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国家社会保障障的投入力度有多大

可失、时不再来;二是“十二五”的民生主张不宜再零;遵循社会建设的规律;政府转型促整体突破;【“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展望】;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从国际方面看,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中,国际社会遭遇;从国内情况看,经过前30年的摸索和后30年的非均;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以;21/32;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
可失、时不再来;二是“十二五”的民生主张不宜再零敲碎打,而应整体筹划,进行制度性安排。
缩小收入差距“给个说法”。过去的五年规划对居民收入问题有所关注,但一般只有两个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且后者的增长速度往往高于前者,收入差距不减反增。“十二五”规划应当对缩小收入差距有一个导向,比如“十二五”末基尼系数缩小多少个百分点,应该给一个说法。统筹解决城乡低收入增长的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的问题。比如做GDP增长规划的同时,也可以做一个居民收入增长,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规划,把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信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会使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目标得以实现。 遵循社会建设的规律。社会建设不只是一个投入的问题,长远看应着眼体制建设。比如公众非常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在现有体制下,如果只是增加投入,能不能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包括各地正进行的保障住房建设,也需考虑可能伴随的效率低下、权力寻租问题。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创新政府方式,创造条件让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保障也好,公共服务也好,过去都是比较简单地做加法,补丁上加补丁,“十二五”应考虑不再零敲碎打,而是进行一个制度性的安排。 政府转型促整体突破。无论是调整收入分配,还是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势必造成政府一般财务预算盈余的减少。政府让利于民的动力有多大,决定了“十二五”规划能落实多少民生主张。地方有经济增长的政绩压力,但政府要敢于拿出钱来发展民生。比如政府出十个亿成立一个农民发展投资公司,不直接投资,而到银行贷款,放大8倍就变成80亿,用这些钱支持农业项目,小城镇建设、农业发展,一个一个项目来做,把大压力变成小压力。 【“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展望】 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当60年的风雨刚刚飘过,中国经济也将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是一个新甲子的起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许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说“十二五”是新甲子的起点,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历史新进程的开始。也就是随着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以更大的基数向美元水平提升,中国社会将步入又一个快速升级阶段。这种升级不仅有消费形态上的变化,有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从国际方面看,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中,国际社会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漫长的东西方冷战。这是一种以古典的对抗性思维为特征的国际竞争。而在经济上,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的全球性掠夺、核能与IT技术的研发,以及迅速从军事工业向民用商业的转化,整个世界因此而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姿态站了起来,极不容易。现在,当IT技术引领的世界经济增长早已步入衰减期,全球经济需要有新的增长点来促发新一轮增长时,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出发点的绿色经济,正在以全球性对话与协作的方式跃跃欲试。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再平衡的方式,消解由IT技术诱发而来的经济与金融泡沫,使失衡多年的世界经济重新步入相对均衡的运行轨道。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在由传统的硬性对抗转变为柔性化的软实力竞争。在此过程中,中国将处在什么位置呢?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前30年的摸索和后30年的非均衡发展,中国经济从几度濒危,到持续高速发展,有了极大跨越。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社会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也迅速全面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早已不可逆转。 但是在以先行先试的方式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开展的各种改革探索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比如,在应对国内外不同需求的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在投资、消费、进出口结构,以及国民收入一、二次分配等方面,特别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社会阶层的财富差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到了需要用系统性措施加以治理的关键时刻。全面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需要从经济的体表深入到人文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有力推进。零敲碎打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以往相比,无论在难度上,还是在性质上,都有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大背景下,需要以平衡内外需供求结构为突破口,有效应对国际贸易问题、金融问题,处理好内外需关系;另一方面,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要逐步有效地化解各种影响全局的结构性矛盾。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从过去的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增长转变;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来经济活动的人文考量,而不是某个局部的问题。由此观察,“十二五”是一个历史新时期的开始。新起点、新环境、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课题、新矛盾和新问题,今后五年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一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二是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 21 / 32
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空间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是以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为目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五是以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丰富开放的内涵,提高开放的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由于外部需求萎缩,“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同时表现出与信息化、重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将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工业占GDP比重总体变化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将发生剧烈转变,即从“十一五”时期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以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制造业为主导转变,同时产品结构会发生由生产资料为主向消费资料为主的转变,其中汽车是其代表性产品。 一、内需逐步对外需的替代将成为基本趋势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消费过剩”危机,对应的是中国的“生产过剩”困境。此前,美国失衡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能够维持20年,主要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生产过剩对冲了美国的消费过剩。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消费能力下降,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出口需求的减少,一旦出口这一动力消失,其给我国GDP直接带来的就有1―2个百分点的损失。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2009年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如果再加上外需减少对投资和消费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将更快。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仅是美国,而且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难以出现实质性复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加速国内的经济调整,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到刺激内需上。 二、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工业化将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特征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工业中的重工业,主要是钢铁、有色冶金、炼油、化工、水泥、电力和包括汽车在内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建筑业和一次资源产业不属于这一范畴。重化工业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四、主导产业将由重化工业逐步过渡到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器人、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航天器、汽车及机床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有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在GDP中占有较大或主要份额。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稳步小幅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十二五”期间仍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高比重,此后开始回落;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工业内部结构变化较为剧烈,高加工度制造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其比重由2005年的28.1%上升至2015年的33.6%;轻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21.3%逐步小幅下降至2015年的19%;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50.6%逐步下降至2015年的47.4%左右。
五、“刘易斯转折点”将在“十二五”期间到来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市场将迎来“刘易斯转折点” 首先,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之后,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也降到了较低水平,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从80年代也开始了下降的过程,并且在21世纪以来下降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在2017年左右停止增长。如果我们把劳动年龄人口看作劳动力供给的基础的话,上述趋势也就意味着在经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增长阶段之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初见端倪。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近年来劳动力工资出现了较快上涨。随着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大大加深。据估计,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了2亿,这些原来的农业劳动力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此前几年,这种劳动力几乎一直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工资水平极低。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工资出现了较快的上涨趋势,这从各地近年来频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可见一斑。 最后,近年来出现在南方的“民工荒”昭示了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的一个直接迹象是前几年出现在南方的“民工荒”现象。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 【“十二五”规划中国社会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也越来越关注。“十二五”时期(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5年,也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最后5年,对中国和世界发展都是关键时期。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把握好“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及政策取向,对于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至关重要。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土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远高于“翻两番”的增长率(7.2%)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增长率(7.5%),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是不容质疑的,因此中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应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的社会发展。他强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大的前提是社会主义,要考虑全国各地区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全面共同发展,因此,中国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中上等的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不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也不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导向的。他总结说,中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框架应是以人为本为核心;消费增长、社会保障为主线;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条件;体制改革为动力;协调各方面关系为途径;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的。 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这是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目标,也是“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经济增长。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就是要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物价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促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事业等改革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在经济发展中,以刺激消费增长为主线,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扩大消费来扩大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保证经济增长。副线是出口增长,鼓励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在社会发展中,以社会保障为主线,下大力气促进社会保障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以人为本,就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了,以人为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目前中国发展的难点也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收入分配结构上进行调整:在农村进一步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在东部地区关注“效率”,在中西部地区关注“公平”,加大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增加工资等各种方式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运用”遗产税“、”赠与税“、”不动产税“等税收和其他形式调节收入差距。二是弱化中央政府的计划职能,赋予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更多的自主发展经济社会的权力,逐步形 23 / 32
成以省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在经济增长目标方面,中国“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42万亿元,人均GDP将接近3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4年标准,中国由下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专家判断,中国的GDP的生产结构在未来15年呈现以下趋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趋于下降,达到45%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上升,也达到45%左右。从GDP的使用结构看,在“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费比重则上升到接近50%。 未来五年中国社会发展具体目标为: 一是人口和城镇化水平。2015年的人口总量不突破13.8亿人,城镇人口突破8.3亿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二是就业率。“十二五”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促进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制度安排上。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要通过发展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政府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就业困难地区的再就业工作。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登记失业率。在“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工作要有实质性推进。尤其要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建设的不平衡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工作重点包括: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力争2015年农村参保率达到80%:在建立和完善基础养老金的省级统筹的基础上,为实现全国统筹打好基础。完善做实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办法途径。二,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70%的农村人口。三,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十二五”期间,针对低收入居民的特殊需要和实际困难,逐步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在内的各项特殊需要救助制度。四是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四是平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大学入学率达到6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五是R&D投入占GDP比重,国家对R&D的投入达到GDP的2.5%,科技实力总水平进入世界前10名: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产值比2010年提高两倍;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达到10%,企业R&D投入的份额占到70%;半导体晶片产值占全国GDP的1.0%(中等资讯化社会水平)。 六是资源和环境发展目标,从能源总产量与可开采量来看,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3亿吨以上,石油2亿吨以上,天然气1600亿立方米以上,地面抽采煤层气100亿立方米,铁、铜、铝土矿、钾盐等重要矿产国内保障程度保持现有水平或得到提高: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平明显提高,重要优势矿产开采总量得到有效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断优化。到2015年,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10%以上,完成约50处重要矿产地储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平均提高约5个百分点。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区土地复垦状况明显改善;到2015年,新建和生产矿山的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以上,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达到30%以上。 七是耕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方面,2015年的耕地面积不低于18.1亿亩,粮食作物播种比重不低于64.7%,单产要达到326公斤/亩。在森林覆盖率方面,2015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 八是可再生能源比例应该从现在的8%再提高十几个百分点;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清洁煤炭消费比例:单位GDP能耗再提高1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 【“十二五”规划中国企业发展展望】 看看世界500强的榜单,2009年世界500强中内地企业共有34家, 2008年内地企业25家,2007年内地企业22家,2006年内地企业19家。透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许多企业渡过了生存期,海尔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正承受前所未有的“高原反应”。无疑,“十一五”期间这些企业对“不良反应”开始适应,并进入不断探索,以寻求突破。“十一五”时期更多的是试验、探索、纠偏、找路,那么经历了这些之后,中国企业的能力和综合实力会逐步提升。未来的“十二五”将是这些企业调整和突破的关键时期。 中国企业能突破了现有的地位和格局,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才华,赢得一些之地,甚至取得领先地位;不能突破,意味着可能丧失现有的地位,甚至退出竞争舞台。事实上,“十二五”这样一个时间段正好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从中国的发展历史和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聪明顽强来看,真正的世界级企业一定会涌现。可以预料 “十二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非国有的中国企业跨入世界500强行列,华为、海尔、联想、美的等,只有这些企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才能真正展示中国制造的实力,也才能真正说明中国经济的真实实力,也才能说明中国在世界 24 / 32
的地位真正走向复兴。 目前,中国企业又到了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未雨绸缪,未来的“十二五”将是“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和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之所以提到产业转型和跨越提升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 1、从“机会派”到“实力派” 中国企业的起家和发展,大多是依靠把握市场机会发展起来的,但发展到现在,市场的机会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比比皆是,那样易于辨识和把握,企业的竞争正在由以前的“机会竞争”发展到“综合实力”的竞争。目前许多企业仍然是机会导向的思维和竞争模式,显然这是无法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要求,综合竞争力才是中国企业未来真正决胜的关键。中国企业需要的是从目前的“机会派”向“实力派”的转型。 2、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品牌” 低成本劳动力、超强的模仿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带来的“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正在大幅提升中国的影响力。随着进一步发展,这种影响力也在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品牌缺失正在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下苦力,不赚钱,给别人打工,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政府首次的全球广告就证明了中国制造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也意味着未来从中国制造向世界品牌转型的开始。接下来的“十二五”将会成为中国的世界级品牌塑造的关键时期。 3、从“跟随者”到“领先者” 中国企业的规模在上升,但其发展的模式仍没有质的突破,在行业中仍然处于跟随者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不掌握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单一、系统管理能力偏弱、规模大而盈利能力不强。在企业成长和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过程中,中国企业仍然处在弱势地位。海尔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转型,显示中国企业从跟随者正在走向领先者。联想集团购并IBMPC业务显然也是寻求产业地位的提升,并借此一跃成为电脑行业的前三名。可以遇见,未来的“十二五”时期,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真正能完成从行业跟随者到领先者的成长。 4、从“短跑冠军”到“长跑冠军” 中国企业从“十一五”甚至更早就提出了,要做百年企业,要基业常青,但口中喊的是一回事,行动上是另一回事。在实际竞争中仍然是以各种短视的招法为主要竞争手段。支配中国企业的管理思维和行为仍然是以短期利益为导向的,综观那些世界级企业,“十二五”期间,中国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一批优秀企业都将进入真正的而立之年,而这一时间正是考验企业生死的关键时刻。中国企业能够度过这一时期,并开始和逐步适应“高原反应”,将能真正实现从“短跑冠军”到“长跑冠军”的跨越。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转型正处于一个跨越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节点,前面无路可寻,成败则影响较大。探索的大幕已经拉开,未来就看能力有没有提升,能不能突破?“十二五”无疑将是转型取得跨越和突破的关键时间节点。有鉴于“十二五”时期的关键和其作用的重要,“十二五”规划对中国企业来说就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国企业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注意企业发展的前瞻性、突破性、创新性。 【“十二五”规划中国城市发展展望】 继2004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推出《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之后,中国城市论坛峰会再次发布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报告在全面评估中国城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城市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影响着世界发展的进程。到2008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6%,我国的城市人口已达到6.07亿。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或者说,我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增长将带来交通、环境、能源、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些结构的变化又将引发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这三大革命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基于这个判断,“十二五”期间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 专家预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虽然国际金融危机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但这场危机必将会过去,中国经济必将率先复苏,并有望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后危机时代将呈现十个方面新的趋势。 一是世界经济“回归实业”。二是世界金融体系正在重建,世界经济政治新格局正在重新洗牌,中国有理由成为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主角之一。三是城市经济进入高成本时代。四是通货膨胀与紧缩并存。五是政府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六是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七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后占有更大发展先机和空间。八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率降低储蓄率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依靠出口拉动增长已不现实。九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十是国进民 25 / 32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7国家十二五规划研究等内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 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  全国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比较研究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各地十二五规划比较全国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比较研究( 全国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比较研究(一) 2011-11...  国家十二五规划研究国家十二五规划研究隐藏&&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 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  国家十二五规划分析研究_能源/化工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国家十二五规划分析研究 十二五规划全文分析研究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附十二... 51页 5财富值 聊北京胡同,说城市规划,谈... 9页 免费 北京胡同保护规划研究 2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  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指南_专业资料。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指南: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扬州市十二五规划选题指南:一、重大课题选项 1 ...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与中国发展问题研究》1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 “十二五”规划与中国发展问题研究》1 题型:是非题(每题:2.0 分) 1 中国工业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