不了,目前还没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拖动居然拖不动?
下面是一段素材的截图,我拿来测试用
调色本身:一个字,爽,由于每个层里集合了大量的调色功能,使得film master调色来说特别容易,特别是对广告色调来说。基本有AE基础的同仁对于film master会觉得很熟悉。
调色效率上,film master好于达芬奇和scratch的调色效率,能快速达到你想要的大至效果。
本视频调色基本思路和达芬奇、scratch一样,先初级调色,在细抠出皮肤单调。剩下的二级调色可以简单在hue curves里完成和达芬奇\scratch的hue-hue ,hue-sat类似的色相操作,但操作上更加简洁爽快。在film master里没有qualifier,由keyer取代,原理都是取色吸出想抠出的局部颜色,keyer也十分好用,但切换抠出部分预览和整体预览有点繁琐。
film master把色轮用到了极致,基本10个有7个调色功能都有色轮,色轮轻松方便拖拽,对于鼠标操作来说,这点完胜达芬奇和scratch。
其他的功能像存预设缩略图给其他镜头用这些常用功能真是眼看就在眼前,但找不到这样的传递按键,真是着急,知道的朋友可以教教怎么做,我现在除了拖动色轮外,其他的操作真是无从下手。
Film master自带去噪功能强大,不过十分占资源,开启后机器巨卡无比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film master 在论坛里讨论比较少。之前让大家开始关注scratch调色软件,今天再来补全一下film master 的应用。
在很多广告公司film master和达芬奇是必备的。film master到底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film master的自学路程。
由于filmmaster教程出奇少,我先自己,摸索起来。学了两天时间,发现一个字:麻烦!比scratch还麻烦的操作,很多功能看似都在,你就不知道怎么用,真让人着急。
初次感觉:操作上已经输给了达芬奇和scratch了,达芬奇和scratch在初次操作上没有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这是film master 的初始界面,和其他软件一样都是工程的设置。
建立一个compsition,导入素材放在里面,这点和AE很像。但是素材拖到timeline里却鼠标移动不了,目前还没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拖动居然拖不动?
下面是一段素材的截图,我拿来测试用
调色本身:一个字,爽,由于每个层里集合了大量的调色功能,使得film master调色来说特别容易,特别是对广告色调来说。基本有AE基础的同仁对于film master会觉得很熟悉。
调色效率上,film master好于达芬奇和scratch的调色效率,能快速达到你想要的大至效果。
本视频调色基本思路和达芬奇、scratch一样,先初级调色,在细抠出皮肤单调。剩下的二级调色可以简单在hue curves里完成和达芬奇\scratch的hue-hue ,hue-sat类似的色相操作,但操作上更加简洁爽快。在film master里没有qualifier,由keyer取代,原理都是取色吸出想抠出的局部颜色,keyer也十分好用,但切换抠出部分预览和整体预览有点繁琐。
film master把色轮用到了极致,基本10个有7个调色功能都有色轮,色轮轻松方便拖拽,对于鼠标操作来说,这点完胜达芬奇和scratch。
其他的功能像存预设缩略图给其他镜头用这些常用功能真是眼看就在眼前,但找不到这样的传递按键,真是着急,知道的朋友可以教教怎么做,我现在除了拖动色轮外,其他的操作真是无从下手。
Film master自带去噪功能强大,不过十分占资源,开启后机器巨卡无比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超人:钢铁之躯》从介绍上说,这将是史上特效最牛逼的电影,由MPC为主要制作(MPC已经彻底超越工业光魔成为行业新领军公司)完全应景找了《超人:钢铁之躯》的预告片试试画面风格。
据说《超人:钢铁之躯》是由scratch调色的,前一段时间的《钢铁侠3》也是由scratch调色。所以这次scratch我也接着用,加上达芬奇 和Filmmaster 进行调色,各调不同的镜头。
基本这三个调色软件我都一样熟练,所以从效率上三个软件调色的时间都差不多,不过从效果细腻程度上看,还是Film master更胜一筹,对于亮部细节的控制。Scratch和达芬奇更从整体风格出发进行调色。当然scratch对于电影级别的画面风格控制比达芬奇更容易出效果。毕竟这电影就是scratch调出来的,有先天的优势。达芬奇来说也同样方便调出我想要的效果,对于画面风格来说调整也很轻松。
下面是不同软件的对比:
应大家要求特点补充达芬奇和Scratch版横向对比
下面是三个软件对于同一个镜头的对比,为了区分,我故意将三个软件对应的三个画面稍微有所不同,经过调色的研究和琢磨,理论上,这三个软件的画面几乎可以调成一样。且针对这个镜头这三个软件的调色思路也基本一样:
下面我对比的简单分析三个软件的共同思路:
1.初级调色:把饱和度先提升,加强对比度,初步简单的色相调整
达芬奇:用lift ,gamma,gain的色轮和curves调整画面的对比度和简单色相调整。
Film master:用level拉开明暗关系,在用其他的调色滤镜进一步调节明暗和色相。
scratch:用curves拉开对比,在调整大体的色相关系。
2.皮肤调整:偏冷的暖性皮肤
由于画面在海边,且天气不太好,所以画面以冷色调为主,在《超人:钢铁之躯》里,海边的感觉基本都是偏冷的感觉,这也和克拉克的遭遇有关。所以在保证皮肤固有色的同时,增加冷色进行处理,暖色皮肤加冷就有点偏蓝紫倾向的肤色。但也切记冷色色相上不要太过明显,美国漫画英雄电影的色调都是这样处理暗部颜色,是处于一种整体上看偏冷,但仔细看又是保持好肤色的状态。
注意亮部的高光别太亮得压住,又能和暗部建立层次关系,这是肤色的调节重点。
达芬奇:用qualifier选出皮肤,达芬奇对于这个镜头选皮肤特别快速且准确,基本都包括在内,但有可能脸部的轮廓会带到天空的边缘,缩边和模糊即可。调色时降低饱和度,用色轮进一步调整脸部明暗大致对比和偏冷肤色的调整,注意可以用loc色轮的shadow midtone hightlight的色轮去控制更细致的明暗, 最后还是用curve来加强整体脸部的细节。
Film master:用keyer选中皮肤。调色的方法和初级调色的滤镜基本差不多,降低饱和度,用bright regions拉开亮部层次关系。暗部不要过于黑。
scratch:用qualifier选出皮肤,注意也是轮廓可能有多余的天空会被选中,缩边即可。也是用curves作为主要调色,numeric来增加对比度和降低饱和度。
3.天空调整:给予色相和对比度
在《超人:钢铁之躯》远景偏蓝,这样也能很好的与皮肤形成色相上的对比,突出风格化。
选取天空的方式和选取皮肤是完全一样的,这里不再复述,也是注意边缘的缩边和柔化过度。
在色相上是属于暗部和中间调:蓝色;亮部:带点紫和绿的意思,会让色相上形成邻近色的对比又能增加背景的明暗层次。
4.整体调色
在《超人:钢铁之躯》中,暗部的色彩倾向不强,没有特别青的色彩倾向,基于深灰的略带点点青的意思就行。和变形金刚浓烈的青色暗部比起来,《超人:钢铁之躯》就显的温和的多。
此外还注意也是画面别有特别死黑的部分,虽然电影中,对比度强,暗部死黑居多,但对于我们平常练习来说还是得注意这个问题,深灰就行。
帽子上的蓝紫色的条纹可以用hue-hue降低点饱和度,因为画面整体饱和度还是比较低的。
Film master版
作者:coolen007 来源:拍电影网
《超人:钢铁之躯》从介绍上说,这将是史上特效最牛逼的电影,由MPC为主要制作(MPC已经彻底超越工业光魔成为行业新领军公司)完全应景找了《超人:钢铁之躯》的预告片试试画面风格。
据说《超人:钢铁之躯》是由scratch调色的,前一段时间的《钢铁侠3》也是由scratch调色。所以这次scratch我也接着用,加上达芬奇 和Filmmaster 进行调色,各调不同的镜头。
基本这三个调色软件我都一样熟练,所以从效率上三个软件调色的时间都差不多,不过从效果细腻程度上看,还是Film master更胜一筹,对于亮部细节的控制。Scratch和达芬奇更从整体风格出发进行调色。当然scratch对于电影级别的画面风格控制比达芬奇更容易出效果。毕竟这电影就是scratch调出来的,有先天的优势。达芬奇来说也同样方便调出我想要的效果,对于画面风格来说调整也很轻松。
下面是不同软件的对比:
应大家要求特点补充达芬奇和Scratch版横向对比
下面是三个软件对于同一个镜头的对比,为了区分,我故意将三个软件对应的三个画面稍微有所不同,经过调色的研究和琢磨,理论上,这三个软件的画面几乎可以调成一样。且针对这个镜头这三个软件的调色思路也基本一样:
下面我对比的简单分析三个软件的共同思路:
1.初级调色:把饱和度先提升,加强对比度,初步简单的色相调整
达芬奇:用lift ,gamma,gain的色轮和curves调整画面的对比度和简单色相调整。
Film master:用level拉开明暗关系,在用其他的调色滤镜进一步调节明暗和色相。
scratch:用curves拉开对比,在调整大体的色相关系。
2.皮肤调整:偏冷的暖性皮肤
由于画面在海边,且天气不太好,所以画面以冷色调为主,在《超人:钢铁之躯》里,海边的感觉基本都是偏冷的感觉,这也和克拉克的遭遇有关。所以在保证皮肤固有色的同时,增加冷色进行处理,暖色皮肤加冷就有点偏蓝紫倾向的肤色。但也切记冷色色相上不要太过明显,美国漫画英雄电影的色调都是这样处理暗部颜色,是处于一种整体上看偏冷,但仔细看又是保持好肤色的状态。
注意亮部的高光别太亮得压住,又能和暗部建立层次关系,这是肤色的调节重点。
达芬奇:用qualifier选出皮肤,达芬奇对于这个镜头选皮肤特别快速且准确,基本都包括在内,但有可能脸部的轮廓会带到天空的边缘,缩边和模糊即可。调色时降低饱和度,用色轮进一步调整脸部明暗大致对比和偏冷肤色的调整,注意可以用loc色轮的shadow midtone hightlight的色轮去控制更细致的明暗, 最后还是用curve来加强整体脸部的细节。
Film master:用keyer选中皮肤。调色的方法和初级调色的滤镜基本差不多,降低饱和度,用bright regions拉开亮部层次关系。暗部不要过于黑。
scratch:用qualifier选出皮肤,注意也是轮廓可能有多余的天空会被选中,缩边即可。也是用curves作为主要调色,numeric来增加对比度和降低饱和度。
3.天空调整:给予色相和对比度
在《超人:钢铁之躯》远景偏蓝,这样也能很好的与皮肤形成色相上的对比,突出风格化。
选取天空的方式和选取皮肤是完全一样的,这里不再复述,也是注意边缘的缩边和柔化过度。
在色相上是属于暗部和中间调:蓝色;亮部:带点紫和绿的意思,会让色相上形成邻近色的对比又能增加背景的明暗层次。
4.整体调色
在《超人:钢铁之躯》中,暗部的色彩倾向不强,没有特别青的色彩倾向,基于深灰的略带点点青的意思就行。和变形金刚浓烈的青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下gh4拍摄设置参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