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组两次回收电池人均中国流浪狗数量统计图制成统计图是什么意思

2017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七单元教案
我的图书馆
2017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七单元教案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体会“位值”的含义。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
(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通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可以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 3.体会“位值”的含义
(1)师:北京有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左边的6表示6个十万,右边的6表示6个十)
(2)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意义却不同?
(3)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4)师: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中,认识数位、数级,并结合现实情境,体会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做一做第1题,通过数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第2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教材第8页的两道练习,巩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的认识。】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1.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2.画点体验:
(1)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
(2)计时体验
(3)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4)估一估,算一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与十万相比,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学生不容易感受到。因此,让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内画点,并估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千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3& 8& 1&&&&
9& 0& 0& 0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
第2课时&& 读数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和3004┊和3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006 )&&&&&&&&&&&&&&&&&&&&&&&&&&&&&&&&&&&&&&&&&&&&&&&&&&&&&&&&&&&&&&&&&&&&&&&&&&&&&&&&&&&&&&&&&&&&
&&&&&&&&&&&&&&&&&&&&&&&&&&&&&&&&&&&&&&&&&&&&&&&&&&&&&&&&&&&&&&&&&&&&&&&&&&&&&&&&&&&&&&&&&&&&&&&&&&&&&&&&&&&&&&&&&&&&&&&&&&&&&&&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1.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
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
万 级&&&&&&& 个
十 万&& 千
位 位 位&&&&
2& 4& 9& 6读作:
2&& 4& 9& 6 &0&
0& 0& 0读作:
7& 0& 0& 0读作: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
第3课时&& 读数、写数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亿以内数的写法。 。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 1.课件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信息,写出信息中画横线的数,一方面,可以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写法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   
二、探究新知
&&&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 方法一: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 3.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
&4.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在个级)
&&&& 5.小结: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 5.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会从高位写起,都会把23写在万级,把184写在个级,抓住这一共同点,突出“万”字的重要。写万级上的23时,注重与已学的万以内数的写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通过提问“个级上的数怎么写”,突破“什么时候写0”这一教学难点。】
(二)写其他三个数
&&&&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设计意图:学生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写出三个数,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
(三)总结写法法
&&&&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1)先写( 万 )级,再写( 个 )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 三、巩固练习
&&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自己写数位; 方法二:先确定是几位数,画小横线确定数位; 方法三:边写边分级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师: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如果像这种写数,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便捷?
(4)师:我们可以边写边分,就相当于数中的“万”字。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或方法二) 【设计意图:没有数位顺序表的支撑时,也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办法,突出分级的重要。】
大数的认识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第4课时&& 比大小
1.掌握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改写,体会用“万”为单位计数的简捷性。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56○○1020
5693○○8046
2.师: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3.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有人,上海有人。
2.师: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的人口多?(有的学生可能在数位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说出了答案,都可以)看来,大家是想比较这两个数据的大小,这两个数位数这么多,怎么比较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比较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人口的现实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 1.位数不同,先比位数
(1)师:(出示:99864和101010)我们先看这两个数,谁大谁小?(101010)
(2)师:9986最高位上是9,101010最高位上是1,9比1大,那应该是99864大呀,怎么回事?
(3)方法一:比较两个数的最高位,99864的最高位是万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万位   
①师:我们分别在两个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数,看看是不是这样
(找两个学生上来拨数)
②师:从计数器上看,99864的最高位是万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万位,两个数谁大?
③师:比较两个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4)方法二:比位数
①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 ②师: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谁大?
&&& ③师:通过比位数也可以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5)师:你们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说明了101010这个数大,看来真不能上来就比最高位,可以比最高位,也可以比位数,这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说说你的想法。(比位数,数数比背数位顺序简单)
(6)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不能上来就比最高位上的数,应该先比什么?(位数,位数多的数大)
&&& 2.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1)师:两个数比较大小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你能举两个亿以内的数说明吗?(最好用学生说的,他们会更有兴趣。这里用书上的数:356000和360000)
(2)师:这两个数都是六位数,怎么比大小?说说你的想法。(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结果。)
&&&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 4.小结:
(1)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2)师: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 5.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① 学生独立完成。
② 汇报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数比较大小,可以把它们相同数位对齐排成一列,便于比较。
(2)解决引入问题: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人口哪个多? 【设计意图:比较大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是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教学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体会用“万”为单位计数的便捷
(1)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图,血液中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一滴血液中有多少红细胞呢?男生女生分别看,看看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出这个数。一方看时另一方闭眼。能读出来就举手。 男生看到的:红细胞:5000000个 女生看到的:红细胞:500万个 (比赛结果肯定是女生用时短)
& (2)出示:红细胞:5000000个   红细胞:500万个 师:男生为什么会慢些呢?(后面的0太多了,读起来太麻烦)
(3)师:像这样,个级上全是0的数,是整万数,这样的数0太多了,我们读、写起来比较麻烦,有时为了读数方便,会把整万数改写成像500万这样用“万”作单位的数。如果怎么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例题教学
(1)出示: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师:请你把这两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 ① 5000000个=500万个 在万级上写500,然后写个“万”字。 师:原数中个级上的4个0呢?(换成“万”字了)
② 10000个=1万个 去掉个级上的四个0,写上“万”字。 有些学生可能会忘记单位名称,要提醒学生注意。
3.试一试:做一做第1题
(1)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先分级,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写上“万”字。)
(2)师: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大小不变,所以用“=”连接 不同:计数单位不同,改写前的计数单位是“一”,改写后的计数单位是“万”
5.练习:做一做第2题。 提醒学生注意:原数有单位名称改写后的数也要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男女生读数比赛,使学生体会到改写后读数的便捷。让学生读出整万数,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 1.教材第14页第1题
2.教材第15页第5、6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和亿以内数改写的方法。】
西藏&&&& 青海&&&&&& 黑龙江&&&&& 四川
1210000 >72000&&&&& 454800<48500
数位不同&& 看数位多的;
内蒙古&& 新疆&&&&&& 新疆&&&& 西藏
1660000&& 1660000 >1210000
位数相同&& 看最高位
1.教材第14页第1题
2.教材第15页第5、6题
第5课时&& 求近似数
1.知道近似数的含义,理解“四舍五入”法,会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并会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在探究求亿以内数近似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认识和应用大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学习态度。
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理解“四舍五入”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
2.师:这里有一些数据,比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准确数,近似数)
&3.师:有些数据前有“约”字,或后面有“多”字,这是什么意思?
&4.师: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但有时有些数不需要知道到底是多少,如在整个2014年世界杯赛事举行期间,共有大约150万人通过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上收看球赛。这时就需要近似数。图中这些画横线的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二)点明课题 师:怎么求近似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关于近似数,学生在前面已经有过简单的认识,这里借助情境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阅读、思考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方法回顾、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求近似数
1.课件出示: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圈出题中的“大约”、“万”)。这说明要省略这两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还要把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师:这两个数都不是整万的数。把不是整万的数写成整万数,这个整万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关系呢?
2.求12756的近似数
(1)师:12756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的?
(2)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图。
&①课件出示:
②师:在这条数线上,用这个点表示10000,这个点表示20000,这两个点中间的点表示多少?(15000)
③师:请你在这条数线上找一找12756大约在什么位置。(学生上来指)
&④师:从数线上看,12756接近几?(10000)
3.求1389000的近似数
(1)师:1389000的近似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师:我们也来看看图。
①课件出示:
&②师:请你在这条数线上找一找,1389000大约在什么位置。(学生上来指)
&③师:从数线上看,1389000接近几?(139000)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在重点字,说题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求近似数,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已有一些粗浅地认识,因此,这里放手让学生说出这两个数的近似数,然后引导学生在数线图中找到这两个数,并通过观察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理解“四舍五入”法
&1.师:观察这两幅图,想一想,12756为什么约是10000,而1389000约是139000?(12756在15000的左边,更接近10000,1389000在1385000的左边,更接近1390000)
&2.师:大家很会观察和比较,你们找到了一个标准,就是中间这个数。10000到20000这一段和1380000到1390000这一段都是10000,它们的一半是5000(课件演示:15000千位上的5变红,1385000千位上的5变红),12756只比10000多2000多(课件演示:12756千位上的2变红),不够5000,也就是千位上的2小于5,所以把尾数它和它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12756接近10000。这里用什么号连接?为什么?改写的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用什么号连接?
&3.师: 1389000比1380000多9000(课件演示:1389000千位上的9变红),大于5000,也就是千位上的9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所以1389000约等于1390000,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139万,用“=”连接。 4.找一找,想一想
(1)师:想一想,是“舍”还是“入”,哪一位上的数起了关键作用?(千位)
(2)师:我们要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也就是个级上的四位,所以尾数的最高位——千位上是几很重要。
(3)师:结合数线图找一找,1□756的近似数也是10000?1□756的近似数就是20000了? (4)师:不看图想一想,138□000的近似数是1390000?138□000的近似数就是1380000了?
&5.小结:
(1)师:求近似数时,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入”?
(2)师: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大于或等于5就“入”。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将“四舍”和“五入”对比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看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及“舍”或“入”的原因。通过找一找、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入”,进而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出“四舍五入”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三)试一试: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由于题目没有要求改变计数单位,所以省略尾数后应改成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在练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第3题
2.教材第15页第4题
3.□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21□975≈29万 34□041≈35万 53□6831≈540万 2□3572≈20万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小于5,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1.教材第14页第3题
2.教材第15页第4题
第6课时&&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 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数的产生过程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和十进位值制的价值。
教&&& 学&&& 过&&& 程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1.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找一找。(人数、男生数、女生数、年龄、身高、体重等)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课件出示:图片
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3.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4.师:大家想,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到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计数时,摆的石子就会越来越多,还是很不方便。怎么办?
(三)符号记数
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号,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
师:这是古埃及人设计的计数单位。
(2)课件出示:
师:看看这个数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师: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师:你能用古埃及的计数方法表示出太阳的直径1389000千米吗?试一试。
(5)课件出示:
(6)师:通过自己的尝试,你有什么感觉?(麻烦)
(7)师:请你想一想,这种计数方法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每个计数单位都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数时,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要画几次)
3.介绍阿拉伯数字
(1)课件出示:
(2)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整理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 认识自然数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体会位值制的价值。
1.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的数呢?比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一,在中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那么多的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么麻烦了。(课件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9就达到10个,就可以放到中间,中间又够10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样再够10组,就要再往左进一位。(课件演示)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位的不同,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三)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整理数位顺序表
1.师:这里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位”,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的数位又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几个数级?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单位
1.教材第22页第1题。
2.教材第22页第2题。
第7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
1、认识一亿,体会一亿有多大。
&&& 2、掌握计数单位、数位十进制计数法的定义。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一亿的实际意义。
1、体会一亿有多大,掌握计数单位、数位的定义,并能区分。
&&& 2、能正确读写亿以上的数。
体会一亿有多大,掌握计数单位、数位的定义。
小黑板上写好练习题,数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下面这几个数你会读吗?&&
&出示:&&&7000543&&&&&
提问:亿以内的数怎样读?(出示读法)&
2.如果我在后面添上更多的0,又该怎么读呢?
⑴创设情境&&&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情景图。&&&&&
美丽的蓝色地球原本在轻快的转动着,现在上面站满了人,地球累的大汗淋漓说:“我快背不动了!”
⑵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⑶谁来读我国人数?
⑷出示:&&&&&
1.先读哪一级?&
2.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3.数位上的0怎么读?&
4.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我们已经会读亿以上的数了,那你们会写吗?请看例2.&&&&
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两个数怎么写?自己试一试。
2.写亿以上的数,关键要先干什么?&
3、出示:说一说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
三、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将一些大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方法,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来学习将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呢?&
自学例3&&&2、讨论:&
(1).怎么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
(2).不是整亿的数怎么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的。&&&
得出:改写为以“亿”为单位,只要去掉8个0,再写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不是整亿数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在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四、巩固应用&&
1.读出下面各数。&
(1)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千米。
(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人。
(3)地球陆地总面积是1&&平方千米。
2.写出下面各数。&
(1).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十亿颗星。
&(2)、地球海洋总面积是三亿六千二百万平方千米。&
(3).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根据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亿以上数的认识
1.教材第28页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2题。
第8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数。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
课件、算盘、小棒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算筹
(一)谈话引入
1.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2.课件出示
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二)用算筹记数
1.师:对,这是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径粗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这九个数字呢?(出示课件)
2.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3.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4.师:怎样用算筹表示多位数呢?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课件出示:横式和纵式图)。
5.师:用算筹表示大数时,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如29(课件出示:29),就先用纵式表示出个位上的9,再用横式表示出十位上的2,这个数就是29。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把算筹放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
6.课件出示:
师:这个数是多少?
7.师: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只有九个数字,少哪一个?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先没有0的记法,后来用“空一位”的方法表示0(课件出示:306的图),这个空位就是0,与我们现在写数中“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一样。
8.课件出示:
师:后来发展成用□表示0,大约700多年前用○表示0
(三)了解算筹的不足,产生对“新型”计算工具的需求
1.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2.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3.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二、认识算盘
(一)认识算盘
1.课件出示
师:对,就是算盘。(学生随意说)
2.课件出示: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二)算盘的作用
(1)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2)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
(4)出示:算盘
师:请你在算盘上拨出602、534067。
(5)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两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三)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中国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三、认识计算器
(一)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1.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2.认识计算尺
(2)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3.认识机械计算器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4.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
(1)课件出示:
(2)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二)认识计算器
1.计算器的用途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2)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计算工具的认识
1.教材第28页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2题。。
第9课时&& 整理与复习
1.学生通过整理所学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意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件、实物投影
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复习
&&&&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 (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1)复习写法。师读数,看谁写得对。
师: 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数的写法。教师板书)
(2).复习读法。
师:你们在读数时又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位分级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数位顺序表? (投影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个级表示几个什么?万级呢?亿级呢?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复习比较大数的大小&&&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5).复习改写和求近似数。&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说出改写的方法要点。)
&师:下面各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后约是多少?& (出示:8060705吨、吨。先让学生说,教师再归纳指导。)
师: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要看下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舍后面的数,并加上一个“万”或“亿”字;注意要用“≈”号。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呢?
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师再强调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2.按照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近似数。
原数& 省略百位 后面的尾数& 省略千位 后面的尾数 省略万位 后面的尾数 1859490&&&&&& 240395&&&&&& 705380&&&&&& 3997026&&&&&&&&&&&&&&&&&&&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大数有了更深的认识。
复习和整理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 1859490&&&
240395&&& 705380&& 399702
&教材第31页第1题&&
&教材第31页第2题
第10课时& &一亿有多大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感知一亿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数感
纸、实物投影、计算器、尺。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同学们都会读、写这个数,可是1亿实际有多大,谁能大胆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揭示课题板书:一亿有多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通过谈话引入,简洁明快,直奔主题。]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师生共同猜想)。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操作验证。
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1028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进行实验
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分A组和B组进行测量。
(1)让A组的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2)让B组的学生取10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张呢?--1000米
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100张纸相同)
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
②提问引导。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
(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3.直观感受
(1)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请10个小朋友的胳膊伸直,手拉手,量一量长度,接着推算1亿个小朋友将手拉在一起的长度。
课件演示说明:地球赤道长米,1亿个小朋友的手拉起来,围赤道大约要转3圈。
(3)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设计意图:在应用中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知一亿的大小
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张呢?--1000米
张呢?--10000米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1课时:认识公顷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认识公顷的含义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m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1公顷=10000
完成教材第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第1~4题。第4题,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1、使学生知道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象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出示例2的题图。提问: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指出: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活动二、合作探究。&&&&&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 ”表示。 板书:k㎡&
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土总面积是多大吗?指出:我国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1公顷是多大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3、尝试单位换算&&&&&&&&&&&
4、“试一试”教学&&&&&&&&&
5、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进率是10000,其余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7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 ”表示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完成教材练习六第5~8题。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建立射线的概念。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1.完成练习七的第1题。
线段、直线、射线
线段     直线     射线
两个端点   无端点   一个端点
练习七的第1题。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2课时:角的度量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
2.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经历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过程,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使学生通过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内角和的特点。
建立1°角的表象
会用量角器正确地量角的度数,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内角和的特点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本40页教学情景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那么角的大小怎样计量呢?今天就学习这一内容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特别说明内圈度数和外圈度数,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一指,读一读刻度,并分别依次找一找指定的刻度.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4、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下列角(P41),师问: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三、巩固深化,培养理趣
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特点。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2)当堂检测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3课时:角的分类
1、能熟记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熟练区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区别周角与射线、平角与直线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小结:认识平角、周角,了解平角、周角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几个特殊角的度数。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 角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掌握画角的方法
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画角的工具。
师:画线段用什么工具?画一个指定的角(如60°的角)用什么工具呢?
2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43页例3主题图)
(1)让优秀学生到投影仪来画角,并一边画一边讲解。
(2)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学生再次看书,弄懂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P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交流: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
&学生按题意进行操作,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全班交流。
2、P45:6题
& 全班交流时,教师进一步引伸: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120°135°30°60°90°180°105°)
3、P46:15题& 判断∠1和∠2是不是相等,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
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1课时:笔算乘法(例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 &&PPT课件
&&&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竖式怎样写吗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332×24=&&&&&&&
145×27=&&&&&& 679×13=&&&&&&& 286×35=
2、练习八: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作业: 练习八第3、5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计算:145×12=  45×12=
总结: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练习八第3、5题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2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2)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P48“做一做”“1、2.
332×24=&&&&&&&
145×27=&&&&&& 679×13=&&&&&&& 286×35=
2、练习八: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9页练习八6、7.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第49页练习八6、7.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3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复习导入;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52&&&&&& 246
& × 16&& × 23&&&& × 34
---—— ————&& ————
&& 804&&&&& 156&&&&&& 964
&& 134&&&& 104&&&&&&
————& ————&
&& 938&&&& 1196&&&&&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九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八第10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8、9题 &&&
读懂题意,独立分析解答,
全班汇报。
填写表格,交流汇报。
全班讨论交流
笔算乘法练习
练习八第8、9题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4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补充例题)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600×300=& 30×23=& 40×72=&
40×72=& 40×72=
20×700=& 40×22=& 20×20=&
40×90=& 502×7=&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P50& 8、11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5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26×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24×2)=
(18×2)×(24÷2)=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必须除以相同的数,才能使积不变。
练习九第1题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6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情境导入:
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2、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1、教学单价的概念
2、学习例4,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4千克多少钱?
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4、完成P52“做一做”。
(二)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钢笔每支4元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5、电视机每台3200元写作——
6、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7、P53“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3、5、7题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速度=时间
练习九第3、5、7题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1课时:垂直和平行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61页3题折一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P57“做一做”
垂直与平行
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
   平行
垂直: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P57“做一做”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2课时:画垂线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58页“做一做”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3页11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练习画垂线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一)
画垂线三步骤
&& &&&&&&&&&&&?画线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3课时:画平行线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P63 12题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二)
平行线的画法: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的步骤:
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再过线段的两个端点画线段的垂线段,长8厘米。
最后把两条垂线段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及特征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ppt课件,微课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例1,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64页)
2.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哪些四边形?
 梯子的侧面-梯形
3.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梯形   &&&&& &&&&&&正方形 
4.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巢老人数量统计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