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地旅游季羡林 逛菜市场场,在朋友圈里说,逛季羡林 逛菜市场场,接接地气?有人留言:平时都天堂超市呗,我怎么回他?

查看: 579|回复: 11
以色列人看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王晋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博士生
  3月22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两国升级为创新全面伙伴关系。这让身在以色列的笔者尤为开心,从2011年末第一次踏上以色列国土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六个年头。在这片土地上,虽然谈不上太过深刻的了解以色列这个复杂的社会,但也略有收获和感触。在另一方面,也算见证了以色列和中国关系,尤其是中以民间交往的不断进展。身处在这个复杂且神秘的国度,自己也会对以色列、对世界有着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
  来到以色列的中国人,往往具有一些独特的共性,那就是坚韧和拼搏。在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我们常常开玩笑,来到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往往是“欧美去不了,却还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因此才来到这片土地上。去不了欧美,一方面是局限于家庭和自己的资金压力,无法负担欧美相对高昂的生活费和学习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己还没有到达“顶尖优秀”的水平,无法申请到“顶尖”的西方大学。但是以色列拥有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校,而在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都期待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方面讲,中国在以色列留学生,都是在坚强勤奋中为了生活不懈努力。
  与中国在以色列留学生相似的,还有不少来到以色列打工的中国劳工。尽管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总理此次访问访华,签署了《中以招募中国工人在以特定行业短期工作协议》,但是中国劳工在以色列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这些中国劳工,往往也是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在缴纳了巨额的“中介费”(一般在10万人民币左右)之后,怀揣着改变生活的梦想来到以色列。在这里,他们大多从事建筑和厨师工作,幸运的话,一个月会有远高于国内的收入。但是也有不少人,被中介劳务公司(既有中国国内的诈骗,也有以色列公司的诈骗)骗取了劳务费后,被滞留在当地面临“无工可打”的境地。而以色列国内对于外籍劳工限制颇多,甚至被以色列左翼团体批评为“现代社会的奴隶制度”,因此一些中国劳工在来到以色列之后,护照被没收,不能随意更改雇主,当工地无活可干,没有收入之后,只能等待签证到期回国,或者为了生计搏一把,投奔其他当地雇主,由此变为“黑工”,躲避以色列警察和劳务监督部门。无论是合法还是“黑工”,中国劳工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且实在勤劳,颇受以色列人的称赞。
中国承建的以色列阿什杜德港
  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中国劳工,在异国他乡都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彼此抱团。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往往会时常组织各种文娱互动,在丰富以色列中国留学生和在以色列中国劳工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关系,增强了在以色列中国人的凝聚力。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中国人彼此之间如一个“大家庭”一般,相亲相爱,共同奋斗。虽在异国他乡,也努力通过奋斗,实现着共同的“中国梦”。
  以色列对于中国的了解,也随着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不断加深。比如笔者2011年末刚刚前往以色列时,在国内申请赴以色列签证,以色列驻华使馆的签证年限,最高只有3个月“旅游签证”,无权给予“学生签证”,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赴以色列之后,还需要自己跑到当地的内政部去申请签证延期,中间预约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很不方便。但是从2013年开始,以色列驻华使馆针对赴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推出了单独的学生签证,只需要通过邮寄的方式,便可以将自己的签证延期,时效一年。而且在去年,以色列更是推出了针对中国的“十年多次往返”签证。不过这一签证只针对高端人群,笔者还是得每年老老实实地申请一年一更的学生签证。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
  对于普通以色列人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如果一个普通以色列人第一次遇到中国人,大概会问以下几个问题:“你的名字和姓氏我念对了么?”(这个问题每个中国人在外国都应该遇到过)“中国有多少人?”“中国人都是什么宗教?是不是佛教/印度教?”(以色列人往往傻傻分不清中国、印度、印尼、约旦、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区别,而且中东国家的人往往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宗教信仰)“你怎么看共产主义?”“你喜欢以色列么?”等等。
  当说出中国有“13多亿”人,以色列人往往会觉得这是“天文数字”(相较于以色列800万人);当说出“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信教”,以色列人往往会觉得奇怪,认为“是不是共产主义不让信教?”笔者往往会解释一下,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并无关系;当你接着说“以色列很好”这样的“客套话”之后,以色列人(尤其是年纪大的人)会开始喋喋不休地对着你唠叨以色列的不好,比如高房价,比如社会福利(加班多,工作压力大),比如政治领导人“笨蛋”,比如物价飞涨(其实以色列物价确实在过去几年有所增长,但是涨幅真的很“良心”)等等。当然,也会有一些以色列人,尤其是年纪大的老太太,会问“中国人是不是吃狗肉”(笔者遇见了N多回),笔者只能说,有少数地方的人吃,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热爱小动物的,避免误会。
  日常生活中,以色列对于中国人还是非常友好的,但是这种友好并不是国内某些帖子所宣传的“以色列人感恩中国在二战中的帮助”这样的原因(大部分以色列人是不知道中国尤其是上海在二战中收容了很多犹太难民这样的事儿),而是出于对远道而来的外国人的友好(可以想象,中国大街上来了一个老外,大部分中国人也会热情地帮助)。而且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学习中文,或者是去过中国的以色列人慢慢增多,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以色列人心中的“大国”“强国”。
  以色列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内情况太过复杂,一方面是迁移到以色列的犹太人有着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背景,彼此相互交错,另一方面是犹太人天生的“不安分”,让以色列社会难以在一个问题上形成“共识”。以色列社会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矛盾分歧往往十分严重,比如现代以色列国家的“主力军”——“欧洲犹太人”,往往居于社会的中上层,生活相对优越,在大学、政府、大公司里随处可见;在以色列建国之后从其他阿拉伯国家迁移而来的阿拉伯犹太人,则相对社会地位较低;从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迁移而来的“黑犹太人”,往往身份最低,比如餐厅的服务业、清洁工,菜市场的搬运工,大多由“黑犹太人”担任;除此之外,拥有以色列国籍的巴勒斯坦人,生活相对窘迫,大多从事建筑、出租、小食品等行业。笔者曾经不止一次经历以色列黑犹太人的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提高社会地位。而旁观的一些欧洲犹太人,则会品头论足:“他们从非洲来的时候,连自来水都没有见过,今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以色列的这种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以色列建国后面临“生存危机”,所采取的无奈措施造成的后果。以色列建国后,敌国环立,单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无法保证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因此以色列随后主动或被动(比如一些阿拉伯国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驱逐了国内的阿拉伯犹太人)大规模迁入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这些迁入的犹太人,在当时的以色列领导人看来,就是需要被以色列社会的欧洲犹太人“西化”。但是这些迁移而来的犹太人,很多却仍然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甚至经历多年之后,一些犹太人离开以色列,返回了自己的祖辈迁出的国家(比如笔者就认识一个摩洛哥犹太人,在多年之后,又回到了摩洛哥生活,声称摩洛哥才是自己真正的“祖国”)。当然,这种不同族群分化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以色列人族群间通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成长,逐渐淡化。很多年轻人,已经分不出明显的“族群”特征,这也显示出以色列国家“大熔炉”的特征。
  以色列对于中国印象,大体上有两个,一个是通过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将中国视为“大国”,很多以色列人会认为,“中国制造了全世界”;另一方面,认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既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与中国关系最好的,算是以色列国内的俄罗斯犹太人,不少在苏联解体后,从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迁居到以色列的俄罗斯犹太人,尽管已经是以色列国籍,但是仍然保留着自己与俄罗斯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多人“俄罗斯人”的身份,大于“犹太人”身份。所以,这些年中国-俄罗斯关系紧密,很多俄罗斯犹太人会称赞中俄友谊,也算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中国以色列的关系。
  当然了,中国以色列民间交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很多中国人吐槽(持外交和公务护照的中国人除外),在机场安检,往往被与非洲人和巴勒斯坦人排在一起,当做“恐怖嫌疑人”接受反复的检查和盘问甚至“脱光检查”,而另一旁欧洲人、美国人、拉美人则大摇大摆地完成安检;比如在学术讨论和媒体上,以色列对于中国仍然心存怀疑,认为中国是以色列“死敌”伊朗的“盟友”,甚至将中国“一带一路”与沙特输出“瓦哈比主义”相等同。
  其实这些,都源于以色列对于中国的不了解。比如笔者的好朋友,著名畅销书《创业的国度》一书作者辛格,多次前往中国,有次私下聊天,辛格就说,自己觉得中国是“另一个世界”,认为“这里的文化,制度和习惯都和其他世界太不一样”;笔者的一个好友、某个以色列高校的教授则说:“我们小时候,天天听到‘中国孩子非洲孩子没饭吃’这样的宣传,而今天中国这么强大,我们需要适应。”而笔者的另一个好朋友,则直言以色列对于中国存在着既期待又彷徨的心理:“每个以色列人都希望与中国建立联系,觉得这里是世界的未来……但是每个以色列人又都害怕中国太强大,超过美国。说到底,就是因为以色列人不了解中国将来想干嘛,因为中国文化太独特了,中国制度太特殊了。”
以色列菜市场
  对于以色列,或者其他中东国家,甚至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深民间彼此了解,仍然有很大的工作要做。这种了解,并不仅仅是“领导高访”时的大唱赞歌,也不是咱们自己国内学者自顾自的出书、高论坛、“讲好故事”,将对象国国民当作单纯的“听众”去想象。而是扎扎实实地、长期做好自己的发展,只有自己强大了,自己在海外的劳工,自己在海外的公民有身份有依靠,别的国家自然会心向往之。每一个中国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华民族“中国梦”也自然会实现。
沙特刚走以色列来,中国这么受中东国家欢迎?
   王晋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博士生
  3月20日,沙特国王萨勒曼结束中国之行的第二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开始访华。中东国家频频来华,让中国再次站到了国际关系舞台的中心。
  其实内塔尼亚胡访华的消息,早在3月初就已经被传出,但是正式的消息直到国内“两会”结束才公布。而在内塔尼亚胡访问之前,包括以色列国内教育、经贸、创新等多个领域的人士,都已经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启程前往中国,期待通过内塔尼亚胡的访问,来帮助寻找与中国合作的良机。
  尽管双方建交只有短短的25年,但作为世界历史上延绵不绝的两个文明古国,以色列和中国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北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定居在开封的古犹太人(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古犹太人出现于更早的朝代),而随后的一千多年中,开封的古犹太人享受到了中国社会开放和民族和睦的红利,并没有经历类似在欧洲的“排犹”事件,也没有经历在一些古代伊斯兰国家“二等公民”那样的尴尬身份。
  而进入19世纪之后,伴随着中国和西方交往的加深,中国和犹太人两个古老民族的交往更趋频繁,中国东北来自于俄罗斯的犹太人、上海来自于欧洲的犹太人,都与中国人和睦共处,得到了来自中国人的保护。尤其是二战中,中国成为了欧洲犹太人海外避难的重要场所,至今仍然是中国-犹太友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以色列在1950年1月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东世界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国的国家,也是非共产主义世界第七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国家。随后,几经坎坷,中国和以色列终于在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以色列双边关系迈入了新的一页。
  从1992年以来,中国以色列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中国-以色列双边贸易额也由1992年的500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4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了以色列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以色列驻华商务代表处的商务代表多达六人,甚至比以色列驻美国商务代表处的编制还多。
  尤其是在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以色列双边合作获得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色列不仅成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员国,而且还积极与中国开展关于建立“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大的平台制度建设上,中国-以色列未来双边关系在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以色列资本、制造和技术优势相互结合,势头迅猛。作为一个“创新国度”,以色列无处不在的创新理念和犹太人独有的创新意识,也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中国投资者的目光。在2015年,以色列境内40%的风投资金来自于中国投资人,中国资本在2015年对以色列的直接投资达到了近5亿美元,而要知道以色列只是一个人口约800万的小国,中国迅猛涌入的资本,极大带动了以色列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的数年间,数个中以高科技创新机构相继成立,比如落户广州的中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基地、落户北京的清华-特拉维夫创新中心、落户常州的中以创新科技园区、落户特拉维夫的光启GCI基金和孵化器等等项目,使得中以两国的科技研发交流更加便利。
李克强总理欢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此外,以劳工为代表的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筑力量,也获得了在以色列一展身手的机会。中国在过去数年中,先后获得海法港的特许经营权,并且承建了以色列南部阿什杜德港以及特拉维夫轻轨;相较于传统巴勒斯坦建筑劳工的“恐怖分子嫌疑人”、以色列犹太劳工的“效率低下”,中国劳工“勤奋、高效”且“成本低”,让以色列建筑企业对于中国劳工赞不绝口。而这次内塔尼亚胡访华,更是与中国签订了《中以招募中国工人在以特定行业短期工作协议》,将正式向以色列引入两万名中国建筑工人。
  作为中东的重要古国,以色列国内散落着诸多历史名城和文化古迹,同样吸引着中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2016年中国赴以色列旅游的人数达到了8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60%;为了方便和吸引中国游客赴以色列旅游,以色列推出了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签证,而且还推出了十年签证,方便中国游客和商务人士多次往返;中国海南航空还在2016年推出了北京往返特拉维夫的航班,而在今年,以色列有望推出特拉维夫往返上海和往返香港的直飞航线,进一步便利中国以色列双边交流和人员往来。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以色列长期以来积极谋求与中国的双边合作,十分希望开拓中国的市场,借助中国资本来增强自己国内的经济活力。但应当看到的是,以色列和中国的合作,更多集中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比如此次内塔尼亚胡访华,其团队几乎都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政府高层,如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部长艾里·科恩、环境部长泽埃夫·埃尔金、卫生部长雅科夫·利兹曼等,显示出了犹太人特有的实用性。在诸多敏感的政治问题上,中国和以色列双方都有意回避。
  在巴以问题上,中国十分清楚当前巴以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以色列国内右翼政治力量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比如以色列国防部长利伯曼在不久前访美时,就强调传统巴以问题解决套路“土地换和平原则已经不再适用”;而右翼犹太家园党领导人、以色列教育部长贝内特更是要求兼并约旦河西岸。尤其是在2016年12月联合国通过2334号决议案,谴责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修建犹太定居点之后,内塔尼亚胡甚至威胁将会“中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部分外交联系,显示出以色列在巴以问题上的敏感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以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而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在巴以问题上,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和立场,比如在不久前中国与沙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再次明确了“应根据阿拉伯和平倡议和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问题的公正、全面和持久解决”的立场。在中国劳工输入以色列问题上,中国也多次表态,绝对不会将中国劳工出现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点建设当中。也正是因为中国在巴以问题上不偏不倚的立场,巴勒斯坦驻华大使在今年年初才由衷地表示:“巴勒斯坦对于中国以色列合作,没有嫉妒,只有良好的祝福。”
  在一些涉及到中国周边敏感议题,以及中美关系议题上,中国和以色列未来双边关系可能让然会面临挑战。
  比如在伊朗核问题上,以色列国内的主流舆论和学术界,都认为中国是伊朗的“重要支持者”,因此当光明乳业在2015年收购以色列乳品公司TNUVA的消息传出之后,甚至有以色列学者担心这是中国在帮助伊朗“渗透以色列”;再比如在南海问题上,以色列就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甚至以色列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南海航行自由”持同情立场;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尽管以色列外交部恪守准则,但是在实际上,以色列国内有不少同情“疆独”“藏独”的声音,笔者的一个在以色列的维吾尔族同学,就在以色列遇到过一些犹太人,抨击中国的新疆政策。
  与此同时,尽管以色列驻沪领事馆在2015年发布了《感谢上海》的纪录片,感谢中国人在二战中给予犹太人的保护和帮助,但是在以色列国内,绝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对于这段历史并不知晓,甚至有一些以色列民间宗教团体,空穴来风地批评中国“迫害中国犹太人”,这些言论,都极大危害和影响了中国以色列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此外,以色列国内学术界和一些政府机构,对待中国和中国人,仍然存留不少偏见。比如在机场安检,除了手持公务护照和外交护照的中国人之外,手持普通护照的中国人,往往会被以色列安检员和海关官员反复盘查,甚至将其中一些中国旅客拉入“安检小黑屋”要求脱衣服裸体检查的比例,远高于欧洲游客;以色列的外籍劳工政策长期以来十分严苛(尤其是对亚洲国家的劳工),甚至被一些左翼团体抨击为“现代社会的奴隶制度”,不少赴以色列打工的中国劳工,在被中国和以色列劳务中介骗取了高额的“中介费”之后,陷入“无工可打”的骗局,却上访无门,最终只能沦落为“黑工”遭到以色列官方的驱逐。
  而很多的以色列学术机构,尽管公开场合会在中国参访团面前“大唱中以友好的赞歌”,但是私下里往往会抨击中国,抹黑中国,比如以色列最大的安全研究机构、特拉维夫大学的“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某位投资人,就当着笔者的面,对中国和中国人自以为是地品头论足。这些“表里不一”的言行,也显示出中国以色列学术民间交往的迫切性。
  从1992年中国-以色列外交关系建立以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以色列在经贸、科技、研发领域的合作进展迅猛,成绩喜人。但是中国和以色列仍然面临诸多敏感政治议题的挑战,未来双方、尤其是以色列,更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确保中国-犹太两个古老民族的友好往来。
以色列小哥的中国梦。。。
   高雪滢 观察者网文娱组小编,爱电影,爱音乐~
  歪果仁怎么看待中国国产剧?歪果仁也沉迷中国KTV?歪果仁也爱斗地主打麻将?
  @歪果仁研究协会 拍的系列短视频,让中国观众见到了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另一面。
  而这些视频里,都有一个举着话筒到处采访外国人的外国人:
  他叫高佑思(英文名Raz Galor),以色列人,1994年出生,目前正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大三。
  在北京街头,他跟各个国家的外国人聊中国的影视剧、美食、春节、娱乐休闲方式……
  他汉语溜到飞起,各种中国网络用语信手拈来,然而他学中文也只不过四年半……
  他是怎么学中文的?为什么要学?又为什么要采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带着这些问题,小编采访到了高佑思本人,他用流利的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也果然如视频中一般逗比……
  为了考北大,拼命学中文
  观察者网:你为什么学中文?
  高佑思:因为要考上北大,因为要来中国读书。
  观察者网:为什么想来中国读书?
  高佑思:我父亲是个投资人,他在中国有业务和合作伙伴,就在2008年把我们全家都搬到香港了。
  我在香港待了5年,在一个加拿大国际学校读过书,那个学校是全英文教学的,香港一般没有学中文,都是英文和粤语,我有点不想学这种。
  当时我也经常和家人到中国内地旅游,哈尔滨、新疆、西藏、南京、宁波、苏州、上海、北京、张家界……真的去了好多好多地方。
  经常来内地之后,就觉得好像香港和内地有些不一样。
  我对中国有很大的好奇心,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完成中国发现之旅。香港不够,香港不会给你提供对中国的全面了解。我来了5年,也没有学好中文和中国文化,因为香港是一种国际文化,完全没有接地气的感觉。
  高中毕业之后,我所有同学都决定去国外读书,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一流大学,哈佛、斯坦福、UBC、牛津等等。我成绩特别好,可以去很多不错的大学,但我还是决定放弃,然后成了全班唯一去中国北京读大学的同学,我爸爸在这方面也非常鼓励我。
  观察者网:然后就开始学中文?
  高佑思:对。我高中毕业后来北京问了,这里最好的大学是哪些,说是北大清华。我就问怎么被录取、怎么申请。他们说无论怎么样,你要先学好中文,通过汉语水平考试。所以我就来北京,很认真地学习中文。
  当时每天都在努力实现我上北大或者清华的梦想,我还去清华北大旁听、蹭课,然后发现北大更适合我,因为北大文科强,而我在沟通交流上比较有优势,所以我决定考北大的国际关系学院。
  不过第一年我没考上,没及格,因为中文不够好;第二年再考,终于被录取了。
  观察者网:你是怎么学中文的?
  高佑思:有很多种方式,一是每天去上课,我上的是一对一的课,因为老师会针对你的痛点、难点、速度去帮助你。我每天都要上四个小时一对一的课,有点难熬……每天都有作业,每天都要复习,因为中文是特别难的语言,我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练字,了解一个字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用法。
  第二是交中国朋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点,我决定不要跟外国人玩,要多跟中国人玩,适应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跟他们一起去KTV、去吃火锅、玩斗地主或者狼人杀,完全融入中国朋友圈。这样口语就提高很快,口语提高了,别的也会迅速地提高,包括阅读和听力。
  无论对方能不能听懂我在说什么,我都会很厚脸皮地去说中文。我跟他们说,我知道我的中文太烂,但你还是要跟我说中文。我每天就带着一本字典去跟中国朋友们聊。
  第三是经常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看微信的中文文章。我在微信上聊天都用中文,而不用外国人的语言,这样才会真的成为一个中国通。
  观察者网:你都看什么中国电视剧?
  高佑思:《奋斗》是我看的第一部中文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最深。我通过它了解了中国普通人的痛点、工作压力、朋友之间的羡慕嫉妒恨、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且故事的背景又是北京,很北京范儿,也鼓励我自己去奋斗,去学习,去进步。
  《老炮儿》我也有看,但印象不深;我也看江苏卫视的《世界青年说》,第二季的时候他们还邀请我去参加;我还看《火星情报局》。
世界青年说第二季海报
  观察者网:网上的综艺你也看?
  高佑思:对,虽然有很多没有营养的内容,但是我就看看,能学很多中国的网络语言。
  全家都有中文名
  观察者网:我发现你都开始学《道德经》了。
  高佑思:对,我国际关系有一门课是《道德经》,我通过了那门课。太难了当时,我觉得我要死了……《道德经》我不一定能看懂,需要花很长时间去了解每一句话,我还看了很多视频。
  观察者网:我看到微博上有粉丝给你写诗,你都看得懂吗?
  高佑思:我没办法看懂,我找中国朋友帮我。
  观察者网:你对中国的诗词歌赋了解吗?
  高佑思:说实话不是很了解,我的中文主要是日常生活、经济、政治、商业方面的会懂得多一些。
  我经常看36氪网站,因为我在创业,所以经常研究这个方面,所有的字我都能看懂。我还经常看微信公众号,看中国媒体对经济情况的报道。
  但是其他的我可能就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不过我现在尽量在学。
  观察者网:你们全家都有中文名?
  高佑思:对。我爸爸2003年就来苏州了,那时候他已经有中文名,叫高哲铭。他不懂中文,但是他很接地气,对中国人的了解很深,他也投了很多的中国企业。
  我的名字是老师给我取的,意思是“来自至高的保佑,产生真正的思想”,因为我有着高目标(高)、是一个有信仰的犹太人(佑),然后又比较重视学术和思考(思)。我其他家人的名字也是这个老师取的。
高佑思一家(“高二哈”是高佑思取的……)
  “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和外面完全不一样了”
  观察者网:对中国哪方面感触最深?
  高佑思:主要是互联网方面,我算是很深地融入了互联网时代。
  我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挺重视创业,喜欢发明新技术和新事物,我们对新事物都很有好奇心,不像欧洲那种保守的状态。
  所以我来到中国以后,感觉中国和国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上网方面。你在国外玩Facebook,在中国玩微信;国外玩Twitter,中国玩微博,这个区别很大,所以我非常惊讶。
  很多外国人刚来中国,其实不太愿意下载中国的一些APP,不愿意用中国的玩法去看电视节目、去跟朋友聊天。
  但我就会下载微信、用微信聊天。微信是一个很大的世界,里面有公众号、有微信支付,可以打滴滴,这一方面比我自己的国家、还有别的西方国家发达很多。我们的社交软件并没有综合性的能力,它都是很分散的。
  中国的移动支付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每天的每一个交易,无论是买机票还是买面包,或者发红包,都用移动支付。对了,我觉得发红包也是很神奇的!
  观察者网:你们在国外不发红包吗?
  高佑思:给钱是有的,但是移动互联网上的红包是没有的,微信红包真的太厉害了!
  而且国外完全没有直播文化,我自己在中国也是一个主播,人家还会给你送礼物送钱,在国外没有这个,所以我觉得很惊讶,我觉得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和外面完全不一样了。
  我下载了所有相关的中国APP,微信、滴滴、饿了么、美团、美图秀秀……我每天去微博、今日头条看新闻,去哔哩哔哩看某一个好玩的新闻,看观察者网的一些报道。在互联网方面,我是像中国人一样生活的,这样子才会接地气啊。
  观察者网:平时你也会看观察者网的报道吗?
  高佑思:对啊,因为我是国际关系学院的,你们的报道很符合我研究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佑思微信也玩得很溜
  观察者网:你还喜欢中国足球?
  高佑思:对,我是中国足球的粉丝、鼓励者和支持者。
  我觉得中国足球一直在发展,习近平也很喜欢足球,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从事足球新媒体方面工作的人,我必须支持中超、中国联赛的发展,包括中国国家队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
  所以我去了解中国的一些球员,还去结交他们,跟他们有一些合作。
  我们是中国国家队的6个指定视频合作伙伴之一,我们是很爱国主义的。
  观察者网:你们有一个团队?
  高佑思:对,我们有个创业项目叫“唯喔fanTV”,北大师兄方晔顿、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希曼和南开大学的刘小祺是我的合伙人。
  (谈到创业方面,高佑思将他的两位合伙人邀请过来,加入了谈话。他说,他们是他在中国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失败、一起吃苦,“跟他们经历过很多事情,我们已经算是真正的朋友了,我们之间没有中外的区别。”)
以色列小哥的中国梦【续】。。。
  “有些外国人真的想在中国发展,有自己的中国梦”
  观察者网:你们一开始是做体育的?
  方晔顿:是的。我跟高佑思是2014年在北大认识的,因为我们都喜欢足球,就打算从体育的方向切入中西文化领域,开始尝试体育的短视频。
  观察者网:为什么开始做“歪果仁研究协会”?
  方晔顿:“歪研会”这个方向是我们慢慢发现的,我们感觉这一块是很有前景的。因为2014年的时候可能还不这么觉得,但是到了2017年的今天,我就感觉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老外,确实是时间到了一个点。所以两个月前,我们就开始做“歪研会”,让中国人更了解老外眼中的中国。
  去年欧洲杯和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去法国和巴西进行街访,采访对象也都是外国人。不过那边的老外都是不了解中国的老外,我们是跑到人家的主场里面去了;但回到中国以后,就是我们做主场,所以我们的选题都是一些关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有关的:当这些老外来到中国,他们深度参与到中国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们持续跟踪了这个方面。
  高佑思: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一直想把中外文化结合起来,想让更多外国人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我自己就通过这样的体验,发现了新大陆。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外国人都不一样。我在中国生活的外国朋友们,有很多都特别喜欢、特别融入到中国文化;但是我身边的很多中国朋友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我觉得很神奇,这是很大的认知差距。
  其实很多外国人是“老外2.0”的存在,这已经是新的时代了,他们很多人都在玩中国人的APP、中国人的游戏、在中国读大学、会说中国话,而不是傻傻地就来教英语、来旅游或者来学习一两年然后就回国。有些人真的想在中国发展,有自己的中国梦。
  我觉得这个点很值得被研究,我们为什么叫“歪果仁研究协会”?就是外国人来研究中国的一些事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互联网、APP,你怎么用?怎么玩?
  观察者网:你们主要采访的地方是在五道口?
  方晔顿:对。五道口那一圈有清华北大、北林、北影、地质大学、矿业大学啊等等,是学苑路附近、中关村附近所有大学生的一个圣地,大家和朋友约会啊、玩啊、吃啊、文化交流啊都在那个地方,所以五道口有个昵称叫“宇宙中心”。
  另外,从我们的观察来看,那边的老外特别多,尤其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开始在中国读书,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五道口变成了中西文化2.0时代,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
  那里的老外和别的地方的老外不大一样,比如说三里屯的老外可能更职场范儿,因为那边有很多的大使馆、大的外企,他们大多是高管,本身对中国文化并不感冒,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鼓楼很多地方的老外其实是游客。
  而五道口更多的是海外留学生,他们是由衷地想要留在中国,想要深度地在中国生活、跟中国人交朋友。所以这里迸发出来的文化的张力会更大,所以我们称之为“五道口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在五道口的原因。
  高佑思:五道口有很多在中国长期生活的那种非常接地气的外国人。真的,每天采访那些外国人,你会觉得完全没想到有这么有趣的来自各国的、对中国有了解的外国人。你在三里屯或者上海等等其他地方,可能接触不到这样接地气的外国人、有点像中国人的外国人。他们打麻将、玩淘宝、唱中文歌。
  可能在中国人眼中,外国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一般外国人也不这样,他们有自己的Facebook,有自己的歌,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我们是在给大家看一个真正在发展中的新现象。
  观察者网:采访对象是随机找的吗?
  高佑思:对,但是我们经常碰到同一个人……他们都住在五道口,我们有时候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一直在五道口等人,很久,有时候要两天才能拍一个视频,一共有超过十个小时的采访。
  因为每次的主题不一样,很多人有话说,他们就会再来。
  观察者网: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很深的感触吗?
  方晔顿:我经常觉得很惊讶:外国人竟然是这样看问题的?!对同样的社会事件,比如说微信红包、淘宝,他们的观点是带着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还有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所以就很有意思。
  在我看来,这看起来是在讨论中国人的话题,但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张希曼:我基本上跟了每一期节目,和这些老外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老外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更深,经常会出现一些让我们非常非常惊讶的答案,比如说德国的老外,她的妈妈会喜欢打麻将,爸爸会让妈妈赶紧回来做饭,妈妈就说不我要打麻将之类的……这种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其实在海外也会发生,我就觉得非常惊讶。
  而且你会发现老外也会有一个挣扎的过程,他们刚来中国的时候可能不太习惯中国的文化、饮食、娱乐方式、习俗之类的,但是一旦度过了这个融合的过程之后,他们在中国过得还挺顺风顺水的,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挺不错。我觉得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很难想象到的事。
  高佑思:我发现有比我中文好十倍的外国人……真的!我是完全没想到!有个外国人说他在云南住了两年,然后一直在讲他做过的各种非常接地气的事情,完全没想到有这样的外国人。还有会说东北话、北京话的,非常有意思。
  我的视频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和大家的认可,感觉给中国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虽然我们的内容很搞笑,但我们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不是为了玩,我们的内容本身很有营养,你能发现很多你本身不知道的事情,改变对外国人的看法。
  观察者网:你觉得中国人并不很了解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
  高佑思:对,主要是怕,觉得外国人不太懂中国。中国人没有看到在中国生活的老外的另一面,觉得他是个老外,那他肯定不会说中文,他肯定不了解我,他肯定不玩微信,所以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印象其实是有偏见的。也不是说这样的偏见是差的,但这样一来,很多中国人就很怕和外国人沟通,非常怕,我一直深有体会,好像我们是外星人一样。他们怕外国人,因为他们觉得外国人不懂他们。
  但是现在真的越来越多外国人很懂他们,可以越来越舒服地和他们混,可能就是像你旁边的中国朋友一样,他理解你,他同样会哭,他也吃苦,他也花钱,他也在淘宝上买买买,也在看中国的电影。我们想把这样的距离拉近,我觉得这个视频就有这样的效果。
  观察者网:歪果仁研究协会系列视频传播效果很好?
  方晔顿:对,两个月内,平均每期全网播放量超过了1100万,粉丝数量也迅速突破了百万量级。这是令我们自己感到震惊的,大家对于这一块内容的兴趣度超过我的想象。
  我发现00后的英文交流水平是很高的,他们并不很惧怕老外。我们每天会收到很多很多的私信,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特别好奇。我们在B站上也是非常火,那边有更多新锐的00后。
  我觉得受众在我们的视频里面强化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力。其实很多人对于中国的现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有一种不自信的。而这些在中国的老外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以后,其实增强了现在中国人、尤其中国年轻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力,这点我觉得也是另外一个火的原因吧。
  观察者网:你们的团队有多大?
  高佑思:整个流程下来,包括剪辑、导演等等,一共十个人。
  观察者网:这个团队除了你还有其他外国人吗?
  高佑思:没有,都是中国人。
  观察者网:你打算以后都在中国发展了是吗?
  高佑思:是的,我还想找个中国老婆……(迷妹们,机会来了!)
  PS.读者大人们老说,小编你最近怎么总做以色列小哥的视频啊?是不是迷上人家啦?
  咳咳,我承认小哥很帅……但更重要的是,他采访的外国人所表达的观点,令我非常惊讶。就像张希曼所说,“老外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深”,他们在中国过得顺风顺水,“他们有自己的中国梦”。
以色列也被黑白撕裂。。。
   王晋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博士生
  抗议种族歧视的浪潮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
  4月30日,上千名埃塞俄比亚裔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举行游行和集会,抗议警察对埃塞裔以色列人的歧视和暴力行为。从以色列各地赶来的大批埃塞裔以色列人当晚在耶路撒冷数个地点聚集,并封锁了主要道路和轻轨线路进行游行。游行队伍行进到位于市中心的以色列总理官邸附近时,被警方堵截,双方随即发生冲突。示威者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玻璃瓶,造成3名警察受伤。警察随后使用催泪瓦斯和眩晕弹驱散示威者,造成至少12名示威者受伤。——这一幕,和发生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场景是如此相像。
  频发的敏感事件
  此次以色列国内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起因于近些时间接连发生的以色列“黑犹太人”和政府人员之间的冲突。几天前,两名警察殴打一名埃塞裔以军士兵的视频在社交网站流传,在埃塞裔犹太社区引发公愤。在5月3日的游行中,示威者要求以色列政府成立特别委员会对这起事件展开调查,并将施暴者绳之以法。示威者还指责以色列社会存在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并敦促政府采取行动消除这一问题。
  此事刚刚过去不久,以色列国内再度发生类似的敏感事件。上周三,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一名埃塞俄比亚裔以色列公民巴纳赫遭到了以色列人口和移民局(以下简称“移民局”)工作人员的调查。随后巴纳赫表示,“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口出不逊,更对其暴力相加。巴纳赫宣称,自己在街上正常行走时候,遭到了“移民局”工作人员的殴打:“工作人员给我戴上手铐,然后脱了我的鞋子……他们还拿撬棍打我的脚……他们把我塞到车里,我当时很害怕,不知道他们是谁。”巴纳赫坚持认为,以色列“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在殴打他之前,并没有出示任何的相关证件,因此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谁。
  而以色列“移民局”则给出了另外一套完全相反的解释,其工作人员坚称,他们在进行例行盘查时候,要求巴纳赫出示相关证件。而巴纳赫随后不仅不配合工作人员的检查,还开始袭击工作人员。因此工作人员怀疑巴纳赫可能“吸毒”,所以才不得不被迫还击,将他按倒在地。
  不过“移民局”的说辞并没有得到贝尔谢巴当地埃塞尔比亚裔以色列社区的认同。不少人表示,巴纳赫“是个好人”,“他连苍蝇都不舍得打死,怎么会袭击‘移民局’的工作人?”两方说辞彼此相悖,这也导致了巴纳赫事件持续发酵,最终引发埃塞尔比亚裔犹太人在以色列国内的抗议示威活动。
  之所以埃塞裔犹太人如此愤怒,是因为今年年初已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案例。当时一名埃塞裔犹太人马哈利声称,自己遭到了以色列“移民局”工作人员的殴打,甚至“将开水浇在我的身上”。
  数次事件,以色列当局的处理结果都较为一致,即带着相关当事人来到当地的警察机构做笔录,并且等待警察部门的调查结果。然而由于各种调查程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以色列警察机构和“移民局”并不属于一个系统,所以耗时更长;不少以色列埃塞裔犹太人不相信以色列政府部门“自己查自己”,更愿意相信自己社区内的相关言论和表述,因此大游行活动也就不可避免了。
5月3日,一位埃塞裔以色列人在示威冲突中受伤
  民主与犹太属性的冲突
  以色列目前约有12万埃塞俄比亚裔人口,他们被称为“法拉沙人”,是流散到埃塞俄比亚的古犹太人后裔。尽管同样信仰犹太教,但以色列自建国之后一直在争论埃塞裔犹太人“是否真的是犹太人”。1973年以色列宗教人士裁定,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属于犹太人一部分,此后以色列才开始组织力量,多次大规模空运将这些身处非洲的犹太人接回国内,并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安置在南部地区。
  由于经济和文化差异,这些埃塞裔犹太人始终很难融入以色列主流社会。很多埃塞裔犹太人在回到以色列之前,仍然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见过。一下子来到相对发达的以色列,不少人需要大量时间适应社会和现代化生活,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以色列社会的裂痕。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以色列国内的确实存在深深的社会裂痕,比如清运垃圾、打扫卫生、小手艺买卖或者维修人员,往往是埃塞裔犹太人。此外,在普通以色列民众中间,仍然存在着对于埃塞裔犹太人的某种心理歧视。当然一般情况下犹太青年人的这种歧视较少,但在中年尤其是老年犹太人心中普遍存在。
  埃塞裔犹太人之所以会经常遭到“移民机构”的盘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不少非洲偷渡者往往通过埃塞裔犹太人社区的地下组织偷渡到以色列谋生,而由于无法通过外表区分埃裔犹太人和非洲尤其是苏丹、厄立特里亚偷渡者,以色列政府机构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盘查来打击偷渡者。
  另一方面,以色列尽管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犹太国家”。独特的“犹太国家”属性,使得以色列对于外来人口较为排斥。以色列国内相关的移民法令和外籍劳工法令都十分严苛,严禁外籍公民、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公民随意进出以色列。笔者不少中国人朋友,如果手持普通护照,往往会在机场、火车站和公交车站遭到盘查,不少人在大街上正常逛街和旅游时候也会遭到以色列相关人员的盘问。尽管这些盘问大多是例行盘问,有着更多的安全考量,但很多时候也包含了一些歧视性措施:比如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一般很快放行,而如果是中国人和东南亚人,往往要反复盘问,并且经过几番检查之后才会最终放行。笔者的不少朋友道出了其中原委:在大多数以色列人看来,中国人、印度人和东南亚人的区别并不大,来自“穷国家”,因此必须严加检查。
  复杂的社会群体
  尽管人们一想到以色列,往往会第一时间同“犹太人国家”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以色列国内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裂痕。以色列只有800万人口,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群体,即居于多数的犹太人和人口处于少数的非犹太人(包括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切尔克斯人等,总人数约160万左右)。从宗教上看,虽然犹太人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犹太人曾经长期的流散在世界各地,深受不同文化风俗的影响,加之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因此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呈现出了不同的种族特征。
  进一步来说,大致可将以色列国内犹太人分为五类:长期生活在中欧和东欧的犹太人及其后裔——阿兹肯纳齐,长期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以及拉美地区的犹太人及其后裔——赛法儿地,长期生活在亚非地区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东方犹太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空运回以色列的的犹太人及其后裔——贝塔犹太人(也成黑犹太人),以及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俄裔犹太人(也成“俄罗斯人”)。长期以来,阿兹肯纳齐犹太人在以色列社会中占据着中上层,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拥有极大的社会资源。
  而从宗教信仰方面看,以色列社会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大类:即犹太教信徒、基督徒、伊斯兰教信徒以及世俗主义者。每一类又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以犹太教为例,犹太教信徒中有严格遵守犹太教规的正统犹太教徒,以及不严格遵守犹太教教义的改良犹太教教徒,而正统犹太教教徒中又可以划分为极端正统派和温和正统派,改良犹太教教派也包括传统教派、革新教派等不同派别。
  不同的种族特征,不同的宗教信仰,使得整个以色列国内不同群体之间,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以及政治议题的意见分歧巨大。而这种分歧,在以色列特殊政体当中表现的更为显著。以色列实施的是一院制的议会制度,议会由120席组成,只有在议会中占据超过半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才可以组阁执政。而从以色列1948年建国到现在的近70年历史中,没有一个政党能在选举当中获得超过半数的席位,历届政府都是通过联合不同的党派得以建立的。由于所有议员都是经过民众投票选举才获得当选的,因此以色列议会的这种“碎化”状态,也反应出了以色列国内不同族群之间深刻的裂痕。
  以色列国内长期存在着的种族歧视,严重阻碍了以色列国内各个不同犹太人社团的团结与和谐。应当指出的是,以色列存在的歧视现象并不是政府有意为之,更多是源自于以色列国内社会民间的自发意识。从这个方面上讲,以色列国内爆发的游行示威行动,是社会不同族群和不同社区之间“先天失调”的结果,是以色列社会未来发展中不得不认真思考并且解决的社会难题。
以色列餐厅狂宰中国游客 一顿烤串近3万元。。。
  据英媒报道,以色列入境旅游运营商协会会长约瑟夫·法塔勒将一张账单照片发到网上,告诫旅游界不要把中国游客当作“傻瓜”。照片显示,去年7月,8名中国游客在以色列小镇阿布高什的“阿布高什”餐厅用餐时,被收取了1.65万新锡克尔(约合2.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而正常情况下,在这里用餐的费用在几百人民币左右。以色列入境旅游运营商协会主席说,“这家餐馆的做法正是在亲手摧毁以色列潜在的中国游客市场。”
阿布高什餐厅
  据英国《泰晤士报》9月8日报道,这家叫做“阿布高什”的餐厅位于与以色列村庄同名的阿布高什村,坐落在耶路撒冷以西的山区,是以色列鹰嘴豆泥酱之都,那里绝大多数餐厅的价位都比较便宜,通常一顿饭的花费大概在几百人民币左右。
  “阿布高什”餐厅的广告宣传说“双人餐”大约消费45英镑(约合400元人民币)。可是,今年7月,它却收了一个8人的中国旅行团天价餐费:一顿烤肉1.65万新锡克尔(约合2.92万元人民币)。账单里包含5900新锡克尔(约合1.04万元人民币)的酒水费、1300新锡克尔(约合2300元人民币)的甜点费和4000新锡克尔(约合7000元人民币)的包厢使用费和其他费用。雪上加霜的是,虽然账单上写明“不包括服务费”,但据称这份账单中还是加上了1500新锡克尔(约合2650元人民币) 的服务费。
  9月4日,以色列入境旅游运营商协会会长约瑟夫·法塔勒将这顿饭账单的照片发到了网上,并宣称这些中国游客被骗了,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面对这样的指控,这家餐馆的负责人努力为自己辩解。该餐馆负责人之一乔达特•易卜拉欣告诉《卫报》记者,这批中国人要求周五预订餐厅一半座位,而这是一周当中生意最好的一晚。“他们甚至订了烤全羊,一只三十公斤的羔羊”,他说,“阿布高什餐馆非常有名,25年来,它在国内外都广为人知。游客们会到阿布高什餐馆‘朝圣’而不选择去其他地方,有些人,包括在特拉维斯的人都因此心生嫉妒。”但这队中国游客否认自己如此铺张浪费。
  以色列旅游业协会的优素福·法塔勒也说,这批中国人只在餐厅吃了四个小时,订了一个私人包间,而不是一半座位,餐厅也没有上30公斤的羊肉。他还说:“当然,中国人有十亿,但他们并不都是傻瓜。”
  据了解,中国赴以色列旅游的游客数量增长迅速。以2016年7月为例,到以色列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达到了7000人,而2015年7月,仅有3400名中国游客赴以色列旅游。
  以色列入境旅游运营商协会主席在网上发言称,“这些中国游客不会再回到以色列,也不会再推荐他们的朋友参观以色列。以欺骗顾客的方式经营生意是不可靠的。这家餐馆的做法正是在亲手摧毁以色列潜在的中国游客市场。”
“不爱国的阿拉伯裔应被斩首”。。。
  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在参加一场有关选举的会议中语出惊人。他声称,那些不忠于以色列的阿拉伯裔公民应当被斩首。
  据以色列媒体《国土报》消息,以色列外长利伯曼是在以城市海尔兹利亚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出席一场有关大选的会议时,作出上述言论的。在周日的会议上,利伯曼引用经典著作《以斯帖记》中的故事:“任何与我们站在一起的人将会拥有一切——甚至半个王国。”据观察者网查询,在这部犹太人的经典中,记录了犹太血统的波斯王后以斯帖如何依靠机智,说服波斯国王亚哈随鲁王停止灭绝犹太人的故事。
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语出惊人,要把不忠于国家的阿拉伯裔公民斩首
  至于那些不忠于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呢?他们的命运就要两说了。利伯曼措辞强硬:“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我们需要拾起斧头,砍下他们的头颅。否则,我们将无法生存。”
  以色列阿拉伯裔政治家、阿拉伯复兴运动党领袖艾哈迈德·提比认为,利伯曼的言论可能会导致某种犹太人版本的“伊斯兰国”极端团体。
  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提比周一倡议,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才能够在人们的脑海里驱除“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获得尽可能多的席位并主动参与到选举中来。“只有我们越发强大,那种犹太人版的‘伊斯兰国’才会变得弱小。”
提比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在周日的会议上,利伯曼还重申了支持至少让部分阿拉伯公民改宗犹太教的立场。
  “乌姆阿法姆(以色列北部城市,大部分居民为穆斯林——观察者网注)不应当成为以色列的国中之国。那些在‘灾难日’(Nakba Day,继以色列1948年宣布独立后,巴勒斯坦人于每年5月15日纪念在巴以冲突中被迫离开家园的阿拉伯人——观察者网注)里举起黑旗的以色列公民,依我看,他们完全可以离开。我很乐意把他们都送给阿布·马赞(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别名——观察者网注)。”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内阁曾于去年年底(12月23日)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以色列定义为“犹太国家”,阿拉伯语也将随这项法案失去国语地位。
以色列军人抓8岁巴勒斯坦小男孩 让他指认投掷燃烧瓶和石块者。。。
  3月23日,总部设在以色列的一个人权组织发布的一则视频引起了中东以及西方媒体不小的骚动。视频中,几个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围住一个巴勒斯坦惊慌失措的小男孩在问话。
  事发时间是当地时间3月19日的中午,地点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交界的争议地区阿尔巴镇(Kiryat Arba),视频中的男孩名叫苏菲安·阿布·希塔赫(Sufian Abu Hitah),今年8岁。
  当天苏菲安的妈妈阿玛尼(Amani)带他去外公外婆家,中午她让苏菲安接6岁的弟弟穆罕默德一起去外婆家吃午饭。苏菲安穿上鞋准备出门接弟弟时,发现自己的一个玩具丢失了,到处寻找,就在这时,巡逻的15名以色列士兵找上了门来。
三名以色列士兵围住了苏菲安
苏菲安十分害怕
  按照该人权组织的描述,两个身材魁梧的以色列士兵上前抓住了苏菲安的胳膊,并把他带到邻居家里,让他指认是谁之前朝以色列士兵扔了燃烧瓶和石块。
苏菲安被带着去指认投掷燃烧瓶和石块的凶手
苏菲安的妈妈(灰色头巾者)情绪激动
  这时有目击者赶紧通知了苏菲安的妈妈阿玛尼,说她儿子被以色列士兵抓走了。阿玛尼急忙冲出门外,发现以色列士兵正抓着苏菲安的胳膊挨家挨户地指认。阿玛尼上前央求士兵放过他儿子,并且解释儿子是来外公外婆家做客的,对周围的人和事并不熟悉。
不少巴勒斯坦妇女上前抗议
  以色列士兵刚开始并没有理会他妈妈的解释,不过半小时之后,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妇女围过来为小苏菲安说情,并抗议以色列士兵的做法。
苏菲安回到母亲的身边
  大约一个多小时之后,以色列士兵最终放走了苏菲安。
  那么,制作并上传视频的人权组织又是一群什么人呢?
  该组织是一个名叫B'Tselem的非政府组织,旨在揭露巴以冲突中以色列是如何欺凌、侵害巴勒斯坦聚居地的人权,该组织的名字取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希伯来语。他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常设机构,目前的执行主管是哈盖·艾尔·艾德(Hagai El-Ad),在任上两年有余,而且他还是美国赫芬顿邮报的专栏评论员,同时也是美国LGBT(跨性别及同性恋群体)权益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今年1月,该人权组织还发布视频,显示以色列士兵强行
摸巴勒斯坦妇女的胸,以检查她有没有携带人体炸弹
  在B'Tselem的官方网站上,以图片、视频和文字等方式列举着大量的以色列军人的“暴行”。
在该人权组织的官方网站上,列举着林林总总的以色列方面非人道的行为:
强行没收巴勒斯坦人的商店,巴勒斯坦男孩在以色列的医院里没有得到足够
的治疗最终死亡,以色列士兵非法监禁巴勒斯坦人……等等
  2011年,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尔曼(Lieberman)曾公开抨击该人权组织为恐怖分子张目,损伤了以色列军人的形象和国防士气。
  事发地阿尔巴镇是以色列聚居区,超过7000名以色列人在此地长居,不过按照国际法公约,此地被以色列单独划为聚居地是非法的。
  去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重申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违反国际法”,敦促以色列停止一切定居点活动。这是联合国安理会36年来首次通过有关以色列定居点的决议。
  该视频上传到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之后有了12万多的点击数,世界各国的网民对此的评论则呈现出高度分裂的状态:
阅读了,谢谢!
莫言,愧疚。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班社会逛菜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