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增加清晰度的成都炬科光学元件厂有哪些

【图文】光学元件表面光洁度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光学元件表面光洁度标准.
总评分5.0|
浏览量158176
用知识赚钱
大小:20页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近日,《辉煌中国》在央视热播,广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国家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祖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们深感荣幸。这个国庆长假,焦点不应只放在“八天”。别忘了享受和平年代繁荣昌盛的同时,去看看《辉煌中国》,感受这部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纪录片。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5EF镜头的技术介绍
BR镜片是采用了BR光学元件(蓝色光谱折射光学元件)的复合镜片。BR光学元件具有能大幅折射蓝色光(短波长光)的特性,可实现更理想的色像差补偿效果。
至今,佳能开发出了众多的技术,来解决镜头领域难以回避的色像差问题。从1969年人工结晶萤石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佳能在追求更高成像效果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脚步,1978年的UD镜片,1993年的超级UD镜片,再到2001年的DO镜片。每一种镜片的诞生都是向高画质成像的一次迈进。即便如此,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对一些镜头的色像差进行彻底补偿也是非常困难的,最终还是会出现残留的色像差。2015年佳能迎来了首款采用BR镜片的镜头。BR镜片是以获得理想的色像差补偿效果为目标开发的。其中的BR光学元件(蓝色光谱折射光学元件)是以有机光学材料为原材料,具有与萤石相当,甚至某些方面更理想的异常色散特性。能够对蓝色光(短波长光)大幅折射。从而实现了更高水平的色像差补偿效果。这也是在佳能光学技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佳能将针对不同的镜头,选择适合的技术,通过不同镜片的搭配组合,实现更高的画质。
BR镜片结构示意图
有机光学材料(原料图)
BR镜片是英文“Blue Spectrum Refractive Optics Lens”的简称,是一组中间包含了“BR光学元件(蓝色光谱折射光学元件)”的复合镜片。“BR光学元件”是一种有机光学材料,佳能通过对材料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制成了可对蓝色光(短波长光)大幅折射的光学元件。通过将其与一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构成复合镜片。使用以往技术难以补偿,或补偿效果不理想的轴向色像差在此镜片的作用下可大幅减轻,从而抑制了大光圈易产生的色晕现象,大幅提升成像画质。
自然光是由红、绿、蓝等,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线的波长不同,其折射率也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全部汇聚到一点上是非常困难的,也可以说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射入镜头的光线能够汇聚于一点时,就构成了理想的成像,反之,光线没能在焦平面汇聚于一点时,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范围,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色像差。色像差的产生会令所拍图像边缘模糊,整体画质也变得不够锐利。
产生轴向色像差示意图
理想成像示意图
产生了明显色像差的示例
未产生明显色像差的示例
光圈值:F1.4,未配备BR镜片
光圈值:F1.4,配备BR镜片
两组照片均使用F1.4的大光圈进行拍摄,将小号局部放大进行对比。左图中,由于镜头的轴向色像差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补偿,可以明显看到小号边缘高光部出现了紫色系及绿色系的色晕,影响了图像的画质。右图中,得益于BR镜片对轴向色像差的良好补偿效果,大幅抑制了色晕的产生,得到了纯净清晰的图像。
在以往的光学结构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控制短波长的蓝色光光路,使之与其他波长光线汇聚于一点,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难题。佳能通过不断研发,最终开发出了能够大幅改变蓝色光光路的“BR光学元件(蓝色光谱折射光学元件)”。找到了一种能够更好地应对轴向色像差的新方法。
普通凸透镜折射示意图
BR光学元件折射示意图
通过下方的示意图能够清楚地看出,单纯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组合下,虽然使红、绿光波的光线汇聚于一点,但短波长的蓝色光却因没能获得足够的折射率,未能与其他波长的光聚焦于一点,出现了轴向色像差,最终导致成像的边缘产生了色晕。右侧示意图中,在一组凸透镜和凹透镜中加入了BR光学元件(蓝色光谱折射光学元件),得益于其对蓝色光波的异常色散特性,蓝色光与红、绿光线汇聚于一点,从而有效补偿了轴向色像差,使成像清晰锐利。
传统凸凹透镜组合折射示意图
BR镜片折射示意图
BR镜片解决了传统光学材料自身特性的一些局限,从而使以往光学结构中可能残留的轴向色像差得到大幅补偿。即使使用大光圈拍摄时,也能有效抑制画面中被摄体边缘易出现的色晕,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实拍原图(未采用BR镜片)
实拍原图(采用BR镜片)
通过对比上面两张实拍照片的局部原图,可以清楚地了解新材料所带来的不同。左图中建筑物、岩石等的边缘出现了一条紫色的色晕,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在相同拍摄条件下,采用了BR镜片的镜头,被摄体边缘锐利,没有出现色晕。
佳能官方微信订阅号
佳能官方微信服务号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04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号
分享到各大网站【图片】感觉这篇写VR光学镜片的文很有道理【vr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33,966贴子:
感觉这篇写VR光学镜片的文很有道理收藏
目前VR头盔的价格差距很大,从只要几美元的谷歌Cardboard,到预计售价350美元的Oculus消费者版本,但他们的原理基本相同,最主要的部件都包括屏幕,陀螺仪,光学镜片以及一些塑料部件。其中对用户沉浸感影响最大的部件是两对光学镜片。在各类型的智能硬件中,大部分元件都是电子元器件,很少包含光学元件。较为困难的是,评价其质量的指标不能用常见的内存大小,主频高低,内核的数量等很直观的指标来衡量。看似简单的两个圆形镜片想要达到理想的成像效果,也包含深奥的学问。笔者曾体验过多款VR头盔,对该领域较为有兴趣,加之是光学专业科班出身,工作中经常需要设计各类型的光学系统,在研究综合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几款VR头盔产品后,对VR头盔中的重要元件镜片做简单分析,并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VR爱好者在产品时能有所借鉴。简单来说,VR头盔的两个镜片可以看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放大镜,如下图1光路剖面图所示,人眼处于左侧实线与光轴的焦点处,中间的为双凸镜片,右侧为屏幕,由于镜片有弯折光线的作用,人眼看到屏幕最上方x位置,而给人的感觉是沿着虚线从更高的位置进入人眼的,仿佛把屏幕放大到了x’的那么大,VR头盔强调的沉浸感,一方面取决于屏幕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镜片弯折光线的能力。因此,就引出了可视角(FOV)的概念,这也是广大VR厂商经常宣传的一个参数。大部分厂商的FOV都在100°左右,但笔者认为这个参数并没有非常大的实际价值。首先,不像内存或硬盘的大小,FOV没有一个可以明确测量的方法,厂商是否会虚标用户无法确定;第二,人在观察不处于视野中心的目标时,更倾向于转头,而不是斜眼看。引用百度一张人眼视角的示意图2可见,人眼水平最大视角甚至可以超过180度,而单眼舒适视角只有大约60度,在这个方位内人眼视力最敏感,超过了这个范围人会本能的转头。所以大家不必太纠结于该参数的大小,而更应该关注60度中心区域内的图像的清晰程度,以及实际使用佩戴的感受。一般来说,镜片尺寸越大,人眼会越不容易注意到透镜边缘,沉浸感更好,用户可以较为直观的比较该参数,目前绝大多数VR头盔镜片的尺寸都在50mm左右。清晰度作为VR界的标杆,DK1在初期镜片边缘图像的清晰度常常被用户诟病,这正是由于光学设计中的轴外像差所致。为了精确的测试DK1镜片光学设计的质量,本人曾经委托浙大光学系的老师在专门用于测量镜片成像质量的设备,传递函数(MTF)测试仪上定量的测量过其成像质量,从分析结果上看,离开中心区域稍远一些,其成像就大幅下降。这就好比我们使用质量一般的放大镜时会发现,边缘图像的会变模糊,其原因在于受到轴外像差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的处理方法是将透镜前后两个面都做非球面设计,如下图所示,尽可能降低轴外像差,提高边缘图像的像质。目前塑料镜片的压模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压制出光学质量非常高的塑料镜片,因此像DK2等都采用了双面非球面的设计,用户可以关注VR头盔的镜片如果采用了非球面设计,在清晰度上一般会远高于非球面。当然,仅仅有优秀的光学设计也是不够的,制造工艺业对镜片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很高的影响,因此,如果VR厂商能够寻求大的代工厂为其加工镜片,也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之一。色差现在绝大部分的VR头盔在使用时候都会在边缘区域(边缘位置)出现红绿蓝的色边,也就是色散现象,这在使用高折射率材料时很容易出现,就像是白光在经过棱镜后会被分成五颜六色的光线。在DK1中,该现象尤为明显。从光学设计的角度来说,需要两种或更多的材料才能消除色散,因此原理上来说单镜片(一种材料)是无法解决的,DK2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图像显示之前,先用软件做了一个相反的颜色补偿,如图4所示,基本解决了该问题。该方法仅仅是在软件层面做了修正,但会对图像清晰度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图像上的每一个像素都需要做一次反向色散的处理,增加了硬件负担,会降低图像的帧率。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多组材料不同的镜片组成消色差镜组,用光学的方法消除色边。这在镜头设计中已非常成熟,如复消色差物镜(Apochromatic objective),能够完全消除图像的色差。畸变畸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图像扭曲变形,给人以中间凸出(桶形畸变)或是凹陷(负畸变),这也属于像差的一种,是由于入瞳(也就是人眼)处于光学系统中的前后位置不同造成的,对球面镜片来说,该像差是不可避免的,如下图左侧图所示,并且随着FOV的增大,边缘图像畸变会更加明显。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非球面的设计,如下图右所示,它可以大大降低图像的畸变,而且还能大大减轻镜的重量,这也是目前高度数眼镜片不再如瓶底那么厚的原因。但由于单片式的镜片能够用来优化的参数极其有限,在满足提高清晰度,增大FOV的情况下就很难同时又满足消除畸变的目的。如何折中三者之间的得失就成为了镜片设计者所要重点关注的。鉴于目前的VR头盔方案都借鉴于DK2,从它的方案可知,它采用的依旧是类似于消除色散的方法,在图像呈现在使用者之前,先做一次桶形畸变用以抵消镜片带来的枕形畸变,如图6所示,从而使使用者感受不到由于镜片畸变造成的不真实感,经过分析DK1的SDK可知,其内部设置了4个畸变系数(k0~k3),组成一个畸变补偿方程,通过控制这四个量的大小来适配不同畸变程度的镜片,从而达到该SDK通用不同镜片的目的。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缺陷,由于图像在显示中边缘的图像就已经被压缩了,因此经过透镜后虽然消除了畸变,但空缺的信息无法恢复,会出清晰度的下降问题,并且因为每一帧都要经过软件的后处理,对硬件性能的要求更高。最好的方式为镜片不要产生畸变,从而省略该预处理步骤。近视调整目前中国的近视发生率已超过33%,在高中以上的人口中更高达70%,而VR头盔的使用人群都集中在高学历人群中,他们在使用时如果不佩戴眼镜,往往看不清屏幕上的文字,更谈不上体验所谓的沉浸感了,因此会降低VR设备的普及度。目前国内的VR头盔都声称不影响400度甚至更高的近视。对此本人是深表怀疑的,Oculus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配了3组不同度数的镜片,从光学原理上相当于有配了三组不同视力的眼镜片,而国内的VR头盔大都只有一组镜片,往往采用两个方法解决近视问题:一种是佩戴眼镜,然后再戴头盔,该方法较为“简单粗暴”,确实解决了近视问题,但沉浸感大大削弱,因为人眼不能凑近镜片,而且同时戴两副眼镜的方案也非常笨拙。另一种是不戴眼镜,而是将屏幕或是手机靠近镜片,这相当于近视者凑近屏幕看屏幕上的东西,这也会降低沉浸感,因为屏幕边缘的图像相当于被移出了画面,近视者只能看见中间部分的图像,外侧的被裁掉了,该方法的另一个缺陷是近视者更容易看到像素,出现DK1中所谓的纱窗效应,此外,如果使用者左右眼近视度数不同,该方法也无法解决。然而真的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吗?笔者认为不然,其实该方法早已使用在很多单反相机中,如图7上图所示,单反的目镜边上有一个称为屈光度调节的旋钮,通过转动该旋钮,在一定范围内的近视使用者也能看清取景器里的图像,而无需佩戴眼镜。其原理如图7下图所示,取景器内部由多个独立的镜片组成,旋转旋钮相当于调节某两个镜片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改变进入人眼中光线发散或会聚程度的作用,它可以等效于一个变焦镜头。而这类型镜头的设计方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相当成熟的,如果VR头盔的镜片也由一片以上的镜片构成,则经过设计也可以达到调节屈光度的效果,用户不需要佩戴眼镜即可使用。笔者经过多年的光学设计工作,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光学设计者必须在各种限制因素中做最好的权衡,如上文所提到的FOV,清晰度,色差,畸变等,还包括材料,体积,重量,价格,公差,可加工性等等因素。并且无论再优秀的设计也不能将所有指标同时达到最优,需要针对使用场合做一定的取舍,无数次的实验,以及和软件设计者协同工作。很多时候需要设计者有丰富的经验。一款优秀的VR头盔中的镜片往往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的好坏。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在售的所有VR头盔的镜片都是单镜片,但限于能用于优化的参数过少,镜片的成像质量很难提高,像色散畸变这类像差,单镜片几乎是无法消除的,为此,镜片组的方案是未来的VR头盔中镜片的发展趋势,它除了能极大提升成像质量以外,还可以实现左右镜片分别调节屈光度,使得左右眼近视度数不同的人也能体验虚拟现实的真实感。就在近日,微软研究越为Oculus提供设计了新的镜片,它就采用了四片两组的结构,可以大大提升图像清晰度,消除色散与畸变,如下图所示。当然,由于镜片数量的增多,设计难度会更大,微软的设计方案的缺陷之一就是降低了FOV,但这并不是必然的,通过更优秀的设计方案可增大FOV。此外,多镜片的成本显然会高于单镜片,微软的镜片价格高达200美元,而DK2总价只有350美元,笔者相信随着光学设计方案的成熟,价格上还有很大下降余地。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多组镜片的安装公差会更严格,如同轴度,变焦槽精度等等,这都会要求有精度更高的模具与更细致的安装步骤,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设计时间与经费。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必然是VR头盔镜片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仅仅对VR头盔中的镜片做了简单的分析,影响一个VR产品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技术因素还包括屏幕的分辨率,跟踪算法,佩戴舒适度以及是否拥有充足的内容支撑等等,看似简单的产品其实包含着极高的积淀,这也是Oculus沉寂了两年才刚刚发布其消费版的原因。目前国内的VR头盔类产品正处于爆发式发展阶段,在后手机时代被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毫无疑问该方向是未来消费类互联网智能硬件中的领头羊。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国内的VR产品问题也很多,例如产品相似度较高,质量也参差不齐。可以预见的是,随着Oculus消费版的即将上市,必然会淘汰一大批技术水平能力较低的公司,留下少数几家真正有研发实力与VR内容积累的公司。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大家应该理性看待目前的各类VR产品,多去实际参与体验,毕竟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很难体会到虚拟现实给人带来震撼体验。
玩美视界vr体验店加盟 0加盟费 国内vr行业领跑者, 提供游戏设备 软件游戏更新 ,全程指导 无忧经营!
此处应该有掌声
字数太多,实在看不过来。看了个大概,不觉明历
收藏!!!!!!!
不透气,,镜面产生雾气怎么解决呢?我们知道眼睛是有眼泪湿润的,眼睛靠近镜片,不透气的话,必然产生雾气。镜片是冷的,人眼是温的。
看起来还挺费劲的哈
讲的太好了,收藏
这是我写的。。。
不错,同为光学设计的,学习了
讲的太好了,收藏
忍不住跪下喊大神 厉害了啊啊啊啊
我的光学知识仅限于初中水平,但也想到了楼主所说的这些问题,解决思路也大致相同。现在看来,VR成像的三大问题:模糊、畸变、色散。其实都很好解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全世界做VR的都没有想到请个光学专家好好设计一下镜片呢?只能说全世界的VR厂商都太急功近利了。2016开年就被定为VR元年,这一年也的确涌现了大量VR产品,但是没有一款产品火起来。因为体验实在离完美相去甚远,并且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水平。
对于VR,2016是令人失望的一年,期待2017能有突破。
点亮12星座印记,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你知道的高清或超高清到底有多“清晰”? - 视频监控 - 电子工程世界网
你知道的高清或超高清到底有多“清晰”?
19:23:33来源: 安防知识网 关键字:&&&&
&&& 度摄像机类型
  摄像机按进而又分为高清、准高清(720P)、高清(1080P)、全高清(1280P)以及4K,而百万高清监控摄像机H.264解码,支持多码流选择。现在高清已经是现在监控行业的主流。
  核心架构
  网络高清已经是监控领域的大体趋势了,而的关键架构由三部成,镜头、图像以及压缩处理芯片,其中图像图像采集处理部分的核心。而网络高清摄像机的崛起无疑又是掀起一场波浪,随着监控行业的不断发展,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技术上更是推陈出新,传感器的选择也是成为网络高清一个重要的选择,CMOS和CCD传感器谁更适合网络高清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CCD传感器的使用是最,然而CMOS传感器在成本上还是给了CCD很大的压力,CCD和CMOS在监控中有不同的,但CMOS工艺和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高端CMOS的成本下降,网络高清摄像机的未来将会由CMOS传感器。镜头又分为固定、、自动变焦和自动变倍。
  高清成像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研发经理梁文豪向笔者谈到从光学器件、传感器、ISP及图像编码这几个方面对度的影响。
  光学器件
  他认为,根据折射原理,在成像面上会有一个焦点。在摄像机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焦点,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一般只有那些像位置恰好在感光器件位置上面的物体可以清晰的成像,而更近和更远的物体在感光器件上面都会形成一个弥散光斑,就是虚化现象。这个弥散斑的增大是的,而感光器件的也是有限的,因此当弥散斑的大小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清晰的。弥散斑是由通过镜头的最外面的光线决定的。如果遮挡外围的光线,必然压缩弥散斑的尺寸,这样焦点前后成像的可分辨范围就大。这就是光圈对于景深的作用原理。光圈越大,到达感光器件的光就更多,弥散斑就会更大,景深就小。镜头、滤光片以及都影响清晰度。对焦点越远,那么其成像越镜头,像接近镜头的时候,像之间的距离更小,从而弥散斑也更小,景深也会变大。故焦距最小,对焦点越远,景深越大。
  传感器
  传感感在摄像机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光信号转换成,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图像质量的。影响清晰度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分辨率、靶面大小以及宽动态。一般同样大小的分辨率传感器,靶面大的传感器在单位面积上像素点少,对图像中的高频成分区分度更高,故拍摄出来的图像也更清晰。在某些宽动态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动态功能的能够将暗处和亮处的细节部分都能还原出来,这弥补了线性sensor的不足。宽动态sensor是将多帧曝光进行融合后输出,长曝光帧保留暗处的细节、短曝光帧保留亮处的细节。在ISP方面,摄像机中的ISP处理模块很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的优劣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其中对清晰度影响的模块主要有:曝光时间、坏点、、插值模块、增强模块、边缘增强模块等。
& & & &在图像编码上对于高清摄像机而言,分辨率越高图像信息量越大,这样图像信息不利于传输和存储,故需要将处理好的图像信号做编码压缩。由于有信息的压缩,所以图像编码对清晰度也会有。当视频中的码流设置的越小,越高,图像清晰度损失的越多。在高清摄像机图像效果里面,尤其是在光线比较微弱的低照环境下拍摄时,清晰度和两者就比较难权衡,保留清晰度的同时噪点就会起来,否则噪点抹的太平滑清晰度就不够了。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更大光圈的镜头,切换滤光片,采用更好的降噪滤波方法来抑制噪点的同时保证清晰度,采用更高的码流或者更好的编码算法来减少清晰度的损失。
  & &浙江红苹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苹果)研发主任毛光辉介绍到,根据成像原理上不难看出,摄像机的清晰度,跟镜头、传感器、ISP密切相关,传感器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图像传感器分为CCD和CMOS两大类,主要有Sony、Apna、Omnivison等主流厂商供应。由于两者之间的构造不同,CCD采用电荷传递方式输出,同一进行信号放大,而CMOS则是每一个像素都有独立的放大器,所以在相同面积及相同像素点时,CMOS的感光面积要小于CCD,同时由于每个放大器放大不一致的原因,所以CMOS在低照度情况下,CCD效果会更好一些,CMOS躁点较大。此外由于CMOS传感器采用最常见的CMOS工艺,可以轻易的将周边集成到芯片中,工艺较CCD简单,成本较低,并且随着工艺的提升,CMOS在、速度上的优势逐渐体现,以及通过后端ISP对图像效果的提升,CMOS在高清监控领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高清摄像机中。
  后端ISP及编码芯片,用于处理前端到的,直接影响到给用户的图像品质,不同的ISP用来匹配不同厂商的图像传感器。早期后端芯片一般由ISP和接口成,ISP用于进行图像处理,处理后再进行压缩或编码处理,通过不同的接口输出给用户,一般有非压缩输出和压缩输出两种,在安防监控相机中一般有SDI高清摄像机和网络高清摄像机,SDI高清摄像机是采用非压缩方式的串行视频信号输出,网络高清摄像机是按照H.264/MPEG/MJPEG算法编码压缩并通过发送的视频信号输出。SDI因非压缩缘故,视频数据清晰度高,但带宽要求也高,传输距离有限,在高清监控刚发展阶段曾一度和网络高清产品竞争。随着网络高清的快速发展,网络高清已占据了大部分的高清,但在应用场合,SDI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
  北京蓝色星际软件技术发展(以下简称蓝色星际)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焦成平谈到,其实CMOS图像传感器与CCD图像传感器的研究几乎是同时,但由于受当时工艺水平的限制,CMOS图像传感器图像质量差、分辨率低、降不下来和光照不够,因而没有和发展,之前通常用于一些电脑摄像头、等对画质要求不高的电子产品等设备上,以至于CMOS成了的代名词。而CCD器件因为有光照、、像素多等优点一直在之前主宰着图像。
& & & &高清监控摄像机中,图像传感器尺寸越大,感光面积就越大,成像效果就会越好。比如1/1.9英寸的的传感器效果通常好于1/2.8英寸的同像素产品。 (后者的感光面积只有前者的大约55%)。更大靶面的传感器,带来的通常是更好的低照效果,更好的像素宽容度,和像素。但是更大的传感器,同时带来的还有更加高昂的成本。
  高清、超高清,如何表现?
  高清的标准是视频垂直分辨率超过720P或,视频宽纵比为16;9。而超是1080P的4倍。红苹果的毛主任还介绍到,百万高清度,是指机清晰度的一个级别,一般是指百万及百万以上像素和720P/P以上分辨率的高清摄像机,主要是跟摄像机所应用的传感器有效像素数有关,另外跟摄像机输出的分辨率也有关,像素越高,分辨率越大,清晰度越高。而传统模拟相机因为是,所以用扫描线来表达清晰度。目前在安防领域,百万成为高清的分水岭,市面上主流摄像机有百万像素、130万像素、200万像素、甚至到, 分辨率实际像素数为92万,从严格意义上讲未达到百万级别,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准高清,而分辨率200万画质才是被公认的高清图像。4K的分辨率有和两种,也就是超高清。前者主要用于数字电影领域。
& & & & 4K的摄像机在一些专用领域如智能交通,因为在需要较大分辨率的摄像机来监控多个车道的车辆情况,300万、600万像素的IP摄像机也不断得到应用,4K即800万像素甚至是的IP摄像机也逐渐推出市场。除了前端以及,中间传输的光端机采用,不必太分辨率的问题,因此原有设备便可支持4K的传输,那么就只剩下后端的解码设备和了。随着性能的提升,纵然现在的解码设备还不具备解码多路4K摄像机,但集中力量解一路视频还是没问题的。另外,各大厂商已相继推出4K NVR产品,它能够接入4K分辨率的超清网络摄像机,在不进行缩放的前提下对4K图像进行预览、录像、解码回放和显示输出,这对于NVR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高度
  存储设备对网络高清的影响
  对于监控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存储来说,高清监控的应用也对其发展提出了相应的需求。面对高清监控更宽的数据传输带宽和更大的存储容量要求,高清监控系统采用高清网络摄像机作为监控点设备,这类设备的数据存储过程更多是经过数据,进而在其他专门的存储设备上实现数据的存储。高清监控带来更高清晰度画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编码流增大、同样的存储时间但存储数据量增大的压力,这就要存储设备能够基于高清监控码流的特性,高效、完整地实现视频数据的安全写入。随着的不断发展,存储设备需要满足视频信息的存储空间,要充分考虑到视频的访问特点,以及与数据库系统存储和文件服务系统存储的区别。
  ]蓝色星际的焦经理谈到,现如今,随着H.265技术的成熟,高清监控行业也正在的发生着改变。H.265相比264编码主要更新的内容包括:提高压缩、减少实时的时延、减少获取时间和随机接入时延、降低复杂度等。H264由于,可以低于1Mbps的速度实现标清数字图像传送;H265则可以实现利用1~2Mbps的传输速度传送1080P(分辨率)高清音视频传送。在H.265的影响下,厂家在今年陆续推出了自己的2K、4K甚至是8K的超高清晰度网络摄像机。
  高清、超高清,未来如何发展
  从行业上,网络高清监控是必然趋势,目前网络高清监控产品(如:前端相机、存储、显示等)已经完善和成熟,未来的发展将重在智能化、云服务及终端应用等环节。自安防行业智能化的实现,为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安防产品会根据逐步的细分,安防产品也会逐渐趋向于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及应用场合(如:交通、社区、家庭、)结合智能化的应用将产品进行细化,不再是原来的一套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
  2014年前,高清监控产品受价格、带宽、标准及老系统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市场并没有达到值,但随着技术的突破,高清监控已进入,后续发展必将是由现有市场的快速膨胀,并向多样化方向延伸,重新占领新市场的。
  目前H.265标准的推出,将网络高清监控推向新的高点,为高清及超高清产品的推广奠定了一个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应对芯片和相关产品会得到一个快速发展的空间。回首已经过去的2014年,高清图像的分辨率从主流的720p发展到。未来的高监控市场,将会是1080P占据市场主导地位,4K/8K主攻高端市场。同时随着整体成本的下降,高清监控将逐步普及到民用及市场中去。
关键字:&&&&
编辑:鲁迪 引用地址: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注eeworld公众号快捷获取更多信息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芯片资讯 锐利解读
热门关键词
大学堂最新课程
汇总了TI汽车信息娱乐系统方案、优质音频解决方案、汽车娱乐系统和仪表盘参考设计相关的文档、视频等资源
热门资源推荐
频道白皮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学元件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