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源自于金刚经。
实在百思不解什么意思。
如果朋友有谁佛经非常精通的话,请指点一下。
估计你是不了解何为“有为法”。知道什么是有为法后,你自然就知道这话的意思了。
“有为法”既是一切依因缘而出现的法。比如人会生会死,是因为男女相遇,结婚,想要孩子而后有了个孩子。孩子是依父母的因缘而来。待到这个孩子和这个世间的因缘结束了,他就死了。再比如,人会生病,所以有人就发明了各种医学医药。
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这大概......
估计你是不了解何为“有为法”。知道什么是有为法后,你自然就知道这话的意思了。
“有为法”既是一切依因缘而出现的法。比如人会生会死,是因为男女相遇,结婚,想要孩子而后有了个孩子。孩子是依父母的因缘而来。待到这个孩子和这个世间的因缘结束了,他就死了。再比如,人会生病,所以有人就发明了各种医学医药。
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这大概就是那句话的意思。
结合现实相关信息。你会看到很多人都畏惧死亡。因此从前深圳机场的名字叫“黄田机场”后来改成“保安机场”。因此香港许多大楼的房间或者楼层号码中都没了“4”,没有四楼,没有4零几什么的。这是很可笑的行为,因为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常的,且死亡迟早必至。没有事情可以推迟或改变其发生。从佛法角度来看,躲避不是个办法。面对它了解它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又,受持这句话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因为知道一切有为法都如梦幻一般变化无常且虚幻不实。因此我不再贪图华丽的衣服,不贪图一时的享乐,不贪图被窝的暖和,不贪图已有的财富和名闻利养。不再因为别人诽谤我而懊恼。不再因为误解而记仇,等等等等。因为这一切的不执着,我们的内心因得到解脱而充满理解,充满平等,充满奉献,最后我们的心得到解脱和自在。
以上见解仅仅是本人在行持中的点滴觉受,并不能说那就是世尊那句话的本意。《金刚经》作为大乘经典其境界根本就是不我这样的凡夫所能言表。你从我这里和别人那里看到的诠释,及其经文中看到的文字你都要看做是佛陀指向彻底觉悟那个境界的手指,而不要把他们看成是那个境界。
人生难得,无常迅速,佛法珍贵,为了自己的利益,该早图解脱。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师说过一句话,讲金刚经,讲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云应何住,云何降服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说,你把无所住而生其心参透了,OK,后面我不讲了,直接下课!
所以后面的偈语,是根据前面三十二品来的,你看金刚经,最好是把所有经文读透后自己去想想佛祖讲的道理是不是如此,然后去听听高僧大德怎么在讲经的,对自己很有帮助喔
推荐一篇文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金刚经说什么》,看完之后启发很大。另参考...
慧相关信息师说过一句话,讲金刚经,讲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云应何住,云何降服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说,你把无所住而生其心参透了,OK,后面我不讲了,直接下课!
所以后面的偈语,是根据前面三十二品来的,你看金刚经,最好是把所有经文读透后自己去想想佛祖讲的道理是不是如此,然后去听听高僧大德怎么在讲经的,对自己很有帮助喔
推荐一篇文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金刚经说什么》,看完之后启发很大。另参考资料附上他讲的金刚经,真是精彩。
在《金刚经》末尾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字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引用剑横天下
回答人: 12:13
这句话的确不是那么容易懂的,所谓精通佛经的人,如果不实证实修,只是文字上打转,做所谓的研究,甚至是业余爱好,那是不着边际的。实际上恐怕也没有精通佛经的人吧。
我认为这四句的第一句要弄清楚,才好理解。佛教所讲的法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就是方法的意思,另一种是指万事万物,这里的一切有为法的法,是两者兼有的。
一切有为法不是事物的表象,也包括实象,就是说一切摸得着,看得见的,听得到的,能够学习的,能够运用的,能够语言文字表达的,总之,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是方法或不是方法,都是有为的,都如梦幻泡影,都是不真实的,更确切地说,这个世界本身就不真实,所以金刚经里还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且即使有,也是一出现就很快消失了,如露亦如电,像朝露一样短暂,像闪电一样快,还是如梦幻泡影。因为世上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每分每秒,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变化的快,甚至如闪电。明白这个道理,就比较可以明白佛法,比较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应作如是观不是简单的认识理解,是结合整个金刚经来看,通过这个道理,可以明白佛讲金刚经的意义,这样才能达到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目的。
再完整的解释一下字面意思:世间一切万事万物,就像梦境、幻境、水中的泡沫,灯下的影子,都不是真实的,它们的存在也是像朝露一样短暂、像闪电一样快的消失,应该明白或了悟这个道理,这是事物的本质。
佛在金刚经里说,佛说四十九年法,并没有说一个字,意思就是不能停留在文字上,不能执着文字相,那样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只是按字面解的话,三世的佛都要喊冤了。
意思是这样的:
“有”是佛教的一个概念,指万事万物的存在。“法”也是佛教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意思是事物的现象、表象。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意思是用瞬间消失的东西来比喻这个“有”。因为“梦幻”和“泡影”本来就是虚的,“露”是指树叶上的露水,也是在太阳一出就会消失的,“电”指闪电,同样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应作如是观”,其中“是”的意思在古文中作“这个”讲,“观”是认识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翻译过来的是这样的:
一切现实事物的表象,如同梦幻、泡影、露水和闪电一样,都是转瞬即逝的,对此要作这样的认识和理解。
这段话是对佛教一个基本观念的解释。也就是佛教追求的永恒是在涅??而不再世间。
具体来说,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万象都是变的,都是一种短暂的存在。比如一个人,可以作为“有”存在,表面上是不变的。但实质上无论是人的身体细胞,还是人的精神思想,每一刻都在变化。所以现在的你不是过去的你,因为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在一切方面都不一样的。同样将来的你也不是现在的你,因为同样会变化。这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意思。
佛教在分析了世间一切“有”都是这样一个变的短暂的本质以后,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涅??。因为涅??是永恒不变的,是应当信仰的。
简单地说就是这些。
在《金刚经》末尾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字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
在最初犹太人相信唯一的真神,就是上帝,人们称上帝为“主(LORD)”,上帝名字就是“耶和华”,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自有永有”。
最初人与上帝同住,后来由于人类犯...
《金刚经》确实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样的说法,不过,提醒楼主一定要理解到位。
很多人看了这样的句子之后,就以为人生如梦,所以什么都不要努力,人生就好像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喜欢这句。
经典二:不可说。----既是不可说,那就不可说。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一...
答: 怀孕五个月能去寺庙烧香吗为什么不能跪?前晚睡觉受到了巨大的惊吓,老公做噩梦对着我的脸大吼把我吓的不轻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53|
上传日期: 17:22:3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诸和合所为,是指一切有为法,因为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小至芥子、大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说诸和合所为。
&&&&&&&&喻如星光:在天空中的星,在黑暗中,也稍有点光明,但日光出现的时候星光也就隐没了。众生在无明位中,有别别了知,就如黑夜星光似的;但无分别智现前时,这分别见也就被消灭了。宇宙万有,是依见分变起的,喻如翳;如病眼生翳、见空中花,实则空中并没有花,只是翳眼才见有花的。喻如灯:如清油灯,要具有灯油、灯柱、及火,由灯油相续地燃灯柱,所以有灯光发现,于是能照用及一切物为所照;等到油尽柱尽而灯光灭,能照的作用、与所照的光相也就消失了。烦恼如油,业报如灯柱,于是有识的自体光。由烦恼持续业报,于是有心心所的活动,由心心所活动起变相分,似乎是常住的;实则刹那生灭、不得久住,业报一尽,能知见分与所知相分也就消灭了。
&&&&&&&&观器世间如幻:如看电影,见种种山川草木、人物花鸟,看起来很逼真,其实都是由无数的影片,相续不断的演绎而成似真的情境;在我们错觉的眼识,就看为非常真实似的。器世间的宇宙万有,也是由有情真异熟识所幻现的,本刹那生灭而又相续不断的,似乎经千古不变、是常住的,实则是我们的错觉。观有情世间如露:露的元素,本水蒸气、无相可见:但遇冷成为水就有形可见了;虽有相也不过是暂时的,日光出现时就被消灭了。一切诸法本尽虚空、遍法界,无定自体,但由有情业力所感而成五蕴诸法假合的有情;有情执取为实有,执令不坏,但到业报一尽仍要坏灭的。喻如泡:如江河中的水,由激动力水中起泡,有情所受用事,也是由根、境、识三和合而生的。观过去一切法,喻如梦境:如人醒时回忆梦中的境,但这已不是事实了,只是一种忆念;过去一切法也是不可得,只是忆念,就如梦似的。
&&&&&&&&&观现在的事。喻如空中的闪电:在闪电忽生忽灭、非常的快,现在一切法也是这样,我们觉察是现在时,已成过去了。观未来法如云:未来法所熏成的善恶习气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成熟时就生起现行;空中的云,遇冷就下降成雨,现起雨的相了。佛告善现:“于一切有为法,应作以上的九喻观。可见佛正是由修这九喻观而得根本无分别智现前,能如实了知诸法实相;并且由根本智起后德智,如实了知这有为相而宣说的。”这正是从众生位到佛位的光明大道,这才是佛的智德。
&&&&&&&&本经所说的九喻观,是从众生到佛位都用的上的。听了这部经以后,当时时作这九种观,观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久习纯熟,对于一切有为法,就不取不着了;既不取不着,就不起我法二执,于是般若慧现前,就能证得二空所现的真实。然后又如所证的教化众生,这才是信受奉行;这才是明了佛说法的本义。
&&&&&&&&&&&&&&&&&&&&&&&&&&&&&&&&&&&&&&&&&&&&&&&&&&&
----太虚大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泡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