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600*250的承重柱承重梁打空调孔孔断了2根16的角筋有危险吗?一共六楼,我家五楼,框架结构。

当前位置: >>
陈青来讲图集内容
[转] 陈青来教授关于平法答疑(翻样必看)1》问:基础梁的钢筋伸入承台还是按贯穿处理? 答:基础梁如果梁面平承台面,基础梁是用来连接承台梁的,梁筋可直接按 Lae 锚固在承台 中,但最好将箍筋伸至承台内。基础梁如果是梁底面平承台底面的,也可直接按 Lae 锚固在 承台中,箍筋可不伸至承台内。如果基础梁是直接相互交错的,应按基础梁通长考虑,这时 钢筋只考虑连接问题,不考虑锚固问题。 2》 问:梁、柱砼标号不同时,梁筋锚入柱时 La 值计算按梁还是按柱的砼标号计算? 答:钢筋在哪里锚固就按哪个构件的砼标号计算 Lae。按柱的砼标号计算梁筋锚固长度。 3》 问:框架梁的第三排钢筋长度如何计算?次梁的第二排钢筋长度如何计算?也是 Ln/4 吗? 答:问设计院。平法未考虑此两种情况。平法不是包括所有结构设置的,也做不到。 4》 问:何为对边? 答:梁筋伸到柱边时,柱的外边即为梁的对边。 5》 问:第 40 页柱搭接长度范围是不是指 2.3Lae? 答 :对。因为 Lae+0.3Lae+Lae 合起来是 2.3Lae,在这个搭接范围内箍筋要加密。实际上 这个范围内加密筋只起一个构成三向受力条件的作用,因此可以只箍大方箍即可。 6》问:剪力墙施工缝设在何处为宜? 答:不知道。但剪力墙在结构上不同于柱按楼层模型来考虑受力情况,而是从底至顶作为一 个整体受力,因此个人认为施工缝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7》 问:边框梁 BKL 比砼墙宽时,水平纵向钢筋是移出到梁边布置还是在梁边布置的同时还 要在墙同宽处继续布置? 答:只需在边框梁最外边布置即可。 8》 问:柱筋如何锚入承台? 答:按 03G101-3 图集处理。 9》 腰筋伸入支座多少为宜? 答:个人认为 5d 足矣,不过规范要求 15d。 10》 问:柱箍筋内箍箍住多少条柱纵筋为宜? 答:有 5 根纵筋时内箍箍住 3 根,有 6 根纵筋时箍住 2 根。 11》问:一级钢筋的板筋 180 度弯钩是否计入锚固长度? 答:180 度弯钩不能计入锚固长度。如板底筋要求伸至梁中线并不小于 5d,指的是水平段外 包长必须伸至梁中线并不小于 5d,但面筋要求伸入梁内 La,此时弯钩已包含在 La 内。 12》问:为何柱插筋伸入下层的锚固为 1.5Lae 答:规范规定。平法图集是照规范来的。 13》问:约束边缘构件箍筋是否要加密? 注:11G 1.2Lae 注:现参照 11G1011 答:不用。 14》问:03G101 第 67 页 1-1 剖面是否有误? 注:11G 现为 p90 答:无误。 15》 03G101-1 第 54 页梁筋锚入支座时, 问: 水平段达不到 0.4Lae 时如何处理? 注: 11G p80 答:这是设计人员造成的问题。按面积相同原则置换成较小钢筋直径。 16》问:附墙柱是柱还是墙? 答:是墙的一部分。 17》问:剪力墙钢筋是否直穿到上层? 答:是。 18》砼墙拉筋间距为 600*600,第一个拉筋是否可以离墙边 300? 答:对。 19》问:螺旋箍筋如何计算长度。 答:具体可查相关手册。三维算量软件中有螺旋筋计算公式,可直接使用。 20》问:板底筋伸到梁中要求到中线和 5d 如何理解? 答:两个要求取大值。 21》问:底板钢筋是否要伸入承台? 答:如果承台上面没有钢筋,底板面钢筋最好穿过承台。如果承台上面有钢筋,可按就大钢 筋的原则,钢筋其实不需要重复设置,这是一个原则。板底筋也可参照这个原则进行。根据 这一原则,当洞口上边的连梁钢筋和暗梁钢筋的重合时,可按大钢筋进行布置,不需要重复 布置。 22》问:基础梁是否要设腰筋? 答:问设计院。 23》问:抗钮腰筋 N 和构件腰筋 G 是否都要设拉筋? 答:是。三维算量软件中会自动处理拉筋。 24》问:梁的砼墙支座与梁平行时梁筋如何锚固? 答:Lae 即可。 24-2》问:梁的砼墙支座与梁垂直时梁筋如何锚固? 答:这种支座国内无人研究过,属于未知领域的问题。实际工程中,现在怎么做的还照做即 可。 25》问:承台是否可理解为梁的支座? 答:可以。 26》问:屋框梁 WKL 的支座柱较大时是否一定要伸至对边才能下弯? 答:一定要,这是规范要求。 27》问:板开洞的情况下,加强筋如何锚固?2 答:请看 04G101-4 平法图集。 注:现 11G101-1 28》第一根箍筋或纵筋离边多远开始放。 注: 根据 11G 已修改 答:先讲一个重要原则,暗柱不是柱, 暗梁不是梁!有了这个概念,再来理解钢筋就好办了。 框架柱的第一个箍筋离地 50MM,框架梁的第一个箍筋离柱过 50MM,而剪力墙的纵筋离暗柱 边应该是 1 个纵筋间距,板的水平筋离梁边的距离也应是半个板筋间距。 讲 座 笔 记 ???? 一、 概述: ???? 1、平法的产生: ???? 国内传统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日本的结构图纸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 图由建筑公司(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效率高、质量得以保证。美国的结构设计只 给出配筋面积,具体配筋方式由建筑公司搞。据此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也必须改革。 ?? ?? 2、平法的原理: ???? 设计流程:设计结构体系―〉结构分析(力学分析)―〉结构施工图设计。 ????结构 设计是一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非创 造性劳动)。现在由结构工程师完成创造性设计部分(创造性劳动),节点构造、节点外构 造不是结构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是抄的规范。(注:节点构造是算不出来的,是由研究人员 试验出来的。)传统的单构件正投影表示方法将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混在一起,节点 内构造和节点外构造的设计属于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基于此产生了结构标准化、 构造标准化的思路,用数字化、符号化的表示方法即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表示创造性设计。平 面整体设计方法, 含表示方法和标准图两部分。 节点构造标准化后, 施工公司的劳动量加大。 3、平法的应用: ???? 1991 年 9 月份平法开始在山东应用于工程,开始推广平法。构造图适合于所有的构件,平 法一张图上都有,走哪看哪,非常方便。平法推出后,有坚决支持、坚决反对、不表态三种 人,后来将专利贡献给国家,成为国家标准。 ???? 平法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提高了科技含量,不让非专业人员看懂,设 计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 平法是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 提 高效率两倍以上,能够使中国结构界不合理的人员配置情况得到改善。现在,3 个建筑师配 1 个结构师。 ???? 二、 柱平法: ???? 1、定义疑问: ???? (1) 嵌固部位是指地下室顶板处, 地面以下的结构构造 (含地下室部分) 划归基础结构 (待 出图集)。嵌固部位以下箍筋也划归到基础结构部位,不归本图集。 ???? (2) 柱钢筋总截面为柱截面面积 b×h,梁钢筋总截面为梁有效截面面积 b×h0,h0 为梁 高扣单排钢筋 35mm、双排钢筋 60mm 后的数值。 ???? (3) 保护层保护的是一个面、一条线,不保护一个点。要让所有的钢筋都完成混凝土的 360○包裹。 ???? 2、钢筋疑问: ????3 (1) 钢筋需搭接在箍筋非加密区,在全高加密的情况下可以突破上述规定,避开两端、在 中间区可以连接。柱筋焊接时两根钢筋级差不超两级,若级差超过两级可等截面代换。 ? ??? (2) 两根钢筋交*时允许两根钢筋紧挨在一起,因为紧挨在一起的是点,握裹考虑的是线 和面。 ???? (3) 柱冒顶时钢筋直接通上去,若柱顶没有梁,则 12d 弯折也不要。柱钢筋收边尽量采用 b 图节点样式,往外侧收边,减少柱内钢筋拥挤程度,柱钢筋有效封边即可。 ???? (4) 柱箍筋复合方式很合理,任何一个局部重叠的部位钢筋均不超过两层,尽可能减少了 两根钢筋并排出现的概率和长度。因为两根钢筋并排出现时,两根钢筋之间存在一道暗缝, 存在隐患,混凝土也无法做到对钢筋的 360○握裹。柱箍筋首先由一个最大的箍筋包起来, 其余可以全部用拉筋,必须拉住主筋和纵筋。 ??? (5) 拉筋和单肢箍筋的概念不同,没必要勾住所有(纵向、横向)的钢筋,而拉筋则必须 勾住所有钢筋。 ???? 三、剪力墙平法: ???? 1、定义疑问: ???? 剪力墙抵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力,抗震思路为:剪力墙―〉柱(第 1 道防线―〉第 2 道防 线)。拐角墙钢筋不允许在角部搭接。钢筋尽量配到边沿,形成端柱、暗柱等,端柱、暗柱 也是剪力墙的一部分。剪力墙钢筋底部加强区不搭接。 ???? 2、钢筋疑问: ???? (1) 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大,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小。当剪力墙的暗柱很长时,剪力墙水 平筋和箍筋伸至剪力墙端部,除非设计者注明。剪力墙水平筋伸入端柱一个锚长即可(端柱 计算参照框架柱)。 ???? (2) 剪力墙最顶层的梁为墙顶连梁,箍筋箍到墙身里。剪力墙的水平层肯定放在外侧,竖 向筋放在内侧。 ???? (3) 暗梁箍筋:剪力墙竖向筋和暗梁箍筋在同一层面上。框架梁顺到剪力墙中,形成边框 梁 BKL。 ???? (4) 交*暗撑箍筋根据标注和构造要求,暗撑为半个墙厚,墙薄时采用交*钢筋。柱钢筋尽 量用粗的,粱钢筋不要用太粗的。 ???? (5) 洞口加强钢筋和剪力墙水平钢筋: 水平钢筋扣柱加强纵钢筋, 不要将加强筋放在外边; 竖向钢筋扣柱加强横钢筋。洞口加强筋放在剪力墙水平、纵向钢筋的内侧。洞口补强暗梁 400 高,为箍筋的中到中的尺寸(计算时需加 2 个箍筋直径),宽度同暗梁宽。剪力墙纵筋 锚入补强暗梁,为刚性条带,形成一完整封边。 ???? (6) 连梁:用于剪力墙上的一种梁,分楼层连梁(楼面连梁)和屋面连梁(墙顶连梁)。 连梁和连系梁不搭界, 平法中不采用连系梁。 拉梁是一种特殊的梁, 非框架梁也非普通梁。? ??? 四、梁平法: ???? 1、定义疑问: ???? (1) 框架梁是两端以柱为支座的梁,一端支柱、一端支梁则构不成框架梁(非框架梁),4 处理时不能纯粹按非框架梁处理,应一端按框架梁、另一端按非框架梁处理。 ???? (2) 通长筋和贯通筋的概念:不是一根钢筋(不是同种直径的钢筋),是通过搭接形成一 种钢筋的方式。 ???? (3) ln/3 或 ln/4 属于构造规定;设计规定负弯矩钢筋的断点在不需要该钢筋的点处再长 出一段, 不具有可操作性; 通常情况 ln/3 或 ln/4 可满足构造要求, 特殊情况下不满足。 (注: 在工程分析中不存在精确值,只存在控制值。) ??? (4) 水平段钢筋≥0.4lae,垂直段钢筋为 15D,达不到以上要求时,将钢筋调细(等面积 代换钢筋)。 ??????? 2、钢筋疑问: ???? (1) 梁的受扭纵向钢筋(N 筋)、梁的纵向构造钢筋(G 筋)的做法:N 筋按受拉钢筋锚 固,G 筋锚箍 12d 即可;G 筋为构造筋,梁高向每隔≤200 配一根,N 筋根据需要设置。 (注: 侧面构造钢筋改造比较大: 近几年来梁的侧面裂缝较多, 多加梁侧面构造筋可减少梁的侧面 裂缝,但我认为没有道理。) ???? (2) 钢筋应回避在节点内焊接、搭接,建议钢筋不要在节点内连接,要锚固。框支梁 KZL 节点下部的钢筋不能断开,因为钢筋在此受拉。 ??? (3) 井字梁:任何一个相交部位都不是支座;梁相交部位是否放附加箍筋由设计者定,要 设箍筋则相交的两条梁、四个方向都设。 ???? (4) 吊筋高度:吊筋绝对不能只包住次梁,可勾住主梁下排第二排钢筋(第一排钢筋勾不 住时)或第三排钢筋(第二排钢筋勾不住时)即吊筋的高度为主梁的高度。。 ???? 五、综述: ???? 1、设计出图顺序:基础(平面支撑构件)―〉柱、墙―〉(竖向支撑构件)―〉梁(水平 支撑构件)―〉板(平面支撑构件)。 ???? 2、做预算时要搞清“谁是谁的支座”的问题,即基础梁是柱和墙的支座,柱和墙是梁的支 座,梁是板的支座。柱钢筋贯通,梁进柱(锚固);梁钢筋贯通,板进梁(锚固);基础梁 JCL 主梁钢筋全部贯通,JCL 次梁钢筋到梁边为止,JCL 必须保持柱位置钢筋的连通,不是 锚固,钢筋贯穿的。 钢筋平法中所遇问题的整理有关平法中所遇问题的整理(请大家一起补充) 一、问剪力墙竖向钢筋与暗柱边多少距离排放第一根剪力墙竖向钢筋。 答:11G 一个间距竖向分布钢筋间距。 二、非抗震的框架梁中以及非框架梁中,是否有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 答:有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1、下部钢筋不少于 1/2 伸入支座(另外 1/2 可以不伸入支 座); 2、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至少为两根(角筋)。 三、 1.在 03G101-1 第 38 页及 44 页的中柱封顶构造 C 节点图中, 当直锚长度≥laE la) 此 ( 时, 时柱纵筋是否不需要伸至柱顶后截断,只需一个锚固长度就足够了? 2、在 03G101-1 第 39 页及 45 页的“梁上柱纵筋构造”中,插筋是否只需伸入梁内满足 0.5laE(la)+弯折 12d 就足够了,而不必伸至梁底部? 答:1、必须直达柱顶,否则柱未到头; 2、必须伸至梁底,对柱“生根”决不可抠门。 四、 03G101-1 第 38 页和第 44 页的&柱变截面下柱钢筋封顶,上柱钢筋从新插筋&的构造大 在5 样 图中,关于下柱钢筋封顶锚固的问题: 1、如果梁高 hb-保护层≥laE(la)时,下柱钢筋 是否伸至柱顶,不需要弯锚部分“c+200”? 2、当梁高 hb-保护层<laE(la)时,下柱钢 筋才需要弯锚, 下柱钢筋伸至柱顶, 且还需≥0.5laE (la) 才加弯锚部分“c+200”? 3、 时, 是否弯锚部分是固定的“c+200”,不需要再加长了? 答:各种情况均须伸至柱顶,然后弯钩“C+200”,这是个封顶问题,不是锚固 问题。 五、在 03G101-1 第 57 页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的端支座锚固构造节点中,当直锚时,是否也需 要满足≥la 且同时满足≥0.5hc+5d 的条件? 答:可以直锚,请看图注,非抗震没有过中线加 5d 的要求。 六、1、剪力墙暗梁配筋构造见图集第 51 页。但该页图主要说的是连梁的构造,暗梁只有一 个截面图。因此带来了下面的一系列问题。 2、暗梁主筋锚固起点从什么地方算起?当暗梁 与暗柱或端柱相连接, 暗梁主筋锚固起点从暗柱或端柱的边缘算起。 对吗?暗梁还有没有不 与暗柱或端柱相连接的情况呢? 3、 暗梁的长度有多长?是整个剪力墙墙肢的长度, 还是局 部? 4、暗梁主筋锚入暗柱或端柱的长度:(1) 当暗柱或端柱的长度大于钢筋的锚固长度 LaE 时, 暗梁主筋直锚入一个锚固长度; (2) 当暗柱或端柱的长度小于钢筋的锚固长度时, 暗梁主筋伸至暗柱或端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后弯钩 15d ,此时须保证直锚段大于 0.4 LaE 。 (这是参考连梁构造图的)对不对? 5、暗梁箍筋个数的计算:&洞口暗梁&仅在洞口范围布 置箍筋,从洞口侧壁 50mm 处开始布第一个箍筋。然而有的施工单位除了洞口范围的箍筋之 外,还在两头各增加一个箍筋,所增加的两个箍筋有没有必要? 还有,“非洞口暗梁”的 箍筋是否全长设置? 6、从以往的施工图纸来看,暗梁都出现在墙身洞口的上方。现在的问 题是:有没有“非洞口”的暗梁?如果有的话,会在哪些部位出现?起什么作用? 从 03G101 图集第 19 页的剪力墙图纸上看,A-B 轴、 C-D 轴、 ①-②轴上的暗梁,其下方都没 有洞口,这些暗梁在什么高度上设置?(图上看不出来)起什么作用?这几个暗梁是否按墙 肢全长设置?箍筋也全长设置? 答:1、暗梁是剪力墙的一部分。所以,暗梁不存在&锚固&问题,只有&收边&问题。 暗梁的 长度是整个墙肢。暗梁主筋伸到端部弯钩 15d ,箍筋全长设置。 暗梁的作用不是抗剪,而 是对剪力墙有阻止开裂的作用。 暗梁一般设置在剪力墙靠近楼板底部的位置, 就像砖混结构 的圈梁那样。 第 51 页连梁节点构造详图对暗梁不适用。 剪力墙洞口补强暗梁是另外一个 概念。 2、暗梁锚固起点从墙端部起,暗梁纵筋也是“水平筋”,按照第 47 页构造; 3、 暗梁与墙肢等长; 4、按第 47 页“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 5、“洞口暗梁”应为“洞口 补强暗梁”,箍筋布在洞宽范围,其构造见第 53 页,无必要箍入墙内; 6、大量的暗梁在 实墙中,洞口上方可以是补强暗梁,补强暗梁的设置条件与暗梁不同。 七、我遇到了两份剪力墙结构的图纸,均有暗梁和连梁同时存在的问题,在图纸上要求,暗 梁和连梁互相锚固。 我有两点疑问: 1、纵筋是不是相互伸入对方一个锚固的长度? 2、 箍筋应如何处理? 答:1、连梁与暗梁相冲突的纵向钢筋(一般为上部纵筋),连梁纵筋贯通,暗梁纵筋与连 梁纵筋搭接;不相冲突的纵向钢筋照布(一般为暗梁的下部纵筋要贯穿连梁)。 2、箍筋连 梁范围按连梁,非连梁范围按暗梁。暗梁纵筋保持连通对结构有利,如果坚持锚固到连梁内 (配箍筋的部位),两头钢筋的各自一个锚长加起来可能比洞宽还要长,还不如连续穿过连 梁经济且受力合理。暗梁不是“梁”,而是在剪力墙身中的构造加劲条带,计算连梁时可不 考虑暗梁的存在。连梁箍筋分布于洞口范围。 八、在 03G-101 中有关 KL(抗震或非抗震设计)页中,有多处通长筋、贯通筋的标注(按 勘误公告又有多处改动), 如:在抗震一、二级 KL 页面中已经把跨中 贯通筋 改为 通长6 筋,而在原有的横线下有说明:跨中同时存在贯通筋和架立筋时,其架立筋搭 150mm。 1、 在些页中当所谓的通长筋、贯通筋、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才可引用 搭 150mm 这样的规定 吗? 2、请问在跨中通长筋是指常规下设置的两根角筋吗?(不称为贯通筋),是不是把角 筋之外所有一直连通的同直径钢筋又称作是 贯通筋 呢? 答:“通长筋”就是以前所称的“贯通筋”,规范把名称改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要跟着 改。 1、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 箍时,才会有架立筋。 2、跨中的两根通长筋肯定是角筋。抗震框架梁构造要求设置的通长 筋一般只需要两根,所以角筋足亦;但现在有设计者采用多根通长筋,例如设有 4 根,因此 除两根角筋之外还要设置两根。 九、关于“基础顶面”插筋的构造。图中“钢筋直径>28 时采用机械连接”,“钢筋直径 ≤28 时采用绑扎搭接”。 现在问: 钢筋直径≤28 时也可以采用机械连接, 并且采用“ ≥500, 35d ”的构造? 答:直径&28 时不允许搭接连接;直径&=28 时即可以搭接连接,也可以机械连接或焊接。 03G101-1 勘误 1 至 10 项: 1、 15 页第 3.3.1 条第三行末“3.3.4”应为“3.3.3”。2、 第 第 27 页图 4.2.5 单跨井字梁“JSL7(1)”应为“JZL7(1)”。 3、 43 页图 A 中的柱内 第 侧钢筋引注“laE”应为“la”。 4、 47 页转角墙构造中上下相邻两排水平筋交错搭 第 接的左边起点距暗柱边缘,加注“≥0”。 5、第 47 页左边中间端柱转角墙构造最上边 一行尺寸标注应为“伸至对边≥0.4laE”,漏印“0.4”。 6、第 47 页端部暗柱墙构造 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7、第 54 页上 图和下图跨中引注“贯通筋”应为“通长筋”。 8、第 55、56 页上图跨中引注“贯通 筋”应为“通长筋”。 9、第 67 页 1―1 右上“按 54 页”应为“按 48 页”。 10、 68 页上图、中图左下方的小图及引注“当下部纵筋直锚长度不足时可弯锚”应删 除。 03G101-1 勘误、调整和增补第 11 至 31 项 11、(勘误)第 3 页“构件代号”第 2 栏第 5 行“非边缘端柱”应为“非边缘暗柱”。 12、 (勘误) 19 页最下边一行“注” 第 中“混凝土标号”应为“混凝土强度等级”。 13、(勘误)第 19、21 两页左边“结构 层楼面标高结构层高”栏所标出的底部加强部位“-2、-1”层应为“1、2”层。 14、 (勘误)第 20 页“剪力墙柱表”下面一排中部“GYZ2”和第 21 页 1×A~B 轴上的 GYZ2 自 标高 8.670 往上的“T 型”配筋截面应为“一型”配筋截面,以符合第 18 页“构造边缘翼 墙(柱)GYZ”的规定。 15、(勘误)第 21 页连梁(LL)标注中上部纵向钢筋与下部 纵向钢筋的分隔“,”号应为“;”号。 16、(调整)第 24 页左栏最下一行第 15~ 17 字“通长筋”改为“全跨相同”。同页右栏倒数第二行调整改为:“其锚固长度与方式 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 17、(增补)第 25 页第 4.2.4 条 3 款第三行在“另一边省去 不注。 ”与“ (图 4.2.4a) ”之间增补插入: “不适用该规定的情况见下款。 ”并删去“ (图 4.2.4a)”。再补充第 4 款:“4. 当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 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 4.2.4a)。” 18、(增补)第 33 页表《受力钢筋的混 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的注增补第 5 条:“5、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 10mm,且不应小于 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不应小于 15mm。” 19、(勘误)第 34 页表头删去“纵向”两字。 20、(调整) 第 36 页“焊接连接”构造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相邻纵筋交错焊接连接”改为“相邻纵筋 交错对焊连接”,防止误解为允许采用搭接焊接。 21、(增补)第 36 页“注”第 5 条和第 42 页“注”第 4 条后均补充:“也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在该两页图 2 连 接点的引注上均增补:“(将柱下端的搭接位置上移至此)”。 22、(调整)第 38、 39 页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闪光接触对接焊接”去掉“闪光接触”四字,调整为“对接焊7 接”。 23、 (增补)第 40 页右下“圆柱螺旋箍筋构造”的分图名“2.搭接构造”增补 改为:“2.螺旋箍筋搭接构造”。 24、(调整)第 47 页上排第 3 图转角墙的水平筋搭 接长度“≥LlE(≥Ll)”改为“≥1.2LaE(≥1.2La)。同页“有端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锚 固”构造中加注: “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外, 当剪力墙水平钢筋满足直锚长度或弯锚长度 与形式要求时,可不伸至对边。” 25、(调整)第 48、49、50 页剪力墙身竖向分布钢 筋连接构造中的竖向分布钢筋搭接长度“LlE”改为“1.2LaE”, “Ll”改为“1.2La”; 接 头位置错开距离“≥0.3LlE”和“≥0.3Ll”均改为“≥500”。 26、(增补)第 48 页“注”增补:“3. 本图集所指小墙肢为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 3 倍的矩形截面独立墙 肢。” 27、(调整)第 51 页双洞口楼层 LL 去掉中间支座中的两道箍筋。在“连梁、 暗梁和边框梁侧面纵筋和拉筋构造”的注中加注:“箍筋封闭位置可在矩形截面的任何一 角。” 28、(增补)第 54、55、56 页“注 5”第 5 行第三字后增补插入:“当支座上 部钢筋与通长筋直径相同时, ”。 29、勘误) 65 页上图梁下部钢筋锚入支座“ ( 第 (Ll) ” 应为“(La)”。在“非框架梁 L 配筋构造”的“注”中补充:“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 钢筋的直锚长度为 15d。” 30、(勘误)第 66 页上边“注 1”中的“26 页”应为“33 页”。同页上所有梁及梁节点的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均改为 12d,并加注:“当为光面钢筋 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 15d。” 31、(增补)对本图集所有与连接和锚固有关 的构造说明中增补:“钢筋连接和锚固必须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9.3 钢筋的锚固’与‘9.4 钢筋的连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3―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的所有规定。” 钢筋安装中应注意的几个结构构造问题 摘要:钢筋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项工程,其施工的正确性和质量好坏 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目前,施工人员主要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 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下简称《平法》)进行钢筋的安装,如果现场施工人员、监 理人员对施工验收规范以及设计规范不熟悉, 结构设计总说明不够明确; 设计人员没有针对 工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技术交底; 钢筋安装就会出现一些偏差。 下面结合本人在工程实践中发 现的比较突出、 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来加以分析。 关键词: 钢筋安装 结构构造 规范 平法 1 梁柱纵筋 《平法》中对框支梁、框架梁、框架柱均有详细的配筋构造详图,可参照选 用,这里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顶层端节点处是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应正确选择连接的构造详图,一种是柱纵筋 伸入梁内(图 1),另一种是梁纵筋伸入柱内(图 2),前一种方式柱纵筋伸入梁内与梁上部纵 筋搭接长度≥1.5LaE,且至少要保证有 65%AS1(AS1―柱外侧纵筋总面积)的柱纵筋伸入梁 内,梁宽范围以外的柱纵筋可以伸入现浇板内。当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还应分两次 截断,两个断点相距 20d,当采用后一种方式时,梁纵筋伸入柱内竖直段长度≥1.7LaE,当 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也应分两次截断,断点相距 20d,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视柱 施工缝留设位置而定,通常柱施工缝留在梁底或梁底下 100mm,多采用第一种方式,当采用 第二种方式时,必须把柱的施工缝留在 1.7LaE 或 1.7LaE +20d 以下。 接上例如 3 为某框架顶层梁柱边节点平面, 框架柱 400×400, 两侧对称配 2Φ 25+3Φ 22 (柱外侧纵筋总面积为 2122 mm2),框架梁 250×600,节点锚固采用柱纵筋伸入梁内的方 式,隐蔽检查时发现角筋 2Φ 25 未能伸入梁 1 内(由于梁宽 250 小于柱截面宽 400),只有 3Φ 22 伸入梁 1 内,其面积百分率仅为 3×380/%&65%,不满足要求, 此时应将角 筋 2Φ 25 伸入现浇板内,又由于柱外侧纵筋配筋率 ρ =2×491+3×380/250×400=1.4%> 1.2%,应按二次截断处理。8 (2)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转换层的托墙梁上部纵筋应按框支梁进行钢筋安装(图 4), 而不能按一般框架梁来处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下简称《抗规》) 7.5.4 条第 4 款规定: “??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 梁的有关要求”。 这一条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这种情况下,柱施工缝必须留在 外排纵筋的 LaE 以下。某一底框商住楼工程,底部二层框架梁(托墙梁)的钢筋安装就出 现过错误,由于施工单位把柱施工缝留在梁底,从而造成外排纵筋的锚固长度不满足 LaE 要求,最后只得把柱施工缝以下混凝土打掉一段并且焊接加长外排纵筋来解决。 2 箍筋加密区 框架梁、框支梁箍筋加密范围可依据《平法》构造详图按不同抗震等级 选用,一般无多大问题,但框架柱箍筋加密范围常存在较大问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底层柱, 《抗规》新增一条:底层柱根加密区≥Hn/3,Hn 为柱净高,柱根是指地下室 顶面,无地下室时,应为基础顶面(柱基基顶)起算,实际施工时柱根加密区常没达到这一 要求。《平法》40 页对上述要求有详图描述。 (2)框支柱、角柱,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所有柱子箍筋都应沿全高加密,但是并非对所有角 柱都要沿全高加密箍筋,只有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才需加密,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往往只说 明结构抗震等级, 施工人员一般并不了解设计规范有相应要求。 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之间 设有伸缩缝时, 由于主楼与裙房的抗震等级是分别确定的, 主楼部分的角柱可能需沿全高加 密箍筋,裙房部分的角柱则可能不需要。 (3)特殊部位的柱,一般发生在楼梯间位置和填充墙部位,由于楼梯平台梁支承在框架柱 上,往往使相邻两框架柱变为短柱(Hn/h<4),填充墙设置也会使相邻柱形成短柱,这些 部位的柱应沿全高加密箍筋。 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一些小墙肢(Lw≤3bw,bw 为墙 厚,Lw 一墙肢长度),应沿全高加密箍筋,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紧靠抗震墙洞 口的端柱均应沿全高加密箍筋。。?? 3 腰筋 腰筋实际上包括三种情况,梁侧面构造筋、抗扭筋、框支梁腰部纵筋。《平法》 表示的施工图中,构造筋符号是 G,抗扭筋符号是 N,两者作用不完全相同,构造措施不一 样,须引起注意。 构造筋主要是为防止梁侧面产生收缩裂缝而构造设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下简称 《混规》)(GB)第 10.2.16 条的规定比原规范要求更为严格,钢筋用量增加较 多,但须注意只有当 hw≥450mm 时,才需设置,每侧腰筋面积≥0.1%bhw。其间距≤200mm, hw 强调的是梁腹板高度,并非梁截面高度 h,严格来讲,《平法》中 hw 的标注仅是一种近 似处理,与规范规定并不相符,《混规》中,对矩形截面 hw=h0 (h0 为有效高度), 对 T 形截 面 hw=ho-t (t 为翼缘厚) 。 另外,构造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为 15d。 抗扭筋是由抗扭 计算确定的,目的是抵抗扭矩产生的斜裂缝,这种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应为 LaE(La)。 由于框支梁是偏心受拉构件,其腰部的纵筋可以起到承担拉力的作用, 构造上要求直径不小于 Φ 16,间距不大于 200mm,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为 LaE(La)。钢筋安 装中应注意的几个结构构造问题 来自: 免费论文网 4 悬臂梁纵筋 施工中发现的问题有: 梁上部第一排纵筋切断和纵筋在端部弯下条件的判 断有误,过去设计悬臂梁时,只要满足抵抗负弯矩的要求,除两根角筋通长布置外,悬臂梁 施工图中一般将其余第一排纵筋在 0.75l 处截断,但《混规》10.2.4 条明文规定“在钢筋 混凝土悬臂梁中,??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这里的上部应理解为第一排, 原因是悬臂梁全长受负弯矩作用,临界斜裂缝的倾角明显偏小,不允许截断。由于施工人员 已习惯过去的做法,当梁上部只有一排纵筋时,仍将第一排中间纵筋在 0.75l 处截断,今后 必须改正这一做法。 不应截断的纵筋是否需在端部弯下, l 与 hb 的关系而定, l>4hb, 视 若9 则在端部弯下,若 l<4hb,不必弯下,但此时必须通长设置,如梁上部纵筋有二排时,第 二排纵筋可以在 0.75l 处截断 (图 5 或参见《平法》66 页详图)。 11G 不允许截断 5 钢筋连接接头 框架梁、柱纵筋连接方法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3 条第四、五、六款均有规定,其连接质量控制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中 5.4 条也有具体要求,目前,梁、柱主筋采用绑扎搭 接方法已很少,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用得最多,隐蔽验收时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接头位置不对。接头位置要设在受力较小处。施工人员应掌握一定的力学知识,应当知 道梁跨中正弯矩较大,支座附近负弯矩、剪力较大,柱端在水平力作用下弯矩较大,接头应 尽量避开这些位置, 事先要算好钢筋下料长度, 梁上部纵筋接头尽量靠近跨中, 下部纵筋 (若 要焊接)尽量远离跨中(建议设在梁箍筋加密区外且离支座 ln/3 的范围内)。柱筋接头尽 量远离柱端, 所有焊接接头均应避开梁、 柱箍筋加密区, 确实无法避开时, 宜采用机械连接。 (2)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这主要是要理解“同一连接区段”的概念,它指的是 35d(d―纵筋较大直径)且不小于 500mm 的长度范围, 凡接头中点位于此长度内的接头均视为 同一连接区段的接头,并且要求纵筋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该小于等于 50%,如图 6,当 l1=600mm<35d=35×22=770mm,接头 A 与上面(或下面)两个接头构成同一连接区段的接头 (共 3×4=12 个),接头面积百分率是 12/16=75%>50%,不满足要求 。若 l1=800mm>770mm, 接头 A 与上面(或下面)两个接头则不属于同一连接区段,此时,接头面积百分率分别是 4/16=25% 和 8/16=50%。对机械连接接头,也应改变原来的做法,已经修订的《钢筋机械连 接通用技术规程》将其分为三个等级,I 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受限制,II 级接头面积百分率 不大于 50%,III 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 25%。 (3)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说明钢筋安装必须结合图纸、平法、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来 进行。一方面设计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结构设计总说明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重要 部位要认真交底,不要仅仅依赖《平法》,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除了熟悉掌握施 工验收规范外,还应学习一些设计规范中关于结构构造规定的相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 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钢筋安装的正确性和提高安装的质量。10 [转] 11G 图集重要览点(整理)翻样软件面临新考验,时间紧任务重,看哪家率先完成对新图集的跟进 升级,我们期待着。 一、保护层定义及其加 5,在 54 页表及注 4。 原来的保护层是指“纵筋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现在的保护层是 指“最外层钢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中间相差箍筋直径和一 个弯折曲率,这一改进,简化了箍筋的计算,也方便了施工成型和质量 检查验收,统一了计算钢筋的量取规则。原来成型箍筋要量内净尺寸, 箍筋的保护层很小很小,箍筋常常紧靠模板,除箍筋以外的纵筋都是量 取外包尺寸,现在统一之后,便于箍筋量尺和成型更增加了构件的质量 保证,为翻样软件简化了箍筋的计算,澄清了几十年以来保护层的模糊 概念,保护层这一改改得好是一次可喜的进步。以前的做法,梁和柱保 护层是分开的不同的,且柱大于梁,梁纵筋还要放在柱纵筋的里边,现 在将梁柱归在一起,将墙和板归在一起,更便于记忆更符合构件性质的 实际。 那个加 5 很要紧, 意思是说, 只要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和小于 C25, 保护层数值都要增加 5 毫米,这回保护层的活动空间可就加大了,再也 不是那么的死板了。 也就是说, 页右上方的保护层最小厚度表是按照 54 等于和大于 C30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制定的。 二、锚固长度及修正系数,在 53 页。 新图集细化了锚固长度,分清了在不同情况下锚固长度的应用也不同, 使钢筋的锚固参数应用条件趋于精准。在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表中,还有11 5 个修正系数没有包含在内,即:直径大于 25、环氧树脂钢筋、施工中 易受扰动的场合、锚固区保护层厚度,都有各自的修正系数需要连乘进 去;基本锚固长度是按照四级抗震标准制定的,表中数值已经在四级抗 震的基础上分别乘以 1.15 和 1.05 得出各级抗震数值再经四舍五入取 整,可直接选用。 三、机械锚固形式,在 55 页左上。 原来只有三项,新图集增加了三项,锚头和锚板还有两侧贴焊的方式非 常实用,新图集的缺点是在机械锚固形式的应用方面没做详细说明,受 现场监理人员的**,实际采用时理由不充分,这 6 种机械锚固来自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这本规范中也没有应用场合的说明,有待国家标准 院推出进一步的“司法解释”。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 0.7Lae,新图 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 60%。老图集规定在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要设置箍 筋,新图集统一规定在 53 页左下角的注 2 内。 四、梁柱纵筋搭接区箍筋加密及相关要求,在 54 页右下方注。 新图集将梁与柱纵筋搭接区加密,集中放在一处详解,并增加了搭接区 范围的箍筋直径的**为不小于纵筋直径的 4 分之一倍, 还增加了 3.“当 受压钢筋直径大于 25 毫米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 100 毫米的 范围内各增置两道箍筋”,最后这第 3 条有深刻的含义,关键是受压两 个字, 因为受压钢筋或者说钢筋在受压区内才允许搭接, 而在受拉力区、 受剪力区、受扭力区,是不允许搭接的,这样才能理解明白。 五、地下室外墙构造,在 19 页、77 页。 新图集在平面表示方法上有新规定, 拉筋提到了“梅花双向”, 页源 7712 引自箱形基础的构造做法并有所简化。 六、剪力墙封顶纵筋弯折,在 70 页中, 对应于老图集 48 页左上, 由一个锚固长度简化为 12 倍直径的弯折长度, 剪力墙竖向纵筋进入梁中够锚固长度时可直锚不必弯钩。仅此一条,每 年可节约不少钢筋,还能证明之前的做法可能材料浪费。 七、剪力墙一次搭接,在 70 页, 非底部加强部位。二次搭接即再错开一个搭接区,施工是很费事的但对 于质量有好处,新图集重点强调非底部加强部位就可以,跟老图集比较 放宽了要求,方便了施工。 八、约束边缘构件套环箍筋,在 71 页,柱与墙结合部。 这些做法,跟以前的大箍套小箍又不相同,是交错式的套法,至于为什 么要这样套,并不是我们翻样人员所能理解的,但有一点,比以前活好 做,估计是为了施工方便。 九、墙中梁的腰筋,在 74 页,侧面纵筋构造。 翻样软件可要跟踪修改之,原来是采用剪力墙的水平筋,现在是由设计 者决定。 十、墙中柱筋搭接,在 73 页,跟框架柱一致。 以前是 1.2 倍的锚固长度一句话卡死,现在归入到与框架柱相同。缩小 了墙柱与框架柱的不同点,使它们的概念作用变得清晰更容易理解。 十一、梁端部纵筋锚固形式,在 79、80、81 页,锚头、锚板。 新图集增加了锚头锚板形式,不禁使人联想起短钢筋贴焊可否采用,都 是机械锚固,举一反三应该可以依此类推。13 十二、梁下部纵筋搭接位置,在 80、81、82 页,节点外搭接。 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依据, 工地监理都有这样的主张但老图集中不见说 法,其实还有更好的做法,那就是在柱节点中隔一搭一、隔一通一,比 这效果好。 十三、梁水平加腋,在 26、29、83 页。 梁竖向加腋和水平加腋,在结构图中经常出现,从此之后有法可依。 十四、柱顶部纵筋锚固形式,在 65 页,锚头锚板。 框架柱的封顶 4 种构造,很好记,弯折 12 倍,可向里勾亦可向外勾, 可用锚头锚板,亦可不做弯钩但必需够锚固长度且延伸到顶。 十五、井字梁,在 31、91 页。 比原图集详细透彻,易于理解应用。 十六、板支座筋的弯折,在 92 页左下、94、95 页。 原来是进入端支座边墙边梁一个锚固长度, 现在是和墙梁水平筋一样为 15 倍直径。支座筋弯折在板跨中取消了原来板厚减 15 毫米,因为保护 层是随着环境变化的。 在悬挑板端还取消 5 倍直径的回头钩因为很少有 人那样做。还应注意的是,温度筋和管线筋在与支座筋搭接时也要做成 弯钩,其实这个弯钩的定位作用很轻微但却增加了实际搭接长度,弯钩 等同于搭接长度额外增加的部分。 双层双向筋在新图集里被暗示性的强 化出来,仔细观察 94 页左两图,设计成双层双向要比额外增加温度筋 和管线筋效果好的多而且钢筋还不浪费更便于施工, 温度筋和管线筋看 似直径小,可是两头都有搭接及弯钩反而造成浪费,但愿设计师们能从 整体和全局考虑, 楼板钢筋的双层双向设计最符合时代特点理应得到重14 视并积极采用。 十七、明确抗裂筋和温度筋的搭接与绑扎,在 94 页注。 抗裂筋搭接长度为 150,温度筋为一个搭接长度,搭接交点要全绑。 十八、焊接封闭箍,在 56 页左上。 焊接封闭箍,括号工厂加工,节省了两个 135 弯钩增加一次对焊工序, 相比之下,必有划算之处,绑扎既有省工处也有为难处,没有了 135 弯 钩活计相当好干,但不能掰口套得事先计划好。对于新工艺应当大力提 倡。 十九、梁并筋,在 56 页左下。 并筋,非常好理解,如同搭接处的钢筋其实就是并筋的表现形式。并筋 应不宜再有搭接,会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二十、非抗震箍筋弯钩,在 56 页上方。 在原图集没有非抗震字样。无论抗震与非抗震,135 度的弯钩角度是不 变的,只是钩长不同,现在,非抗震的建筑物极为少见,至少是四级抗 震, 在某些构筑物中, 或许会用到非抗震, 但是各自另有规范图集要求。 二十一、柱上板带暗梁,在 97 页下。 箍筋加密区为 3 倍梁高用于抗震设计时是其要点。 二十二、梅花拉筋,在 16 页左图。 剪力墙拉筋,经常有隔一拉一设置,16 页左图属隔二拉一,右图为隔三 拉一的梅花布置其实是隔一乘以隔三拉一近似于隔二拉一。 拉筋梅花布 置的根数约等于非梅花布置的 2 倍。 二十三、板贯通筋双规格,在 37 页,左上。15 这一条纠正了 08G101-11 第 58 页注 1 中的标注错误,其实道理并无改 变。从设计的角度分析只是少算一步,多算一步完全可用相同规格钢筋 改变间距来代换,从施工的角度分析,增加施工难度和用工成本,板的 双规格配筋沿用陈旧做法弊多利少应予摒弃。 二十四、拉筋的钩法,在 56 页右上。 新图集的拉筋有三种做法,可以不钩住外层筋也可以只钩住一层筋,由 设计注明。 二十五、三分之一柱净高非连接区重新定义,在 57、58 页。 原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混为一谈,新图集将其分离开来, 唯有“嵌固部位”被定义为三分之一柱净高为非连接区, 其余均为六分 之一柱净高为非连接区。此后,嵌固部位成为重点依据。新图集不详之 处在于,似乎地下室的顶部就是嵌固部位,然是否包括转换层顶部和框 支梁处亦有嵌固之性质,有待澄清。 二十六、柱在楼层变截面锚固节点,在 60 页下。 老图集弯折入 200,新图集弯折总长 12d(Lae、La)。比先前有所改进。 二十七、墙上柱插筋锚固,在 66 页中。 老图集锚固 1.6Lae 搭接 5d 是因为墙上升柱的柱根可直接扎在下层的墙 中,新图集锚固 1.2Lae 弯折 150mm 并且一定要锚固在墙顶的梁中,不 可以直接从墙上升起,详见老图集 45 页。由此看出新图集确有新意更 有改过的意思。 二十八、小墙肢概念,由 3 变 4,在 62 页下注 3。 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 4 倍,原来是 3 倍,并指出了柱全高加密的条件16 为:柱净高小于 4 倍的柱长边截面尺寸时。这一条以前没有。 二十九、剪力墙端部暗柱节点,在 68 页上部。 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在端部暗柱锚固, 老图集弯折 15d, 新图集弯折 10d。 但在转角柱、翼墙柱和端柱中依然保持 15d。 三十、钢筋种类、混凝土强度的重大变化,在 53 页表。 钢筋种类由原来的 5 种增加到 7 种,不再包含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钢筋 强度有所提升,新增了 HRB500 两个钢种;混凝土强度增加 4 种类型到 C60,这些改变使新版图集适用范围得到扩展。 三十一、框架梁下部纵筋锚固,在 79 页、81 页。 楼层框架梁端部锚固节点,老图集上下层钢筋弯锚节点相同,新图集修 改底部钢筋弯锚节点为“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 侧”。据此,钢筋翻样软件普遍存在错误,梁纵筋一律按保护层扣减 25 毫米是不对的,至少应该扣减 50 毫米以上才算合理,钢筋对量时此事 争议很大。 三十二、纯悬挑梁底筋锚固值改变,在 89 页左上, 老图集为 12d,新图集为 15d。15d 比较合乎梁的配筋常理,且增加了悬 挑梁上部纵筋在端部下弯的细化做法。 三十三、最小锚固长度有变,在 53 页。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250mm”,新 图集仅“在非抗震条件下规定不得小于 200mm”。在抗震条件下,必须 执行基本锚固长度乘以修正系数,再没有不得小于 250mm 这个说法。 三十四、新图集增加折板加腋构造,在 99 页上。17 所有折板之阴角筋弯折不再执行 15d,而是参照板外皮测定锚固长度, 与楼梯折板处相同。 三十五、板翻边构造有所简化,在 104 页右下。 老图集有多次弯折成环状,新图集采用多根钢筋,每根钢筋最多弯折两 次,一改过去成型难的缺点,这才符合施工实际但必需要 有可靠的定位措施否则质量难保。 三十六、柱帽钢筋锚固弯折,在 105 页。 老图集均为 Lae(La),新图集的弯折为 15d 弯钩。 三十七、机械锚固长度,在 55 页。 老图集为 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 60%。 三十八、柱复合箍筋,老图集规定柱内复合箍可全部采用拉筋,老图集 在 42 页右下方注 2。 新图集在 67 页取消了此规定。 三十九、 取消了板悬挑阴角附加筋而钢筋并未节省, 在老图集 04G101-4 第 38 页,新图集在 104 页左下部。但是,在相交处的悬挑筋要加长一 个锚固长度,翻样和施工中可要多加小心了,非常容易被遗漏掉。 总结的不全,希感兴趣的朋友加以补充。评语中纯属个人观点,有个人 主观臆断的成份在里面,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所遗憾的是,在同时升版的 11G329-1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第 2-4 页左 下表中, 列举出“矩形螺旋箍筋”并在之上的说明文字中强调“应鼓励 采用焊接封闭箍筋、连续螺旋箍筋或连续复合螺旋箍筋”。而在 11G101-1 图集中只提到焊接封闭箍筋, 只字未提螺旋箍筋, 没有给出具18 体做法,这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监理人员的阻止。 纵观 11G101-1 新版图集,整合了老图集的零散和类同的内容,加入了 紧跟时代科技成果的成份,展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同时更正了一些以 前不利于施工的做法,归纳了容易发生误解的规定使之统一,进步是十 分明显的,同时会更加受到应用者的喜爱。[转] 11G101 与 03G101 变化说明11G101 与 03G101 变化说明: 针对规范和新平法相关的变化,产品部先给各分支公司下发一些概要介绍:三大规范 陆续实施引起了一些重要变化;11G101 系列图集在规范的基础上做了修订,替代了原来的 6 本平法图集,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锚固、搭接、节点构造的变化。广大造价工作者都会受到 影响,需要重新学习,需要应对新规范新平法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注:相关的宣传资料会通过《用户挚友》传递给用户! 三大规范陆续实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2011 年 7 月 1 日实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2010 年 12 月 1 日实施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年 10 月 1 日实施 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方面,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 材料变化: 钢筋和混凝土都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材料,持续的大规模基建已难以为既;新 规范 GB
坚持“四节一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国策, 混凝土结构必须走高效 节材的道路。19 1、 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 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高至 C60,强度的优化选择:经济性(强度价格比)随强度 递增;淘汰低强度混凝土; 结构混凝土选择:素混凝土 C15,钢筋混凝土 C20,高强度钢筋混凝土 C25,疲劳 混凝土构件 C30,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C30、不宜 C40,删除原规范中的山砂混凝土。 2、 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 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根据受力性能选择适当的牌号钢筋。选择月牙肋钢筋及光 圆钢筋作为普通受力钢筋。选择螺旋肋钢丝、光圆钢丝、钢绞线以及螺纹钢筋作为承载 预应力的受力钢筋。 普通钢筋: 淘汰低强 235Mpa 钢筋, 300Mpa 光圆钢筋替代; 以 增加高强 500Mpa 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 335Mpa 钢筋;最终形成 300、400、500Mpa 的强度梯次, 与国际接轨。 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 HPB300―Φ HRB335―B HRBF335―BF HRB400―C HRBF400―CF HRB500―D HRBF500―DF RRB400―C 二、 基本构造变化: 放宽伸缩缝间距控制,增补控制措施,引导缝的概念; 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稍增,恶劣环境增加较多; 基本锚固长度及修正系数,采用机械锚固以适应高强钢筋应用; 钢筋接头传力性能削弱及控制原则,对搭接、机械连接及焊接的限制; 最小配筋率的双控原则,大截面配筋率的调整原则; 1、 混凝土保护层 保护层定义不以纵向受力钢筋而以最外层钢筋至构件表面的距离定值-普遍增加辅 助钢筋的直径。 图中 1 号箍筋的计算公式(按外皮计算): 老规范:L=2 (b+h) -8bhc+2×1.9d+2max(10d,75) +8d 新规范:L=2 (b+h) -8bhc+2×1.9d+2max(10d,75) 2、 钢筋锚固 新规范中增加了基本锚固 lab 的计算方式: lab=a*fy/ft*d20 但其中(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值改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 C60 时,按 C60 取值”以适应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设计锚固长度为基本锚固长度乘锚固长度修正系数 ζ a 的数值, 以反映锚固条件的影响: la=ζ a*lab 其中,la 不应小于 200mm,锚固长度修正系数 ζ a,对普通钢筋按规范第 8.3.2 条的规定取用,当多于一项时,可按连乘计算,但不应小于 0.6;对预应力筋,可取 1.0. 3、 筋端弯钩和机械锚固 新规范对钢筋弯钩和机械锚固的形式和技术要求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如下表:锚固形式 90°弯钩 135°弯钩 一侧贴焊锚 筋 两侧贴焊锚 筋 焊端锚板 螺栓锚头技术要求 末端 90°弯钩,弯后直段长度 12d 末端 135°弯钩,弯后直段长度 5d 末端一侧贴焊长 5d 同直径钢筋,焊缝满足强度要求 末端一侧贴焊长 3d 同直径钢筋,焊缝满足强度要求 末端与厚度 d 的锚板穿孔塞焊,焊缝满足强度要求 末端旋入螺栓锚头,螺纹长度满足强度要求注:a 焊缝和螺纹长度应满足承载力要求; b 锚板或锚头的承压净面积应不小于锚固钢筋计算截面积的 4 倍; c 螺栓锚头产品的规格、尺寸应满足螺纹连接的要求,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d 螺栓锚头和焊接锚板的间距不大于 3d 时,宜考虑群锚效应对锚固的不利影响; e 截面角部的弯钩和一侧贴焊锚筋的布筋方向宜向内偏置。 4、 钢筋的连接 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规定改为: 受拉钢筋直径不宜大于 25mm, 受压钢筋直径 不宜大于 28mm。 钢筋机械连接区段的长度为 35d,d 改为连接钢筋的较小直径。 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300mm。 三、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变化 1、 板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的规定修改如下:2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 30,双向板不大于 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 大于 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 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 大时宜适当减小。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板厚改为“不应小于 150mm”并增加了板 柱节点的规定。 2、 梁 增加了“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的规定 新规范增加了架立钢筋的规定:“当梁的跨度小于 4m 时,直径不宜小于 8mm; 当梁的跨度为 4~6m 时,直径不应小于 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 6m 时,直径不宜 小于 12mm。” 3、 梁柱节点 新规范引入了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表现示意: 11G101 系列新平法 2011 年 9 月 1 日正式实施: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浇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 梁、 板)》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 梯)》 11G101-2(有修改,需要图集的加我)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 础及桩基承台)》 11G101-3序 号图集号图集名称图集介绍 本图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 3-2010 等新规范对 03G101-1、 04G101-4 的修编。修编替代原 03G101-1、 04G101-4。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 11G101-1 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浇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梁、板)》211G101-2 考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GB
的要求本次修编提供了参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 与主体结构抗震设计的楼梯以及采取滑动 11G101-2 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措施减轻对主体结构影响的楼梯,适用于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修编替代原 梯)》 03G101-2。22 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 11G101-3 适用于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 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11G101-3 形基础及桩基承台。 修编替代原 04G101-3、 (独立基础、条形基 08G101-5、06G101-6。 础、筏形基础及桩基 承台)》11G101 系统平法图集较 03G101 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 一、 适用范围变化: 11G101-1 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 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 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 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 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 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 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 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二、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变化: 11G101 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b、labe,以及锚固 长度 la、lae 的计算方式。较 03G101 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 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 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 11G101-1 中抗震 KZ 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较 03G101 有如下变化: 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可以进行组合使用; 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 65%伸入梁内;(与原图集一致) 3、 节点, A 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 可以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 (新增的构造) 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 5、BC 节点,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 1.5labe 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超过的,外侧 配筋率&1.2%分批截断,错开 20d;没有超过的,弯折部分要&=15d,总长&1.5labe, 同样错开 20d;23 6、D 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与原图集一致) 7、E 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与节点 A 组合使用; 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梁上部钢筋伸入柱 1.7labe。 (一)柱变化的点: 1. 柱根(嵌固部位):基础顶面或有地下室时地下室顶板;梁上柱梁顶面,墙上柱墙 顶面; 2. 抗震柱\非抗震柱顶层边角柱节点变化; 3. 抗震柱\非抗震柱中柱节点变化; 4. 抗震柱\非抗震柱变截面节点变化; 5. ?? (贰)剪力墙变化的点: 1. 墙梁增加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LL(DX); 2. 剪力墙水平筋端部做法变化; 3. 增加了斜交翼墙、端柱转角墙一二三;端柱翼墙一二三;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构 造; 4. 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变化; 5. 剪力墙变截面处钢筋构造; 6. 剪力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纵筋构造; 7. 连梁交叉斜筋配筋 JX,集中对角斜筋配筋 DX,对角暗撑配筋 JC 构造变化; 8. ?? (三)梁变化的点: 1. 增加了端支座机械锚固节点; 2. 梁水平、竖向加腋构造变化; 3. KL\WKL 中间支座高差变化构造变化; 4. 增加了抗震框架梁尽端为梁箍筋加密范围构造; 5. 增加了水平折梁、竖向折梁钢筋构造; 6. 悬挑梁端配筋构造变化; 7. ?? (四)板变化的点: 1. 后浇带 HJD,取消了 50%搭接留筋; 2. 有梁楼盖板配筋构造变化; 3. 悬挑板构造变化; 4. 增加了折板构造; 5. 取消了局部升降板 SJB 构造三;24 6. ??[转] 关于 11G101 与 03G101 的区别和对比关于 11G101 与 03G101 的区别和对比 1、老图集以 2002 版《砼规》、2001 版《抗规》、2002 版《高规》为编制依据,新图集以 2010 版《砼规》、2010 版《抗规》、2010 版《高规》为编制依据。 2、老图集一共有六本,新图集整合为三本。 3、老图集墙柱共有 10 种,新图集墙柱类别划分为 4 类(仍为 10 种)。 4、老图集剪力墙拉筋只标注一种间距,新图集需要标注两种间距,并增加双向拉筋与梅花 双向拉筋示意图。 5、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按铰接设计及按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老图集是设计应 按《规范》规定另行变更,新图集是设计者应注明。 6、老图集板类别有 4 种,新图集为 3 种,取消了延伸悬挑板 YXB。 7、老图集无梁板中没有暗梁 AL 构件,新图集无梁板中增加了 AL 构件。 8、老图集未区分板端支座按铰接设计或按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新图集有区分并规 定设计应注明。 9、老图集板相关构造类型共有 13 种,新图集共有 11 种,取消了板挑檐 TY 和悬挑阴角附加 筋 Cis。 10、老图集锚固长度分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 La 和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Lae,新图集 锚固长度以基本锚固长度 Lab 为基础,通过修正系数计算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La 和抗震锚固 长度 Lae。 11、老图集环境类别三只有一种,新图集环境类别三分为三 a 和三 b 两种。 12、老图集保护层为受力钢筋的保护层,新图集保护层为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且当混凝土 强度等级不大于 C25 时图集中的保护层数值应加 5。 13、老图集保护层受混凝土强度影响,新图集不受混凝土强度影响。 14、老图集机械锚固有 3 种形式,新图集增加至 6 种。 15、老图集没有并筋构造,新图集增加并筋构造。 16、老图集拉筋应同时钩住纵筋及箍筋,新图集给出三种做法由设计指定。 17、 老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详图一起表达未有划分, 新图集分别表示且当基础顶面与嵌 固部位不在同一位置时,基础顶面以上柱纵筋非连接区由大于等于 Hn/3 修改为大于等于 Hn/6 且大于等于 Hc 且大于等于 500,并规定设计应注明嵌固部位所在位置。 18、边角柱顶层构造,老图集将梁柱分别表示,新图集采用组合形式。 19、柱楼层变截面锚固节点,老图集弯折入 200,新图集弯折总长 12d(Lae、La)。 20、墙上柱锚固,老图集锚固 1.6Lae 搭接 5d,新图集锚固 1.2Lae 弯折 150mm。 21、 小墙肢概念, 老图集为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 3 倍, 新图集为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 4 倍。 22、 老图集中没有下柱钢筋直径比上柱钢筋大节点构造, 新图集增加下柱钢筋直径比上柱钢 筋大节点构造。 23、柱顶锚固,老图集为 3 个节点,新图集增加加锚头(锚板)构造节点。 24、剪力墙端部暗柱节点,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老图集弯折 15d,新图集弯折 10d。25 25、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交错搭接,老图集外墙转角处为 1.2Lae,其它位置为 Lle,新图集 统一为 1.2Lae。 26、转角墙钢筋构造,老图集只有一个节点,新图集增加为三个节点。 27、墙身水平筋构造,老图集图例较少,新图集新增一页构造详图。 28、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为板底增加 Lae,新图集为弯折 12d。 29、 墙身顶部纵筋构造, 老图集没有墙身与边框梁节点, 新图集增加墙锚入边框梁 Lae 节点。 30、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没有墙身在连梁的插筋锚固节点,新图集增加墙身在连梁的 插筋锚固节点。 31、剪力墙变截面,老图集未标注不伸入上层钢筋的弯折长度,新图集规定 12d。 32、三四级抗震剪力墙搭接钢筋为圆钢时,老图集规定可做 5d 直钩,新图集无此规定。 33、剪力墙纵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老图集为三四级抗震或非抗震直径小于 28 时,新图集 在此基础上取消直径 28 限制,并增加一二级抗震非底部加强部位。 34、剪力墙水平钢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构造做法,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35、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钢筋连接构造,老图集区分约束构件及构造构件,其中搭接按 1.2Lae 计算,新图集不区分,其中搭接按 Lle 计算。 36、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时,边缘构件在剪力墙中的锚固做法,老图集无,新图集规定锚固 1.2Lae。 37、连梁箍筋封闭位置,老图集规定可位于任何一角,新图集无规定。 38、双洞口连梁中间支座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未规定,新图集规定设置箍筋。 39、连梁侧面筋为剪力墙水平筋,老图集有此规定,新图集未规定。 40、连梁端部支座为小墙肢时,老图集规定按框架梁纵筋锚固,新图集未规定。 41、连梁端部支座为边框柱时,老图集无节点,新图集规定按框架节点。 42、暗梁与连梁重叠时钢筋构造,老图集无节点,新图集规定暗梁纵筋(连梁附加纵筋)伸 入墙内每侧 max(Lae,600)。 43、连梁暗撑,老图集两个节点,新图集三个节点(增加筒中筒结构 Lae 取值的规定,修改 暗撑箍筋构造规定)。 44、连梁暗撑锚固长度,老图集为 Lae,新图集为 Lae 且大于 600。 45、暗撑箍筋加密区长度,老图集规定为 600mm,新图集无规定。 46、墙洞补强,老图集圆洞只有大于 300 节点构造,新图集变化为 300 至 800,800 以上两 个构造。 47、楼层框架梁端部锚固节点,老图集上下层钢筋弯锚节点相同,新图集修改底部钢筋弯锚 节点为“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 48、楼层框架梁端支座加锚头(锚板)锚固及中间节点梁下部筋在节点外搭接构造,老图集 无,新图集有。 49、非框架梁端支座锚固节点锚固平直段,老图集为大于等于 0.4Lae,新图集为两种情况, 并应由设计指定。 50、当非框架梁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深梁时,老图集负筋伸入支座长度为 Ln/3, 箍筋是否加密未明确,新图集区分两种情况由设计注明,箍筋应加密。 51、非框架梁底部钢筋锚固 La,老图集为弧形非框架梁按 La,新图集为当梁配有受扭纵向 钢筋时按 La。 5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构造中 a 小于等于 200,老图集 a 从梁底向上一个起步距离开 始计算,新图集从梁底开始计算。 53、 主次梁附加钢筋间距, 老图集规定间距 8d 且小于等于正常间距, 加密时应小于等于 100, 新图集无规定,仅说明配筋值由设计标注。26 54、折梁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有。 55、纯悬挑梁底筋锚固,老图集为 12d,新图集为 15d。 56、悬挑梁第二排钢筋构造,老图集为 0.75l,新图集为 0.75l 加弯折。 57、悬挑梁节点详图, 老图集有三个节点, 新图集有七个节点, 增加了屋面层悬挑梁构造。 58、剪力墙在框支梁中的锚固,老图集按伸至框支梁底弯折计算,新图集墙身按锚固 Lae 计算,边缘构件按按锚固 1.2Lae 计算。 59、框支梁侧面钢筋直锚不足时弯锚,老图集要求大于等于 0.4Lae 加 15d,新图集与此相 同,并增加总锚固长度大于 Lae 的要求。 60、井字梁,老图集对于弯锚平直段的规定是不小于 0.4La,新图集区分“设计按铰接时” 及“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并具体由设计指定,另增加部分构造说明。 61、板上部非贯通筋在板内弯折长度 a,老图集规定 a=h-15,新图集无规定。 62、板筋端支座(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锚固构造,老图集为总锚长取 La,新图集为 限定的平直段长度加 15d 弯钩。 63、板筋端支座(支座为砌体墙)锚固构造,老图集底筋为大于 120 且大于 h,面筋同底筋 并加弯钩,新图集底筋为大于 120 且大于 h 且大于墙厚/2,面筋同底筋且平直段增加大于 0.35Lab 规定,弯钩竖直段增加 15d 规定。 64、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250mm,新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200mm。 65、抗裂构造筋、抗温度筋、分布筋自身及相互关联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新增加。 66、悬挑板上部钢筋端部弯钩,老图集伸至板底加 5d 水平弯钩,新图集伸至板端加竖向弯 钩。 67、折板配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68、板翻边构造,老图集有多次弯折,新图集采用多根钢筋,每根钢筋最多弯折两次。 69、无支撑板端部封边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70、板带端支座钢筋构造,老图集为总锚固长度取 La,新图集为限定平直段长度加 15d 弯 钩。 71、板中暗梁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72、后浇带钢筋构造,老图集区分 50%搭接留筋和 100%搭留筋构造,新图集均为 100%搭接 留筋构造并区分梁板墙构件。 73、局部升降板构造三,老图集钢筋连续通过,新图集取消。 74、板洞加强筋构造二,老图集有斜向补强筋,新图集取消,并增加环向加强筋。 75、板放射筋支座锚固,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平直段及竖直段长度。 76、柱帽钢筋锚固,老图集均为 Lae(La),新图集有 15d 弯钩规定。 77、地下室外墙封顶构造,老图集为自板底增加 Lae,且伸至板顶弯折 15d,新图集区分简 支支承和弹性嵌固支撑两种构造。 78、钢筋种类,老图集主要包括热轧 HPB235 级、HRB335 级、HRB400 级和 RRB400 级钢筋四 种,新图集主要包括 HPB300 级、HRB335 级、HRB400 级、RRB400 级和 HRB500 级钢筋五种, 并增加 HRBF335 级、HRBF400 级、和 HRBF500 级三个细晶粒热轧钢筋种类。 79、锚固长度中的混凝土强度上限范围,老图集为 C40,新图集为 C60。 80、纵筋搭接区箍筋加密,老图集规定按小于等于 5d 且小于等于 100mm 加密,新图集规定 与此相同并增加箍筋直径不小于 d/4 规定,并增加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 25 时,在搭接接头 端面外 100 范围内设置两道箍筋的规定。 81、梁加腋,老图集为竖向加腋,新图集新增水平加腋。 82、焊接封闭箍,老图集没有,新图集增加。27 83、 板贯通筋采用两种规格“隔一布一”时, 老图集无制图规则, 新图集规定以 Axx/yy@xxx 形式表示。 84、环境类别条件描述,老图集为 2002 版规范内容,新图集为 2010 版规范内容。 85、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 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 60%。 86、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有规定,新图集无规定。 87、板纵筋非接触搭接构造,老图集有两个节点,新图集只保留了错位搭接构造,取消了弯 折搭接构造。 88、单(双)向板配筋示意图,老图集无,新图集新增加。 89、 无梁板抗冲切箍筋间距, 老图集为小于等于 h0/3, 新图集与此相同并增加小于等于 100。 90、无梁板抗冲切弯起钢筋,老图集规定弯折 45 度,新图集规定为 30 至 45 度,且弯起钢 筋倾斜段和冲切破坏的斜截面的交点应落在规定范围内。 91、柱变截面节点上柱插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为 1.5Lae,新图集为 1.2Lae。 92、柱箍筋全高加密,老图集规定 Hn/Hc 小于等于 4 的短柱箍筋全高加密,新图集与此规定 相同,另增加矩形小墙肢厚度不大于 300 时箍筋全高加密的规定。 93、复合箍筋,老图集规定柱内复合箍可全部采用拉筋,新图集无此规定。 94、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95、连梁截面高度大于 700 时,老图集有侧面纵筋直径大于等于 10、间距小于等于 200、配 筋率大于等于 0.3%的规定,新图集取消。 96、锚固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 5d 时,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锚固长度内应设置横 向构造钢筋。 97、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构造,老图集有弯折错开 a 搭接构造,新图集取消。 98、构造边缘翼墙,老图集长度方向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 300,新图集长度方向总体标注为 大于等于 Bw 且大于等于 400。 99、构造边缘转角墙,老图集双向均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 300,新图集两方向总体分别标注 为大于等于 400,且两方向分别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大于等于 200。 100、老图集编制人为陈青来,新图集编制人为高志强、袁文章、赵宪波、张兴、徐莉、罗 斌。白奇伟[转] 全套钢筋技术集(翻样技术)28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 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 架立筋。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 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 负弯矩筋(如悬挑板 )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 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属 于构造钢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图中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 箍筋: 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 的位置而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是梁和柱抵抗剪力配置的环形 (当然有圆形的和矩形的) 钢筋, 是口字形的,将上部和下部的钢筋固定起来,同时抵抗剪力。29 架立筋:是梁上部的钢筋,只起一个结构作用,没实质意义,但在梁的两端则上部的架立筋抵抗负弯距,不能 缺少。(架立钢筋设置在梁的受压区外边缘两侧,用来固定箍筋和形成钢筋骨架。如受压区配有纵向受压钢筋 时,则可不再配置架立钢筋。架立钢筋的直径与梁的跨度有关。)30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 不改变直径。31 架立筋和贯通筋有什么区别? 在钢筋布置上,架立钢筋是布置本跨的 1/3.也就是说,本跨梁存在左右支座钢筋.通长钢筋是全长布置, 架立筋从字面是就可以知道起架立作用,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 须配筋,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 14 或 16 的筋分布在上面的两角,这就是架立筋,从计算上没有受什么力,但实际上也受压。用于定位的后来可以不 用,无须计算,而结构架立筋则须计算。架立筋起一定的受压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梁的承载力。 这是两个互相交叉的概念。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 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架立筋是构造要求的非受力钢筋,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 力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 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力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 份负弯矩。 如果在梁的上下都有通长的钢筋,一般在梁上(受压区)且直径较小的是架力筋,在梁下的是都受力钢筋。负筋:就是负弯矩钢筋,弯矩的定义是下部受拉为正,而梁板位置的上层钢筋在支座位置根据受力一般为上部32 受拉,也就是承受负弯矩,所以叫负弯矩钢筋。(支座有负筋,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应该是指梁的支座部位用以 抵消负弯矩的钢筋,俗称担担筋。一般结构构件受力弯矩分正弯矩和负弯矩,抵抗负弯矩所配备的钢筋称为负 筋,一般指板、梁的上部钢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构造钢筋习惯上也称为负筋。当梁、板的上部钢筋通长时,大 家也习惯地称之为上部钢筋,梁或板的面筋就是负筋)33 拉结筋:在无法同时施工的两个或多个构件之间预留的起拉结作用的钢筋就是拉结筋 。是加强框架填充墙与 柱连结的受力钢筋,提高了填充墙稳定性和抗震能力。34 腰筋又称“腹筋”,他的得名是因为他的位置一般位于梁两侧中间部位而得来的,是梁中部构造钢筋,主要是 因为有的梁太高,需要在箍筋中部加条连接筋 (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实际中又称为腰筋)35 36 在梁高 450mm,就应沿梁高两侧应设腰筋,所以数量上就不会少于 2 根。腰筋的直径最小的直径为 10mm,间距 不应大于 200mm,同时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百分之 0.3,在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之间还要配置拉结 钢筋。 一般民用建筑的腰筋直径用 16 和 18 就可以了,拉筋用圆 8。37 38 图中悬臂梁,在其上部的钢筋为受力筋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 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 φ 10 ,加密区间距 100,非加密区间距 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 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 φ 10 ,加密区间距 100,非加密区间距 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 8@200(2) 表示箍筋为 φ 8,间距为 200,双肢箍。 ⑷ φ 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 φ 8,加密区间距 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 150,双肢箍。 一、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 22,3Φ 20 表示上部钢筋为 3Φ 22, 下部钢筋为 3Φ 20。 ⑵ 2φ 12,3Φ 18 表示上部钢筋为 2φ 12, 下部钢筋为 3Φ 18。 ⑶ 4Φ 25,4Φ 25 表示上部钢筋为 4Φ 25, 下部钢筋为 4Φ 25。 ⑷ 3Φ 25,5Φ 25 表示上部钢筋为 3Φ 25, 下部钢筋为 5Φ 25。 二、 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 20 表示两根 Φ 20 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 22+(4Φ 12) 表示 2Φ 22 为通长,4φ 12 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 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 4Φ 25,下排为 2Φ 25。 ⑷ 2Φ 22+ 2Φ 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 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 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 φ 12。39 ⑵ G4Φ 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 Φ 14。 ⑶ N2Φ 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 Φ 22。 ⑷ N4Φ 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 Φ 18。 四、 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 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 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 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 2Φ 25,下排筋 4Φ 25。 ⑶ 6Φ 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 2Φ 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4Φ 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 25 + 3Φ 22(-3)/ 5Φ 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 5 根。2Φ 25 伸入支座,3Φ 22,不伸入支座。下排 筋 5Φ 25,通长布置。 五、 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 10@100/200(2) 2Φ 25 N4Φ 18 (-0.100) 4Φ 25 6Φ 25 4/2 6Φ 25 4/2 6Φ 25 4/2 4Φ 25 □―――――――――――□―――――――□―――――――――――□ 4Φ 25 2Φ 25 4Φ 25 300×700 N4φ 10 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 7,有三跨,断面宽 300,高 700。 Y500×250 表示梁下加腋,宽 500,高 250。 N4Φ 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钢筋。 φ 10@100/200(2) 2Φ 25 表示箍筋和架立筋。 -0.100 表示梁上皮标高。 N2B12 指梁的两个侧面共配 2 根 12 的受扭纵向筋(腰筋),每侧各配一根. G2B12 指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 2 根 12 的纵向构造筋(腰筋),每侧各配一根. N 是受扭筋的意思,G 是构造筋的意思! 7 没有标注 N 的就是构造钢筋 G,G 是 15D,N 是 LaE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第一章梁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 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 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 Ln/4+端支座锚固值40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 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 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 03G101-1 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 且≥0.5Hc+5d,为直锚,取 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 或≤0.5Hc+5d,为弯锚,取 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 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4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 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 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 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 8d。(如下图所示)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 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 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类似首跨钢筋计算 四、悬臂跨钢筋计算 1、主筋 软件配合 03G101-1,在软件中主要有六种形式的悬臂钢筋,如下图所示这里,我们以 2#、5#及 6#钢筋为例进行分析: 2#钢筋―悬臂上通筋=(通跨)净跨长+梁高+次梁宽度+钢筋距次梁内侧 50mm 起弯-4 个保护层+钢筋的 斜段长+下层钢筋锚固入梁内+支座锚固值 5#钢筋―上部下排钢筋=Ln/4+支座宽+0.75L42 6#钢筋―下部钢筋=Ln--保护层+15d 2、箍筋 (1)、如果悬臂跨的截面为变截面,这时我们要同时输入其端部截面尺寸与根部梁高,这主要会影响悬臂梁 截面的箍筋的长度计算,上部钢筋存在斜长的时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钢筋的长度;如果没有发生变截面的情 况,我们只需在“截面”输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悬臂梁的箍筋根数计算时应不减去次梁的宽度;根据修定版 03G101-1 的 66 页。第二节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 03G101-1 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 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 0.5Hc+5d 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 03G101-1 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 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 ≥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 15d;43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需要计算的工程量第一节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44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暗拄与墙身相平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 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45 端拄突出墙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 15d。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 50mm 开始布置)46 中间层 无变截面 中间层 变截面顶层 内墙 顶层 外墙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 15d。47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600*600)第二节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 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第三节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48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 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 Lae 2、箍筋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 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 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2、箍筋49 第三章柱 KZ 钢筋的构造连接第一章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 2 根进行计算(软件50 中是按三根)。第二章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 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 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 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 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 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 分别为: 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 Hn/3; 上部取 Max{500, 柱长边尺寸, Hn/6}; 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 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 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第三节顶层 顶层 KZ 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 03G101 -1 第 37、38 页) 一、角柱51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 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弯锚(QLae):梁高-保护层+12d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直锚(RLae):梁高-保护层 R1.5Lae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柱顶部第一层:R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柱顶部第二层:R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 GGJ V8.1 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Q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R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 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Q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R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R1.5Lae 注意:在 GGJ V8.1 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Q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R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52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 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Q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R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 GGJ V8.1 中,处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 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 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 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 11.9d?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 11.9D 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 10D,那么 量度差值应该是 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 1.9D 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 ; 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 1000-D/2-d+135/360*3.14* (D/2+d/2) *2+300,53 这里 D 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 2.5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承重柱打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