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50 人以内的人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哪种 Wiki 系统比较好

繁體中文(Chinese)中文(Chinese)DeutschEnglishEnglish (International)Espa?olFran?aisItaliano日本語(Japanese)Nederlands???(Korean)PolskiPусский(Russian)
宏道在网路上正热时,股价曾一度达到两万美元,其后经历网路泡沫后的股价狂跌,如今正在金融风暴中奋力爬起,打算以并股的方式重回纳斯达克挂牌。究竟宏道执行长陈丕宏从过去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又是否足以成为宏道再起的力量?
陈丕宏,曾是电子商务业界最响亮的名字,和亚马逊的贝佐斯起名,各在B2B和B2C领域撑起一片天。
他所创办的宏道资讯(BroadVision),在一九九六年六月就挂牌上市,比亚马逊还早十一个月,一九九九年十月到二OOO年三月,不到半年内,宏道曾两次一股分割为三股,因为股价涨太凶;也曾在二OO二年七月将九股并未一股,让股价回到一美元以上;去年十月,再将二十五股并为一股,从店头市场重回纳斯达克挂牌。
十二年大起大落,当B2B公司整块消失,为何宏道能存活?新一波不景气比往年更严重,为何陈丕宏选择在此时出击?
Q:这一波不景气和二OO一年那一次比起来,哪一个更严重?A:这一次更严重,美国政府税收大幅减少,以往税收成长都超过经济成长,这一次却反过来,根据统计,美国消费减少1%,中国出口就减少6%。硅谷现在去餐厅的人明显变少,有买股票的人等于十年来的收益没了。
Q: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让股票重新挂牌(re-listed)?
A:宏道是从店头市场重回纳斯达克,并以二十五股合并成一股的反向分割(reverse stock
split),将股价回到5美元,重新挂牌。选择这个时间没什么特别用意,是按之前计划,主要是让一些股东可以推出。
Q:不担心股价受大环境影响吗?A:宏道账上有六千万美元现金,挂牌后市值也大约是六千万美元,持有现金等于市值,没什么可再跌的。不过,这也代表市场还不认同经营团队创造的价值。我是死猪不怕热水烫。重新挂牌前,宏道已连续十一季度赚钱。
Q:从当年的热门股到股价随着大盘重挫,如今又重新挂牌。这一路走来,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宏道在一九九六年股票上市,是最早挂牌的网路公司那一批,至今十二年。二OOO年时,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公司非常热门,有些客户甚至先付现金给我们才拿到产品。
我们当时有一千家客户,有八百家可以拿到维护合约,其中有四百家是网路公司,二OO一年,网络泡沫破裂,这四百家网路公司没了,剩下的六百家是传统企业,但很多也是先前看网路热菜投入,后来看情况不对也停下来。像荷兰银行(ABN-Amro)的案子有一千八百万美元,但没有继续后续的生意。
从一九九八年到二OOO年,宏道每年成长超过100%等到网路泡沫后,二OO一年我们把成长率下调到50%,但仍是天方夜谭。二OOO年是硅谷房地产最高点的时候,每家公司都在扩充,我们在泡沫发生前签了一个新的房租合约,每年租金两千万美元,而且签了十年,总共两亿美元,时后回想,最错误的决定,都是在最成功时犯的。经营事业,应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才对,结果是众人皆醉我亦醉。
当时宏道手上还有三亿美元现金,一年营业额能做到四亿美元,即便大环境迅速恶化,也可以裁员,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个十年两亿的租约。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债。
Q:为什么不违约提早结束?
A:签的时候就订死要承租十年,提早解约也要付十年的房租。到了二OO四年,我们剩五千万美元,房东看我们手上的钱也不多,同意让我们把合约买断提前解约。
处理完这件事,宏道对外借了以前六百万美元,以维持公司运作。借款时说好为期一年,并约定到期如股价达到一定的价位,这笔债务可以转为股份。一年后,宏道的股价没有上来到约定价格,这笔债无法转成股份,所以我们得本金加利息一起还,但是公司账上只剩四百八十万美元。
我们想了很多方法,后来找到一家私募基金Vector
Capital,想把公司卖给他,条件是我把持股的九成转卖给它,代价是一千六百万美元,我自己保留一成。但这件事要超过一半股东同意才行,当时持有宏道股票的投资人超过十万名,我们只争取到其中四万名同意,没能达到法定的过半人数,只好取消。最后我从自己账户开了一千六百万美元的支票,解决这笔债务。
这家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买宏道,但在他们进来的半年内,带给我很多新观念,教会我如何经营一家私有化的公司。例如他们极度重视[获利管理](bottomline),锱铢必较,对每一分钱都很小心,相较我们之前重视[收入管理](top
line)的作风,截然不同。又一次,他们带我去拜访花旗银行,我才知道,在花旗超过一万美元的支出,必须要总裁签字才行。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对费用控制却这么严;在宏道,十万美元以上的才需要我签,以下的副总裁通过就可以。
Q:在一九九八年到二OOO年之间,提供B2B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公司很多,为什么后来都不见了?为什么你能活下来?
A:我归纳这个叫做“IBM”效应。当网络热时,也是许多新概念和新解决方案刚问世之时,小公司灵活、动作快,抓到许多市场空缺。一旦泡沫化,客户不免担心:如果我选的是一家新公司的产品,万一它倒了怎么办,谁来帮忙维护我先前的投资?
在B2B最热之时,像IBM这种大公司并不突出,但等到市场下滑,客户的选择就会自动集中,像B2B的平台后来就集中到IBM和BE这两家大公司身上,反正它们不会倒。我从这里学到,光做软体是不够的,要做应用。像中国的阿里巴巴是做服务的公司,而不是卖技术,卖技术很辛苦,除非你是最大,才能主导价格,否则就是被价格主导。
软体业近年发生很大变化,目前集中到微软、IBM、思爱普(SAP)和甲骨文(Oracle)这四家公司身上。他们目前的成长不来自技术创新,而来自购并,像甲骨文这两年雇佣的两位新主管,就来自投资银行,很清楚可以看出它的重点在收购。甲骨文就是二十年前的组合国际(Computer
Associates),软体市场已经饱和,成长来自整合。
另外一种是软体外包,像Wipro、Tata和Infosys都来自印度,我称为“咖哩饭”,它们以更低价格提供一定品质的服务而发展起来。咖哩饭的规模也很大,印度这三家加起来,比全世界其他十家还大。
小公司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要思考因势利导。2000年时,宏道卖的是整套解决方案,有两千五百名员工,一年能做四亿美元营业额,目前员工是两百五十名,一年营收在四千万美元。
在软体集中和软体外包这两个方向上,正在发生的是“软体服务”(Software as
Service,SAS)这种新模式,收入不是靠卖软体,而是借由软体提供服务,靠服务赚钱。一个思爱普的客户,平均一年要付它一千万美元,谁付得起?只有全球五百大企业,那中小企业呢?它们不需要也买不起这么贵的软体,也没有那么贵的机器来安装这些东西,它们要的是简单而便宜的解决方案,透过上网使用,照人头或者功能收费,后端的维护和更新都有专人负责。
Q:你所说的也就是云端运算?
A:对,这价格低廉、数量庞大的模式。宏道三年来在中国投资开发的线上人力资源系统,就是针对这个市场。中国目前的软体业发展很快,市场需求也成长很快,有机会整合出一、两家像咖哩饭这样的公司。现在是软体业典范转移的时候,就像一颗大陨石撞地球,恐龙可能整个灭绝,而我是啮齿类的小老鼠,活下来的机会更大一些。
Q:云端运算的挑战之一,就是“软体服务”的收入模式,将来可能被类似Google的广告模式取代,连服务都免费,那你怎么办?
我们也有准备。如果三到五年后,广告模式取代软体服务模式,我们也有免费版本可推出。那一天到来时,云端运算使用的人数应已达到关键质量,会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
为了不惹来争 议,先做一
下解释。下面要提到的这些工具完全不新奇,有人会说这些破东西哪没有啊?是的,都有,但是要看企业是否用,怎么用。另外,说
到必备,意思是使用这些工具是最基本的。还有,这里所说的企业指的是所有自己认为是企业的企业,大到跨国企业(大企业有这点工具很正常,可也不一定),小
到个体商铺(太小的企业也许觉得这些工具中有一些没有用。可是用就绝对比不用要好)。既然说的是2.0,那么下面所提到的工具也自然与Web2.0有关。
最后,下面涉及到的工具都应当根据企业内网与互联网的区分对待。比如给员工的博客,区别是在互联网上员工也许更喜欢自己自由的建个人博客,不愿跟企业挂
钩;但是内网博客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是双赢的:员工可以通过内容发布获得企业领导层的注意;发布有价值内容的员工可以得到一些物质鼓励;如有合适想法,企
业可以给员工支持,让他实现其想法;这同样也给了员工一个实现个人品牌的机会。对于企业,员工间的交流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同时做到企业的知识管理;
一个员工到了退休的时候,他脑袋里的东西也差不多都留给了企业;同时,知识的分享可以省去许多培训;企业也可以挑选一些好的内容发布到企业互联网博客上去
以充实其对外的内容,或者搞一些专家员工或者明星员工之类的活动... ...
(注:个人觉得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内网就建的十分出色,空客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们的参与也十分积极。曾有幸得到过一个空客内网的ID,身临其境觉得它像图书馆,咖啡厅,论坛,网络游戏...我觉得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声音和图像的录制工具(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
-IP电话(介绍请看:)
-在线会议和展示工具
-在线的协作性的项目管理工具
-合同和文件管理工具
-社交网(Facebook类型的,在线企业社区等)
-博客(主要指企业博客,员工有博客更好)
-电子商务工具
-在线的协作性的办公工具
-数字身份管理工具(主要指企业的数字身份,也可以扩展到员工数字身份)
这样的工具在网络上都可以免费得到,但是为了保护企业信息,最好还是用自己的工具,如果有条件,连服务器最好也不要托管在外面。工具自然不止这些,根据需要而定。中国人民智慧多,同样的工具能用出不同花样效果,新浪博客上都能开商铺,上面这些工具自然不在话下。
主题为“塑造企业价值”的2010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网易科技作为独家门户支持媒体,在现场做了直播报道。
以下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教授讲解中国式管理。
主持人:长期以
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政府和企事业
单位的研究课题,中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究竟有什么样独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否能够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完胜的潜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教授,来为我们讲解中国式管理,有请陈院长。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时间与大家做交流。今天用有限的时间分享一个主题,新兴的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融合里面两个重要的特点看一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我们要非
常敏感地看到或者是感受这种变化,另外我们应该及时作出部署和响
应。一个,信息技术融合简称IT融合,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就是说管理与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发生非常多的变化,我们国家的经历也发生
了许多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技术也有许多新的特征,因此这种管理上的变化和技术上的进步构成了新型融合模式。
我从这两个角度,一个讲融合,另外是面临的机遇挑战、问题和相关的策略。
们处在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当我们关心信息技术和其应用对我们的企业和业务发生联系的时候,或者是产生冲击的时候,我们处
在信息时代,就像我们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关注游戏规则,关注竞争、关注整合一样,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今天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处在信
息时代,信息技术融合叫IT融合,有两个维度,一个在现在融合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在我们企业业务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密不可分,或者是不可或缺,因此这
种技术渗透度程度越来越高。
有一个信息融合另外一个维度叫技术的透明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我们的产品,我们企业的服务,我们企业的管理时,我们已经看不到技术是附加,而技术就是
产品服务本身一部分。我们从外面看不到技术,因此说技术对业务来讲是透明的。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技术的渗透度和透明度构成了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IT融
现在随着时代的
发展,影响我们的企业业务和我们企业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
合,产生了很多的严格地模式或者是演化的模式。最早的时候,我们文革之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70年代,国内非常少有大型主机,那个时候企
业要应对计划经济,应对我们的计算模式集中式主机为主的模式,企业在学习。所以企业的学习管理模式,学习新计算机的形式是S型的,刚开始比较慢,然后非常
快地学习,之后又趋于比较难的进步,是S型的,与企业接触新事物一样,是传统的S型曲线。从管理模式来讲,我们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时代,从信息技术来讲,
我们处在一个所谓的数据处理时代。
般来讲在改革开放之前是这种形势,但是非常快地随着改革开放地进行,我们的企业开始向西方许多的企业学习,因此从管理的沿革来讲,我们看作企业管理实践和
管理理念的演化而言,我们是照着讲的,我们向西方学习,因此这个时候,对中国来讲中国的企业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学习西方的管理实践,这样的话提升我们自
己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企业仍然也是在学习,但是信息技术在同时是个人的时代,因此企业要重新学习,因为有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新技术的冲击。
这个时候我们在管理上叫学习的时代。在数据技术发展上叫PC的时代。
代开始,我们发现我们企业有许多自己的最佳理念和实践,这个时候就不是照着西方的教科书讲中国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念,而是讲我们要新东西,我们进行改造改
编,或者是融合。这个时候在技术层面来讲,我们出现了因特网,这个时候发现管理演变与技术演变同时构成企业需要新的学习。我们在技术的层面上处在网络的时
代,从90年代到这个世纪初,我们在管理理念领域里面,我们处在一个融合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融合中西方管理的理念和最佳实践的时代。
一直到近年,从2002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产生了许多非常好的实践,也产生非常好的管理理念。这个时候,是否像日本的企业在80年代自己总结管理理念还是中国的企业家与管理学者一起继续丰富我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我们处在这样的管理前期。
我们讲国际的管理理念,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另外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出现许多新的动向和新的技术特征。因此我们企业是否重新再学习,然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他叫什么?
此,围绕这么一个视角,如果中国的企业要接着讲这个理念,我们中国的元素是什么?另外我们处在技术变化非常快的时代,新兴技术特征与中国的管理实践的融合
构成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话,我们首先看一下管理的沿革中的中国元素,中国的改革实践这么多年,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都在探讨中国
的企业成功之道。
国国内也有许多的研究,清华大学团队结合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中企联一起研究了中国式管理,受到国家八个部委支持,调研中国许多企业,调研国内国外相当多的企
业进行相当的研究。在这里面把一些简单的初步探索,再有,中国的企业把握机会速度超前,领导者的成就的动机、道德魅力、愿景,由他带来的一把手文化、企业
文化、执行力,这些构成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基本特点。
个企业的组织可以概括为家的组织,这并不是一个家族的组织,而是职业经理人的家族化,或者是制度界面的人情色彩,这些基本特点反映我们企业与西方不同的,
这只是讲管理上的中国元素,有许多方面与西方是一样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西,包括和的环境,对环境的和谐,政治上的分寸把握,政商共赢,这
些构造企业要长期成功的基本环境要素。
再有里面创新理念谁的创新,以对手为师,先做到再创造,包括集中性学习,构成这方面的特点。再营销和运营方面,基本上是大众化、草根的战争,以至于我们关注的渠道策略,运营中比较关注效率、严格性,近期许多企业强调苛适平衡,很苛求,很严格,同时适度地平衡。
这些理念在一些方面和信息化相关的,可以通过信息化体现我们的成功之路,或者通过信息化提升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这是从管理沿革来讲,中国式管理的特点。
从技术进步来讲,现在我们到一个时代,完全互联的条件下,产生两个重要的关注,一方面我们企业提供产品,但是人员越来越多关注服务,我们叫无形围绕有形,现在人们更多关注除了产品本身其他的增值服务的内容,变成人们关注的重点。
第二个,在信息技术的IT中“I”也产生很多的变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新兴信息技术的特征移动泛在性,像手机一样,可以做许多的事情,可以娱乐、游戏、上网、采购,可以在上面进行企业业务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来了其他的特征,虚拟性、个性化、极端数据性,社会性,导致信息数据产生新一波的应用趋势。在60年代的巨型机,90年代的网络,现在我们出现一个新的技术特征时代。
在这个时代下和刚才说的管理,中国的经济进步与企业管理的发展融合,我们进入一个新兴IT融合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
里面,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我觉得本身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很多
管理上或者是技术上的问题,我这里面列出三个在企业发展中结合刚才所说的中国元素管理,新的管理篇章有非常浓重的中国色彩篇章时,我们又面对变化非常快
IT新兴技术的影响的时代时,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在哪儿,我这儿列三个领域。
有的可能是正在
发生,有的可能会即将发生或者是趋势,有的需要引起关注,因此在
这里我叫“触角延伸、云雾缭绕和W2E”,我们做了许多信息化的调研,我们发现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一些大企业还存在一定的
差距。但是信息化在不同的企业里面,他们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价值,并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模式或者是固定的路径。
他可能在自己的核心领域里面,如果能够比较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工作,可能会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我们也发现了,如果拿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讲,目前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用户三个维度上比较弱,相对其他的领域,像技术,或者是基本业务的信息化来讲,我们可能应该在战略管理和用户上更多地和我们经营战略和信息战略有更多的结合。
外,应用组合的一些需求也没有特别多的体现,这两个图就不细介绍了。主要想说,我们在关注三个信息化的动向或者是趋势时,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只是在这里
说对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要回答三个问题,一个企业正在发生什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第二个为什么会发生?第三个,如果
要有行动的话,将发生什么?这三个问题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讲,要回答不同的管理问题,也要准备不同的信息技术的元素或者是信息化的能力。
果我们只是关心发生了什么,我们围绕基本的业务,我们的信息化报表、查询和业务自动化,如果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为什么会发生时,我们信息化的基本的能力应该
是能够切分,能够回溯,能够做多维分析,如果想知道做投资和进入市场,现在要做新动作时,它会发生什么,有没有风险,不管是财务的还是技术上的,还是其他
方面的风险,我们可能要采用一些智能化的技术。如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提供帮助的话是如此。
信息化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在基本业务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在分析层面,怎么样分析其原因,分析将要发生什么,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在基于我们国内信息化的一些基本实践,我们下一步信息化可能要关注的领域,第一个是触角延伸,在现有信息化水平下,在两个角度上进行拓展,第一个角度在企
业内部新的领域,我信息化可能刚做一部分,有一些新的领域,再有一个角度是要延伸到企业之外,要和我的供应商、客户,包括我的最终用户之间的联结。因此不
管是ERP还是整合系统,还是具体的业务系统,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如果我们要围绕着关注新兴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能它的外延是在移动方面会体现比较突出。
当然,我们内部的其他新领域仍然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触角延伸的意思。
二个,我看里面也提到了,现在我们谈比较多的是云雾缭绕—云计算,云计算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国际上非常受关注,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成立了云计算部,提
供云计算服务等等。实际上、云计算前期或者前身来自于网络计算和效率计算,也就是说把计算看成一种基本的能力,就像电一样。
所以我们进入这个房间里面,一插插销,电脑就可以使用,不关心这个电是水电、火电还是核电,也不关心这个电路怎么铺的,我只关心一插就有电。
计算不关心什么软件,不关心什么样系统,包括什么样的计算机制式,只要一插就有计算能力,这是大的云计算的理念。
整个云计算的网格概念是指能力的布网,像电网一样,其布局与能力之间匹配,其前身是网格计算与效能计算。
在云计算是指构造大的计算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我的业务流程,也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基本平台,也可以是基础设施,把这些东西都看成可以像电一样提供服
务,也就是说,可能会有一些专门提供电的提供计算、提供信息化的企业或者是平台,他来帮助你实现你的流程再造,软件等等,把它都看成服务,这是一个一般性
但是,实际上在运作中,云计算看到有大云,或者是小云,有整体的基础设施云,也有企业云。也就是说,我专门提供企业的计算能力,或者是我的企业这一类的计算能力。
因此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如果从电来看可以很大,也可以是局域,其是把计算变成了服务,不一定要自己在房间你备一个发电机,我要电自己发电,我需要有服务提供电。这里面要自己特别多开发自己许多的人、软件用电,因为有专门的计算服务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
这种模式已经列出来了,不细说了,有文字处理,企业计算,企业软件、操作系统、基础设施都有相应的具体模式,但是这件事情对企业来讲意味着什么?或者我们作为IT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这对我们计算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带来新的课题。
一,我们有没有可能获得更专业的计算能力;第二,信息化的成本由原来的固定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过去我要固定投资,布多少网,买多少机器,雇都是人,现在
都是服务,我用电以后有没有可能租用,计件或者是计时,这带来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冲击。我们的人力资源是否需要重新设计,企业对于所提供的企业“云”或
者数据中心“云”的依赖你是否喜欢,比如是否可靠,是否安全,你的核心竞争力愿不愿意把它放在云上去。有没有可能有阴云,包括黑客、威胁、商业机密泄漏
等,由此带来企业里面IT信息技术管理怎么样更好与企业经营战略联系,更主动感知这种变化,所以企业内部更多由事务性信息化向分析性的信息化转变,这是新
的管理课题。我们在许多的地方谈云计算,这个本身对云计算提供商,IT企业包括一般的企业都有相当不同的意味,而且是比较意味深长的。
第三个相关动
向,这是业界讨论比较多的。企业2.0,其基本含义是web2.0
在企业中的应用,web2.0是很个人化,很社会化的微博、社会网络系统等,包括年轻人用的QQ或者是社会网,企业里面用微博也比较多,从传统来讲这是比
较个人的。WIKI可以支持共享,但是人们开始讨论由web2.0从个人领域到企业领域,不管IT提供商还是一般企业,在某个时间需要接受这种新的信息化
模式,比如说web2.0如果看成原来90年代的web1.0的新版本,现在的信息化模式到一个开放移动模式下,或者社会化模式下新版本。不管是否被认
同,现在已经变成趋势型现象,带有一些趋势的特点。
他会对企业有影响,他能够对我们的沟通渠道,比如说我比较年轻,在家用微博和blog交谈,我一上班就得用另外一种语言,如果上班的时候也用类似的交流工具与语言,他会提高它的工作满意度,团队认同是否会提高,舆论中心和你的实际企业的领导会不会有不一致。
有没有可能鼓励
创新,管理是否更有效,绩效有没有影响,由此带来了技术管理有什
么影响,这些问题也非常近,或者是非常快地影响了我们。因此我觉得企业2.0虽然不如云计算或者是触角延伸那么近,但是它已经在发生,而且有相当的企业已
经开始主动引用web2.0的技术和方式在企业,现在管理研究发现,可能在微博、wiki情况下其知识管理、知识共享,鼓励创新、工作满意度,团队认同方
面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绩效并不那么直接,但是不管怎么说还会改变企业许多的管理模式。
这里面的细节不说了,这里面涉及企业2.0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对客户关系有什么影响,员工沟通有什么变化,另外怎么实现企业2.0,这是一个新的版本,怎么构造企业2.0,对客户有什么影响,员工有什么影响。
为时间的关系,我简单归纳一下,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上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因此中国式管理
可能是我们继续接着讲这样管理世界,管理知识、管理教科书的时代。另外我们现在面临许多的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可能会影响我们企业的许多方面,不管是
供商或者是其他的企业,我们都要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要感知这些变化,并及时布局做响应,这些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定义我们的企业和
我们的业务,什么是客户。什么是竞争对手,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合作伙伴怎么管理,流程和运作怎么样布局和部署,员工是什么样的?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如果能够比较好地感知和响应,可能我们能够在变化中取得主动和优势,谢谢大家。
11月30日,中国首个采用“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服务机制的全网企业短信服务号段1069
0999启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30日在京举行。针对企业短信服务市场上,短信代码无序发放、通道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亿美软通启动了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
号召企业自律保证诚信,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对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过程中,使用经过注册和信息备案的唯一、可识别的统一服务代码,以规范企业移动信息服务,保障公众信息安全的管理方法。
在本次发布会上,专家刘兴亮表示支持企业短信代码实名,约束企业的同时,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他认为实名制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最先提出的实名制,以及现在已经开始施行的手机号码实名制。
目前来讲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信息化时代的方式,刘兴亮认为这就是企业2.0的发展过程,而实名制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普通消费者,支持手机实名制,能更好的保护用户的权益。
刘兴亮说“每一个用户都会收到很多短信,难辨真伪,有了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之后,就可以追根溯源。为企业带来约束,保证行业的健康飞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是客座博客,本文作者
是 IT 博客创始人及作者,企业Wiki顾问,知识管理研究者。Coria 熟悉企业 Wik i如 TWiki /
Foswiki 的企业应用,结合自身实践,Coria 致力于研究并推广企业2.0实践与应用。Coria 同时是开源 Wiki 项目
的中国区负责人。今天 Coria 主要介绍企业 2.0.
用一句话来定义企业2.0并不是件容易(甚至有意义)的事,但无论如何,本文至少试图让大家看到企业2.0这朵“花”的轮廓,而且正当如今“和谐”这个字眼被四处滥用时,我也发现它恰恰成为能够从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反映何谓企业2.0:
企业2.0雾里看花
企业2.0是指企业或组织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和谐、透明、高效的协作式工作模式。企业2.0的核心思想是沟通和协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先再凑近一点看一看这朵花,然后我再逐渐拉远镜头,以将笼罩在企业2.0周围的迷雾呈现出来。
企业2.0的思想、工具以及方法论
我们先从思想、工具和方法论三个角度近距离了解企业2.0 —
如同行军打仗,你需要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 高效的武器(工具)
+ 合理的战术(方法论)。
1. 企业2.0思想
企业2.0的核心思想是沟通和协作。总的来说,企业2.0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中信息的高效沟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高效协作,而不局限于某种技术(如
AJAX, SOA 等)或某种应用(如 WIKI, BLOG
等)。企业2.0思想认为:当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愈加畅通时,企业人*与同事、团队、客户及其合作伙伴等的沟通也会愈加高效(从而避免的出现),而当沟通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时(在合理范围*内),企业人就可以从周围得到更多的反馈,从而实现更多的互动(从而产生协作),同时企业人对问题的反应也会愈加迅速、敏捷,因此做出的判断也会愈加准确。
企业2.0的主体是处于组织机构中“绝大多数”的人,因此我们之所以认为企业2.0是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是因为它前所未有地更加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某种工具、流程或模式在“企业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变化。同时,企业2.0在某种意义上再次将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基于信息技术发扬光大。
“企业人”:企业人具体指作为“企业或组织机构中某个团队的一员”的人,而无论老板或者员工,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我们认为“企业人”与“非企业人”的根本区别是他/她是否在某种形式上属于某个团队。
“合理范围”:实际上这个“合理范围”的定义成为企业2.0迷雾的其中之一。企业有时为了“方便”和“安全”有意无意地为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界定了很大的门槛和障碍。例如一些所有员工都应知情的信息,却由于种种原因被封闭起来。“合理范围”的定义受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
2. 企业2.0工具
企业2.0工具指以 Web 2.0
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平台,它们赋予了每个企业人平等参与,以及分享信息的权利,从工具上满足了将企业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之需要。 先生(MIT教授,著名博客作者)早在中就首次明确了 Enterprise 2.0
的定义,并随后陆续修订至“2.0版本”,但坦白讲,我的看法跟 一样:Andrew
先生的定义极大地忽略了人的因素,但他的定义却对“企业2.0工具”做了很好的诠释:
企业2.0是指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成长性社交软件平台的
应用。(你不妨也参考一下)
“成长性”(Emergent)意味着这种社交软件的是可以自由成长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逐渐呈现出人类潜在的、或者与生俱来的沟通模式和习惯。最典型的具有“成长性”的例子就是标签(tags)和wikis,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论坛(forum)
— 随着信息量日益增大,你会发现论坛里的知识日益难于管理。
“社交软件”前所未有地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得人们可以迅速交流、沟通和协作,以及组建社区。
“平台”特别地指出企业2.0工具与所谓“企业1.0工具”的不同
企业2.0工具中的信息是可以长久保留,而且开放的(如果你愿意的话),而企业1.0工具中的内容则大多是不持久而且封闭的,例如Email。
典型的企业2.0工具有:
感谢 Web 2.0!
是它为企业2.0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具”基础。
3. 企业2.0方法论
2.0可以解释为“互联网应用的变革”,企业2.0则可以解释为“局域网应用的变革”(虽然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开始用facebook,
tweeter等开拓市场,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并不应属于企业2.0的范畴,。)
学会如何使用工具远远比向工具本身投入过多精力重要的多。企业2.0的方法论旨在研究人们如何在企业中应用企业2.0工具的问题(这也是维基道创建的初衷),从而将人们从落后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第一重视方法的
重要性,而不是过度依赖于某种工具 — 但事实上人们常常犯这种错误,比如很多人会以为部署一套昂贵的ERP系统后你的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些都是被那些软件厂商天花乱坠的字眼忽悠的。乌鸦用石块就可以填满瓶子取水喝,但母鸡也许永远也不会,即使你给它插个吸管。可见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了解
某个工具,并适应它,从而善用它是多么的重要。
从实践层面看,企业2.0的方法论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不要因为企业2.0而造成合作的不愉快。如果众人反对,那就先放一放。企业2.0的思想决定了其性格是轻松、自由的。
知人善用。建议你选择做你的企业2.0项目带头人。
充分了解、发掘影响企业协作的因素和问题。企业2.0的实施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发展问题。
充分了解你要应用、部署的企业2.0平台。(如果是wiki,有几乎所有的wiki产品信息)。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全面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自上而下的推动会更见效(但注意不是强制性的)。
企业2.0实施实际上是企业2.0发展至今最困难也最具挑战的一环,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实际上是在改变人们的工作习惯,而改变一种习惯所要付出的精力是足以让你的老板迟疑、让你的同事望而却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自己公司虽然有wiki但使用很少的缘故。但是,不要怕,只要你铭记企业2.0的思想无非就是提高人们工作效率,你就不会迷路,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分享、讨论企业2.0实施的最佳实践。
企业2.0的迷雾
现在,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看一看笼罩在企业2.0之上的迷雾。
迷雾之一:企业2.0 v.s ROI
我们必须承认,
老板最关心的永远是投资收益(ROI),而且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但企业2.0在这一点上仍旧未能交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卷 —
即使几乎每个人都确信高效的协作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好处 —
但是,这些好处值多少钱?正如前面所说,商业社会中企业及其投资人永远是利益驱动,我们不能意气用事地怀疑这个命题本身,即使我们可以发一发牢骚:这个命
题貌似很荒谬,以至于荒谬到你的老板似乎在追问这么一个问题“员工晚上高质量的睡眠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
迷雾之二:企业2.0 v.s 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2.0的狂热者认为企业2.0能够改变企业文化,使之变得更加透明、自由、和谐,他们也认为企业2.0能够驱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甚至去官僚化。但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企业2.0只能是,它从根本上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一个组织的企业文化和结构,但却可以施加影响。后者听起来确实没有那么振奋人心,但我们确实需要在企业2.0实施中直面可能摆在你面前的冷酷事实。
我们在“企业
2.0思想”中谈到过企业应确保信息在“合理范围”内完全开放,但“合理范围”的限定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如果企业文化原本是趋向自
由、开放、透明的,那么最终可以开放的信息可能占到全部信息的80%;但如果企业文化原本是趋向保守、官僚等,最终这个比例可能只会是60%。很多情况
下,企业领导者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趋向。
究竟企业2.0
和企业文化谁能够左右对方,留给历史去回答,而且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在企业2.0应用实施中,只要我们牢
记其初衷和宗旨,即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一个企业是愿意成长的,那么它一定愿意拥抱企业2.0,因为分工协作始终是商业社会之本。
迷雾之三:企业2.0 v.s 人
很多曾经试图应用企业2.0但遭遇挫折的人多少会怀疑企业2.0是不是只是个噱头,究其表面原因想必多种多样,但终究是犯了形而上学的基本错误,我们要划开表面看本质
人,才是企业2.0中第一重要的,而不是某种工具(在上文中我们也已讲过)。我们经常问自己的团队:“are
you comfortable with your work?”
富含同样的道理。如果硬是要把这句英文翻译过来,或许“和谐”这个词最合适:你的团队和谐吗?
人,远比流程、模式或者工具等重要,如果说“企业1.0”是流程、模式或者工具的爆炸式发展和应用的时代,那么“企业2.0”一定是构建和谐团队,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时代。
迷雾之四:气势汹汹的企业2.0?
这一层其实是最容易拨云见日的,而且也是最应该清扫掉的:企业2.0应用并不是要气势汹汹地取代现有的工作平台。例如很多人鼓吹的
“Email is dying” — 现在来看,Email绝对不是一个合适的共享、协作平台,但 Email
在迅速传达信息上仍然拥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看一看最近 Andrew Mcafee 和
Dennis Howlett 关于企业2.0的一场争论,其源于 Dennis 说 Enterprise 2.0“”。但请记住,争论才是企业2.0能够发展的源泉! :)
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正在日新月异的进行改变,掌握新方法的企业将在竞争中掌握巨大优势。信息的交流将更加简便,通过网络的分工与合作可以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与客户。
企业2.0是一种对传统 通信与生产手段的技术与商务革命。它可以让者能够通过网络利用各种交互服务,应用或者设备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信息。企业 2.0
的真正优势是让企业把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转换成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效率以及灵活性。
企业2.0(Enterprise2.0)可定义为将
应用 到公司外网(Extranet)与供应商互动,透过(Internet)与客户及使用者互动,最后进化为供员工使用的内网(Intranet)
互动。企业2.0注重在产品及流程创新、新市场、小众营销、集体知识等新互动模式–从公司内扩充到公司间,伙伴与客户间的互动关系–不同于传统企业, 强调参与及使用,而非事先定义结构&
企业2.0的核心思想
企业2.0强调创造公司内部及打破公司边界的外部社群,以构造集体知识。这是一个参与的时代,如何应用互联网及Web2.0科技,让公司内及公司外有
更多人共同参与–企业2.0也有人说它是开放的网络企业 (ONE: Open Networked Enterprise)
与企业 1.0比较
传统的企业软件在使用之前会加强结构。主要目的是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以降低成本增加竞争优势。&
Stenmark认为除了在技术方面之外,企业内部网络与英特网并不类似, 他们体现了
,寻求控制和措施。首要目的是内部管理提出意见的企业文化,当实现价值的时候建议减少时间找寻资料。
严格的服务结构对于应用和建设是一种障碍。相比之下,电子邮件以一个非结构化的方式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阻力最小的方向,并获得广泛的使用。
IDC的研究表明,90%的业务协作是发生在电子邮件。虽然电子邮件带来的好处是有争议的,但电子邮件给崛起的垃圾邮件和信息超载的影响确已超过了交流带
来的好处。
提高知识型工人的生产率是公司一个最重要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从工业经济到以数据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德鲁克,1999
年)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发现, 驱动Web2.0的一些潜在价值观,即提倡用户民主参与,
也可以用来强调目前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演绎的角色。
企业 2.0 工具
Web2.0提供了许多工具,可执行在企业2.0里的一个组织。以下是一些在企业使用的Web2.0工具。&
维基的制作和连接&
博客网络日志编写。&
社会书签的标记,建设,分类和分享。&
与传统企业管理对比:
死板无弹性&
IT系统缺乏易用性&
从上而下的管理手段&
工作地点集中&
结构化及固定的信息系统&
复杂的部门&
封闭/固定的标准&
日程化管理&
较长的市场进入周期
平板式管理&
易用的组织结构&
敏捷的组织&
用户为主的IT系统&
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
地点全球化&
按需部署的信息系统&
分众分类法&
按需实时安排&
较短的市场进入周期
什么是Web 2.0
第二代以Web为基础的社群及服务,激发创造力、真正做到协同工作和与他人分享目的–Web
2.0是一个新生的技术语,它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目前互联网正在进行的一种改变
,从一系列网站到一个成熟的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这种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2.0服务将在很多用途上最终取代桌面计算机应用.
什么是泰罗管理
费雷德里克?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
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
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
(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资源共享应用。可以被称为资源共享模式的延伸。
题:企业2.0——新兴的组织学习和沟通方式
间:日(周四)13:00-18:00
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史带楼603室(国顺路670号)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哈佛《商业评论》
承办单位:博思荟HR俱乐部
活动背景:
全球经济似乎正在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开始缓慢复苏,但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唯有迅速做出调整和适应。在组织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层级、地域和部门的障碍,在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统一思想、协调行动?
答案是—“企业 2.0”!
这绝不是信息时代花哨的技术名词。它将颠覆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企业竞争的版图。中国人素有克己、顺从的传统,因此强调平等、自由、开放的
企业2.0 也许会成为我们的又一块短板。可喜的是,有一些中国企业已经突破传统,勇敢地走在了时代前列。企业2.0 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聪明的公司如何利用企业2.0 提升组织学习效率,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
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中心首席研究科学家Andrew
McAfee提出了企业2.0概念。
企业2.0可以帮助人们迅速地搜寻所需的信息,减少重复劳动,加强员工之间,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它使得组织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成为可能,让更多人参与创新。
Hinchcliffe 公司的创始人和CTO Dion
Hinchcliffe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2.0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从来没有任何一个IT技术能够像企业2.0那样对企业业务产生如
此大的驱动力。如今,企业2.0的项目往往都是由业务部门发起的。第二,越来越多的新案例表明,越是从基层发起的企业2.0项目越能取得成功,其功效可能
会逐渐推广开来,最后甚至覆盖整个企业。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认为,以企业协作为核心的企业2.0将成为企业创新和IT发展的一个新目标。他强调,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思荟HR俱乐部携手哈佛《商业评论》共同探讨分享企业2.0的理论与实践。
活动形式及流程:
12:30-13:00
13:00-13:05
企业2.0沙龙开幕
13:05-13:50
主题演讲一:
HBRC出版人,企业2.0理论与实践的推动者:企业2.0——组织学习和沟通的新方式
13:50-14:25
主题演讲二:
蒋跃瑛 中国电信企业2.0项目负责人:企业2.0在中国电信的应用
14:25-16:00
企业嘉宾分享:
哈佛中心主任 周保林先生
东软集团副总裁 邢波先生
中国银联培训中心主任 付伟先生
参会对象:知名院校教授、人力资源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及以高级管理人员
特别提醒:本次沙龙活动只邀请博思荟HR俱乐部会员30名左右参加,名额有限,额满为止。我们会在会议前两天发短信确认通知参会的。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021-
如果参加下周在波士顿举办的企业2.0会议,可能就会发现企业正在慢慢开始对社会网站和协作技术的使用。
虽然有很多公司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实验或者都也致力于2.0战略的实施,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我们依然是这些新型工作方法的早期采用者。Susan
Scrupski在其博客里表示。她是2.0推广委员会的奠基者,还是此次会议的董事会成员。
她补充到,好消息就是,我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正在改变世界的这种现象了。这种社会性的变革将会比我们迄今为止见过的任何技术变革,包括因特网和移动通讯的变革的规模都要更大,也会更加复杂。
今年的大会将有更多的客户参加,也有来自电信BT集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索尼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的演讲者的精彩演讲。
另一个观察员表示,企业2.0似乎最终可以在最终用户、供应商和顾问处获得实际利益。
高级分析师Michael
Coté表示,以前我对企业2.0的实施有点悲观,但是现在看来我应该一点点乐观起来。我认为今年是很多主流客户对使用和购买企业2.0产品开始感兴趣的一年。过去,很多客户对这些产品都有观望的态度,或者他们会说我没有这么多预算。
Coté还表示,此外,很多企业2.0的相关产品是以SaaS交付的形式提供的,这有助于公司更容易地实践企业2.0。迅速流行的微软SharePoint协同平台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实验品,同时产品本身也开始变得成熟。
Coté表示,现在我更多地关注平台和应用程序。
将会有更多的产品将在这次展会中展示出来。其中的亮点是:
网络会议供应商Dimdim将会展示基于云的软件的整合产品。包括Google
Apps和Zimbra。该公司为与会者免费提供了终生有效的Dimdim账户。
从Mainsoft事前宣布的内容来看,他们依然会关注与各种应用程序捆绑在一起的&
产品。该供应商的Harmon.ie工具允许用户通过Outlook直接接入SharePoint和Google
Infosys也将展示他们的iEngage平台,这是一个为消费者市场和电子消费的SaaS交付平台。
更大的供应商比如IBM和思科也会在此次大会中展示他们的产品。
企业中的Web
2.0工具对于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架构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企业2.0需要SOA的基础,保证应用的安全和可靠性,并可消费SOA提供的服务。而SOA则需要借助企业2.0使其应用的效能更加凸显。
2.0进入企业
互联网早已进入 Web 2.0时代,各种Web
2.0应用也已经被个人使用者熟练掌握。当Web 2.0应用风靡互联网的时候,敏感的企业用户发现,Web
2.0应用对信息的使用方式有可能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帮助,Web2.0应用在企业中也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企业2.0(Enterprise
2.0)产生了。
哈佛商学院副教授Andrew
McAfee率先提出了企业2.0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公司内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或者公司与其合作者及客户之间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在他的定义中,企业2.0“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人们相互交往中固有的模式和结构变得可视化。”
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 2.0:它是基于 Web 2.0
技术的网络软件在组织和商业中的使用。Andrew McAfee 一直致力于为企业 2.0
提供清晰和简洁的解释,而且他还利用了他的“SLATES”理论来指导企业创建和获得企业 2.0的应用软件。
述了将企业搜索(Search)和发现(Discovery)进 行有效的结合。通过 Web
模型中的链接(Links)来把信息连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内容的创作者们(Authorship)提供一个低障碍的社会工具。标签
(Tags)可以让用户创建一个自组织的结构,提供一个像 Amazon
推荐系统那样的智能内容建议扩展(Extensions)。同时利用信息通知(Signals),让用户知道他们所关心的企业信息的发布与更新,例如企业
内部的 RSS 输出。
如今,业务与
IT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业务常常把IT看作是自身发展的瓶颈,而 IT总会抱怨要以较少的预算去满足较高的要求。而企业中的Web
2.0技术能使业务成为IT项目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如果业务用户能帮助构建部分应用程序,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得到自己确切想要的东西,有技术实力的业务
用户甚至可以独立完成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程序。这样业务用户不仅是IT客户,更是活跃的“生产兼消费者”。
Gartner 公司副总裁、著名分析师Gene
Phifer说:“对企业来说,社会软件(也就是Web 2.0)蕴含着诸多机遇。Web
2.0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和喜欢上网的人。软件开发商正在开发非常重要的、全球级的商用社会软件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提升业务功效,以创造更大的价
值。企业需要考虑为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任何受众部署这些新技术,作为现有IT资产的补充。”
2007年,当 IBM发布面向商务的社区交际软件平台Lotus
Connections时,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市场总监刘秋美曾向记者表示:“今天,大部分CEO们都开始相信协作创新是一个企业必备的竞争优势。获
得集体的智慧,将整个公司的智慧集中在一起,然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企业2.0的精髓所在。”
BEA公司首席
SOA顾问萧百龄对记者说:“从较高的层面上看,SOA是通过一
个更灵活的基础架构,使IT能够更快地创造价值,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而企业级社交软件旨在使终端用户在执行日常工作方面变得更有效和更灵活。这两者都
致力于提高灵活性,它们的结合能够带来1+1&2的效果。”
“集中群体智慧,激活人员动力”是企业2.0的精髓所在,那么企业2.0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又是如何运转的呢?
Google的合作伙伴主管Kevin Smith说:“Web
2.0功能和混合风格的应用可以使知识型工作者和开发人员易于把服务和信息混合到他们自己的企业生产工具中。
Connections可以算是一个范例。它包含五个基于Web
2.0技术的组件,即Activities(活动)、Communities(社区)、Dogear(线上书签)、Profiles(档案)和
客)。它们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根据各自的需求快速联系或建立新的关系。这些组件使用户可以轻松获得先前经他人认证的信息,从而帮助用户节省了时间。这样,用
户可以轻松地了解企业中专家的观点,与之交流意见,从而加快学习的步伐。通过了解他人的经验,用户可以避免错误或重复工作,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质
量和生产效率。
企业2.0应用
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例如,一位投资银行家如果需要了解有关技术领 域发展的信息,通过Profiles(档
案)进行关键字搜索,就可以获得该领域的专家清单。在数秒钟之内,该银行家还可以访问全球同事及合作伙伴创建的相关书签、博客、活动以及社区等。然后,他
还可以加入公司的“技术投资”社区,这样,他就可以立刻获得其他同仁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单凭个人收集通常需要花费数周时间。而企业2.0应用仅需点击
鼠标,就可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在这里,小组可以创建一个活动,使大家协同工作,从而更快速、更高效地实现目标。
企业2.0应用有助于企业培养员工的社区意识,对于那些分散在多个地区,又需要共同协作工作的团队,企业2.0应用可以帮助他们集合在一起,共享知识以及在某个项目上密切合作。
中国中化集团信 息技术部总经理彭劲松表示,由于引入了Web
术,在文档中可以设定属性和关键字,并以此将相关信息进行集合,从而快速处理问题。例如,员工想查找某个文档,根据其标签和属性可以快速定位并获取,同时
界面上还会提供许多相关信息,包括文档的作者及其电话,所属部门的位置等等,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沟通,从而快速解决协同工作的问题。
企业中的Web
2.0工具对于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架构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萧百龄说:“SOA基础架构为Web
2.0和门户提供了安全性、内容管理、数据源、搜索等特性。因此,Web
2.0和门户不是两种相互竞争的基础架构,而是建立在同一基础架构上的两种不同的应用程序。”
他表示,门户将 大量不同系统中的数据和知识聚合在一起。Web
2.0代表拥有和使用这些数据的人的集合。门户代表的是系统的共同声音,而Web2.0代表的是使用者的共同声音,它们是这个整体的两大部分。门户代表精
心拟定的IT计划,而Web2.0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生命周期或长或短的情景应用(Situational
Application)。这两者都能提高企业满足长期或短期需求的能力。
企业2.0与SOA
SOA是一个设
计和经营策略,通过提供支持松散耦合的、高度灵活的、高适应性的
软件系统,SOA使企业更容易适应变化。使用SOA技术,IT企业可以利用标准的、可重复使用并能直接映射到业务功能的商业服务创建应用和获取信息。一旦
一个企业暴露了其服务,它可以很快地设计新的综合服务或业务应用和流程来进一步调整企业目标。绝大多数一流的公司已经建立了SOA应用基础,并且能从完全
不同的后台系统取得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现在这些公司面
临的挑战仍然是将这些商业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打通SOA的“最
后一英里”可以借助企业2.0的力量。企业的Mashup(聚合)应用已经出现,对于那些使用SOA应用的最终用户而言,Mashup应用正在被证明是最
合适他们的解决方案。Mashup是Web 2.0应用的重要特征。
一个企业2.0
应用程序可以将某些信息与企业数据捆绑在一起。例如,远洋货运公
司的老板希望随时了解公司所有的船只在地球各大洋的分布、所在位置和货物情况。他可以拿到一个Google的世界地图,而那些船只的信息都是一个又一个的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他就可以把这些RSS拖到Google的地图上,将船只信息与位置信息相结合。
Mashup的主要价值之一是将企业数据与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将公司数据公开给相关工具,同时使终端用户能够共享数据,甚至修改数据?
说,RSS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有许多RSS工具供终端用户选择。在用
户所关心的企业数据中,有80%都适用于基于RSS提要的方法。将RSS提要添加到博客或新站点中,并不会为读者带来任何新内容,但是可以为信息的使用提
供更好的灵活性,并且有助于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
公司对用户日常使用的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使用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格式来存储数据(比如说RSS),可以更好地在Web2.0应用程序中使用这些数据。
对于企业2.0
与SOA的关系,IBM资深技术主管毛新生的观点是:企业2.0
和SOA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两种理念在风格和架构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其强调的重点不一样。SOA主要关注企业核心流程,而企业2.0则强调非核心业务的
简化。因此,企业2.0需要SOA的基础,保证应用的安全、可靠性,并可消费SOA提供的服务,而SOA则需要借助企业2.0使其应用的效能更加凸显。
示,SOA既不能阻止也不能预言企业2.0的未来,反过来也是这样。企
业的架构越是基于服务的,就越容易创建Mashup。SOA承诺的实际价值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企业2.0应用允许超级用户和知识工作者重复使用服务,以构
建情景应用程序,最终来提高SOA的可重用性。
管理是SOA和
企业2.0可能交叉的地方。SOA帮助企业对IT基础架构中可用
的服务分门别类,企业2.0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利用这些已归类的服务。SOA中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而企业2.0完全是关于自由形式的协作、共享和透明性。企
业CIO需要平衡企业2.0的“开放性”和IT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角色、功能和安全性是问题的关键。人们通常知道哪些数据应该或不应该共享,但在企业2.0之前缺少有效的机制来实现它们。通过将特定特权赋予特定个人,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义协作主体,企业便能更好地在管理和开放性之间找到平衡。
安全性和管理对于关键业务系统是相当重要的,但对于小组内的专门协作系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对企业2.0应用的管理过于严格,导致人们不想使用企业2.0应用,那么实际上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2.0最容
易受到质疑的方面就是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得到保障,如何对企业
2.0应用进行集中管理。对于这些问题,毛新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环境和Web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安全和管控方面,企业以前的安全投资不应该扔
掉,传统的安全和控制管理方式应该在企业2.0中利用起来。通过身份认证、授权等形式对企业2.0进行集中管控,这和传统的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是一致的。
萧百龄说:“必
须对企业2.0应用有统一的控制,企业在安全上必须有统一的规
划。企业的安全原来是面向单个应用,现在则要面向集成的Web应用。”在BEA推出的三款企业级社会计算软件产品中,AquaLogic
Ensemble具有集中的安全和控制,可以通过配置来控制Mashup应用的身份和权限。
企业2.0应用给企业员工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使用体验,但从技术的角度看,企业2.0应用并没有采用什么新的技术。因为企业2.0就是Web
2.0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企业2.0用到的技术都是成熟的Web 2.0技术。
标准是Web 2.0技术在企业应用领域成功的关键。为了在Web
2.0应用程序中使用内部和外部数据源,IT需要使用标准方法将这些数据提供给相应的应用程序和用户。
像Lotus Connections就支持诸如Atom(Atom
是一个项目的名字,主要是开发一个新的网志摘要格式以解决目前RSS存在的问题)、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转移)等开放性标准,从而使企业可以轻松地将社交软件集成到现有的IT基础设施和日常工具中。而BEA
Ensemble则提供了一个巧妙的系统,允许开发人员与其他开发人员分享基于REST的服务和可编程的功能,以便能够应用到正在开发的独立系统中,或者
用来加强现有的Web应用系统。
企业2.0尚在襁褓中
然有很多吸引人的特色,但是,这一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在短时间内还难以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它不会打破已经统治企业文化几个世纪的传统层级和
权力结构。大多数阻止信息在组织中自由流动的障碍,包括:权利差距,缺乏信任,失去激励,不支持的文化以及员工太过繁忙等因素,不会仅由于技术的进步而被
完全改变。
文化变革是一项
艰巨的挑战,而当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长大的新一代参加工作之后,
企业可能会加快文化变革的过程。不过决定企业2.0命运的还是企业的管理层。购买企业2.0产品和购买其他IT产品一样,首先需要让管理层认可。如果有反
对企业2.0的声音,那么肯定主要来自于企业高层和有话语权的人。因此,要推行企业2.0战略,就先要说服这些人,向他们介绍企业2.0的好处。这可以先
从解决现有的小问题入手,或者通过信息共享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先在小范围内实施企业2.0,以避免大面积推广可能导致的失控状况。
另外,要想让企
业2.0成功,必须明确其使用目的并积极推动。某银行的企业
Wiki在使用之初,由于先期的任务描述含糊不清,Wiki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Wiki的拥趸们开始说:“这个信息不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可以使
用Wiki。”Wiki才得以进入人们的视线。为了推广Wiki,管理人员有点近乎强制地让他人去使用这项技术:他们自己在Wiki上张贴内容,并让他人
在Wiki上回复。随着逐渐受到重视并采取强制措施,Wiki的应用终于获得了成功。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企业文化要蓬勃发展更不可忽视培养员工具备跳出框架的创意性思维能力 (out-of-box
thinking)。事实上,思维的创意 (creativity) 有时比技术的创新 (innovation)
还要难上千百倍;这正与大家所熟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不谋而合。技术创新多半可以导成工程任务,是左脑控制、确定性高的客观理智与逻辑;,是企业的有形资产
(tangibles)。思维创意则往往来自抽象概念,是右脑控制、难以捉摸的主观直觉与意识;属性为「本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intangibles)。不知何故,大多数人和企业的左脑都比右脑发达。当然,最犀利的公司不但能左右开弓,还能进一步将二者与客户需求相结合,融汇出市场脉动、思维创意、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的优质企业文化。
尽人皆知,企业要成功,管理的制度化是重要关键。即使不见于规章制度,许多行之有年的作法和想法,在员工间沉淀吸收后,也会自然形成企业传统。不论制度的
束缚或传统的羁绊,无可避免地都会影响思维创意的自由度。如何取得两者间的最佳平衡点,实乃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企业和人一样,遵守大自然的物理法则,具
有惯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是故「以不变应万变」不失为对付扑朔迷离、变化万千的市场之良策。倘若惯性退化成惰性,该变时不求变,所谓制度保障、传统捍
卫就会沦为食古不化的代名词。
互联网上流行这麽一个「五只猴子」的寓言:
行为科学家做实验,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放了一串香蕉,附近装了一个自动感应器。一旦侦测到有猴子去拿香蕉,瞬间就会有消防水柱喷向笼子,
将五只猴子淋得稀里哗啦,冲得哇哇叫疼。猴子生性怕水怕疼,非常厌恶这种淋湿经验和疼痛感觉。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水马上射出来,把大家都淋得湿透、
喷得叫疼。每只猴子都去尝试,发现结果都是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大家都会被淋湿打痛,得不偿失。
不久之后,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拿走,换了只新猴子 (称它A猴)
关进笼子。这A猴看到香蕉,直觉地想要去抓,但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来得及触发水柱,就被其他四只旧猴子狠揍了一顿,因为没人想被讨厌的水淋湿打痛。A猴不明就里,又试了几次,每次都被制止;不但香蕉没吃到,还被打得满头包。重要的是,这几回合五只猴子都没被水喷到。
接下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换成另一只新猴子
(称它B猴)。B猴看到香蕉,自然试图去摘,后果可想而知,当场遭到其他四只猴子恶扁一顿,其中那只A猴打得还特别用力
(老兵欺负新兵,何足以怪)!B猴又试了几次,总是同样下场;既吃不到香蕉,又会挨揍,只好作罢。同样地,这几回合这组猴子都没淋到水。
如此这般,最后其他三只旧猴都换成了新猴,每只都经历相同的新兵震撼教育。至此,大家都明白香蕉可望不可及,任何非份之想,轻举妄动,立刻招来众怒,引起
围殴;但没人知道真正原因何在,因为最初被消防水柱冲击的淋湿经验与疼痛感觉早已失传,引导社会进化的群体共同记忆,亦早已变质。
我们平日习以为常的很多「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陋规」,大概都是遵从以上「五只猴子」模式形成的。行之有年的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就变成积重难返了。古
今中外变法维新,成功者寡,失败者众;能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达到如此巨大成就的例子,在历史上微乎其微,实在很不容易。然而前面提过,实体现代化和技术
创新比较容易;思维创意和模式改革则相对困难。要迈入和谐社会的下一阶段,在教育公民道德及培养企业良知上,还有太多需要大家深切反省和彻底改造的地方。
政府、企业、媒体、学校、社区、家庭、百姓等等,举国上下,人人有责。
再回头来谈谈正规创意和优良传统。
()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设计公司,标榜的宗旨就是以创意思维,帮助客户跳出传统框架的局限,达到因应市场需求的企业革新和产品创新目标。几年前,美国迪斯奈
公司旗下的夜线节目
()对艾迪欧做了个生动的,
考题是要艾迪欧团队于一周内从零到有,设计并制造出一部崭新的超市购物车原型,满足一系列的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目睹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市场专家、设
计师、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世界一流人才组成团队的实际行动,大家各司其所,通力合作,脑力激荡,成效非凡。最后准时完成的购物车既美观、又实用,成本底
廉、创意丰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艾迪欧的另一任务就是协助客户建立创意思维的优良传统。其亮点客户、全球消费品第一大厂
(;简称P&G)
就是最好的实例。为了避免退化成看每件情事理所当然,做每件事情一成不变的五只猴子,宝洁CEO每年亲自率领公司最高主管连袂前往艾迪欧位于加州硅谷帕洛
· 阿尔托 (Palo Alto)
总部朝圣,进行好几天思维创意的补强集训。每位宝洁主管与艾迪欧创意专家配队成专案小组,深入大小超市、卖场实地调研,在第一线采集消费者回馈,第一手地
了解顾客需求。在没有任何禁忌的前提下,所有既存假设与认知都可接受挑战或加以否定;借此全面跳出传统思维框架,重新检视每个问题,找出最具创意的解决方
案。有了这种由公司老总亲自督导,极端重视思维创意的企业文化,宝洁焉能不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当然,并不是每家公司都具有像宝洁那样的财力与资源,可去经营那麽精致的企业创意文化。所幸,任何21世纪公司,无论大小,均可利用「企业级社区网络」来
营造「企业文化2.0」,其中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之一便是全体员工皆能充分参与的创意性思维。关于这一点,来自高层的鼓励与坚持,事关成败;诚如宝洁公司
的CEO,企业老总、高管们对此不可不亲自督导,全力以赴。
11月30日,中国首个采用“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服务机制的全网企业短信服务号段1069
0999启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30日在京举行。针对企业短信服务市场上,短信代码无序发放、通道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亿美软通启动了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
号召企业自律保证诚信,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对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过程中,使用经过注册和信息备案的唯一、可识别的统一服务代码,以规范企业移动信息服务,保障公众信息安全的管理方法。
在本次发布会上,专家刘兴亮表示支持企业短信代码实名,约束企业的同时,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他认为实名制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最先提出的实名制,以及现在已经开始施行的手机号码实名制。
目前来讲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信息化时代的方式,刘兴亮认为这就是企业2.0的发展过程,而实名制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普通消费者,支持手机实名制,能更好的保护用户的权益。
刘兴亮说“每一个用户都会收到很多短信,难辨真伪,有了企业短信代码实名制之后,就可以追根溯源。为企业带来约束,保证行业的健康飞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主题为“塑造企业价值”的2010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网易科技作为独家门户支持媒体,在现场做了直播报道。
以下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教授讲解中国式管理。
主持人:长期以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政府和企事业
单位的研究课题,中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究竟有什么样独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否能够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完胜的潜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教授,来为我们讲解中国式管理,有请陈院长。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时间与大家做交流。今天用有限的时间分享一个主题,新兴的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融合里面两个重要的特点看一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我们要非常敏感地看到或者是感受这种变化,另外我们应该及时作出部署和响
应。一个,信息技术融合简称IT融合,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就是说管理与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发生非常多的变化,我们国家的经历也发生
了许多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技术也有许多新的特征,因此这种管理上的变化和技术上的进步构成了新型融合模式。
我从这两个角度,一个讲融合,另外是面临的机遇挑战、问题和相关的策略。
们处在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当我们关心信息技术和其应用对我们的企业和业务发生联系的时候,或者是产生冲击的时候,我们处
在信息时代,就像我们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关注游戏规则,关注竞争、关注整合一样,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今天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处在信
息时代,信息技术融合叫IT融合,有两个维度,一个在现在融合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在我们企业业务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密不可分,或者是不可或缺,因此这
种技术渗透度程度越来越高。
有一个信息融合另外一个维度叫技术的透明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我们的产品,我们企业的服务,我们企业的管理时,我们已经看不到技术是附加,而技术就是
产品服务本身一部分。我们从外面看不到技术,因此说技术对业务来讲是透明的。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技术的渗透度和透明度构成了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IT融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我们的企业业务和我们企业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
合,产生了很多的严格地模式或者是演化的模式。最早的时候,我们文革之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70年代,国内非常少有大型主机,那个时候企
业要应对计划经济,应对我们的计算模式集中式主机为主的模式,企业在学习。所以企业的学习管理模式,学习新计算机的形式是S型的,刚开始比较慢,然后非常
快地学习,之后又趋于比较难的进步,是S型的,与企业接触新事物一样,是传统的S型曲线。从管理模式来讲,我们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时代,从信息技术来讲,
我们处在一个所谓的数据处理时代。
般来讲在改革开放之前是这种形势,但是非常快地随着改革开放地进行,我们的企业开始向西方许多的企业学习,因此从管理的沿革来讲,我们看作企业管理实践和
管理理念的演化而言,我们是照着讲的,我们向西方学习,因此这个时候,对中国来讲中国的企业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学习西方的管理实践,这样的话提升我们自
己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企业仍然也是在学习,但是信息技术在同时是个人的时代,因此企业要重新学习,因为有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新技术的冲击。
这个时候我们在管理上叫学习的时代。在数据技术发展上叫PC的时代。
代开始,我们发现我们企业有许多自己的最佳理念和实践,这个时候就不是照着西方的教科书讲中国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念,而是讲我们要新东西,我们进行改造改
编,或者是融合。这个时候在技术层面来讲,我们出现了因特网,这个时候发现管理演变与技术演变同时构成企业需要新的学习。我们在技术的层面上处在网络的时
代,从90年代到这个世纪初,我们在管理理念领域里面,我们处在一个融合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融合中西方管理的理念和最佳实践的时代。
一直到近年,从2002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产生了许多非常好的实践,也产生非常好的管理理念。这个时候,是否像日本的企业在80年代自己总结管理理念还是中国的企业家与管理学者一起继续丰富我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我们处在这样的管理前期。
我们讲国际的管理理念,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另外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出现许多新的动向和新的技术特征。因此我们企业是否重新再学习,然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他叫什么?
此,围绕这么一个视角,如果中国的企业要接着讲这个理念,我们中国的元素是什么?另外我们处在技术变化非常快的时代,新兴技术特征与中国的管理实践的融合
构成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话,我们首先看一下管理的沿革中的中国元素,中国的改革实践这么多年,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都在探讨中国
的企业成功之道。
国国内也有许多的研究,清华大学团队结合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中企联一起研究了中国式管理,受到国家八个部委支持,调研中国许多企业,调研国内国外相当多的企
业进行相当的研究。在这里面把一些简单的初步探索,再有,中国的企业把握机会速度超前,领导者的成就的动机、道德魅力、愿景,由他带来的一把手文化、企业
文化、执行力,这些构成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基本特点。
个企业的组织可以概括为家的组织,这并不是一个家族的组织,而是职业经理人的家族化,或者是制度界面的人情色彩,这些基本特点反映我们企业与西方不同的,
这只是讲管理上的中国元素,有许多方面与西方是一样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西,包括和的环境,对环境的和谐,政治上的分寸把握,政商共赢,这
些构造企业要长期成功的基本环境要素。
再有里面创新理念谁的创新,以对手为师,先做到再创造,包括集中性学习,构成这方面的特点。再营销和运营方面,基本上是大众化、草根的战争,以至于我们关注的渠道策略,运营中比较关注效率、严格性,近期许多企业强调苛适平衡,很苛求,很严格,同时适度地平衡。
这些理念在一些方面和信息化相关的,可以通过信息化体现我们的成功之路,或者通过信息化提升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这是从管理沿革来讲,中国式管理的特点。
从技术进步来讲,现在我们到一个时代,完全互联的条件下,产生两个重要的关注,一方面我们企业提供产品,但是人员越来越多关注服务,我们叫无形围绕有形,现在人们更多关注除了产品本身其他的增值服务的内容,变成人们关注的重点。
第二个,在信息技术的IT中“I”也产生很多的变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新兴信息技术的特征移动泛在性,像手机一样,可以做许多的事情,可以娱乐、游戏、上网、采购,可以在上面进行企业业务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来了其他的特征,虚拟性、个性化、极端数据性,社会性,导致信息数据产生新一波的应用趋势。在60年代的巨型机,90年代的网络,现在我们出现一个新的技术特征时代。
在这个时代下和刚才说的管理,中国的经济进步与企业管理的发展融合,我们进入一个新兴IT融合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我觉得本身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很多
管理上或者是技术上的问题,我这里面列出三个在企业发展中结合刚才所说的中国元素管理,新的管理篇章有非常浓重的中国色彩篇章时,我们又面对变化非常快
IT新兴技术的影响的时代时,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在哪儿,我这儿列三个领域。
有的可能是正在发生,有的可能会即将发生或者是趋势,有的需要引起关注,因此在
这里我叫“触角延伸、云雾缭绕和W2E”,我们做了许多信息化的调研,我们发现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一些大企业还存在一定的
差距。但是信息化在不同的企业里面,他们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价值,并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模式或者是固定的路径。
他可能在自己的核心领域里面,如果能够比较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工作,可能会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我们也发现了,如果拿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讲,目前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用户三个维度上比较弱,相对其他的领域,像技术,或者是基本业务的信息化来讲,我们可能应该在战略管理和用户上更多地和我们经营战略和信息战略有更多的结合。
外,应用组合的一些需求也没有特别多的体现,这两个图就不细介绍了。主要想说,我们在关注三个信息化的动向或者是趋势时,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只是在这里
说对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要回答三个问题,一个企业正在发生什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第二个为什么会发生?第三个,如果
要有行动的话,将发生什么?这三个问题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讲,要回答不同的管理问题,也要准备不同的信息技术的元素或者是信息化的能力。
果我们只是关心发生了什么,我们围绕基本的业务,我们的信息化报表、查询和业务自动化,如果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为什么会发生时,我们信息化的基本的能力应该
是能够切分,能够回溯,能够做多维分析,如果想知道做投资和进入市场,现在要做新动作时,它会发生什么,有没有风险,不管是财务的还是技术上的,还是其他
方面的风险,我们可能要采用一些智能化的技术。如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提供帮助的话是如此。
信息化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在基本业务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在分析层面,怎么样分析其原因,分析将要发生什么,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在基于我们国内信息化的一些基本实践,我们下一步信息化可能要关注的领域,第一个是触角延伸,在现有信息化水平下,在两个角度上进行拓展,第一个角度在企
业内部新的领域,我信息化可能刚做一部分,有一些新的领域,再有一个角度是要延伸到企业之外,要和我的供应商、客户,包括我的最终用户之间的联结。因此不
管是ERP还是整合系统,还是具体的业务系统,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如果我们要围绕着关注新兴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能它的外延是在移动方面会体现比较突出。
当然,我们内部的其他新领域仍然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触角延伸的意思。
二个,我看里面也提到了,现在我们谈比较多的是云雾缭绕—云计算,云计算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国际上非常受关注,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成立了云计算部,提
供云计算服务等等。实际上、云计算前期或者前身来自于网络计算和效率计算,也就是说把计算看成一种基本的能力,就像电一样。
所以我们进入这个房间里面,一插插销,电脑就可以使用,不关心这个电是水电、火电还是核电,也不关心这个电路怎么铺的,我只关心一插就有电。
计算不关心什么软件,不关心什么样系统,包括什么样的计算机制式,只要一插就有计算能力,这是大的云计算的理念。
整个云计算的网格概念是指能力的布网,像电网一样,其布局与能力之间匹配,其前身是网格计算与效能计算。
在云计算是指构造大的计算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我的业务流程,也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基本平台,也可以是基础设施,把这些东西都看成可以像电一样提供服
务,也就是说,可能会有一些专门提供电的提供计算、提供信息化的企业或者是平台,他来帮助你实现你的流程再造,软件等等,把它都看成服务,这是一个一般性
但是,实际上在运作中,云计算看到有大云,或者是小云,有整体的基础设施云,也有企业云。也就是说,我专门提供企业的计算能力,或者是我的企业这一类的计算能力。
因此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如果从电来看可以很大,也可以是局域,其是把计算变成了服务,不一定要自己在房间你备一个发电机,我要电自己发电,我需要有服务提供电。这里面要自己特别多开发自己许多的人、软件用电,因为有专门的计算服务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
这种模式已经列出来了,不细说了,有文字处理,企业计算,企业软件、操作系统、基础设施都有相应的具体模式,但是这件事情对企业来讲意味着什么?或者我们作为IT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这对我们计算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带来新的课题。
一,我们有没有可能获得更专业的计算能力;第二,信息化的成本由原来的固定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过去我要固定投资,布多少网,买多少机器,雇都是人,现在
都是服务,我用电以后有没有可能租用,计件或者是计时,这带来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冲击。我们的人力资源是否需要重新设计,企业对于所提供的企业“云”或
者数据中心“云”的依赖你是否喜欢,比如是否可靠,是否安全,你的核心竞争力愿不愿意把它放在云上去。有没有可能有阴云,包括黑客、威胁、商业机密泄漏
等,由此带来企业里面IT信息技术管理怎么样更好与企业经营战略联系,更主动感知这种变化,所以企业内部更多由事务性信息化向分析性的信息化转变,这是新
的管理课题。我们在许多的地方谈云计算,这个本身对云计算提供商,IT企业包括一般的企业都有相当不同的意味,而且是比较意味深长的。
第三个相关动向,这是业界讨论比较多的。企业2.0,其基本含义是web2.0
在企业中的应用,web2.0是很个人化,很社会化的微博、社会网络系统等,包括年轻人用的QQ或者是社会网,企业里面用微博也比较多,从传统来讲这是比
较个人的。WIKI可以支持共享,但是人们开始讨论由web2.0从个人领域到企业领域,不管IT提供商还是一般企业,在某个时间需要接受这种新的信息化
模式,比如说web2.0如果看成原来90年代的web1.0的新版本,现在的信息化模式到一个开放移动模式下,或者社会化模式下新版本。不管是否被认
同,现在已经变成趋势型现象,带有一些趋势的特点。
他会对企业有影响,他能够对我们的沟通渠道,比如说我比较年轻,在家用微博和blog交谈,我一上班就得用另外一种语言,如果上班的时候也用类似的交流工具与语言,他会提高它的工作满意度,团队认同是否会提高,舆论中心和你的实际企业的领导会不会有不一致。
有没有可能鼓励创新,管理是否更有效,绩效有没有影响,由此带来了技术管理有什
么影响,这些问题也非常近,或者是非常快地影响了我们。因此我觉得企业2.0虽然不如云计算或者是触角延伸那么近,但是它已经在发生,而且有相当的企业已
经开始主动引用web2.0的技术和方式在企业,现在管理研究发现,可能在微博、wiki情况下其知识管理、知识共享,鼓励创新、工作满意度,团队认同方
面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绩效并不那么直接,但是不管怎么说还会改变企业许多的管理模式。
这里面的细节不说了,这里面涉及企业2.0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对客户关系有什么影响,员工沟通有什么变化,另外怎么实现企业2.0,这是一个新的版本,怎么构造企业2.0,对客户有什么影响,员工有什么影响。
为时间的关系,我简单归纳一下,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上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因此中国式管理
可能是我们继续接着讲这样管理世界,管理知识、管理教科书的时代。另外我们现在面临许多的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可能会影响我们企业的许多方面,不管是
供商或者是其他的企业,我们都要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要感知这些变化,并及时布局做响应,这些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定义我们的企业和
我们的业务,什么是客户。什么是竞争对手,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合作伙伴怎么管理,流程和运作怎么样布局和部署,员工是什么样的?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如果能够比较好地感知和响应,可能我们能够在变化中取得主动和优势,谢谢大家。
为了不惹来争议,先做一
下解释。下面要提到的这些工具完全不新奇,有人会说这些破东西哪没有啊?是的,都有,但是要看企业是否用,怎么用。另外,说
到必备,意思是使用这些工具是最基本的。还有,这里所说的企业指的是所有自己认为是企业的企业,大到跨国企业(大企业有这点工具很正常,可也不一定),小
到个体商铺(太小的企业也许觉得这些工具中有一些没有用。可是用就绝对比不用要好)。既然说的是2.0,那么下面所提到的工具也自然与Web2.0有关。
最后,下面涉及到的工具都应当根据企业内网与互联网的区分对待。比如给员工的博客,区别是在互联网上员工也许更喜欢自己自由的建个人博客,不愿跟企业挂
钩;但是内网博客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是双赢的:员工可以通过内容发布获得企业领导层的注意;发布有价值内容的员工可以得到一些物质鼓励;如有合适想法,企
业可以给员工支持,让他实现其想法;这同样也给了员工一个实现个人品牌的机会。对于企业,员工间的交流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同时做到企业的知识管理;
一个员工到了退休的时候,他脑袋里的东西也差不多都留给了企业;同时,知识的分享可以省去许多培训;企业也可以挑选一些好的内容发布到企业互联网博客上去
以充实其对外的内容,或者搞一些专家员工或者明星员工之类的活动... ...
(注:个人觉得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内网就建的十分出色,空客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们的参与也十分积极。曾有幸得到过一个空客内网的ID,身临其境觉得它像图书馆,咖啡厅,论坛,网络游戏...我觉得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声音和图像的录制工具(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
-IP电话(介绍请看:)
-在线会议和展示工具
-在线的协作性的项目管理工具
-合同和文件管理工具
-社交网(Facebook类型的,在线企业社区等)
-博客(主要指企业博客,员工有博客更好)
-电子商务工具
-在线的协作性的办公工具
-数字身份管理工具(主要指企业的数字身份,也可以扩展到员工数字身份)
这样的工具在网络上都可以免费得到,但是为了保护企业信息,最好还是用自己的工具,如果有条件,连服务器最好也不要托管在外面。工具自然不止这些,根据需要而定。中国人民智慧多,同样的工具能用出不同花样效果,新浪博客上都能开商铺,上面这些工具自然不在话下。
企业中的Web
2.0工具对于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架构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企业2.0需要SOA的基础,保证应用的安全和可靠性,并可消费SOA提供的服务。而SOA则需要借助企业2.0使其应用的效能更加凸显。
2.0进入企业
互联网早已进入Web 2.0时代,各种Web
2.0应用也已经被个人使用者熟练掌握。当Web 2.0应用风靡互联网的时候,敏感的企业用户发现,Web
2.0应用对信息的使用方式有可能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帮助,Web2.0应用在企业中也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企业2.0(Enterprise
2.0)产生了。
哈佛商学院副教授Andrew
McAfee率先提出了企业2.0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公司内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或者公司与其合作者及客户之间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在他的定义中,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