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金汇金融有被骗的吗是P2P吗?可以贷款吗?

金汇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的个人客户有效资产证明文件包含哪些?_ P2P问答-希财新金融问答
当前位置: >
> 金汇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的个人客户有效资产证明文件包含哪些?
金汇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的个人客户有效资产证明文件包含哪些?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的个人客户有效资产证明文件包含哪些呢?
最佳答案:
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以上证明文件涉及到夫妻双方合计收入的,除提供相关收入证明外,还需提供结婚证、户口簿或其他夫妻关系的证明文件。
该回答是否解决您的问题?
该回答是否解决您的问题?已提交
相关问题推荐
对于新客户有什么适合的产品呢?
提现资金当日是否计息,相应利息是否随提现资金到账?
如何操作充值呢?
转让成功后资金什么时候到账呢?
如何查询累计收益呢?
看过该问题的人还看了
P2P问答排行
P2P相关专题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P2P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一看五则小故事  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从盲目到理性,每个理财人的心态和观念转变总会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作为新生事物,在诞生之初就伴随着的乱象与争议。对于者而言,“花钱买教训”是最为刻骨铭心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惨痛的教训并非不可避免。  一般来讲,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程度取决于该事物的外在表现,对某一个特征的过分渲染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和扭曲。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当平台过分强调高收益、期限短等产品特征时,用户自然会对形成相应的认知。反过来如果平台方在宣传产品高收益等特征的同时告知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不会导致盲目情况发生。  很多的往往是看到高的收益就不能自拔,投资者注重产品收益,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投资人对互联网金融热衷的原因,没有高的收益就不会有投资人的出现,但是平台方如果只向用户强调收益,就是平台方的过错,这也是导致目前认知出现脱节的主要原因。我们投资一家,要多看看平台的安全性,这就是先赚钱还是先保值的一种说法了。多学习一些理财金融知识,才能在投资中降低风险。  认识到投资者风险教育的重要性之后,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以身作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对于平台方来讲也是一个筛选用户的过程,以保证留存用户具备必要的风险认知能力和投资理性。以为例,它是以银行未到期的作为,风险极低,回报较高,所有交易全程平台都无法接触用户资金,资金流向非常透明,极为安全,对于想要理财的朋友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都有了自己的判断,衷心的祝愿大家都可以掌握上述观点,做一个真正的理财达人。《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二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理财,从盲目到理性,每个理财人的心态和观念转变总会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诞生之初就伴随着的乱象与争议。对于投资者而言,“花钱买教训”是最为刻骨铭心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惨痛的教训并非不可避免。  一般来讲,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程度取决于该事物的外在表现,对某一个特征的过分渲染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和扭曲。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当平台过分强调高收益、期限短等产品特征时,用户自然会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形成相应的认知。反过来如果平台方在宣传产品高收益等特征的同时告知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不会导致盲目投资的情况发生。  很多的投资人往往是看到高的收益就不能自拔,投资者注重产品收益,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投资人对互联网金融热衷的原因,没有高的收益就不会有投资人的出现,但是平台方如果只向用户强调收益,就是平台方的过错,这也是导致目前投资者理财认知出现脱节的主要原因。我们投资一家理财平台,要多看看平台的安全性,这就是先赚钱还是先保值的一种说法了。多学习一些理财金融知识,才能在投资中降低风险。  认识到投资者风险教育的重要性之后,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以身作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对于平台方来讲也是一个筛选用户的过程,以保证留存用户具备必要的风险认知能力和投资理性。以爱银承为例,它是以银行未到期的承兑作为票据投资项目,风险极低,回报较高,所有交易全程平台都无法接触用户资金,资金流向非常透明,极为安全,对于想要理财的朋友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如何理财都有了自己的判断,衷心的祝愿大家都可以掌握上述观点,做一个真正的理财达人。《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三这个社会普遍缺钱。企业家说,我缺钱,最近看到好几个项目想投资,想扩大规模,扩大生产力,我需要资金。未婚青年说,我需要付首付的钱,年纪大了,等着结婚呐。女孩说,圣罗兰那套新出的彩妆要2000多,还有迪奥的,还有......我都没买,没衣服换了,又出了很多新款式。旅行达人说,哇,地球上还有那么多地方,我未曾到达过,好想去呀,可我需要钱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为了某个目标,需要达成目标,你需要找到实现的方法。可找来找去,貌似,只要有钱,便可以实现。人类财富的聚集,代表了某群人社会资源占比能力的体现。社会财富以统一货币来衡量你拥有的社会资源总量。钱就是这个总量的兑换单位,一切的服务、产品、交易都可以被定价。所以,只要金钱还是这个社会用来衡量资源占有量的标尺。那么人对于财富金钱的追求就不会停止。获得金钱财富的两种类型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你社会资源占有量的总和。获得更多可支配的资源。获取更多可支配的资源,最直接的就是统一的资源衡量单位,货币。其实也可以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其它有价值的物权。比如说,你可以帮别人搞到低息贷款,这就是你的价值,也可以商品化。那么获得金钱财富,就可以理解为,你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范围。长期且可随意支配这是你自己的积累财富,拥有绝对支配权。短期且需要按条件支配这就是你通过资源交换获取的,比如你付出利息,可以借到100万使用1个月。当我们长期且可随意支配的社会资源不足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获取短期且按条件支配的社会资源。就是借钱的行为。借钱在当前社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所以,并不用感到惊讶。年轻人,企业家有银行负债。欠钱的状态到哪里都存在。合理利用短期且需要条件支配的社会资源,是大多数人必须的选择。所以,以上分类的两种可支配的社会资源,就是你获取财富积累的途径。1、赚取更多可支配社会资源/财富。2、利用短期且有条件支配的社会资源/财富为己所用,创造更多积累可随意支配社会资源的机会。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懂得这里面的意义所在。看透社会财富积累的本质。在无意识的人看来,花1万元跟财经作家吴晓波共进一次晚餐,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行为。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这顿晚餐的意义和背后的价值,远远不止吃了一顿饭这么简单,你要看到可以通过这顿饭获取支配更多社会资源的可能性。回到借钱这件事,同样的道理,借钱的本质是为了获取更多可支配的社会资源,而不是为了消费,如果单纯从这个层面来讲。国内银行对于负债的定位,就是简单且粗浅的。并没有教会人们合理负债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所以,在我看来,北先生教会大家申请更多的、拿到更高的额度,其实还有更深层的一方面原因。并不是,也不仅仅是打这么简单的操作。而是,为了获取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虽然信用卡的资金属于短暂且有条件支配的社会资源,但如果利用的好,能够在你的创业初期、生活便利性各个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你需要付出的成本仅仅是年化6-7%个点的利息。有人也许觉得,这种年化利息也是很高的嘛,对,看起来很高哦,如果你去国外调查一下就会发现,的单笔刷卡费率普遍高于2%,国内企业向银行发起的的成本,超过年化20%以上的已经是普遍现象了,所以,你还以为6-7%个点的成本高,那你也只能用你自己的钱干点事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关注硬抵押平台,有抵押才安全!上海借贷网http://www.51qed.com/可靠http://www.51qed.com/ask/view-21325.html安全http://www.51qed.com/forex/detail-fxcompany-303.html《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四导语: 我不爱钱 ,闷骚的人可能会这么说,但这恰恰可能是他们缺钱的原因。你身边有这种骚里骚气的人吗?经常听得到他们说
我不爱钱 ,一副对钱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比任何一个人都爱钱,骨子里锱铢必较,巴不得占尽全世界的小便宜。上网淘个东西可以货比 100 家,最终为省下的五毛钱洋洋得意;甚至计较每一条信息费的支出划算与否;每次打车时都装逼,漫不经意地让你坐到副驾驶的座位上;明明说好的他请客吃饭,可他总在最后掉链子,要么是酒醉,要么是就是去洗手间就很久也不出来。更可恨的是,他们还经常叫嚣着要请你吃饭,请你喝酒。现实中,这样的人不占少数,但总体比例相对小众。我真正想传达的意思在于,我们没必要表现出
的样子,中国人是一个比较耻于谈钱的民族,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得深入一些,就会发现在赚钱这条路上,我们做得真的不够好。赚钱就好比恋爱,也许你和我都对彼此有好感,但我们都害怕说出口,那么我们在一起的机会就变得很渺茫,究其原因,核心在于我们只是喜欢,谈不上爱和深爱;赚钱亦然,没有人不喜欢钱,但很多人谈不上爱钱!所以,赚得多很开心,但赚得少也无所谓。如果深爱一个人,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对方,绞尽脑汁去追求 Ta.赚钱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很爱钱,那么我们会十分留意身边赚钱的机会,我们会集中注意力,调动脑细胞去研究到底怎么赚钱。我想,这是我们大多数穷人的通病,这也是为什么
的人很难成为有钱人的核心原因之一。你是在赚钱还是在挣钱?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这么一段话:挣钱的
字旁加一个争取的
字,这表明财富是要脚踏实地、花大力气动手去做的;而赚钱的
字旁加一个兼并重组的
代表财富和资本,赚钱这种模式其实代表的是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挣钱与赚钱,表面上看是赢取财富的不同路子,其实是指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很多读者可能会想, 对,我要先挣钱,这样才有希望拿‘挣’的钱去‘赚’钱。All right,我们换个思路:我们的资本有哪些?——比如力气、时间、精力、想象力、创造力、技能等等都是我们的资本。老板付给我们薪水,就是在购买我们的时间、技能等各种资本,即我们自己本身就是钱,但很多人对钱的唯一定义是:钱就是银行卡里的数字、房产以及钱包里的纸币——认为这些才能算是资产。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致使我们很多人廉价出售自己
真正的资产
去换取附带的资产衍生物——钱。而且,这也是很多人觉得
没钱,所以没办法创业
的原因。在我们所有的资产中,最大的资产是时间;最昂贵的成本是机会成本,而且这种成本往往是看不见的,非常容易被我们忽略掉。前天晚上,我辅导了一位南方的学员,她的目标是在未来的 5-8 年时间内,Get 全国造价工程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以后,开始着手写作,如果时间允许再开拓自己的画画爱好。这位姑娘很有写作天赋,从小,学得最好的科目就是语文,她的文字功底特别深厚,能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得很有张力和劲道,读其文仿佛可以触摸到她的情感。而在职场中,她的表现并不乐观,虽在体制内呆了 5 年,但人际关系依然是一个让她头疼的问题,关键是她不喜欢造价方面的工作。要经常跟着项目到全国各地奔波,长期呆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曾几度提出辞职
未遂 ,因为没想好辞职以后的路怎么走,所以家人极力反对。我们聊了理想、家庭、性格和工作,经过两小时的探讨,最终决定先维持现有的工作,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当她的写作有所起色时,再与家人商量辞职事宜。我们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
的维度:我怎么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焦点放在更多的钱。这会导致我们怎样的行为呢?——拼命投入,甚至牺牲健康为代价,比如加班、熬夜。 挣钱思维
最大思维漏洞在于没有考量投入和产出比。而
的威力在于:我投入哪部分资产才能换来更多的钱,而且,如何让投入的资产产生最大化的价值。举例: 田忌赛马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齐威王的上中下三等马,都分别比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马要强。因为田忌只懂
——焦点全放在赢得比赛的结果上,而忽略了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所以连连输掉比赛。后来,孙膑运用了
赚钱思维 ,给田忌支了一招:第一局,用下等马对付齐威王的上等马,当然是惨败;而第二、第三局分别用上等、中等马对付齐威王的中等、下等马,最终以 3:2 赢得比赛。运用赚钱思维的核心在于,梳理出自己最核心的优势和竞争力,把焦点放在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上,重点思考
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 ,而不是为了最大的产出,不计成本地投入。打蛇要打七寸,如何拿捏投入和产出比的七寸在于,认真评估机会成本——不要让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和天分,它们像指纹一样与众不同。一个对数字极其敏感的人,如果他去车间做苦力,那么他就浪费了成为一个数学家,或者成为优秀财务人员的机会,这就是他为自己的工作所支付的机会成本(人生最昂贵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我们在文章的最开始提到了一个非常闷骚的人,淘一个商品可以货比 100 家;想方设法占尽各种便宜;把帐算的滴水不漏,锱铢必较;走 5 公里去买一斤便宜一块五的白菜 ...... 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只是没这么夸张而已。问题是,我们为何不认真地这么算一下人生这笔账呢?PS: 人生最昂贵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从今天起,做一个会赚钱的人心理创富学的创立者希尔博士揭示了赚钱的
法则,爱迪生曾终生服膺。希尔博士指出: 这些法则不仅是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是任何人要达到任何目必经之路。第一,确定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金额和期限。如果笼统地说
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没办法衡量自己究竟想要多少。比如:我希望有一份好工作——那么什么是好工作;我希望自己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那么,几点睡,几点起床呢;我希望找一个 soulmate ——那么,你对 soulmate 的定义是怎样的;驭爷,安排好时间,下周来我办公室开会——那么,你要告诉我在星期几,几点开始,几点结束,不然等于没说。没有将自己的人生进行
是让我们变得平庸的头牌原因。第二,确定自己愿意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多大的代价去换取,随便想想的人相当于想要不劳而获,而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要做好这一步的核心是
想明白赚钱的深层次目的 ,我更喜欢称之为初心、动机、出发点、或起心动念。打个比方,A 希望挣更多的钱,目的很简单,希望过好一点;而同部门的 B 也想多挣钱,但他的动机是认真积累经验和资本,将来誓要做一番大事业,光宗耀祖;C 跟 B 有相同的理想,也想干一番事业,但他的动机更进一步,想在 XX 领域为社会做一番贡献,让生命绽放出某种光芒。如此,最有可能的结局是:A 很有干劲,但可能小富即安,很可能目光短浅,可能稍微遇到挫折就逃避;B 也很有干劲,敢于直面困难,但如果长期没有成就感,那么他比 C 更容易放弃;对于 C,他的目光很长远,能够保持长久的热情,哪怕取得很高的成就也会不断精进和提升。没有明确动机(初心),盲目行动常常给我们带来 3 个负面的结果:1、在关键关头,我们会变得犹豫不决,想投入但不知道值不值。最终,要么错失良好机会,要么捶胸顿足,悔不当初;2、很容易迷失,因为我们不知道去向何处,可能变得人云亦云,可能哪里有光亮就从哪里钻,像速 7 里那辆失控的美妞;3、一路马不停蹄,可暮然回首,发现自己追求的一切,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第三,制定
用‘赚钱思维’指导而制定的
可行性计划。这个环节可以拆分为 3 大节点:1、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参照文章
如何发掘自己的天赋,并将它发展成你的事业 1.0;2、如何让自己的优势发挥最大的价值;3、如何最大化地避免短板制约优势的发挥。最后,不断审视和跟进整个环节。从今天起,把自己当做创业者不论是打工者还是当老板的人,大致可以以下三种类型。1、生存型。大多数是为了谋生混口饭吃。对于这样的老板,他们没想把企业做得很大,不愿意去承担太大的风险,一般以小打小闹的项目为主;对于这样的打工者,他们也许都没想过要往上爬,害怕担事,害怕出错,害怕得罪人,甚至还认为财富是罪恶的源泉。所以,升职加薪往往跟他们没关系。当然,他们的名字往往会出现在公司裁员的首批名单中,因为其存在无足轻重。市场的迭代速度太快了,我们最好不要成为这类人。2、资源型。我们在过去掌握了一些资源,或者依仗着某种关系,在适当的机会,我们将这种资源变现。作为创业者,往往会自己注册一家公司,然后开展业务;作为上班族,可以让我们基于这种关系进入到一个更好的平台。这个时候,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实力有几斤几两,不断提升自己,因为我们手里的船票早晚会过期。3、使命型。作为老板,他们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因为其动机并非完全基于生存需求,不仅仅是因为简单的物欲,而是追求一种成功的使命感、优越感;作为打工者,他们不单单是尽职尽责,更多的是打磨和修炼自己,属于真正的人才(相比于人材和人裁)。不论是创业者还是上班族,都应该争取找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不论是打工还是创业,我们都是自己的老板。你看,做什么工作,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牙膏,吃什么早餐,要发火还是息怒,顺从还是逆流,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等等,都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 CEO、董事长、总设计师。从今天起,如果你还没有登基,那就抓紧时间,赶紧登基。当然,我们可以一辈子不赚钱,只挣钱也一样可以活到死。而且我们也在打如意算盘咧:永远挣钱,作一名上班族也很好。既不用担心市场风险,也不用盘算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更不用去研究获得更多回报和利润的方法。我们只需尽职尽责,忍受一下 00 后的上司对我们的指指点点也没关系,反正我们在潜意识里不断告诉自己
我要的很简单,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但是,也许在很多个夜晚,内心会感觉略有所失、些许惆怅。某某同学换了大房子和好车,我们会云淡风轻地说一句,关于什么雾霾和拥堵的交通之类的话,但说这些话时,内心感觉酸酸的。所以,爱钱的话,就开始行动吧。小编给大家找了 10 种理财方式:聚财受益的投资——储蓄储蓄或者说存款,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的,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储蓄与其它式比较,具有安全可靠 ( 受宪法保护 ) 、手续方便 ( 储蓄业务的网点遍布全国 ) 、形式灵活、还具有继承性。储蓄是银行通过信用形式,动员和吸收居民的节余货币资金的一种业务。银行吸收储蓄存款以后,再把这些钱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并取得利润。作为使用储蓄资金的代价,银行必须付给储户利息。因而,对储户来说,参与储蓄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也使自己节余的货币资金得以增值或保值,成为一种家庭投资行为。居安思危的投资——人生最大的迷,就是未来。任何人无法预兆一个家庭是否会遇到意外伤害、重病、天灾等不确定因素。一把财务保护伞,它能让家庭把风险交给,即使有意外,也能使家庭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保险投资在家庭中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需的。老百姓投保的诱因主要有:买一颗长效定心丸 ( 家庭生活意外的防范 ) 、居安目前,更要思危 ( 未来风险的防范 ) 、养儿防老,不如等原因。投资的宠物——利息税的征收范围虽然也包括利息,但对股票转让所得,国家将继续实行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因此,利息征税后,谨慎介入股市,亦是一条有效的理财途径。将活期存款存入个人,你可利用这笔钱。若运气好,中了签,待后抛出,就可稳赚一笔。即使没有中签,仍有活期利息。如果你的经济状况较好,能承受一定的风险,也可以在股票买进股票。黄金、房地产和股票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当今世界热点。股票作为股份公司为筹建资金而发行的,是证明投资者并据以获取股利收入的一种,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许多家庭投资的重要目标。股票投资已成为老百姓日常谈论的热门话题。由于股票具有高收益、高风险、可转让、交易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力量。股票投资的报酬可以通过计算来反应。收益适中的投资——新出台的政策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通过比较 1999 年凭证式 ( 3 期 ) 三年、五年期和三年、五年期银行存款实际收益,我们不难发现,购买三年、五年期的收入要比同期银行存款收益分别高 28.7% 和 28.9%。如今,亦很强,同样可以提前支取和。因此,国债对于那些收入不是太高,随时有可能动用存款以应付不时之需的谨慎投资者来说,算是最理想的投资渠道了。如果你手上有一笔长期不需动用的闲钱,希望能获得更多一点的利润,但又不敢冒太大风险,可以大胆买进一些。企业收入虽然也要缴纳利息税,但税后收入仍比同期储蓄存款高出一大截。——高投入、高产出作为世界三热点之一,向来受到商家的青睐。房地产是房产 ( 房屋财产 ) 和地产 ( 土地财产 ) 的合称。其实,房地产除了满足居民家庭居住需求 ( 遮风避雨 ) 外,兼具保值增值的功效,是防止的良工具。一个家庭,要投资于房地产,应该作好,合理安排购房资金,并学习房地产知识。毕竟,购房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投资。房地产市场分三级:一级市场 ( 国家垄断 ) 、 ( 房地产商开发经营活动场所 ) 、三级市场 ( 房地产再转让、租赁、抵押场所 ) 。投资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长线投资和短线进行操作。购得房地产后,投资者应随机应变,待市场大幅看涨时,果断脱手套现,获取大笔价差收入。专家理财——投资是指通过券 ( 即受益凭证 ) ,将投资者的分散资金集中起来,交由保管、经营管理,并将分配给基金券的持有人的一种投资方式。居民家庭等于将资金交给专家,不仅风险小,亦省时省事,是缺乏时间和专业知识的家庭投资者最佳的投资工具。——永远不变的一直是人们心目中财富的象征,是世界通行无阻的投资工具。只要是纯度在 99.5 以上,或有世界性信誉的银行或黄金自营商的公认标志与文字的黄金,不论你携带到天涯海角,都能依照当日伦敦金市行情的标准价格出售。黄金作为最佳保值工具,自古受到和普通投资者的青睐,认为在传统的股票及以外必须拥有黄金才是最佳策略。特别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只有黄金才是最安全的资产。所以,投资者都一致把黄金作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有五大类:实 ( 即金条 ) 、金币投资、金首饰投资、、。投资黄金能赚钱,主要是看升值。金价虽会因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而略有起伏,但整体上将是平稳小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五 点击上方“点点盈互联网金融”可以订阅哦! 点点盈这篇文章由一位大佬推荐。推荐理由是虽然写于2013年,但作者关于投资的精辟认识,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这篇文章由一位专业投资大佬推荐。推荐理由是虽然写于2013年,但作者关于投资的精辟认识,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来源 | 经济与,ID:OnEconomy “人生的几件大事儿: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每一个纠结的现在,都来自一个草率的过去,并将走向一个遗憾的未来。人的行为和思维是有惯性的,要想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时间越久越积重难返。所以,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优秀的企业和投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进步,拉开与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距离。以5年的时间看企业,原本差不多的格局中优秀者脱颖而出一骑绝尘。以5年的时间看人,本来差不多的水平中优秀者连上几个台阶,知识素养的k线走势完全呈现大牛股特征。而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处于st的边缘。长期来看股市中的投资收益取决于综合能力,股市不但在反映企业价值上是有效的,其对投资人能力的反映同样是有效的。股民们的悲哀在于总是本末倒置,始终幻想高收益,却从来不为这种收益的基础添砖加瓦。n年下来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在自作聪明中浪费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断轮回。是严密系统的方法论,不是优美空洞的心灵鸡汤;长期持有是的理性选择,不是骗子的避风港;投资境界是长久学习践行的自然结果,不是神奇玄妙的宗教修行。别把本来复杂的弄得太简单,也别把本来简单的搞得太复杂,这既是一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这行终身的自我修养。春秋陶朱公的《商训》中提到“能安业,厌故喜新商买大忌;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这些正好对应投资中的专注守拙、对风险和机会转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问题的习惯。可见自古做生意要成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困难的是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抵制诱惑的坚持。投资上有两种悲哀:第一,总是试图用一种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它人和方法;第二,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第一种人成为了偏执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场以真理自居,第二种人变成墙头草永远都不能坚定一次。未来优势型大牛股的特征:初期业务处于某种迷雾中,市场对其业务空间和竞争优势都不甚了了。但随着公司逐步进入优势挥发期,业绩呈现出“总是超”的特征。与之伴随的,是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的逐渐显性,市场估值随之从经常性平价甚至折价,进入经常性溢价。长周期双击由此达成。曾经说了很多投资未来优势型企业的原因,但其实由此同样可以理解投资一个未来优势型的国家同样是关键性的。优势释放初中期的公司总是不如伟大企业的绩效惊艳、规章完善、处处洋溢着“高大上”。但对于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投资人来说,这样的公司反而提供了长长的雪道。公司如此,国家其实也如是。一些公司在顺风的时候,确实好像傻子也能经营躺着都能赚钱,其实这就像在牛市的时候傻子赚的钱也可能最多一样。“护城河”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推到极致也会变成可怕的偏执。商业世界里“有限性”和“均值回归”从来铁面无私,对企业中长期经营态势的判断,是个复杂但机重要的功课。国内的价值投资舆论往往讨厌“创新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有些生意数十年都不变,但这不代表其价值含量也是静止和始终处于初始状态。生意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的弹性、业务再复制的潜力等等可能不变吗?企业内在价值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中国的改革当然引人注目而且势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很多国家也都在原有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甚至困境。谁能先一步下决心并具有执行力,谁就在下一步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也许30年后的国际格局取决于今天谁更富有行动力。很久前一个同事问我这行的春天何时才到?我说,等你看到这行出现亿万富翁的时候。10年不到,这个当时看起来纯属吹牛逼的假设已经远超预期的实现。中国的转型之路何时能成功?当a股的中坚力量是一批1000亿市值的创新、高附加值企业的时候。可以拭目以待,但仅仅是等待即便正确了也与财富无关。运气对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拉长了周期来看,投资结果取决于能力所导致的必然性,但短中期而言运气所导致的结果差异也可能不小:即使逻辑正确并且最终被证实,但其实现的时间周期和幅度强度乃至于节奏都可能会超出意料之外,好运气使得投资逻辑的正确性以更高的效率展现和放大,甚至原本错误的理由却收到奖励,坏运气却可能正相反。好运气来的时候赚足,坏运气降临的时候别中大招,前者需要前瞻性和概率思维,后者要始终远离重大的行为禁区。“获取稳健的回报”是一句很安全的话,但除非已经有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的“平稳的获取每年20%”既没法达到财务目标也不具有可能性。长期来看要获得25%的复合确实极其艰辛,但投资回报的另一个特点却是回报率极大的“不均匀性”。认识到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概率。其实有复利的规律在,收益率并不急在一时,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良好的回报只是个时间问题。投资人真正最幸运的,其实不仅仅是赚钱,而是还能赚时间——绝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感兴趣的事儿。让赚钱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赚钱服务,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猪在天上飞的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其实那只不过是风还没停而已。这个世界上要想混点儿名气,没有什么比咬死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因为你总会对一次,甚至会对很久很久。但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很多人很喜欢强调“投资很简单”。当然,如果隐藏掉那些繁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不说出来那些业务分析过程中步步推进的商业逻辑、不给你看见大量的思考过程和不断讨论中的持续进步,只是直接给出一个结果和大致的原因,那么看似确实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总是聚焦在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更不少由此愤愤不平和叹不公平不幸运者。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恐怕能让人清醒很多。以投资为例,如果把那些优秀投资人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99%是不好意思对这种差异说什么的。人无自省,事无善果。在投资中犯错是难免的,差别在于错误的级别不同。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变成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公司的通常与信息的时效价值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一点新的行业新闻和政策动向都需要小心,否则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大拐点。正常的公司,起码每年的和相关的报告是很重要的,缺了这些来年的经营就很难判断了。最优秀的公司,极端点儿讲几年不怎么关注也问题不大,它总会自己照顾好自己。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欢“战略转型”的公司的,特别是那种因为可见的行业不景气而提出转型的。这种公司一般说明其前瞻性比较差,通常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不过是顺着行业波动而做出适应性举措而已。资本市场对于能提出一个诱人转型前景的公司容易给赞,这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为陷阱。《大国重器》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片中谈到的领域和代表企业却鲜有大市值公司。这其实反映了有趣的现实:商业价值并不总与社会价值或者国家战略安全价值一致,高精尖工业品的商业价值往往还不如矿泉水和空调。这既不奇怪也不矛盾。一个人在股市上经历的跌宕起伏传奇程度,与其方法的学习价值基本上呈反比。最好的投资人的经历(特指股市经历)应该是拍成电影让人看着打哈气那类的。这正是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明白这点的人,其实应明智的少谈自己股市的惨烈生死搏击和惊人的戏剧化转折,那真是自黑。打过红警或者帝国的朋友应有体会,在一场混战中如果存在1个真正的高手,那么很快他就能占据优势,并且其对“基地”无论是经营的效率还是布局的思路上都明显有异于对手。其实观察某个行业的竞争也有相似之处,当一个企业显示出眼界格局、市场布局、执行力的全面优势时,已经提前泄漏了结局。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还是简单很多,这倒不是说干这行的人能有多纯洁,而是这行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一点在于:业绩才是硬道理,而业绩这东西是互相吹捧也无用或者棒杀不了的。对一个像我这样快不惑了还没学好“社会学”的家伙而言,有这样的地方还是挺幸运的。看到一些方面的讨论,上来就是加加减减,然后分红率算算,然后一句“不考虑未来企业盈利情况,我的投资收益应该是*年回本”。我很疑惑,最首要的企业盈利情况不考虑,那表和分红这些基本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之上的东西还有必要考虑吗?企业毕竟不是国债。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取某一时段的估值差来看问题意义不大,选择溢价还是折价的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前提。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每个投资人都需要好点子,但总是不断的反复寻找它本身已经说明还不明白什么才是好点子——如果这个决策的有效期达不到起码3年以上,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周期内带来稳定可信和具吸引力的投资逻辑,不能让投资人远离躁动不安的享受投资的宁静和快乐,那还叫什么好点子呢?五粮液13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40%,净利润同比-52%,1-3季度净利润同比-8.95%。格力电器第三季度收入同比+21.8%,净利润同比+44.8%,1-3季度净利润同比+42%。一个是“傻子也能经营的公司”,一个是“惨烈竞争的市场”;一个1年前还被认为前景光明,一个5年前已经被认为到了天花板。其实五粮液也好,格力也罢,这里的比较并不是说哪个必然高的问题。我的观点向来是:时间是把杀猪刀——任何所谓牢不可破的护城河,随着行业成熟度兴衰变化甚至驱动因素的减弱,都有跌落凡间的那天。傻子都能经营,也有巨大的局限性。不必傻唱什么“永恒”,因为投资人的并不永恒。——比如10年后五粮液肯定还在,格力不太好说。但对投资人而言资金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从5年前1664点开始比,格力最近的收益率是将近600%,而五粮液是70%,这就够追一阵了。行业可以永远存在,但投资人又有几个五年呢?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相比较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和时间。可这两点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户重视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这两点就足够让一个本来的聪明人输掉底裤。初学者总对“操作体系”这词儿感觉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几个持股、分几次买入、间隔几个百分点”之类的秘籍。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和可以灵活处理的。我本人既曾全仓过1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5、6个;既有花了1年半时间慢慢建仓的,也有发现第二天就一次性买足仓的。这事儿不能盯表面。从几年的周期来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这种时刻出现时你要富有行动力,其它的垃圾时间尽管随它去好了。寻机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如果局面很满意,不操作其实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面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是寻机,而非操作。瞄准不行,扣扳机再勤奋也是枉然的。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点”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价值更不等于短期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把这些糊涂账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买好的和买的好”哪个更重要?当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好的”,那么既不可能买好的更难买的好。那种“总是贵”们不就是如此吗?其实回顾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级牛股也大多出现过很便宜的时候,甚至是以年计的股价低迷。那时候“总是贵”们在哪里呢?价格当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当然我无意贬低以低价作为优先的投资方法,市场中可以赚钱的方法很多。但我个人选择与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在阳光下生活。那些终日与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活儿太累人烦心了,既然是个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何不选择愉悦呢?如果投资意味着天天挣扎在狡诈欺骗和怀疑中,我宁愿不做了。这一年截止目前已经差不多210多个交易日了,但我却想不起来哪个印象深刻的日k线。任何一个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级别就弱化了,放在月级别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级别就毫无意义了,更别提放眼5年以上的周期了。对于眼睛盯着企业经营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无关的吧。投资人都喜欢说找自己真正能理解的公司,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能力圈。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出怎样才算是“能力”?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看到公司确实业绩增长特别是股价大幅增长了,所以感觉看对了。在没有条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确认所谓的能力也许比没有能力更危险。很多喜欢谈境界,但我认为境界这个东西要慎谈。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夸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观的自然结果,急不得。对做实业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样把生意做好”。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才是好的生意”。企业家需要在自己的行当里找到最正确的路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项事业,投资者则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及企业家的劳动果实。投资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选择,感恩并善用。翻了翻几年前看过的一些公司,感慨对于那些历史上从来都是差等生的公司给出“进入拐点”的判断真的要非常谨慎,有时候这方面的风险甚至会高过以高价格买入那些很出色的企业。虽然不能用“祖上三代”去推导未来,但至少在一个公司的历史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有一个小邪门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反对派又是哪些人。一些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时机并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公司的支持者大体是一个什么投资素质和水平倒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如果你发现自己热爱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队的“雏儿”,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可能会让未来有更多的新玩法。但对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我的投资方法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规律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规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无论是在产业界、科技界又或者是,一个几乎是普适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欢在媒体上洋洋洒洒写文章指点江山的,或者最热衷于巡回演讲的,其实际工作业绩往往都是在业内比较差劲的。论抓热点和诡辩,通常是高手,但看其执掌的企业或产品却大多三流开外。媒体的宠儿,往往与真正优秀的事业无关。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即可消解,孤独却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率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它带来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财富应该为我们带来安宁和自由,带来超脱的独立和更多选择的权利。但财富又容易让人在追求它的过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当把追求财富凌驾在生活本身的意义之上时,人的心灵将被它绑架,似乎已拥有一切却更加焦躁饥渴。人活一世最终不过一副入土的皮囊,富甲天下也管不了儿孙三代。看开,自在。在持股时经常面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纠结。从长期来看也许持仓的前景还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短期1年来说又似乎面临很大的调整或者跑输市场的可能。这时候投资人面临的像是一道哲学问题:未来与现在哪个更重要?随便给出任何方案都不负责任,但我觉得解决问题的起点应该是:仓位是否舒服?突破投资的那层窗户纸儿需要一些缘分,让投资从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论需要持续的勤奋,而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偏执又需要点天分。这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可以筛掉一半的人,三轮下来大概还剩12.5%左右。所以说,股市里长期来看只能有1成左右的赢家,实在是太合情合理了。股市不缺乏荒诞,但不代表自己看不懂的东西都是荒诞的。投资人的工作和价值就是去识别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机会,哪些是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不愿承担的风险,如此而已。天天这个泡沫那个荒谬的,是股评师的工作。我们可以不参与,但没必要叨逼叨的拿自己的准绳和能力圈作为唯一真理。这是个键盘英雄和网络圣人扎堆的时代,装b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都被自己的演技感动了。看微博就可以轻易的理解为啥大多数人在股市里会死翘翘——听风就是雨、偏激、缺乏自控力、毫无思辨能力、永远推卸自己责任、喊得和做的不一致、眼界狭窄...集体智慧or乌合之众,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素养。投资中找到合适的对象讨论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辩论中——辩论的目的是说赢对方,而讨论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思维盲点;辩论注重技巧(回避锋芒、偷换概念、煽动性等),讨论看重的是实质;辩论往往是已经有结论和立场而去寻找维护面子的理由,讨论则是持着开放性的态度寻求更深刻的认知。就现在看未来而言(2013年10月),我认为最值得思考和关注几点:1,市场总体的估值差过大是主要矛盾,中期来看存在相当大的回归可能;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催生的“新蓝筹”现象依然是自10年以来本轮大周期行情的主旋律;3,依然是当前中极具吸引力的品种。成功的投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战略视野,他们更愿意思考那些对长期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而普通人正好相反,某天的一个大涨马上就可以让他们激动万分而无视了整体结果上的失败。当一个人考虑的是10年周期的问题,他就会拥有未来。若只习惯考虑明天的问题,他注定只能收获昨天的延续。人生的几件大事儿: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看完文章有什么想法吗?欢迎添加@点小盈微信交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六原标题:悄悄话,说点你不知道的!
这两天,我有点忙,外加上各种平台暴消息,更是让我焦头烂额。 算了,抱怨的话不多说,我们还是回归网贷,今天我给大家讲些行业悄悄话,保证是你们之前没有听过的。 免责声明: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开始之前,先说一下的情况,据投资人反应,目前已经收到回款,是否已全部兑付,现在还不清楚,但这次光大利合的表现还是值得称赞的,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 回到正文。 网贷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急先锋,历经十年发展,累计投资人数超过一千万。尤其在2012年,互联网金融概念被提及,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也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所了解。 网贷关注度上来之后,骗子也开始涌入这个行业,自2014年起就有不少投资人上当受骗,损失惨重。于是乎,网贷正式被国家纳入监管,从2015年开始监管层陆续发布多份监管文件,整个网贷环境逐渐趋严。 就像治理一个污染的湖泊,先把湖泊入水口堵住,减少湖水增量,然后再把里面的污染物一个个清除,最后立下规矩,谁都不能再污染湖水,违者重罚。 可以想象,网的监管肯定是越来越严,进入门槛也会越来越高,大家心里要有谱。 同时,平台的数量可能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大幅度下降。未来,只有拥有优良的才能生存下来。而平台数量的减少,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短期来说,高淘汰率无疑会增加投资人的风险。 近段时间报道的暴雷平台已有十几家,所以大家要小心点,对于那些负面消息缠身且自己又不了解的平台要慎重考虑。理财第一原则是要保证本金安全,不要为了薅10%的羊毛赔掉100%的资金,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划算! 关于挑选大平台的建议: 1、挑选真正有实力的大平台,比如牛逼的国资系,(参股或控股公司为牛逼企业或者其重要的子公司),它们的背景实力强大,能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就算出了问题,最坏的可能性也是而不是。(此次链车金服事件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2、看平台的合规性,大平台实力不用怀疑,但是店大易欺客,在合规这块一直慢吞吞,容易引发监管层的注意。(具体的合规事项,后文会讲) 关于挑选小平台的建议: 小平台就算本身合规性做得很好,也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但由于实力较弱,最怕的事情就是和。往往一笔坏账就能把平台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对于那些过于弱小的平台,最稳妥的做法还是以小投或观望为主,等平台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再去考虑。 而一些合规性做的较好的中型平台,因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实力,抗压能力较强,可以考虑。 多提一句,还有一种优质的中小平台,它们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论是还是安全性,都挺好的。但这种平台容易受政策影响,一旦平台自身的收益下降,投资人风险就会上升。此类平台适合在当地投资者或风险爱好者,其他人还是谨慎点,别瞎凑热闹。 挑选平台的原则:看不懂,别上车;能力不够,别眼红;资金不足,别任性;多问,多看,多学,慎投! : 一般来说,十万一个仓位,如果投资金额过大,可酌情调整。分仓投资可以考虑大平台与中小平台相结合,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如果金额特别小,可以专注某个优质平台,节约时间,毕竟,很难暴富的。 限: 我个人认为,网贷周期为半年,投资期限半年以上的,可能会有更多的未知数,而且资金的也会受影响。 建议:一年以上的不太赞成,非常了解的大型平台可以考虑一年,一般的中小型平台半年为限,三个月为主。 合规性: 先说银行存管吧,它作为监管的一个考核指标,既不能过分迷信,也不能不当一回事。 上线了的,没啥值得骄傲;没上线的,希望尽快赶上,不然让投资人怎么信任你? 现在没有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可以分为三类,我们要区别看待: 1、以红岭为代表的体量大又涉嫌违规的平台,本身并不需要银行存管来进行信用背书,上线银行存管又很麻烦,它们会故意延迟,安全性倒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合规期限还没到。 2、一些小型,刚新建的平台,相比于银行存管,平台的重点更多放在自身发展上,暂时没有或没来得及处理,我们理性对待,不用苛责。 3、,内幕重重,上线银行存管对其资金运作会带来阻碍,这类平台一定要提防。 建议:在对平台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尽量还是把银行存管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现阶段,它还是比较好的信用背书。不过,这不能成为决定性指标,如果一个平台只能用银行存管来信用背书,那只能说明它本身没啥亮点,并不值得投资。 : 对于平台来说,信披做的越多,可操作空间越少,项目的真实性也会越高,投资人对于这块呼声还是很高的。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投资人在推动平台完善自己的信披工作。信息披露对于判断平台的安全性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尤其是一些大平台,关注的人多,如果信披有作假,很快就会有人来扒皮。所以说信披做的比较好的中大型平台具有相当大的投资价值。 自担保: 自担保属于违规,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看担保公司实力的。如果担保公司实力很强,那么即便担保公司与平台有一些联系,对平台的安全性也并无多大影响。 担保公司实力弱,就算与平台没有关系,没有构成自担保,也没有能力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所以担保公司实力很关键,强才是硬道理,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虑自担保问题。 总体来看,监管对于担保并不严格,不管是还是关联担保,都还没那么苛刻。 : 主要看融资方的实力背景,要是融资方是个或者问题企业,那么自然很大的风险;要是实力很强,管它是不是涉嫌自融,安全就可以了。 网贷的未来发展: 未来网贷有可能只是一个小范围的产业,但是互联网金融却是一个大方向。以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同感比传统还要高,互联网金融正在慢慢地在人民群众中普及。 而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急先锋,以后会有更多的出现。作为投资人,要做到不断学习,了解才能找到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只有当你有了自己的投资理论后,才能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做出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关于的新产品,我个人提倡用小部分资金进行试水。要是优质产品,不会错过,要是不靠谱,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千万别盲目排斥,一步一步地试探,去了解这个产品,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获取高收益。 最后,祝大家好运! 原创不易,请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七来源 | 经济与投资研究(ID:OnEconomy)小白导读这篇文章由一位专业投资大佬推荐。推荐理由是虽然写于 2013 年,但作者关于投资的精辟认识,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正文」 人生的几件大事儿: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每一个纠结的现在,都来自一个草率的过去,并将走向一个遗憾的未来。人的行为和思维是有惯性的,要想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时间越久越积重难返。所以,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优秀的企业和投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进步,拉开与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距离。以 5 年的时间看企业,原本差不多的格局中优秀者脱颖而出一骑绝尘。以 5 年的时间看人,本来差不多的水平中优秀者连上几个台阶,知识素养的 k 线走势完全呈现大牛股特征。而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处于 st 的边缘。长期来看股市中的投资收益取决于综合能力,股市不但在反映企业价值上是有效的,其对投资人能力的反映同样是有效的。股民们的悲哀在于总是本末倒置,始终幻想高收益,却从来不为这种收益的基础添砖加瓦。n 年下来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在自作聪明中浪费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断轮回。价值投资是严密系统的方法论,不是优美空洞的心灵鸡汤;长期持有是复利的理性选择,不是骗子的避风港;投资境界是长久学习践行的自然结果,不是神奇玄妙的宗教修行。别把本来复杂的弄得太简单,也别把本来简单的搞得太复杂,这既是一个人投资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这行终身的自我修养。春秋陶朱公的《商训》中提到
能安业,厌故喜新商买大忌;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这些正好对应投资中的专注守拙、对风险和机会转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问题的习惯。可见自古做生意要成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困难的是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抵制诱惑的坚持。投资上有两种悲哀:第一,总是试图用一种投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它人和方法;第二,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第一种人成为了偏执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场以真理自居,第二种人变成墙头草永远都不能坚定一次。未来优势型大牛股的特征:初期业务处于某种迷雾中,市场对其业务空间和竞争优势都不甚了了。但随着公司逐步进入优势挥发期,业绩呈现出
总是超预期
的特征。与之伴随的,是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的逐渐显性,市场估值随之从经常性平价甚至折价,进入经常性溢价。长周期双击由此达成。曾经说了很多投资未来优势型企业的原因,但其实由此同样可以理解投资一个未来优势型的国家同样是关键性的。优势释放初中期的公司总是不如伟大企业的绩效惊艳、规章完善、处处洋溢着
高大上 。但对于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投资人来说,这样的公司反而提供了长长的雪道。公司如此,国家其实也如是。一些公司在顺风的时候,确实好像傻子也能经营躺着都能赚钱,其实这就像在牛市的时候傻子赚的钱也可能最多一样。 护城河
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推到极致也会变成可怕的偏执。商业世界里
从来铁面无私,对企业中长期经营态势的判断,是个复杂但机重要的功课。国内的价值投资舆论往往讨厌
创新和发展的不确定性 。确实有些生意数十年都不变,但这不代表其价值含量也是静止和始终处于初始状态。生意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的弹性、业务再复制的潜力等等可能不变吗?企业内在价值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中国的改革当然引人注目而且势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很多国家也都在原有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甚至困境。谁能先一步下决心并具有执行力,谁就在下一步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也许 30 年后的国际格局取决于今天谁更富有行动力。很久前一个同事问我这行的春天何时才到?我说,等你看到这行出现亿万富翁的时候。10 年不到,这个当时看起来纯属吹牛逼的假设已经远超预期的实现。中国的转型之路何时能成功?当 a 股的中坚力量是一批 1000 亿市值的创新、高附加值企业的时候。可以拭目以待,但仅仅是等待即便正确了也与财富无关。运气对于投资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拉长了周期来看,投资结果取决于能力所导致的必然性,但短中期而言运气所导致的结果差异也可能不小:即使逻辑正确并且最终被证实,但其实现的时间周期和幅度强度乃至于节奏都可能会超出意料之外,好运气使得投资逻辑的正确性以更高的效率展现和放大,甚至原本错误的理由却收到奖励,坏运气却可能正相反。好运气来的时候赚足,坏运气降临的时候别中大招,前者需要前瞻性和概率思维,后者要始终远离重大的行为禁区。 获取稳健的回报
是一句很安全的话,但除非已经有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的
平稳的获取每年 20% 既没法达到财务目标也不具有可能性。长期来看要获得 25% 的复合收益率确实极其艰辛,但投资回报的另一个特点却是回报率极大的
不均匀性 。认识到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概率。其实有复利的规律在,收益率并不急在一时,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良好的回报只是个时间问题。投资人真正最幸运的,其实不仅仅是赚钱,而是还能赚时间——绝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感兴趣的事儿。让赚钱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赚钱服务,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猪在天上飞的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其实那只不过是风还没停而已。这个世界上要想混点儿名气,没有什么比咬死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因为你总会对一次,甚至会对很久很久。但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很多人很喜欢强调
投资很简单 。当然,如果隐藏掉那些繁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不说出来那些业务分析过程中步步推进的商业逻辑、不给你看见大量的思考过程和不断讨论中的持续进步,只是直接给出一个结果和大致的原因,那么看似确实是
的。大多数人总是聚焦在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更不少由此愤愤不平和叹不公平不幸运者。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恐怕能让人清醒很多。以投资为例,如果把那些优秀投资人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 99% 是不好意思对这种差异说什么的。人无自省,事无善果。在投资中犯错是难免的,差别在于错误的级别不同。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变成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与信息的时效价值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一点新的行业新闻和政策动向都需要小心,否则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大拐点。正常的公司,起码每年的年报和相关的报告是很重要的,缺了这些来年的经营就很难判断了。最优秀的公司,极端点儿讲几年不怎么关注也问题不大,它总会自己照顾好自己。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欢
的公司的,特别是那种因为可见的行业不景气而提出转型的。这种公司一般说明其前瞻性比较差,通常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不过是顺着行业波动而做出适应性举措而已。资本市场对于能提出一个诱人转型前景的公司容易给赞,这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为陷阱。《大国重器》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片中谈到的领域和代表企业却鲜有大市值公司。这其实反映了有趣的现实:商业价值并不总与社会价值或者国家战略安全价值一致,高精尖工业品的商业价值往往还不如矿泉水和空调。这既不奇怪也不矛盾。一个人在股市上经历的跌宕起伏传奇程度,与其方法的学习价值基本上呈反比。最好的投资人的经历(特指股市经历)应该是拍成电影让人看着打哈气那类的。这正是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明白这点的人,其实应明智的少谈自己股市的惨烈生死搏击和惊人的戏剧化转折,那真是自黑。打过红警或者帝国的朋友应有体会,在一场混战中如果存在 1 个真正的高手,那么很快他就能占据优势,并且其对
无论是经营的效率还是布局的思路上都明显有异于对手。其实观察某个行业的竞争也有相似之处,当一个企业显示出眼界格局、市场布局、执行力的全面优势时,已经提前泄漏了结局。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还是简单很多,这倒不是说干这行的人能有多纯洁,而是这行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一点在于:业绩才是硬道理,而业绩这东西是互相吹捧也无用或者棒杀不了的。对一个像我这样快不惑了还没学好
的家伙而言,有这样的地方还是挺幸运的。看到一些企业投资价值方面的讨论,上来就是资产负债表加加减减,然后分红率算算,然后一句
不考虑未来企业盈利情况,我的投资收益应该是 * 年回本 。我很疑惑,最首要的企业盈利情况不考虑,那资产负债表和分红这些基本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之上的东西还有必要考虑吗?企业毕竟不是国债。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取某一时段的估值差来看问题意义不大,选择溢价还是折价的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
的基本前提。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每个投资人都需要好点子,但总是不断的反复寻找它本身已经说明还不明白什么才是好点子——如果这个决策的有效期达不到起码 3 年以上,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周期内带来稳定可信和具吸引力的投资逻辑,不能让投资人远离躁动不安的享受投资的宁静和快乐,那还叫什么好点子呢?五粮液 13 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 -40%,净利润同比 -52%,1-3 季度净利润同比 -8.95%。格力电器第三季度收入同比 +21.8%,净利润同比 +44.8%,1-3 季度净利润同比 +42%。一个是
傻子也能经营的公司 ,一个是
惨烈竞争的市场 ;一个 1 年前还被认为前景光明,一个 5 年前已经被认为到了天花板。其实五粮液也好,格力也罢,这里的比较并不是说哪个必然高的问题。我的观点向来是:时间是把杀猪刀——任何所谓牢不可破的护城河,随着行业成熟度兴衰变化甚至驱动因素的减弱,都有跌落凡间的那天。傻子都能经营,也有巨大的局限性。不必傻唱什么
永恒 ,因为投资人的时间价值并不永恒。——比如 10 年后五粮液肯定还在,格力不太好说。但对投资人而言资金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从 5 年前 1664 点开始比,格力最近的收益率是将近 600%,而五粮液是 70%,这就够追一阵了。行业可以永远存在,但投资人又有几个五年呢?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相比较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和时间。可这两点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户重视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这两点就足够让一个本来的聪明人输掉底裤。初学者总对
这词儿感觉很神秘,更想得到些
几个持股、分几次买入、间隔几个百分点
之类的秘籍。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和可以灵活处理的。我本人既曾全仓过 1 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 5、6 个;既有花了 1 年半时间慢慢建仓的,也有发现第二天就一次性买足仓的。这事儿不能盯表面。从几年的周期来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这种时刻出现时你要富有行动力,其它的垃圾时间尽管随它去好了。寻机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如果局面很满意,不操作其实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面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是寻机,而非操作。瞄准不行,扣扳机再勤奋也是枉然的。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
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长期投资价值更不等于短期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 ... 把这些糊涂账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 买好的和买的好
哪个更重要?当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
好的 ,那么既不可能买好的更难买的好。那种
们不就是如此吗?其实回顾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级牛股也大多出现过很便宜的时候,甚至是以年计的股价低迷。那时候
们在哪里呢?价格当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当然我无意贬低以低价作为优先的投资方法,市场中可以赚钱的方法很多。但我个人选择与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在阳光下生活。那些终日与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活儿太累人烦心了,既然是个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何不选择愉悦呢?如果投资意味着天天挣扎在狡诈欺骗和怀疑中,我宁愿不做了。这一年截止目前已经差不多 210 多个交易日了,但我却想不起来哪个印象深刻的日 k 线。任何一个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级别就弱化了,放在月级别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级别就毫无意义了,更别提放眼 5 年以上的周期了。对于眼睛盯着企业经营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无关的吧。投资人都喜欢说找自己真正能理解的公司,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能力圈。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出怎样才算是
能力 ?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看到公司确实业绩增长特别是股价大幅增长了,所以感觉看对了。在没有条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确认所谓的能力也许比没有能力更危险。很多投资语录喜欢谈境界,但我认为境界这个东西要慎谈。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夸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观的自然结果,急不得。对做实业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
怎样把生意做好 。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
什么才是好的生意 。企业家需要在自己的行当里找到最正确的路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项事业,投资者则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及企业家的劳动果实。投资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选择,感恩并善用。翻了翻几年前看过的一些公司,感慨对于那些历史上从来都是差等生的公司给出
的判断真的要非常谨慎,有时候这方面的风险甚至会高过以高价格买入那些很出色的企业。虽然不能用
去推导未来,但至少在投资领域一个公司的历史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有一个小邪门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反对派又是哪些人。一些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时机并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公司的支持者大体是一个什么投资素质和水平倒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如果你发现自己热爱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队的
雏儿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可能会让未来有更多的新玩法。但对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我的投资方法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规律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规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无论是在产业界、科技界又或者是投资界,一个几乎是普适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欢在媒体上洋洋洒洒写文章指点江山的,或者最热衷于巡回演讲的,其实际工作业绩往往都是在业内比较差劲的。论抓热点和诡辩,通常是高手,但看其执掌的企业或产品却大多三流开外。媒体的宠儿,往往与真正优秀的事业无关。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即可消解,孤独却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率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它带来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财富应该为我们带来安宁和自由,带来超脱的独立和更多选择的权利。但财富又容易让人在追求它的过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当把追求财富凌驾在生活本身的意义之上时,人的心灵将被它绑架,似乎已拥有一切却更加焦躁饥渴。人活一世最终不过一副入土的皮囊,富甲天下也管不了儿孙三代。看开,自在。在持股时经常面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纠结。从长期来看也许持仓的前景还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短期 1 年来说又似乎面临很大的调整或者跑输市场的可能。这时候投资人面临的像是一道哲学问题:未来与现在哪个更重要?随便给出任何方案都不负责任,但我觉得解决问题的起点应该是:仓位是否舒服?突破投资的那层窗户纸儿需要一些缘分,让投资从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论需要持续的勤奋,而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偏执又需要点天分。这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可以筛掉一半的人,三轮下来大概还剩 12.5% 左右。所以说,股市里长期来看只能有 1 成左右的赢家,实在是太合情合理了。股市不缺乏荒诞,但不代表自己看不懂的东西都是荒诞的。投资人的工作和价值就是去识别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机会,哪些是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不愿承担的风险,如此而已。天天这个泡沫那个荒谬的,是股评师的工作。我们可以不参与,但没必要叨逼叨的拿自己的准绳和能力圈作为唯一真理。这是个键盘英雄和网络圣人扎堆的时代,装 b 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都被自己的演技感动了。看微博就可以轻易的理解为啥大多数人在股市里会死翘翘——听风就是雨、偏激、缺乏自控力、毫无思辨能力、永远推卸自己责任、喊得和做的不一致、眼界狭窄 ... 集体智慧 or 乌合之众,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素养。投资中找到合适的对象讨论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辩论中——辩论的目的是说赢对方,而讨论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思维盲点;辩论注重技巧(回避锋芒、偷换概念、煽动性等),讨论看重的是实质;辩论往往是已经有结论和立场而去寻找维护面子的理由,讨论则是持着开放性的态度寻求更深刻的认知。就现在看未来而言(2013 年 10 月),我认为最值得思考和关注几点:1,市场总体的估值差过大是主要矛盾,中期来看存在相当大的回归可能;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催生的
现象依然是自 10 年以来本轮大周期行情的主旋律;3,股票资产依然是当前大类资产中极具吸引力的品种。成功的投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战略视野,他们更愿意思考那些对长期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而普通人正好相反,某天的一个大涨马上就可以让他们激动万分而无视了整体结果上的失败。当一个人考虑的是 10 年周期的问题,他就会拥有未来。若只习惯考虑明天的问题,他注定只能收获昨天的延续。人生的几件大事儿: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 END —《金汇微金:P2P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如何构建》 精选八 点击上方“点点盈互联网金融”可以订阅哦! 点点盈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头脑风暴,聊到的时候,最后不约而同地总结为认知变现。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并购的老友吃饭,又谈到这一话题,觉得还是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跟各位探讨。作者:水晶苍蝇拍来源:雪球原文链接:http://dwz.cn/5OdX7z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头脑风暴,聊到投资的本质的时候,最后不约而同地总结为认知变现。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并购的老友吃饭,又谈到这一话题,觉得还是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跟各位探讨。1、投资即决策,而决策差异背后的根本是认知水平(“认知是大脑的决策算法”):投资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下注,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胜率和赔率之间做平衡。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同一投资机会的认知也分不同的维度,不同维度的认知意味着各自完全不同的胜率选择。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场大多数人的认知,适时的判断出市场的错误定价,以高胜率去做高赔率的决策。马云所说的,任何一次机会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也是同样的逻辑。2、认知是的:成功的投资需要完整的体系支撑,多维度的认知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优化你的胜率和赔率指标。比如对行业和企业经营的认知:行业空间、竞争格局、价值链分布、核心竞争力、增长驱动因素等;交易系统的认知: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投资思维的认知:安全边际、复利等。当然,不同人在整个体系的不同环节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需要选择性的修炼边际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让自己的某一部分优质认知最大程度上发挥价值。3、投资很难赚到你不信的那份钱:知道和相信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真正的认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们先看几个数字:a、王者荣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截止到今天,腾讯股价今年的涨幅是72.3%,涨幅超越绝大多数资产的收益率,而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感慨下大腾讯好牛逼啊而已;b、相信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很多关于google、亚马逊、Facebook、苹果、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创始人风格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知道他们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一个组合去复盘,过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报也高达百分之好几十;
这些现象背后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改变,新生一代的消费习惯的升级等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从知道到相信,进一步转化为可以投资的认知,则少之又少。4、如何提高从认知到投资的转化率:对于我们大多数非专业投资人来讲,对于自己所从事多年的行业认知水平肯定是超越市场上大多数的人,因此对多年在某种特定行业中的积累、独特认知和趋势判断放在投资的视角思考,完全可以把这种深度认知轻松变形。比如,“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很容易判断最大的收益方是百度,事实上百度那一年股价确实翻倍了。比如爱玩游戏的人可以关注暴雪,了解手机行业的人可以关注高通,从事k12的人可以关注学而思、新东方。”我一直说,在过去的6-7年时间里面,除了一线城市的房价(是否参与的背后也是认知的差异),我们还错过了两拨超过10倍的投资机会。一次是智能手机从10%不到的渗透率提高到65%的浪潮(年中),相关产业链的公司都是动辄几倍的涨幅,其中生产触摸屏的欧菲光短短一年上涨近10倍;另外一波是智能手机渗透率超过65%之后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在都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大量高效率的投资机会,其中变现最快、同时也跟大多数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手游行业规模短短4年时间就增长了10倍(2012年-2016年从60亿左右增长到了600多亿),其中诞生的牛股就不言而喻, 一直到今天的王者荣耀。相信,这两拨大的浪潮和机会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都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因此如果你把这种身边的熟知现象,工作中对行业的积累通过深度思考转为真正的认知,再通过投资工具实现变现,那就是属于你的投资机会。当然,创业也属于认知变现的范畴(李善友曾说,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真正的边界),只是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备超越市场的认知外,还需要战略、组织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而投资,特别是二级市场的投资,其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是大多数人认知变现最佳的路径。(门槛更高,交易成本也更为复杂)当然,真正的如何全方位的提高认知能力又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下次有机会再探讨。公司研究的核心是空间、结构、深度、角度;交易策略的核心是概率、赔率和预期差;投资体系的核心是对象,时机,力度;而投资最本质的核心是价值、安全边际和复利。这几个环节是同心圆,越后面的越靠内环。内环决定战略和原则,外环确定策略和技术;内环是道,外环是术;内环解决了What和Why,外环实现了落地的How;内环不牢靠是闷头乱撞,外环不扎实是夸夸其谈。市场的高波动不代表高风险,反之市场的平静也不等于均衡。平静和激烈放在不同的尺度看完全不一样,日线的惊涛骇浪可能在月线来看只是个小浪花。均衡与失衡的关键不是短期的波幅,而是到底距离价值线有多远的问题。或者说,波动的程度仅仅体现情绪的烈度,但决定中长期方向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度。当远去之后,你还会投资吗?你的还健康吗?这是目前我们应该问自己的战略级别的问题。在“”趋势下推升出来的收益率是有很高欺骗性的,善于用趋势变现的是高手,被趋势迷惑并在趋势末段入套的就有点儿被动了。读了这么多书,其实提炼出来就两句话:和趋势作对,你很难发财;和均值回归作对,你很容易破产。谨慎型投资人给人感觉好像总是很胆小,但其实相对于绝大多数天天追求涨停板年年挑战高收益的“勇敢者”来说,他们赌得是整个人生。只有当你赌得足够大的时候,你才会谨慎,只有你想赢得足够多的时候,你才会忍耐。很多时候,不理解只是因为大家不在一个游戏桌上而已。 所有的大亏都是贪和怕导致的,而对赚和一夜暴富的期望又是贪和怕的本质原因。稳健说起来容易,但那意味着你要在别人快速赚钱的时候不眼红,在你的保守屡屡被疯狂的市场暴击的时候不变卦。根本上是需要对自己理念和方法的绝对信心。而这种信心又不能是盲目的。信心最终只能来自于知识、历史和经验。不管哪种和所谓门派,你可以有不同的市场假设,不同的理论内涵,不同的价值主张,不同的操作体系,甚至不同的世界观。但所有的这些不同都是表象,它们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必然必定符合复利法则。一个在复利法则上无法自圆其说的方法论,无论您拽多高深的词,拿出多深奥的理论,用多牛的人来背书,都是无济于事的。投资要想成功需要承认两个前提:第一,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必将不断犯错;第二,投资的核心原理早已稳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创新,而是理解并执行。投资要想惨败可以建立在另外两个前提上:第一,我天赋异禀,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第二,我拥有或者发现了最新的炒股奥义,我在投资理论上已经帮人类跨出了新的一步。无论是公司的经营变化,还是资金和情绪的变化,其实最终一定会在估值上反映出来。但估值反映不出来的,是这种变化到底是对还是错。而对于投资人来说,估值的意义除了“对”和“错”之外,更重要的是真相与其预期验证之后的结果分布。所以估值是乍看很直观,再看看好像很复杂,最后看时又没想象的那么复杂。没有高赔率相伴的高确定性,是鸡肋。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理解市场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理解错误定价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出现。黑盒状态下,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很重要,围观和出价的人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也很重要。大多数时候和放长时间来看,盒内物品本身更重要。但特定的时间内和氛围下,围观群众的判断和出价有可能造成一些极端情况。公司的不确定性到底来自哪里?我想主要是:1,未来市场需求与当前预期之间的差异;2,公司战略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对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如原材料波动,汇率波动,政策重大变化,颠覆性技术革新等);4,竞争烈度的大幅提升;5,随着时间的拉长使一切事物不可控进而不可测。对于上述一到三的对策,其实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是提升这三项确定性的根本依靠;对于四,更重要的是生意属性上的根本特征,已非简单事在人为的范畴;对于五,唯一需要的就是对生命周期的敬畏和对安全边际的重视,其应对本质已在企业自身之外。投资人的主动性努力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寻找中长期经营提升确定性高的企业;第二,寻求中短期赔率好的价格;第三,构建能平衡黑天鹅风险和研究的有效回报的投资组合;第四,持续学习争取每年进步一点点;第五,保持身心健康,做好以上循环并耐心等待。其它的,基本就交给国运了。有多大?我觉得第一它是重要的,但它一定是在一个长期的刻度上才显示出这种优势;第二,所谓的配置一定要有足够的力度才有效果,优质的配置机会但你只配了很轻的资产,也没什么意义;第三,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升值,它是分担风险,这两者区别很大。最后,配置的重要性与单一资产的规模成正比,大部分的人问题不是配置而是规模。又惊闻一位年轻有为的投资人突然去世,让人叹息。投资真的不能只争朝夕,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资产加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身体归零,一切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可不仅仅是在投资领域。保持健康的身心,别做高危的事,甚至别乱穿马路,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客户最大的负责。感恩节要说几句的话,我最感谢的是时代。很多所谓的成功和牛逼都是给的,没有长长的雪道,大多数群众连瓜都没得吃。我推崇经济发展,是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恶,其实本质上是因为贫穷。中国经济现状表现为周期叠加结构。短中期而言周期压力是主要矛盾,中长期来看结构转型是主要矛盾。如果转型不成功,周期复苏其实救不了中国。如果转型成功,毛姑姑看应该还有十几年的好日子。15年后,城镇化率基本达到72%以上,人均GDP迈入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完全进入老龄化,按传统经验看伟大的历时50余年的实力回归之旅告一段落。届时是否能打破社会老龄经济萎靡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的技术突破。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技术,这是不再依赖于年轻劳动力人口的又一次生产力升级。那时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将进一步被全球寡头垄断,老年化高技术国家未必竞争力下滑,但将以全球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为代价。经常在微信看到“中国面临剧变”之类的文章,其实客观的讲中国的剧变一直在进行时中,就没停过。只不过我们经常容易高估短期事件对中国变化的影响,而大大低估中国长期持续变化的驱动力和重要性。就像复利一样,渐变且持续不断的渐变是最好的路线图。又想起最近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繁荣总是静悄悄的发生,而灾难总是在大吵大闹中降临。市场时刻都热点繁多,新闻每天都有惊悚头条,但咱做投资的真要有点儿满清太祖那“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劲头。与真实的价值为伍,站在概率和赔率的有利面,透彻理解并执行复利法则,其它的何必管它那么多?大多数的所谓对策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闻都与投资没关系。其实过度的关注反映的是内心的焦虑,这是种病,而且不好治。投资成长中有两个临界点,在第一个临界点之前是艰辛的学习,用勤奋都不足以描述,简直是废寝忘食的恶补。完成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但1万小时定律是最起码的。过了这个基础临界点后,反思和质疑开始产生价值(之前别瞎反思),实践和总结推动着越过第二个临界点,但悟性和天资可能让一些人永远翻不过去。两次质变之后,将开始享受学习积累和资产积累的双重复利。从估值等基本情况而言目前市场整体上与15年2-3月份相当。也就是说如果你判断,那后面还有一段快速涨,如果你判断熊市还没结束,那后头还有得跌。但不管以上哪个判断成立,在目前基础上赚大钱的可能性都非常低。总之,现在的市场先生并不慷慨。如果用最朴素的个人来看,我自己是如果一年不怎么赚钱,第二年大概率的就会有所收获,如果第二年还是不怎么赚钱,那意味着第三年一定是超级大丰收。当然这个规律也有对照的另一面,比如如果一年大赚第二年多是平淡,如果连续两年大赚那基本上要对未来一年有相当保守的预期了。那报告下,过去两年还不错...有网友和我说:过去赚10倍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一线房产10年也10倍了。这话可以这么说,但这账这么算就糊涂了。为什么呢? 因为房产这10年你赚的不是能力的钱,是运气的钱,是超级景气的钱。未来10年您还打算靠房子再翻10倍?但投资扎实获得的可不仅仅是钱,更值钱的是经验和能力。再过10年比比看?其实吧,资产增值了怎么都是好事,但人要善于分析自己的钱是能力还是运气得来的。而且,千万别用资产景气高位区域的数字当成自己的身家,最真实的身家一定要在你的主要资产处于熊市萧条期去计算。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自己的资产是永远只有涨潮没有退潮。讲实话,时间放长了看,德不配位比周期轮替对财富增值的杀伤力更大。我经常和朋友说:懂得把自己放低一点儿,净值就容易更高一点儿。所谓放低点儿就是接受世界运行的复杂性和市场生态的多样性,接受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这个事实。放低点儿后,进,可保留扩张能力范围提升自身实力的余地;退,可更加坦然的专注于自己熟悉和能懂的领域。在投资这个人人自命不凡的世界里,老天其实很多时候更关照笨小孩。看几个公司的历史研究报告,翻到15年上半年期间的报告时,纷纷出现“公司正在搭建互联网+大平台,应价值重估”的内容。要不是这些历史证据,还真忘了那时的“互联网+”大潮。仅仅1年半后,曾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概念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各类报告也不再提及。一切就像个梦,一个昂贵而可笑的梦。某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基金,自12年10月底至今的收益率是120%左右,看起来尚可。但这种策略的另一面,是其产品成立的09年4月到12年10月底的3年半里净值几乎都盈亏10%以内上下波动,产品成立的7年里其收益的90%都是来自去年的牛市。这种只做强趋势其它时间近乎空仓的策略,长期看赚钱肯定没问题,但代价也很高昂。公司的性格和投资人的性格一样分为很多种,比如有一种就是手里现有的主业一塌糊涂,但跟着产业风口(甚至是跨行业)投资制造想象力的本领却是一绝,这就像有一类股民把“当下”处理得一团糟,却总是忙于追逐热点希望抓住“未来”。后者最喜欢的追求对象还真就是前者,而且还就愿意给这类公司高估值,我觉得这除了爱情别的都没法解释。两个同行业的公司。A在更高下的ROE只有6%,毛比B低50%,作为A的总也比B低30%,行业萧条时亏得多景气回升时恢复的慢。另外体现技术水平的海外订单,A海外占比不足5%且毛利率比国内还低,而B达到25%且海外毛利率更高。作为未来重要看点的项目,B公司全是自主研发且打破海外公司垄断,A则是到处投资参股尚处于概念。而市场给予A的估值是B的1倍,我只能笑笑。我个人估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在半导体、汽车和商用客机领域会有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台湾和日韩的相关产业将遭受重大冲击。现在这看起来似乎痴人说梦,不过别忘了,仅仅20年前的90年代,松下东芝索尼的家电在我们看来也是神一样不可企及的存在。商用技术不是魔法,只要有庞大内需,又具备了充分资本后盾和基本的人才技术基础和产业决心,不成功其实才是奇怪的。以中国未来能达到的经济体量而言,千亿市值的公司其实是不大的(按美元计只有140多亿)。目前两市的千亿级公司共59个,其中技术密集类的高端制造业勉强算也就是7-8个,剩下的都是金融地产和大国企垄断类。从逻辑上推导,未来中国如果要成功,目前数百亿市值的民营中高技术类企业批量上千亿是必要条件之一。(17年3月)现在这局面,就是战术上轻视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汇金融骗局揭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